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知识 » 国学知识全文在线阅读

《国学知识》陆游《书愤》

关灯直达底部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是南宋的伟大爱国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广泛影响。陆游生于南宋王朝日渐衰颓的年代。他出生的第二年就赶上了靖康之变,他在战乱中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少年时常听父辈们谈论国事,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所以他青年时代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观大散关图有感》)的宏伟志愿。但朝中多是投降派当权,陆游极力主张抗金,收复中原失地,所以长期受到排斥。奸相秦桧死后,他得任福建宁德主簿,以后又调到临安,虽略有升迁,但也是不负重责的文官。在抗战派将领张浚被起用后,陆游曾一度被重视,但张浚北伐失败后,陆游也以“鼓唱是非”的罪名受到免官处分。乾道五年(1169),陆游被起用为夔州通判,在那里一直为抗敌事情奔走;后来在淳熙五年(1178)又到浙江、福建做地方官,与他抗敌报国的志愿相距更远。他这时年纪已经很大了,但爱国热情毫不减退,为此也遭到不少人的反对,两次参加修撰国史的工作,都被罢斥和免职。陆游的很多诗都是反映他爱国忧时的思想感情的,他的诗形象性强,想象力丰富,风格豪放,感染力很大。陆游是一个多产作家,他写诗一万多首,在我国文学史上是产量最多的一位。此外还有词、文、散文、史传等著作,也都有很大影响。

《书愤》这首诗是陆游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在山阴作。这一年作者已经六十二岁,他的抗金复国的伟大志向并未实现,而自己却已经是“鬓先秋”了。他这时回忆自己以身许国的英年浩气,和亲身见识的楼船铁马的战场生活,对比一下现时自己无所作为的平白老去,感到十分悲愤,他这时写诗抒怀,创作了《书愤》。

陆游早在年轻时即抱有坚决抗金的态度,那时,他认为只要全国上下齐力抗金,那收复失地,中兴宋朝,都是不难做到的,所以,每当他北望中原失地,总感到信心百倍,气涌如山。一个心事拿云的少年,不知世路艰难,也就不怕天高地厚,这是陆游深刻体会过的心境,他把这种早年体验,写入“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的两句诗中。

特别是想到隆兴元年(1163),他以枢密院编修官的身份在枢密使张浚部下营事,草军书,看练兵,登楼船,很受鼓舞;第二年他又曾在镇江通判的任上,看到张浚在镇江对岸瓜洲,雪夜出击,发动对金人的进攻战。他又想起乾道八年(1172)他在四川宣抚使王炎部下,以左承议郎权四川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的身份,在南郑(宣抚司所在地)前线地带积极奔走,谋划收复长安,并参加了强渡渭水和收复大散关的遭遇战。这都是以武力抗金复国的实地战斗生活,每一想起这些战斗情景,豪情就不能自已,虽到老年仍是壮心慷慨。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里的豪壮情怀,正能表明当年的实际经历,在诗人心中留下了怎样深刻的影响。这英风不减的诗的记忆,能使人看见跳动在陆游心中的爱国赤诚,该是何等的炽热。

陆游生活在国家的多事之秋,在抗金的战略问题上,他一直是武力复国论者,他对自己生活道路的规划,也从未想到要做一个文人。他十分钦羡历史上的那些功垂后世的将军,和志在统一中国的统帅,他自己也不是不曾有过这种期许,因为“塞上长城”的志愿是明确的,对诸葛亮《出师表》中“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志向,也是深有共鸣的。可惜青壮年时期的这些期许和想望,并未得以实现,如今虽还泛于心底,但是他已慨叹过“丈夫无成忽老大”,进而又触忧端,苦吟“志士无成闲处老”,以致落得今日白发满头,就不能不更使人忧愤满腔了。 《书愤》的后四句集中写了他的这种愤慨: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承认自己“塞上长城”的自许已经落空了,自己的时代也未遇到象诸葛亮那样的人物,但是诗人的爱国心思未老,他还在寄希望于当世,他的这首诗也就是一种召唤, “草罢捷书重上马,却从銮驾下辽东。” (《秋声》)时代会造就出它所需要的英雄人物的!

这首诗前四句写当年的理想与经历,豪情雄放,令人鼓舞;后四句写现实的境遇和心情,感愤深沉,令人惊警。诗的前后对比,互成辅助,使“愤”的主题得以加强,并产生了激发与批判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