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情无情皆悉同体,入此三昧所感业故,令一切众生及以树木涌泉悉皆归流,悉皆低枝,悉皆稽首。
他说由于善业的业力所感而到达三昧(悟道)的境界,此时一切有情的众生,及无情的树林、涌泉,全都归到法性之流,平静了!佛经甚至记载,树木自然躬身合掌、弯腰、磕头。
中唐以后唐玄宗时代,皇帝亲自在朝廷主持佛学辩论,就有人辩到有情无情说法的问题。有人说没有见过无情说法,浙江南陽忠国师即引用《华严经》“刹那说、众生说、三世一切说”等经典记载,作为无情说法的根据,说明一切物质世界都在说法。譬如《阿弥陀经》讲西方极乐世界有七宝行树、水、鸟等一切音声皆在念佛、念法、念僧,这就是无情说法。所以洞山禅师于此有省,作了一首偈子:也大奇!也大奇!无情说法不思议,若将耳听终难会,眼处闻声方得知。
有情说法,那还容易懂!山河流水无情之物说佛法,实在不容易懂、悟道了!他说用耳朵听无情说法永远听不到,用眼睛闻声,才知道无情皆在说法。这其中有非常奥秘的道理。
遥兮飞天凤
夜叉罗刹悉皆息恶,以明智随一切众生,皆与同其业用,一性无二。如世间帝王有慈悲于人,龙神顺伏,凤集麟翔,何况人焉,而不归仰?
真到达明心见性悟道的境界,夜叉、罗刹、一切恶魔自然没有坏心眼,都在慈心的感化之下,发了慈悲之念。这就是智慧的成就、智慧的解脱。“以明智随一切众生,皆与同其业用”,到了悟道的境界,有情无那情都会跟着善念起作用。“一性无二”,本体是一个,本体的功能发起来就是一股力量。
“龙神顺伏,凤集麟翔”。根据中国文化的观念和历史记载,中国上古时代天下太平,社会人心都是至善的时候,龙、凤、麒麟自然出现。到了孔子的时候,这些动物都绝迹了,最后有个地方得麒麟,死了!孔子闻而绝笔,不再作书,准备“涅槃”,为什么呢?在一个乱世生出这么一个东西,非其时也!时间生的不对。孔子因麒麟而知道自己的命运,麒麟死了!人中之麟也该走了!当太平盛世之时,龙神顺伏、凤麟齐集翱翔,更何况人,哪有不向善归仰的?
况此大光王,智彻真原,行齐法界,慈心为首,神会含灵,与众物而同光,为万有之根本,如摩尼宝与物同色,而本色不违,如圣智无心,以物心为心而物无违也。明同体大慈悲,心与物同用,对现色身而令发明。
这一段一气呵成,无法切断,此乃古文写法,一个观念接一个观念,有如一股流水,一个浪头接着一个浪头,文章气一笔下来,却是很多观念连成一气的。
他说大光王“智彻真源”,《华严经》提到大光王。智慧的光明与宇宙有相的光相关连。有几位同学打坐到了这个境界,在定中自己的光明起来了,但是这个光远不是自性之光,虽然有光明还是自性光明起的用,即所谓子光。子光从母光来,母光是大光王,是本性自性无相之光,即常寂光。《楞严经》大势至菩萨的念佛法门,也就是子母光相会,有相光与无相光会合的道理。
何以称为大光王佛?因为“智彻真源,行齐法界,”悲智双运。“智彻”,彻底透彻,大彻大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他的智慧已经透彻宇宙万有的本体,了悟本源自性,证到真知。真即真如,代表本性,源即根源、根本、自性。那么他的大慈悲的功德、行为是“行齐法界”的,他的慈悲与我们一般人的慈悲不同。例如,妈妈爱儿女是母亲的慈悲,可是有些妈妈真到了要他命的时候,宁可把孩子舍弃,并不是每个母亲都真爱儿女。就算这个妈妈牺牲自己,也只是爱自己的儿女,不能爱别人的儿女,虽是慈悲,但有限量。
真慈悲的佛菩萨“行齐法界”,没有范围,这个行是他的大悲大愿、大爱之行。一般所谓普爱天下人还是限量、只爱这个世界的人。三千大千世界虽各有其天下,但只要法界圆融,是没有界的。所以“智彻真源,行齐法界”八个字,包含了佛法的智悲双运,一般人的观念中的伟大二字还不足形容,因为伟大二字仍有范围。
