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随园随笔 » 随园随笔全文在线阅读

《随园随笔》卷七 官職類(上)

关灯直达底部

六朝尚書台有二書體

六朝宋、齊之間尚書台文檄有二體:召人用虎爪書,告下用偃波書。取其不能倉猝書成,所以防奸偽也。見宋子京《筆記》。

領、行、兼、假之分

漢官以上兼下曰領,霍光以大將軍領尚書事是也。以下攝上曰行,韓安國以御史大夫行丞相事是也。以本官任他職曰兼,常惠以右將軍兼典屬國是也。暫署曰假,趙充國為假軍司馬是也。

爵、官、職、秩之分

爵者,公侯伯子男也;官者,宰相尚書也;職者,一品至九品也;秩者,光祿大夫至文林郎也。俸之深淺亦曰秩。

古無教官

古有大司成、大司樂主教士之責,其庠序學校之在鄉者,其師皆致仕之大夫歸老於鄉者,為之教授,不別立官,有類今之掌教書院者是也。漢人校官碑所稱 「潘君諱乾,字元卓」者,先佐上郡,再除曲阿尉,以其能興文教而歌誦之,非今之教官也。宋慶曆始命天下小州小縣皆立學,而設官以教焉。朱子記漳州教授廳云:「官雖有統,而其任之本諸身者,非期會簿書之可考,上之人又以其儒官而優容子,故仕者反利焉。」《魏志•武帝紀》興平八年令郡國各修文學,縣滿五百戶置校官,選其鄉之俊秀而教學之。校官之設,蓋始於此。

唐、宋銓選

唐選官有小選、東選、南選之分。小選者,凡流外,兵科、禮部舉人,得自主之。東選者,應選之人集於洛陽,就近銓選。南選者,因嶺南、黔中太遠,遣郎官御史為選補使,至其地選之。其州縣官亦不由吏部選授,聽彼處都督辟上人而用之。宋神宗八年詔川、陝、閩、廣八路之人免其赴選,令轉運司立格就注而已,皆為體恤遠人之意。

勳、階、封、號、食邑、實封之分

宋大臣有勳、階、封、號之分:階者,如程琳碑贈太師尚書令本階開府儀同三司是也;勳者,上柱國廣平郡公是也;封者,封七千四百戶是也;賜號者,推誠、保德、守正、翊戴功臣是也,餘皆仿此。其食邑與實封有別者,如余襄公食邑二千六百戶,實封二百戶是也。唐之實封可以食其租稅,至宋皆為虛名。封號起於唐明皇與肅宗、德宗,如賜號開元功臣、寶應功臣之類。

小門下

六朝呼侍中為門下省,故給事黃門侍郎呼小門下。

賜金紫非本秩

光祿大夫銀印青綬,南齊樂安任遐為光祿大夫,向王宴乞一片金,宴為啟上賜以金紫。所云賜者,非其本秩應有之章服也。故凡書賜紫金魚袋及賜銀青、賜緋者,皆沿此例。紫綬則金魚袋,青綬則銀魚袋。

相國尊於丞相

吳仁傑《兩漢刊誤補遺》言:《百官表》蕭何為丞相,七年遷為相國。《何傳》又言使拜丞相為相國。《史記》秦惠王拜張儀為相,又以樗裏疾、甘茂為左右丞相。是丞相者,佐相國之名,相國尊於丞相也。

尚書令尊於尚書

《東漢•百官志》尚書令,千石。且云在孝武時宦者職耳,成帝才用士人。故周堪以尚書令升光祿卿,在漢時不甚尊。至六朝而其職漸重。《唐六典》尚書令正二品,六尚書其屬也,皆三品。又置左丞一人、右丞一人,從二品。是尚書令尊丞相之上,即秦漢之相國也。淳化三年詔升尚書令在三師之上,大臣薨而贈尚書令者必兼他官,惟韓魏公以功大獨得單贈,此其證也。

唐、宋正一品皆贈官

唐、宋正一品者,只太師、司徒、司空、太尉,皆贈官耳。或以太師致仕,或以太尉致仕,或死後加贈,非現任也。如其起用,則反落免之,如元豐元年文彥博落太師致仕,平章軍國重事。

