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易经证释 » 易经证释全文在线阅读

《易经证释》夬卦

关灯直达底部

夬卦。兑上乾下。

孔子《宣圣讲义》

夬上兑下乾。为五陽一陰卦。与天泽履同体。而上下异。柔为刚所决。故名夬。而夬字有数义。一则决也。如水之决流。一则抉也。如力之抉物。皆有推而去之之意。为其势甚盛。其行甚速也。故又为快。一快速也。以其行疾速。不复停留也。一快畅也。以其行无阻。如水顺流也。故夬有决快诸义。而不用决快者。则非限于一义耳。三月之陽。切近于夏。其势至快。其志至决。而一陰被推。如水被决。不可复止。故名夬。若履则与夬反。以兑在下。能留止陽气。而变刚为柔。柔在中。孚安贞之德也。夬则一陰在巅。欲降不能。兑悦而乾健。柔不能胜刚。终为所决而退。传曰夬决也。刚决柔也。即此义耳。卦五陽一陰。陽道日升。上位至高。陽之所望。故陰不得留。且由益之求进不已。进者陽之志。陽日以长。势必抉去其陰。此三陰三陽。变而为五陽一陰也。夬之为义。固如上述。而于字亦有取象。则近似大与天。或夫字。皆以陽之盛为象也。加水则决。遇力则抉。藏于心则快。见于行则决且快。此由夬字所合。可以推见卦之用矣。兑泽也。而上于天。水在天上。势必下流。以性润下故也。水在天上之卦有需。而为云雨之象。兑虽与坎异。而泽所以瀦水。天上安可久瀦。此事势之不能久留。而其行之必快。志之必决也。

夬之中互。因五陽爻连接。遂成乾卦之象。而外仅一陰爻。不足与五陽协。陽盛易扬。刚盛易折。此夬之用。本陽亢之势。有飞扬之情。而兑泽不足以润下。两陽之和。乃成太过。以兑乾皆太陽也。和则和矣。而反助其威。此夬以健胜。而其道失中。中失则用不全。惟上卦正位。九五得中。故有孚。然下应九二。中九三九四。皆重刚不中。与乾爻同。故其行多戒。若忽于乾惕之戒。自尊自大。逞威用武。则比如火不戢。必自焚。陽德之光。必以戒惧为本。故乾以朝乾夕惕为训。观乾之辞。则知夬之所贵矣。盖夬之与乾。惟差上爻。而属崇高无位之地。所幸上爻为陰。陰道降。虽不得降。其用未改。兑以悦泽为用。如云雨之润物。今虽阻于五陽。而其志犹未易。雨泽虽难沛。而天德不可息。故占夬者。宜檩然自反。戒慎恐惧。以厚其施。推天之恩。以润其下。则夬之用。即乾之用。而兑之道。即履之道。兑同也。而上下异。果顺其志。自卑自抑。居上不骄。惟谦惟退。施德务溥。自孚于履。则可以辨上下。定民志矣。故履能以柔制刚。而遵礼自卑以尊人。若夬则反以自尊自恃。扬于王庭。图企于乾。而忽其亢。是以夬无终。而柔道不久。虽利有攸往。而不利即戎。且号而有厉。是可见夬之过刚。其咎不免。惟上六一陰。全卦所贵。其用亦异于他爻耳。

孔子《宗主附注》

夬为三月卦。而二月为大壮。大壮震合乾。系二陰四陽。进则兑合乾。系一陰五陽。陽日加。陰日退。是夬卦自大壮变来。爻辞中有关大壮者。即示夬之用与大壮相应。如初九壮于前趾是也。大壮在前。犹物之根。人之足。卦自下上。初爻应于足趾。故爻辞引为喻。壮者陽之壮也。而至夬则壮之又壮。至乾则为纯陽。必至天风姤。一陰始生。应五月夏至节。陰由此渐长。历剥至坤而成纯陰。故夬与姤。乃陰气终始之象。夬终而姤始。此陰气之消息也。卦名夬者。刚长决柔。陰终而快为乾也。凡夬之用。皆刚进柔退。陽长陰消之象。此学者所当知也。

又曰。夬义已见前。惟决快之外。尚含有缺欠之意。则本兑上缺而来。缺阙也。如水决口。兑为口舌。言语自出。(看不清。4右起2)缺也。如颐中有物。曰噬嗑。象人口食物。口张而物入。是口之虚善受也。故夬包有虚欠之义。缺即不足。与盈对。月盈则缺。器满则溢。故夬继益。以求盈不已。终必缺也。以爻言。五陽一陰。陽实陰虚。是独缺其上之象。若不缺。则为乾矣。故为春末三月卦。以尚欠一陽。未成夏令。若将上易为陽。是纯乾。而为四月。至五月。一陰生于下。则为天风姤。合夏至节。陰生则陽退。故陽之盛。以四月为极。而由夬至姤。皆从乾出入。夬入而姤出。皆陽中之陰。消与息之数也。易以陽为主。剥为陽之消。复为陽之息。故剥与夬对。复与姤对。但陽消曰剥。而陰消曰夬。意即言陽道尊。陰道卑。陽不宜消。陰则否也。夬快也。言行至近于乾也。又缺也。言尚欠此一爻也。又决也。言志决成乾。而去其一爻也。是皆体陽为言。即就夬所赅。决或快诸义言。亦与剥字有相反之义。剥者由外剥削。如剥物之皮。决抉者。由内向外。如抉出或决去。皆由内而外也。盖陽原主外。故其消亦由外而内。陰原主内。故其消亦由内而外。内之极。为陰之中宫。故陽至剥。则入于坤。外之极。为陽之大府。故陰至夬。则入于乾。而夬之为乾。非如剥之入坤。以陽道主升。夬升自同于乾耳。不特夬也。如姤为一陰之始。而不曰复者。亦以陽为主也。陽遇陰曰姤。陰至而陽自退。非如陽之逐去陰也。易泰否二卦。代表陽陰消息。陽长则陰不能存。陰长则陽不能留。此君子小人去就之分也。陽升陰降。陽明陰昧。刚柔之情不同。内外之志不类。故夬为陰之将去。而柔不克与刚争也。其同体履。亦五陽一陰。以陰在中。其用方大。故有履虎尾之称。九五爻曰。夬履贞厉。亦明示与夬有相关处。夬与履。皆以九五得正位。而孚于乾坤。乾厉而坤贞也。惟夬中互乾。与履异。故夬之用。皆秉于乾也。

