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知识 » 国学知识全文在线阅读

《国学知识》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简介(一):总集

关灯直达底部

1、《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即土风、风谣。包括“周南”、“召南”、 “秦”、“豳”、“魏”等(今天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湖北北部一带)十五个地方的民歌。“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其中又分“大雅”和“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是祭祀乐歌,分为周、鲁、商三颂,其中“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诗经》表现手法上分为赋、比、兴三种。其中“赋”就是铺叙直陈的手法,“比”即是打比方,“比喻”;“兴”即是起兴,“先言它物以引起吟咏之词也”。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诗经》全面地展示了我国西周至春秋中叶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其中有些诗,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等,是周部族起源、发展和立国的历史叙事诗;有些诗,如《魏风·硕鼠》、《魏风·伐檀》等,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声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显示了奴隶制崩溃时期奴隶们的觉醒;有些诗,如《小雅·何草不黄》、《豳风·东山》、《唐风·鸨羽》、《小雅·采薇》等写征夫思家恋土和对战争的哀怨;《王风·君子于役 》、《卫风·伯兮》等表现了思妇对征人的怀念。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西周时期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和战争徭役给人   民带来的无穷痛苦和灾难。有些诗,如《周南·芣苢》完整地刻画了妇女们采集车前子的劳动过程;《豳风·七月》记叙了奴隶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小雅·无羊》反映了奴隶们的牧羊生活还有不少诗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如《秦风·兼葭》表现了男女之间梦幻般的追求;《郑风·溱洧》、《邶风·静女》表现了男女之间戏谑的欢会;《王风·采葛》表现了男女之间痛苦的相思;《卫风·木瓜》、《召南·摽有梅 》表现了男女相恋时的相互馈赠;《庸风·柏舟》、《郑风·将仲子》则反映了家长的干涉和社会舆论给青年男女带来的痛苦;另如《邶风·谷风》、《卫风·氓》还抒写了弃妇的哀怨,愤怒谴责了男子的忘恩负义,反映了当时妇女的悲惨命运。

2、《楚辞》

“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酷吏列传》。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其本义,当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西汉末年,刘向将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承袭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汇编成集,计十六篇,定名为《楚辞》。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

《楚辞》是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和骚体类文章的总集。《楚辞》运用楚地(今湖南、湖北、安徽西部一带)的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黄伯思所说,“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东观余论》),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都承袭屈赋的形式,感情奔放,想象奇特。与《诗经》古朴的四言体诗相比,楚辞的句式较活泼,句中有时使用楚国方言,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更适合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3、《文选》

南朝梁代萧统编选,亦称《昭明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共30卷,选编先秦至梁作家130家,上起先秦的子夏(《文选》所署《毛诗序》的作者)﹑屈原,下迄梁代的陆倕,在世作家不予收录。诗、文、赋等各体文章700余篇,分为赋﹑诗﹑骚﹑七﹑诏﹑册﹑令﹑教等38小类。其中赋﹑诗所占比重最多。又按内容将诗分为补亡﹑述德﹑劝励等23门,赋分为京都﹑郊祀﹑耕籍等15门。这样的分类体现了萧统对古代文学发展﹑尤其是对文体分类及源流的理论观点,反映了文体辨析在当时已经进入了非常细致的阶段。但由于分类过于碎杂,因而也遭到后世一些学者如章学诚﹑俞樾等人的批评。

《文选》的选录标准则以“词人才子”的名篇为主,以“文为本”(《文选序》)。因此,凡“姬公之籍,孔父之书”、“老庄之作,管孟之流”、“谋夫之话,辩士之端”、“记事之史,系年之书”等后来习称为经﹑史﹑子的著作一律不选。但是史传中的赞论序述部分却予收录。这一选录标准的着重点显然不在思想内容而在于讲究辞藻华美﹑声律和谐以及对偶﹑用事切当这样的艺术形式,但它为文学划定了范畴,与经史子类别划清了界限,在目录学上有一定的贡献,对文学的独立发展有促进作用。

这部诗文总集仅仅用30卷的篇幅,就大体上包罗了先秦至梁代初叶的重要作品,反映了各种文体发展的轮廓,为后人研究这七﹑八百年的文学史保存了重要的资料。由于《文选》本身所具有的优点,比起同类型的其它诗文总集来,其影响远为深广。唐代以诗赋取士,唐代文学又和六朝文学具有密切的继承关系,因而《文选》就成为人们学习诗赋的一种最适当的范本,甚至与经传并列。宋初承唐代制度,亦以诗赋取士,《文选》仍然是士人的必读书,甚至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谚语(陆游《老学庵笔记》)。王安石当国,以新经学取士,此后《文选》才不再成为士人的课本。然而作为一部文学作品的精粹选本,其历史价值和资料价值则依然不废,以致形成一门研究学科“选学”。

萧统(501~531)字德施,梁武帝萧衍长子。天监元年(502)立为皇太子,未及即位而卒。谥号昭明。故后人也习称《文选》为《昭明文选》。

4、《古诗纪》

先秦至隋诗歌总集又称《诗纪》,明代冯惟讷编。一百五十六卷。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成书。

《古诗纪》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专门搜集唐之前诗歌的总集,分前集、正集、外集、别集四部分。前集十卷收先秦古逸诗,分歌、谣、杂辞、诗、逸诗等十三体,所录诗皆注明出处及写作背景;正集一百三十卷,收录汉魏至隋诗歌,都按朝代顺序编排,每个朝代以帝王、诸家、爵里无考者、方外、闺秀、无名氏的顺序排列,诸家以时代顺序排列, 每个朝代的民歌乐府则列于本朝最后;外集四卷收录古小说、笔记中的仙鬼之诗;别集十二卷,收录与本书有关的诗歌评论和一卷志异,收录了一二韵语不能成篇的残句。不可确考年代的作家与诗歌附录于末。每个作家作品以先乐府次四、五、六、七言诗歌的顺序排列。只有几篇作品的,不尽按例。《诗经》、《楚辞》做为整体未选入。《诗纪》最突出特点就是全,上古至隋朝的诗歌几乎全备于本书,溯诗之源,无需他求。明张溥编《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本书就是三本主要参考书之一,近人丁福保编《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即以本书为蓝本。由于卷帙浩繁,书中难免有真伪错杂,抵牾舛漏之处。清冯舒有《诗纪匡谬》一卷,订正本书缺失,较详实精核。

版本有冯惟讷原刻本,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甄敬刻本,明万历间吴管、谢陛、陆弼、俞笨刻本。有目录三十六卷,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冯珣关中重刻本。《诗纪匡谬》有知不足斋本。

冯惟讷(1512~1572)字汝言,号少洲。山东临朐人。嘉靖年间进士,官至江西左布政使,以光禄卿的身份离职。擅长诗文,曾纂集书籍多种,着有《冯光禄集》。

5、《古诗源》

清人沈德潜选编,是唐之前古诗最重要的选本。《古诗源》选辑了先秦至隋各个时代的诗歌,也包括一些民歌谣谚,共七百馀首,分十四卷。其中古逸一卷,汉诗三卷,晋诗三卷,宋诗二卷,齐梁诗二卷,陈、北魏、北齐、北周、隋诗各一卷。唐以前的诗歌中,比较著名的篇章(除《诗经》《楚辞》外)基本都已选录在内。内容丰富,具有资料价值。

沈德潜(1673~1769),字确士,号归愚,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前清诗人,诗论家。23岁起继承父业,授学40余年。乾隆四年(即1739)中进士,后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在朝期间,其诗受到乾隆帝的赏识,常出入禁苑,与乾隆帝唱和、论诗,从而使他的诗论和作品风靡一时,影响很大。除本书外,还编有《唐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清诗别裁集》等。沈德潜潜心诗学,很有造诣,为康乾以来拟古主义诗派的代表。他编选的《五朝诗别裁》、《古诗源》等广泛流传,影响很大。

6、《古诗选》

清代王士禛选编,为汉代至元代五 、七言古体诗选集 。王士禛是清初的诗坛盟主,编选《古诗选》意在阐明古今五、七言诗的流变,也是为他的诗歌理论选出一部创作范本。其中选汉至唐的五言古诗17卷,先秦至元的七言古诗15卷,共32卷。编者持“源流”、“正变”之说,选五言诗,两汉作品几乎全部收录,魏晋以下则从严选录,至唐代仅选了陈子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5家;七言诗选择较宽 ,以杜甫为“千古标准” ,“唐宋以来,善学杜者则取之”;凡是入选之作,一般不失为该作家比较好的作品。

但《古诗选》也存在不少缺点,如五言部分不录杜甫一首,白居易的名字竟不见于全书;选录的诗中还有因袭旧说误标作者的情况。

版本较通用的为乾隆年间芷兰堂初刻本及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标点排印本。

王士祯(1634~1711)原名士禛,字子真、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人称王渔洋,谥文简。汉族,新城(今山东桓台县)人,常自称济南人,清初杰出诗人。博学好古,能鉴别书、画、鼎彝之属,精金石篆刻,诗为一代宗匠,与朱彝尊并称。书法高秀似晋人。康熙时继钱谦益而主盟诗坛。论诗创神韵说。早年诗作清丽澄淡,中年以后转为苍劲。擅长各体,尤工七绝。但未能摆脱明七子摹古余习,时人诮之为“清秀李于麟”(李攀龙),然传其衣钵者不少。一生著述达500余种,作诗4000余首,主要有《渔洋山人精华录》、《蚕尾集》、杂俎类笔记《池北偶谈》、《香祖笔记》、《居易录》、《渔洋文略》、《渔洋诗集》、《带经堂集》、《感旧集》、《五代诗话》等。

7、《玉台新咏》

是继《诗经》、《楚辞》之后中国古代的第三部诗歌总集。收录作品上至西汉、下迄南朝梁代。历来认为是南朝徐陵在梁中叶时所编。收诗769篇,计有五言诗8卷,歌行1卷,五言四句诗 1卷,共为10卷。除第 9卷中的《越人歌》相传作于春秋战国之间外,其馀都是自汉迄梁的作品。

据徐陵《玉台新咏序》说,本书编纂的宗旨是“选录艳歌”,即主要收男女闺情之作。从内容的广泛性看,它不如成书略早的《文选》。但它和“以文为本”作为收录标准的《文选》比较,也有独自的特色。如它不如《文选》那样选录歌功颂德的庙堂诗。入选各篇,皆取语言明白,而弃深奥典重者,所录汉时童谣歌,晋惠帝时童谣等都属这一类。又比较重视民间文学,如中国古代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就首见此书。它重视南朝时兴起的五言四句的短歌句,收录达一卷之多,对于唐代五言绝句这一诗体的发展有一定推动作用。它不同于《文选》不录在世人物之作,选录了梁中叶以后不少诗人的作品。这些诗作比“永明体”更讲究声律和对仗,可以较清楚地看出“近体诗”的成熟过程。曹植的《弃妇诗》,庾信的《七夕诗》以及班婕妤﹑鲍令晖﹑刘令娴等女作家的作品,也赖此书得以保存和流传。

现存的版本以明无锡孙氏活字本为早,《四部丛刊》有影印本。明末赵均有覆宋刊本,后有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本。清吴兆宜的注释及纪容舒的《考异》都曾参考赵本。

徐陵(507~583)字孝穆,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南朝梁陈间的诗人,文学家。早年即以诗文闻名。八岁能文,十二岁通《庄子》、《老子》。长大后,博涉史籍,有口才。梁武帝萧衍时期,任东宫学士,常出入禁闼,为当时宫体诗人,与庾信齐名,并称“徐庾”。入陈后历任尚书左仆射,中书监等职,继续宫体诗创作,诗文皆以轻靡绮艳见称。至德元年去世,时年七十七,赠镇右将军、特进,其侍中、左光禄、鼓吹、侯如故,谥曰章。今存《徐孝穆集》6卷和《玉台新咏》10卷。

8、《乐府诗集》

是继《诗经·风》之后,一部总括我国古代乐府歌辞的著名诗歌总集,宋代郭茂倩编。现存100卷,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共5000多首。将乐府诗分为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杂歌谣辞和新乐府辞等12大类﹔其中又分若干小类,如《横吹曲辞》又分汉横吹曲﹑梁鼓角横吹曲等类﹔相和歌辞又分为相和六引﹑相和曲﹑吟叹曲﹑平调曲﹑清调曲﹑瑟调曲﹑楚调曲和大曲等类﹔清商曲辞中又分为吴声歌与西曲歌等类。各类有总序,每曲有题解。在现存的诗歌总集中,《乐府诗集》是成书较早,收集历代各种乐府诗最为完备的一部重要书籍。

《乐府诗集》的重要贡献是把历代歌曲按其曲调收集分类,使许多作品得以汇编成书。这对乐府诗歌的整理和研究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例如汉代一些优秀民歌如《陌上桑》《东门行》等见于《宋书‧乐志》《孔雀东南飞》见于《玉台新咏》,还有一些则散见于《艺文类聚》等类书及其它典籍中,经编者收集加以着录。特别是古代一些民间谣谚,大抵散见各种史书和某些学术著作,杂歌谣辞一类所收,多为前所忽视者。至于后来杜文澜的《古谣谚》等著作,则远比此书为晚,显然是在它的基础上编撰的。

它的编次是把每一种曲调的“古辞”(较早的无名氏之作)或较早出现的诗放在前面,后人的拟作列于后面,使读者了解到某些文人诗是受了民歌或者前代文人的影响。

《乐府诗集》以音乐曲调分类着录诗歌,对一些古辞业已亡佚,而其曲调对后人有过影响的乐曲,都作了说明。如“汉横吹曲”中的《梅花落》﹑“杂曲歌辞”中的《行路难》,都只有鲍照的拟作为最早,但编者仍把《梅花落》归入“汉横吹曲”,并在《行路难》的说明中引证了《陈武别传》,指出这个曲调在魏晋以前,就在北方牧民中流行,说明它早在汉代可能已经产生。它反映了民歌对文人诗的影响,以及音乐和诗歌的关系,对各种乐曲的相同题目,它指出了前代乐曲与后代乐曲的继承关系。如“梁鼓角横吹曲”中的《黄淡思》,编者就引用陈释智匠的《古今乐录》,认为即“汉横吹曲”的《黄覃子》

《乐府诗集》对各类乐曲的起源﹑性质及演唱时所使用的乐器等都作了较详的介绍和说明。书中这些说明征引了许多业已散佚的著作,如刘宋张永的《元嘉正声伎录》﹑南齐王僧虔的《伎录》﹑陈释智匠的《古今乐录》等书,使许多珍贵的史料得以保存。这对文学史和音乐史的研究都有极重要的价值。但其中有一些可能出于传闻,未可信从。

《乐府诗集》也存在较多的缺点: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就曾指出本书把某些文人诗列入乐府题目之中不大恰当。此外,由于它重在曲调,因此所录歌辞往往和关于曲调的叙述不太一致,如近代曲辞中的《水调歌》,编者认为是隋炀帝游江都时制,而书中所录“唐曲”,并未注明作者。其实这些曲辞,恐怕是杂取唐人作品而成,如其中“入破”第二首,显然是杜甫的诗。

《乐府诗集》的版本,有明末汲古阁刊本,清翻刻本和《四部丛刊》影印本。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宋刊残本,所缺卷帙,用元刊本和旧抄本配补。今通用1980年中华书局标点校勘本。

郭茂倩字德粲,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宋史》卷二九七《郭劝传》)。劝孙,源明子。神宗元丰七年(1084)时为河南府法曹参军(《苏魏公集》卷五九《郭君墓志铭》)。编有《乐府诗集》百卷传世,以解题考据精博,因此为学术界所重视

9、《古谣谚》

辑录古代民谣和谚语的专书,清代杜文澜辑。全书100卷,其中正文85卷,附录14卷,集说1卷。书前有刘毓崧序。《古谣谚》把大量古籍中保存的上古至明代的谣谚汇编成集,在宋代以来同类书中堪称集大成之作。书中的谚语主要是关于农事活动﹑气象占验﹑地方风土,以及各种社会生活经验等的作品。

所收的一部分谚语和大部分民谣,都直接与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包括农民起义)有关,或是赞美颂扬,或是讽刺揭露。童谣则多为预言或直接揭示某些朝代的兴亡﹑历史人物的成败,以及社会战乱﹑自然灾变的前兆或验证等等。《古谣谚》辑录古代谣谚,以作品初作之时是否发乎语言为主要标准。对于歌谣,它根据古代有徒歌与合乐的分别,只收属于徒歌的谣,对于谚语,它兼收“彦士典雅之词”和“传世通行之说”。

《古谣谚》在作品正文之外兼收异文(列於附注)。对于每一作品产生﹑流传的原委,原书引用时有关的上下文,以及某些作品“应验”情况等,一一予以叙录,或加以考辨。

杜文澜(1815—1881)字小舫,浙江秀水人。生于嘉庆二十年,卒于光绪七年,年六十七岁。官至江苏道员,署两淮盐运使。有干才,为曾国藩所称。工词,著有《宋香词》、《曼陀罗华阁琐记》、《古谣谚》、《平定粤寇记略》及《词律校勘记》并传于世。

10、《古文苑》

古诗文总集,编者不详。相传为唐人旧藏本,北宋孙洙(1032~1080)得于佛寺经龛中。所录诗文,均为史传与《文选》所不载。南宋淳熙六年(1179)韩元吉(1118~1190?)加以整理,分为9卷。绍定五年(1232),章樵又加增订,并为注释,重分为21卷。录周代至南朝齐代诗文260余篇,分为20类。虽编录未为精核,然而唐以前散佚之文,间或赖此书流传。

现行刻本分两个系统,宋淳熙本9卷,有清嘉庆十四年(1809)孙氏仿刻本等。章樵本21卷,有明成化十八年(1482)张世用刻本等。近代有《四部丛刊》影印宋刻本,《万有文库》影印《守山阁丛书》本。

清代孙星衍(1753~1818)又辑金石、传记、地志和类书中的遗文,自周迄元,编为20卷,名《续古文苑》。引文均注出处,辑佚有校订,并有案语疏通隐奥。有嘉庆十二年(1807)原刻本,《万有文库》影印原刻本。

11、《文馆词林》

《文馆词林》是唐高宗朝中书令许敬宗奉敕编纂的一部大型诗文总集,自唐高宗显庆三年(658)成书之后,一直深藏中秘。因为是敕修之书,加以千卷巨制,在印刷术尚未盛行的唐代,自然流传不广。宋时已散佚殆尽,仅有少数几类单行本见于着录。但在东邻日本尚有残本多种传世,近代国门开放以后陆续回传中土,并先后有《粤雅堂丛书》本、《古逸丛书》本、《适园丛书》本、《丛书集成》本及董康影印本、杨氏成都刻本等辗转刊刻。1969年,日本古典研究会就日本国内所能见到的全部《文馆词林》传本悉数搜罗,择善而取,汇为《影弘仁本〈文馆词林〉》影印出版,是为迄今为止存世的日藏《文馆词林》传本的集成之作。但因种种原因,此书在中国大陆少有流传,学术界难于取用。有感于此,罗国威先生自20世纪80年代起着手《文馆词林》的整理,最终完成《日藏弘仁本文馆词林校证》。

罗国威,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文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已出版专著有:《敦煌本昭明文选研究》、《敦煌本人文选注笺证》、《冤魂志校注》、《文馆词林校证》、《刘孝标集校注》等。已发表论文三十余篇。

12、《文苑英华》

北宋四大部书之一。宋太宗赵炅命李昉﹑徐铉﹑宋白及苏易简等二十馀人共同编纂。太平兴国七年九月开始纂修,雍熙三年(986)12月完成。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做过一次删繁补缺的工作。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又由石待问和张秉、陈彭年等复校两次。由于史料记载含混,已经无法确定是否刊刻。南渡以后,宋孝宗又命令校书的专业人员修订。今天看到的《文苑英华》即这个校订的本子。

全书上起萧梁,下迄唐五代,选录作家近,文章近20000篇,可谓卷帙浩繁。这个宋刻本现在仅存残本。按文体分赋﹑诗﹑歌行﹑杂文﹑中书制诰﹑翰林制诰等三十九类(如把谥册和哀册合并则为三十八类)。每类之中又按题材分若干子目,如赋类下分天象﹑岁时﹑地﹑水﹑帝德﹑京都等四十二小类。书中约十分之一是南北朝作品,十分之九是唐人作品,多数是根据当时流传不多的抄本诗文集收录的,《文苑英华》中收录不少诏诰﹑书判﹑表疏﹑碑志,保存了不少有价值的文献资料,校记里还附注有别本的异文,可以用以辑补校勘唐人的诗文集清朝纂修《全唐诗》﹑《全唐文》和《四库全书》时,都曾用作参考。

