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心雕龙集校 » 文心雕龙集校全文在线阅读

《文心雕龙集校》诏策第十九

关灯直达底部

诏策第十九

 皇帝御(寓)【】,其言也神。渊嘿(黼)【负】扆,而响盈四表,【其】唯诏策乎!昔轩辕唐虞,同称为命。命之为义,制性之本也。其在三代,事兼诰誓。誓以训戎,诰以敷政,命喻自天,故授(管)【官】锡胤。《易》之《姤》象,「后以施命诰四方」。诰命动民,若天下之有风矣。降及七国,并称曰(令)【命】。命者,使也。秦并天下,改命曰制。汉初定仪,则(则曰)有四品: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戒敕。敕戒州(邦)【郡】,诏诰百官,制施赦(命)【令】,策封王侯。策者,简也。制者,裁也。诏者,告也。敕者,正也。

《诗》云:「畏此简书。」《易》称:「君子以制数度。」《礼》称:「明(君)【神】之诏。」《书》称:「敕天之命。」并本经典以立名目。远诏近命,习秦制也。记称丝纶,所以应接群后。虞重纳言,周贵喉舌。故两汉诏诰,职在尚书。王言之大,动入史策。其出如綍,不反若(污)【汗】。是以淮南有英才,武帝使相如视草;陇右多文士,光武加意于书辞;岂直取美当时,亦敬慎来叶矣。

观文景以前,诏体浮(新)【杂】,武帝崇儒,选言弘奥。策封三王,文同训典;(观)【劝】戒渊雅,垂范后代。及制(诰)【诏】严助,即云厌承明庐,盖宠才之恩也。孝宣玺书,(贵)【责】博(士)【于】陈遂,亦故旧之厚也。逮光武拨乱,留意斯文,而造次喜怒,时或偏滥。诏赐邓禹,称司徒为尧;敕责侯霸,称「黄钺一下」。若斯之类,实乖宪章。暨明(帝)【章】崇学,(惟)【雅】诏间出。(安和)【和安】政弛,礼阁鲜才,每为诏敕,假手外请。建安之末,文理代兴,潘勖《九锡》,典雅逸群。卫(凯)【觊】《禅诰》,符(命)【采】炳耀,弗可加(也)【已】。自魏晋诰策,职在中书,刘放、张华,(牙)【互】管斯任,施命发号,洋洋盈耳。魏文(魏)【帝】下诏,辞义多伟,至于作威作福,其万虑之一弊乎!晋氏中兴,唯明帝崇才,以温峤文清,故【引入】中书。自斯以后,体(虑)【宪】风流矣。

夫王言崇秘,大观在上,所以百辟其(形)【刑】,万邦作孚。故授官选贤,则义炳重离之(辉)【晖】;优文封策,则气含风雨之润;敕戒恒诰,则笔吐星汉之华;治戎燮伐,则声(有)【存】洊雷之威;眚灾肆赦,则文有春露之滋;明罚敕法,则辞有秋霜之烈:此诏策之大略也。

戒敕为文,实诏之切者,周穆命(邓)【郊】父受敕宪,此其事也。魏武称作敕戒当指事而(诰)【语】,勿得依违;晓治要矣。及晋武敕戒,备告百官:敕都督以兵要,戒州牧以董司,警郡守以恤隐,勒牙门以御卫,有训典焉。

戒者,慎也,禹称「戒之用休」。君父至尊,在三同极,汉高祖之敕太子,东方朔之戒子,亦顾命之作也。及马援已下,各贻家戒。班姬《女戒》,足称母师也。

教者,效也,言出而民效也。契敷五教,故王侯称教。昔郑弘之守南阳,条教为后所述,乃事绪明也。孔融之守北海,文教丽而罕(于理)【施】,乃治体乖也。若诸葛孔明之详约,庾(雅)【稚】恭之明断,并理得而辞中,(辞)【教】之善也。

自教以下,则又有命。《诗》云:「有命(在)【自】天。」明【命】为重也。《周礼》曰:「师氏诏王。」【明诏】为轻(命)【也】。今诏重而命轻者,古今之变也。

赞曰:皇王施令,寅严宗诰。我有丝言,兆民(尹)【伊】好。辉音峻举,鸿风远蹈。腾义飞辞,(焕)【涣】其大号。

集 校

皇帝御寓。

「寓」,黄本作「」。范校:「孙云:《御览》五九三引(御)作『驭』。」范注:「《说文》『宇』,籀文从『禹』,作『』。《文选》沈约《奏弹王源》:『自宸历御。』字亦作『』。」《考异》:「按:『』同宇,《荀子》赋篇:『充盈乎大。』注云:『与宇同。』籀文宇作,作『寓』非。御驭互通,经典率作『御』。」《校注》:「『』,宋本、喜多本《御览》五九三引作『寓』;元本、活字本、张乙本、王批本、胡本同。按『』为『宇』之籀文,见《说文》宀部。作『寓』非。《宋书孝武帝纪》:『(大明四年)昔紩衣御。』又《乐志一》:『今帝德再昌,大孝御。』《南齐书礼志下》:『(李撝议)圣上驭驭与御古今字。』《文选》沈约奏弹王源:『自宸历御。』并以『御』为言。」按从黄本改。

渊嘿黼扆。

「黼」,范校:「孙云:《御览》作『负』。」《校释》:「《御览》五九三作『负扆』。按:审文义当从《御览》作『负』。负属动词也。」《考异》:「按:《礼明当位》:『天子负斧扆,南乡而立。』注:『负之言背也。』从《御览》是。」《校注》:「按刘说是。《仪礼觐礼》:『天子衮冕负斧依。』依与扆通。郑注:『负,谓背之南面也。』《礼记明堂位》『天子负斧依,《释文》:依,本又作扆。南乡而立。』郑注:『负之言背也。』《淮南子泛论》篇:『负扆而朝诸侯。』高注:『负,背也。扆,户牖之间,言南面也。』《宋书顺帝纪》:『(升明元年诏)负扆巡政。』又《臧质传》:『(上表)遂令负扆席图。』《南齐书高帝纪》上:(宋帝禅位下诏)负扆握枢。『《梁书武帝纪》下:(大同十一年诏)朕负扆君临。』并其证。」《义证》:「『黼扆』,亦作『黼依』、『斧扆』、『斧依』。古代帝王座后屏风,上有斧形花纹。《尚书顾命》:『狄设黼扆缀衣。』《周礼春官》司几筵:『凡封国命诸侯,王位设黼依。』《逸周书明堂解》:『天子之位,负斧扆南面立。』《仪礼觐礼》:『天子设斧依于户牖之间。』」按范注:「《尚书顾命》:『设黼扆。』伪《孔传》曰:『扆,屏风,画为斧文,置户牖间。』《礼记曲礼下》:『天子当扆而立。』」「当扆而立」即「负扆」也。从《御览》改。

