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虞夏之盛,逺方皆至。使九牧贡九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于昆吾氏之墟、白若甘搀之地,圗其山川竒怪百物而为之备。使人知神奸不逢其害,以定其祥。鼎成,三足而方,不炊而自沸,不举而自蔵,不迁而自行。九鼎既成,定之国都。桀有乱徳,鼎迁于殷。载祀六百,殷纣暴虐,鼎迁于周。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及显王姬徳大衰,鼎沦入泗水。秦始皇之初,见于彭城,大发徒出之,不能得焉。
金华山皇帝作一鼎,髙一丈三尺,大如十石瓮。像龙腾云,百神螭兽满其中。文曰:“真金作鼎,百神率服。”复篆书三足。
汉孝景帝铸一鼎,名曰“食鼎”。髙二尺,铜金银杂为之。形若瓦甑,无足。中元六年,造其文曰:“五熟是滋,君王膳之。”小篆书。
武帝登泰山,铸一鼎,高四尺,铜银为之。其形如瓮,有三足。太始四年,造其文曰:“登于泰山,万寿无疆。四海寜谧,神鼎传芳。”大篆书。
元鼎元年,汾阴得宝鼎,即吾丘寿王所识之鼎。高一丈二尺,受十二石,杂金银铜锡为之。四面蛟龙,两耳能鸣,三足马蹄,刻山云奇怪之象,纪灵图未然之状。其文曰:“寿考天地,百祥臻侍。山伏其灵,海伏其异。”此铭在底下,又别有铭,或浮,或沈,皆古文复篆。此上古之铸造也,总有九枚。
昭帝元平元年于蓝田覆车山铸一鼎,高三尺,受五斗。刻其文曰:“宜君王,和四方。调滋味,去腥伤。”小篆书,三足。
废帝贺以天凤六年登位,废为海昏侯,铸一小鼎贮酒。其形若瓮,四足,受二斗。其文曰:“长满上。”小篆书。
宣帝甘露元年于华山仙掌铸一鼎,高五尺,受四斗。拟承甘露,刻其文曰:“万国伏,贻长久。铸神鼎,承天酒。”三足,小篆书。又建章宫铜人,生毛以为美祥,作一金鼎埋之本宫。
元帝初元二年铸一鼎,大如瓮,无足。其文曰:“黄帝膳鼎。”小篆书。
成帝绥和元年匈奴平,铸一鼎。其文曰:“寇盗平,黄河清。”八分书,三足,高五尺六寸。
哀帝元寿元年铸一鼎贮酒,高四尺,三足。其文曰:“羣臣元日用醴鼎。”小篆书。
平帝元始五年铸一鼎,受二斗。其文曰:“药鼎。”三足,八分书。
王莽建国元年铸一大鼎,高一丈。其文曰:“建国鼎。”莽自书埋之渐台。又作一鼎,其文曰:“君臣之鼎。”并小篆书,三足。
后汉光武建元元年铸一鼎,其文曰:“定天下,万物伏。”小篆书,三足,高九尺。
明帝永平十年铸一鼎于洛水,高六尺。其文曰:“蛟龙伏。”大篆书,三足。又铸一鼎于谷水,高五尺。其文曰:“谷洛。”小篆书,四足。
章帝元和二年于北岳铸一鼎,高四尺,无足。其文曰:“镇地鼎。”小篆书。
安帝延光四年铸一鼎于少室山,其文曰:“承露鼎。”小篆书,四足。
顺帝永建六年铸一鼎于伊水,名曰“鱼鼎”高四尺,三足。
灵帝嘉平元年铸一大鼎,埋之鸿都门。其文曰:“儒鼎。”古书,三足。
汉官仪曰:开阳门夜直楼上帝因作一鼎,其文曰:“柱鼎。”一足,如马蹄。
蜀先主章武二年于汉川铸一鼎,名曰“克汉鼎”。埋之丙穴中,八分书,三足。又铸一鼎沉于永安水中,纪行军奇变。又于成都武担山埋一鼎,名曰“受禅鼎”。又埋一鼎于剑口山,名曰“剑山鼎”。并小篆书,皆武侯迹。又,时龙见武阳之水九日,因铸一鼎像龙形,沈水中。