《文苑英华》于南宋孝宗时周必大、胡柯、彭叔夏校订后刊行,今存者即此校定本。这次校出的错误,在中华书局的影印本中分别用小字夹注或篇末黑地大字的形式一一标明。宋宁宗、明世宗时曾重刻。本书流传不广,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胡维新等根据传抄本重新刻印。1966年,中华书局用宋刊残本140卷、明刊本860卷配齐影印,校正了原书的一些错误。同时,还收入彭叔夏的《文苑英华辨证》10卷和劳格的《文苑英华辨证拾遗》

13、《古文观止》

清代以来最为流行的古代散文选本之一。清代吴楚材、吴调侯于康熙三十三年编选,有近八百首古文。所选之文上起先秦,上迄明末,大体反映了先秦至明末散文发展的大致轮廓和主要面貌。其中包括《左传》34篇、《国语》11篇,《公羊传》3篇、《礼记》6篇,《战国策》14篇,韩愈文17篇;柳宗元文8篇,欧阳修11篇,苏轼文11篇,苏辙文3篇,王安石3篇,共222篇。本书入选之文皆为语言精炼、短小精悍、便于传诵的佳作。选者以古文为正宗,也不排斥骈文收入4篇,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在文章中间或末尾,选者有一些夹批或尾批,对初学者理解文章有一定帮助;体例方面一改前人按文体分类的习惯,而是以时代为经,以作家为纬。所选文章语言凝练、短小精悍、乃千古传诵之作,从中不难看出编者细致和周到的眼光。书名为“观止”,于古文选编,其意可知。本书亦有入选不当者,先秦文不选诸子,而汉文不选《汉书》,辽、金、元三年又付阙如,亦不能反映中国散文发展史的全貌。此乃因为选编主要是着眼于考科举时做策论,但作为一种古代散文的入门书,仍有其存在价值。它《唐诗三百首》一样,这两部选集堪称中国传统文学通俗读物的双璧。

吴楚材、吴调侯,系叔侄,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吴乘权,字楚材。一生研习古文,好读经史。康熙十五年(1676年)就在福州辅助先生教伯父之子学习古文,后竟以授馆终其一生。除参与选编《古文观止》外,他还同周之炯、周之灿一起采用朱熹《通鉴纲目》体例,编过一个历史普及读本——《纲鉴易知录》。吴大职,字调侯,也是嗜“古学”而“才器过人”。他一生的主要经历,是在家乡同叔父一道教他们均是塾师,以课业授徒为生,在清代文坛和学术界算不得是入流人物

版本有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吴兴祚刻本。吴兴祚为吴乘权伯父,官至两广总督,时任汉军副都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中华书局本两种版本:一是1959年本。这是由原古籍刊行社转来的本子,此本“据映雪堂本断句,并校正了个别显着的错字”。二是1987年本,即安平秋点校本。此本虽以1959年本为底本,但用映雪堂原刻本复核过,用文富堂本、怀泾堂本、鸿文堂本参校过,还用相关史书、总集、别集所收古文校勘过,而且补录了二吴之《序》和乘权所撰《例言》。因而它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好的版本

14、《乾坤正气集》

诗选集,二十卷,清顾沅编选。此书出版于鸦片战争前夕,不能不说编者预感到了时代的危机,意在于挽救清朝的危亡,才“阐幽发潜,裒集商周以来忠臣义士之诗”,以达到“革顽懦”“资劝惩”的作用。其所录皆为“忠臣义士”之作。他们有的以功业昭著,有的以正气盛人,皆为“论诗歌以见志”者。这些作品对“正人心,易风俗”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编者从《古诗纪》《全唐诗》《宋诗存》《宋诗钞》《宋诗纪事》《中州集》《全金诗》《元诗选》《历代诗选》《明诗综》以及笔记说部,各省方志中选录三百余人,起于周初之伯夷叔齐,终于明末,每人皆说述其事迹并略加评论,以宣扬其“正气”。

在此之后顾氏协助姚莹又编纂专门收文章的《乾坤正气集》(也称大《乾坤正气集》,则称专门收录诗歌的二十卷本《乾坤正气集》为小《乾坤正气集》)五百七十四卷,收屈原至明朱集隽辞赋杂文集一百零一家。

《乾坤正气集》版本有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顾氏艺海楼刻本。大《乾坤正气集》有道光二十八年(1848)袁江节署求是斋刊本。

顾沅(1799~1851)清代学者、藏书家。字澧兰,号湘舟,又自号沧浪渔父,江苏长洲(今苏州)人。系国学生,曾官教谕、叙布政使,虽出生世代簪缨之家,父兄都在外地为官,但他“不求仕进,不以科举之学为好学”,鄙弃官场,归隐苏州侍养母亲。家藏旧籍及金石文字为三吴之冠,颇多秘本、善本,建“怀古书屋”、“艺海楼”庋藏载籍。辑有《赐砚堂丛书》、《古圣贤像传略》等。

15、《古文辞类纂》

清代姚鼐选编。所选文章,以 “唐宋八大家”之作为主;其前选入战国、秦汉的部分作品,其后选入明代归有光、清代方苞、刘大櫆的作品,中间选入少数元结、李翱、张载、晁补之的作品。魏晋六朝之作,只在辞赋类中选晋代张华、刘伶、陶渊明、鲍照的赋各1篇,潘岳的赋3篇,在颂赞类中选晋袁宏的赞 1篇。全书分为论辨、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13类,文约700篇,合为74卷。卷首《序目》,略述各类文体的特点和源流。书成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是代表“桐城派”散文观点的一部选本,曾颇流行。

清末王先谦曾编《续古文辞类纂》34卷,黎庶昌也编有《续古文辞类纂》28卷,选录清中叶以后散文,都是姚氏选本的续书

版本有嘉庆时康绍庸刊刻初稿本,附有姚氏评语及圈点。道光时吴启昌、光绪时李承渊重刻姚氏晚年定本。吴刻删去圈点,李刻又再恢复。民国十二年(1923)上海广益书局刊行徐斯异、阚家祺、郑家祚、胡惠生等人编撰的《评点笺注古文辞类纂》,广泛搜集古代以及清代方苞、刘大櫆、姚鼐、梅曾亮、张裕钊、吴汝纶等人对入选文章的圈点和评语有总批、眉批,并加简注。

姚鼐(nài)(1731~1815)清代安徽桐城人,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四十多年。着有《惜抱轩全集》等,曾编选《古文辞类纂》。[

16、《经史百家杂钞》

曾国藩编纂的一部古文选本。共二十六卷,分论著、词赋、序跋、诏令、奏议、书牍、哀祭、传志、叙记、典志、杂记十一类。

《经史百家杂钞》一书,是从清末到民国,在社会上流传很广、影响较大。曾国藩之前,社会上已经流行着两部很有名的古文选本,一部是康熙年间吴楚材、吴调侯编纂的《古文观止》,一部是乾隆年间姚鼐编纂的《古文辞类纂》。这两部书,各有其优长,影响也都很大。但在许多方面,却比不上《经史百家杂钞》。《古文观止》是一部相当成功的古文选本。但由于它是供学塾使用的读本,故而所选文章偏重文彩,偏重通俗,缺少一种学术的厚重和大文化的广博。《经史百家杂钞》则不然:在网罗文献的广博上和选文思想的学术底蕴上,无疑超过了《古文观止》,而所选许多文章的可读性和观赏性,也并不亚于《古文观止》。同《古文辞类纂》相比,其中叙记、典志为新增入者,而删去了姚书中赠序一类,在选本的实际效用方面,在姚氏义理、词章、考据三条标准外,另提出经济一项,力求选文与政事结合,使读者通过对文章的学习,了解历代的治乱兴衰、典章文物、学术思想和经国济民之道。也就是说,《杂钞》里不仅有“文”,而且有“道”,是“文”与“道”结合的一部书。比之主要是注重辞章的《古文辞类纂》,《经史百家杂钞》的实用价值无疑是远超其上的。而将义理、词章、考据大体都归宿于经济。在内容上,减去了《类纂》中内容较空泛的一些应酬文字,并新增了经、史、子三类的文章,约占全书四分之一的分量。从而体现了曾氏注重经济、归宿于经济的治学精神,表现了当时的时代要求。

曾国藩(1811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坪村)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兄妹九人,曾国藩为长子。道光十二年(1832年)秀才,道光十八年(1838) 同进士,之后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值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咸丰三年(1853年)丁忧在家的曾国藩应朝廷之命组织“湘军”。 1864年,湘军在其弟曾国荃的率领下攻下天京,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功臣。曾国藩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1872年3月20日在南京病逝。朝廷赠太傅,死后被谥“文正”, 曾国藩继承桐城派方苞、姚鼐而自立风格,创立晚清古文的“湘乡派”,清末及民初严复、林纾,以至谭嗣同、梁启超等均受他文风影响。所著有《求阙斋文集》、《诗集》、《读书录》、《日记》、《奏议》、《家书》、《家调》等,汇为《曾文正公全集》。另著有《为学之道》、《五箴》等,编有《经史百家杂钞》、《十八家诗钞》等。

17、《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

又名《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是一部大型古代文学总集,计一百十八卷,明代张溥辑。

编者根据明张燮《七十二家集》,又取冯惟讷《古诗纪》、梅鼎祚《历代文纪》中作品较多的作家,自汉贾贾谊至隋薛道衡共一百零三人,将其诗文组成一编,并有所增益。基本上一人一集,每一集中,先列赋,次列文,后列诗。各集前均附有编者题辞,评述作家生平与创作。

本书最显着的特点是“送疑取难”,即 不是纯客观地介绍资料,而是有所指陈品评:对百三家其人其文,都提出了他自己的看法,家家有题辞人人有论述。如在“题辞”指出了学习汉魏六朝文学,要吸收其“先质后文,吐华含实”的精华,同时也指出了“陈季之浮薄,周隋之骈衍”是糟粕。是研究汉魏六朝文学及张溥著作的重要参考。

清光绪五年(1879)彭懋谦信述堂刊本影印出版。而现在由殷孟伦将题辞加以注释,并汇集为《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张溥(1602~1641)明代文学家。初字乾度,后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崇祯进士,选庶吉士,自幼发奋读书,明史上记有他“七录七焚”的佳话。与同乡张采齐名,合称“娄东二张”。张溥曾与郡中名士结为复社,评议时政,是东林党与阉党斗争的继续。张溥在文学方面,推崇前后七子的理论,主张复古,又以“务为有用”相号召。一生著作宏富,编述三千余卷,涉及文、史、经学各个学科,精通诗词,尤擅散文、时论。代表作有《五人墓碑记》。著有《七录斋集》,包括文12卷,诗3卷。此集今存明崇祯时刻本。辑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张溥其他著作有《春秋三书》32卷。《历代史论二编》10卷。《诗经注疏大全合纂》34卷。此外,张溥又为《宋史纪事本末》及《元史纪事本末》补撰论正。另著有《万宝全书》,记述了当时博奕娱乐(如象棋棋谱、中式骨牌)的概况。

18、《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清人严可均编,主要取材明梅鼎祚的《文纪》及张溥的《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共分十五集:《全上古三代文》《全秦文》《全汉文》《全后汉文》《全三国文》《全晋文》《全宋文》《全齐文》《全梁文》《全陈文》《全后魏文》《全北齐文》《全后周文》《全隋文》和文章朝代不明的《先唐文》。每集作者又分帝、后、宗室诸王、群雄、诸臣、宦官、列女、阙名、外国、释氏、仙道、鬼神等。共收录唐以前作者3497人(或作3520人),佚文断句,都加辑录,绝大多数作者前有小传。,是迄今为止收录唐以前文章最全的一部总集,也是中国古代文献中涵盖时间最长的一部文学总集,对唐以前历史、文学、宗教、语言等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

该书编成之后,因卷帐浩繁,又有不少谬误,一直未能刊行。清人蒋壑编有本书篇名目录一○三卷,并抄录每篇出处,还编有作者索引,又正式将书名改为《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晋南北朝文》。张之洞主持粤政,设广雅书局,命王毓藻主持刊刻事谊,经过八年八次校雠,光绪十八年(1893年)初刊于广州,156册,共741卷。1929年丁福保影印出版。1958年中华书局据广雅书局本影印出版4册,并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篇名目录及作者索引》为其附册。钱锺书的《管锥编》第三、四册专论《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共277则。。

严可均(1762~1843)字景文,号铁桥,浙江乌程人,嘉庆五年举人,道光二年曾任建德县教谕,后称疾辞官,专心著述,精通金石小学,长于辑轶考据,著作极多,着有《铁桥漫稿》、《说文声类》、《说文校议》等十三种,合为《四录堂类集》,共1251卷。清嘉庆年间开全唐文馆,当时有名的文人大多被邀请参加。严氏因为自己没有被邀请,心有不甘,于是独自一人,化了二十七年的心力,“广搜三分书,与夫收藏家秘籍金石文字,远而九译,旁及释道鬼神。起上古迄隋,鸿裁巨制,片语单辞,罔弗综录,省并复叠,联类畸零”(《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总叙》),编成《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741卷,作为《全唐文》的前接部分。

19、《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

中国汉至隋诗歌总集,近人丁福保编 。全书以明代冯惟讷的《古诗纪》和清代冯舒的《诗纪匡谬》为蓝本,加以修订而成。共54卷。依时代次序分为《全汉诗》至《全隋诗》11集,意与《全唐诗》相衔接,是一部搜罗资料较为完备的诗歌总集。但此书基本沿袭二冯之书。对《诗纪》和《匡谬》的错误和缺陷未作细致的考核补苴。此外,又失收先秦的歌谣、逸诗。该书1959年由中华书局断句排印出版。

丁福保( 1874~1952 )近代藏书家、书目专家。字仲祜,号畴居士,一号济阳破衲。江苏无锡人,1895(光绪二十一年)肄业于江阴南菁书院,次年考取秀才,后随华蘅芳学数学,编撰了《算学书目提要》。又鉴于身体多病,改习医学,创办丁氏医院、医学书局,1918年就编有《历代医学书目提要》,后又与人合编《四库总录医药编》,兼收中外医学书籍。一生先后编译出版了近80种国内外医学书籍,合称《丁氏医学丛书》。

丁福保喜藏书,早年仰慕南菁书院藏书,曾手抄书院目录1册,以备购藏。1924年自称已藏有“十万又三千”卷书,建“诂林精舍”,后来,藏书达15万卷。先后捐赠各国图书馆、学校,其中捐给上海震旦大学图书馆2万余册、5万余卷古今刊本。编《汉魏六朝名家集初刻》、《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历代诗语续编》、《清诗话》等数部丛书。另有《文选类诂》、《尔雅诂林》、《古钱大辞典》等。

20、《历代赋汇》

清康熙年间陈元龙奉旨编辑的赋体文学总集,陈元龙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广搜博采,分类编排,于康熙四十五年编成。本书收入先秦至明代的赋作3834篇,共184卷。其中正集140卷,专收叙事记物之作,计3042篇,分为天象、岁时、地理、都邑、治道、典礼、祯祥、临幸、搜狩、文学、武功、性道、农桑、宫殿、室宇、器用、舟车、音乐、玉帛、服饰、饮食、书画、巧艺、仙释、览古、寓言、草木、花果、鸟兽、鳞虫等三个类目;外集二十卷,收抒情言志之作,计423篇,分为言志、怀思、行旅、旷达、美丽、讽谕、情感、人事等八个类目;逸句二十卷,计117篇;补遗二十卷,计369篇。外集20卷,均为抒情言志之赋;另有残文逸句2卷、补遗22卷。这是我国第一部也是至今最好的一部搜集历代赋作较完备的总集。《四库全书简明目录》称其 “正变兼陈,洪纤毕具,信为赋家之大观”。

《历代赋汇》也有不足之处,如不少作品没有考出作者姓名,有少量篇幅相重,有的作品张冠李戴,又不注原文出处等。

凤凰出版社2004出版的《历代赋汇》据清光绪年间双梧书屋俞樾校本整理影印。增加“赋学文献综述”3万多字,“辞赋研究论着索引”15万多字,并附“作者索引”、“篇名索引”。

陈元龙(1652~1736)字广陵,号乾斋,浙江海宁人,清朝大臣康熙二十四年一甲二名进士,授编修,直南书房。累迁侍读学士。四十二年,再迁詹事。五十年,迁吏部侍郎。授广西巡抚。五十七年,擢工部尚书。六十年,调礼部。世宗即位,命守护景陵。七年,与左都御史尹泰同授额外大学士,寻授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十一年,以老乞休,加太子太傅致仕。乾隆元年,卒,赐祭葬,谥文简。

21、《四六法海》

历代骈文总集,明代王志坚编选。此书标名“四六”,所选不从唐代四六文开始,而从骈散结合的魏晋文开始,是有见识的。此书依据《文选》、《艺文类聚》、《文苑英华》、《唐文粹》、《宋文鉴》、《元文类》等书,参以诸家文集及正史、野史所载,选魏晋至元骈文共702篇。唐以前作品居大多数。卷首有自序,论述四六文源流,颇有见地。编选者主张知人论世,“每篇之末,或笺注其本事,或考证其异同,或胪列其始末”,“皆元元本本,语有实征”(《四库全书总目》)编选者编选此书,“大抵为举业”(本书《编辑大意》),骚赋没有选入。正本溯源,略嫌不足。它以体分类,计40类,如“序”体又分有诗文序、宴集序、赠别序等,亦觉琐碎。

清代蒋士铨有《评选四六法海》,自此书中选出262篇,从甲至癸,次为十等。宋人之作入选者寥寥,元人之作则全部删去,已失原本之旧有明代天启刊本、《四库全书》本。

王志坚(1576~1633)字弱生,更字淑士,一字闻修,号淑士,江苏昆山人。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授南京兵部主事。迁员外郎中。暇日,邀同舍郎为读史社,撰《读史商语》。迁贵州提学佥事,不赴,乞侍养归。天启二年(1622)起督浙江驿传。奔母丧归。崇祯四年,复以佥事督湖广学政,卒于官。

王志坚少与李流芳同学,卜居吴门古南园,与流芳、归昌世并称“三才子”。肆志为学,兼通内典,诗文法唐、宋。生平作诗甚富,自选止七十余首。编有《四六法海》、《古文渎编》。

22、《骈体文钞》

历代学骈文总集,也为历来最好的骈文选本,清代李兆洛编选。标举魏晋、六朝宗旨,辑入先秦至隋的作品共31卷。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包括铭、颂、箴、诔、诏、策令、檄移、弹劾等18体,是所谓“庙堂之制,奏进之篇”;中编包括书、论、序、碑记等8体,多属指事述意之作;下编包括设辞、连珠、笺牍、杂文等5体,多属缘情托兴之作。编者认为,文之起源不分骈散,故主张骈散合一。该书入选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诸葛亮的《出师表》等,便是这一主张的具体体现。书成于嘉庆末年。有嘉庆末唐氏原刻本,《四部备要》谭献评点本。

李兆洛(1769~1841) 清代学者、文学家。字申耆,晚号养一老人,阳湖(今属江苏常州市)人。嘉庆十年(1805)进士,选庶吉士,充武英殿协修,改凤台知县;后主讲江阴暨阳书院达20年。李兆洛精舆地、考据、训诂之学。为文主张混合骈、散两体之长,与桐城派散文立异,是阳湖派代表作家之一。他所作文章,大体上能贯彻自己的主张;对桐城派的姚范、姚鼐两人,也表示推尊,不持门户之见。汤成烈《重刊养一斋文集序》评其学:“莫不兼综百家,钩稽历代,研精极虑以出之,凡实事必求其是。”撰有《养一斋文集》20卷,有咸丰二年初刻本,光绪四年重刻本。辑有《皇朝文典》70卷,《大清一统舆地全图》,《凤台县志》12卷,《地理韵编》21卷,《骈体文钞》31卷等。

23、《骈文类纂》

清末学者王先谦编选。共46卷,共选文1510篇。全书按文体分为15类目,卷首有王先谦所撰长篇序例。序例主要表明选者对骈文和文章学的看法。编者认为自然景物、社会生活是诱发文学创作的动因,不强调儒家的“文以载道”和“义理”,而与袁宏道的“性灵说”相近。指出包括骈文在内的文学创作必须向前人学习,而且骈文也要学习古文创作技巧,不斤斤计较与骈散之争。王先谦还另编有《十家四六文钞》。

《骈文类纂》有光绪二十八年(1902)思贤书局刊刻

王先谦(1842~1917),湖南长沙人。字益吾,因宅名葵园,学人称为葵园先生。晚清著名史学家、经学家、训诂学家。曾任国子监祭酒、江苏学政,湖南岳麓、城南书院院长。博览古今图籍,研究各朝典章制度。治学重考据、校勘,荟集群言。在任组织学人,集体从事古籍文献的编校刊印工作。曾校刻《皇清经解续编》,并编有《十朝东华录》、《续古文辞类纂》、《续古文辞类纂》等。为文远追韩愈,又以桐城派阳湖派自许;其诗被称为“得杜之神,运苏之气”,“置之清代集中,挺然秀拔”。著有《虚受堂诗文集》。学术著作有《汉书补注》、《后汉书集解》、《荀子集解》、《庄子集解》、《诗三家义集疏》等。

