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道光帝爱新觉罗·旻宁,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生,属虎。他39岁登极,在位30年,享年69岁。
道光皇帝在清朝十二帝中,是惟一嫡子继承皇位的皇帝。清代第一个继位者皇太极,不是嫡出;皇太极的儿子福临,是第九子,母亲为庄妃;顺治的儿子康熙,是第三子,母亲佟佳氏,也是妃子;康熙的儿子雍正,是第四子,母乌雅氏,为德妃;雍正的儿子乾隆,是第四子,母钮祜禄氏,也是妃子;乾隆的儿子嘉庆,是第十五子,母魏佳氏,为皇贵妃。以上是道光皇帝的先辈,再看他的后辈:道光的儿子咸丰,是第四子,母钮祜禄氏,为贵妃;咸丰的儿子同治,是独子,母为懿贵妃;光绪、宣统都不是皇子。所以,只有道光是嫡子继承皇位的皇帝。道光是嘉庆的第二子,母喜塔拉氏,生前正式册立为皇后。喜塔拉氏,副都统、内务府总管和尔经额之女。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乾隆为颙琰册喜塔拉氏为嫡福晋,这年颙琰15岁。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八月初十日,喜塔拉氏在皇宫撷芳殿生下一子,名绵宁(旻宁),就是后来的道光皇帝。嘉庆即位,册喜塔拉氏为皇后。但她没有福气,当了一年零三十七天皇后,便得病死去。这年旻宁16岁。
皇父对旻宁格外关怀、悉心教导,要他静心读书,修心养性。旻宁受到儒家教育,“经史融通,奎藻日新”,以此自诩,学而有成。他“日与诗书相砥砺”,写成《养正书屋诗文》40卷。他亲笔书写“至敬、存诚、勤学、改过”四个条幅,挂在屋中,以提示自己要修身养性,也是向皇父表露心迹。他曾写道:“事愈大,心愈小;情愈急,气愈和。”可见旻宁在当皇子时,注意磨炼自己的性格。
旻宁32岁,也就是嘉庆十八年(1813年),发生了天理教民攻入皇宫的突发性事件。这年,旻宁随皇父巡狩木兰,因陰雨绵绵,无法围猎,奉命先期回到京师。当林清率领天理教徒攻入紫禁城冲向养心殿时,旻宁正在上书房读书,闻变后表现镇定,“急命进撒袋、鸟铳、腰刀,饬太监登垣以望”。这时,有的教民手举白旗,攀墙登殿,靠近养心门,旻宁“发鸟铳殪(打死)之,再发再殪”。旻宁在事件中,还“飞章上闻”,向皇父奏报;“严命禁城四门”,到储秀宫安抚皇母;亲自率领侍卫到西长街一带访查。旻宁在这一事变中的表现,使他在内廷上下威望大增。或赞其智勇沉着,或誉其举措有方。嘉庆帝在回京途中得到奏报,即封旻宁为智亲王,他所使用的槍也命名为“威烈”。
尽避旻宁有出色的表现,又秘密定为储君,但在皇位继承中,仍出现风波。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十八日,嘉庆到热河秋狝,自圆明园启程。命皇次子智亲王旻宁、皇四子瑞亲王绵忻随驾。这年,嘉庆61岁,“身体丰腴,精神强固”。二十四日,嘉庆到达热河行宫,“圣躬不豫”。当天,嘉庆到城隍庙拈香,又到永佑宫行礼。二十五日,嘉庆病情严重,当夕崩逝。嘉庆暴死,死因不明。有人据皇族后人的口碑,说嘉庆死于雷击。如果此说属实,清人官私著作,不敢如实记载。嘉庆死亡的原因,可能是年逾花甲,身体肥胖,天气暑热,旅途劳顿,诱发心脑血管病而猝死。嘉庆皇帝突然驾崩,国不可一日无主,皇位继承就成为当时朝廷的头等大事。但是,旻宁继位,史有疑案。