夬。扬于王庭。孚号有厉。告自邑。不利即戎。利有攸往。

孔子《宣圣讲义》

此夬卦彖辞也。夬以五陽一陰。而陰在上。全易五陽一陰。及五陰一陽者。各六卦。如同人。大有。小畜。履。夬。姤。皆五陽一陰。皆乾所合三女卦。如乾巽。乾离。乾兑是也。夬为乾兑合成。与履同体。兑悦而乾健。兑乾皆太陽。而上爻一陰。不能与五陽争。陰本降而反在上。九五正位为主。上爻在九五之上。故有扬于王庭之象。言夬以一陰为主用之爻。虽不得势。而其尊贵不易也。以比在下者。上升扬于王庭。得君主亲用。扬犹升也。飞扬也。得志飞腾之意。人之得志。受命于天。而为君外。皆以受命于君。而升于王庭。乾为尊贵之极。上六陰爻。不得比于君。故称为扬于王庭。以王之贵臣为喻。虽非要职。而尊贵莫与之并。以在九五之上也。因不得势。故不称其功业。亦不着其爵秩。与益之称王。告公用圭。及赏受者异。柔在上。以顺于九五为本。九五为全卦正位。孚于乾行。故曰孚。号者。如同人九五。先号咷而后笑。同人亦五陽。与大有往来。而夬更以上卦之兑为口舌。为说言。口张在上。有呼号之象。同人之号咷。亦以外互兑也。五陽为之声。一陰哆其口。故象号呼。而非言笑。有厉者。中互乾。五陽皆本乾道。乾九三曰若厉。夬亦曰有厉。其义大同。厉危也。又励也。又砺也。有危害而自励自砺。乃孚于乾惕之训。告自邑者。群情上达。与益之告公同义。此则告王也。以下五爻皆尊九五。而有事必告。自邑者。众人之意。非一人之私。自明所从。邑明所合。五陽连集。如邑之有众。群情上诉。以顺于所尊。此夬之大用。不以一陰阻陽。而以五陽决陰。明其情为快。志为决也。传曰。防民之口如防川。是不许告也。今夬欲辨民之志。扬民之情。故许其下邑以告。此夬以陽刚为德。知立国之本在民。中正为心。知致治之功在政。虽兑悦于上。而不以柔拂刚正之行。故本兑泽之象。求民众之情志。戒于乾惕有厉。而自明其德者也。不利即戎者。乾道至健。而不宜过。行至刚。而必有中。故夬虽五陽合明。而不利即戎。兵戎肃杀之令。当秋之时。今夬春夏之交。生意方张。自不宜于兵伐之事。又夬外为兑。以悦泽为用。泽在天上。如雨泽之下沛。万物咸昭其恩。众生同仰其仁。仁德之施。恩泽之降。皆与兵戎相反。兵戎以毁灭为志。杀戮为功。则戾夫生生之情。悖于全卦之用。此不利即戎。实与卦情相应也。泽沛于上。刚健至中。则行无不宜。动必有光。以其孚于众。而洽于舆情。行以公而志于光明。虽一陰在上。而因五陽之升。终必去之。则纯乾之行。元亨利贞之德。其利于攸往。已可见矣。故不利即戎。本乾之戒惧。怀乾惕之心也。利有攸往。本乾之刚健中正。孚光辉笃实之行也。二者皆以乾为则。九五中正。克率五陽。以决一柔。三四重刚。能自惕厉。以合群志。而履光明。不随陰以自疑。而谐众以有戒。此夬彖辞大义。虽四德仅利有攸往。而全卦皆能从于正。成其自强不息之道。明德溥施之功。兑之悦泽。以顺乾之刚健。虽若相决。而实相和。则凡五陽一陰之卦。陰率能成全陽德。如同人。大有。小畜。履。皆是也。夬与姤异。而陰当将去之际。尤难与陽持。陽日进。刚日长。则其行亦日光。德亦日明矣。后人释此。多未能得原旨。读者宜细玩味之。

彖曰。夬。决也。刚决柔也。健而说。决而和。扬于王庭。柔乘五刚也。孚号有厉。其危乃光也。告自邑。所告为公也。不利即戎。所尚乃穷也。利有攸往。刚长乃终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全卦彖辞之义也。夬卦虽非损益可比。而为陰气将消之象。其所关实重大也。易以陽为尊。故夬姤之用。不似剥复之要。然冬夏为一年寒暑之纽。而夬姤当暑气最盛之时。天地之陰陽方争。人物感而多恙。是所影响者。固匪细也。夬一陰在上。陰不可久留。二气难调。气候日热。故夬与乾为陽过盛。人物虽乐于陽和。而不能无陰以濡育之。此夬后必有姤也。夬因陽道升。陰不得沛。遂相决。故曰决也。决者。如决水而流不止。又如决裂不复相合。又有决断不复因循之象。故曰刚决柔。言刚势至强。不可少留止。柔性至顺。不得少夷。犹其行至决绝也。上兑下乾。乾健而兑协其德。固如是也。二卦合而相决。虽决而犹能和。则一柔不得与五陽争。而二陽且与之相得也。柔之能与刚争者。必刚之衰。如剥是也。今夬刚方长。柔不与和。亦不可得。故曰决而和。此和乃势所迫也。既决矣。而犹无怨。非柔如兑者不能。兑少女也。义不与父抗。故决而和。犹少女之嫁。不得怨尤其亲也。一柔在巅。下近九五。故有扬于王庭之象数语。义已见前。兹更申述之。扬者陽也。今陰称扬。以其乘五刚也。五刚在下。柔乘之而并升。言陰本降。今以五刚在下。遂成乘龙之喻。乾所谓时乘六龙以御天。夬之上六。则乘五刚以扬于王庭。所喻相近似也。势由时迫。时势所使。则降者反为升矣。孚号有厉。以夬柔少刚盛。不克相济。而中互乾。全卦之用与乾孚。而兑为口舌。以情志所发。乃号呼。而其行危。则以刚易折。扬易坠。五陽过强。如乾之九三若厉。而必自乾惕。以免于危。自砥砺以进其德。自勉励以行于艰险。此虽有厉。而仍能孚。故曰其危乃光。光者光明。因危而戒惧。乃日就光明。如天泽履是也。夬履上下易位。果鉴于危而自卑。因于孚而自下。则可同于履之用。而所行有光矣。光由(犹?)陽德。必下照方成用。如日月之光。以及地为用。若不下照。则不见其光。此陽德贵自下。升而自降。高而自卑。以孚于乾。则行自光明。此与乾卦各爻相应者也。

