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知识 » 国学知识全文在线阅读

《国学知识》《御批资治通鉴纲目》《御批资治通鉴纲目前编》《御批续资治通鉴纲目》

关灯直达底部

玄烨撰。共108卷。康熙四十六年刊行。有武英殿本、《四库全书》本行世。因为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部头太大,且内容太繁,所以要点不明,又不便阅读。因此,朱熹以《资治通鉴》为依据,欲改编成一部简明扼要的通俗读本。

《资治通鉴纲目》,朱熹撰,凡59卷。该书据司马光之《资治通鉴》及胡安国 《通鉴举要补遗》二书折衷而成。以大字体为纲,以分注即双行小字为目。做到纲以提要,目以备详。强调诛乱讨逆,内夏外夷,扶天理而遏人欲,正名分以植纲常,即所谓明褒贬别善恶之春秋笔法,向以史实明晰,议论准确,而为史家所称道。因此,其问世后为其增补、修润者纷纷继之而起,以 “发明”、“书法”、“考异”、“集览”、“考证”、“集览正误”、“质实”等名目,对该书加以研究、评论,阐发其微言大义,互相参订,甚有助于读者对该书之理解。明人朱仁锡将诸家之言搜集一起附载于朱书各该条之下刊刻出版,深受欢迎。玄烨即据以评点,于书之上框处加以眉批,共63条批语。

《资治通鉴纲目前编》18卷,外纪1卷,举要3卷。元朝人金履祥撰。金氏有感于朱熹之书前史空缺之憾而成此编。该书上溯帝尧之世,下讫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三家分晋。发凡体例,以纲以目悉遵循朱子之书,所据均注出处,以示为信史。明人陈仁锡将此书与朱子纲目合刻刊行问世。玄烨据以批评时,共得批语2条。

《续资治通鉴纲目》27卷,明人商辂等撰,周礼“发明”、张时泰 “广义”。上起宋建隆元年 (960),下终于元至正丁未(1367),共408年,所记为宋元二朝之史事,与《通鉴纲目》相衔接,编辑原则一仍朱著。玄烨即据此书加以批评,共41条。

三书御批总共106条。康熙四十六年 (1707) 玄烨亲自作序,并将批语连同所据之书一起付武英殿刊刻问世,颁行全国。其序云:“朕惟自古帝王言动必记而史事以兴。顾周礼外史所掌卷帙寝繁,即记传亦异。千百年来微言大义昭接天壤,必以尼山笔削为断,所从来尚矣。粤自龙门而降,累朝国乘体制略同。涑水司马氏易分类为合编,盖犹左氏法也。紫阳朱子特起而振举之,纲以提要目以备详,岁时列于上而天统明,章程系于下而人纪立。增损精切,予夺谨严。庶几《春秋》大居正之宗指与。虽其间事例櫽括稍有脱误,大都门人一时采辑之过,实非晦庵本意也。自时厥后有前编、有外纪、有大纪、续编,以及考证、集览、发明、质实之类,诸家论著不一而足,要皆商榷折衷,互相参订。明儒陈仁锡裒集而剞劂之,不可谓非先哲之功臣也。朕几务之暇,留神披阅,博稽详考,纤悉靡遗。取义必抉其精,征辞必搜其奥,析疑正陋,厘异阐幽,务期法戒昭彰,质文融贯前后。所著论断凡百有余首,兹允诸臣请,并以付梓颁布宇内,俾士子流传诵习,开卷了然,不特天人理欲之微,古今治忽之故,一一胪如指掌,即子朱子祖述宣尼,维持世教之苦衷并可潜孚默契于数千载之下。是则朕敦崇古学,作新烝民之至意也。爰叙述以冠篇端,用昭示于无穷焉。”

御批或考证史实,或评论史事,或对史论之议论,或引发感慨,畅言经世治国、勤政爱民、驭下修身之道,多真情实感,时有灼见。其要言不烦,且文采焕发,足成一家之言。如 《御批资治通鉴纲目》卷十四,三国时吴主孙权遣使如魏,当魏王问吴使赵咨孙权“颇知学乎”时,赵咨对曰: “吴王任贤使能志存经略,虽有余闲,博览史书,然不效书生寻章摘句而已。”御批云:“赵咨对魏王之言可谓得体。盖人主万几待理,自当博览载籍,扩充闻见。然所贵者在于上下古今得其要领,辨别是非,归于至当。使天下之人情物理糜不洞悉其隐,微熟识其常变,因以措诸实行,斯为有益。岂如士庶之学,仅娴习词章而已哉。”

其实,这段批语用于玄烨本人、用于本书则最适当不过。玄烨正是在日理万机之暇,博览群籍,结合治国实际而发议论,辨别是非,深得要领,自非通常人之议论可比。该书卷三下,针对晁错言: “夫腹饥未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蓄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批语道: “天生烝民,厥有恒性。其即于匪异不从教令者,多为饥寒所迫,非尽出于性恶也。晁错云虽慈父 (母) 不能得之于其子,入情入理,不可以人废言。”卷三十九上,“秦王世民杀太子建成、齐王元吉。立世民为皇太子,决军国事”条,批语道: “秦王既有创业之功,亦饶守成之略。唐高祖审度神器所归,自当早定大计。顾乃优游不决,坐致惨祸,诚不得辞其责。若秦王英明特达为有唐之令主,其于建成、元吉岂无委蛇善全之道? 必致骨肉相残,取讥后世,因其谋之未臧,匪独遭逢不幸也。”《御批续资治通鉴纲目》卷二十一,针对宋理宗加丞相贾似道少师封卫国公,从此其权倾中外,进用群小,变更法制。“发明”云:“加不宜也。理宗诚可谓木偶之主耳。”御批道:“天下之大待理于一人断,宜读书明理,万几洞察于中,可以当前立决,自然权不下移。若中无定见,不得不委任臣下,渐致乾纲解弛,太阿旁落,鲜有不败者。如宋理宗可以为鉴。”这既是史评史论亦是这位帝王治国的经验之谈。

御批情理之通达,识见之深远,于此数条可见一斑。以政治家读史批史,其识见自非凡响,此书之论不可小看,意义不可低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