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汉语 » 古代汉语全文在线阅读

《古代汉语》常用词(十) 95字

关灯直达底部

议论讽 贬谪斥宣 褒赠 颠覆 率诣历 寓寄 禁戒 恃玩肆 敷化 加损 刻勒 郁舒 张弛 是非 能可以

凡圣 残暴 甘辛 鲜敝 寒温 幽冥奥 精众 便嘉 遽速 弥愈尤极甚最

夫妇 婴孩 亲眷 竹木 谷壑 亭台 郊墟 材才 簿籍 状类 寿命 志趣 涕泣 膏泽 帷盖 梗概 本末

637.【议】

(一)发表言论。诗经小雅北山:"或出入风~。"又特指议论政事。论语季氏:"天下有道,则庶人不~。"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执政之善否。"汉书艺文志:"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也。"萧统文选序:"所谓坐狙丘,~稷下。"引申为讨论政事以便决定措施。司马迁报任安书:"陪奉外廷末~。"汉书李广苏建传:"召诸贵人~。""议官"二字连用,指议论政事的官。汉书艺文志:"杂家者流,盖出於~官。"又引申为判罪。司马迁报任安书:"因为诬上,卒从吏~。"又为评论。刘伶酒德颂:"~其所以。"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论证据今古。"

(二)文体之一种。古代的"议"是上给皇帝的奏章,议论得失的。文心雕龙议对:"若贾谊之遍代诸生,可谓捷於~矣。"

638.【论】

(一)评论,研究。论语宪问:"世叔讨~之。"孟子万章下:"尚~古之人。"又为辩论。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今日廷~。"又为议论。司马迁报任安书:"~列是非。"曾巩战国策目录序:"岂好为异~哉?"

(二)判罪。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故以十二月晦~弃市渭城。"

(三)文体之一种。这是对人或对事的议论。萧统文选序:"~则析理精微。"

"论"字作动词用时读lún,阳平声;作名词用时读lùn,去声。

[辨]议,论。"议"着重在得失,所以"议"的结果往往是作出决定;"论"着重在是非,所以"论"的结果往往是作出判断。"议"往往是许多人在一起,你一句我一句地交换意见;"论"不一定要有许多人在一起。作为名词用时,"议"和"论"更有分别:"议"是建议,而"论"是评论或议论。

639.【讽】

(一)背诵。周礼春官大司乐:"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诵言语。"杜甫寄岑嘉州诗:"谢朓每篇堪~咏。"

(二)微言婉词进谏。史记滑稽列传:"优孟常以谈笑~谏。"文心雕龙情采:"而吟咏情性,以~其上。"苏辙快哉亭记:"玉之言盖有~焉。"(玉:宋玉。)引申为讥讽,讽刺平辈(后起义)。苏轼送李公恕诗:"酒酣箕坐语惊众,杂以嘲~穷诗骚。"

640.【贬】

(一)灭损。左传僖公二十一年:"~食省用。"现代有双音词"~值"。

(二)给予低的评价。跟褒相对。公羊传隐公二年:"何以不氏?~。"杜甫哭韦大夫之晋诗:"春秋褒~例,名器重双全。"

(三)降职。三国志诸葛亮传:"是当请自~三等,以督厥咎。"引申为降职并外放。韩愈柳子厚墓志铭:"未至,又例~永州司马。"韩愈至蓝关示侄孙湘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潮州路八千。"

641.【谪】

(一)谴责,责怪。左传成公十七年:"国子~我。"这个意义又写作"讁"。诗经邶风北门:"室人交遍谪我。"又写作"适"。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举适诸窦宗室毋节行者。"

(二)降职并外放。柳宗元愚溪诗序:"余以愚触罪~潇水上。"苏辙快哉亭记:"清河张君梦得~居齐安。"这个意义又写作"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自以寿不得长,又以适去。"

642.【斥】

(一)屏弃,不用。汉书武帝纪:"与闻国政而无益於民者~,在上位而不能进贤者退。"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使子厚在台省时,自持其身,已能如司马刺史时,亦自不~。"苏轼贾谊论:"一朝尽~去其旧臣。"现代有双音词"~退","排~"。

(二)斥责,责骂(后起义)。秦观春日诗:"儿曹独何事?诋~几覆酱。"

(三)[~候]侦察敌情的士兵。史记李将军列传:"然亦远~候,未尝遇害。"

(四)[充~]双声连绵字。多的样子。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敝邑以政刑之不修,盗贼充~。"

[辨]贬,谪,斥。在贬斥的意义上,这三个字是同义词。但是,由於词源的不同,意义也有细微的分别。"贬"字着重在降职,"谪"字着重在谴责,"斥"字着重在屏弃。因此,有时候可以"贬"而不"谪",如诸葛亮的"自贬三等"。有时候,"谪"字表面上表示谴责,实际上表示贬斥,如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仆自谪过以来,益少志虑。"在这些地方,该用"贬"的不能用"谪",该用"谪"的不能用"贬"。"斥"的意义只是屏弃不用,与"贬"、"谪"差别更大些,所以"一朝尽斥去其旧臣"不能换成"贬去"或"谪去"。但是有时候作者明指屏弃不用,暗指贬谪,如韩愈在柳宗元墓志铭中所说的,那又跟"贬""谪"相通了。

643.【宣】

(一)散布,传播。杨恽报孙会宗书:"曾不能以此时有所建树,以~德化。"李华吊古战场文:"文教失~。"现代有双音词"~布","~扬","~传"等。引申为公开地做某一件事(贬义)。仲长统昌言理乱:"君臣~淫。""相宣"二字连用,表示互相衬托。沈约谢灵运传论:"夫五色相~,八音协畅。"

(二)以君王的命令宣召(后起义)。水经注江水:"或王命急~,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三)[~室]汉宫殿名。王勃滕王阁序:"怀帝阍而不见,奉~室以何年!"

644.【褒】(襃)

表扬。跟"贬"相对。公羊传隐公元年:"曷为称字?~之也。"汉书霍光传:"夫~有德,赏元功。"萧统文选序:"颂者所以游扬德业,~赞成功。"

645.【赠】

(一)赠送。诗经秦风渭阳:"何以~之?琼瑰玉佩。"又特指以言相赠。文心雕龙物色:"情往似~,兴来如答。"王勃滕王阁序:"临别~言。"杜甫天末怀李白诗:"应共冤魂语,投诗~汨罗。"

(二)死后追封爵位,常用於追封官吏的祖先(后起义)。欧阳修泷冈阡表:"列官於朝,始得封~其亲。"又:"皇曾祖府君累~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

[辨]封,赠。生时封为封,死后封为赠。

646.【颠】

(一)头顶。诗经秦风车邻:"有马白~。"后汉书蔡邕传:"尔有务世公子,诲於华~胡老。"(华颠:白头。胡老:老人。)引申为山顶。诗经唐风采苓:"采苓采苓,首阳之~。"山顶的意义后来写作"巅"。(今本诗经写作"首阳之巅"。)

(二)跌倒。尚书盘庚中:"~越不恭。"(越:坠。)论语季氏:"~而不扶。"苏轼荔支叹诗:"~坑仆谷相枕藉。"[~覆]原意是跌倒。一般用於抽象的意义,表示破坏,搞跨,灭亡。孟子万章上:"太甲~覆汤之典刑。"苏洵六国论:"至於~覆,理固宜然。"[~沛][~连]生活困难,流离失所。论语里仁:"~沛必於是。"张载西铭:"凡天下疲癃残疾茕独鳏寡,皆吾兄弟之~连而无告者也。"[~倒]倒,颠倒。诗经齐风东方未明:"~倒衣裳。"

(三)精神错乱(后起义)。张籍赠道士诗:"对花歌咏似狂~。"这个意义后来写作"癫"。

647.【覆】

(一)反。诗经小雅小明:"岂不怀归?畏此反~。"引申为翻。庄子达生:"视舟之~犹其车却也。"荀子王制:"水则载舟,水则~舟。"汉书贾谊传:"前车~,后车戒。"孔稚圭北山移文:"苍黄翻~。"又引申为覆没。李华吊古战场文:"常~三军。"又:"将军~没。"

(二)倒,倾倒,使倾倒。论语子罕:"虽~一篑,进,吾往也。"庄子逍遥游:"~杯水於坳堂之上。"[倾~]颠覆。左传成公十三年:"倾~我国家。"这个意义也可以单说"覆"。论语阳货:"恶利口之~邦家者。"

(三)盖(动词)。庄子德充符:"夫天无不~,地无不载。"庾信春赋:"麦才青而~雉。"欧阳修泷冈阡表:"无一瓦之~。"

(四)对上次的结果再进行一次检验。唐书选举志有"~试",李峤传有"~验"。宋史职官志有"~议",食货志有"~检"。

(五)回信(晚起义)。如"答~","奉~"。

旧时於(一)(二)(四)(五)诸义读入声(芳福切),於(三)义读去声(芳救切)。今无别。

[辨]复,覆,複。在古代汉语中,这三个字是不相通的。虽然有"反复"又有"反覆",但是一般并不通用:"反复"指来回,"反覆"指翻来覆去。例如"反覆无常"就不能换成"反复无常"。至於"複"字只用於"重複"的意义,跟"复"、"覆"更不相同了。

648.【率】

(一)循,沿着。诗经大雅绵:"~西水浒。"引申为遵循,依照。诗经大雅假乐:"~由旧章。"韩愈子产不毁乡校颂:"诚~是道,相天下君。""率性"二字连用,表示"依循性之所感而行"。礼记中庸:"~性之谓道。"由此引申为"坦率"、"直率"、"轻率"(后起义)。

(二)率领。孟子梁惠王上:"此~兽而食人也。"杨恽报孙会宗书:"是故身~妻子,戮力耕桑。"

(三)大概,一般。礼记祭义:"其~用此与?"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大抵~寓言也。"汉书宣帝纪:"~常在下。"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常屈其座人。"这个意义又说成"大率"。汉书百官表:"大~十里一亭。"引申为一概,一律。韩愈进学解:"占小善者~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苏轼六国论:"六国互丧,~赂秦耶?"

