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超越智商:为什么聪明人也会做蠢事 » 超越智商:为什么聪明人也会做蠢事全文在线阅读

《超越智商:为什么聪明人也会做蠢事》理性思维问题的预分类

关灯直达底部

在引入完整的心智分类模型之后,图12-2是我对理性思维问题分类的最初尝试。图中最上方是认知吝啬鬼的三个特征,依据认知卷入度排列前后顺序。排在第一位的是默认自主心智加工反应,该过程完全没有类型二加工的参与,是最肤浅的一种信息加工方式。认知吝啬鬼的第二个加工倾向特征是带有焦点偏差的连续性联结认知。该特征指的是进行类型二加工时的过度节省倾向。具体来说,过度节省认知资源致使备择世界模拟或是完全析取推理(详见第6章)过程失败。

认知吝啬鬼的第三个特征是压制失败。压制失败的吝啬倾向最小,因为在此过程中有类型二认知去耦化的参与。该特征是指类型二加工试图压制并取代自主心智的类型一加工,结果却失败了。虽然压制类型一加工的尝试失败,但认知去耦化过程确有发生。

图12-2 思维谬误的基本分类

如图12-2所示,心智程序问题分为心智程序缺陷和污化心智程序两类。在心智程序缺陷这一类别中,图中的方框代表缺少的知识库。此处,我并没有对这一类心智程序进行详尽分类。与之相反,该图仅选取了概率推理、因果推理、逻辑和科学思维领域中的一小部分,它们的缺失会导致非理性思维和行为。图中所示的两种心智程序问题对应的是启发式和偏差研究的两条传统路线:有关概率和概率推理策略的知识缺乏以及验证假设时忽略备择假设。图中仅选取了行为决策领域研究提出的诸多心智程序缺陷中的几个。“特定领域的知识结构”这一方框代表了未提及的内容。

最后,图最下方是污化的心智程序。同上,方框代表存在问题的知识库和策略。此处只列出了研究文献中讨论较多的问题,并没有穷尽所有的问题知识库和策略(污化的心智程序太过多样化了)。第一个子分类是评估失效,该问题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讨论。帮助心智程序寄宿在宿主中的评估失效属性包括:如果质疑心智程序,则会受到惩罚;如果不质疑心智程序,则会获得奖励;通过使心智程序具有不可证伪性以妨碍评估意图。

污化心智程序的第二个子分类是鼓励自利思维的“自我”[1]。有些学者认为,“自我”是焦点偏差发生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人类倾向于从我方立场视角对世界进行建模。自我的自利倾向无疑是具有进化适应意义的。然而,现代社会与人类进化过程所经历的环境已不可同日而语,环境对人的要求自然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比如,现代社会提倡无偏见,拒绝任人唯亲,打击种姓、种族、信仰歧视,这些问题在人类的漫长进化过程中从未遇到过。在面对现代与历史进化的巨大分歧时,自利倾向的思维方式就不再是最佳选择了。污化心智程序的最后一个子分类是适应不良的模因与特定类别的信息。与心智程序缺陷分类相似,除了上述几个子分类之外,还有大量由错误信息构成的心智程序案例,正是这些程序导致了非理性思维和行为[2]。

在图12-2中,通俗心理理论(lay psychological theory)同时隶属于污化的心智程序和心智程序缺陷。通俗心理理论是人们基于对自己心智的认识而产生的理论。心智程序缺陷是我们所不了解的心智,比如,我们需要多长时间适应突然发生的悲剧或特别幸运的事情?还有一些通俗心理理论是对自身心智的错误认识,这些误解则是污化心智程序的典型代表。其中一个常见例子就是,我们错误地认为:每个人都对自己的心智情况了如指掌。该污化心智程序很好地解释了以下现象:①我们错误地认为自己知晓自身行为的真正原因;②虽然认为别人在思考问题时会受到思维偏差的影响,但坚信自己对这些思维偏差极具免疫力,在面临相同情境时可以免受影响[3]。

最后,请注意图中连接压制失败和心智程序缺陷的双箭头弧线。当压制失败发生时,必定意味着有冲突性信息或是习得规则试图挑战自主心智发起的反应。如果个体已习得与类型一加工反应不同的备择信息或是备择规则,但依然犯了错误,这种情况就是压制失败。如果由于相关的心智程序还没有习得,所以未能使用的话(或是已经习得,但是还未达到维持压制功能的必要水平),那么,这种情况下发生的错误就是心智程序缺陷而非压制失败。

