首页 » 康熙 » 康熙全文在线阅读

《康熙》清朝康熙9岁时就拒收一个精致的黄金鸟笼子

关灯直达底部

康熙从小受祖母孝庄皇太后的教训,要勤政爱民做一个好皇帝。他一生吃穿用度拒绝奢靡,对那些享乐、浮夸、讲排场的事毫无兴趣。他登基做皇帝的第二年,一位统兵的将帅从前线派人给他送来一只极为罕见的黄色小鹦鹉,还专门用黄金打制了一个精致的鸟笼子。康熙那年刚刚9岁,还是个孩子,正是贪玩的年龄,这位大帅满心要讨得小皇帝的欢心,却不料这漂亮的小鹦鹉,皇帝却拒绝接受,不要也就罢了,还遭到一通严厉的训斥。

康熙从小就有这样的见识,在历朝历代的皇帝之中是很难得的。更难得的是,终其一朝,他都坚持了自己的做法。康熙50大寿那一年,在京的一些大臣们合伙制作了一扇屏风给他祝寿。一扇屏风,要说也实在算不上什么太珍贵的东西,况且是自己的50整寿,又是许多大臣们共同凑钱送的,但康熙仍然不改初衷,他只把屏风上大臣们所写的给自己祝寿的文章抄了下来留作纪念,屏风却原件退回,真是让人叫绝。

在宫中,康熙对各种花费严加限制,要求节俭,不许浪费。为宫中祭祀、典礼准备筵席的光禄寺,过去每年的开支要70万两银子,经康熙逐渐压缩,降至每年7万两。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理藩院,每年用于赏赐及招待的费用为80万两银子,经康熙锐意裁减不必要的开支,每年只需用银8万两。

出门在外,康熙也厉行节约,不许为他修路,不许擅自建立行宫,已有行宫,不许施加彩绘。有地方官请示将当地行宫交地方管理,康熙担心如此一来增加地方负担,下令今后不再修缮,任其损坏。他还下令不许当地官员搭建彩棚搞什么迎送仪式,不许为他的题字题词刻碑建碑亭,如有违反,被康熙知道了,一律痛加申斥,并严令禁止。

■雍正费心思:专门为剩粥剩饭的处理下一道圣旨

雍正继位,曾大力倡导节约粮食。雍正二年他发出上谕,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圣旨,说:“谕膳房,凡粥饭及肴馔等食,食毕有余者,切不可抛弃沟渠。或与服役下人食之,人不可食者,则哺猫犬,再不可用,则晒干以饲禽鸟,断不可委弃。朕派人稽查,如仍不悛改,必治以罪。”这里,雍正为节约粮食可谓费尽心思,从人食、猫食到鸟食,交代得清清楚楚。至高无上的封建皇帝,专门为剩粥剩饭的处理下一道圣旨,在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中大概绝无仅有。然雍正皇帝似乎乐此不疲,事隔三年,他又专门为了禁止浪费粮食的事,再次发出一道上谕:“朕从前不时教训,上天降生五谷,养育众生,人生赖以活命,就是一粒亦不可轻弃。即如尔等太监煮饭时,将米少下,宁使少有不足,切不可多煮,以致余剩抛弃沟中,不知爱惜。朕屡屡传过,非止一次。恐日久懈怠,尔总管等再行严传各处首领、太监,见有米粟饭粒,即当捡起。如此不但仰体朕惜福之意,即尔等亦免暴殄天物。应不时查拿,如有轻弃米谷者,无论首领、太监,重责四十大板。如尔等仍前纵容,经朕察出,将尔总管一体重责。”看来雍正对节约粮食一事,真可谓常抓不懈,既有号召,又讲道理;既有具体办法,又有惩治措施。算是一抓到底了。

■嘉庆不张扬:对玉石珠宝“朕视之如粪土”

