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岁功典 » 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岁功典全文在线阅读

《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岁功典》岁功典第九十八卷

关灯直达底部

寒暑部汇考

《易经》系辞

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大全〉诚斋杨氏曰:观诸寒暑,折胶之寒不生于寒,而生于烈日流金之暑;流金之暑,不生于暑,而生于坚冰折胶之寒。 临川吴氏曰:因寒之往而有暑之来,因暑之往而有寒之来。二气相推以相代,则岁成而不缺。

说卦传

乾为寒,为冰。

〈大全〉沙随程氏曰:乾为寒,位西北也。为冰寒之凝也。

息斋余氏曰:乾为寒者,阴不生于阴而生于阳

也。冰者,阴之变而刚者也。

《书经》洪范

八庶徵,曰燠,曰寒。

〈大全〉陈氏大猷曰:阴退阳进则成燠,阳退阴进而成寒。燠寒则一气之循环往来者为之。 陈氏曰:燠热凉寒,四时之气也。止言燠寒者,燠者热之始,寒者凉之极也。

曰休徵,曰哲时燠若,曰谋时寒若。

〈大全〉朱子曰:哲是昭融,便自有和暖底意思。所以便说时燠。顺应之谋是藏密,便自有寒结底意思。所以便说时寒顺应之。

曰咎徵,曰豫恒燠若,曰急恒寒若。

〈大全〉陈氏大猷曰:哲之反则犹豫不明,故为豫,豫则解缓,故常燠谋之。反则不深,密而急躁,急则缩栗,故常寒。

《诗经》豳风七月章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朱注〉觱发,风寒也。栗烈,气寒也。〈大全〉临川王氏曰:风而寒,尚非其至也。无风而寒,于是为至。

《礼记》月令

仲春之月: 仲春行秋令,则其国大水,寒气总至。行夏令,则国乃大旱,暖气早来。

季春之月: 季春行冬令,则寒气时发,草木皆肃。仲夏之月: 小暑至。

季夏之月: 是月也,土润溽暑。

季夏行冬令,则风寒不时。

孟秋之月: 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

孟秋行夏令,则国多火灾,寒热不节。

季秋之月: 是月也,霜始降,则百工休。乃命有司曰:寒气总至,民力不堪,其皆入室。

孟冬之月: 孟冬行夏令,则国多暴风。方冬不寒,蛰虫复出。

季冬之月: 命有司大难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气。

《汲冢周书》时训解

小满后十日,小暑至。小暑不至,是谓阴慝。

小暑之日温风至。温风不至,国无宽教。

大暑又五日,土润溽暑。土润不溽暑,物不应罚。处暑之日,鹰乃祭鸟。鹰不祭鸟,师旅无功。

寒露之日,鸿雁来宾。鸿雁不来,小民不服。

小寒之日,雁北向。雁不北向,小民不怀。

大寒之日,鸡始乳。鸡不始乳,淫女乱男。

《管子》度地篇

当夏三月,天地气壮。大暑至,万物荣华。利以疾耨杀草秽。

当冬三月,天地闭藏。暑雨止,大寒起。万物实熟,利以填塞空郤,缮边城,涂郭术。平度量,正权衡。虚牢狱,实廥仓。君修乐,与神明相望。

《汉书》天文志

日阳也,阳用事则日进而北,昼进而长,阳胜,故为温。暑阴用事,则日退而南,昼退而短,阴胜,故为凉寒也。故日进为暑,退为寒。若日之南北失节,晷过而长为常寒,退而短为常燠。此寒燠之表也,故曰为寒暑。日为寒温,冬至日南极晷长,南不极则温为害。夏至日北极晷短,北不极则寒为害。

《春秋繁露》五行五事篇

夏至之后大暑隆,万物茂育怀任。王者恐明不知,贤不肖,分明白黑于时。寒为贼,故王者辅之以赏赐之事。

冬至之后大寒降,万物藏于下。于时暑为贼,故王者辅之以急断之事。

《释名》释天

寒,捍也。捍格也。

暑,煮也。热如煮物也。

《晋书》天文志

冬至极低而天运近南,故日去人远,而斗去人近北。天气至故冰寒也。夏至极起而天运近北,而斗去人远,日去人近南,天气至故蒸热也。

《隋书》天文志

日去赤道,表里二十四度。远寒近暑而中和二分之日,去天顶三十六度,日去地中,四时同度而有寒暑者,地气上腾,天气下降。故远日下而寒,近日下而暑。大寒在冬至后二气者,寒积而未消也。大暑在夏至后二气者,暑积而未歇也。寒暑均和,乃在春秋分后二气者,寒暑积而未平也。

《宋史》天文志

冬至日行南极,去北极一百一十五度,故景长而寒。夏至日在赤道北二十四度,去北极六十七度,故景短而暑。

《正蒙》参两篇

地有升降,日有修短。地虽凝聚不散之物,然二气升降其间,相从而不已也。阳日上,地日降而下者虚也。阳日降,地日进而上者盈也。此一岁寒暑之候也。

〈注〉二气升降其间,相从而不已,非谓地之大体亦可升可降也。盖一岁之中,自子月以后,阳气日升,地气日降。则为春为夏,而日以长。阳上阴下,故曰虚。自午月以后,阳气日降,地气日升。则为秋为冬,而日以短,阴上阳下,故曰盈。此一岁寒暑之候,有在于地气之升降也。

