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经济史 » 中国经济史全文在线阅读

《中国经济史》第四章 秦代经济(公元前221-前207年)

关灯直达底部

一、秦代土地兼并及土地私有制

封建制度崩溃后,战国时代进入新经济形态及新的经济情况;到秦汉时,其经济情况与经济政策又继战国时代而有所发展。

封建社会时有上层的贵族和下层的平民。贵族在政府阶层,平民在社会阶层。但此时的社会大体上是平等的。因当时之井田制度,实是一种均田制度,并无你贫我富的现象。

封建社会时的人民所以造成不自由,是因为农民必须跟随地主所分配的田地,不能另辟土地;士商业人士则必须继承上一代的职业,世代相传,无法改变。彼等均以服侍贵族为职志,不能另转职业,故依赖性甚强,向无法自由随意地去发展原先固定职业以外的业务。

封建制度破坏后,土地开始可以兼并,或用暴力强占或用钱币收买。亦有了可自由经营的工商人士;有了货币,可以自由交换货物;一切工业生产物均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社会上造成贫富不均的原因是因为从事农耕的人,在格子线破坏后,便把空地、路径、水泽都辟为耕地,土地又可以兼并,又可以侵占。《孟子·滕文公》云:"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由于地主可以增加租税,也不加禁止了反而加以鼓励。一面以货币收买土地,因此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也有了贫富之分。

社会上又有了可以自由从事工业生产的人,有的获利极高;亦有了商人,可以用货币向由交易商品。他们以低价买进,以高价卖出,商人借着此种商业行为而获利。因此秦以后的社会中,其平民如农、商、工,各种职业的,亦多有成为富豪者。按诸事实,自战国时起中国已是一种四民社会。除了上述农、士、商之外,尚有一种"士",《论语》中云"学而优则仕",此种"士"乃西方社会所无。亦非中产或有产阶级,却是社会上的领导者。此种读书人有其流品,乃经过考试而任官,与贵族的世袭社会绝不相同。中国的政权,亦可称为士人政权。

中国人可以说具有任何宗教,也可说什么宗教都没有,以"士"领导人民,使人人奉公守法。总之,中国可说是四民社会,包括宗教、政治、经济、社会。教主是孔子,教育出很多士人来领导此社会,而士也成为四民之首。

秦始皇时明白肯定的废封建,定郡县,是一项极为进步的政策。当时丞相王绍就主张册封始皇诸子于荆、齐、燕边远之地,以镇服刚被平定之诸侯。

当时任廷尉的李斯提出反对。始皇认为"天下共苦战斗不休",如要息战弭兵,绝不能再封建。其后有博士淳于越又主张封建,认为要师古非封建不可,又为丞相李斯所力斥。始皇认为行郡县制才可使国家达于永久的和平,实为中国历史上政体之大跃进,是一种极纯洁伟大之理想22。

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据《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使黔首自实田。"使全国的土地私有制度正式合法化。

中国的土地制度演变情形,由古代的井田制,到列国有所改革。如:

齐国"按田而税”23;

晋同"作爰田”24;

鲁国"初税亩”25;

楚国"量入修赋”26;

郑国"作邱赋”27;

鲁国"用田赋”28;

秦国"初租禾”29。

秦始皇三十一年时,人民可向政府呈报自己拥有之田地。即所谓"自实用"之意,并推行实物税制。即由此时起土地可以自由占有,可以自由买卖。即土地开始合法兼并。《汉书·食货志》谓商鞅:”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又言:"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

连当时的将军们也莫不有兼并土地的意图。此即秦始皇时"授民授疆土"的赏赐制度。如王翦奉命伐楚前,向始皇请赐美田园宅便是一例。秦时亦设立军功爵:如斩获敌人一首级者,便可"赐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而富者成为大地主,贫者成为向地主租田之佃户。

二、秦代经济农工商并重

在历史上凡敌对的双方有所斗争,往往眼光浅而文化低的一方战胜眼光较远文化较高的一方,古今中外莫不如此。

一个文化较高的民族,经济制度也较为复杂,而且人才分散在各方面,有做官的,有经商的,有办教育的,有搞艺术的……因此力量分散了,不像文化较低的民族,壮丁不种田而专职打仗作战,不必分心于其他方面,生活单纯。

