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知名的法国人曾经说过:“年轻人是很幸运的:他们将会亲眼见到伟大的事物。”他于一个多世纪之前发表了这个看法,假如他还活着,今天他或许还会重复这句话。自从法国大革命的时代开始,世界形势再没如20世纪前40年那样产生让人目眩的变化。
人类仍然在登山的道路上辛苦前行,痛苦地爬出了充满战争迷雾的深谷,极力通过合作争取和平及正义,并为此做出了巨大努力。人们曾希望,人类历史上遭受最惨践踏的1914年至1918的冲突将会是一场结束战争的战争。对历史有所了解之后,我们应该可以解释其中一些重大的失败,靠智慧与勇气继续面对未来。
第44章解释了为什么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下一章讲述这场战争是如何进行的,协约国是如何获胜的。第46章是“新地图与新法律”,将指出这场战争的收获与损失。第47章谈到关于战后的民主主义与民族主义的问题,主要是亚洲与非洲;第48章讲到国际联盟与国际法庭;第49章简略概述了和平阶段世界的情况。再接下来就是“危机的年头”这一章与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一章。
第43章 国际无政府状态
近代史叙述的是各方面进步的历史。欧洲与美洲人民于1914年之前的125年中,在制造机器、获得民主与扩大对其他诸洲的掌控上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可是他们却在一件事情上失败了。近代史最大的悲哀是未能在国际关系中用公理取代强权。争端依然要靠相互残杀来解决。
文明的推进不是消弭战争,而简直是使战争更为可怕了。科学家与发明家设计出了更加致命的毁灭性武器。工业为海陆军配备了更大的巨炮。民主体制由公民组建而成的强大军队取代了旧时人数不多的雇佣兵。欧洲这个最先进的大陆于1790年至1913年阵亡了约450万人。
一、为什么近代国家要打仗
近代国家继续进行战争有各种因素,其中,最大的因素就是国际无政府状态。
1、国际无政府状态。无政府状态是指没有政府去实行法律与维持秩序的状态。比如说,假如一个国家没有政府,没有警察,每个人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每个人都要带着枪来保护自己, 这便是无政府状态。
目前,国家和国家之间恰恰就处于这种状态。每个国家想要做什么或是敢做什么便能够做什么,由于还没有一个国际政府为这些国家制定法律并强制一切国家去遵守。国家正如缺少法律的人们,全副武装到牙齿,不遵从任何法律或权威。这便是我们所说的国际无政府状态。
反对无政府状态的努力?在1914年世界大战以前,用法律及和平来取代国际无政府状态的各种尝试都没有彻底成功。在中世纪,基督教教会曾经尝试阻止战争,但教会还未强大到能制止所有冲突,尤其是在后期。俄国沙皇亚历山大曾于1815年创建了维护和平的“神圣同盟”,梅特涅为了相同的目的组成了四国同盟,可是却都徒劳无功。
1848年之后,列强时常召开会议商讨国际纷争。这种国际合作的做法常常被称作“欧洲协调”。
国际会议?为了解决关于土耳其与巴尔干各国的问题,曾在巴黎、柏林、伦敦召开会议。1884年至1885年间,在柏林召开的会议规范了在非洲取得殖民地的一般准则。1900年,列强合作镇压中国的义和团起义。这种合作毫无疑问制止了一些战争,但并不能彻底阻止战争。
海牙会议?为结束国际无政府状态而进行的一次最著名的尝试,是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于1898年至1899年间所做的努力。他邀请诸国派出代表前往海牙共谋和平,于1899年召开海牙会议。由于包括德国在内的国家反对削减海陆军军备,所以这次会议在这方面并未取得什么成果。但是,在海牙成立了国际仲裁法庭,有争执的国家可以将国际纷争呈交法庭去做出裁定。这次会议还草拟了一部法典,以防在战争中采取不必要的残忍手段,但是,这些法律并未实行。
1907年,在海牙召开了第二次和平会议,但是国际无政府状态依旧盛行。1911年至1912年的意大利与土耳其的战争,和1912年与1913年巴尔干各国同土耳其的两场战争,都说明了海牙会议并未取得多少成果。
2、领土争端。引起战争的第二个原因就是国家间的领土争端。1814年—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罔顾民族情感划定了一定会引发纠纷的疆界,结果导致德国、意大利与比利时不得不采取武力来赢得自由。这些国家获得解放以后,仍然存在有争执的地域威胁着和平。比如,意大利还想获得被奥地利占领的一些地方。法国希望重新征服阿尔萨斯—洛林。在巴尔干半岛以及东欧的其他地方,还存在某些“痛处”。
假如每个国家都认可民族自主权,准许所有有争执的行省的人民采取公民投票的方式,那么领土争端或许不会威胁和平。公民投票可以使有争执地方的人民来决定他们想属于哪个国家。在19世纪中叶发生过几次公民投票的事例,但在1871年以后就再也没有出现。
3、新重商主义。引发战争的另一个原因是19世纪旧的重商主义思想的复活,尤其是主张国家政府应该保护与促使它的公民在国内外经商的旧思想。这是引起关税保护与帝国主义的原因。即使说近代的全部战争都是由于那些有影响力的自私商人想牟取暴利而引起的,也不算言过其实。有的战争,比如中国的鸦片战争,主要就是由于商业利益而爆发的。
这种新的重商主义被称作“新重商主义”。
4、民族荣誉。“民族荣誉”这个近代观念也阻碍着维护和平。19世纪盛行一种“民族荣誉”理论,所有民族国家都必须具有绝对的主权,不应该受到任何形式的外部掌控。报纸宣扬所有爱国人士的责任是为国家的“民族荣誉”而战,无论国家的立场对错与否。“对也罢不对也罢,都是我的国家”,这就是极端爱国人士的格言。
5、战争的“科学”辩护。近代国家的好战精神也被一种教导所强化,认为战争是一件好事,意味着强大与进步的国家打败了弱小落后的国家。这种信念源于错误地理解了有关植物与动物进化的科学理论——达尔文学说。尽管将进化论用于战争是错误的,但军国主义主张蓄养大批军队准备战斗,是发动战争的一个有力原因。普鲁士扩编军队,而且在1866年同奥地利作战,又于1870年同法国作战。普鲁士在战争上的成功使得奥地利、法国、日本、俄国以及意大利都采用了这种广泛军事训练的体制。所有国家都认为自己的军队是用来自卫的,邻国的军队是用来入侵的。这意味着所有国家都对邻国存有怀疑与恐惧。
