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类2.0:在硅谷探索科技未来 » 人类2.0:在硅谷探索科技未来全文在线阅读

《人类2.0:在硅谷探索科技未来》物联网下的“地球村”是你想要的吗

关灯直达底部

物联网会将我们带回真正的“地球村”。只不过,当原来友谊和亲情的情感纽带被无数个物体的连接迅速弱化乃至取代后,当隐私一去不复返后,你确定这一切是我们真正想要的吗?

智能城市的想象空间

“智能城市”很可能会是物联网第一个可预见的大范围内的应用。当然,这里的“智能城市”概念不同于以往,这个术语已经被滥用了(尤其是在亚洲),它之前往往简单指的是一个具有快速网络(速度快且市民能在很多公用场合无线上网)、环境宜居、低污染的城市。在物联网的时代,“智能城市”指的是一个物物相连的城市,街上的红绿灯、停车位、餐厅、电影院等都全部连接在一起,它要求城市能为所有的物体提供普遍的、随时随地的计算能力。

传统的移动通信技术将不再适合需要在智能城市中变得小而轻又便宜的各种物体了,智能城市中的连接和通信需要的是一种耗电量极低,同时又能大范围传输的通信技术。传统移动通信时代崛起的电信公司们思考最多的是“宽带”:他们想提供能够传输大量数据(通常是你的照片和视频)的基础设施,于是他们不停地投资3G、4G,乃至5G、6G。

但是,这正是连接家庭和城市中的物体时不能良好运行的技术,现在的智能手机需要每天晚上充电,更别提连接更多物体之后了,更强大和持久的电池无疑是物联网发展的先决条件。

欧洲正在领先发展长波、远程、低电池能耗的无线电传输网络。这正是物联网时代“智能城市”所需要的。“智能城市”需要最长的传输波长,而且传输需要是安全和双向的。

最终,城市中的无线传输网络要能具备追踪移动物体的能力,即具有移动和定位能力,当然,最关键的还是低功耗,要足够省电。这种通信技术被称为超窄带(ultra-narrow band)通信技术,欧洲已有几家在这方面广为人知的领袖企业,它们被称为物联网专用网络商,如英国的Telensa,法国的Sigfox和Actility等,它们的技术水平比现有移动通信技术要省电几千倍。也就是说,物联网涉及的无数设备,如汽车、玩具、交通信号灯等,这些设备的连接用一块小容量的电池就足够应付。

Telensa被标榜为“低功耗超窄带无线技术端对端智能城市系统提供商”,它从1990年就开始发展自己的无线技术,在全球多个城市已累计安装300万余盏LED(发光二极管)路灯,低成本无线网络与路灯相连不仅可以节约能源,还可以延伸出智能停车等应用,Telensa的磁传感器(基于磁电转换原理的传感器)可以探测到附近的汽车,并通知它目前哪些车位可用。中国深圳也是应用Telensa的城市之一。法国的Actility在这方面也有很大潜力,因为它背后是物联网联盟LoRA(http://lora-alliance.org)的支持,该联盟是由多家业界领袖(包括思科、IBM等)打造的号称最大的物联网联盟。

韩国在“智能城市”领域目前全球领先,比如,它在仁川郊外建造的松岛国际商务区(Songdo International Business District)就是一座“智能”新城。

对物联网技术的巨大潜力,业界和学界已达成了共识。20世纪50年代时,美国的城市是以汽车为中心建立的,随着美国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高速公路网络(freeways),相对富有的家庭逐渐迁到郊区去住,市中心反而变成了“穷人”集中的地方,富有的家庭在郊区往往可以给家里每个孩子都提供单独的卧室,后院和草坪也是“标配”,郊区经济成了美国五六十年代经济繁荣的标志,即美国家庭的生活方式和接下来几十年的美国经济都极大地受到居住方式的影响。接下来几十年里,美国将围绕智能网络重新设计和建造城市,这给美国带来的影响很可能会跟50年代的“高速公路网”一样深远。美国政府在2015年发布“智能城市挑战”(https://www.transportation.gov/smartcity)时就已经在考虑未来的城市再造了,印度也紧接着发布了类似的项目(http://www.smartcitieschallenge.in/)。

