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的大学生活,让袁隆平学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可是孟德尔和李森科的博弈也让他有些不知所措,幸好他遇到了一位开明的管老师。有时候,站在人生的岔路口,需要作出选择的时候,若有人能够给予明确的指点,就显得非常重要。
人生禁不起太多的蹉跎,如果选错了方向,也许几年、十几年就这样白白地浪费掉了,幸好袁隆平没有被李森科无性杂交的那一套理论迷住眼睛,他最终一边拉着小提琴,一边投入了孟德尔的怀抱。现在可以看出,袁隆平的见识,确实是高人一筹。而这种超人的见识,在他研究杂交水稻的人生中,确实是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袁隆平面临毕业,当他和同学们唱起毕业歌的时候,他的脑海里始终都有这样一个问题:毕业之后去做什么?又有什么命运在等待着我?
一对基因在杂合状态中保持相对的独立性,而在配子形成时,又按原样分离到不同配子中去的现象;一对基因在杂合状态各自保持其独立性,在配子形成时,彼此分离到不同的配子中去,在一般情况下,F1配子分离比是1∶1,F2表型分离比是3∶1,F2基因型分离比是1∶2∶1——这是孟德尔关于遗传学的分离定律。
当具有两对(或更多对)相对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在子一代产生配子时,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其实质是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即一对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与另一对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彼此间互不干扰的,各自独立地分配到配子中去。这是孟德尔的独立分配律。
孟德尔1822年7月20日出生于奥地利的西里西亚,是遗传学的奠基人。这个戴着一副小银丝腿眼镜的人,后来成为现代遗传学之父。这位大科学家的几本遗传学著作,就放在西南农业大学图书馆一个不被人注意的角落,落满灰尘。
袁隆平在西南农业大学学的是遗传制种专业。在学校时,他一开始搞的都是苏联米丘林和李森科无性杂交的那一套。后来证明他们的那一套无性杂交的方法基本上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量变,不见质变。最后结果是什么都没有!
袁隆平从不迷信权威,他在上课之余经常会去图书馆阅读国内外许多关于农业科技的书籍。他在不经意间,发现了孟德尔和摩尔根等人的遗传学书籍,在阅读过程中一旦有不明白的地方,他就去请教一位姓管的老师。
可是,当时孟德尔的观点和米丘林等主流的观点相悖。1957年,管老师被错误地打成了“右派”,因为不堪忍受批斗,在“文革”初期,这位正直博学的管老师就自杀了。
这天,袁隆平捧着一本孟德尔的书正在偷偷研读。忽然旁边的宿舍中传来了一阵悠扬的小提琴声。喜爱音乐的袁隆平,被悠扬的乐声吸引。他悄悄藏起书本,轻轻推开旁边宿舍的房门,下意识地抬腿走了进去。
宿舍的窗边,站着一位姓梁的同学,随着他手里琴弓的挥动,优美的小提琴声如春泉溪流般地流散了出来。演奏完毕,袁隆平上前一把拉住梁同学的手,说:“你的小提琴拉得太好听了,我要跟你学琴!”
梁同学看着袁隆平的手,说:“你的乐感不错,手还灵巧,学小提琴一定成!”
袁隆平省下家里给的零用钱,买来了一把廉价的小提琴,他先从最基本的小提琴练习曲开始,经过一段时间不懈的练习,他终于能拉出标准的《思乡曲》了。
袁隆平后来一边培育杂交稻,一边拉着他的小提琴,优美的《思乡曲》变成了一首雄浑的《水稻五重奏》,这首澎湃激昂的水稻五重奏,曾经在人民大会堂回响,最后飘出了国门,飘向了世界……
1952年,正值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的第三年,空军准备在西南农业大学800名学生中选拔飞行员。当时考试非常严格,一共有36个项目,包括内、外、五官科的检查,眩晕试验以及心理素质的检查,只要有一科“挂”了,就将毫不留情地被淘汰。
经过测试,袁隆平过关斩将,成为8名合格学员中的一个。
请看看天空:那是属于你的——这是米兰达裘莱讲过的名言。谁没梦想过成为一缕清风,谁又没臆想过成为一朵白云,谁又没幻想过自己变成一只飞鸟?其实在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永不破灭的“飞天梦”。
袁隆平经过严格的体检后,便成了空军预备班的一员。他还荣幸地参加了当年庆祝“八一建军节”的晚会。可是第二天,还没等正式受训便传来消息,因为当时朝鲜战争形势缓和,已经进入了最后的谈判环节,国家也马上要进入十年的建设阶段,所以选上空军的大学生全部退回,袁隆平的“飞天梦”破灭,他又回到了西南农大继续读书。
四年的大学生活很快就结束了。袁隆平毕业的时候,同学们给他做了个鉴定:爱好——自由,特长——散漫。合在一起,就是自由散漫。
袁隆平的性格确实是这样,不愿意古板地拘束于礼节,更不愿意一本正经。
上大学的时候,入团很容易,可是袁隆平自由散漫惯了,起不到团员应有的模范带头作用,他就没有入团。袁隆平成名之后,湖南省委组织部一位领导找上门,动员他入党,袁隆平委婉地说,自己连党章都没读过,入党暂时还不够条件。那位领导又透露,组织已经考虑安排他担任湖南省农科院院长。
湖南省农科院可是个大摊子,每日忙于科研和育种工作的袁隆平依然婉拒了院长的头衔。
袁隆平解释自己不想当官的理由是:人的精力有限,他要继续研究杂交水稻,如果当了官,就要分散精力,影响他的人生事业。最后,他只作了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主任,并挂了个没有实权的、湖南省农科院名誉院长的头衔,通向仕途的大门被他悄悄地关上了。
七月的熏风吹送着花香,
祖国的大地闪耀着阳光,
迈开大步走向生活,
条条道路为我们开放,
再见吧亲爱的母校,
再见吧亲爱的老师,
再见吧再见吧,
我将要走向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让青春放射光芒,
我将要走向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让青春放射光芒。
……
这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最流行的一首毕业歌。又到了一年一度唱毕业歌的时候,袁隆平从小学到大学,他已经在重庆生活了12年,龙门浩的石板路,城内老街上的轻雾,嘉陵江奔腾不息的江水,飘香醉人的山茶花。这座山城处处都留有他的身影,他真的舍不得离开重庆,他想留在重庆的科研单位,继续他的遗传学实验。
毕业填报工作单位志愿的前几天,学校在礼堂召开了分配动员大会。学校的领导向同学们发出了号召,毕业生统一分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当时国家的经济还处在刚起步的阶段,花钱费力地培养出一个大学生非常不容易。袁隆平经历过日军侵华的战争,他深知国弱将会被人欺的道理。他学农的目的不就是想培养出高产的农作物,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吗?在重庆可以搞遗传学的实验,换一个艰苦的环境,难道就不能搞出高产的农作物吗?
袁隆平想到了孟德尔,他通过8个寒暑对豌豆进行栽培实验,终于发现了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这其中有多少艰辛和曲折可想而知!于是袁隆平毅然写了决心书:服从学校的统一分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不管自己被分到哪里,一定要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袁隆平的分配志愿递上去不久,他便被分到了湖南省农林厅(今湖南省农业厅)。袁隆平来到了湖南省农林厅后,工作人员给他开出了一封介绍信,让他到湖南湘西雪峰山下的安江农校任教。
袁隆平长达18年的教书生涯便在安江农校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