“慈心为首,神会含灵”是讲悟道的境界。如果有人问中国禅宗所谓悟道的境界是什么?就是“慈心为首,神会含灵”八个字。光是扑通一下,青蛙跳下水,那很容易,没有什么悟不悟。夏天天气热,突然到了阿里山顶,好舒服啊!我们可以形容它象禅一样,但到底不是禅,只是偶然比较性地得一个清凉、清净而已。真的到达那个境界,自然慈心发起,并没有刻意要自己生起一种慈悲之念,自然对一切众生慈悲。
那么,慈悲心发起是怎样?看到人就掉眼泪吗?那是神经病,那不叫慈悲。慈悲发起,“行齐法界”,无所谓慈悲!喜怒哀乐都是慈悲,现菩萨低眉是慈悲,现金刚怒目也是慈悲,已经没有慈悲的形迹了,此即谓灭迹。你看不出来他的慈心,这才是慈心。你看他瞪眼睛,说不定还要揍你不拳,但是他是真慈心,这个是“慈心为首”。
“神会含灵”这四个字没有办法解释了!中国文化常讲精气神,神,升华到精神领域,与所遇物、法界会合成一体,等于某个光与其他的光合成一种光,最后分不出二十烛光、四烛光或一百烛光,此为“神会”。神会了,光还是相、还是用,换句话说,讲光,光虽已不是普通的物质,但它仍是物理的东西。神比物理还要高一层,中间有一个东西,这个东西讲不出来,叫它灵性,这个东西含在光明中间,也包含着光明。
我这样解释也并没有把“神会含灵”这句话的意思解释清楚,无法解释,也只好如此带过了。这八个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等于两个好朋友坐这里,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连下巴都用不着翘,两双眼睛一看,“神会含灵”,笑一笑,懂了!
悟了以后,“与众物而同光,为万有之根本”,心物一元,物理有形的光,与自性无相的光配合。以现代观念牵强地说,中国历代祖师物理都是通的,他们知道万物本身都在发光,连煤炭也在发光。象我们的眼睛,光光相接才能看到,其实一切众生也是如此。“为万有之根本”到达这个境界,才可以说明心见性悟道!你不但见到那个本体,你本身也变成那个本体的功能之一了,为万有之根本。
这个时候,你见到自性“如摩尼宝珠”。摩尼是梵文,有珠宝、离垢、如意等译名,《涅槃经》说:“摩尼珠投之浊水,水即为清。”《仁王经疏》还说:“会意翻云如意宝珠,随意所求皆满足故。”总之,是无价之宝。但是有谁看过摩尼珠?没有人看过。只有《法华经》记载:龙女“年始八岁……有一宝珠,价值三千大千世界,持以上佛”。她把自己生命之珠献给了佛,大概只有佛看过。
那么,这颗摩尼珠怎么看不见呢?因为它“与物同色”,在什么环境就变成什么颜色,色盲也好、近视眼也好,个个都说看到了。事实上,摩尼珠是什么颜色?无定色,随众生的业跟它所知的量而呈现,如《楞严经》所说:“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所以是“与物同色”而“本色不违”。
摩尼珠本身有其颜色,什么颜色?不得而知,只有摩尼珠本身知道,或者成佛的人也知道。《金刚经》上说成佛的人有五眼,肉眼、天眼、法眼、慧眼、佛眼。天眼有很多种,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的天眼各有不同,慧眼、智慧之眼。佛眼是什么眼?不知道,大概与我们的眼睛差不多,但佛眼看到什么是摩尼珠的本色。等到一切色看不见时,看到自己本性的本色是什么。这是拿物理世界的光来说明物理世界的相,都因光而呈现。
那么,绝对黑暗的地方,什么都看不见,是有相、无相?有相,那是黑相。黑相也是相,因为光波排列不同,把别的光遮住了!真到达无相之相,也并未离开一切相。这是勉强拿物理世界的光来解释本性的光明,是合一的,诸位修光明定的,要特别留意这个道理。
无心处好用心