说到嘉庆的节俭,不能不提一提他的师傅朱珪。这位与和珅同朝,却清廉自守的老臣,历任巡抚、总督等高官,却“清介持躬,自奉廉朴。”他任山东布政使时,主管全省财赋、人事,但奉调进京时,却连200两银子的路费都凑不出来,要打了借条向别人去借。他去世时,家中卧室只有一张木床,几只木凳。床上铺的是旧棉布褥子,身上盖的是旧棉布被子。嘉庆赶去祭奠,却因他家的街门狭小破旧,轿子根本抬不进院子,嘉庆只好下轿步行而入。看到这位历任封疆大吏的师傅,家境竟如此寒酸,与穷读书人相差无几,嘉庆皇帝忍不住失声痛哭。嘉庆后来也曾回忆说,他这位老师对他的言传身教,影响了他的一生。从嘉庆当上皇帝后的生活作风来看,也确实如此。

他亲政后,下令禁止地方官员搜寻、进贡各类宝物。新疆和田出产美玉,官员依前朝旧例运送进京,最大的重达万斤以上。嘉庆闻知,下令不管玉石运至何处,就地抛弃,不许进京。他认为,地方官员所进贡品,皆取自百姓,各级官吏借进贡为名,肆意盘剥,巧取豪夺,民无以聊生。而且这些东西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纯属无用之物,“朕视之如粪土也”。与玉石珍宝同样受到嘉庆鄙视的,还有那些在许多官员那里爱不释手的西洋钟表等洋玩意儿,嘉庆斥之为“更如粪土矣”。

嘉庆十五年十月初六,是嘉庆帝的50岁生日。生日逢十,在百姓来说也是一件大事,何况封建皇帝的50大寿。此时任御史之职的一位官员上了一道奏折,建议内城连续演戏10天,为皇帝祝寿。不料嘉庆阅折后大怒,他亲政之初就决心要摈弃奢侈浮华、荒嬉政事之风,以求励精图治。内城禁止演戏,正是他当初的英明决断。而若依此御史之议,岂不是要把才有好转的政风,再加逆转。嘉庆断容不得这种大事张扬,靡费银两,而又于政事无补的虚荣之举。一为彰显自己,二为警示他人,结果是这位拍马屁的御史,丢了官不说,还被远远地打发到盛京做苦力去了。

■道光被算计:不喜欢形象工程建设

登基大典那天,新皇帝道光就让大臣们吃了一惊。照例新皇登基,要有乐队演奏,大臣们也盼着欣赏一下这几十年才有一次机会听到的“黄钟大吕之音,金声玉振之乐”。不料这位皇帝怕乐队排练要费时、费力、更要费银子,所以下令:“设乐而不作”,也就是让乐工们拿着乐器摆摆样子。就像我们今天去听音乐会,台上乐手齐集,但提琴不让拉,笛子不许吹,什么管儿呀、号呀、鼓呀一律不许出声儿,这叫什么呀?大臣们真是别提有多扫兴了。音乐听不着,也就罢了,更让王公大臣们失望的是,道光把他们向皇上读贺表的仪式也取消了。本想着卖弄点儿好词儿,足足地给新皇帝溜溜须,结果也泡汤了。道光皇帝看来对形象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不太感冒,节俭当先,能省的全都省了。

国家的事,能省就省,个人的用度也一点儿不含糊。道光坐的轿子,是他父亲用过的,坏了只许修理,不让做新的。他不摆谱,甚至说:“即使不乘辇也无不可”。把这位皇帝关于使用公家所配交通工具的言行,翻译成我们今天的语言来说,就是“有桑塔纳就行了,不一定非坐奥迪,就是没车坐,也没什么关系。”

