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卦。离上艮下
孔子《宣圣讲义》
旅上离下艮。亦三陽三陰。陰陽平均。与丰同。而为往来。以震易艮。而离易其上下而已。离为两陽一陰。陰在陽中。震艮皆两陰一陽。而震陽在下。艮陽在上。反之则一卦也。故丰旅之异。即上下异其位。颠倒其卦象耳。旅与丰。皆以两陽互于中爻。互成大过。所谓大者过也。亦即陽刚之过。陽刚互于中。而陰包其外。是本末皆弱之象。惟丰有离之一陽在初。旅有离之一陽在上。遂与大过殊。丰以陽始。故名丰而称大。以其志升腾也。旅以陽终。故名旅而称小。以其无可进也。凡陽皆升。升至极者反降。降而不降。则同于剥。为其将自敝也。如瓜果之剥。则必自腐烂。不能长保其生存。此旅以离在艮上。亦如艮一陽在巅。不得久留。遂沦为羁旅。故名旅。旅者寄寓也。客居曰旅。如浮萍。如游丝。无根无本。则将流逐胡底。此旅也。言陽失其本始。虽据于崇高。而无可依系。则漂泊之忧。逃亡之惧。故旅与丰反。丰得其助。旅成其孤。丰志于大。旅趋于弱。丰若人之多财。则友好众。势力厚。旅若人之失所。则亲近离。行影单。此传曰丰多故也。旅寡亲也。其别则在离之上下易位。离有附丽与分离二义。在下则多附丽之情。在上则多离散之志。以陽不可骄。亦不可纵。骄纵之敝。远近离心。在上则易生骄纵之心。在下则恒怀戒慎之念。此离在上者。易肇离散之祸。携贰之忧。如火泽睽是也。而其往来卦风火家人。则有家庭之乐。睽则成乖异之悲。同属离所为。而一则以聚。一则以分。旅之与丰。亦犹是也。丰至上六。亦渐变于旅。以上反下。成离之大象。故有天际飞翔。窥户无人之辞。所谓前之聚者已散。合者已分。而明者乃藏。大者乃弱。故丰以终。丰终而旅始。旅则离反自下上。而震倒为艮矣。离艮之合。山火难明。盖与贲同体。贲则艮在离上。柔来文刚。尚可自饰。旅则艮在离内。柔惟顺刚。转以生疑。其情不投。其志自异。其地失正。其行亦违。艮为山而止于内。则无上进之心。离为火而焚于外。则成燎原之势。此旅之不得多助。而若客于异乡之孤孑。莫可依存也。
旅卦艮止而离明。原有守有为之象。而以艮一陽。与离之下爻连接。重刚失中。内外正位皆柔。不得相应。柔乃顺乎刚。以失其主位。正如人之失其居。遂流逐无定所。故名旅。传曰丰大也。穷大者必失其居。故受之以旅。可见旅之由丰变来。丰之穷。乃失其居。如富者忽贫。必至鬻其居宅。终至寄寓于外。此丰上六虽丰其屋。而(“门臭”)其无人。言有大屋不克自居。遂至家于蔀屋。以羞赧不能见人。遂自藏而逃避于异地。故曰旅寡亲。言自别亲友。而逃亡于外。遂为羁旅之人也。是丰上六之藏。非隐其本处。而系遁于外耳。以上有天际翔之语。犹窜走天涯。不复惜其丰大之屋。而寄居异土。反为蔀编茅舍之氓。则前之富者。今变为贫民。前之丰者。今变成寒苦。既失其安居之地。不得不成流荡之身。故继丰以旅也。由卦言丰上为柔。旅下亦为柔。幽暗不明。相随而望于刚。初二之柔。乃顺于三四之刚。六五之柔。亦因之顺于上九之刚。此旅以刚在外而无家。如陽不得陰。男不得女。不相谐协也。贲则柔来文刚。得其相济。此贲为文明之象。而旅有焚如之灾。其得失异也。然以同体故。丰之与噬嗑。旅之与贲。其用大同。丰之折狱致刑。即噬嗑之明罚勅法。旅之明慎用刑而不留狱。即贲之以明庶政。毋敢折狱。为其卦用原本于元卦也。丰噬嗑以多人多物而易争。