《皇极经世》观物外篇

极南大暑,极北大寒。故南融而北结,万物之死地也。夏则日随斗而北,冬则日随斗而南。故天地交而寒暑和,寒暑和而万物乃生也。

〈注〉《张氏衍义》曰:天之阳在南,阴在北。地之阳在北,阴在南。天之南阳在上,故极南大暑见乎地者,融而为水。地虽有阴,乃能伏阳故也。天之北阴在上,故极北大寒见乎地者,结而为山。地虽有阳,为阴所伏故也。盖阳性熙其极则融,阴性凝其极则结也。《鲍氏发微》曰:地之北宜寒而下者,气热南宜热而高者,气寒从天也。水,柔也,属阴,以阴不胜阳,故为阳用。山,刚也,属阳,以阳不胜阴,故为阴用。是以形则从乎地之柔刚,气则从乎天之寒暑。极阳极阴,气非中和,万物不生,故为死地。惟天地交,寒暑利,则万物生。

寒暑部总论

《五经通义》

论寒暑

冬至阳动于下,推阴而上之,故大寒于上。夏至阴动于下,推阳而上之,故大热于上。故《易》云:日月运行,一寒一暑。日在牵牛则寒,在东井则暑。牵牛外宿远人,故寒。东井内宿近人,故温也。

《渔樵问答》论寒暑

渔者谓樵者曰:春为阳始,夏为阳极。秋为阴始,冬为阴极。阳始则温,阳极则热。阴始则凉,阴极则寒。温则生物,热则长物。凉则收物,寒则杀物。皆一气其别而为四焉。其生万物也亦然。

寒暑部艺文一

大暑赋        魏陈思王植

炎帝掌节,祝融司方。羲和按辔,南雀舞衡。蛇折鳞于灵窟,龙解角于皓苍。遂乃温风赫戏,草木垂干,山折海沸,沙融砾烂。飞鱼跃渚,潜鼋浮岸。鸟张翼而近栖,兽交游而云散。于时黎庶徙倚,棋布叶分,机女绝综,农夫释耘。背暑者不群而齐迹,向阴者不会而成群。于是大人迁居,宅幽绥神,育灵云屋,重构閒房。肃清寒泉涌,流元木奋荣。积素冰于幽馆,气飞结而为霜。奏白雪于琴瑟,朔风感而增凉。

大暑赋           刘桢

其为暑也,羲和总驾。发扶木,太阳为舆。达炎烛灵威,参垂步朱毂。赫赫炎炎,烈烈晖晖。若炽燎之附体,又温泉而沈肌。兽喘气于元景,鸟戢翼于高危。农畯捉镈而去畴,织女释杼而下机。温风至而增热,歊悒慑而无依。披襟领而长啸,冀微风之来思。

大暑赋           王粲

惟林钟之季月,重阳积而上升。喜润土之溽暑,扇温风而至兴。或赫炽以瘴炎,或郁律而燠蒸。兽狼望以倚喘,鸟垂翼而弗翔。根生苑而焦炙,岂含雪而能当。远昆吾之出景,天地翕其同光。征夫悴于原野,处者困于门堂。患衽席之焚灼,譬洪燎之在床。起屏营而东西,欲避之而无方。仰庭槐而啸风,风既至而如汤。气呼吸以怯短,汗雨下而沾裳。就清泉以自沃,犹淟涊而不凉。体烦如以于悒,心情闷而窘惶。于是帝后顺时,幸九崚之阴冈,托甘泉之清野,御华殿于林光。潜广室之邃宇,激寒流于下堂。重屋百层,垂阴千庑。九闼洞开,周帷高举。坚冰常奠,寒馔代叙。

暑赋            繁钦

暑景方徂,时维六月。天火飘光,炎气酷烈。翕翕盛热,蒸我层轩。阴风淟涊,动静增烦。虽托阴宫,罔所避旃。粉扇靡效,宴戏鲜欢。庶望秋节,慰我愁叹。

大寒赋          晋傅元

五行倏而竟骛兮,四节纷而电逝。暑往寒来,十二月而成岁。日月会于析木兮,重阴凄而转肃。彩虹藏于虚廓兮,鳞介潜而长伏。若乃天地凛冽,数极气否,严霜夜结,悲风昼起。飞雪山积,萧条万里。百川咽而不流兮,冰冻合于四海。扶木憔悴于旸谷,若华零落于濛汜。

感凉赋〈有序〉       傅咸

盛夏困于炎热,热甚。不过旬日,而复自凉。以时之凉,命亲友曲会,作赋云尔。

践朱明之中月,暑郁隆以肇兴。赫融融以弥炽,乃沸海而焦陵。兽窜伏于幽林兮,鸟垂翼而弗升。汗珠陨于玉体兮,粉附身而沾凝。于是景云晨敷,曜灵潜光。阴气聿升,凯风载扬。忽轻箑于坐隅兮,思暖服于兰房。

大暑赋          夏侯湛

惟青春之谢兮,接朱明之季月。何太阳之赫曦,乃郁陶以兴热。于是大吕统律,祝融纪节。蒸泽外熙,太阴内闭。若乃三伏相仍,徂暑彤彤。上无纤云,下无微风。扶桑赩其增焚,天气煜其南升。尔乃土坟坠坼,谷枯川竭。寒泉潜沸,冰井腾沫。洪液蒸于单簟兮,珠汗沾乎絺葛。温风翕其至兮,若洒汤于玉质。沃新水以达夕,振轻箑以终日。

大暑赋          卞伯玉

惟祝融之司运,赫溽暑之方隆。日贞曜于鹑首,律迁度于林钟。温风翕以晨至,星火烂以昏中。气滔滔而方盛,晷永路而难终。流风兮莫继,朱烟兮四缠。郁悒兮中房,展转兮长筵。体沸灼兮如燎,汗流烂兮珠连。

纳凉赋         隋卢思道

祝融司方,朱明届序。气乃初伏,节惟徂暑。积歊蒸于帘栊,流烦溽于园籞。阳风淟其长扇,火云赫而四举。尔乃警六御,按三条,击鼍鼓,吹凤箫。云车错毂,麟马齐镳。入云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