其次,讲明心见性的心,“如圣智无心”,悟了道的人智慧成就,那个心是无心之心,有个心已经不是,所以《瑜伽师地论》有“有心无心地”。什么是有心地?十地菩萨都还在有心境界,至于二乘罗汉更是有心地,并没有到达成佛的无心地,只有无余依涅槃境界是无心地,有余依涅槃仍是有心地。圣智到达无余依涅槃是无心。
那么,悟了道的人一切无心,还不是道,禅宗祖师说:“莫以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关。”所以无念还不是道,无心要能够起用。在哪里看出无心?以无心为心,以万物之用为用,以万物之心为心。
如果拿这个道理来解释孔孟思想,讲人心即是天心,这个境界就大了!所以张商英说,因为学了佛悟了佛理以后,才懂得孔孟之学,这是真实的道理。“以无心为心”,即儒家所谓的“天人合一之心”。“以万物之心为心,而物无违也”,同物理世界一切物质不相违背,这就是悟后起用。
“明同体大慈悲,心与物同用”,到达这个境界,才晓得大慈大悲没有一个大慈大悲的作用。看可怜就掉眼泪、动不动就哭起来,那是小慈悲。大慈大悲不一定掉眼泪,还凶得很呢!可是却在一怒之下而拯救天下苍生。
“对现色身而令发明”,注意这个话!相对呈现。真正达到了同体大悲,心物同用,自然相对地呈现在色身上。肉体本身每一寸肌肉、每一个细胞的光明都出来了、都变现了!这已不是一般所谓的“相由心转”,而是彻底地心相一如了。所以佛的色身可以放光动地,“对现色身而令发明”,就是透视了这个道理。
故山原及诸草树,无不回转向王礼敬,陂池泉井及以河海,悉皆腾溢注王前者,以智境大慈法合如此。
《华严经》上又形容大光王菩萨以大光王佛的境界来修法,当他一出来,一切山河大地自然被这个光吸引住,马上归心顶礼,等于磁石吸铁。“禅宗”及“华严宗”讲互回,一般学佛说回向,就是这个道理。念经回向,回向就是感应,相互的关系。他说大光王佛修持到达光明自性的境界,当然这些话都要我们做功夫求证。
到达那个境界,就知道万物皆归于己,此即庄子所说:“无地同根,万物合一”,那个力量自然回向。乃至于山河渠水、海水、井水,光的力量一吸引,自然冒上来。不要说池水被智慧的神光吸引,气功、太极拳练得好,手一提可以把脸盆的水吸起来,这个还是气的道理。智慧神光是什么力量?他说归纳一句话:“以智境大慈法合如此”,是智慧成就,发了大慈悲,智悲双运的功德的力量,这是自然的力量,说明了明心修证的重要。
花为情凋 智开光华
若众生情识所变之境,即众生不能为之,如莲华藏世界中境界,尽作佛事,以是智境非情所为。
这一节很重要。那么,悟了道的诸佛菩萨何以有这样大的神通力量?我们听了简直不可想象,只能说是神话,稀奇吗?一点都不稀奇!我们都有,这是我们人性本有的功能,不过因为我们被妄想、情意、烦恼等情识所遮住,发不起来。
实际上诸佛菩萨的神变,也就是凡夫众生的情识所变之境。情就是感情,喜怒哀乐七情六欲,如父母之情、兄弟之情、男女之情。这个世界最容易了解的是男女之情,男女谈恋爱,想得厉害时在梦里呈现,两个做同样的梦,那种情识是普通的情。众生的情识也有这个力量。
譬如书家构思一幅山水书,当他进入构思的情境,你叫他他都懒得动。修密宗的人懂得这个道理,观想就容易了。一个写文章、写诗的人,想到入妙处浑然忘我,你过来碰他一下,他也不知道,这是情识所变的境界,属于凡夫境界。把这种凡夫情识境界转化放大归到本体,即变成佛菩萨的力量,佛菩萨也是凡夫做的。所以说:“众生情识所变之境,即众生不能为之”,众生可怜的是自己这个功能发不起来,自己做不了主,都被依他而起。
比方,天气热的时候,假定有修定力作观想专一的人,一上坐观想自己坐在阿里山顶很清凉,马上不流汗,这很容易实验到,因为情识所变,甚至定的力量较深的,过一会儿就要加衣服,阿里山下雪。那是假的吗?假的,是你情识所想。真的吗?真的,你真会发抖、感冒,因为自他不二。