(四)读lǜ。一定的标准。孟子尽心上:"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羿yì:人名,古之善射者。彀gòu:张弓。)现代汉语有"税~","效~","生产~"等。

649.【诣】

到,到达。史记文帝本纪:"乘传~长安。"世说新语言语:"~门者皆儁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当~播州。"现代双音词"造诣"是由此发展而来的。引申为拜访。梁书张缵传:"裴子野自云年出三十不复~人。"又:"有过~缵者。"

650.【历】

(一)经过。司马迁报任安书:"足~王庭。"后汉书张俭传:"其所经~,伏重诛者以十数。"水经注汶水:"水出泰山南溪,南流~中下两庙间。"洛阳伽蓝记白马寺:"得者不敢辄食,乃~数家。""历"又用於抽象意义,表示经过时间。丘迟与陈伯之书:"北虏僭盗中原,多~年所。""历世"二字连用,表示过去的各个时代。论衡问孔:"故谓七十子~世希有。"后来说成"历代"。

(二)副词。逐一地。汉书艺文志:"~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萧统文选序:"~观文囿,泛览辞林。"苏轼贾谊论:"仲尼圣人,~试於天下。"

(三)清晰。左思娇女诗:"口齿自清~。"[~~]清晰,分明。晋书刘实传:"~~相次,不可得而乱也。"杜甫历历诗:"~~开元事,分明在目前。"成语有"~~在目"。

(四)纪载历法的书。汉书艺文志:"敬顺昊天,~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也写作"曆"。尚书尧典:"历象日月星辰。"又写作"厤"。荀子天论:"日月星辰瑞历。"引申为历法,即推算岁时的方法。易经革卦:"君子以治~明时。"也指掌管推算岁时的人。司马迁报任安书:"文史星~,近乎卜祝之间。"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曆"。

[辨]厤,历,曆。在"曆象"的意义上,"历"和"曆"是古今字;"厤"虽与"历"、"曆"相通,但后代少见。"历"的其他意义,古代都不作"历"或"厤"。

651.【寓】

寄居。礼记郊特性:"诸侯不臣~公。"孟子离娄下:"无~人於我室。"(寓:使动用法。)庾信咏怀诗:"~卫非所~,安齐独未安。"今人称在故乡以外的住所为"寓所"。引申为寄托。左传成公二年:"请~乘。"文心雕龙颂赞:"比类~意。"欧阳修醉翁亭记:"得之心而~之酒也。""寓目"二字连用,表示过目,看一看。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得臣与~目焉。"[~言]有所寄托的话。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大抵率~言也。"

652.【寄】

寄居。汉书息夫躬传:"未有第宅,~居丘亭。"曹丕燕歌行:"君何淹留~他方。"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老妻~异县。"引申为寄托。论语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百里之命。"李华吊古战场文:"~身锋刃,腷臆谁诉?"又特指寄托言语或寄托书信。杜甫驱竖子摘苍耳诗:"~语恶少年,黄金且休掷。"白居易长恨歌:"临别殷勤重~词。"杜甫月夜忆舍弟诗:"~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寄书"本来是托人带信的意思,现代"寄信"的意义由此发展而来。

[辨]寓,寄。从来源上说,"寓"和"寄"是同义词,只在习惯用法上略有不同。

653.【禁】

(一)禁止。韩非子五蠹:"赏其功,必~无用。"杨恽报孙会宗书:"夫人情所不能止者,圣人弗~。"又名词。禁令。孟子梁惠王上:"问国之大~。"

(二)天子所居。史记秦始皇本纪:"二世常居~中。"汉书霍光传:"召诸~门,毋内昌邑群臣。"

654.【戒】

(一)警戒,防备。周易萃卦:"~不虞。"孟子公孙丑下:"当在薛也,予有~心。"现代有双音词"~严"。引申为留神,当心。庄子养生主:"怵然为~"。

(二)戒除,革除不良的习惯。论语季氏:"少之时,血气未定,~之在色。""戒"又用作名词。论语季氏:"君子有三~。"

(三)警告,劝人警惕。孟子梁惠王下:"~之~之。"萧统文选序:"~畋游则有长杨羽猎之制。"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候卒击柝卫太尉。"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诫"。引申为文体的一种。萧统文选序:"箴兴於补阙,~出於弼匡。"

(四)斋戒。礼记礼器:"七日~。"[斋~]旧时迷信,祭祀前,穿整洁的衣服,戒绝嗜欲,使身心清静,以表示对鬼神的虔诚。孟子离娄下:"斋~沐浴,则可以祀上帝。"史记淮阴侯列传:"斋~,设坛具礼,乃可耳。"

655.【恃】

依靠,依赖。诗经小雅蓼莪:"无母何~?"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室如县罄,野无青草,何~而不恐?"贾谊论积贮疏:"故其畜积足~。"欧阳修泷冈阡表:"无一瓦之覆,一垅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而能自守邪?"引申为仗着,指心理上的依赖(后起义)。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才能深藏而不市者。"唐书程千里传:"千里~勇,开县门,率百骑,欲直擒希德。"(希德:指程希德。)注意:上古的"恃"字都指物质上的依赖。

656.【玩】

(一)玩弄。伪古文尚书旅獒:"~人丧德,~物丧志。"苏辙快哉亭记:"今乃得~之几席之上。"引申为欣赏。文心雕龙熔裁:"虽 其采,不倍领袖。"韦应物月下会徐十一草堂诗:"暂辍观书夜,还题~月诗。"

(二)名词。供玩赏的物品。国语楚语:"夫白珩,先王之~也。"(珩héng:佩玉上的横玉。)[~好hào]供玩赏之物。谷梁传僖公二年:"且夫~好在耳目之前,而患在一国之后。"

(三)习惯而不留心,放松警惕。左传僖公五年:"寇不可 。"

按:依说文,(一)(二)两义应作"玩",(三)义应写作" "。但是,二字同音,古人通用。

657.【肆】

(一)陈设。诗经大雅行苇:"或~之筵。"(筵:竹席。)又小雅楚茨:"或~或将。"(将:捧持。)

(二)陈列货物或工艺品的场所,作坊。论语子张:"百工居~以成其事。"引申为市场。庄子外物:"曾不如早索我於枯鱼之~。"左思吴都赋:"楼船举颿而过~。"(颿:同"帆"。)引申为店铺(晚起义)。

(三)放肆。用於褒义,表示不受拘束。韩愈答李翊书:"其皆醇也,然后~焉。"又柳子厚墓志铭:"而自~於山水间。"又进学解:"先生之於文,可谓闳其中而~其外矣。"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参之庄老以~其端。"苏轼快哉亭记:"其流奔放~大"又用於贬义,表示不依法度,不守规矩。韩愈送孟东野序:"其辞淫以哀,其志弛以~。"在现代汉语里,"放肆"只用於贬义。成语有"~无忌惮"。

658.【敷】

铺,铺开。穆天子传:"~筵席。"柳宗元永州韦使君新堂记:"视其植则清秀~舒。"引申为展开。楚辞离骚:"跪~衽以陈辞兮。""敷"又用於抽象的意义,表示散布。伪古文尚书大禹谟:"帝乃诞~文德。"(诞:大。)又君牙:"弘~五典。"又表示扩大,铺张。文心雕龙熔裁:"思赡者善~,才覈者善删。"

659.【化】

(一)变化。周易乾卦:"乾道变~。"楚辞离骚:"伤灵修之数~。"礼记月令:"田鼠~为鴽。"(鴽rú:鸟名。)李白蜀道难诗:"所守或匪亲,~为狼与豺。"引申为死,这是委婉的说法。孟子公孙丑下:"且比~者无使土亲肤。"庄子大宗师:"无怛~。"(无:同毋。怛dá:惊动。)陶潜自祭文:"余今斯~,可以无恨。"[造~]原意是创造而使之变化。用作双音词,表示宇宙的主宰者。庄子大宗师:"伟哉造~。"又:"夫造~者必以为不祥之人。"文心雕龙丽辞:"造~赋形,支体必双。"

(二)教化,使民俗归淳。孟子尽心上:"夫君子所过者~。"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是以圣王制俗,独~於陶钧之上。"杨恽报孙会宗书:"明明求仁义,常恐不能~民者,卿大夫之意也。"韩愈子产不毁乡校颂:"~止一国。"又名词。教化。李密陈情表:"逮奉圣朝,沐浴清~。"柳宗元永州韦使君新堂记:"岂不欲因俗以成~?"

