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史典故
神農氏曰炎帝,以火名官。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用,以教萬人。始教耕,故號神農氏。
《白虎通》云:古之人民,皆食禽獸肉。至於神農,用天之時,分地之利,製耒耜,教民農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謂之神農。
《典語》云:「神農嘗草別穀,烝民粒食。」後世至今賴之。農丈人一星,在斗西南,老農主稼穡也。其占與糠略同。與箕宿邊杵星相近。蓋人事作乎下,天象應乎上,農星其殆始於此也。
后稷名曰棄。棄為兒時,如巨人之志。其遊戲,好種植麻麥。及為成人,遂好耕農。相地之宜,宜穀者稼穡之。民皆法之。帝堯聞之,舉為農師。帝舜曰:「棄,黎民阻饑,汝后稷,播時百穀。」《詩》曰:「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烝民,莫匪爾極。帝命率育。奄有下國,俾民稼穡。」《豳風·七月》之詩,陳王業之艱難。蓋周家以農事開國,實祖於后稷。所謂配天社而祭者,皆後世仰其功德,尊之之禮,實萬世不廢之典也。
嘗聞古之耕者用耒耜,以二耜為耦而耕,皆人力也。至春秋之間,始有牛耕,用犁。《山海經》曰:「后稷之孫叔均,始作牛耕」,是也。嘗考之,牛之有星,在二十八宿丑位,其來著矣。謂牛生於丑,宜以是月致祭牛宿,及令各加蔬豆養牛,以備春耕。
《漢·食貨志》:后稷始川田,以二耜為耦。
《藝文志》:「農九家百四十一篇。農家者流,蓋出農稷之官,播百穀,勸耕桑,以足衣食。」
《書·洪範·八政》:「一曰食、二曰貨。」〈(玄扈先生曰:生之者眾,食之者寡,此言食也。為之者疾,用之者舒,此言貨也。)〉
周公曰:「嗚呼!君子所其無逸,先知稼穡之艱難,乃逸,則知小人之依。」
《禮·王制》:「國無九年之蓄,曰不足;無六年之蓄,曰急;無三年之蓄,曰國非其國也。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以三十年之通,雖有凶旱水溢,民無菜色。」
《孝經·庶人》章:「用天之道,〈(春則耕種,夏則芸苗,秋則獲刈,冬則入廩。)〉分地之利,〈(分別五土之高下,隨所宜而播種之。)〉謹身節用,〈(身恭謹則遠恥辱,用節省則免饑寒。)〉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周制「種穀,必雜五種,以備災害。〈(種即五穀:謂黍、稷、麻、麥、豆也。)〉還廬樹桑,菜茹有畦,瓜瓠果蓏,殖於疆埸。雞豚狗彘,毋失其時。女修蠶織,則五十可以衣帛,七十可以食肉。入者必持薪樵,輕重相分,斑白不提挈。冬,民既入,婦人同巷,相從夜績,女工一月得四十五日。〈(服虔曰:一月之中,又得夜。半,為十五日,凡四十五日。)〉必相從者,所以省費燎火,同巧拙而合習俗也。」
《管子》:「民無所遊食必,農民事農則田墾,田墾則粟多,粟多則國富。」〈(玄扈先生曰:有所遊食必不農,今世是也。)〉
管仲相齊,與俗同好惡。其稱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莊子》長梧封人曰:「昔予為禾稼,而鹵莽種之,其實亦鹵莽而報予;芸而滅裂之,其實亦滅裂而報予。來年深其耕而熟耨之,其禾繁以滋,予終年厭飧。」
李悝為魏文侯作盡地力之教。以為地方百里,提封九萬頃,除山澤邑居三分去一,為田六百萬畝。治田勤謹,則畝益三升;〈(臣瓚曰:當言三斗,謂治田勤,則畝加三斗也。)〉不勤,則損亦如之。地方百里之增減,輒為粟百八十萬石矣。又曰:糴甚貴傷民,甚賤傷農。民傷則離散,農傷則國貧。故甚貴與甚賤,其傷一也。