而响盈四表。

《校证》:「『响盈』《文通》作『风行』。」按《书尧典》:「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孔疏:「圣德美名,充满被溢于四方之外。」作「响盈」义长。

唯诏策乎。

范校:「孙云:《御览》『唯』上有『其』字。」《校证》:「《文通》此句作『其唯制诏乎』。」《校注》:「按有『其』字较胜。《易干文言》:『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诗豳风东山》序:『说以使民,民忘其死,其唯东山乎!』《礼记射义》:『发而不失正鹄者,其唯贤人乎!』语式并与此同,可证。」按《易困》彖辞:「险以说,因而不失其所,亨,其唯君子乎。」《左传》襄公二十三年:「栾氏所得,其唯魏氏乎!」《礼记乐记》:「及夫敦乐而无忧,礼备而不偏者,其唯大圣乎?」例多,不徧举,从《御览》增。

制性之本也。

范注:「『性』,疑当作『姓』。《说文》:『姓,人所生也。从女从生,生亦声。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古人最重得姓,故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契为司徒,赐姓子氏;柏翳为舜主畜,赐姓嬴;盖必立功有德,始得赐姓也。《国语周语下》:『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赐姓曰姒,氏曰有夏。祚四岳国,命为侯伯,赐姓曰姜,氏曰有吕。……唯有嘉功,以命姓受祀,迄于天下。命姓受氏而附之以令名。』制姓,犹言赐姓命姓矣。凡命姓者,亦必授之以官,故百姓即为百官也。禅让之际,尤必称天而命之,《论语尧曰》篇:『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彦和之意,以为命之本义,由于制姓,至三代始事兼诰誓耳。」《义证》引斯波六郎云:「案『性』不必改。《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论衡命义》:『命则性也。』可能本于以上诸说。」又《注订》云:「性即性命之性。制性之本,犹制命之本也。天子至尊,百姓性命之所依托。」按后文有「授官锡胤」语,范注:「授官,谓如唐虞三代之命官。《周礼春官典命》注:『谓王迁秩群臣之书。』锡胤谓如轩辕唐虞之命姓。《说文》:『胤,子孙相承续也。』《尔雅释诂》:『胤,继也。』锡胤,犹言赐姓。《大雅既醉》:『君子万年,永锡祚胤。』」郭注:「锡胤,谓以所受之官传之后嗣也。」则「授官锡胤」即「制姓」也,惟「制姓」连文,古书罕见,未敢遽定。

其在三代。

范校:「孙云:《御览》『代』作『王』。」

誓以训戎,诰以敷政。

「训」,范校:「孙云《御览》作『诫』。」《附校》:「『训戎』作『训诫』。」《校释》:「《御览》『训』作『诫』,是。」《校证》:「何允中本、日本活字本、徐校本、清谨轩钞本、日本刊本、王谟本『戎』作『戒』,《御览》引作『诫』。」《补正》:「『戎』,《御览》引作『诫』。徐校云:『戎当作戒。』何本、凌本、王本、文溯本、郑藏钞本作『戒』;王批本作『戎』。按『诫』、『戒』并非。《文选》班固《典引》蔡邕注:『本事曰诰,戎事曰誓。』是『戎』字不误。」《考异》:「按:『戎』字是。见班固《典引》蔡注,『戎事曰誓。』」按范校《校释》云「《御览》训作诫」,均误,杨说是。

故授管锡胤。

「管」,黄本作「官」,黄校:「元作『管』。」《校证》:「『官』原作『管』,何校云:『疑作官。』,黄从梅改。」又:「『胤』,纪本作『允』,此避清讳。」《校注》:「按下文有『授官选贤』语,黄从梅、何说改『管』为『官』是。」按从黄本改。

降及七国,并称曰令。命者,使也。

「命」,黄本作「令」。范校:「铃木云:王本同嘉靖本,梅本下『令』字作『命』,《御览》两『令』字并作『命』,闵本、冈本、张本同。」《补正》:「宋本、钞本、活字本、喜多本、鲍本《御览》引两『令』字并作『命』。元本、弘治本、活字本、汪本、张本、胡本、王批本、万历梅本、谢钞本、汇编本上『令』下『命』;《文通》四引同。按作『命』与下『改命曰制』句符。何本、凌本、合刻本、梁本、天启梅本、张松孙本、崇文本亦并作『命』,不误。元本等上作『令』,非是。」《考异》:「按:据下文『改命曰制』,及『命有四品』,皆言命,从《御览》是。」《校证》:「『命』原作『令』……日本活字本、……徐校本、……日本刊本、……作『命』,《御览》亦作『命』。按作『命』与下文合,今据改。下『命』字,王惟俭本、何校本作『令』,黄本亦改作『令』,而王谟本、张松孙本、纪本从之,非是。」按《周礼春官》大祝:「作六辞以通上下亲疏远近,二曰命。」注:「项氏曰:上出之为命,下禀之为令。」范注:「《说文》:『命,使也。』『令,发号也。』《汉书东方朔传》:『令者,命也。』《贾子礼容语下》:『命者,制令也。』戴侗《六书故》曰:『命者,令之物也。令出于口,成而不可易之谓命。秦始皇改令曰诏,命曰制,即诏与制,可以见命令之分。』朱骏声《通训定声》云:『按在事为令,在言为命,散文则通,对文则别。』」此处作「命」是,从《御览》改。