目前的这些进步都会刺激当政者重新认真思考物联网到底会如何改变城市,尤其是交通和建筑的关系。创业者对“智能城市”的看法会稍有不同,他们更多地想要在基于物联网的城市上增加更多应用和服务。

对智能城市创业者的投资和服务早已兴起,比如,智能城市技术孵化器Urban-X 2016年创立于纽约,由宝马MINI团队和与知名硬件孵化器HAX合作建立,目的就是寻找和支持助力未来智能城市的创业者。

真正的“地球村”

当物联网全面实现后,对我们的社会和生活会带来什么影响

当收音机和电视机被发明出来并开始连接世界后,麦克卢汉在(Mcluhan)1962年写了《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Underst unding Media: the Extentions of Man)一书,创造了“地球村”这个词,意指整个世界正在变成一个小村庄。当诸如Facebook这样的社交媒体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后,政治学家和社会学家又开始喜欢这个词了,总是声称我们生活在“地球村”里。这种说法某种程度上是不对的,因为生活在“小村庄”里意味着你出门不需要上锁,意味着你生活中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拜托你周围的邻居和亲戚帮忙解决,没有某种食材的时候可以向邻居借,要出门几天的时候孩子可以送到亲戚家,甚至运的东西太重时也能招呼几个村民帮你一起搬。

今天我们的“地球村”是这样吗?家里巴不得用最好的防盗系统,吃饭、洗衣和出行等都需要不同程度地依赖智能手机上的应用,照顾孩子这种大事更别提了,住在你周围的人恐怕没有一个肯帮你,如果有不好的事情发生,只能求助于警察局或医院……我们不是生活在“地球村”里,我们是生活在“全球大都市里”,这个世界是被智能手机、电脑、路由器和卫星连接起来的,但这些装备将我们的真实世界巧妙地向别人隐藏了起来。当你用skype(一种即时通信软件)或微信跟家人或朋友通话的时候,他们只能看到你的脸和背景墙,看不到你房间其他地方正在发生什么,看不到你的窗外又是什么,如果你的家里正有小偷光顾或你的孩子突然醒来大哭,你的家人或朋友也帮不上什么忙。

然而,物联网的到来会将我们重新带回美好的“小村庄”时代,让我们真正生活在“地球村”里。不同的是,原来友谊和亲情的情感纽带更多被无数个物体的连接取代了。如果你房间内乃至房间外的很多装置都彼此连接和沟通,且全部实时将数据传到互联网上,你当然可以放心地不锁门就出去,因为这些装置以及互联网上无数人都可以帮你照看你的家,(电梯井的摄像机能实时将有人进来的图像传递出去,最简单的是你装满传感器的门会迅速告诉所有房间装置有人试图进入等),如果你不在家,你可以在网上或智能手机上随时查看公寓里正在发生的一切,如果你有宠物或小孩,你可以随时查看它们在家里干什么,家里无数个智能装置都可以播报你的宠物或孩子的动向。

你可能会说那岂不是没有什么隐私了,不过,最先从隐私中受益的一批人是谁?是罪犯!当然,我的隐私对罪犯来说没什么价值,我一点也不介意你搜我的车库甚至卫生间,反正你只能发现一堆脏衣服。但保护隐私对那些确实有宝贝要藏的人就是个不利条件,很多罪犯被抓住都是因为附近或房间里的摄像头,甚至手机上的智能监控系统,如果你为了保护隐私不装这些设备,也同时意味着你抓住罪犯的概率会大大降低。我的朋友安东尼能够追踪到撞了他摩托车的Uber司机,因为Uber的计算机系统没打算保护司机们的隐私,它马上就能调出数据,查明具体是哪辆车干的。

