睽卦。离上兑下。
孔子《宣圣讲义》
睽卦上离下兑。火泽分驰。火炎而上。泽润而下。上下相违。情志不协。故名为睽。谓其乖离。如目之异视也。人之视物。两目同用。其光不分。其神不纷。澄晶明澈。乃瞩微茫。若在惊疑之时。仓卒之际。目虽视而其神不聚。物虽接而光不明。此睽也。或谓之少精。非真少精。以异态之视。精光忽乱。或幻物成奇状。或易视为不覩。是即视之变。而两目互乖其用。譬之偶见怪异之物。突逢意外之人。心为之惊疑。视以之变异。此非目之病。乃情志之所为也。故睽字以目以癸。虽关谐声。实为指事。以癸字古文有相背两歧之象。即以干支言。癸本水也。而后天戊癸化火。水火大殊。其德相反。则睽之为乖违。为背戾。颇含癸义。目而乖违。视而背戾。则其情之不定。志之不凝。已可见矣。故睽违睽异之诂。实由睽字原义而来。易卦之名睽。则以卦爻之象为辨。离火在上。而陽含陰。兑泽在下。而陰加陽。五为正位。柔乃主之。三为刚爻。陰乃乘之。陰陽互乖。刚柔异用。而四陽错列。两陰间之。如人之目。一明一昧。不克共视。目本象离。上下一也。今下卦变兑。陰出于表。陽潜于内。兑为上缺。如以物蔽其首。将何由明视万类哉。且兑之上。接离之下。互成坎陷。等于盲目。离明于上。而坎盲于中。兑缺于下。合成半明半晦之象。此睽之所由名也。因睽之难全明。成卦之不相协。中少二女。同居而异其趣。刚柔分离。杂处而不相能。则睽之用。与家人相反也。传称睽外也。与家人内相对。以字义言。内含纳进之意。外包推出之情。家人由疏而亲。如娶妇。实自外而内。而睽则由近而远。如嫁女。实自内而外也。睽虽二女同居。离在上。则有远之之象。兑在下。亦存去之之嫌。正如女子虽同胞生。而长大不知所适何处。无复同聚一堂之志。固事势使然。而情志以之见焉。睽在人身。喻目歧视。目固同系于心。共存于神。而其惊异之时。遂显乖戾之象。由感于外物。情志不得不纷。犹二女适人。踪迹不得不别。一身之物。一室之人。其不能同有如此者。况在疏远者乎。然易于是卦。正取其由内之外。与家人由外之内。成相反相对之象。天下之事物。恒如两者之分合。各尽其用。出纳各适其宜。睽外也。则凡由此达彼。由密而疏。由合而分者。皆其类也。为亲近者。且将离矣。合同者。且将析矣。则睽之为用。恰如一水分流。一道歧出。各就所适。以竟其用而已。而揆其初。则未尝有间隙。二陰在四陽中。固未敢自外。第陽失其位。刚失其时。时位既乖。气数乃异。卦中三五陽位。皆易为陰。陰得乘陽。刚乃自屈。溯其相违之始。必有所惊疑忧惧。不得不东西任所之也。然睽象虽如此。而仍有和合之情。调协之意。则以初固亲近也。且中互既济。有相济之心。与家人互未济。易生相妬之念者大异。习易者必先参透此理。庶不为睽所误。外而思归。去而希返。分而能合。背而有同。正如人之二目。虽一时惊疑。呈其异视。而原属同体。犹可复其常规。此卦上九有遇雨则吉。群疑亡也之辞。足证睽之为睽。当以时位为辨。时位一移。情志自复。故占小事吉。明其不可大用而已。岂全不宜哉。读者于此。尤当深思。
睽革为交易卦。易其上下则成革。皆离兑合成二女同居。其志不同也。然革卦离在内。有文明之象。睽卦离在外。成变乱之形。由互卦言。则睽中藏水火既济。得谐协之象。革则中互天风姤。有相遇之情。以陽来变陰为变。陰复于陽为正。睽陽在下。能诞育万物。和济一切。虽乖于外而济于中。犹人之视。虽一时蒙蒙。而恒久昭昭。虽外物扰扰。而吾心了了。此固由变而终于复正。由乱而将至释嫌。则卦爻见之也。革以革旧谋新。与随有异。随以兑加于震。一陽出动。变而能存其中。革以兑加于离。一陰在中。变而竟失其正。此革命必汤武方达其用也。天顺之。人应之。变不失其常。乱仍返于一。虽天下一时騷然。而民心终止于一。此商周之德。足以与虞夏齐也。而睽不然。睽者自违其行。不必非于物。自异其志。不必盲于心。为其承家人之穷。生携贰之志。习安闲之弊。启分崩之思。则由性难制情。事多悖理。如坐井窥天。不见苍苍之大。如扪独测日。不知赫赫之明。此其眩于目前。纷于方寸。而以度大。以近量远。以误指真。以背辨面。不知其所凭之非。所藉之幻也。故观海市以为城。认山风以为(山+屏)。惝恍乎视精。迷离乎目明。而谓天下之如此滔滔也。则何以底于成。故传曰家道穷必乖。故受之以睽。盖言其乖离不揆乎道。遂迷惘不得其真也。譬之一家。因爱生怨。因怨成离。悻悻出门。不知所之。则妄拟诸相。虚构诸境。以为了然。却同梦梦。以为快哉。却成懑懑。此误于情之所发。失其中和。气之所激。违于大正也。卦中互既济。而陰陽错综。有适于小事。故彖辞称小事吉。或谓小事指细行。凡非大业大功者皆是。而于人。则指谨小慎微。不妄自张大。期适于时位。绝其纷扰。卦象火动于上。泽降于下。上下分驰。有同未济。而中互却为既济。是分中有合。离中能丽。自可因时所宜。乘势之便。而有所成。惟卦象主其大。互象主其细。卦象见于表。互象存于里。此用睽者所当知也。传称睽外也。而人或忽其内。家人内也。而人或忘其外。后天之动。有外必有内。惟隐显异焉。知其明。守其微。则象中之象。用外之用。皆得之矣。作易者恐人仅知其一。故以小事吉三字。指出睽之用。使毋昧于时位。贪于事功。必先审夫正变。推及去来。合隐显以求之。度明微以用之。则用于不用之时。孚小事之占吉。为于难为之位。有细行之成功。是圣人委曲示教之意也。
睽卦以六爻陽位。两被陰乘。三犹不贵。五乃正位。三五皆陰。是为逆行。与家人恰反。家人六二主内。九五主外。陰陽得时。内外皆正。故名家人。言能主一家而立国之本。奠人道而开治平之先也。睽则反是。三为人道之始。五为主位之尊。二者既乖。大用乃悖。故名之睽。以其违乎情性。戾乎正大也。传曰家道穷必乖。可见睽之象。实由家人变来。天道无常。习久生变。人情叵测。积久成乖。在上者率之无方。在下者行之不轨。上下皆失。家道乃乖。此睽之成。即由离一卦之出。而巽易兑。陰自升也。巽一陰在下。升而违于乾。兑一陰在巅。降则变于坤。今兑在离下。有光明之下照。而陰踞中爻。致梗塞之堪虞。五为外尊。柔反履之。二为内正。陽反加之。外既失其主持。内又不甘承顺。内外皆乖。而睽象成矣。传所称内外。乃言卦之德用。而睽之继家人。则由时之变迁。时位者。吉凶所本。二五者时位所遵。以家人之内外同正。变而为睽之内外同乖。谓非家道之穷。不可得也。然易者以一象众。取近譬远。在家言为家道之穷。在人言为人道之逆。推之于国。为国政之失。推之于天下。为世运之艰。此固理数使然。而其害则人应之。家也。国也。天下也。治乱安危。莫非人所受。睽之乖戾。亦人所感。此二五失正。全体皆违。而中爻之人。首被其咎戾。为陽不得居于位。而陰乘隙干之。离以火而上炎。泽以流而下渗。水火分道。欲情志之两孚。难矣哉。故睽虽生于家道之穷。实则成为时道之变。读者须留意焉。