告自邑下有脱句。系告自邑。所告为公也。应改正之。言告而自下邑。必因众情之同。必本所告之公。则以九五正位。而五陽在下。柔在上能自卑抑。以听其下。则众情得达。政令公平。此九五中正之道。为其下所则也。不利即戎。以不宜尚武。为五刚既过。生意方宏。果反尚兵戎。是自败其德。而必逢其殃。故曰所尚乃穷。言上六柔也。原为五刚所决。不可久留。今乃师其志。以从事兵戎。是虽柔道。而同穷尽也。兵戎者陰也。夬以刚胜。与师之五陰一陽相反。故不利即戎。若反其所胜。而尚其所穷。是自取败亡。正如一陰之终被决去也。尚字与上应。陽升直至上位为止。而戎事不与升发同。故尚武者逢刚必毁。况夬柔方失势。虽在上而不得久留。是穷地也。用兵而犯绝地。岂直不利已哉。故明德宜用柔。而兵事不宜用刚。成治宜自下。而尚武不宜自高。兵败于骄。政败于暴。德败于刚愎自用。事败于有始鲜终。此不利即戎。因所尚之穷。不足以占胜也。而利有攸往者。夬一陰既日弱。则五刚自日长。行以刚健为先。乾象曰。君子以自强不息。惟自强方不息。是行动之利。必以刚强为本。若不自强。安利于行。夬之利。在刚长而柔速终也。此句义颇晦涩。以限于言文。应为刚长柔乃终。柔之终。即行之利。健而能进。强而不息。行无不利。乾之道也。虽行徧天下。无不咸宜。以其至刚也。而夬则犹有一柔。然不久即终。亦如乾之健矣。上虽高而被决。中方盛而无碍。合群之情。得下之志。则行有利。而自戒慎。朝乾夕惕。则免于危。利而无危。此夬之大用。其道则由刚长而柔不久耳。若但就原文释之。不能尽其旨也。上言不利即戎。为太过则折也。下言利有攸往。谓得中则有功也。二者之间。即过与中之辨。刚而能中。尚何往而不利哉。

孔子《宗主附注》

夬卦之用。以达于乾为志。五陽之升以去其柔。故陰陽相决。而陽行至快。卦缺其上。则不如乾之全德。故为夬。言缺也。爻中夬夬。犹阙欠之意。不足之象。陽德方张。而犹以为未足。此君子戒惧之道也。乾九三君子朝乾夕惕。方免于咎。可见陽刚不可过。而升扬必自抑。惟虚能容物。惟谦能下人。此夬与履同体。圣人明履以制礼。明夬以约情。徇夫情。则夬为过。而终不久。顺夫礼。则履为吉。而行可大。上下易位。用乃大殊。夬之彖辞。首称扬于王庭。可见其升腾已极。发扬已至。苟无德以称之。则为小人得志。必乱天下。盖柔道卑。陰道降。今上六在五陽之上。是不可以为训也。故虽有九五之孚。而不免于乾九三之厉。而其情之易纵。志之易盈。则不免于号。号有得意之呌嚣。与失志之呼号。如同人之号咷。出于忧恐。而涣汗之大号。则发于欢欣。其号同。其所以号不同。兑主口舌。有笑言之用。有咒詈之行。有呼号之别。皆出于口。成于声。而其情则异也。夬之号。亦以爻而有别。九二惕号。则如乾之恐惧。同人九五之号咷也。上六无号。则因兑之说言。夬夬之不足也。是虽由兑而发。其地既异。为声亦殊。若涣之大号。则非兑也。风行水上。相激成声。亦如人之号。而其情发于激越。其声成为大鸣。此则快畅之声。有别于恐惧忧惊之呼呌也。号字且含有号召之义。若呼哨之类。夬一柔在巅。如堂上一呼。堂下百诺。为其情志之所见耳。故孚号二字二句。而仍连接。不有九五之尊。则无以孚。不有上六之柔。则无以号。上六在九五之上。故孚号而有厉。此四字皆本爻象情志而来也。

又曰夬卦彖辞释文含义甚精。人多未能领会。如孚号有厉。其危乃光。以厉危也。而乃光。则指所行之孚中正也。中正光明。易之体用。共有九五正位。不为上六所蔽。故能正大光明。而孚于乾九五之象。因厉而自励。是危足以昭其德。大其业。此乾自强不息之道也。又如不利即戎。所尚乃穷。系指兵戎之事为陰。夬惟一陰在上。若尚上爻之行。则是穷尽之地。故不利。陽刚之德。以生为本。天地之恩。由陽德以成之。春夏万物皆荣。秋冬万物皆杀。夬之大用。在成乾之道。故为三月卦。实当生育极盛之时。宜其不利既戎矣。即戎为尚杀伐之事。以夬而尚杀伐。是犹以春夏行秋冬之令。岂非自尚于穷尽哉。秋冬为岁令之穷。兵戎为政令之穷。皆陰之所主。夬以陽刚为本。而强其行陰柔之令。有不趋于穷绝者乎。故曰所尚乃穷。不可用而用之。谓之逆时。易重时义。位之所在。即时之所在。上六为全卦穷位。而陰德又与生生反。此即戎之不利。亦时位所使然耳。兵戎之事。有干天和。古人所慎。故农时不许用兵。三月为农耕重要之时。安可以兴戎动众。此彖辞不利二字。不独占其不宜。抑且示其不可也。

又曰夬卦彖辞释文利有攸往。刚长乃终句。人亦不明其意。以刚长乃终。应为不利。而彖辞明言利有攸往。上句不利即戎。所尚乃穷。是与此句相类。终犹穷也。穷不利于即戎。终岂利于攸往哉。而不知彖辞之义。正以其穷终之故。盖穷终皆指上六一爻言。上六为陰已至穷终之地。故不能有所尚。尚犹志也。志于上。即志于穷。志于穷。则即戎安有功。如兵履绝地。覆亡之不暇。尚望其致胜乎。而利有攸往者。非以上六为志。乃以陽德为本。陽刚之道。无往不利。而陽爻之志。恒以最高为其的。下有陽爻者。其志皆指上爻为归。而上爻亦为陽者。则必利于行。故损益二卦。皆利有攸往。为其为乾包坤。外为陽。上亦刚也。故利有攸往。必本于乾之得势。必固陽之有终。终始相成。则行尽天下可也。而夬则乖此例。上为陰。则陽无终。柔在外。则乾不大。而彖辞称其利有攸往。何也。则虽非损益之例。仍本刚终之行。五陽方张。一陰难久。上爻之位。终必为陽所有。而乾用以达。陽道以全。岂非有利于行乎。九五正位。克率群陽以升进。则乾之用必成。而夬之志可见。释文恐人未解。故以刚长乃终四字。明示夬之上爻。因刚长而亦化于陽。是陽无终而有终矣。乃终即乃有终之省。以文句所限。意义略晦。非如上句之穷可拟。穷指陰之位已穷。终则指刚之进有终。长犹进也。刚进至上。则成全乾。是利于行。仍本乾之道耳。