6、海军主义。“海军主义”是军国主义的双生兄弟。当一个强国扩编海军的时候,其他列强便开始惊慌起来,也开始扩编自己的海军。在1898年—1914年,德国开始建立一支庞大的舰队,英国便将德国当作是可能的敌人,是对英国海上霸权的一种威胁。但是,英国的海军相当于任意两个国家海军力量的总和。
7、秘密外交。战争的最后一个原因是秘密外交。不同国家的公使们与大使们时常秘密签订协议,拒绝公开秘密协议与结盟条款。普通民众从来都不知道何时会被召集去扛起枪支。
战争的机会倍增是因为除了时常为了自己的纷争作战,还常由于盟国的纷争而被卷入战争中。
二、秘密外交与危机
为了了解秘密外交是如何造成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就必须回溯到1870年至1871年间的普法战争。
俾斯麦的外交?俾斯麦于1871年自法国手中夺取阿尔萨斯—洛林,让法国变成了德国的死敌。但是,只要俾斯麦还是德意志帝国的宰相,法国敢寻找报复机会的危险还是非常小的。因为德国的陆军是全世界最强大的。
三国同盟?另外,德国还有强大的同盟,而法国起初却是孤立无援的。俾斯麦于1882年和奥匈帝国、意大利成立了防御同盟。著名的三国同盟一直持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也被俾斯麦劝服了,与德国签订了一个秘密的防御同盟。
法俄同盟?1890年,年轻的德皇威廉二世免去了俾斯麦的职务,没有继续签订俾斯麦与沙皇之间的条约。1892年,俄国成了法国的同盟。假如法国遭到德国的进攻,俄国将会支援法国;同理,假如俄国遭到进攻,法国也会出兵进行支援。
英法协约?其次,法国向英国求得友谊,尽管它最近已成为英国在非洲的激烈竞争者。法国与英国在1904年签订了协约,认可英国对埃及的掌控,同时英国还许诺不反对法国在摩洛哥的主张。这是“亲密协约”的开端,或者说是英法间互相体谅的开端。
英俄协约?1907年英国与法国的同盟国——俄国签订了一份一样的协约。英国与俄国在亚洲,尤其是在波斯,曾经是相互妒忌的敌人,可是如今却消除了隔阂。英国通过协约与法国以及俄国联合起来,而法国与俄国间有着稳固的盟约。由英、法、俄三强组建成的集团常常被称作三国协约。
日本的地位?三国协约还仰仗日本方面的额外帮助。1902年,英国与日本建立了防御同盟。1904年至1905年日俄战争之后,防御同盟得到巩固了,日本与俄国、法国也签订了协议。
意大利的地位?意大利与三国协议也存在秘密谅解。尽管它仍是三国同盟的成员,却与法国有秘密协议,前者想要征服的黎波里,后者想要夺取摩洛哥。假如德法间爆发战争,意大利将会维持中立。
列强的均势?三国协约与三国同盟好像是一个非常平衡的“均势”。在一方的某个成员扩充军队,或是一艘新战舰下水,另一方便会紧张起来,觉得它的安全遭受到了威胁。从1904年至1914年期间,双方的海陆军都以惊人的速度开始增加,直至双方都在极重的负担下摇摇欲坠。
国际危机?“均势”最糟糕的特征就是它的不牢靠。每隔一年左右便会出现一次“危机”,两个同盟已经到了临战的状态。1905年、1908年以及1911年,在摩洛哥与巴尔干半岛的危险行径都几乎引发国际战争。更将欧洲逼近战争的是1912年—1913年的巴尔干危机,那时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保加利亚与希腊进击并战胜了土耳其。整个欧洲战云弥漫。多亏英国外相爱德华·格雷爵士集结列强,及时和解。
愤怒与“备战”?可是德国与奥匈帝国对于这个结果非常不满意。首先,土耳其是德国与奥匈帝国的友邦,它因为战败丧失了很多领土,国力被大幅削弱。其次,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王国是奥匈帝国身边的一根刺,差不多将领土扩张了一倍。1913年夏天,奥匈帝国秘密地向它的同盟国主张采取一些举措来压制塞尔维亚。但是,德国与意大利表示拒绝。表面上暂时维护了和平,可是却维护在危险点上。没人知道下次危机何时发生。同时,欧洲大陆上的全部列强都在狂热地扩充他们的军队。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如何开始的
大公的被刺?1914年6月28日,一位莽撞的南斯拉夫青年发射了几颗震惊世界的子弹。奥匈帝国大公弗兰西斯·斐迪南与他的妻子在驾车穿越萨拉热窝的街道时,被子弹打中丧命了。萨拉热窝属于奥匈帝国波斯尼亚省的一个城镇。因为被刺的大公是奥地利皇帝弗兰西斯·约瑟夫的侄子与最有可能的王位继承人,这个罪行在奥地利掀起了愤怒的浪潮。奥地利人觉得这个阴谋的背后有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王国的拥护,所以一定要惩罚塞尔维亚。
实际上,这个刺客尽管讲的是南斯拉夫语,还有南斯拉夫的民族情感,但却并非塞尔维亚公民,而是波斯尼亚人。塞尔维亚没有任何罪证。奥地利政府的一个特务报告说,他找不到塞尔维亚政府组织这场阴谋的证据。但是,他发现一些塞尔维亚官员曾经帮助这些阴谋者获取武器。这场阴谋是在塞尔维亚的首府贝尔格莱德策划的。塞尔维亚政府准许进行反抗奥地利的煽动。
贝希托尔德的最后通牒?贝希托尔德伯爵是奥匈帝国的外交大臣,他觉得萨拉热窝暴行能让奥地利有理由对塞尔维亚采取强硬举措。塞尔维亚是奥地利身旁的一根刺。假如对塞尔维亚煽动在奥地利的南斯拉夫人不进行阻止的话,或许奥地利终有一天会土崩瓦解的。现在正是采取行动的时候。所以,贝希托尔德于1914年7月23日对塞尔维亚发出了最后通牒,控诉塞尔维亚未能阻止反抗奥地利的阴谋。
最后通牒主张塞尔维亚取缔所有反奥的刊物与社团,将塞尔维亚学校中反奥的教师辞掉,禁止反奥的教学书籍,准许奥地利人协助阻止反奥宣传的工作。塞尔维亚必须在48小时之内给予答复。
战争爆发?贝希托尔德伯爵有意让最后通牒这么苛刻,目的在于让塞尔维亚不能答应。正如他的预料,塞尔维亚拒绝了他所提出的某些要求,但提议将这几点呈交仲裁。俄国与英国都敦促他再给塞尔维亚更多的时间考虑,可是他竟大胆地按照他的计划施行。奥匈帝国于1914年7月28日向塞尔维亚宣战了。