[辨](一)变,化。变是改变,变换;化是由某一物转化为另一物。因此,"天变"不能说成"天化",而"田鼠化为鴽"不能说成"田鼠变为鴽"。

(二)教,化。教是教育,化是教育所产生的影响,有时候"化"还可以指潜移默化,二者并不相同。因此,"因俗以成化"不能说成"因俗以成教"。

660.【加】

(一)把一物放在另一物的上面。左传昭公八年:"~絰於颡而逃。"(絰dié:居丧时用粗麻做的帽子。颡sǎng:额。)庄子马蹄:"夫~之以衡轭。"引申为施恩或刑於某人身上。战国策魏策四:"大王~惠。"欧阳修泷冈阡表:"逢国大庆,必~宠锡。"司马迁报任安书:"及罪至罔~。"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刀锯不~。"又为敷在脸上。曹植洛神赋:"芳泽无~,铅华弗御。"注意:这些"加"字都不应该解释为"增加"的"加"。

(二)增加。论语子路:"既富矣,又何~焉?"萧统文选序:"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厉。"韩愈答李翊书:"~其膏而希其光。"

(三)加以,予以。仲长统昌言法诫:"犹~谴责。"

(四)副词。更,更加。孟子梁惠王上:"邻国之民不~少,寡人之民不~多。"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则其至又~少矣。"注意:这种"加"字不能解作"增加",否则"加少"不好讲。

661.【损】

(一)减少。跟益相对。孟子滕文公下:"请~之,月攘一鸡。"枚乘上书谏吴王:"磨砻底厉,不见其~,有时而尽。"

(二)损害。也跟益相对。论语季氏:"益者三友,~者三友。"司马迁报任安书:"欲益反~。"

662.【刻】

(一)雕刻。礼记哀公问:"器不~镂。"杜甫岁晏行:"~泥为之最易得。"[漏~]又称"刻漏"。古代计时的器具。以铜壶盛水,底穿一孔,壶中立箭,上刻度数,水漏则所刻度数依次显露,用以计时。旧法每一昼夜共一百刻。杜甫湖城东遇孟云卿诗:"可惜~漏随更箭。"苏轼春宵诗:"春宵一~值千金。"依旧法,每刻合14.4分钟,现代以十五分钟为一刻。

(二)不厚道,不宽大。汉书艺文志:"及~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刻薄"二字连用,也表示不厚道。史记商君列传:"商君,天资~薄人也。"现代汉语双音词"~薄"、"~毒"由此发展而来。

663.【勒】

(一)套在马头上带嚼口的笼头。汉书匈奴传:"鞌~一具。"(鞌:同鞍。)杜甫哀江头诗:"白马嚼啮黄金~。"引申为勒马(后起义)。魏书世祖纪:"诏发高平,敕~骑赴长安。"今成语有"悬崖~马"。

(二)强制执行(后起义)。隋书食货志:"于是侨居者各~还本属。"今有双音词"~令"。

(三)统率。后汉书光武纪:"亲~六军。"

(四)刻。礼记月令:"[孟冬之月]物~工名,以考其诚。"(物:器物。工:指工匠。)又特指刻石,刻碑。司马相如封禅书:"~功中岳。"孔稚圭北山移文:"~移山庭。"陆游夜泊水村诗:"太息燕然未~铭。"引申为编写。裴駰史记集解序:"虽时有纰缪,实~成一家。"

664.【郁】

(一)茂盛的样子。诗经秦风晨风:"~彼北林。"左思咏史诗:"~~涧底松。"苏轼前赤壁赋:"山川相缪,~乎苍苍。"[~律]烟气上升很盛的样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瑶池气~律。"

(二)积滞不通的样子。楚辞哀郢:"惨~~而不通兮。"又用作动词。汉书路温舒传:"忠良切言,皆~於胸。"司马迁报任安书:"此人皆意有所~结,不得通其道。"韩愈送孟东野序:"乐也者,~於中而泄於外者也。"苏轼贾谊论:"萦纡~闷,趯然有远举之志。"[~邑][堙~][抑~][壹~]都是双声连绵字。忧愁烦闷的样子。楚辞离骚:"偭忳~邑馀侘傺兮。"贾谊吊屈原赋:"独堙~兮其谁语?"(汉书作"壹郁"。)司马迁报任安书:"是以独抑~而谁与语?"萧统文选序:"耿介之意既伤,壹~之怀靡诉。"[~陶]连绵字。思念的样子。孟子万章上:"~陶思君尔。"文心雕龙情采:"诸子之徒,心非~陶。"

665.【舒】

(一)展开。跟卷相对。淮南子本经:"赢缩卷~。"萧统文选序:"~布为诗。"文心雕龙熔裁:"然后~华布实。"杜甫小至诗:"岸容待腊将~柳,山意冲寒欲放梅。"柳宗元永州韦使君新堂记:"视其植则清秀敷~。"引申为宣泄[积滞]。楚辞离骚:"聊以~吾忧心。"司马迁报任安书:"退而论书策以~其愤。"

(二)迟缓。诗经召南野有死麇:"~而脱脱兮。"(脱脱:迟缓的样子。)又陈风月出:"~窈纠兮。"

666.【张】

(一)把弓弦绷紧。跟弛相对。诗经小雅吉日:"既~我弓,既挟我矢。"老子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犹~弓与?"司马迁报任安书:"~空弮,冒白刃。"引申为把琴弦绷紧(准备弹琴)。江淹别赋:"琴羽~兮箫鼓陈。"

(二)张开,扩大。老子三十六章:"将欲歙之,必固~之。"(歙xi:合。)鸟鹊歌:"南山有乌,北方~罗。"苏轼快哉亭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湘沅,北合汉沔,其势益~。"

(三)量词。指可张之物的单位。左传昭公十三年:"子产以帷幕九~行。"

667.【弛】

把弓弦放松。跟张相对。左传襄公十八年:"乃~弓而自后縛之。"礼记杂记:"张而不~,文武弗能也;~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文武之道也。"(这是比喻。文武,指周文王、武王。)引申为松懈。韩愈送孟东野序:"其志~以肆。"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未尝敢以怠心易之,惧其~而不严也。"

668.【是】

(一)对的,合理的。跟非相对。孟子尽心下:"自以为~。"庄子大宗师:"尧谓我:汝必躬服仁义而明言~非。"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若定~非以教吾子。"

(二)代词。这,这个,这些。庄子逍遥游:"~鸟也,海运则将徙於南冥。"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亦走也。"又:"吾何快於~?"又:"王之不王,~折枝之类也。"又滕文公上:"戎狄~膺,荆舒~惩。"

(三)系词。是(后起义)。史记刺客列传:"此必~豫让也。"(豫让:人名。)王勃滕王阁序:"萍水相逢,尽~他乡之客。"[~处]到处,处处(晚起义)。柳永八声甘州词:"~处红衰翠减。"孔平仲八月十六日玩月诗:"地阔天高~处宜。"

669.【非】

(一)不对的,不合理的。孟子公孙丑下:"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也。"庄子齐物论:"彼亦一是~,此亦一是~。""非"又用作动词,表示以为不对。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天下不以~郑尹而快孙子。"韩愈答李翊书:"其观於人,不知其~笑之为~笑也。"

(二)否定副词。用於判断句,以否定谓语。论语宪问:"管仲~仁者与?"又用於复合句的从属子句,表示撇开。论语雍也:"~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又:"~敢后也,马不进也。"

670.【能】

(一)动词。能够做到。论语先进:"非曰~之,愿学焉。"孟子梁惠王上:"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韩愈送孟东野序:"皆以其所~鸣。"又能愿动词。能够。论语八佾:"夏礼吾~言之。"又述而:"闻义不~徙,不善不~改,是吾忧也。"注意:在现代汉语里,"能"字一般只用作能愿动词;在古代汉语里,"能"字还可以用作谓语。今天的成语"各尽所~",就是用的古代的意义。

(二)名词。能力,才干。论语子罕:"固天纵之将圣,又多~也。"沈约谢灵运传论:"并标~擅美,独映当时。"

(三)形容词,名词。有才能的,有才能的人。礼记礼运:"选贤与~。"孟子公孙丑上:"贤者在位,~者在职。"又:"尊贤使~。"司马迁报任安书:"次之又不能拾遗补阙,招贤进~,显岩穴之士。"