24、《全唐文》《全唐文补遗》

清代官修的唐五代的文章总集。由董诰领衔,阮元、徐松等百余名学者参加编纂。历时六年,嘉庆十三至十九年(1808~1814)。共1000卷共收文章18488篇,作者3042人,每一位作者都附有小传《全唐文》,是有唐一代(包括五代)文章的总集,也是迄今唯一最大的唐文总集。清嘉庆十二年(1807),清宫原藏有陈邦彦编的《唐文》稿本一百六十册,清仁宗认为它“体例未协,选择不精”, 于是下令重编。由大学士董诰任总裁。《全唐文》在《唐文》稿本基础上,用《文苑英华》﹑《唐文粹》等总集补其缺略,又从《永乐大典》辑录了唐文的单篇残段,并旁采他书和金石资料编校而成。

编次以唐及五代诸帝居首,其次是后妃﹑诸王﹑公主,再次为各朝作者﹑释道﹑闺秀,宦官﹑四裔附编书末。但该书在编纂﹑考订上还有不少缺点,包括文章漏收﹑误收﹑重出,作者弄错,题目和正文的讹脱,小传记事不确,采用的书不注出处等等。清劳格和现代学者岑仲勉在读本书的《札记》中曾举出上述问题约四五百条。和《全唐诗》相比,《全唐文》投入了更多的编撰力量。总裁董浩曾任《四库全书》副总裁,有主编巨书的经验,故非徒以位高而领衔。先后参与其事者近百人,其中既有词章之士法式善、周之琦、秦恩复辈,又有渊博学者阮元、徐松、胡承珙等。这一人员组合,对本书的质量起到了一定的保证作用。加上时当干嘉朴学鼎盛之时,编者又可以充分利用内府图书,文章本身也不像诗歌那样流传多歧而容易以讹传讹,所以《全唐文》的质量较之《全唐诗》要好得多。

该书编成后,即颁发扬州,由督理两淮盐政阿克当阿等负责校刻,嘉庆二十四年(1819)刻成,此即所谓扬州官本。后来又有广雅书局翻刻本。中华书局1985年出版了据原刻本影印的断句本,附印了清末陆心源的《唐文拾遗》和《唐文续拾》,是现在通行的比较便于阅读的本子。

董诰(1740~1818),字雅伦,西京,号蔗林,一号柘林,浙江富阳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顺天乡试举人,二十九年进士,殿试名列一甲第三,乾隆帝以其系大臣子,改置二甲第一,为传胪,授翰林院庶吉士,充国史三通馆协修,武英殿篡修。散馆年改任编修。董诰历任礼、工、户、吏、刑各部侍郎,《四库全书》副总裁,奉命辑《满洲源流考》,充武英殿总裁,以至文华殿大学士。乾隆四十四年,任军机大臣,旋任户部尚书,两次图形紫光阁。其时,和珅用事,排除异已。董诰支拄其间,遇事多所救正。及嘉庆这即位后,又襄赞之,卒能歼除巨奸,朝纲不坠。嘉庆二十三年(1818),再次上疏乞休,命以太保大学士致仕,在家支食全俸。十月,病剧而卒。嘉庆帝亲临祭奠,赐谥文恭。

25、《全唐文补遗》

清末四大藏书家之一的陆心源最早为《全唐文》补遗,所作《唐文拾遗》、《唐文续拾》二书,共补录3000多篇。二十世纪唐代新出土文献数量极其丰富,周绍良主编的《唐代墓志汇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收录以墓志为主的唐代文章约5500 篇;吴刚主编《全唐文补遗》,亦是汇编近年来新发现的唐五代人的墓志等资料,共七辑,后附篇名索引和作者索引,由三秦出版社2000年出版。陈尚君的《全唐文补编》采辑四部群书、敦煌遗书、石刻文献、海外汉籍、佛道两藏,在上述诸书外,辑得唐人文章约7000篇,涉及作家2600多人。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26、《箧中集》

唐人诗集名,元结编次,一卷,元结。集其亲友沈千远、赵微明、孟云卿、张彪、王季友等五言古诗共二十四首,命名为《箧中集》。集前有元结于干元三年(760)所作的序。元结主张诗应有规讽寄托,有益政教,故选录其中以警时人。集中所收,有一些反映现实的诗,体现了他的文学主张,对白居易新乐府有一定的影响。有明汲古阁刻本及近人徐乃昌影宋刻本,附札记一卷。

元结(719~772),字次山,河南鲁山(今河南鲁山县)人,唐代文学家。少时不羁,十七岁才折节向学,从师于元德秀。天宝十二年(753)举进士。安史之乱中,史思明攻河阳,肃宗召他进京问策,乃上《时议》三篇,受到赏识,擢为右金吾兵曹参军,摄监察御史,为山南西道节度参谋。以讨史思明有功,迁监察御史里行,又进水部员外郎。代宗即位,拜道州刺史,进授容管经略使,加左金吾卫将军。罢还京师,卒赠礼部侍郎。其诗文注重反映政治现实和社会矛盾,文风力求摆脱六朝以来雕饰华靡的弊病,清淡简洁,纯真自然。唯过于质朴,文采稍逊。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者之一。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元次山集》。他还曾编《箧中集》诗选行世。

27、《河岳英灵集》

唐代诗歌总集。唐代殷璠编选。此书分上、中、下三卷。《叙》称“起甲寅(开元二年,714),终癸巳(天宝十二载,753)”,一本误作“终乙酉(天宝四载)”。它选录了这个时期自常建至阎防24家诗234首,今本实为228首。在《序》和《集论》中,批判齐梁以来“理则不足,言常有余,都无兴象,但贵清绮”的形式主义诗风,力主内容形式并重,声律风骨兼备。由于选者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艺术鉴赏能力,选录标准又非常严格,因而在唐人编选的唐诗选本中历来最受重视,影响深远。

书中略仿南朝钟嵘《诗品》,对入选各家诗歌的艺术风格都作简括的评论,其中有不少精辟之见为后人所称述。这种把评和选结合起来,在体例上实属创举,为后来许多评选本诗文集的漤觞,但由于此书自序说“分为上下卷”,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马端临《文献通考》也都着录为2卷,而明代毛晋、清代何焯都曾有手校抄本为2卷本,因此也有学者认为今本3卷是后人“推测其意似以三卷分上中下三品”,并非编者原意(孙毓修《河岳英灵集校文》引黄丕烈说)。

《河岳英灵集》有《四部丛刊》影明翻宋本、汲古阁本,通行的为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收入《唐人选唐诗(十种)》中。

     殷璠,唐文学家、诗选家,丹阳(今属江苏)人。生卒年、字号不详。书首自题“丹阳进士”,曾出仕,后辞官归隐,详情无可考

28、《中兴间气集》

唐诗选集。唐代高仲武编选(或误题孟彦深编选)2卷,选录肃宗至德初(756)到代宗大历末(779)20多年间作家作品,计26人,诗130多首。旧史家称此时为安史乱后之“中兴”时期,书名取此。

此书大致反映出至德﹑大历间诗坛的主要面貌。编选者推崇钱起﹑郎士元,把二人列为上﹑下卷之首。所选多为赠别酬和﹑流连光景之作,也有少数反映民生疾苦的篇什。在艺术上追求清逸幽远之境,体制多为五言。高仲武《自序》中提出“体状风雅,理致清新”的选取标准,基本符合当时诗风的特点。此书在每家姓氏之后,都有简短评语,其中不乏精辟见解,但也有品评高下失当之处。郑谷《读前集二首》云:“何事后来高仲武,品题《间气》未公心”。说他不如殷璠《河岳英灵集》品评公允。陆游也指责他“评品多妄”﹑“议论凡鄙”(《跋中兴间气集》)

今存《四部丛刊》影印秀水沈氏藏明翻宋刻本,附清代何焯据述古堂影宋抄本所作校记。凡刻本原缺高仲武自序及张众文﹑章八元﹑戴叔伦﹑孟云卿﹑刘湾五人评语,都见于何焯校记。又有明汲古阁刻本等。现收入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出版的《唐人选唐诗(十种)》。

高仲武,渤海(今山东省滨州市)人。生卒年﹑字号不详。

29、《极玄集》

唐诗选本,唐代诗人姚合晚年编次,二卷(《直斋书录解题》着录为一卷)。选录王维等二十一位唐代诗人诗百首(今存九十九首)。多为中唐时作品,偏重描写个人情怀,流连风景,体制多为五言。姚合在自序中说:“此皆诗家射雕手也,合于众集中更选其极玄者,庶免后来之非”。但选本中无李、杜、元、白、韩、孟、刘、柳这些公认的唐代代表作家。入选诗人,大多附有小传。后世选集附有小传,实自此始。

有明毛晋汲古阁本。1958年收入中华书局出版《唐人选唐诗(十种)》一书。

姚合,陕州硖石人。生卒年不详,约唐文宗太和中前后在世。唐代诗人。元和十一年(816年)进士。初授武功主簿,人因称为姚武功。调富平、万年尉。宝历中,(826年左右)历监察御史,户部员外郎。出任荆、杭二州刺史。后为给事中,陕、虢观察使,仕秘书监。诗与贾岛齐名,号称“姚、贾”,其体称为“武功体”。著有诗集十卷。

30、《又玄集》

唐人诗集,晚唐诗人韦庄于光化三年编选,共三卷。自序称选“才子一百五十人,名诗三百首。”实收唐诗人杜甫等142家,诗297首。此书所选诗,五、七言古律及歌行均有,所录释子诗十家,妇女诗十九家。亦为诗选兼收僧道及女子诗开了先例,其中蜀妓薛陶(涛)诗,即初见于此书。此书在我国早已亡佚,明清人都没有见过。但在日本却有流传。一九五七年,日本京都大学清水茂教授转赠夏承焘教授江户(享和三年)昌平坂学问所官版本书影照片一份,夏老即交与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于58年影印出版。

韦庄(836─910),字端己,杜陵(今中国陕西省长安市附近)人,诗人韦应物的四代孙,少孤贫力学,才敏过人。为人疏旷不拘,任性自用。五十九岁登进士第,授校书郎。乾宁四年(897),时年六十二岁,被“宣谕和协使”李洵聘为书记,同至西川,结识了西川节度使王建,回长安后,改任左补阙。天复元年(901)六十六岁,应王建之聘入川为掌书记。天佑四年(907)唐亡,力劝王建称帝,被任命为宰相,蜀之开国制度多出其手,后终身仕蜀,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七十五岁卒于成都花林坊,谥文靖。韦庄诗词都很有名,诗有《浣花集》十卷。其词无专集,散见于《花间集》、《尊前集》和《全唐诗》等总集中。

31、《才调集》

唐诗选集。五代后蜀韦縠编选。此书是今存唐人选唐诗中选诗最多最广的一种。共10卷,每卷100首,共1000首。所选署名诗人180多人,自初唐沈佺期至唐末五代的罗隐等,广涉僧人妇女及无名氏。韦縠自序其选取标准说:“韵高而桂魄争光,词丽而春色斗美。”要求高尚的情韵格调和秾丽的词采才华,即所谓“才调”。这一选取标准有针对五代粗疏浅陋诗风的用意,《叙》中自称“因阅李杜集、元白诗”,“遂采摭奥妙”,而书中却无杜诗,盖因杜诗沉郁顿挫,高古深厚,与其选录标准不合。韩愈诗奇崛艰涩,亦所不取;孟郊仅收《古结爱》一首。所选各时期诗作,以晚唐为主,中唐次之,盛唐较少,初唐寥寥。所选诗人,盛唐突出李白,中唐推崇白居易、元稹,晚唐尤以温庭筠、韦庄、杜牧、李商隐四家诗最多,见出编者旨趣之所在。所取作品虽以秾丽蕴藉的闺情诗为多,但题材亦广,尚有宦游、边塞、咏史、怀古、砭时及忧民之作。

此书编辑体例不严。选录诗人不按时代编次。同一作者重出颇多,李端甚至三见,贾岛同时又收作僧无本。作者舛误及词赋入选的现象也存在。但它搜罗广泛,唐代传诵的名篇保存颇多,并收有诸家本集散佚之作,都有助于文献整理校勘。

有《四部丛刊》影印述古堂本、汲古阁本等,并收入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唐人选唐诗(十种)》。另有《二冯评点才调集》10卷,二冯为清初冯舒、冯班,他们推尊温庭筠、李商隐,藉以指斥明末清初崇尚宋诗之风。乾隆间纪昀有《删正二冯评点才调集》2卷。

韦縠,生卒年、字号及籍贯不详,曾在后蜀任临察御史,迁尚书。

32、《唐百家诗选》

亦名《王荆公唐百家诗选》。宋朝王安石选。王一生共选辑了两部诗集,另一部是《四家诗选》,已失传。这个选本专选名家以外的104位诗人的作品,因此此本没有选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柳宗元等名家的诗,对于开阔视野很有益处。据卷首王安石自序,王在任度支判官时,同僚宋敏求请他在其家藏的唐诗百馀编中“择其精者”编选而成。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进士。嘉佑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钟山,世称荆公,其散文雄健峭拔,旧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所著《字说》、《钟山目录》等,多已散佚。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中的《周官新义》残卷、《老子注》若干条。

33、《唐诗鼓吹》

唐代七言律诗选集。传为金代元好问编选。沈德潜《说诗语》、罗汝怀《七律流别集述意》等对此提出质疑,但无确据。

此书命名之由,武一昌以为取自《幽闲鼓吹》一书,《四库全书总目》以为乃取义于《世说新语·文学》载孙绰语:“《三都》《二京》、《五经》鼓吹”,大约为宣扬推广之意。书共10卷,选七言律诗近600首,96家。作者大都为中唐晚唐诗人,对许浑、陆龟蒙、杜牧、李商隐、谭用之等作品选录尤多。入选诗歌多为伤时感怀之作,间有娱情悦志之篇,但风格颇清朗开豁,钱谦益谓此书“主于高华鸿朗,激昂痛快”(《唐诗鼓吹序》),比同时代方回所编律诗选集《瀛奎律髓》取迳较高。但编次较乱,初唐盛唐作家杂编其间,还有宋人掺入,选入宋代胡宿诗23首之多。明代朱绍、朱积依《唐诗鼓吹》体例,编选《鼓吹续编》,选宋元明七律。

此书有元代郝天挺注本,至大元年(1308)刊本。另有明代廖文炳注本,名《唐诗鼓吹注解大全》,有明万历七年(1579)刊本。清代乾隆时又有《唐诗鼓吹笺注》,为钱朝、王俊臣、王清臣、陆贻典参校本。又有纪昀评本。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山西秀容(今山西忻州)人。兴定进士,历任内乡令、南阳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金亡不仕。归葬故乡系舟山下山村(今忻县韩岩村)。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是我国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文坛盟主,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其诗、文、词、曲,各体皆工。诗作成就最高,“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诗奇崛而绝雕琢,巧缛而不绮丽,形成河汾诗;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续夷坚志》四卷为其笔记小说集,为金代现存的优秀短篇小说。元好问亦是金代文学批评之巨子,仿杜甫《戏为六绝句》体例所写《论诗绝句三十首》,在文学批评史上影响颇大。晚年致力收集金君臣遗言往事,多为后人纂修金史所本。著有《杜诗学》、《东坡诗雅》、《锦畿》、《诗文自警》、《壬辰杂编》、《遗山先生文集》四十卷、《遗山先生新乐府》五卷等,传世有《遗山先生文集》,编有《中州集》,现有清光绪读书山房重刊本《元遗山先生全集》。

34、《唐诗品汇》

明代的唐诗选本,影响最大的是高棅《唐诗品汇》和李攀龙《唐诗选》。

《唐诗品汇》成书于洪武二十六年至三十一年。初编九十卷,后又补十卷,收681家诗6769首,是一部规模阔大、有独到见解的大型选本。其中五言古诗二十四卷、七言古诗十三卷、五言绝句八卷(末附六言绝句)、七言绝句十卷、五言律诗十五卷、五言排律十一卷、七言律诗九卷。又有唐诗拾遗十卷(分五言古诗二卷、七言古诗一卷、五绝七绝一卷、五律三卷、五言排律二卷、七律一卷)。此书明确将唐诗分为初、盛、中、晚四期,特重盛唐,每种诗体内又分为九格,以初唐为正始,盛唐为正宗、大家、名家、羽翼,中唐为接武,晚唐为正变、余响,方外异人为旁流。其崇尚盛唐、区分流变的意见,为世人指示了学习唐诗的正确途径,因而获得广泛的响应,对明代尊唐诗风影响深远。在选录标准上,《唐诗品汇》注重于诗歌的社会功能、思想内容,而不大顾及到诗歌本身的艺术风格特征。它在卷首附有《历代名士评论》、《诗人爵里详节》,在卷中引用了一些笔记诗话,对诗歌进行评论笺证,于读者都有帮助。

原有明成化间陈炜刻本,明代汪宗尼、汪季舒、陆允中、张恂等以其讹误甚多,加以校订刊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影印明汪宗尼本,书后又附一人名索引,是较好的一种。

高棅(1350~1423),字彦恢,更名廷礼,与当时林鸿、郑定、王偁等诗人合称“闽中十子”。 永乐二年(1404),高棅以布衣荐入京城参与纂修《永乐大典》。高棅任翰林院待诏。永乐六年十二月,《永乐大典》编成,留翰林院,永乐十年升为典籍。永乐二十一年,高棅卒于南京官舍。高棅的诗、书、画时人称为“三绝”。书法推崇米芾,山水画学元人高房山,笔力苍古,墨气秀润,自成一家。诗歌成就最高,尤精于五言古诗,他和林鸿被后人称为明代闽中诗文的开创者。闽中十子的领袖人物林鸿,倡导严羽“四唐之说”,认为“开元、天宝间,神秀声律,粲然大备,放学者当以是为楷式”,而高棅也正是在这种时代的氛围与师友的启发下,提出了唐代诗歌的“初、盛、中、晚”四段划分法,并用这种思想为基准,编选了《唐诗品汇》。

著有《啸台集》二十卷、《木天清气集》十四卷、《玩宇楼诗文集》、《拾遗》10卷。

35、《唐音统签》

唐五代诗歌总集,明人胡震亨编,是中国古代私人纂辑的一部最大的唐五代诗歌总集。胡本人也为此付出毕生精力。全书凡1033卷,以干支为序,自《甲签》至《壬签》,按时代先后辑录唐及五代的诗作以及词曲、歌谣、谚语、酒令、占辞等。《癸签》则包括体裁、法微、评汇、乐通、诂笺、谈丛、集录等部分,为唐诗研究资料汇编。此书对唐诗的源流与变革、体制的形成、风格流派的异同、作家的高下以及有关的知人论世材料,都作了较系统的论述;对常用词汇的注释和考订,唐诗别集、总集、金石着录、唐诗评论的综合目录,也都分门类地作了交代;所引明人诗话,亦有为今日不易得见者,因而又具有文献价值。此外,书中各家诗人小传也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除新旧《唐书》外,还引用了杂史、笔记、地志、诗话及各家别集的材料,并加以考订。又采辑了许多诗人的遗闻逸事,附入小注,其中引用的材料大都注明出处,有时还注明编纂时所援用的版本。这些,对唐诗研究都是有用的。《唐音统签》与清代康熙时所刊印的《全唐诗》有重要关系。《全唐诗》 900卷,就是以《唐音统签》及季振宜《唐诗》为底本编纂而成的。其中初、盛唐部分主要采用季振宜书的成果,中、晚唐部分则在很多地方吸取了《唐音统签》的成果。季书中所缺的中、晚唐诗,一般都可在《唐音统签》得到补充。此外,《全唐诗》所辑录的散佚诗篇和断章零句,也多半采自《唐音统签》。

此书编成后,并未能付印,至清初始由其后人印出一部分,历来通行易见的刻本只有《戊签》和《癸签》两种。多数则以抄本传世。

胡震亨 (1569~1645?),字孝辕,号遁叟,又号赤城山人。浙江海盐人。万历二十五年(1597)举人,屡试进士不第。历任固城教谕、合肥知县、定州知州、职方员外郎,乞归。晚年家居,藏书万卷,日夕探讨,校读精勤。着有《赤城山人稿》、《读书杂记》、《海盐县图经》、《李诗通》、《杜诗通》、《唐音统签》等。

36、《全唐诗》

清朝初曹寅、彭定求等奉敕编纂的唐代诗歌总集,共900卷。康熙为《全唐诗》所作序中,谓全书共“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凡二千二百余人”,后人多从其说。近年日本学者平冈武夫编《唐代的诗人》、《唐代的诗篇》,将《全唐诗》所收作家、作品逐一编号作了统计,结论是:该书共收诗四万九千四百零三首,句一千五百五十五条,作者共二千八百七十三人。这个数字是相当可靠的。