俄国拥护塞尔维亚?俄国实践了在1908年至1909年危机中许下的诺言,警告奥匈帝国不要攻打这个小斯拉夫王国,沙皇命令动员他的所有军队。
德国拥护奥匈帝国?俄国军队的动员既威胁到了奥匈帝国,还威胁到了德国。它将会让俄国军队靠近德国与奥匈帝国的边界,再开始行动。德国的军事领导者说,对此进行容忍将等于德国自杀;假如战争爆发,这将会让俄国处在有利地位。德国立刻主张俄国停止动员。在俄国表示拒绝的时候,德国便对,俄国宣战了。这是在1914年8月1日。
法国的卷入?法国是俄国的同盟国,德国询问法国政府是否有帮助俄国的意愿。法国拒绝表态中立,德国又于1914年8月3日对法国宣战。
比利时的卷入?比利时阻碍了德国计划的施行,因为德国将军们已经为战争做好了攻击计划:派遣一支军队快速通过比利时与卢森堡,在行动缓慢的俄国军队可能采取行动以前,就给法国以致命的攻击。
包括普鲁士在内的列强在一份条约中曾做出保证,比利时要保持中立。但比利时却挡在了德国入侵法国的路上,这份条约也是德国的障碍。德国宰相认为撇开这份条约、长驱穿过比利时是错误的违约行为,可是他没有胆量反对德国军阀们。德国军队于8月4日进攻了比利时。
英国的卷入?直至此时,英国还尚未确定如何行动。英国政府曾经秘密向法国承诺,假如德国海军攻击法国海岸,英国战舰会进行拦阻。英国不管怎样都会加入战争,它无法允许友邦法国与俄国被打败。但当德国军队攻入比利时,英国的态度便不是问题了。当天英国就向德国宣战了。
不久以后,日本跟随了英国的行动。门的内哥罗也加入到战争中,站到了塞尔维亚一边。
意大利的为难?意大利是欧洲仅存的一个还维持中立态度的强国。表面上它是德国的同盟国。私底下,它与法国有合作协议。意大利表示:德国与奥匈帝国首先引发战争,它没许诺要帮助一场侵略性质的战争。
原因与责任?因为导致战争的外交活动是秘密进行的,起初没人准确知道哪些是真正有罪的国家。协约国指责德国,尤其是德国皇帝。德国人与奥地利人却指责俄国与英国。各国人民依例都愿意相信自己的政府是无辜的,而敌国才是有罪的。后来,很多真相被揭露了,上千的秘密文件被公开了。证据表明奥地利获得德国的许可,故意的、有计划地向塞尔维亚宣战。但不能明确德国是否有意要引发一场大战。在这点上,意见还存在分歧。一些历史学家觉得德国是有罪的,而有一些人却主要指责俄国与法国,还有一些人说双方都应负责任。
所有的真相都还不清楚,大概过去很多年也不会被彻底弄明白。但有一件事情是肯定的,德国与奥地利都没有,协约国也未在战争开始时公开所有真相。假如想要了解这场冲突的根本原因,就必须得回溯到1914年7月之前。总结起来,战争的原因可以归纳为:(1)国际关系处于一种不受约束的无政府状态;(2)各国之间的领土争端;(3)新重商主义;(4)“民族荣誉”的错误见解;(5)战争意味着“适者生存”的错误看法;(6)军国主义;(7)海军主义;(8)秘密外交与秘密联盟。
这种种原因好像炸药,稍微一碰就会爆炸。萨拉热窝的刺杀与奥匈帝国的最后通牒给这个炸药的爆炸点燃了星星之火。
第44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
本章只有几页的篇幅,无法对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全面的讲述。许多国家加入到这场大战中,上百万人民被杀,上百万妇女与儿童肝肠寸断,流离失所;推翻了旧政府,成立了新政府;在争斗中签订了公约与协议,重大的条约标志着战争的结束。价值上亿的种种财产受到了损坏;诸国负担了前所未有的战争债务;而关乎和平的各种难题还是未获得圆满的解决。
一、德国在陆地的胜利
德国抱着很高的期望引发这场世界大战,军队要比世界上的所有军队都组建得更完备,武器更先进。德国具有1866年与1870年至1871年战争所获得的速战速决的历史经验。它的财富与资源非常雄厚,它的人民非常爱国。
德国的计划?俄国拥有强大的军队与丰富的资源,可是它的铁路系统落后,因此集结兵力的速度缓慢,在德国的东部边界采取行动更加推迟了。所以德国打算先对抗西方,在英国能提供给法国有力的帮助以前给法国以挫伤性的攻击;之后再与奥匈帝国共同进攻俄国,战胜俄国,夺取战争的胜利。在多次战役中,德国与奥匈帝国仿佛正按着既定计划走向成功。
德国在西方的胜利?1914年8月初,德军越过卢森堡与比利时突袭法国。在穿越卢森堡这个小小公国的时候,并未遇到什么困难,可是比利时却进行了强烈的抗议,并且奋起反抗。虽然他们战败了,但是他们阻碍了德军前进的步伐。这让法国有时间来进行防御,让英国有时间派遣军队前往法国。这自然让德国人大为恼怒。
德国委派了一名军人总督常驻在布鲁塞尔,将比利时当作一个被征服的行省。他们烧毁了很多公共建筑,包括鲁汶大学无比珍贵的图书馆。他们还强逼比利时人帮其筹款。比利时军队的残余部队加入到了法军与英军的行列中,英勇奋战。
德国钢与火的漫长战线烧到了法国境内,差不多到达巴黎。里尔、色当与兰斯等城市与成百上千个市镇以及村庄落到了德国人手中。
马恩河的败仗?9月初法军固守马恩河一带,防线东端跨过凡尔登。德国人被遏制住了,之后又被打退一段距离,因此保住了巴黎。双方挖壕对峙,中间隔着静寂的“无人地带”,蜿蜒崎岖的自孚日山脉直达北海,有600英里长。
德国在东方的胜利?同时,俄国在东部已开始进攻德国与奥匈帝国。奥匈帝国的反抗非常弱,因为塞尔维亚和奥匈帝国激战正酣。但是德国很快便在9月底的坦能堡战役中将俄国制服了。俄国军队的人数非常多,可是许多士兵都是文盲,没有经过严格、专业的作战训练和精良的装备。另外,俄国国内的政府独裁、不得民心,俄国官员们大多腐朽无能,也是导致失败的一个原因。
俄国的崩溃?直至1915年春,俄国停止了进攻。夏季,兴登堡将军率领一支强大的德军,摧毁了俄国的战线,俄属波兰全境都被征服了。1917年春,俄国的一场革命打倒了沙皇,建立了共和国。到了1918春,俄国居然溃散、混乱到向德、奥单独投降以及和谈的地步。这一切对被称作中欧列强的德、奥来说是一场重大的胜利。同时,在西线,它们保住了阵地,虽然向凡尔登的另一场进攻失败了。
土耳其与意大利?1914年秋,土耳其加入到了中欧列强的行列中,意大利于1915年春参加了协约国。协约国在尝试夺得君士坦丁堡的时候,损失极重,意大利在高山地带攻击奥地利的过程中也死伤了几万人。
保加利亚与罗马尼亚?1915年秋,在进攻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以及阿尔巴尼亚的时候,保加利亚站到了奥、德与土耳其一边。1916年8月,罗马尼亚加入了协约国,入侵奥匈帝国,可是不久便被中欧列强的联军所征服。希腊意图保持中立。希腊国王是德国皇帝的妹夫,但是许多希腊人都同情协约国。