671.【可】

(一)形容词。可以,能行。左传襄公三年:"午也~。"又:"赤也~。"又庄公十年:"刿曰:'未~。'"又僖公二十二年:"公曰:'不~。'"[~也](1)可以[但不能令人感到满足]。论语学而:"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又子路:"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也,三年有成。"(期jī月:一周年。)(2)表示容许这样作。论语先进:"小子鸣鼓而攻之~也。"[~矣](1)表示条件成熟,事情可以进行了。略等於现代的"行了"。左传庄公十年:"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矣。'"(2)表示够了。论语公冶长:"再,斯~矣。"

(二)助动词。可以。孟子梁惠王上:"不违农时,谷不~胜食也。"[~以](1)可以用来[做某事物]。诗经小雅大东:"维南有箕,不~以簸扬;维北有斗,不~以挹酒浆。"庄子马蹄:"马蹄~以践霜,毛~以御风寒。"(2)表示情况容许。左传襄公十五年:"小人怀璧,不~以越乡。"孟子梁惠王上:"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以衣帛矣。"

(三)副词。大约。史记滑稽列传:"饮~五六斗。"

[辨]能,可。"能"字表示能力所及,"可"字表示客观情况容许。"能"字后面的动词用於主动意义,"可"字后面的动词用於被动意义。试比较"能为"和"可为":"能为"表示某人有此能力,"可为"表示某事可以(被)做到。

672.【以】

(一)动词。用。论语为政:"视其所~。"又先进:"如或知尔,则何~哉?"

(二)介词。带"以"字的介词结构表示工具、方式等。论语子罕:"博我~文,约我~礼。"孟子梁惠王上:"~羊易之。"[~为](1)拿来做。庄子逍遥游:"剖之~为瓢。"(2)认为。战国策齐策一:"自~为不如。"史记陈涉世家:"或~为死,或~为亡。"[何~]①拿什么,凭什么。左传庄公十年:"问何~战。"史记淮阴侯列传:"后有大者,何~加之?"

(三)介词。由,由於。史记项羽本纪:"~是知其能。"又表示目的,有"藉以"、"以便"的意思,可以译为现代汉语的"来"。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楚人伐宋~救郑。"[何~]②为什么。史记项羽本纪:"不然,籍何~至此?"[是~]因此。孟子梁惠王上:"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后世无传焉。"[有~]有原因,有理由。诗经邶风旄丘:"何其久也?必有~也。"

(四)"以上"、"以下"、"以前"、"以后"、"以东"、"以西"、"以往"、"以来"等,二字连用,表示时间、方位、质量的界限。论语雍也:"中人~下不可以语上也。"战国策赵策四:"今三世~前。"史记陈涉世家:"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东。"

(五)连词。义同"而"。礼记乐记:"治世之音安~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思,其民困。"王勃滕王阁序:"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犹欢。"

(六)副词。通"已"。史记陈涉世家:"固~怪之矣。"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病乎!"按:"以"和"已"不但同音,而且在篆文中是同一个字,都写作 。

673.【凡】

(一)平凡,平庸。孟子尽心上:"待文王而后兴者~民也。"杜甫丹青引:"一洗万古~马空。"引申为尘世的。跟仙相对(后起义)。司空图携仙籙诗:"仙~路阻两难留。"

(二)副词。表示概括。诗经小雅常棣:"~今之人,莫如兄弟。"孟子尽心上:"故~同类者举相似也。"韩愈送孟东野序:"~载於诗书六艺,皆鸣之善者也。"[大凡]大概,一般地说。韩愈送孟东野序:"大~物不得其平则鸣。"

(三)副词。总共。司马迁报任安书:"凡百三十篇。"柳宗元愚溪诗序:"愚泉~六穴。"

674.【圣】

形容词。懂道理,通达事理。诗经邶风凯风:"母氏~善。"引申为无所不知,无所不通,合於最高的道德标准。论语述而:"若~与仁,则吾岂敢?"又名词。圣人。司马迁报任安书:"大底~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辨]圣,贤。在最初的时候,圣是从知识方面说,贤是从道德方面说,应用范围较宽。后来儒家把圣的概念神秘化了,有"不学而知,不学而能"的意思。在中古时代,皇帝被尊称为圣人。此后,除皇帝以外,只有周公孔子被称为圣人了。这样,圣和贤就变了人品高下的差别:贤是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道德标准,圣则被认为是"天生"的。

675.【残】

(一)动词。杀害,伤害,害。史记淮阴侯列传:"项王所过无不~灭者。"苏轼贾谊论:"而自~至此!"又形容词,名词。残害他人的。伪古文尚书泰誓:"取彼凶~。"孟子梁惠王下:"~贼之人,谓之一夫。"(贼:戕害。)柳宗元永州韦使君新堂记:"岂不欲除~而佑仁。"现代有双音词"~杀","摧~","~暴","~忍"。由伤害的意义引申为残废。司马迁报任安书:"顾自以为身~处秽。"

(二)残余,剩余。吕氏春秋权勋:"达子又帅其~卒。"杜甫重题郑氏东亭诗:"向晚寻征路,~云傍马飞。"

676.【暴】

(一)读pù,去声,旧读入声。晒。孟子滕文公上:"秋阳以~之。"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曝"。引申为暴露。司马迁报任安书:"功亦足以~於天下矣。"李华吊古战场文:"连年~露。"又:"骨~沙砾。"

(二)强大而突然来的,又猛又急的。诗经邶风终风:"终风且~。"引申为突然。史记项羽本纪:"何兴之~也!"后代有成语"~卒","~富","~发户"。又为急躁。荀子强国:"有~察之威者。"又为凶恶残毒的。孟子滕文公上:"是故~君污吏必慢其经界。"(慢:弄乱。经界:田的界限。)苏洵六国论:"~秦之欲无厌。"

677.【甘】

(一)好吃,味美。孟子梁惠王上:"为肥~不足於口与?"用作动词,表示以为味美。论语阳货:"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闻乐不乐。"(旨:好吃的东西。)引申为甜。史记燕召公世家:"燕王吊死问孤,与百姓同~苦。"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泉~而土肥。"注意:上古没有"甜"字,凡"甜"的意义都说成"甘"。引申为[言语]好听,动听。左传昭公十一年:"币重而言~,诱我也。"

(二)心里痛快。左传庄公九年:"请受而~心焉。"引申为甘心,情愿。杜甫病后遇王倚饮赠歌:"素知贱子~贫贱。"

678.【辛】

辣。楚辞招魂:"大苦咸酸,~甘行些。"(些:语气词。)常用来比喻心情。李密陈情表:"臣之~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杜甫赴奉先县咏怀诗:"抚迹犹酸~。"注意:"辛苦""酸辛"都是以辣味比喻心中的痛苦;"辛苦"应作两个词讲,不等於现代汉语的双音词"辛苦"。引申为劳苦。高适燕歌行:"铁衣远戍~勤久。"现代有双音词"辛勤"。

679.【鲜】

(一)读xiān。鲜鱼。对乾鱼而言。诗经大雅韩奕:"炰鳖~鱼。"礼记曲礼下:"槁鱼曰商祭,~鱼曰脡祭。"(槀:同"槁"。乾枯。)老子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引申为新鲜。仪礼士昏礼:"腊必用~。"(腊xí:乾肉。)。又为鲜明,鲜艳。文心雕龙物色:"灼灼状桃花之~。"

(二)读xiǎn。少。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矣。"诗经大雅荡:"靡不有初,~克有终。"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居民~少。"也写作"尠"或"尟"。

680.【敝】

(一)破烂。诗经郑风缁衣:"缁衣之宜兮,~予又改为兮。"论语子罕:"衣~緼袍。"孟子尽心上:"舜视弃天下犹弃~蹝也。"(蹝xǐ:鞋。)引申为过时,不能再用。曾巩战国策目录序:"而考之无疵,用之无~。"

(二)谦称。左传僖公四年:"君惠徼福於~邑之社稷。"

681.【寒】

冷。论语子罕:"岁~,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杨恽报孙会宗书:"众毁所归,不~而栗。"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心"二字连用,表示害怕。司马迁报任安书:"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心。""寒"又特指缺乏冬衣而受冻的情况。常与饥并举。孟子梁惠王上:"黎民不饥不~。"贾谊论积贮疏:"一夫不耕,或受之饥(? 

);一女不织,或受之~。"韩愈进学解:"冬暖而儿号~,年丰而妻啼?

