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封建立制,自始即有武装殖民性质,标准程序大略如下:王命某公、某臣,率殷民某族,封于某地。师出,筑城立国。城内(国人)为殷(文化核心)周(政治核心),城外土著为野人(野业即农)。军事义务(亦特权)仅限国人,封建权力关系建立于殖民体系基础之上。
封建全盛时期,文化种族与阶级身份严重重叠,西周诸侯并无天主教、佛教一类跨族群信仰弥缝其间,社会分裂必定极具危险性。《诗经》“小东大东,杼柚其空”,意即东人怨恨西人剥削。鲁君、国人、野人盟誓,所祭之社各不相同,透露鲁人血统、种族、文化分野三百年尚未尽灭。[1] 《史记·齐太公世家》载太公望封于齐,莱夷欲夺其地,显系诬词。海岱本非殷商故地,纣克东夷而陨其身。周天子殆如罗马教皇,封他人国土酬吾功臣,莱夷无非自卫本乡而已。齐之武装冲突至景公[2] 未止。齐鲁会盟,齐人令莱夷献艺,孔子责彼无礼。献莱似有夸示土著绥服之意,说明齐人自认收获甚大。土著绥服,而后封建可废,否则,野人入仕将无异于蛮族入侵。此间嬗变之迹,鲜有孑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