故利用刑狱以平之。旅贲以寡助寡交而少讼。故不必刑狱以苦之。且贲文明以止。善自文饰。不罹于法。旅亦以柔顺乎刚。得守其正。克自贞固。不干于罪。故刑狱不用。势所必至。旅犹行客。无守土之志。无贪得之情。则到处为家。何所系恋。此离在外。有其自知之明。而艮止于内。得其知止之道也。艮山本崇高。而离火加其上。明照之功可期。而焚燎之害亦至。故旅不可大用也。为其如未济火在上。炎上而乖其地位。则无以致其生成之功。况下有两陰暗拒于内乎。陰柔之用。必得高明胜之。生成之功。必自交合见焉。故地天交泰。水火既济。皆刚下柔。陽从陰也。而旅悖是例。此其多离异。而少协助也欤。然旅固自有独善之道。以能止于内。明于外则虽寡亲。仍克自淑。此彖称贞吉。而占小亨。言小亨非大亨。则不通于一切。言贞吉。非贞利。则惟守之得宜。守正则吉也。柔以为守。而内外正位皆柔。是秉坤安贞之吉者也。亦与丰同。故虽互大过。而仍有亨吉之占。此视夫时地之所宜。人事之所适也。贲旅皆细小之象。不足语于大用。习易者当先知之。
旅。小亨。旅。贞吉。
孔子《宣圣讲义》
此旅卦彖辞也。旅以内止外明。明而知止。是有亨德。亨于一切也。而以山火背用。行止殊科。故惟小亨。小字。承上接下言。旅之用小。而其亨亦小。犹言旅之为道不大。则其德用亦不大。故曰旅小亨。旅以离在外。行之志。不协于止之情。不似贲之艮止在外。故虽亨而小。而只宜于旅。谓其不克守也。离心离德。虽有其位。不能一朝居。虽有其众。不能相与保。此旅之大用。惟旅于外为宜。故曰小亨旅。此旅字与上旅字应。而异其义。上指卦名。下指卦用。言卦用与名恰孚。则其所为。限于羁旅之行。亦不得失所守。守其行之位也。行无定位。自有其可守之位。位即分也。守位即安分。安分守己。于德为贞。贞固有持。始成其德。此旅以贞而占吉也。合之四德有其二。而皆不足。虽亨而小。虽贞而限于旅行。如坤之利牝马之贞。以全卦上下正位皆柔。秉坤之德。安贞之道。不得违也。违则非吉。故吉由贞言。不贞安有吉哉。旅以刚中。大过在内。惟反于贞固。以守其位。方免于过。此亨之德由刚来。而贞之德由柔见。柔得其正。乃有可贞之机。刚主其中。乃有小亨之用。此火山旅。上下虽不协。而中外能互调。如人之失其家者。果以忠信笃敬为重。亦无往而不宜。此旅之所以得亨而占吉。正如言忠信。行笃敬。行蛮貊之邦亦可。故重在贞。贞则致其亨。亨而贞则客居亦足以安。羁旅亦无所害。盖失其所者。仍得其暂留之地。破其家者。仍保其寄寓之身。此卦名旅。而在合明止之道。协刚柔之情耳。全卦柔皆顺刚。而得内外之正。此可以无大过矣。论语所称数年学易。可以无大过。斯本乎旅之道。此吾周游列国不敢自寗。盖与卜得贲者相应。贲旅固同体也。用之于外。则为人文。止之于身。则为独善。而小亨不可大用。劳于行不敢自逸者。天之命也。
彖曰。旅。小亨。柔得中乎外。而顺乎刚。止而丽乎明。是以小亨。旅贞吉也。旅之时义大矣哉。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旅彖辞之义也。旅以小亨称者。以卦中柔得内外正位。而顺于刚。言二五两柔。中指六二。外指六五。得字贯中外。以乎字分内外之界。以卦自下上。先称得中。次即得外。皆正位也。而柔秉坤。实以六二为正位。今六五亦柔。犹曰得中位。且兼外正位也。柔降刚升。似不相得。而卦上行。自下言。是皆顺乎刚。初二之柔。顺三四之刚。