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知识 » 国学知识全文在线阅读

《国学知识》《小窗幽记》:不依外物则淡 超越世俗乃定

关灯直达底部

生活越简单,对外物的依赖就越少,越能够在富丽繁华的大千世界保持清醒;能够超越世俗的羁绊,不因名利的得失患得患失,越能在纷纷扰扰的闹境中保持镇定。

《小窗幽记》说:“淡泊之守,须从秾艳场中试来;镇定之操,还向纷纭境上勘过。”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有一个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女同事,家境比较殷实,她最喜欢的休闲方式就是逛街购物,一进入商场,看见琳琅满目的奢侈品就爱不释手,就一个字“买买买”,不管是不是真的需要。

有一次她换房子,叫我们几个男生替他搬行李,一进她的房间,我的天啦,满屋的名贵包包,衣物装了几大箱,光是化妆品就装了一箱子……

最近,她的风格忽然变了,妆淡淡的,好像没化过,也不再听到她炫耀又买了什么,又买了什么。她的闺密偷偷的告诉我们,她把多余的衣物、包包都送人了,捐了;没用的东西都清理了,房间都显得宽敞明亮了许多。

我们惊奇于她的转变,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在一次读书会上,她说:“一个人生活中的快乐,应该来自尽可能减少对于外来事物的依赖。舍去多余的东西,脱离对外物的执着,生活越简单,精神上越自由。”

我们窃笑,怎么由一个邻家小妹变成一个哲学家了?

物质越简,越能淡泊,这倒是真的。

范仲淹青年时在应天府学院读书,有一天突然万人空巷,喧哗不已,原来是真宗皇帝路过应天府,全城轰动,争先恐后去看皇帝。书院的师生也跑光了,只有范仲淹一个人,静静的在学堂看书。他的一个同学特地跑来叫他。范仲淹随口说了一句“将来再见也不晚”,又继续读书。

范仲淹曾经在一所寺院读书,早上煮一锅稀饭,凉了后划分为四块,早晚各两块,就着咸菜下肚。一位富有的同学给他送来好菜好饭,几天后发现饭菜放在原地不动,都快发霉了。范仲淹解释说:“我吃粥习惯了,怕吃了你的饭菜,吃不下这些稀粥了。”

生活如此简单,只是为了一心读圣贤书。淡泊如此,繁华之处,热闹之时,才能心不动分毫。

说到镇定,明朝时有一本著名的家教读物—《了凡四训》,此书作者袁了凡先生的故事值得一说。

了凡先生少年时,遇到一位奇人孔先生,对他一生的际遇做了预言。了凡先生开始半信半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竟然一一应验。一生的命运都已提前知晓,了凡先生百无聊奈,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精神。

后来他在南京栖霞寺与云谷禅师论道,三天三夜没有起一丝妄念。云谷禅师说,你的道行真高啊。了凡先生回答,哪有什么道行,不过是命运己被算定,再无非分之想罢了。于是把他的故事与云谷禅师说了。云谷禅师笑着说,以为你是个豪杰,原来是个凡夫。

云谷禅师开导了凡先生,“命由我作,福自己求”,只要行善一定能够改变命运。

明白了这个道理后,了凡先生好像换了一个人,“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他痛改前非,一心一意行善。一年之后,礼部考科举,中了第一,但孔先生的预言是中第三名;孔先生算他命中无子,但他在五十多岁时得了一个儿子;孔先生算他寿命五十三,但他写下《了凡四训》时已经六十九岁了……

了凡先生能够改变命运,是他超越了功名利禄的短浅,一心行善的结果。

如果更进一步,生死都能够置之度外,更能在困惑艰难时保持镇定。

孔子周游列国时,数次遇到危险。他与弟子们路过宋国的边境,在一棵大树下演习礼仪,宋国司马桓魋驱逐他,竟把这颗树砍倒了。弟子们劝他快跑,他说:“上天把传播仁德的使命赋予了我,桓魋能把我怎么样呢?”

他在陈国蔡国之间遇到战乱,七天没有饭吃,弟子们受不了了,个个面有愠色。子路甚至提出疑问,我们的道路难到走错了吗?否则为什么到了如此山穷水尽的地步?孔子却抚琴而歌,对弟子们说,所乐不在穷通,而在于道也。所以穷亦乐,通亦乐。

禅宗五祖弘忍想选择一名弟子传授衣钵,要求弟子们写一首偈子呈给他看,谁见道深就传给谁。他说:“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意思是说,那些真正见到菩提自性的人,说完后便即刻明白,即使在两军对阵的紧要关头,也能即刻见到自性。

儒家之道与禅宗之道内涵虽有不同,但心中有信仰,信心坚定,在枪林箭雨之中从容如常的气度却是一样的。

清心寡欲,便容易经受繁华的考验,淡泊以对;守道不移,便容易在纷扰的乱境中,安稳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