象曰。泽上于天。夬。君子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

孔子《宣圣讲义》

此夬全卦象辞也。夬以兑在乾上。象为泽上于天。天原在上。泽本居地上。而在天之下者。今泽反居其上。是为泽上于天也。以质言。泽不得居于天上。天者气也。泽积水而成。若反居上。是犹水上于天。而为云。火上于天。而为电之类。必从气化。方可有之。易之取象。大率类是。物之不能至者。气则至焉。质之不能有者。理则有焉。泽虽不可上于天。而兑于五行金也。乾亦为金。是固同属。则亦可上于天。且泽中所有水也。水蒸为云。沛而为雨。亦泽之化也。夬卦之象。正如雨泽之行于天空。雨之大量。降而成泽。是地利之润溉也。雨之及时。沛而成泽。是天公之恩施也。皆象中兼有之义。而夬之泽。则非地上所瀦。而属天公所沛。为其及时之泽。成上天润物之功。因春而施。达造化生成之用。此如三月之雨泽。为万物所沾濡化育者也。故人道鉴之。亦以德泽之下及为先。天之雨泽。天之德也。人之恩泽。人之政也。天公有其主宰。为生成之尊。人道有其君主。司政令之责。是人泽之下沛。即君禄之下颁也。禄者官俸。古者凡以为食而非自耕者。皆曰禄。大夫士之禄。必足以代其耕。是禄字。包义甚广。犹曰食也。人有三德。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诗所谓粒我蒸民。民之得食。皆君之泽。虽不如官吏之俸。而其德政所及。人民咸乐其生。如尧衢击壤之歌。含哺鼓腹。莫非帝力。即此辞之禄。而贵能普及于下也。既曰施曰及。则非仅指俸禄可知。以夬中互乾。乾九二所称德施普也。亦即此意。居德则忌者。其义有二。一则明夬之人道。体天之泽下沛。乃天道自然。人顺天之行。明己之德。德虽及众。而不可自居其功。老氏所谓功成不居也。一则推天之道。应时之宜。亦如天不吝其雨泽。而以万物之心为心。则德泽之下施。不得有所靳惜。居留止也。靳惜其施。留止其泽。出纳之吝。与天下争财。大学所谓外本内末。争民施夺者也。是二者。皆为在上者所忌。苟不能充其泽。则为悖天之行。苟不戒于居功。则为贪天之力。是皆违于天之道也。今在上者。率犯此忌。而靳惜财物。与下争较得失者尤多。此天之所勿福。而灾劫乃大。雨晹不时。既昧于天行。吝其德泽。犹以为得计。及灾害之至。则奔走号呼。自以为勤。天若悯之。而沛施雨泽。又自以为功。是恰犯夬之所忌也。尚何望以成夬之用哉。夬之先有益。即以损上益下为志。至夬仍以施泽及下为先。可见圣人之德。无时不以施之普及为心。而易教之旨。尤贵在能生成其下。安养其众。如大禹饥溺之怀。文王如伤之志。伊尹一夫不获时予之辜之心。方足以孚于夬象所称之君子。圣贤不作时世兴嗟。则灾劫之推延。果将谁职其咎。故夬象居德则忌一语。实有望世之在上位而能为其下施泽之责者。时三复之。

初九。壮于前趾。往不胜为咎。

孔子《宣圣讲义》

此夬初九爻辞也。夬之初九。即乾之初爻。上与兑之九四应。内外皆刚。情志不协。凡爻之初为卦之下。与人物之趾同。如噬嗑初九履校灭趾。贲初九。贲其趾。皆以趾为喻。而夬则与大壮相类。大壮为震合乾。夬为兑合乾。皆刚长之卦。大壮进则为夬。观八宫坤宫之序。第四世为雷天大壮。第五世为泽天夬。则可知夬之前身即大壮。故夬初三爻。均有壮于某之喻。与大壮同例。大壮虽为陽壮。而尚为四陽二陰。至夬则为五陽一陰。是夬壮于大壮矣。不过初九与大壮初九正同。皆以陽起于下。为全卦之根。如物之趾。而又皆应于刚。重刚而一下一上。情既不合。势亦莫均。故大壮初九曰壮于趾。往凶有孚。而夬则曰壮于前趾。往不胜为咎。二者所壮同。不利于行亦同。惟大壮以六五。故有孚。言六五与九二易其正位。有如泰也。夬则二五皆刚。刚盛则折。故有咎。言在初九。情易躁。行易暴。刚而无柔。进而不已。则不免于咎耳。至往不胜。与大壮之征凶。皆为不利于行。而大壮以震奋合乾健。其动至疾。其志至雄。故多凶。悖于乾潜龙勿用之义也。夬则上为泽悦。内健外说。其动可徐。其志可濡。则欲往而力不足。欲健而势不继。亦以在下故也。不胜胜字。有平去二读。平为不胜任。去为不能取胜。皆不足也。不能善于所往耳。既不能胜任。则进亦无功。既不克致胜。则行必有失。胜败为对。不胜犹败也。无功固耻。致败尤辱。此往不胜。必为咎也。咎包人己。人之所尤。己之所恨。皆咎也。悔之至曰咎。必有过失也。尤怨所集。恚恨斯生。上则受伐戮。下则畏讥谗。内则疚于心。外则辱于众。是咎之所有。为行之不利也。

象曰。不胜而往。咎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夬之陽刚得势。而初九有不胜之占。则由初爻在下。无可用武。如潜龙在蛰。无可展布之意。既占不胜。而仍前往。则其有咎宜矣。夬虽五陽日长。究有一陰待决。在初九之位。犹将决之时。其志固强。其行犹惮。其行固躁。其气犹稚。是以往不胜也。壮于前趾。固与大壮同。而前字则对后言。趾有前后。亦如事有缓急。前者急。而进必求迅。大壮二陰。其志较弱。故概前后。不复分。夬则兑泽之用。恒取柔悦之行。而初九勇往。故壮见于前趾。由此亦可见上下之志不孚。刚柔之情互异。柔而在上。则下虽猛进亦无功。况时位不许其急进乎。故夬之决然者。志也。而缺然者。行也。快然者。心之思。抉然者。力之使。心强而力不足。志决而行不充。此初九虽有前趾之壮。而往不胜。且为咎也。壮于趾者。应健于行。今因行而获咎。正病在过健耳。易道以中和为重。过犹不及。皆非万全。非其位时。尤难轻动。大壮亦以壮趾而占征凶。释文称其孚于穷。亦明太过之乖中道。其用易穷。知其壮而强用之。则必罹其凶。故善战者不穷兵。善强者不黩武。藏利器于身者。不衒其长。握胜算之柄者。不轻于试。此壮而不胜。正欲人戒于自壮。力有尽而欲无穷。志易骄而行不逮者。皆咎也。岂徒壮趾之不胜已哉。夬者乾为体。兑为用。乾刚而必戒惧。兑悦而宜和平。秉陽之德。亦不能过。故易以中孚为最中。则兑在内。巽在外。四陽中包二陰。陽不过而陰得中。卦象最适中和者也。夬则过于陽而失其陰。凡行皆乖中和。故初九即占有咎也。

