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心雕龙集校 » 文心雕龙集校全文在线阅读

《文心雕龙集校》养气第四十二

关灯直达底部

养气第四十二

昔王充著述,制《养气》之篇,验己而作,岂虚造哉!夫耳目鼻口,生之役也;心虑言辞,神之用也。率志委和,则理融而情畅;钻砺过分,则神疲而气衰;此性情之数也。夫三皇辞质,心绝于道华;帝世始文,言贵于敷奏;三代春秋,虽沿世弥缛,并适分胸臆,非牵课才外也。战代枝诈,攻奇饰说;汉世迄今,辞务日新,争光鬻采,虑亦竭矣。故淳言以比浇辞,文质悬乎千载;率志以方竭情,劳逸差于万里;古人所以余裕,后进所以莫遑也。

凡童少鉴浅而志盛,长艾识坚而气衰,志盛者思锐以胜劳,气衰者虑密以伤神,斯实中人之常资,岁时之大较也。若夫器分有限,智用无涯,或渐凫企鹤,沥辞镌思,于是精气内销,有似尾闾之(波)【泄】;神志外伤,同乎牛山之(木)【伐】;怛惕之盛疾,亦可推矣。

至如仲任置砚以综述,(敬)【叔】通怀笔以专业,既暄之以岁序,又煎之以日时,是以曹公惧为文之伤命,陆云叹用思之困神,非虚谈也。

夫学业在勤,故有锥股自厉;(志)【至】于文也,则【有】申写郁滞;故宜从容率情,优柔适会。若销铄精胆,蹙迫和气,秉牍以驱龄,洒翰以伐性,岂圣贤之素心,会文之直理哉!

且夫思有利钝,时有通塞,沐则心覆,且或反常,神之方昏,再三愈黩。是以吐纳文艺,务在节宣,清和其心,调畅其气,烦而即舍,勿使壅滞,【意得】则舒怀以命笔,理伏则投笔以之卷怀,逍遥以针劳,谈笑以药勌,常弄闲于才锋,贾余于文勇,使刃发如新,凑理无滞,虽非胎息之万术,斯亦卫气之一方也。

赞曰:纷哉万象,劳矣千想。玄神宜宝,素气资养。水停以鉴,火静而朗。无扰文虑,郁此精爽。

集 校:

夫三皇辞质。

《校注》:「『皇』,两京本、胡本作『王』。按『王』字非是。《孝经》纬《援神契》:『三皇无文。』《周礼地官》保氏贾疏引。是其证。」

战代枝诈。

「枝」,范校:「铃木云:冈本作『技』。」《校证》:「『枝』两京本、王惟俭本、日本刊本作『技』。徐校作『谲』。」《补正》:「『枝』,两京本、胡本、训故本、冈本作『技』。徐校『枝』作『谲』。按『枝』与『技』于此均费解,与『谲』之形亦不近,恐非舍人之旧。疑当作『权』。权,俗作权。盖初由权作权,后遂讹为枝或技耳。此云『权诈』,正如《谐隐》篇『盖意生于权谲』之权谲然也。《说文》言部:『谲,权诈也。』《诗大序》孔疏:『谲者,权诈之名。』杨雄《尚书箴》:『秦尚权诈。』《类聚》四八引。《论衡定贤》篇:『以权诈卓谲,能将兵御众为贤乎?是韩信之徒也。』《汉书刑法志》:『春秋之后,灭弱吞小,并为战国。……雄桀之士因势辅时,作为权诈以相倾覆,吴有孙武,齐有孙膑,魏有吴起,秦有商鞅,皆禽敌立胜,垂着篇籍。当此之时,合从连衡,转相攻伐,代为雌雄。……世方争于功利,而驰说者以孙、吴为宗。』《抱朴子外篇仁明》:『曩六国相吞,豺虎力兢,高权诈而下道德。』并以『权诈』连文,可证。又按刘向《战国策书录》『是故始皇因四塞之固,……并有天下,杖于谋诈之弊。』『枝』或技,岂『杖』之误欤?以其形最近,姑附识于此。」《考异》:「按:技、枝形近而讹,从『技』是。即《庄子天下》篇所谓各得一察之旨。」《义证》引《斟诠》云:「谓战国时代纵横游谈,竞尚妍巧诡诈也。技,《说文》:『巧也。』……技诈,犹言巧诈。《韩非子说林上》:『故曰巧诈不如拙诚。』」郭注:「『技』原作『枝』,今依冈本校改。技枝形近致讹。《庄子养生主》『技经肯綮之未尝』,彼文技字则枝字之讹,可证也。」《汇校》:「按:『枝』字校议纷纭,但见于版本者唯枝与技耳。『技』义较长,今从郭说,据冈本改。」按《说文》木部:「枝,木别生条也。」段注:「艹部曰:茎,枝主也。干与茎为艹木之主,而别生条谓之枝,枝必岐出也。故古枝岐通用。」岐字亦作歧,岔路也。枝诈谓诈伪旁出,若枝条之离于本干,岐径之偏于大道也。义通,毋需改。《校注》谓宜从「权」或「杖」,与上文之「辞质」不对,非是。郭注从冈本改「技」,亦不及「枝」字义长。《易系辞下》:「中心疑者其辞枝。」孔疏:「枝,谓树枝也。中心于事疑惑,则其心不定,其辞分散,若闲枝也。」

