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能数据:如何挖掘高价值数据 » 智能数据:如何挖掘高价值数据全文在线阅读

《智能数据:如何挖掘高价值数据》第2章 数字化海啸完全不关注数据也行不通

关灯直达底部

“我们需要银行业,但不一定需要银行。”

——比尔·盖茨

沿价值链产生分化

“没人会在网上买书。人们在买书之前,需要翻阅实物,并且听一听资深售书员的建议。”1996年,当杰夫·贝佐斯推动亚马逊上线的时候,好多人都这么说。在2005年前后,当第一个电子书阅读器问世的时候,大部分的书商都认为:“客户需要实实在在地摸到书籍,感受纸张的质感,并且还要能够用笔画出书中的重点章节。”2008年,两个年轻的企业家尝试性地为Zalando[1]创立了一个小型网店,主要用于出售人字拖,当时德国大部分的大型鞋类销售企业都坚信:“没有人会在网上买鞋的,因为买鞋前必须要试穿。”在一些零售贸易中,现实情况是这样的:在必要时,一些专营市场中的不易腐烂的食品可以在网上售卖。在线食品贸易所需的物流费用是很少的。当然,在购买生鲜食品之前,人们还是需要先看看实物的。

欧洲经济委员会是致力于商业中心发展与推动的国际机构,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与欧洲经济委员会合作开展的一次客户问卷普查结果显示,从客户购买频率的角度衡量,网店在培养客户忠诚度方面表现更好——虽然在实体店里顾客可以尽可能地找到销售人员并寻求他们的建议,但客户在网店购买商品的频率是在实体店购买的3倍。这一结果为罗兰贝格的一份研究报告提供了数据支撑。我们会在本书的第二部分进一步讨论零售贸易的智能化、数字化、多渠道经营战略,但这里先说一下:零售商们大都在客户数据分析方面倾注了大量创造性的精力,以期优化客户关系,但是为什么在具体的销售环节,基于销售商自身和所在行业的结构化特点,它们跟亚马逊相比却没有竞争力呢?就好像亚马逊在实体店方面做得更好一样,甚至是在大城市以外地区。

在贸易中,这种情况并非个案。通过与尽可能多的行业的战略规划负责人交流,我们发现,很多企业目前都挣扎在生死边缘,却不自知。三年前,在《我们的数据》一书中,我们就强调,数据分析能力目前还仅是一个竞争优势,但在可预见的时间内,它将变成一个“保命因素”。数据分析能力弱的企业会被数据分析能力强的企业排挤出市场。这种预测之前偶尔会让人感到惊讶,但这都是在大型手工商品零售商Praktiker、日化品零售商Schlecker、鞋类零售商Goertz、卡尔施泰特百货集团破产之前了。

数据分析能力目前还仅是一个竞争优势,但在可预见的时间内,它将变成一个“保命因素”。(2012年)

在我们的印象中,在各个行业,有太多的决策者,当他们自己在客户认知方面的“装备水平”没有什么改观的情况下,他们从内心来说并不想知道,一些业已存在的和另一些新出现的竞争者是如何在数据分析力量方面武装自己的。一言以蔽之,就是他们关于发展道路的观念没有根本性的转变。他们使用的是老式雷达,但竞争对手已经在使用卫星设备了。还不仅仅是这些:竞争对手们利用所有可得数据去推断消费者会在何时、以怎样的价格去购买什么样的商品。他们还通过对数据的利用,去优化研发、生产和后勤保障,从而获得最佳利润水平。基于上述,我们可以发现一种现象,即沿企业价值链产生的系统性分化。

这一系统性、飞跃式分化是这样的(见上页图)。

截至目前,在大多数行业内,这一企业分化过程还是一点点进行的。通常情况下,即便是行业内的数字化先驱企业也依旧处于艰难的数字化改革中,全行业的结构性改变尚不可见。但是,在平静的水面下却酝酿着一场数字化海啸。

机智,联合,进攻

把一切能够数字化的事物,全都数字化。

把一切能够数字化的事物,全都数字化。这句话在硅谷是铁律。大西洋彼岸的大部分采用以守为攻战略的企业决策者当然也明白:激进的创新主义者重视这一点,并且他们积极主张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理论”。

数字化已渗透至各行各业,并催生出了一批拥有全新商业模式的市场竞争者。这是目前我们已知的。下面让我们来分析一下。

在数字化世界里,成功的市场竞争者通常从四个维度出发,来获得他们的竞争优势。

深思熟虑的、以数据为基础的客户认知和客户需求识别

从生产研发到售后环节,数据分析领先者完成了由产品指向型到客户指向型的转变。与其他企业不同的是,他们不仅仅是口头宣扬。“信息拉取替代信息推送”对他们而言,不是一个噱头,而是客观存在的商业现实。这其中最成功的企业,会用一个全新的模式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谷歌让全世界都可以免费获得信息,脸谱网彻底改变了私人交流的方式。“点赞”这个功能是信息技术对人类最深层次需求的完美回应,谁都愿意被喜爱,被赞扬。