祖制家法:皇帝立储的匣,按清朝“家法”应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面。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十七日,雍正皇帝在乾清宫西暖阁,宣布实行“秘密立储”。皇帝立皇太子的御书匣,悬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在道光之前,开启“匣”宣示传位密旨继位者,只有乾隆和嘉庆。乾隆叙述开启“匣”的过程说:“逮皇考传位联躬,宣示密缄,仓猝之际,朕不敢自行启封,召同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当面展缄敬阅。”这就是所谓“公同手启,立定大统”。由此可见,“宣示密缄”是嗣君与朝臣共同开启的。乾隆内禅皇位给嘉庆,是由乾隆亲自开启匣宣谕的。其经过是: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密立皇十五子颙琰(嘉庆)为皇太子,按照雍正帝立下的规矩收藏秘密立储诏书。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初三日,乾隆在圆明园勤政殿,召集皇子皇孙、王公大臣等“将癸巳(乾隆三十八年)所定密缄嗣位皇子之名,公同阅看,立皇十五子嘉亲王颙琰为皇太子”云云。嘉庆秘密立储御书的匣,自然不应例外。嘉庆在避暑山庄病逝后,本应立即派大臣急驰北京,到乾清宫取下正大光明匾后的秘密立储御书。但是,当时并没有这样做。那么秘密立储御书收藏在何处?据包世臣所撰《戴公(均元)墓碑》文记载当时情状,匣御书由嘉庆随身携带。《碑文》记载: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春,戴均元拜文渊阁大学士,晋太子太保,管理刑部。七月,戴均元和托津等随从嘉庆帝到热河秋狝,“甫驻跸,圣躬骤有疾,不豫。变出仓猝,从官多皇遽失措”。戴均元和托津督促内臣翻检皇帝遗物,最后在嘉庆皇帝近侍身边的“小金合”里找到了传位诏书。“匣”没有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之后,“匣”开启时也没有储君等在场,这是违背清室“家法”的。于是有的学者认为:“‘匣’随嘉庆带往避暑山庄的记载,实难征信。”此为历史疑云之一。
宗室建议:嘉庆刚断气,总管内务府大臣禧恩,建议由旻宁继位。禧恩,宗室,满洲正蓝旗,睿亲王淳颖之子。这里要补充一句,就是睿亲王多尔衮没有儿子,其弟多铎的儿子多尔博过继给多尔衮,袭睿亲王。多尔衮被革王爵、撤庙享后,多尔博又归宗多铎后。乾隆傍多尔衮平反,恢复多尔衮睿亲王封号,多尔博仍为多尔衮的继承者。其时多尔博已死多年,命他的五世孙淳颖袭睿亲王爵。睿亲王淳颖是嘉庆惩治和珅所依靠的重要亲信和得力大臣,他的儿子禧恩,初入宫为头等侍卫,继升为御前侍卫,后升为内务府大臣。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禧恩作为内务府大臣,随嘉庆皇帝车驾到避暑山庄。《清史稿·宗室禧恩传》记载:“仁宗崩于热河避暑山庄,事出仓猝,禧恩以内廷扈从,建议宣宗有定乱勋,当继位。枢臣托津、戴均元等犹豫。禧恩抗论,众不能夺。会得秘匮朱谕,乃偕诸臣,奉宣宗即位。”禧恩出身宗室,地位重要,影响亦大,其建议没有得到军机大臣托津、戴均元等认同,这道光《情殷鉴古图》说明,奉旻宁嗣位一事在当时似曾经过一场激烈的争论。禧恩建议旻宁继位表明:嘉庆生前并未就嗣位之事在大臣中公布,禧恩建议时也未公启匣。否则,托津、戴钧元等不会“犹豫”而不表态。所谓“公启匣,宣示御书”之说,存在矛盾,大可存疑。禧恩只是内务府大臣,按照“家法”,他没有资格“建议旻宁继位”,可是他又为什么违背“家法”而这样“建议”?此为历史疑云之二。