。"注意:西汉以前没有"冷"字,"冷"的意义都说成"寒"。

682.【温】

(一)暖。墨子辞过:"古之民,未知为衣服时,衣皮带茭,冬则不轻而~,夏则不轻而凊。"(茭:乾草。凊jìng:凉。)李华吊古战场文:"缯纩无~。"白居易长恨歌:"~泉水滑洗凝脂。"

(二)和气,柔和。诗经邶风燕燕:"终~且惠。"论语述而:"子~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三)温习。论语为政:"~故而知新。"

[辨]温,暖。二字是同义词,所以"饥寒"的反面可以是"温饱",也可以是"饱暖"。但是"温"字的(二)(三)两义则是"暖"字所不具备的。

683.【幽】

(一)暗,深暗。跟明相对,又跟显相对。诗经小雅伐木:"出自~谷,迁於乔木。"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宅~而势阻。"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至於~暗昏惑。"引申为隐晦的,隐微的。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参之离骚以致其~。"欧阳修醉翁亭记:"野芳发而~香。""幽人"二字连用,表示隐士。孔稚圭北山移文:"或叹~人长往,或怨王孙不游。"又引申为僻静。杜甫卜居诗:"主人为卜林塘~。"又为清胜,幽雅。杜甫江村诗:"长夏江村事事~。"又北征诗:"青云动高兴,~事亦可悦。"

(二)拘囚,监禁。司马迁报任安书:"身~囹圄之中。"杨恽报孙会宗书:"身~北阙。"(三)古十二州之一。大致在今河北省东北部及辽宁省的西南部。曹植白马篇:"借问谁家子,~并游侠儿。"

684.【冥】

暗,深暗。诗经小雅斯干:"哕哕其~。"(哕哕huì huì:深广的样子。)引申为深。杜牧阿房宫赋:"高低~迷,不知西东。"[~~]昏暗的样子。楚辞九歌山鬼:"靁填填兮雨~~。"荀子劝学:"是故无~~之志者,无昭昭之明。"又深远的样子。苏轼喜雨亭记:"太空~~,不可得而名。"

[辨]幽,冥。在"暗"的意义上,"幽"和"冥"是同义词。但"幽"引申为"幽静""幽雅"等义,则是"冥"所不具备的。

685.【奥】

(一)屋子里的西南角。论语八佾:"与其媚於~,宁媚於灶。"(奥:指房屋西南角的神。灶:指灶神。)

(二)深,不容易看透其中的妙处。萧统文选序:"若夫姬公之籍,孔父之书,与日月俱悬,鬼神争~。"文心雕龙物色:"若乃山林皋坏,实文章之~府。"引申为不是浅露的。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抑之欲其~。"

686.【精】

(一)上等细米。跟粗相对。论语乡党:"食不厌~。"引申为精华的,少而好的。也跟粗相对。文心雕龙熔裁:"~论要语,极略之体。"韩愈送孟东野序:"人声之~者为言。"又为美妙。文心雕龙情采:"而五千~妙,则非弃美矣。"江淹别赋:"虽渊云之墨妙,严乐之笔~。"又为细密。萧统文选序:"论则析理~微。"又为造就高。韩愈进学解:"业~於勤,荒於嬉。"

(二)精诚,诚心。邹阳狱中上梁王书:"夫~诚变天地,而信不谕两主,岂不哀哉?"[~神]精力。邹阳狱中上梁王书:"虽竭~神,欲开忠於当世之君。"

(三)精气,灵魂。李华吊古战场文:"~魂何依?"

687.【众】

多,特指人多。孟子梁惠王上:"寡固不可以敌~。"引申为群。论语为政:"譬如北辰,居其所而~星共之。"又名词。众人。论语学而:"泛爱~。"又子张:"君子尊贤而容~。"[~人]一般人,普普通通的人。楚辞渔父:"~人皆醉我独醒。"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为~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688.【便】

(一)安。墨子天志中:"百姓皆得暖衣饱食,~宁无忧。"引申为方便。史记李将军列传:"人人自~。"

(二)有利,有好处。战国策秦策二:"或谓救之~。"曾巩战国策目录序:"论诈之~而讳其败。"引申为有利的机会,适宜的机会。李华吊古战场文:"胡兵伺~。"[~宜]名词。应做的事,特指对国家有利的事。汉书娄敬传:"臣愿见上言~宜。"又严助传:"因言国家~宜。"又副词。不经过合法手续,从权地。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事有不便,以~宜论上。"

(三)读pián,阳平声。[~辟][~嬖]善於讨好的。论语季氏:"友~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孟子梁惠王上:"~嬖不足使令於前与?"

(四)轻便。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清声而~体,秀外而惠中。"

(五)副词。就(后起义)。陶潜桃花源记:"~要还家。"周邦彦兰陵王词:"回头迢递~数驿。"

689.【嘉】

好的,美好的。诗经小雅鹿鸣:"我有~宾。"楚辞离骚:"肇锡余以~名。"柳宗元永州韦使君新堂记:"茂树恶木,~葩毒卉,乱杂而争植。"引申为赞美,赞许。论语子张:"~善而矜不能。"汉书霍光传:"朕甚~之。"今成语有"其志可~"。

690.【遽】

(一)传车,送信的快车或快马。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且使~告於郑。"又哀公二十一年:"群臣将传~以告寡君。"国语晋语:"~人来告。"

(二)匆忙。韩诗外传:"夫子何~乎?得无有急乎?"又副词。匆匆忙忙地,迫不及待地。苏轼贾谊论:"安有立谈之间,而~为人痛哭哉?"

691.【速】

(一)快。礼记檀弓上:"丧欲~贫,死欲~朽。"孟子梁惠王下:"王~出令。"

(二)招致。易经需卦:"有不~之客三人来。"诗经召南行露:"谁谓女无家,何以~我狱?"左传闵公二年:"与其危身以~罪也。"苏洵六国论:"至丹以荆轲为计,始~祸焉。"

692.【弥】

(一)满。楚辞离骚:"芳菲菲其~章。"苏轼喜雨亭记:"既而~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二)副词。更加。论语子罕:"仰之~高,钻之~坚。"司马迁报任安书:"虽累百世,垢~甚耳。"

693.【愈】

(一)病好了。孟子公孙丑下:"昔者疾,今日~。"苏轼喜雨亭记:"忧者以喜,病者以~。"这个意义又写作"瘉"、"癒"。

(二)胜过。论语公冶长:"女与回也孰~?"又先进:"然则师~与?"

(三)副词。更加,越发。老子八十一章:"既以为人,己~有;既以与人,己~多。"庄子列御寇:"所治~下,得车~多。"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夫~怒,不肯谢。"在这个意义上,古人说"愈"不说"越"。

694.【尤】

(一)罪过,过失。论语为政:"言寡~,行寡悔。"贾谊吊屈原赋:"般纷纷其离此~兮。"引申为归罪,怨恨。论语宪问:"不怨天,不~人。"孟子梁惠王下:"君无~焉。"司马迁报任安书:"动而见~,欲益反损。"后代成语有"怨天~人"。

(二)优异。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夫有~物,足以移人。"(这里"尤物"指美人。)苏轼荔支叹诗:"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物成疮痏。"(这里"尤物"指荔支。)韩愈送孟东野序:"从吾游者,李翱张籍其~也。"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朝取一人焉,拔其~;暮取一人焉,拔其~。"柳宗元愚溪诗序"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绝者家焉。"

(三)特别,格外。李密陈情表:"况臣孤苦,特为~甚。"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其~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是圣人所~用心者也。"引申为尤其,更(后起义)。欧阳修醉翁亭记:"其西南诸峰,林壑~美。"

[辨]弥,愈,尤。"弥"字简单地表示"更加","愈"字则表示事物进一层的发展。因此,"奉之弥繁,侵之愈急"不能换成"奉之愈繁,侵之弥急"。"尤"和"弥""愈"更不相同。"尤"字表示在同类事物中显得特出:它表示质量上的特别好或特别坏,而不表示事物进一层的发展。因此,"林壑~美"不能说成"林壑弥美",或"林壑愈美"。

695.【极】

(一)名词。原为房屋的脊檩(在房屋的最高处),引申为房梁。庄子则阳:"其邻有夫妻臣妾登~者。"张衡西京赋:"跱游~於浮柱。"(跱zhì:置,安放。)又指井梁。枚乘上书谏吴王:"泰山之溜穿石,单~之 断干。"引申为屋脊,房顶。方苞狱中杂记:"屋~有窗以达气。"

(二)极点,最高限度。枚乘上书谏吴王:"上悬之无~之高,下垂之不测之渊。"司马迁报任安书:"立名者,行之~也。"引申为达到极点。枚乘说吴王书:"今欲~天命之上寿,弊无穷之~乐。"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乎游之乐也。"又为最高的,达到极点的。司马迁报任安书:"是以就~刑而无愠色。"

(三)至。诗经大雅崧高:"崧高维岳,骏~於天。"(崧:中岳嵩山。骏:通"峻"。高。)国语鲁语:"齐朝驾而夕~於鲁国。"引申为终止,尽头。尚书盘庚下:"罔有定~。"诗经唐风鸨羽:"悠悠苍天,曷其有~。"庄子逍遥游:"其远而无所至~邪?"

