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平、赵孝、淳于恭、江革、刘般、周磐、赵咨)
◆刘平传,刘平字公子,楚郡彭城人。本名旷,显宗后改为平。
王莽时做了郡吏,守..丘长,政教大行。后来每属县有盗贼,就派刘平去守卫,他所到之处都得到治理,从此一郡都称赞他的能耐。更始年间,天下很乱,刘平的弟刘仲被贼所杀。后来贼人又忽然到来,刘平扶持老母,奔走逃难。刘仲的遗腹女才一岁,刘平抱仲女而抛弃亲生儿子。母亲想回去取他的儿,刘平不听,说道“:我的能力不能养活两个小孩,老二不能没有后代。”于是离去不顾,与母亲都躲进野泽之中。刘平早上出外找吃的东西,碰上饿贼,将烹刘平,刘平叩头道“:今早为老母找点野菜充饥,老母正等着我活命,愿能让我先回去,等母亲吃饭完毕,我一定回来让你们杀死。”于是流泪不止。贼人看他很诚恳,同情他让他回家。刘平回去,母亲吃完饭,就对母说“:刚才与贼人有约,不能欺骗别人。”于是回到贼人那里。众人都大吃一惊,彼此交谈道“:常听说有烈士,今天真正见到了。你走开罢,我们不忍心吃你。”于是刘平的性命得以保全。建武初年,平狄将军庞萌在彭城造**,打败了郡守孙萌。刘平当时又在做郡吏,冒着白刃伏在孙萌身上,遭了七处刀伤,困顿极了不知如何是好,便号哭请求道“:我愿用身子代替府君。”贼人便收拾兵器停止杀戮,并且说:“这人是位义士,莫杀他。”于是解散走开。
孙萌伤势太重断了气,一会儿复活了,口渴找水喝。刘平从自己伤口取血给他喝。过了几天,孙萌终于死了,刘平于是包扎刀伤,扶送孙萌的棺木,送回本县。后来刘平被举为孝廉,拜为济陰郡丞,太守刘育十分重视他,任以郡职。丧服既满,授予全椒长。政治有恩惠,百姓很感激,有的增加工资或赋税,有的减少年龄提前从役。刺史、太守来巡视,狱中没有囚犯,各人都得其所,不知问什么好。只是颁发诏书就走了。后来因病免职。显宗初年,尚书仆射钟离意上书推荐刘平和琅笽王望、东莱王扶道:“臣私下见重叠琅笽王望楚国刘旷、东莱王扶,都年已七十,秉性恬淡,所居的地方,邑里都得到感化,修身行义,应该在朝供职。臣不够了解他们的为人,只是羡慕推士进贤的意思。”书奏上,有诏书征召刘平等人,特赐办装钱。到了朝廷后都拜为议郎,并多次引见。
刘平再升为侍中,永平三年(61)拜为宗正,几次推荐名士承宫、郇恁等。在位八年,因年老多病上疏请求退职回家,死在家中。
◆赵孝传,赵孝字长年,沛国蕲人。父亲赵普,王莽时做田禾将军,任命赵孝为郎。每次告假回家,常白衣步行,自担行李。曾经从长安回家,想在邮亭曷欠宿。
亭长先听说赵孝会从此经过,认为有长者客到,特扫洒房间等候。赵孝到了,没有宣告自己的名姓,亭长不肯容纳,便问道“:听说田禾将军之子当从长安来,何时到呢?”赵孝说“:不久就会到了。”于是就离开了。后来天下大乱,人吃人。赵孝之弟赵礼被饿贼得到,赵孝听说,就绑着自己到贼人那里,说道:“赵礼久饿很瘦弱,不如我肥胖。”贼人大惊,便都释放了,对他们兄弟说:“你们可以暂时回家,拿点粮食来。”赵孝找粮食未找到,又回去告诉贼人,愿意让他们烹食。众人觉得奇怪,便不加害于他。乡党佩服他的义气。州郡征召,进退必守礼节。举为孝廉,不应征。永平年间,征召到太尉府,显宗素来听说赵孝的品行不错,下诏授予他谏议大夫,升为侍中,又升为长乐卫尉。又召弟赵礼做御史中丞。赵礼也恭敬谦虚约束自己,和赵孝差不多。皇上嘉奖他们兄弟的品德,想特别优待他们。诏赵礼十天一次到卫尉府,太宦送供具,叫他们一共相对尽情欢乐。几年后,赵礼死了,皇上命令赵孝从官属送丧归葬。后一年多,又以卫尉赐告假归家。死于家中。
◆淳于恭传,淳于恭字孟孙,北海淳于人。善于讲说《老子》,清静不羡慕荣名。家中有山田果树,有人去偷果子,他就帮他收采。又看见有人偷割禾苗,淳于恭担心别人惭愧,于是躲在草中,等贼人走了才出来,乡里人都被感动。