若夫器分有限。

《校证》:「『器』,何允中本、日本活字本、凌本作『气』,涉下文『精气』而误。」按作「器」是。《魏书萧宝寅传》:「器分定于下,爵位悬于上。」《北史王昕传》:「语其器分,何因到此?」《南史韦叡传》论:「其器分有在,隆名岂虚得乎?」均其证。

有似尾闾之波。

《校证》:「『波』两京本作『泄』。《文通》二一无『有』字。」《补正》:「『波』,两京本、胡本作『泄』。按『泄』字盖出后人妄改,不如『波』字义长。《均藻》四引作『波』。」《补正》:「按『泄』同『泄』字是。《玉篇》水部:『泄,又思列切。漏也。泄,同上。』《广韵》十七薛:『泄,漏泄也。……亦作泄。』上句言『销』,下句言『泄』,文意始合;声律亦谐。作『波』非是。《文选》嵇康《养生论》:『或益之以畎浍,而泄之以尾闾。』李注引司马彪(《庄子注》)曰:『尾闾,水之从海水出者也。一名沃燋,在东大海之中。尾者,在百川之下,故称尾。闾者聚也,水聚族之处,故称闾也。』李翰周注:『畎浍,细流也。尾闾,海水泄处也。言人之服药,所益如细流之进,而多泄其精,如尾闾之泄。』」按《庄子秋水》篇:「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成玄英疏:「尾闾者,泄海水之所也;在碧海之东,其处有石,阔四万里,厚四万里,居百川之下尾而为闾族,故曰尾闾。海水沃着即焦,亦名沃焦也。」《释文》:「尾闾,崔云:海东川名。司马云:泄海水出外者也。」《抱朴子内篇论仙》:「但以升合之助,不供锺石之费,畎浍之输,不给尾闾之泄耳。」泄本作泄。此作「泄」字是,与《庄子》合,且下句「木」字两京本、胡本作「伐」,亦相俪。从两京本改。

同乎牛山之木。

《校证》:「『木』,两京本作『伐』。《文通》无『乎』字。」《校注》:「『木』,两京本、胡本作『伐』。按『伐』字亦出后人妄改。」《考异》:「按:上言『波』,下言『木』,实字相偶,从『木』是。牛山之木,见《孟子告子上》。」《补正》:「按『伐』字是。『伐』与上句之『泄』皆动词。《孟子告子上》:『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赵注:『牛山,齐之东南山也。邑外谓之郊。息,长也。濯濯,无草木之貌。牛山未尝盛美,以在国郊,斧斤牛羊使得不得有草木耳,非山之性无草木也。』」此作「伐」是,说见上。后文亦有「伐性」语。从两京本改。