汉初定仪则则曰有四品。

黄本作:「汉初定仪则,则命有四品。」黄校:「疑衍一『则』字,以『定仪』为读。」纪评:「上『则』字作法程解,非衍文。」范校:「孙云:《御览》『则』字不重,无『命』字。」范注:「『汉初定仪则,则命有四品。』上『则』字疑当作『法』。《史记叔孙通列传》:『定宗庙仪法,及稍定汉诸仪法,皆叔孙生为太常所论著也。』本书《章表》篇:『汉定礼仪,则有四品。』本篇则五字为句。则字有写作?者,传书者误分为二则字,因缀于上句而夺去法字。」《义证》引《注订》云:「『则』与『法』同义,下『则』字似衍。」《补正》:「按《御览》引『则』字不重,『命』字亦无。是也。《章表》篇:『汉定礼仪,则有四品。』与此可相互发明。纪氏故尔立异,非是。《文通》引『则』字不重。」《考异》:「按:……《御览》无『则』『命』二字,句义赅备,可从。」《校证》:「谢云:『命一作目。』王惟俭本不重『则』字。……冯本『命』作『曰』,当即『目』之误。」按杨说是,据《御览》删。

四曰戒敕。

范校:「孙云:《御览》『敕』并作『勑』。」《考异》:「按:敕勑饬互通,《易噬嗑》:『先王以明罚敕法。』惟勑有来音,训皆同,诫也。」

敕戒州邦。

「邦」,黄本作「部」。范校:「铃木云:《御览》作『郡』,嘉靖本作『邦』。」《补正》:「『部』,宋本、钞本、活字本、喜多本、鲍本《御览》作『郡』。倪刻《御览》、《子苑》三二引作『邦』;元本、弘治本、活字本、汪本、畲本、张本、两京本、胡本、训故本、万历梅本、谢钞本、汇编本、文津本同。按『郡』字是。『部』『邦』皆非也。秦立郡县后,通称地方为州郡,见于《史记》《汉书》《后汉书》及《隶释》中者,多至不可胜举。本书《檄移》篇亦有『州郡征吏』语,是此文『部』字当从《御览》改作『郡』切证。『州部』乃周代称呼;《战国策楚策四》、《庄子达生》篇、《韩非子显学》篇并有『州部』之文。非舍人所宜用。『邦』盖『郡』之误。王批本作『郡』。」按杨说是,从《御览》改。

诏诰百官。

《校证》:「《御览》『诰』作『告』。」《补正》:「『诰』,《御览》引作『告』;《子苑》引同。按以下文『诏者,告也』证之,『告』字是。胡广《汉制度》:『诏书者,诏,告也。』(《后汉书光武帝纪上》章怀注引)」按《说文》:「诰,告也。」段注:「按以言告人,古用此字,今则用告字,以此诰为上告下之字。又秦造诏字,惟天子独称之,《文选》注卅五引《独断》曰:诏,犹告也,三代无其文,秦汉有之。据此可证,秦以前无诏字。至《仓颉篇》乃有『幼子承诏』之语,故许书不录『诏』字,铉补之,非也。」《释文》:「告上曰告,告下曰诰。」「诏诰百官」者,乃告下,则作「诰」是。

制施赦命。

「赦命」,范校:「孙云《御览》作『勑令』。」《附校》:「『赦命』作『赦令』。」《校注》:「『命』御览引作『令』。按《独断》上:『制书,帝者制度之命也。……三公赦令、赎令之属是也。』则此当以作『令』为是。」《考异》:「按:从《御览》是。」按《独断》:「制书,帝者制度之命也。其文曰『制诏』,三公赦令、赎令之属是也。刺史太守相劾奏申,下上迁书,文亦如之。其征为九卿,若迁京师近臣则言官,具言姓名;其免若得罪,无姓。凡制书有印,使符下,远近皆玺封;尚书令印重封;惟赦令、赎令,召三公诣朝堂受制书,司徒印封,露布下州郡。」则作「赦令」是,从《御览》改。

君子以制数度。

「数度」,黄本作「度数」。范校:「顾校作『数度』。」《校注》:「『度数』,元本、弘治本、汪本、畲本、张本、两京本、胡本、四库本并作『数度』。按作『数度』与《易节》象辞合,当据乙。」《校证》:「『数度』原作『度数』,王惟俭本、冯校本作『数度』。按《易节卦》象辞正作『数度』,今据改。」《考异》:「按:《易节卦》作『数度,议德行。』作『数度』是。」

明君之诏。

「君」,《义证》作「神」。《义证》:「『神』原作『君』。范注引陈(汉章)先生曰:『明君之诏,明君当是明神之误。《周礼(秋官)》司盟「北而诏明神」是也。』郑注:『神之明察者,谓日月山川也。』」按作「神」是,与后文「敕天之命」之「天」字相对,且与前文之「君」不复。从《义证》改。

故两汉诏诰。

「诰」,范校:「铃木云:《御览》作『令』。」《校证》:「《御览》、《玉海》『诰』作『令』。」

不反若污。

「污」,黄本作「汗」。《汇校》:「按:作『汗』是。『污』乃『汗』之形误。」《义证》引马国翰《目耕帖易》卷五云:「《汉书刘向传》引《易》曰:『涣汗其大号。』言号令如汗,汗出而不反者也。出善令未能踰时而反,是反汗也。《北堂书钞》引王肃《易》注:『王者出令,不可复反,喻如身中汗出不可反也。』(见卷一百三)与刘说合。刘勰《文心雕龙》:『其出如綍,不反若汗。』亦用《汉书》义也。」按作「汗」是,从黄本改。

亦敬慎来叶矣。

《校证》:「谢、徐并云:『亦,疑作亦以。』」《补正》:「按以《练字》篇『岂直接才悬,抑亦字隐』例之,『亦』上当脱『抑』字。《哀吊》篇『抑亦诗人之哀辞乎』,《物色》篇『抑亦江山之助乎』,亦并以『抑亦』连文。《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臣寿等言:……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亦以『抑亦』为言。均足证此文『亦』上所脱者,定是一『抑』字。谢说徐校,未可从也。」按作「亦以」与上文「是以」重,疑「抑亦」近是。《论语子路》篇:「(子)曰:言必信,行必果,踁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亦其证。

诏体浮新。

「新」,范校:「孙云:《御览》作『杂』。」范注:「《校勘记》:《御览》『新』作『杂』,『杂』字是也。」《校证》:「『杂』原作『新』,徐校作『杂』。案《御览》正作『杂』,今据改。」《校注》:「按『杂』字是。『浮杂』,盖谓文景以前诏书直言事状,不似武帝以后之以经典缘饰也。」《考异》:「按:从《御览》是。」按「浮新」不文,作「浮杂」是,《附会》篇「意见浮杂」,亦可证。从《御览》改。