六五之柔。顺上九之刚。则刚为先。柔为后。相随而进。如水之顺流。刚不能俯以下柔。遂失交泰之用。既济之功。故惟小亨。不似泰之大亨也。艮止而丽乎离明。陽以从陽。虽止而不克自止。乃随离丽之义。以希于外来之明。离有光明而在外。艮善知止而在内。上不能卑以自牧。外不能高明柔克。此旅以不能大用。而称小亨旅贞吉也。旅而有所止。行而得其明。故上曰小亨。下曰贞吉。皆属于旅。是非旅者。不得有之。故卦名旅。重其为羁寓而无家也。以丰志于大。而行已穷。则欲不客于外。不可得矣。故申之曰。旅之时义大矣哉。以旅之为旅。时为之。时也者。前因后果。而系于位。着于行。成于变也。以旅承丰来。丰亦中刚。而内外正位皆柔。此位之同。丰之求大而初遇配主。四遇来主。至上六而天际翔。虽丰屋而蔀其家。虽有户而不见其人。此行之至。而数之变也。盖位失其正。而刚过乎中。则不克长保其尊荣。志慕于外。而行动于躁。则不觉失其故居。数当其穷。气至则泄。理至刚迁。则不得不变其旧。而图其新。弃其本来而暂栖于羁旅。此旅之道。应丰之极。而为时之移易者也。故旅之用。时义也。如人之为客。必有其时。果非其时。流亡逃窜。是已凶矣。何亨吉之占。今占亨吉者。应乎时宜。而得旅之正也。苟不审夫时。不知其变。贪于权位。溺于安逸。希其久大。而悖夫穷变之数。戾乎迁徙之理。是将以旅道而自濒于危亡。以忘其贞。而不识小亨之诫也。则刚过而自焚。童仆资斧皆丧。将何以遂其旅居亨吉哉。故释彖特以时义之大。为旅之所先。旅而顺乎时。应夫变。则旅何害。丰之永大。终乃就于小。丰之志远。终乃失其居。此盈虚消息。与时偕极者也。人之客寓于外。何非时世所逢。亲友不闻。孤孑自保。云山迢遽。俗尚悬殊。此羁旅多悲伤。而怨嗟时之不齐。命之多舛。非释彖时义之所指乎。艮止不得止。而丽乎明。正位不得安。而顺乎刚。其势所迫。即时所为。山上之火。明于远而蔽于近。故旅以羁寓为其所志。设不求丰。何至为旅。此二卦为往复。即因果也。占得旅者。亟戒求丰。自孚于小亨贞吉矣。
象曰。山上有火。旅。君子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狱。
孔子《宣圣讲义》
此旅卦总象辞。申彖辞之义。而明人道也。旅以艮在离下。为山上有火之象。离固可象日或电。而在山之上。则以火为当。以日虽若居山之上。而不久留。电虽可发于山之巅。而必在雷雨时。则不孚于旅卦之用。以旅为羁寓。而卦以下为主。上为宾。如客之寓于此地。必有其暂憩之所。必经历一定之时日。故日与电。不得如客寓。惟火则可比类为喻。山上之火。照远则明。视下则暗。光之所及。愈远则微。愈近则散。微而散。非明之至。此旅之用不可大。而其时不可久。久大则非旅矣。暂明而不久。暂留而不大。故谓之旅。言非其本居。不得安其心。而快其志也。此象辞释卦名之由来。亦即指卦用之所在也。君子以人顺天。以行应时。以义制事。以道成德。故于旅则与丰异。丰重刑狱。言以求其平也。旅则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狱。言为慎于行也。丰志于外。故对物明平施之心。旅志于内。故对己先明慎之诫。虽同一用刑狱。而丰属于开展。旅则求其收缩。此与同体贲同而有异。贲以外止内明。人文之象。故无敢折狱。示有刑而不用也。旅则以明于上止于下。与贲反。故明慎于刑与狱。而不稽留。言虽用。而务审约也。则以旅寓之情。暂时之所为。许可权之所制。仅及于细近也。用刑以明慎。期无大过。狱之不留。期免后患。既尽其权时之责。复不贻他日之忧。此旅之用。以贞得吉也。柔而顺乎刚。止而丽乎明。故不敢疏忽。而有所纠牵。明以断其争。慎以致之平。则狱不留。而囹圄可静。下皆得其情。事无不立决。此君子于旅。善体其小亨之道。而孚于贞吉之占矣。