康熙四十二年(1703),清圣祖玄烨即考虑编纂此书,至四十四年(1705)三月,他第五次南巡至苏州时,将主持修书的任务交给江宁织造曹寅,并将内府所藏季振宜《唐诗》一部发下,作为校刊底本。同年五月,由曹寅主持,在扬州开局修书,参加校刊编修的有赋闲江南的在籍翰林官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潘从律、汪士綋,徐树本、车鼎晋,汪绎、查嗣瑮、俞梅等十人。至次年十月,全书即编成奏上。全书以季振宜《唐诗》为主、兼采胡震亨的《唐音统签》。具体来说,初、盛唐部分以季书为底本,略作增删校补,即成定本,中,晚唐部分,季书比较单薄,编修诸臣参用胡书作了较大幅度的增补《全唐诗》各集后所附佚句,绝大多数系据胡书移录。

《全唐诗》将有唐一代诗歌汇为一帙,为研究者提供了莫大的方便。但由于成书仓促,存在问题也很多。其主要有如下数端:一、未及广检群书,故缺漏甚多;二、考订粗疏,多有误收,今人考订其误收他朝诗即达数百首之多,唐人张冠李戴、重收复出之作亦不少,三、小传较疏舛,作者先后次第亦多混乱;四、诸诗皆不注出处,征引者难以覆按;五、校勘不精,诗题及诗句错误较多。

该书编成的次年,即由内府精刻行世,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扬州诗局刻本。后又有扬州诗局本,二本皆为一百二十册,分装十函。光绪十三年(1887)上海同文书局石印本,归并成三十二卷。1960年,中华书局据扬州诗局本断句排印,并改正了一些明显的错误。 

季振宜(1630~1674),字诜兮,号沧苇,扬州泰兴人,为清初著名藏书家,藏书之富,甲于江南。他整理唐诗,始于康熙三年(1664),迄于康熙十二年(1673),历时十年,始得告成。全书凡七百十七卷,收诗四万二千九百三十一首,作者一千八百九十五人。所据材料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较充分地利用了其本人所藏的珍本秘籍。据《季沧苇藏书目》载,其所藏宋版唐诗总集、别集,多达一百五十馀种,如宋刻《万宝诗山》、明抄《诗渊》,皆为罕见的大型类编诗集。在其开始编集后,又得到钱谦益原拟“集成唐人一代之诗”的未完稿。另外,初盛唐部分充分利用了明末黄德水,吴琯《唐诗纪》的成果。具备了这些条件,以季氏的学力,经过十年的反复校订、广事补遗,终于编成该书.书成后的次年,季氏即去世。当时书稿未曾付梓,不久即转入内府。

37、《全唐诗补编》

辑补《全唐诗》的著作,以日本上毛河世宁(即市河宽斋)《全唐诗逸》三卷为最早,成书时间约相当我国乾隆时期,凡补诗七十二首,句二百七十九条。中华书局本《全唐诗》附于全书之末,今人王重民辑《补全唐诗》、《敦煌唐人诗集残卷》二种,据敦煌遗书补一百七十六首,孙望《全唐诗补逸》二十卷,补诗七百四十首又八十七句,童养年《全唐诗续补遗》二十一卷,补诗一千一百五十八首又二百四十三句。以上四种,由中华书局合编成《全唐诗外编》出版。复旦大学的陈尚君的《全唐诗补编》,对《》做了细致的甄别工作,剔出一些误收重出之作,又新增佚诗四千六百六十三首,句一千一百九十九条,诗人一千一百九十一人。加上《全唐诗外编》原有成果,《补编》共收诗六千三百二十七首,句一千五百零五条,约为《全唐诗》作品的七分之一;收诗人一千六百多位,其中新见者九百余位,接近《全唐诗》诗人的三分之一。至此,唐诗作品存世者正式已知诗达五万五千七百三十首,句计三千零六十条;所涉唐代诗人三千七八百位。这还不包括1992年夏天在湖南长沙唐窑出土瓷器上所题的几百首唐诗。据悉,“其中不少诗是《全唐诗》中没有收进去的”。另外,近年尚陆续有一些唐诗补遗之作发表。

考订著作,有刘师培《全唐诗发微》,收入《左庵集》,篇幅不多;岑仲勉《读全唐诗札记》,订正《全唐诗》小传、篇章等错误,甚为精到,收入中华上编版《唐人行第录》。今人张忱石编《全唐诗作者索引》,中华书局出版,甚便读者。

38、《唐诗别裁集》

唐诗选集,清代沈德潜编选。共20卷,选有作家270余人,诗作1900余首,分体编排。因杜甫《戏为六绝句》中有“别裁伪体亲风雅”语,故名“别裁”。 重点选录王维、李白、杜甫、岑参、韦应物、韩愈、白居易、李商隐等大家名家的诗外,也选录不少小家的作品。由于门庭比较宽广,能注重到不同时期、不同流派和不同体裁的作品,入选的题材和风格较为丰富多彩,大致反映了唐代诗歌创作的基本面貌。书中还附有简要的评注,有助于理解诗意。

《唐诗别裁集》初刻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增补重刻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有乾隆间刻本和扫叶山房石印本、商务印书馆排印本等。上海古籍出版社据重刻本加以校勘标点的排印本,较为通行。清人俞汝昌曾撰《唐诗别裁集引典备注》20卷,有道光间刻本。

沈德潜介绍见《古诗源》。

39、《唐诗三百首》

唐诗选集,清代蘅塘退士选编。蘅塘退士有感于《千家诗》选诗标准不严,体裁不备,体例不一,希望以新的选本取而代之,成为合适的、流传不废的家塾课本。遂于乾隆二十八年春,与他的继室夫人徐兰英开始编选《唐诗三百首》。选诗标准是“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既好又易诵,全书以体裁为经,以时间为纬,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5)编辑完成。其选诗范围相当广泛,收录了77家诗,共311首,在数量以杜甫诗数多,有38首、王维诗29首、李白诗27首、李商隐诗22首。《唐诗三百首》以成功务实的编法、简易适中的篇幅、通俗大众的观点、入选诗歌的精美打动着古往今来的无数读者,流传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之说。在众多的唐诗选本中,以《唐诗三百首》流传最广、影响最大,被中国世界纪录协会收录为中国流传最广的诗词选集。它是儿童最成功的启蒙教材之一,也是了解中国文化的模范读本,对中国诗歌选编学、中国人的心理构成都有很大的影响。

《唐诗三百首》的编选者蘅塘退士(1711~1778),原名孙洙,字临西,江苏无锡人。他自幼家贫,性敏好学,寒冬腊月读书时,常握一木,谓木能生火可敌寒。乾隆九年(1745)他考中顺天举人,授景山官学教习,出任上元县教谕。乾隆十六年(1752)他得中进士,历任卢龙、大城知县。后遭人谗陷罢官,平复后任山东邹平知县。乾隆二十五年(1761)、二十七年(1763)两次主持乡试,推掖名士。他为官清廉,又勤勉好学,书似欧阳询,诗宗杜工部,著有《蘅塘漫稿》。

40、《唐贤三味集》

《唐贤三味集》共三卷,收录唐代42位诗人440首诗。是王士祯为了纠正明代以来学盛唐者一味追求“高华壮丽”而流于肤廓,不能得盛唐真面目的弊端,倡导神韵之说而选编的。

王士祯(1634~1711)原名士禛,字子真、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人称王渔洋,新城(今山东桓台县)人。出生在一个世代官宦家庭,祖父王象晋,为明朝河南省布政使。顺治七年(1650),士祯应童子试,连得县、府、道第一,顺治十五年(1658)戊戌科进士,文名渐著。顺治十六年(1659),任扬州推官,“昼了公事,夜接词人”,康熙十七年(1678),受到康熙帝召见,转侍读,入值南书房。升礼部主事,康熙四十三年(1704),官至刑部尚书。不久,因受王五案牵连,被以“瞻循”罪革职回乡。康熙四十九年(1710),康熙帝眷念旧臣,特诏官复原职,因避雍正讳,改名士正。乾隆赐名士祯,谥文简。王士祯为清初一代宗匠,诗与朱彝尊并称。康熙时继钱谦益而主盟诗坛。论诗创神韵说。早年诗作清丽澄淡,中年以后转为苍劲。擅长各体,尤工七绝。但未能摆脱明七子摹古余习。一生著述达500余种,作诗4000余首,主要有《渔洋山人精华录》、《蚕尾集》、杂俎类笔记《池北偶谈》、《香祖笔记》、《居易录》、《渔洋文略》、《渔洋诗集》、《带经堂集》、《感旧集》、《五代诗话》等。

41、《万首唐人绝句》

唐代绝句诗总集。宋代洪迈编。洪迈辑唐人绝句5000多首,进呈宋孝宗后,复补辑备足万首之数。原本100卷,每卷100首。其中七言绝句75卷,五言绝句25卷。末附六言绝句1卷。此书汇集了唐代诸家诗文集、野史、笔记、杂说中的绝句诗,有保存资料的劳绩,但为凑满万首,不免滥收,窜入少数非唐人作品。并且有割截律诗为绝句,一人之诗分置几处等现象。

《万首唐人绝句》有明代陈敬学仿宋刊本。1955年文学古籍刊行社据以影印,较为通行。清王士禛有《唐人万首绝句选》7卷。

洪迈(1123~1202),南宋饶州鄱阳(今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人,字景卢,号容斋,洪皓第三子。南宋著名文学家。父亲洪皓、哥哥洪适,都是著名的学者、官员,洪适官至宰相。洪迈的父亲洪皓使金,遭金人扣留,洪迈时年仅七岁,随兄适、遵攻读 绍兴十五年(1145),洪迈中进士,授两浙转运司干办公事。因受秦桧排挤,出为福州教授。二十八年(1159)归葬父后,召为起居舍人、秘书省校书郎,兼国史馆编修官、吏部员外郎。三十一年,授枢密院检详诸房文字。后历任赴金报聘使、知赣州、知建宁府、知婺州等职。后孝宗召对,迈建议于淮东抗金边备要地修城池,严屯兵,立游桩,益戍卒,并应补充水军,加强守备,得到孝宗嘉许,提举佑神观兼侍讲,同修国史。迈入史馆后预修《四朝帝纪》,又进敷文阁直学士,直学士院,深得孝宗信任。淳熙十三年(1186)拜翰林学士。光宗绍熙元年焕章阁学士,知绍兴府。二年上章告老,进龙图阁学士。嘉泰二年(1202)以端明殿学士致仕。卒赠光禄大夫,谥文敏。

洪迈学识渊博,著书极多,有文集《野处类稿》、志怪笔记小说《夷坚志》,编纂有《万首唐人绝句》、笔记《容斋随笔》等。

42、《唐宋八大家文钞》

明代茅坤选编,164卷。此书流传甚广,唐宋八大家之名也随之流行。自明人标举唐宋八家后,治古文者皆以八家为宗。有明万历刻本及清代书坊刻本。清代魏源有《纂评唐宋八大家文读本》(8卷)。

茅坤 (1512~1601) 字顺甫,号鹿门,浙江湖州府归安(今湖州)人 ,明代散文家、藏书家。嘉靖十七年(1538)得中三甲进士。历任青阳、丹徒两县知县,因政绩卓著,于嘉靖二十四年(1545)冬十二月,破格擢升为礼部仪制同主事,未几,迁任吏部稽勉司,曾受牵连于嘉靖二十五年(1546)被外调谪为广平通判。后又屡迁广西兵备佥事、河南副使。茅坤文武兼长,官广西兵备佥事时曾领兵。因镇压广西瑶族作乱,献“雕剿”策有功,晋升其官阶二级。当时,茅坤年轻气盛,恃才傲物,终被忌者所中,于1555年解职还乡,开始了长达四、五十年的乡居生涯。嘉靖末,倭寇屡犯两浙,茅坤应胡宗宪请为幕僚,共商兵机。后因家人横行乡里,为巡抚庞尚鹏所劾,削籍归家,专事著述。万历二十九年(1601)卒,享年九十。今存《白华楼置稿》11卷、《续稿》15卷、《吟稿》8卷、《玉芝山房稿》22卷、《耄年录》7卷,以及《浙江分署纪事本末》、《史记钞》、《纪剿除徐海本末》等。行世者有《茅鹿门集》。

43、《十八家诗钞》

古代诗歌选集。清代曾国藩编选。共28卷。十八家为魏晋南北朝的曹植﹑阮籍﹑陶渊明﹑谢灵运﹑鲍照﹑谢朓六家,唐代的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李商隐﹑杜牧八家,宋代的苏轼﹑黄庭坚﹑陆游三家,金代元好问一家,共选古﹑近体诗6599首,有少量评点和校注

此书分诗体,各体中按入选诗人时代先后编次。书前无序例,但选录标准以及选者旨趣,书中体现得很明显。第一,它不同于一般选本之广泛采录优秀诗篇,而是在每一时期内选取一些大家,以代表这个时代诗歌的主要风貌。第二,在十八家中,除杜甫外,入选的诗篇,均选取其一种或数种诗体,不求众体兼备,以突出重点,标志其主要成就。如李白不取其七律,宋代苏轼﹑黄庭坚﹑陆游三家不取其五古,而唐王维﹑孟浩然仅取其五律,金元好问仅取其七律,去取之间,都是经过慎重别择的。唯七绝一体,于唐代取李白﹑杜甫而遗李商隐﹔于杜牧,取七律而不取七绝,则殊令人费解。第三,书中所选历代诗人虽仅十八家,但选者较能从发展的观点看待文学史上的现象。如此书于唐人五古,除李白外,仅选杜甫﹑韩愈两家,这就体现了唐诗变新的特色。于此不难窥见选者旨意所在。

《十八家诗钞》有《四部备要》排印本,较通行;《曾文正公全集》本;另有上海中原书局集注本;河北人民出版社本 ;岳麓书社精装本。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人。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一生著述颇多,所著有《求阙斋文集》、《诗集》、《读书录》、《日记》、《奏议》、《家书》、《家调》及《经史百家杂钞》、《十八家诗钞》等。不下百数十卷,名曰《曾文正公全集》,传于世。另着有《为学之道》、《五箴》等著作。其中以《家书》流传最广,影响最大。

44、《唐宋诗醇》

清代乾隆前期题署御选的大型唐宋诗选集。选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苏轼、陆游六家诗,共四十七卷。各家前有总评,各篇后常有编者、前人、清人评语及史料。编选宗旨以尊唐、尊杜为主要特点,它特别强调诗歌的政治教化功能,对涉及民族斗争的内容则相当敏感。其选目相当精审,选目及部分评语体现出较有价值的诗学观点。

45、《唐宋文醇》

清代乾隆前期题署御选的大型唐宋文章选集。五十八卷,清高宗弘历御选,允禄等编。明代茅坤曾选韩愈、柳宗元等唐宋8位文学家的散文编辑《唐宋八大家文钞》,清朝初年储欣在此基础上又增补唐朝李翱、孙樵的散文,编为《唐宋十大家全集录》,乾隆帝认为储欣的取舍标准和观点都需要推敲,所以下令对此书重新编辑。允禄主持编辑事务,张照、朱良裘、董邦达等儒臣参与编辑,该书编成后定名为《唐宋文醇》。全书共录唐宋十大家散文474篇。各家文章书、序、论、记等分类编辑,只有苏轼的上书、奏状、对策等篇目以撰写时间编次,书中还采录了各家评语,并引用正史或杂说加以考订,内容完备、权威,是清代最有影响的唐宋散文选本。

有清乾隆三年(1738年)武英殿五色套印本。此书正文用墨色,康熙帝御评文字用黄色书于篇首,乾隆帝御评用朱笔写于篇后,前人评跋、相关人物的姓名事迹各用紫色、绿色分别印在篇末。全书色彩斑斓,为乾隆时期殿版套印书籍中的佳品。

46、《唐五代词》

唐五代词总集。近人林大椿辑。 收唐五代词人81家,1148首词。其词采自《花间集》、《尊前集》、《金奁集》和《全唐诗》中的附词。作家依时代为序,卷末附有简略的作者生平,兼及作品真伪的考辨、各家重见和字句异同的校勘、宋人诗话有关作家作品的一些遗闻轶事。搜罗较为丰富。此书的缺陷是所录主要为唐五代文人词,民间词绝大多数摒弃不录。

193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1956年文学古籍刊行社重新校订断句出版。

47、《全唐五代词》

唐五代词总集,今人张璋、黄畬编,历时十载。收录唐、五代词作共二千五百余首,有名可查的作者一百七十余家。全书分为八卷,第一、第二、第三各卷为唐词(按作者时代先后顺序排列);第四、第五、第六各卷为五代词(后标别国别,再按作者时代先后顺序排列);第七卷为敦煌词;第八卷为无名氏词及仙鬼词。书首有夏承焘所作序一篇及凡例,书后有“引用书目”、“唐五代词互见表”、“本编未收入各调备查表”、“作者索引”四个附录及后记一篇。本书收罗极广,凡《花间集》、《尊前集》、《草堂诗余》、《金奁集》、《兰畹曲会》、《鸣鹤余音》、《花草萃编》、《唐词纪》、《历代诗余》、《全唐诗》及所附词集、《敦煌曲校录》、《敦煌曲》中所载唐、五代词悉皆录入,并摘录了前人专集、诗话、词话、词谱、词律、词史及各种笔记所列之词和断阙零句。本书主要根据词律、词谱等书所载词调为标准区别诗与词,因而收录范围较宽。如王维的《阳关曲》,一般作七言绝句看待,本书依《词谱》而收入。本书收录以较完善版本为主要依据,再同其他各种版本校勘。书中还选录了古今有关词的资料,包括词调考证、作词本事或趣话、词作的评语以及辨别作者真伪的按语等,以“笺评”分列在各词之后。

《全唐五代词》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出版。

黄畲(1913~2007),字经笙,号纫兰簃主,台湾淡水人,古典诗词家。其父黄宗鼎,清举人,台湾知名爱国人士。黄畲幼年随父到北京,少承家学,打下了坚实的古典文学基础,及长酷好诗词。1934年起在北平市政府任职。1941年入北平国学院词章门攻读,拜前清翰林郭则澐为师,专学古典诗词及辞赋等。毕业后,参加当时郭则澐组织的蛰园诗社、瓶花簃词社、前清翰林关赓麟组织的锑园诗社、咫社词社及名士张伯驹组织的庚寅词社,与社友关赓麟、章士钊、叶恭绰等相唱和,作品载《锑园吟稿》、《咫社词钞》中。又被聘为北平古学院研究员,结识吴廷燮、王谢家等前辈,时常请正,研讨切磋,诗词益进。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华北电业管理总局供职。1958年起从事教学工作,历任北京电力学校、一一五中学语文教师。1974年12月退休。1988年12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已出版的诗词专著有《欧阳修词笺注》、《石湖词校注》、《阳春集校注》、《山中白云词笺》、《历代词萃》等;与张璋合编《全唐五代词》,又与夏承焘编选《金元明清词选》,并注释金元明词部分;与张璋合校《秦观词集》。

48、《全唐五代词》

曾昭岷、曹济平、王兆鹏、刘尊明编纂。全书正、副编共收录唐五代词人417名,词作2809首。是迄今收录最为完备的一部唐五代词人词作总集。其体例基本上是按照《全宋词》的体例框架来进行,但在原作之后增加了“校记”、“本事”和“考辨”三项。全书共有“考辨”311则,涉及词作586首,平均每5首中就有1首有考辨说明,兼有词学研究性质。2000年6由中华书局出版。

曾昭岷,1924年10月生,四川宜宾市人。湖北大学中文系教授,古代文学研究生导师。曾任武汉师范学院中文系副主任兼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著有《温韦冯词新校》、《花草粹编校订》、《东堂词校注》;以及《冯延巳词考辨》、《手校冯延巳词札记》、《入于苏而出于苏之黄庭坚词》、《湖北词人录》等论文。 曾昭岷于1947年毕业于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国文系。早年从事诗歌创作及古文研究,1946年曾创办《诗激流》月刊于重庆。以后从事古代文学教学和研究。除在有关报刊发表古代文学研究论文20余篇外。

49、《乐府雅词》

《乐府雅词》中国今存最早的一部宋人选编的宋词总集,曾慥编。其中《乐府雅词正集》分上、中、下3卷,《乐府雅词拾遗》分上、下2卷,编定于绍兴十六年(1146)。正集选录欧阳修等34家;《拾遗》选录16家,共50家,均是宋人。未选唐、五代词。卷上分《转踏》、《大曲》、《雅词》3类,都是研究唐宋歌舞曲的重要资料。所录内廷传出的《转踏》中有无名氏《九张机》,为别处所未见 。南宋以后主张典雅的词人 ,反对柳永、周邦彦词的“软媚”,故未选柳永、晏殊、晏几道、秦观等人词。对欧阳修的某些艳词,也看成“当时小人或作艳曲,谬为公词,今悉删除”(《自序》)。但书中不选苏轼词,则并非苏东坡词不合“雅词”标准,因作者另编有《东坡词》、《东坡词拾遗》。