文同训典。

《校证》:「《御览》『训典』作『典训』。」

观戒渊雅。

「观」,黄本作「劝」,黄校:「元作『观』,谢改。」《校证》:「『劝』原作『观』,梅据谢改,徐校同。案《御览》正作『劝』。」《校注》:「按《御览》引正作『劝』;谢钞本同。谢改徐校是也。」按「观戒」不文,「劝戒」是。《后汉书宦者吕强传》:「因上疏陈事曰:臣闻诸侯上象四七,下裂王土,高祖重约非功臣不侯,所以重天爵明劝戒也。」又《酷吏阳球传》:「奏罢鸿都文学曰:臣闻图像之设,以昭劝戒,欲令人君动鉴得失。」《三国志吴书周胤传》:「诸葛瑾、步骘连名上疏曰:汉高帝封爵之誓曰:『使黄河如带,太山如砺,国以永存,爰及苗裔。』申以丹书,重以盟诅,藏于宗庙,传于无穷,欲使功臣之后,世世相踵,非徒子孙,乃关苗裔,报德明功,勤勤恳恳,如此之至,欲以劝戒后人。」又《蜀书诸葛亮传》评曰:「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从《御览》、黄本改。

及制诰严助。

范校:「黄云:『诰』当作『诏』。」范注:「黄校『诰』作『诏』,是也。」《校证》:「冯舒、黄丕烈俱云:『诰当作诏。』」《校注》:「冯舒云:『诰当作诏。』何焯、郝懿行说同。按『诏』字是。《汉制度》:『制书者,帝者制度之命,其文曰制诏。』《后汉书光武帝纪上》章怀注、《御览》五九三引。《独断》:『制诏者,王者之言必为法制也。』今本无,此据《文选》潘勖《册魏公九锡文》李注及《御览》五九三引。《汉书严助传》武帝赐书本作『制诏会稽太守』云云。」按《汉书严助传》:「助以对策擢中大夫。……上问所欲,对愿为会稽太守。武帝赐书曰:『制诏会稽太守。君厌承明之处,劳侍从之事,怀故土出为郡吏。会稽东接于海,南近诸越,北枕大江,间者阔焉,久不闻问,具以春秋对,毋以苏秦纵横。』」作「诏」是。据《汉书》本传改。

贵博士陈遂。

「贵博士」,黄本作「赐太守」黄校:「元作『责博士』,考《汉书》改,汪本作『责博进陈遂』。」纪评:「『责博进』当作『偿博进』,偿责并从贝脚,以形似误耳。改为赐太守,非。」《札迻》十二:「『孝宣玺书赐太守陈遂』。注云:『赐太守,元作责博士,考《汉书》改。汪本作责博进陈遂。』冯校云:『赐太守,元版作责博士,梅鼎祚所改也。当作责博进。』纪云:『当作偿博进,改为赐太守,似非。』案疑当作『责博于陈遂』。此陈遂负博进,玺书责其偿,《汉书》所载甚明。元本惟『于』字讹作『士』,『责博』二字则不误。梅、黄固妄改,纪校亦误读《汉书》,皆不足冯也。」范注:「案孙说亦非也。宣帝微时,依许广汉兄弟及祖母家史氏,其贫可知。陈遂杜陵豪右,何至博负而不偿耶!宣帝谓我赐汝之尊官厚禄,可以抵偿负汝之赆矣。(钱大昕云,进本作赆。)妻君宁云云者,犹言君宁知我所负之数,明足以相抵也。参以《汉纪》,语意更显。宣帝与遂亲厚,赐玺书以为戏;遂恃有故恩,因曰事在赦令前,亦戏辞也。故《汉书》曰『其见厚如此。』彦和本文当作『偿博与陈遂』。」《校注》:「按汪氏私淑轩原刻及覆刻,皆作『责博士陈遂』,弘治本、张本、畲本、两京本、王批本、胡本、凌本、合刻本同。黄校有误。孙诒让《札迻》十二谓当作『责博于陈遂』,甚是。梅鼎祚所改非也。训故本作『责太守陈遂』亦非。」《校证》:「『责博于陈遂』,……梅鼎祚据《汉书(游侠传)》改作『赐太守陈遂』,徐校同。……卢云:『汪本作责博进陈遂,正与下故旧之厚句相应。然责字亦疑偿字之误。』……孙诒让曰:……按孙说是。此陈遂昔负帝博赆,帝诏戏责其偿,故曰『妻君宁在旁知状』,遂亦知帝戏己,意图逃债,故谢曰:『事在元平元年赦命前』也。今据改。」《考异》:「孙说为长,当从。」《汇校》:「按:孙说是;唯元本『责』确误为『贵』。」按《汉书游侠传》:「陈遵字孟公,杜陵人也。祖父遂,字长子,宣帝微时与有故,相随博奕,数负进。及宣帝即位,用遂,稍迁至太原太守,乃赐遂玺书曰:『制诏太原太守:官尊禄厚,可以偿博进矣。妻君宁(遂之妻名)时在旁,知状。』遂于是辞谢,因曰:『事在元平元年赦令前。』其见厚如此。」钱大昕云:「『进』本作『赆』,指财货。」宣帝既云「妻君宁时在旁,知状」,可证遂确负博进矣;若宣帝负遂,不应如是言之。「相随博奕」者,必有他人,「数负进」者,或遂所负乃他人,非宣帝也。宣帝所责,亦非为偿己,故遂谢以「事在元平元年赦令前」云云,明其不欲还也。若宣帝果负遂,则此言乃谦辞而非戏辞矣!范注谓「陈遂杜陵豪右,何至博负而不偿耶!」乃想当然之辞,唯其豪右,故博负或有不偿耳,非豪右何敢如是!荀悦《汉纪》:「杜陵陈遂,字长子。上微时与游戏博奕,数负遂。上即位,稍见进用,至太原太守,乃赐遂玺书曰:『制诏太原太守,官尊禄重,可以偿博负矣。』」谓宣帝负遂,乃误读《汉书》耳。从孙说改。