王莽末年,年岁饥荒,兵祸四起。淳于恭之兄淳于崇将被强盗烹食,淳于恭请求代替,都得以都免死。后来淳于崇死了,淳于恭养孤抚幼,教诲他们学习,有不如法的地方,就用杖打自己,来使孩子感悟,小孩果然惭愧而改过。开始遭逢盗贼侵扰,百姓不能从事农桑,淳于恭常常独自一人耕田,乡人劝阻他道:“时势正是大乱,死生还不可知。何必白白地劳动自讨苦吃呢?”淳于恭说“:即使我不能收获,对别人有何损失。”继续耕种不止。后来州郡连续征召,都不应。于是幽居养志,躲在山泽之中。一举一动,一周一旋,必按礼度办事。建武年间,郡里举他做孝廉,司空提拔他,都不应。客隐于琅笽黔陬山中,一住几十年。
建初元年(76),肃宗下诏书称赞淳于恭平日的品行,通知郡里赐给他绸帛二十匹,派遣公车,拜他做议郎。引见一整天,问他许多政事,升他做侍中骑都尉,礼待甚优。他所推荐的名贤,朝廷无不征用。在朝廷答对皇上所陈政事,都是以道德为本,皇上和他对话,没有一次不说好的。五年(81)病重了,皇上派人慰问,死于官位。诏书褒奖赞叹,赐谷千斛,刻石在闾里进行表彰。授给他的儿子孝做太子舍人。
◆江革传,江革字次翁,齐国临淄人。少时死了父亲,单独与母亲过活。遭天下大乱,盗贼并起,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受尽了阻险,常常采拾野果以活命。几次遇到贼人,有的贼想劫持他走,江革就痛哭哀求,说有老母靠他养活,语气非常诚恳,十分感动人。贼因此不忍心侵犯他,有人还指引他从哪方逃走,于是母子都得安全度过灾难。江革到了下邳,穷困得赤膊光脚,靠打工来供养母亲,身边必要之物,没有不设法供给。建武末年,与母回到乡里。每到年终,县里举行面试,江革因老母在,不欲走动,自己在辕中拉车,不用牛马,从此乡里称他叫“江大孝子”。太守曾准备礼物请他,江革因母老不应。等到母亲死后,他的至性将要灭绝,曾经在冢庐旁睡觉,丧服期满,不忍心除去。郡守派丞掾替他除去丧服,便请他做官。永平初年,江革被举为孝廉,补授楚太仆。一月有余,自动弃官而走。楚王英派人快马追他,不肯回去。又使中傅赠送财物,辞谢不肯接受。后来几次应三公的命令,才去。
建初初年,太尉牟融举贤良方正,江革再升为司空长史。肃宗很崇敬礼遇他,升他为五官中郎将。每逢朝会,帝常派虎贲扶侍他,等他进拜时,常常盯住他。这时江革有病不能朝会,皇上就派太官送酒菜给他,恩宠很特殊。于是京师贵戚卫尉马廖、侍中窦宪羡慕江革的品行,各送信和礼物给他,江革不回信,也不受礼物。皇上听了更加称赞他。后来江革上书请求告老还乡,朝廷转拜他为谏议大夫,赐他告老归家,因谢病得厉害。元和年间,天子思念江革的好品行,制订诏书给齐相道:“谏议大夫江革,前因病遍,现在起居情况怎样?孝道是百行的首位,众善的开始。国家每想念志士,没有不想到江革的。命令县里用谷千斛赐给‘巨孝’,每年八月派长吏去慰问,送羊酒,直至他的终身。如有不幸之事发生,用中牢祭祀。”从此“巨孝”的称号,通行于天下。等到死后,诏又赐谷千斛。
◆刘般传,刘般字伯兴,宣帝的玄孙。宣帝封儿子刘嚣于楚,便是孝王。孝王生思王衍,衍生王纡,纡生般。从刘嚣到刘般,积累仁义,世代有名节,而刘纡尤其慈祥笃厚。早年死了母亲,同母弟原乡侯平尚幼小,刘纡亲自抚育,常与他一同睡起食。等到成了人,从未离开左右。刘平病死后,刘纡哭泣呕血,数月后也死去。起初,刘纡袭王封爵,因碰上王莽篡位,废为普通百姓,就住在彭城。刘般数岁就死了父亲,独与母亲住在一起。王莽失败,天下大乱,太夫人听说更始帝即位,于是和刘般一同到了长安。碰上更始失败了,又与刘般转侧在兵革之中,西行到了陇,就流落到武威。刘般虽然年少,可是立志修养品行,讲诵诗书不怠。他母亲和诸舅父,认为寄身在边远地区,死生尚难预料,不应苦读精思如此,几次对刘般说教,刘般仍然不改其业。
