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芥子-原态
白芥子-饮片
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Sinapis alba L.的种子。主产于安徽、河南、四川等地。夏末秋初,果实成熟时割取全株,晒干后打下种子。生用或炒用。
【药性】辛,温。归肺、胃经。
【功效】温肺化痰,利气,散结消肿。
【应用】
1.寒痰喘咳,悬饮。本品辛温,能散肺寒,利气机,通经络,化寒痰,逐水饮。治寒痰壅肺,咳喘胸闷,痰多难咯,配苏子、莱菔子,如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若悬饮咳喘胸满胁痛者,可配甘遂、大戟等以豁痰逐饮,如控涎丹(《三因方》)。若冷哮日久,可配细辛、甘遂、麝香等研末,于夏令外敷肺俞、膏盲等穴,或以10%白芥子注射液在肺俞、膻中、定喘等穴行穴位注射。
2.陰疽流注,肢体麻木,关节肿痛。本品温通经络,善散“皮里膜外之痰”,又能消肿散结止痛。治痰湿流注所致的陰疽肿毒,常配鹿角胶、肉桂、熟地等药,以温陽化滞,消痰散结,如陽和汤(《外科全生集》);若治痰湿阻滞经络之肢体麻木或关节肿痛,可配马钱子、没药等,如白芥子散(《妇人大全良方》),亦可单用研末,醋调敷患处。
【用法用量】煎服,3~6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作发泡用。
【使用注意】本品辛温走散,耗气伤陰,久咳肺虚及陰虚火旺者忌用;消化道溃疡、出血者及皮肤过敏者忌用。用量不宜过大。
【古籍摘要】
1.《本草纲目》:“利气豁痰,除寒暖中,散肿止痛。治喘嗽反胃,痹木脚气,筋骨腰节诸痛。”
2.《本草经疏》:“白芥子味极辛,气温。能搜剔内外痰结,及胸膈寒痰,冷涎壅塞者殊效。”
3.《药品化义》:“白芥子……横行甚捷,……通行甚锐,专开结痰,痰属热者能解,属寒者能散。痰在皮里膜外,非此不达,在四肢两胁,非此不通。若结胸证,痰涎邪热固结胸中及咳嗽失音,以此同苏子、枳实、瓜蒌、杏仁、芩连为解热下痰汤,诚利气宽胸神剂。”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芥子油苷、内有白芥子苷。还含脂肪油、芥子碱、芥子酶及数种氨基酸。
2.药理作用:小剂量能引起反射性气管分泌增加,而有恶心性祛痰作用,白芥子苷水解后的产物白芥油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可致皮肤充血、发泡。白芥子粉能使唾液分泌,淀粉酶活性增加,小量可刺激胃粘膜,增加胃液胰液的分泌,大量催吐;水浸剂对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3.临床研究:白芥子,温水中泡软搅拌成泥状,外敷少腹膀胱胀满部位,治产后尿潴留22例,均自行排尿(江苏中医,1990,2:36);另用白芥子配延胡索、甘遂、细辛等制粉,生姜汁调敷大椎、双肺俞、双膏盲、双肾俞、膻中等穴,治变态反应性鼻炎60例,总有效率88.3%(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6:342);此外白芥子生用,还可用于甲状腺炎、淋巴结炎、慢性深部脓肿,阑尾周围脓肿等(新中医,1990,11:35)。
4.不良反应:白芥子油对皮肤粘膜有刺激作用,能引起充血、灼痛,甚至发泡,内服过量可引起呕吐、腹痛、腹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