亦故旧之厚也。

《校证》:「清谨轩钞本『亦』作『以』。」

逮光武拨乱。

「逮」,范校:「孙云:《御览》作『及』。」

留意斯文。

范校:「孙云:《御览》作『词采』。」《校证》:「『斯文』《御览》作『词采』,徐校同。《玉海》同今本。」

暨明帝崇学。

范校:「铃木云:《御览》『帝』作『章』。」范注:「明帝,如永平二年《诏骠骑将三公》及《幸辟雍行养老礼诏》;章帝,如建初四年《使诸儒共正经义诏》,《令选高材生受古学诏》,皆所谓雅诏间出者。《御览》『帝』作『章』是也。」《校证》:「『章』原作『帝』,今从《御览》改。此统明、章两朝言之。《时序》篇『明章』亦误作『明帝』,与此正同。」《校注》:「按『章』字是。《时序》篇『及明帝叠耀』,误与此同。《隋书经籍志一》:『光武中兴,笃好文雅;明章继轨,尤重经术。』可资旁证。」《考异》:「按:从《御览》是。」按周注:「《后汉书明帝纪》:永平十五年『幸孔子宅,祠仲尼及七十二弟子,亲御讲堂,命皇太子诸王说经』。永平三年诏:『比者水旱不节,边人食寡,政失于上,人受其咎。有司其勉顺时气,劝督农桑,去其螟蜮,以及蝥贼。详刑慎罚,明察单辞。夙夜匪懈,以称朕意。』又《章帝纪》:建初三年在白虎观会诸儒讲经。五年诏:『朕思迟直士,侧席异闻。其先至者,各以发愤吐懑。』」作「明章」是。从《御览》改。

惟诏间出。

「惟」,黄本作「雅」,黄校:「元作『惟』,朱改。」《校证》:「『雅』原作『惟』,梅据朱改,徐校同。按《御览》正作『雅』。」《汇校》:「按作『雅』是,承上『明章崇学』。」按从《御览》改。

安和政弛。

「安和」,范校:「铃木云:《御览》作『和安』,『弛』作『』。」范注:「『安和』当作『和安』。」《补正》:「按《御览》所引是也。训故本正作『和安』,与时序合。当据乙。」《校释》:「宋本《御览》作『和安』,是。按和帝先于安帝也。《时序》篇『自安和已下』,亦应乙转。」《校证》:「『和安』原作『安和』,今从《御览》乙正。」又:「『弛』王惟俭本、《御览》作『』。」

卫凯禅诰。

「凯」,黄本作「觊」,黄校:「元作『凯』,孙改。」范校:「顾校作『觊』,孙云:《御览》作『觊』。」《校证》:「『觊』原作『凯』,梅据朱改,徐校同。按《御览》正作『觊』。」按范注:「《三国魏志卫觊传》云:『顷之还汉朝,劝赞禅代之义,为文诰之诏。』案献帝诸禅诏引见《魏志文帝纪》注者,皆觊所作也。……(《隶释》十九载《魏文受禅表》,文有残缺,即彦和所云禅诰也。)」可证作「觊」是。从《御览》、黄本改。

符命炳耀。

「命」,范校:「孙云:《御览》作『采』。」《校释》:「《御览》作『符采』是也。左思《蜀都赋》:『符采彪炳。』注:『符采,玉之横文也。』」《校证》:「『符采』原作『符命』,徐云:『《御览》作符采,前《诠赋》篇有「符采相胜」之句,《原道》篇有「符采复隐」之句。』按徐说是。《宗经》篇有『符采相济』之句,《风骨》篇有『符采克炳』之句,今据改。」《校注》:「按『采』字是,『符采炳耀』,与上『典雅逸群』相对为文。且『符采』指觊之辞翰言,若作『符命』,则非其旨矣。传写者非泥于符命之说妄改,即涉下文而误。《原道》、《宗经》、《诠赋》、《风骨》诸篇,并有『符采』之文。」《《考异》:「按:『符命』《正纬》篇一见。余多作『符采』,王校据改作非是。」义证》:「按『符』为玉理,『采』为玉采,两相济胜。『炳曜』,光彩焕发。」按潘勖《册魏公九锡文》、卫觊《册诏魏王文》弘列勋绩,罕言符命,文采焕然,作「符采」为是。从《御览》改。

弗可加也。

「也」,黄本作「已」。范校:「孙云:《御览》『弗』作『不』,『已』作『也』。」《校证》:「冯本、王惟俭本『已』作『也』。」按作「已」义长,从黄本改。

自魏晋诰策。

「诰策」,范校:「孙云:《御览》作『诏策』。」《校证》:「《玉海》同今本。」按王献之《启琅琊王为中书监表》:「中书职掌诏命,非轻才所能独任。自晋建国,常命宰相参领。中兴以来,益重其任。故能王言弥媺,德音四塞者也。」《晋书职官志》:「中书侍郎一人,直西省,又掌诏令。」《汉书艺文志》:「《高祖传》文十三篇。高祖与大臣述古语及诏策也。」又:「《孝文传》十一篇。文帝所称及诏策。」又《宗经》篇:「诏策章奏。」疑「诏策」近是。「诰策」连文,不及「诏策」为常。《三国志吴书胡综传》:「凡自权统事,诸文诰策命,邻国书符,略皆综之所造也。」又《蜀书刘巴传》裴注:「先主称尊号,昭告于皇天上帝后土神祇,凡诸文诰策命,皆巴所作也。」则「诰策」乃文诰策命之省称也。《时序》:「练情于诰策。」

刘放张华,牙管斯任。

「牙管」,黄本作「互管」。范校:「孙云:《御览》作『管于』。」《校证》:「《玉海》同今本。冯本、王惟俭本『互』误『牙』。」《校注》:「『互管』,宋本、钞本、活字本、喜多本、鲍本《御览》引作『管于』;倪刻《御览》作『牙管』,元本、弘治本、活字本、汪本、畲本、张本、两京本胡本、训故本同。王批本作『管于』。按诸本并非。『互』或作『 』,其作『牙』者,乃『 』之讹;作『管于』者,则讹而倒误者也。《玉海》六四引作『互管』,不误。《文通》引同。」范注:「『互管斯任』,当作『并管斯任』。《魏志刘放传评》:『刘放文翰,孙资勤慎,并管喉舌。』此『并管』语所本。」《义证》引斯波六郎云:「案刘放魏之中书监,张华晋之中书监,故言『互管』。《魏志》评之『并管』,与此无关。」《考异》:「按:『互』字是,共张华刘放而言。」按从黄本改。

