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知识 » 国学知识全文在线阅读

《国学知识》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简介(五):通俗小说集

关灯直达底部

1、《新编五代史平话》

宋代话本小说,原书题《新编五代史平话》,作者不详。讲说五代十国时期梁、唐、晋、汉、周兴废战争史的话本。一般认为是宋人作品。现存话本虽然刻印时代较晚,但大致还可以看出宋代所说《五代史》平话的概貌。

《平话》在体例上梁、唐、晋、汉、周五代各自独立,每朝分上下两卷。《梁史》、《汉史》都缺下卷。采用编年叙述的方式,近似一部五代史的通俗讲话。开卷从伏羲、黄帝讲到黄巢起义,随后朱温篡唐,形成五代相替的局面。这部书既反映了当时封建暴政、割据混战,给人民群众带来的灾难,也反映了统治阶级的历史观和对农民起义的偏见、诬蔑。书中对黄巢、刘知远、郭威、石敬瑭等历史人物发迹的故事,采撷了许多民间的传说佚闻,文笔生动活泼,是全书最精彩的部分。另外,书中对历代帝王的兴废,都有独特的议论,如说黄帝是“厮杀头脑”,成汤、周武王是“以臣杀君”,刘邦诛杀功臣韩信、彭越、陈,后来三人托生曹操、孙权、刘备,分了汉代的天下等。这些说法,既有说书人的标新炫奇,也反映了轮回报应的观点。

此书在元明以来藏书家的藏目中都未见著录。1901年曹元忠得于杭州张敦伯家,董康影印出版后才为世人所知。此后,有商务印书馆1925年标点排印本,中国古典文学出版社1954年分段标点本。

今有:点校本《中国古典小说名著百部》华夏出版社1998年出版;《话本小说》(13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版;《古本小说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影印。 

2、《梁公九谏》

宋代话本小说。不题撰人,共一卷,约3000字。卷首载《唐相梁公庙碑》,为范仲淹作于贬官晋阳之时,当在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之后。

小说叙述唐朝宰相狄仁杰九次劝諌武则天的故事。狄仁杰在唐睿宗时封为梁国公,故称“梁公九谏”。小说内容多取材自史料,文字朴拙,俚俗口语相间。《梁公九谏》属于我国早期的讲史话本,一般认为现存的《梁公九谏》是从张仁亶或郭元振的《九谏书》嫁接增饰而来。因为张、郭二人与狄仁杰虽然同为唐代才兼文武的一代名相,但由于唐宋以来狄仁杰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更为崇高,故民间艺人将张、郭二人的《九谏书》移植到他们所敬慕的狄梁公身上。

《梁公九谏》有士礼居刻本,源出赐书楼藏旧抄本,共一卷。今有:《话本小说》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版;点校本《中国古典小说名著百部》华夏出版社1998年出版;《古本小说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影印。 

3、《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又名《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说经话本。作者不详。世多以为宋刊,鲁迅认为作者或为元人。全书三卷,17段。小说叙述唐玄奘取经故事,其中猴行者(孙悟空的原型)为主要人物,描述他为扶助三藏法师大显神通。但情节比较简单,无猪八戒形象,有降伏深沙神的描写(可能为沙僧原型),略具明代小说《西游记》的雏形。

唐僧取经是历史上一件真实的宗教传播故事。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仅25岁的青年和尚玄奘带领一个弟子离开京城长安,只身到天竺(印度)游学。他从长安出发后,途经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历尽艰难险阻,最后到达了印度。他在那里学习了两年多,并在一次大型佛教经学辩论会任主讲,受到了赞誉。贞观十九年(645)玄奘回到了长安,带回佛经657部。他这次西天取经,前后十九年,行程几万里,是一次传奇式的万里长征,轰动一时。后来玄奘口述西行见闻,由弟子辩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主要讲述了路上所见各国的历史、地理及交通,没有什么故事。及到他的弟子慧立、彦琮撰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则为玄奘的经历增添了许多神话色彩,从此,唐僧取经的故事便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会》等,元杂剧有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无名氏的《二郎神锁齐大圣》等,这些都为《西游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今存宋元刻本两种:一为大字本,题《新雕三藏法师取经记》,分三卷,每一卷缺第一至三则,第二卷全缺。此本旧藏日本高山寺,后归德富苏峰成篑堂文库,罗振玉曾据以影印,收入《吉石庵丛书》初集。一为巾箱本,题《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分上中下三卷,凡十七节,中卷第七节结尾及第八节前半部分亦缺,卷末有“中瓦子张家印”题款。此本原藏日本高山寺,后归大仓喜七郎,1916年罗振玉亦据以影印。

今有:李时人,蔡镜浩校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校注》,中华书局1997版;《话本小说》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版;《古本小说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影印。 

4、《京本通俗小说》

原书不知何人所编,有人认为是宋元作品,也有人认为是后人伪作古书。卷数、篇数均不详。现存十卷九篇话本小说,是缪荃孙在1915年刊印的。据缪氏跋语称,该书是他发现的元人写本,其中《碾玉观音》、《菩萨蛮》、《西山一窟鬼》、《志诚张主管》、《拗相公》、《冯玉梅团圆》6篇见于《警世通言》;《错斩崔宁》一篇见于《醒世恒言》。其中《碾玉观音》、《西山一窟鬼》、《错斩崔宁》3篇,冯梦龙曾说是宋人小说。另外还有《定山三怪》一回“破碎太甚”,《金主亮荒淫》两卷“过于秽亵”,因此未刻。但不少研究者都表示怀疑,或认为是明人所编,或认为出于伪造。文字与《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基本相同,似即据以纂辑。书中故事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刻画,尤其是心理描写达到了一定的水平,生动、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及风俗人情。不但对小说史的研究具有很高的价值,也有相当重要的语言、民俗研究价值,可视为一部优秀的小说话本选集。其中《碾玉观音》和《错斩崔宁》单独有著录和刊刻。《碾玉观音》即《警世通言》的《崔待诏生死冤家》。话本中主人公璩秀秀,是裱褙匠的女儿,不甘心做咸安郡王的女奴,趁机与她所爱恋的碾玉工人崔宁逃奔潭州成婚,后被咸安郡王抓回打死。崔宁则被解送临安府判刑。但秀秀阴魂不散,做了鬼仍与崔宁逃奔建康同居。后崔宁奉诏修理玉观音,回到临安,郡王又去抓拿秀秀,归途中发现人已不见,始知秀秀是鬼。这个鬼魂复仇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对市民阶层的压迫,也写出了璩秀秀争取人身自由和婚姻自由的强烈愿望,情节曲折,语言生动。《错斩崔宁》即《醒世恒言》的《十五贯戏言成巧祸》。《也是园书目》、《宝文堂书目》亦曾著录。话本说刘贵有一妻一妾,家道消乏,从友人处借钱十五贯归家,与妾陈二姐戏言是典她所得的钱。陈二姐当夜偷偷逃回娘家,途中遇卖丝客崔宁,结伴同行。贼人静山大王闯入刘家偷钱,被刘贵发觉。贼劈死刘贵,携钱潜逃。邻居发觉后告官追捕,见崔宁与陈二姐同行,身边并有钱十五贯,就把二人送官。二人屈打成招,同被处死。后来刘妻王氏又为静山大王劫去,后来从静山大王酒醉后得知真情,才告官平反冤狱。小说情节曲折,细节描写十分真实,批判了官吏草菅人命,率意断狱。这个故事流传很广,明末朱素臣据以改编传奇《双熊梦》,亦名《十五贯》,在昆曲中演唱,至今不衰。

《京本通俗小说》最早由缪荃孙辑录于1915年刻印,编入其《烟画东堂小品》第10卷至第16卷。

今有:点校本通行的有:《京本通俗小说》古典文学出版社1954年版;中华书局1959年版;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5、《清平山堂话本》

明代话本小说集,明代洪楩编印。原名《六十家小说》,分为《雨窗》﹑《长灯》﹑《随航》﹑《欹枕》﹑《解闲》﹑《醒梦》6集,每集10篇。大约刻印於嘉靖二十年至三十年间。现存《雨窗》﹑《欹枕》两集的残本,仅12篇﹔又残本3册,书名不详,存15篇,藏日本内阁文库。共计27篇,影印本合为一书,题作《清平山堂话本》。另有《翡翠轩》﹑《梅杏争春》两篇,只存残页。书中收宋元明三代的短篇小说,其中有一部分标明“小说”或“新编小说”,当属小说家的话本。但有些只是说话人抄录的资料,作为提纲式的说话底本。如《蓝桥记》即摘录自唐人裴铏的《传奇》。

《清平山堂话本》中有不少值得注意的作品,如《快嘴李翠莲记》说一个富有反抗性的女子,嫁给张狼为妻,因为心直口快,能说会道,不肯逆来顺受,竟敢训斥丈夫,顶撞公婆,终於被休回娘家。回家后又为父母兄嫂所不容,只能出家当尼姑。这篇小说题材新颖,体裁特别,话本中采用李翠莲对话的方式,插入许多段快板式的唱词,酣畅活泼,为前所未见。内容又富有反封建精神,所以很为后人所重视,赵树理的现代名著《李有才板话》即受其启发。《简帖和尚》说一个和尚见皇甫松的妻子杨氏貌美,命人送一封匿名简帖给她,引起皇甫松的怀疑,经官把妻子休了。杨氏走投无路,濒临绝境,终於被迫落入了和尚精心安排的圈套。最後真相大白,和尚受到惩处,杨氏和皇甫松再成夫妻。这个故事情节曲折,引人入胜,表现手法巧妙,生活气息浓厚,语言通俗生动,是公案话本的代表作。《西湖三塔记》说奚宣赞在西湖边救了一个迷路的女子白卯奴,後来送她还家,被卯奴之母白衣娘子留住半月有馀。奚宣赞想回家,白衣娘子就要杀他取其心肝。幸得卯奴救他脱险。最後宣赞的叔父奚真人作法命神将捉住三个怪物,白衣娘子是白蛇,卯奴是乌鸡,老婆婆是獭。真人把三个怪物压在湖中,造了三个塔镇住。从情节发展看,《西湖三塔记》似是白蛇传故事的早期形态。

《清平山堂话本》是刻印较早的小说话本集,基本保存了话本的原貌,从中可以看到宋元至明初小说家话本的各种不同体制和风格。书中有不少篇後来收入冯梦龙编辑的“三言”,文字有所修订,如《柳耆卿诗酒玩江楼记》﹑《简帖和尚》﹑《陈巡检梅岭失妻记》﹑《五戒禅师私红莲记》﹑《刎颈鸳鸯会》﹑《错认尸》﹑《戒指儿记》﹑《李元吴江救朱蛇》等,都可以用作比较研究,是研究中国小说史的重要资料。

今有:点校本《清平山堂话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4年影印本;《清平山堂话本》谭正璧校注,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7年版;石昌渝校点《清平山堂话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中华书局2001年版。 

6、《大宋宣和遗事》

《大宋宣和遗事》亦称《宣和遗事》,讲史话本。此书成于元代的笔记小说辑录,结合了多个类型的笔记小说并以说书的方式连贯而成,象是宋人口吻。据说源出宋本,但可能经过元人增订。《大宋宣和遗事》内容都出于宋人的记载,反映了汉族民众的抗金思想。其中加插了宋代奸臣把持朝政致使生灵涂炭的故事和梁山英雄聚义,因此成为《水浒传》的蓝本。具体来说分为十个部分:第1部分讲中国历代昏君,一直讲到宋徽宗;第2部分讲王安石变法;第3部分讲宋徽宗任用蔡京;第4部分讲宋江等三十六人聚义,最后被张叔夜平定,提供了《水浒传》的雏形;第5部分讲宋徽宗与李师师;第6部分讲宋徽宗和道士林灵素的故事;第7部分讲东京汴梁元宵节灯会盛况;第8部分讲金兵攻陷汴梁;第9部分讲宋徽宗和宋钦宗被俘北上;第10部分讲康王赵构南渡,建立南宋。

《大宋宣和遗事》有两种版本:一是《士礼居丛书》本,分为两集,书前有300多条分节目录;另一种版本分四集,内容相同。

今有:《大宋宣和遗事》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排印本;《大宋宣和遗事》点校本,《中国古典小说名著百部》华夏出版社1998年出版;《话本小说》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版;《古本小说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影印。 

7、《三国志平话》

元代讲史话本。元代刊行的《全相平话》五种之一。(另外四种是:《武王伐纣书》、《七国春秋后集》、《秦并六国平话》、《前汉书续集》,今皆国内失传,仅藏于日本内阁文库)。《三国志平话》与元代至治年间新刊的《新全相三国志平话》与《三分事略》当是一书的不同版本。不知撰人。《三国志平话》分上﹑中﹑下3卷,69节(《三分事略》略去6节,只有63节),有图70幅。书中开头叙述司马仲相阴间断狱的故事,也见於《五代史平话》中的《梁史平话》卷上,可见《三国志平话》是有所师承的。全书基本故事不完全符合史书记载,但和元杂剧中的三国戏大致相同,如张飞见黄巾,史书不载,而与杂剧《张翼德大破杏林庄》情节相同;又如刘玄德黄鹤楼私遁,与朱士凯的杂剧《刘玄德醉走黄鹤楼》同;至于貂蝉其人其事更是史书中没有的,也同於元杂剧。该书承袭北宋民间说书贬曹褒刘的思想倾向,通过“汉君懦弱曹吴霸,昭烈英雄蜀帝都”的叙说,极力歌倾刘备蜀汉集团。除了开端交代三国分合因由的司马仲相断阴间公事外,全书前半部门主要描述张飞“勇冠天下”,而后半部分则尽情讴歌诸葛亮的斗智。此书故事情节与后来《三国演义》有很多不相一致的地方,但无疑此书的产生,对《三国演义》深远了深远影响。

《三国志平话》的基本情节安排大体上还合乎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也些事件也有一定的历史依据,但是毕竟出自民间艺人之手,其中不少故事或者任意虚构想像,或者直接取于民间传说。此外文字精略,所叙人与事往往缺乏必要的交代和照应。此书当系当时民间讲史家们所演述三国故事的一个底本或提要性质的节本

《三国志平话》的版本最早为元英宗至治(1321-1323)年间建安虞氏刻,共分上中下三卷。各卷卷端题“至治新刊全相平话三国志”,上图下文。现藏日本内阁文库。1926年,东京帝国大学据原刻本首次影印《三国志平话》;三十年代,日本学者仓石武四郎据原刻本首次影印了另外四种平话。1929年,上海涵芬楼翻印东京帝国大学影印本《三国志平话》。

今有:《全相平话五种》,1956年文学古籍刊行社将涵芬楼本《三国志平话》和仓石武四郎影印本四种平话重印,合称为《全相平话五种》;《全相平话五种》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中国古典小说名著百部》华夏出版社1998年出版;《话本小说》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版;《古本小说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影印。 

8、《三国演义》

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罗贯中著,是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名著之一。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籍贯山西太原府,一说山西省祁县;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罗贯中的生平事迹多不可考,明初贾仲明的《录鬼簿续编》中有“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之语,由此可知罗贯中活动于元末明初之际。贾仲明又说他“与人寡合”,“遭时多故”,明王圻《稗史汇编》称其为“有志图王者”。据此推测罗贯中为人倜傥不群,在元末社会动荡时的怀有创建一番事业的远大抱负,相传他曾为割据江苏一带的吴王张士诚的幕僚。后来罗贯中政治上的抱负未能实现,便专心致力于小说、戏曲的创作。今存署名由他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演义》、《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粉妆楼》、《三遂平妖传》。杂剧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与《三平章死哭蜚虎子》,但流存下来的仅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此外,明代刊印的《水浒传》题署作者时也常有罗贯中之名,又有罗贯中为施耐庵“门人”之说,有可能他也曾参与过《水浒传》的创作。

《三国演义》描述的时间从由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末期开始,至西晋初期国家重归统一结束,以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形成演变,矛盾斗争为主线,最后由晋统一全国,国家重归统一。小说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其中隐含着罗贯中生活的那个时代人民对汉室复兴的希望。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塑造了一大群鲜明生动,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罗贯中也因此获得了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刻画的近200个人物形象中最为成功的有曹操、司马懿、诸葛亮、关羽、刘备、赵云等人。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既有雄才大略,又很善于使用诡计,是一个十分伟大的政治家、阴谋家、军事家、诗人。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大义胸怀,具有济世救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关羽“威猛刚毅”、“义薄云天”。刘备被作者塑造成为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人志士。这与历史上真实的曹操、刘备、关羽、诸葛亮是有很大差别的。

《三国演义》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争,构思宏伟,手法多样,使我们对古代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波澜起伏、跌宕跳跃,读起来惊心动魄、荡气回肠、感人肺腑。其中的军事政治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三国演义》开创了历史小说的先河,代表了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自此以后,文人纷纷效仿。这种源出众手的小说,后来还有神魔小说《西游记》和另一讲史小说《水浒传》,在中国文学史上,历史小说便蔚然成为一大潮流。直到现在,三国都是一部在文学界上享有盛名的历史小说,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大部分都已写成了各种历史小说,这其中不无罗贯中的功劳。

《三国演义》艺术上的缺憾,一是人物性格固定化,缺少发展变化。这可能是受了民间传说人物定型化的影响和历史材料的局限。二是想像、夸张有时不合情理。鲁迅先生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批评是很中肯的。

《三国演义》版本,最早刊本为明嘉靖年间刊刻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亦称“罗本”、“嘉靖本”。以后出现众多版本,仅明代刻本就有二十多种,清代刻本更多达七十多种。可以说,《三国》版本之多,在古代小说中是无与伦比的。众多的版本大致可以分为《三国通俗演义》、《三国志传》和毛宗岗父子评改本《三国志演义》三个系统。其中以毛宗岗父子的版本最为突出,有《第一才子书》之称。195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以毛本为基础,删去毛氏的评语,纠正了其中的一些错误,并加上少量注释,成为一个较好的通行本。但由于受过去的研究水平的限制,人民文学出版社整理本中仍然存在著很多”技术性错误”,包括人物错误、地理错误、职官错误、历法错误和其他类型的错误。尽管如此,它至今仍是发行量最大的版本。八十年代以来,许多出版社又进行了整理,其中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校理本三国演义》受到学术界和读者的高度评价,被认为是至今最好的版本。 

9、《水浒传》

又名《忠义水浒传》,一般简称《水浒》。产生时间约在元末明初,是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名著之一。关于《水浒传》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除目前广泛认可的作者为施耐庵外,历史上还有其它几种观点,包括了罗贯中说,施惠说,郭勋托名说,宋人说,前七十回为施耐庵作著,后三十回则为罗贯中著等。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主要是施耐庵写的,罗贯中进行了整理、编辑。此说最早见于明代高儒《百川书志》中,说《水浒传》是“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这种观点在学术界颇有影响力。

《水浒传》中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水浒传》生动地描写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特别是通过写众多草莽英雄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反抗道路,鲜明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小说热情地歌颂了在这一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宋江、林冲、鲁智深、武松、李逵等梁山英雄,以及“八方共域,异姓一家”的农民革命理想,形象地展示了这次农民起义演变为悲剧的内在历史原因。除了李逵、林冲、武松、鲁智深、阮小五等为数不多的人反对招安之外,以宋江为首的绝大多数人存在着浓厚的忠君思想。他们仇恨和反对的只是高俅等奸臣和贪官污吏。因此他们的造反尽管也把封建王朝搞得天翻地覆,却不是要创造一个新的社会制度。梁山起义的悲剧也正是表现了封建社会里农民起义这样一种无法超越的历史局限性。施耐庵如实地反映了农民起义本身这个不可克服的缺点,从而生动地描写了梁山起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而又转为失败的全过程,深刻地揭示了农民起义的规律性。《水浒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全面真实地反映农民起义的伟大作品。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最突出地表现在英雄人物的塑造上。”《水浒传》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金圣叹语)。全书巨大的历史主题,主要是通过对起义英雄的歌颂和对他们斗争的描绘中具体表现出来的。因而英雄形象塑造的成功,是作品具有光辉艺术生命的重要因素。在《水浒传》中,至少出现了一二十个个性鲜明的典型形象,这些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类似的事件写出不同的情节,这也是《水浒传》的显著特色。如林冲买刀和杨志卖刀、武松打虎和李逵杀虎、武松杀嫂和石秀杀嫂、江州劫法场和大名府劫法场、以及林冲起解和卢俊义起解等等,事件类似却写出了完全不同的情节,显示出生活丰富多彩和人物性格异彩纷呈。

《水浒传》版本,主要有三种:百回本,百二十回本,七十回本。另有百一十五回本,百十回本,百二十四回本、七十一回本等。其中明嘉靖年间武定侯郭勋所刻行的一百回本为最早定本,也是最早刻本。百二十回本乃是在百回本基础上“插增”了征田虎征王庆的故事二十回,从而凑齐了宋江集团招安后征辽、征田虎、征王庆、征方腊的“征四寇”的四大武功。此是袁无涯根据杨定见所提供的本子刻行的。七十回本则是金圣叹拦腰的结果。他认为《水浒》精华俱在前七十回,故而腰斩。另加了自编的第七十一回“卢俊义惊噩梦”以求完整。书中,他假托所谓“古本”,对原著多处做了窜改。这些窜改往往对原文有点铁成金之效。

今有:《水浒》(七十一回本)题为施耐庵著。作家出版社1954年出版,此本系以金圣叹删改后的七十回本为底,整理印行的。1981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水浒传会评本》,在保存金圣叹评语原貌同时,汇集了国内今存其他评本的批语。

《水浒传》(一百回本),题为:“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中华书局1979年版该版本采用的底本,是北京图书馆印藏明万历末年(公元1610年左右)杭州容与堂刻本。原书一百卷一百回,题为《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

《水浒全传》(一百二十回本),题为:“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出版。此本是以明万历年末杨定见序的一百二十回本为底,校定后排印的。 

10、《水浒后传》

《水浒后传》清代长篇历史小说,陈忱著。陈忱(1613—?)字遐心,号雁宕山樵,明末清初时乌程(今浙江吴兴)人。约生于明万历后期,卒于清康熙初年。陈忱为人博洽善文,孤高耿傲。明亡后不愿做官,隐居乡间,从事著述。顺治间曾与顾炎武、归庄等人组织惊隐诗社,一时影响颇大。陈忱晚年“重老其穷,颠连痼疾,孤茕绝后”只得以卖卜拆字为生,小说《水浒后传》即创作于此时。他在作品自序中还表达了“肝肠如雪,意气如云,秉志忠贞,不甘阿附”的民族气节。除《水浒后传》,陈忱还著有《续廿一史弹词》、戏曲《痴世界》以及《雁宕诗集》、《雁宕杂著》等作。

《水浒后传》是百回本《水浒传》的众多续书中艺术价值较高的一部,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鲁迅先生对此有过专门评价。它叙述了《水浒传》中幸存的三十余位梁山好汉和部分英雄后代的命运。由于奸臣迫害,他们揭竿再起,或重举义旗,杀官造反;或远赴海外,创立基业。而当金军南侵,国家危亡之际,他们又舍身忘死,奋勇抗金,表现了精忠报国的英雄气概和民族气节。但宋廷割地求和,他们报国无门,只得开赴海外暹罗国,传播中华文明。

《水浒后传》作为一部续书,它的故事结构还是相当完整。语言虽比不上《水浒传》那样生气勃勃,却也流畅生动。而作者作为“亡国孤臣”的悲愤心情,也常常流露在小说的叙事过程中,使读者受到感动。总的来说,《水浒后传》是一部独立性很强的小说,和一般“续书”的价值是不一样的,对后来的戏曲创作很有影响,如京戏《打渔杀家》(庆顶珠)就是来源于《水浒后传》,写萧恩(阮小七)和女儿对抗渔霸和官府,重新反抗的道路,与《水浒后传》主题也一致;戏曲《艳阳楼》则演绎花荣之子花逢春的故事。

《水浒后传》在某些方面继承了《水浒传》的主题,但中心则偏向于表现作者的民族意识。在这种主观意向的作用下,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作为“忠臣义士”的一面被强化了,对生活中人物性格的复杂多样性未免有所忽视,这妨碍了小说的成就。

原书八卷四十回,后蔡元放析为十卷,每卷四回,略作修订,遂为流行之本。

今有:《水浒后传》,中华书局1957年版;点校本《中国古典小说名著百部》华夏出版社1998年出版;《话本小说》(13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版;《古本小说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影印。

11、《平妖传》

明代神魔小说,题作“东原罗贯中编次”。罗贯中介绍见《三国演义》。《平妖传》讲述的中心事件是宋代的王则起义,最初只有二十回,是罗贯中根据民间传说以及市井流传的话本进行整理,编成《三遂平妖传》(因为书中三位平定王则叛乱的将领马遂、诸葛遂和李遂名子中都有一个“遂”字)。到了万历年间,冯梦龙从长安城购得罗贯中的二十回本,亲自改编增补,广泛吸收民间的妖异故事,以丰富小说的内容,编成《新平妖传》,即今通行的40回本。书中多写人间妖异事件,少谈方外神仙鬼怪。我们在书中看到的不是天宫地府,而是活生生的社会,所以,我们可以了解到许多元明时代的风俗人情。流传了二三百年后,又经过了冯梦龙增补改编,成为自明末以来通行的四十回本。

《新平妖传》以王则、永儿夫妇帅农民起义为背景,以狐精学道经历逐步展开。王则的儿童玩伴马遂混在身边,伺机刺杀王则,未成功,反被擒杀。后诸葛遂(蛋子和尚)以正法压邪术战败王则,但王则躲入城中死守不出,李遂帅手下掘地道进城,里应外合,终得攻破城池。本书虽以历史史实为基础但并非历史传记,作者是藉助小说来传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美学观念。除开撷取了王则起义这点史实外,小说的人物、故事大都出于虚构和创造。比如,众多人物中只有文彦博、宗镐和王则历史上实有其人,其它大小人物都属子虚乌有。王则政权实际上只存在了六十六日,小说却写成了五年零六个月。同时,作者把这段起义与镇压的历史,描写成为妖与非妖之间的争斗,全书从始至终笼罩在一派非现实的迷雾中,就像后来的《西游记》一样,虽以历史上发生过的玄奘西天取经为背景,但却是一部神魔小说。

《平妖传》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部长篇神魔小说,可谓神魔小说这一影响巨大的小说流派的先声。作为较早的一部神魔小说,《平妖传》在由文言神怪小说到长篇白话神魔小说的转变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钱钟书甚至赞其为明代最好的一部小说。但在整个20世纪,它在中国早期小说研究中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与作者、成书时间以及版本等考证性研究相比,文本研究更显薄弱。

《平妖传》最早的版本是明代泰昌元年(1620)“天许斋批点北宋三遂平妖传”刊本;另一种题“墨憨斋手校《新平妖传》”,署“宋东原罗贯中编,明东吴龙子犹据补”,为明代崇祯年间金阊嘉会堂刻本,是前一种毁版后的重刻本。这两种本子均藏于日本国会图书馆。

今有:《平妖传》中华书局1987年版,此本是根据天许斋本影印;《平妖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此本是根据嘉会堂刻本影印。

12、《西游记》

明代神魔小说,吴承恩撰。吴承恩(约1500—约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祖籍江苏涟水,后迁于山阳(今江苏淮安)。吴承恩的曾祖、祖父都曾任县学教官,父亲却因家贫而入赘商人家。吴承恩虽然出生于由书香门第沦落为小商人的家庭,但他自幼聪颖,博涉群籍,天启间的《淮安府志》称他“为诗文下笔立成,清雅流丽,有秦少游之风,复善谐剧,所著杂记几种,名震一时”。可是吴承恩多次参加乡试均落第而归,直到嘉靖二十三年(1544)约四十三岁时方中岁贡。此后十几年间又参加了三、四次考试都遭挫折,不得拔擢。后来吴承恩肄业于南京国子监,约在六十多岁时进北京候选,被任为浙江长兴县县丞,但他任职仅一年多,就因征粮事得罪长兴的大地主,被诬为贪赃,撤职罢官。从此以后,吴承恩放浪诗酒,以卖文、经商为生,终老于林下,大约活了82岁。吴承恩自幼喜欢读野言稗史,熟悉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科场的失意,生活的困顿,使他加深了对封建科举制度、黑暗社会的认识,促使他运用神魔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和愤懑。他自言:“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实记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吴承恩早年曾撰有志怪小说集《禹鼎志》,这部作品今已失传。现在学术界一般认为吴承恩是神魔小说《西游记》的作者,但万历二十年(1592)世德堂刊印《西游记》时曾说明该书“不知其何人所为”,明清两代的《西游记》刊本或署朱鼎臣编辑,或只署华阳洞天主人校而不署作者姓名,或署丘处机撰,直到上世纪二十年代,根据鲁迅、胡适两先生的考证,新出的铅印本《西游记》才署吴承恩著。但由于考证的依据天启《淮安府志》没有说明吴承恩的《西游记》是什么性质的著作,在清初黄虞稷的《千顷堂书目》中,吴承恩的《西游记》被著录在卷八史部地理类,故而近年来有的学者认为《淮安府志》所云的吴承恩《西游记》乃是与小说《西游记》同名的游记,并非小说《西游记》的作者。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作品共一百回,六十万余字。故事叙述唐三藏与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白龙马经过九九八十一次磨难,到西天取经的过程。第一部分(一到七回):孙悟空出世,学艺得道,大闹天宫,被镇压于五行山下;第二部分(八到十二回)叙三藏取经的缘由;第三部分(十三到一百回)是全书故事的主体,写悟空等降伏妖魔,保护师傅,最终到达西天取回真经。书中巧妙地融合了儒释道三教脱离苦、心性修持的真言,通过取经,将心路历程形象化。

《西游记》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我们处处可以看到现实社会的投影。而作者对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态度也颇可玩味,在《西游记》中,简直找不出一个称职的皇帝:从昏聩无能的玉皇大帝、宠信妖怪的车迟国国王,到要将小儿心肝当药引子的比丘国国王,不是昏君就是暴君。玉皇大帝手下十万天兵天将,竟然抵不过孙猴子一条金箍棒,却让真正的贤才去当不入流的弼马温;如来佛祖所创佛教,僧人自然不能以钱财所迷,可是佛祖竟然默许手下人收取贿赂,而《西游记》一路上妖魔鬼怪,多与神佛有瓜葛,如青牛精是太上老君坐骑,金银角大王是太上老君的童子,狮驼岭三魔王均与文殊,普贤菩萨甚至如来佛祖有关系,这反映封建社会官官相护的黑暗情景。