新的战术?这场世界大战很快便显现出耗时长久与耗费惊人,并且它与以前的历次战争在性质与方法上都存在很大的区别。
整个国家都被武装起来了:以前作战的士兵只不过是上千人,而现在却是上百万人。上百万的士兵分散在各个战场,躲藏在一条条漫长的战壕中,比如西线长达600英里,东线长达900英里。以前也有几次使用过壕沟与隧道,比如美国内战中1864年—1865年间在弗吉尼亚州的彼得斯堡。可是这场世界大战的战壕与隧道却更深更长,并且普遍如此。在对峙双方的战壕间设有倒刺的铁丝网,假如要想夺得敌人的战壕,军队就一定要跨过这些阻碍。
炮兵?在这场世界大战中,很少出动骑兵,但炮兵的作用却发挥到了以往想象不到的极致程度。机关枪也被大量使用,整条战线上被放置着大炮,用来清除“无人地带”的阻碍,毁坏敌人的阵地与掩护步兵的冲锋。最初德国在炮兵方面占据上风。后来他们还拥有了一些巨炮,能从60英里之外或是更远的地方朝巴黎射击。但很快法国与英国在炮战中挺住了。
除了大炮发射的炮弹,还添加了用手投、飞机投放、安放在海里的种种炸弹。德国使用了致命的毒气,协约国也跟着效仿。协约国制造出了铁坦克,它可以爬山跨沟,喷射烟火与发射子弹。双方还都使用了作战能力很强的飞机。
飞机?飞机是这场世界大战中显著的特征。上百架飞机在战壕上方飞来飞去,拍摄与侦察敌军的行动,驱赶敌机,并在敌人战线的战略要点上投放炸弹。
汽油发动机?假如没有汽油发动机,这场战争便会很不一样。笨重的坦克安装了汽油发动机,冲倒树木、柱子以及栅栏。它还发动快速的摩托车、卡车以及高速的飞机。
二、英国在海上的胜利
英国一直将主要的战斗力量放在舰队上。英国海军的人数与火力是德国的两倍,在战争中充分发挥了舰队的威力。
英国的海军? 1、首先,英国海军封杀了德国海军,让德国的军舰与其余船只大部分时间困在德国的海港内。这样便剥夺了德国运送军队进攻英国的工具,让英国免遭如比利时、法国以及波兰被入侵的恐怖。
2、其次,英国通过海军的优势可以及时对法国进行支援。英国不但可以从不列颠群岛,还可以自英帝国各地——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印度等地集结人力,运往法国,和法军与比利时军队一起作战。军火与粮食的供给也是通过英国船只运往法国的。
3、再次,英国海军切断了德国大部分的对外贸易。在世界上的所有地方,英国军舰与法国以及俄国的舰队一同张开巨网,夺得了德国几乎所有的远洋商业。失去了海上贸易,德国便不能在国外市场上出售货物,也无法购买自己所需的商品。
4、最后,英国人在这场世界大战中的表现,和他们在拿破仑战争与一些更早期战争中所做的一样,他们四处进攻夺得敌人的殖民地。英国于1914年在日本、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的帮助下,夺取并占领了德国在太平洋上所属的所有岛屿。日本还夺得了在中国胶州湾的德国商港。
在非洲,英国人在法国殖民地军队的帮助下,于1914年征服了多哥,于1916年征服了喀麦隆。自南非开拔的英军于1914年镇压了布尔人的暴动之后,又于1915年横扫了德属西南非洲,于1918年完成了对德属东非的征服。
三、海上的损失与悲剧
英国在海上的损失?土耳其在1915年加入到中欧列强的行列中以后,一支英法联合舰队打算强行通过达达尼尔海峡。达达尼尔海峡是从爱琴海通往马尔马拉海与君士坦丁堡的一条狭长的海峡。但面对土耳其用来控制这条狭窄海峡的堡垒与炮台,军舰无计可施了。有几条船被打沉了,强行闯过去的计划失败了。协约国的陆上军队也在这里被土耳其人击败了。虽然如此,幸亏这支英国海军,协约国才能将土耳其的一支大军牵制在达达尼尔海峡。协约国于1915年10月攻占了希腊的萨洛尼卡港,这是一个具有作战价值的基地。
德国在海上的损失?英国在海上的势力不断扩张,对中欧列强与土耳其产生的威胁也持续增加。德国军舰偶尔与英国舰队作战,可是并没有占上风。1914年11月1日,德国远东舰队在智利海岸外科罗内尔角附近打败了一支英国舰队,但下个月它便被另一支更庞大的英国舰队在福克兰群岛海面消灭了。1916年春,德国的战斗舰队驶进北海,在日德兰战役中重创英国舰队,但自己的损失也相当严重,被迫退至本国领海。德国的巡洋舰有时偷偷地驶过北海,炮轰英国的临海城镇,但必须快速返回,否则有些舰艇就被打沉了。
潜艇?德国与英国海军在潜艇方面的实力不相上下,潜艇简称为U—船。它是一种携带鱼雷的小型船舶,可以在水下航行很长的距离,瞄准敌人舰艇的两舷在水中发射威力极大的鱼雷。可是即便是与潜艇交战,英国海军还是能够获胜。
饿困方案?在战争初期,德国人一开始不但使用潜艇攻打敌军战舰,还用它来打沉商船。德国人对潜艇抱有非常大的信心,大批生产,将作战范围扩展到不列颠群岛的周围,甚至还驶入了地中海。德国凭借潜艇来切断英国的贸易往来,并且假以时日,想让英国暴发饥荒并困死。
潜艇方案的成功基于摧毁进出大不列颠的所有商船。但假如不幸打沉中立国家的船只,他们便会提起抗议,并且被打沉的船只过多,他们可能会加入协约国来反抗德国。因此使用潜艇不仅对英国,就连对德国也很危险。
卢西塔尼亚号的悲剧?1915年5月,德国潜艇在爱尔兰外海打沉了英国的一艘巨轮卢西塔尼亚号,旅客死亡人数达1 200人,其中包括100多名美国人。这个消息传到美国,激发了美国人对德国的强烈仇恨。美国政府提起愤怒的抗议。德美两国的外交照会来往长达一年之久,其间时不时还会有潜艇的暴行来加重危机。直至1916年5月德国承诺不会再在未警告或是未救助旅客脱险的相应举措之下对商船发射鱼雷。
几乎有一年,德国担心引发美国的敌对,停止了潜艇行动。同时,英国死死地抓住了德国的商业与殖民地。
四、世界在动荡中
列强的均势?直至1917年,这场世界大战好像打了个平手。德国在东欧打赢了,可是在西欧它的陆军却被阻止并打退了,英国在海上捏住了对方的软肋。德国人获得最终胜利的唯一希望就在于摧毁英国的海上势力。只有做到这点,德国才能战胜意大利与法国,就像它战胜塞尔维亚、罗马尼亚与俄国一样。
潜艇战的再起?要摧毁英国的海上势力,德国再次用上了潜艇。1917年1月的最后一天,它违背了给美国许下的承诺,宣布自此以后,英国各岛、法国与意大利周围的一定范围以内,所有海上的交通运输将“不会再做进一步的通知,使用所有武器进行阻止”。