建武八年(33),隗嚣败了,河西才与内地沟通,刘般便将家属东迁到洛陽,修经学于老师门下。第二年,光武帝下诏书,封刘般为..丘侯,奉祀孝王,派他到国都。后来因为国属楚王,改封杼秋侯。
十九年(44),皇帝到了沛,诏问郡中诸侯的品德才能。太守推荐刘般,说他束修至行,能为诸侯师表。帝听了嘉奖他,于是赐给刘般绶带,钱百万,缯工百匹。
二十年(45),又与车驾在沛相会,于是跟从皇上回洛陽,赐给谷和什物,留为侍祠侯。
永平元年(58),以国属沛,改封居巢侯。数年,扬州刺史观恂荐刘般在国,口不说无选择的话,行为没有怨恶,应该得到表彰。显宗嘉奖了他。
十年(68),召刘般执行执金吾事,从帝至南陽,回来做了朝侯。明年,兼屯骑校尉。当时五校官显职闲,而府寺房屋宽敞,车服光洁华丽,伎巧毕给,所以多由宗室及天子亲属居之。每次圣驾出巡郡国,刘般常将长水胡骑从。皇帝曾经想设置常平仓,公卿们都认为:很方便。刘般认为:“常平仓外有利民之名,而内部实际是侵害百姓,豪绅借故捣鬼,小百姓不能得到实惠,设置了不见得方便。”皇帝便停止了。这时朝廷下令禁止百姓经营两种职业,即农民不得经商。又因郡国发生牛瘟,实行分区耕种,而官吏下去检查,多与实际不符,百姓很担心。刘般上言“:郡国因官禁二业,致使有田的人不得打鱼捕猎。现在沿江湖的郡多半少种桑养蚕,百姓借打鱼捕猎来补助口粮,再说各春闲月,并不妨害农事。渔猎之利,为田除害,有助谷食,与从事二门职业没有关系。又郡国因牛疫,水旱、垦田多减,所以诏书命令分区种植,增进顷亩,为的是老百姓。可是官吏举办度田,想令产量多于前年,至于不种的地方,也通为租。可命令刺史、二千石,务必核实,如有增加,都与夺田同罪。”皇帝全部听从了。肃宗即位后,用刘般作长乐少府。
建初二年(78)升为宗正。刘般的妻子死了,朝廷赠礼很多,并赐墓地在显节陵下。刘般在位时多次谈政事。他对收恤九族方面,行动尤为显著,时人十分称赞他。
建初三年(79)死去,年六十。
◆周磐传,周磐字坚伯,汝南安成人。征士(征而不应召之士)周燮的同族人。祖父周业,建武初年做天水太守。周磐少时游京师,学习《古文尚书》、《洪范五行》、《左氏传》,喜讲礼,有品行,不是符合典籍的话不讲,一般儒生都认他为宗师。家中贫困,供养母亲,俭薄不充足。曾经诵《诗》至《汝坟》的末章,很有慷慨悲叹之意,于是解除韦带,参加推举孝廉。和帝初年,拜为谒者,授职任城长,升为陽城、重合县令,经历三城,都有良好的政绩,后来思念母亲,弃官回到乡里。等母亲死了,哀痛差点毁了身体,孝服期满,就在坟旁住下来。教授门徒常千人。公府三次征召,都认为周磐是有道之士特请他出山。周磐对友人说:“从前,方回、支父拒绝尧舜,在家养神,不因荣利而乱其养生之道。我的母亲已死,我要外物干什么?”于是不应征。
建光元年(121),年七十三岁,每年元旦朝廷会集诸生,讲论整天,于是对他两个儿子道“:我前天梦见先师东里先生,和我在陰堂之奥讲话。”既而长叹道“:难道我的岁数已经完了!如果命终的时候,桐棺足
够装殓身体,外椁阝能装内棺就行,用衣服包裹,直悬而下墓穴,用洗过的衣服和幅巾就可以了。编一块二足四寸长的竹简,抄写《尧典》一篇,连同刀笔各一件,放在棺前,表示不忘圣道。”这月十五日,无病而死,学者认为他是懂得天命的人。
◆赵咨传,赵咨字文楚,东郡燕人。父亲赵畅,做过博士。赵咨少时死了父亲,有孝顺的行为,州郡推举为孝廉,他都不就。
