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知识 » 国学知识全文在线阅读

《国学知识》冒广生与《淮关小志》

关灯直达底部

我国关榷制度由来已久。淮安钞关(以下简称淮关)始设于明宣德四年(1429),据《续纂淮关统志》云:“关之设也,必扼要会而据通津。”依傍于大运河,淮安成为“南船北马、辕辑交替”之所在,北往南来之商旅络绎不绝,而板闸在“淮城西北十二里,即明平江伯陈瑄开挑运河所建四闸之一也。面湖背海,左江右河,镇居其中,为南北舟车之要道,故于此设关焉。”1931年,因国民政府推行统税制度而取消内地关卡,淮关至此被裁撤。

热心公益为苍生

冒广生(1873—1959),字鹤亭,号疚斋,江苏如皋人,江南才子、水绘园主冒辟疆为其先祖。冒广生早年从外祖父周星诒学经史、目录、校勘,光绪甲午年(1894)被录取为举人,任刑部及农工部郎中。民国后历任农商部全国经济调查会会长、江浙等地海关监督;抗战胜利后任中山大学教授、南京国史馆纂修;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市长陈毅礼聘其为上海市文管会特约顾问;此外还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同志的接见(参见舒湮:《再忆周总理话家常》、《一九五七年夏季,我又见到了毛泽东主席》等)。冒广生一生著述颇多,有《小三吾亭诗文集》、《疚斋词论》、《冒鹤亭诗歌曲论著述》、《四声钩陈》、《蒙古源流年表》等传世。

在冒广生丰富的人生经历中,我们发现他也曾在淮安供职过。1920年8月,冒广生调淮关任监督,至1922年初因母亲逝世而去职。一年多的主政期间,冒广生为淮关(淮安)做了众多为人乐道之事。淮人感念冒广生的政绩,欲建生祠以彰显德政,被冒广生拒绝。后来板闸乡绅、商学、公民等只好联名勒石铭其功绩,有《淮安关监督冒公德政碑记》传世。根据《碑记》记载,板闸自古是南北要冲,为历代榷使驻节之地。民国以降,板闸的地位一落千丈,“凋残实甚”。初来淮关任职的冒广生目睹了板闸“民生困苦、商业萧条,而地方公益之无人过问”的惨淡景象,时常对地方父老百姓讲:“地方事虽非己职,然我为榷使,驻守于兹,不忍作局外观也。”概而言之,冒广生在淮关期间除做好本职工作外,在修建观音阁、百子堂、建忠臣张巡检祠堂、贞女周氏祠堂等方面均有所建树。

板闸镇东曾有魁星楼,与西方武帝楼对峙,此为板闸文武之气运。清末时僧舍起火,殃及魁星楼,板闸文运由此而衰,科名渐废。地方上纵然有重修魁星楼的打算,但终因财力不逮而作罢。冒广生来淮之后,有感“魁楼之毁,震气不收,为镇之一大缺陷”,遂“力谋重建”。于是在魁星楼基础上重建观音阁。该校工程于1921年9月17日开工,历时四十五天,“费缗二千串”,而这些钱均为冒广生出资。重建后的观音阁,“巍乎焕乎,栏楯翼如。”登上观音阁徘徊远眺,“觉钵池之状态,关津之气色,里闾之景象,山川映发,耳目一新。”

修志为文记淮情

在一年多主政淮关期间,冒广生为淮安留下了《楚州丛书》、《钵池山志》、《淮关小志》等文献史志资料。目前关于冒广生与《楚州丛书》、《钵池山志》的论述颇多,而《淮关小志》则鲜有提及。《淮关小志》不分卷,而是采用条目式方式进行编纂,每一条即为一目,每一目记一事。《淮关小志》将《续纂淮关统志》与《淮安府志》的异同进行了对比,显示出冒广生深厚考据功底。此外,《淮关小志》最为重要的作用就是增补了《统志》所未记载的事情,有论者认为:“《淮关小志》与《续纂淮关统志》衔接起来,就成为了一部内容基本完整的《淮关志》。”

咸丰十年(1860),为夺取户部粮仓的粮食,捻首李大喜兵进京杭大运河沿线的商业重镇。二月一日捻军陷清河,三日焚掠山阳、安东各乡。其时自板闸至河下,皆遭捻军残破。程步荣《吊板闸》云:“锦里摧残凤不飞,榷关楼阁失崔巍。万金帑藏全资寇,合镇妻奴总去帏。富有资财流水易,惨无家室让人归。爱莲亭畔三篙水,化作桃花血浪肥。”殷自芳《凤里春感》亦反映了此次事变:“欢筵忽变阵云昏,惊起梨园昨夜魂。外府尽抛谁管库,扁舟何处再开樽。瞬看重地成瓯脱,偏是卑官恋国恩。袍笏俨然为厉鬼,睢阳正气赫然存。镇日阴霾黯不开,横风吹送赤眉来。楚囚尽对狂刀泣,秦火都教广厦摧。夜半贞魂啼碧血,春寒冤骨掩苍苔。怀清台古偏无恙,一点天心子细猜。”河下更是遭遇“劫火”,园亭及“房屋十存二三”。