領、錄尚書事更尊於尚書令

漢武時霍光領尚書事,章帝時以太傅趙熹、太尉牟融並錄尚書事,尚書有錄名自熹、融始。蓋即虞舜大麓之職也。和帝時太尉鄧彪以太傅錄尚書事,位上公,在三公之上,每少帝立則置此官,猶古塚宰總己之義也。《宋書•褚淵傳》太祖崩,遺詔以淵為錄尚書事,江左以來無單拜錄者,有司疑立優策,王儉有策而不優之義,淵表稱「總錄之任,江左罕授」,蓋尊之至也。《隋書》錄尚書一人,位在尚書令之上。

太史公位在丞相上

衛宏《漢儀注》以「太史公位在丞相上,天下記書先上太史公」云云,晉灼非之,以為《百官表》所無也。史遷亦自謂先人「文史星曆,近乎卜祝之間」,則位在丞相上之說可疑。於文定公以為位者,朝著之位,非爵位也。如唐宋螭頭記注之制,在人主左右耳,故不見於《百官表》而見於《儀注》也。「太史」二字見《尚書•立政篇》。

尚書侍郎古不甚尊有遷縣令者

《周官》「司會」康成注云:若今尚書矣。秦世少府遣吏四人在殿中主發書,故謂之尚書。尚者,主也。漢有尚衣、尚冠、尚浴、尚席、尚書,謂之「六尚」,官六人,俸六百石。李固有北斗喉舌之稱,以其出納王命故耳,官不甚尊,非今之所謂尚書也。以六曹尚書當周之六官,始於武后,光宅元年以天地四時分六部,故《通典》已有六部之條。侍郎乃掌守門戶之名,有儀郎、侍郎、中郎、郎中之分,比四百石。蔡質《漢儀》曰:「尚書郎初從三署詣台試箋奏,初上台稱守尚書郎中,歲滿稱尚書郎,三年稱侍郎。」揚雄為侍郎,乃三署郎,非尚書郎也。恰從此員推升侍郎,五年遷大縣令。尚書郎只五品,初以令史久缺補之,光武參用孝廉,故丁邯寧受杖不肯補郎,恥以孝廉補令史之職故也。西漢侍郎千餘人,東漢三十六人,一尚書領六郎。光武時尚書之權已重,所謂「不任三公,事歸台閣」者,章懷太子注云:「台閣,謂尚書也。」其後以侍郎貳尚書,亦自唐始。

稱令公

《新唐書•郭子儀傳》子儀為中書令,人稱之曰郭令公。白居易有《寄獻北都留守裴令公五言四十韻》首一句:「天上中台正,人間一品高。」自注:「中書令上應中台,司徒官一品。」按此以中書令而稱令公。宋楊業由雲州觀察使贈太尉、大同軍節度使,未為中書令而亦稱令公,何也?《明一統志》載楊令公祠在密雲縣古北口,祀宋楊業。

平章事非本職

唐平章事雖宰相之官名,而非其本職也。有以侍郎平章者,有以尚書平章者,至中書令領平章事而極尊故稱曰令公。

御史有不主糾察者

監察御史主糾察,而侍御史則主藏書冊,老聃曾為此官,不司糾察。按《通考》侍御史即周之柱史,漢之太史是也,非御史臺之御史也。如後世有給事中之名,而不司宮禁;有司馬之名,而不司兵;有太常之名,而不司音樂。

署理

今官有署理、實授之分,其來最久。《楚漢春秋》曰「會稽假守殷通,項梁所殺者」,假即署也。

柱史二解

老聃為周柱下史,故御史稱柱史,一解也。《通考》云御史冠以鐵為梁柱,故號柱史,亦號端公,又一解也。

長史

漢制一宰相兩長史,又邊防郡守亦有長史,是長史者似是掾屬之官。唐劉濟為都督府長史,是都督亦有長史矣。元稹為虢州長史,豈州縣亦有長史歟?