怛惕之盛疾。

「盛」,黄校:「一作『成』。」范校:「铃木云:嘉靖本(怛)作『恒』。」《校证》:「张之象本『怛』误『恒』。『盛』,梅六次本改『成』,『成』、『盛』古通。」范注:「《说文》:『怛,憯也。』《毛诗匪风》:『中心怛兮。』传云:『怛,伤也。』《文选》嵇康《幽愤诗》:『怛若创痏。』《说文》:『惕,惊也。』《一切经音义》七:『惕,怵惕,悚惧也。』怛惕有迫促伤害之义,『盛』一作『成』,是。」《校注》:「『怛』,张本作『恒』。『盛』,黄校云:『一作成。』天启梅本改『成』。按『恒』字误。《史记文帝纪》:『(十七年)忧苦万民,为之怛惕不安。』是『怛惕』连文之证。『盛』读平声,在器中曰盛。《史记文帝纪》集解引应劭注。『怛惕盛疾』,犹言疾在怛惕之中,即忧能伤人之意也。天启梅本改『成』,非是。」《义证》:「《注订》:『怛惕者伤害心性,违养气之道,以致有盛疾之累,盛作成亦通。怛音达。』……《斟诠》改为『怛惕之成疾』,释云:『谓忧伤劳瘁而成疾病也。』」《考异》:「按:『怛惕』见《孟子》。『恒』字形近而讹,梅本是。又按成、盛古通。左宣二年传:宣子盛服将朝。注:盛、音成、本或作成。」按《文选》卷十八马融《长笛赋》:「听簉弄者,遥思于古昔,虞志于怛惕,以知长戚之不能闲居焉。」李善注:「簉弄,盖小曲也。《说文》曰:簉,倅字如此。毛苌传曰:怛怛惕惕,忧劳也。」《类聚》卷二十八引曹植《感节赋》:「内纡曲而潜结,心怛惕以中惊。」亦「怛惕」连文之证。《吕氏春秋先己》篇:「松柏成,而涂之人已荫矣。」高诱注:「成,盛。」

敬通怀笔以专业。

「敬」,黄本作「叔」,黄校:「元作『敬』,孙无挠改。」《校证》:「『叔』原作『敬』,梅据孙汝澄改。案王惟俭本正作『叔』不误。」《校注》:「按训故本、谢钞本正作『叔』。孙改是也。」《考异》:「梅本注云:『叔元作敬,孙无挠改。』按:敬通,冯衍字;叔通,曹褒字。因褒传有沈吟专思之语,从孙是。」按《后汉书曹褒传》:「曹褒字叔通,鲁国薛人也。父充,持《庆氏礼》,……褒少笃志,有大度,结发传充业,博雅疎通,尤好礼事。常憾朝廷制度未备,慕叔孙通汉礼仪,昼夜研精,沈吟专思,寝则怀抱笔札,行则诵习文书,当其念至,忘所之适。」有「怀抱笔札」语,黄本是,从改。

既暄之以岁序。

《斟诠》改「暄」作「晅」,注云:「晅,《集韵》:『许元切,日气也。』《易说卦》传:『日以烜之。』……《释文》:『烜,干也。』而干有干燥、干涸、干耗、干竭诸义,此处可作『销耗』解。《左传》僖十五年:『外强中干。』注:『外虽有强形,而内实干竭。』」(《义证》引)。按《南齐书东夷传》:「四时暄暖,无霜雪。」暄,暖也。义通,毋需改。