蜀章武三年,先主作二鼎,一与鲁王,文曰:“富贵昌,宜侯王。”一与梁王,文曰:“大吉祥,宜公王。”并古隶书,高二尺。
魏武帝铸一鼎于白鹿山,高一丈,纪征伐战阵之能。古文篆书,四足。更作鼎于太子,名曰“孝鼎”,画刻古来孝子姓名,小篆书。
文帝黄初元年铸受禅鼎,其文曰:“受祚鼎。”小篆书。
明帝太和六年铸一鼎,三足,名曰“万寿鼎”。小篆书。
吴孙权黄武元年于彭蠡水沈一鼎,其文曰:“百神助,阳侯伏。”三足,大篆书。又猎于樊山,见一姥问:“得何兽?”答曰:“得一豹。”曰:“何不截尾?”遂为姥立庙,并作一鼎,文曰:“豹尾鼎。”
孙亮建兴元年于武昌铸一鼎,其文曰:“镇山鼎。”小篆书,三足。
孙皓铸一鼎于蒋山,纪吴之厯数,八分书。
晋懐帝永嘉六年铸一鼎,沈于瓜步江中,无文字,鼎似龟形。
宋主刘裕晋永初三年从秦中还,纪功铸一鼎于九江,其文曰:“沸秦洛,伏大汉。”古篆书。
宋文帝得鰕鱼,遂作一鼎,其文曰:“鰕鱼。”四足。
顺帝升明元年,有人于宫亭湖得一鼎,上有古文“洵漠”二字。
齐高祖讳道成,于斋中池内见龙,闻箫鼓音,遂埋一鼎。其文曰:“龙鼎。”真书,三足。
梁武帝大通元年于蒋山埋一鼎,文曰:“大通。”真书。又铸一鼎,书老子五千言沈之九江中。并萧子云书。又天监二年,安丰得一角灵龟,武帝遂作一鼎投得龟处。
陈武帝即位,铸一鼎,文曰:“元勲鼎。”沈于淛江。
陈宣帝于太极殿中铸一鼎,文曰:“忠烈常,侍丁初。”正书。太公于渭水得玉璜,铸一鼎,刻其文曰:“璜鼎。”
秦丞相樗里子作一鼎,文曰:“智囊独足。”古文大篆书。
荀况在嵩溪作一鼎,大如五石瓮,表里皆纪兵法,大篆书,四足。
张仪伐蜀,铸一鼎,高三尺,文曰:“定蜀。”大篆书。
李斯为丞相,铸一鼎,其文曰:“上丞相鼎。”埋于上蔡东门。
萧何为丞相,铸一鼎,大如三石瓮,自表已功。其文曰:“纪功鼎。”亦是何自作署书体,四足。
张陵在云台山得仙,作一鼎,写丹经埋于云台山下。
车千秋为丞相,铸一鼎,文曰:“车丞相鼎。”八分书。
司马迁字子长,南游探禹穴,作一鼎,而小记年月日埋之秦望山。
黄霸为颍川守,神雀集,遂刻鼎记之。
孔光拜丞相,铸一鼎,文曰:“丞相博山侯。”大篆书。
王商为单于所畏,遂令铸一鼎,刻记其功以劝功臣。
杨震为太尉,作一鼎,其文曰:“太尉鼎。”古隶书。
胡广铸一鼎,其文曰:“孝子鼎。”八分书。
陈太丘铸一鼎,藏于陉山。
王允字子师,郭林宗见而器之,允自铸一鼎曰“千里”,八分书。
王仲子为大司徒,铸一鼎,其文曰:“司徒鼎。”大篆书。
王朗为司空,铸一鼎,其文曰:“司空鼎。”复篆书。
董卓为太师,铸一鼎,其文曰:“太师鼎。”古隶书。
蔡伯喈为侍中,封高阳侯,作一鼎记汉家厯数,邕自书藏于泰山。
诸葛亮杀王双,还定军山,作一鼎埋于汉川。其文曰:“定军鼎。”又作“八阵鼎”沈之永安水中,皆大篆书。又于玄武郡金山作二鼎,一大一小,并无文。时亮行军,见此山势似有王者,故镇之。
锺繇,魏文帝赐“五熟鼎”。
吴顾邕铸一鼎,文曰:“顾元凯之鼎。”八分书,三足。
陆逊破刘备军,铸一鼎纪功,其文曰:“破备鼎。”
孔愉获龟,放之,遂作一鼎,刻其文曰:“孔敬康鼎。”沈之于水。
张衡制地动圗,记之于鼎,沈于西鄂水中。
王羲之于九江作“书鼎”,高五尺,四面周匝书遍刻之,沈于水中,真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