以降為尊

杜詩辟大司馬府,由公府掾三遷為侍御史,安集洛陽。以狀聞,世祖賜棨戟,往河東剪滅諸賊,乃拜成皋令,以御史作令也。陸遜為大將軍,立功,後孫權欲其出身之正,乃使鄉里重辟舉為秀才,以大將軍作秀才也。二事極相類,皆以降為尊寵。又《陳書》司馬申以戎昭將軍為江乘令。

學士

蕭梁有「壽光殿學士」之號,為學士之始。中宗采上官婉兒之言,設宏文館學士,親近陪宴,以至權重於宰相,李鄴侯、陸宣公皆為之。明洪武初仿宋殿閣學士之制,設華蓋殿學士等名,不過五品,備顧問而已。自胡維庸作相,敗後屢召學士解縉等谘詢,而權遂重,永樂時至加師保。

大學士

《李泌傳》肅宗加集賢殿崇文館大學士,泌言學士加「大」始於張說,己不敢當,乃以學士知院事。至崔圓加大學士而引泌為辭。宋設集賢殿大學士一人,以宰相充之。丁謂為資政殿學士,在翰林學士下,帝乃加「大」字,班承旨上,然則大學士之尊久矣。

侍讀

唐明皇無人問古,盧懷慎薦馬懷素為侍讀,此「侍讀」二字見史傳之始。

都都知、都都統

唐相王鐸官拜都都統,樂工李可及官拜都都知。蓋因僖宗奏樂召都知,三十人並進,無所統攝,乃別立都都知。王鐸之官名實始於此可見。

奉憲

《史記•三王世家》:「百官奉憲,各遵其職。」《漢書•景帝紀》:「酷吏奉憲失中。」按《穆天子傳》「受敕憲」注云:「憲,教令也。」

黃堂

「黃堂」二字見《東漢書•郭丹傳》,注:「太守之廳也。」《郡國志》曰:「雞陂之側,黃歇假居之地,屢有火災,太守塗雌黃以厭之,故曰黃堂。」

主事是吏非官

或問黃梨洲「宋官名有某部主事否」,梨洲云:「宋制六部自尚書以下,只有侍郎、郎中、員外郎三項,其主事、錄事、令史、書令史皆吏也,而非官。凡三省樞密皆有之,不獨六部也。」《日知錄》曰:「主事始於後漢,光祿勳有南、北庭主事,其職掾史也。隋有主事令史員。」

總督

「總督」二字見《漢書》,《西域傳讚》曰:「總督城郭,三十有六。」《陳書•蕭摩訶傳》吳明徹曰:「步軍既多,吾為總督,必身居其後。」此「總督」二字之再見者。

刺史

古刺史一官最為不倫,忽輕忽重。大抵漢之刺史,以六百石而糾二千石,居無定所,似明之巡按也;魏晉刺史,統轄數州,兼領軍務,似今之總督也;隋唐刺史,則今之知府、知州也。

監司

「監司」二字始於徐邈與范寗書:「擇公方之人以為監司。」見《晉書》。

郡縣忽大忽小

三代縣大而郡小,故曰「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又曰「縣有四郡」。戰國縣小而郡大,甘茂曰:「宜陽大縣,其實郡也。」晉制不宰縣者不得入為台郎,任至重也,故北魏孝文以此官與崔亮。後嗣君失政,以廝役為之,士人不屑。元文遙力除此弊,乃集於神武門,唱名慰諭之。宋寧宗慶元年間,詔改官必作令,謂之「須入」,除殿試三名外,雖宰相子無不宰邑,邑令又重矣。《唐語林》以得縣令為得畜生道,以得學博為入餓鬼道,豈非忽大忽小之證歟?