太后懿旨:孝和睿皇后传懿旨让旻宁嗣位。嘉庆先后有两位皇后,第一位是孝淑睿皇后,喜塔拉氏,为道光的生母,她只当了一年多的皇后就病死;第二位皇后是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她生下两个儿子——皇三子绵恺和皇四子绵忻,但她对旻宁备加照顾,他们关系很好。孝和睿皇后并不知嘉庆皇帝密诏匣在什么地方,她应当也不知道“秘密立储”所立的皇太子是谁。然而,当她在北京皇宫惊悉嘉庆崩于热河行宫噩耗时,便发出懿旨:“今哀遘升遐,嗣位尤为重大。皇次子智亲王,仁孝聪睿,英武端醇,现随行在,自当上膺付托,抚驭黎元。但恐仓卒之中,大行皇帝未及明谕,而皇次子秉性谦冲,素所深知。为此特降懿旨,传谕留京王大臣,驰寄皇次子,即正尊位。以慰大行皇帝在天之灵,以顺天下臣民之望。”这个皇太后懿旨,对于旻宁嗣位,关系极为重要。旻宁在热河接奉懿旨时,伏地叩头,感恩不尽!后来所有正史均只记载了避暑山庄公启匣之事。道光复奏皇太后文曰:“子臣(旻宁)跪奏:本月二十五日,皇父圣躬不豫,至戌刻大渐……维时御前大臣、军机大臣、内务府大臣,恭启匣,有皇父御书:嘉庆四年四月初十日卯初,立皇太子(旻宁)朱谕一纸。该大臣等,合词请遵大行皇帝成命,以宗社为重,继承大统。子臣逊让,至再至三。该大臣等,固请不已。本日(二十九日),恭奉懿旨,子臣即正尊位。皇父、皇母,恩慈深厚,子臣伏地叩头,感悚不能言喻……谨将匣所藏皇父朱谕,恭呈懿览,谨缮折复奏,恭谢慈恩。七月二十九日。”当年康熙继位,是孝庄太后的意思,但是用顺治遗诏名义宣布的,而不是用皇太后“懿旨”的名义。这里产生了问题:皇太后指令旻宁继位违背“祖制”、“家法”,如果懿旨同遗诏发生矛盾怎么办?此为历史疑云之三。
朝臣态度:《清史稿·托津传》记载:“仁宗崩于热河避暑山庄,事出仓猝,托津偕大学士戴均元,手启宝盒,奉宣宗即位。”托津,为满洲富察氏,自嘉庆十年(1805年)开始任军机大臣,又任正白旗领侍卫内大臣、东阁大学士,可谓枢密老臣、朝廷重臣。《清史稿·戴均元传》也记载:“扈从热河,甫驻跸,帝不豫,向夕大渐。戴均元,乾隆进士,官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上书房总师傅。均元与大学士托津督内侍检御箧,得小金盒,启,宣示御书立宣宗为皇太子,奉嗣尊位,然后发丧。”这两条记载,同《清史稿·宗室禧恩传》记载不一致。包世臣所撰《戴公(均元)墓碑》文,记载当时寻找并开启匣的情状:在嘉庆临终时,由托津、戴均元督促太监,翻箱倒匮,寻觅匣,最后由近侍于身间找出小金盒。而前引《清史稿·宗室禧恩传》所载,禧恩建议立旻宁,托津、戴均元均犹豫,则并无其事。托津、戴均元开启金盒时,也没有见记载当事人旻宁在场。人们对此事的真伪产生怀疑。此为历史疑云之四。
实录记载:嘉庆秘密立储朱谕密旨缄藏在“匣”内。《清仁宗实录》载:“上(嘉庆)疾大渐,召御前大臣赛冲阿、索特纳木多布斋,军机大臣托津、戴均元、卢荫溥、文孚,总管内务府大臣禧恩、和世泰,公启匣,宣示御书:嘉庆四年四月初十日卯初,立皇太子□□(旻宁)。”《清仁宗实录》是道光继位之后修纂的。《清宣宗实录》也记载:“仁宗疾大渐,召御前大臣赛冲阿、索特纳木多布斋,军机大臣托津、戴均元、卢荫溥、文孚,总管内务府大臣禧恩、和世泰,公启匣,宣示御书:嘉庆四年四月初十日卯初,立皇太子□□(旻宁)朱谕一纸。戌刻,仁宗崩……扈从诸臣,遵奉硃笔遗旨,请上即正尊位。上号恸仆地,良久方起。”《清宣宗实录》是咸丰修的,不会同他父皇纂修的《清仁宗实录》相违背。以上两个“实录”总算把这件事作了自圆其说。在相关的档案中,“公启匣”为“公启密缄”。据此,当嘉庆病危时,临终前召戴均元、托津、禧恩等八大臣,“公启匣”,立旻宁为皇太子。然而,这同前面《清史稿·宗室禧恩传》的记载相矛盾。此为历史疑云之五。