施命发号。

「命」,范校:「孙云《御览》作『令』。」《校证》:「『令』原作『命』,《御览》作『令』。……今据改。」《校注》:「『命』,宋本、钞本、活字本、喜多本、鲍本《御览》引作『令』。按『令』字是。《书》伪《冏命》:『发号施令,罔有不臧。』《文子下德》篇:『发号施令,天下从风。』《淮南子本经》篇:『发号施令,天下莫不从风。』又《要略》篇:『发号施令,以时教期。』并作『令』。《赞》中『皇王施令』,亦可证。」《考异》:「按:从《御览》是。」按《易姤》象辞:「天下有风,姤。后以施命诰四方。」孔疏:「风行天下,则无物不遇,故为遇象后。以施命诰四方者,风行草偃,天之威令,故人君法此,以施教命诰于四方也。」《后汉书鲁恭传》:「恭上疏谏曰:案《易》气月《姤》用事。经曰:『后以施令诰四方。』言君以夏至之日,施命令止四方行者,所以助微阴也。」又《春秋繁露深察名号》篇:「古之圣人,謞而效天地,谓之号,鸣而施命,谓之名。」作「施命」亦通,毋需改。因赞中作「施令」则文内不得作「施命」,有是理欤。

魏文魏下诏。

黄本作「魏文帝下诏」。范校:「孙云:《御览》作『魏文以下』。」《校证》:「冯本『帝』误『魏』。」《汇校》:「按:作『魏文帝下诏』是,事见《魏志蒋济传》。」按《三国志魏书蒋济传》:「文帝即王位,……诏征南将军夏侯尚曰:『卿腹心重将,特当任使。恩施足死,惠爱可怀。作威作福,杀人活人。』尚以示济。济既至,帝问曰:『卿所闻见天下风教何如?』济对曰:『未有他善,但见亡国之语耳。』帝忿然作色而问其故,济具以答,因曰:『夫作威作福,《书》之明诫。天子无戏言,古人所慎。惟陛下察之!』于是帝意解,遣追取前诏。」从黄本改。

其万虑之一弊乎。

范注:「『弊』,当作『蔽』。」《义证》引《斟诠》云:「『弊』与『蔽』通。」《汇校》:「按:作『蔽』较胜。」按《韩非子奸劫弑臣》:「为奸利以弊人主。」王先慎注:「弊,读为蔽。」则二字实通,毋需改。

以温峤文清故中书。

黄本「故」下有「引入」二字,黄校:「元脱,朱按《御览》补。」《附校》:「『引入』二字有。」《校证》:「『引入』二字原脱,朱按《御览》补,梅本从之。王惟俭本此句作『故□□中书。』」《校注》:「按何本、谢钞本有『引入』二字。王批本『引入』二字品排刻。《史记高祖纪》:『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是『引入』二字正有所本也。」《考异》:「按:『引入中书』与史合。」《汇校》:「按:有『引入』二字文方贯。」范注:「明帝手诏以温峤为中书令云:『中书之职,酬对多方,斟酌礼宜,非唯文疏而已。非望士良才,何可妄居。卿既以令望,忠允之怀,着于周旋;且文清而旨远,宜居机密。今欲以卿为中书令,朝论亦咸以为宜。』」(《艺文类聚》四十八引檀道鸾《晋阳秋》。)按从《御览》、黄本补。

自斯以后。

《校证》:「《御览》『以』作『已』。」

体虑风流矣。

「虑」,黄本作「宪」,黄校:「元作『虑』,朱改。」范校:「孙云:《御览》作『宪』。」《校证》:「『宪』原作『虑』,梅据朱改,徐校同。按《御览》正作『宪』。《辨骚》篇:『体宪于三代。』」《校注》:「按朱盖据《御览》改,是也。何本、谢钞本正作『宪』,未误。」按从《御览》、黄本改。

夫王言崇秘。

《校注》:「『秘』,宋本、钞本、倪本、喜多本、鲍本《御览》引作『秘』;元本、弘治本、汪本、畲本、张本、两京本、王批本、胡本、梁本、尚古本、冈本、四库本同。按『秘』字《说文》所无,当以作『秘』为正。《说文》:『秘,神也。』」按《附校》所据宋本《御览》、《汇校》所据元本、黄本均作「秘」,《校证》、《义证》皆作「秘」。《文选》卷二张衡《西京赋》:「秘舞更奏,妙材骋伎。」薛注:「秘,言希见为奇也。」《广韵至韵:「秘,俗作秘。」毋需改。

所以百辟其形。

「形」,黄本作「刑」。《校证》:「冯本、汪本、畲本『刑』作『形』,误,徐校作『刑』。《诗周颂烈文》:『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汇校》:「『形』,《御览》作『刑』。……按:作『刑』是。」范注:「《周颂烈文》:『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郑注《礼记中庸》曰:『不显,言显也。辟,君也。言不显乎文王之德,百君尽刑之,谓诸侯法之也。』」按从《御览》、黄本改。

则义炳重离之辉。

《附校》:「『辉』作『晖』。」按《说文》:「晖,光也。」《说文》无辉字。辉同辉。「辉,光也。从火。」段注:「《小雅庭燎》传曰:辉,光也。日部曰:晖,光也。二字音义皆同,辉与光互训。……晖者日之光,辉者火之光。」《诗小雅庭燎》:「夜乡晨,庭燎有辉。」毛传:「辉,光也。」郑笺:「辉音晖。」《易未济》:「君子之光,其晖吉也。」《正义》:「言君子之德,光晖着见,然后乃得吉也。」二字实通,又按范注:「《易离卦》彖辞:『离,丽也。重明以丽乎正。』《象》曰『明两作离,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照于四方」者,象日也,则此处作「晖」义长。从《御览》改。

优文封策。

《校证》:「清谨轩钞本『优』误『变』。」

则气含风雨之润。

「风」,范校:「孙云:《御览》作『云』。」《补正》:「『风』,《御览》《玉海》引作『云』。《子苑》作『雨』,王批本同。按《易系辞上》:『润之以风雨。』盖舍人所本。『云』字非。」《校证》:「《御览》误。」《义证》引斯波六郎云:「疑作『云』是。《诗召南殷其雷》毛传:『山出云雨,以润天下。』」按二字皆通。