你们没有受过这种训练,不知道,坐在那里一边打坐一边擦汗,那早就依他起,你打什么坐?通通跟着情识所变,被外境所转。凡夫众生不能为之,自己转变不了这个业识,因此依他而起、随他而变。能够转得了,差不多了!所谓修持的功力就在这里,这个境界转得了,慢慢地心理行为的境界也能转,想发脾气,把脾气转为慈悲,把烦闷转为快乐,这就叫一步一步修行,修正自己的行为。
譬如有一位老同学要求我上谭不要穿长袍,我问为什么?他说他看得受不了,他们在下面热得要命,我这里密不通风,他看我既不流汗又不擦脸,怎么搞的?有问题。我说我是有问题,因为有怕冷的病,再加一件也没有关系,你在心境上不要理它可以转掉,你越在意越转不掉,这些自己都可以作实验,非常非常重要。
“如莲花藏世界中境界,尽作佛事”,所以他举莲花藏世界的例子,《华严经》讲整个莲花藏世界,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每一个灰尘、每一处脏的地方,都是佛的世界、佛的净土。看你能不能转得过来,转得过来都是莲花世界。莲花不垢不净,处处没有分别。所以莲花藏世界中的一切境界,善的恶的、是法非法都是佛法。这种功力如何修得到呢?
“以是智境,非情所为”,注意这八个字,这是智慧成就,不是情绪、不是情感、不是情识、不是我们现在心量的知识。做功夫的要注意了!“以是智境,非情怕为”,你心里想,我想做到,那是用感情、用妄想去做,做不到的。
那么,刚才说观想阿里山下雪,感觉清凉,这是情还是智?这是情转智的过程境界,因为你晓得这个时候在做观想,怕热也是情识、感受,把怕热的情识拿开,硬把它转过去,就是这一转,转不动只好先把钥匙拿到,什么钥匙,念阿弥陀佛就是这一转的钥匙,这把钥匙有时候你打不开,转不动,生锈得厉害,你只好慢慢去转。
故圣者以智归情,令有情众生报得无情草木山泉河海,悉皆随智回转,以末为本。
修成功,智慧成就就悟道了,是“以智归情”,智是主体,使情感归向智慧。也就是说,情的境界化成智的境界。心能转物,使一切有情众生、物质世界山川草木河海等等,跟着精神世界转动。“皆随智回转,以末为本”,由枝末回到智慧的根本。
故如世间有志孝于心,冰池涌鱼,冬竹抽笋,尚自如斯,况真智从慈者欤。
他引用二十四孝的故事,世界有志于孝顺父母的,都能靠坚定的意志,使冰河跳出鲤鱼,冬天哭出竹笋,更何况智慧成就的人,大愿大行力量更大,愿就是志。
“冰池涌鱼,冬竹抽笋”,现代人可能会以物理作用来解释,这一点我们不管,据我所知,历史记载有好多忠臣,当敌人打进来,硬是宁死抗拒,最后只剩下一个人也不投降,死了尸体也不倒。元朝、清朝就有好几位这样的人物,搞得敌人将领都不敢动,跑下来礼拜,等到敌人精神投降,尸体才慢慢倒下来。这就是唯心。
抗战时,有一、二位中级将领对日作战,要从敌方手中把阵地抢回来,身负重伤硬闯,自己都看到肚子破了,非打进去才死,结果打进去一笑、眼睛一闭倒下去,这就是精神的力量。以世间法来讲,世间的肉体尚能如此,慈悲与智慧的力量更大。
故知得法界之妙用,用何有尽?从真性中缘起,起无不妙。
所以,智慧上悟了道的人,知道法界的妙用,本体就有这个功能,我们自性的本体有无穷的妙用。为什么修道的人有神通?你说他修来的?修行修个什么?就是把本有的自性的功能发出来,所以得了法界的妙用,悟到本来面目,悟到自性功能而发生作用,这个作用“用何有尽”,智慧无穷尽,神通妙用也无穷尽。
“从真性中缘起,起无不妙”,从真空的自性中,因缘所感而起了作用。任何一起用都妙不可思议,不晓得从哪里来。它无根的,从空性中来,空得越大,力量越大。任何事物的原理都是如此。所谓鲤鱼跳龙门,为什么鲤鱼的力量那么大?因为腹中有两个空的气囊。你真正得了空,发出来的智慧神通就大。
知行合一方为道
则理无不事,佛法即世法,岂可拣是除非耶?
