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居幕后的秘密
2006年2月15日,马化腾辞去了总裁职务,让原首席战略投资官刘炽平接任。刘炽平的主要工作是协助管理腾讯的日常工作。
马化腾缘何要在腾讯蒸蒸日上的时候退居幕后呢?对此,马化腾给出的解释是,他想通过减压来回归到自己的本位上,也就是说他并非不管不问了,而是将主要的精力用在腾讯发展的大战略方面以及一些产品规划和布局上。
对于为何让刘炽平接替自己,马化腾说了一段话作为解释:“过去一年中,刘炽平先生对公司的日常管理和运营贡献良多,是我们管理团队中的重要成员之一。有了他和管理团队其他成员的协助,我可以利用更多精力制定公司战略和规划新产品方向,让腾讯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把握潜在的市场机遇。”
刘炽平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应当说,在接替马化腾之前,刘炽平是一个业内知名度不高的管理人,不过他的个人能力却十分突出,在他25岁的时候,就拥有了斯坦福大学和西北大学的两个硕士学位。此外,他在股票发行、兼并和收购以及管理咨询等方面有十多年的从业经验,只是对即时通讯软件还算是一个不太懂行的外行。刘炽平曾经出任过高盛亚洲投资银行部的执行董事和电信、媒体与科技行业组的首席运营官,另外还在麦肯锡公司做过管理咨询工作。从2005年开始,刘炽平出任腾讯首席战略投资官,专门从事公司战略、投资和并购的指导性工作,在此期间,腾讯的股票从6元涨到了20多元,一举成为国内市值最高的互联网公司。
在刘炽平的统一管理下,腾讯的“在线生活”战略全线铺开,一点一点地完成了面向即时通讯、网络游戏、门户网站乃至电子商务的多领域开进。总的来说,刘炽平是一个比较富有战略眼光、能够统领全局的人物,他帮助马化腾尽早完成了海外市场的商业布局,为腾讯立下了汗马功劳。
刘炽平对做企业的看法是:好企业20%是因为策略上的成功,而剩下的80%的因素决定于企业的执行力。也正是这种原因,刘炽平最后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投身到企业之中,从帮助企业进行战略分析的旁观者转变成一个战略的执行者。
追溯马化腾辞职的动向,恐怕要说到2005年年末腾讯的换标。当时媒体对腾讯换标的看法是,这只是很多公司改换新面貌迎接新一年的“讨采头”之举,但是对马化腾来说,他可能会面临新的挑战,因为作为企鹅帝国掌门人的他将会迎来新的角色转换。对于媒体的这种解释,马化腾在2006年接受采访的时候做了修正,他认为腾讯换标是为了对自身业务多元化的一种拓展,并非只是换标而已。旧的标识也会在一些场合继续使用,只不过和新标志相比,旧标志代表不了腾讯更全面的业务形象。
显然,马化腾一句话道破了天机:腾讯将继续拓展新的业务领域,而不会仅仅满足于IM类软件,这是由腾讯在2005年业务“遍地开花”的大好形势决定的。经过这一整年的摸爬滚打,腾讯已经在网游、门户、电商等多个领域小有成就,正在逐步从一家单做IM软件的互联网公司朝着一家网络社区服务公司转变。与此同时,腾讯的员工数量也增长到2400多人,这给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正是这一系列的新变化,让马化腾不得不琢磨着要拿出更多的时间去一心一意地做事,否则他很可能会被公司的大事小情拖累得动弹不得。马化腾也清晰地预见,处在快速成长状态下的腾讯,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还会面对更多的新问题,而这些问题只有经过“分流”处理之后才更容易妥善地解决,因此马化腾必须做到“专注”,集中宝贵的注意力推动企鹅帝国向前继续发展。
马化腾的退居幕后,其实还有另外一番含义:当一个企业从小变大之后,企业领导者的个人魅力所带来的影响也会逐渐变小,因为一个人的能量终归有限,只能在企业发展的某一个阶段产生比较重要的作用。当盘子变大之后,企业需要的不是强化领导者的个人能力和威信,而是要逐渐从个人英雄主义过渡到科学的管理体系当中。
马化腾退居幕后,也是和他的个人特质有关系,他是个做事专注的人,从1998年到2006年这几年间,腾讯虽然在不断拓展着新的业务领域,但是也在完善和规范自身的服务工作,是当时中国唯一一个专注于网络IM类软件的互联网公司。换句话说,即时通讯对马化腾来说始终是公司的工作重心,不会因为在其他业务领域掘到黄金之后就受到冷遇。而这种“专注”的文化体系,也逐渐成了腾讯企业文化中的一部分。
专注让马化腾在考虑问题的时候看得更远,让QQ在众多做IM软件的竞争对手之下存活下来并发展壮大。当然,腾讯的发展壮大也不会分散公司的注意力,因为专注跟拓展是互补的两方面,专注并不意味着要一条道跑到黑,而拓展也不是无目的地四处撒网,只有将二者巧妙地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腾讯自身的优势。
马化腾的退居幕后,也是为了将腾讯打造成一个以QQ为中心的社区和平台,从而实现他的开放性网络的宏伟蓝图,让用户的互联网生活真正实现无缝化,这已经不再单纯是一种产品理念,更是一种企业精神和创业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