《西游记》不仅有较深刻的思想内容,艺术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艺术想象丰富奇特,故事情节生动曲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语言幽默诙谐。而艺术上的最大成就,是成功地创造了孙悟空、猪八戒这两个不朽的艺术形象。孙悟空是《西游记》中第一主人公,他有着人性,神性和猴性三重特点。大英雄的不凡气度,对师父师弟有情有义,也有爱听恭维话的缺点,机智勇敢又诙谐好闹,是为人性,毛脸雷公嘴,山大王则是猴性,而七十二变,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则是神性。而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敢斗。敢与至高至尊的玉皇大帝斗,敢与各类妖魔鬼怪斗。在得知妖怪是观世音菩萨所派,咒她“活该一世无夫”,对如来佛祖更是以“妖精的外甥称呼”,孙悟空,就是这么一个不“听话”,不为强势屈服的硬汉子。猪八戒是一个喜剧形象,他憨厚老实,有力气,也敢与妖魔作斗争,是孙悟空第一得力助手。但他又满身毛病,如好吃,好占小便宜,好女色,怕困难,常常要打退堂鼓,心里老想着高老庄的媳妇;他有时爱撒个谎,可笨嘴拙腮的又说不圆;他还时不时地挑拨唐僧念紧箍咒,让孙悟空吃点苦头;他甚至还藏了点私房钱,塞在耳朵里。他的毛病实在多,这正是小私有者的恶习。作者对猪八戒缺点的批评是很严厉的,但又是善意的,毕竟他在西天一路上披荆斩棘,当开路先锋,不辞辛苦污臭,所以他并不是一个被否定的人物,因此人们并不厌恶猪八戒,相反却感到十分真实可爱。特别是他的很多小聪明比孙行者强,呆子居然是这么一个“阴险”“狡诈”的家伙,这是孙行者做梦也想不到的。行者化缘得来的斋饭,八戒吃的最多;行者打败妖怪,八戒捡便宜;没事挑拨唐僧念紧箍咒“制裁”一下行者,可是在唐僧眼中,他还是一个老实人,是个好徒弟,这也是行者的聪明不如猪八戒的地方。

今有:《西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年版;岳麓书社1987年版,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13、《西游补》

明代章回体长篇白话神魔小说,《西游记》三大续书之一(另两种为《续西游记》、《后西游记》),董说著。董说(1620—1686),字若雨,号西庵、鹧鸪子、静啸斋主人。出身于世代显贵之家,但八岁丧父,又无兄弟。幼年曾受业于复社领袖张溥,后参加复社。明亡后改姓林,名蹇,字远游,号南村,又名林胡子,并自称槁木林。顺治十三年(1656),出家苏州灵岩寺为僧,法名南潜,字月涵。南岳和尚去世后,继之主持灵岩寺。乌程(今浙江湖州)人。明末小说家。一生著作很多,据《南浔志》载共有100多种,但传世较少。今存有《补樵书》、《七国考》和《西游补》等。明亡后,董说改姓林,名骞,字远游,号南村,又名林胡子,自称槁木林,与具有民族意识的南岳和尚友善。董说于苏州灵岩寺出家为僧,董说一生著述甚丰,据记载有一百余种,但大多并未传世。

《西游补》共16回,约作于崇祯十三年(1640)前后,是一部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神话小说。叙述孙悟空“三调芭蕉扇”之后,化斋时为鲭鱼精所迷,渐入梦境,所见所闻,变化莫测,后被虚空尊者唤醒,始离梦境。作者托笔幻想,抨击明末的腐败政治和浮薄士风,刻画种种社会世相,对于权奸谴责尤烈。作品情节荒诞,文笔诙谐,对晚明社会的世情世相作了深刻的批判和讽刺,在《西游记》的续书中最有特色。鲁迅于《中国小说史略》中对其赞赏有佳,称其“其造事遣辞,则丰赡多姿,恍忽善幻,奇突之处,时足惊人,间以徘谐,亦常俊绝,殊非同时作手所敢也。”近来有学者认为《西游补》有西方意识流小说的风格。

有明崇祯间刊本、空青室刊大字本。

今有:《西游补》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本。该本据影印明崇祯刻本为工作本,参校了1927年的刘复校点版本和1937年的汪原放校点版本;《西游补》,汪原放校点,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西游补》羊隼点校,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西游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新一版。 

14、《四游记》

《四游记》是明代万历年间出现的四种神魔小说的合称,包括《东游记》《西游记》《南游记》《北游记》。书中大都是道、佛两教一类的神仙故事。

《东游记》,又名《上洞八仙传》,二卷五十八回,题“兰江吴文泰著”。吴文泰(1340-1413),明初诗人。字文度,号康能,吴县尧峰山人。爱好诗词文章,清才逸思,虽忧困而不废吟咏。常作幕僚,洪武年间以才被荐为涿州同知,后坐事丢官,被谪云中卒。有《愚庵集》。《明诗综》与《明诗别裁》均收其诗。《东游记》前三十一回及第四十五回分述八仙修真得道经过;第三十二回至至第四十四回写颇有点“叛逆”气质的吕洞宾,为了煞煞仙界的“华夷定分,胜负气数”论(其实也是儒家的理论),助辽国萧太后大摆天门阵以败宋朝兵马。第四十六回起写八仙在蟠桃会后各显神通遨游东海。小说结构极为粗疏,各回长短不齐,短的不足五百字,长的如第二回“老君道教源流”约有三千来字。

《南游记》亦名《五显灵官大帝华光天王传》,四卷十八回,题“三台山人仰止余象斗编”。余象斗,又名世腾、象乌,字仰止,一字文台、子高、元素,号仰止子、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明隆庆、万历时福建建阳人。余象斗出身于刻书世家,他的父亲余孟和号双峰,刻书多题双峰堂。万历十九年(1591),余象斗因屡试不第而放弃举业,专事刻书,他继承父业后,刻书多题三台馆。万历二十六年(1598),余象斗编撰了小说《皇明诸司廉明奇判公案传》,嗣后又编撰了《皇明诸司公案传》、《列国前编十二朝传》、《北方真武师祖玄天上帝出身志传》与《五显灵官大帝华光天王传》等多部小说,编辑了小说合刻集《万锦情林》。他还评点了《三国志演义》与《水浒传》,并冠以“志传评林”的标题出版。此外,余象斗还刊刻了其他通俗小说约二十种。在明代通俗小说即将步入繁荣之际,余象斗的编撰、评点与刊行在其间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南游记》记述华光天王为救母亲大闹地狱,后来玉皇大帝看他是位将才,封他为真武大帝部将,护法天界。《华光大帝又称灵官马元帅、三眼灵光、华光天王、马天君等,系道教护法四圣之一。相传他姓马名灵耀,因生有三只眼,故民间又称“马王爷三只眼。”《南游记》结构文笔都很拙劣,连余象斗本人也不满意。

《北游记》又名《北方真武玄天上帝出身志传》,四卷二十四回,亦余象斗所编。《北游记》讲述真武大帝如何降妖除怪、修成正果的故事,情节多采自民间传说和佛典。书后附有对真武大帝崇拜的仪式。此书前六则内容与佛教《本生经》故事雷同。全书所介绍的三十六员玄帝部将,大多是民间信仰的神灵,而且不属于同一时代,是经过作者改编和加工了的。在结构上,全书不分章回,除最后二则外,各则结尾皆用“不知后来如何,且听下回费分解”的套语。末卷最后有“壬寅岁季春日书林熊仰台梓”字样。壬寅岁当为明万历三十年(1602)。

今有:《四游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四游记》,明清善本小说丛刊,台北:天一出版社1986年版。此书明刻本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大连图书馆和伦敦大英图书馆。 

15、《封神演义》

明代神魔小说,俗称《封神榜》,又名《商周列国全传》、《武王伐纣外史》、《封神传》,明代许仲琳著。许仲琳,号钟山逸叟,应天府(今江苏南京市)人,明朝小说家活动于明隆庆、万历年间(1567—1620),生平事迹不详。由于仅明金阊舒载阳刊本之卷二有许仲琳的题署,故而不少学者对此说表示怀疑。有些学者、专家以为许仲琳仅是别人托名,《封神演义》可能另有他人所著。又因作品前李云翔序称,舒载阳所购的《封神演义》稿本“尚未竟其业,乃托余终其事”,因此有的学者认为李云翔即本书作者。这些说法均因缺少可靠证据而未能成为确论。 

《封神演义》约成书于隆庆、万历年间。全书共一百回。《封神演义》的原型最早可追溯至南宋的《武王伐纣白话文》,可能还参考了《商周演义》、《昆仑八仙东游记》等历史神话小说。全书以姜子牙辅佐周室讨伐商纣的历史为背景,描写了阐教、截教诸仙斗智斗勇、破阵斩将封神的故事。它一方面通过设炮烙、造虿盆、剖孕妇、敲骨髓等情节,描写纣王的残暴不仁,从而揭示了反商斗争的基础。书中对纣王沉湎酒色久不设朝,以及任意诛杀大臣等描写,与明代后期朝政腐败的一些事实有相合之处,而它表现出来的那些新观念也显然与当时出现的社会思潮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另一方面,书中又充满着“成汤气数已尽,周室当兴”的天命观,每个参加商周之争的人不过是“完天地之劫数,成气运之迁移”,阵亡后也无一例外地“一道灵魂进封神台去了”,这就模糊了正义与非正义的界限,笼罩着浓重的宿命观念和神秘色彩。此外,作者还一再宣扬“儒道释”三教合一的观点和“青竹蛇儿口,黄蜂尾上针,两般由自可,最毒妇人心”的“女祸”思想

《封神演义》以宋元讲史话本《武王伐纣平话》为基础,博采民间传说,发挥神话传说善于想象夸张的特长,赋予各类人物以奇特的形貌,以至杨任剜目后可在手掌内生出神奇的眼睛,雷震子胁下长有可以飞翔的肉翅,哪吒则能化为三头八臂。仙术道法也神奇莫测,如土行孙等的土遁、水遁之法,陆压的躬身杀人之术等,都给读者以较深印象。小说在人物描绘上有一定成就,如妲己的阴险残忍,杨戬的机谋果敢,闻仲的耿直愚忠,申公豹的恶意挑拨等等,都写出了一定的性格。有些情节也相当曲折生动,如“哪吒闹海”一节。但总的来看,《封神演义》偏于叙事而忽略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因而多数人物性格并不鲜明,铺叙故事则有重复雷同之处,尤其是数次设阵破阵,更有千篇一律之感,情节发展也有不够严谨的地方。

《封神演义》的最早版本是明代万历年间金阊舒载阳刊本,藏于日本内阁文库。书中卷二题作“钟山逸叟许仲琳编辑”,所以很多学者认为《封神演义》的作者即为许仲琳。

今有:《封神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年版,即以明代万历年间金阊舒载阳刊本为底本重新点校排印;《封神演义》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封神演义》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封神演义》时代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16、《三宝太监下西洋记通俗演义》

明代神魔小说,罗懋登著。罗懋登(公元1596年前后在世),明代小说家,字登之,号二南里人,生卒年、籍贯不详,约明神宗万历年间(1596年前后在世),主要活动在万历年间。生平不甚可考。《诗经•国风》有“二南”,地域相当于今陕西、河南之间。有的研究者据此以为罗懋登是陕西南部人。善写戏曲与通俗小说,著有《三宝太监下西洋记通俗演义》二十卷一百回。又曾为《琵琶记》作音释,又为邱浚的《投笔》作注,均刊刻行世。所撰传奇《香山记》,今存于世。

《三宝太监下西洋记通俗演义》郑和七次奉使“西洋”(指今加里曼丹至非洲之间的海域)的史实为依据,敷衍成一部神魔小说。小说中描写明代永乐年间太监郑和挂印,招兵西征,王景宏为其副手,共平服39国。希望藉此激励明代君臣勇于抗击倭寇,重振国威。此书多述降妖伏魔之事。同《西游记》类似,小说第14回前描写碧峰长老降生、出家和降魔,并写他同张天师斗法。14回后才写郑和在碧峰长老和张天师协助下,出兵西征,一路除敌斩妖,慑服诸国。其间写爪哇国和金眼国故事似本于《瀛洲胜览》;描写战争场面有袭取《西游记》和《封神演义》的痕迹。思想艺术固不可与《西游记》同日而语,描写手法也逊于《封神演义》。

《三宝太监下西洋记通俗演义》的最早版本是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戊戍年三山道人刻本。为廿卷一百回。

今有:《三宝太监下西洋记通俗演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即以明万历三山道人刻本为底本;明清善本小说丛刊,台北:天一出版社1986年版。《中国古典小说名著百部》华夏出版社1998年出版;《话本小说》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版;《古本小说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影印。 

17、《南海观音全传》

明代神话小说,一名《观音出身南游记传》、《南海观音菩萨出身修行传》、《观音传》、《南海观世音菩萨出身香山修行》。四卷二十五回(或四卷二十六回)题“南州西大午辰走人订著、羊城冲怀朱鼎臣编辑”。朱鼎臣,字冲怀,羊城(今广州)人,庠生。关于他的活动年代,目前学术界有明嘉靖、隆庆朝以及明万历朝两种说法。朱鼎臣辑有小说《西游释厄传》、《南海观世音菩萨出身修行传》、《新刻音释旁训评林演义三国志史传》,以及戏曲、小说、俚语杂选集《鼎镌徽池雅调南北宫腔乐府吴板曲响大明春》。

《南海观音全传》前半部叙述观音坚心修道,矢志不移的故事;后半部叙述观音及善才、龙女收伏青狮白象的故事。文字简略粗疏,但在民间颇有影响。

关于观音故事的源头,在四川遂宁和陕西耀州地区广为流传的妙善公主成道故事,其源头却在河南省汝州宝丰县香山寺。宋人朱弁《曲洧旧闻》载:北宋元符二年(1099年),翰林学士侍读蒋之奇被贬官汝州守。十一月底,应汝州宝丰县大普门禅寺(俗称香山寺)主持沙门怀昼之请,蒋在香山见到一卷《香山大悲菩萨传》。怀昼称此卷发现于长安终南山一比丘南山灵感寺古屋经堆中,为唐南山道宣律师问天神后所得。第二年,由蒋之奇撰文、著名书法家蔡京书写的“香山大悲菩萨传碑”,刻石问世于香山寺,证言观音菩萨乃庄王之三公主妙善修道而成。在中国佛教史上,“香山大悲菩萨传碑”占有重要地位。由于这块碑文,观音菩萨的形象、身世均被赋予浓烈的中国色彩,成为土生土长的中国菩萨,成为观音乃中国妙善公主说的佐证。1104年,杭州天竺寺僧人道育,将“香山大悲菩萨传碑”改名为《香山大悲成道传》,刻石立碑于上天竺。于是,此传说便广泛传播江南和全国各地,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宋末元初管道升的《观世音菩萨传略》,为完整的观音传记;明代,出现了《香山宝卷》、《南海观音全传》、《观音得道》等一大批很有影响的观音故事书籍。只是《南海观音全传》的作者,将香山考证为普陀山,顺利完成了观音道场南移的任务。

《南海观音菩萨出身修行传》最早版本为,明焕文堂刊本,四卷二十五回,现藏于大英博物院;《南海观音全传》嘉庆十年(1805)大经堂刻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南海观音全传》嘉庆二十四年(1819)维新书局本。

今有:张颖陈述徐静波《观音菩萨全书南海观音全传观音得道观音菩萨考述》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南海观世音菩萨出身修行传》,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8、《钟馗斩鬼传》

明末清初神魔小说,烟霞散人刘璋著。刘璋(约1666—1733),字于堂,号介符、樵云山人、烟霞散人,清康熙、雍正时太原阳曲人,康熙三十五年(1696)参加乡试中举,但一直到雍正元年(1723)近六十岁时才做了一任深泽(今属河北)县令。在四年任期内,刘璋废除了一些累民的杂政,治县严而不猛,发现自己判错了案件,也能自我检举,加以纠正。后来,刘璋因前任亏空米谷事而被罢官,但他又在深泽住了五年才返回故乡。

《钟馗斩鬼传》的内容为:钟馗因相貌丑陋,应试不中,碰死金殿,冤魂蒙玉帝之命委查冥司,遍历九大地狱,会见十殿阎王,诛戮山魁,收捉骗幅等。后又被阎君封为“平鬼大元帅”,赴万人县平除阴间众鬼,大获全胜后班师归地府,被玉帝册封为神。小说继承发展了传统的讽刺艺术,对众鬼形象的塑造更独具匠心。所谓捣大鬼、龌龊鬼、诓骗鬼、糟腐鬼等,实际是市井中腐败现象的化身。但作者并未深入揭发产生这些“恶鬼”的社会现实,书中多无意义的插科打诨和作者本人的借鬼说法,甚至连钟馗也被描写得相当轻狂,与民间传说中的正义凛然,诙谐憨直的形象很不相似。

钟馗的故事源远流长,据沈括《补笔谈》卷三所记,唐开元时即已滥筋。宋元时已被搬上舞台,有《钟馗囊》、《钟馗小妹》等等。明代有戏剧《庆丰年五鬼闹钟馗》、小说《唐钟馗全传》。明末清初剧坛上又出现了阮大械《狮子赚》,张大复《天下乐》传奇沈玉亮的戏文《钟馗吓鬼》和蒲松龄的戏文《钟馗庆寿》。明清之际以钟馗事迹为素材的小说,今天尚存三部,分别是《唐钟馗全传》、《钟馗斩鬼传》和《平鬼传》,其中刘璋的《钟馗斩鬼传》最具特色。

《钟馗斩鬼传》的最早版本为明安正堂刻本,四卷、三十五回,不题撰人,现藏日本内阁文库。

今有:路工编《古本平话小说集》,内中收有《钟馗斩鬼传》、《钟馗平鬼传》,以日本内阁文库收藏的明安正堂刻本为底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印度文学研究集刊》第六辑,内有烟霞散人所著《钟馗斩鬼传》和云中道人著《钟馗平鬼传》,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 

19、《金瓶梅词话》

明代长篇白话小说,兰陵笑笑生著。兰陵笑笑生,明嘉靖、万历时人。古称“兰陵”的有两处:一在今山东峄县,一在今江苏武进县,以何者为是,尚无定论。这位“笑笑生”究为何人,也至今无法确认。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说作者是“嘉靖间大名士”,袁中道在《游居柿录》中说作者是“绍兴老儒”,谢肇淛《金瓶梅跋》说作者是“金吾戚里”的门客,皆语焉不详。后世人们对此提出种种猜测和推考,先后有王世贞、李开先、屠隆、徐渭、汤显祖、李渔等十几种不同的意见,但尚没有一种意见能成定论。

《金瓶梅词话》是我国第一部以家庭日常生活为素材的长篇小说。它的开头据《水浒传》中西门庆与潘金莲的故事改编,写潘金莲未被武松杀死,嫁给西门庆为妾,由此转入小说的主体部分,描写西门庆家庭内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以及西门庆与社会中各色人物的交往,直到他纵欲身亡,其家庭破败,众妾风云流散。书名由小说中三个主要女性(潘金莲、李瓶儿、春梅)的名字合成。

在揭示政治腐败、社会黑暗方面,《金瓶梅词话》所涉及的不仅仅是官商勾结、钱权交易,而是十分广泛而又非常深刻的。尽管过去的小说在这方面也曾作出努力,但正如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说,我国戏曲、小说的特质之一,是“往往说诗歌的正义,善人必有其终,而恶人必罹其罚”。即使歌颂民间反抗斗争的《水浒传》,也还是让正义得到不同形式的伸张(包括死后成神这一类给读者以精神安慰的形式),这多少给那种黑暗的社会抹上了一层理想色彩。而在《金瓶梅词话》中,我们却看到许多无告的沉冤,难雪的不平:西门庆毒死武大,娶了潘金莲,逍遥法外,即使英雄武松也对他莫可奈何;苗员外惨遭杀害,主犯苗青却因此成了富豪;宋蕙莲被害死后,她父亲想给女儿报仇,结果也被迫害而死……,这种无辜者受尽煎熬、悲惨而死、毫无抵偿的故事在小说中比比皆是。而那个作恶多端的西门庆,却享受了一辈子的富贵荣华。他最后的纵欲而死,即使有教人自我检束的意味,也算不上“恶有恶报”;甚至他转世投胎,也仍旧是做富户。现实的沉重和阴暗,使读者感受到巨大的压抑,从而更有可能认识到封建社会的本质。这种描写,一方面是因为封建末世的政治确实格外地混乱无序,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作者对传统道德已彻底失去信心,不再相信它能够有效地约制社会的统治阶层,提供正义的理想。与上述内容相关联,《金瓶梅词话》不仅反映了社会政治的黑暗,还大量描写了那种时代中人性的普遍弱点和丑恶,尤其是金钱对人性的扭曲。在这部一百回的长篇小说中,几乎没有一个通常意义上的“正面人物”,人人在那里勾心斗角,相互压迫。西门庆家中妻妾成群,花团锦簇,但众妻妾乃至奴婢之间的争宠夺利,无所不用其极,显示出在多妻制婚姻关系中女性心理的阴寒。小说有很多地方写到西门庆在占有各色女子时,一面寻欢作乐,一面商谈着财物的施予,两性关系在这里成为赤裸裸的金钱交易。还有,像五十六回写帮闲角色常时节因无钱养家,被妻子肆口辱骂,及至得了西门庆周济的十几两银子,归来便傲气十足,他的妻也立即变得低声下气。这些描写,都尖锐地反映出人性在金钱的驱使下是何等的可悲与可怜。《金瓶梅词话》以其对社会现实的冷静而深刻的揭露,对人性(尤其是人性的弱点)清醒而深入的描绘,以其在凡庸的日常生活中表现人性之困境的视角,以其塑造生动而复杂的人物形象的艺术力量,把注重传奇性的中国古典小说引入到注重写实性的新境界,为之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儒林外史》、《红楼梦》就是沿着这一方向继续发展的。《石头记》的脂评说《石头记》(即《红楼梦》)“深得《金瓶》壶奥”,不为无见。所以说,《金瓶梅词话》尽管有种种不足,它在小说史上的地位,实不可低估。

《金瓶梅词话》在中国小说史上具有多方面的开创意义,标志了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一个新阶段的开始。过去的长篇通俗小说,主要是以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为素材,在民间的“说话”艺术中经过长期的酝酿、改造而形成的,注重传奇色彩、故事情节,在人物的善恶分判上简单而分明,构成这些小说的共同特点。而《金瓶梅词话》作为文人的独立创作,明显突破了以上这些范式。它问世不久,就传抄于袁宏道、袁中道、董其昌、沈德符等当代最著名的文人之手,也说明了它在小说史上的特殊性从取材来说,在这以前成就最高的三部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分别以历史上的显赫人物、民间英雄好汉、神话人物为中心,归纳起来,可以说它们都是写非凡人物的非凡经历和非凡故事,是传奇性的小说。《金瓶梅词话》则是以一个富商家庭的日常生活为中心,并以这个家庭的广泛社会联系来反映社会的各个方面。它的人物是凡琐的,没有什么超常的本领和业绩;它的故事也是凡琐的,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地方。但正因如此,它表现了小说创作对于人的真实平常的生活状态的深入关注与考察,从而成为我国古代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小说,或如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所说的“世情书”。

《金瓶梅词话》受后人批评最多的,是小说中存在大量的性行为的描写。这种描写又很粗鄙,几乎完全未曾从美感上考虑,所以格外显得不堪,使小说的艺术价值受到一定的削弱。一般认为,当时社会中从最高统治阶层到士大夫和普通市民都不以谈房闱之事为耻,小说中的这种描写,是当时社会风气的产物。不过,同时还应该注意到,这和晚明社会肯定“好色”的思潮有很大关联,它是这一思潮的一种粗鄙而庸俗的表现形态。

《金瓶梅》的版本主要有两个系统:一为现存最早的有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东吴弄珠客及欣欣子序的《金瓶梅词话》,一百回。所谓“词话”是指书中插有大量的诗词曲赋和韵文,这个本子及其传刻本,统称词话本。另一为崇祯年间刊行的《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又称《原本金瓶梅》,故一般称这个本子及其传刻本为崇祯本。清康熙年间张竹坡对崇祯本加以评点,推出《第一奇书金瓶梅》。这就是张竹坡的批评本。流行非常广。清同治年间,蒋敦复删削《第一奇书金瓶梅》不洁文字而成的《绘图真本金瓶梅》,民国五年由存宝斋印行,成为《金瓶梅》的第一部删节本。

今有:《金瓶梅词话》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版,以北京图书馆“古佚小说刊行会”1932年缩小影印本为底本翻印,内部发行;《金瓶梅词话》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8年版,据1963年日本大安株式会社影印本翻印;《金瓶梅词话》香港中华书局1982年以“太平书局”名义出版,据1955年文学古籍刊行社印本翻印;《金瓶梅词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亦以北京图书馆“古佚小说刊行会”1932年缩小影印本为底本重新排印。《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齐鲁书社1978年版,以崇祯刻本为底本。 

20、《续金瓶梅》

明末长篇百话小说,丁耀亢著。丁耀亢(1599—1669)字西生,号野鹤,自称紫阳道人,别号野航居士、华表人、木鸡道人、湖上鸥吏等,明末遗民,山东诸城人。丁耀亢出身于明末官僚家庭,其父兄均为进士,两个弟弟则为崇祯举人。丁耀亢于明万历年间补博士弟子员,后屡应乡试皆不第,仅中副榜。乾隆《诸城志》说他“少弧,负奇才,倜傥不羁。弱寇为诸生,走江南,游董其昌之门,与诸名士联文社。既归,郁郁不得志,作《天史》十卷,明末乡国盗起,他曾帮助所善王遵坦募兵数千人,解安丘之围。顺治四年入京师,由顺天籍拔贡,充镶白旗教习。于华严寺筑室,名曰陆舫,日与当时名公卿如王铎、傅掌雷、张坦公、刘正宗、龚鼎孳等赋诗其中,名大噪。后为容城教谕,迁惠安知县,以母老不赴”。顺治十七年(1660),丁耀亢完成了《续金瓶梅》的创作,并于次年刊印行世。康熙四年(1665),他因此书获罪下狱,关押120天,经友人营救获释,但作品仍被禁毁。丁耀亢一生著述甚丰,除小说《续金瓶梅》外,尚著有戏剧传奇四种:《西湖扇》、《化人游、《蚺蛇胆》、《赤松游》,诗文《丁野鹤诗钞》十卷,占卜之书《天史》十卷,、《出劫纪略》等。《四库全书存目》收存《丁野鹤诗钞》十卷,还有《家政须知》一卷,《出劫纪略》一卷,《增删补易》十五卷,《管见》一卷,《集古》一卷,《问天亭放言》一卷等。今人整理《丁耀亢全集》,已由中州古籍出版社于1999出版。

《续金瓶梅》前后集,共六十四回。是《金瓶梅》的续书,主要述《金瓶梅》中主要人物托生再世、以了前世因果报应故事。全书以《太上感应篇》为说,每回前有引子,叙、意在劝善戒淫。《续金瓶梅》在思想和艺术上,虽远比不上《金瓶梅》,但也有值得肯定之处。在思想价值上。小说以宋金征战为历史背景,描摹金人南下烧杀抢掠,给汉人带来灾难,因有影射明清易帜现实之嫌,丁耀亢亦因以此罹祸下狱。在人物塑造上,《续金瓶梅》在借鉴《金瓶梅》手法的同时也有自己的加工创造。

《续金瓶梅》刊印后即遭禁。直到康熙年间,有人汰除有碍清室内容,改易人名,整合情节成四十八回,以《隔帘花影》为名面世,但因所涉床帏秘事,仍被目为“淫词小说”而遭禁。民国初年,梦笔生参考康熙年间刊印的《隔帘花影》,恢复其删去的违禁清室语,以《金屋梦》为名刊印,共六十回。

今有:《丁耀亢全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金瓶梅续书三种》(《续金瓶梅》、《隔帘花影》、《金屋梦》),齐鲁书社1988年版;《续金瓶梅》,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隔帘花影》,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版;《金屋梦》,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21、《喻世明言》

原名《古今小说》,又称《全像古今小说》,白话短篇小说集。明末冯梦龙纂辑。冯梦龙(1574一1646),字犹龙,又字公鱼、子犹、耳犹,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姑苏词奴、顾曲散人、詹詹外史、茂苑野史、平平阁主人、吴下词奴、前周柱史等,明末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冯梦龙出生于书香门第,少年即有文名,与文震孟、钱谦益诸名士结社切磋时艺,曾得到过江南提学熊廷弼的赏识,也曾被湖北麻城邀去讲学,可在科举方面却一直不顺利。崇祯三年(1630)冯梦龙五十七岁时,因对科举已经绝望,遂选岁贡,于崇祯五年(1632)任丹徒县训导,两年后升任福建寿宁县知县。在任期间,他采取一系列措施革除弊政陋习,后于崇祯十一年(1638)卸职归乡。明末社会大动荡时,冯梦龙既仇视李自成义军,也强烈反对满清贵族入主中原,曾积极参与抗清活动。最后眼见复国无望,冯梦龙满怀悲愤而去世,时年七十三岁。冯梦龙是明代杰出的俗文学泰斗、我国古代白话小说的集大成者、市民文学的先驱。冯梦龙以其对小说、戏曲、民歌、笑话等通俗文学的创作、搜集、整理、编辑,为我国文学做出了独异的贡献。他曾以“龙子犹”、“墨憨斋主人”、“吴下词奴”等十四个笔名,整理、编纂、创作、出版了近三千万字的话本小说、历史小说、笔记小说、民歌、散曲、戏剧等作品。直至当今,在架的《醒世恒言》、《警世通言》、《喻世明言》、《新列国志》、《新平妖传》、《古今概谈》、《笑府》、《智囊补》、《情史》、《山歌》、《挂枝儿》等各类图书,超过一千五百万字,为历代文人所遗存的文字数量之最。其作品流布地区极广。各类译文遍及五洲,改编成电影、电视十多部,故有“海水流到哪里,哪里就有冯氏之作”之誉。卒于南明唐王隆武二年,也就是清顺治三年,终年七十三岁。

《喻世明言》与冯氏的另外两部话本小说集《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合称“三言”,其中《喻世明言》成书最早。《喻世明言》共有40卷,每卷为一个短篇小说,故事产生的时代包括宋、元、明三代,其中多数为宋元旧作话本,例如“史弘肇龙虎君臣会”、“宋四公大闹禁魂张”,少数为明朝拟话本,例如“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沈小霞相会出师表”。另外有些是明人对宋元旧作的改编加工,例如“新桥市韩五卖春情”、“闹阴司司马貌断狱”等。由于产生年代不同,因此在内容、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但又因为属于同一个小说发展系统,其题材也都和城市生活联系密切,所以各篇之间还有很多共通之处。《喻世明言》各篇小说多取材于现实生活,主题涵盖爱情、婚姻、朋友情义等。其中“金玉奴棒打薄情郎”谴责了负心男子对爱情的不忠;“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描写了对失身妻子旧情难忘而破镜重圆;“羊角哀舍命全交”、“吴保安弃家赎友”、“范巨卿鸡黍死生交”等则歌颂了不计生死利害而忠于友情的精神;而“杨思温燕山逢故人”、“木绵庵郑虎臣报冤”、“杨八老越国奇逢”则触及了异族入侵、权臣误国等现实政治题材。《喻世明言》还收录和改编了一些历史传奇故事,例如“晏平仲二桃杀三士”。 