敕戒恒诰。

《校证》:「吴校『恒诰』作『诞告』。」

治戎燮伐。

「治」,范校:「孙云:《御览》作『启』。」《附校》:「作『启戎变伐』。」按「变」乃「燮」之形误。《左传》成公十六年:「今两国治戎。」可证此处作「治戎」为是,然作「启戎」亦通。《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载潘勖《策魏武帝九锡命文》有「首启戎行」语,「启戎」即其省称。《梁书张缵传》:「(《南征赋》)追晋氏之启戎,覆中州之鼎祚。」

则声有洊雷之威。

《附校》:「『有』作『存』。」《校证》:「『存』原作『有』,从《御览》改。」《义证》同。按作「存」义长,与上文「吐」字相俪。从《御览》改。

明罚敕法,则辞有秋霜之烈。

《附校》:「『罚』作『诏』;『辞』作『词』。」按《易噬嗑》象辞:「雷电,噬嗑。先王明罚敕法。」作「罚」是。

周穆命邓父受敕宪。

「邓」,黄本作「郊」,黄校:「元作『邓』,朱考《穆天子传》改。」《校注》:「按何本、梁本、谢钞本、尚古本、冈本作『郊』,朱改是也。」《校证》:「『郊』原作『邓』,朱考《穆天子传》改,徐校同。梅本从之。」又:「『宪』,清谨轩钞本误作『献』。」按《穆天子传》卷一:「丙寅,天子属官效器〔郭注:会官司阅所得珤物〕。乃命正公郊父〔郭注:正公,谓三上公,天子所取正者,郊父为之〕受敕宪〔郭注:宪,教令也。《管子》曰皆受宪〕。」从黄本改。

魏武称作敕戒当指事而诰。

「诰」,黄本作「语」,黄校:「一作『诰』,从《御览》改。」《校证》:「『语』原作『诰』,徐校作『语』,冯校云:『诰《御览》作语。』黄本从《御览》改。」《考异》:「按:作『语』是。」按范注:「魏武语无考。」则疑不能明矣。从《御览》、黄本改。

在三同极。

「同」,黄本作「罔」,黄校:「元作『同』,许改。」范校:「孙云:《御览》作『罔』。」《附校》:「『罔』作『同』。」《校证》:「『罔』原作『同,梅据许改。」《补正》:「按许改非是。『在三同极』者,即《国语晋语一》栾共子谓『民生于三,事之如一』之意。若改作『罔』,则非其旨矣。《宋书徐羡之传》:『(元嘉三年诏)民生于三,事之如一,爱敬同极。』《南齐书文惠太子传》:『(王)俭曰:资敬奉君,必同至极。』亦可证。《后汉书王充王符仲长统传论》:『若夫玄圣御世,在天同极。』章怀注:『极犹致也,言法天之道同其致也。』《南齐书柳世隆传》:『立人之本,二理同极。』其用『同极』二字与此文同,可资旁证。」《考异》:「按:杨校云:『同极』据《晋语》:『事之如一』之意者非是,罔极者,言君子师三者之恩,固罔极也。」《义证》引《斟诠》云:「在三同极者,谓君亲师三者之恩,同为至极也。」又牟注:「在三,指君、父、师。……『在』:韦昭注:『在君父为君父,在师为师也。』『罔极』,没有终极。《诗经小雅蓼莪》:『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按《国语晋语》一:「武公伐翼,杀哀侯,止栾共子……辞曰:『成闻之:「民生于三,事之如一。」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非父不生,非食不长,非教不知生之族也,故壹事之。唯其所在,则致死焉。报生以死,报赐以力,人之道也。』」作「同」义长。《楚辞九章惜诵》:「同极而异路兮。」此「同极」所自出。

汉高祖之敕太子。

《校证》:「《御览》无『祖』字。」

及马援已下。

《校证》:「《御览》『已』作『以』。」

足称母师也。

《校证》:「《御览》『也』作『矣』。」

教者,效也,言出而民效也。

范校:「孙云:《御览》上『效』作『效』,下『效』作『効』。」《考异》:「按:《御览》非,效俗体通效,说前见。」按范注:「《说文》:『教,上所施下所效也。』《白虎通三教》:『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作「效」是。又按《诗小雅角弓》:「尔之教矣,民胥效矣。」郑笺:「胥,皆也。」则作「效」亦通。

契敷五教。

范校:「孙云:《御览》无此四字。」《补正》:「《书舜典》:『帝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孔传:『布五常之教,务在宽。』《史记五帝纪》集解:『郑玄曰:五品:父、母、兄、弟、子也。』王肃曰:『五品,五常也。』马融曰:『(五教)五品之教。』」按《左传》文公十八年:「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共,子孝。」此四字应有。

昔郑弘之守南阳。

「弘」,范校:「孙云:《御览》作『宏』。」《附校》:「『弘』作『弘』,不作『宏』。」按《汉书》卷六十六《郑弘传》:「郑弘,字稚卿,泰山刚人也。兄昌,字次卿。皆明经通法律政事。次卿为太原涿郡太守,弘为南阳太守,皆着治迹,条教法度,为后所述。」作「弘」是。

孔融之守北海,文教丽而罕于理,乃治体乖也。

范校:「孙云:《御览》『罕』下有『施』字。」《附校》:「『于理』二字作『施』。」《校注》:「宋本、钞本、活字本《御览》引作『文教丽而罕施』。按作『文教丽而罕施』,是也。司马彪《九州岛春秋》:『孔融守北海,教令辞气温雅,论事考实,难可悉行。』(《三国志魏书崔琰传》裴注引)。《抱朴子外篇清鉴》篇云:『孔融、边让,文学邈俗,而并不达治务,所在败绩。』《困学纪闻》:『孔北海《答王休教》曰:「掾清身洁己,历试诸难,谋而鲜过,惠训不倦;余嘉乃勋,应乃懿德,用升尔于王庭,其可辞乎?」文辞温雅,有典诰之风,汉郡国之条教如此。自注云:「然应试诸难,恐不可用。」』卷十三,实足为此文注脚。」《校证》:「『罕施』原作『罕于理』,据《御览》引改,此乃『施』误为『于』,辞不可通,乃加『理』以足之也。《抱朴子清鉴》篇云……此与彦和『文教丽而罕施』意正同。」《考异》:「按:王校删『于理』二字,指理为政理,故下言治体乘也。北海文丽而理乘,故败也。王校云云,诚无此理也。以意删之,而以意说之也,殊误。」《义证》:「按此句应作『文教丽而罕施于理』。」按《御览》作「文教丽而罕施」是,与上「条教为后所述」字数相同。从《御览》改。