此外,基于数据的审慎的客户认知还是一项不错的服务业务。在很多领域,产品信息整合公司和数据评估公司,因为可以直接接触到客户,从而可以作为新的媒介或流程优化者介入到企业价值链中去,这便相应地使产品供应商绕过一些原有环节,降低经营成本。通过产品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脱媒”,企业的利润空间变得更大。传统的供应商往往承受着双重压力,一方面,销售网络中每增加一个供应商,营业额就会随之减少;另一方面,企业利润会被中介和搜索引擎的手续费蚕食。

平台化和网络影响力

我们如何去建立一个平台,由我们来定义这个平台的规则和流程,以至其他的市场主体都必须参与到我们的价值创造过程中去呢?这是一个战略性的问题,硅谷中的许多企业创始人也在问。他们明白:

从市场结构方面考虑,数字化就意味着平台化。

抽象地说,就是利用平台化的产品、服务或者技术,去服务于尽可能多的公司,目的是提供互补的产品、服务或者技术。平台化的市场往往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核心应用,比如配有谷歌在线商店的安卓操作系统,或是亚马逊商城及其“经济生态环境”中的供应商,包括App(应用程序)开发商和遍布全商城的专业化网络商店等。

平台掌握客户资源,可以直接接触到终端客户;平台制定标准,比如商品该如何配送至客户手中;同时,平台还要促进各供应商之间的竞争。与平台使用者不同的是,平台企业承受着很大的创新压力,一般情况下获得的利润还要明显少于平台使用者。

在平台市场中,一条传统的科技定律很起作用:谁制定规则,谁就拥有市场。

在平台市场中,一条传统的科技定律很起作用:谁制定规则,谁就拥有市场。在数字经济中,平台模式最精彩的部分在于,在传统的价值链条中,平台企业可以比具有市场影响力的生产企业更快更好地形成规模。原因就在于所谓的网络影响,早在20世纪初,全球第一家电话公司就已经知道利用这一点了。一个平台能获得的参与者越多,那么它对大家的作用就越大。平台吸引到的客户越多,那么它对供应商就越有吸引力,反之亦然。一个平台如果开始盈利了,它的成长速度往往是呈指数级的,而且平台一旦建立起来,我们是很难打破它的优势的。

世界越来越数字化,平台模式更加频繁地介入到传统价值链条中,这必然是以传统产品、服务和技术供应商的利益为代价的。在某一个细分市场中,往往只能有少数的,甚至是只能有一个成功的平台存在,这是客观规律。此处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去开拓平台市场,进而我们为客户和供应商提供的就不仅仅是一个单一“经济生态环境”,而是许多的新市场。

通过智能协作消费获得新的潜能

分享不仅仅只是关爱。分享使既有商业模式的优化和新商业模式的诞生成为可能。这一现象经常发生在个人对个人的交易中,在这类交易环境中,私人或者小企业互换闲置的资源,比如空置的房间、暂时不用的车子以及暂无活计的工匠等。一些新的“在线销售冠军”公司认为爱彼迎(Airbnb)、优步(Uber)和任务兔子(Taskrabbit)意味着一个全新的商业类型,为此TED演讲嘉宾瑞秋·波特斯曼(Rachel Botsman)创造了一个贴切的概念——“协作消费”。在商业管理层面,这一新商业类型被认为是仅有有限商业影响力的短暂存在,经常招人嘲笑。但是人们并没有意识到它的潜力:“智能协作消费”将中介方挤出了价值创造链条,甚至可以席卷整个行业,像在优步和来福车(Lyft)案例中发生的一样。此处,我们看到了一种与“数据整合型的服务提供”完全相反的模式。协作消费者向我们展示了“消灭中介”是如何大规模实现的。

波特斯曼宣称,这种新的个人对个人的交易将给消费带来重大改变,其影响力比线下、线上贸易还要强。人们可以认为这是TED演讲中普遍存在的夸张夸大。但是对于中介方来说,无论是在B2C(商家对客户)或是B2B(商家对商家)市场中,最好还是认真关注一下。特别要认真考虑一下这个问题:在智能协作消费时,交易双方是如何建立信任的?协作消费这一新概念是如何在优化价值创造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因为像优步和Instacard(一家超市物品快送公司)这样的公司已经向我们证实,这种新的协作消费与资本主义之间,并不是相互排斥的关系。