如今,人们关心的是尽可能延长生命,甚至有很多人为“永生”着迷,永生在不远的将来还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从不同方面改善和提升未来的生活质量,比如消灭犯罪,让人们生活得更有安全感。小村庄的犯罪率相比大城市总是低得多,物联网就可以将我们带回没有犯罪的老式乡村生活中。现在,几乎所有的家长都要小心翼翼地送孩子去上学,因为社会上有太多犯罪,在物联网时代,无数智能装置像很多双眼睛一样护送着孩子,家长们的担心将大大降低。

别为隐私忧伤

当然,隐私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2016年,英国《卫报》(The Guardian)发表了一篇名为《物联网:你的电视、汽车和玩具如何监视你》的文章,美国国家情报总监詹姆斯·克拉珀(James Clapper)也公开承认美国政府可以用物联网“识别、监控以及定位跟踪”。很多人担心,物联网会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最大的间谍。

确实,不少硅谷人士现在不说“物联网”了,而喜欢说“别人物体的联网”,因为,那些你在房间里连接的“智能”装置从某种意义上说并不是“你的”,它们是被别人制造的,它们听制造商的话,而不由你。

很多装置很快会具备声音和脸部识别能力,大多数人会觉得很兴奋,因为这意味着它们能对你的要求做出反应了。但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细节是,这些物体必须一直在线,因为物体又不知道你什么时候会对它发出声音或动作指示,它必须将你所有的声音和动作都记录下来,才能在你指示“关机”或“调高温度”后迅速行动。这与过去我们看电视时才用遥控器完全不同,过去的电视只能在你看它的时候才有可能“监视”你,以后的“智能”电视则从不间断地“看”着你。

最先变身此类“智能”产品的可能会是玩具。美国加州的美泰玩具制造公司已经向市场推出了一款能通过“云端”跟孩子们互动的芭比娃娃,也就意味着美泰的“云”知道你的孩子都在做什么。高通公司表示,2013~2015年最大的技术突破就是“始终在线的传感器”的诞生,即机器将24小时不间断地看着你、听着你的声音。

人们已经在抱怨自己的隐私被谷歌和Facebook侵犯了,这些“一直在线”的传感器普遍流行后,我们不是无时无刻不处于“监控”之下了吗?对此,我的回答是,如果你生活在一个所有人都彼此熟识的小村庄会是什么情景?你几乎没有什么隐私可言,但也往往意味着你的周围都是亲戚朋友,村庄里的人们牺牲自己的隐私换来的是一个安全且友好的社区。你可以选择独自生活在洞穴中,虽然你的隐私绝对安全,但“副作用”是遇到野兽和罪犯时也没有人会来帮你。不过你是对的,我们的隐私会更少。物联网会终结事物的“不确定性”:我们能清楚地知道每个人都在什么位置,每个人乃至每件物体都正在做什么。这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

首先,我们如今在讨论(智能)物体时担忧隐私权这一点本身就很耐人寻味,十年前,我们对隐私权的关注更多可能是在邮件和浏览器的语境下,五年前更多是在谈谷歌和Facebook时。以前我们捍卫隐私权的对象是他人或大公司、政府等,现在却很快要变成物体了。

其次,我们的隐私早已不复存在。认为谷歌和Facebook窃取了人们的隐私其实是不对的:明明是我们主动把隐私免费提供给他们的。不过,也别忘了整个互联网经济其实都建立在无数人的免费义务服务之上。我们不仅在牺牲自己的隐私,甚至也都在免费“捐献”内容,但我们乐意如此,因为我们想要从搜索引擎和社交媒体上获取免费的服务。当你从智能手机上下载一个应用时,它都会先问你是否同意让你的APP访问“A.位置,B.麦克风,C.相机……”所有这些都会泄露你的隐私,但又有几个人会说“谢谢,我不同意”?成千上万的人会回答“同意”,是因为他们确实想要使用这个APP,所谓的隐私不过是次要需求。