延熹元年(158)大司农陈奇推荐赵咨说他极孝顺,有道德,乃升为博士。灵帝初年,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被宦官杀害,赵咨就称病辞去。太尉杨赐特请他,叫他用幅巾为首饰,不加冠冕,进去与大家讲学。后来,举高第,几次升迁做了敦煌太守。后因病免职回家,亲自率领子孙种田糊口。有一次,强盗晚上到他家打劫,赵咨怕惊动母亲,于是先到门外迎接强盗,强盗要求他准备饭食,他辞谢道:“老母八十岁了,有病需要治疗,家里很贫困,无隔宿之粮,请求多少留点衣服粮食。”妻子以外,一无长物,强盗都感到惭愧叹息,跪下告辞道:“我们太无礼了,不该侵扰贤者。”说完都跑开了。赵咨追出来送东西给他们,没有赶上。从此更加出名了。朝廷征拜议郎,辞疾不到,诏书责备,州郡用礼相迎,前后多次,不得已才去应召。又拜赵咨为东海相。去上任时,经过荥陽,县令敦煌曹詗,赵咨的旧孝廉,在路旁迎候,赵咨不停留,曹詗送至亭次,望着车辆的灰尘不能跟上,对主簿说“:赵君名声很大,现在过我县界不见我,一定会被天下人笑话。”于是丢下印绶,追至东海。见赵咨后,辞职回家。他被当时人所看重就是这样。赵咨做官时很清廉简朴,计算时间支取薪俸,豪党害怕他的俭节。做官三年,因病请求免职,征拜为议郎。带病到了京师,将临终时,告他的故吏朱祗、萧建等,要他们采用薄殓素棺,垫以黄土,想使尸体速朽,早归后土,不要听信子孙改变计划。于是写下遗书给儿子赵胤道“:人是含气之类,有生必有死,这是天地的定规,自然的至数。因此通达之士,看清了性命,认为存亡就像晦和明,死生就像朝和夕,所以他们活着不追求娱乐,死了不觉得忧戚。所谓死亡,只是元气离开身体,灵魂到处游散,回到原始,归于无端,已经消仆,回到粪土。土是弃物,难道还有性情,而想规定厚薄之礼,调理其干燥潮湿吗?只是凭生者的感情,不忍心看见亲人的形体毁坏,于是有掩埋骸鼻的做法。《易经》说:‘古之葬者,衣以薪,藏之中野,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阝。’棺椁阝的制作,从黄帝开始。从陶唐,到虞、夏,还提倡简朴,有的用瓦,有的用木,到殷商才有增加。周朝继承下来,制度兼有二代。又加以墙翼等装饰,用铭旌表示死者的身份,讲究含饭等礼节,选择殡葬宅兆的日期,棺木郭重选使用,衣衾也分等级和层数。这类事繁琐而无实用,品物琐碎而难办到。然而官阶等级,贵贱不一。自成、康以下,典章稍有不同。到了战国时期,渐渐衰落,法度松弛,上下越位。
终于有了晋侯请用隧道,秦伯用活人殉葬,陈大夫设参门之木,宋司马造石木郭的奢侈。到了暴秦,违背道德,废除三代的制度,兴办婬邪的办法,国家的资财浪费到三泉之下,人力尽费在郦墓之上,玩好穷于粪土,伎巧费于窀穸。自生民以来,厚葬死者的故端,没有像这样的。虽有仲尼重明周礼,墨子勉以古道,还是不能抵御。因此华夏的人士,争相攀比,违背礼节的根本,从事礼仪的末节,崇尚奢华,抛弃朴实,尽家财之所有,以相营赴,废除事生而讲究事死,不管养生只顾厚葬,这难道是圣人制礼的本意吗?《记》说:‘丧虽有礼,哀为主矣。’又说:‘丧,与其易也宁戚。’现在就不然,并棺合木郭,认为是孝恺之道,丰资重衤遂,用来表示恻隐,这是我所不敢的。从前舜帝葬在苍梧,二妃不从,难道有匹配之会,守常之所么?圣主明君,尚且如此,何况庶民百姓,礼所不及。古人时同即会,时不同就不一样,动静应符合礼节,临事应因地制宜。王孙裸体而葬,墨夷露骸于野,都是达于性理,贵于速变。梁伯鸾的父死了,卷席而葬,自己死了也不回到家乡。这几位难道是薄亲之恩,忘记忠孝之道吗?何况我不德不敏,薄意内昭,志有慕于古圣,上同古人,下不为咎。一定实行薄葬,不要产生疑异。恐你们目胃犬所见,耳讳所议,必想改殡,违背我的志向,所以远采古圣人的行事,近采行事,使你们觉悟。只挖个沟坎,能放下棺木郭即可,棺木回了即葬,平地不要筑坟堆,不必选期择日,也不必祭奠,不必在墓侧守丧,不要在坟头种树。呜呼小子,勉励行事,我再没有话说了!”朱祗、萧建送丧到家,儿子赵胤不忍心让父体与土并合,想更改殡葬之法,祗、建告诉父亲的遗命,于是照办,当时人称赵咨是明达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