696.【甚】

(一)形容词。厉害,达到了很厉害的程度。庄子天下:"沐~雨,栉疾风。"老子二十九章:"去~,去奢,去泰。"孟子梁惠王上:"物皆然,心为~。""甚於"二字连用,表示胜於,胜过。论语卫灵公:"民之於仁也,~於水火。"也可以单用"甚"字,表示"甚於"。墨子非攻上:"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入人园圃窃桃李。"吴均与宋元思书:"急湍~箭,猛浪若奔。"

(二)副词。很。庄子养生主:"动刀~微。"苏洵六国论:"子孙视之不~惜。"

(三)疑问代词。什么(晚起义)。周邦彦西河词:"酒旗戏鼓~处市?"引申为副词。为什么。辛弃疾满江红词:"~当年,寂寞贾长沙,伤时哭?"又八声甘州词:"汉开边,功名万里,~当时健者也曾闲?"

697.【最】

(一)最。庄子天下:"然惠施之口谈,自以为~贤。"史记项羽本纪:"~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欧阳修醉翁亭记:"而年又~高。"

(二)名词。上等政绩,上功。跟殿相对。汉书宣帝纪:"课殿~以闻。"陆机文赋:"考殿~於锱铢,定去留於毫厘。"(这是比喻。)又形容词。[功]最高,[政绩]最好。陈书周铁虎传:"铁虎功~。"唐书刘禹锡传:"禹锡出为苏州刺史,以政~赐金紫。""考最"二字连用,等於说"考绩"。唐书百官传:"月终则进课於内,岁终则考~於外。"

[辨]甚,最,至,极。"甚"、"最"、"至"都是程度副词。"甚"字表示程度相当高,但未达到顶点,等於现代的"很"。"最"字表示达到顶点,即最高级。"最"和"至"是同义词,但是上古汉语表示最高级时,一般用"至"不用"最"。例如老子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极"字一般只用作名词和形容词,很少用作副词,所以它跟"至"字也是有区别的。

698.【夫】

(一)成年男人。诗经周南兔罝:"赳赳武~,公侯干城。"论语宪问:"岂若匹~匹妇之为谅也?"又特指劳动力。贾谊论积贮疏:"一~不耕,或受之饥。"列子汤问:"遂率子孙荷担者三~。"[丈~]男子。战国策赵策四:"丈~亦爱怜其少子乎?"韩非子五蠹:"丈~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

(二)[夫子]对男子的敬称,又对师的敬称。论语季氏:"今由与求也,相~子。"又微子:"孰为~子?"[夫人]对君之妻的敬称。左传隐公元年:"~人将启之。"其后变为对高级官员之妻的敬称。

(三)丈夫。跟妻相对。左传桓公十五年:"父与~孰亲?"孟子滕文公上:"~妇有别。"

(四)读fú,阳平声。指示代词。这,那。左传宣公二年:"公嗾~獒焉。"论语先进:"~三子者之言何如?"贾谊吊屈原赋:"使骐骥可得系而羁兮,岂云异~犬羊!""夫"字放在比较复杂的宾语结构前面,指示整个宾语结构。论语季氏:"君子疾~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李华吊古战场文:"吾闻~齐魏徭戍,荆韩召募。"又:"吾想~北风振漠,胡兵伺便。"

(五)也读fú,句首语气词。表示将对某事进行判断。论语季氏:"~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苏轼贾谊论:"~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六)句尾语气词。表示感叹。论语子罕:"逝者如斯~!"又宪问:"莫我知也~!"

699.【妇】

(一)妻。诗经卫风氓:"三岁为~。"孟子滕文公上:"夫~有别。"古诗焦仲卿妻:"十七为君~。"

(二)女人,已婚的女子。论语泰伯:"有~人焉。"欧阳修泷冈阡表:"自吾为汝家~,不及事吾姑。"苏轼前赤壁赋:"泣孤舟之嫠~。"

[辨]妇,女。妇是已婚女子,女是未婚女子,古人分得很清楚。有时候,特别是男女对举的时候,"女"也用作妇女的通称,但未婚的女子绝对不能叫做"妇"。

700.【婴】

(一)缠绕,被……缠着。司马迁报任安书:"其次剔毛发,~金铁受辱。"李密陈情表:"而刘夙~疾病,常在床蓐。"杜甫前出塞诗:"亡命~祸罗。"又回棹诗:"散才~薄俗。"

(二)婴儿,初生的孩儿。老子十章:"专气致柔,能~儿乎?"列子天瑞:"其在~孩,气专志一,和之至也。"

701.【孩】

(一)小儿笑。老子二十章:"如婴儿之未~。"(未孩:还不会笑。)孟子尽心上:"~提之童,莫不知爱其亲者。"(孩提:指知孩笑可提抱。)李密陈情表:"生~六月,慈父见背。"这个意义又写作"咳"。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不能若是,而欲生之,曾不可以告咳婴之儿!"

(二)小孩(后起义)。杜甫山寺诗:"自哂同婴~。"

702.【亲】

(一)父母。孟子梁惠王上:"未有仁而遗其~者也。"欧阳修泷冈阡表:"始得赠封其~。"现代有双音词"父~","母~"。引申为亲属,亲人。论语泰伯:"君子笃於~,则民兴於仁。"[~戚]孟子公孙丑下:"寡助之至,~戚畔之。"(这是指同姓和异姓的亲属。畔:通"叛"。)左传昭公二十年:"~戚为戮,不可以莫之报。"(这是指父兄。)大戴礼曾子疾病:"~戚既没,虽欲孝,谁为孝?"(这是指父母。)注意:上古的"亲戚"所指较广,不同於现代。现代"亲戚"专指异姓的亲属。中古以来也称"亲情"。

(二)亲近,亲爱。论语学而:"泛爱众,而~仁。"司马迁报任安书:"欲求~媚於主上。"

(三)亲自。孟子万章上:"吾岂若於吾身~见之哉?"苏轼贾谊论:"夫绛侯~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

703.【眷】

(一)回顾而表示恋恋不舍。诗经大雅皇矣:"乃~西顾。"这个意义又写作"睠"。诗经小雅大东:"睠言顾之,潸焉出涕。"引申为怀恋。束哲补亡诗:"~恋庭闱。"陶潜自祭文:"畴能罔~?"又为爱。杜甫奉赠鲜于京兆诗:"献纳纡皇~。"柳宗元愚溪诗序:"能使愚者喜笑~慕,乐而不能去也。"

(二)亲属(晚起义)。

704.【竹】

(一)竹。诗经卫风淇奥:"绿~青青。"

(二)八音之一,即箫笛之类。韩愈送孟东野序:"金石丝~匏土革木八者,物之善鸣者也。"刘禹锡陋室铭:"无丝~之乱耳。"

705.【木】

(一)树。孟子梁惠王上:"犹缘~而求鱼也。"柳宗元愚溪诗序:"嘉~异石错置。"又永州韦使君新堂记:"茂树恶~,嘉葩毒卉,乱杂而争植。"苏辙快哉亭记:"长林古~。"注意:今天所谓"树",在上古一般只称为"木";到了中古,"木"和"树"变为同义词,不可误会为有所不同。

(二)木材。论语公冶长:"朽~不可雕也。"孟子梁惠王上:"材~不可胜用也。"又梁惠王下:"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

(三)八音之一,指木制的乐器。韩愈送孟东野序:"金石丝竹匏土革~八者,物之善鸣者也。"

706.【谷】

(一)两山之间的溪流。公羊传僖公三年:"无障~。"(不要拦断了溪流。)引申为两山之间的狭形地带。孟子滕文公上:"吾闻出於幽~,迁於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於幽~者。"孔稚圭北山移文:"及其鸣驺入~。"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是~也,宅幽而势阻。"

(二)形容词。走不通,没有出路。诗经大雅桑柔:"人亦有言,进退维~。"注意:这个意义只用於"进退维谷"这个成语里。

707.【壑】

山沟。国语晋语:"溪~可盈。"张衡西京赋:"陵峦超~。"孔稚圭北山移文:"诱我松桂,欺我云~。"王维终南山诗:"阴晴众~殊。"欧阳修醉翁亭记:"林~尤美。"引申为一般的水沟,常以"沟壑"二字连用。战国策赵策四:"愿及未填沟~而托之。"

708.【亭】

(一)古代的一种公家房舍,建在路旁,以便旅客投宿,亭上有楼,以便侦察盗贼。汉承秦制,十里一亭。后代又有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的设置。史记淮阴侯列传:"常数从其下乡南昌~长寄食。"庾信哀江南赋序:"三日哭於都~。"又:"下~漂泊。"李白菩萨蛮词:"何处是归程?长~连短~!"