初六。旅琐琐。斯其所取灾。
孔子《宣圣讲义》
此旅初六爻辞也。初六在下。而为柔。坤履霜之时。以艮之止。而旅之始。故有旅琐琐之辞。琐琐者。细小琐屑。不大方也。旅之象。非如在家之丰。初六承丰上六来。已有丰屋蔀家之情。窥户无人之象。是由丰而啬。由大而细。不复堂皇光大。故有琐琐之称。以失所居。而为琐琐之旅客。则其行之穷困可知。行之不裕。身之有眚。志之不达。害乃时至。斯其所者。言应得也。所亦指所处言。以琐琐而旅行。则事事为穷所迫。在在为人所侮。宜其随所至而取灾害也。取犹召也。柔而在下。位卑而势微。乃欲应上之九四。顺承之志固善。刚暴之害难逃。故以琐琐而取灾。亦如诗云自贻伊戚者也。坤以安贞之道。犹有履霜坚冰之虞。况旅之刚中而失正乎。虽有六二之位。不得拒三四之刚。虽有九四之应。不得免上九之侮。此所谓柔顺刚。而反为刚所陵也。柔降也。而反求升进。是自趋穷绝。斯灾害不能幸免矣。
象曰。旅琐琐。志穷灾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言初六卦之始。固不得为穷。而柔以降为志。今初无可降。不得不反求诸升。是当时之穷。而非旅之利。以旅志于行。而不克守。守则非旅。久旅不行。斯反客为主。今既名旅。不得无行。行而违时。灾害必至。易称大畜时也。无妄灾也。灾即由非时来。时之不宜。灾何由免。此初六之旅。适为柔之穷。即位之极也。极者位也。而赅时。故柔之穷。即时之穷。亦行之穷。时而不行。犹可自脱。非时而行。斯取其害。故曰志穷灾也。言其行即所志。行之穷。即志于穷。志于穷者。奚能免于灾害乎。可见初六之旅。实有其取灾之道。欲不逢灾。则不得志于旅行。而时势迫之。仍不免于旅。而成琐琐之情。斯不得不取穷绝之灾矣。以下艮虽知止为无咎。今以旅称。何免于灾。故曰旅琐琐。亦明其有不已之苦心。而系迫于时势。囿于天数也。
六二。旅即次。怀其资。得童仆贞。
孔子《宣圣讲义》
此旅六二爻辞也。六二内正位。得坤安贞之德。而有柔静之用。艮止以合于坤静。此道所孚。为有守有为之基。而以旅志于外。不得不旅。行以成其用。有位亦暂安而已。有守亦权保而已。故爻辞曰旅即次。言就其所在。而旅居之。次犹第也。俗称所居曰第。如门第。府第。次第。即今之数号。以甲乙分辨其所居。曰次者。以别于其本居也。如今曰客次旅次。皆指所寓地言。即者就也。就于所寓也。旅行而得就所居。实由六二之有位可守。所居虽暂。而得少安。亦孚于旅之义。旅固不得以久安为志也。以柔则虚。虚则能容。则善受。故曰怀其资。言有其财物也。资者助也。凭藉也。赖之以为用曰资。如资产资财。又需之以成事亦曰资。如资于某。皆有裨益于所行也。今六二怀其资。可见其有利于旅行。行必以资。否则虽欲行亦不可得矣。六二居中而挈外。有得童仆之象。称童仆而不曰成年或他侣者。以柔爻为臣道妾道。非丈夫之喻。与遯九三畜臣妾吉。不可大用之义相近。以其不能大用。则所得者童仆而已。然既得童仆。足见有供使役之人。虽旅亦无苦。而以六二体坤。故曰贞。以贞接物。所得亦贞。则贞字连上读。或另读均可。言得童仆之贞。以善其事。亦以己之贞。以成其用。此六二如在内之主。能自守正。兼使人正也。
