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里尽了”,在现在来看,应该是个颇具网络精神的不错的网名。但假如这个封号是以天子的名义赐给自己近亲的,就有点近乎于恶搞的性质了。然而,汉高祖刘邦就的确在2000多年前把意为“锅里尽了”的“羹颉侯”赐给了自己的侄子刘信,其原因是刘信他妈,也就是刘邦的大嫂,在刘邦还正处于叛逆青春期时少管了他一顿饭。
肥西县花岗镇的合安公路旁一个名叫“舒王墩”的汉墓,收留了被恶搞的“羹颉侯”刘信的遗骨。而对刘信深表同情的当地人眼里的刘邦,可能不是那个击节高唱《大风歌》的一代高祖皇帝,而是更接近于元曲家睢景臣《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中的“刘三”。
一顿饭留下击釜之怨
相传年轻时的刘邦混迹乡里,喜欢和酒肉朋友一起喝酒、赌博、吹牛。因为自己没有什么收入来源,他就经常带着酒肉朋友到哥嫂家蹭吃蹭喝。时间长了,他嫂子就有点不乐意了。有一天,当刘邦又一次带着一帮小兄弟走进家门时,他嫂子便忍不住拿起锅铲,狠狠地敲锅嚷道:“光了!光了!”敲锅声弄得刘邦一下子红了脸,从此便留下了“击釜之怨”。
刘邦当了皇帝之后,大封近亲为王为侯,但唯独就是不封大哥的独子刘信。大嫂见别人家都得了爵位,自己的儿子迟迟没有消息,便跑到太上皇刘瑞那里去争吵:“信是你的长孙,是皇上的亲侄子,连亲侄都不封爵位,天下有这个理吗?”
太上皇刘瑞于是便跑到刘邦那里问其原因,仍不忘击釜之辱的刘邦生气地说:“大嫂这个人寡情寡义。”刘瑞调解道:“你大嫂守寡多年,带着孩子过日子,挺不容易的,看在你大哥的面上,不封王,也要封侯啊。”太上皇亲自说了,刘邦自然要照办,但在下旨时,却颁了一个刻薄名字“羹颉侯”。
死后还在“兴修水利”
虽然封号不怎么好听,但刘信来到肥西和舒城之间的这块封地后,还是做过不少好事。
上任伊始,刘信看到“龙舒水源出西山之峻岭,势若建瓴”,而岗区多干旱。当年十月,刘信就率万众于舒城县七门山下开凿七门堰,修渠建闸,引龙舒水(今杭埠河)灌东北部岗地800顷。同时,又于七门岭之东修筑乌羊堰、曹泽堰,“灌田三万余亩”。解除了辖地农田遭受干旱的威胁,使农业得以丰收,耕者安居乐业。至今,七门堰仍是当地重要的水利工程。
刘信生前为兴修水利做了好事,死后还无意中又做了一件好事。舒王墩附近有个九连塘,相传是舒王墩封土的取土地。九连塘由九个水塘组成,每两个水塘之间有塘埂相隔,呈弧状连接分布,形成一个庞大的水库,所以当地乡民又称之为“连心塘”。九连塘时代久远,成于何年史志无考。不过当地流传着一则民谚:“上有七门堰,下有九连塘,大干三载不求天,木龙(水车)搅水上干田。”
九连塘虽是刘信的无意所为,却为当地百姓带来了好处。正因为如此,羹颉侯也被百姓尊称为“舒王”。
“鬼吹灯”的真实版
舒王墩在数十年前高近40米,直径约70米,规模非常之大。解放后,舒王墩旁边开设了一个砖瓦窑场,从舒王墩上取土烧窑。再后来合安公路修路需要垫高路基,也从舒王墩上取土。渐渐地,舒王墩越来越矮。
据当年参与舒王墩考古发掘的吴啓兵介绍,2000年,舒王墩汉墓被打开后,考古人员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分布在墓室四周有5个盗洞,每个盗洞都是从上面一直挖下来,直径都有2米左右。舒王墩的封土距离地面原先高近40米,而地下还有10多米。从50多米高的土墩上挖盗洞下来,而且盗洞直径达到2米,可见当时盗墓贼的本事之大。
正因为这几个盗洞,舒王墩墓室上面的盖板已经全部被破坏了,墓室里堆积了大量泥土,四周的墓壁木头也都遭受严重破坏。在其中的一个盗洞里,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个唐代的茶壶形状的器皿,由此可以分析,舒王墩早在唐代时就已遭受盗掘。如今,这个盗墓贼留下的茶壶,也成了古董文物,与舒王墩发掘的汉代文物一起保存在肥西县考古所。
随屡遭盗掘,舒王墩汉墓还是出土了玛瑙器、铜器、陶瓷器、漆器、骨角器等大量文物,但惟独不见墓主人的尸骨,棺材也只剩下了盖板。吴啓兵说,当时考古人员就猜测:盗墓贼可能因担心在地下停留时间过长而缺氧,又急于将大量陪葬物品运出墓室,就用盛放墓主人尸骨的棺材装上陪葬品,一起通过盗洞吊出去了。
如今在舒王墩遗址的旁边,还堆积着一段高约两米的土墙。吴啓兵说,这个土墙就是当年舒王墩的墩脚封土,提鼻嗅去,依稀还有股汉朝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