《喻世明言》版本最早为天许斋刻本,该本并无注明作者,仅署“绿天馆主人评次”。

今存版本:藏于日本尊经阁的天许斋《古今小说》原刻本,藏于日本内阁文库的天许斋《古今小说》复刻本,但都残缺。另有藏大连图书馆的衍庆堂本。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王古鲁将藏于日本的两个版本摄成胶卷,互相补充,拼成较完整的版本,1947年由商务印书馆涵芬楼根据胶卷排印成铅印版,1955年文学古籍刊行社重印。1958年许政扬以重印本为底本,参考《清平山堂话本》和《今古奇观》加以修订,并删节了其所谓的“庸俗”和“低级趣味”的内容,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新本。这个版本又被香港中华书局及台北里仁书局翻印。1955年,李田意赴日本将《三言二拍》拍摄成胶卷,1958年台湾世界书局将《三言》的胶卷直接影印出版,台北三民书局据此出版铅印本,其中所谓的“庸俗”和“低级趣味”的内容悉数保留,没有删节。 

22、《警世通言》

冯梦龙纂辑的“三言“中第二部小说集。刻于天启四年(1624)。此本不著撰人,仅题“可一主人评,无碍居士较(校)”。据凌濛初《拍案惊奇序》,得知编纂者为冯梦龙。

《警世通言》亦收40篇短篇通俗小说,宋元旧作占了将近一半,如《陈可常端阳仙化》、《崔待诏生死冤家》、《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王安石三难苏学士》等。在明代拟话本中当有不少就是冯梦龙本人所撰写。确知的有《老门生三世报恩》一篇为冯梦龙所作。其余《宋小官团圆破毡笠》、《玉堂春落难逢夫》、《唐解元一笑姻缘》、《赵春儿重旺曹家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王娇鸾百年长恨》等篇。

《警世通言》中的优秀作品,描写了市民生活,表现了他们在封建黑暗势力统治下所遭受的迫害以及他们的反抗斗争。爱情描写在《警世通言》作品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一般都能反映当时较为普遍的社会问题,特别是妇女的不幸遭遇,如《小夫人金钱赠年少》、《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崔待诏生死冤家》、《玉堂春落难逢夫》等。其中《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都代表了明代拟话本的最高成就。

《警世通言》的最初版本是明天启甲子(1624年)金陵兼善堂刊本,藏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另有三桂堂王振华覆明刊本,藏北京图书馆。《警世通言》三种传世本为:金陵兼善堂本40卷,三桂堂王振华36卷本和大连图书馆藏抄衍庆堂二刻增补本。

今有:《警世通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1981年再版;作家出版社1957年校注本;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 

23、《醒世恒言》

醒世恒言,刻印于天启七年(1627),在“三言”之中问世最晚。全书收录宋、元以来话本、拟话本40篇。所收宋、元旧作比前“二言”少,约占六分之一左右,确认为宋元旧作的有《小水湾天狐贻书》、《勘皮靴单证二郎神》、《闹樊楼多情周胜仙》、《金海陵纵欲亡身》、《郑节使立功神臂弓》、《十五贯戏言成巧祸》等篇。其中《闹樊楼多情周胜仙》、《十五贯戏言成巧祸》这两篇作品在整个宋元话本中都是上乘之作。其余绝大部分是明人话本和拟话本。其题材或来自民间传说,或来自史传和唐、宋小说,编撰者创作的篇目较多,如《徐老仆义愤成家》、《施润泽滩阙遇友》《白玉娘忍苦成夫》、《灌园叟晚逢仙女》等。明人拟作较有价值的多取材于现实生活或民间传说故事,其中有反映封建社会司法制度黑暗的《十五贯戏言成巧祸》,有反映爱情生活,表现市民爱情观念的《卖油郎独占花魁》,生动地反映了明后期城市手工业者的生活与思想状况的《一文钱小隙造奇冤》等。特别是《卖油郎独占花魁》反映了市民在两性关系上不同于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和态度,成就最为杰出。这一类作品在结构的完整、情节的生动、形象的鲜明、描写的细腻、语言的流畅、词汇的丰富等方面都超过了宋元旧作。但是在矛盾斗争的尖锐性与人物性格的充满锋芒、语言描写的具有浓烈生活气息等方面,它们又不及宋元旧作,而且往往插入过多的抽象说教、刻意追求情节的曲折离奇,过多的因果报应和色情渲染,都有损于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版本有明天启丁卯(1627年)的金阊叶敬池刊本,藏日本内阁文库;大连图书馆亦有此藏本。又有衍庆堂本,藏北京图书馆。通行的衍庆堂翻刻本有两种:一为40篇足本;一为39篇本,即删去《金海陵纵欲亡身》,而析《张廷秀逃生救父》为上下两篇,凑成40篇之数。

今有:《警世通言》人民文学出版社出1958年版,根据衍庆堂39篇本重加订正增补出版。1987年出新一版;《警世通言》,钟仁,校注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警世通言》,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警世通言》,华夏出版社1998年版;《警世通言》,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年版。 

24、《今古奇观》

明代拟话本选集,是一部从“三言”“二拍”里选出来的话本集。编选者姑苏抱瓮老人,其真实姓名不详,成书于明末。

《今古奇观》这部选集,从“三言”“二拍”共选出四十篇。其中选自冯梦龙编纂的《喻世明言》八篇,即《滕大尹鬼断家私》、《裴晋公义还原配》、《吴保安弃家赎友》、《羊角哀舍命全交》、《沈小霞相会出师表》、《蒋兴哥重会珍珠衫》、《陈御史巧勘金钗钿》、《金玉奴棒打薄情郎》;《警世通言》中的共十篇,即:《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李谪仙醉草吓蛮书》、《宋金郎团圆破毡笠》、《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庄子休鼓盆成大道》、《老门生三世报恩》、《钝秀才一朝交泰》、《吕大郎还金完骨肉》、《唐解元玩世出奇》、《玉娇鸾百年长恨》;《醒世恒言》中的共十一篇,即:《三孝廉让产立高名》、《两县令竟义婚孤女》、《卖油郎独占花魁》、《灌园叟晚逢仙女》、《卢太学诗酒傲公侯》、《李汧公穷邸遇侠客》、《苏小妹三难新郎》、《徐老仆义愤成家》、《蔡小姐忍辱报仇》、《钱秀才错占凤凰俦》、《乔太守乱点鸳鸯谱》。选自凌蒙初编著的《拍案惊奇初刻》中的共八篇,即:《转运汉巧遇洞庭红》、《看财奴刁买冤家主》、《刘元普双生贵子》、《怀私怨狠仆告主》、《念亲恩孝女藏儿》、《崔俊臣巧会芙蓉屏》、《夸妙术丹客提金》、《逞多才白丁横带》;《二刻拍案惊奇》中的共三篇,即:《女秀才移花接木》、《十三郎五岁朝天》、《赵县君乔送黄柑子》。这四十篇,大体上体现了“三言”“二拍”的主要精神,包括了其中许多较优秀的作品。

《今古奇观》的选者有自己的选取标准,所选中者大多是以市民阶层生活为题材,从不同角度直接或间接地,广泛而深入地反映了当时市民的精神面貌和思想感情,以市民的眼光去看待、思考和理解问题。由此可见编选的总的标准是迎合广大市民的欣赏口味,使读者感到亲切有味。具体的编选标准有三:一是着重选因果报应的故事,进行封建道德的宣传;二是情节新奇曲折,富有故事性。编选者“拔其尤”,专挑内容丰富,情节曲折,构思巧妙的作品,以奇制胜,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能够很好地吸引读者;三是突出“新”,专选明代人编写的作品,原本中的宋元旧篇无一入选。选本立足于当代社会,表现明代的思潮和人们的生存状态,贴近生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抱瓮老人除了精心选择以外,对于文字内容,也分别作了一些必要的增删、润饰。

《今古奇观》早期刊本有:1、吴郡宝翰楼刊本,藏于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该本题“抱瓮老人订定”,序中“皇明”二字另行抬头,每篇有眉批,可断是为明末刊本,刊刻在崇祯五年(1632)《二刻拍案惊奇》刊行后至崇祯十七年(1644)之间;2、上海图书馆藏本,内封已佚,不知刊刻堂名,题“姑苏抱瓮老人辑,笑花主人阅”,序中“皇明”二字也另行顶格,由此可见此本也刊行于明末或明刊清初印。书前有署“姑苏笑花主人题”的序。其中有插图八十幅,为上下两截板;3、同文堂刻本,清光绪十二年(1886)聚元堂刻本,均为四十卷;4、清同治六年(1867)刻本,为十卷四十回;5、上海广雅书局石印全图足本;6、上海亚东图书馆民国三十八年铅印本;7、上海尚古山房铅印本;8、上海六达图书供应社铅印本等。

今有:顾学颉校《今古奇观》,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1979年新一版;《今古奇观》,齐鲁书社1985年版;《今古奇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今古奇观》,中国盲文出版社2002年版;《今古奇观》,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5、《初刻拍案惊奇》

《初刻拍案惊奇》,明末拟话本小说集,凌濛初编著。凌濛初(1580—1644),字玄房,号初成,亦名凌波,一字波厈,号即空观主人,明末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出身于官僚家庭,祖父官至南京刑部员外郎,父亲曾任常州府同知。可是凌濛初在科举方面却很不顺利,他多次参加乡试,都未能中举。大约在四十岁前后,凌濛初产生了断绝功名的念头,并写了《绝交举子书》,打算归山隐居。后来他眼见世事艰难,在朋友劝说下决心做一番“匡济时艰“的事业,并于天启三年(1623)入京谒选。崇祯七年(1634),凌濛初被任命为上海县丞,分管海防与盐场。崇祯十五年(1642),升任徐州通判,分署房村,负责治理黄河河道。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一部包围了房村,凌濛初与之激战数日,拒绝投降,最后呕血而死。凌濛初是明末重要的文学家,除著有小说《拍案惊奇》与《二刻拍案惊奇》外,还精通曲学,著有杂剧九种。此外,他又有诗文集《国门集》等传世,其中以“二拍”影响最大。

《初刻拍案惊奇》中具有认识价值和积极意义的作品主要是以下二类:其一是描写商人思想行径、命运遭际的作品。《转运汉遇巧洞庭红,波斯胡指破鼍龙壳》首次描写海外贸易的内容,通过文若虚经商的命运和致富过程的描写,对商人发财欲望加以肯定。《李公佐巧解梦中言,谢小娥智擒船上盗》,描写了申兰、申春伙同盗贼打劫暴富的现象。这类作品客观上反映了明代中叶后由于资本主义萌芽所带来的经商热和当时商业活动的一些特点,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商人看法的变化,说明商人和商业在小说中进一步被关注和肯定。其二是描写婚恋的作品。在这类作品中,凌氏表现了较为进步的妇女观和婚姻观。《张溜儿巧布迷魂阵,陆蕙娘立决到头缘》,表现女主人公陆蕙娘具有“能从萍水识檀郎”的慧眼,赞扬她“巧机反借机来用”的勇敢机智,肯定她逃脱拐子丈夫张溜儿纠缠与情投意合的情人私奔的行为,表现出一种新的道德观念。《酒下酒赵尼媪迷花,机中机贾秀才报怨》写巫娘子受骗失身后,贾秀才不但能理解她,还与她一起报仇,也体现了新的观念。《通闺闼坚心灯火,闹囹圄捷报旗铃》写罗惜惜对父母包办婚姻的反抗;《宣徽院仕女秋千会,清安寺夫妇笑啼缘》写少女速歌失里与父母悔盟迫嫁行为的斗争。这类作品表现了倡真情、反礼教的思想,反映了市民的思想趣味。

《初刻拍案惊奇》题材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亦有两点。其一是露骨的色情描写。许多作品,如《西山观设度亡魂,开封府备棺追活命》、《乔兑换胡子宣淫,显报施卧师入定》、《夺风情村妇捐躯,假天语幕僚断狱》等都有猥亵描写。这类作品表现出市民的庸俗情趣。其二是浓厚的宗教迷信、因果报应、宿命论思想。《王大使威行部下,李参军冤报生前》、《酒谋财于郊肆恶,鬼对案杨化借尸》、《李克让竟达空函,刘元普双生贵子》、《感神媒张德容遇虎,凑吉日裴越客乘龙》等

《初刻拍案惊奇》中的优秀作品与冯梦龙的“三言”相比,在艺术技巧上有所发展,叙事更加统一,完整,写奇事,叙奇遇,情节更有“拍案惊奇”的艺术效果。模拟遵循话本小说的体制,并加以完善,题目用两句相对偶的句子组成,入话诗、入话、头回、正回、篇尾诗相互配合,意图明确,脉络贯通。语言既继承了话本叙事的生动活泼的传统,又保持了文人创作语言简洁优美的长处。在写法上,既保持了话本小说道德训诫的传统,又更强烈地表现了作者的主观意识和个性特征,使话本小说成为更成熟的文人创作。但总体说来,《初刻拍案惊奇》中的作品,偏重模拟而缺乏新意,对话本小说体裁没有更多的突破和发展,没能创造出更多的生动的人物形象和健康生动的故事情节,没能表现出更深刻的思想主题,其艺术成新在总体上比不上冯梦龙的“三言”。

《初刻拍案惊奇》成书于明朝天启七年(1627),第二年崇桢元年(1628年)由尚友堂书坊刊行问世,共四十卷。现藏于日本日光轮王寺慈眼堂法库。其后凌濛初又编著《二刻拍案惊奇》,于明朝崇祯五年(1632)刊行。二书合称“二拍”。

今有:《初刻拍案惊奇》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初刻拍案惊奇》卜键等校注,百花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初刻拍案惊奇》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初刻拍案惊奇(插图本)》秦旭卿标点岳麓书社2003年版;《初刻拍案惊奇(插图本)》时代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初刻拍案惊奇》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初刻拍案惊奇》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初刻拍案惊奇》珠海出版社2008年版;《初刻拍案惊奇》西泠印社2009年版;岳麓书社2003年版;《初刻拍案惊奇(插图本)》时代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26、《二刻拍案惊奇》

明代凌蒙初编著的拟话本小说集,它同《初刻拍案惊奇》一起,合称“二拍”,是我国古代短篇小说的宝库之一。《二刻拍案》共有作品40篇,但卷二十三《大姊魂游完宿愿,小姨病起续前缘》与《初刻拍案惊奇》同卷篇目相同,卷四十《宋公明闹元宵杂剧》系杂剧,故实有小说38篇

“二拍“的部分作品具有积极意义。首先是有些作品反映了明代市民生活和他们的思想意识,如《转运汉遇巧洞庭红》写商人敢于泛海经商而获其厚利;《叠居奇程客得助》写徽州商人程宰因经商失败,”怕归来受人笑话”而流落关外,后来为海神所垂爱,得其指点,先后通过囤积药材、丝绸和粗布发了横财。海神的”人弃我堪取,奇赢自可居”的指点,表现了商人的精神世界和经营准则。在《乌将军一饭必酬》中,王生两次贩物被劫,使他对出外经商,失去信心,他的婶母一再鼓励他:”不可因此两番,坠了家传行业。”这些十分重视商业的描写,在以往作品中实属少见,这是明中叶后商品经济活跃,市民意识进一步发展的反映。“二拍“还有一中部分描写爱情和婚姻的作品,如《宣徽院仕女秋千会》、《错调情贾母詈女》《满少卿饥附饱飏》实际上提出了在爱情婚姻生活中要求男女平等的观点。还有一类作品,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贪婪凶残、荒淫好色,如《青楼市探人踪》、《进香客莽看金刚经》、《王渔翁舍镜崇三宝》等。

“二拍”是模拟话本小说而创作的小说集。其题材大多取自前人说部书如《太平广记》、《夷坚志》、《剪灯新话》、《剪灯余话》等。但都经过凌濛初的再加工和再创作,融入了凌氏本人的思想个性,体现了凌氏本人的艺术构思和艺术风格。所以“二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拟话本小说集而有较大的影响,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凌濛初编著“二拍”的直接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是科场失意,遂“取古今所闻一二奇局可纪者”,“演而成说,聊抒胸中垒块”;其二是受了冯梦龙编纂“三言”的影响。凌氏出身于书商之家,见冯梦龙“三言”“颇存雅道”,“一破今时陋习”,且又颇为畅销,遂“取古今来杂碎事可新听睹、佐谈谐者,演而畅之”。凌濛初虽仿效冯梦龙编著“二拍”,但他的思想较之冯梦龙却相对复杂保守,故“二拍”的思想内容较之“三言”也多落后保守的倾向,表现出矛盾复杂的状况。在艺术上,凌氏却并不步趋冯氏,而能“化神奇于臭腐”,形成“拍案惊奇”的艺术效果。

《二刻拍案惊奇》成书于崇桢五年(1632年),仍由尚友堂刊行,版本系统有两种:一种为日本内阁文库藏崇祯五年尚友堂刊本,该本是尚友堂部分原版的重印本,四十卷。另一种为法国巴黎图书馆藏三十卷本。郑振铎民国二十年(1931)为《明清二代的平话集》所写跋文将此本称为“别本”,并说:“未知编者,明末清初坊本。这部书世间流传绝少,我偶然的在巴黎国家图书馆中见到了它。”

今有:《二刻拍案惊奇》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印行。其底本为王古鲁1947年从日本手抄交商务印书馆,因文字猥亵而被搁置,其中插入从日本摄回影印的图像若干,首图便有“内阁文库”钤记。《二刻拍案惊奇》青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二刻拍案惊奇》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二刻拍案惊奇》王根林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二刻拍案惊奇》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二刻拍案惊奇》中国盲文出版社2002年版;《二刻拍案惊奇》岳麓书社2003年版;《二刻拍案惊奇(插图本)》时代文艺出版社2006年;《二刻拍案惊奇》张弦生校点,台海出版社1998年版。 

27、《石点头》

《石点头》,明代拟话本集,又名《醒世第二奇书》,题“天然痴叟著”。天然痴叟,即席浪仙,明末小说家,真实姓名与生平事迹均不详。书前有“墨憨主人评”,并有龙子犹作的序言。“墨憨主人”及“龙子犹”皆是冯梦龙的号。《石点头》的书名取自“高僧悟石”,以劝惩世事人心为目的。冯梦龙在序中对此作了解释:“《石点头》者,生公在虎丘说法故事也。小说家推因及果,劝人作善,开清静方便法门,能使顽夫俗子,积迷顿悟,此与高僧悟石何异?”

《石点头》的题材虽仍是传统的才子佳人,但又不落窠臼,其中抨击了社会黑暗,讽刺了科举制度的腐败,对了解当时世情均有认识意义。其体制与《拍案惊奇》相近,充分利用入话及篇中穿插的说话人道白,宣传做人的道理,为主题服务,但劝惩越多,反而越见得当时世风之开放与灵活。明末随海禁渐开,工商业发达,人性解放的呼声日渐高涨,此书中也有明显流露。

今有:《石点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新一版;《石点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石点头》张弦生校点,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28、《东周列国志》

历史演义小说,明代冯梦龙著,冯梦龙介绍见《喻世明言》。关于“列国”故事的平话,最早产生在元代。明代嘉靖、隆庆年间,余邵鱼(字畏斋)撰《列国志传》,以烽火戏诸侯开篇,以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盛衰过程为线索,记叙春秋战国历史,以及其中涌现出大批外交家、军事家、政治家的言行和风采。艺术上,《列国志传》保持了初期讲史小说简朴的特点,分节不分回,每节随事立题,偏重于将历史通俗化,文字粗率,缺乏动人的艺术力量。有鉴于此,明末冯梦龙在此基础上加以重新改写,由28万字拓展成70多万字,108回。并对原来的情节进行删节改写,删去武王伐纣到西周衰亡这段历史,集中写春秋战国时代,成为名实相副的东周列国历史演义。还删掉了许多与历史不符、任意虚构的情节,并对人名、地点、年代的错误加以订正。清代乾隆年间,蔡元放对此书又作了修改,并加了序、读法、详细的评语和简要的注释,改名为《东周列国志》。

《东周列国志》主要描写了从西周宣王时期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这五百多年的历史。也是古今中外时间跨度最长、人物最多的一部小说,《东周列国志》与其他史书一样,以国家的兴亡成败为主题,致力探讨气运盛衰、人事成败之间转化变迁的因果关系。作者通过人物命运的沉浮,形象地告诉人们,能否注重道义,任用贤能是判断一个国家前途命运的最根本的依据。得民心者得天下。道义是对天意的阐发,天意就是民心。民心存,其政举,民心亡,其政息。这种人本主义的观点,是有进步意义的。

《东周列国志》的艺术成就或者说冯梦龙改写的艺术成功之处主要在于:首先,全书脉络清楚、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全书用五分之四篇幅叙述春秋时代五霸竞起争雄的局面;用五分之一篇幅写战国七雄此消彼长,最后为秦所吞并,作者以此为重点,再穿插一些小国的历史和人物;其次,作者在史实和《列国志传》基础上,增添情节、润色文字,使故事更生动,描写更细致,人物形象更为鲜明,如晋楚泓之战,对宋襄公的描叙就是典型的一例。

《东周列国志》的不足之处仍是过于拘泥史实,采撷史料过于琐屑。有的章节头绪纷繁,人物典型化不够,文学味不足而史实味过浓。

今有:《东周列国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年版,1978年新一版;《东周列国志》沈阳出版社2007年版;《东周列国志》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年版;《东周列国志》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29、《西汉通俗演义》

明代历史演义小说,甄伟撰。甄伟,号中山居士,南京人,生平事迹不详。此书写成于明代万历年间。至于创作《西汉通俗演义》的原因,他在“序”中说是由于不满“《西汉》卷”的“牵强附会,支离鄙理”,便以司马迁的《史记》作为典范,对“西汉卷”进行改写和重新创作。这里所说的“《西汉》卷’,一般认为指的是熊大木所撰《全汉志传》的西汉部分。

《西汉通俗演义》是明代中叶几部历史演义小说中写得较好的一部。它名为“西汉演义”,实际上只写了从东周末年到西汉初年一百年左右的历史。内容上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第一到第九则,从东周末年秦昭王派皇孙异人伐赵始,到“赵高矫诏立胡亥”,主要写秦统一六国过程和秦始皇死后国家变故;第二部分用七十则篇幅写楚汉相争,是全书主体;第三部分共十六则,写刘邦灭楚后,消灭残余势力,吕后谋诛大臣以及书中主要人物的结局。

《西汉通俗演义》虽吸收了一些民间故事,但主要依据是《史记》、《汉书》等史实。从第八十四则起还参考了元刊平话五种之一的《前汉书平话续集》上、中两卷。由于有史籍和话本作参考,再加上作者文字上的功力,所以在明代历史演义小说中成就较高。该书不仅在国内屡被翻刻,深受欢迎,并且还流传到韩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西汉通俗演义》的艺术成就表现在:一是脉络清初、结构紧凑,全书以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为核心,以刘、项争霸为主线,刘邦和韩信冲突为副线来展开故事,重点突出;二是塑造了几个性格比较鲜明的人物形象,如项羽,作者既写出他是一世英豪,但又有政治上短视,行动上犹豫不决,性格比较暴烈等致命缺陷,因而导致悲剧结局;刘邦虽然人品不好,贪酒好色,但却有雄才大略,善于用人,终于成了一国之君;三是作者的文字水平较高,这是《西汉通俗演义》一个重要因素。我们只要比较一下《史记》和《西汉通俗演义》对垓下之战中“四面楚歌”的描述,就可看出作者对史籍的“敷演”、“润色”能力。

《西汉通俗演义》今存最早刻本为明神宗万历四十年金陵周氏大业堂刊《重刻西汉通俗演义》,共8卷,101则。

今有:《东西汉演义》华夏出版社1995年版;《新刻剑啸阁批评东西汉演义》《明清善本小说从刊》天一出版社1985年版;《东西汉演义》台湾三民书局2008年版。 

30、《东汉通俗演义》

明代历史演义小说,谢诏撰。谢诏,明末清初学者,生卒不详,字彦实,号凤渚,江西赣州人,明孝宗之女永淳公主夫,明万历二年(1574)进士,任颍川知府,五年擢为刑部员外郎,后为陕西清吏司郎中。因平息杨应龙之乱有功,圣赐绯鱼二品服而不受,并连续上书要求退休。后6次起用为湖广、四川按察使,云南布政使,顺天巡抚,均不赴任。主持重修地方志,体例严谨,文词简练,当时称为一代良史。著有《虔台志》、《赣郡志》、《玉房山集》。

《东汉通俗演义》起自王莽篡权建立新朝,刘秀起兵复汉,终于汉桓帝宠信宦官,李膺等罹党锢之祸,意在表现东汉一朝史事,其中对光武中兴尤多着墨。该书多取材于史书与前人同类小说,人物性格刻画较少,艺术上不免粗糙。

《东汉通俗演义》与《西汉通俗演义》比较,《西汉》故事虽有演义成份,但基本内容与历史记载相合,且每一回字数较多,故事完整。《东汉》故事则多取自民间传说,谢诏编时又加许多想象,故与史实相差甚远,而每一回字数仅数百,故事叙述过于简略。后来清远道人深感《西汉》、《东汉》虚实之差,遂本史鉴之法重编了《东汉演义》。清远道人之重编本,较之谢诏原本更符合历史,但不足之处是缺乏演义的想象力和文学性,文字大量截取自正史。

《东汉通俗演义》最早刊本为金陵周氏大业堂刊本,题为《重刻京本增评东汉十二帝通俗演义》,10卷,146回。而最有名的版本为明末《剑啸阁批评东西汉通俗演义》,删为125回。自清远道人重编后,嘉庆同文堂本、同治善成堂本《东西汉演义》,均是将甄伟《西汉演义》与清远道人重编《东汉演义》合刊在一起。近年来学术界整理重印时,即以清善成堂本《东西汉演义》为底本,校勘《西汉演义》时又参校了剑啸阁本和民国时刘文英标点本,为使故事连贯,按刘文英本删去了一些诗词。《东汉演义》则参校了《汉书•王莽传》及《后汉书》。善成堂本《东汉演义》刊刻错误颇多,均据史书一一校正。

今有:光绪十八(1892)年上海广百宋斋校印本,十卷,一百二十六回;《东西汉演义》华夏出版社1995年版;《新刻剑啸阁批评东西汉演义》《明清善本小说从刊》天一出版社1985年版;《东西汉演义》台湾三民书局2008年版。

31、《东西晋演义》

明代历史演义小说。作者不详,卷首有雉衡山人序。雉衡山人即杨尔曾。杨尔曾,字圣鲁,号雉衡山人、夷白主人、卧游道人,明万历时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明代小说家,著有小说《韩湘子全传》、《东西两晋演义》,还著有《图绘宗彝》与《海内奇观》。他的朋友陈邦瞻为《海内奇观》作序时写道:“武林杨子,博雅多奇,神情散逸,虽生长湖山之会,而尤抗志天游之表,妙抒心灵,先穷目界,寄兴盘礴,假技丹青。首标华夷之巨畛,指掌五岳之真形。灵山异境,略存仿佛;福地洞天,尽入形容。”由此可知,杨尔曾还以丹青妙手而著名于当时。

《东西两晋演义》共12卷。其中《西晋》4卷,116则,起自晋武帝太康元年王濬王浑争降吴之功,终于大兴元年晋王司马睿即帝位建立东晋。其中叙述司马炎代魏称帝,定都洛阳,死后惠帝登位。由于惠帝懦弱,大权旁落贾后,诸王不满,引起历时十六年的“八王之乱”。北方五胡趁机而起,怀王、愍王先后于长安、洛阳被俘。西晋历四帝而亡,共五十二年。《东晋》8卷,231则,起自建武元年司马睿即位后大赦天下,终于宋武帝永初元年刘裕受晋恭帝辞让即位,东晋灭亡。本书用文言记述东西晋的历史发展,以编年体叙述史事为主,缺乏鲜明具体的人物性格刻画,文学成就不高。

《东西两晋演义》最早刻本为明成化刻本,三函二十四册。

今有:《东西晋演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东西晋演义》群众出版社1997年版;《东西晋演义》昆仑出版社2001年版。 

32、“说唐“三种

明代关于唐朝的三种历史演义小说,包括《大唐秦王词话》、《隋唐两朝志传》和《唐书志传通俗演义》。皆是以李世民为中心展开故事,写出众多在唐朝建国奠基过程中众多英雄人物。三书都比较简单粗糙,艺术水平不高。

《大唐秦王词话》八卷,六十四回,题“澹园主人编次”。大约刊于明万历、天启年间。澹园主人是褚圣邻的别号。卷首有四明陆世科的序。陆世科是万历三十五年进士,褚圣邻生活的时代大体可见。序云:“吾友褚圣邻,以风流命世,狎剑术纵横,雅意投戈,游情讲艺。羡秦封之雄烈,挥霍遗编,汇成巨丽”。可见褚圣邻是一个具有多种才能的没落文人,他以民间说唱鼓词为底本,“挥霍遗编,汇成巨丽”。所以全书目录标明是“重订唐秦王词话”。可见在褚圣邻重订本之前,还有一个旧本。但孙楷第先生将旧本定为罗贯中所作,似证据不足。

《大唐秦王词话》从隋炀帝大业十三年颁诏李渊为太原留守写起,以隋末群雄并起为背景,李世民反隋统一天下为主线展开故事,一直写到李世民登极,与突厥订立渭水之盟。全书叙述故事大部分用散文体,唱词只做提纲挈领和铺叙场面之用,虽未完全脱离说唱文学形式,但已不是说唱文学底本,而是接近散文体的小说了。

《隋唐两朝志传》十二卷一百二十回,题为“东原罗贯中编辑”,“西蜀升庵杨慎批评”。有杨慎、林瀚序。其中林瀚序曰:“罗贯中所编《三国演义》一书,行于世久矣,逸士无不观之。而隋唐独未有传志,予每憾矣。前寓京师,访有此书,求而阅之。知实亦罗氏原本,第其间尚多阙略,因于退食之遐,遍阅隋唐诸书所载英君名将,忠臣义士,凡有关于风化者,悉为编入,名曰《隋唐志传通俗演义》。从此序得知,现存的《隋唐两朝志传》是林瀚根据罗贯中的原本改编的,罗氏原本今已不存。林瀚(1434—1519),字亨大,号泉山,闽县(今福建省福州市)人,成化年间进士,授翰林编修,官至吏部尚书。

《隋唐两朝志传》刊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此书从隋末写到唐末唐僖宗。前面九十一回写隋亡唐兴历史,后面二十多回叙述唐太宗贞观以后至唐末二百多年历史,虎头蛇尾,十分草率。

《唐书志传通俗演义》八卷、八十九节,题“金陵薛居士的本,鳌峰熊钟谷编辑”,卷首有李大年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序。薛居士不详,鳌峰熊钟谷为明代嘉靖、万历年间著名的历史演义小说的编著者与刊行者熊大木。熊大木,福建省建阳人,自称“鳌峰后人”,自号钟谷子,嘉靖年间在世,生卒年约为1506——1579。从熊大木曾祖父熊宗立开始,从事刻书业,其书坊名“种德堂”(又称“中和堂”)。熊宗立一生刻书三十多种。熊大木编有大量通俗小说,也是英雄传奇较早的作者。其书坊名为“忠正堂”。主要作品有《杨家将演义》、《北宋志传》、《唐书志传通俗演义》、《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宋代君臣演义》、《岳家将》、《全汉志传》、《宋传续集》等,在明清小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咏史诗别具一格,颇有新意。