象曰。得童仆贞。终无尤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六二之正。故能得童仆之贞。贞即正也。而有操守。不诡随也。女子守身曰守贞。童仆守其本分。不朋比为奸。不狡黠欺主。即守贞也。下能守贞。必上之能持正。故曰终无尤也。言上下皆正。更何愆尤。六二在内之中。如人之心。心正则四支百体无不正。心邪则四支百体无不邪。六二得其正。则以下之童仆。亦莫不随之而正。此旅之孚于道者。而以位时为本。宜于时。守其位。则虽旅居。亦自安吉。盖有坤安贞之德。以契夫艮止之道也。但称贞不曰吉者。以旅不易占吉。羁旅于外。流徙无定。虽获暂安。不足称吉。故初与三皆不利。惟六二以贞免灾。如不克贞。害亦随至。尚望吉乎。易重正位。谓有其德。德与位称。用与时宜。斯为吉矣。六二于他卦多吉。独旅不言者。可见旅人之多艰。而在外之不易也。初二皆柔。二胜于初。即在中正。有位者得中。乘时者克正。此各卦所同。而旅尤要。观以后各爻。则可知之。
《宗主附注》
六二爻居正位。秉坤德。与遯九三畜臣妾吉相似。遯九三亦以下为六二。而九三畜之。此则本爻六二。有得童仆之象。皆与传所称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为臣道也。妻道也。不得自专。则随人以从王事。孚于其位。利于其时者也。旅本在外。而六二却得正位。暂栖其居。是以得童仆而协于贞。贞者安贞。坤之本德。六二之大义也。释文更以终无尤三字。申释代终之用。言至终无愆尤。则可孚于旅之正义。虽失其居。而仍有童仆供使令。足见贞正之要。贞即正也。守正不二。曰贞。六二有守。故以贞称。而免愆尤。以迄于终。
九三。旅焚其次。丧其童仆。贞厉。
孔子《宣圣讲义》
此旅九三爻辞也。九三中爻之始。与九四重刚互于中。成大过之象。此所以不如六二之吉。六二得即其次。而九三乃遭焚如之灾。六二得童仆贞。而九三乃丧其仆贞厉。皆相反也。六二秉坤之正。不失其守。故得之。九三本乾之过于刚之害。故失之。虽同为旅而所遇大殊。以寄寓而焚所止。以在客中而丧其使令仆役。则其为不利。已可知之。以刚位而逢刚爻。过刚无与。宜其多逢灾害。贞厉云者。言虽有守贞之心。而不免危厉之至。此二字应连读。以贞正而有危害。则不贞正者。更可知矣。因九三近于六二。故有守贞之思。而同于九四。不得避于危厉之灾也。厉兼自励自砺。如能见危知惧。见害思避。亦可以终返于六二之贞。若不然。则得失无常。祸福莫定。其为旅之灾。恐有甚于此者。
象曰。旅焚其次。亦以伤矣。以旅与下。其义丧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言旅客原流离之时。而所暂栖止之地。又遭火焚。其可伤甚矣。以与已古通用。以伤犹已伤。俗语太伤之意。过甚之辞。以旅与下。言九三欲近于正。则必反躬就下。是弃其上进之志。而图归体之情。前既不能。退又不甘。是以旁徨踟蹰。进退维谷。而遂丧其童仆。故曰以旅与下。其义丧也。言不得上。而与时从以降下。则其丧失亦宜矣。盖旅至九三。非初出门时。已进于中途。而急思返。欲更为前进。而又不能。此所以有患得患失之心。终亦必失其所而已。此义字明爻辞厉字之由来。谓贞而厉。即时位所宜。不得中正。而强求进取。则将不免于危。况举足不定者乎。自六二至九四。互巽主进退。故有失据之占。