由上看出,旻宁继位,得到以禧恩为代表的宗室之建议和认同,又得到皇太后的中宫懿旨和皇弟瑞亲王绵忻的赞同,最主要是有军机大臣等开启匣的御书圣旨。旻宁继位,皇太后与瑞亲王绵忻、宗室禧恩、军机大臣等达成共识,和平过渡。但是,在官私记载中,前后矛盾,彼此抵牾,仍给人们留下重重迷雾。
八月二十二日,嘉庆帝的灵柩从避暑山庄运回到北京,在乾清宫停放。先是,嘉庆暴卒,事前毫无准备,避暑山庄没有准备棺木。旻宁命速送“梓宫”来热河,嘉庆遗体在避暑山庄入殓,由承德运往北京。旻宁跟随灵柩而行,并已开始处理政务。八月二十七日,旻宁正式即位于太和殿,颁诏天下,成为清朝入关后的第六代皇帝。
道光执政30年,做了不少事情。他在惩治贪污、整顿吏治、治河通漕、清厘盐政、开通海运等方面,也有或多或少的成绩。道光一生中最大的政绩,是平息回部张格尔的騷乱,巩固了新疆。道光30年的皇帝生涯,算是勤政,也算是节俭。他自诩道:“自御极至今,凡批览章奏,引对臣工,旰食宵衣,三十年如一日,不敢自暇自逸。”野史说道光穿带补丁的裤子,于是大臣们仿效,也“缀一圆绸膝间”。节俭,对于一位皇帝来说,是难能可贵的。但是,评价一位君主、一位政治家,主要看他在历史潮流中,是站在前面,还是落在后面;看他在国家与民族利益上,是维护国家主权与民族尊严,还是丧失国家主权与民族尊严。道光皇帝禁烟运动失败,鸦片战争失败,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他要承担相应的历史责任。
关于鸦片战争,中学教科书里讲得很详细。下面我们对鸦片烽火做点思考。
鸦片战争是道光朝历史、是清朝历史、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划时代的大事件。这方面的书籍文章很多,历史教科书也讲得很多。但有两个问题值得思考:鸦片战争清朝失败是必然还是偶然?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历史责任者是穆彰阿还是道光帝?
道光继位后,来不及处理鸦片问题,而是先着手解决最为紧迫的三件事情:第一件是调整中枢机构大员,将嘉庆时的重臣大学士托津、戴均元等换掉,组成包括曹振镛、穆彰阿等在内的新的朝廷班子;第二件是治理河漕;第三件是道光八年(1828年),平定新疆张格尔叛乱。然而,西北烽火刚熄,东南硝烟又起。
鸦片流入,由来已久。道光皇帝的皇曾祖父雍正开始禁烟,皇祖父乾隆下令禁烟,皇父嘉庆也屡令禁烟。但收效甚微,且愈演愈烈。雍正时每年走私进口鸦片200箱,乾隆时增至1000箱,嘉庆间又增至4000箱。道光开始禁烟,遇到很大阻力。鸦片走私,更加嚣张,年突破30000箱,流失白银3000万两。这时朝臣对禁烟政策有两派意见:以许乃济为首的弛禁派和以林则徐为首的严禁派。朝廷大臣发生两派观点并不奇怪,问题是道光皇帝如何决策。当年康熙皇帝,在是不是要平定三藩、是不是要统一台湾、是不是要反击沙俄侵略、是不是要亲征噶尔丹等重大问题上,都面临不同的意见。康熙的英明在于:他判断并支持朝臣的正确意见,而且支持到底,绝不动摇,直至胜利。
道光皇帝开始决定支持林则徐严禁鸦片的主张,派他为钦差大臣、两广总督,到广州禁烟。林则徐坚称:“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林则徐严禁鸦片,必然损害一些人的不法利益,也必然损害英国殖民者的不法利益,因而定然遭到他们的反抗。道光皇帝作为一朝君主、一个政治家,他应该看到或预见到这一点。对英国殖民者可能由此而产生的反应——政治的、军事的、外交的、贸易的,预先采取防范措施。但是,他没有做到这一点。结果,鸦片战争兵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清朝失败,以下两点,值得思考:
首先,鸦片战争中清朝的失败是必然还是偶然?