(二)亭子。一种建筑物,有顶无墙(后起义)。刘禹锡陋室铭:"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欧阳修醉翁亭记:"有~翼然。"苏轼喜雨亭记:"而吾~适成。"

(三)[亭亭]耸立的样子。曹丕杂诗:"西北有浮云,~~如车盖。"孔稚圭北山移文:"若其~~物表,皎皎霞外。"

(四)[亭午]正午。李白古风:"大车扬飞尘,~午暗阡陌。"

709.【台】

(一)台。一种建筑物,筑土成正方形,高一丈以上,以便观望。台上可以有屋,也可以无屋。诗经大雅灵台:"经始灵~,经之营之。"左传宣公二年:"从~上弹人。"杜甫登高诗:"百年多病独登~。"杜牧阿房宫赋:"歌~暖响,春光融融。"

(二)中央政府机关。汉代称尚书为中台,御史为宪台。唐代中台为尚书省,东台为门下省,西台为中书省,总称"台省"。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使子厚在~省时,自持其身,已能如司马刺史时,亦自不斥。"

[辨]亭,台,榭,楼。"亭"字在上古时代只指旅宿的亭和监守盗贼的亭;园亭的亭的意义是后起的。园亭的亭有顶无墙,跟台榭楼都不同。台的特点是筑土很高,也就是一种高坛。榭是台上的房子。楼和台榭都不同:楼是"重屋",楼上楼下都可以住人。

710.【郊】

(一)郊。上古时代,国都百里之外为郊。又五十里为近郊,百里为远郊。孟子梁惠王下:"臣闻~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引申为泛指城外(后起义)。杜甫野望诗:"跨马出~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二)祭祀名。天子每年冬至祭天於近郊五十里,所以这种祭叫"郊"。欧阳修泷冈阡表:"今上初~。"

711.【墟】

(一)大丘。这个意义本写作"虚"。诗经鄘风定之方中:"升彼虚矣。"引申为废墟,多指原来繁华而后来变为荒丘的地方。汉书贾谊传:"凡十三岁而社稷为虚。"王勃滕王阁序:"兰亭已矣,梓泽丘~。"柳宗元永州韦使君新堂记:"号为秽~。"苏辙快哉亭记:"至於长洲之滨,故城之~。"

(二)[~里][~落]村落,乡下许多人家聚居的地方。陶潜归田园居诗:"暧暧远人村,依依~里烟。"王维渭川田家诗:"斜光照~落,穷巷牛羊归。"

712.【材】

(一)木材。孟子梁惠王上:"~木不可胜用也。"文心雕龙熔裁:"美~既斫。"

(二)才能。司马迁报任安书:"虽~怀随和,行若由夷,终不可以为荣。"又:"夫中~之人,事有关於宦竖,莫不伤气。"杨恽报孙会宗书:"恽~朽行秽。"("材"字语意双关,以木材比喻才能。)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仆~不足。"

713.【才】

(一)才能。论语子路:"举贤~。"司马迁报任安书:"日夜思竭其不肖之~力。"苏轼贾谊论:"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也。"

(二)形容词。有才能的。论语先进:"~不~,亦各言其子也。"[~人]宫中女官名。杜甫哀江头诗:"辇前~人带弓箭。"[~子]有文才的人。孟浩然访袁拾遗不遇诗:"洛阳访~子,江岭作流人。"

(三)副词。才,只有,仅仅。晋书谢混传:"~小富贵,便豫人家事。"

[辨]材,才。木材的意义为"材"字所专有,不写作"才"。在"才能"的意义上,"材"和"才"通用,所以上面所举司马迁报任安书的两个"材"字,汉书写作"材",而昭明文选作"才"。但是当用作形容词的时候,习惯上只写作"才",不写作"材"。

714.【簿】

(一)册子,上面记录着审问的材料或罪人的供状。史记李将军列传:"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又魏其武安侯列传:"於是上使御史~责魏其。"汉书霍光传:"吏~问急。"后代成语有"对~公庭。"

(二)册子,上面登记账目、事物等。史记张释之列传:"上问上林尉诸禽兽~。"[~书]文书,档案。杜甫早秋苦热诗:"~书何急来相仍!"[主~]官名,主管文书、档案。杜甫逢唐兴刘主簿弟诗:"轻舟下吴会,主~意何如?"

715.【籍】

(一)文献,书籍。孟子万章下:"诸侯恶其害己也,而皆去其~。"又告子下:"诸侯地方百里;不百里,不足以守宗庙之典~。"班固东都赋:"盖六~所不能谈。"(六籍:指六经,即诗、书、易、礼、乐、春秋。)萧统文选序:"若夫姬公之~,孔父之书。"又:"概见坟~。"

(二)登记册,户口册。周礼秋官小行人:"掌邦国宾客之礼~,以待四方之使者。"论衡自纪:"户口众,簿~不得少。"曹植白马篇诗:"名编壮士~。"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以货窜名军~中。"[门~][通~]出入宫禁的名籍。汉时将出入宫廷者的姓名、年龄、形貌,写於二尺长的竹牒上,悬於宫门,核对相符才可进入。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太后除窦婴门~,不得入朝请。"汉书元帝纪:"令从官给事宫司马中者,得为大父母、父母、兄弟通~。"后代称进入仕途叫"通籍"。意思是说宫禁中有了他的姓名。作动词时,表示登记。史记项羽本纪:"~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没]登记其财产而没收,即抄家。三国志魏书王修传:"太祖破邺,~没审配等家财货物以万数。"(审配:人名。)

(三)读jiè。通"藉"。韩非子五蠹:"则称先王之道以~仁义。"左思咏史诗:"金张~旧业。"

[辨]书,籍。在书籍的意义上,"书"与"籍"是同义词。但是,"书"偏重指书上的文字和内容,"籍"偏重指簿册。因此,"读书"不能换成"读籍"。

716.【状】

形状,样子。世说新语雅量:"~如不觉。"水经注庐江水:"其~若门。"柳宗元永州韦使君新堂记:"然而求天作地生之~,咸无得焉。"引申为状况。史记淮阴侯列传:"告信欲反~於吕后。""无状"二字连用,表示不像样,没有好的表现。史记项羽本纪:"秦中吏卒遇之多无~。"又夏本纪:"鲧之治水无~。"汉书贾谊传:"自伤为传无~,常哭泣。"又动词。描写,描绘,描述。文心雕龙物色:"灼灼~桃花之鲜。"

717.【类】

种类。孟子梁惠王上:"王之不王,是折枝之~也。""万类"二字连用,等於说万物。柳宗元愚溪诗序:"溪虽莫利於世,而善鉴万~。"引申为同类。孟子公孙丑上:"圣人之於民,亦~也。"荀子劝学:"物各从其~也。"韩愈进学解:"绝~离伦,优入圣域。"又为类似,像。左传庄公八年:"非君也,不~。"吕氏春秋察传:"辞多~非而是,多~是而非。"柳宗元愚溪诗序:"无以利世,而适~於余。"又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今之命师者,大~此。"

718.【寿】

(一)长命。诗经小雅天保:"如南山之~。"李华吊古战场文:"畏其不~。"引申为年寿,寿命。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中~,尔墓之木拱矣。"陶潜自祭文:"~涉百龄。"

(二)赠金帛、礼品、敬酒都叫"寿"。战国策赵策三:"以千金为鲁连~。"史记项羽本纪:"沛公奉卮,酒为~。"又魏其武安侯列传:"武安起为~。"又廉颇蔺相如列传:"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

719.【命】

(一)动词。命令。左传隐公元年:"~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又僖公三十二年:"君~大事。"又名词。左传宣公二年:"弃君之~,不信。"孟子公孙丑上:"德之流行,速於置邮而传~。"引申为使命。论语子路:"使於四方,不辱君~。"孟子滕文公上:"然友反~。"(然友:人名。)

(二)命运。论语颜渊:"死生有~。"陶潜自祭文:"识运知~。"韩愈送孟东野序:"三子者之~则悬乎天矣。"又送李愿归盘谷序:"是有~焉,不可幸而致也。"

(三)生命。论语雍也:"不幸短~死矣。"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迁怒及人,~亦不延。"李密陈情表:"母孙二人更相为~。"李华吊古战场文:"威尊~贱。"[性~](1)性指人的天生的性质,如刚柔之别;命指命运,如贵贱寿夭。易乾卦:"乾道变化,各正性~。"(2)等於说"生命"。曹植白马篇:"弃身锋刃端,性~安可怀?"