雄心勃勃+激进式管理

仅有很少的证据显示,大家认为杰夫·贝佐斯是一个令人喜欢的人。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他的性格,那么“雄心勃勃”是最合适的。这位亚马逊公司的创始人最常被引用的一句话就是:我要成为世界上最成功的商人。他正一天天、一步步地接近这个目标。同样,奥利弗·扎姆韦尔[Oliver Samwer,“火箭网络”(Rocket Internet)三兄弟中最好斗的一个]在公开亮相时,看起来也不是很亲和。“在网络这些事情上,我是属于最激进的一类人。我会尽最大努力去获利,同时我也期待你们跟我一样!”他在一封给电子商务投资企业的创始人和经理人的“激励信”中这样写道。根据科技类博客TechCrunch(欧洲)报道,他在闪电式开辟印度、土耳其、澳大利亚、南非、东南亚新市场的请求信中也提到过此番言论。在德国,扎姆韦尔因为选用“闪电战”这个词语而受到公众的谴责,这是理所当然的。邮件背后显示出的膨胀的经营方式也同样遭到了谴责,这是数字化海啸进一步的预警信号。扎姆韦尔三兄弟脱离了德国普遍文化共识,这可能也是他们遭遇如此敌对的最重要原因。撇开个人同情不谈,从经济层面来看,这是愚蠢的。

许多职业经理人对数字化都产生了失望情绪,在与他们的交谈中,我们发现:鉴于数字化面临的挑战,在许多大企业内,人们都放弃了追求数字化领先地位,或者放弃了稳居领先地位的诉求。被美好前景所激励着的、极度狂热的数据分析竞争者经常会迷失方向,这对企业的雄心壮志是一种连续性的打击。恕我这么说:就连我们的经营方式都没有给我们提供任何理由去相信我们能够运营数字化海啸预警系统。

到处都土崩瓦解!

数字化驱动下的行业竞争者带来了很多颠覆性的改变,分行业来看,目前呈现如下状况:

媒体(创意内容)

音乐行业也难逃一劫。在世纪之交,音乐行业是数字化的第一个受害者,因为互联网的带宽已经发展到了可以非法传播音乐的程度。音乐作为一个独立产业,没有能力去建立一个系统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具有支付意愿的音乐爱好者可以安全便捷地将音乐下载到数字化终端里),这样的话,音乐行业也就不算倒了霉。但是,这是知识匮乏造成的不合理现象。

苹果公司凭借数字媒体播放应用程序iTunes及配套的高价终端设备iPod播放器、iPhone手机和iPad平板电脑,成为颠覆性的革新者。其间,除了谷歌音乐服务和亚马逊音乐等一些下载商店以外,诸如Spotify(声破天)或者Simfy(一家德国音乐网站)等流媒体音乐平台也曾介入音乐出版行业的传统价值链,有效地抑制了音乐侵权行为。此外,诸如Soundcloud(声云)这种P2P(点对点)音乐分享社区成为创作者和听众之间的桥梁。

尽管电影制片人,还有狭义上的书商成功地吸取了音乐产业失败的教训并尽力去避免重蹈覆辙,但是,总体来看,电影和出版业数字化竞争的赢家并不是华纳兄弟和兰登书屋,而是网飞和Kindle(亚马逊的电子书阅读器和软件平台)。传统印刷媒体的现状更加灰暗。2014年初夏,德国最大的出版集团阿克塞尔·施普林格的首席执行官马蒂亚斯·德普夫纳在给谷歌总裁埃里克·施密特的一封公开信中表达了对谷歌公司的不满。德普夫纳言简意赅地论证称,谷歌想要建立一个“超级跨国国家”。从国家层面和欧洲层面,我们需要有意识、有力度的国家干预。人们也可以这样理解这封信的内容:就如同我们看到的一样,对媒体行业而言,这一切都为时已晚。顺便说一句,施普林格已经属于数字化程度很高的企业了。杰夫·贝佐斯个人买下了《华盛顿邮报》,那么谁来购买德国《世界报》和《法兰克福汇报》呢?肯定也没人买《法兰克福评论报》(否则它也不会破产)。

贸易(电子商务)

“那些绝对专业的线下贸易商能够存活下来,但这一比例不超过20%。”这句话不是我们说的,而是,又是——奥利弗·扎姆韦尔说的。一次,扎姆韦尔应家族式商业连锁集团廷格尔曼(Tengelmann)公司董事长卡尔–埃里温·豪布(Karl-Erivan Haub)的邀请出席活动,当着众多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的面,他认为传统零售贸易将面临大幅缩水。我们并不确定扎姆韦尔话中提到的数字是否准确,但是我们相信,这一言论的核心内容是符合发展方向的,只有那些将自身实际优势与数字世界中的技术和可能性结合起来的线下贸易公司,才能够存活下来。在未来的几年中,我们自然就会看出来,到底是谁能够在战略性的多渠道贸易中长期占据领先优势了。