此书有明赵辑宁星凤阁校抄本,后有秦恩复《词学丛书》本和《粤雅堂丛书》本。《四部丛刊》涵芬楼影印鲍廷博校抄本,《四库全书》本于原书空缺处,随意填补,不可信据

曾慥(?~1155)字端伯,号至游居士,至游子,福建晋江(今福建南安)人。北宋末年任仓部员外郎 ,入南宋后任户部员外朗、江西转运判官、湖北兼京西路转运副使、太府少卿总领京湖财赋、太府卿总领湖广江西财赋、知虔州、荆南、夔州、庐州,官至尚书郎,直宝文阁。为人学识广博。著有《高斋漫录》、《高斋诗话》等,均佚。编有《宋百家诗选》,亦佚,惟所编《类说》今存。

50、《绝妙好辞》

南宋周密编选的南宋词人总集。七卷,收录了始于张孝祥,终于仇远的南宋一百三十二家词人近四百篇词作。选录标准以清丽婉约、精巧优美、醇雅清空为主,推崇姜夔、吴文英等人的词作,反映了编选者的审美观点和当时的词坛风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宋人词集,今多不传,并作者姓名,亦不尽见于世,零玑碎玉,皆赖此以存。于词选中,最为善本”,所以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南宋词选本。《绝妙好词》没有较早的版本传世,故元明时一度湮没无闻。清初著名藏书家钱曾述古堂藏有抄本,其族人柯煜、柯崇朴一起考订错讹,镂板以行,《绝妙好词》始重新流传于世。是为清康熙二十四年柯崇朴小幔亭刻本,

周密(1232~1298),字公谨,号草窗、蘋洲,又号四水潜夫,晚号弁阳老人。祖籍为济南人,其曾祖南渡后居于吴兴。曾任临安府幕属,临和济药局,端宗时任义乌县令。宋亡后隐居不仕,寓居杭州,发愤著述。有《武林旧事》、《齐东野语》、《浩然斋雅谈》、《志雅堂杂钞》、《癸辛杂识》、《云眼过眼录》等行世。他的诗词都很有名,有诗集《草窗的语》六卷,词集《蘋洲渔笛谱》二卷,《草窗词》二卷。

51、《花间集》

是我国第一部词总集,五代时后蜀广政三年(941年)赵崇祚所编。收录了唐文宗开成元年(公元836年)到后晋高祖天福五年(公元940年)一百年间18位作家的500首词作首,共十卷。其中收得最多的是温庭筠,共六十六首、孙光宪共六十一首、顾敻共五十五首、韦庄共四十七首,最少的是鹿虔扆和尹鹗,人各六首。编者赵崇祚自己一首也没有,为之作序者欧阳炯只有十七首。可见选者态度客观,毫无私心。入选的作者也不限于后蜀一地。例如孙光宪虽是蜀人,却长期在荆州(今湖北宜昌)高季兴部下做官(926~963年),《花间》结集时他也不在成都,而他的词却被选了六十一首之多,仅次于温庭筠。北宋词人奉《花间集》为词的正宗,把此书的作品称为“本色词”。这本书的主题基调是描写男女之间的恋情,此类作品占绝大多数,呈现出婉约绵缠、妩丽香艳的主要风格特征。因此受到一些批评。如南宋诗人陆游在为此书作跋时写到:“《花间集》,皆唐五代时人作。方斯时,天下岌岌,生民救死不暇,士大夫仍流宕至,可叹也哉!或者,出于无聊故耶!”其实,《花间集》介于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唐诗宋词两大峰巅期的中间,对宋词的繁荣及以后词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文学艺术上的价值、作用、贡献和地位是不可忽视和否认的。就内容来讲,除了恋情外,还有史事古迹、风物人情、边塞旧事、山水花鸟等。

赵崇祚,字弘基,生卒字里贯不详,《十国春秋》亦无传。禁止其职·仅知其事孟昶为卫尉少卿。蜀有赵崇韬,为中书令廷隐之子,疑崇祚与其为兄弟。

52、《尊前集》

唐五代词选集,一卷。无编选人名。宋人提到此书,多称《唐尊前集》,以此书为唐末人所编。然书中李煜词皆题“李王”,考李煜于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卒后追封吴王,可知当为北宋人所编。此书选录唐五代39家词261首,以供宴席歌唱,故集名“尊前”。所录词,时代﹑地域较《花间集》为广。《花间集》中作者如温庭筠﹑皇甫松﹑韦庄﹑欧阳炯等12人之词,此集亦有选录,但无一首与《花间集》重复,可知编者曾见到《花间集》。而《花间集》所未收的许多词作,亦赖此集得以保存。

此书自南宋以后,极少流传。今传本最早者为吴讷编《唐宋名贤百家词》中的《尊前集》1卷,有商务印书馆排印本。其次为顾梧芳刻2卷本,已难得,但有汲古阁重刻本。再次为丁氏善本书室藏海鼎祚抄1卷本,现藏南京图书馆。朱孝臧辑刻《彊村丛书》中《尊前集》1卷,即据梅抄本刊版。至于朱彝尊所见吴宽手抄本,则不知存佚。

53、《樂府新編阳春白雪》

此为元人所选散曲总集,元人杨朝英辑,有初编、重编两种。初编本分《前集》五卷,《后集》五卷,重编本则不分。收录元人散曲六十余家,搜罗颇富。

《乐府新编阳春白雪》有元刻本,清黄丕烈跋,清柳如是校,清丁丙跋,二册。初编、重编两种均藏于南京图书馆。

杨朝英,元代文学家,号澹斋,生卒年及生平事迹均未详,《录鬼簿》及《录鬼簿续编》皆失载。山东青城人。曾任郡守、郎中,后归隐。与贯云石、阿里西瑛等交往甚密,相互酬唱。时人赞为高士。他选辑元人小令、套数,编成《阳春白雪》、《太平乐府》,人称《杨氏二选》,元人散曲多赖此二书保存和流传。本人亦工散曲,《太和正音谱》评其曲“如碧海珊瑚”,杨维祯将他与关汉卿、卢疏斋等并提,赞其「奇巧莫如」。现存小令二十七首。

54、《草堂诗余》

全称《增修笺注妙选草堂诗馀》,《四库全书总目》称《类编草堂诗馀》。是一部词选集,南宋何士信编选。有前集 2卷,后集 2卷,共4卷。其中词作以宋词为主,兼收一小部分唐五代词。据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所载:“《草堂诗余》二卷,书坊编集者。”此书编集系出于书坊。又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考证:“王楙《野客丛书》作于庆元间,已引《草堂诗余》张仲宗《满江红》词证蝶粉蜂黄之语”,则此书当成于庆元(南宋宁宗年号1195—1200)以前。《草堂诗余》一编,在明代被广泛接受,其繁盛流行情况绝非他编可以踵及。当时的书商刻者竞相刊刻《草堂诗余》,仅今传明版《草堂诗余》就多达二十余种。《草堂诗余》在当时词学界亦成为众所关注的焦点和中心。许多文人才子如杨慎、李攀龙、唐顺之、何良俊、沈际飞、钱允治等都纷纷为其评注、校笺、作序、题跋。明人为《草堂诗余》所作的众多序跋及评点,内容丰富,颇成体系,形成专门的《草堂诗余》批评,成为明代词学的一项特殊内容

何士信,字君实。福建人。生平不详。

55、《花庵词选》

是一部词选集,南宋黄昇编选。全书二十卷。前十卷选唐宋诸贤之词,始于李白,终于北宋王昴,凡一百三十四家,附方外、闺秀各一卷;后十卷选中兴以来各词家之词,始于康与之,终于洪蚡,凡八十八家,附黄昇自作词三十八首,共录词七百五十余首。所选各家均系以字号、里贯,每首下亦间附评语。书成于淳祐己酉(宋理宗年号,1249年)。黄昇自叙其选词宗旨云:“中兴以来,作者继出,及乎近世,人各有词,词各有体,知之而未见,见之而未尽者,不胜算也”(《花庵词选•自序》)。其意盖欲以继赵崇祚《花间集》、曾慥《乐府雅词》之后。《花庵词选》的价值在于,去取较谨严,词作两宋皆选,后世不传之作赖之以存。所选词作间附精当之评论,成一家之言,足资参考。

对《花庵词选》,词论家历来褒贬不一。《四库全书•花庵词选提要》说它:“搜罗颇广”,“所录多典雅清俊,非草堂诗余专取俗体者可比”;《福建通志》亦云:“升本工词,极精于持择”,“去取亦特为谨严”。 《绝妙好词笺》厉鹗序云:“曾端伯《乐府雅词》、黄叔旸《花庵词选》皆让其精粹,盖词家之准的也”。但张炎的《乐府指迷》则认为:“近代词如《阳春白雪集》、《绝妙词选》亦有可观,但所取不甚精一,岂若草窗(周密)所选《绝妙好词》为精粹”。 其实《绝妙词选》的特色正在于对各个时期的名家、大家不限数量,大胆选录,且注意词作题材之广泛、风格之多样。如《花庵词选》录陆游词23首,辛弃疾词48首,刘克庄词40首,周密《绝妙好词》仅录陆游词3首、辛弃疾词3首,刘克庄词4首,难免有对各家皆“平分秋色”之嫌。就辛弃疾而言,《花庵词选》既选录最能代表辛弃疾报国雄心的《水龙吟》(寿韩南涧),又选录充溢着深沉的壮志未酬忧愤之情的《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既选录有绰约婉转风韵的《模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又选录描绘清新的农村景色的《清平乐》(茅檐低小),让人窥见辛词内容之丰富,风格之多样。周密《绝妙好词》则仅录《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瑞鹤仙》(雁霜寒透幙)、《祝英台近》(宝钗分桃叶渡)3首,难见辛词之特色。故张炎说周密选词精粹,实为溢美之词,无怪乎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云:“草窗《绝妙好词》之选,并不能强人意,当是局于一时闻见,即行采人,未窥各人全豹耳。不得以草窗所辑,一概尊之”。《四库提要》亦云周密《绝妙好词》:“去取谨严,在曾慥《乐府雅词》、黄昇《花庵词选》之上”。当然,黄昇的《花庵词选》并非篇篇皆善,在年代断限,字词方面亦有疏舛。

《花庵词选》的宋本已失传,今有明万历二年(1574)桐源舒氏刻本、明汲古阁刻本、《四库全书》收录。《四部丛刊》据明翻宋本影印,1958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即用此本断句排印。

56、《全宋词》

宋词总集,今人唐圭璋编,共五册。收录宋代词人1330余家,各系以小传;词作19900多首,残篇530余首.。书前冠有全书目次,按时代先后为序,以人系词,标明篇名和 见于该书的页码。后附《作者索引》,按姓名笔画排列。该书收罗繁富,网罗散失,虽断句零章,亦加摭拾,是迄今收罗最为完备的一部宋代词人总集。

《全宋词》有中华书局1940版,1965 年又据 1940 年本改编增补再版。

孔凡礼《全宋词补辑》,辑录了430多首宋人佚词,是1965年《全宋词》出版后收获最大的一次增补本。

57、《历代诗余》

又名《御定历代诗余》,清以前词的总集,沈辰垣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奉敕编撰。全书辑唐宋元明词九千余首,一千五百四十调,是一部重要的词作总集,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版本有上海蟫隐庐 影印内府刻本。

沈辰垣(生卒年不详),字芝岸、紫翰,枫泾镇(浙江嘉善)人。清代诗人、史学家。康熙二十年(1681年)得中举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又中进士,后入选庶吉士,历官翰林院侍读学士。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他曾担任会试同考官,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又担任武闱总裁。他博览群书,知识渊博,在担任翰林院侍读学士20多年期间,曾纂修《明史》和续编《唐类函》、《群芳谱》等书,奉敕编撰了《御选历代诗余》。康熙曾多次赐于御书、万寿帖、御制诗集、石砚等。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告老还乡。

58、《唐宋名贤百家词》

词总集,明代吴讷编。此书收录唐五代宋元词人词作,不录明人词。辑于正统六年辛酉(1441)。此书共131卷,所收词集自《花间集》起,至南宋郭应祥《笑笑词》止,名为百家,但其中有目无书者10种,残脱太甚者一种,《东坡词补遗》当附《东坡词》后,不宜别作一家,郭应祥《笑笑词》先后重出,因此实为87家。其中收录的词集计有总集3种,南唐词2种,宋词别集70种,金、元词别集8种,明词别集1种。此书明示不录明人词,但其中有误收明人词,如王达《耐轩词》,即明初人所作。

此书最大的价值是其资料价值:它比毛晋汲古阁刻词早200多年。当时所见善本尚多,如南宋前期曾慥所编《东坡词》﹑《东坡词拾遗》以及元阙名编《乐府补题》,均赖此书而得以传存。此书所据版本如辛弃疾《稼轩词》丁集和袁易《静春词》,皆为他处所未见,为研究宋词提供了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版本资料。

有天一阁抄本,今存天津图书馆,林大椿校,1940年商务印书馆印行。

吴讷(1372~1457 )字敏德,号思庵。江苏常熟人。自幼力学,为人刚介。明永乐年间,因谙医学被举荐至京。明成祖召对称旨,命为宫廷顾问。洪熙元年,任监察御史。宣德年间,先后出按浙江、贵州;按贵州时恩威并行,边民畏服。后任南京左副都御史,曾揭发光禄丞董正盗窃官物。右通政使李畛奉命到苏松地区巡事,吴讷见其行事不谨,婉言规劝、道忌恨,被诬入狱。释放后,于英宗四年(1439年)致仕。居室简陋,巡抚周忱拟帮助翻建,被谢绝。平时生活淡泊,常布衣食蔬。天顺元年(1457

)卒谥“文格”。著有《文章辨体》,《思庵文粹》、《小学集解》等。

59、《宋六十名家词》

宋词总集。原名《宋名家词》,明毛晋编。《宋六十名家词》共分 6集,自晏殊《珠玉词》至卢炳《烘堂词》共61家,每家之后,各附以跋语。所刻先后次序,按得词付刻之时为准,不依时代排列。原拟先刻此 6集,后续刻其他词集,因财力不足而作罢。故此外如张先《子野词》、贺铸《东山寓声乐府》、范成大《石湖词》、杨万里《诚斋乐府》、王沂孙《碧山乐府》、张炎《玉田词》之类,均未收入。此刻流传很广,清冯煦曾据以辑为《六十一家词选》。不过此书校勘疏略,错误甚多。编者又往往将原本卷数任意合并,如柳永《乐章集》和欧阳修《六一词》,原为 3卷,是书合为 1卷。而所补遗词,亦不可尽信,如秦观《淮海词》及周邦彦《片玉词》的补遗,皆沿讹未考。其后毛晋之子毛扆与陆贻典、黄仪等,就原刻详加校勘,订正了原刻很多失误。其校勘之本,今藏北京图书馆。

此书有明崇祯毛氏汲古阁刻本、商务印书馆影印本、《四部备要》本。

60、《四印斋所刻词》

毛晋(1599~1659),原名凤苞,字子晋。江苏常熟人。少为诸生,爱读书。30岁左右即开始从事编校刻书,直至去世。家有汲古阁,藏书极富。所刻书籍,流布甚广。著名的有《十三经》、《六十种曲》、《文选》、《津逮秘书》等。

61、《景刊宋金元明词》

吴昌绶辑。《景刊宋金元明本词》与《疆村丛书》、《宋六十名家词》、《四印斋所刻词》并称为我国四大词集丛刻。全书包括清宣统三年(1911年)至民国六年(1917年)《仁和吴氏双照楼景刊宋金元词本十七种》、民国六年(1917年)到十二年(1923年)陶湘续刻《武进陶氏涉园续刊景宋金元明本词二十三种》及陶氏《叙录》一卷、《补录》三种。

中国书店重印本,为吴陶两家四次刊刻的原版。

吴昌绶(公元1867—1924年),字伯宛,号甘遁,又号词山、印丞 、晚号松邻。浙江仁和人。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举人,官内阁中书。能文,工诗词,善书法,平生爱好刻书。

62、《词综》

清朱彝尊编、汪森辑,此书由朱彝尊编选26卷,汪森增补10卷,选辑唐、五代、宋、金、元诸家词30卷,补人3卷,补词3卷,共36卷。共收录词人650多家,词作2250多首。此书集中多人搜采原始材料,“计览观宋元人词集一百七十家,传记、小说、地志共三百余家,历岁八稔,然后成书”(汪森《词综》序)。

此书内容丰富,间以考证,“凡稗官野记中有片词足录者,辄为采掇” ,“其词名句读为他选所淆舛,及姓氏爵里之误,皆详考而订正之” (《四库全书总目》)。此书体例能吸取前代词选之长,以时代先后为序,各家下有词人姓氏、籍贯及其著作,间附宋、元人评语。书前有汪森所撰序文。序中指出不应把词作为“诗之余”,推尊姜夔为词家正宗,以张辑、卢祖皋、史达祖、吴文英、蒋捷、王沂孙、张炎、周密为羽翼。然而只字不提苏、辛词派。朱彝尊在《凡例》中又提出“词至南宋始极其工,至宋季而始极其变,姜尧章氏最为杰出”。此编“以醇雅为宗”的选录标准,意在纠正明词的流弊,同时也反映了浙西词派重格律形式,忽视思想内容的偏向,所以文廷式批评朱彝尊“所选《词综》,意旨枯寂。后人继之,尤为冗漫。以二窗为祖祢,视辛、刘若仇雠,家法若斯,庸非巨谬”(《云起轩词抄序》),言辞虽不免偏激,但观点是正确的。

版本有康熙三十年(1691)经汪森等增订的刊本;《四部备要》本;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校点本。中华书局 1975 年曾据康熙三十年裘抒楼刊本断句影印出版。 时代顺序排列,后附作者笔画索引,以便查阅。

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号竹垞,浙江秀水(今嘉兴)人。举博学鸿词科,授检讨。寻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出典江南省试。罢归后,殚心著述。 工诗,与王士禛为南北二大宗,论者谓王才高而学足以副之,朱学博而才足以运之。康熙四十八年(1709)十月十三日(11月14日)卒,年八十一。著有《日下旧闻》、《经义考》、《曝书亭诗文集》等书。其《曝书亭词》,自定为《江湖载酒集》、《静志居琴趣》、《茶烟阁体物集》、《蕃锦集》等四种,

汪森(1653~1726)字晋贤,号碧巢,浙江桐乡人。康熙年间拔贡。官广西桂林府通判。累迁户部江西司郎中,与朱彝尊友善,后告归。兄文桂弟文柏亦工诗,黄宗羲称之为“汪氏三子”。后又从黄宗羲、朱鹤龄、朱彝尊、潘耒等诸大家游,学业益进。乃营碧巢书屋以当吟窠,筑华及堂以宴宾客,建裘抒楼以藏典籍。海内名士,舟车接于远道,诗名籍甚。晚岁家居,以著述自娱。森归田后,曾借朱彝尊家藏书,荟萃订补为粤西诗载二十四卷,附词一卷,文载七十五卷,及丛语三十卷,所著有《小方壶存稿》十五卷,《桐扣词》三卷,又辑有《虫天志》、《名家词》等。

63、《疆村丛书》

朱孝臧(号彊村)辑,该书收唐宋金元词集一百七十九种,材料丰富,校勘精密,是一部研究词学的重要资料。有1922年朱氏刻本。

朱孝臧(1857~1931),一名祖谋,字古微,号沤尹,又号疆村,浙江归安人。光绪九年(1883)进士,历官编修、侍讲学士、礼部侍郎。出为广东学政,因与总督龃龉,辞官,游览名山大川,吟咏自遣。后卒于上海。朱孝臧始以能诗名,为京官时,与著名词人王鹏运交,弃诗而专攻词。著有词集《疆村语业》二卷,身后其门人龙榆生为补刻一卷,收入《疆村遗书》。又校刻唐宋金元人词为《疆村丛书》,并辑有《湖州词征》、《国朝湖州词》等。

64、《宋诗钞》

宋代诗歌总集。包括《宋诗钞初集》、《宋诗钞补》两种。《宋诗钞初集》,共一百零六卷,清代吴之振、吕留良、吴自牧编选。于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开始编辑,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编定,前后历时九年。收诗人一百家,收诗一千二百余首。原已成集者按时代先后为序。原已成集但选诗不满五首者与原未成集者中为一编,附在全集之后。每集之首,系之小传,并加品评或考证。其中杨万里选了《江湖集》等九集,谢翱选了《晞发集》二集外,其余皆一人一集。但刘敞、邓肃、黄干、魏了翁、方逢辰、宋伯仁、冯时行、岳珂、严羽、裘万顷、谢枋得、吕定、郑思肖、王柏、葛长庚、朱淑真等十六位词家有目无书。《初集》并未编完,亦有明显疏漏。钞选诗中漏错互出,对卷帙繁多的别集,往往前详后略。1914年,李宣龚校补了其中的缺文,计五十八家七百二十八字,由商务印书馆排印出版。