这便意味着,在一定的地域之内,德国舰艇一看见敌国或是中立国的所有船只就必须将它们打沉。
美国被激起?德国的粗野声明激发了美国的敌意,由于它背离了美国历来所要求的每项关乎海上自由的权利。他们还获悉德国已打算从墨西哥与日本攻击美国,美国人的愤怒达到了极点。
美国宣战?美国于1917年4月向德国宣战。同年12月,向奥匈帝国宣战。
美国的干涉对协约国来说犹如天助。美国可以给它们提供上亿美金、有用的金属、充足的粮食、不计其数的船坞、庞大的舰队、巨大的人力及最重要的,它那饱满的热忱与忘我的理想。
世界在动荡中?差不多在美国宣战的同时,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打倒了沙皇,还成立了共和政府。在1917年至1918年期间,世界上的所有国家都直接或是间接地卷进了战争。古巴与巴拿马也迅速跟随美国向中欧列强宣战。1917年后期,希腊、暹罗、利比里亚、中国与巴西加入了对德战争。1918年危地马拉、哥斯达黎加、尼加拉瓜、海地与洪都拉斯都随之加入了对德战争。直至此时,已有25个国家,包括最富有与人口最多的国家,团结在一起共同反抗德国、奥匈帝国、保加利亚与土耳其的中欧同盟。
呼吁和平?1917年8月,考虑到世界的混乱与苦痛,胜负又一时无法见分晓,教皇本笃十五世发出了一项关于和平的特别号召。他呼吁交战国依据“正义的精神力量”,而非依据强权,创建“公正与长久的和平”来结束可怕的冲突。
美国的威尔逊总统代表协约国讲话。他回答说,他赞同教皇尽力追求公正的和平,同时他还觉得因为德国政府所持的态度,此时还不可能谈和,战争一定会持续下去。
德国的乐观主义?中欧列强能否在那时结束战争是值得怀疑的,因为他们仍然有成功的希望。1917年至1918年出现了预兆着他们似乎要胜利的三个重要因素。
1、潜艇战的进展。1917年自1月至6月,德国潜艇打沉船只吨位达到330万吨。他们希望照此下去,潜艇战役很快便会让英国暴发饥荒,并会阻止美国军队运送到欧洲。
2、“失败主义”的增加。战争引发的矛盾如此激烈,金钱与生命的损耗如此严重,让双方都有许多人企盼和平。可是和平主义,或是“失败主义”,在俄国、意大利与法国都步入了最危险的阶段。在法国,1917年4月埃纳河以北的战斗失败以后,发生了兵变。随之,意大利在卡波雷托与一些地方打了败仗。在俄国,布尔什维主义的和平主义人士夺取权力,让俄国退出了战争。1918年3月,他们以对中欧列强与土耳其非常有利的条件议和了。
3、俄国的退出。俄国在有益于中欧列强与土耳其的条件下退出战争,是给了中欧列强希望的第三件大事。基本将“失败主义”逐出了德国与日德兰战役。中欧列强忘记了他们近来所吹嘘的“不割地、不赔款”的口号,重新集结在军阀身后,去获得“自胜利赢取的和平”。
五、中欧列强的最大努力
努力跟随乐观主义一同上升?1917年至1918年的整个冬季,德国为了对抗在法国的协约国军队,尽最大力量做出了很多准备。统一的作战机关——德国总参谋部让中欧帝国的军队作战能力提升很快。兴登堡元帅与鲁登道夫将军是这个机关的领袖。他们在西线集结了大批军队,还准备了大量的巨炮与军火。
德国的最终进攻?德军于1918年3月在圣康坦附近的索姆河河谷攻击英军,并在亚眠附近开辟了一条通道。4月,他们在里尔的西侧攻打英军,勉强推进了15英里左右。5月,他们沿着埃纳河攻打法军,朝南推进,跨过山冈的障碍,来到了马恩河上的蒂埃里堡,距离巴黎约40英里。
猛烈的攻击与大槌式的打击让德国捞取了很多领土与不少战利品,将战线差不多推进至1914年马恩河战役前夕曾占据过的阵地。
但收获的代价是极其高昂的,人员大批伤亡,不只是法国人与英国人,还有德国人。协约国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德国的军火与人力也渐渐耗损殆尽。
奥匈帝国的挫败?1918年6月,奥匈帝国在意大利东北部为了打败沿着皮亚韦河的意大利人,进行了一场破釜沉舟的尝试。他们从多处过河,在一个地方前行了5英里,但意军又集结起来将他们赶走了,让他们遭受了重大的损失。
奥军在皮亚韦河上的最终失败标志着形势发生转变。条顿人的胜利结束了,协约国的成功开始了。
六、协约国的胜利
虽然俄国瓦解了,意大利被迫退至皮亚韦河,法国再度退回至马恩河,中欧列强并未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协约国在意大利、法国与在海上的抵抗都在增强。对这一切,德国潜艇战役的失败要承担主责。
潜艇的失败?德国的潜艇在战争中遭到惨败。至少,它的力量与协约国的努力反击相抵消了。1917年上半年,虽然德国潜艇打沉协约国的船只吨位达到了330万吨,但从此以后,德国潜艇便没有那么走运了。因为英美海军的持续警戒,潜艇的破坏作用不断降低。1917年下半年,它们只打沉了230万吨。1918年上半年便不足175万吨了。同时,美国与英国的造船能力也在持续稳定地提升,因此于1918年,商船下水的吨数远远超越了被损坏的吨数。
所以英国并未被德国饿困,海运亦没有被阻断。英国增强了对德国的封锁,还与美国合作,持续将人力与军火运往到法国与一些战线。其他很多国家基于对潜艇战的愤怒,受到英美威望日益增加的激励,在1917年至1918年早期纷纷加入了协约国。
快速运输?除了德国潜艇战的失败以外,1917年至1918年还有两个有益于协约国的成果,美军训练速度之高与运输过大西洋之快。直至1918年 7月底,已经有100万以上的美国士兵来到法国,计划加入对德国的总攻。
更好的组织?还有一个显著的成果就是各协约国增强了战时政府,统一了军事领导。
各协约国的战时政府?大卫·劳合·乔治于1916年12月担任了英国首相,在各政党有力人物的帮助下,为英国注入了新的力量与决心。1917年11月,乔治·克列孟梭担任法国总理,而维托里奥·奥兰多担任意大利首相。两人都是干练的政治家与热忱的爱国人士。他们压制了“失败主义”,强力进行战争。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杰出而善辩,他与奥兰多、克列孟梭、劳合·乔治真诚的共同合作。
统一的军事领导?中欧各帝国借力于统一的军事制度。1918年3月,法国、英国、意大利与美国最终都答应将它们全部的军队交托给最高统帅来指挥。这个重任选择由斐迪南·福煦将军来担当,他是一个身形矮小、两鬓花白、双眼深邃的65岁的法国人。归福煦统率的有贝当元帅统领的法军、黑格元帅统领的英军、狄亚斯将军统领的意军与约翰·J·潘兴将军统领的美军。
