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了发展的产品观后,你会发现这世上没有任何产品能够做到完美无缺。产品经理们追求的应当是某一方面的极致,绝非完美。既然产品存在缺陷,我们就要有勇气承受用户的各种不满情绪,用开放的胸怀倾听客户的抱怨甚至谩骂。这意味着产品经理需要有一颗粗糙的心。说得通俗一些,产品经理的脸皮一定要厚,不要害怕被人骂。
读研究生时,我曾经研发过一款防病毒卡。光研发填不饱肚子,而销售则意味着不可避免地会和用户直接打交道。正是这次销售经历,让我深刻地明白了一个道理——挨骂是产品经理的必然经历。
由于我的个人经历比较顺,从本科到研究生都是保送,是生活在象牙塔里的天之骄子,还拿过“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二等奖,因此,我骨子里颇有些骄傲和自负。但当我为了销售产品低下骄傲的头、和那些用户打交道的时候,才发现挨骂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情,用户对你的产品不满意自然会骂你——你的软件怎么这么烂?你怎么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
刚开始挨骂时,我心里十分难受。作为产品的研发者,这种赤裸裸的谩骂无异于在我脸上直接扇了几个耳光,生气是难免的,按捺不住时甚至想要反唇相讥。我的这种体会可能会引起一些产品经理的共鸣:你会感觉用户很傻,甚至有些不可理喻,产品已经免费提供给他们使用了,却依然喋喋不休,没完没了地埋怨;你会认为用户没有耐心,会感到委屈——你明明开发了10个功能,但只要有一个功能不好用就会被用户骂。
在世俗的眼光中,今天的我可能算得上是一个成功者。但是我很清楚,我只是一个经历过较多失败的人,我也是在用户的骂声中成长起来的,甚至曾被别人骂得狗血喷头。最极端的时候,有几家特别恨我的公司雇了成批的水军来骂我。当然,骂归骂,水军也不能纯粹造谣,于是他们用“放大镜”挑360产品的毛病,找到一个就大肆渲染。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些水军的进攻对我和360而言是最好的助力,我们如果能将产品做得更完善一些,让他们无可挑剔,找不到批评的切入点,自然也就能够赢得用户的青睐。事实上,对于挨骂这件事,不妨换些角度来思考。
1.抱怨的人才是真正的买家
能直言不讳地指出你的缺点的人是你生命中的贵人;整天在你跟前奉承、时常把你吹上天的人,往往才是真正看你笑话的人。千万要有自知之明,不要随之起舞,否则会摔得很惨。没人批评你是件很恐怖的事,迟早有一天你会因为这一点而失败!
人人都爱听肯定、表扬的话,但是“忠言逆耳利于行”,对你负责任的人才会批评你,认为你“孺子可教”的人才会批评你,真心待你的人才会批评你,愿意操心劳力教你、带你、帮你进步的人才会批评你……
业界有句流传已久的名言,叫“抱怨的人才是真正的买家”。那些抱怨你的产品差的人,恰恰是你的产品的忠实使用者——大多数情况下,当一个用户对你的产品感觉不好时,会直接放弃它,而不是向你抱怨。批评你的人,都是关注你的人。因此,一旦有用户批评你的产品,你一定要珍惜。
2.被批评并不丢人
有人认为受到批评是件丢人的事情,比较伤自尊,我觉得这是一个误区。如果出现小错误后不能及时修正,由小错酿成大错才是真正丢人的事情。是否接受他人的批评,与自尊没有丝毫关系。真正自尊的人,更要接收来自多方面的声音。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掌握分析事情的多种角度,又能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还能增强自己的判断力。
3.兼听则明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产品,你的产品肯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和缺陷,更好的解决思路往往隐藏在那些听起来刺耳的反对意见里。因此,面对批评应该持包容的态度,即使已经做得很好,也要多听取别人的批评意见,此所谓“兼听则明”。