《宋诗钞补》,清代管庭芬钞、蒋光煦编。88卷,共选补作家85人,除原缺16家之外,其它作家名作,也多有增补,共计增诗2780首,其体例一如原书。但其中也选汰不精,有些作品不是选自别集,而是用《宋诗纪事》、《宋百家诗存》凑数。

《宋诗钞初集》,有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吴氏鉴古堂刻本;1914年上海涵芬楼影印本;1935年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第二集)本。《宋诗钞补》有1915年上海涵芬楼排印本(以别下斋藏本为底本)。1984年中华书局根据以上版本进行整理,统一别集的名称,删除了两书重复的部分,改正明显的错字和异体字,并加新式标点,合编为一书,统称《宋诗钞》。

吴之振(1640~1717),清代诗人。字孟举,号橙斋,黄叶村农。石门(今属浙江)人,贡生,官申书科中书。后隐居,买名园“黄叶村庄”,常与友人在园中饮酒赋诗。平生与吕留良交情最深。其诗专学宋人,“出入于宛陵(梅尧臣)、东坡(苏轼)、山谷(黄庭坚)诸家。(徐世昌《晚晴移诗汇》)但同时避免了许多宋诗佶屈聱牙、生硬坚涩的毛病。题材上多为写景,酬赠之作,山林诗最为有名,也有一些反映现实的篇章。体裁上,以七言绝句见长。描写风俗的《课蚕词》被称为绝唱。着有《黄叶村庄诗集》十二卷。还选刻施闰章、宋琬、王士禛、王士禄、陈廷敬、沈荃、程可则、曹尔堪的诗为《八家诗钞》。

吕留良(1629~1683),清代文学家、学者。字庄生,别号晚村;又名光伦,字用晦。崇德(今属浙江)人。明秀才。初与黄宗羲、高斗魁等人结识,明亡后,他散其家财,连结海上,图谋复兴,备尝艰苦。时移事变,知事不可为,遂家居授徒,借着书讲学,以寓其郁勃不平之气。他性格高傲,自认为文章声气已足独树一帜,于是痛诋王阳明,又诋《明儒学案》,并诋黄宗羲晚节,二人遂绝交。清廷举荐博学鸿词科,他誓死拒荐。晚年削发为僧,名耐可。心情郁闷,因病而终。死前作《祈死诗》6首,中有“贫贱何当富贵衡,今知死定胜如生”句。首著《维止集》一书,对清廷多所讥刺。雍正时,为曾静,张熙之文字狱所株连,竟遭到棺戮尸,著述焚毁,但民间仍有流传。吕留良学宗程朱,博学多才。其文善于说理,唯尖刻处令人望而生畏。诗学杨万里,陈师道,多抒写易道的悲愤和不愿仕清的决心,深情苦语,狂放不羁,悲怆之情,令人感喟。但也有一些萧闲淡远之作。主要著作有《吕晚村诗集》、《吕晚村先生文集》八卷和续集四卷、《东庄诗存》七卷。精通医学,曾着《医贯》。

管庭芬(1797~1880)原名怀许,一作名廷芬,字培兰,又字子佩,号芷湘,晚号笠翁、芝翁、甚翁,亦号渟溪老渔、渟溪钓鱼师、渟溪病叟,浙江海宁路仲人。清学者、画家。诸生。少时博览群书,能诗文,善画山水,尤善画兰竹,精鉴赏、校勘。尝佐钱泰吉纂修《海昌备志》。居室名“一枝轩”、“太古轩”、“渟溪老屋”、“花近楼”、“斜川馆舍”、“留教书堂”、“听雨小楼”、“墨王楼”、“笔花吟馆”、“待清书屋”、“心亨书屋”、“锄月种梅室”。著有《芷湘吟稿》4卷、《芷湘笔乘》1卷、《丱兮笔记》附《破铁网》2卷、《宋诗钞补》88卷、《履霜杂志》、《楟阴志略》、《兰絮话腴》4卷、《南屏逸志》、《南屏禅寄集》、《南唐杂剧》1卷、《海昌经籍著录考》22卷、《一瓻笔存》10册、《增订续读书敏求记》、《渟溪老屋自娱集》8卷、《渟溪老屋遗稿》7卷、《渟溪老屋题画诗》、《海隅遗珠录》4卷、《海昌丛载》、《越游小录》1卷、《浙西被兵录》、《日谱》46册、《消夏录旧》、《待清书屋杂钞》30册(538种)等数十种,辑有《天竺山志》12卷、《花近楼丛书》。

65、《西昆酬唱集》

西昆体诗集。2卷,宋初杨亿编。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杨亿等于内府编纂《册府元龟》。在修书之余,杨亿将17人的248首唱和诗编辑成集。其中杨亿、刘筠、钱惟演3人的诗占五分之四以上。集中以五七律诗为主。诗的内容有反映作者们流连光景、优游岁月的生活,如《别墅》、《夜燕》、《直夜》等;有咏前代帝王和宫廷故事的,如《始皇》、《汉宣》、《宣曲》等;有咏男女爱情的如《代意》、《无题》等;更多的是咏物诗如《鹤》、《梨》、《柳絮》、《萤》等。一般题材狭窄,诗情贫乏,但在当时影响很大,学子纷纷效法,流行一时。

版本有王仲荦注本,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

杨亿(974~1020), 北宋文学家,“西昆体”诗歌主要作家。字大年,建州浦城(今属福建浦城县)人。年十一,太宗闻其名,诏送阙下试诗赋,授秘书省正字。淳化中赐进士,曾为翰林学士兼史馆修撰,官至工部侍郎。性耿介,尚气节,在政治上支持丞相寇准抵抗辽兵入侵。又反对宋真宗大兴土木,求仙祀神的迷信活动。卒谥“文”,人称杨文公。曾参预修《太宗实录》,主修《册府元龟》。著作多佚,今存《武夷新集》20卷,有《浦城遗书》本,《品藻堂四库全书萃要》本。又有《杨文公谈苑》15卷,记述平生见闻,原书已佚。

66、《瀛奎律髓》

《瀛奎律髓》专选唐宋两代的五、七言律诗,故名“律髓”。自谓取十八学士登瀛洲、五星照奎之义,故称“瀛奎”。元人方回选编。集中共选唐代作家180余家,宋代作家190余家。方回宗杜甫,赞扬杜甫夔州以后的诗达到了“剥落浮华”的境界。但方回选诗,并不只凭一己偏爱,而是注意到不同流派。如入选宋诗,有江西派、四灵体、江湖派,也选西昆体体,赞扬西昆体代表作家杨亿“组织故事有绝佳者”。此书分49类,每类有题解,说明这类诗的性质和特点。不过分类过于琐细,且以类选诗,往往强取充数。如卷 9《睢阳五老图》等诗,并非佳作,亦被选入。但保存了一些宋代未留传下来的诗集,有较高文献价值。每诗之后,多附以评语。评语中有不少好的见解,也保存了一些宋代文人的遗闻轶事。

清代中叶,纪昀撰《瀛奎律髓刊误》。纪昀在序文中认为方回论诗有三弊:一是党援,二是攀附,三是矫激。选诗也有三弊:一是矫语古谈,二是标题句眼,三是好尚生新。这些批评显然有片面之处,但在具体评论中,纪昀则有否定,也有肯定,较为持平。

《瀛奎律髓》有清康熙刊本,《瀛奎律髓刊误》有清光绪重刊本。

方回(1227~1306)字万里,号虚谷。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登第。提领池阳(今安徽贵池)茶盐,累迁知严州(今属浙江)。宋亡降元,为建德路(今属浙江)总管。有《桐江集》 8卷,收入《宛委别藏》;《桐江续集》36卷,收入《四库全书珍本初集》。

67、《千家诗》

《千家诗》由宋代谢枋得《千家诗》(皆七言律诗)和明代王相所选《五言千家诗》合并而成。虽号称《千家诗》,实际只录有122家。按朝代分:唐代65家,宋代52家,五代1家,明代2家,无从查考年代的无名氏作者2家。其中选诗最多的是杜甫,共25首,其次是李白,共8首;女诗人只选了宋代朱淑真2首七绝。它是我国古代带有启蒙性质的格律诗选本。因为它所选的诗歌大多是唐宋时期的名家名篇,易学好懂,题材多样:山水田园、赠友送别、思乡怀人、吊古伤今、咏物题画、侍宴应制,较为广泛地反映了唐宋时代的社会现实,所以在民间流传非常广泛,影响也非常深远。

谢枋得(1226~1289)南宋文学家。字君直,号叠山。信州弋阳(今属江西)人。其伯父谢徽明抗元战死,其父应琇因忤贵官被冤枉死,枋得由母亲桂氏教养,自幼颖悟,“每观书,五行俱下,一览终身不忘”。宝佑四年(1256)与文天祥同科中进士。次年复试教官,中兼经科。又应吴潜征辟,组织民兵抗元。同年任考官,性好直言,因得罪贾似道而遭黜斥,咸淳三年(1267)赦还。德佑元年(1275),以江东提刑、江西诏谕使知信州。元兵犯境,战败城陷,隐遁于建宁唐石山中,后流寓建阳,以卖卜教书度日。宋亡,寓居闽中。元朝屡召出仕,坚辞不应,福建参政魏天佑强之北行至大都(今北京),在大都悯忠寺(今北京法源寺),坚贞不屈,绝食而死。门人私谥文节。有《叠山集》,存词一首。

王相,字晋升。江西临川人,事迹无考。 清朝学者。约生活于清朝康熙年间。编辑和注释过多部启蒙书籍,如《千家诗》、《三字经》之类,刻印流播。着有《三字经训诂》1卷、《尺牍嘤鸣集》12卷、《百家姓考略》等。 《四库》总集类存目四着录了他的《尺牍嘤鸣》一种,其所注《三字经》、《百家姓》、《增订广日记故事》,现已成为社会上通行的版本。他又把其母刘氏所著的《女范捷录》与《女诫》、《女论语》、《内训》三书合编为《女四书》,为当时女子之必读教科书,流传所及,遍布全国,声势达于近代。书今存。

68、《宋文鉴》

北宋诗文总集。原名《皇朝文鉴》。吕祖谦奉宋孝宗之命编辑。搜罗广博,“所得文集凡八百”(吕乔年《太史成公编皇朝文鉴始末》)。全书共150卷,编为 61类。1 至11卷,收赋 80余篇;12至 30卷,收各体诗(包括“骚”)约1020篇;31至150卷,收文 1400多篇。所收诗文之作者200多人。

《宋文鉴》选入的诗文,在当时比较有代表性。大体说来,宋初“文人尚少,故所取稍宽”;宋仁宗以后,“文士辈出,故所取稍严”;“其人有闻于时而其文不为后进所诵习”,“亦搜求其文”;其人“不为清议所予,而其文自亦有可观”,亦“不以人废言”(吕乔年《太史成公编皇朝文鉴始末》)。选入的诗文中,有不少是为人传诵的好作品。其所依据的文集现多已失传,赖本书而得以保存一二。此书初成,朱熹并无赞辞,但晚年经过仔细研读,却说:“此书编次,篇篇有意……其所载奏议,皆系一代政治之大节,祖宗二百年规模,与后来中变之意思,尽在其间,读者着眼便见。”但此书意在“补治道”(周必大《序》),因此也收入了不少平庸之作。

此书明、清两代均有刻本,流传颇广通行本为《四部丛刊》影宋端平重刊嘉泰本,较明天顺间严州刻本多三篇,少卷六十一吕陶《论制师服》一篇。

吕祖谦(1137~1181),字伯恭。原籍寿州(治今安徽凤台),生于婺州(金华)。南宋著名理学家,学人多称其伯祖吕本中(1084—1145,字居仁)为“东莱先生”,称吕祖谦为“小东莱先生”。到了后世,一般均称吕祖谦为“东莱先生”了。吕祖谦在任史官时,曾参与编修《徽宗皇帝实录》200卷,又曾奉旨重新编选的《宋文鉴》。还有不少著述,如《古周易》1卷、《书说》35卷、《吕氏家塾读诗记》32卷、《春秋左氏传说》20卷、《春秋左氏续说》12卷、《东汉精华》14卷、《丽泽论说集录》10卷、《历代制度详说》12卷、《古文关键》2卷等,皆已收入《四库全书》,另还有《东莱集》40卷传世。

69、《南宋文苑》

清人庄仲方编。共七十卷,另有“外编”四卷,作者考二卷。该书将南宋诗文分为55类,文以说理文为主,诗只选古体,不少作品反映了南宋的政治情况,具有史料价值。

庄仲方(1780~1857),字芝阶。浙江秀水(今浙江嘉兴)人。嘉庆十五年(1810)举人,官中书舍人。他淡于名利,晚岁居家,筑映雪楼,藏书近 5万卷,辑有《金文雅》《文范》、《碧血录》、《古文练要》等。

70、《江湖集》

收录南宋诗人诗歌的一部总集,南宋陈起编。陈起为书商,亦能诗文,与刘克庄、叶绍翁等诗界名流交好甚密,曾出资收购南宋诗文百余家,编为诗歌总集《江湖集》刊行于世,时人称入集诗人为“江湖派”。 《江湖集》共九卷。以汲古阁影宋抄《南宋六十家集》本为底本。校以《两宋名贤小集》本(简称名贤集)、《南宋群贤小集》本(简称群贤集)。新辑集外诗编为第二卷。

《江湖集》的作者人数很多,身份复杂,既有平民百姓,也有显宦大客,但大多数是仕途不顺而浪迹江湖的下层文人,其中以刘克庄、戴复古、刘过、姜夔、敖陶孙等人的成就最大,周文璞、叶绍翁、史卫卿、王迈、高翥、利登等,也有一定的成就。他们以“江湖”相标榜,表示出对朝廷的愤懑和不满,反映了他们厌恶仕途,渴望隐逸的人生态度。但江湖诗人并不是不关心朝廷,身处宋、金对立的多事之秋,江湖诗人又十分关心时政,关心政府的吏治,关注人民的疾苦。

《江湖集》的出名还因其书的被禁和陈起的招祸。因为《江湖集》中的某些诗句被谏官李知孝罗织为谤讪宰相史弥远。史弥远请皇帝下诏查禁此书,《江湖集》书版被毁,陈起被流配边地。直到史弥远死后,这一“江湖诗祸”才得以平反昭雪。陈起又重操旧业,陆续刊刻了《江湖前集》、《江湖后集》、《江湖续集》、《中兴江湖集》和《中兴群公吟稿》等诗集。但上述诗集大多散失,今存《永乐大典》引有《中兴江湖集》,《四库全书》中收有《江湖小集》九十五卷,《江湖后集》二十四卷,毛晋汲古阁有影宋本《江湖集》六十家,清人顾修编《南宋群贤小集》中有《江湖后集》。

陈起(生卒年未详),字宗之,宗子、彦才,自号陈道人,亦号芸居,宋临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宋宁宗时乡试第一名,后居杭城钱塘棚北大街睦亲坊(今弼教坊),开书肆陈宅经籍铺,从事编着、出版、卖书和藏书诸业,书铺所刻图书在当时负有盛名,以刻技精湛、字体俊丽、工料上乘,成为坊刻精品,为后世珍重。与江湖诗人善,编刊有《江湖集》。他还刊刻唐人诗文集10多种和其它笔记、画史等,为保存唐宋诗集作出贡献。陈起藏书丰富,建有“芸居楼”,所藏多达数万卷,为当时文人学士所仰慕,今存《芸居乙稿》一卷。

71、《南宋全贤小集》

南宋诗总集,南宋陈起编,辑录当时江湖诗派诗人作品,但原本已佚。《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中辑其存稿,题名《江湖小集》。清人顾修据其书与残本《全贤小集》加以重刻,成为《南宋全贤小集》。全书收录南宋诗人七十余家,130余卷。又加入鲍廷博辑《全贤小集补遗》15卷,末附《江湖后集》24卷。南渡后不甚著名的诗人作品,赖之以传,为研究江湖诗派重要资料。

《南宋全贤小集》的原始资料,可能出于清初康熙年间的藏书家曹寅(1658-1712)的“宋本宋人诗”。 在他的藏书录《楝亭书目》卷四“诗集补遗”门下,载有“宋本宋人诗(宋钱塘陈起编,六函四十七册)”,另外在同卷中“诗集”门下,列有从北宋钱惟演开始一直到南宋末文天祥的九十多家诗人诗集,其中有六十多家南宋诗人小集后来都能在《南宋群贤小集》中看见。并且,《楝亭书目》还著录了“圣宋高僧诗选五卷”和“前贤小集拾遗五卷”,这两种本子后来也都见于《南宋群贤小集》。因此,原本亦佚的《南宋群贤小集》以及《南

72、《谷音》

专辑宋末逸民诗的诗集,元杜本编。二巻。张榘在题跋中称该诗集为一巻,收录“凡二十三人,无名者四人”;毛晋在题跋中则称《谷音》二巻,“凡二十有九人,诗百篇”。此本今为2卷:上巻凡十人,诗五十首;下巻凡十五人,无名者五人,诗五十一首。当为30人,诗,101首,与上述二人的题二跋皆不合。毎位诗人各附小传,惟柯芝、柯茂谦父子共一传,杨应登、杨霖祖孙共一传,又有28个小传。入其集者皆仗节守义之士,诗风古直悲凉,风格遒上,很有特色。王士祯《论诗绝句》评曰:“谁嗣箧中冰雪句,谷音一巻独铮铮”。

杜本(1276~1350)字伯原、原父,号清碧,清江(今属江西)人,元代文学家、理学家,学界称清碧先生。为人读书能文,留心经世。与人交,尤笃于义。工篆隶。吴越岁饥,杜本上救荒策。大吏用其言,米价顿平,遂荐于武宗。召至京,已而去,居武夷山。文宗即位,再征不起。惠宗时,召为翰林学士,复称疾固辞,在武夷山寓居30多年,读书著述,终其一生。撰有《四经表义》、《六书通编》、《清江碧嶂集》等,其《清江碧嶂集》一卷,存于《四库总目》。杜本精于医道,撰《敖氏伤寒金镜录》,是为我国最早之舌诊专著。

73、《全辽文》

辽代诗文总集。今人陈述辑校。陈述因补注《辽史》而致力于搜集辽代诗文,有感于缪荃孙《辽文存》、王仁俊《辽文萃》、黄任恒《辽文补录》、罗福颐《辽文续拾》等各自成书,既有重出,犹有散佚,于是将诸家所编诗文重新整理、校订,补苴缺漏。除诸帝、后妃外,皆按作者生卒先后编次,共得诗文 500多篇,名为《辽文汇》,1953年由中国科学院印行。《辽文汇》问世以后,编者又陆续收录近30年新发现的材料,成《辽文汇续编》(未刊)。《辽文汇》和《辽文汇续编》合并为《全辽文》,共收诗文800余篇,为研究辽代历史和辽代文学提供了一部较完备的史料。

此书于1982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陈述(1911~1992),原名锡印,字玉书。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民族史学家和历史教育家,国内外知名的学者。曾任国立东北大学教授、文科研究员导师,上海复旦大学、济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法大学、燕京大学等校教授,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辽金史学会会长,中国辽金契丹女真史学会会长,已出版的有:《契丹史论证稿》(重版后改称《契丹政治史稿》)、《契丹社会经济史稿》、《金史拾补五种》、《全辽文》(系《辽文汇》增补后的改称)、《辽代史话》、《辽史补注》(116卷)、《辽史别录五种》、《全金文》等。另有论文百余篇,几乎涉及了辽、金史的各个方面。尤其对辽、金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医学、文学、美术、宗教、民族等,作了全面的填补空白的工作。

74、《中州集》

金诗总集。金代元好问编。10卷,辑录作家 251人,作品2062首。其中除“南冠”类收入忠于宋王朝的留金使节及官吏朱弁、滕茂实等5人的84首作品外,全系金人诗。编选始于金亡前夕(1233),金亡不久已有初稿,成书于蒙古海迷失二年(1250)。据集前自序,其材料来源有二:一是编者凭记忆和旁搜远引所得;二是依据金人魏道明和商衡的金诗选《国朝百家诗略》。由于金朝立国后长期据有中原,中州(今河南一带)是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当时人常以中州人物之盛自豪,故此集取名《翰苑英华中州集》,又名《中州鼓吹翰苑英华集》,通称《中州集》。