《氾勝之書》:「湯有旱災,伊尹作為區田,教民糞種,負水澆稼。」〈(氾、扶嚴反,水名,又姓,出敦煌、濟北二望。本姓凡氏,避地於氾水,因改焉。)〉
《史記》太史公曰:「居之一歲,種之以穀;十歲,樹之以木;百歲,來之以德。德者,人物之謂也。今有無秩祿之奉,爵邑之入,而樂與之比者,命曰素封。故曰陸地牧馬二百蹄,〈(《漢書音義》曰:五十疋。)〉牛蹄角千,〈(《漢書音義》曰:百六十七頭也。馬貴而牛賤,以此為率。)〉千足羊,澤中千足彘,〈(韋昭曰:二百五十頭。)〉水居千石魚陂,〈(徐廣曰:魚以斤兩為計也。)〉山居千章之材,安邑千樹棗,燕秦千樹栗,蜀漢江陵千樹橘,淮北常山已南河濟之間千樹萩,陳夏千畝漆,齊魯千畝桑麻,渭川千畝竹。及名國萬家之城,帶郭千畝,畝鍾之田,〈(徐廣曰:六斛四斗也。)〉若千畝卮茜,〈(徐廣曰:卮,音支,鮮支也。茜,音倩,一名紅藍,其花染繒赤黃也。)〉千畦薑韭。〈(徐廣曰:千畦二十五畝。駰案:韋昭曰:畦,猶壟也。)〉此其人,皆與千戶侯等。」
漢文帝時,賈誼說上曰:「漢之為漢,幾四十年矣。公私之積,猶可哀痛。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國胡以相恤?卒然邊境有急,數十百萬之眾,國胡以饋之?夫積貯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財有餘,何為而不成?以攻則取,以守則固,以戰則勝;懷敵附遠,何招而不至?今敺民而歸之農,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遊食之人,轉而緣南畝,則蓄積足而人樂其所矣。」
張堪拜漁陽太守,〈(漁陽猶在乎?)〉開稻田八千餘頃,勸民耕種,以致殷富。百姓歌曰:桑無附枝,麥穗兩歧。張君為政,樂不可支。
王符曰:「一夫不耕,天下受其饑;一婦不織,天下受其寒。今舉俗舍本農,趨商賈,是則一夫耕,百人食之,一婦桑,百人衣之。以一奉百,孰能供之?」
劉陶曰:「民可百年無貨,不可一朝有饑。故食為至急也。」
仇覽為蒲亭長,勸人生業。為製科令,至於果菜為限,雞豚有數。農事既畢,乃令子弟群居就學,其剽輕遊恣者,皆役以田桑,嚴設科罰。躬助喪事,振恤窮寡,期年,稱大化。
唐張全義為河南尹。經黃巢之亂,繼以秦宗權、孫儒殘暴,居民不滿百戶,四境俱無耕者。全義招懷流散,勸之樹藝。數年之後,都城坊曲,漸復舊制,諸縣戶口,率皆歸復。桑麻蔚然,野無曠土。全義出,見田疇美者,輒下馬與僚佐共觀之。召田主,勞以酒食。有蠶麥善收者,或親至其家,悉呼出老幼,賜以茶糸采、衣物。民間言張公不喜聲伎,見之未嘗笑,獨見佳麥良繭則笑耳。有田荒穢者,則集眾杖之。或訴以乏人牛,乃召其鄰里,責之曰:彼誠乏人牛,何不助之?眾皆謝,乃釋之。由是鄰里有無相助。故比戶皆有蓄積,凶年不饑,遂成富庶焉。
李襲譽嘗謂子孫曰:「吾負京有田十頃,能耕之,足以食。河內千樹桑,事之可以衣。能勤此,無資於人矣。」
諸家雜論上
《管子》曰:夫管仲之匡天下也,其施七尺。瀆田悉徙,五種無不宜。其立後而手實,其木宜蚖芲與杜鬆,其草宜楚棘。見是土也,命之曰五施,五七三十五尺而至於泉,呼音中角。其水倉,其民彊。赤壚曆強肥,五種無不宜。其麻白,其布黃,其草宜白茅與,其木宜赤棠。見是土也。命之曰四施。四七二十八尺而至於泉,呼音中商。其水白而甘,其民壽。黃唐,無宜也,唯宜黍秫也。宜縣澤,行廧〈(同牆)〉落,地潤數毀,難以立邑置廧。其草宜黍秫與茅,其木宜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