自古以来文化高的国家往往战败。如当时东方之齐国经济条件最高,而秦同最低,秦因而获胜。在西方,犹如北方蛮族打倒了文化经济高的罗马。今日美国经济情况胜过俄罗斯,但不一定打得过俄罗斯30。又如日本占领中国,经过八年抗日战争,中国终能不亡,中国当时经济较为落后亦为其中原因。

秦始皇做皇帝后,并不重农而轻工商,而是农工商并重。他废封建,兴郡县,政治上有进步,度量衡制度也很高明。他不依照商鞅之政策,所行之政策乃近乎东方诸国的经济思想,重视工商业投资,也不纯用法家思想,而含有儒家学说在内。

我们看辅佐始皇治国的李斯经济思想,即可见其一斑。

琅邪刻石言:"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

石门刻石云:"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惠被诸产。"上两则说明李斯重视农业,提倡男耕女织。

李斯焚书奏说:"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此则力言农工并重。

据《史记·货殖列传》所记载,因乌氏倮以经营畜牧业而成巨富为秦始皇所尊重;巴蜀寡妇清因丹穴而致富,始皇尊敬之而为其筑女怀清台。

李斯《谏逐客书》中云:"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童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31此处说明了秦主张对外贸易开放,各国间物资互相交流。李斯认为应做到"地无四方,民无异国"。这样才能互惠互利,货畅其流。

从上述可见,秦代的经济思想是农、工、商业并重的。

三、秦代的工业发展

秦极为重视水利事业之兴建,如"决通川防"。当时有齐国与赵、魏以河为境,各自筑堤者;又有壅水不下,以害邻国者,此时一律破毁堤防,打通壅水,整饬各地陂渠,以溉田亩。据《史记·河渠书》所载:"命蜀守李冰壅江水作坝,穿二江以通船,灌三郡之田亩,使四川沃野千里,号为陆海。"又《越绝书》载:"同起马塘,湛以为陂,治陵水道到钱塘,越地,通浙江。"此等水利设施,使当时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获得极大利益。

秦代了业方面,由于秦统一后之社会趋向安定,工业亦随着当时农重视士商业的发展而有所恢复和进展。如冶铁、冶铜、纺织、造船、建筑、制漆莫不皆然。

如冶铁业在战国时已有可观之成绩。《管子·地数篇》云:"凡天下名山五千二百七十,出铜之山四百六十七,出铁之山气千六百有九。上有丹砂者,下有黄金;上有磁石者,下有铜金;上有陵石者,下有铅锡赤铜;上有赭石者,下有铁。"可见中国矿藏之富。秦时已有管理盐铁市及征收盐铁税之官吏。

始皇时,迁移东方豪家12万户于咸阳,尚有迁往巴蜀、南阳等地者。其中便有大冶铁商人。如蜀之卓氏,其祖先原是赵人,便是冶铁致富者,他要求远迁,迁到临邱,"即铁山鼓铸,运筹策,倾滇蜀之民,富至憧千人。田池射猎之乐,拟于人君"。

又如山东的程郑,迁到临邛,亦是冶铸铁矿致富,其富足与卓氏媲美。

又如宛孔氏,本为梁人,用冶铁为业。

又如将魏人孔氏迁到南阳,"大鼓铸,规陂池,连车骑,游诸侯,因通商贾之利"。

秦始皇时冶铁业政策,由民间经营,政府收其税,拨归少府,供皇帝使用。司马迁的高祖使曾任秦时铁宫。

秦代之冶铜业,也正如冶铁业一般,继承自战国时代。如传世的铜铸兵器,咸阳铸造的相邦戈,为秦王政五年时制造;上郡制作上郡戈之一,为秦王政二十五年制作。监造者为吕不韦及上郡守,又有”工师”、”丞”等官员负责生产管理。其他重要的铜器生产有权、量、兵符及钱币"半两钱"等。