我们还是面对现实吧,政府和大公司根本不需要努力获取我们的隐私,互联网上的商业模式成功的秘诀很简单:你给我一个免费的服务,我让你监测我的生活。谷歌和Facebook等大公司根据你提供的数据引入广告商等实现盈利。我们都对此一清二楚,但我们使用它们的免费服务时已经接受了这样的交易,我们渴望使用它们的服务,渴望被它们“窥探隐私”,不等Facebook开口要,我们就每天就主动上传大量的个人生活信息和图片上去。

当我们发明互联网的时候,从来没想到每个人的隐私会变成它最重要的资产吧。更糟糕的是,今天的情况演变为,如果我在互联网上找不到关于你的信息,你就会变得“可疑”,“为什么你没有Facebook账号?为什么找不到你在大学或第一个公司上班的相关图文……”大家会产生种种疑问,甚至有可能戴着有色眼镜看你。我遇到不少原来反对网络社交的朋友,一开始拒绝注册任何账号,后来却变成了各种平台的忠实粉丝。大家最好习惯的一点是,我们的房间和车里的各种小装置都在收集关于我们的私人信息。

列出人们害怕的“间谍物体”的名单很容易。但是,大家容易忘记的是,我们所谓的隐私也能给我们带来便利。比如,很多公司在招聘时已经用“大数据分析”的方法,从你的网络社交圈以及网购记录等信息里迅速鉴定你是否是合适的工作人选,这种分析法还可以应用得更广,为我们省去不少官僚主义的程序。比如申请美国签证时,美国领事馆面试时要确定的问题大多也都可以通过分析你的网络公开数据得到答案。这种情况下,你每天遇到的“智能物体”就扮演了你小村庄里的邻居一样的角色,它们能比邻居们更有说服力地告诉想要面试你的人,“这个人很不错”。没错,你的隐私是一去不复返了,但你申请新工作和签证的时间会大大缩短,从原来的十天到一天,甚至几个小时。

当然,这并不是说现在的年轻人都不介意隐私了。至少在硅谷,就有一个人很介意隐私,即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2013年,他悄悄地把自己位于帕洛奥图的家附近的房子全都买了下来,给自己的家庭生活留下了一个很大的私人空间,因此,当他的孩子出生时,除了他自己公布了这条消息,其他媒体和朋友等很少人知道。这就是未来的隐私发展趋势:它将变成只有富人才能负担的一种奢侈品。

而且,各个国家对隐私的态度也都一直在变化。2016年,美国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发布了一份《隐私与信息分享》的报告(http://www.pewinternet.org/2016/01/14/privacy-and-information-sharing/),深入研究了美国人对隐私态度的变化。结果是,大多数人都接受他们的雇主在上班的地方安装摄像机,对大超市或大公司给的积分优惠卡的态度则一半支持,一半反对,反对最多的是可以进入家庭的“智能物体”,17%的人们表示他们不能容忍任何形式的侵犯隐私,4%的人们表示他们对所有“侵犯隐私”的行为全部接受。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从现在开始的年青一代改写这个数字,年轻人会越来越倾向于接受所有的这些“侵犯隐私”行为。用Facebook的这一代人会更愿意牺牲隐私来换取“成为受欢迎的名人”,隐私和出名这两件事不可兼得,在虚荣心和个人信息安全之间,越来越多的孩子会选择前者,人们想要出名,想要被喜欢,而不是枯燥寂寞的安全,尤其是年青一代。

隐私还跟创新和经济发展有关系。大公司当然是隐私的首先受益者。谷歌、Facebook以及苹果等公司都是“我给你一个免费的服务,你让我监测你的生活”的商业模式受益者,这种互联网经济未来会愈演愈烈。我们丧失的隐私会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创业者需要提供体验越来越好的应用来竞争你的隐私。

这也是为什么当我得知欧盟针对物联网采取行动保护市民隐私时一直摇头,无法相信。2000年,欧盟就跟美国签订了所谓的安全港协议(Safe Harbor,安全港协议要求:收集个人数据的企业必须通知个人其数据被收集,并告知他们将对数据所进行的处理,企业必须得到允许才能把信息传递给第三方,必须允许个人访问被收集的数据,并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安全性以及采取措施保证这些条款得到遵从)。