夫学业在勤,故有锥股自厉。

此二句黄本作「夫学业在勤,功庸弗怠,故有锥股自厉,和熊以苦之人」,范校:「黄云:案冯本与元刻无『功庸弗怠』及『和熊以苦之人』二句。」范注:「卢文弨《抱经堂文集》十四《文心雕龙辑注书后》:『《养气篇》故有锥股自厉和熊以苦之人。案下六字吴本无,当本脱四字,不学者妄增成之,而忘其年代之不合也。』《新唐书柳仲郢传》:『母韩善训子,故仲郢幼嗜学,尝和熊胆丸,使夜咀咽以助勤。』」《校释》:「按卢校是。」《校证》:「两京本、何允中本、日本活字本、凌云本、梅六次本、锺本、梁本、日本刊本、王谟本、黄注本、张松孙本、崇文本『故有锥股自厉』句上,有『功庸弗怠』一句四字,句下有『和熊以苦之人』一句六字。卢云:『按下六字,吴本无。当本脱四字,不学者妄增成之,而忘其年代之不合也。』案卢说是,传校元本、汪本、畲本、张之象本、梅本、冯校本等,正无此二句,今据删。」《校注》:「『功庸弗怠』、『和熊以苦之人』二句,元本、弘治本、活字本、汪本、畲本、张本、王批本、万历梅本、谢钞本、汇编本、文津本无。何焯云:『和熊,唐人事。此后人谬增。』按两京本、何本、胡本、训故本、天启梅本夹行沾刻有此二句,以后各本从之。寻绎文意,实不必有,确出后人谬增。」《义证》:「沈岩批:何本无『和熊』六字。」《考异》:「『功庸』四字似原脱。六朝文体及四六,率双起双收,无『功庸』句『则不免夔足之讥。下面『和熊』句以原缺,后人妄加,典引失时。……王校删『功庸』二句,而存『锥股』句非是。」

志于文也,则申写郁滞。

纪评:「『志』当作『至』。」《校证》:「王惟俭本『志』作『至』。纪云:『志当作至。』『志于文也』句下,两京本有『舍气无依』一句四字。」又:「『有』字原阙,今据两京本补。又两京本『则有申写郁滞』句下有『玄解顿释之辈』一句六字。」《校注》:「何焯云:『志疑作至。』纪昀说同。两京本、胡本『也』下有『舍气无依』四字;『滞』下有『玄解顿释之辈』六字。按何、纪说是。训故本正作『至』。《乐府》篇『精之至也』,唐写本误『至』为『志』;《史传》篇『子长继志』,元本等又误『志』为『至』。是『至』『志』二字易淆误之证。两京本、胡本多出二句,亦为后人妄增。」《考异》:「纪评云:『志当作至。』逦评似有未安,因志字、是由上学业中单提文章一项,均言志也。」《汇校》:「按:作『至』是。」又:「『有』字当有,与上句俪。」按从《汇校》改补。

调畅其气。

《校证》:「『调』,何允中本、日本活字本、凌本、日本刊本、王谟本作『条』。案《书记》篇有『条畅』语。」《校注》:「『调』,何本、凌本、别解本、冈本、尚古本、王本、郑藏钞本、崇文本作『条』。按以《书记》篇『故宜条畅以任气』例之,作『条』是。《文选》王褒《四子讲德论》:『进者乐其条畅。』《古文苑》刘歆《遂初赋》:『玩琴书以条畅兮。』并以『条畅』为言。《嵇中散集琴赋》:『清和条昶。』昶与畅同。亦可证。」按《风俗通义正失》篇:「俗说:夔一足而用精专,故能调畅于音乐。」《世说新语赏誉》:「王子敬语谢公:公故萧洒。谢曰:身不萧洒,君道身最得,身正自调畅。」刘孝标注:「《续晋阳秋》曰:安宏雅有气,风神调畅也。」《容止》:「王丞相见卫洗马,曰:居然有羸形,虽复终日调畅,若不堪罗绮。」《轻诋》:「王北中郎不为林公所知,乃着论《沙门不得为高士论》,大略云:高士必在于纵心调畅。」《南史何敬容传》:「敬容接对宾朋,言词若讷,酬答二宫,则音韵调畅。」《隋书音乐志下》:「古者人君食,皆用当月之调,以取时律之声。使不失五常之性,调畅四体,令得时气之和。」《庄子逍遥游》郭庆藩《集释》:「唐释湛然《止观辅行传弘决》引王瞀夜云:消摇者,调畅逸豫之意。」则「调畅」乃江左之常语。《说文》言部:「调,和也。」《新语道基》:「调气养性,仁者寿长。」亦其证。