到这个时候,理就是事,事就是事,你理论智慧懂到哪里,功夫就到达哪里。我们现在打坐学佛,不但智慧与功夫是分开的,两条腿与头脑也分开,头脑想静,我的妈!腿麻得受不了!心里想多坐一下,腿实在熬不住,分成两截。至于理与事更分两截,空的道理都懂,坐在那里都是有。听到人来,赶快张眼睛动一下,空不了。
讲起佛法来头头是道,嘴巴厉害得很,那有什么用?自欺欺人的话讲多了,只是快一点下地狱,因为你妄语,你没有证到。说空有什么用?以为自己空,做的都是有,那很糟糕!已经种下了地狱种子。所以理真到了、慧也到了、事也到了。自以为理到了,却定都定不住,不要说定,坐都坐不住。理与事合不起来,那这个理就不是真到了。随便讲不是真到的理,岂不是造口业吗?虽然讲的是出世法,却以善因而种恶果,因为你随便谈空,把因果谈错了,很严重!
动嘴巴的朋友要特别注意!
到这里“理无不事”,入世法、出世法没有分别的,这个时候,佛法就是世间法,也就是六祖所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这时,“岂可拣是除非耶”,平等平等,无有分别,没有出世入世的分别。
事无不理,世法即佛法。宁须斥俗崇真耶?
这个“事”就是定力的功夫,功夫到了,智慧就出超,虽然身体在世间,做生意也好、做公务员也好,挑葱卖蒜开车乃至挑粪都可以,但他是出世的高人,他已经是菩萨的境界,世法即是佛法。
“宁须斥欲崇真耶?”这时你不要认为这个是在家人、普通人没有佛法,认为住山的、出世的才是真的佛法,那完全错了!在这个时候没有差别的。
但是未入宗镜,境智未亡。与梦念而异法现前,发阃(焰)想而殊途交应。致玆取舍,违背圆常。所以不能喧静同观,善恶俱化者,未闻宗镜故耳。
但是一般人没有悟道,没有证达宗镜的境界,境界是境界,智慧是智慧,两者均未达到空。真正大彻大悟是“智境双亡”,好像等于我告诉你们这杯茶不冷不热,只有三分热,你们听懂了,没有喝体会不到,喝了一口才知道这杯茶温到什么程度。境智双亡,既没有茶,也没有著温也没有著凉。你们诸位听了,也懂了,不是你们的,这是“理”上懂。“事”上到了以后,境智双亡。没有到达这个境界是境智未亡,没有空掉。
“与梦念而异法现前,发阃(焰)想而殊途交应”。又是一副对子,永明寿禅师文章写到最后的结论,才气就洋溢出来了。“与梦念而异法现前,”他说平常都在打妄想,白天瞪着眼睛做白日梦,夜里睡觉做妄想梦。妄认这是小乘那是大乘,这样对那样不对,妄起分别心。“发阃(焰)想而殊途交应”,所有想法都是虚妄的陽焰之想,把各种事情弄得乱糟糟。
“致兹取舍违背圆常”。因此有分别心,此对彼非,有取有舍,违背了佛法真正圆融常住的真心。
“所以不能喧静同观,善恶俱化者,未闻宗镜故耳。”到这个时候不能喧静同观,静与闹不能同观而达平等境界,因此有是非善恶之分别,不能泯然俱化,达到圆融的境界,都是因为没有明心见性,没有悟到宗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