[辨]命,令。二者都有"使"的意思,但"令"往往用作不及物动词(不带宾语),表示发出命令。如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又如孟子离娄上:"既不能令,又不受命。"这里的"令"都不能换。"令"带宾语时,和"命"也有区别。"命",往往指上级命令下级;"令",往往只有一般"使"的意思。

720.【志】

(一)心的倾向,志向,志愿。论语公冶长:"盍各言尔~。"韩愈送孟东野序:"其~弛以肆。"苏轼贾谊论:"贾生~大而量小,才有馀而识不足也。""得志"二字连用,表示得遂志愿,达到目的。庄子缮性:"乐全之谓得~。"又特指仕宦,得高位。庄子缮性:"今之所谓得~者,轩冕之谓也。"孟子滕文公下:"得~,与民由之;不得~,独行其道。"苏轼贾谊论:"不过十年,可以得~。"

(二)记载下来。柳宗元永州韦使君新堂记:"宗元请~诸石,措诸壁。"欧阳修泷冈阡表:"修泣而~之。"苏轼喜雨亭记:"亭以雨名,~喜也。"这个意义又写作"誌"。现代有双音词"杂誌"(杂志)。

[辨]意,志。两字意义相近,但不完全相同。"志"是心之所向,"意"是心之所想。

721.【趣】

(一)读qū。朝某一方向奔去。跟"舍"相对。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兵法:百里而~利者蹶上将。"(蹶jué:垮掉。)司马迁报任安书:"~舍异路。"

(二)读qù。倾向,意向。淮南子原道:"秉其要归之~。"嵇康琴赋序:"览其旨~,亦未达礼乐之情也。"引申为趣味,兴趣。陶潜归去来辞:"园日涉以成~。"杜甫送高司直寻封阆州诗:"荒山甚无~。"

(三)读cù。旧读入声。催促。礼记月令:"~民收敛。"史记陈涉世家:"~赵兵亟入关。"引申为赶快,急。史记项羽本纪:"若不~降汉,汉今虏若,若非汉敌也。"汉书周勃传:"~为我语!"

[辨]趋,趣。"趋"是一般的疾行,"趣"是有目的奔往。但"趋"的引申义"向往"的意思与"趣"(一)有某些相近。如"趣利"也说"趋利"。"趣"(二)是"趋"所没有的。在"催促""急促"的意义上,"趋"、"趣"相通。

722.【涕】

眼泪。诗经卫风氓:"泣~涟涟。"楚辞哀郢:"~淫淫其若霰。"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臧叔入,哭甚哀,多~。"司马迁报任安书:"士无不起躬自流~。"庾信哀江南赋序:"自然流~。"注意:上古没有"泪"字,凡"泪"的意义都说成"涕"。

723.【泣】

(一)眼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数行下。"司马迁报任安书:"沬血饮~。"江淹别赋:"沥~共诀,?br> 血相视。"

(二)哭,指无声而有泪的。战国策赵策四:"持其踵为之~。"庾信哀江南赋序:"~将何及?"欧阳修泷冈阡表:"於是小子修~而言曰。"苏轼贾谊论:"其后自伤哭~。"陆游夜泊水村诗:"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新亭?"

[辨]泣,哭,号。无声有泪叫泣;有声有泪叫哭;哭而有言叫号。

724.【膏】

脂肪,脂肪所熬的油。庄子山木:"~火自煎也。"韩愈进学解:"焚~油以继晷。"又答李翊书:"加其~而希其光。""膏"又用如动词,读gào,比喻滋润。诗经曹风下泉:"芃芃黍苗,阴雨~之。"(芃芃péng péng:茂盛的样子。)又表示上油。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吾车兮秣吾马。"[~粱]膏指肥肉,粱是上等的小米。孟子告子上:"所以不愿人之~粱之味也。"后代有成语"~粱子弟"。[~泽]恩泽。孟子离娄下:"~泽下於民。"[~腴]肥沃。贾谊过秦论上:"东割~腴之地。"[~肓]心尖脂肪叫膏,横隔膜叫肓(huāng)。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之下。"后代成语有"病入~肓"。

725.【泽】

(一)水所聚的地方,一般指湖沼。孟子滕文公上:"益烈山~而焚之。"史记项羽本纪:"乃陷大~中。"又淮阴侯列传:"右倍山陵,前左水~。"王勃滕王阁序:"山原旷其盈视,川~盱其骇瞩。"

(二)光润。左传襄公二十八年:"献车於季武子,美~可以鉴。"楚辞离骚:"芳与~其杂糅狻泵献与墓希骸叭舴蛉蟆蛟诰胱右印!?br> (三)恩泽,恩惠,好处。庄子大宗师:"~及万世而不为仁。"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利~施於人。"白居易长恨歌:"始是新承恩~时。"

726.【帷】

围在四周的帐幕,布制的围墙。邹阳狱中上梁王书:"今人主沈谄谀之辞,牵~墙之制。"[襜~]车帷。王勃滕王阁序:"襜~暂驻。"

[辨]帷,幕,幄,帐,帏。围在四周的叫帷,有顶的叫幕。幄是帛围的板屋。帐就是幕,但是后来床上的帐子也叫"帐",就跟"幕"分了工,因为床上的帐子不能称为"幕"。帏本来就是帷,但是后来床上的帐子也叫"帏"(诗的用语),也跟"帷"分了工,因为床上的帐子不能称为"帷"(古代"帷""帏"不同音)。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李白春思诗:"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这些"帏"字都不能换成"帷"。

727.【盖】

(一)茅草编织物,用来盖屋的,又用来遮蔽身体保暖的。左传襄公十四年:"乃祖吾离被苫~,蒙荆棘,以来归我先君。"(吾离:人名。苫shān:茅草编织物。)

(二)器物的盖子。仪礼聘礼:"夫人使下大夫劳以二竹簋方……有~。"

(三)车盖。古代车上伞状的篷子。邹阳狱中上梁王书:"白头如新,倾~如故。"(倾盖:旅途相遇,停车交谈,双方车盖相接。指初交。)陶潜咏荆轲诗:"登车何时顾,飞~入秦庭。"(飞盖:形容车走得快。)[冠~]官员的冠服和车盖。史记平准书:"冠~相望。"李白古风诗:"路遇斗鸡者,冠~何辉赫!"

(四)遮蔽,掩盖。淮南子说林:"日月欲明,而浮云~之。"史记项羽本纪:"力拔山兮气~世。"又淮阴侯列传:"且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天下者不赏。"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棺事则已。"

(五)副词。大概。论语里仁:"~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苏辙快哉亭记:"玉之言~有讽焉。"(玉:指宋玉。)

(六)连词。连接上句或上文一段,表示原因。论语季氏:"~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萧统文选序:"何哉?~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引申为句首语气词,并非连接上文,也没有明确的具体意义。朱浮为幽州牧与彭宠书:"~闻智者顺时而谋,愚者逆时而动。"

728.【梗】

(一)植物的枝或茎。战国策齐策三:"有土偶人与桃~相与语。"(桃梗:这里指以桃枝作的木偶。)李商隐蝉诗:"薄宦~犹泛。"梦溪笔谈二四卷:"自后人有为蜂螫者,挼芋~傅之则愈。"(挼nuó:揉搓。傅:敷,涂上。)

(二)正直。楚辞九章橘颂:"淑离不淫,~其有理兮。"(淑:美,善。离:通"丽"。)[~直]刚直。北史景穆十二王传上:"子文都,性~直。"(文都:人名。)

(三)[~概]概况,概要。张衡东京赋:"故粗为宾言其~概如此。"左思吴都赋:"略举其~概。"白居易与元九书:"然去诗未远,~概尚存。"

(四)动词。阻塞。韩愈送孟东野序:"其趋也或~之。"

729.【概】()

(一)量米粟的工具。这是一种木板,量米粟时,放在斗斛上刮平,不使过满。礼记月令:"正权~。"荀子宥坐:"[水]盈不求~。"管子水地:"量之不可使~,至满而止。"汉书律历志:"以井水准其~。"[一~]比喻把不同的事物等同起来。楚辞九章怀沙:"同糅玉石兮,一~而相量。"扬雄法言:"一~诸圣。"引申为一律。杜甫秦州诗:"万方声一~。"

(二)节操,风度。杨恽报孙会宗书:"凛然皆有节~。"晋书桓温传:"温豪爽有风~。"杜甫投赠哥舒开府诗:"勋业青冥上,交亲气~中。"今以正直豪迈的态度为"气概"。

(三)情况,景象(后起义)。杜甫奉留赠集贤院崔于二学士诗:"故山多药物,胜~忆桃源。"按:这个意义只用於极少数的词组里。

(四)副词。大略,大概。史记伯夷列传:"其文辞不少~见。"萧统文选序:"~见坟籍,旁出子史。"

730.【本】

(一)树的主干。跟末相对。左传成公二年:"禽之而乘其车,系桑~焉。"又昭公元年:"我在伯父,犹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原。"引申为根本,基础,主要的东西。论语学而:"君子务~。"孟子梁惠王上:"盖亦反其~矣。"贾谊论积贮疏:"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於~。"司马迁报任安书:"且事~末未易明也。""本"又用如动词,表示以为基础。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之书以求其质。"

(二)副词。本来(后起义)。李密陈情表:"~图宦达,不矜名节。"李白庐山谣诗:"我~楚狂人,狂歌笑孔丘。"

(三)本钱(后起义)。跟"子"、"息"相对(子~,~息)。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子~相侔,则没为奴婢。"

[辨]根,本。根是地下的部分;本则一般指地上的部分。一木只有一本,但可以有多根。

731.【末】

(一)树杪,树梢。跟"本"相对。楚辞九歌湘君:"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引申为尖端。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又为非根本的东西,不重要的事。贾谊论积贮疏:"今背本而趋~。"

(二)微末的,浅薄的,小的,不重要的。司马迁报任安书:"陪奉外廷~议。"张衡东京赋:"~学肤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