《宗主附注》
睽卦睽字本从目。或误为日。以睽本义为惊视之状。心有所疑。视为之异。目光所至。有一种惊感之情。又释为两目分视。亦不外异乎平常之态。而顿促间。不觉目光之分背也。故因此释为违背。或乖离。如睽违。睽隔。睽异。睽索。皆由此义推绎而来。或以大众注目惊视。为万目睽睽。即本惊奇疑惑之意。神存于心。光发于目。心有所感。视为之变。此由内达外者也。故睽卦爻辞有舆曳牛掣。见豕负涂。载鬼一车诸语。而传称睽外也。亦本卦象之用。卦名之义。明其所至。不外以惊疑之视。示心志之睽。存于中者见于外。触于目者动于心。此卦取离兑之合。为二女同居。志不相投之象。恰与家人相反。家人由外而内。成其匹配。达于亲近。睽则由内而外。背其趋向。终于乖离。此两卦之所别也。而皆因离卦为用。离在内则和安。在外则乖戾。人之情性。亦由此殊。内涵光明者。其行必温良。外示苛察者。其德必悖谬。易以二卦辨人之心志。别人之行为。而有以齐之于一。使复于中和也。
又曰睽与革为同体卦。泽火为革。火泽为睽。二者只是上下异位耳。而卦用随之大殊。睽为乖离。革为改变。乖离则各不相谋。改变则交相为用。如仇与友。仇则志在嫉忌。而情难同。友则志在磋切。而情易近。为其所受位与时使之也。实则离兑未易。二女同居如故。不过一则有相远之意。一则有互益之心。此两卦之用。有可相参证者也。睽字从癸。癸为水。而后天戊癸则反化火。革卦辞己日乃孚。己后天合甲化土。而先天戊己为土。火生土。互济也。水克火。则为互制。故一则相猜忌。一则相利济。由五行中即可证明。而不外离兑之象。一水一火。兑为泽。水所聚也。故亦与水同用。然不如坎之主化育代坤德耳。离则能代乾以主天生之令。为后天之所尊。故兑不克与配。而情志难协。且火在水上为未济。水在火上为既济。睽以同于未济。故成乖违之象。革以类于既济。故有利助之用。由上下位之易。而卦德遂殊也。读者明此。则可知睽革之义矣。
睽。小事吉。
孔子《宣圣讲义》
此全卦彖辞也。睽以二五正位皆失。故四德不与焉。凡卦孚乾坤之一者。必举一德以明其用。睽则仅小事吉三字。可见其用之不宜矣。夫睽上下陰陽。不得和协。内外时位。失其主持。似无可用。而彖辞称小事吉者。何也。则以睽虽二女同居。志不同行。而以说丽乎明。柔上而应刚。是以小事犹占吉。观其中互。即可知矣。家人因内外同正。而中互反为未济。是其中难诚。而行易穷。正难得而变易生也。睽以中互既济。陰陽得济。水火相调。是其中自贞。而行可易。象虽戾。而变复常。故释辞称为得中。明小事吉之由来。既曰小事吉。则大事不吉可知。睽之名固昭示之矣。违于外。乖于物。戾于情。悖于德。将何以大用哉。小事吉三字。实明指睽之难大也。小事义已见前。不专指所行。凡事务之细者。近者。暂者。易者。皆是也。一言之微。无关大体。一动之顷。无与久远。则以中存之诚。不干外物之咎。犹得吉占。不害于己。天道固包巨细。世情多概恒速。数有远近之殊。事有难易之别。睽则仅宜于细者。近者。暂者。易者。而弗及其他。为其时位之不当耳。用生于德。德昭于位。见于时。正位已非。德用已失。则睽之小事吉。实以得中。而柔能应刚也。睽果无所用乎。则事之合者必离。物之聚者有散。天道且不免。而况人乎。此小事之吉。亦以能随时也。时行则行。时止则止。若戾时自用。则不独大事不可为。小事亦难协吉矣。故易教为指人以行止。而首在明时。所谓与时偕行。与时偕极者。于睽尤可证明之。
《宗主附注》
睽卦彖辞仅小事吉三字。与他卦有元亨利贞四德者不同。则以睽之用不逮耳。乾坤四德必合上下卦之用。衡其有所当者称之。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故近乾者。元亨为先。近坤者。利贞为主。睽上离。虽在后天代居乾位。德用文明光大。宜于内藏而外显。今睽反在上。是与下卦不能协和也。故不克备乾之德。睽下兑。固先天少女。而变成陽。一陰在上。象水在泽。水德润下。愈下愈沉。与上卦不能调济。故不克备坤之用。此由二卦不合所致。非离兑之不逮四德也。凡他卦之不以四德称者。率类此。然睽火动而上。泽动而下。固已动矣。吉凶悔吝自生。此彖辞以吉称之。睽既上下相违。情志不一。如南辕北辙之不能竟其用也。如左支右吾之多所拘牵也。则不足语于大功大业。而以中互既济。人爻一陽一陰相交。虽失于位。而得其和。徒以基不克固。利不克广。仅占小事之吉。而不及其远者大者。睽固与家人表里。而又为家道之穷。亲且不和。况殊者乎。近且难固。况远者乎。睽之限于小事。正有以也。譬之在家不能安睦。贸然出门。欲于此时。遽求快志。难矣。吾国自古重家道。家齐而后国治。家尚不协。奚以悦于外人。语云。近者不亲。不敢求远。小者不省。不敢言大。此不易之理也。睽之不能大用。岂非时所为哉。
又曰睽卦之用。与革相证。已见前。革之往来卦为火风鼎。亦与其颠倒卦风火家人相证。故家人睽革鼎四卦。皆有相通处。由家人变为睽。与由革变鼎。正同。故在睽彖辞称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鼎彖辞亦如之。皆以柔易刚。上履主位。而能应刚也。在晋卦。亦有柔进上行之语。则以离之六五一爻。与睽鼎同。而小过卦因六五得中。亦称柔得中位。与睽相似。其彖称宜小事。正与睽之小事吉一义。不外柔主正位。不能大用而已。凡五爻之为陰者。率皆类是。小过以中互大过。故成其过。睽则以中互既济。故称睽。而示其终可通也。过者失中。睽者失和。中和有失。其用难大。此易教以中和为贵也。睽之与鼎。虽以柔得中。而离在外。遂不克充其用。然时所为。非事之咎。故时用为其本旨。睽之时用。于爻辞可以见之。俟讲时再详示可也。