《中州集》体例不录存世者之作,“帝王”、“诸相”、“状元”、“知己”、“南冠”等以类相从,其馀各家基本上以时代先后为序。作者小传,内容丰富,一般除载生平事迹外,还常举名句、名篇为例,以说明各家的特征。在小传中,编者对金代诗坛风尚、诗歌的源流演变以及当时的政治历史事件亦时有介绍。如卷一蔡珪传,称国初文士如宇文虚中、蔡松年、吴激等,皆宋儒;国朝文派,断自蔡珪。是对金初期诗人的概括论述;卷十辛愿传,称南渡以来,后生以风雅自名,转相贩卖;主文盟者泛爱受愚,不加裁抑,是对南渡以后诗风的批评;卷九贾益谦传,述贾氏称实录诬金海陵“淫毒狼骜”,“百可一信耶”,虽非金主亮的定论,但可作研究金代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斗争的参考。《四库全书总目》说《中州集》“大致主于藉诗以存史,故旁见侧出,不主一格”,故此书不特为金诗之渊薮,而且也是冶金史者所必备。

《中州集》初刻于蒙古海迷失二年,明代毛晋刊本亦称“初刻中州集”。通行本有《四部丛刊》缩印董氏影元本,中华书局1959年排印本。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汉族,山西秀容(今山西忻州)人。少年时代与其父元德明生活于山西砂河镇滹沱河北。兴定进士,历任内乡令、南阳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金亡不仕。他是我国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文坛盟主,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其诗、文、词、曲,各体皆工。诗作成就最高,其诗奇崛而绝雕琢,巧缛而不绮丽,形成河汾诗派。“丧乱诗”尤为有名,如《岐阳》、《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等,沉郁悲凉,追踪老杜,堪称一代「诗史」;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今存词377首,艺术上以苏、辛为典范,兼有豪放、婉约诸种风格,当为金代词坛第一人;其文继承唐宋大家传统,清新雄健,长短随意,众体悉备;其文学批评仿杜甫《戏为六绝句》体例所写《论诗绝句三十首》,在文学批评史上影响颇大;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仅9首,用俗为雅,变故作新,,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续夷坚志》为其笔记小说集,为金代现存的优秀短篇小说。晚年致力收集金君臣遗言往事,多为后人纂修金史所本。著有《杜诗学》、《东坡诗雅》、《锦畿》、《诗文自警》、《壬辰杂编》、《遗山先生文集》四十卷、《续夷坚志》四卷、《遗山先生新乐府》五卷等,传世有《遗山先生文集》,编有《中州集》,现有清光绪读书山房重刊本《元遗山先生全集》。

75、《河汾诸老诗集》

金遗民诗总集。元代房祺编。房氏编此书意在保留战后乡邦文献,书中收入金末元初生活在汾河流域八位诗人———麻革、张子、陈赓、陈庾、房皡、段克己、段成己、曹之谦之诗,人各一卷,共录五言、七言古、近体一百九十八首,共八卷,可视为《中州集》的续编。书前原有郝氏序及目录,今佚。各家无小传,仅于每卷卷首标出作家的名号。

这些作品大多产生于金元之际。此时民族矛盾极为尖锐,战祸连年,广大人民饱受战乱之苦。这八位作者,皆是金朝遗民。他们的作品中充满了亡国之痛,表现了对战乱的厌倦,对和平安定生活的向往。他们深受诗坛盟主元好问的影响,所以元代杨仲德认为“不观遗山之诗,无以知河汾之学;不观河汾之诗,无以知遗山之大”(房祺《河汾诸老诗集后序》)。他们又大都不满江西诗派而取径唐人,八人的风格又各不相同,亦如房氏在《后序》中所言:“诸老之诗有深而冲澹如陶、柳者;有豪放如李翰林、刘宾客者;有轻俗近雅如元、白者;有对属切当如许浑者;有骚雅奥义、古风大章,浸入杜草堂之域者”,虽然对“河汾诸老”评价过高,但也反映了他们之间风格的区别,此集编于大德七年(1303),意在与元好问《中州集》相接,全金之诗有《中州集》与《河汾诸老集》二书,再加上元好问、党怀英、赵秉文、王寂、李俊民、王若虚等个人的诗集,则大体已备。

此集初刊于元皇庆癸丑(1313),原刊已佚。现存最早的版本有毛晋“汲古阁”《诗词杂俎》本,;粤雅堂诸本。《四部丛刊》影印乌程刘氏藏影写元尊贤堂本;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据毛晋“汲古阁”《诗词杂俎》本排印出版。

房祺,平阳(今山西临汾)人。大德五年(1301)成书时,自称“横汾隐者”。此后曾入仕,任河中、大同两路儒学教授。平阳府一带地当黄河、汾河之间,为金末入元隐居诗人麻革、张宇、陈赓兄弟、房皥、段克己兄弟、曹之谦等人的出生地或寓居地,所以房祺称其书为《河汾诸老诗集》。著有《横汾集》。

76、《全金诗》

金诗总集。又名《御订全金诗增补中州集》。清康熙年间郭元釪编,书成后由康熙帝制序刊行。《全金诗》是在《中州集》的基础上增补而成的。元好问编选《中州集》的目的,在于保存一代文献,有以诗存史的用意,故而录诗不甚求全﹔而且由于当时在世的人皆不入选,遗漏颇多,未能完备。《全金诗》则力求广采旁搜,巨细不遗,凡金人入元不仕者皆附入其末,较之《中州集》(南宋诗人作品不计),卷数从10卷增加到74卷,作者从246人增加到358人,收诗从1984首增加到5544首。它保留《中州集》的作者小传,取刘祁《归潜志》﹑《金史》和诸家文集﹑说部补其不足,以备考核﹔有所论说,亦附见其后。

《四库全书总目》指出:“宋自南渡以后,议论多而事功少,道学盛而文章衰。中原文献,实并入于金。”然而有金一代的文学作品却大量散佚。《全金诗》的编成,基本反映了现存金代诗歌的全貌,为研究金代文学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版本有清内府刊本,扬州诗局本。

郭元釪,字于宫,号双村,江都(今属江苏)人。世代为盐商,累称巨富。好学能诗,曾参加修《佩文韵府》等书,任内阁中书,不久卒。著有《一鹤庵诗钞》。郭元釪是康熙年间颇有成就的诗人,是一位卓有建树的学者。作为诗人,他才华横溢,享誉诗坛,位列“江左十五子”之殿;作为学者,他凭一人之力编纂金源一代诗歌总集《全金诗》,体制大备,流惠后世。惜乎其人其事不甚为人所知,纰缪之说亦复不少。

77、《金文最》

金文总集。清人张金吾编。费时近13年(1810—1822),稿凡三易,全集共120卷,后删并为60卷。凡已见于《金文雅》者,仅存其目,不录原文,仍注原卷数于题下。全书包括赋、骚、册文、制诰、策问、奏疏、铭、赞、记、序、论、说、行状、哀辞等42类。书名为“最”,是取《公羊传》“会,犹最也”,即会聚之义。

金人著述,自元代中叶流传已少。精心搜集,成此宏构,清人黄廷鉴评赞此书“创所未有”,较之郭元釪《全金诗》,“事虽同功,其勤倍于郭氏远矣”(《〈金文最〉序》)。《金文最》的问世,使有金一代之文,粲然大备,不仅为研究金代文学提供了方便,也为了解金代的政治、经济等状况汇集了有用的历史文献。由于该书意在求全,不免庞杂之弊。

有光绪八年粤雅堂刊本,光绪二十一年刊本等。

张金吾(1787~1829)字慎旃,别字月霄、光基子。昭文(今江苏常熟)人。一生潜心于文献的收藏、整理以及著述,著有《爱日精庐藏书志》、《两汉五经博士考》、《十七史引经考》、《白虎通注》等。

78、《元诗选》

元代诗歌总集,清代顾嗣立编选。本书分初、二、三编,每编再分为甲集至壬集,另以癸集收录零篇断章和不成卷帙之作。此书每编包括100位诗人的诗集,三编合附见者共选录元代诗人340家。另有癸集收2300多家,其中籍贯时代不明者420家,共收作家2600多人。《元诗选》为保存元诗最丰富的总集。书中所收录各家都有小传,并附评语,对于研究元诗,颇为有用。顾嗣立为此耗尽家资,花去近30年的时间。有元一代,要以顾编元为诗“巨观矣”。后人叹赏顾的这一豪举竟使“元人之真面目至是乃出。一代才士之英华,不至与陈根宿草同归澌灭”,“功在百世” 。书有宋荦所撰序。乾隆时又有顾奎光汰选的7卷本《元诗选》,但所择不精。此书顾氏生前编好并刊刻一部分,另一部分未编完的残稿,由其再传弟子席世臣与顾氏曾孙顾果庭共同整理补订,历时十年成书,于嘉庆三年(1798)付刻。

顾嗣立(1665~1722)清代学者。字侠君,号闾丘,江苏长洲(今苏州)人。康熙三十八年,(1699)举于乡。会圣祖南巡,因荐,进所撰元诗选,为所嘉叹。车驾复幸江南,以宋荦荐,召试行在。被选至京师,给笔札分纂《宋金元明四代诗选》与《皇舆全览》等书。以勤勘最,议叙内阁中书。五十一年(1721)会试,特赐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改中书。后以散馆改授知县,以疾归。顾少年失学,二十岁始学诗,博学有才名,喜藏书,尤工诗,喜藏书,性轻财,好施与,性豪于饮,成立“酒人社”,有酒王、酒帝之称。著有《秀野集》、《闾丘集》。

79、《元文类》

元朝诗文选集,本名《国朝文类》,元人苏天爵(1294~1352)编,七十卷。该书成于顺帝元统二年(1334),共收窝阔台时期至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延佑时期约八十年间名家诗、文八百余篇,按文体分作四十三类,故名。苏天爵留意本朝史事,曾三居史馆,预修武宗、文宗实录,编辑该书也从留存史事着眼,“以载事为首,文章次之”。元朝官方称该书“虽文字固富于网罗,而去取多关于政治”,把它与姚铉《唐文粹》、吕祖谦《宋文鉴》相比。元代著名文人王鹗、李谦、阎复、元明善等各家文集今已不存,他们的一部分诗文赖该书得以保存。又收姚燧所作碑铭墓碣四十余篇,因现存姚燧《牧庵集》文字经过清朝四库馆臣篡改,由该书得见其部分原貌。书中收录之《经世大典序录》,对研究元代史事尤为重要。今人通用《四部丛刊》影印至正二年(1342)杭州路西湖书院刊本。

苏天爵(1294~1352) 元代文学家。字伯修。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少时从安熙学习,后又以吴澄、虞集等为师。延祐四年(1317)国子学生公试,名列第一,授大都路蓟州判官,后历任翰林国史院典籍官、湖广行省参知政事、陕西行台侍御史、集贤侍讲学士兼国子祭酒、江浙行省参知政事、大都路总管等职。他作地方官时,断事决狱,颇称能吏。至正十二年(1352)淮右盐民起义,延及江浙,苏天爵被起用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总兵饶、信,以老病死于军中。苏天爵的著作,有诗稿7卷,今佚今存古诗6首,律诗1首。内容或对达官贵人歌功颂德,或者是赠别、祝寿,文字平淡无奇。另著《春风亭笔记》2卷、《国朝名臣事略》15卷、《滋溪文稿》30卷,生平事迹见《元史》本传。

80、《元诗别裁》

原名《元诗百一钞》,清代张景星、姚培谦、王永祺编选。共8卷,附补遗1卷,起自由金入元的元好问,迄为由元入明的杨维桢,共收录152位元代作家,古、近各体诗歌619 首。选录标准为沈德潜标举的“三唐说”,不同的是沈德潜批评元诗“近乎纤弱”,本书序中则驳此说。所选作品内容上大都为抒写封建士大夫的思想感情和生活,但由于收录广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元代诗歌的面貌。

有乾隆二十九年然藜阁刊本,后被收入《五朝诗别裁集》。

张景星,字行之,江西奉新人,清代理学家,乾隆十年(1745)进士。曾任河南鲁山知县、候补主事,后主讲南阳衍畴书院。著有《宋诗别裁集》,《元诗别裁集》。

81、《元曲选》

元代杂剧总集,明代臧懋循编,成书时间约在明神宗万历年间(约公元17世纪初),元代主要作家和作品都被收罗在内。该书经过编者的整理校订,科白俱全,最便阅读。学者们对于编者的校订也给了不少批评,主要是说他轻率地窜改了元剧的本来面目。不过,此后的300年中,《元曲选》几乎成了人们了解元剧的惟一桥梁。

臧懋循(1550~1620年),字晋叔,浙江长兴县人。幼时便聪颖异常,五岁就能与大人联对。24岁参加乡试,得以中举。以后,经过两次落第,才在31岁时以第三甲第八十八名赐同进士出身。历任荆州府学教授、主持南京乡试、夷陵(今湖北省宜昌市)知县、南京国子监博士。因男宠事被国子监祭酒黄凤翔弹劾罢职,携妻归隐老家长兴,以诗文自娱,并与汤显祖、梅鼎祚、袁中道等著名文人交游赠答,与同群友人吴梦旸、吴家登、茅维号称“吴兴四子”。57岁时,他与曹学全、陈邦瞻等十余人结成金陵社集。现存几部明代诗歌总集,如钱谦益的《列朝诗集》、朱彝尊的《明诗综》、陈田的《明诗纪事》,都选录了臧氏诗作。他刻印的书籍有《古逸词》24卷,《古诗选》56卷,《唐诗选》47卷,《元曲选》100卷,《校正古本金钗记》、《玉茗堂四梦》、《改定昙花记》、《六博碎金》、弹词《仙游录》、《梦游录》、《侠游录》3种。

82、《元曲选外编》

元代杂剧总集,今人隋树森编。主要是补录臧懋循《元曲选》之外的元人杂剧,共62种,这些杂剧来自近几十年陆续发现的元剧刻本和抄本,如《元刊杂剧三十种》、明刊《古名家杂剧》以及也是园旧藏明脉望馆钞校本《元明杂剧》等,对元剧佚文概不收录。

    《元曲选外编》作品编次,依作家年代先后;作家先后则依《录鬼簿》、《太和正音谱》及不见着录者三部分的次序。《元曲选外编》也辑录由元入明作家的作品,范围以《元曲选》和王季烈《孤本元明杂剧》为限。无名氏杂剧先列见于《元刊杂剧三十种》者,次列剧目见于元孙季昌〔正宫端正好〕《集杂剧名咏情》套数者,再次列着录于《太和正音谱》或《录鬼薄续编》无名氏项下者,最后列《古名家杂剧》、《元人杂剧选》、脉望馆校本《古今杂剧》诸书所辑而不见于着录者。 编者还对文字作了校订,并加断句。对原有剧本未分楔子与折数或未注宫调者加以增补,对个别剧本分折不妥、断句不准确者都予以改正。

《元曲选外编》使分散的元剧得以集中,使不易见到的元剧能够普及,对《元曲选》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

版本有中华书局1959年版。

隋树森(1906~1989),字育楠,原籍山东省招远县东良村人,元曲研究专家。除《元曲选》外,还编有《全元散曲》(上、下册)。隋氏通晓日文因此翻译了同时期许多日本汉学大作,如青木正儿的《中国文学概说》(1938)、《元人杂剧序说》(1941)、盐谷温的《元曲概说》(1947)等。

83、《全元散曲》

元代散曲总集。分上、下两册。上自金代元好问,下迄元末明初汤式、谷子敬等和无名氏213家,总共小令3800余首,套曲450余套,并且还辑录了元代作者的散曲残句断语等。全书以作家为经辑录作品,编排上大体以作家年代先后为序,每一作家附有小传。

元代的散曲总集仅存杨朝英编《阳春白雪》、《朝野新声太平乐府》(此二集称“杨氏二选”),佚名编《类聚群贤乐府群玉》、《梨园按试乐府新声》,共4部。《乐府群玉》或云胡存善编,共 3卷,专选小令,按作家编列。共存 21家627首。《乐府新声》(或称《梨园乐府》)3卷,上卷为套曲,中、下卷为小令,共收20余家散曲作品。元代散曲作家有别集传于世者,现仅有张养浩、乔吉、张可久、汤式等少数人。其它作品则散见各处。

《全元散曲》搜罗详备。作者不但仔细校阅了元、明两代的散曲总集和别集,并且遍阅曲谱、曲话、文集、词集、词话、道藏及有关材料约 110余种,尽量网罗,剔抉校比而成规模。与此同时,作者还采用天一阁《小山乐府》、《笔花集》、稿本《南北词广韵选》、残本《北宫词纪外集》等珍本,加以补充和校勘。校勘亦较详尽,对所收散曲,于曲尾注明出处,关于作者、异说、题目差异、字句不同等,附有比较详细的校勘记。编排大体以作家年代先后为序,第一作家附有小传。因此,此书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元朝一代散曲创作概况,对于研究元代散曲有重要参考价值。

《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64年出版,1981年再版。

84、《六十种曲》

中国戏曲史上最早的传奇总集,也是规模最大的戏曲总集。它集中了元明两代一些著名的作家作品。明末毛晋辑。《六十种曲》编于崇祯年间,分6帙,在3年内陆续出齐。初印本没有总名称,而是在每帙第一种的扉页上题 “绣刻演剧十本”,每一种又题“绣刻某某记定本”,所以有人称这部书为《绣刻演剧十本》,或《绣刻演剧》。康熙年间重印时,6套同时出齐,才有了《六十种曲》这一总标题。书中收集《琵琶记》等传奇作品59种,杂剧《西厢记》1种,共60种。

《六十种曲》收录了元、明两代最著名的一些作品——如南戏中的《琵琶记》《荆钗记》《白兔记》《幽闺记》《杀狗记》,传奇中的《玉簪记》《还魂记》《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等思想上、艺术上有较高成就的剧本,反映了编选者思想、艺术上的鉴别力。如要了解元、明两代南戏、传奇的概貌,它是一部简明扼要的基础书。而且,从版本的角度看,它也很有特色。毛晋是著名的藏书家,家中藏书八万四千多册,大部分是明刻本,也有很多宋、元本,并建造了“汲古阁”、“目耕楼”来贮藏图书。又以汲古阁的名义刻了许多书,所刻的书以底本精善、校勘审慎而受到重视。《六十种曲》同样具有这一特点。而且,其中有大约二十种左右的戏曲剧本,是现存剧本的最早或最好的版本。

毛晋(1599~1659)字子晋,号潜在,原名凤苞,字子久,常熟(今属江苏)人,明末著名的藏书家﹑出版家。少为诸生。约30岁左右开始经营校勘刻书事业,建汲古阁﹑目耕楼。以高价购求宋代﹑元代刻本,藏书8.4万馀册。他苦心校勘,雇刻工﹑印工等多人,先后刻书600多种,著名的有《十三经注疏》﹑《十七史》﹑《文选李注》﹑《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津逮秘书》等。有些宋刻本如《说文解字》等因得翻刻而传世。重刻的唐﹑宋人诗词,多经精校。所刻各书的版心下端均具“汲古阁”或“绿君亭”名。毛晋刻书为历代私家刻书最多者,且好抄录罕见秘籍,缮写精良,后人称为“毛钞”,极受珍视。明末江西出产竹纸,纸质细腻,薄而松软,表面平滑,托墨吸水效果甚佳,且价格便宜。当时,毛晋先到江西大量订购稍厚实的竹纸,然后在纸边盖上刻有“毛”字的印,“毛边纸”。著有《隐湖题跋》,并辑《毛诗陆疏广要》。

85、《盛明杂剧》

专门收录明代杂剧的戏剧选集,明人沈泰编。分一集、二集两编。每编各收明代人所作杂剧剧本三十种,总共六十种。明代人所作杂剧甚多,在沈泰以前尚无人加以搜集、选择而予以汇刊。沈泰虽不能搜罗全备明代杂剧戏曲,选刊时也未必能取舍尽当,但就总体说来,此书取材颇富,选收时也能注意到各种流派、风格,所据版本校为精善,因而是明杂剧的一种较好选本。同时,此书所收杂剧皆附有评语,有些评语出于名家之手,如袁宏道、王世懋等,是值得重视的研究材料。

《盛明杂剧》一、二集皆编成于明代崇祯二年己巳(1629),编成后即付刻。明刻原本甚不易得,通常所见的是诵芬室翻刻本(一集在1918年翻刻,二集在1925年翻刻)。

沈泰,字林宗,杭州人,身世不祥。主要活动于晚明时期。

86、《列朝诗集》

明诗选本。清初钱谦益编选。《列朝诗集》编定于明清之际,选录明代 278年间的诗作,共81卷,入选诗人1600余家。全书总分为甲、乙、丙、丁 4集,另外,帝王的诗置于卷首为“干集”,僧道、妇女、宗室和域外诗列于卷末为“闰集”,元末明初的诗则编在干集后为“甲集前编”。