孔子《宗主附注》

夬卦初九往不胜为咎。而释文称为不胜而往咎也。爻辞往在先。是不胜由往来。若不往则免咎。故释文不胜在先。正戒人之勿往。与原旨似异而实合。因往而不胜。必受其咎。何如毋往。尚可幸免。苟不自反。贸然前往。则其为咎。不亦宜乎。且不胜为。可作一句。以原赅不胜任之义。不胜任者。才力之不足。或时地之不良。或器物之不备。皆不胜任者也。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此兵法所云。其旨至深。其义至当。夬卦彖辞。固已有不利即戎之语。释文又申以所尚乃穷。则初九之往。明为不胜。已可概知。时地之穷。人天相悖。则欲无咎。难乎其难。况即戎已占不利。而前往。岂能有幸胜之望。攻守异势。劳逸异情。此不胜由往而致。往犹进也。攻也。伐也。皆犯难也。初九本非用武之时。而徒以刚暴之性。急躁之情。只知向前。不顾后患。此不胜而往之咎。为应得也。爻辞往不胜为咎。可分往与不胜二者。皆有获咎之意。以往非其时。自不免于咎。更以不胜重其咎。则初九占者。惟有退守为宜。果明知其不胜而往。与明知其不可往而往。是皆咎所必至。谓夬初九既异夫乾。又与兑相应。刚柔不均。最难躁进。而以刚暴。不免求进过急。与大壮初九正同。大壮亦曰征凶。可见亦不宜进。惟大壮上合震。有二陰。而柔主正位。故但曰征凶。而未言不胜为咎。夬则九五正位。意在决柔。初九已抱必胜之意。而求意外之功。是与战争之攻伐二者相类。故特以不胜警之。大壮之征。谓出行也。不限于戎事。夬之不胜。则指战争。是二者之异耳。然以大壮犹占征凶。戒勿轻动。而况夬乎。此彖辞特谆谆以不利即戎为训也。

九二。惕号。莫夜有戎。勿恤。

孔子《宣圣讲义》

此夬九二爻辞也。九二居下卦之中。以刚乘柔位。中而失正。在乾九二见龙在田。尚以德施普及为重。夬之九二。既非乾纯刚。而上合兑。以悦泽为用。五陽相率。二五同陽。内外莫协。故有惕号之占。惕本于乾。犹九三之夕惕也。号本于兑。以说言口舌之象。而遇惊恐。不免有如同人之号咷也。彖辞固有孚号有厉之语。号即此爻之号。厉亦犹此爻之惕。以惕由危而惊。由惊而恐。心中惕惕。不克自已也。以九二刚过。而继初九不胜之后。自难免于惊恐。而心惕。而号呼也。然九二虽惊恐呼号。而在中位。虽有戎来犯。终亦无伤。则可勿恤。恤者忧也。念也。关心之至也。莫同暮。夜与日对。暮与旦对。乾以纯刚。故九三朝乾夕惕。日夜自警。夬则上为兑。九二在内。陰之主也。故惟暮夜有戎。而致惕号之象。终以中位在内。敌非必得。且有卫于外。故仅惕号。而勿忧念。以虚惊不免。而实害未臻。此惕号于前。而勿恤于后也。夬之下卦。以乾刚奋越之志。有暴恣毋惮之情。而与柔决然之势。故时有兵戎之举。爻辞以象所及。不必果有其事。但九二继初九之后。初九果不胜而轻往。则九二必败退而致戎。暮夜之戎。谓非强敌。犹乘隙来袭之意。然人民未能持静。自不免于惊惕呼号。而中位守之有方。御之有道。不失其位。则勿恤其终。此九二之有戎。由初九之咎。而其勿恤。则中道之有应也。二五相应。内外皆刚。内之虚惊。外为之卫。此所以仅惕号而已。然九二爻虽可勿恤。而全卦皆不利即戎。则暮夜之戎。岂独九二之警。而勿恤之道。终非全卦所恃也。

象曰。有戎勿恤。得中道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言九二在下卦中位。虽刚柔失正。而仍得中道。则虽暮夜有戎。而勿恤。可见卦爻之重中位也。中位者。道之所寄。德之所明。位与时相因。位当则时宜。中行不失。则行不孚于道(似不通上下文)。九二得中道。九五称中行。虽皆陽爻。以位之中。则行亦正。正如主位。在众人之中。耳目既周。听视必公。左右有弼。言行必正。不容其偏邪也。不过易道以君子为则。若非君子。则负其位。然小人虽幸得位。终亦不保。位者天所以酬有德耳。有位无德。终必受其祸。如桀纣幽厉是也。故古人重德如重位。而易象不能知其德。则以位为尊。九二之能免于戎者。亦由有德在位。众人所服。乃能与守其国。保其位。书曰后非民。罔与守邦。此之谓也。暮夜有戎。仓皇之害。而终勿恤。岂非得众力以御患乎。虽其初不免惕号。而终能共扞御。可见九二之位。以中道而免于灾。设中而不中。位而无德。众皆委而去之。则左右亦戎也。何待外来之寇哉。惟夬卦以即戎为不利。果不自致寇。则兴戎者。终亦无功。是勿恤云者。亦含有寇自败溃之意。刚中之德。有如仁人之无敌。况犯时而兴戎者。岂能害于有德之主。此暮夜二字。亦寓有暗昧之义。言戎事之来。不光明正大。而我御之。则以中道。以道击婬。更何恤乎。易辞之义。恒可触类旁通。视其时势而象之。是在占者善为推绎耳。

孔子《宗主附注》

夬初九九二爻辞。均关于兵戎之事。虽未明言战争敌对。而有攻守主宾之情。则以在下诸爻。例与上应。有若匹敌。如初与四。二与五。三与上。一刚一柔。一内一外。自成对立地位。初三五皆陽。二四上皆陰。不问爻之为陰或陽也。凡卦皆然。以在后天。不能外陰陽之配合生成。故传曰分陰分陽。迭用柔刚。分三才而两之。故爻六位。初为奇。陽也。四为偶。则陰也。奇偶以位定。陰陽以爻分。故初与四。二与五。三与上。皆立于敌位。所谓嘉偶曰配。怨偶曰仇。仇配皆匹敌也。二与五尤着。以二主内。五主外。皆为中位。有若并尊。如六二九五。则为后与帝之象。若皆为陰或陽。则亦有后妃君王之称。以其内外上下自有分也。而平日则成主宾。以内为主。外则宾也。又有夫妻男女之别。如大过。老夫老妇。少女士夫之喻。即可见易卦之例称矣。初九九二。外应九四九五。原同为陽爻。而位异。亦若敌对或宾主。以兵戎言。自有争夺之志。故有胜负进退攻守侵伐之不同。初九不胜。以轻进也。九二勿恤。以善守也。而所谓戎者。概一切兵事言。如操演练习。亦包在内。而惕号二字。惕指有所惊。号则兼号令号召。以口舌传宣心中意旨。皆号也。故九二之辞。不必限于战斗。果有涉于动众。用为战具者。皆属焉。而暮夜兼举其时。或其行之暗昧。或其事之悄切。非白日光明者。皆可引以为释。故古人称暗中动作为夜行。而俗呼盗窃曰宵小。皆以其不光明正大也。易辞简而义可推。是在占者细为紬(好像不能简作“”,两字独立。)绎耳。