则舒怀以命笔。

《汇校》:「(元本)『则舒怀』前有一空位,黄本作『意得则舒怀』。」《校证》:「『意得』两京本作『理镕』,冯本墨钉。」《补正》:「『意得』,两京本作『理镕』;《子苑》三二引同。按『理镕』与下句『理伏』重出一字,非是。王批本作『意得』。」按从黄本补。

常弄闲于才锋。

《校证》:「张松孙本『闲』作『闲』。」《义证》引《斟诠》云:「谓掉弄闲情之际显露才华锋铓也。」

贾余于文勇。

《校注》:「『贾』上,两京本有『时』字。按『常』字直贯二句,『时』字不必有。」《补正》:「《子苑》引无『时』字。」

凑理无滞。

「凑」,范校:「铃木云:当作『腠』。」《校证》:「『腠』原作『凑』。据两京本、王惟俭本改。」《补正》:「按铃木说是。两京本、胡本、训故本正作『腠』。《子苑》引同。当据改。」《义证》:「《吕氏春秋先己》篇:『用其新,弃其陈,腠理遂通。』高诱注:『腠理,肌脉。』《史记仓公扁鹊列传》:『君有疾在腠理。』亦作『凑理』。《素问生气通天论》:『气血以流,凑理以密。』一说为肌肉文理。《素问举痛论》:『寒则腠理闭。』张志聪集注:『腠理者,肌肉之文理,寒气容之,则腠理闭而气不通。』」按《新序》卷二扁鹊见齐桓侯章:「君有疾在腠理。」石光瑛《校释》:「《史记正义》曰:『腠音凑,谓皮肤。』案《说文》肉部无腠字,古止作奏。」《史记司马相如传》:「(《难蜀父老辞》)躬胝无胈,肤不生毛。」集解:「徐广曰:胝音竹移反。胈,踵也。一作腠,音凑。肤,理也。胈音魃。」索隐:「躬奏胝无胈。张揖曰:奏作戚。躬,体也。戚,腠理也。」《汉书》颜注:「张揖曰:躬,体也。戚,凑理也。」《盐铁论大论》篇:「扁鹊攻于凑理,绝邪气,故痈疽不得成形。」王利器《校注》:「明初本、正嘉本、张之象本、沈延铨本、两京遗编本、金蟠本、《百家类纂》、《百子汇函》『凑』作『腠』。凑、腠古通。《文心雕龙养气》篇:『凑理无滞。』两京遗编本『凑理』作『腠理』,即其证。」《宋书王僧达传》:「(上表解职)兼比日眩瞀更甚,风虚渐剧,凑理合闭,荣卫惛底,心气忡弱,神志衰散,念此根疵,不支岁月。」二字相通,毋需改。

虽非胎息之万术。

「万」,黄本作「迈」,范校:「顾校作『万』。」《校证》:「『迈』冯本、汪本、张之象本、两京本、王惟俭本、顾校本、《广博物志》二九作『万』,较胜。」《校释》:「迈术,顾广圻校作『万术』,是也。按嘉靖本正作『万术』,此与下『一方』为对。」《补正》:「『迈』,顾广圻校作『万』。按元本、弘治本、汪本、张本、两京本、胡本、王批本、训故本正作『万』。《子苑》、《广博物志》二九引同。『万术』与下句『一方』对,顾校是也。」《义证》引斯波六郎云:「『迈』恐『万』字之误。『万术』盖万全之术之意,对下句『一方』。」《考异》:「按:从『迈』为长。」按元本作「万」,义通,毋需从黄本改。

玄神宜宝。

「玄」,黄本作「元」。《校证》:「『玄』,黄注本作『元』,避清讳。」《校注》:「『元』,元本、弘治本、活字本、汪本、畲本、张本、两京本、王批本、何本、胡本、训故本、梅本、凌本、合刻本、梁本、秘书本、谢钞本、别解本、尚古本、冈本、四库本、崇文本作『玄』;《文体明辨》四八、《喻林》九十引同。按『玄』字是。」按《补正》此条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