彖曰。睽。火动而上。泽动而下。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说而丽乎明。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是以小事吉。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万物睽。而其事类也。睽之时用大矣哉。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全卦彖辞之义。明睽之时用也。离在兑上。离火兑泽。上下分驰。故曰火动而上。泽动而下。两动字含升降之意。火性炎上。其动也升。水性润下。其动也降。而何以动。则六爻之气。周游终始。原无止息。而火与水。尤流动之物。火无不炎。不炎不谓之火。水无不流。不流不谓之水。死灰不炎。乃火之烬。冰冻不流。乃水之变。灯烛之光。亦有飞扬之志。池盎之水。亦存浸渗之情。不得谓其不动也。泽虽似止水。而用在流衍灌溉。蒸化推移。仍动也。合离火以成睽。其动愈明。火逼于水。则有远避之心。泽近于日。则有蒸腾之势。此其动又自然而然。一则上升。一则下降。升者终降。降者不升。如蒸水成云。是暂升也。云聚成雨。是终降也。故德用不相协。而名睽。睽者如目外视。光自分离。不复为一。愈睽愈远。而用愈乖。情愈异。此离上兑下。不得不睽。与易其上下之革。又殊其趣。革亦不能协。而其违悖之德。在止非行。在内非外。则以离反居兑下。升降同而地位异。一则益远。一则益近。远则相忘。近则相妬。忘者为疏。妬者为仇。此革卦之用。不免于伤杀。而睽则惟仳离背贰。以成其惊异猜疑之状焉。惊异因于初逢。猜疑发于夙日。火与泽之积不相能。乃有此离奇之象。故称人之不和者。曰水火。以其德用原参差。而升降原悬殊也。上离中女也。下兑少女也。情志既不协。行动自相违。故曰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言虽合为一卦。而上下相违。如二女虽同居一地。而情志难偶。志存诸内。行见诸外。不同行者。明其动之各异。如相背行。去日远也。夫同居。甚亲也。而不同行。则疏矣。亲反为疏。近乃成远。此睽之用。实由内而外。由爱而憎。正与家人相反。故传曰睽外也。
然兑说而离明。离又有附丽之义。二卦合。是说丽于明之象。兑之一陰在三爻。离之一陰在五爻。同三而五。皆柔居刚位。且由中爻而进于全卦正位。故曰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则以六五居外正位。与下九二相应。虽陽位陰爻。陰位陽爻。与家人之得正者反。而上下相应。一刚一柔。中爻六三九四亦如之。合二三四五四爻。无不刚柔失位。而各得其应。陰陽互差。各得其匹。升降自异。各得其宜。故睽以卦言为乖违。以爻言为调适。而中互既济。水反居火上。更得相济之用。故称为得中。言其刚柔失而仍平。上下违而仍济。此二三四五。及中互中爻之不过也。不过则中。中则不偏。中和之用。天地所不违。外相背驰。内仍谐合。故有小事吉之占也。小事虽异于大事。苟先善其所为。亦足推而广之。在人之善用耳。明时位之所利。从刚柔之克平。本中爻之可谐。推中互之克济。则小事之吉。实足为大事之基。故用易者。贵乎通也。
睽与通反。与同异。凡事物之背驰者曰睽。阻塞者亦曰睽。为其不相类也。不类则不同。不同则不通。如二人一北一南。所行既分。所至亦异。此睽之不得与他道同用也。然睽卦不以睽而终背驰。则六爻往复。终必有始。中爻人道。往必有复。故虽睽而仍可同可通可类也。释文曰。天地睽而其事同。男女睽而其志通。万物睽而其事类。此三语足明睽卦之用。非永睽也。睽于外者协于中。睽于始者和于终。睽于近且细者。融会于大且洪。贯通乎时用之中庸。盖天地睽而事犹同。睽者时也。同者体也。男女睽而志犹通。睽者迹也。通者情也。万物睽而事犹类。睽者其异也。类者其同也。则睽之为睽。时位为之也。故睽之时用大矣哉。与革卦辞正相应。不外天地之道。积久者变。万物之性。重见者消。极则穷。穷则通。睽亦如是。不睽不见其同。愈睽则愈易同。此时也。如秋冬之寒。易为春夏之温煖。不寒不温。不煖不凉。惟有其一。必见其二。当其见也。视为故常。若不时而见。则成灾异。此睽之存乎时用也。时用者。变动不居。周流六虚。故时至而睽。时易而复。在其睽也。已寓复通之机。则中所藏也。气藏于中。情藏于心。此睽在外。而中互乃为既济也。
全卦六爻。时位不一。随时变动。而内外又不类。如睽释彖。已明揭其例。盖宾主异位。动静异行。宜否异时。利害异用。睽固不可为之时。而藏有可用之机。观于男女睽而志通一语。足以明其故矣。男女爱慕。人之情也。而迹与心难同。行与情难一。则睽于事者。志可通也。睽于时地者。精神可接也。以其原有不睽者在也。睽卦中少二女。如姊妹然。而其嫁也。各自东西。不复闻问者有之。其同胞之亲。出于天性。虽远弗隔。虽疏弗离。此则睽而不睽者也。天下事物。大率类此。推而扩之。则睽之用明矣。
《宗主附注》
彖辞所称火动而上。泽动而下。上下违行。如天水讼。睽本不适于用。而又云悦而丽乎明。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是则以睽中互既济。中爻三四。一刚一柔。内外二五。一陰一陽。虽不称位。而德相应。由三而五。皆陰爻居陽位。渐进而止于主位。以柔率刚。以陰加陽。是柔进而上也。兑说以离明。离丽也。说丽乎明。在内含和悦之情。在外有文明之象。而能相丽。以不终于背驰。此睽之用。彖辞称其小事吉也。然所谓吉。乃凶中之吉。用不克大。大则有凶。此彖辞所指。限于小事也。易之大用必因乎刚。刚失其主。将奚用哉。睽之不能大用。实以陽失其位也。而在外陽失正位。在内陰亦失中宫。内外皆差。陰陽相易。陰主其正。则吉之仅属小事可知。陰者从陽为正。自主为逆。正逆之分。即吉凶之辨。读者须就卦爻判之。