又如始皇收天下兵器,"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高三丈,钟小者皆千石也。销锋镝以为金人十二"各重24万斤32。此为一种弭兵理想之实施,亦可见当时冶铜技术已极高,冶铜规模亦已极大。

秦之制漆工业亦相当发达,产量亦甚丰。秦二世即位后,欲以漆油漆其整座阿房宫33,并欲"开渠而运南山之漆”34。虽受大臣劝阻未行,但亦足见此时产漆之丰富。

秦之纺织业依附于农耕之家,男耕女织乃当时农业经济之特点。当时纺织主要为麻布,除自用外,亦用来出售,丝织业亦相当进步。《史记·李斯列传》之"阿缟之衣,锦绣之饰"及《货殖列传》所记之乌氏倮”求奇绘物,闲献遗戎王。戎王什倍其偿",文中提及之丝织品名已知出产之丝织物已非常精美。

秦代造船工业亦有新的发展。据《史记·秦始皇本纪》及《淮南子》所载,当时已有很多数量之内河船航行于黄河、湘江、漓江、云梦、长江、钱塘江及岷江之间。至于海上运输,已可自长江口直达琅邪,从琅邪绕荣成山到芝罘。且始皇曾在芝罘海面"见一巨鱼",射杀之。当时已可差遣"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可见造船业之发达。

秦代建筑业也极发达,始皇"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土”35。当时咸阳的新建筑,实汇集了战国时各国的营造艺术之大成,并在关中建离宫别馆300多所。至于建造帝王陵寝,亦承袭了儒家理论,造成中央政府的充实物质外貌,造成全国共仰之新首都。陆贾《新语》曾批评他说:"秦始皇骄奢靡丽,好作高台榭、广宫室,则天下豪富制屋宅者,莫不仿之。设房阔闼,备厩库,缮雕琢刻画之好,博玄黄琦玮之色,以乱制度。"可见当时之帝王与民间,已享受着高度之建筑技术及雕刻绘画艺术了。

四、货币与度量衡制利商业

秦代商业也随农工业的发展而勃兴。民间自由营业的中小商人也日益众多。《国语·齐语》记载:"负任担荷,服牛招马,以周四方。以其所有,易其所无,市贱鬻贵,旦暮从事于此。"当时的商人,己”能金玉其车,文错其服;能行诸侯之贿,而无寻尺之禄”36。

当春秋战国时发号施政的大城市,至秦代均兼具了商业大城市的特质。如燕之涿、蓟,赵之邯郸,魏之温、轵,韩之荥阳,齐之临淄,楚之宛丘,郑之阳翟,三川之二周,多数在今河南、河北及山东地区,都成了"富冠海内"的"天下名都”37。此外如山东之即墨、滕县、定陶,山西之离石,河南之大梁(开封)、安阳、南阳,山西之安邑、长子,河南之新郑,湖北之部鄢郢(宜城),安徽之寿春(寿县),江苏之苏州,河南之濮阳,陕之雍(凤翔)、咸阳,亦都是有名的商业城市。

为了发展商业,随着有史以来郡县制的创局,秦始皇把战同时代四分五裂各自为政的旧经济制度一律取消,而重新建立全国统一货币制度和度量衡制度。

中国的货币开始甚早,起初使用的不一定是钱币。它可用贝、龟、珠、玉作货币。至春秋末年战国时才开始有钱币。如齐、燕主要用刀形钱币,赵国亦有用刀币的,通用于齐国临淄、河北邯郸等地。

韩、赵、魏三国用的货币似布38,流行于河南开封的梁、河南安阳的魏及山西的离石。

楚国用小方块的金饼作为主币;辅币则用海贝似的铜币,俗称蚁鼻钱,通行于湖北江陵、河南淮阳等地区。

当时各国钱币不同,犹如今日之英镑、美元和澳元一样,使用时换算闲难,为求商业上的交易方便,遂使全国用同一种货币。

《汉书·食货志》云:"秦兼并天下,币为二等,黄金以镒为名,上币;铜钱质如周钱,文曰‘半两’,重如其文。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然各随时而轻重无常。"当时币分两等,一为黄金,单位是一镒(一镒可能重24两),为上币;下币为铜钱,称半两钱,为重半两之环形钱。此时逐将战国时之各种钱币因轻重、大小、形式各不相同,遂一律禁用,商贾从此称便。