即便是最敏锐的贸易商也会高估自己客源的忠诚度。

遗憾的是,即便是最敏锐的贸易商也会高估自己客源的忠诚度。许多电子商务企业都高负债开展业务扩张,因此短期内没有(或者从未)实现盈利。即便是“在线和多渠道”策略已被确认在战略上具有正确性,情况也依然是这样。如果原有互联网用户群跟不上销售形式和销售速度的变化,那么再好的前景也没用。许多传统的销售商为自己在“在线和多渠道”贸易中取得的增长率感到骄傲。但是容易被忽略的是,实际上在德国几乎全部的传统贸易企业中,在线交易量占企业全部业务量的比重低于企业所在行业在线业务量占比的平均水平。换句话说就是,虽然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进步,并已经开始部分参与在线市场竞争,但传统贸易还是失去了一部分市场份额。

旅游业

传统的旅游经销商,街角的那些旅行中介,可能要遭受三重打击。第一,在线旅行中介提供了具有竞争力的价格。第二,航空公司和旅行社发现,通过在线直接下单预订,他们完全可以摆脱传统中介商了,节省下来的资金增加的利润,可以留为己用或者用于贴补价格战。第三,现在流行的“分享经济”“协同消费”模式,比如爱彼迎,还有跨大洲“换房住平台”让酒店住宿这种原本非常重要的旅游产品显得过时了。

酒店经营面临的威胁不仅仅只来自中期合住平台。大型的在线预订平台,例如好订、缤客和HRS酒店预订等也已然获得了巨大的市场份额,他们提供“酒店承诺最低价”,同时收取不菲的佣金。在寻找和介绍最物美价廉的住宿方面,谷歌对传统中介的威胁越来越大。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是,一方面,数字化削弱了传统中介的职能,但与此同时,数字化又引入了一种新型中介。凭借超前的数字化竞争力,新型中介掌握着“在正确的时间、给正确的客户提供正确的服务”的能力。从酒店经营者的角度出发,新型中介相对高额的佣金对酒店的短期现金流来说是一个不利因素。从长期来看,情况可能更糟糕,新型中介切断了酒店与顾客之间的直接联系。至少,当顾客在线预订房间或者是在线直接购买酒店服务时,顾客并没有直接与酒店产生互动。

电信业

电信运营商是数据巨头。除了谷歌和脸谱网以外,没有哪家公司掌握的关于我们的数字化信息比我们的电信运营商还多。我们所处的位置、我们日常活动的模式、我们用手机上网浏览的内容、我们的联络关系网等信息,实际上可以催生新的商业模式,比如手机营销、个人信息保护、手机支付,或者专门针对某个领域的应用平台,例如将符合工业4.0标准的机器联网。

然而,电信运营商正面临沦为“哑巴管道”(Dumb pipe)的危险。实际上,当用户使用智能手机,通过苹果或者谷歌系统提供的应用程序进行数字化通话时,沃达丰、德国电信、西班牙电话公司等移动电信运营商都在失去与用户的数据联系。去年,电信运营商在优化应用层面所做的努力几乎都失败了。电信运营商在通话领域的市场影响力逐渐减弱,逐步沦为通信基础设施的供应商。它们建立起信息领域的高速公路,然而却不知道在上面行驶的是谁、要去向何方。

谁掌握了用户端,谁就掌握了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是薄利经济,最好的情况也就是有一些政策上的支持。

在这里,数字化经济的一个基本原则发挥了作用,即谁掌握了用户端,谁就掌握了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是薄利经济,最好的情况也就是有一些政策上的支持。尽管电信运营商的数字化水平在逐步增强,但还是需要非常努力地进行数字化变革,这虽然听起来很奇怪,但它们必须这样做。电信运营商的目标是,凭借高人一筹的商业模式,努力从“哑巴管道”向“智能管道”转变。

如果用经济学的眼光去看待关于网络中立性的政治辩论,那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即缺乏对新商业模式的有效建议。不同的网速服务背后的目的没有别的,只是在尝试为基础设施传递数据的高效能去寻求更高的定价水平。这在某些情况下,是由于网络建设成本高,因此具有一定合理性。目前还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物流业