九三。壮于頄。有凶。君子夬夬。独行遇雨。若濡。有愠。无咎。

孔子《宣圣讲义》

此夬九三爻辞也。九三内卦之末。人爻之始。与九四重刚不中。同于乾卦。而夬则以外为兑。兑泽下交。柔道下及。使九三得其滋濡。有如雨泽之润。故爻辞有异于乾。乾九三鉴于过刚。戒以恐惧。朝乾夕惕。见危求安。始免于咎。夬九三亦以过壮。原占有凶。惟得兑之泽。亦免于咎。其无咎同。其所以无咎者不同。则夬与乾之别也。夬由大壮进于五陽。称壮与初爻同。初在下。故为壮于前趾。三在中。于乾为终爻。终犹上爻之位。内外相应。亦与上爻有关。故称壮于頄。頄面骨也。乾为首。九三乾之终。爻取頄为象。亦不以頄为限。则凡首之骨或面。皆可取象。今但云頄者。以字爻九。乾之数也。头为诸陽之会。九为陽爻之名。故以頄称。实则面脑各部皆可为喻也。壮而至頄。其下之壮可知。壮而过者。必有失。亦如刚之易折也。故占有凶。有凶者。言在理有之。不必见于事也。而壮至首。乾之尽矣。穷之地位。故易召凶危。乾九三若厉。则称其危。此则称其凶。其数同也。易例三多凶。不独乾夬也。盖失中位而易履于危耳。若九三而与六四应。则成既济或泰。庶成相协之道。今夬与乾。皆九四在外。重陽之间。刚过之象。数之不合者曰奇。合者曰偶。人之遇合亦然。过刚无柔。自无可合。畸行之士。不易得朋。故曰君子夬夬独行。言无友也。坤西南得朋。以两合也。夬以九四难合。故辞称其独行。意即不偶也。夬夬者犹戞戞或落落之意。夬决也。重之则决绝之喻。而兼有踽踽凉凉之情。皆缺然不全之貌。孤也。夬夬独行。犹戞戞独造。落落难合。以其既不易合。亦不得合耳。九三所用。即在刚健不拔。夬夬非贬辞。观其称君子。可以知其时地之宜。正贵其不合耳。遇雨若濡有愠者。以九三与上六应。上六陰也。而为兑之主爻。悦泽之用所见。九三在下承之。故象遇雨。言在中爻方进行。如人在中途而遇雨。非其所豫防。故若濡。言雨降而未备。沾湿其身。若字以其淋湿。甚如濡于水中也。有愠者。不时之雨。中途之情。既无所蔽。复不得憩。心中懊恼。含恚难已也。然情性行缓者。亦甘受之。故曰有愠。言有所愠或否。凡用有字。皆未十分决定之辞。如有凶亦然。君子虽突为雨湿。而自知其咎不在天。则何愠哉。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更何咎乎。此无咎之占。既以九三之能免咎。又以君子之无所咎。概二义也。要知九三无咎。由于得兑泽之调。而君子无咎。则本乾自强之道。自强不息。应无咎尤也。

象曰。君子夬夬。终无咎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九三原占有凶。而因君子持夬夬之行。不易与小人合。且有独立不惧。遯世无闷之志。不求与众合。皆本乾自强不息之训。此所以终获无咎。君子夬夬。人多以决字为释。称其志趣坚决。此固一义。实则志贵坚决。行贵健强。而复不宜以刚行刚。方孚于道。爻辞既称独行。复称遇雨。既称若濡。复言有愠。是刚柔相济之用。非偏于所执也。遇雨则可见其上有泽沛。而不相弃。若濡则可见其沾染已深。而能自拔。有愠则更见其操存有素。涵养是需。虽卒然受恩。而不以为荣。贸然受辱。而不以为忤。中心无怍。不与物推移。明德不囘。以应时迁变。此君子自强在不息也。至诚。方不息。无动于中。方为诚。有道以御变。方为强。非一味刚健足以应世者也。故雨之骤遇。犹意外之宠。或突如之祸。皆不足以摇其心志。此有愠亦仅含怒而已。不形诸外。若濡亦仅沾湿而已。不没其身。是在君子之善处耳。合象辞言。上六下应。如雨之降。即君子施禄之喻。故君子虽濡而无所动。老氏曰受宠若惊。亦言君子不以宠辱为行止也。虽雨濡而不辍其行。虽有愠而不戾其志。壮于頄。已崇高其位。而有凶。濡于雨。已沛泽其施。而有愠。是必明于得失。决于去就者。方无咎也。故释文以君子夬夬。申释无咎之由来耳。

九四。臀无肤。其行次且。牵羊悔亡。闻言不信。

孔子《宣圣讲义》

此夬九四爻辞也。九四为兑之始。与九三同属人爻。而以刚履柔。与初九应。初九在下。故象趾。九四在中。故象臀。臀股之上。人赖之以坐。多肉而厚骨。身之要部。无臀则不能坐。臀以殿。殿后也。如室之殿。安坐共居之地。人之臀。亦司居坐之职。九四在上卦之下。而为兑之初爻。故称臀。肤皮也。亦通腑腐。其义见噬嗑卦。此言臀无肤。伤其皮也。皮为体之外卫。无皮失所卫。则血肉皆露。筋骨不保。则虽有臀。将失其用。则不得安居稳坐之象。不能坐者。有碍立或行。亦不便于偃卧。则立亦必有所苦。行必有所艰。故曰其行次且。次且后人作趦趄。古无走字。欲进不前之状。言行步之艰难也。为臀无肤。则股亦苦痛。不得安坐。即不良于行。行兼立言。行之先必立。不便于行。亦不得立。皆以切肤之害。失其自由之象。既为后患。又失外防。则其坐卧难安。行止不易。可以知矣。爻举为喻。不必果有其事。不过九四在外卦之下。故象臀耳。而以上六为陰。下皆为陽。陽为卫为伤。今卦上爻为陰。是伤其外卫也。故曰无肤。九四与大壮。同为陽壮于内。大壮爻辞抵羊触藩。丧羊于易。与此爻之羊一义。羊性驯而内刚。故大壮夬皆以上有柔爻为羊之象。牵者羊之主人。九四与初应。初爻为刚。有如人之牵羊。即以刚牵柔之象。重刚相连。如绳索之牵挽不断也。外悔内贞。九四在外。故曰悔。悔亡以羊之亡而悔也。虽有五陽牵之。而以一陰亡之。则其悔宜矣。陰主伤失。而在外。如溃其藩篱。故大壮上爻曰丧羊。与此亡羊正同。不过大壮二陰。犹可委之未慎。夬则一陰。竟使已牵之羊亡失。岂不悔哉。此悔亡言悔因亡羊而生也。易之无藩。乃丧羊。牵之无卫。亦亡羊。则丧亡之咎。终由藩卫未谨。防守不周。以羊之驯。犹至亡失。况非羊乎。强力之不可恃。刚愎之不宜用。于此可见。九四重刚。自用已惯。自恃方骄。虽害切肤。而亡羊于手。犹不省悟。凭陵其暴躁之气。武断于耳目之聪。故有闻言不信之语。以虽有人言。仍不置信也。此九四刚过之害。卒致身受其伤。行感其苦。手失其物。虽生悔心。而犹不以人言为意。可见其终必至大损也。