关于道光的节俭,流传得最广的一则佳话,是他居然穿带补丁的衣服。裤子的膝盖磨破了,不换新的,打上补丁照穿不误,而且以此为荣,也不怕别人看见。正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大臣们也纷纷效仿,不管裤子破不破,也都打上补丁,以求与皇上保持一致。一次上朝,大学士曹振镛给皇帝下跪时,有意露出自己膝盖上的补丁,还真就被道光看见了。朝廷的正事说完之后,道光与他聊起了闲天。道光问:“你的裤子也打掌啦?”曹满心欢喜,却故意装出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说:“回皇上的话,做条新裤子又要花银子,打个掌,也还能穿。”臣子也能如此节俭,道光十分高兴。他又问曹:“你打这掌花了多少银子?”这下可把曹振镛问傻眼了,他那里算得出,打个补丁要多少银子呢。答不上来,又怕露馅儿,情急之下只好瞎蒙一道,回说:“差不多三两银子。”孰料道光闻听后,竟极为感慨,说:“还是民间打掌便宜,宫中内务府给朕打这个掌,竟用了五两银子。”在场的文武百官强忍着,才没笑出声来,可怜这位不谙世事的道光皇帝,苦心孤诣一力节俭,还是被内务府的贪官们给算计了,五两银子不知能做多少条新裤子呢。

对大臣们来说,衣服上打个补丁,倒也没什么可勉强的,有皇上作表率呢。但要他们在吃喝上也向皇上看齐,他们可受不了。所以在家里还是该吃就吃,想喝就喝,反正皇帝再节俭也不至于到臣子家里检查厨房吧。下厨检查还真不至于,但没事打听打听总可以吧?道光还就真有这个兴趣,那天上朝,议罢政事,道光又和大臣们聊起了家常。真倒霉,又是那位曹振镛大学士,皇上问他每天吃几个鸡蛋。曹知道千万不能说多了,还不知道皇上吃一个鸡蛋,内务府那边给算了几两银子呢。想说每天吃一个,又怕像问“打掌”那回,再问一个鸡蛋多少银子,自己还是答不上来呀。曹大学士不愧是久居官场的老油条,瞎话张嘴就来,说是从小落下了病根儿,一吃鸡蛋就胀肚,所以并未吃过鸡蛋。道光听了很高兴,说:“这下你家可省下不少银子啦!”

道光倡导节俭,确实是真心实意,身体力行,不是今天的作秀、拉选票。但是却难以挽留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脚步,省来省去,把香港也“省”给英国人了。

■咸丰没脾气:补一个蚕豆大小的窟窿,竟花费了数百两银子

道光的悲剧在他儿子咸丰身上体现得更加彻底。咸丰继位后,严格恪守先皇崇俭去奢的圣训,力图“永守淳朴家风”。书房的门坏了,他不许换新的,让修理一下再用。谁想由工部招商修理后,竟要报销五千两银子。咸丰气坏了,下令问罪,他可不像先帝那么好糊弄。结果下面以五千两为误报,应为五十两,而蒙混过关。

一次,咸丰的一条新裤子不慎烧了一个小洞,身边的人说扔了算了。咸丰舍不得,一再说:“物力维艰,弃之可惜,宜酌量补缀之。”周围的人交口称颂皇帝的美德,说是古代贤明的帝王,穿用的衣服洗过三遍就不要了,您的裤子都破了,还不愿丢弃,真比古代的贤君伟大多了。一顿马屁,拍得咸丰皇帝得意极了。不料,一年之后裤子才补回来,咸丰居然认出了这条裤子。一问方知,裤子是送到千里之外的苏州织造那里补的,往返劳顿,加上人工、辅料,补一个蚕豆大小的窟窿,竟花费了数百两银子。这回咸丰没脾气了,只好连连感叹:“为人君者,俭犹不可,而况奢乎!”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当皇帝,想节俭一点还弄成这个样子,要是奢侈起来,可怎么得了啊。

讲了清朝几位皇帝这么崇尚节俭的美德,绝不是要赞美封建社会以及诸位皇帝。不过是想告诫自己及有心的朋友,不妨借鉴一下这几位封建皇帝崇尚节俭的所作所为,从我们每个人做起,刹一刹我们老生常谈说了多少年的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公车消费等不良作风,总应该不是什么太难的难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