九四。旅于处。得其资斧。我心不快。
孔子《宣圣讲义》
此旅九四爻辞也。九四外卦之始。离卦之初。以离丽之情。存离散之志。此与下卦诸爻有别也。下卦二三称次。九四称处。处字与次微异。次者资也。有所藉也。而由近及远之意。处者往也。有所止也。而暂息不前之意。盖由卦言。下为往。上为来。故由初至三为进。自上自四为返。然以爻言。陽升陰降。陽进陰却。九四陽爻。故不进不却。而暂止于一地。乃曰于处。得其资斧。旅中所需。资者助也。与佽通。斧者辅也。与釜通。皆旅客生息必备者。资以备用。斧以备食。又斧斤为析薪用。亦食饮所需。旅中得之。可以暂住。而非长安居也。故曰我心不快。言虽得止息之所。资斧之用。仍不快于心。是旅者恒情。为其不得久安。与在家异也。凡羁旅于外。惟行役与商贾为多。行役者。官令之迫。商贾者。利计之求。不得自来自往。若他人羁旅。恒为一时遇客。安得流连忘返。以异乡为乐土。此心不快。知其身安而心苦。形在而神驰。纵不即归。亦徐图去。故九四于处。非志所得。而资斧。非心所快。一时之所为。苟保其生息。一地之所留。姑为之俳徊而已。如游山者。勾留数日。观水者。溯洄其间。不过少作止憩而已。何有快于心哉。而九四且较六二异。柔得中位。方与九四婉委周旋。维之絷之。以永今夕。此九四之爰居爰处。而非爰得我所也。九四六二同功异位。在外者乐返其故乡。为客者思归其家里。此九四必下近六二为快。而九三阻之。宜其不安于心。不乐于所处矣。
象曰。旅于处。未得位也。得其资斧。心未快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九四九三皆虽爻。而重刚失位。四为柔位。而刚履之。故九三为得位。而九四为未得。以九四同未济也。若易六四。则为得位。不得位而曰处。可知其不得已也。非所处而处之。非所居而居之。是以离而就艮己耳。离在艮之外。则不得其止之道。此亦不得位也。无可守耳。即资斧之得。乃非分之物。义不可受而受之。亦不得已。此所以曰心未快也。非其所应留之地。而竟留止焉。非其所应有之物。而竟取受焉。外若相宜。中心实苦。以旅无安居之位。客无应得之财。既于所旅处得之。苟非人之周济。则为己之盗窃。是不孚于义。故不快于心。而九四以羁旅不得不受之。则其不得已之情。亦旅者所不易免。九三之失者己物。九四之得者。非己物。得失虽别。其苦正同。以重刚之灾。太过之咎。乃不克久。离而加于艮。外而悖于内。则行止皆不能。况互巽与兑。进退相争。口舌相讼。出纳失其正。卑亢乖乎中。故三四两爻有此占也。
六五。射雉。一矢亡。终以誉命。
孔子《宣圣讲义》
此旅六五爻辞也。六五离卦中位。而本坤德。在离曰黄离元吉。与坤之黄裳元吉。皆以中正之德。安贞之道。有以致之。旅之六五亦然。而下为艮。中互大过。六五六二相应而不协。重柔而失正。又当大过末弱之位。不胜其刚。乃降心顺从其下。此六五之用。不似坤离之占元吉也。且以刚夹一柔。上有上九之害。如人之有敌。物之有阻。故喻以射雉。射者杀之机。雉者飞之属。因六五视上九如雉。而嫉之也。然以柔不胜刚。下难胜上。虽有弓在手。而一矢不存。一矢亡者。言无一矢也。亡古通无。一矢之亡。可见射之不获。而雉且飞逃矣。