如果一听到他人的批评,就急着替自己辩解,那你什么新产品都无法开发。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听到批评后做两件事:
第一,把你应该做的事情尽力做到最好,用事实说话,让那些对你有非议的人无话可说。如果你可以采取行动证明自己的做法是正确的,那么别人的指责和批评自然不攻自破;相反,如果确实是你的做法存在错误,那么,即使花费再多的时间和精力为自己辩解,也只能是做无用功。事实胜于雄辩,客户永远只会相信自己亲身经历的。
第二,和批评你的人进行交流,了解对方的想法和意见。所谓“当事者迷,旁观者清”,多听取别人的意见更有利于我们发现自己的错误。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所以,在听到批评后不要生气,也不要气馁,最重要的是去真正了解问题所在。事实上,这是一个学习和改进的好机会。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产品如同艺术品,需要长时间地打磨、尝试和试错。产品经理一定要拥有一颗粗糙的心去接受大众的非议,厚着脸皮听取用户的批评。错而能改,善莫大焉。
4.偏听则暗
兼听则明强调的是尽可能多地听取来自不同方面的声音,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做产品要多听用户的批评意见,但是又不能完全被某些用户牵着鼻子走,此所谓“偏听则暗”。
“兼听则明”和“偏听则暗”的关系十分微妙,但并不矛盾。产品经理确实应该多听用户的意见,但不能将用户的意见简单地全盘接受,而是要将尽可能多的用户意见收集整理后,进行加工和思考。打个比方,甲用户希望你为他提供包子,乙用户想吃饺子,而丙用户要的是煎饼,你该如何是好?不同用户的表面需求大相径庭,但本质需求可以归结为一个主题——用户其实是饿了。弄明白这一点后,你就会发现看似完全不同的用户批评意见,可以用同一个改进方案解决——给他们一包方便面就好。用户要的不是你的产品,而是产品的使用效果。
360在研发手机助手3.0版本时,曾经尝试更换UI(用户界面)主色调——将360一直以来采用的绿色变成蓝色。结果在向用户征集意见时收到了铺天盖地的反对声音,80%的用户表示已经习惯了绿色,对蓝色不能接受。
意见收上来后,产品经理脸色铁青地找我反映情况,说:“周总啊,这事儿不能办,用户们不但不答应,还把我们给骂了,说我们瞎折腾。”或许是挨骂的次数太多了,我的心早已超然了(或许是没心没肺),我安慰产品经理别着急上火,并专门带他去了798艺术区拜访艺术家,和他们沟通哪种蓝色更能让人感觉舒服。
蓝色有十多万种,不同蓝色的含义和代表的调性也不尽相同。为找到适合3.0版的UI主色调,我们的产品经理团队历时两周进行专项讨论,对比了上千种色板,深入走访了东南亚多国,最终选定了马尔代夫蓝作为主色调,并将主界面做了一些简单的样式调整。发布新版本后,我们通过各种媒介向用户宣传马尔代夫蓝背后的含义,并再次征集用户意见——70%的用户表示,对新版本的颜色非常满意。
对于这个结果,产品经理一脸无奈地跟我说:“我们的用户太难伺候了,发布前说不喜欢,发布后又说喜欢。”我却认为是我们对用户的理解出现了问题。用户之前不接受是因为我们改变了用户的使用习惯。大多数人通常不太愿意接受已经熟悉的事情突然发生改变。常言道“人心思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以用洗衣机洗衣服为例,常规的流程是将衣服往洗衣机里一放,再按下按键,剩下的事情就交给洗衣机了。假设突然有一天洗衣机升级了,需要改变以上操作流程,即使洗衣效果能得到明显提升,也必然会让很多人不满:“为什么改变操作流程?我觉得之前的流程挺好的。”但是,如果你将版本升级的原因以及花费的心血向用户解释清楚,用户至少会愿意为你的认真买单。
产品经理一定要拥有自己的独立产品观,不能百分之百地吸收用户的意见。要知道,没有一件产品可以满足所有用户的要求。你在研发一个功能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其可能带来的副作用,不是做500个功能满足500个人,最后就能得到500个用户。苹果的产品也有很多缺点,只要在一点上做到极致,打动绝大多数用户,产品就有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