在捻军侵扰中,淮上官民死难者甚多,这与那些在捻军到来前一晚仍“置酒观剧”、醉生梦死的官员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然而,当时的县志中仅有张宸简单的九字简介——“海宁人,署板闸司巡检”,甚至于《续纂淮关统志》中也不见张宸事迹记载,在冒广生看来这是非常奇怪和不应该的。经过走访,冒广生大体知晓了张宸的事迹。当捻军攻陷淮关时,张宸“衣冠坐堂皇”,面不改色,被捻军所逮后“至死骂不绝口”,表现出大义凛然的气节。冒广生认为,“亟应从事表彰,以慰幽魂于地下。”为此,冒广生下令将篆香楼内原有的程公祠改为张巡检祠堂,龛内供奉张宸木主一座,附祀板闸镇死难男女牌位二座。

除了记载张宸外,《淮关小志》中还记载了发生于1913—1914年间晚清革命党人徐锡麟之弟徐锡麒任淮关监督期间图谋反袁的情况。因而可以说,《淮关小志》的史料价值不容小觑。

《淮关小志》拾遗

《淮关小志》只用了短短三万余字,不仅纠正了前志中的讹误,还增补了前志中未曾记载的淮上种种风物人情。

《淮关小志》中记载了众多淮上烈女,以周贞女最为典型。冒广生来淮之后,因施行宽政,受到淮安人士赞许,众人纷纷表示要为冒广生建造生祠以彰显其政绩。冒公认为万万不可,遂将生祠改为周贞女祠。周氏为板闸人,父亲为淮关官吏。周氏少而聪慧,每每读到稗官小说中古今节烈故事则“神往不倦”。后来父母将周氏许配给二十六岁的徐良才,怎奈良才家贫,患病无药医治身亡。周氏听说良才病入膏肓之时,私下里前往街市中购买白布,夜半时分赶制丧服。待良才病故,周氏着丧服前往徐家,表示从此以后就是徐家人。当时举座皆悲恸无已。周氏在徐家,孝养公婆至终。周氏平时居家念经,里中人士集资为其建造了经堂。

1860年,捻军攻陷淮安,板闸男女死者达三百余人。周氏当时已经八十高龄,面对危难仍端坐经堂诵经念佛。捻军所放大火已烧到邻屋,周氏仍不离去。捻军进入经堂看到此情,皆面面相觑,悻悻离去。这场大火,经堂周边的房屋皆化为灰土,唯独经堂巍然犹存。当冒广生来淮时,周氏所居房屋已被其族中后代置卖。冒公有感道:“贞女之没不知几年?而此一椽之屋,则固当日贼所不忍毁、火所不能烧者,而曾谓今日之人心乃贪于贼,狠于火,而敢坏之以易一日之食也?”冒公对此种不肖子孙给予了猛烈的批评。

《淮关小志》中还有众多记载是研究淮安历史文化的重要史料。淮安除了平桥有小人会(笑人会)之外,板闸也因市面繁荣而有小人会的习俗。板闸小人会会期为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淮关小志》载熊德庆《竹枝词》云:“四月年年赛会朝,篆香楼外漫停桡。笙歌画舫知多少,不是头桥即二桥。”又载阮锺瑗所云:“篆香楼畔采莲歌,莲叶田田醮碧波。到此只应忘暑气,水心亭子受风多。”冒广生在淮期间,小人会依旧举行,只是因湖淤已不复见莲叶碧波。《淮关小志》中还记录了当时板闸的风景,如当时淮关上有怡园一处,花木竹石品种繁多。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榷使们静养休息之所,亦是鸟儿天堂。《淮关小志》载:“怡园多啄木鸟”,可见生态之好;还有文津书院的“林木秀美,环绕清流”等等。

在《淮关小志》中,冒广生还记载了当时淮上美食。冒公认为,“板闸馄饨最有名。妹夫吴屐斋(用威)书来,谓三十年不尝此味,尚梦忆也。”《淮关小志》中也记录了当时淮安赫赫有名的鳝鱼全席。淮安所产鳝鱼,相较于他处尤为肥美,做全席时每席最多有一百余道品种。相传淮关繁盛时,每逢榷使们宴请宾客,时常要召集梨园行唱戏奏曲,戏不散,席不撤。此外,冒公还夸赞“兔肉亦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