大概从10年前起,物流行业由于数字竞争力匮乏而陷入被动防守的境地。以数据为支撑的实时线路优化给一些物流供应商带来了巨大的竞争优势。物联网(在物流行业即指不停地通过数据流调节控制货物流)正将这种发展引入下一个阶段。此外,在物流行业的价值链创造中,有一些环节变得多余了。例如,马士基集团就取消了目前在港口和转运点业务量逐步萎缩的一部分专业化船运业务。物流数据经理的影响力、带来的销售额和业绩贡献反而越来越突出,这些物流数据经理有一小部分来自集团内部,绝大多数是来自外部物流信息供应商。总结一下就是,数字化竞争催生了物流行业新的中介商。

银行及保险业

数字化经济可以使银行面临相对少的监管,无须面对现存大银行面临的组织压力。如果银行的创立者当年拥有关于数字化经济的先进知识并借此建立起银行,那么现在的银行业将会什么样子?或许是这样的:坐落在精挑细选、客流量大、方便区域内客户办理业务的地点的分支机构数量会减少,在银行大堂里将会有简单易懂、便于使用的机器设备。银行产品收费透明、业务手续费降低、在银行手机App里有非常人性化的客户使用指导,真正做到了以客户为导向。银行系统的安全系数更高。客户可通过在线联系、电子邮件、视频聊天或者私人通话等方式获得银行咨询顾问服务。服务不再是产品导向,而是基于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在每一次服务中,客户数据信息都被充分掌握。最终是会有这样的银行的,这只是个时间问题。

不可否认的是,还没有人发现了金融服务业数字化变革的“王道”,但是据我们估计,这更多的是受制于监管,而不是缺乏变革的内在动力或者是消费者意愿。然而银行创立者和投资者的视角则正好相反,他们认为现在正是进军银行和保险业的时候,原因是银行和保险业体制僵化,而且近10来年,由于银行和保险业处于国家政策监管之下,缺乏创新的压力。在银行信贷、结算领域以及一些保险公司业务方面的征兆显示了金融行业传统的市场参与者在市场上面临的“被攻击面”有多大。

☆与旅游业相似,新的经纪人和比较平台在客户和金融服务商之间徘徊。金融脱媒也会导致新的盈利点出现。

☆个人金融经理提供整合不同金融产品供应商产品和数据的服务。这种服务在短期内会使客户对某一个金融产品供应商的忠诚度提高,例如会产生主要结算银行。但最终,这种服务或者App会加剧金融脱媒,直到非银行金融供应商也可以提供这种服务。

☆个人信用中介平台[如借贷俱乐部(Lending Club)或者德国P2P信贷公司Smava]和项目融资平台(如众筹平台Kickstarter或者德国众筹平台Startnext)被作为范例建立起来,且数量越来越多。截至目前,Kickstarter已经向(有创意的)经营理念和产品直接投资超过一亿美元。

☆现在,网上转账十分安全、简单。与现金和信用卡相比,移动支付工具作为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成长起来。贝宝属于亿贝(eBay)的支付环节,就是这个领域的典范。银行和一部分信用卡公司有向电子钱包逐步退化的趋势,他们如今正在苦苦地挣扎。在B2B领域内也有大量的支付手段,思爱普公司(SAP)参与合作开发的TRAXPAY公司的业务就是其中一种,这些支付手段将银行的支付结算服务排挤在外。

☆从长期来看,现实生活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当今保险业赖以存在的业务基础。传统的寿险越来越不适合一个充满了多元化的职业发展路径和再婚家庭的社会。此外,保险费必然会变得越来越透明化,并因此承受一定的压力。个人医疗保险也面临类似的挑战。最后,但同样重要的是,对占有财物的价值观的改变也在部分影响着目前盈利水平依然很高的财产保险业务。如果一个人根本没有一辆车,那也就谈不上车险了。

☆保险业从根本上来看是一种社会关系网络。人们联合起来,共同对抗每个个体可能遇到的危险。将互联网的网络联结能力应用于保险业的商业模式中,这种想法很容易理解。来自德国柏林的P2P保险公司Friendsurance做出了一种尝试,根据不同的保险类型将客户分为不同群组,同一群组的人相互之间共同承担特定的风险,通过这种方式,投保人实际上享受了保费优惠(因为有“零索赔奖金”返还)。来自硅谷的意外天气保险公司Climate Corp,借助大数据天气分析工具,为农民提供歉收保险,目前已经凭借这种商业模式累积了一亿美元的险资。在南非,乘客可以通过手机为风险隐患较高的拼车单次行程投保小额保险,这种商业模式已经成为可能。目前,保险业还没有寻找到获得重大成功的黄金法则。哎,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发现呢!