这项智慧计划的益处不久便显现了。
第二次马恩河战役?福煦将军采用机敏的手段,使德军于1918年春在西线艰难的推进中耗损力量而无法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之后7月德军意图在蒂埃里堡与埃佩尔奈之间穿过马恩河,福煦将刚到的美军与他的英法老战士们一同投入战斗。
1918年7月的第二次马恩河战役协约国赢得了胜利。不但阻挡住了德军的推进,还让法美军队夺取了蒂埃里堡,将敌军向北驱赶过了埃纳河。
更重的灾难?对德国人来讲,第二次马恩河战役要比1914年的第一次马恩河战役损失更为惨重。1914年德军用占据优势的炮兵与较多的军火储备,可以在埃纳河高地的壕沟中坚守住他们在法国与比利时的阵地不被攻破。但是,到了1918年他们已成为强弩之末,损失惨重,还没有援助。他们最终在兵力与装备方面都无法战胜协约国。
协约国继续胜利?协约国趁着胜利的势头,并未停止。他们四处无情地猛攻德军的阵地。1918年11月初,德军差不多都被逐出了法国,还被夺走了比利时的大多数地区。
在巴勒斯坦与美索不达米亚?协约国的成功并不局限于法国与西线。1917年12月,一支在艾伦比将军统率下的英军已自埃及推进至巴勒斯坦。他们与一支阿拉伯军队会合,战胜了土耳其军队,还占领了耶路撒冷。1918年,英军与阿拉伯军北上夺得了大马士革与阿勒颇,同时还有一支英军在美索不达米亚自巴格达沿着底格里斯河向上游推进。1918年10月,土耳其失去了整个美索不达米亚、阿拉伯、巴勒斯坦与叙利亚。
在马其顿?协约国军队于1918年9月在萨洛尼卡得到了法军与英军还有塞尔维亚、希腊与意大利军队的支援,兵力上的优势压垮了保加利亚军队,还重新占据了塞尔维亚、阿尔巴尼亚与门的内哥罗。
奥匈帝国的崩溃?在大局解体中,奥匈帝国瓦解了。捷克斯洛伐克人、波兰人、南斯拉夫人纷纷站起来抗争,宣告本国的统一与独立。协约国军队从南方经塞尔维亚进攻匈牙利。罗马尼亚人重新加入战争,从东方威胁奥匈帝国。意大利人将奥匈帝国军队赶出了皮亚韦河,乘胜继续追击,直至他们于1918年11月占据了特兰托与的里雅斯特。
中欧联盟的崩溃?条顿人的中欧联盟已岌岌可危,它的军队打了败仗,士气颓废,将军们丧失了信心,君王们与政治家们惊慌失措,民众高声疾呼着要和平。
最后一个参加条顿联盟的国家是保加利亚,同时它也是第一个退出的。它于1918年9月30日向协约国无条件投降。一个月以后,土耳其与奥匈帝国也随之投降。
停战?德国于1918年11月11日同协约国签署了停战协议。协约国占据了莱茵河左岸(法国一侧)的所有领土,法国得到了阿尔萨斯—洛林,还占领了美因茨;美军驻守在科布伦茨;而英军驻扎在科隆。
德国向协约国交出了全部的战舰与潜艇、大批的火车头、摩托运货车与火车车厢。条顿联盟倒台并崩溃了。德国、奥匈帝国与保加利亚被解除了武装,俯伏在成功的协约国脚下。
十四点原则?德国在停战协议上签字要遵照美国总统威尔逊所提出来的著名的“十四点原则”,这十四点是威尔逊总统于1918年1月提出的,讲明了协约国的作战目标。这些原则包括:(1)取消秘密外交;(2)获取海上自由;(3)清除经济阻碍;(4)缩减诸国军备;(5)公平的调整一切对殖民地的主张;(6)自俄国撤兵;(7)光复比利时;(8)将阿尔萨斯—洛林还给法国;(9)完成对意大利的国家统一;(10)奥匈帝国的诸民族有自主权;(11)应给予巴尔干半岛诸民族自主权;(12)应给予土耳其自主权;(13)波兰获得独立;(14)建立国际联盟。
协约国基本上都赞成威尔逊的“十四点”,但是唯独对“获取海上自由”有所保留,它们很清楚地附上解释:“德国陆、海、空军的入侵,对协约国的百姓及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这些损失全部应该由德国赔偿。”
七、悲剧与损失
生命的损失?协约国出动兵力4 000万人,中欧列强有2 000万人,总数是6 000万人!在这个庞大的数字里,差不多有900万人失去了生命,2 000万人受伤。
伤亡的士兵大部分是家庭中最年轻、最干练、最健壮、最具生气以及最有前途的成员。除他们以外,还应该算上上百万的百姓,男子、妇女与儿童在饥饿、病痛与暴乱中死亡。全世界的生育率明显降低。
财政上的损失?为了给付军事冲突的巨大费用,交战国所承担的债务直线上升。各个国家都在国内发行战时公债,向公民筹集巨额债款,欧洲协约国向美国所借的款项大约为100亿美元。
各国债务快速增加的同时,世界财富的生产却不断下降。因长达4年多的战争期间,欧洲的主要国家从农场、工厂、商铺中带走了上百万的人力,有的送去战场当兵,有的安置在军火工厂当工人。生活费用每处都在上涨。有些国家政府已面临破产,民众尤其苦不堪言。
财产的损坏与战争债务的负担给以后的岁月造成了惨重的后果。战后,参战的各国大多要偿还战争债务和利息,还要重建破坏的城市设施。贸易恢复得极为缓慢,并且只恢复了一部分。一些政府打算发行更多的纸币来填补支出,结果却使钞票几乎一文不值,物价飞涨,民不聊生,每况愈下。
第45章 新地图与新法律
一、巴黎和约
1919年1月在巴黎召开的和平会议面临着重大任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世界地图要重绘;要遵照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制定条约;要将国际联盟的宪法草拟出来。
32个国家?这是一场总统、首相、政治家、外交家、地理学家、银行家、将军等各种人物齐聚一堂的盛会。其中有三个人最杰出,也就是法国的“老虎”克列孟梭、干练的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这“三巨头”掌控了所有决定。但是,代表总共有70人,代表着曾在战争中反抗德国的32个国家。可是德国自己却没有代表,有的中欧列强也没有,俄国也没有。协约国打算写好条款,之后命令战败国接受这些条款。