象曰。上火下泽。睽。君子以同而异。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睽象辞也。睽以离兑合成。上火下泽。在象火性上炎。泽水下润。一上一下。互异其趣。故名之睽。睽乖也。乖异也。由一而众也。在人道。一而无异。在物情则万类。因其同而同之。以明天地之无私。因其异而异之。以尽事物之庶志。此君子以睽而有所辨也。睽固异也。而出于同。亦归于同。是异者时地之象。人道本天地之中。立情性之分。识和乖之理。明终始之途。此睽象辞之旨也。天下事物众矣。而莫不同出异行。愈异愈纷。不可究诘。然君子不逐异。而执其同。同则不私。异则不乱。徧物而适其用。随事而合其宜。此异之至也。而永执厥中。一以贯之。则同之至也。故曰同而异。不异。不尽天下之变。不同。不明天下之常。惟变与常。达者一视。此同异原无分也。道之所行。同则主之。异则与之。同则翕焉。异则辟焉。此固天地之所依循。为易乾坤之所掌握。人物万类举不能外焉。异中有同。同中有异。孰为同之。孰令异之。总于乾坤。逾于始终。睽固有其异也。而家人先于其同。人之同者。见于同人。乾与离之合也。物之同者。见于家人。巽与离之谐也。而睽则以异称。离与兑之相违也。如讼之天水违行耳。违则难和。不和将安同。此睽之不得不异也。而君子则明其同以应其异。因其异以归于同。不失其一。则得其二。苟执其一。则悖于道。此同而异。乃人道也。睽先人道。故象辞明乎同异。革主天道。故象辞重治历明时。历时亦以异而同也。一日之昼夜。一年之寒暑。异也。而周而复始。终古如斯。非同而何。明乎此。则知象辞同异之所指矣。
同异之义。已如上述。释者多不明同之与异。为一而二。遂以象辞为疑。夫同异为事物之情。君子因而同异之耳。非有为也。果心存同异。则悖乎象辞之旨。象辞明言以同而异。而字指出同之与异。原无分也。同而异。犹异而同。换言之。即由一而二也。为道无二。而事物不一。事物固自道出。则异固自同分。明同之为同。始知睽之所本。明异之为异。始知睽之所成。盖睽者。象人之视。目光自异也。目原同也。而遇事物之奇。心惊而智惑。遂成异视焉。此其异自同出。且为一时之变象。非本来异也。故辞以同而异。明其用。先知其同。始知异之所生。先得其同。始知异之所成。若以异为异。而忘其同。是昧于格物致知者也。格物以致知。则同异无容心矣。要知象以人道重。人道固本天地之道而立。由同而异。亦天地自然之序。生者日众。化者日繁。求其不异。不可得矣。故因应其异而异之。虽万事万物。无不可尽其情。此即大学听讼一章之旨。而不出格致之道。读者当会通之。夫同异之所名者。已详前讲。老氏曰。同出异名。同者其道。异者其器。天下物皆然也。道无二致。器有众形。虽一物也。不得以一形范之。表与里。中与外。是同一事也。不得以一名称之。始与终。分与合是。此同异所必具者也。而君子因睽辨其情焉。君子以道为尊。由道生德。德则众。而道则一。德则分。而道则同。一之于众。始终也。分之与同。本末也。非别有异焉。后世辩者。乃创异同之说。逐物而自穷其迹。异则异矣。而无以返乎同。此愈辩而愈惑也。君子不取焉。君子之以同而异。正如睽之离兑皆卦也。水火皆物也。而不外于一陰一陽。陰陽不外于太极。太极一也。两仪则二。由是而四象。而八卦。皆异也。皆以同而异也。睽之取象人之两目惊视。而戾其明耳。以见异也。视异而目同。心惊而志惑。此一生二。二生三之谓也。何竟争其同异哉。故后世坚白异同之学。虽昉于睽。而悖夫睽之用。为其非君子之同异耳。且同异之辨。要在审事物之情。非矫杜其辞。纷纭其说。蛊惑视听者也。如睽之异。以其志也。而物因志生象。事因象生疑。爻辞中载鬼一车之类。非果有其事。乃见之妄也。妄之与真。即同异也。妄因于见。见发于惊。此异之非正观。如佛说心生相之谓耳。而世人或不克辨。反以妄为真。是自异其心也。凡此之异。不得名真异。君子则必辨焉。故学有五要。明辨居其一。苟辨之不明。虽闻见犹聋聩。以其非耳目正用。为聪明之累也。聪者能闻。明者能视。闻见之失正。则与聋聩何殊。人之于事物。不得徒恃其聪明。而役心于耳目。耳目器也。心则达乎道。道者不纷不惑。不妄不执。惟以情为辨。处世之要。无过于是。心先顺夫道。而后耳目克尽其情。是辨其异。仍存其同。万物万事。侭其自异。吾心不失其同。则举不足以惑吾耳目。蔽吾聪明。斯妄见尽除。而真知灼照。即所谓一以贯之者。而自然合乎易教。岂待求之纷纭奇诞哉。因讲及同异之名。物为拈出。使学者知所去取耳。
初九。悔亡。丧马勿逐。自复。见恶人。无咎。
孔子《宣圣讲义》
此睽初九爻辞也。初九兑之初爻。兑为少女。而九为陽爻。秉乾初九之德。潜龙在下之象。以上接三爻之陰。外匹四爻之柔。陰以济陽。柔以育刚。故用协悔亡之占。谓有悔而终亡也。凡悔亡皆如是讲。亦含有悔其亡失之意。即自忏也。内贞外悔。初九悔亡。固易之常例。然睽初爻在下。而志跃跃欲试。其悔之机已在。乃得两陰之济。始免于悔耳。且悔亡者。事之既过。物之既亡。悔亦何益。智者则不自苦。是悔亡同于无悔也。马与龙同类。乾称潜龙勿用。此称丧马勿逐。其义亦近。惟九在初。而六在四。二者相应。如雌与雄。终复相聚。丧马自复。以其将自还反也。勿逐者。丧之非时。逐之无迹。既不能逐。亦不必逐。故曰勿逐。犹乾之勿用。既不能用。亦不必用。皆时位之所为也。马虽丧而位不移。陽虽藏而陰未育。是以终自复。不待人之逐也。凡陽爻得时。无失可言。时非而有济。失亦仍得。为物之得失。皆系乎时位。而人实主之。人之当位乘时。物亦驯扰繁畜。如大小畜所占是也。皆以乾在下。克主其物耳。初九陽也刚也。而三四爻。则陰也柔也。一善一恶。相与交接。故曰见恶人之象。恶人非果害己。但与善相反耳。人虽恶而无害于我。则见之亦何咎。如昔日之遇陽虎。见南子之类。究何损哉。故占无咎。
象曰。见恶人。以辟咎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爻辞前数语。均未加释。而独揭见恶人三字。可见此三字。关乎初九爻者。为重且大也。初九在下。原宜潜退之时。而爻辞不以隐遯为尚。反以见恶人为言。此中微旨。人多忽之。此释文必加以辞。明其要义。实在辟咎。正以初九有咎。不自矜高。而后免之。以陽刚之行。易干高傲之弊。地位之下。易逢嫉妬之嫌。故爻辞以见恶人无咎为言。恶与善仇。陰与陽敌。我善而疾恶。处陽而疏陰。得位乘时。犹有不宜。况初九在下。而非时者乎。则见恶人。非其志也。而不得不见。人以我之善。欲与之近。则不召自来。一也。人因彼之恶。欲恣其志。则不见成怨。二也。我之善。人已知之。而嫉妬之心生。是咎之始也。我既善。人希亲之。而狎侮之心生。是咎之继也。我辨于善恶。人未之谅。而怨毒之心生。是咎之成也。故势不足。则不宜屏人于远。德不足。则不宜拒人于近。彼恶人方有挟而未见。而我乃深闭固拒。则仇恨益甚。其害不旋踵矣。惟审夫势之大小。明夫德之厚薄。知恶人之来。而以礼接之。见恶人之面。而以诚遇之。则人将无藉于口。或更有感于心。斯人不我害。而咎反以辟。故曰以辟咎也。睽卦大用。皆喻变常之道。而重权宜之行。初九爻辞。其始义也。若在平日。则远之不暇。敢见之乎。既见矣。将浼之是忧。尚何辟咎可言。此爻辞明睽之道。非以语于经常之教。以善而获咎。必时位所为。吾之见陽虎南子。正值夫初九之时耳。既见矣。终无所伤。可见辟咎之句。信而有徵。读者当由是推之。