《唐书志传通俗演义》亦从隋炀帝大业十三年写起,至唐太宗贞观十九年止。主要演述隋朝灭亡和唐王朝建立过程。末尾叙述唐太宗征高丽,加入薛仁贵征东事迹。

《隋唐两朝志传通俗演义》现存最早刊本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龚绍山刊本,现藏于日本尊经阁藏;永寿堂重印本藏于日本横山弘教授;另有上海图书馆藏覆刻本。

《唐书志传通俗演义》现存的最早刻本为明嘉靖三十二年杨氏清江堂刊本。

《大唐秦王词话》现存的最早刻本为明万历20年(1592)金陵世德堂刻本。

今有:《大唐秦王词话》:文学古籍刊行社1956年版;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中华书局1975年版。《隋唐两朝志传》齐鲁书社1980年版;中华书局1994年版据杨氏清江堂本影印。《唐书志传通俗演义》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 

33、《杨家府演义》

全称《新绣全像杨家府世代忠勇演义志传》,明代关于宋代杨家将的长篇英雄传奇小说。卷首题为“秦淮墨客校阅,烟波钓叟参订”。秦淮墨客为纪振伦,字春华,生平不详,确认他为本书作者尚嫌证据不足。与《杨家府演义》题材相同的还有《北宋志传》,但两者故事情节差别很大:《杨家府演义》中没有呼延赞故事,《北宋志传》则无杨文广征南蛮和十二寡妇征西。学术界多认为《杨家府演义》产生在前,《北宋志传》则在其后。

《杨家府演义》八卷五十八则,从宋太祖赵匡胤登极写起,直至神宗赵顼止,约一百年历史。主要讲述杨继业、杨景、杨宗保、杨文广、杨怀玉祖孙五代对辽和西夏作战的故事,最后以杨怀玉率全家赴太行山隐居作结。小说中的人物和故事只有少量于史有据,如杨继业与妻子折氏(小说、戏曲中作佘太君),儿子杨延昭(小说、戏曲中作杨景或杨六郎),孙子杨文广(小说戏曲中化成杨宗保、杨文广两代),部将焦赞、王贵等。但大部分人物和故事,特别是杨门女将,都属子虚乌有,整部小说“七虚三实”,因此属于英雄传奇而不是历史演义。

这部小说以表彰杨继业等祖孙五代为保卫边疆,前赴后继、英勇杀敌的爱国精神,特别是比较突出地描绘了杨门女将佘太君、穆桂英等英雄群像,在中国古代小说中是不多见的。小说在结构上以表彰杨家将抵御外寇、保卫边疆为主线,以朝廷内部中奸斗争为副线,交叉进行。小说的思想内容较为复杂:“华尊夷卑”的大汉族主义,忠君思想与爱国主义“奸权祸国”等交错在一起。艺术上也是一样:整体水平不高,但个别人物和故事如包括杨令公撞死李陵碑,杨六郎镇守三关,杨宗保大破天门阵,十二寡妇征西等则比较精彩;整部小说比较粗糙,但它的人物故事都是较好的毛坯,为进一步加工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因而形成了小说水平不高但影响却十分深远这一矛盾现象。

《杨家府演义》最早刊本为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刊本,为八卷五十八则。

今有:《杨家府演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珠海出版社1990年版。 

34、《大宋演义英烈传》

又称《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岳武穆精忠传》,明代关于岳飞的历史演义小说,熊大木撰。熊大木简介见《唐书志传通俗演义》。

《大宋演义英烈传》八卷、八十则,附李春芳编《精忠录》后集三卷,刊于明嘉靖三十一年。它是中国古代史上第一部以岳飞故事为主要题材的长篇小说。小说的得失如下:

第一,为了强调小说的历史真实性,采用史书式的编年体结构方式,并主要取材于史书记载。因此演绎历史和把历史通俗化倾向十分明显,而作为小说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则较弱;第二,写岳飞一生,却以《大宋中兴通俗演义》作为书名,意在通过岳飞一生事迹的描述,来反映南宋中兴的历史面貌,因此小说用三分之二篇幅来写“朝廷纲纪故事”,这样“事关他人者不免录出”,结果小说结构松散,枝蔓芜杂,中心不够突出。三是作品吸收了许多野史、戏曲和民间传说中岳飞故事,可以说是当时岳飞故事最完备的综合记录,为后人的再创作,如钱彩的《说岳全传》提供了丰富的资料;第四是多侧面地刻画了岳飞忠、孝、勇、义的性格特征,把岳飞塑造成一个完备的封建儒将。并出现“刺背”的情节:为了表示对宋室的忠诚,岳飞让人在后背刺上“尽忠报国”四字,到钱彩打倒《说岳全传》,则改为岳母刺字。

《大宋演义英烈传》刊出后,社会上产生很大反响,但也有些人对熊大木打倒以史为纲、兼容野史、传说打倒写法不以为然,随即出现了一些删节改编本。比较重要的有于玉华《岳武穆精忠报国传》,余应鳌编次的《大宋中兴岳王传》,邹元标编订的《岳武穆精忠传》等,但其艺术成就皆在熊大木之下。直到清代钱彩的《说岳全传》出现,才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大宋演义英烈传》的最早刊本是明嘉靖三十一年清江堂杨涌泉刊本,八卷、八十则。现藏日本内阁文库。

今有:“古小说丛书集成”《大宋演义英烈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大宋演义英烈传》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明清善本小说丛刊”《大宋演义英烈传》,台北:天一出版社1986年版,据日本内阁文库所藏明嘉靖三十一年清江堂杨涌泉刊本影印。 

35、《英烈传》《续英烈传》

《英烈传》又称《皇明英烈传》、《皇明开运英武传》,明代历史演义小说,另有《云合奇踪》,是在《英烈传》基础上适当扩充而成。关于作者,旧有郭勋(郭英的后裔)和徐渭两种说法,但据赵景深等学者考证,此两种说法都属假托,因此暂只能称作者为明代无名氏。郭勋,明开国功臣郭英之后裔,荫袭武定侯。在嘉靖初年的“议大礼”事件中,郭勋百般迎合明世宗,因而骤得帝宠。郭勋是个政客,但却又“颇涉书史”,曾经主持刻印过《三国志演义》与《水浒传》,对这两部小说摆脱主要靠抄本流传的状态起了积极的作用。郭勋为图谋进爵上公,编撰了(或授意门客编撰)《皇明开运英武传》(后被改编为《英烈传》),书中称其始祖郭英在明王朝的立国过程中立下巨大功劳。郭勋又买通宫廷内专说平话的太监,让他每天在明世宗前讲述《皇明开运英武传》中的故事,并介绍说,这是代代相传下来的旧故事。明世宗听后感到郭英功大赏薄,便下旨改封郭英为翊国公,配享太庙,于是郭勋不仅世袭翊国公的爵位,而且还官拜太师。可是过了没几年,郭勋因“挟恩宠、擅朝权、恣为奸慝”而被捕入狱,最后死于狱中。

《英烈传》共十卷、八十回,该书系由明代民间流传故事改编而成,叙元朝末年顺帝失政,朱元璋与其他“开明英烈”率兵起义最终推翻元朝统治、建立明政权的经过。其中一些小故事至今仍在民间流传。如贩乌梅、取襄阳、战滁州等。至于那些英雄似的人物如常遇春、胡大海、花云、徐达、李文忠、沐英、朱文正、邓愈、汤和、郭英、朱亮祖等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今天流行的评书《明英烈传》、《朱元璋演义》等曲艺作品就是据此而加工所成。但从整部小说来看,还是过于受史实束缚,人物形象不够鲜明,可读性较差。小说虽以朱元璋为中心,写法却不全是英雄传奇小说的路子,没有集中于人物命运的描写,而侧重于历史事件的叙述。另外《英烈传》和明代的《三国志演义》、《水浒全传》等书有的内容乃至写作手法都很类似,因而有的学者认为系抄袭而致,如五十五回所述““常遇春辕门三射戟”显然抄袭《三国演义》中中吕布的辕门射戟;第一回元顺帝荒淫失国政中的无道,其宫殿大震,地陷一角,下出一穴,里面黑气冲天,中有一石碑,上写几句偈言。这个情节又与《水浒全传》中洪太尉上山进香相似。书中描述朱元璋和陈友谅、张士诚等开战场情景亦颇似《三国志演义》的战争场面,连曹操败逃华容道时的几笑也被移用。而几次斗阵和使妖法,又有点像《水浒传》和《封神演义》,另外文辞也很俚俗,除了抄袭来的几首套词外,很少描述性语言,恐与其流传于民间相关。但《英烈传》虽艺术成就不高,但对戏曲、曲艺创作却有较大影响:评书中有专说《英烈传》的;京剧和地方戏曲取材于《英烈传》的有二、三十种之多。经过戏曲艺术家的再创造,常遇春、胡大海、花云、徐达等人物形象血肉丰满地活跃在戏曲舞台上。

《英烈传》在清代遭到全禁,理由是“系传奇小说、语句混杂,又多邪说,应销毁”,其实真正的原因是他讴歌大明英烈,会勾惹起人们对大明政权的怀念。但现存《英烈传》版本很多,看来清廷严禁的效果不大。

《英烈传》问世后,又出现了《续英烈传》。该书五卷、三十四回,题为“空谷老人编次”,篇首有纪振伦序,署“秦淮墨客”,孙楷第认为作者可能就是纪振伦。

《续英烈传》以燕王靖难为题材,描述从皇太孙朱允炆即位,燕王朱棣发难夺取政权,登帝位改元永乐,朱允炆流亡这段历史。该书虽过于拘泥史实,想象虚构不够,但艺术上却取得了相当的成功,特别是建文帝和燕王两个人物形象。前者长在深宫,缺乏才智,仁柔懦弱;燕王则是久经沙场、老谋深算,智勇兼备。作者通过众多的场面对比,写出了两人不同的性格特征。如第一回《明太祖面试皇孙》,朱元璋出对子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建文帝马上对上一句“雨洒羊毛一片毡”,而燕王对的则是“日照龙鳞万点金”,从而显现出两人的不同气度。另外,《续英烈传》对战争的描写,也继承了《三国演义》的优良传统,比较细致地描述了双方统帅的决策过程,以及双方斗智,较好地展示了双方统帅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

《续英烈传》对戏曲的影响也很大,昆曲和地方戏都有与《续英烈传》有关的剧目,如《千钟禄》、《方孝孺》、《碧血十族恨》等。

《英烈传》最早的刊本是明万历十九年(1591)书林杨明峰刊本,题为《新刻皇明开运辑略武功名世英烈传》。

今有:《英烈传》,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续英烈传》书海出版社1999年版;宝文堂书店2001。《英烈传》、《续英烈传》,黄山书社1988年版;岳麓书社1997年版。 

36、《型世言》

全称《峥霄馆评定通俗演义型世言》,明代世情长篇小说,陆人龙著,陆云龙评点。陆人龙,字君翼,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崇祯时著名的明清小说撰写者、评点者、刊刻者。书中题名有“钱塘陆人龙君翼甫”、“钱塘君翼陆人龙”、“钱塘陆人龙”、“钱塘陆君翼”等。其兄陆云龙(1587~1644),号翠阁主人,和陆人龙一样,也是熊大木、余象斗一类的人物。陆人龙与其兄编撰的作品主要有:《型世言》、《魏忠贤小说斥奸书》、《辽海丹忠录》。陆人龙还刊刻了《禅真后史》、《清夜钟》、《翠娱阁评选皇明十六名家小品》等作品。

《型世言》是一部明代崇祯年间刊行的拟话本小说集。它以明代现实社会为背景,通过对市井细民生活百态的描写与刻画,全面、真实地反映了明代社会的现实状况。

《型世言》的主题可以概括为:表彰忠孝节义,批判奸凶贪淫。其结构方式是每一回围绕一个主题,先用一首诗词作引,然后切近题旨展开议论,最后举一个本朝的实例加以证明。如第一回宣扬烈士之忠,贞女之节,才子之义;第二回、第三回说孝;第四回说孝兼及贞淫;第五回说义,就像是在写八股文。而且为了证明题旨,所举事例有时也很牵强附会,人物言行也觉生硬。此书虽被称为“三刻拍案惊奇”,填补了中国小说史上的一个空白,然而故事情节颇为平淡,说教味过重,质量委实不佳,无法与“三言二拍”并列。

该书自明末清初以来,湮没已久,不为人知。1987年,台湾东吴大学吴国良教授、法国国家科研中心陈庆浩先生在韩国汉城大学奎章阁发现《型世言》存本。以前流传的诸多《三刻拍案惊奇》版本均来源于此书。一时,此书引发轰动,大有“洛阳纸贵”之势。与荟萃古今故事“三言二拍”相比,型世言最大的特点就是完全写明朝故事。由于作者所叙事件是同代甚至同时人,所收小说明显反映市井百姓的心理,充满生活气息,因此,它对于今人研究明代社会的政治、经济、社会风俗、语言文学等,都有特殊的意义,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和史料价值。

今有:韩国汉城大学奎章阁发现《型世言》存本,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1992年11月据此出版影印本;江苏人民出版社于1993年4月出版排印本;中华书局于1993年7月出版排印本。 

37、《隋炀帝艳史》

明代历史演义小说,题为“齐东野人编演”,“不经先生批评”。齐东野人,明末时人,真实姓名与生平事迹均不详。小说前面有委蛇居士“题辞”,介绍齐东野人及其创作目的:“余友东方裔也,素饶侠烈,复富才艺,托姓借字,构《艳史》一编,……暗伤隋祀之绝,还以明彰世人之鉴见。乐不可极,用不可纵,言不可盈,父子兄弟之伦,尤不可灭裂如斯也。”有的学者认为作者是袁于今,辽宁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隋炀帝艳史》署名为褚盛邻,但大多学者存疑。不过从这部小说的文笔清新典雅,学识渊博来看,可能是出自一位明末著名文人之手。

《隋炀帝艳史》大约成书于崇祯初年,凡四十回。小说依据宋人所撰的《迷楼记》、《海山记》和《开河记》等小说,并参照正史和其他史料编辑而成。是一部敷演史实而又富有文学色彩比较成功的历史演义小说。小说“始于炀帝生而终于炀帝死”,在“巍焕无非民怨结,辉煌都是血模糊”的基调中,淋漓尽致地展示了隋炀帝杨广荒淫骄奢、纵欲无度,终至亡国覆朝、身败名裂的一生。小说以正史和宋人的笔记小说为基本素材,加以组织和敷衍,既不违背史实,以不拘史实,脉络清晰,描写细腻,文笔清新自然;有话本小说的畅达而无其鄙俗,有文人散文的典雅而无其晦涩,达到了比较高的艺术成就。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心理描绘比较细致。《红楼梦》之前的中国古代小说,心理描绘一般都比较薄弱,而《隋炀帝艳史》却较为成功,如对宣华夫人在炀帝即位后的一段心理描绘;第二,把古代帝王的奢侈生活,以及宏丽的皇宫气派都生动逼真地表现出来;第三,作品中的重大事件,史书均有记载,主要人物性格亦与历史人物原型相符。作者依傍史料,又不为史料所束缚,富有文学想象和细致描绘;第四,作者语言功底好,叙事状物逼真生动,写情写景清新典雅,当时流行的通俗小说无可望其项背者。

《隋炀帝艳史》在隋唐系列小说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其后隋唐演义系列小说凡写到炀帝都不能脱其巢臼。清代褚人获著名的《隋唐演义》中有二十多回几乎全抄《隋炀帝艳史》。

今有:《隋炀帝艳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辽宁古籍出版社出版社1996年版,“古小说丛书集成”《隋炀帝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明清善本小说丛刊”《隋炀帝艳史》,台北:天一出版社1986年版。 

38、《西湖二集》

明代短篇平话小说集,题“武林济川子清原甫纂”。其刊行时代,据郑振铎先生考证,大概是在明崇祯年间。编纂者周楫,字清原。关于他的情况,现在我们只能从《西湖二集》前湖海士“序”中得知一二。序中称周楫“旷世逸才,胸怀慷慨,朗朗如百间屋”,却“怀才不遇,蹭蹬厄穷,而至愿为优伶,手琵琶以求知于世,且愿生生世世为一目不识丁之人”,生活艰难也很愤愤不平:““败壁颓垣,星月穿漏,雪霰纷飞,几案为湿。盖原宪之桑枢,范丹之尘釜,交集于一身。余亦甘之。而所最不甘者,则司命之厄我过甚,而狐鼠之侮我无端,余是以望苍天而兴叹,抚龙泉而狂叫者也。”他的著作。流传下来的,只有这一部《西湖二集》,且是很少见。据卷十七《刘伯温荐贤平浙中》,他还著有《西湖一集》,可惜已经失传了。

《西湖二集》共三十四卷,据田汝成《西湖游览志》及《西湖游览志余》等书编成,叙述与西湖有关的传说故事。《西湖二集》广泛地反映了明末社会政治上的窳败,官吏的贪污作恶,民不聊生情形。“也反映一些当时的风俗习惯,和一部分知识分子对当前的现状,抱着怎样的态度”“因此,《西湖二集》在平话小说中,虽不是怎样特好的著作,但他所具有的时代意义、社会性是极强的,讽刺的辛辣得体,文章的流利,自也是此书最大的特长”(阿英:《“西湖二集”所反映的明代社会)。《西湖二集》的第二个特点是对西湖景致、杭州风俗多有描述,如《宋高宗偏安耽逸豫》中写西湖繁盛,景致美妙;《月下老错配属前缘》中对杭州元旦、正月的风俗叙述的相当细致诱人。

《西湖二集》的缺点,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谓其“好颂帝德,垂教训,又多愤言”。由于作者怨愤太深,以至于故事叙述间经常冒出大段议论,发泄愤怒,谆谆教诲,特别是爱把洪武帝拉进来,写上一大段令人头痛的文章。论因果报应之篇,更十占七八。另外就是“入话”较多,有时在正式故事之前,往往用三个或四个,不像其他至多只有一则,或者不用。

《西湖二集》最早刊本是明崇祯年间云林聚锦堂精刻绣像绘图本,清代又有复印本。

今有:“中国文学珍本丛书”《西湖二集》上海杂志公司1936年据明刊本排印;《西湖二集》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西湖二集》,周楞伽点校,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1版,2006年新一版;《西湖二集》,台湾三民书局1988年版。 

39、《樵史通俗演义》

又称《樵史》、《樵史演义》,共八卷、四十回,是清初出现的一部讲史小说。卷端原题“江左樵子编辑,钱江拗生批点”,序仅署“樵子”。今人研究“樵子”乃江左松江府青浦县人陆应暘。陆应暘(约1572——约1658),字伯生。少补县学生,已而被斥,遂绝意仕进,不应征辟,时论益以为高。诗宗唐代大历诗风,王世贞常誉之,其作诗喜用鸿雁字,人常呼之陆鸿雁。卒年八十六。尚有著作《笏溪草堂集》,另编著《太平山房诗选》、《唐诗选》。光绪本《青浦县志•人物三•文苑》有传。

《樵史》反映的是明代天启年间至南明弘光政权灭亡这二十五年间的史实。当时社会矛盾纷繁复杂,明王朝与辽东满族政权之间的对抗,明王朝内部魏党与东林、复社之间的党争,明朝朝廷与农民起义军之间的斗争交织在一起。著者能把握时局全貌,以辽事、阉祸、李自成逐鹿中原三事为中心,将三大矛盾盘错于一帙,历叙明王朝社稷灭亡的因由。书由天启即位起笔,至清兵攻占南京,南明弘光朝臣或逃或降止笔,围绕三大矛盾,间杂朝政轶闻,世态风俗,其涉猎之广,组合事态之众,在当时写史小说中绝无仅有,在同时期写史小说中可谓独树一帜。

然而作为小说,从艺术角度而言,本书并不属成熟之作。在处理写小说与写笔记,史实与虚构,记叙与议论一系列问题上,著者都未能解决好。文中多记述轶闻,塑造人物形象尚欠功力,粗糙者多,精雕细琢者少,与其视之为通俗小说,毋宁视之为文献参考,其所录诏谕、章奏、公牍等官私文书,颇受史学家青睐。著者谓其所记为“实录”,此话颇不足信,其地处江南,望中原兵革如隔岸观火,或但凭邸抄,或但凭街头巷议,对于农民起义,尤其是农民军内部事务,鲜知其详。故而在实录之外,亦不离想象与虚构,因此,其对李自成起义及吴三桂叛明降清始末描写,不仅简陋,亦多妄语。如记李自成掠明朝宫女窦氏为皇后,败走罗公山,终以淫乱猝死一节尤为失实。

本书作于明清小说成熟的初期,虽有瑕疵却不失其价值,尤以史料价值为高。因此,本书问世后,即为各界关注。稍其后编著《明季北略》、《平寇志》、《小腆纪年》等,均从中采摘资料,康熙时所编《杞县志》中《李公子辨》即依据本书,孔尚任作《桃花扇》传奇所附征引书目亦有本书。由此观之,本书作为“补正史之阙”亦可,“稗官野史”亦可,其价值均为后世认可。

《樵史》的清初写刻本。书扉页题“绣像通俗樵史演义”,现藏于上海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

今有《海内孤本樵史演义》北京大学1937年排印本;《樵史通俗演义》栾星校点,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樵史通俗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樵史通俗演义》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痛史•樵史演义》华夏出版社1995年版。 

40、《醉醒石》

明末清初短篇小说集,原题“东鲁古狂生编辑”,明末清初时人,真实姓名与生平事迹均不详。作者真实姓名无考。从小说的语言及内容分析,作者似是一位在北方生活过多年的南方人。近年来,研究者有认为《醉醒石》作者是贾凫西或丁耀亢,但尚难下定论。丁耀亢简介见《续金瓶梅》。贾凫西名应庞,字思退、亚藩,号凫西、澹圃,又称木皮散客或木皮散人,约生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卒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享年八十余岁。此人熟读经史,擅长诗词,性情豪放,酷爱说唱,却为“士林”所轻蔑。明天启年间(1621~1627),贾凫西以恩贡生任直隶固安县令,三年后升为部曹、刑部郎中。明亡后,他曾参加了反清复明的义军活动,后归隐故乡,进入了他文学艺术创作的高峰时期。他创作的长篇鼓词《历史鼓词》流传全国,影响深远。据今人徐复岭教授考证,清初流传一时的长篇小说《醒世姻缘传》亦是贾凫西作。

《醉醒石》是明末清初拟话本集中较著名的一种。全书十五卷,每卷一篇,每篇一个独立的短篇小说。除第六卷“高才生傲世失原形,义气友孤分半俸”是根据唐代传奇张读《宣室志》中的《李微传》改编,语言也文言成分较多外,都是讲明朝故事的白话小说。其间明确点明在洪武年间的一篇,在成化年间的两篇,在嘉靖年间的三篇。其它各篇均以明末时期的真实生活为背景,揭露了当时社会的腐朽与败落。尽管作者对明朝满怀深情,但面对谁都无力挽回的黑暗现实,他也只能醉而不醒,眼睁睁地看着这个社会彻底地崩溃。

为了宣示自己所主张的为人处世之道,在小说中一再搬出明太祖的前述遗训,鼓吹天命有定,告诫人们要安分守纪。为提倡妇人忠贞节烈,宣扬“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观念,就不惜笔墨渲染美化姚指挥妻妾舍命救孤祀,而奚落改嫁妇莫氏。为戒人贪、淫,而有第七回吕主事五个儿子尽行败落的故事。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醉醒石》作为明末清初白话短篇小说林中一部代表作品,不仅因为它涉及比较广泛的社会内容,而且在写作艺术上,也有胜处。语言简洁明畅,较少同类作品中那种文人掉书袋的现象,也是本书的一个特色。

《醉醒石》的早期版本,见于著录的有明刻本和清初刻本两种,实际二者同是一版,只是著录不同而已。除了清初所刻十五回本《醉醒石》之外,后来又出现过一种经过修订的十四回本,中国国家图书馆均有收藏。

今有:《醉醒石》,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新一版;1994年7月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点校本《中国古典小说名著百部》华夏出版社1998年出版;《话本小说》(13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版;《古本小说集成》第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影印。 

41、《十二楼》

清代白话短篇小说集,又名《觉世明言》,李渔著。李渔(1611—1680),字笠翁,随庵主人,新亭樵客等,原籍兰溪(今浙江),生于千雉皋。他自幼受到良好教育。十九岁时父亲去世,不久他回到原籍兰溪,二十七岁中秀才,后屡试不利。清兵入浙之后。他家道衰落。顺治八年左右,移居杭州,卖文为生。顺治十五年左右又迁至南京,从事著述,并开书铺芥子园,刻售图书、画谱、笺简,都精绝一时。康熙十六年,李渔因境况日窘,归隐杭州湖山,两年后去世。李渔是著名的戏剧理论家和剧作家,其《闲情偶寄》是我国早期戏剧理论的的代表之作。剧作有《笠翁十种曲》,小说集有《无声戏》、《十二楼》和《肉铺团》等,诗文集《一家言全集》(《闲情偶寄》在其中)。

《十二楼》共十二卷,每卷写一故事,因为每个故事里都有一座楼阁,人物命运和情节展开往往与楼有关,故全书命名为“十二楼”。《合影楼》说才子佳人,有情人终成了眷属,只是多亏了路公;《夺锦楼》说婚姻,两位佳人究竟为一名才子所夺;《三与楼》说产业,如何留惠于子孙;《夏宜楼》说望远镜,有猎奇之嫌;《归正楼》说诡谲之智,最后走上正道;《萃雅楼》说同性恋,即使是男子也不能强求;《拂云楼》说丫环胜过小姐,能红的确聪明;《十卺楼》说石女,十次婚姻还是此女;《鹤归楼》最为曲折,说夫妻离别之道;《奉先楼》说女子忍辱抚养儿子,颇有烈节;《生我楼》说儿子失而复得,团圆最让人喜悦,也巧到了极致;《闻过楼》说归隐未成,顾呆叟实际上就是他的化身,他的经验和智慧都在此中。 

《十二楼》具有很强的娱乐性,作者用喜剧结构来写小说,格调轻松快乐。他的作品往往不具有深刻的社会内涵和思想境界,但每一篇都清新风趣,惹人喜爱。 十二个故事,绝大多数出身于李渔自己的构思,而不是引用别人素材。作品都主题鲜明,线索明晰,中心人物贯穿始终,在叙述过程中决不横生枝蔓。情节设计新颖奇特,尽量曲折出奇,悬念丛书,出人意表,但衔接上自然合理,不留破绽。而结局又是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小说出于好看,以及娱乐功能的时代需求,在节叙事上未免有“人工”的痕迹,但也处处流露着“天成”。每个故事里的人都有其宿命的一生,包括李渔自己。

《十二楼》的最早版本为光绪聚德堂藏本《觉世名言十二楼》。

今有:《十二楼》崔子恩校點,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十二楼》李聪慧點校,中华书局2004年版。 

42、《照世杯》

清代白话短篇小说集。题“酌元亭主人编次”,卷首有“吴山谐野道人序”,每卷后有“谐野道人评”。作者本名生平无考,序中提到“紫阳道人”和“睡乡祭酒”。“紫阳道人”为《续金瓶梅》作者丁耀亢的号,“睡乡祭酒”为《无声戏》序评者杜浚,两人皆明末清初人,据此可推知作者“酌元亭主人”也是明末清初人。

《照世杯》成于顺治末年,共四卷,每卷演一故事。卷一《七松园弄假成真》,叙苏州才子阮江兰不得上流女子赏识,却在青楼中得遇知己。此篇不出才子佳人小说的格局,唯佳人换做了青楼妓女。卷二《百和坊将无作有》,叙一无赖儒生欧滁山骗人终被无赖所骗。卷三《走安南玉马换猩绒》,叙商人杜景山受安抚迫害往安南交易猩绒终于幸免于难。卷四《掘新坑悭鬼成财主》,叙土财主穆太公开厕所发财,其子学赌博居然进学成名。四篇小说描摹世情颇为真切,富于讽刺意味,尤其是卷二对欧滁山的行径和卷四对穆太公的丑态,都有极生动的刻画,夸张而不失真,淋漓尽致地揭露了他们的丑恶灵魂。此外,卷三描写广西边境的集市贸易,卷四描写赌博情形,都可作民俗考据的材料。《照世杯》于卷名之下又列有偶句的子目,体制略似章回小说,但叙述又并未按子目分段,其篇幅稍长于短篇,不及后来的中篇,是短篇小说向中篇小说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形式,具有话本小说的艺术风格,不同于俗套的才子佳人之作。小说缺乏剪裁,写事态人情之龌龊,亦缺少深刻的意蕴。此书并无淫词秽语,亦无违碍清廷之事,不知因何遭朝廷禁。

今有:《照世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豆棚闲话•照世杯校注》陈大康校注,台湾三民书局1998年版。 

43、《豆棚闲话》

清代白话短篇小说集,题“圣水艾衲居士编”,作者真实姓名不详。胡适认为艾衲居士是杭州人,因为“圣水大概就是明圣湖即杭州西湖“,因为《水经注》里已经写明“明圣湖”即“西湖”“。天空啸鹤漫题的《豆棚闲话叙》说:“有艾衲居士者……卖不去一肚诗云子曰,无妨别显神通;算将来许多社弟盟兄,何苦随人鬼诨。况这猢狲队子,断难寻别弄之蛇;兼之狼狈生涯,岂还待守株之兔。”这篇“叙”称赞艾衲居士有惊世脱囊的才学,又透露他没有并未通过科举出头地。其中“算将来许多社弟盟兄”,是说艾衲居士参加过明末清初兴盛的士人结社。这篇“序”为我们多少透露出艾衲居士的生平和为人状况。

《豆棚闲话》的特点,一是以豆棚下轮流说故事为线索,串联起12篇故事,本书将十二则内容不相属的短篇小说,藉由人们在豆棚下乘凉时轮流说故事为枢纽,有机地串接在一起,结构别具一格。类似西方的小说《一千零一夜》,《十日谈》,在中国短篇小说集可称首创。二是思想激愤,每多荒谬不经、追求新奇的翻案文章,如《范少伯水葬西施》中把范大夫写成个奸诈小人,好利忘义,借西施帮助勾践灭了夫差,又怕西施逞吴宫娘娘的威风,泄露了他那种“暧昧心肠”,于是假请西施赏月,当心一推,(西施)便“直往水晶宫去了”。一篇故事说得头头是道,读者也可以从他的翻案文章中看出作者对所谓建国中兴名臣,真能看到骨子里去。《首阳山叔齐变节》,把历来推崇不食周粟的忠臣叔齐,写成一个忍受不了腹中饥饰饿,贪图声名利禄的小人。三是语言酣畅,在清朝拟话本小说中堪称上乘。三是冷嘲热讽,意味隽永,随意生发,以抒胸中不平之气,《大和尚假意超升》,写一个僧中的败类,假借佛门,骗人钱财,最后被人设计焚死。《小乞儿真心孝义》,又从正面说起,借乞丐的真孝顺,讽刺富贵官宦人家的孝顺是“墓顶夸张,坟头热闹”。,鸳湖紫髯狂客在总评中说艾衲居士满口诙谐,满腔激愤冷眼奇怀,写出了封建社会中一班假道学、伪君子的真面目上。四是将各种写作技巧运用得恰如其分。尤其是鲜活生动的比喻及方言、迭字的特殊运用技巧,更是超越同时期的作品之上.也因为些特色,才使得作品更具有趣味性。