不错,当时英国的确比较先进,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而清朝经济落后、君主专制、吏治腐败、军备废弛。“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事物的普遍性。但事物还有特殊性,要对具体历史事件进行具体历史分析。中英鸦片战争,从战略和战术两个方面,可做如下思考:
从战略来说:
一则,国力——道光时清朝人口4万万,俨然是东方一个大国,英国当时还没有成为“日不没国”;且英国跨越重洋,长驱远袭,以动对静,以劳对逸。清朝有可能打败英国的侵略。
二则,军事——英国进攻,而清朝防御;英国兵少,而清军兵多;英国后方太远,而清朝在本土作战。
三则,民心——英国是侵略的一方,清朝是反侵略的一方,并得到国民的支持。林则徐、邓廷桢发出告示:“如果英夷兵船进入内河,许以人人持刀痛杀。”
从战术来说:
一则,兵力——1840年6月,由英国全权代表懿律统带的侵略军4000人,乘舰船40余艘到达澳门。这支军队,数量有限,只要认真抵抗,完全可以取得胜利。
二则,后方——当时欧亚交通艰难,英军战线太长。7月初,侵略军进犯厦门,遭到邓廷桢率福建军民抗击,就北驶浙江定海,定海总兵葛云飞等壮烈牺牲,定海失陷。这时,清朝也只是小的失利。8月,英国派船到白河口投书,向清政府直接恫吓。清军在总体上完全占有优势。
三则,武器——当时英军使用的武器,海军虽用蒸汽机装备,但很多还是帆船;陆军虽使用后膛装弹的火槍和火炮,比清军稍先进一些,但并不像后来差距拉得那么大。
弱胜强,少胜多的例子,历史上是很多的。道光皇帝的祖先,当年萨尔浒之战、松锦之战,八旗军都是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在外国,1894年(光绪二十年),埃塞俄比亚国王孟尼利克二世,号召军民抵抗意大利的侵略。经过两年军民奋战,打败意军侵略,迫使其在和约上签字,承认埃塞俄比亚是独立的国家。
所以,从战略、战术分析,清朝有可能打胜这一仗,但清朝却打败了。
其次,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历史责任是在穆彰阿还是在道光帝?
认识鸦片战争失败原因有一个过程。开始一些人认为责任在严禁派与主战派,其代表是林则徐。道光皇帝罢了林则徐的官,并将他遣戍新疆伊犁。后来一些人认为责任在弛禁派和主和派,其代表是穆彰阿、琦善等。应当说,后者的认识比前者进了一步,但还有深入探讨的空间。下面对朝廷军机大臣和大学士的构成做一个分析:
道光二十年(1840年),朝廷的军机大臣有:穆彰阿、潘世恩、王鼎、隆文、何汝霖5人,大学士有穆彰阿、潘世恩、琦善、王鼎、伊里布(差往浙江)、汤金钊6人。在京的军机大臣和大学士共8人,其中军机大臣兼大学士的有:穆彰阿、潘世恩、王鼎3人。其中潘世恩状元出身,遇事退让,仅为“伴食”而已。这三个人,穆彰阿为领班军机大臣、首辅大学士,潘世恩是穆彰阿的阿附者,琦善是大学士兼直隶总督,后署两广总督。所以,朝廷实际分为两派:以穆彰阿等为一派,王鼎等为另一派。因此,主和派的代表是穆彰阿,主战派的代表是王鼎。下面对穆彰阿和王鼎分别说一下。
先说穆彰阿一方:
《清史稿·穆彰阿传》记载:穆彰阿,满洲镶蓝旗人,嘉庆进士,任内务府大臣、直上书房、翰林院掌院学士、大学士、军机大臣。“穆彰阿当国,主和议,为海内所丛诟。上既厌兵,从其策,终道光朝,恩眷不衰”。穆彰阿是揣摩道光皇帝的心理,观察道光皇帝的意向,才主张和议的。《清史稿·穆彰阿传》明确记载:“穆彰阿窥帝意移,乃赞和议,罢则徐,以琦善代之。”
以上就是说:第一,穆彰阿主和是窥伺道光皇帝旨意而秉承的;第二,因为道光主和,穆彰阿乃跟着赞成主和,这里的主从关系不能颠倒;第三,罢免林则徐是穆彰阿根据道光皇帝意图行事的。像林则徐这样的封疆大吏,没有道光的“谕旨”,穆彰阿再专权也是搬不倒的;第四,琦善身任文渊阁大学士、直隶总督,其替代林则徐,没有道光皇帝谕准同样也是不能的。在大敌当前之时,林则徐被斥责、革职并谪戍伊犁,这和当年崇祯皇帝在皇太极兵临北京城下逮捕并事后凌迟袁崇焕一样,都是“自毁长城”!历史的悲剧又一次重演。
总之,穆彰阿窥出道光之所思,说出道光之所欲言,做出道光之所欲为,所以穆彰阿始终得到道光的支持与信任。因此,鸦片战争的责任主要应由道光皇帝来负。
道光过于无知。道光皇帝问道:“英吉利至新疆各部,有旱路可通?”这是早在康熙时候已经解决的常识问题。道光皇帝对西方的政治、经济、军事、地理一无所知,却无知者无畏,对英国的坚船利炮,依然不屑一顾!