九二。遇主于巷。无咎。
孔子《宣圣讲义》
此睽九二爻辞也。九二内卦之中。为兑之二爻。兑初二皆陽。上与离合。离之中爻为陰。九二与六五相对。陽喜遘陰。故曰遇主。以六五君位也。而非君。乃称主焉。凡在上者。皆可称主。为君为国主。又凡总事之成者。如事主店主。又为之主持或有属者。如家主业主物主。推而言之。则主有对。而君无匹。故主对宾言。俗称主客。君则在内无宾。惟与后匹。九二之主。则含有对之宾主言。以九二原正位。而在卦为内。是后也。在爻反为陽。六五在卦为君。而陰也。非君之真。故以主称。而喻有宾在。盖遇主者宾也。亦非真宾。即二爻本位。位陰而爻为陽。不得称后。乃视如敌体之宾。而在内又非宾之位。但曰遇主而已。不言其为谁也。然遇主若臣之遇君。则非其时。后之遇帝。又非其偶。九二之遇主。而曰于巷。明其地与时之当也。以九二遇六五。刚柔两失。主宾皆非。而卒然相遇。不在庙堂之间。朝市之地。而于巷焉。可见事为非常。情为非正。此睽所以为家人之变也。家人六二九五。内外皆正。故家道齐。睽卦九二六五。内外皆乖。故人道变。变则反于正。虽遇而无义之可言。礼之可序。虽所遇者主。而无尊严之分。光明之行。是遇主。犹寻常之相逢耳。礼既不备。情亦难通。行既可疑。用亦难大。此遇主。虽若幸之。实无取义。虽若亲之。实多猜嫌。故在爻辞本有咎。而曰无咎者。则以六五九二。中道未失。正位犹存。乃得免耳。二五原应相得。刚柔亦应相孚。徒以互易其爻。遂使变成仓卒。而二五本位。固未变也。刚柔本德。仍可交孚。则因变以成用。不违睽之大义。如在纷乱之际。惶遽之间。君臣难以分言主宾。难以礼接。则变也。变而能守其位。终复于常。则无咎矣。此读者所宜先知之者。睽固全卦皆变也。爻之得正者。变而无害于正。则可占无咎。况刚爻原可大用。且得柔之应。终不违于一陰一陽之道。又何咎哉。
象曰。遇主于巷。未失道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爻辞遇主无咎。释文恐人未明。故以未失道示无咎之占所由来。盖巷非遇主之地。而时乃睽变之时。非常之时。难责以常道。是遇主于巷。犹未失权变之道耳。且睽为相违。不易遇。今九二乃能相遇。必有其道。则所谓中正不失也。二五各守其位。虽变不离于正。虽睽而不违于德。是其道仍未有忒。兑本悦泽之情。离推附丽之义。则刚柔相应。内外相偕。虽睽隔于一时。仍协孚于他日。以九二之用。妙在与六五一陰一陽仍相济耳。以卦言为睽。以爻言为遇。睽则为变。遇则复常。虽于巷非地之宜。而非时应事之变。此释文称为未失道。明其能通权达变。终不失正大光明之行也。离有文明之象。火加于泽。有照耀成采之观。而九二以陽应陰。又如日光映水之景。日之蒸水。为云为雨。泽之得水。以润以溉。岂非化育之大用乎。故遇主云者。明其有弼主成德之占。翼君戡变之象。非徒一遇已也。不外得位之正。虽非其时。仍可大用。陽而就陰。刚而济柔。其道之成用。可与同人相拟。同人曰同人于野亨。此曰遇主于巷无咎。二者虽辞不同。而用相对。同人以君子召致在下之民众。此则以贤臣弼翼被难之君主。其致功治平。原无异也。惟时有别。地有殊耳。细绎未失道一语。足见九二之遇主。实成德达道之机。拨乱反正之本。非为一人利害之占也。
六三。见舆曳。其牛掣。其人天且劓。无初有终。
孔子《宣圣讲义》
此睽六三爻辞也。六三兑卦之上。中爻之初。卦以九三六四。合于既济。反之六三九四。则合未济。而全卦二三四五。互成既济。是以中爻言。为未济。以互卦言。为既济。二者相反。亦睽之象也。又六三在九二九四之间。合成离卦。与上卦之离相连成用。而不能得其正。如人之两目相通。则视物必明。而彼此牵掣。两相妨害。是视而不能正。见而不能明也。因六三有离中之象。故爻辞称见。言与上之离共见也。而所见非正。故有舆曳其牛。掣其人之象。舆在古昔。必用牛或人。牵之挽之。今则反为舆在前。牛与人在后。且被舆曳之掣之也。原句应为见舆曳其牛一句。掣其人一句。而中省其人二字。其人天且劓。以其残废也。天为天刑。即天Yan。此生残也。劓为鼻刑。割去其鼻。或因疾溃去。此刑残也。然此处不重在刑残或天残。只以残废官体不全。生育不备而已。即舆所曳之牛。虽未见其病。既不能牵舆。反赖舆曳之行。其为废物可知。其人则固有天劓之残。而正恃舆牛之掣以动。则为废人可知。爻辞以此明其物之无用。人之无能。而舆又安能永曳之掣之行哉。人牛无人牛之能。舆亦非舆之正用。事之离奇。理之昧惑。乃经常所不能见者。而睽六三竟见之。则果物之咎耶。抑见者之过也。睽固以怪异之象。悖戾之行为用。则虽奇。无可惊。虽异。无可诘。为原非常见者。骤见之。果物之异。或视之乖。果目之差。抑心之惑。此君子贵乎辨也。而六三不易辨焉。则见所未见。心亦疑之。明所不明。目亦眩然。此六三之辞。实睽违之所成也。然事以理判。物以情衡。非理之事。徒惑于一时。不情之物。徒眩于一瞬。故爻辞继之。无初有终。言其初。方睽变不能得其正。至渐而久。自知其故。则终能复于常矣。惟有光明之德。初虽骇异。终必分明。是无初有终。爻之大用也。要不可执奇而惊。以戾于正。初之所见。奇固奇矣。而非常道。终之所明。变复于正。更何戾哉。
象曰。见舆曳。位不当也。无初有终。遇刚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曳字下应有牛字。但爻辞原义。曳字直贯到其人。以人与牛。皆为舆所曳而行也。六三以陰履陽。与未济同。为不当位。位不当。则前后失其序。舆在后而反居前。牛与人在前。而反曳于后。是不当也。陰乃先陽。柔乃领刚。颠之倒之。乃失周行。此六三之睽。实由于位之不当也。而以疾废之人。任劳力之役。则又职之不当。况责不能自动之舆。以曳能行之人与牛。是尤事之不当者。尚可用哉。而爻辞不言其凶咎。则原幻见之象。未必果有其事。不过因六三之不当位。乃招致种种不当之景。而眩惑于所见也。然六三之进。则九四也。柔而遇刚。乃复于正。故占无初有终。初指六三本爻。终指九四。以六三自九二来。原陽刚之德。未失道之情。惟六三陰以间之。幻成异景。变见奇象。幸进而九四。又为陽爻。发于陰而终于陽。合九二成离目之象。故释文称为遇刚。且六三与上九相应。亦以柔对刚。虽中隔六五。而两陽一陰。易于同化。是六三之睽。终遇九四而免咎。而上九之睽。则以六三之应。而有遇雨则吉之占。可见全卦大用。不外陰陽差错而已。陰不得陽。则昧惑莫明。陽不得陰。则刚愎莫正。此睽之所以为睽。实由于情之乖戾。心之猜疑。迷惑于一时。游移于幻景。遂不知其所辨。故象辞重在君子辨同异。明其真伪也。惟刚始明。惟陽始正。六爻之得失。视乎刚陽之当位与否。读者可于爻象细审之。