若诸葛孔明之详约。

《附校》:「『约』作『酌』。」《补正》:「『约』,宋本、活字本、喜多本《御览》引作『酌』。按『酌』字是。『详酌』与下句『明断』对文。《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陈寿《上诸葛氏集表》:『论者或怪亮文彩不艳,而过于丁宁周至。』『丁宁周至』即『详酌』也。《晋书孝友李密传》:『(张华)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令伯所答,足与此文之『详酌』相发。」范注:「案彦和称孔明详约,详,谓其丁宁周至,约,谓其文彩不艳。」按「约」自通,毋需改。

并理得而辞中。

《附校》:「『辞』作『词』。」《校证》:「『中』,清谨轩钞本作『淳』。按『中』读为『中失』之『中』,『中』与『得』对文则异,散文则通,作『淳』者,此浅人妄改。」

辞之善也。

「辞」,黄本作「教」,黄校:「一作『辞』,从《御览》改。」《附校》:「『教』作『教』,不作『辞』。」《校证》:「『教』原作『辞』,王惟俭本作『教』,冯校云:『辞《御览》作教。』黄本从《御览》改。」按《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陈寿《上诸葛氏集表》:「然其声教遗言,皆经事综物,公诚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补于当世。」范注:「《晋书庾翼传》:『翼,字稚恭。代庾亮镇武昌,每竭志能,劳谦匪懈,戎政严明,经略深远,人情翕然,称其才干。』《御览》七百五十四引翼《集与僚属教》。」作「教」是,从《御览》、黄本改。

自教以下。

《校证》:「『教』清谨轩钞本作『是』。」

有命在天,明为重也。

「明」,范校:「铃木云:冈本作『命』。」范注:「《诗大雅大明》:『有命自天,命此文王。』……《校勘记》:『在当作自。』」《校证》:「『有命自天,明命为重也』二句九字,原作『有命在天,明为重也』。谢校『明为重也』作『明命为重』。梅六次本、张松孙本作『有命自天,明命为重』。日本刊本作『有命在天,命为重也』。卢云:『当作:《诗》云有命自天,明为重也。』今按『有命自天』,此《诗大雅大明之什》文。『有命在天』,乃《书西伯戡黎》记纣辛语。作『自』为是。『明命为重也』句,今参谢、梅、张、卢诸说订正。」《考异》:「梅本作『有命自天,明命为重』,按:梅本是。」按从《校证》改、补。

周礼曰:师氏诏王为轻命。

范校:「铃木云:冈本作『诏为轻』;梅本『为』上有『明诏』二字,无『命』字。」卢文弨《抱经堂文集》十四《文心雕龙辑注》书后云:「当作『《诗》云:有命自天,明为重也;《周礼》曰:师氏诏王。明为轻也。』下衍一『命』字。」《札迻》十二:「(黄)注云:『案《周官》师氏职无此文。』案此据(《周礼地官》)师氏职有『掌以媺诏王』之文,明以臣诏君,为诏轻于命,非谓《周礼》有『为轻命』之文也,黄注缪。」范注:「案此句与上『诗云有命自天,明命为重也』对文,当依梅本作『周礼曰师氏诏王,明诏为轻也』。『轻』字下『命』字衍文,当删。」《校证》:「『师氏诏王,明诏为轻也』,二句九字,原作『师氏诏王为轻命』。谢校『为轻命』作『明诏为轻』,梅六次本、徐校本、张松孙本同。日本刊本『为轻命』作『诏为轻』。卢云……,孙诒让曰……案诸说皆是,爰参订如今文。」《校注》:「按:卢说是。」《考异》:「按:宜作『师氏诏王,明为轻也』。」按上句「明为重也」若补「命」字,则此句「诏」字应有。细味文意,有此二字为长。从《校证》删补。

兆民尹好。

范注:「尹好,疑当作式好。式,语辞也。」《校注》:「『尹』,何焯校作『式』。……按『尹』字于此,实不可解;然与『式』之形音俱不近,似难致误。疑系『伊』之残字。《文选》颜延之《陶征士诔》:『伊好之洽,接阎邻舍。』(吕延济注:伊,惟;洽,合也。)『伊好』二字,即出于此。《图书集成》一三七引正作『伊』。当据订。」《校证》:「『伊』原作『尹』,今改。吴校『尹』作『式』。」《考异》:「按:杨校可从。」按从《校证》改。

焕其大号。

「焕」,黄本作「涣」。范校:「铃木云:王本、冈本『涣』误作『焕』。」《校证》:「『涣』汪本、畲本、张之象本、两京本、何允中本、日本活字本、锺本、梁本、日本刊本、王谟本、崇文本作『焕』,误。」《补正》:「『涣』,元本、弘治本、汪本、畲本、张本、两京本、王批本、合刻本、梁本、冈本、尚古本、文津本、文溯本剜改为『涣』王本、崇文本并作『焕』。徐校作『涣』。《图书集成》引作『涣』。按诸本作『焕』误。徐校作『涣』是也。《易涣》:『九五,涣汗其大号。』王注:『散汗大号,以荡险阨者也。』孔疏:『人遇险阨惊怖而劳,则汗从体出,以散险阨者也。』李鼎祚《集解》:『《九家易》曰:……故宣布号令,百姓被泽,若汗之出身而不返也。』《汉书刘向传》:『乃上封事谏曰:……《易》曰,涣汗其大号,言号令如汗,汗出而不返者也。』颜注:『言王者涣然大发号令,如汗之出也。』」按《说文》:「涣,流散也。」《说文》无焕字,新附有之:「焕,火光也。」《论语泰伯》:「焕乎其有文章。」集解:「焕,明也。」用于此处不切,从黄本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