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文化常识 » 中国文化常识全文在线阅读

《中国文化常识》敦煌壁画和飞天图

关灯直达底部

敦煌石窟创建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位于甘肃省敦煌县城东南鸣沙山与三危山之间的河谷中,南北大约长1600米,现共有石窟552个,是世界现存壁画最多的石窟群,存有从北凉至元朝制作的壁画共12万多平方米,造像2450多尊。

壁画是敦煌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内容丰富、规模巨大、技艺精湛。早期,即从十六国到北朝时的敦煌壁画,内容大部分为描绘释迦牟尼生前的经历、佛生前的行善事迹和与佛有关的变化事迹和许多说法图等,比较鲜为人知的有“萨[土崔]那太子以身伺虎”、“九色鹿拯救溺人”、“须摩提女请佛”等故事画。还有许多佛像画,大多以说法图为主,以供善男信女们礼拜供养。早期敦煌壁画还描绘了传统神话的有关许多题材,比如伏羲、女娲、雷公、白虎等,这些中国的传说故事与阿修罗等印度传来的神话交织在一起,表现了中国佛、道、儒三家思想的融合。在这些壁画中还有许多表现诸如狩猎、造屋、修庙、赶车、交战、出殡、舞蹈、奏乐等现实场面,对于今天了解当时的社会民俗状况都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这一时期壁画尤其注重对人物动态、身体姿态的描绘,并善于用夸张的手法加以体现。

早期敦煌壁画中的人物多着西域服装,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印度和西域对中国的影响。北魏孝文帝改制之后,中原的风格逐渐开始融入敦煌壁画当中,与印度、西域两类风格一起在壁画中表现出来,形成了独特的壁画风貌。唐代是敦煌壁画发展的兴盛阶段,以经变画为主,画中人物众多,色彩绚丽,画幅也比较庞大。经变画中大量的歌舞场面是壁画的一个主要部分,画中描绘了不同肤色和发饰的乐手及舞女,鼓乐并奏,舞姿飘逸,表现出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反映出大唐帝国的辉煌业绩。五代时的壁画大多继承了唐代的风尚,除了有关佛教的绘画之外,还出现了很多世俗画,规模都很宏大。宋代的敦煌壁画没有太多的创新,元代的壁画多受到密教的影响,神像都变得神秘、可畏。晚期的敦煌壁画几乎没有什么发展,已经逐渐走向了没落。

飞天图(局部)

飞天是敦煌壁画中出现最多的形象之一,也是敦煌壁画中最著名的形象,甚至可以说是敦煌艺术最显著的标志。在500多个石窟中几乎每个窟中都绘有飞天的形象,出现了4500多个造型。

飞天的名称来自佛教,把化生到净土天界的神庆人物称为“天”,如“大梵天”、“功德天”、“三十三天”等。佛教中把空中飞行的天神称为飞天,道教中把羽化升天的人物称为“仙”,把能在空中飞行的天神称为“飞仙”。飞天原本只画在佛教石窟壁画中,飞仙多画在墓室壁画中,后来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在魏晋南北朝时曾把壁画中的飞天也称为飞仙。佛教在中国逐渐深入发展,飞天和飞仙虽然在艺术形象上有所融合,但是在名称上,人们只把佛教石窟壁画中的天神叫作飞天。

据佛经中讲,飞天也称为“香神”,是西方极乐世界中专门撒播香气的神。飞天的形象随佛教传入中国之后,成功地沟通了宗教与世俗、各个民族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广大人民的共同认可。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有的怀抱琵琶,轻拨弦丝;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有的彩带绕身,漫天遨游;有的脚踏白云,徐徐降落;有的昂首振臂,腾空向上。飞天的形象生动活泼、自由奔放、千姿百态,经历了千余年的岁月,向人们展示了不同的时代特色和民族风格,具有高度的历史意义和审美价值,给予人们美的享受。

(孙爱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