《宗主附注》
睽卦全卦。均以睽违为用。而睽之所成。仍不外陰与陽背戾。离兑本先天二女。而后天兑反为陽。离反代乾。是陰变陽也。在卦陽宜下。陰宜上。一升一降。乃成协和。如泰与既济是也。若反之则成否未济。暌以火在泽上。亦未济也。是用相违。而其最甚者。则在三上二爻。以介于两卦之间。处乎背戾之势。不觉有乖隔怪骇之情。故三爻与上爻。皆有出乎常理之辞。明示睽异之义。若初二四五。则犹在可睽可合。有变有正之时。其辞亦多无咎或吉也。初爻之自复。二爻之遇。尤可见其离而合。变而不失其正。以两爻皆陽。陽为善德。如日月之食。无伤于其本体。是虽睽于一时。而终返于正用。所谓时义之彖辞。原即指此。睽之时用。正不异于他卦。而当其变也。则有他卦所难类。是以名之睽。为二三四五四爻。既互既济。又同未济。两情莫定。中心旁徨。失所从依。则如梦幻。陽胜则复。陰胜则疑。就正则明。徇物则惑。此君子以辨异同为贵也。
九四。睽孤。遇元夫。交孚。厉无咎。
孔子《宣圣讲义》
此睽九四爻辞也。九四外卦之始。离之四爻。与六三同为人爻。而陽居陰位。下与初九应。与九二同功异位。皆为刚爻。刚则为奇。奇则难合。故曰睽孤。与上九之睽孤一义。陽奇陰偶。奇而遇奇。故名之孤。非果无偶。不得相适之匹耳。睽者原相违。加以睽孤。则背戾可知。心存孤独。性不和同。踽踽自行。孑然自处。此九四睽孤之象也。而以离之用。有分离附丽二义。虽孤而有遇。遇与偶相近。偶者情之合。遇者行之投。一则出乎本心。一则见于偶尔。盖非豫期而思得也。因离而具独行之象以称孤。因丽而含偶值之机以称遇。此二事遂联系交见也。元夫者。犹元配。即前夫也。在此卦辞。有后夫凶句。此则称元夫交孚。可见睽之用。与比有相关处。比以水地合。睽之兑。则包水地二者之用。水积地面为泽。非如坎水之任所在也。或流或止。或蒸或濡。或自天降。或从泉涌。或以物化。或以气分。皆为水。此坎之象。兑则仅池沼湖海之水。且必畜于地面。故坎与离匹。兑则不得称配。今九四元夫。亦正以四爻一陽在两陰中。成坎之象。而中互既济。亦有匹配之情。加以兑之正对为艮。九四若变刚为柔。则成山泽损。一男一妇。与咸同体。而徒以上下易位。变咸为损。咸为少男少女相悦。为夫妻之造端。损则反是。遂含有夫妇反目之意。称元夫明其已出也。即以既未济两卦。中男中女。一合一离。其用亦同。睽之本象类未济。故成睽离。而中互即济。又有复合之象。此爻辞称元夫。而以交孚也。刚必柔协。陽必陰孚。九四之刚陽。已具睽孤之象。而得六三六五两陰之济。变成坎卦。乃有遇元夫交孚之情。此不过以卦类事。以爻效物而已。凡初乖后合。前离终聚者。皆可推也。不必限于出妇前夫也。厉字与乾九三义同。已详乾卦。以有危害之机。而存勉励之志。故终占无咎。彼仳离之夫妇。自非正大之家人。其有厉可知。而幸获既济之变。得与六三刚柔强协。虽乖于正。可复于初。故交孚无咎。乃善用九四之睽孤也。惟孤始可复合。果男女有一不孤。则安能强之再合哉。此爻辞交孚无咎。实以义虽不当。情有可通。君子贵从权达变。不拘泥于常经。况在睽之时。尤贵善于顺适时宜也。
象曰。交孚。无咎。志行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九四之用。不在经常。而重权变。不泥礼法。而视时宜。故曰志行。言志在与时偕行。不论其孰得孰失也。盖九四以刚应刚。有睽孤之称。原不可大用。又以变类既济。得两陰之协。始称交孚无咎之占。行字即侧重爻之用。用必以动。动必有行。推而言之。则德也。功也。凡有所为。有所成者。皆行也。志行亦可释为得志之意。但此处重在行字。犹尚行或志于行。以九四秉陽德而在外。因刚令而求升。虽孤而有所遇。虽睽而终交孚。则夙缘未除。旧情犹重。零丁相惜。覆水可收。譬之已离夫妻。又复归于好合。此固出于事变。应夫时宜。苟非行之昭昭。安望占之无咎。此象辞有同异之说。而彖辞重时义之文也。不可为者。理也。而勉行之。情也。不当用者。正也。而权应之。变也。凡睽卦皆取此旨。九四尤着其例焉。以孤而遇。以睽而孚。以厉而免咎。委婉曲折。从容中道之谓也。心坦然无可猜嫌。情惕然知所奋勉。则咎自免。而要在九四之能刚耳。刚则不为欲所蔽。故离合一任诸时。睽孚一听诸数。此遇元夫不为妇之羞。而交孚不为夫之过矣。
《宏教附注》
九四一爻。后人多未明其辞旨。盖不知睽与家人为往来卦。睽即家人之变。家人内外得正位。故为夫妇正行。人伦正礼。睽则反是。内外皆失其位。故夫妻不得其正配。人伦遂以变而成。此九四有出妇元夫交孚无咎之语也。苟非时之变。安得孚而免咎哉。譬之兵乱之时。灾劫之日。夫妻之离而复合。家人之散而终聚者。安得绳以常礼。责以正行哉。此君子贵审时。而所行重应变。读者阖家人卦观之。则得圣人制辞之微意矣。
六五。悔亡。厥宗。噬肤。往何咎。
孔子《宣圣讲义》
此睽六五爻辞也。六五外卦正位。为离中爻。离以两陽夹一陰。柔履刚位。与九二应。内外皆失位。而勉协其德。故占悔亡。外卦多悔。以得中道而秉柔德。故免于悔。厥宗二字。有脱文。即悔亡下。亡厥宗。省一亡字。以六五中而失正。有位而德不称。可危及厥宗。危亡因于非人。与九四厉字相应。厉则含奋勉之意。亡则多危害之虞。宗者所本也。亡厥宗。失所本。将何为乎。故有噬肤之语。犹噬脐之意。以悔祸将不及。而自生惕惧之心也。噬肤二字。见噬嗑卦。肤通腑腐。噬嗑之噬肤灭鼻。以贪损其嗅官。此则以失势履危。亦如噬腐所得。不偿所失。虽欲悔其已往。亦无益矣。故曰往何咎。何咎言无所咎。谓既失于前。将何以善其后。不曰无咎。曰何咎。足见事势之迫。不容其悔。而噬肤之害。实由于已往之利害相因。固已庆其往。则必忧于今。是悔亡与何咎。原一义也。皆言不能悔。亦不可咎。所误既久。所失既多。悔亦徒为。咎亦何益。不过六五以柔乘刚。易悟其过。且在中位。易救其后。往何咎一句。亦包有舍此他往。可庆无咎之义。夫厥宗不保。亲且难依。噬肤之情。近将有恨。则虽有正位。安能久留。惟有决然去此。往求适宜之地。尚可获悔亡之占。孚何咎之辞耳。此爻以睽卦主位。位是而人非。地宜而时戾。本睽违之用。宜应变之行。故爻辞重在一往字。言事之失。固在已往。咎之免。仍在于前。往由过去言。则往日也。由今时言。则往前也。往虽二义。而咎则一。既往不咎。是无可咎。他往无咎。是免于咎。此在占之者。善自体会耳。厥字亦含有内经厥逆之意。厥即逆也。不顺为逆。厥宗犹亲族相逆。如宗亲离叛。不相睦助也。卦为离。本含离异之用。况在睽乎。故爻辞下噬肤。亦可作骨肉相残讲。宗亲莫保。骨肉莫和。在家将不能一朝居。欲不他往。得乎。睽固为家人之变。家人之所宜者。睽则反之。此六五有是占也。