条约?这70位正式代表由上百个秘书、地理学家、历史学家、金融家及一些各方面专家协助工作。尽管如此,条约的准备工作还是花费了好几个月的时间。最终,敌对各国被召集到了巴黎,准确地讲,是来到了巴黎附近的市镇,分别被命在各自与协约国拟定的条约上签字。德国的条约于1919年6月28日在凡尔赛宫著名的镜厅签订;奥地利的条约于9月10日在圣日耳曼签订;保加利亚的条约于11月27日在讷伊签订;匈牙利的条约于1920年6月4日在三角厅(在凡尔赛)签订;土耳其的条约于1920年8月10日在色佛尔签订。这五个条约与同时所签署的其他条约一起,可统称为1919年至1920年的巴黎和约,也称《凡尔赛和约》。
胜利者的收获?依据《凡尔赛和约》,胜利的西欧列强对于它们所遭受的人力与财力方面的惨重损失获得了部分赔偿。它们一心想让德国降至二等国的地位;想让他在工业与商业方面无法平等的地和它们竞争,还想让它解除武装。它们剥夺了德国全部的殖民地,将所有的海军与大多数商船充公,强逼放弃强制兵役制度与停止生产军火。它们强逼德国答应支付给它们几十亿美元,用现金与实物,例如煤来偿付。这样的支付称作“赔款”,赔偿因德国所导致的损失。在德国偿清赔款以前,协约国军队要占据莱茵河左岸地区。
德国未曾取得的世界霸权被协约国,尤其是英国与法国获取。
英国的收获?在《凡尔赛和约》中,英国以地球上第一的海上与殖民强国的身份出现在世界上。在亚洲,它和阿拉伯国家希贾兹与波斯建立了秘密的保护关系,自土耳其手中夺得了巴勒斯坦与美索不达米亚。在非洲,它巩固了对埃及的保护国地位,与法国一同瓜分了德国的殖民地多哥与喀麦隆,帮英帝国的南非联邦得到了德属西南非洲,还帮自己获得了德属东非的大部分。在太平洋,它将赤道以南的德属岛屿分给了新西兰、澳大利亚与它自己。
法国的收获?在欧洲,法国不但获得了阿尔萨斯—洛林的控制权,还霸占了萨尔河流域的丰富煤矿。在欧洲之外,它又获得了对叙利亚和喀麦隆与多哥各一部分的所有权。它支撑着一支庞大的常备军,还与比利时、波兰、捷克斯洛伐克订下了盟约,变成了欧洲大陆上最主要的军事强国。
意大利的收获?意大利完成了国家统一。奥地利将特兰托、的里雅斯特、伊斯的利亚半岛以及亚得里亚海的一些岛屿割给它。在1924年订下了新条约,意大利取得了阜姆这座城市。没收复的意大利领土总算收复了。意大利在利比亚与索马里的非洲殖民地都得到了扩张。
日本的收获?日本在远东地区增添了实力与威望,获得了太平洋赤道以北的德属岛屿同德国在中国经济方面的租让权。它不顾中国的抗议,霸占了胶州湾商埠。后来,胶州湾商埠于1922年还给中国。日本不但利用德国的失败,还利用中国的衰弱与俄国的崩溃从中牟利。
美国?在获胜的大国里,只有美国未从这场世界大战中获得领土,也没在《凡尔赛和约》中要求割占土地。
伟大的希望?亿万人民自1914年至1918年这段可怕的岁月中感觉到,假如这场战争能早日结束,那将会是最大的收获。
重大的结果?很多新地图画好了,很多新法律制定了。在不一样的国家中,政府与社会情况的变化之大相当于革命。民主主义与民族主义有了明显进步。
二、民族主义在欧洲的胜利
《凡尔赛和约》的结果让大部分欧洲国家的领土在民族基础上重新进行划定。德国被夺走了非日耳曼各省,将德国1871年夺取的阿尔萨斯—洛林归还给法国。德国于1864年从丹麦手中夺得的石勒苏益格北部又回归丹麦。普鲁士的波兰地区交到了新建立的波兰共和国手里。居住在但泽的是日耳曼人,但却变成了“自由市”,波兰对其享有特殊的商业权利,因为波兰没有其他的海港。
奥匈帝国的瓦解?奥匈的二元君主国消失了,领土被它的诸民族进行瓜分。奥地利与匈牙利成为了两个分开的小国,前者的居民都是日耳曼人,后者的居民都是匈牙利人(马扎尔人)。捷克斯洛伐克人的各省联合产生了新的独立的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加里西亚省交到了波兰手中。特兰西瓦尼亚与附近一些地区割让给了罗马尼亚。特兰托、的里雅斯特同其余地区并给了意大利。南斯拉夫人的地方与塞尔维亚合为了“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与斯洛文尼亚人的王国”,称呼为南斯拉夫。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瓜分?《凡尔赛和约》中规定了按照民族界线分割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条款。埃及与阿拉伯小国希贾兹都成为在英国保护之下的“独立”王国,受到英国很大程度上的掌控。亚美尼亚取得了独立,但并未获得维护独立所需的帮助。因此亚美尼亚的大多数地区仍然在土耳其的实际占领之下。土耳其的色雷斯分给了希腊。
巴勒斯坦另外成立一个国家,受到英国的管制。这是打算为在想居住在巴勒斯坦的犹太人成立一个“民族之家”。叙利亚由法国委派治理,法国人曾经在该地修建了几条铁路,创设了几个基督教会。美索不达米亚交给了英国,后者将它改为“伊拉克”,由一个阿拉伯国王管理,受到英国的掌控。
土耳其在凯末尔的带领下开展了民族主义复兴运动,摆脱了被进一步瓜分的命运。
俄罗斯帝国的损失?俄国尽管并非签订巴黎和约的一方,但却在欧洲失去了相当大的一部分地区。它的波兰各省与普鲁士和奥地利的波兰各省联合在一起,重新组建了独立的波兰国家。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与立陶宛都摆脱了俄国,获得独立。比萨拉比亚割给了罗马尼亚。乌克兰(小俄罗斯)在基辅建立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半独立政府,但很快便与俄国合并了。同样如此,在高加索也成立了几个小的民族共和国。
东欧与中欧的民族国家?因为俄国、土耳其、奥匈帝国与德国的失败与瓦解,东欧与中欧的版图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德国确实变成了一个民族国家,匈牙利、土耳其和一段时间内的俄国也都是如此。意大利在舍弃奥地利利益的基础上,获得了国家的统一。罗马尼亚在舍弃俄国与匈牙利利益的基础上,也完成了对国家的统一。塞尔维亚与相关地区建立了统一的南斯拉夫国家。波兰再次以一个自由与独立的民族国家的身份站了起来,收复了它于18世纪被俄国、普鲁士以及奥地利所夺走的领土。
民族自主?1919年至1920年的巴黎各项条款在很大程度上认可了1815年维也纳各条款所未认可的民族自主的权利。但很多事情违背了民族自主原则,比如将但泽自德国割裂出去,用条约阻止奥地利的日耳曼地区加入德国,将很多马扎尔人归入了罗马尼亚,将很多日耳曼人归入了捷克斯洛伐克。
