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吕正操回忆录 » 吕正操回忆录全文在线阅读

《吕正操回忆录》第80节:“冀中一日”

关灯直达底部

“冀中一日”

一九四一年初,冀中区党政军主要负责同志,考虑到要更好地反映冀中人民抗日斗争的伟大史实,从高尔基主编《世界一日》、茅盾主编《中国的一日》受到启示,向冀中文化界明确提出组织写作《冀中一日》的要求。这一倡议,得到冀中党政军民各机关、团体的热烈拥护。这年四月,冀中抗联所属群众团体和区党委、军区政治部、报社的代表,聚会在安平县彭家营村,成立了“冀中一日”筹委会。会议讨论“冀中一日”选择哪一天好,一致同意选在五月。鉴于五月即将到来,需要时间动员布置,就确定了五月二十七日。因为这是一个普通的日子,更能代表冀中军民的生活和斗争。

“冀中一日”写作运动的宣传动员搞得相当深入,各机关、团体通过自己的组织系统,一直把任务布置到各个村庄和连队。当时,各村的“街头识字牌”,都写着“冀中一日”四个字。站岗放哨的儿童、妇女,见行人来往,查完“通行证”,都要叫你念“冀中一日”四个字,问“冀中一日”指的是哪一天,提醒你要写一篇“一日”的文章。每个群众,每个战士,每个干部,都热切地期待着五月二十七日这一天的到来。站在抗日斗争最前列的冀中军民,对于自己的革命事业是热爱的,对于战胜日本侵略者是充满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他们把“冀中一日”写作运动,当成一种对自己的鼓舞,对敌人的示威。有些连队,为了获得一个好的题材,经过上级批准,选择五月二十七日这一天打下了敌人的据点。到了五月二十七日这一天,能动笔的人都动笔写作,据统计,亲自动笔写稿者有十万人。不能动笔的请人代笔,许多不识字的老大爷、老大娘,也都热心参加了这一写作运动。各地送往“冀中一日”编委会的稿件,要用麻袋装,大车拉。打起仗来,还得用大车拉着打游击。

《冀中一日》的编选工作,在当时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举动。仅冀中区一级就集中了四十多个宣传、文教干部,用了八九个月的时间,才初选定稿。前三辑由王林、孙犁、陈乔等编辑审定,第四辑由李英儒负责。孙犁还根据看稿的经验,编写了《区村连队文学写作课本》一书,首先在三纵队的《连队文艺》上连载,后来我把这本油印的小册子,带到山区,铅印出版,书名改为《怎样写作》。全国解放后出版的本子,叫《文艺学习》。

《冀中一日》全书约三十万字,由二百多篇短小精悍的文章汇集而成。内容分为四辑:第一辑“鬼蜮魍魉”,控诉日军残酷的暴行;第二辑“铁的子弟兵”,写武装斗争和我军的生活;第三辑“民主、自由、幸福”,写根据地的民主建设;第四辑“战斗的人民”,反映群众在党领导下的英勇斗争。这不是一部普通的书,是千万抗日军民用血泪写成的一份真实的战斗记录,一部杰出的历史文献。

《冀中一日》初版油印二百本,当即由交通员们背着,挑着,穿过敌人的封锁线,迅速传递到冀中各地。

《冀中一日》初印之后,编委会又根据各方面的意见,做了补写、补选和校正的工作。王林还根据一些人提供的材料,补写了我的活动情况,说我正在白洋淀检查工作,遭遇上敌人的“拉网扫荡”,一天之内受到五次反复合击。后来,朝敌伪据点冲去,才胜利地突出敌人的合击圈。王林所写,事实上是不错的,但时间上显然有误,和我在白洋淀检查工作的时间,整整差了一个月。

补选和校正过的《冀中一日》,还没来得及付印,敌人对冀中区发动了空前残酷的“五一大扫荡”。负责这一工作的王林,唯恐自己一旦遇到危险,致使经过大力校正的稿本和补选的稿件同归于尽,就把它坚壁在堡垒户的夹壁墙里。

丢下这个本子,王林就像母亲把孩子寄托在别人家里一样不放心。在反“扫荡”的间隙中,他曾经绕道去查看,不料坚壁稿本的堡垒户受到严重损失,夹壁墙也付之一炬了。

“五一大扫荡”给冀中人民带来了永世难忘的灾难,人们四处坚壁的这部黄色麦秆纸的初印本,也遭到了劫运。

解放后,为寻觅失落的《冀中一日》,文化部门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征集工作。一九五一年,河北省文联找到这部书的第一辑。一九五八年,当年主持编审工作的王林同志寻到了第二辑。百花文艺出版社于一九五九年七月,将这两辑合在一起付印出版。一九五九年秋天,河间县委从一位老教师处找到保存了十八年之久的第四辑。一九六○年五月,当年为精印《冀中一日》,朝夕伏案刻写的铁笔战士周岐同志,见到重新印刷的《冀中一日》,立刻将自己冒着生命危险保存下来的四辑全书邮寄出版社。这样,诞生在战火中的《冀中一日》,又在社会主义的今天得以重印,和更广大的读者见了面。

《冀中一日》中一篇篇短小、朴实、精炼的散文,显示了群众的智慧和创作才能,它真实地表现了冀中根据地斗争生活的整个风貌,表现了中国革命的一个时代。

这本书的问世,是冀中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上的一件大事。一九四一年初版时,子华同志写了“题词”,他说:“《冀中一日》是冀中党政军民各方面有组织的首次集体创作,是大众化文学运动的伟大实践,是我们向新民主主义文化战线上进军的一面胜利的战旗。”

以后,无论是冀中区,还是分区和县,都还发动过类似的一些写作运动,可见“冀中一日”写作运动的深远影响。

一九四二年七月,在路西完县张各庄,子华同志又发起《冀中反“扫荡”纪实》征文,号召冀中军民恢复斗志,总结经验。这一工作由冀中军区政治部主持,代理政治部主任兼宣传部长张庆泰,任征文编委会主任,军区文艺科常征、沈云及《前线报》的安玉良、张锋、曹曲水等任编委。晋察冀边区文联罗东、抗敌剧社的吴畏、洛灏协助工作。火线剧社的同志大都参加写作。

定南县文建会出了一册《血的五月》,也是记述“五一”反“扫荡”斗争的。

一九四三年六七月间,六分区在地委书记张逢时的倡议下,号召全分区人民写作《伟大的一年间》,即一九四二年五月至一九四三年五月自己的见闻与感受。各县党政军民立即响应,不久即纷纷寄来稿件约七百篇。由在分区报社工作的林呐负责选出质量较好的稿件八十来篇,编为三辑:第一辑题为“罪与仇”,主要揭露、控诉敌人“扫荡”和“清剿”时烧杀抢掠等残暴罪行;第二辑题为“点线间”,反映全分区军民在敌人碉堡林立、沟路如网的残酷环境中,坚持战斗,坚持生产、坚持工作的英雄事迹和斗争经验;第三辑题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报道经过一年时间的反“扫荡”、反“清剿”的艰苦奋战,分区军政工作取得的成绩和恢复的情况。这一批极为珍贵的稿件,却因遭敌人袭击,全部丢失。

后来,一九四五年五月,“五一”反“扫荡”斗争两周年纪念日的时候,王林在七地委组织过“伟大的两年间”写作运动。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又曾建议冀中区党委和军区,发起过“抗战八年写作运动”。都征集到大批群众稿件,只是由于编辑人力不足和印刷条件所限,最后未能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