《豆棚闲话》的思想复杂性也反映了作者思想上的矛盾:一方面反佛道;另一方面深受佛道观念影响.一方面维护新朝;另一方面对于投靠新朝的旧臣民也有所批评.表面上他不受命运束缚,不赞成凡事皆由命定;但骨子是个不折不扣的宿命论者。胡适对《豆棚闲话》基本上持批评态度,他在《豆棚闲话笔记》写中道:“此中十二篇都不是好小说,见解不高,文字也不佳”。《豆棚闲话》内容杂陈、《豆棚闲话》在“探新求奇”这一面上的确上是作足了文章,加之作者艾衲居士是明末遗民,经历了明亡清兴那个乱离兵火的时代,思想颇多矛盾冲突之处,写书基本是以“泄愤”为目的,所以此书尽管在见解和文字”上“不高“、不佳”,但却是中国古典小说中不可不提的一部以翻案致胜的奇书。

《豆棚闲话》最早版本为康熙写刻本,十二卷,十二则。

今有:《豆棚闲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豆棚闲话·照世杯校注》陈大康校注,台湾三民书局1998年版。张敏校点《豆棚闲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44、《娱目醒心编》

清代白话短篇拟话本小说集。全16卷。署“玉山草亭老人编次。葺城自怡轩主人评”,卷首有“自怡轩主人”序。“草亭老人”即杜纲。杜纲(约1740-约1800),字振三,号草亭,江苏昆山人。少有名声,补诸生,但终生不得志,未能中举入仕,以著书自娱。所著有《近是集》、《北史演义》六十四卷,《南史演义》三十二卷。“自怡轩主人”即许宝善,字敩虞,一字穆堂,江苏青浦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进士,累官监察御史,丁内艰归,不复出,以诗文自娱。

《娱目醒心编》原刊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每卷分2回或者3回,故事占有1回以上篇幅者计有23则。书中所叙多是杜纲家乡昆山一带明朝至清初的轶闻琐事,内容大抵关涉忠孝节义。其中亦采自他书者,如卷五《执国法直臣锄恶,造冤狱宵小害良》即据《明史》卷二百零六“马录”等传,卷七《仗义施恩非望报,临危获救适相酬》录自《醉醒石》“曾公子篇”,卷八《御群凶顿遭惨变,动公愤始雪奇冤》据《明史》卷三百零一嘉定张氏传和《归震川集》之《贞妇辨》,卷十一《诈平民恃官灭法,置美妾藉妓营生》录自《石点头》第八卷《贪婪汉六院卖风流》,卷十三《争嗣议力折群言,冒贪名阴行厚德》中第一回录自《醒世恒言》第二卷《三孝廉让产立高名》,卷十四《遇赏音穷途吐气,酬知己狱底抒忠》第一回录自《古今小说》第八卷《吴保安弃家赎友》。

全编内容平庸,虽欲藉因果报应来劝忠说孝,但其夸饰和虚构不近情理,如卷二叙述唐长姑在夫死子亡之后,为了接续夫家宗嗣,竟把妹妹嫁给自己的69岁的公公,这种不近常情的行为,作者竟予以歌颂。又如卷五叙明朝李福达狱,据《明史》马录最终冤死广西南丹卫戍所,此编却改篡为马录钦召进京复为御史,借以证明天公报应纤毫不爽。这说明白话短篇小说至清初已入穷途。惟卷五所记廷杖情形为他书中少见,可资异闻。

《娱目醒心编》最早刊本为乾隆五十七年(1792)刊本,现藏北京国家图书馆。

今有:《娱目醒心编》中国十大秘抄本第九卷,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年版;点校本《中国古典小说名著百部》华夏出版社1998年出版;《话本小说》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版;《古本小说集成》第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影印。 

45、《西湖佳话》

清代白话短篇小说集,全称《西湖佳话古今遗迹》。全书16篇,共16万字。题“古吴墨浪子搜辑”,作者生平事迹无考,成书于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全书以西湖名胜为背景,叙述葛洪,白居易,苏轼,骆宾王,林逋,苏小小,岳飞,于谦,济颠,远公,文世高,钱镠,圆泽,冯小青,白娘子,莲池的故事.共十六篇。故事皆与西湖名胜有关。大多根据史传、杂记和民间传说写成。意在“西湖得人而题,人亦因西湖而传”。其中《道济颠玩世装疯》《雷峰怪迹》记载人们熟知的济公和白娘子的故事,文笔朴素,叙述生动。

《西湖佳话古今遗迹》最早刊本为清康熙金陵王衙本,现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清乾隆十六年会敬堂刻本,现藏于大连市图书馆;另有金阊绿荫堂袖珍本;上海文选书局石印本。

今有:《西湖佳话》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西湖佳话》,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新1版,1958年版;《西湖佳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西湖佳话》邵大成校注,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西湖佳话》邵大成校注,浙江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46、《玉娇梨》

又名《双美奇缘》,清代长篇世情小说,原题“荑荻散人编次”。“荑荻散人”又作“荑荻山人”、“荻岸散人”,与《平山冷燕》题名相同。至于“荑荻散人”是谁?有人说他是清代秀水人张匀,有人认为他就是清代著名的小说家天花藏的主人,但都证据不足,无从确证。天花藏主人,又号荑秋散人、荻岸散人、夷狄散人、素政堂主人,真实姓名不详,现仅能根据一些作品及序跋对其生平作一大概推测。天花藏主人为明末清初时人,他早年“笃志诗书,精心翰墨”,志向颇高,但现实粉碎了他的梦想,“青云未附,彩笔并白头并垂”,于是便从事小说的创作与出版,“借乌有先生以发泄黄粱事业”。题为天花藏主人编著的小说有《人间》、《济颠大师醉菩提全传》、《玉支玑小传》、《梁武帝西来演义》、《鸳鸯媒》。由他作序、出版的小说有《两交婚小传》、《定情人》、《画图缘小传》、《金云翘传》、《锦疑团》、《幻中真》、《飞花咏》、《赛红丝》、《麟儿报》和《后水浒传》。另外,《玉娇梨》与《平山冷燕》也可能是他创作。

《玉娇梨》全书20回。主要写青年才子苏友白与宦家小姐白红玉(又名无娇),卢梦梨为了爱情经历了种种磨难,最终大团圆的爱情故事,是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其中两个女主人公性格鲜明,各有特色;苏友白为求佳人,不惜一切,也显示出独特的胆识和纯真的性格。该故事曾先后被译为法,英,德文,在国外有较大影响。法国第一代汉学家弗莱雷(Nicolas Freret)的第一篇汉学著作就是关于《玉娇梨》的介绍和研究。法国第一位汉学教授阿贝尔•雷慕沙(Abel Rémusat,1788-1832)于1826年将黄嘉略(弗莱雷的老师)未完成的《玉娇梨》译完并在巴黎正式出版,为此还写了一个长达数万言的“序言”,对中国小说的产生、发展和主要内容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并根据西方的理解作了分类,这是法国汉学家研究中国古典小说第一篇重要论文。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在其《历史哲学》中也提到了《玉娇梨》,可见其影响的深入。

《玉娇梨》初刻年代不详。北京图书馆原存清乾隆年间刻本《(新刻天花藏批评)玉娇梨》,四卷二十回,有图,系青云楼藏板,惜乎今已无存。

今有:《玉娇梨》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小说史料丛书》1983年点校本,以清聚盛堂本为底本,参校清聚锦堂本。2006年出新一版;《玉娇梨》华夏出版社1995年版;《玉娇梨》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玉娇梨》,安徽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47、《平山冷燕》

又名《四才子书》,清初一部流传甚广,影响颇大的才子佳人小说。题为“荻岸散人编次”。荻岸散人究竟为何许人也,历来没有定论。清朝盛百二《柚堂续笔谈》认为是嘉兴张博山十四五岁时所作,其父笔削续成之。按博山名劭,清康熙时人。阮元《两浙猷轩录》称其“少有成童之目,九龄作《梅花赋》惊其师。”但据鲁迅推断,其“文意陈腐,殊不类童子所为”。“盖早慧,故世人并以此书附著于彼。”(《中国小说史略》)。

《平山冷燕》共二十回,主要描写“先朝”隆盛时的四名才子、才女平如衡、山黛、冷绛雪、燕白颔的爱情纠葛,叙述他们才华出众,深得皇帝赏识,最后双双成亲的故事。书名即由四人的姓氏连缀而成。书中所写两个才女,一方面不但诗才卓异,而且机敏过人,老练成熟,令众多须眉自叹弗如;另一方面,又忠君孝父,恪守仁恕,是儒家伦理道德的化身和典范。全书情节,虽以爱情为主,却绝不涉及淫辞秽行,至其语言亦渐臻纯熟规范,达到“雅”和“俗”的统一,但人物语言缺乏个性特色。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认为它的主旨是“显扬女子,颂其异能,又颇薄制艺而尚词华,重俊髦而嗤俗士”,其思想倾向还是值得肯定的。

《平山冷燕》在清初曾译成满文,同《玉娇梨》一样,该故事曾先后被译为法,英,德文,在国外有较大影响。雷慕沙的学生,十九世纪欧洲最优秀的汉学家、法国东方语言学院教授和国家图书馆副馆长、著名的中国通俗小说研究专家儒莲(StanislasJulien,1797-1873)于1860年翻译的《平山冷燕》在巴黎迪迪埃出版社出版,在其“序言”中儒莲指出:对一个真正的东方学者来说,“仅仅研究中国人在社会关系中的表现是不够的”,还必须“熟悉他们的文学作品”,特别是风俗小说。他说:“若要彻底了解我们今后将与之共同生活和互相往来的民族风俗习惯和性格特征,研究这些作品是十分有益的”。他身体力行,前后翻译的中国戏曲小说除《平山冷燕》外,还有《白蛇精记》(1834)、《玉娇梨》(1864)、并于1834年逐字逐句翻译了元人杂剧《赵氏孤儿》,包括全部曲辞。

《平山冷燕》现存最早版本是顺治十五年(1658年)由天花藏主人作序的《新刻批评平山冷燕》本,现存于大连图书馆。此外,尚有聚锦堂刊天花藏七才子书本及退思堂刊天花藏七才子书本、玉兰堂本、静寄山堂本等。

今有:《平山冷燕》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小说史料丛书》(26册)1983年1版;2006年版;《平山冷燕》李致中校点,春风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平山冷燕》大众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平山冷燕》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平山冷燕》,安徽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48、《好逑传》

清代长篇小说,又名《侠义风月传》,坊本亦名《第二才子好逑传》,卷首题“名教中人编次”,“游方外客批评”。著者批者俱不详。

《好逑传》全书四卷,十八回。讲述的是铁中玉和水冰心的爱情故事。御史铁英之子铁中玉“既美且才,美而又侠”,曾为援救韩愿妻女,只身打入养闲堂。兵部侍郎水居一之女水冰心美貌聪慧,多次智胜过学士之子。另有恶霸过其祖仗势逼婚,后为铁中玉路遇所救,而铁因此遭害致疾,冰心则不避嫌疑,迎至家中护视,彼此相敬。二个在患难相助之中,互通情愫,却又谨守礼义大防,几经曲折后,铁中玉得中翰林,最终御赐婚姻,终成“好逑”。其中水冰心抗婚一段颇为曲折,显示了她“临事作为,却又有才有胆,赛过须眉男子”的性格特色。全书大旨在宣扬“守经从权”之说,将纲常名教与青年男女正当交往调合起来,使“名教生辉”,“以彰风化”,因此夹有大段说教。但从结构语言来看,在明清之际诸多才子佳人小说中属于上乘。

同《玉娇梨》、《平山冷燕》一样,该书在欧洲影响很大。此书18世纪传入欧洲,有英﹑法﹑德文译本,是最为当时欧洲人熟知的、也被认为是中国最优秀的一部中国长篇小说,曾得到德国作家歌德的赞赏。目前外文译本已达15种以上。

据康熙、乾隆间人夏二铭《野叟曝言》载:《好逑传》“版清纸白,前首绣像十分工致”,可知该书早在清初已刊行于世。是书创作时间当更早,学者多认为作于明代。夏二铭所见本久已失传。今天见者,有独处轩藏版大字本、萃芳楼藏版本、凌云阁梓本、三让堂刊小字本、焕文堂刊本等。

今有:《好逑传》,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小说史料丛书》1983年1版,2006年版;《好逑传》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说集成》1991影印;《好逑传》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好逑传》中州书画社1980年版。 

49、《铁花仙史》

清代长篇小说。题“云封山人编次”。作者姓名、身世均无考。全书26回,写王儒珍、蔡若兰、苏馨如、陈秋遴、夏瑶枝以及苏紫宸等人悲欢离合故事。王儒珍和蔡若兰在襁褓之时便由父母约为婚姻。后王家衰落,王儒珍考科举又屡遭失败,蔡若兰之父便为女儿另选高门。王儒珍的同窗好友陈秋麟当时已中解元,闻此讯忙托人向蔡家求婚,打算迎亲时让给王儒珍;不料蔡若兰逃婚出走,为钱塘知县苏诚斋收养。数年之后,蔡若兰之父晚年孤寂,深悔当年退婚之事,便认王儒珍为义子,并为其娶苏诚斋之女。王儒珍在岳父家见到蔡若兰的旧婢,方知苏诚斋的养女就是蔡若兰,又娶了蔡若兰。此书头绪纷繁不仅在情节上趋向与神异、战争相揉和,而且其反映社会生活面也较前期作品更为广泛,但文笔较为拙涩。

《铁花仙史》今存最早版本为光緒十八(1892)壬辰年孟冬月春申浦石印本。

今有:《铁花仙史》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铁花仙史》,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小说史料丛书》1983年1版,2006年版;《铁花仙史》,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说集成》1991影印。 

50、《二度梅》

清代章回体通俗长篇小说。全书40回,约15万字。卷首题“惜阴堂主人编撰”,作者真实身份无考。

《二度梅》写梅、陈两家的悲欢离合的故事。其中,着意描绘了梅魁之子梅良玉、陈东初之女陈杏元的爱情故事。故事讲述了唐朝肃宗年间,奸相卢杞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吏部都给事梅魁,进而加害其妻儿。小说以忠臣冯天乐等人与奸相卢杞的明争暗斗展开情节,以皇帝清正、奸人遭惩、梅氏冤雪,其子在逆境中奋斗,中状元、拜宰相而告结束。其中穿插梅良玉与陈杏元的爱情故事,书中有这样的情节:梅父遭宰相卢杞陷害后,梅良玉在盛开梅花被狂风全部吹落的当晚设祭,祈祷梅花重开二度,父冤得以昭雪。后来,梅花果然二度怒放。梅、陈二人历经患难,终得圆满结局。全书语言流畅,情节曲折,充满浪漫的传奇色彩。这两个青年人的爱情故事交插描绘,彼此辉映,构成了曲折复杂、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使整个作品变化多端,波澜起伏,不时陷入绝境,旋即绝处逢生,颇能扣人心弦,是一部可读性很强的小说。后京剧、越剧、评剧、庐剧均有改编和演出。

今有:《二度梅》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小说史料丛书》1983年1版,2006年新一版;《二度梅》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说集成》1991影印;《二度梅春秋配绣球缘》珠海出版社2005年版;《海市蜃楼志二度梅》,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版。

51、《红楼梦》

清代章回体长篇世情小说,原名《石头记》,又名《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曹雪芹撰,高鹗续。曹雪芹(约生1724—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祖籍河北唐山(一说辽宁铁岭,一说辽宁辽阳)。其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家奴)。曹雪芹的高祖因随清兵入关有功得受官职。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祖父曹寅,父辈的曹颙和曹頫相继担任江宁织造达60余年之久,颇受康熙帝宠信。曹家也因此成为当时财势熏天的“百年望族”。雍正初年,由于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牵连,曹家遭受多次打击,曹頫被革职入狱,家产抄没,举家迁回北京,家道从此日渐衰微。这一转折,使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更清醒地认识了社会制度的实质。从此他生活一贫如洗,但他能诗会画,擅长写作,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专心致志地从事小说《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写出了这部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向巅峰的文学巨著《红楼梦》。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幼子夭亡,曹雪芹陷于极度的忧伤和悲痛之中,到这一年的除夕(1763年2月1日),因贫病无医而逝世。《红楼梦》在曹雪芹手中并未全部完成,只写了八十回。后四十回由高鹗续成。高鹗(约1753—约1815),字兰墅,一字云士,别号红楼外史,汉军镶黄旗内务府人,祖籍辽东铁岭。乾隆五十三年(1788)秋天,高鹗参加顺天乡试,得中举人,乾隆六十年(1795),又中进士,任内阁侍读。后来,高鹗历任顺天乡试同考官、江南道御史、刑科给事中。大约在中进士前,高鹗将八十回《红楼梦》补成一百二十回。他的续书虽有不合曹雪芹原意之处,但毕竟使这部小说能以完整的故事流传于世,功不可没。对《红楼梦》的完稿和出版起到重大作用的还有程伟元。程伟元,苏州人,乾隆后期,在京花数年之功,搜罗《红楼梦》残稿遗篇,并邀友人高鹗共同承担“细加厘剔,截长补短,抄成全部”的编务,并三次刊印《红楼梦》。

《红楼梦》在流传初期是通过名为《石头记》的手抄本形式流传,成书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这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代表着中国古典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它继承了《金瓶梅》的网状结构特点,以荣国府的日常生活为中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以金陵贵族名门贾、王、薛、史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为暗线。展现了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对现实社会、宫廷、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婚姻、奴婢、等级制度及社会统治思想即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社会道德观念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

另外,该书在我国古代民俗,封建制度,社会图景,建筑金石等各领域皆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可以说是封建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

《红楼梦》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全书规模宏伟,结构严谨,人物生动,语言优美,尤其是真实地再现了人物的复杂性,使我们读来犹如作品中的人物同生活中的人物一样真实可信,《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善,说不得恶,说不得正大光明,说不得混帐恶赖,说不得聪明才俊,说不得庸俗平凡”,令人徒加评论。不仅贾宝玉,林黛玉这对寄托了作者人格美,精神美,理想美的主人公是如此,甚至连王熙凤这样恶名昭著的人物,也没有将她写得”全是坏”,而是在”可恶”之中交织着某些”可爱”,从而表现出种种矛盾复杂的实际情形,形成性格”迷人的真实”。作者善于通过那些看来十分平凡的,日常生活的艺术描写,揭示出它所蕴藏的不寻常的审美意义,甚至连一些不成文的,史无记载的社会习惯和细节,在红楼梦里都有具体生动的描绘。小说作者还充分运用了我国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音乐等各类文学艺术的一切优秀传统手法,使这部小说始终荡漾着充满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飘散着东方文化的芬芳。

《红楼梦》对后代的影响是巨大的,自乾隆年间始,各种关于《红楼梦》的续作纷纷出笼。据有关学者统计,《红楼梦》的续书种类高达百余种,如《后红楼梦》、《红楼后梦》、《续红楼梦》、《红楼复梦》、《红楼梦补》、《增补红楼》、《红楼》、《红楼梦影》等。甚至可以这样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部长篇小说的社会影响和艺术成就超过《红楼梦》。几百年来,几乎所有的有成就的作家,都有意或无意中受到过《红楼梦》的影响。

《红楼梦》现存最早手抄本是乾隆甲戌年(1754年)本,但只有不连续的16回。后来又发现了若干手抄本,较重要的如乾隆庚辰年(1760年)抄本,今存78回。这些手抄本都题名《石头记》,并且有署名“脂砚斋”等人的许多评语,所以又被称为“脂评本”,简称脂本;脂本何以出现并流传,尚有争议。

现在流行的《红楼梦》有两种本子:八十回本和百二十回本。前者是乾隆五十七年壬子(1792)以前流行的一种抄本,比较接近曹雪芹原著,当时称为《石头记》,上面有或多或少的脂砚斋评语,一般称为“脂评本”。后者是经过高鹗几次删改,并续作了后四十回,凑成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这个本子由程伟元用活字排印两次:第一次在乾隆五十六年辛亥(1791),一般称为“程甲本”,第二次在第二年,一般称为“程乙本”。程甲本改动原文较少,程乙本则把曹雪芹原著改得很多。现在通行的百二十回本《红楼梦》是一九五七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根据程乙本加以校订的本子。一九七三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第十次印刷”出版的四卷直排本,一九七四年重印的横排本,其正文仍是一九五七年采用的程乙本。

至于前八十回的脂评《石头记》,现在有一九五五年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的七十八回抄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和一九七五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重印本。另有最近影印的有戚蓼生(1732—1792)序的清末有正书局大字本《石头记》。前者所缺第六十四、六十七两回,则用别的旧钞本补抄配足。后者曾于一九五八年排印,作为《红楼梦八十回校本》。另有一个十六回残本的脂评《石头记》,一九七五年上海人民出版社也有影印本。一九五五年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至于后四十回中文字和情节的改动,则用程甲、程乙两种本子互相对勘。 

52、《儒林外史》

清代长篇章回小说,吴敬梓撰。吴敬梓(1701—1754年),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吴家是当地世代书香的名门望族,曾出过榜眼、探花,但到吴敬梓父亲一辈时,吴家的功名已不再显赫。吴敬梓的生父是吴雯延,但他过继给长房吴霖起为嗣。吴霖起为康熙间拔贡,曾任赣榆县教谕。吴敬梓十三岁时母亲去世,十四岁随父亲来到赣榆县。由于吴敬梓是嗣子,吴霖起死后引起遗产继承的纠纷,家道开始衰落。遗产纠纷给吴敬梓以很大刺激,使他对封建家族制度中的某些丑恶方面开始有所认识。由于他生性豪放,又不善于治家理财,不久就将继承的两万多两银子挥霍殆尽,不得不于雍正十一年(1733)举家从全椒迁至南京,过着贫穷而狂放的生活。吴敬梓自幼聪颖,读书刻苦,在二十三岁时考取秀才,但此后未能中举。乾隆元年(1736),吴敬梓被安徽巡抚推荐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但他称病不赴,从此也不再参加科举考试,后来干脆连秀才籍也放弃了。吴敬梓在南京的二十年中,生活越来越贫困,有时甚至无米下锅,冬天则靠围绕南京城墙走几十里取暖。晚年客居扬州,尤落拓纵酒。后卒于客中。著有《诗说》七卷,《文木山房集》五卷,诗七卷,小说《儒林外史》约成书于吴敬梓五十岁前,这部小说大约用了他近20年的时间,直到49岁时才完成。

《儒林外史》是部批判科举制度并揭露封建社会黑暗的杰出的讽刺小说。也是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全书共五十六回(按:也有人认为最后一回非吴敬梓所作),约四十万字,描写了近两百个人物。小说假托明代,实际反映的是康乾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功名和生活。吴敬梓对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的成功塑造,以及对吃人的科举、礼教和腐败事态的生动描绘,使他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之一。书中的故事情节大都是以真人真事为原型塑造的。它真实地描绘了康乾时期知识分子生活的沉浮,境遇的顺逆,功名的得失,仕途的升降,情操的高尚与卑劣,理想的倡导与破灭,出路的探索与追寻。吴敬梓以对待功名富贵的态度来肯定或否定书中人物,如匡超人假造文书,冒名代考,却被温州学政“把他题了优行,贡入太学肄业”,严贡生无恶不作,却被前任周学台推举为“优行”;作者无情地鞭挞丑恶事物时,同时也歌颂正面人物,王冕是书中的第一流人物,为人“嵚崎磊落”,庄绍光追求“以礼乐化俗”、“以德化人”等。

《儒林外史》的艺术特色:一是语言朴素、幽默,极具讽刺性,鲁迅赞其为“戚而能谐,婉而多讽”,将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假名士的庸俗不堪,贪官污吏的卑鄙刻薄刻画的穷形尽相。二是是结构松散,没有贯穿首尾的主干。全书56章,由许多个生动的故事串联而成,“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

《儒林外史》对后来的中国文学也是影响巨大。胡适认为后来的晚清谴责小说,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官场现形记》、《老残游记》、《孽海花》以及《海上花列传》,都是继承《儒林外史》的余绪。《儒林外史》不仅直接影响了近代谴责小说,而且对现代讽刺文学也有深刻的启发。现在,《儒林外史》已被译成英、法、德、俄、日等多种文字,成为一部世界性的文学名著。有的外国学者认为:这是一部讽刺迂腐与卖弄的作品,然而却可称为世界上一部最不引经据典、最饶诗意的散文叙述体之典范。可作成为全世界了解中国科举制度的一部活的生动的参考。

《儒林外史》原本仅55回。根据程晋芳《怀人诗》,可以证明在吴敬梓49岁的时候已经脱稿,但是直到作者死后十多年才由金兆燕给他刻了出来。这个刻本,今已失传。现在通行的刻本是56回,其中最末一回乃后人伪作。

《儒林外史》目今可以见及的旧评本有四种,即清嘉庆八年(1803年)的卧闲草堂本,咸丰三年(1853年)至同治元年(1862年)之间完成的黄小田评本,同治十三年(1874年)的齐省堂评本,以及与齐本几乎同时的天目山樵(张文虎)评本。

今有:《儒林外史》张慧剑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1978年版,1995年版;《新批〈儒林外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此评本以卧闲草堂本作底本,以潘氏抄本等多种刊本为校本和参校本,予以分段、标点,在此基础上重新批评;《儒林外史》岳麓书社1988年版。 

53、《隋唐演义》

清代长篇白话历史演义小说,褚人获编撰。褚人获(1625~1682)字稼轩,一字学稼,号石农,别号后进没世农夫,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为人交游广泛,与尤侗、洪升、顾贞观、毛宗岗等清初著名作家过从甚密。一生功名仅止于秀才,终身不仕但文名甚高,能诗善文,尤喜涉猎历代稗史轶闻,著作颇多。康熙二十九年(1690),褚人获编成《坚瓠甲集》,此后经过十余年的苦心结撰,陆续编成《坚瓠十集》、《续集》、《广集》、《补集》、《秘集》与《馀集》等共六十六卷。此外又有《读史随笔》、《退佳琐录》、《圣贤群辅录》、《续蟹集》、《宋贤群辅录》与《鼎甲考》等著作刊行于世。最能代表其文学成就的是《隋唐演义》。作者在书的“自序”中言:“昔人以《通鉴》为古今大账簿,斯固然矣。第既有总记之大账簿,又当有杂记之小账簿,此历朝传志演义诸书所以不废于世也。”看来他是把历史演义当做史传的另一种形式来对待的。

《隋唐演义》20卷,100回,70余万言。是一部兼有英雄传奇和历史演义双重性质的小说。以隋朝末年农民起义为故事背景,讲述隋朝覆灭与大唐建立的一段历史演义。

本书的整体结构以史为经,以人物事件为纬,以隋炀帝、朱贵儿、唐明皇、杨玉环的“两世姻缘”为“大框架”,自隋文帝起兵伐陈开始,到唐明皇从四川还都去世而终,记说了隋唐一百七十多年的历史,主要写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隋末宫廷故事,以隋炀帝和朱贵儿的旖旎艳情故事为中心,描写了隋末宫廷生活的豪华奢靡,刻画了隋炀帝的荒淫残暴。这部分描写,铺陈华丽,富有时代气息,客观地反映了隋末农民战争的社会背景。二是唐代宫廷故事,以唐明皇杨贵妃的风流情事为线索,展示了唐代宫廷生活的骄奢淫逸;同时也描写了李世民亲刃兄弟,武后、韦后的谋杀亲夫、争权夺宠、至酷无情。这部分描写则笔力浮泛,情致不足,不及隋代部分。三是草莽英雄的故事,如秦琼、单雄信、程咬金、王伯当、花木兰等事迹,都空插在前七十回之中,描写他们起兵反隋,追随李世民打天下的传奇经历,颂扬了他们的侠义勇武。这些故事,多串联于隋唐两代朝政之间,用笔粗豪,形象生动,不乏精彩之处。在描写中,对隋亡后十六院夫人的流落江湖的同情,对秦琼英雄失意的感叹,虽然均以旧本,但与作者自己的“鹱落”、“困顿”情绪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作者在《隋唐演义》写作过程中,广博采集当时流传于世的大量野史传奇,更直接的则是依据罗贯中的《隋唐志传》、齐东野人的《隋炀帝艳史》,以及袁于令的《隋史遗文》等演义小说,又参考了明刊本《大唐秦王词话》、无名氏《隋炀帝艳史》以及唐宋传奇、戏曲、民间传说等材料,如《海山记》、《迷楼记》、《开河记》、《开元天宝遗事》、《太真外传》等。作者广采博收,精心编撰,重新综合加工,改写修饰,将众多的人物、繁杂的事件,悠长的历史熔于一炉,形成一部有机的艺术整体。形成了自己的情节体系,可谓后来居上全书叙述生动,语言流畅,小说中塑造人物个性鲜明,故事情节脍炙人口。其中的经典段落,经久不衰。在说唐故事演变过程中,群雄反隋,尤其是瓦岗寨英雄们的反抗故事,有较好的基础,褚人获对这一部分的加工也最见功力,不但思想内容上多有可取,艺术上也取得了一定成就。它较成功地塑造了秦琼、单雄信、程咬金等草泽英雄的群像。这些人物,既有传奇色彩,又是生活中活生生的个性不同的人。如单雄信耿直淳厚而自视甚高,程咬金鲁莽而风趣善谑,罗成勇猛而少年气盛,都给人留下较深刻的印像。作者不但注意从重大的事件、情节中写人,还能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细微的感情和心理。如描写主要人物之一的秦琼的许多节文字,就相当精彩、细腻。

《隋唐演义》是隋唐历史小说集大成之作,也是有“清一代历史演义小说最优秀的一部”之称。但其思想和艺术上也有局限,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它不仅以大量篇幅直接进行封建伦理道德的说教,而且正面塑造了以愚忠求宠的王义、姜亭亭夫妇的形象。如小说花费大量的笔墨写王义夫妇怎样用头发做成“青丝帐”以谢“隆恩”,博得隋炀帝一笑。作者对这对愚夫愚妇的“品行”津津乐道,赞赏不已。又如,作者谴责了隋炀帝的暴政,却又不厌其烦地渲染朱贵儿等人以“殉节”报答昏君的故事。这表明,在作者的心目中,“忠君”是至高无上的道德准则,即使这“君”如狼似虎。第二,作品在总体结构上以朱贵儿、隋炀帝与唐明皇、杨贵妃的“两世姻缘”为副线,以欣赏的态度写了这两对情人的“爱情”。第三,从全书看,《隋唐演义》以史为经,以人为纬,结构全书,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的体系。但有些地方剪裁不够精当,繁琐冗长,接榫处也不够圆转自然。

《隋唐演义》现存最早版本为康熙年间四雪草堂刻本。

今有:《隋唐演义》中华书局1986年版,即以康熙年间四雪草堂刻本为底本;《隋唐演义》长春出版社版2008年;《隋唐演义》时代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隋唐演义》黄山书社2009年版。 