2013年,爱德华·斯诺登(Edward Snowden)透露,美国政府有一个监视大众的项目,同时也会从诸如Facebook这样的大公司获取消费者数据。欧洲人对此感到震惊并产生过度反应。2015年,欧盟决定废除15年前建立的安全港协议,用以保护欧洲公民的隐私,其新制定的数据保护条款,即所谓的“通用数据保护规则”(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将从2018年开始生效。

我不认为欧盟这个举动会有助于经济发展和创新,欧盟委员会的安德鲁斯·安西普(Andrus Ansip)认为,如今欧盟的协议会帮助欧洲国家创建数字服务创新的基础,但他没有看到的是,这个协议其实不鼓励创业者在很多领域的创新,因为商业计划书从此以后会变得更加复杂:从2018年开始,创业者必须要靠卖一种产品或一种实在的服务来赚钱,而不能再依赖于免费服务换用户信息,再把用户信息卖给商家的模式了。这在本质上是在扼杀一种重要的互联网经济模式,如果这个保护隐私的协议也在美国执行,如果谷歌必须要靠搜索引擎赚钱,不能靠广告赚钱,今天我们就不会有用户那体验这么好的一个引擎,很可能连谷歌也不存在了。看看欧盟,现在欧盟的年轻人失业率高居不下(西班牙约50%,意大利40%,法国约25%)。欧盟此举确实保护了未来一代的隐私,问题是他们的未来一代会有更多的人找不到工作。

人际互动走向哪里

我并不担心隐私问题,我总是担心人类和机器的融合、共存问题。随着传感技术和通信手段的进步,物体变得越来越聪明,物体与物体、物体与人的交互越来越频繁,这势必会影响到人与人的直接互动。

智能物体和机器人之间的区别是非常微妙的。我认为,最初“智能物体”将只是使用传感器的一些应用而已,它们在真正改变你对生活的态度上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然而,在某些时候,这些物体将变得足够“智能”,使得机器人和“智能物体”之间的区别只剩下机器人可以移动,而“智能物体”不能移动,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智能物体没有机器人聪明。比如,家庭机器人其实就是“智能物体”的一种特殊情况:当你通过Wi-Fi、蓝牙或其他一些网络激活家庭机器人时,它就变成了一个“可以移动的智能物体”。

今天,一些机器人已经像宠物一样被对待,很多孩子经常像对待猫和狗一样对待机器人(如真空吸尘的机器人)。未来包围我们的机器人将被赋予越来越多的“个性”,因为机器人的大脑可以被设计为能跟人、动物、甚至物体“社交”:画一个简单的笑脸,人类就能对它“说话”。

机械时代以前,人类的生活质量和情绪状态跟我们身边的动物有很大关系,尤其是那些为我们工作的动物(例如农场里的马),智能物体时代到来后也会是这样,跟我们生活在一起的智能物体将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质量。最终,语音识别功能会发展得足够好,我们将可以跟机器流畅地交流,我们会像对家庭成员一样对它们,就好像现在很多人把自己用了多年的车当成老朋友一样。已经有如亚历克斯·瑞斌(Alex Reben)一样的科学家,他们专门设计可以跟人类“社交”的机器人。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凯特·达林(Kate Darling)写了一篇题为《让社交机器人拥有法律权益》的论文,为机器人的法律地位而呼吁,也许有一天,有人会将法律权益扩展到所有的智能物体。

问题是,跟智能物体的互动到底会如何改变我们跟其他人的互动方式,当我们使用机器时,我们往往倾向于对同时介入的机器更友善,对人更冷漠。比如司机,交通不通畅或发生小的车祸时,我们往往对司机们更苛刻。也就是说,当我们大大减少人与人的直接互动后,当我们跟人的互动中总是有机器的身影时,这一定会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人类觉察和感知其他人的方式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