始皇时亦统一度量衡制。其实秦孝公时,商轶根据李悝之遗意,已"平斗斛权衡丈尺",已初步统一度量衡了。不过,至始皇才确立一种定制。

据《考古图》所载《秦权铭》云:"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一,歉疑者,皆明一之。"《史记·秦本纪》亦云:"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使商品的重量、容量与长度有了划一的准则。始皇亦把当时各国不同宽度的车轨划一化。使全国的车辆皆宽六尺。后来在琅邪的碑石刻颂:"皇帝作始,端平法度,器械一量。"

五、苛捐重役致秦灭亡

始皇对农牧工商业之经营有大成就者,常加奖励,并怀敬意。如乌氏倮以畜牧起家,”畜至用谷量马牛。秦始皇令倮比封君,以时与列臣朝请"。又巴蜀有寡妇清,以经营丹穴累积至巨富。始皇以清能以寡妇守其业,"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又如始皇末年,班壹避地于楼烦,畜牧马牛羊数千群。入汉初,以财雄边。出入弋猎,旌旗鼓吹。年百余岁,以寿终。故北支多以壹为字者。

以上诸富豪,皆能在经济上有所开发,助长民族扩展,可说是秦代社会一种活力的表现。

秦之速亡,并不在于废封建而创立郡县制,而是统一天下以后,役使民力过多过急。如为建造阿房宫及骊山陵寝就劳役了70多万人,戍守五岭役使50万人,戍守长城役使30万人。加上堕城郭、决川防、夷险阻及筑驰道的力役,恐经常得征用200万劳动人民,乃是惊人之数。民力安得不竭?

古代封建小国,每冬农闲时节,人民得为贵族封君服役三日,行程不过气四日,连来回路程计算在内,不过十日便可完了。现在秦代统一后,版图扩大,如寓居江南会稽地区被派到北京以北的渔阳地区,相距遥隔数千里,沿途食宿向备,其苦况可知。

由于政府动用如此庞大之劳动力,粮饷物资向亦相应增多。原来征收十分之一的田租,可能增加到十分之五甚至更多。

《汉书·食货志》云:"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又谓:"至于始皇,遂并天下,内兴功作,外攘夷狄,收泰半之赋,发闾左之戍。"可能还要缴供军事费用的人头税。人民在苛捐重役之下,旦当时秦人对东方各国之人,仍以战胜奴虏视之,指挥鞭挞,毫不体恤。

始皇卒后,赵高弄权,人民之怨望更深,戍卒一呼,响应者众,秦遂灭亡。

 此节论及秦始皇相李斯,其治国功绩甚多。但李斯与赵离合谋,破坏了秦始皇驾崩立长子扶苏为继承者的遗诏。近人论李斯功罪、莫衷一是。某年去台北拜的宾四师,当面向师请示:"李斯功大抑罪大?"宾四师即大声答道:"罪大!"兹事体大,附笔相告。

 见《管子·大匡篇》。时为公元前681-前662年。

 见《左传·僖公十五年》。时为公元前645年。

 见《左传-宣公十五年》。时为公元前594年。

 见《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时为公元前548年。

 见《左传·昭公四年》。时为公元前538年。

 见《左传·哀公卡二十年》。时为公元前484年。

 见《史记·六国年表》。时为公元前408年。

 钱师开课讲述“中国经济史”及“中国社会经济史”时,乃1953及1954年。当时美、俄国情与今不同。

 见《史记·李斯列传》。

 见《三辅黄图》所记。

 见《史记·滑稽列传》。

 见《括地志》。

 见《史记·秦始皇本纪》。

 见《国语·晋语》。

 见《盐铁论》。

 布为铲彤,为"镈"的假借字。为古代农具之一,亦称铲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