在一些存在争议的地区进行了公民投票,来决定当地人民想要加入哪个国家。几乎全部新建立的国家都必须保证提供给犹太人与其他文化方面的少数民族以宗教宽容与平等的公民权。
三、中欧的共和革命
这场世界大战的另一个有意义的结果就是在整个中欧地区创建了民主共和国。德国失去了它的殖民地与大量的欧洲领土,但却获得了政治上的民主。奥匈帝国解体了,但每部分地区大都获得了政治上的民主。
德国专制政体的颠覆?德国的专制政体是被军事上的失败所推翻的。普鲁士与德意志的霍亨索伦王朝的独裁统治,归根结底还是凭借军队的实力与忠诚。1918年德军在第二次马恩河战役中表现出致命的弱点,不能守住在法国与比利时的阵地,德国国内一些以往从未彻底接受过俾斯麦计划的团体,便强烈表达了他们不但赞同立刻谈和,还要求民主改革。这些团体是社会党、天主教党与民主党。
1918年—1919年的德国革命?德皇威廉二世委任了一个民主党人——巴登的马克西米利安亲王为帝国的宰相,新任宰相也许下了民主改革的诺言,而且开始与协约国谈判停战。
但这一切已经太迟了。协约国拒绝与一个独裁政府进行谈判;德国国内的民主团体怀疑,只要德皇威廉二世依然掌权,宰相能否有权力实施自由主义改革。同时德军在战场上一次又一次吃了败仗,在关键时刻,几个军团与海军造反了。在失败与叛变逼近威廉二世眼前的时候,德国专制政体的末日就要到来了。
威廉二世的逃亡?1918年11月9日,德国与协约国签署停战协议的前两天,威廉二世逃往荷兰。普鲁士皇储与霍亨索伦家族的其余成员也随着出逃。在几天之中,巴伐利亚、符腾堡、萨克森的国王不是退位就是被废掉了。
威廉一世的霍亨索伦帝国是俾斯麦用铁与血创建起来的,又在威廉二世的统治之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铁与血中灭亡了。
德意志共和国?因为威廉二世的出逃,德国这场几乎不需流血的革命获胜了。巴登的马克西米利安亲王将帝国宰相的职务交到了社会党的领导人弗里德里希·埃伯特的手中。埃伯特出身工人家庭。他授权在与协约国的停战协议上签字,还进行了国民议会选举。在这场选举中,德国全部年满20岁的公民都参与了投票。这是对民主体制的明显认可。
大约在同时,在普鲁士、巴伐利亚与其余全部德意志邦,都成立了临时共和政府。
德国的国民议会?德国的国民议会于1919年2月在魏玛举行,主要受社会党人、天主教党人与民主党人联合控制。它宣布德国属于一个“共和国”,推选埃伯特为首届总统,《凡尔赛条约》被批准了,还通过了一部民主宪法。
德国新宪法?于1919年8月生效的国家新宪法宣布,全部德国人在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废除了出身、阶级或是宗教上的所有特权。新共和国的联邦政府与诸邦政府都将人民主权的原则作为基础,以共和政体为形式,以民主主义为精神。全部德国公民,不分男女,在全国与地方选举中都享有选举权,投票采用公平、直接与不记名的方式。
在新共和国中,法律是由代表人民的国民议会与代表诸邦的联邦议院制定的,由向国民议会负责的内阁施行。新共和国的总统由人民普选选出,任期为7年。组成共和国的18个邦全部使用民主主义宪法,普鲁士的政治改革于1920年11月完成。
两面夹攻之中?德国的新政权在起初几年遭受了严峻的考验。一面由于与协约国签订了不得民心的和约而备受指责,另一面又要为重建工作担负起重任。另外,它必须打败敌对的政治团体。容克(普鲁士地主阶层)与一些资本家尝试恢复君主体制,削弱民主体制。另外,共产党人还想建立一个苏维埃政府。
多数支持共和国?在两个极端派系(君主主义者与共产主义者)之间,德国的新共和政府走的是一条中间路线。在德国人民中占多半的民主党人、天主教党人与温和的社会党人的拥护下,这个温和的政府一面与君主主义者的反叛作斗争,一面与共产主义者的革命作斗争,边战斗边前进。它以人民的名义,于1919年继续担负起1849年法兰克福议会所搁置的让德意志统一与自由化的任务。俾斯麦自1866年至1871年所获得的成果被抹杀了,他所憎恨的三个政党最终掌控了政权。这三个政党让德国自1919年至1932年有了一个温和的自由主义民主政府。可是德国与一些国家同样遭受严重的经济危机,并且在1931年与1932年经济危机变得更为严峻,政府备受指责。上百万选民转而投靠阿道夫·希特勒与他的“纳粹”(简称国社党)党。希特勒很长时间以来就在进行着反抗政府、反抗和约、反抗裁军、反抗共产党人与犹太人的宣传。
希特勒掌权?希特勒于1933年1月担任了总理。他无情地消灭了全部反对党。他将国民议会、诸邦政府与总统的权力都抓在了自己手中。兴登堡于1934年去世,希特勒独自一人当上了德国的主人,甚至连报纸、广播、艺术与文学都在纳粹的掌控之下。
奥匈帝国内的革命?在哈布斯堡王朝的二元君主国里,被统治的民族长时间处于纷扰不安之中。1918年10月奥匈军队最终的失败是哈布斯堡帝国四处爆发革命的信号。捷克斯洛伐克人与波兰人都建立了各自独立的共和国;南斯拉夫人与罗马尼亚人各自加入民主性质的塞尔维亚王国与罗马尼亚王国;奥地利的日耳曼人公开宣布建立一个民主的日耳曼人的奥地利共和国;马扎尔人成立了一个没有国王的匈牙利王国。
奥地利与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1918年11月12日,在奥地利的日耳曼人地区建立了共和国,1920年制定了与德国同样彻底的民主宪法。同样在1920制定的还有捷克斯洛伐克宪法,它以法国宪法作为榜样,但是不论男女都享有选举权。
希腊的变化?协约国对希腊人于1920年打倒维尼泽洛斯,使他们亲德的国王君士坦丁重得王位的行动感觉憎恶。亲德国王于1917年被协约国罢黜。1922年在君士坦丁被土耳其打败的时候,协约国并未给予任何帮助。希腊人将战败的责任都归于他身上,废除了君主制度,试图建立共和国。但是希腊却于1935年迎接君士坦丁的儿子乔治回国称王。
波兰共和国?1917年至1918年,在俄国崩溃的时候,波兰籍的士兵有些从俄国回来,有些从普鲁士与奥地利回来,都意图集结在约瑟夫·皮苏兹基将军的统领之下,加入协约国作战。皮苏兹基返回波兰之后,占领波兰的德国人将他囚禁了,但大部分波兰士兵的确加入了协约国一方。战争结束的时候,1918年11月,波兰变成了一个自由与独立的共和国,并再次获得统一,皮苏兹基将军担任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