象曰。厥宗噬肤。往有庆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六五以柔乘刚。而得正位。故厥宗噬肤。仍占往何咎。以往有庆三字释何咎。亦含二义。一则言既往有庆。今受其害。一则言留必有损。往可有庆。是视占者之善用耳。全卦离下合兑。离有附丽之用。兑有悦泽之情。宜于动。而不宜于静。宜于行。而不宜于止。盖兑与艮对。艮为止。兑则行。离兑既皆志于动。则六五正位应之。此往有庆。非独为爻辞之占已也。睽以相违而成变。惟善应变者。可反睽为合。此全卦辞之大旨。在夫顺变以反正也。厥宗已失其亲。噬肤将及于害。此六五不能不求他往也。此之为失。彼反得之。留之为害。行反利焉。则往有庆。不仅避祸。将有所成。爻辞称何咎。明其不逢咎殃。而释文则申以有庆。明其因往得吉。可见易辞之促人以往。实由六五之宜行动耳。柔居高位。原难大用。而睽则势逼处此。不得再图安逸。细玩辞意。则可见往之有庆。留必灾。既往为利。今必成眚。读者可于言外得之。
《宗主附注》
睽六五在离之中。与噬嗑六二有相类。故皆有噬肤之语。睽以上下相违。兑与离不相睦。而同出。以先天一中女一少女。原同胞姊妹也。六五九二相应。有若宗亲。六五在外。九二在内。陽与陰违。而情本可协。刚柔相荡。而谊本可亲。故有厥宗之象。以六五视九二若同宗也。厥宗噬肤。亦含有同宗会食之意。所噬者非肉非骨。乃同噬嗑六二之肤。肤皮也。肉之表也。而又通腑腐。总之非食之正品。如肉已剔。仅余其皮。或食已败。转化为腐。则非良食可知。噬嗑有灭鼻之语。是重在腐臭之义。睽称往有庆之辞。是重在皮毛之义。谓其宗人方聚食。甫及外皮。则所余肉正多。果及时往。自可择肥而噬。不虞一人之向隅。日将列鼎而烹。不特大嚼之快意。故曰往有庆也。然易经文辞。向包多义。此亦文中应有之解。而睽非噬嗑重在得食。故夫子先揭同宗相妬。悔同噬脐。而责在已往之睽。明其为家人之变。亲反为疏。恩反成仇。骨肉相噬。众叛亲离。以本于离卦分离之用。故往何咎。言同宗不容。其亲莫恃。惟有他往。以免于咎。此固推睽卦之大用。而寓因时应变之教耳。然噬肤二字。实有与噬嗑相近似。盖噬嗑离震相合。为颐中有物之象。以一陽在中。初上又皆陽也。睽自九二至上九。中间九四一陽。正与噬嗑卦象大同。故六五曰噬肤。与噬嗑六二恰相类也。
上九。睽孤。见豕负涂。载鬼一车。先张之弧。后脱之弧。匪寇婚媾。往遇雨。则吉。
孔子《宣圣讲义》
此睽上九爻辞也。上九全卦之终。离之上爻。睽至此。其用已极。其睽已甚。故所见之异象亦至极。睽孤之义。见九四爻。以数奇而难合。德孤而难谐也。见豕负涂。与前见舆曳牛一义。皆非常也。理之所无。事之或有。豕者动物。涂者泥涂。豕乃负涂。宁非异事。倘易以涂载豕。则不奇矣。负者以背任物。豕安能背负。况所负者。为不可贞之涂。此事之必无也。今上九竟见之。足明睽异之用。见其未见。妄见而已。载鬼一车亦然。豕负涂。而车载鬼。皆不可得见者也。鬼原无形。而竟载之满一车。谓非至幻之象。不可得也。而天下之大。气数之聚。物类之庶。理所难测。而象有可求。不能遽谓必无。不过非常见耳。盖有有形。即有无形。有理可通。即有不可通。有生即有死。有人即有鬼。有事之可见者。即有不可见。有情之可同者。即有不可同。睽变于二陰相猜。情志各异。行乎渺冥。止乎惝恍。明之不足。幽乃间之。人之不严。鬼乃显焉。理之不达。怪异生焉。道之不全。妄幻见焉。此睽之上九为变之极。非正大光明之至。乃见所未见。遇所未遇。而有此爻辞。先张之弧。以其而惊也。后脱之弧。以其幻而觉也。精神不一。则心为之迷离。聪明不纯。则意为之恍惚。迷离者。志不定。恍惚者。知不明。果辨之以细微。察之于奥妙。则怪亦不怪。异亦无异。则幻者知其为幻。而不惑吾神。变者明其为变。而不蒙吾识。此先存惊惧之念。而欲引弓射之。后觉幻变之情。乃不复有仇视之志。故张弧脱弧。先后固一人也。明于真妄者。不争无谓之恩仇。达于正变者。不为无益之行止。豕之不能负涂。车之不能载鬼。则心中不为视所动矣。既知无者不能侵有。幻者不能损真。则何庸存仇杀之思。此张弧脱弧。只在一转念间耳。匪寇婚媾一语。一见于屯。再见于贲。皆同义。言先为仇。后为姻。亦与上句一意。与同人卦之先号咷而后笑相类。皆以初则猜疑。继乃亲信也。睽之大用。至上九已极。极则变。变则反于正。此爻辞有初迷终辨之旨。而尤重在天人之合。故曰往遇雨则吉。以得雨。则群疑尽释。诸幻皆亡。雷霆一声。妖孽潜迹。而后天日清明。神智聪明。更无可惊可怖之象。亦何相仇相嫉之情哉。故匪寇为婚媾。而睽孤反得吉占矣。
象曰。遇雨之吉。群疑亡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天之降雨。必先山川出云。云雾之兴。天乃蔽明。及至雷鸣雨下。天气复于清明。譬之人事有所疑惧。耳目蔽聪。亦如云雾之蒙蔽也。及至疑虑既释。神智复聪。岂非如天雨之后。天下澈然明净乎。故曰遇雨之吉。群疑亡也。在小畜卦彖辞。称密云不雨。自我西效。正以其蒙蔽惑。而夫妻不能和好。家室不能宁处也。及上九以极而变。遂有既雨既处之占。为变则复正。前之密云。今变雨。而云自散。前之徂于西效。今变归于好合。而得安处。与睽上九之遇雨占吉。足相印证。天之云雨。必先得二气之和。人之婚媾。必先谐二姓之志。此遇雨之吉。不独为群疑之亡。亦且为婚姻之兆。在卦原不限于男女。惟睽本家人之变。故以男女婚媾。明睽之变。仍复于家人之常。人道之正。睽字从癸。戊癸化火。上为离。亦火也。火之过。则目为之病。视为之失常。而怪像以生。疑心以起。得雨水以解火之威。杀火之势。则心火自降。精光复明。怪像一空。群疑自释。此爻辞有遇雨则吉之占。不外于水火相济而已。睽以兑在离下。成未济之象。致启种种猜疑。幻出种种变异事物。上九穷则变。变则通。故未济者。变而归于既济。与全卦中互相应。而易其上下之位。则成革卦。革亦重在变也。不过周易睽与家人为往来。睽之变。仍复于家人。则六二九五。内外同正。而家道以立。人道以明。此睽之所志也。