元知府或有或無

或問黃梨洲「元官名有某府知府否」,曰:「元制諸路設總管府,達魯花赤之下為總管,總管下為同知、治中、判官。散府則達魯花赤之下置知府或府尹。若揚州、杭州皆為上路,有總管而無知府。所謂達魯花赤者,國言荷包壓口,取管轄之義。稱州達魯花赤曰監州,縣達魯花赤曰監縣。」

制府

今稱總督為制府。「制府」二字見《宋史•李全傳》中,以宋有安撫制置使之官,故有制府、制閫之稱。許國為此官,命全參謁,全曰:「不參制府,則曲在我。」幕府章夢先亦令隔簾貌喏,貌喏者,大概今之請安也。

功曹

劉貢父言蕭何不為功曹,而子美有「功曹非復漢蕭何」之句。按《漢書》本無何為功曹之語,《三國志》虞翻為策功曹,策曰:「孤有征討事,未得還府,卿復以功曹為吾蕭何,守會稽可耳。」此子美所用也。時子美在梓州補京兆府功曹。

移文

今文書平行者號移文,初見《三國志•王肅傳》,薛夏為秘書丞,以公事移蘭台,蘭台自以為台也,而秘書署耳,謂不得用移文。夏報曰:「蘭台為外台,秘書為內閣,台、閣一也,何不可移之有?」《事物紀原》以移文為始於劉歆《移太常博士》,予按《左氏》:王子朝之亂,晉命諸侯輸周粟,宋樂大心不肯,士文伯折之,乃受牒而歸。所謂牒者,即今之移文也。

致仕官朝參

貞觀二年,特詔致仕官朝參在本品現任官之上。余宰江寧乞病,與現任江寧令同見藩司,余坐現任之下,藩司李渭大以為非,亦猶行古之道也。

《吳志》

《吳志》司馬申以戎昭將軍為江乘令,業已奇矣;陸遜以大司馬出兵成功,封侯而歸,主上執鞭,百僚屈膝,而仍歸鄉里舉秀才,尤奇。

告身

唐告身即今之告敕。天寶初官爵濫而米粟貴,所以有「將軍告身易一醉」之語。顏魯公自書告身墨跡,余於尹文端公處猶及見之。

未入流

唐時流外即今之未入流。張元素流外出身,故被太宗問出身而自覺慚惡,面如死灰。黃幡綽見醉人臥池側,告文宗曰:「此令史也。」問何以知之,曰:「再一轉便入流。」文宗大笑。《通考》唐時每歲進士、明經出身者不過百餘人,流外二千餘人。

領侍衛內大臣

《史記•弟子傳》注:「王肅曰:子路為孔子侍衛,故人不敢有晉言。」「侍衛」二字見此。元有官名雲都赤者,侍衛最親,雖宰相見,無此人侍立不敢見,即今之領侍衛內大臣也。語見《輟耕錄》。至《元史》所稱「怯薛」,則今之侍衛矣。

巡撫、總河、總漕、都統

「巡撫」二字始見於晉咸寧中詔劉頌巡撫荊揚;唐高宗以薛元超為河北道大使,分道巡撫。「都統」之名始於《晉書》苻堅以秦州主簿趙盛之為少年都統。 「總漕」之名始於明太祖之命吳楨。「總河」之名始於永樂之用陳瑄。明之總督、提督,皆御史差也,差畢回院,乃自部卿藩臬升授,蓋即唐之大總管、大都督類也。見《續通考》。

說書

今之說演義小說者稱「說書」,賤人所為,如左寧南門下柳敬亭是也;不知宋金元皆有崇政殿說書之官,其職有類經筵講官而秩稍卑,程伊川、楊龜山、遊酢皆為此官。

唐制節度、觀察二使不並置

唐制節度、觀察二使不並置,故節度常兼觀察、處置等使。崔珙為鳳翔、隴州節度、觀察、處置等使,而奏周公祠靈泉狀中書門下,奏內但稱觀察使。不稱節度者,節度權雖重於觀察,而非軍旅之事。陳奏止稱觀察,唐人章奏之式如此。