教育行业

我们经常惊讶于自己竟然没有意识到数字化对教育行业居然有这么大的影响力,也没有意识到这其中蕴含的商机。教育行业是这个世界上最广阔的市场之一。世界市场的体量很难衡量,因为它主要掌握在国家和政府手中,但是这个估计应该是没有太大偏差的。非常明确的是,用于包括幼儿早期教育、中小学、大学、企业内部的职业进修、成人教育以及用于提升自我修养项目的国家财政预算和个人支出,足够为好几个谷歌、脸谱网和亚马逊提供市场空间。

目前,一个未被广泛关注的市场潮流是“自适应”学习软件,尤其是在数理自然科学领域。这种软件会像一个教育专家一样,给使用者反馈他的强项、弱项和学习速度等信息。然而它会比最好的教育家更有耐性。目前市场认知度比较高的就是“慕课”(MOOC),MOOC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首字母缩略词,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美国的一些在线大学,如Coursera、edX或者优达学城(Udacity)拥有上百万学员,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努力地将电视大学和数字化学习的效果结合起来。世界范围内已经有许多人效仿这种做法,将其转化为一种商业模式且获得盈利只是时间问题。在教育这件事情上,纵使是很小的市场份额也意味着很大的业务量。

医药与健康

在向个性化医疗发展的道路上,数据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是众所周知的。波茨坦的哈索·普拉特纳研究所和柏林夏里特医学院的基于基因数据库的癌症治疗研究项目“Onkolyzer”获得了应有的广泛关注。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益智问答游戏节目《危险边缘》中,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公司的沃森认知计算系统因在人机对战问答环节战胜了人类选手而名声大噪,这是沃森系统的第一次商业化应用。在诊断环节,数据库可以为医生提供决策支撑,并辅助医生调整诊断意见,这一点被报道的也比较多。另一方面,数字化也潜移默化地对其他健康领域产生影响。

2007年,《连线》杂志的两位记者建立了“量化自我”网站。正如网站名字所写的那样,这个平台的目的是,帮助人们去量化自己的行为。借助一些数字化小工具,通常是智能手机App,人们记录下自己的行为并且分析它,如果发现了错误,那就去改变自己的行为。这可以用来衡量评价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例如,我们会知道自己在浏览电子邮件、在低效的会议上或者在走错路上浪费了多少时间。我们还可以设法描绘自己的购买行为,比如经常在哪些地点完成购买。然而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量化自己的思想、饮食、运动和睡眠,等等。

从数据保护主义者的角度出发,他们认为这种通过自我量化从而实现自我提升的应用是很有问题的,因为使用者与软件开发商共享了非常私密的个人信息,但是却很难有效评估这些开发商在数据保护方面的严肃性。迄今为止,这个问题给数据保护主义者带来的困扰,远比“使用这种应用的用户越来越多”更大。

新技术带来的无限可能与消费者需求产生碰撞,这就为保健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潜力:

☆智能手机能完成的事情远比现在更多。现在的智能手机,或者是再给它增加一些小的技术手段,不仅仅能够作为支付工具、扫描仪或者家装服务控制仪器使用,而且还能够成为健康管理和医疗技术领域的全能工具。

☆市场需求是巨大的,更确切地说,这种需求分为两个层面。关注运动和健康的消费者获得了可以长期使用测量和分析仪器的机会,目前,还只有拥有私人医疗团队的顶尖运动员们才有机会使用这些仪器。这些仪器可以记录过去4周以来的慢跑里程、深度睡眠期和心电图数据,运动员们借此可以变得更健康,取得更好的成绩。针对一些非自发的、非预防性的保健需求层面,市场潜力也应该更大,比如一些慢性病患者或者一些自理能力下降的老年人的保健需求。

糖尿病和心血管循环方面的病人是数字化创新的核心目标群体,在这方面,智能手机至少能部分分担医护人员的职责。例如,可穿戴数字设备就是将智能手机技术与医学诊断结合在了一起。这方面的发展进一步加剧了社会老龄化的大趋势。

现今,在健康领域的数字化初创公司都在重点关注养老院中的看护服务或岗位的中介业务。这个领域的下一个发展计划是直接服务于人的身体。一个数字化的手环不再仅仅提供计步功能。如果人跌倒或者是昏厥,它能够识别出来,并且能够提供援助。

制造业和工业4.0

工业4.0这个概念是很模糊的,至少是跟大数据这个概念一样模糊。就像念叨大数据这个概念一样,也有很多的企业决策者经常提起工业4.0,虽然他们也不是很明确地知道工业4.0这个概念到底指的是什么。机械制造业的生产商往往是这样理解的:我们额外再生产一批传感器,然后贴上4.0的技术指标,这样听起来时髦一些。

在我们看来,对工业4.0概念的理解包括如下方面:

未来的制造设备都被安置在智能化的、设施完备的、数字联网的厂房里,邻近工厂的设备能够持续地互换使用。如果一台机器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更多的工业原料,那么它会在联网中显示出来。如果一台机器已经达到生产负荷极限,那么它可以通过联网向其他机器请求支援。

制造设备不仅仅只跟“同类”制造设备“联系”,也可以跟它自己生产出来的半成品“联系”,还可以跟它自己生产或者加工出来的成品“联系”。这些半成品、成品都携带有芯片,制造设备能够监控这些产品的后续使用情况,这样一来,制造设备就能够更好地满足日益个性化的客户需求。

未来设备的联网程度何止是十倍于今日的程度?!每一个设备都是所谓的“设备云”的一部分。

让我们再往深想一步:未来设备的联网程度何止是十倍于今日的程度?!每一个设备都是所谓的“设备云”的一部分。这反过来又意味着:在一个有协作关系的生产圈中,不同工厂的生产数据被连接在了一起。一个大型汽车批发商跟我们说,有一位顾客在网上预订了一个发动机上的密封环,这个密封环是由特定材料制造的,并且对特定材料的密度提出了很专业化的要求。“设备云”中的联网机器成功地搜索出了哪个设备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生产出符合质量要求的产品,并且售价最低。

汽车(交通)业

就像在街角的旅游中介一样,汽车生产商可能也不值得同情:系统地看,数字化的很多方面现在已惊人地改变了汽车行业众所周知的、顺利运行超过百年的产销商业模式。

☆智能手机使“合伙使用汽车”的形式发生了改变。现在的乘客越来越对和谁一起、使用哪辆车感到无所谓。大部分的拼车族越来越少地考虑去购买一辆车,就更别说买第二辆了。

☆传统的汽车生产商在面对新晋的、数字化竞争能力强的汽车生产商时备感压力。具体的原因是:仍具有购车需求的目标客户群体会去寻求分销商或二级进口商平台,这些平台价格实惠且拥有最好的互联网贸易架构,还会提供送货上门服务。或者,他们可以通过像Meinauto和APL-Auto这样的新型中介在线购置新车。

☆让我们用一些问题来概括一下汽车行业的数字化未来:谁会赢得这场自动化汽车比赛?是那些知名的汽车定点生产商,比如丰田、大众,还是与数据供应商合作的宝马?谷歌是否已经预见到实物汽车可以作为一种可交换的大宗商品,并且正在独自榨取无人驾驶汽车这一新事物的剩余价值?其他人可能会问,汽车行业和数字化的联合会是怎样的?在经济层面,最终是谁在引领汽车行业的变革?

在这里,我们谨慎地表达一下自己的理解:数字化进程使实物汽车面临贬值。如果我们问50多岁的上一代人,他们最喜欢的品牌是什么,他们会回答奔驰、大众和宝马。但是30岁以下的消费者会说三星、苹果和阿迪达斯。人们更加重视使用价值。面对这种趋势,汽车生产商们,尤其是产量比较大的生产商,需要去寻找对策。

能源

2013年,全世界发电量2300万千兆瓦时。1千兆瓦时相当于100万千瓦时。利用智能电网技术,即将发电企业、储电企业、电力用户进行联网,可节约30%~40%的电能。

通过应用智能电网和智能电表,我们可以赢得改善世界气候的最大的机遇,也可以获得能源史上最大的商机,而且二者还并不相互冲突。

投资者眼光

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瑞士的欧洲核子研究组织里,有一位来自英国的科学家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他潜心研究与其他的科学家互换电子文献的技术可能性。与此同时,来自伊利诺伊州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的美国经济学家艾尔弗雷德·拉帕波特(Alfred Rappaport)正在寻求企业家衡量和提升公司价值的方法。蒂姆·伯纳斯–李的研究结果最终衍化形成了互联网,而拉帕波特的研究结论现在被我们称为股东价值。

这两位科学家的研究具有因果关联性。拉帕波特的研究成果使人们在评估企业价值的时候,不再过度关注企业过去的营业额和现时的收支情况。根据他的“现金流贴现模型”,在评估企业价值时,仅需关注企业未来的现金流。当时,几乎所有评估企业价值的流程都多多少少地采用了“现金流贴现”这一概念。这导致当时一些初创的、成长力良好的新业态的评估价值突然间飙至数十亿美元,它们可以借此在资本市场上筹集对创业的成功来说必不可少的资本。与此同时,投资者越来越不看好那些在成熟市场领域成长性较差的传统商业模式。企业作为一个机构所拥有的“祖父条款”[2](现在仍与20世纪90年代在企业经济学课上所学到的没有什么区别)的作用突然减弱了。简单来说就是,如果没有拉帕波特和他的股东价值原则,市场上大部分的数字化公司就不会存在。