孔子《宗主附注》

夬以中互乾。故爻辞亦与乾应。大壮则中互夬。故爻辞亦与夬相类。在卦象兑为羊。凡有兑者多以羊为喻。夬之牵羊是也。而大壮以震合乾。何以称羊。则由中互夬。为兑之象也。故曰抵羊曰丧羊。皆以兑为用。羊性驯柔。礼曰柔毛。兑少女也。亦极柔顺之性。在畜则以羊为喻。夬之牵羊。以五陽连系一陰。有如绳牵。而以陽刚决陰柔。亦有牵羊之象。匪人称被劫掠者为羊。或緜羊肥羊。皆暗指其驯柔无反抗。听其割宰之意。中州有捻羊者。即匪类之一。以骗掠剽窃为生。俗讹作捻秧。以河南方音念。羊若秧也。而秧字则含幼稚之意。人不出外不更事。俗曰秧子。即言如秧苗稚弱。实亦由羊字转变。捻羊亦如夬之牵羊。以五刚缚一陰。其不易逃脱可知。而竟亡失。宁不悔哉。正如匪人已绑得富商。而竟被逸去也。羊固驯。而其为用则刚。如羊毛足以御寒是也。刚柔互为用。不得徒有一。而忘一。此后天之陽。与陰并行也。夬虽当陰消之时。尚有一爻在上。故全卦大用。仍以一陰为重。兑之取象。为全卦所本。与大壮同。乾为龙为马。而二卦独以羊称。则知兑卦之用。所关大矣。夬为缺为决。以上一爻为五陽所妬。志虽与决。而行有难决。则柔道之能伏刚也。细体辞旨。自能知之。

象曰。其行次且。位不当也。闻言不信。聪不明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其行次且。正与大壮抵羊触藩相似。皆进退两难之象。夬九四外卦之始。而重刚不中。故曰位不当也。言不当位。则无所守。不能守。则不能行。犹人病足。既不能立。又安能行。此行次且。由位不当。无可守也。闻言由于耳。耳主聪听。目视为明。耳听为聪。人之聪明。寄于耳目。闻言不信。是聪而不明。谓既闻。是有耳能听。非聋者。闻而不信。则由心之不明。耳目之用。必心为之宰。心之不明。虽有耳目。亦无聪明。人身以坎离司耳目。坎象肾。离象心。坎陽在中。得乾之精。离位于南。代乾之用。夬以中互乾。而九四在中。故有耳闻之象。而上爻一陰蔽之。故有不聪之象。实皆九四过刚之害也。譬之在上者。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九四失中道。自不免因偏听而蔽其聪明。九四在爻为未济之位。又重震之位。震躁而未济不协。故恒刚愎自用。不恤人言。则夬之陽壮。而爻又以刚失中也。急进者忘其后。暴行者忽其危。此乾九四以或跃在渊。自高而下。方免于咎。夬以五陽直进。其势至决。其志至快。故其害亦如之。太过犹不及。以急求进。而行反次且。岂非自贻伊戚哉。爻辞终未言其凶。而历数其害。旨在欲人之自悟耳。

孔子《宗主附注》

夬九三九四为人爻。而重刚不中。九三以陽居陽位。与既济合。九四则陽履陰。与未济同。故九三虽有凶。而终无咎。以爻位相称。有相济之德也。九四则行次且。而言不信。切肤之害。所失已多。是由爻位相违。无互济之志也。此中爻二者。必本一陰一陽之道。方孚中和之行也。九三以得济。故君子夬夬独行。而遇雨若濡。有愠无咎。言君子逢夫艰险。不惮辛劳。夬夬之情。孑然独往。而足为天所矜。人所式。故遇雨若濡。系天泽之沛。非时运之乖。如大畜上爻既雨既处。为和睦清明之象。又如睽上九遇雨则吉。为群疑已释。猜怨皆平之象。可证遇雨乃吉。占而在多疑多难之时。尤以得雨为复安复利之兆。如天旱之获甘霖。物槁之沾润泽也。夬九三以重刚失中。正忧不得和安之道。乃以君子之夬夬独行。不与众杂。始邀雨泽之降。而免于危咎之虞也。是以人定胜天。天亦因人之行而予以恩泽。正如夬上六一陰因五陽之盛。不得不为泽之下沛。有似盛水于釜。下有烈火。则水自蒸化而为汽。更下降而为润泽也。天之云雨。亦以水汽之升降而成。陽刚之行。足使陰与之化。夬上六之为雨泽。其功实在五陽。九三与上应。故受雨泽为最多。此爻辞有遇雨若濡之喻也。九三为刚。上六为柔。与其他爻内外皆陽者殊。故曰独行。言陽数奇。而不得与外协也。凡不偶者。皆刚过之害。而九三为重刚。故势不得不独行也。

又曰夬九四爻闻言不信。与困卦同。困上兑下坎。夬上兑下乾。下虽不同。上皆为兑。而坎主后天坤位。与离对。犹先天乾坤。故皆有言不信之语。以兑为口舌。为说言。在上更象口舌出言。而其下为刚。刚不依柔。故闻言不信。坎为耳。乾非坎。以下九二同于坎。亦有耳闻之象。乾固为各卦之宗。各卦所象。乾均能象之。以各卦无不自乾出。而三陽卦尤得乾之一体。足以代其功用。如震如艮。皆与坎同以陽贵。陽以刚健之德。易自恃其才。而不乐闻人之言。凡言必有所指。非泛泛谈说而已。而谓礼义不愆。何恤夫人言。孟子士憎多口。皆以言必关乎毁誉或讽诤之类。兑既主口舌。尤非寻常言语可知。俗称与人争执是非为口舌。以其有所辩论也。兑之说言。亦属于辩论者多。夬上兑以一陰虚其口。正有掉其长舌之象。而五陽方盛。不独无所动。将决而去之。是九四之不信。亦爻象使然。九四在兑之初。为说言之始。进至上六。则又有无号之称。则以上穷必变。善言者反噤其口。大号者反不闻其声。辞虽不同。其取象于口舌说言。则无异也。