織造府

貢禹奏故事齊三服官輸物不過十笥,注:「三服官,主天子衣服者。」即今之織造府,《百官表》有東織、西織二官是也。但前明洪武至宣德尚無此官,見《楊廷和傳》。

縣佐非縣丞

今人以縣丞為縣佐,不知唐官制縣丞、簿、尉之下尚有四佐:一司功佐,一司倉佐,一司兵佐,一司戶佐,皆名縣佐。

貤封非古

《禮》:「夫尊於朝,妻貴於室。」《雜記》「大夫之適子服大夫之服」,又曰「士之子為大夫,則其父母勿能主也,使其子主之」,注:「大夫之子得用大夫之禮,故為喪主;若父身是士,不得用大夫之禮,故不為喪主。」漢以前爵不上逮也。自南北朝始有封贈其祖父之例,而自父以上,官以差殺,未如近制之隆。郭令公二十四考中書令,而父止贈太保;權文公官宰相,而其祖止贈郎中。漢置武功爵,官首補吏,與今之例略相似,然爵僅得第八級樂卿止耳。說見姜西溟《張主事墓志》。

縣令非令尹

《左氏》宣十二年「蒍敖為宰」,注:令尹也,上卿也,「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是也。今稱縣宰為縣令者,借用宰一國之義,而其實非也。

漢宗伯非禮部尚書

平帝元始五年,詔宗室有冤者得因宗伯以聞。晉灼曰是「宗正」也,非大宗伯也。

漢司空非工部尚書

《陳咸傳》:「咸為南陽太守,犯法者輒論輸府,以律程作司空。」師古注:「司空,主行役之官也。」非大司空也。余按《儀禮》大夫之家有司馬、司寇,其即此義歟?

宋知某縣事非縣令

宋大縣千戶以上選朝官知,小縣三千戶以下選京官知。蓋以京、朝官之銜知其縣,非外吏也。縣令則古長史之職,如歐公之貶夷陵令是也,見《續通考》。

京、朝官之分

常不解宋官制有京、朝官之分,後閱王得臣《麈史》云:「宋進士出身為著作左郎、餘人為大理寺丞者曰京官;若左郎再遷秘書丞、寺丞再遷太子中舍曰朝官,便奉朝請。選人作令曰某縣令,京官以上曰知某縣事。」

協辦

今之協辦大學士,即宋之參知政事、唐之同平章、同三品也。宋太宗患趙普之專,問陶穀次宰相之官,穀引唐之參知政事以對,而不引漢之御史大夫,人以為非。然其初參知者不押班,不知印,不升政事堂,殿庭特設專位署銜而已。至道元年詔與宰相輪班知印,同升政事堂,行則並馬,自寇準始。

官銜

《家語•禮運篇》「官有銜,職有序」,注:「銜,治也。」《執轡篇》云「善御馬者正銜勒,善御民者正百官」,官銜之名本此。《封氏見聞記》:「官銜之名,當是選曹補授,須存資歷,聞奏之時,先具舊官名品於前,次書擬官於後,新舊相銜不斷,故云。」錢希白《南部新書》亦云:「官銜者,取其相銜不斷之義,如馬之有銜也。」

帖黃

唐制降敕有所更改,以紙帖之,謂之帖黃。蓋敕書用黃紙,則帖者亦黃紙也。今奏狀劄子皆白紙,有意所未盡,揭其要處,以黃紙別書於後,乃謂之帖黃,蓋失之矣。其表章略舉事目與日月道里,見於前面及封皮者,又謂之引黃,見《石林燕語》。《宋史》中書省大事奏稟,得旨者曰畫黃;小事擬進,得旨者曰錄黃。徽宗時吏惰不勤,凡命令之出於門下者,預列銜,使書名而徐填其事,謂之空黃,見《張叔夜傳》。今人具奏,自摘大旨,用白紙帖之,亦史帖黃,始於崇禎元年三月。

古官尊卑不一

秦漢侍中本丞相史,不過掌虎子、捧唾壺等事,而晉以後之侍中乃宰相也。南朝選貌美者為之,以何偃、阮韜為一雙,似又與漢相似。唐同平章事處資淺之人,在同三品以下;而宋則以同平章事為正相,參知政事次之。漢中書令不過宦者所為,而六朝遂為正相,郭子儀力辭此職,以為太宗曾為中書令。唐樞密使亦宦官也,五代郭崇韜、安重誨領之,遂改為宰相之要任。大抵古小而今大者,尚書、侍郎也;古大而今小者,檢校、提舉也。