《宏教附注》
睽卦各爻均含怪诞之意。而二五正位为内外主位。虽陰陽颠倒。而刚柔协济。且中互既济。有相和协之情。故虽乖于前。终能合于后。六五有庆。正是此旨。后人多未明解。故于原辞不得其义。读者细绎讲辞。自可了然矣。
《宗主附注》
睽为离与兑合。在八宫卦。属艮宫第四世。与家人相往来。家人为巽宫第三世。此周易序卦。与八宫不同者也。八宫卦本先天方位。巽与震对。兑与艮对。而其变也。一世与一世对。二世与二世对。直至游魂与游魂。归魂与归魂皆相对。如睽为艮宫四世。其对应为兑宫四世水山蹇。家人为巽宫二世。其对应为震宫二世雷水解。而周易则不然。以巽与艮对。震与兑对。而其爻变。则一与五世配。二与四世配。惟三与三。游魂与归魂。无异先天。如家人不与解配。而与睽为往来。蹇不与睽配。而与解为往来。此以后天变化之象。取其倒置原一卦也。家人倒则成睽。蹇倒则成解。他如咸与恒。损与益亦然。咸与益为交易。而与恒则颠倒。恒与损为交易。而损与益则颠倒。交易者上下易位。颠倒者全卦异位。此交与倒相别也。然周易虽本倒象以成配。实仍取先天之交以成大往来。如家人至解。其一例也。盖卦爻变动。气之升降。数之消长。自然而然。自此达彼。其行有始终。自我至物。其道有往复。故家人与睽为一小回圈。与解为一大循环。而震巽艮兑四卦。互生变易。后天巽与艮。震与兑原以象之倒而相配。陰陽刚柔。恰如其分。与先天之顺配者有殊。此不可不知者也。
《宗主疏述》
睽卦与家人往来。皆四陰二陽卦。而家人内外得正。睽则反是。蹇与解亦然。两卦皆二陽四陰。恰与家人睽相对。是合二卦为往来也。在此四卦中。互既未济。家人与蹇互未济。睽与解互既济。亦相同也。而四卦之外互。自初反与上五合。则家人睽。皆与乾类。而蹇解则与坤类。故睽有得中而应乎刚。蹇解皆有利西南不利东北之语。且蹇卦四陰包二陽。有类于地火明夷。而解则有类于火地晋。家人睽以四陽包二陰。家人有类于水天需。睽则有类于天水讼。其卦爻辞多相关连。职是故也。总之四卦不外于乾坤坎离之交错而已。家人睽皆以离为主。离后天代乾也。蹇解皆以坎为主。坎后天代坤也。坤卦辞西南得朋。东北丧朋。皆与蹇解之辞相近。是其证也。家人陽在下。卦象既济。而中互则为未济。睽陰在内。卦象未济。而中互则为既济。蹇解亦如之。以坎卦上下易也。水山为蹇。则同既济。而中互未济。雷水为解。则同未济。而中互既济。则以艮震二陽卦。虽为长男少男。而非如离之能代乾也。家人暌以巽兑与离合。虽长女少女。亦非如坎之能代坤。故外似既济者。中反为未济。外类未济者。中反成既济。此四卦之用。最为错杂。原因则以震艮巽兑。系后天生化之机。陰陽之际。本成相错。非乾坤坎离之纯也。故睽卦。离兑之合。而名曰睽。谓火与水互驰。犹二人之背戾。各自分离也。睽者乖也。乖与和反。愈乖愈远。而所遇皆悖理之事。不情之举。则睽之所以成也。在字从目从癸。以目所见也。故九四上九。皆有见字。明所遇者。目也。见舆曳牛。见豕负涂。与初九见恶人。总不外目所视。而未必果如所见也。故初则惊疑。继则寻思。终乃涣释。无他。见所未见。心为目所移。知为情所蔽而已。故字从癸。癸先天属水。后天反化火。水受火蒸。幻为云雾。而天日蔽明。必待雨降云消。始复于清朗。故上九爻有遇雨则吉之辞也。
睽卦之类于讼。亦有在爻辞中可证者。讼者不亲也。睽者乖也。天与水违行而成讼。父之与子。亲而不亲。不得不讼。此讼之所由名也。睽则火与泽背驰。泽亦水也。火水相戾。一则炎上。一则润下。上下相违。愈去愈远。如兄弟姊妹之不睦。近而不近。乃成其乖。此睽之所由名也。睽与家人。固相反也。家人则不近者近。不亲者亲。夫妇之谓也。夫妇和而家道成。此君子之道所造端也。睽则本亲而不克亲。本近而不肯近。乃家庭之变。骨肉如陌路。手足如寇仇。同气以乖。人伦斯圮。此末世伦纪之失。为人道之所悲也。人道不张。人于何有。此鬼以车载之辞。有慨乎言之也。人道之失。因于物欲。成于势利。物欲蔽其聪明。势利汨其情性。亲如姊妹。而志趣难同。近如同胞。而利害各异。谓非有为之扞格。加之桎梏。不至于此。以离火之炎炎。而弗恤闇昧之在下。以兑泽之荡荡。而无念干燥之在天。两不关心。遂扬镳而分道。各志所利。乃塞兑而推离。夫岂人情之所为哉。毋乃物为之障。势利为之驱策耳。此爻辞见舆曳牛而掣人。见豕负涂。见鬼一车。遇主于巷。厥宗噬肤。丧马勿逐诸语。何一非物之所引。力之所凭陵哉。故睽之为睽。惟自致也。亦犹天水违行之必讼也。讼者求其直。睽者期其和。不直则讼无已时。不和则睽将胡底。此上九匪寇婚媾一语。深盼其不相争而自睦。不相妬而自谐。虽睽于前。终合于后。遇雨而群疑尽释。遇元夫而悔咎皆亡。可见离而终丽。仇而易婚。天地之机。往者必复。性情之正。变者有常。则睽乖岂非济助之所因乎。此中互既济之象。为占得睽者必所注意也。
《宗主疏述》
古来字义。往往一字概多义。以字少也。后人因方音不同。误写甚众。遂由一增为三四。字音既异。为用亦殊。考其原来。固仍可通。如还返。犹又。何曷乌恶之类。皆一字所分化。何与曷。声之别也。乌与恶。写之讹也。还返犹又。皆声音以方而殊。原同义也。睽卦之睽。亦与瞿矍同出。如睽睽。惊视貌。或作瞿瞿。或作矍矍。实由音之转。而加增一字。以便于读耳。方土之音。各地不一。如何与胡。有读同吴者。其之居哉。亦有读为一音者。于是字以音多。义以读异。实固无别也。震卦视矍矍。即惊视之状。与睽睽正同。为震中互蹇。有险阻之象。睽以火泽背驰。亦惶惑之情。故字从目。言其中动于心。外显诸目。不觉而自惊视耳。故睽卦全卦之用。皆取乖违诡异之辞。明其包含离奇变幻之状。正以二卦多阻而不和。是变中且变。幻中愈幻之象。分合聚散无常。忧乐安危靡定。欲不惊视。不可得也。睽卦互既济。仍有协济之机。虽睽而可通。惊而有定。乖而不永。奇而复常。此上爻有遇雨疑亡之占。而终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