九五。苋陆夬夬。中行无咎。

孔子《宣圣讲义》

此夬九五爻辞也。九五上卦正位。即乾主位。为全卦最尊之爻。夬虽有上六一陰。而正位与乾同。故彖辞称孚。本爻称中行也。然夬终异于乾。虽五陽方盛。欲决出一陰。而上六仍在九五之上。是其志犹未达。行犹未光。如日中天。而有云为之蔽。如烛在室。而有物为之障。则其光不大。其德不明。故九五不得不夬夬。以求速决也。苋菜也。陆旱地也。菜生旱地。其生方艰。而苋则贱草。易于生育。且为三月之菜。故夬取为喻。九五之象。陽已极盛。而陰在前。泽将下沛。苋正苦旱。是相需固殷。而相妬又甚。盖泽不时降。恩反为仇。物不获生成。德反为怨。此苋陆不免于夬夬之情。正急求解决之道也。夬夬与九三君子夬夬。同而不同。九三以行言。夬夬犹不偶而独行之意。九五以情言。夬夬犹失望而焦燥之意。三五同功异位。九五多功。则苋虽旱。而不必求于外。以云雨之成。仍必待陽日之蒸化也。九五因求之不得。反而自决。求己以自润。则志更坚决。而行近决绝。不复望上六之泽沛。但期诸陽之速兴云雨也。故苋陆夬夬。有怏怏失志之象。而含有抉择之思。于决去陰之行。更有快速之感。此与九三之义有殊也。惟其取独行之旨。无自馁之情则同。凡陽皆奇。三五陽爻陽位。不易得偶。若九四则以位为陰。不宜于独行。故爻辞历举自用之害。自信之非。是可见爻必以位为断。九五之刚。故夬夬不为害。且孚于中行而免咎。则以中正之位。其行必中。虽有过刚之嫌。而知自反之义。此君子本之。而以施禄及下。明德不囘也。夬之全卦。凡陽爻均有过刚之咎。独中行克免。九二九五。皆以得中正之道。不以刚自恃。故能免咎。过者。大小过。中行(中者?中行者?)。中孚。二者原相反。果过而自反。则不失中孚。此卦爻之所贵也。

象曰。中行无咎。中未光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九五既为正位。而孚中行。应不有咎戾。何以爻辞称无咎也。凡称无咎。必缘二义。一则无可咎。以其所行。自罹于咎戾也。一则原有咎。以其行之善而免耳。故称无咎。必原有咎。九五中行而有咎。恐后人不明。故释之以中未光。一则因九五虽位中正。而上有陰爻。陽德止于此。不克再进。而上六一陰。将蔽其明。是虽得中。而未能光大。以爻言。固如是。以行言。亦由五陽过盛。刚过之势。且近于陰。有偏颇之嫌。亦不克成光大之德也。九五之下。连以四陽。方阻上六之下降。而志在决去之。是九五与上六近而将远。亲而反疏。情志在即离之间。动止当嫌疑之际。故虽中位。而未光明。爻虽正位。而行未光大。此夬之所以为夬也。夬原含缺欠之义。以上六一陰之缺。则全卦正位之九五。亦因之而有未光之称。是以爻辞占无咎。言以夬夬有咎。而幸以中行得免焉。苋陆之象。亦非光大之喻。以其位虽正。而时不当。德泽未徧。生成未全。此夬九五有异于乾之飞龙在天也。

上六。无号。终有凶。

孔子《宣圣讲义》

此夬上六爻辞也。上六全卦之终。属兑主爻。亦为坤之上六。全卦惟此爻为陰。故与下各爻有异。况当穷则变之地乎。在彖辞孚号有厉。九二惕号。皆以号称。上六则曰无号。是可见上六之用。与全卦反。全卦以兑在外。而张其口。故有号之象。至上六反以失其位。塞其兑。而为无号。言声不出口也。且下应九三。内刚外柔。柔失其道。不协于时。故成无号。不可号也。号兼呼号号令。皆口舌所司。兑之本职也。兑至上六。其势已极。其用反穷。此爻辞称其为终也。终字为一句。其义有二。一则为卦之终。凡卦皆自初始。至上终。上六之终。乃全卦之尽也。一则爻之终。爻以九六分属乾坤。乾知大始。坤主大终。坤卦用六释象曰。用六永贞。以大终也。故凡卦爻之属陰者。皆秉坤之用。而以终称。是上六之终。为坤爻之尽也。周易全部。亦以乾坤分始终。则非限于九六爻。如传所谓未济男之穷也。归妹女之终也。即明陰陽。皆有终尽之数。未济为乾道之终。归妹为坤道之终。此以乾坤主各卦始终言也。若夬之终。则以卦爻之尽为言。上六一陰将尽。在时为陰之终。与剥为陽之终相对。故爻辞称终。言既为卦之终。亦为陰之终也。爻终则穷而必变。陰终则陽起而代之。是彖辞利有攸往所尚也。陰陽消长之别耳。陰虽以夬终。而又自姤始。与陽之终于剥。而始于复者一例。终必有始。为天之行。如夜尽则旦。冬尽则春。往复回圈。未尝有绝。是陰终而非终。故曰消息。不曰终始。不过在夬卦则为终耳。盖即坤道之尽。与卦用之穷而已。坤道尽。则柔无权。卦用穷。则夬将变。故上六之后。则为姤。而一陰又始于下矣。五陽虽同。而陰陽消息大异。此卦爻有盛衰之别也。因其为终。乃占有凶。言夬本以决陰为用。陰既决而终。则陽将上而极。是去其蔽。而代受其灾也。故曰有凶。上六虽穷。若未果易以陽。则凶之占。由上六之变。是刚不当志于进耳。果不急进。则又无凶。故云有凶。言视五陽之自动为断。全卦惟此缺陷。若履之。是将陷于险中。柔不能以刚胜也。

象曰。无号之凶。终不可长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言上六为终。而不可长久。则柔道无权。彖所谓刚长乃终。与终不可长。正相应。以五陽之长。则陰终。而陰之终。不复长久。陰将变陽。柔将变刚之象。故在时令。夬之后为乾。五陽长而为六陽。一陰消而至于无。此兑之用。失而为无号。柔之不久。而有凶也。长字指陰言。与彖辞指刚者别。刚长则陰不可长。一也。卦用至终。皆不能长。如豫之何可长也。亦因上六之穷。二也。卦用之终。为爻之尽。陰爻之终。为时之非。时位相应。故上六有凶。夬原相决。上六正在决绝之位。陰陽交争。刚柔莫协。所以有凶。兑因穷而自塞。故有口而不可号。夬因穷而自终。故有柔而不可长。此释文之旨。后人释此多不当。特为正之。夬之终为乾。此时令也。夬之继为姤。此易教也。其数略殊。则陰陽消长之有别。与人天代谢之不同耳。乾受夬而出之姤。如坤受剥而育为复。其道同也。陽与陰互为胚胎。乃道之根本。而见于外者。则事物之生成代谢。如春夏秋冬。时也。而生长收藏。则德也。夬为三月。而姤为五月。中夹乾为四月。此时令有始终也。春去夏来。物生自长。则天地之德。化于天道。人但见其荣繁而已。故夬之有凶。非关全卦。仅上六因终而不可长。乃占之。果知其穷。而善遇之。则夬又成姤。姤遇也。易决为遇。则不合者合。是天地之道。永无终穷。尚何无号之凶哉。此概理数而言。是在占者知其盈虚消息。而善趋吉避凶。则上六之凶。仍不为害。故夬字有似央。央者中也半也。不过则合于中和。适中则免于夬缺。殃快皆从夬。皆失中和之德。故夬夬犹怏怏。中则为快。偏则为怏。情之所为。亦行之所系。柔能节刚。天道刚中。而柔其外。此圣人明易之微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