54、《女仙外史》

清代长篇神魔小说,吕熊撰。吕熊字文兆,号逸田,亦称逸田吕叟,江苏昆山人。约生于明崇祯末年,卒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左右,享年八十有余。年轻时因明王朝灭亡,其父令其学医,不参加科举考试。吕熊极喜爱诗歌、古文与书法,他的朋友称其为人“性情孤冷,举止怪僻”,“文章经济,精奥卓拔”。曾为直隶巡抚于成龙幕僚,参与治河事,又曾南下广东,为广州修郡志。清康熙四十年(1701),吕熊会见江西提刑按察使刘廷玑,提及自己创作小说《女仙外史》的计划,第二年刘廷玑为吕熊提供“适馆授餐”的条件,使他能专心于创作。这部小说最后大约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完稿。除《女仙外史》外,吕熊还撰有《诗经六义辨》、《明史断》、《续广舆志》等作,今俱不传。

《女仙外史》100回。叙明代永乐年间山东蒲台县农民起义领袖唐赛儿事。吕熊在“自叙”中叙述其创作动机是:“夫建文帝君临四载,仁风洋溢,失位之日,深山童叟莫不涕下。熊生于数百年之后,读其书,考其事,不禁心酸发指,故为之作《外史》。”可见小说的宗旨是假借唐赛儿神魔异事来讨伐燕王朱棣,为建文帝鸣不平。小说云天界矢狼星因调戏嫦娥被贬下界为大明燕王朱棣,嫦娥愤而投胎于山东蒲台唐氏之家,即唐赛儿。月宫诸仙也先后前来辅佐。赛儿得天书宝剑,苦练成功,济贫助弱,结识豪杰,准备起事。时,洪武崩,建文帝即位。燕王起兵南下,建文帝僧装出逃,南京陷落,燕王即位。唐赛儿以勤王之名起义,攻陷青州、济南。各路英雄闻讯来归。剑仙聂隐娘、公孙大娘等也下界相助。赛儿率军北上,燕王震惊,欲重礼聘赛儿为正宫,遭拒。几番鏖战,义军逼近北京,与助燕的道人、法师展开了神魔斗法。永乐22年,燕王征漠北车手凯旋途中,赛儿也白日飞升回月宫。

小说情节是史实虚幻并存小说前14回据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有关叙述而加以发挥,叙唐赛儿奇异诸事。其後写燕王朱棣起兵靖难,族灭方孝孺﹑景清﹑铁铉等建文诸臣,篡位登基数回,又多据史实。以下80回叙唐赛儿起事,集合景﹑铁诸人之後,尊奉建文正统,连拔青﹑登﹑兖诸州,占据中原,对抗燕兵等事,则纯然出於虚构。

《女仙外史》选材命意有其新异之处,并富有浪漫色彩地塑造了一大批性格鲜明独特的巾帼英雄形象,对后世小说如《红楼梦》、《镜花缘》颇有影响。但大旨在于声讨朱棣篡位,而将农民起义仍复纳入封建正统轨道之内,且又将唐赛儿反抗朱棣的斗争,归结为嫦娥与天狼星的夙怨。至於将魔﹑仙﹑佛并称三教,间以仙灵幻化,称兵斗法,则又堕入明代神魔小说旧套,文笔亦不见佳。

《女仙外史》约成书於康熙四十二年(1703),刊刻于康熙五十年(1711)。原本不传,今存清末坊间石印本。

今有:《女仙外史》,昆仑出版社2001年版;《女仙外史》,齐鲁出版社2008年版;点校本《中国古典小说名著百部》华夏出版社1998年版;《话本小说》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版;《古本小说集成》第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影印;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小说史料丛书》(26册)1983年1版。 

55、《醒世姻缘传》

清代世情长篇白话小说,原名《恶姻缘》。题为“西周生辑著”。据杨复吉《梦阑琐笔》引鲍以文云:“留仙尚有《醒世姻缘》小说。”鲍以文即鲍廷博,是乾隆年间人,距蒲松龄生活时代较近,并曾代赵起杲刻《聊斋志异》,其言必有根据。同时,《醒世姻缘传》的人物情节,与《聊斋志异》的《江城》、《马介甫》等篇也极为相似;而清抄本《聊斋志异摘抄》所录《魏氏》一篇,即是写《醒世姻缘传》第四十二回“妖狐假恶鬼行凶”的故事。据此“西周生”可能就是蒲松龄的化名。蒲松龄介绍见“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简介(四)文言小说别集《聊斋志异》”。

《醒世姻缘传》是继《金瓶梅》之后的又一部以一个家庭为描写中心的长篇白话小说。全书共一百回,长达百万字。主要是描写一个冤仇相报的两世姻缘故事,历史背景是从明代英宗正统年间到宪宗成化以后。头二十二回为前世姻缘,写武城县官僚地主之子晁源射死一只仙狐,又娶娼妓珍哥为妾,纵妾虐妻,以致嫡妻计氏投缳而死。二十三回以后为今世姻缘,地点移至绣江县明水镇;晁源托生为狄希陈,仙狐托生为其妻薛素姐,计氏托生为其妾童寄姐,珍哥托生为妾婢珍珠。珍珠终为寄姐逼死,狄希陈则倍受素姐、寄姐的虐待,而素姐的酷虐尤为异常,她对钬希陈囚禁、针刺、棒打、火烧无所不用其极。后经高僧点明因果,狄希陈诵一万遍《金刚经》,方才解除宿孽。

《醒世姻缘传》的价值,首先在于其中部分故事情节暴露了现实政治的黑暗腐朽。如晁思孝通过行贿,走阉卧门路,得到北通州知州的肥缺,到任之后便大肆贪赃枉法,其子晁源也就借着他的财势,无恶不作。他和妾珍哥逼死计氏后,计家告官,他以大量钱财买通县令衙役,逍遥法外。后来珍哥被判处死刑入狱,他又贿赂典史、在死囚牢中盖起福堂,大摆寿筵。晁源死后,刑房书手张瑞风看上了珍哥,竟在监中放火,烧死另一个妇人,而把珍哥换回家中作妾。这些事情虽然那样骇人听闻,却是封建社会的真实写照。

其次,小说也在客观上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金钱势力的逐渐上升。金钱至上的观念已经在撕裂封建家庭的伦理和感情,所以晁源父子死后,族众就来抢夺财产,素姐怕公公的妾“生了儿子,夺了他的家私”,竟想要阉割公公。金钱至上也渗透到一切社会关系中,作官的污秽狼藉是为了贪财,衙役乡约为非作歹是为了诈财,三姑六婆装神弄鬼是为了骗财,银匠裁缝掺假赚布是为了发财。在社会生活中,也确是“钱能通神”,只要有银子,不论贤愚善恶,都可以弄到官做;也不管罪恶万端,都可以逢凶化吉。所以作者无可奈何地说:“靠山第一是‘财’,第二才数着‘势’。就是‘势’也脱不过要‘财’去结纳。若没了‘财’,这‘势’也是不中用的东西。”

但由于作者世界观的落后,他既站在维护一夫多妻和纲常礼教的立场上,批评这种去“妻虐夫、妾欺正”“阴阳倒置,刚柔失宜,雌鸡报晓”的现象,要求妻要“贤惠”,能“容得妾”;妾应当“老实”,知道“嫡庶”之别;而妻妾都该懂得“夫者,妇之天”,而对丈夫“拿出十分的敬重”。同时,又用佛教因果轮回的迷信思想解释这种“恶姻缘”产生的原因,认为“大怨大仇,势不能报,今世皆配为夫妻”,演为因果报应。这就使整个故事加重了宣传封建道德观念和因果迷信思想的色彩,而在基本思想倾向上成为腐朽落后的东西。另外,为了正纲常,宣善道,调和阶级矛盾,作者又美化了晁夫人。她鉴于丈夫、儿子的恶果,一心信佛行“善”,不仅扶难解灾,感化别人,自己也得到好报。这就把许多社会罪恶归诸个人的思想根源,减弱了作品暴露封建家庭罪恶的现实意义。

《醒世姻缘传》用山东方言写成的,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语言流利酣畅,人物口吻毕肖,诙谐幽默,生动有趣。全书围绕着婚姻主线,大量描绘了社会各阶层的人物群像,老少村俏,各具体态;反映的生活面相当广阔,而且前后照应周到,结构十分严密。这些都表现了小说的艺术成就。是清代长篇小说中优秀之作。胡适曾称赞说:“这是一部十七世纪的写实小说”,又“是一部最丰富又最详细的文化史料”。他预言:将来研究十七世纪中国社会风俗史、教育史、经济史的学者,研究十七世纪中国政治腐败、民生痛苦、宗教生活的学者,都必定要研究这部书。徐志摩对小说作者的“写实大手笔”作了艺术的阐发:“你看他一枝笔就像是最新的电影,不但活动,而且有十二分的声色。”“他把中下社会的各色人等的骨髓都挑了出来供我们鉴赏,但他却从不露一点枯涸或竭蹶的神情,永远是他那从容,他那闲暇。”“他是把人情世故看烂透了。他的材料全是平常,全是腐臭,但一经他的演梁,全都变了神奇的了。”“他的画幅几乎和人生的面目有同等的宽广。”张爱玲1955年2月在给胡适的一封长信中写到:“《醒世姻缘》和《海上花》一个写得浓,一个写得淡,但是同样是最好的写实的作品。我常常替它们不平,总觉得它们应当是世界名著……我一直有一个志愿,希望将来能把《海上花》和《醒世姻缘》译成英文。”

《醒世姻缘传》现存的辛丑十行本现藏大连图书馆藏本(见《大连图书馆藏孤希本明清小说丛刊》第46种);同德堂刻本北京图书馆藏本首都图书馆藏本;另有同治九年刻本,亦藏北京大学图书馆。

今有:《醒世姻缘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和1994年版,均据同德堂刻本影印;《醒世姻缘传》(美)李国庆校注,中华书局2005年版。 

56、《儿女英雄传》

又名《金玉缘》、《日下新书》,清代长篇白话小说,满族文学家文康著。文康姓费莫氏,满洲镶红旗人。字铁山,一字悔庵,号燕北闲人。约乾隆末年至同治初年在世。文康出生于历代显贵的八旗世家,其祖父勒保历任巡抚、总督而至大学士,授军机大臣,充国史馆总裁,兼管理藩院。文康年青时是一个豪放不羁、俊才风发的人物,道光三年(1823)至五年(1825)在理藩院任员外郎,并以提调官和总纂官的身份参与《理藩院则例》的续修工作。道光十九年(1839)至二十二年(1842)再次续修《理藩院则例》时,他又以郎中上行走之衔任提调官与总勘官。道光二十二年(1842)至二十三年(1843),任分巡天津河间兵备道,咸丰元年(1851)至三年(1853)任安徽凤阳府通判。后丁忧归里,又特起为驻藏大臣,因病未能赴任,不久病卒。《儿女英雄传》成书于文康晚年。据文康的朋友介绍:文康“晚年诸子不肖,家道中落,先时遗物斥卖略尽”“文康晚年块处一室,笔墨今存,因著此书以自遣。升降盛衰,俱所亲历。荣华已落,怆然有怀,命笔留辞,其情况盖与曹雪芹相类。惟彼为写实,为自叙,此为理想,为叙他,加以经历复殊,而成就遂廻异也”。(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儿女英雄传》通过安学海父子仕途生活,多侧面,多角度地描绘了整个社会,特别是官场的腐败,黑暗。在作者笔下,整个社会就像不见天日的大地窖一般,令人窒息。可以这样说,由于作者长期混迹官场,对社会的黑暗面接触既多,了解亦深,因而笔触所及,种种丑恶现象变暴露无遗,这也正是小说最有价值之处,然而当他企图为病态的社会开出疗疾的药方时,就不免流于迂腐与空想。这不能不使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成败参半。

书中塑造得最成功,最有艺术生命力的形象是十三妹何玉凤,小说前半部着力刻画十三妹救困扶危,疾恶如仇,轻财重义,智勇兼全的侠女性格。她与安骥相遇在悦来店,救难于能仁寺,虽系萍水相逢,却挺身而出,拔刀相助,那令人惊心动魄的一幕幕场面,不仅把小说的情节发展推向高潮,而且一位可亲,可爱,可敬的侠女形象,可就活生生地兀立在读者面前。十三妹是我国古典长篇侠女形象的典型,倘若和其他名著中的典型人物相比较,也毫不逊色。遗憾的是,这种任一己之力的济世英雄,本身就不免有空想色彩,而小说后半部更着重写她在安学海的熏陶濡染之下,成为一个行动规矩的贵妇人,这样她的侠义性格非但未得到发展,相反却向着侠女的对立面转化,十三妹性格的统一性遭到严重破坏。这一切都显示了作者对人的社会活动的批判,均以封建道德为准绳与归宿,无疑是书中人物出现败笔的底蕴所在。小说中其他人物的塑造,如邓九公,张金凤,舅太太等,虽仍不免前述的憾病,但都声容毕肖,栩栩如生,自有个性,各展丰采,为琳琅满目的古典小说人物画廊又增添了一幅幅引人注目的肖像。

这部小说之所以吸引广大读者,还由于在文体形式与语言上有着突出的成就。形式上它以民间说书人的口吻道来,绘声绘色,娓娓动听,且故事性强,为普通老百姓所喜闻乐见,这是它艺术上区别于其他长篇小说的一个重要特色。我国古典长篇小说深受民间说唱文学的影响,但像《儿女英雄传》那样既可供案头阅读,也可作说书人的唱本,显为鲜见。书中的语言为地道的北京话,且为了展现满足生活的需要,又融入不少满族的日常用语,不但深动地再现了彼时的生活习俗和风貌,而且有着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民族色彩,语言的生动,幽默,更为人们所称道。

今有:《儿女英雄传》,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三秦出版社2005年版。 

57、《荡寇志》

清代长篇白话小说,又名《结水浒传》,俞万春撰。俞万春(1794—1849)字仲华,号忽来道人,浙江山阴(今绍兴)人。俞万春出身于官僚家庭,青年时随父游宦广东,曾亲身参加过镇压瑶民的战事,并立有战功,但一生未曾做官,科举功名也仅为秀才。俞万春后来在杭州行医。鸦片战争时,他曾“献策军门,备陈战守器械”。晚年信奉道教,又潜心佛学。俞万春从道光六年(1826)即开始创作《荡寇志》,作者为此苦心孤诣,惨淡经营,不遗余力。据他的家属宣称,此书草创于道光六年(一八二六),写成于道光二十七年(一八四七),中间凡“三易其稿”,首尾历二十二年。书前有作者之“引言”叙其创作宗旨:“(《水浒传》)这部书既已刊刻行世,在下亦不能禁止他。因想当年宋江,并没有受招安、平方腊的话,只有被张叔夜擒拿正法一句话。如今他既妄造伪言,抹杀真事,我亦何妨提明真事,破他伪言,使天下后世深明盗贼忠义之辨,丝毫不容假借。”可见作者是抱着极端仇视农民起义军的态度,站在与《水浒传》针锋相对的立场来创作这部小说的。

《荡寇志》上接明末金圣叹评点的《水浒传》70回本。金圣叹删去了120回本的《水浒传》的后50回,添了个卢俊义的噩梦作为结尾。《荡寇志》第一回开篇便说卢俊义“当夜做了一场凶梦,梦见长人嵇康手执一张弓,把一百单八个好汉都在草地尽数处决,不留一个“。由此展开了”那梁山上一百八个好汉便是如此了结,正应了那年卢俊义之梦”的“荡寇”之志。《荡寇志》的主要情节,是写告休管营提辖(禁军教头)陈希真陈丽卿父女受当朝权奸高俅父子的迫害,受侮不忍的情况下,怒杀了高府的差役,又痛殴了花花太岁高衙内,暗夜弃家亡命。陈希真父女虽然亡命他乡,时时被官府追缉,又有梁山好汉邀其“人火”,但却胸怀对朝廷的耿耿忠心,一副报效“天子”的热肠始终不泯,坚决不上梁山“落草为寇”。相反却是忍辱负重,在奔亡途中一路斩杀“草寇”,并昼夜习炼“神功”,结纳忠于朝廷的官军云天彪、刘广、祝永清(《水浒传》中祝家庄的头领)等,结成至亲关系,专与梁山泊的义军作对,以赚杀梁山泊义军的行为来洗刷自己的“犯上”之罪。书中将陈希真父女写成天神降世,陈希真带罪征讨梁山人马,造出盖世无双的“九阳”巨钟,运用所谓的“五雷都箫大法”,使宋江的“贼兵”死伤无数。陈希真的爱女陈丽卿也了不得,冲阵斩将如入无人之境,真个是所向无敌。还有“女诸葛”之称的刘慧娘,也是天神下凡,不仅谋兵驱策,几败梁山“智多星”之妙计,更能制造具有现代战争中攻取皆能的“陷地鬼户”,使梁山义军几遭重创。

《荡寇志》的基调是“尊王灭寇”,全书充斥对农民起义的无端斥责诋毁:将宋江等108位起义英雄污为“盗魁”,“杀人放火”的“贼魁”,书中连篇累赘地肉麻地歌颂封建朝廷和封建官吏,使他们成为施赈放粮救难拯灾的“救世主”和保护群众生命财产不受“强盗”侵犯的“大英雄”了。至于蔡京、童贯等贪官污吏,作者不能尽讳,却异想天开地编造出蔡京、童贯等“奸贼”与宋江等起义者相互勾结串通的故事情节。陈希真、刘广、苟桓等则是忠良的“榜样”:无论受到当道“权奸”的何等欺凌迫害,蒙冤受屈,都不该改变“初衷”,投靠起义阵营;相反,而是要去积极屠杀起义者,用他们的头颅来换取皇上的信用。正因为如此,这部著作一问世,便受到清政府的青睐:作者死之次年,爆发了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农民大起义。与此同时,南京的清政府官员们就开始酝酿刻印《荡寇志》,以维系摇摇欲坠的“世道人心”。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攻下南京,清政府官员们逃至苏州,竟把《荡寇志》版片也带去,就在苏州大量印行。此书的初刻本却改署书名为《结水浒传》,这大概是刻书者为了要利用《水浒传》原来的社会影响,以广招徕,诱人购读的缘故。接着,广州的“当道诸公”,也“急以袖珍板刻播是书于乡邑间,以资功惩”。稍后,咸丰七年又另有一个重刻本。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忠王李秀成攻下苏州,把《荡寇志》当作反革命的宣传品,予以毁版。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后,同治十年(1871),《荡寇志》又有了大字覆刻本。

当然,作为一部流传久远并未被历史淘汰的长篇小说,自有其艺术上的生命力,例如:书中写陈希真父女受高太尉迫害,弃家出亡,路过风云庄等片断,反动的政治说教没有压倒患难相恤的真情实感,便觉文情交至,颇能动人。书中塑造了陈丽卿、刘慧娘这两个女性形象,一武一文,也颇有个性特征。作者知道一点我国古代的科技知识,又在广东耳闻目接过一些西方的工艺成果,小说在传统的斗武艺、斗法术之外,又穿插进斗器械、斗技术,也算得别开生面。从行文布局、造语设景的写作技巧方面看,许多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精心匠意,确实有如鲁迅先生说的“在纠缠旧作之同类小说中,盖差为佼佼者矣”。这部书的大框架搭得比《水浒》好,它不是一个十回又一个十回串起来的,而是写了一场大的战役的全过程。一边是梁山从鼎盛到逐步衰落到灭亡,一边是陈希真、云天彪、张叔夜这些朝廷和地方的势力怎么兴起,怎么慢慢对梁山形成合围剿杀之势。常常是同时几条战线都在打,而方方面面的战况,彼此都有微妙的关联。这在今天的军事小说里不希奇,古典里能在这方面做得好的,此外就好象只有《三国演义》。甚至《水浒》里的一些破绽,也被俞万春利用得很好。如秦明是给宋江设计害死全家,才不得不逼上梁山的。要说对此事秦明一点怨气没有,那也未免不合情理。《荡寇志》就写官军抓住这一条,大搞反间计。梁山马军五虎将里,为什么独独董平的名字在天罡排名里和其他人隔开,孙立那么厉害,为什么却只能在地煞里容身,《荡寇志》都给解说得很圆。

《荡寇志》的最早刊本为咸丰三年(1853)官刻本,又有咸丰七年金陵重刻本;,同治十年(1871),《荡寇志》又有了大字覆刻本;光绪二十二年焕文书局排印本。

今有:《荡寇志》,中国小说史料丛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荡寇志》,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荡寇志》,珠海出版社2007年版。 

58、《包公案》

明代的公案小说,全名为《京本通俗演义包龙图百家公案全传》,又名《龙图公案》、《龙图神断公案》。全书十卷,安遥时编。安遥时生平事迹待考。

《包公案》是一部有关包公故事的短篇小说集,每篇写一则包公断案的故事。其内容虽不连贯,但包公形象却贯穿全书。与其他公案小说一样,《包公案》的成书,部分来自民间流传的包公故事,也有部分采录自史书、杂记和笔记小说中的有关材料而加以编排敷演成篇的。基本内容是歌颂包公的,写他秉公执法,清正廉明。通过他审理的一系列有关“人命”、“奸情”、“盗贼”、“争占”等类案件,作者塑造了一个为民除害的清官形象。其中有些故事判斩了皇亲国戚,如《黄叶菜》、《狮儿巷》;有的故事揭露了土豪劣绅的狠毒凶残,如《栽赃》、《鬼推磨》;而《屈杀英才》、《久鳏》则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有力的抨击。

《包公案》,是中国古代文学三大公案小说之一,影响较大,其中的许多故事情节,为后来的《龙图耳录》、《三侠五义》等侠义公案小说所汲取。书中有的故事写得曲折生动,人物形象也较鲜明,但全书文意较差,夹杂了一些因果报应、鬼神梦兆等宿命论和封建迷信的内容,可以说思想性、艺术性两皆平平。但就是这些在当时社会上被认定的“非主流”作品,却得以广泛的流行。这并不奇怪,宋元时期市民阶层的崛起和市民文化的兴盛是侠义公案小说流行的根本原因。百姓的文化程度、文化心态和文化口味决定着各种文学艺术形式作品的公众认知度。时至今日,以包公故事为题材的戏曲、影视剧目仍然多达几十种。我们完全可以说,包公的故事不仅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而且在反腐倡廉、民众呼唤司法公正的今天,包公形象仍然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

本书的版本分繁简两种,繁本十卷一百则。主要有清初刊本、四美堂刊本及乾隆丙申重刊本。本书据四美堂刊本为底本,适当参照其他版本校点而成。

今有:《龙图公案》佚名撰,刘世德竺青编群众出版社1999年版;《包公案》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包公案》三秦出版社2002年版;《包公案》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年版;《包公案》台湾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版;《包公案》王玉杰校点,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59、《海公大红袍全传海公小红袍全传》

前者为明代公案小说,又称《海刚峰先生居官公案传》,李春芳撰。李春芳,字羲斋,约明万历年间山西人。明中后叶,名为李春芳且声名卓著者有三人:一为江苏兴化李春芳,嘉靖时状元,曾官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一为广东海阳李春芳,弘治间进士,曾官巡按浙江监察御史。作为小说《海刚峰先生居官公案》作者的李春芳与上两人均无关系,其生平事迹不详。

两书皆是以是以海瑞为原型敷演而成的一部公案小说。海瑞生前,他的事迹就以传遍朝野小。民间就有许多关于他秉公办案、刚正不阿传说。去世后不久,万历年间李春芳就编有公案小说《海刚峰先生居官公案》,共6卷71回。后又编有《海公红袍全传》情节曲折,跌宕起伏,悬案迭起,引人入胜,生动地塑了一个刚正清廉、不畏权贵、断案如神、体恤百姓的清官形象,但同历史上的海瑞相去甚远。到了清代有出现《海公小红袍全传〉10卷,42回。作为《海公大红袍全传》的续篇,主要描写海瑞晚年的政治活动。

《海公大红袍全传》现存最早刊本为嘉庆十八年(1813)二经楼刊本,现藏英国博物院图书馆。道光二年(1822)书业堂刊本,道光二十年(1840)聚星堂刊本、经国堂刊本,同治六年(1867)聚盛堂刊本等。

《海公小红袍全传》有文德堂刊本,现藏徐州师院图书馆;光绪二十七年石印本;1914年上海锦章图书局石印本。

今有:《海公大红袍全传海公小红袍全传》,中国小说史料丛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以文德堂刊本为底本,以光绪二十七年石印本及上海昌文本局石印本为主要校本;《海公大红袍全传海公小红袍全传》李永祜李文苓校点,群众出版社2002年版;《海公案》三秦出版社2002年版。 

60、《施公案》

晚清公案小说。亦称《施公案传》、《施案奇闻》、《百断奇观》,清代三大公案小说之一。全书8卷、97回,未著撰人。大约由于其故事始于说书,后经文人加工整理敷演而成。现存道光四年(1824)刊本,有嘉庆三年(1798)序文,可推知它大约成书于乾隆、嘉庆年间。小说的中心人物施仕纶,实即康熙年间施世纶,字文贤,清汉军镶黄旗人,曾任扬州、江宁知府、漕运总督等官,著有《南堂集》,《清史稿》有传。小说《序》称“采其实事数十条,表而出之,使天下后世知施公之为人,且使为官者知以施公为法也”。但书中许多公案题材和情节,大都出于虚构。

小说从施仕纶作扬州府江都县令写起,到升任通州仓上总督时止。所作之事,不外“审案”和“剿寇”。情节比明代公案小说稍加曲折,断案之外,又有私访遇险之事。书中大小十余案,大都靠托梦显灵、鬼神鉴察来解决,灵怪色彩很浓。剿杀“黄河套水寇”刘六、刘七,恶虎庄的武天虬、濮天雕,手段残忍狠毒,表现了维护忠孝节义和封建等级制度的明显倾向。小说的另一主要人物为侠客黄天霸。黄出身“绿林”,行刺施公被擒,从此“改邪归正”(34回),改名施忠,充当官家的护院和走卒。他与昔日的绿林朋友反目成仇,定计斩决十二寇,逼杀结义兄嫂,邀功请赏。这一人物的塑造,意在使安暴济民的“侠客”和致君泽民的“忠义”结合起来,把“侠客”变成忠于封建统治的奴才和帮凶,从而维护封建帝国利益。但由于《施公案》宣扬“惩恶扬善”思想,并迎合部分市民心理,故产生很大影响。京剧《恶虎村》、《连环套》等数十曲剧目,均与小说《施公案》有关。《施公案》语言通俗,类似口语;但粗糙庸俗,语多不通。鲁迅称其“文意俱拙”(《中国小说史略》)。但善于铺排,则具有民间通俗文学的特点。

《施公案》标志中国公案小说和侠义小说的合流。它在同治、光绪年间曾续至10集。其后续作品还出现了《三侠五义》、《彭公案》。此外又有《李公案》、《刘公案》、《于公案》、《张公案》等。这类小说的特点是:“每以名臣大官,总领一切”,而所谓侠客,则“帮助政府”。

《施公案》现存最早刊本道光四年(1824)刊本,另有多种道光年间的刻本。402回,包括部分续书。

今有:《施公案》北京宝文堂1982年据道光四年(1824)刊本重新排印;《施公案》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施公案》秋谷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施公案》昆仑出版社2001年版;《正续施公案》(上中下)群众出版社2002年版;《施公案》齐鲁书社2008年版。

61、《彭公案》

晚清公案小说。清代三大公案小说之一,贪梦道人著。贪梦道人,原名杨挹殿,福建人,号贪梦道人,清咸丰、同治时福建人。生卒年和生平不详,从作品中对北京地理极为熟悉的情况来看,作者似应为北京人或长期客居北京者。除小说《彭公案》外,尚有《永庆升平后传》。《彭公案》共23卷,100回。是继《施公案》、《三侠五义》之后又一部侠义公案小说。

小说主人公彭公彭朋,实为康熙中彭鹏,字奋斯,号无山,一号古愚,福建莆田人,由知县官至巡抚,著有《古愚心言》。彭鹏故事,民间早有流传,大都出于附会,并非事实。小说写彭朋任官时每以“为国尽忠,与民除害”为己任,留心捕盗,“好者劝其改邪归正,不好之贼就地正法”(第40回)他在侠客李七侯、张耀宗、欧阳德等的保护、协助下,除掉了豪强左奎、武文华,镇压了“不服皇帝管”的响马周应龙,查办了大同总兵傅国恩等叛乱事,钦赐“忠臣爱民”匾额。其中并有黄三太在京打虎救驾,钦赐黄马褂;杨香武盗九龙杯;高恒父子寒泉捞印等事,均为邀圣宠,求显名,获官职。侠客之堕落为统治阶级的鹰犬,较之《施公案》表现得更为明显,侠义内容更加薄弱,渐次形成这类小说“贤臣微行,豪杰盗宝”的俗套,而且“字句拙劣,几不成文”(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标志着近代侠义公案小说的日趋没落。

《彭公案》之后,又有《续彭公案》80回,《再续彭公案》81回。

《彭公案》最早刊本为光绪十八年(1892)刊本。

今有:《彭公案》秦克、巩军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彭公案》三秦出版社2005年版;《彭公案》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年版;《正续彭公案》(四册)(清)贪梦道人撰,佚名续作,群众出版社2001年版。 

62、《三侠五义》三种

包括《七侠五义》、《三侠五义》和《小五义》三种。

《三侠五义》本名《忠烈侠义传》,系清咸丰、同治年间著名说书艺人石玉昆所述。石玉昆字振之,天津人,号问竹主人。约公元1856年前后(清文宗咸丰中前后)在世,是北方著名之讲唱艺术家,主要在北京书场说唱子弟书,轰动一时,享有盛名二十年。他蔑视权贵,王公招之不至,宁愿活动于市肆间。擅长讲《龙图公案》。石玉昆说书的内容由当时的文良等人笔录下来,称为《龙图耳录》(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印本)。其后“问竹主人”、“入迷道人”对《龙图耳录》加以该编,删去《龙图耳录》中一些“怪力乱神”的内容,定名为《三侠五义》,共一百二十回。至迟在同治十年(1871),《三侠五义》业已成书。问竹主人的真实姓名与生平事迹均不详,而入迷道人一般被认为是文琳。文琳,字贡三,属汉军正黄旗人。光绪二十四年(1898)以刑部右侍郎卒,时年约七十岁。光绪十五年(1889),著名学者俞樾因小说第一回狸猫换太子事“殊涉不经”,于是据史传作了改写,又因书中所述非止三侠,故而改题为《七侠五义》刊行于世。此后有续书《小五义》、《续小五义》、《后续小五义》等,其中以《小五义》较为著名。

《三侠五义》根据旧本中五鼠闹东京的故事,别出心裁,改编成侠义英雄展昭、白玉堂等人辅佐包拯为民申冤办案,并且平定藩王作乱的故事。全书一百二十回,前二十七回,步步深入地描写了贤臣包拯的事迹;随后的四十回,以御猫展昭和锦毛鼠白玉堂的“猫鼠”之争为线索,交代了“五鼠”归附包拯的经过以及包拯与侠客们举拔年轻清官、弹劾惩处权奸与贪官的情形;最后五十回,以颜敏巡抚襄阳为中心,由七侠引出王义剪除襄阳王党羽、打探襄阳王阴谋的故事。其中人物描写细腻,情节曲折,富有生活气息。