道光过于无勇。他如有当年努尔哈赤亲自指挥萨尔浒大战的精神,有皇太极抱病亲自指挥松锦大战的意志,有康熙三次亲征噶尔丹的气魄,率军御驾亲征,调动天下“勤王”,等侵略军在天津大沽登岸后聚而歼之,这场战争是不会打输的,当然也不会有《南京条约》之耻。
由上可见,穆彰阿、琦善是体会道光的旨意、按照道光意旨行事的。穆彰阿卖国、误国,最后的总根源是道光皇帝。
再说王鼎一方:
《清史稿·王鼎传》记载:王鼎,陕西蒲城人。少年家贫,学习勤奋,性耿直,尚气节。到北京参加礼部考试,大学士王杰与王鼎同族,打算帮助他,他却不愿求助。王杰说:“观子品概,他日名位,必继吾后!”嘉庆元年(1796年),考中进士,选庶吉士,后授户部尚书。回疆事平,因赞画有功,绘像紫光阁。又受命清理长芦盐政积欠银900万两。后管刑部,直上书房,拜东阁大学士。王鼎官拜大学士、军机大臣后,受命河南治河。时黄河在河南祥符决口,他初到开封,见四面汪洋,城墙将旦夕塌圮。王鼎“躬率吏卒巡护,获无恙。洎(jì)工兴,亲驻工次,倦则寝肩舆中”。这项河工用银600万,而前此马营、仪封工程用银1675万。
在鸦片战争期间,大学士、军机大臣王鼎,演出了一场“尸谏”的悲壮史剧。说到“尸谏”,人们会想起“史鱼尸谏”的故事:史鱼为春秋时期卫国的大夫,以正直敢谏而著名。史鱼是一位智者,他说:“富而能臣,必免于难”、“骄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史鱼谏卫灵公斥退弥子瑕,而用蘧(Qú)伯玉。他为了引起卫灵公的重视,采用了“尸谏”。所以,《论语·卫灵公》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王鼎就是史鱼一类的直臣。《清史稿·王鼎传》记载:自禁烟事起,英吉利兵犯沿海,鼎力主战。至和议将成,林则徐以罪谴。鼎愤甚,还朝争之力,宣宗慰劳之,命休沐养疴。越数日,自草遗疏,劾大学士穆彰阿误国。闭户自缢,冀以尸谏。军机章京陈孚恩,穆彰阿党也,灭其疏,别具以闻。……鼎清操绝俗,生平不受请托,亦不请托于人。卒之日,家无余赀。
“王鼎尸谏”与穆彰阿得势,这是道光皇帝的两面镜子,它反映出:“君子消沉,小人猖獗!”道光皇帝在位时期,清朝的危机更加严重。道光虽有“恭俭之德,宽仁之量”,却不能采纳忠言,不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决定,所以,“国步之濒,肇端于此”。孟森先生认为:“宣宗之庸暗,亦为清朝入关以来所未有。”
从此,西方侵略者用武力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道光是中国两千年帝制史上,第一个同西方殖民者签订丧权辱国条约的皇帝。鸦片战争的失败,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的签订,道光皇帝应负主要历史责任。
道光把自己的名字永远地写在中华文明史的耻辱柱上,这将成为后世丧权辱国、割地赔款者戒!
旻宁个人小档案
姓名:爱新觉罗·旻宁
出生: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八月初十日
属相:虎
卒年:道光三十年(1850年)
享年:69岁
谥号:成皇帝
庙号:宣宗
陵寝:慕陵(清西陵)
父亲:颙琰(嘉庆)
母亲:喜塔拉氏,孝淑睿皇后
初婚:13岁结婚,配偶钮祜禄氏,配偶:20人,皇后钮祜禄氏
子女:9子,10女
继位人:奕(咸丰)
最得意:林清事件鸣槍殪
最失意:鸦片战争失败
最不幸:母亲早逝
最痛心:签订《南京条约》
最擅长:节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