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神秘的荣格 » 神秘的荣格全文在线阅读

《神秘的荣格》第四节 文艺心理学思想

关灯直达底部

作为一个研究人类精神现象的心理学家,荣格不仅关注神经症患者和精神病人的变态心理,他还从这些变态心理的研究中归纳出可以为正常人所接受的心理学理论,从而影响了很多不同领域的研究,甚至推动了某些学科的发展。文学艺术领域就是其中的一个。我们知道,人格心理学理论中最重要,也是最有争议的理论观点就是集体潜意识和原型理论。而在文艺批评理论中,“原型批评”已成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最流行的学派之一。现在我们就沿着荣格的足迹,看看他是怎样阐发文艺心理学思想的。

1.文艺作品的心理分类

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荣格,对西方的文学作品和文艺巨匠当然也不陌生。在他的许多论著中,我们都可以发现诸如歌德、朗费罗、席勒、但丁等人的名字和作品。荣格对他们的分析主要依据的是他的原型理论,因而他的分析也就首先从作者写书的心理原型开始。首先,他把所有的文艺作品分为两大类,即心理学式的艺术作品和幻觉式的艺术作品。他说:“心理学式的艺术作品其题材都是取自广博的人生意识经验”,而“幻觉式的艺术创作素材不再是人人耳熟能详的,其本源是人类的心灵深处”[1]。

从以上的分类,我们不难发现,荣格对当代西方心理学的看法和他所理解的心理学是不同的。西方的当代心理学走的是一条科学实证的道路,因而把意识活动看作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人类有意识的生活经验便为心理学式的文艺作品提供了素材,而荣格所理解的心理学应该包括意识和潜意识在内。既然潜意识不为当代人所看重和认可,那么,对文学作品的分类也就有了基本的依据。荣格非常关注人的潜意识活动,所以,他对幻觉式的文学作品也就格外青睐。他认为,这类作品展示的是人类暂时还没有认识到的神秘的精神世界的原始经验,它是以人类集体潜意识原型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因此,原型便成为幻觉式文艺作品的素材。

荣格在分析心理学的实践中发现,集体潜意识原型除了在神话传说和宗教仪式中表现出来之外,在梦和幻想中也经常表现出来。它们为文学家和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基本的文学艺术主题,这些主题是作者们内心潜意识生活的真实写照,读者只有深入到艺术作品中仔细品察才能发现其真实面貌。有时候我们感到,有些文艺作品读起来非常怪异,甚至令人难以理解,但他往往反映的是作者心灵深处潜意识活动的真实状况。随着作家手中之笔的不自觉移动,他所要表达的思想便有如泉涌般地从潜意识心灵中涌现出来,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荣格不由赞叹地说:“这些集体潜意识表象对于文学研究最有贡献的是它们可以补偿意识态度。简言之,这些表象可以平衡意识所带来的偏见、反常或危险状态。”[2]

显然,潜意识原型是荣格划分幻觉式文艺作品的依据,按照荣格的观点,这才是艺术作品最伟大的原动力。它是人类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它一旦出现在文学家或艺术家的作品中,就会使艺术家的心灵得到一种奇妙的解脱。同样,它也会使读者感受到一种强有力的心灵震撼。可以说,荣格对文艺作品的这种分类,特别是对所谓幻觉式文艺作品的剖析,在很大程度上展示了作家的心灵与整个民族心理的关系。对这类作品的理解,就不能拘泥于当时的社会现实,而要从深刻的人类社会的历史遗迹中去挖掘、去探索和寻觅。荣格的这种观点对文艺批评工作者是一个很大的启发,扩展了文艺批评的视野。正是由于荣格在这方面所做的努力,才使原型批评理论成为当代西方乃至我国的文艺评论界的一种重要思潮。

2.文艺心理学思想片段

虽然荣格并不是一个专职的文艺评论家,但他的许多著作却从一个崭新的角度给文艺评论家们以不少的启示。由于这方面的思想是比较零散地表现出来的,因此,在这里我只能根据我个人的理解进行一些初步的归纳整理:

(1)荣格重视文艺作品中的古代成分,认为这些成分正是原始民族精神现实的体现。他们起源于人们的梦、幻想或幻觉经验中,是人类的集体潜意识原型在作家们的文艺作品中的不自觉流露。正是由于原型的存在,才使作家们有如神助般地完成了那些流芳百世的传奇之作。他在评论德国著名作家歌德的作品时感叹地说:“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3]

(2)文艺创作需要内省。所谓“内省”,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内部心理活动进行的观察、体验和陈述。荣格对此非常重视,在他看来,文艺作品不仅可以用外部现实来解释,而且可以在主观心理水平上进行解释。在荣格看来,大部分文艺作品都包含着作者的内省活动,它具体地反映在作者的创造过程中。在阅读和欣赏文艺作品的过程中,读者和欣赏者对文艺作品的内部心理反应也同样是一种内省,如果文艺作品和读者的内省能产生共鸣,其震撼的力量就会勃然爆发。荣格指出,伟大的艺术作品之所以伟大,其秘密就在于,他能唤起“那人人都能共同感受的经验”。

(3)文艺作品是历史事件的反映。荣格认为,文艺作品反映的是人类集体潜意识中的心理活动,但这些潜意识又是和意识活动有联系的。两者的相互作用就会使作者在写作和创作过程中不时地有灵感出现,而这些灵感反映的可能就是人类历史上的某一重大事件。在那些有重大影响的传世之作中,人们不难发现,作者常常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去寻找精神的家园。鉴于文艺作品中的角色和作者潜意识中的力量有某种相互补偿的作用。因此,文艺批评家在评论文艺作品时,应该从历史事件的前后关系入手,考察它和原始神话的诸多联系。从这个意义来说,文艺评论家不仅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修养,还必须具备广博的哲学、宗教、历史、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修养。

(4)反对“唯美主义”的文学倾向。唯美主义是西方近代文学艺术领域中出现的一种为美而写作和创作的消极颓废的文艺思潮。荣格认为,文学艺术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教育人,它虽然有个人欣赏的成分在里面,但教育和启发别人才是文艺作品的真正目的。唯美主义不适合担任教育人这个严肃而又艰难的任务。因为它总是为了达到所谓的“美”,而有意避开那些它认为不美的东西,例如,世俗的或物质化的东西。这种有意地回避容易导致文艺作品的虚伪和不真实。它用形式化和装饰技巧去描写和表现人的真实生活,这和原型的神秘表现不是一回事。原型虽然是以意象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但它们反映的是人类真实的精神现实。而唯美主义不能真实地表达人类心灵深处的精神现实,它只会使文艺作品追求华而不实。

总之,荣格开辟了文艺批评的一个新领域。虽然他没有专门论述文艺作品的论著,但他的一些散见的文艺心理学思想仍然给人们很大的启发。这当然主要归功于他对集体潜意识及其原型的精辟论述,他以自己独到的见解征服了许多不同领域的人们。对于在文艺批评领域受荣格影响而发展起来的原型批评理论,我们将继续予以关注。


【注释】

[1] 荣格著,黄奇铭译,《现代灵魂的自我拯救》,工人出版社1987年版,第237-238页。

[2] 荣格著,黄奇铭译,《现代灵魂的自我拯救》,工人出版社1987年版,第251页。

[3] 《荣格全集》英文版,第15卷,第10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