离为雉鸟之雉者。即弱也。幼弱曰雉。或作稚。以其力不充。势不盈。毛羽不丰满。飞而不能高。去向而不能远也。然有文采。可称文明之象。离日之所类也。以六五居于中正之位。不得其刚毅之用。柔而在上。被迫于跋扈之臣。遂不得不执弓矢以射。射不得雉。而一矢不留。其无功可知。不过本柔贞以待人。居中正以御众。上顺乎刚。以迓天庥。乃得其终。以获誉命。此离不忘坤安贞之道。易争战之功。而发为文明之德。光照之用。故亦如坤之大终。受上之誉命也。坤以臣妾之道。顺承君夫之命。不违不忒。乃成其誉。此六五虽射雉无功。而代终有誉。可见柔之为用。在善顺承也。全卦皆以柔顺刚。六五上顺上九。天人相济。中外相洽。则不在弓矢之争。而在揖让之礼。不忧射雉之无获。而重誉命之有终。弃闲隙以言和。除武备以讲信。和则得其济。信则孚于亨。此旅之大用。在自责而善悔其所为也。以艮在内。自反以止。则免于离散。且成其文明。故六五柔而主持全卦。斯获誉命以终矣。
象曰。终以誉命。上逮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六五得上九之下。及而受天之休命。推之在下位者。亦以得上位信任。而为君上之荣命。不可泥于六五正位。指为六五所发之命。如以六五为君位。则不得称上逮。上指在上者。位高于我者。则六五之上。惟上九为高。且以陽居尊位。正如履元吉在上。皆本乾之上九来。五上皆大位。五近于人。近于人中之主。故人主称天子。明其在众人之上也。既以上五为受誉命者。则誉命必自上发。则上九也。大畜上九。向天之衢。即明示道上接于天。天命下逮。即天爵也。且为誉命。更在君之上。惟上天誉命。必以正位得之。此六五有是占。而以下各爻无之。逮及也。上逮者。上而下至六五也。终字最要明。誉命之及。亦至六五终。柔道大终。地道代成。此五爻虽君位。而柔爻不专君命也。
上九。鸟焚其巢。旅人先笑后号咷。丧牛于易。凶。
孔子《宣圣讲义》
此旅上九爻辞也。上九全卦之终。亦旅途之穷。故爻辞如此。此鸟字。与六五雉相应。六五为柔在下。故以雉为喻。上九为刚居高。故以鸟为喻。以其高飞。而巢于颠。其地虽崇。而危亦随之。其位虽尊。而忧亦甚焉。危忧之时。而属于羁旅之人。其凶亦可知矣。鸟焚其巢者。离为火。而自上返初二为震。为木。火在木下。正如巢之被焚。且上九陽在高处。全卦火在山上。合而言之。乃成焚巢之象。鸟之巢焚。是失其居。人之旅者。亦失其所。此先笑而后号咷。与同人之先号咷后笑。恰相反。同人以先疑后释。旅则为先乐后忧。盖忧疑生于俄顷。而笑啼变于须臾。以位穷则变也。指旅人者。明其哭笑皆为寄居。失其所寄。而将奚归。则不得不哭焉。与前各爻得其安处。止其次者大异。而上九之灾。不独失其旅居。且兼丧其牛。牛指所畜。与遯之丧羊于易大同。以牛易羊。离与乾之别耳。丧牛者离卦之终。离用之穷。有牛而丧之于易者。明不当丧而丧也。场所非野林。藩栅非圹地。而竟丧之。是非旅之灾乎。此爻虽有鸟焚其巢。丧牛于易之占。不必视为相联及者。盖爻概指所象。具见其二。或仅见其一。而在旅人占之。固合。苟非羁旅。或丧牛者。不必在客中也。与无妄之失牛。行人之得。亦恰反。无妄为行人之得。此则为旅客之灾。如牛非旅客己有。而因失牛疑为旅客所窃。亦爻中应有之义。无妄为邑人之灾。此则为行人之祸。故占凶。指旅人宜其后号咷也。