《小五义》的中心人物已由《三侠五义》中的包公转为包公门生颜查散,而重要的侠义人物,除了前辈“七侠五义”之外,增加了几个晚辈义士,即钻天鼠卢方之子粉面子都卢珍、彻地鼠韩彰义子霹雳鬼韩天锦、穿山鼠徐庆之子山西雁徐良、锦毛鼠白玉堂之侄小专诸白芸生,这四个小义士加上《三侠五义》中原有的人物小义士艾虎,便是“小五义”。《小五义》并不是紧接着《三侠五义》的结尾续写的,它实际上是从《三侠五义》一百回后开始写起,部分内容与前书重出。小说以襄阳王赵珏图谋叛乱为线索,历叙颜查散奉旨巡按襄阳,大印被盗;白玉堂坠铜网而死;众侠义云集襄阳,蒋平找回大印;智化用计,里应外合,收降襄阳王党羽钟雄;破铜网时,颜查散被沈中元劫持,众义士分头寻找,沿路行侠仗义;“小五义”不期而遇,结拜为兄弟;继而沈中元归附颜查散;众义士参悟阵图,分工破阵,不幸误落铜网。故事至此戛然而止,留下无尽悬念,待《续小五义》叙说。

《三侠五义》、《七侠五义》版本,光绪初,北京隆福寺街的聚珍堂书店木活字排印《三侠五义》、《七侠五义》行世,流传甚广。

今有:《七侠五义》穆公标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三秦出版社2007年版;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年版。

《小五义》,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王述点校,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群众出版社2002年版;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年版。 

63、《绿牡丹》

又名《四望亭全传》、《龙潭鲍骆奇书》,清代世情小说,题署“二如亭主人”编。二如亭主人,真实姓名与生平事迹均不详,有人以为是明末著名的戏曲作家吴炳。吴炳,字可先,号石渠,晚年又自称“粲花主人”,生于明神宗万历二十三年(1595),今江苏宜兴宜城镇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出任湖北武昌府蒲圻县知县。任上严谨执法,不徇私情,深得民心。后任江西提学副使,不久又调任工部都水司主事。后来因看不惯官场中的营私舞弊,便托病告归乡里。吴炳回乡以后,居住宜城南门外五云庄的“粲花别墅”,潜心诗文与戏剧创作。崇祯年间,吴炳由大司马陆完学推荐,担任江西提学副使。崇祯皇帝自缢后,吴炳流寓广东。清顺治三年(1646)十月,永明王在广东肇庆即帝位,次年一月,吴炳被授为兵部右侍郎,从至桂林。二月被拜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宰相),仍兼兵部右侍郎的职务。四月,随同永明王至湖南武冈地区。八月二十四日,听说清兵将到,便急忙和永明王一起奔向湖南靖州。当时情势十分危急,永明王命吴炳护送王太子到湖南城步,同往的只有吏部主事侯伟时。到达时,城池已经被清兵占领,稍战即为清兵所俘,囚于衡州湘山寺。吴炳被俘后坚贞不屈,清顺治五年正月十八日,连续绝食7天而亡,年仅54岁。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赐谥“忠节”,葬宜城南门外山门村石亭埠,后人将他和族侄吴贞毓一道供奉在宜城西庙巷“二忠节祠”内。吴炳也是一位杰出的戏剧家,尤其擅长编剧作曲,造诣精深。郑振铎在《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称吴炳、孟称舜、范文若“同为临川派的最伟大的剧作家”。吴炳著有《说易》、《雅俗稽言》、《绝命诗》等,同时,还精心编撰剧本多种,尤以、《画中人》、《西园记》、《情邮记》、《疗妒羹》5个剧本最为著名,后人把这5个戏剧合称《粲花五种》(一名《石渠五种曲》)。其中《绿牡丹》名列《中国十大古典喜剧集》,为越剧保留剧目,久演不衰;《西园记》为昆剧传统剧目之一,并相继与《画中人》搬上银幕。

小说《绿牡丹》以唐武则天时代为背景,叙述将门之子骆宏勋与江湖侠女花碧莲,在剪除武周佞臣及其党羽的过程中,相识相恋,几经挫折,终成眷属的故事。小说以行侠仗义为基调,演述山东“旱地响马”花振芳、江南“江湖水寇”鲍自安集结了一批江湖义士,除暴安良,锄奸扶弱;并辅助宰相狄仁杰起兵,迫使武则天退位、迎庐陵王还国登基,众人蒙受封赏。小说抨击了权势豪强对百姓的欺凌,歌颂了江湖豪侠的侠义行为。故事情节跌宕曲折,极富传奇色彩。文辞也通俗流畅,生动风趣,具有民间文学韵味。人物刻画细腻传神,如鲍自安的老练诙谐、武功超群,花振芳的豪爽耿直、敢作敢为,义仆余谦的疾恶如仇,鲍金花的骄矜好胜,花碧莲的质朴情挚,都个性鲜明。

小说自清代道光年间问世后,广受读者欢迎,产生了较大影响。许多地方剧种都曾取其部分情节改编成戏剧上演,如《大闹桃花坞》、《四望亭》、《嘉兴府》、《龙潭镇》、《扬州擂》、《四杰村》、《巴骆和》等。京剧《宏碧缘》,即以《绿牡丹》为蓝本,加以改编创作而成。

今有:《绿牡丹全传》,中国古典小说研究资料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绿牡丹•霞笺记》,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 

64、《济公传》

清代传奇小说,郭小亭著。作者生平不详。

《济公传》主要讲述济公济困扶危,惩治强梁,与为富不仁者作对的故事。济公(1130年—1209年),原名李修元,南宋高僧,台山永宁村人。他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貌似疯颠。初在杭州灵隐寺出家,后住净慈寺,不受戒律拘束,嗜好酒肉,举止似痴若狂,却是一位学问渊博、行善积德的得道高僧,被列为禅宗第五十祖,杨岐派第六祖,撰有《镌峰语录》10卷,还有很多诗作,主要收录在《净慈寺志》、《台山梵响》中。济公懂医术,为百姓治愈了不少疑难杂症。他好打不平,急人之难,救人之命。他的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彰善罚恶等种种美德与疯疯癫癫的语言和行为,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了独特而美好的印象。因此从从宋代即开始流传的济公传说。并有“天花藏主人”编次,无名氏所作的《济颠大师醉菩提全传》(二十回)问世。

小说《济公传》即在上述传说和《济颠大师醉菩提全传》的基础上整理加工而成。全书二百四十回。由济公降世、十度说起,至三探娘舅、九僧擒韩殿、西天朝佛缴法旨止。叙济公原名李修缘,系“罗汉转世”,二十七岁出家灵隐寺。他不戒酒肉,佯狂似颠,故称济颠。书中集中描述济公出家以后行侠仗义的故事,而对济公的童年生活描写较少。其中:淫贼华云龙盗走相府珠冠,济公三擒华云龙;金山寺八魔炼济颠,太乙真人、长眉罗汉助济公降魔;小西天盗贼狄之昭杀人移祸,狄小霞、谭宗旺错配夫妻,济公点化狄小霞共破小西天;五云阵斗法等情节较为生动。全书的结构较为松散,但由于贯穿始终的主人公济公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陷。本书和《镜花缘》,《封神演义》,《聊斋志异》是中国流传最广的四部神鬼仙怪之书。

今有:《济公全传》,中华书局2004年版,以锦章书局石印本为底本;《济公全传》,齐鲁书社2008年版;《济公全传》,穆可点校岳麓书社2002年版;《济公全传》,凤凰出版社2008年版;《济公全传》,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济公全传》,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65、《说岳全传》

清代英雄传奇小说,全称《精忠演义说本岳王全传》,20卷,80回。作者钱彩、金丰,生卒年代和生平均不详。岳气故事在民族矛盾尖锐的南宋时期就已广泛流传,并成为说话人的重要题材之一。至明中叶以后,权奸当道,国势日危,借以寄寓思良将、恶权臣思想的各种“岳传”便应运而生,先后出现了熊大木的《武穆演义》,邹元标的《精忠全传》等书。这些小说基本上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脱离正史的虚构,一种是一一对照正史的复述,而《说岳全传》则虚实兼而有之,它吸收了许多民间传说,过去的岳传小说,尤其是熊大木《大宋中兴通俗演义》中的精华而获得空前的成功,其成就和影响都超过了前两类小说。

《说岳全传》把岳飞塑造成一位民族英雄和爱国统帅的形象。他自小孤贫,而好义结友。岳母在他背上刺字,勉励他“精忠报国”。“以身许国,志必恢复中原,虽死无恨”,是他决心抗金的自白。作者在历史人物岳飞的身上集中了很多优点:他军令森严而待人宽厚,经常以爱国思想教育部下,以致岳家军人人皆知抗敌的目的。更了不起的,是他能平等待人,团结了不少绿林弟兄,共保宋室。这种设想固然有一定的历史依据,但更主要的却是作者顺应时势要求,通过形象描绘,把重视人民抗敌力量的卓越见识赋予了岳飞。这一点,是以往任何一种“岳传”都不曾如此突出地描写过的。该书作者着意描述“岳武穆之忠,秦桧之奸,兀术之横”,不仅为了安慰屈死在风波亭上的忠魂(见《说岳全传》“自叙”及末回开章诗),还有假借南宋历史教训,宣扬民族意识,悼念明朝爱国志士,谴责汉奸外寇的用意。因此小说在乾隆年间遭到禁毁。

《说岳全传》以《水浒》续书自居,用浓笔重墨描写了不少民间英雄。作者有意把他们的反压迫斗争与岳飞的抗金斗争联合起来,大大歌颂了那种同仇敌忾的正义行为。这不仅曲折反映了明末清初农民义军与地主武装联合抗清的历史现实,也表明当时一部分爱国文人在现实教育下,已经在改变对农民义军的盲目仇恨,开始重视人民的力量。年老的呼延灼力奋双鞭,为国捐躯;杨再兴误走小商河,被射成箭人,壮烈牺牲。许多虚构的梁山后代,如阮小二之子良,关胜之子铃,董平之子芳,张青之子国祥,韩滔之子起龙、起凤等,也都在外敌入侵的新形势下,发扬了梁山固有的战斗精神。作品里还出现了一个李逵式的英雄——牛皋。他曾独闯金营,投递战书,令兀术不得不表示钦佩。然而他却不像岳飞那样愚忠。牛皋敢于其斥徽宗:“那个瘟皇帝,太平无事不用我们,动起刀兵来,就来寻我们替他去厮杀,他却在宫中快活。”当岳飞南归,他力阻不成,后闻岳飞凶讯后,首先发兵复仇;复仇不成,他就重新落草,以示与腐朽朝廷对抗。血淋淋的事实教育了他,使他对统治者的嘴脸认识得更加清楚。他说:“大凡做了皇帝,尽是无情无义的。我牛皋不受皇帝的骗,不受招安。”这就一语道破了历来农民起义失败的惨痛教训,与《水浒后传》精神一致。但大敌当前,他仍然出战,并且说:“我牛皋岂是怕兀术的?就受招安,待我前去杀退了兀术,再回太行山便了。”可见他的抗金,不是为宋主效忠,而是为国家出力。他与统治者联合作战,并非屈辱投降而是一种团结御侮的策略。这些描绘不仅突出了人物的精神面貌,同时表现出作者在经历了明末清初的大变乱以后,思想认识的提高。至于作品中的一些反面人物,如兀术的骄横狡诈,顽固自信;秦桧夫妇的阴险毒辣,下流无耻,也都写得淋漓尽致,令人发指。

但作者在小说中对岳飞形象赋予过多的封建伦理色彩,为要表现他的忠孝仁义,有时竟违背常情。另外,作者把岳飞与强寇权奸的矛盾,归结为大鹏鸟、赤须龙、女土蝠之间的冤冤相报,忽视了历史悲剧的社会原因。这不但削弱了这场火热的爱国斗争的政治意义,并且宣扬了因果报应的迷信思想。小说粗线条描写多,常用口语,情节描写也多有重复,明显地保留着民间话本的痕迹。作品后二十回写群奸受惩,众小英雄在岳雷率领下填捣黄龙,气死匹术,笑死牛皋。这纯粹是人民美好愿望的反映,但是因为缺乏现实依据,而又描写粗糙,终未成功地表现那种浪漫的幻想。

《说岳全传》影响很大,不少有关故事还被写成戏曲在民间流传。像《牛皋扯旨》、《柜中缘》、《挑滑车》等戏都在舞台上获得了长久的生命。

今有:《说岳全传》,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时代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大众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 

66、《说唐全传》

清代历史演义长篇小说,全称《说唐演义全传》。原书十卷、六十八回,卷首题为“鸳湖渔叟校订”,鸳湖渔叟真实姓名不可考,近人陈汝衡有改写本。 陈汝衡(1900—1989)曲艺理论家。江苏扬州人。早年就读于东南大学,曾在中央大学、暨南大学执教,后任上海戏剧学院讲师、教授。长期从事曲艺史研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文言文撰有关说书史的专著《说书小史》,五十年代在此书基础上重写成《说书史话》。1978年后,计划将说书史按断代分集写成专著,但仅完成《宋代说书史》。其他著述还有《说书艺人柳敬亭》、《弹词溯源和它的艺术形式》、《杨家将—从民间说唱到戏曲演出》等,另有弹词开篇《庆祝上海解放一周年》、《石达开》等多篇。有关曲艺著述,编为《陈汝衡曲艺文选》,于1985年由中国曲艺出版社出版。

《说唐演义全传》从文帝平陈、隋末农民起义写起,一直写到唐王削平群雄、太宗登基;比较明确地揭示了爆发起义的社会根源,再现了十八路反王、六十四路烟尘的动乱时代。和以往任何一种“说唐”不同,它并不遵循正史轨范,而以瓦岗寨好汉的风云聚散为中心。像劫王杠、反山东、取金堤、取瓦岗这些纯粹出自想象的热闹情节,被作者大加渲染,充满了健康的战斗气息。它还痛斥了炀帝的荒淫、宇文氏的凶暴,并不像《隋唐演义》那样故意遮掩这些昏君恶臣的罪过。显然,《全传》作者是把正史与传说揉合起来进行创造的。代表人物有任侠好义秦琼(秦叔宝),少年英雄罗成(历史上的罗士信),粗野,诙谐,憨厚的程咬金(程士节)等。它具有浓厚的民间传说的风味,作品有想像了许多好看的热闹情节,充满了生龙活虎的战斗气氛。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弥漫全书,许多人物形象至今家喻户晓,比较典型地表现了历史演义向英雄传奇的演变。

《说唐全传》也和其他一切的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那样,有一个被美化了的“真命天子”。拥护李世民与否,成为一切英雄成败的根本条件,和评价他们优劣的绝对标准。所有反对李氏的起义英雄,都被否定。甚至在描写作者比较喜爱的单雄信时,也通过李氏的宽厚与雄信的褊狭分别加以褒贬。

继《说唐全传》之后,又出现《说唐后传》、《说唐三传》、《反唐演义》等续书。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描写忠奸斗争,宣扬功名富贵的思想,在艺术上则模拟远过于创造。至于《万花楼杨包狄演义》、《五虎平西前传》、《五虎平南后传》则更为平庸。而在道光以后,这类小说更乏新作,风靡一时的已是公案侠义小说了。

今有:《说唐全传》周树德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南年版;学苑出版社2009年版。 

67、《品花宝鉴》

清代狭邪小说,又名《怡情佚史》,全书60回,陈森撰。陈森(约1797~约1870),字少逸,号石函氏,又号采玉山人,清嘉庆、道光时毗陵(今江苏常州)人。陈森年轻时应举不第,后游历名山大川,足迹遍天下,曾流连于声伎场中以自遣,因此熟悉梨园旧事。约于道光十七年(1837),开始创作以优伶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品花宝鉴》。在完成前十五回书稿后,创作暂时中断,不久他又应聘赴广西入巡抚幕僚。约在道光二十七年(1847),陈森离广西赴京,旅途中又写成十五回的书稿。抵京应京兆试,再次落第,于是发奋著书,创作了《品花宝鉴》的后三十回,并对先前完成的书稿作了修改。至此,这部六十回的小说终于全部完成,时间约在道光二十九年(1849)。陈森在作品自序中曾自叙创作缘起:“及秋试下第,境益穷,志益悲,块然磈礌于胸中而无以自消,日排遣于歌楼舞榭间,三月而忘倦,略识声容伎艺之妙,与夫性情之贞淫,语言之雅俗,情文之真伪。”。又云:“此书也,固知离经畔道,为著述家所鄙,然其中亦有可取,是在阅者矣。”除《品花宝鉴》外,陈森早年还曾创作过《梅花梦》传奇。

《品花宝鉴》以清代乾隆时期京师朝贵名公的狎优生活为背景,以青年公子梅子玉和男伶杜琴言的同性恋为中心线索,描写了所谓“情之正者”与“情之淫者”两种人。以温情软语、风雅缠绵的情调,淋漓尽致地描绘了王孙公子、城市游民玩弄相公(男优)的行为,表现了对伶人不幸遭遇的同情,人格的尊重。

唐人登科以后,多作冶游,习俗相沿,已成佳话。作品有崔令钦《教坊记》,孙棨《北里志》等专写妓家故事。明清以来,这类作品更多,如梅鼎祚的《青泥莲花记》,余怀之的《板桥记》等。但就像鲁迅所云:“若以狭邪中人物事故为全书主干,且组织成长篇数十回者,盖始见于《品花宝鉴》。”(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品花宝鉴》是中国小说史上最早出现的长篇狭邪小说,也是唯一一部写同性恋的长篇小说。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以平等和欣赏的态度对待同性恋,甚至提出“同样好色,不必分男女;好女而不好男,是好淫而呛蒙”同性恋理论主张,这在两百年前,是相当惊世骇俗的。正因为如此,该书在清道光年间被禁毁,也被坊间中国古代九大禁书其中之一,而被士林津津乐道。“好事者竞相传抄,越三年而有刻本”(杨懋建《梦华琐簿》)。

《品花宝鉴》最早的刻本是道光己酉年(1848)幻中幻了斋刊本,北京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河南大学图书馆以及英国伦敦图书馆有藏。后世又有道光复课本、咸丰、光绪刊本及多种石印本。

今有:《品花宝鉴》,尚达翔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品花宝鉴》中华书局2004年版;《品花宝鉴》,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丁维忠点校《品花宝鉴》丁维忠点校,人民中国出版社1993年版。 

68、《花月痕》

清代言情小说,题“眠鹤主人编次”,咸丰戊午年(1858)序,而光绪中始流行。魏子安撰。眠鹤主人是魏秀仁的号。魏秀仁(1818—1873),字伯肫,一字子安、子敦,号眠鹤主人、眠鹤道人、定香主人、咄咄道人、不悔道人、潜山、无思子等,活动于清道光至同治年间,侯官(今福建福州)人。魏秀仁的父亲魏本唐为嘉庆举人,先后任直隶知县与福建、台湾等地的教官。魏秀仁自幼即跟从父亲学习经史,但直到二十八岁才获得秀才身份,并于次年中举。在此之后,他接连三次参加进士考试,均未中。咸丰六年(1856),魏秀仁赴太原为山西巡抚王庆云的幕僚,翌年王庆云升调四川总督,他曾跟随入川,但不久又返回太原,任太原知府保龄家的塾师。其后又再度入川,重为王庆云幕僚,在川期间还曾主讲于成都的芙蓉书院。魏秀仁在川陕等地客居十余年后,于同治初年返回故乡福建,以教书度日,最后在贫病潦倒中去世。除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花月痕》外,还著有《陔南山馆诗抄》、《陔南山馆诗话》与《咄咄录》等三十余种著作,但多未刊行于世。

《花月痕》是继《红楼梦》之后的又一部长篇言情小说。书中描述韦痴珠、刘秋痕和韩荷生、杜采秋这两对才子与妓女的故事,叙述他们晦达升沉的不同遭遇。韦、韩角逐官场,流连妓院。韦风流文采,名倾一时,而怀才不遇,终身潦倒;秋痕也因不得嫁韦,以身殉情。韩则飞黄腾达,累迁官至封侯;采秋终于归韩,亦得一品夫人封号。全书布局巧妙,行文缠绵,文笔细腻、哀艳姜婉。其中刘秋痕,虽堕娼门,但不甘沉沦,以死殉情,是中国古代小说中少见的一位身遭侮辱损害而奋力抗争搏斗的妓女形象。作者通过这一穷一达两对人物的描写,寄托了自己的不平和追求。其中关于韦、刘二人的描写,凄婉动人,颇具艺术感染力。这部书中有大量诗词,缠绵悱恻,哀感顽艳,都是香奁体。清末的文人对此很是欣赏,张恨水早期的小说里也常引用这里的诗词。其实正如鲁迅所批评的:“诗词简牍,充塞书中,文饰既繁,情致转晦”,特别是结尾叙韩荷生战绩,杂以妖异之事,“则如情话未央,突来鬼语,尤为通篇芜累”(《中国小说史略》)。此书也是后来鸳蝶派的滥觞,象徐枕亚的《玉梨魂》从小说名字和内容都是学它的。

今有:《花月痕》杜维沫校点,中国小说史料丛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花月痕》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花月痕》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69、《青楼梦》

清代狭邪小说,原名《绮红小史》,卷首题为“厘峰慕真山人撰”。“厘峰慕真山人”是晚清人俞达的号。余达(?—1884)一名宗骏,字吟香,号慕真山人,江苏长洲(今苏州市)人。一生功名不遂,怀才不遇,经常出入酒楼妓院,《青楼梦》里的主人公金挹香就是他自己的化身,他通过这本书来抒写自己的经历和理想。“后欲出离,而世事牵缠,又不能遽去。光绪十年(1884)以风疾卒”(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除《青楼梦》外,尚著有《醉红轩笔话》、《花间棒》、《吴中考古录》、《闲鸥集》、《吴门百艳图》、《醉红轩诗稿》等。当时流传较广,影响较大。作者,即俞达又名宗骏,字吟香,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写所谓风流才子的生活向往。

《青楼梦》成书于光绪四年(1878),属于以狎妓为题材狭邪小说。书名是借着当时较有名声的《红楼梦》来命名的,题材也略同红楼梦,写作方式也有意模仿《红楼梦》。书中描写了一个风流才子金挹香始溺温柔之乡,与36美人(妓女)朝夕往来,后来弃官修道,悟道成仙,又归家度其妻妾,一一了却尘缘,同结风流案。书中的主人公金挹香虽是作者的化身,但内容并非写实,而是作者重在抒发作者的人生理想,即开篇所表白的:“游花国,护美人,采芹香,掇巍科,任政事,报亲恩,全友谊,敦琴瑟,抚子女,睦亲邻,谢繁华,求慕道”。小说中的描写雷同,诗词盈篇,颇乏生气。

这部小说刻意模仿《红楼梦》,只是把大家闺秀换成娼妓,把情场移于烟巷。金挹香以贾宝玉为模特,挹翠园仿效大观园,三十六美人亦以《红楼梦》中的诸女子谪命名。此三十六美人都是天上仙女降人间,只为了却空缘。《青楼梦》寄托了作者的人生幻灭之感,抒发了感士不遇之情,这对了解封建社会末世的士子心态,有一定的认识价值。

今有:《青楼梦》,三秦出版社1988年版;《青楼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青楼梦》,齐鲁书社2008年版;《青楼梦》,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70、《海上花列传》

清末著名狭邪小说亦名《绘图青楼宝鉴》、《绘图海上青楼奇缘》,凡64回。作者“花也怜侬”,即韩邦庆(1856~1894),字子云,号太仙,别署大一山人、花也怜侬。松江府(今属上海)人。韩邦庆的父亲官刑部主事,故而他幼年居住于北京。成年后,南归应试,考取秀才,但后来多次参加乡试,均未能一第。曾在豫为幕僚,后旅居上海,并为《申报》撰稿。韩邦庆嗜鸦片,好冶游,与某妓女相狎,长居其妆阁中,为《申报》写稿,所得笔墨之资,悉挥霍于花丛中。吴语小说《海上花列传》就作于此时。他在该书《例言》中叙其创作宗旨:“此书为劝戒而作,其形容尽致处,如见其人,如闻其声。阅者深味其言,更返观风月场中,自当厌弃嫉恶之不暇矣。”此外,韩邦庆还作有文言小说集《太仙漫稿》,并办过文艺期刊《海上奇书》。

《海上花列传》是最著名的吴语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方言小说。首刊于韩邦庆自办文艺半月刊《海上奇书》,34回,未完。后世张爱玲曾将其翻译为国语,命名为《海上花》分为《海上花开》和《海上花落》两部分。这部长篇小说的主要内容是写清末中国上海十里洋场中的妓院生活,涉及当时的官场、商界及与之相链接的社会层面。小说以赵朴斋、赵二宝兄妹为主要线索,写他们从农村来到上海后,被生活所迫而堕落的故事。赵朴斋因狎妓招致困顿,沦落至拉洋车为生。二宝则沦为娼妓。赵氏兄妹的遭遇和经历,在上海下层社会生活中,有一定的典型性。书中广泛描写了官僚、名士、商人、买办、纨袴子弟、地痞流氓等人的狎妓生活以及妓女的悲惨遭遇。内容虽以写妓院生活为主,而旁及官场和商界,反映了日益殖民地化的城市上海的部分社会面貌。作者以看似不动声色的笔墨,描写了当时贫富悬殊、贵贱分明的社会生活画面。

韩邦庆的《海上花列传》以平实自然的笔法、冷静客观的艺术格调记录了上海崛起之初的点滴印记,被看作是沟通中国小说传统与现代的关键,是中国近代小说的转型之作。小说描写了从“台基”、“花烟间”、“幺二”到“长三书寓”各类妓院三十多位青楼女子的日常生活片段,同时还刻画了与她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嫖客,有富豪官绅、文人骚客,也有地痞无赖、车夫小贩,加上老鸨、仆役,小说共涉及一百多人。这些人物在设宴叫局、开灯吸烟、打茶围、吃花酒这些消闲社交活动中体验着繁华与糜烂的都市生活。都市众生的原生态生活通过作者平淡自然的叙述娓娓道来,这种叙述建构在作者“穿插”“藏闪”这种新型的艺术结构的自觉运用上。

摒弃了传统小说一人一事贯穿始终的单一的情节结构,创造性地采用了藏头露尾、或藏或闪的新型结构多线索、多角度、多侧面地表现都市众生的生活图景。用写实代替传奇,用立体的网状结构改变了古典小说平面的链式结构,小说中没有出现整合全篇的主人公及情节主干,以众人、众声、众多的故事与物象取代了以情节为中心的叙事传统,以此表现新兴都市的复杂与丰富,对中国近代小说的现代转型有着重要的贡献和意义。作者描绘人物性格,刻画人情世态,细腻传神。写妓女亦个个不同,有好有坏,不像《青楼梦》那样将妓女理想化,较近于写实,有“平淡而近自然”的特点。

《海上花列传》于光绪二十年(1894)出单行本。

今有:《海上花列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海上花列传》金欣祁虹点校,安徽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海上花列传》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海上花列传》岳麓书社2009年版。

71、《官场现形记》

晚清谴责小说,署“南亭亭长著”,南亭亭长即李伯元。李伯元(1867-1906),名宝嘉,又名宝凯,字伯元,号南亭亭长,又号游戏主人、讴歌变俗人、芋香、北园等,江苏武进人。出身官宦世家,三岁时丧父,由做过山东道台的伯父抚养。少年时代即擅长诗文,中第一名秀才,后来几次考举均落榜。其堂伯父为他捐纳了一个府经略的功名,但李伯元却无意于仕进。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到上海办《指南报》,后来又主办《游戏报》、《繁华报》。1903年,应商务印书馆之聘,主编《诱像小说》半月刊。光绪二十七年(1901),朝廷开经济特科,李伯元曾被荐举,旋又遭“文字轻佻,接近优伶”的弹劾。李伯元一笑了之,辞不应召。光绪三十二年(1906),李伯元卒于寓所,年仅四十岁。李伯元是晚清著名的小说家,除著有《官场现形记》外,还有《文明小史》六十回、《中国现在记》十二回、《活地狱》四十二回、《海天鸿雪记》二十回、《庚子国变弹词》四十回等。

《官场现形记》共五编60回,是我国近代第一部在报刊上连载并取得社会轰动效应的长篇章回小说,开创了近代小说批判现实的风气。小说由30多个相对独立的官场故事联缀起来,涉及清政府中上自皇帝、太后,下至佐杂小吏等一百多个大小官吏,并将这些形形色色的官僚们的各种恶行丑态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他们或侵吞公款,贪赃枉法;或卖官鬻爵,大发横财;或名“剿匪”,实则害民;或冒名得官,寡廉鲜耻;或媚外惧洋,奴性十足。作品有如一幅封建社会末期官场的百丑图长卷,触及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官场现形记》是晚清谴责小说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其表现手法则是现实主义的。《官场现形记》写的多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只是改易姓名而已,胡适曾在为此书做的序言中论说过这种情况:“就大体上说,我们不能不承认这部《官场现形记》里大部分的材料可以代表当日官场的实在情形。那些有名姓可考的,如华中堂之为荣禄,黑大叔之为李莲英,都是历史上的人物,不用说了。那无数无名的小官,从钱典史到黄二麻子,从那做贼的鲁总爷到那把女儿献媚上司的冒得官,也都不能说是完全虚构的人物。”,“慈禧太后索阅是书,按名调查,官吏有因以获咎者”(《白话文学史》)。《官场现形记》简直成了惩办贪污官员的黑名单,按图索骥,一逮一个着。

在结构安排上,《官场现形记》与《儒林外史》相仿,演述一人后即转入下一人,如此蝉联而下。其表现手法亦仿效《儒林外史》并有所发展,充分运用了夸张、漫话式的讽刺手法,往往寥寥几笔,就将人物的音容体态勾勒出来;又善于描写细节,使笔下的人物生动传神,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故其后效仿之作颇多,蔚为大观。

《官场现形记》有光绪癸卯(1903年)上海《世界繁华报》排印本;光绪甲辰(1904年)粤东书局石印本,有注,六编七十六四。全名为《增注绘图官场现形记》;宣统元年(1909年)崇本堂石印本。另外,据阿英《晚清小说史》云:“又有日本知新社光绪三十年(1904年)铅排本,惟著者已易名为日本吉田太郎,显系伪作。”

今有:《官场现形记》,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81年版;《官场现形记》,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年版;《官场现形记》,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 

72、《文明小史》

晚清谴责小说,六十回,李伯元著。李伯元介绍见《官场现形记》。小说自光绪癸卯(1903)五月初一在《绣像小说》创刊号开始连载,至第五十六期刊毕。署“南亭亭长新著”,有“自在山民”评,每一回前配有绣像图画两幅(有一回无图),六十回共配有一百十八幅图。

《文明小史》是晚清著名谴责小说之一。晚清谴责小说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小说创作又进入一个新的繁荣时期。本书以1900年庚子事变后处于动荡、变革中的中国社会为背景。广泛深入地描写了西方文明引进中国后被接纳、抵制、扭曲的过程。揭露了清廷官吏的守旧、昏庸,以及假借维新之名图谋升官发财的社会风气。作品视野广大,描写的范围几达大半个中国。除中国各地外,还有日本、美洲;所涉问题广泛:从维新派到守旧党,从官宦到百姓,从内政到外交诸多人物和事件纷至沓来,作者把众多的人物事件贯穿一体,生动地描绘出一幅清末社会的风情图,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