根据压制失败和心智程序缺陷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有趣的推论:心智缺陷越少,他所犯的错误归因于压制失败的可能性越大。拥有大量心智程序的人犯了错误,那么,这个错误多半要归咎于压制失败,而非心智程序缺陷。当然,压制失败和心智程序缺陷之间的界限并不明晰。一个已经学会的规则在需要时却没有派上用场,这种情况就是压制失败。随着规则的掌握程度不断下降,到达某个临界点时,个体所掌握的规则不足以压制类型一反应,这时候所犯的错误就该归咎于心智程序缺陷了。还记得第9章开篇介绍的小约翰·肯尼迪飞机失事事件吗?假设肯尼迪熟知夜间飞行的各种规则,但却没能在紧急事件中使用这些规则以战胜本能的生理和动作反应。我们将这种行为归类于压制失败。如果肯尼迪并不了解夜间飞行的规则和技术,那么他在飞机即将坠落时所做出的那些无用的挣扎之举就属于心智程序缺陷了。

据图12-2的分类,我把本书中已讨论过的思维加工方式和思维谬误列于表12-1中[4]。例如,第一列的三个X表示默认使用自主心智,分别是:生动性效应、情感替代和冲动性联结思维。默认加工最为生动的刺激是认知吝啬鬼回避类型二加工的一种常用方式。与之相类似,在有某种显著情绪的情境中,个体会默认使用情感效价。情感替代(affect substitution)是认知吝啬鬼的惯用伎俩——属性替换的一种特殊形式,即用一个简单的问题替换掉一个复杂问题[5]。请回想一下第6章中提到的“球拍与球问题”(一个球拍和一个球共计花费1.1美元,球拍的价格是1美元,请问球的价格)以及莱维斯克难题(杰克正看着安妮,但是安妮正看着乔治)。人们在这两个问题上所犯的错误,就是冲动性联结思维吝啬倾向的典型例证。在这类错误中,被试致力于寻找任何可以避免类型二加工的简单联结(比如在莱维斯克难题中,被试把安妮的状态未知与“无法判断”这个答案之间建立了联结)。

表12-1列出的第二类思维谬误是过度依赖带有焦点偏差(倾向于简单结构模型倾向的偏差)的连续性联结认知。这一类谬误常常发生于个体处于新异情境中,必须使用类型二加工时。框架效应(“框架的基本原理是个体被动地接受给定形式”,卡尼曼,2003a)是其中的一个典型示例。被试以呈现给他/她的框架作为思维焦点,以此为出发点展开接下来的思考,而不是考虑以备择框架为思维出发点,因为后者需要有更多的认知资源。

表12-1列出的第三类思维谬误是压制失败。这一类思维谬误在第9章充分讨论过,包括:信念偏差效应(“玫瑰是生物”三段论推理)、忽略分母(爱泼斯坦设计的橡皮糖任务)、自我控制难题(延迟满足)。另外,电车难题所体现出的道德判断困境也属于这一类思维谬误。

表12-1还列出了两种由于缺乏概率相关知识而导致的心智程序缺陷,包括联结谬误(conjunction errors)和非因果关系的基础概率使用。接下来列出的是偏差盲点。所谓“偏差盲点”是指个体认为自己与他人相比,更不容易受到思维偏差的影响。偏差盲点出现的原因主要在于人们持有不正确的通俗心理学理论。他们错误地认为,通过有意识的内省,可以觉察到自己的思维偏差。事实上,多数社会和认知偏差都是在无意识中发生的。

表12-1 思维谬误的基本分类

[1] 更多关于令人棘手的“自我”心智程序,详见Blackmore等人的研究(Blackmore,1999;Dennett,1991,1995)。

[2] 包括赌徒谬误(Ayton and Fischer,2004;Burns and Corpus,2004;Croson and Sundali,2005;Nickerson,2004)以及启发式和思维偏差研究中涉及的概率误区。在某些情况下,心智程序缺失与污化心智程序两者之间的界限并不分明。

[3] 参见Nisbett和Wilson(1977)以及盲视偏差的研究(Ehrlinger,Gilovich,and Ross,2005;Pronin,2006)。

[4] 我将另外一个更为详尽的启发式和偏差任务分类发表于专业性更强的文章中(Stanovich,2008,2009)。

[5] 关于属性替代,参见卡尼曼等人的研究(Kahneman and Frederick,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