象曰。以离在上。其义焚也。丧牛于易。终莫之闻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原本以旅旅字。应为离字之讹。言旅卦离在上也。火在山上。其义必焚其巢。山上草木皆能燃烧。则木上之巢能独免乎。鸟巢且焚。旅居不保。此离上九之象。与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之辞相应。皆火自焚。推之语云。兵犹火也。不戢将自焚。亦可相证。而丧牛于易。终莫之闻者。言丧者不可复得。一也。丧者不遇得者。二也。则丧牛于易。固牛主之灾。亦其被疑之旅人之祸。以不闻而被疑为窃牛者。则正与无妄之灾同。彼为邑人。此为旅客。既不闻其鸣。又不闻其行。是初不知其有。后不知其失。而皆不之闻。乃受窃牛之嫌。则其凶可知。释文以终字明其原不相闻。而竟如同人之疑。斯旅之穷矣。全卦以失所。为无可大用。其穷更逢其凶。可见火山旅。与山火贲异矣。以旅由丰来。丰变为旅。愈行愈穷。童仆已失。鸟牛亦丧。则孑然者旅人而已。此上九之凶。乃旅之终。因旅之穷。而戒于旅。则先宜谨饬于丰。故旅后为巽。巽则伏处。不复出矣。
《宗主附注》
旅卦之用。在与离相应。与艮相涉。而同体贲卦。尤为宾主进退之象。在外为旅。而志恒思内。在内为贲。而情恒求外。此因艮与离原异其趣也。离以光明外显为本。艮以清静内止为先。故艮在外者。有退守之心。在内者。有坚固之志。而离在外者。有飞扬之举。在内者。有发散之情。贲旅二卦。以离上下。其志乃殊。贲如光在室中。明及于外。旅如火在圹野。热散于空。故贲为人文之象。旅为流亡之情。聚散殊途。盛衰异势。而旅与遯大畜亦有关连处。则后天离代乾。而皆合艮。乾之与艮。正似离艮之合。故贲同遯。而旅近大畜。大畜九三。曰(原“日”。易经上为曰,又说作日,吾不知按何字为佳。汝定夺。)闲舆卫。利有攸往。释曰上合志也。旅九三。旅焚其次。上九鸟焚其巢。而六五曰上逮也。皆与相应。惟大畜得时。其行也利。旅则失势。其行也穷。此其别也。细阅大畜讲义。自知旅行之艰。大畜之艰贞。正如旅之贞厉也。旅以己失所而漂流于外。惟盼人之助。其情可悯。其境至危。大畜以有财。而周游于外。其心快逸。其志安徐。故大畜有良马之逐。而旅则牛丧于易。大畜有舆卫之威。而旅则童仆既丧。终以号咷。易言之。大畜为富贵者之出游。旅则为离乱时之逃遯。此行同。而情志不同。作客同。而忧乐安危不同也。旅之上九。下应九三。内外重刚。与大畜同。而中隔二陰则不同。故旅之三爻与上爻。皆有焚如之灾。与离卦应。可见艮止不能胜离散之情也。离而在上。不可复止。遂终以分离漂泊。此旅人之所悲。乃不能免焚如号咷之苦。况以穷蹙招人之疑忌。丧牛于易者。而以不闻受无妄之灾。明者反为不明。聪者反成不聪。日昃之光。易近黄昏。聪明之尽。转无闻见。此旅之上九。虽以离在上。而反失其明照也。明已入地。谓之明夷。火已上山。惟自焚毁。甚矣哉。不可过也。过犹不及。而害则非不及可比。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宜其至上九。无复成其光明。违其生化矣。施诸物。为德之明。肆于身。为灾之咎。火不戢者必自焚。此离日之穷。必至自焚其身为止。故释文故释文曰其义焚也。言其焚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