漢儀同三司,宋三司、五司

漢安帝以鄧隲為開府儀同三司,三司者,司徒、司空、太尉也,別開一府,同此三司,故曰儀同三司。宋之三司則專管財賦,一鹽鐵使,一度支使,一戶部使也。有副使,有判官。五司者,經略使、安撫使、節度使、觀察使及總管是也,號五司廳。唐節度皆兼觀察、處置三使,宋則以節度歸總管司,觀察歸安撫使,處置歸經略使。

古內、外官時輕時重

漢陳咸思入京城,楊僕恥居關外。齊茹法亮為中書舍人,出為大司農,戀職而泣。唐班景倩入為大理寺少卿,李若水送之曰:「班生此行,無異登仙。」似朝廷官制重內輕外,由來舊矣。乃天寶間薛邕貶左丞為歙州刺史,家人恨降之晚。崔祐甫任兵部員外,求為洪州別駕,賓佐有忤意者,薦為台官,其當遷台閣者,皆以不赴取罪。南朝趙倫之居方伯,公私俱足,入為護軍,頗苦貧窘,以為貶也。元載以仕者多樂京師,惡其逼己,乃制俸厚外官而薄內官,常袞奏之,始加六千緡。後漢郭威以樞密使過洛陽,平章王守恩留守西京,以使相自處,肩輿出迎,威憎之,即日以頭子命白文珂代之。守恩方坐館待見,而吏已報新留守視事於府。歐公以為武臣易一宰相,如更戍卒。古內、外官之忽輕忽重如此。

唐翰林學士最榮

唐學士入直,許借飛龍廄馬,白香山《贈錢翰林詩》曰:「分班皆命婦,對苑即儲皇。」蓋最親宮禁也。是以韋綬,學士也,而覆以蜀襭之袍;韓偓,學士也,而暗藏金蓮之燭。後蜀王建待翰林過優,人尤之,建曰:「我昔直禁軍,見唐天子待翰林之厚,雖朋友不如也,我不過萬分之一耳。」

古中書舍人最尊

唐之中書舍人,宋之知制誥,皆就省中起草,故韋承慶下筆立成,鄭畋動無凝思,人以為才;和蒙閉戶精思,劉濤遣兒代草,人以為不才。富鄭公直制誥,竟封還劉從願妻,封遂國夫人之詞頭,權可謂重矣。

部胥

今六部書吏,漢之都令史也。秩雖二百石,皆士人為之,而有誌有所不屑;故梁冀怒名儒劉常,來舊矣。曰令史,曰書令史。書令史者,即今之帖寫矣。

小史

古樂府「十五府小史」,小史似令史之年輕者,即今之小書辦也。張翰有周小史詩,謝惠連有贈小史杜德靈詩,似乎褻狎。然吳祐舉孝廉,乃越道共雍丘小史黃真歡語移時,則小史又以人重矣。高俅為東坡小史,後見蘇氏子孫,執禮猶恭。

典使

張曲江曰:「牛仙客,河湟一典使耳,使班常伯,天下其謂何?」典使何稱?蓋亦胥吏耳。

僕射自魏晉始尊

僕射一官,秦、漢時侍中、尚書、博士郎皆有此官。在永巷者曰永巷僕射,在軍屯者曰軍屯僕射,又有謁者台僕射。以射稱者,所以重武事也,秩比千石。東漢尚書僕射一人,六百石。獻帝分置左、右僕射。建安四年榮邰為左僕射,卒後贈執金吾,是僕射在兩漢時不甚尊也。自魏置僕射掌大拜授及百官班次,統謁者十餘人,從此迄於六朝,此官遂尊,僕射上表疏只稱名不稱姓。唐時左、右僕射二人,從二品,掌統理六官,為尚書令之貳,令缺則總省事,所謂令僕是也。五尚書、二僕射、一令,謂之八座。宋徽宗詔曰:「前代以僕臣之賤,充宰相之任,可改左僕射為太宰,右僕射為少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