大约30年之后,世界上最有价值的三家公司中有两家是互联网公司,它们就是苹果和谷歌。也只有全球最大的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能跟得上它们的脚步吧。沃伦·巴菲特——号称有史以来最成功的投资家——在数据驱动下的商业业态方面大量投资,其中他运作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就是排名前五的案例。现在,微软的很多业务也与数据密切相关。

如果说还有最后一件事需要论证,那么就是:需要从投资者看待数字化或者相关事物的眼光出发,让最后一名大数据理论的批判者也相信,没有数据是行不通的。

对现时现金流和贴现现金流都关注的投资者可能会发现:

1.在很多领域,既存市场领先者在其核心业务方面的利润被瓜分;

2.在很多成长性良好的领域,尤其是那些技术创新程度较高的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市场主体。

投资者们亲眼看到了它们是如何改变消费者的生活的。他们亲身经历了在自己家的房子里,一堆电子设备是怎样从无到有的。他们能够回想起来,台式机、笔记本电脑,以及后来的平板电脑是如何占据越来越多的个人时间的。投资者们能够感受到,如果没带智能手机,他们晚上睡不了觉,白天出不了门。妇女们睡前越来越多地阅读电子书,而不是纸质书籍。或许,某位投资者(比如本书的三位作者之一)认识一个60岁左右的前集团董事,他给自己买了一部迷你折叠车,为的就是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到达即行(car2go)的取车点,奔驰smart的后备厢较小,但正好可以容纳迷你折叠车。如果投资者们还未曾尝试过在线购买生活用品,那么他一定是认为,他的冰箱早晚可以先进到替他做这件事的程度。

同意识到生活中的种种改变一样,投资者们需要认识到,在一个以用户为中心的世界里,经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改变。他们需要知道,某个企业是怎样横扫所有行业最终获得市场地位的,以及是谁掌握了市场前沿。投资者可以去观察,当亚马逊对消费者十分了解,而生产商却不是很了解客户时,亚马逊就可以牵着生产商的鼻子走了。

第三,投资者们需要看清楚,克莱顿·克里斯坦森20年前提出的“颠覆性创新”理论,就如同一个成规,言中了很多数字化变革中的企业的宿命。在空白市场中,新企业应该如何发展?市场领先者认为哪些业务是缺乏吸引力的?一些市场领先者在一开始会去嘲笑初创公司的技术弱点,而后为什么他们又转而认真分析这些企业了呢?在空白市场中,为了保持领先优势,初创公司里业绩表现较好的企业是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弥补自己的技术弱势的?凭借着先进的技术和商业模式,“颠覆性创新”型企业是如何跻身利润丰厚的核心市场的?而且时常会占领全部市场。经济史学家肯定知道这些。没有哪个马车生产商能够一下子变成汽车制造商,没有哪个大型帆船制造商能够完成向汽轮制造商的转化,也基本上没有哪个计算机硬件生产商能够迅速转变为一个经营数据的大企业。这时,(不得不说)IBM是一个例外!

投资者需要时常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我到底在赌什么?我下多少注?这是一个衡量现在和未来的问题。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投资者们会有意无意地在拉帕波特第二部成功的著作中寻找到建议。这本书于2001年出版,书名是《预期投资》(Expectations Investing)。投资者根据预期进行投资的主要立足点,是通过谨慎分析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来判断企业的现时价值,而这种价值在过去被低估了。目前这种论点获得了广泛共识。书中描述的预测企业未来发展前景的工具就是所谓的标准。以投资者的眼光来看,现时的股价对企业来说首先是一种低估的评价,这种评价不能促进企业的数字化变革。

以投资者的眼光来看,现时的股价对企业来说首先是一种低估的评价,这种评价不能促进企业的数字化变革。

另一方面,利好的消息是:一家保险公司为了维持市场领先者的地位,不一定非得成为谷歌。一家食品零售企业不需要具有像亚马逊公司那样的数字化竞争力。具有高利润值的电信企业也没必要像脸谱网一样那么了解自己的用户。但是,它们必须在它们所在的行业里成为智能数据冠军,比行业里的其他企业具备更强的数字化竞争力。

[1]德国大型时尚电商,主营服装和鞋类。——译者注

[2]Bestandsgarantie,在英文中是grandfathering,译为“祖父制”“祖父条款”。祖父条款是一种规定,它说的是,某些人或者某些实体已经按照过去的规定从事一些活动,新的法规可以免除这些人或者这些实体的义务,不受新法律法规的约束,继续依照原有的规定办事。——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