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间词话精读:大师笔下最美诗词品鉴 » 人间词话精读:大师笔下最美诗词品鉴全文在线阅读

《人间词话精读:大师笔下最美诗词品鉴》[四十一]

关灯直达底部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写情如此,方为不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写景如此,方为不隔。

|1|

前几章辨析隔与不隔,重在分析写景的手法,本章以情景兼顾的方式继续这个话题。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语出《古诗十九首》第十五: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

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

《古诗十九首》是汉代的一组五言诗,作者不详,以其特有的古朴风味被后人尊奉为五言诗的典范。若以当代文学的思想性、艺术性二分法来看,这首诗属于艺术性很高而思想性很低的作品,因为它通篇都在宣扬及时行乐的道理,劝导我们要以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态度来生活,既不必为子孙后代操心,亦不必费心费力地修道求仙。眼前的快乐才是我们唯一可以把握得住的,所以不妨夜以继日地寻欢作乐。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这是讥讽世人愚昧,明明连一百年都活不到,偏偏要忧虑千秋万世的事情,诸如安排子孙的前途,或想留下不朽的名声。“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白昼太短暂,行乐不能尽兴,何不秉烛夜游、欢饮达旦呢?“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寻欢作乐千万要珍重当下的时光,因为岁月总是倏忽而过,谁知道以后还有没有玩乐的心力与机会呢?“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只有愚蠢的人才会悭吝节俭地度过一生,留下大笔的财富却再也不能享用,徒招后人的嗤笑。“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修仙虽然可以长生不老,但这种小概率事件实在不值得期待,我们必须认识到人生苦短,只有及时行乐才是唯一正确的生活方式。

全诗只有尾联用到一则典故,是仙人王子乔的故事。《列仙传》载,王子乔是周灵王的太子,喜欢吹笙,发出凤凰一般的声音。他常在伊、洛之间漫游,被一个叫作浮丘公的道士引上嵩山,一去三十余年。有一天,他对来找自己的人说:“请转告我的家人,七月七日到缑氏山和我见面。”到了这一天,果然看到王子乔乘着白鹤飞落在缑氏山顶上,向大家致意。几天之后,他乘鹤飞上了云霄,从此再也没有回来。

王子乔在汉朝很出名,有墓有祠,甚至还有过显灵的事情发生,及至东汉末年,还有蔡邕这样的大名士为之树碑立传。王子乔的故事在汉代是尽人皆知的,所以诗句里出现他的名字,几乎不算是用典了。

|2|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语出《古诗十九首》第十三:

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

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万岁更相送,圣贤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不如饮美酒,被92服纨与素。

这一首诗的主题和前一首高度相似,哀叹人生短暂,神仙难求,圣贤与愚人同归一死,还不如及时行乐的好。

“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上东门是洛阳北门,郭北墓是指洛阳北郊邙山上的墓葬区。“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这是郭北墓的风景,一派肃杀。“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死去已久的人在地下长眠,仿佛陷入了无边的黑夜。“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死者在地下深处睡去,再也不会醒转。“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在季节轮回之中,觉得生命如朝露一般短促。“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人只是暂时寄居在这个世界上,寿命无法与金属和石头相比。“万岁更相送,圣贤莫能度”,人类一代又一代繁衍,圣贤和愚人一样同归黄土。“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很多人炼丹服食,或希望长生不老,或希望延年益寿,却反而损害了身体。“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既然做圣贤也一样会死,既然服食求仙有害无益,索性吃好穿好,让短暂的人生过得更愉快吧。

|3|

“写情如此,方为不隔”,尽管这两首诗传达出一种离经叛道的人生观,但写得如此真切感人,半点也不加掩饰。其实,即便仅仅从诗歌的思想性而言,这两首诗同样难能可贵,因为它们都在探究宇宙人生的终极问题,其结论虽然未必令人愉快,却不失为真相之一种。

邪恶的价值观未必不能造就极致的艺术。譬如莱妮·里芬斯塔尔,希特勒的御用摄影师,她为纳粹歌功颂德的片子直到今天还是多少电影学院里学生必修的经典之作。倘若我们收起感性,暂时让理性占据上风,必然会发现真、善、美未必殊途同归。古往今来有无数智者辛苦探究人生的意义,而人生究竟实有意义,抑或“人生忽如寄”,只是大自然中的一个偶然呢?除非诉诸信仰,否则我们找不出任何一点坚实有力的证据。

然而人是天生追求意义的生物,需要在这个瞬息万变、充满不可知的世界里找到一个终极的依靠,否则便会茫然不知所措,在困境中更容易丧失求生的意志。正如今天的心理学和历史学为我们揭示的两个貌似荒谬的真相:一、在一座陌生的城市里,人们宁愿有一张完全错误的地图,也不愿没有地图;二、一种理论之所以被人们抛弃,往往不是因为它被证明为错,而是因为有了新的理论(也许错得更离谱)来替代它。人们太需要确定感,只有理性高度发达的人才有可能承受现实世界里太多的不确定性,而上述这两首诗的作者显然正是这样的人。

所以,对于感性的人来说,读这两首诗反而会生出“隔”的感觉,除非他们生活在特定的迷茫阶段里。

|4|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语出陶渊明《饮酒》组诗的第五首,这是在第三章里已经做过分析的作品。“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语出《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期北方敕勒族的一支民歌,原文应是鲜卑语,我们看到的是汉译之后的样子。《北史·齐本纪》,玉壁之战,北齐开国皇帝高欢为西魏所败,身负箭伤,但为了安定人心,还是忍痛与部下相见。席间高欢使部将斛律金高唱《敕勒歌》,高欢也随着唱了起来,边唱边哀感流涕。因为这段史事,《古诗源》将这首诗的著作权归给了斛律金,它真正的作者和汉译者早已经无从考证了。

前人盛赞《敕勒歌》,因为它如《古诗十九首》一般自有一派天然质朴的古雅,任是再高的才华,再高的学养,也难写出第二篇来。宋人王灼以惊叹的口吻说道:斛律金并不知书,却能将自然之妙发挥到这样的地步,就连当时第一流的诗人徐陵、庾信也做不到。西汉之后,只有《敕勒歌》与韩愈的《琴操》最为近古。(《碧鸡漫志》)

《敕勒歌》的妙处,一是天然浑成,二是古朴率真。而这样的特色之所以可贵,是因为人类社会在高度文明化之后再也无法返归这样的精神境界了。而原始艺术虽然没有文明社会的矫揉造作之“隔”,却大多粗陋不堪。像《敕勒歌》这样既有原始艺术的璞玉浑金之美,又没有原始艺术固有之粗陋的作品,实在不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