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知识 » 国学知识全文在线阅读

《国学知识》荀子今存最早的古注《荀子注》

关灯直达底部

《荀子》注释本《荀子注》二十卷。唐杨倞撰。成书于唐元和十三年(818年)。

杨倞,唐弘农(今河南省灵宝县南)人。其生平事迹已不可考。只知其在唐代做过登仕郎守大理评事。

杨倞认为,《荀子》和《孟子》对当时的时政做出过同样大的贡献,但《孟子》一书传习不绝,历代都有人为之作注。而《荀子》却被人冷落,至使该书残缺不全,个别传抄也有许多谬误之处,文意不通现象到处可见。不了解该书的思想实质的人称它为异端,而想研究该书的人则由于它残缺、脱误现象而有始无终,不能得其要领。所以《荀子》一书上千年来被埋没而未见天日。基于这种情况,为了使《荀子》重见天日而传于后世,他则将该书的文字和词句进行了订正和训释,并尽力讲清该书的义理,使后人便于对它进行研究。

杨倞的注本,首先将原名《孙卿子》改为《荀子》,继而对原篇目顺序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如《成相第八》改为第二十五;《礼论第二十三》改为第十九;《宥坐第二十四》改为第二十八;《子道第二十五》改为第二十九;《性恶第二十六》改为第二十三;《法行第二十七》改为第三十;《哀公第二十八》改为第三十一;《大略第二十九》改为第二十七;《尧门第三十》改为第三十二;《君子第三十一》改为第二十四;《赋篇第三十二》改为第二十六。三十二篇文章分为二十卷,使内容相近或同类之文归于同一卷。用作者话讲就是“其篇第亦颇有移易,使以类相从云”。

对于原文,杨倞则首先进行文字的订正和词句的核查披漏,对难懂之字给予标音,对难解之句给予注释,使后人对《荀子》一书能较顺利地读懂,恰当准确地理解其内容。杨倞的注释比较简明、易懂,基本上揭示了《荀子》原意。如《劝学》篇中:“君子曰:学不可以己,青出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一句,杨倞的注释为: “以喻学则才过其本性也。”又《富国》篇中:“万物同宇而异体(同生宇内,形体有异)无宜而有用(虽于人无常定之宜,皆有可用人之理,必在理得其道,使之不争,然后可以富国也)为人数也,人伦并处,同求而异道,同欲而异知(伦,类也。并处,群居也。其在人之法数则与类群居也。同求异道谓或求为善,或求为恶,此人之性也。)”(括号内为杨注)

《荀子注》一书是现存最早的《荀子》注本,注释颇详,为后人所承,清代王先谦的《荀子集解》全录了该注。但杨倞在注中也有对原书未全解之处,有时出现“或曰”二字。又如对于篇名“成相”二字,杨倞解释为“成功在相”,而清人卢文弨经考证解释“相”为一种乐器,又引申为用该乐器所奏之曲,今已发展为“弹词”。篇中首句“请成相”之意为“请奏此曲”。

《荀子注》的版本,现可见到的有:清光绪二年(1876年)浙江书局重刻嘉善谢氏本,六册。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新化三味书室重刻嘉善谢氏本,六册;日本文政十三年(1830年)江户书林和泉屋刻本八册;日本水玉堂刻本十一册,另有日本猪饲彦博撰《荀子补遗》一卷;民国二年(1913年)上海扫叶山房石印本四册。《廿二子》中收录有清代卢文弨、谢墉于光绪二年(1876年)据嘉善谢氏本校刻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