《文明小史》结构上亦仿《儒林外史》。全书没有固定的主人公,而是以流动的、不断变换的许多人物的故事为主线。全面地反映了中国维新运动期间的特定时代面貌,表现了大变革前夜的中国社会现实,体现出新旧思想的激烈冲突。

《文明小史》最初刊于《绣像小说》光绪癸卯(1903)五月初一创刊号;光绪丙午年(1906)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印成单行本,但未署作者姓名,原《绣像小说》插图也一概删去。

今有:《文明小史》北京通俗文艺出版社1955年版,书前有阿英《叙引》;《文明小史》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版,据北京通俗文艺出版社1955年版纸型,出版了新一版。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版的《文明小史》,已非初刊时之原貌:删去了一百十八幅插图,删去了自在山民的评语。对书中关于义和团和革命党的不理描述,皆作为糟粕加以删削。

文革后出版《文明小史》,又恢复初刊出时的原貌,有:《文明小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文明小史》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文明小史》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文明小史》昆仑出版社2011年版。 

73、《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吴趼人著。(其余三部是李伯元《官场现形记》、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吴沃尧(1866—1910),原名宝震,字小允,号茧人,后易为趼人,广东南海县佛山镇人,故又有笔名“我佛山人”。吴沃尧出身于仕宦世家,但到他父亲一辈已开始没落。吴沃尧的幼年和少年都在佛山度过,光绪九年(1883),十八岁的吴沃尧为生计所迫来到上海,在江南制造军械局翻译馆当书写生,同时奋力学习古文。光绪二十三年(1897),吴沃尧帮上海的《字林沪报》办副刊《消闲报》,随后又先后编了《采风报》、《奇新报》与《寓言报》。光绪三十一年(1905)春天,他受聘去汉口担任美国商人办的英文《楚报》编辑,后因反美华工禁约运动在全国展开,吴沃尧出于爱国义愤,毅然辞职返回上海。光绪三十二年(1906),《月月小说》创刊,吴沃尧担任了第一至八期的主编,其后仍任总撰述员。宣统二年(1910)九月,吴沃尧突然喘疾发作,病逝于寓所。吴沃尧是晚清时重要的小说家,自光绪二十九年(1903)起,他陆续撰有长篇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九命奇冤》、《新石头记》、《两晋演义》与《上海游骖录》等十七种,此外他还著有小品、戏曲、诗、杂著等其他作品。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计108回,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作品,是吴趼人的代表作。全书以主人公“九死一生”的经历为主要线索,从他为父亲奔丧开始,到经商失败结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通过“九死一生”二十年间的遭遇和见闻,广泛揭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清朝末年的黑暗现实。书中自我介绍说:“只因我出来应世的二十年中,回头想来,所遇见的只有三种东西:第一种是虫蛇鼠蚁,第二种是豺狼虎豹,第三种是魑魅魍魉。这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它通过主人公九死一生从奔父丧开始,至经商失败为止所耳闻目睹的近200个小故事,勾画出中法战争后至20世纪初的20多年间晚清社会出现的种种怪现状,所反映的社会生活范围比《官场现形记》更为广阔,除官场外,还涉及商场、洋场、科场,兼及医卜星相,三教九流,揭露日益殖民地化的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状况、道德面貌、社会风尚以及世态人情都颇为深刻,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可以帮助读者透视晚清社会和封建制度行将灭亡、无可挽救的历史命运。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故事,结构全篇,使读者感到亲切可信,在中国小说史上开了先河。结构上亦非常巧妙:“九死一生”既是全书故事的叙述者,又是全书结构的主干线,同时又运用了倒叙、插叙等方法,将它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全书繁简适宜,浑然一体。小说的得失,鲁迅有一个中肯的评语:“作者经历较多,故所叙之族类亦较夥,官师士商,皆著于录……惜描写失之张皇,时或伤于溢恶,言违真实,则感人之力顿微,终不过连篇话柄,仅足供闲散者的谈笔之资而已。”(《中国小说史略》: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最初连载于1903~1905年《新小说》杂志;1906年起由上海广智书局出版分册的单行本(每本12回,直到1910年才出齐,共108回)。上海广智书局排印本。八册,一至五册光绪三十二年(1906)刊,六册宣统元年(0909)刊,七至八册宣统二年(1910)刊。1933年上海石印本。

今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1993年再版;《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江苏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74、《痛史》

晚清历史小说,吴研人著。吴研人介绍见《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痛史》写南宋灭亡,元军入主中原,权奸贾似道卖国求荣,文天祥等忠臣士奋勇抗元的故事。小说忠实地再现了庙堂腥膻、干戈遍地的民族深重灾难,状写元人淫杀之酷,是一部忧伤愤激之作。书中集中刻画了卖国贼似道的形象,他以外戚专擅朝政,瓷威弄权,荒淫无耻,暗与元蒙勾结,终于得到恶贯满盈的下场。小说忠于史实,兼采讲史与侠义小说之长,感情充沛,笔墨酣恣,凛凛有生气。

今有:《痛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痛史樵史演义》中国古典小说名著百部,华夏出版社1995年版;《南宋痛史》,花城出版社2002年版。 

75、《老残游记》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二十回,1903年发表于《绣像小说》半月刊,至十三回因故中止,后续载于《天津日日新闻》,原署“鸿都百炼生著”。鸿都百炼生为刘鹗的号。刘鹗(1857—1909),原名孟鹏,字云搏,后改名为鹗,字铁云,又字公约,别号洪都百炼生,江苏丹徒(今镇江)人。刘鹗出身官宦家庭,自幼好学,博览百家,旁及佛典,惟不喜八股。成年后曾在淮安经商,在扬州行医,在上海开设书局,但均未能成功。光绪十四年(1888),赴河南谒见河督吴大澂,投效河工,后又被山东巡抚张曜调往济南治理黄河。因治河有功,被保荐为候补知府待用。光绪二十二年(1896),两湖总督张之洞修筑芦汉铁路,特召刘鹗至武昌,但因受盛宣怀的排挤,辞归京师。同年十月,刘鹗上书直隶总督王文韶请修津镇铁路,遭守旧官僚攻击,从此他决意弃官经商。光绪二十三年(1897),刘鹗应英商福公司聘,组建晋丰公司,开采山西矿产,由于与英人签订的合同丧失利权甚巨,遭到世人抨击,被斥为汉奸。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入侵,清政府太仓为俄军占据,刘鹗从占领军手中买下储米,赈济灾民。后来刘鹗南归,致力于发展民族工商业,在上海筹办五层楼商场、坤兴织布厂,在杭州办铁机织绸厂,在株州办炼钢厂等,但他这些事业都是未成而败,或已成而败。光绪三十四年(1908),刘鹗遭仇家陷害,以私售太仓粟等罪名被捕,流放至新疆,一年后,他因脑溢血死于新疆戍所。除创办实业外,刘鹗还曾从事文学创作,同时又是我国最早发现并认定甲骨文价值的学者,出版有我国最早的甲骨文著作《铁云藏龟》。

《老残游记》这部小说是刘鹗晚年所写的带有自传性质的未竟作品。小说以一个摇串铃的江湖医生老残(铁英)为主人公,叙写其在中国北方游历期间的见闻和活动,对清政府的腐朽黑暗,官吏的残暴昏庸,百姓的贫困交迫等等,都有所暴露,尤其着重地对那些名为“清官”,实为酷吏的虐民行为进行了有力抨击,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国家危亡现实的强烈忧患意识。小说的艺术成就很高。首先是高超的描写技巧,无论状物、写景,还是叙事,都能历历如绘,如千佛山、大明湖的景致,明湖居说书,桃花山月下夜行等,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其次是它的心理描写和心理分析,能用贴切的语言,出色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其三、精巧的结构艺术。小说以游记的形式,以游历为线索,以老残为中心人物,以散文的笔法叙事状物,将沿途的所见、所闻、所思、所做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小说独特的结构特点。

今有:《老残游记》陈翔鹤校、戴鸿森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1998年版;《老残游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老残游记》山东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76、《孽海花》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题“署”爱自由者发起、东亚病夫编述”。“东亚病夫”为曾朴的号。曾朴(1872~1935)中国清末民初小说家,出版家。家谱载名为朴华,初字太朴,改字孟朴,又字小木、籀斋,号铭珊,笔名东亚病夫。江苏常熟人。曾家是常熟望族之一,祖上世代为官。曾朴的父亲曾之撰中年时辞官回到家乡,在明朝御史钱岱“小辋川”基址上,苦心营建达二十年之久。曾朴于光绪十七年(1891)中举。次年赴京参加会试,以墨污考卷出场。其父为了不让曾朴过于难堪,立刻斥资给他捐了个内阁中书。曾朴在京任职期间,交游广阔,豁达不羁,日与同好文友诗酒邀游。但傲岸的曾朴不惯于浮沉宦海,留京几年后,终觉得小京官生涯不足以偿其志,遂愤然出都,脱离宦海经营文化事业,但因资金周转不灵而中辍。后曾入两总督端方幕,仅任财政之案,未见作为。未及一年,端方调任北洋大臣,曾朴捐纳候补知府赴京引见后分发浙江,但因并无奥援,也仅仅充任杭州地方的发审委员与宁波清理绿营官地局会办一类闲曹小吏。辛亥革命前夕,曾朴参加江苏省教育会,与黄炎培、沈信卿辈相往还。光复以后,他当选为江苏省议员,继而先后担任江苏省官产处长、沙田局会办、财政厅长、政务厅长等职,在这十几年的宦海生活之中,曾朴严拒加征捐税,力争教育专款,终因反对苏省执政军阀孙传芳呈征亩捐未果而称病请辞。

《孽海花》是近代小说中思想和艺术成就都比较高的一部。《孽海花》的始作者为金天翮,先写了6回寄给曾朴所办小说林书社。曾看后,认为“是一个好题材”,对小说写法提出一些意见。金天翮本是诗人、学者,自觉“究非小说家”,遂与曾朴共同酌定全书60回的回目,改由曾朴续写。曾朴接手后,”一面点窜涂改,一面进行不息,三个月功夫,一气呵成了二十回”,分别于光绪三十一、三十二两年,由小说林社在东京印刷出版初集(1至10回)和二集(11至20回)两册,署”爱自由者发起、东亚病夫编述”。光绪三十三年(1907)《小说林》杂志创刊后,又继续发表至25回。1927年《真美善》杂志创刊,陆续发表修改后的第20至25回和新写的第26至35回。1928年,真美善书店重版一、二编(20回本)。1931年以后,出版了三集(21至30回),后又将30回合为一册重行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重印了30回本。1962年中华书局出版增订本,将31至35回作为附录。作者原与金天翮共拟60回目,末回为”专制国终撄专制祸,自由神还放自由花”。作者手拟的《孽海花》人物名单分旧学时代、丙午时代、政变时代、庚子时代、革新时代、海外运动,可见原拟写至庚子后的革命活动为止。但全书没有写完,只写成35回,到甲午战后戊戌变法之前。

《孽海花》是一部谴责小说、又具有历史小说和政治小说的特点说。小说写金(字雯青)中状元后在苏州纳名妓傅彩云为妾;后奉命出使俄、德、奥、荷等国,带傅彩云同往;归国后,金雯青病死北京,傅彩云离开金家,赴上海重操旧业,改名曹梦兰;后又到天津为妓,称赛金花。小说以金雯青和傅彩云的故事为主线,生动地描写了从同治至光绪30多年间的历史文化的推移和政治社会的变迁,暴露了统治者的腐朽没落,批判了封建的科举制度,讽刺了那些达官名士,真实地反映了他们的精神生活和文化心态;从中可以看到中法战争、中日战争重大历史事件的爆发,帝党、后党的激烈斗争,在此过程中,顽固派、洋务派、改良派、革命派等政治势力的消长演变,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思想、学术、文化的变化。小说揭露了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清政府的无能与腐败,封建士大夫的昏庸与堕落。也热情地歌颂了冯子材、刘永福等抗战英雄和孙中山等民主革命党人的革命活动,表达了作者反对封建专制,鼓吹民族民主革命的爱国救亡的思想。全书写了200多个人物,从最高统治者慈禧、光绪,到官场文苑的达官名士,到下层社会的妓女、小厮,涉及朝廷宫闱、官僚客厅、名园文场、烟花妓院直至德国的交际场,俄国虚无党革命等,反映的社会生活面相当阔。

小说中所写之人物,无不有所影射。在具体写作中,作者采用了近代较流行的块状小说结构与传统的网状小说结构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情节,波澜起伏,曲折感人,井然有序,始终围绕主线,时放时收,东西交错,给人留下就像一朵珠花的感觉。作者又工于细节描写,词采华美,寥寥数笔,就能使人物的神态毕肖,有些人物如金汮、傅彩云、李纯客、大刀王二、夏丽雅等写得颇为生动,故鲁迅称赞它“结构工巧,文采斐然”(《中国小说史略》)。和其他三部谴责小说相比,本书突出的特点是所写大都影射真人真事,书中的人物可以和近代一些名人一一对应,如金汮指洪钧,傅彩云指赛金花,翁叔平指翁同穌,粱超如指梁启超等等,具有强烈的时代感。故此书一出,使当时读者耳目一新,影响很大。《负暄絮语》云:“近来新撰小说,风起云涌,无虑千百种,固自不乏佳构。而才情纵逸,寓意深远者,以《孽海花》为巨擘”。

今有:《孽海花》,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7年版,系将上海真美善书店1928年重版一、二编和1931年出版的第三集合编,共三十回;《孽海花》,中华书局1962年版,此为增订本,将1927年《真美善》杂志陆续发表的第31至35回作为附录;

《孽海花》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孽海花》南海出版社2002年版;《孽海花》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77、《苦社会》

近代世情小说,48回。撰者佚名。书前有“漱石生序”。有人认为作者本人可能就是华工:“以旅美之人,述旅美之事,固宜情真语切,纸上跃然,非凭空结撰者比。”漱石生则是孙玉生的号,近代小说家,著有小说《海上繁华梦》。

《苦社会》是第一部反映中国海外劳工生活的长篇小说。小说主人公阮通甫﹑鲁吉园﹑李心纯三人都是知识分子,因生活所迫,出国谋生。小说表面写的是秘鲁的华工,事实上是写在美华工。它反映了在美华工﹑华商生活,揭露了美国政府对华工﹑华商的迫害。,前22回,写他们在国内生活状况﹔23至48回,写主人公在国外的生活﹔35回以後,主要写华商生活。小说通过三个主人公的遭遇,反映在美华工﹑华商的生活真实。阮通甫夫妇在途中即不堪凌辱而死,鲁吉园幸遇友人所救,在轮船上做司帐。李心纯在美经商七﹑八年,“生意却也不小,利息却也不薄”,但在禁约迫害下,只好弃产回国。实际上,这是一部华工﹑华商血泪史。小说用素描手法,真实地描绘了华工在船舱中﹑工棚中受虐待的残酷情景,感人至深,在同类题材小说中,最为深刻。

小说最初于1905年由上海图书集成书局印行,1958年上海文化出版社重新整理出版;台湾河洛图书出版社1980年版。 

78、《负曝闲谈》

晚清谴责小说,作者蘧园,即欧阳巨源,生平不详。小说共34回,未完。

《负曝闲谈》比较广泛地反映了晚清腐败的社会风气和黑暗政治。小说涉及的人物阶层与活动场所较广:人物有士子、佐杂、买办、出洋随员、维新派、官宦子弟、朝廷大臣等;活动场所有公园、烟馆、学堂、集市、戏院、妓院、县府衙门、皇宫朝廷等;地域包括江浙、上海、广州、北京。书中有关上海维新党在妓院谈革命、讲哲学的情节,以及清政府军机处活动和太监王公大臣贪贿弄权的描写,在晚清小说中比较突出,文笔也较爽健灵活,但整个小说缺乏内在的主线,“属于记事率于一人而起,又与其人俱讫”,内容不够协调、统一;艺术描写不够有力,人物形象单薄;有的则夸张失实,缺乏说服力。

《负曝闲谈》最初刊登在《绣像小说》第6至41期(1903~1904)。1933年,北京徐一士将全书分段标点,逐回评考,重载上海《时事新报》。1934年,上海四社出版部印行单行本。

今有:《负曝闲谈》,上海文化出版社1957年版,据1934年上海四社出版部单行本重印;《负曝闲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负曝闲谈》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6年版;《负曝闲谈》中国古典小说名著百部,华夏出版社1995年版。 

79、《洪秀全演义》

近代历史演义,五十四回(未竟)黄小配著。黄小配(1872—1912),名世仲,字小配,号棣荪,别署黄帝嫡裔、禺山世次郎、世次郎、配工、老棣、世界一个人等,清末时广东番禺人。晚清资产阶级革命家,原籍番禺县茭塘司崇文廿四乡大桥乡(现广州市芳村区西塱大桥)。黄小配出生于富豪之家,自幼聪颖好学。二十多岁时因家道中落,遂和兄长赴南洋谋生,后成为以康有为为首的保皇党在新加坡创办的《天南新报》的记者。创办《世界公益报》。认识孙中山先生后,他赞成孙中山的革命纲领,积极拥护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光绪二十九年(1903)回香港参与《中国日报》的编辑工作,并参与了《世界公益报》、《广东日报》等报纸的编辑,利用报纸这一宣传媒介,宣传革命道理,动员华侨参加革命活动,成为晚清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著名宣传家。光绪三十一年(1905)参加同盟会,历任同盟会香港分会的交际与庶务。1911年3月,黄小配参加了广州黄花岗起义。辛亥革命后,被任命为广东军政府枢密处参议、民团总局局长、军团协会副会长,同时又创办了《新汉日报》。1912年春,广东军政府代理都督陈炯明为排除异己,罗织罪名将黄小配逮捕,并借胡汉民之手将他杀害。他以小说鼓吹民主革命,除《洪秀全演义》外,还著有《宦海升沉录》(又名《袁世凯》)、《廿载繁华梦》、《大马扁》、《宦海升沉录》、《吴三桂演义》、《黄粱梦》、《陈开演义》、《岑春煊》、《五日风声》、《党人碑》与《宦海潮》等十余种小说。

《洪秀全演义》是我国近代小说史上一部重要作品,它是继史学著作《太平天国战史》以后,第一部热情歌颂太平天国革命历史的长篇小说。作者把太平天国革命这一头绪纷繁、人物众多的重大历史事件,加以概括和剪裁,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人物形象,并以艺术的笔触,描绘出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兴起、壮大、衰亡的过程。小说虽以刻画太平天国的历史、人物为主,但写与之对立的清廷,除对所谓“中兴名臣”如曾国藩、左宗棠及李鸿章等有皮里阳秋的嘲讽和贬斥外,一般都比较客观,并无丑化,不失为历史演义中的上乘之作,故自1908年单行本问世以来,产生了极其深广的影响。

《洪秀全演义》是集太平天国的史料、传闻写成的章回历史小说。所写人物都是真人,事实也有实据;有的章回,还特意注明了所据材料或人物传略;有些重要檄文、书信、诗文、碑记也全文照录,不易一字。所以小说既以史料的可靠为支撑,又以情节的生动来吸引读者,写得波澜壮阔,人物众多,史事详实,树立了洪秀全及钱江等正面形象。对于洪秀全其人,也不是一味的拔高,而是歌颂与慨叹并有,从叙事的笔墨中时有作者的微言,但彼时那些污蔑洪秀全的荒谬传闻资料却一概不取,真正致力于把人物放在一定的历史环境和心态矛盾之中来写,反映历史的真实,给读者以历史的真实感和艺术的动态感。即使写到清朝的一些官员,也不一概贬斥,对其正直、爱民的,也不乏褒语。褒贬人物,剖析史事,显出作者卓越的史识。

今有:《洪秀全演义》长江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洪秀全演义》王俊年校点,中国小说史料丛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洪秀全演义》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洪秀全演义》岳麓书社2011年版。 

80、《镜花缘》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李汝珍著。李汝珍(约1763—约1830),字松石,号松石道人,人称北平子,清乾隆至道光间直隶大兴(今北京大兴)人。李汝珍自幼聪颖,博览群书,知识广泛,不仅擅长诗文,而且对壬遁、星卜、象纬、篆隶之类均有所钻研。乾隆四十七年(1782),李汝珍随其兄来至海州(今江苏新海连市),曾从当时的乐理、音韵专家凌廷堪受业。嘉庆六年(1801),李汝珍又曾赴豫东任县丞,治理河水,但终身不达。李汝珍中年时即开始创作《镜花缘》,但直到晚年才定稿成书,原拟写二百回,结果只完成一百回。嘉庆二十三年(1818),李汝珍亲自到苏州监刻这部小说,道光元年(1821)又加以修改再版。在小说的最后一回里,李汝珍对自己的创作及其心情作了介绍:“读了些四库奇书,享了些半生清福,心有余闲,涉笔成趣,每于长夏余冬,灯前月夕,以文为戏,年复一年,编出这《镜花缘》一百回。……小说家言,何关轻重!消磨了十数多年层层心血,算不得大千世界小小文章。”李汝珍学识广博,却未能获取功名,于是他将自己的平生感慨、对社会的看法以及渊博的知识都熔铸在这部小说之中。李汝珍还精通音韵与棋艺,著有《李氏音鉴》与《受子谱》。

作品写唐女皇武则天令百花寒天齐放,众花神不敢违旨,开花后遭到天谴,被谪为一百个女子。而花神领袖百花仙则托生为唐敖女小山。唐敖科举落第,心情沉郁,随妻弟林之洋泛海出游,经舵工多九公向导,历观海外诸国异人异事后入小蓬莱求仙不返。小山思亲心切,出海寻父,却意外地在小蓬莱泣红亭内录得一卷“天书”。回国后恰逢女试,录取百女,实则令被谪花神在人间重聚。众女及第后,拜谒宗师,连日饮宴、赋诗、游戏,尽欢而散,小山也重入仙山。最后中宗复辟,尊则天为“大圣皇帝”,而则天又下新诏,宣布明年重开女试。在《镜花缘》八至四十回中安排了许多海外奇国,着力描绘了这些国家的奇闻异见,一则以寄寓自己的社会理想,一则以讥弹当代的黑暗现象。这些类似《聊斋志异》中“罗刹海市”的国度,各有自己独特的风习。君子国好让不争,宁可损己,不能损人。大人国民风淳厚,待人宽大,都以假想的形式集中体现了作者“升平世界”的政治理想。而两面国则嫌贫爱富,欺诈成风,一张张亲切的笑脸迎人而来,藏在浩然巾后的本相却狰狞可怕。这正是封建社会虚伪、狡猾的写照。黑齿国人聪慧好学,两个女孩儿大谈音韵,竟然使多九公汗流浃背,可见自幼教育女子的重要。然而白民国却有学究把“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读成“切吾切,以反人之切”。淑士国假装斯文,酒保竟用“酒要一壶乎?两壶乎?菜要一碟乎?两碟乎?”去询问顾客。把醋当酒的老儒,咬文嚼字,一段日常对话竟连用了五十四个“之”字。这正是作者对儒林中的不学无术、酸腐不堪的学究进行尖刻的讽刺。他反对八股文,主张分科考试,量材录用,使用一技之长者各得其所。这种要求显然适应了社会分工日渐细密的发展趋向。此外作者还写了无肠国的刻薄腌臢,为富不仁,用粪便养活奴婢;毛民国的生性鄙吝,一毛不拔;结胸国的好吃懒做,翼民国的酷好奉承,豕喙国的善于撒谎。就这样,作者在这些虚构的国度里,以酣畅尖刻的笔触,相当生动地表达了自己对封建社会的残酷剥削和种种恶俗的憎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镜花缘》竭力对一切社会问题发表意见,自“嫁娶、葬殡、饮食、衣服,以及居家用度”的“失之过侈”,风鉴、卜筮,讲属相、择风水等等迷信风俗的不近人情,都一一予以评论,提出了改革办法。鲁迅赞之为“博物多识之作”(《中国小说史略》)但是罗列现象多,深入揭发少,更没有接触到问题的本质;而封建士大夫的气息很重:反八股而不反科举,反对风水迷信却以孝道为本;他的乌托帮思想仍然跳不出儒家范畴,而一切理想的海外乐土上依然有皇帝宰辅,它们的社会结构也依然是封建制度。

要求提高妇女地位是《镜花缘》十分突出的主题思想。这和当时资本主义因素的进一步发展,以及追求个性解放的社会启蒙思想的抬头是有关系的。作者在四十八回《泣红亭记》里说:“盖主人自言穷探野史,尝有所见,惜湮没无闻,而哀群芳之不传,因笔志之。”这多少流露出作者为妇女扬眉吐气的创作动机。所以小说一开始就写“女魁星北半垂景象”,“百花获谴降红尘”的神话,借以说明“今日灵秀”乃在女子的缘故。他要求女子自幼有读书机会,长大了和男子同样参加考试,反对男子垄断文化。因而笔下的一百才女,有的文采惊人,有的深通医理,有的精于数学,有的有胆识,有的有侠肠,一句话,都是些巾帼奇才。他尤其反对缠足、穿耳这些戕害人身的恶习;反对卜婚、娶妾这些强加给妇女的不平待遇;甚至连封建史家、文人一概否定的女皇武则天,对她提高妇女地位的德政也予赞扬。这种同情妇女,尊重女权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女儿国”的描写中。这里,“男子反穿衣裙作为妇人以治内事,女子反穿靴帽以治外事”。而封建社会中女子身受的一切摧残都转嫁到男人头上。林之洋入宫缠足的描写,实际是让男人设身处地去体验女子的苦楚。这种朦胧的民主主义思想,和《红楼梦》有相通之处。但《镜花缘》中的女性已经不再是爱情故事中的主角,而是社会活动的参与者了。在古典小说中,这是破天荒的。然而作者毕竟生活在封建时代,他的观点依然有很多封建色彩。妇女当权,他依然不能接受,武则天和女儿国王,他都不是当正面人物来写的。武则天当政是“心月狐”“错乱阴阳”;徐敬业叛乱失败,作者却深表同情。那些及第的才女也都不曾干预政治,只是陪伴皇帝的雅客罢了。父母包办婚姻,男女授受不亲,这些封建习俗,作者并未反对。由此可见作者的反封建是不彻底的。

清中叶以后,考据学风更加盛行,作者“于学无所不窥”,深受影响,以致连创作也遵循“小学家”的要求:那些幻想的国家固然大多有前人著述为本,而那些生活细节的描绘也都充满了学术研究的气味。许多地方,议论说教代替了形象刻划。全书一百几十个人物,只有林之洋、多九公粗具轮廓,骆红蕖、廉锦枫有限几个女性稍见特色。其他许多的“才女”,则大多形象苍白,她们实际上仅仅是作者矜才炫学的代言人。作品后半部,竟有二十七回写书画琴棋,医卜韵算,以及酒令、灯谜、双陆、马吊、斗草、投壶“各种百戏之类”,大大掩没了现实生活的描写。应当指出,《镜花缘》的艺术价值是并不高的。又因书中的不少幻想,缺乏生活依据,往往夸张失实。例如君子国为贵买贱卖,让他人得利,竟至相打,这就自相矛盾,给人向壁虚造的感觉。对一些反面现象,往往斥骂多而讽刺少,辞意浅露。《镜花缘》的精华主要在前半部,后半部与其说是小说,不如说是借小说以夸耀学问和知识。

今有:《镜花缘》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镜花缘》中国古典小说名著百部,华夏出版社1998年版;《镜花缘》三秦出版社2004年版;《镜花缘》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81、《邻女语》

近代轶事小说,署名“忧患余生”著。“忧患余生”乃连梦青的笔名。连梦青,北京人,生卒年不详,与沈虞希及天津《日日新闻》主持人方药雨为友。方药雨根据沈虞希提供的材料,把宫中之事揭诸报端,触怒慈禧,严究泄漏之人,沈虞希遂被害死,连梦青也受此案牵连,便逃到上海,卖文为生。连梦青与《老残游记》作者刘鹗相熟,《邻女语》原评即出刘鹗之笔。刘鹗撰写《老残游记》一书,原本即为帮助连梦青,刘鹗知其人孤介,不愿受人资助,因此动笔写小说送他,以增加其稿费收入。连梦青小说创作除《邻女语》外,还有为留美学生修改润色的译述稿《商界第一伟人——戈布登轶事》。

《邻女语》是晚清写“庚子事变”题材的重要小说,也是第一部反映义和团运动的作品。小说通过官宦子弟金坚北上见闻与官僚轶事,从侧面反映了八国联军侵华与义和团运动。小说前6回以金坚在庚子事变后北上进京为线索,通过他一路见闻,勾勒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混乱面貌:一方面是田园荒芜,城镇凋敝,人民卖儿鬻女;一方面是封建官僚或竖降旗举家南逃,或以放义赈为幌子,无恶不作。而反帝的义和团,却遭到无情镇压,袁世凯手下的梅都统砍的人头挂满了树林。后6回通过几个官僚在事变中的轶事,暴露了清末政治的腐败,官僚的昏聩无能和投敌卖国行径。如刘提督的闻风而逃,沈道台等的为德军筹粮。小说还通过教案与和议活动等侧面描写,谴责了朝廷君臣唯洋人之命是从的行为。因小说中的许多故事,闻之于妇女的谈话,所以题为《邻女语》。《邻女语》是谴责晚清政治的小说,它系统而深刻地谴责了晚清政府的腐败,各级官吏的苟且与残暴,而在谴责的同时注意描写挣扎于民间的英雄,表达了对人民饱尝苦难及其反抗斗争的同情及希望,这是它的亮点。但小说中把德国侵略军写得“有情有义”,而义和团大师兄张德成则在“兴妖作怪”。

小说文笔清秀,善于素描,如关于清江浦逃难京官家眷的描写,颇生动传神。但它前6回用第一人称,后6回用第三人称、极不协调。

《邻女语》共12回,未完。初刊于《绣像小说》第6至20期(1903~1904),1913年始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单行本。

今有:《邻女语》,上海文化出版社1957年版,根据1913年商务印书馆版重新整理;《邻女语》,时代金典出版社2002年版;《邻女语》,中国小说史料丛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邻女语》明清善本小说丛刊,台北:天一出版社1986年版。 

附:主要参考书目:

1、《通俗小说总目提要》江苏省社科院明清小说研究中心,江苏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编,中国文联出版社1990年版。内有:中国通俗小说总目;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附录(本书未收《中国通俗小说书目》著录之书目一览,《中国通俗小说书目》补编,《晚清小说目》补编,中国通俗小说同书异名通检,中国通俗小说总目音序索引,中国通俗小说总目笔画索引,中国通俗小说总目作者姓名及别号索引)

2、丁锡根编《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

3、齐裕馄《中国历史小说通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刘世德等编《中国古代小说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

5、石渝昌等编《中国古代小说总目》,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6、“中国小说史丛书”《宋元小说史》、《明代小说史》、《清代小说史》、《晚清小说史》

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7、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小说史料丛书》(26册)

8、《中国古典小说名著百部》华夏出版社1998年版;

9、《话本小说》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版;

10、《古本小说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影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