《列朝诗集》是仿金代元好问《中州集》而纂集的,旨在以诗存史,保存一代文献,所以其编辑体例一如元好问的做法,以诗系人,以人系传。所选作品一般都属作者的代表作,间亦有借诗以存其人的情况。每个作者的小传,介绍姓氏爵里生平,品评其作品得失,资料比较丰富,有些记述在今天已是罕见的史料,弥足珍贵。钱氏作为清初文坛盟主,小传中有关诗的评论常常有精辟独到的见解。在谈及诗家不同流派时,略有门户之见,但偏激之论不多。清人对此书颇有贬词。例如《四库全书总目》即谓其“以记丑言伪之才,济以党同伐异之见,逞其恩怨,颠倒是非,黑白混淆,无复公论”。此论失之偏颇。

《列朝诗集》于康熙初年由钱氏绛云楼付梓,不久即遭禁毁,流传极少。至宣统庚戌(1910)始据原版重新雕印。康熙三十七年(1698),钱谦益的族孙钱陆灿曾汇集《列朝诗集》的小传为一编,单独刊行,名为《列朝诗集小传》

钱谦益 (1582~1664)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常熟(今属江苏)人。明万历进士。崇祯初官礼部侍郎,弘光时为礼部尚书。入清以礼部侍郎管秘书院事。顺治初,因江阴黄毓祺起义案牵连,被逮入狱,次年获释。自是息影居家,筑绛云楼以藏书检校著述。诗文在当时颇负盛名,东南一带奉为“文宗”。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钱氏著述被列为”悖妄着书人诗文”,其已载入县志者均被删削。1666年,钱谦益以八十三岁的高龄病殁于杭州,殁葬于虞山南麓。

作为文章家,钱谦益名扬四海,号称“当代文章伯”,黄梨洲《忠旧录》称他为王弇州(世贞)后文坛最负盛名之人。在诗歌创作上他开创了有清一代诗风。当时人称“前后七子而后,诗派即衰微矣牧斋宗伯起而振之,而诗家翕然宗之,天下靡然从风,一归于正。其学之淹博、气之雄厚,诚足以囊括诸家,包罗万有,其诗清而绮,和而壮,感叹而不促狭,论事广肆而不诽排,洵大雅元音,诗人之冠冕也!”(凌凤翔《初学集序》)

作为史学家,钱谦益早年撰《太祖实录辨证》五卷,立志私人完成国史,他于弘光元年、顺治三年两次欲修明史,虽然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如愿,但人们认为“虞山(钱谦益)尚在,国史犹未死也”,可见对他史学才能的极度推崇。

作为收藏家,钱谦益尽得刘凤、钱允治,杨仪、赵用贤四家书,更不惜高价广肆购求古本,构筑“绛云楼”,收藏宋元孤本书于其上,“所积充牣,几埒内府”。

著作有《初学集》110卷、《有学集》50卷、《投笔集》2卷、《苦海集》1 卷及外集等多种。各集今有上海古籍出版社校点本为最完备。此外有《钱注杜诗》20卷。另编选《列朝诗集》77卷(顺治间刊本作81卷)。《吾炙集》 1卷。又钱陆灿节录钱谦益所作诗人小传为《列朝诗集小传》一书另刊著作有《初学集》、《有学集》、《投笔集》、《开国群雄事略》、《列朝诗集》、《内典文藏》等。

87、《明诗综》

明代诗歌总集,清代朱彝尊辑录,一百卷,自洪武朝始,止于崇祯朝,录存明代诗人3400余人的作品。此书首卷录明代诸帝王之诗;第二卷至第八十二卷,按时代先后编录明诗家作品;第八十三卷至第九十九,辑录宫掖,宗室、闺门、僧道等诗;末卷录民间杂歌谣辞155首。重要诗人选入百首,亦有只选一首者,特重于死节之臣和遗民诗作,凡有诗者大致网罗无遗,末卷录民间杂歌谣辞155首。附有作家小传及其友人汪森、朱端、张大受等人的分卷辑评,并附自著《静志居诗话》。

朱氏选录此书旨在成一代之书,因此,他针对明代诗风屡变,选诗不一的情况,求全图备,搜罗各派诗歌、诗人几乎无所遗漏,资料较为全富。诗人小传也颇费斟酌,评论较为公允,为后人所重视,对研究明代诗歌风貌有重要资料价值。

版本有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自序六峰阁刊本。

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号竹姹,晚号小长芦钓鱼师,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朱氏为明朝宰辅朱国祚曾孙,早年曾参与抗清复明活动,事败出走,游幕四方,以布衣自尊。康熙十八年(一六七九)举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检讨,充《明史》纂修官。宦海沈浮十数载,于康熙三十一年(一六九二)罢官家居,潜心著述。朱氏博学多闻,号为通才,《清史稿》本传称当时王士稹工诗,汪琬工文,毛奇龄工考据,独彝尊兼有众长。其诗与王士稹齐名,称南朱北王二家;词与陈维崧并驾,开浙西阳羡两派。著《经义考》三百卷《日下旧闻》四十二卷、《曝书亭集》八十卷、《曝书亭集外稿》八卷、《腾笑集》八卷外,另编《词综》二十六卷、《明诗综》一百卷。

88、《明词综》

中国明词总集 。清代王昶编 。共 12 卷。康熙年间选录的《历代诗余》曾选明词 160 余家,朱彝尊在编选三唐五代宋金元词的同时,也曾编选了明词数卷,但未刊行。王昶在这些书稿的基础上,广泛搜集,共选录380家,编成《明词综》附于朱彝尊《词综》之后。明代许多词家作品赖此书得以流传。王昶选录宗旨,仍奉朱彝尊词论为标的,以南宋姜(夔)、张(炎)各家为宗。每一词家前都有简略小传和品评。这些作家小传和品评文字有助于读者了解作家和作品。

王昶(1725~1806),字德甫,号兰泉,又号述庵。青浦(今属上海市)人。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官至刑部右侍郎。好金石之学,编成《金石萃编》160卷。曾参加纂修《大清一统志》、《续三通》等书。昶工诗古文辞,通经。读朱子书,兼及薛瑄、王守仁诸家之学。辑有《明词综》、《国朝词综》、《湖海诗传》、《湖海文传》等。著有《春融堂集》。

89、《明诗别裁》

明诗总集。清代沈德潜、周准合编。十二卷。全书12卷,共收录明代诗人作者340家,诗1010余首。能大致反映明诗概貌,并注意选入无名氏作者和明遗民诗人的作品,流传较广。

明末清初的明诗选集,有陈子龙、李雯等的《明诗选》、钱谦益的《列朝诗集》、 朱彝尊的《明诗综》。沈德潜以为三本各有偏颇,于是“合群公选本暨前贤名稿,别而裁之”,删其浮艳之作,去其雷同,编成此书。从沈、周的自序及蒋重光所写的序中,可以看到他们的编纂意图和选诗标准大抵是:①所录“皆深造浑厚和平渊雅,合于言志永言之旨”,以“辅翼诗教”;②选诗时“始端宗旨,继审规格,终流神韵,三长具备,及登卷帙”;③“因诗存人,不因人存诗”,不求备一代的掌故,只是要“示六义之指归”;④“是书之选,欲上续唐人”。这里所归纳的四点,实际上正是沈德潜提倡的所谓“温柔敦厚”的诗教,强调诗的“厚人伦,匡政治”的功用,尊盛唐、主格调等诗论主张的具体化。明代的诗歌创作极为丰富,能以不很大的篇幅,反映其大概,并注意选入不知名作者与明遗民诗人的作品,这是此书的一大特色,也是它得以广泛流传的原因。例如卷十一选入顾炎武的诗16首,即使与前后七子等大作家比较,数目也不算少。 另外,也比较重视录取有关民生疾苦的篇什,从某些侧面反映了明代的社会现实。

版本有清乾隆四年1739刻本。中华书局1975年出版缩印本,又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排印本。

90、《明诗选》

明诗选本。原题为:济南李攀龙编选,云间陈子龙增删,钱塘陆元龙裒定,但世人皆以李攀龙、陈子龙为其编者,共十二卷。李攀龙、陈子龙都为著名诗人,又都提倡复古主义的诗歌主张,这就使他们二人的《明诗选》更加具有自己的特色。选诗上自洪武年间,下迄正嘉年间,按照“古诗追踪汉魏,近体同声开宝、歌行绝句继轨少陵、太白”的原则,辑诗数百首。其中不少诗作都附有简明扼要的旁批,后面还辑录有评语。这些旁批和评语内容各异,有的阐述其题旨,有的说明其艺术风格,有的表述其社会作用,也有的分析其渊源出处。宋征舆称赞该诗选“帙简而体备,格严而调工,譬诸‘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虽略有过誉之嫌,但却较为精当地概括了该诗选的价值。直至现在,该诗选仍然是明诗研究工作者重要参考资料之一。

因为该诗选的辑录者之一是明王朝著名几社文人,誓死不降、坚决抗清的义士陈子龙,所以该集在清代被禁毁,今存有明代崇祯年间刊本。

李攀龙(1514~1570),明代诗文作家,后七子代表人物。字于鳞,号沧溟,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九岁时父亲即去世,家境贫寒,无力延请老师,但他勤奋好学。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初任刑部主事、历员外、郎中。在京期间,先后与谢榛、王世贞、宗臣、徐中行、梁有誉、吴国伦结成诗社,“诸人多少年,才高气锐,互相标榜,视当世无人,七才子之名播天下”(《明史·李攀龙传》)。嘉靖三十二年(1533),出守顺德,饶有政绩,深得众誉。三年后擢升为陕西提学副使,不久因病还归故里。自构一楼于华山、鲍山之间,名曰“白雪楼”,日日在楼中读书、吟哦。隆庆改元(1567),荐起浙江副使,两年后升为学政,又改任为河南按察使,后因母亲故世,哀伤过度,不久去世。

作为后七子的首领,他只推崇汉魏古诗,盛唐律诗,认为文章要“视古修辞”,“宁失诸理”也在所不计,在编选的《古今诗删》中,唐后即紧跟明代,宋元诗一概不选,以表明其论诗宗旨。在其创作的诸体诗歌中,有七律、七绝为最优,其七律以声调着称,意境雄浑,词采俊亮,七绝风调自然,“不着议论,而一切着议论者皆在其下”(《明诗别裁集》),深得世人称道。他的乐府诗,“止规字句而遗其神理。”(朱彝尊《静志居诗话》)他的散文有时故意佶屈其词、涂视其字,过于求古,令人反而拗口不已。

著有《沧溟集》三十卷,编有《古今诗删》。

陈子龙(1608~1647),明代文学家。字卧子,号轶符,又号大樽,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崇祯初年,他参加了以张溥为首的复社,又与夏允彝、徐孚远、周立勋等人结几社,与复社相呼应。崇祯十年(1637)考中进士,在国事日非的情况下,颇注意经世致用文学。崇祯十一年,编纂《皇明经世文编》。崇祯十二年整理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福王时任兵科给事中,屡次进谏,福王不予采纳,陈子龙愤而辞职还乡。清军攻破南京后,他在松江起兵,事情败露后,躲避山中,想借太湖兵重新起义抗清,但事情泄露,陈子龙在苏州被捕,他誓死不降,最后在押送途中偷空投水而死。清代乾隆年间被赐予谥号“忠裕”。著有《几社稿》、《陈李倡和集》、《属玉堂集》、《平露堂集》、《白云草》、《湘真阁稿》、《三子诗稿》、《焚余草》等。

91、《天启崇祯两朝遗诗》

总集名。清陈济生编选,自顺治十年(1653年)开始至顺治十二年(1655年)完成,随选随刻。。今存初集八卷,续集两卷。录存明末天启、崇祯两朝遗诗(也有崇祯以后的诗),凡三百零七人。书末附作者小传;也有有传无诗,有诗无传的。本书是仿照钱谦益的《列朝诗集》编纂的,补其未备,但更突出其民族感情和节操观念。同一般选家的着眼点不同,编选者的宗旨很明确就是借诗存人,用选诗的形式为人物立传。因此有的选诗的艺术价值不一定很高,但入选的诗作者都是经过严格筛选的,都是忠臣烈士、硕德名贤、高士幽人,而绝没有作伪之人。卷一录入高攀龙、杨涟、左光斗、周顺昌等人的遗诗,他们是在天启五年(1625年)、六年(1626年)年间因反对阉逆而被屈杀死的正直朝臣。卷二选入张铨、何廷魁、卢象升等人的作品,这些人是在崇祯十七年(1644年)到顺治二年(1645年)间壮烈牺牲的殉国者。卷三、卷四选的是乙酉以后的殉节者。以上都是第一类首录的忠义诸公。第二类则是硕德名贤,立朝着大节而没被害得以保全下来的人,再往下就是有道德有操守的高士幽人等等。

此书刻于顺治十六年(1659)(分次刻成,初编刻于顺治十二年,仅八卷)。后遭“奸人告讦,因干厉禁”。康熙初莱州黄培诗案作,顾炎武等牵连入狱即为是书。诗案发作后,无人敢收藏,故流传绝少。本世纪初上海发现一残本。经陈乃乾抄补,才较完善。后又发现常熟赵氏旧山楼藏本,内容各有不同。中华书局于1958年参补二本而影印,后附陈乃乾《启祯两朝遗诗考》。

陈济生字皇士,号定叔,长洲人,陈仁锡之子,少时师事黄道周、刘宗周,传其学,以荫官太仆丞,明亡后奉母隐居,著述甚多。卒年四十七,门人私谥节孝先生。著有《天启崇祯两朝遗诗初集》及《启祯两朝遗诗考》诸书。

92、《皇明经世文编》

明代文章的总集。主编是陈子龙、徐孚远、宋徵璧。全书共五百零四卷,补遗四卷,以人为纲,按年代先后为序,选录了四百二十人家的文章。

明末,东南各地知识分子纷纷组织文社,讲求制艺,议论朝政,声势最大的是苏州以张溥、张采为首的复社。松江则有几社,初创时有所谓几社六子:徐孚远、陈子龙、夏允彝、杜麐征、彭宾、李雯。他们以文会友,后来便和书坊合作,选刻时文,《皇明经世文编》即是在选刻时文的基础上产生的一部明代文章的总集。这本书的编辑过程采用了主编负责,集体选辑的方法。全书统计,列名选辑的有二十四人,均为松江人,他们负责编辑工作;列名参阅的一百四十二人,分散在全国各地,他们参加了文集的搜集、校点的工作。该书的主编是陈子龙、徐孚远、宋徵璧三人于崇祯十年二月开始编辑,同年十一月定稿。

《皇明经世文编》是一部从历史实际出发,总结明朝两百多年的统治经验,企图从中得出教训,用以改变当前现实,经世致用的书。这部五百多卷的大书,搜集了明代五百家的作品,全书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兵饷、马政、边防、边情、火器、贡市、番舶、灾荒、农事、治沙、水利、海运、漕运、财政、盐法、刑法、钱法、税法、役没、科举等各个方面,都是有关治国的方针政策的实用之学。宋征璧所作的此书凡序,将选辑文章篇目的目的和原则说得十分清楚:“此书非名教所裨,即治乱悠关”,所收之皆为“学术渊深、足为世用,一称立言之家,一为实用之准”。 此书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例如宋濂的《渤泥入贡记》、商辂的《赠行人刘偕立使西南夷序》涉及到明代和南洋诸岛的友好往来;吴桂芳的《议阻澳夷进贡疏》、庞尚鹏的《题为陈末议以保海隅万世治安事》,记述了澳门的情况及其被蒲都丽家(葡萄牙)占领的经过;徐学聚的《报取回吕宋囚商疏》,说出了当时吕宋惨杀华人万余人的惨状;余子俊的《添设将官事》,宋懋澄的;东征纪略》,记载了明王朝与建州女真族之间的战事;周忱的《与户部诸公书》,指出苏松户口流亡的严重性,并以太仓为例,批评了当时的弊政;耿裕的《灾异疏》记述了光禄寺的厨役原先就有六千三百八十名,后来又增添一千五百名,可见当时官僚机构的庞大和统治者的腐败。这些史实,对研究的明代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书中录存了《徐文定公集》六卷,特别受到后人的重视。徐光启是明末第一位思想家,精通天文、历算、火器、兵机、盐?、水利、农政等实用之学,也是中国最早介绍西方学术思想的人,在西文化交流方面有卓越的贡献。

此书在清代被列为禁书。原因之一是因为书的主编陈子龙是一个抗清志士;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清朝统治者为了掩饰清代先祖同明朝的关系,把建州部族说成一个从来都是独立的部族,从没有臣服过明王朝,而大量禁毁明末清初的诗文。此书恰好收入了清朝统治者最不愿为人所知的一些历史文献。

陈子龙介绍见前。

徐孚远(1599~1665),字闇公,明代万历年间宰相徐阶曾孙,崇祯十五年举人。清兵破松江,孚远从鲁监国漂泊海岛,有人说他后来到台湾依郑成功,死在台湾。但也有人说他未久留于台湾,后再返厦门。永历十七年(1663),清师攻陷金门、厦门,孚远拟携眷归乡而不果,遂滞留广东饶平,两年后病故于此。  

宋征璧(1602~1672),原名存楠,字尚木,天启七年(1627)举人,后改名征璧,崇祯十六年(1643)进士。明亡,和弟征舆降清,官潮州知府。宋征璧是云间词派的重要成员之一。与云间词派盟主陈子龙的倡和影响较大。有《三秋词》。

93、《皇明文衡》

明代诗文总集,一百卷。明程敏政编。它是明代诗文《明文衡》、《明文海》、《明文在》三部总集之一。编次依《玉台新咏》体例,分为三十八体,包括代言、赋、骚、乐府、琴操、表笺、奏议、论说、解、辩、原、箴、铭、颂、赞、策问、问对、书、记、序、题跋、杂着、行状、神道碑、墓志、墓表、祭文、字说等。内容比较芜杂,并多台阁体风韵,颇能反映明初文风。

善本为明嘉靖八年(1529年)郑氏宗文堂刻本。18册2函。

程敏政(1446~1499)字克勤,中年后号篁墩,又号篁墩居士、篁墩老人、留暖道人,明南直隶徽州府人,后居歙县篁墩(今屯溪篁墩),时人称为程篁墩。明代著名学者、文学家、理学家、文献学家。十三岁随父宦游四川,侍郎罗绮异之,以神童荐于朝。大学士李贤试以圣节及瑞雪诗并经义各一篇,敏政应对自如,援笔立就。诏读书翰林院,师从李贤、刘诩、吕原、彭时诸公。十九岁,以《尚书》中顺天府乡试第一人;二十三岁,举成化二年一甲二名进士,为同榜三百五十余人中最少者,授编修,同修《英宗实录》。成化五年,同考礼部贡举。后又同修《资治通鉴纲目》。十一年,廷试进士,为受卷官。二十二年,主考应天府乡试。二十三年,迁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讲学士。弘治元年,同修《宪宗实录》兼侍文华殿讲读。后受中伤,诏令致仕。既归,读书讲学于休宁南山精舍。弘治五年冬,昭雪复官。七年,升太常寺卿兼侍讲学士掌院事。十一年,擢礼部右侍郎,任《大明会典》副总裁,专掌内阁诰敕。十二年春,与李东阳主考礼部会试。被给事中华昶等弹劾敏政鬻题与举人徐经、唐寅。敏政乃请与廷辩。华昶等人于廷辩之时语塞,以言事不察被谪。时值酷署,敏政出狱四日,以痈毒不治而卒,赠礼部尚书。

程敏政文章为一代宗匠。所编着刊刻有《明文衡》、《篁墩文集》、《碱贤奏对录》、《新安文献志》、《休宁志》、《咏史诗》、《宋遗民录》、《唐氏三先生集》、《真西山先生心经附注》、《程氏统宗谱》、《仪礼逸经》、《大学重订本》、《胡子知言》、《苏氏祷机》等近二十种,五百余卷。《休宁志》38卷,为休宁现存最早的一部县志。

94、《明文海》

明代文章总集,原称《明文案》,清朝黄宗羲编。《明文案》编于康熙七年(1668年),最初有217卷,约360余家,后扩充为482卷,明朝各家文集2000多种,费时二十六年。全书凡分28类,即赋、奏疏、诏表、碑、议、论、说、辨、考、颂、赞、铭、箴、戒、解、原、述、读、问答、文、诸体、书、序、记、传、墓文、哀文、稗文。黄宗羲编此书意在发掘“埋没于应酬讹杂之内”的“情至之语”

本书搜罗广泛,经陈垣考证,《四库全书》收录万页以上的著作有31部,而《明文海》为其中之一。《四库全书总目》卷190评:“欲使一代典章人物,俱藉以考见大凡,故虽游戏小说家言,亦为兼收并采,不免失之泛滥。”本书可作为研究明史的基本史料。黄宗羲又编有《明文授读》六十二卷,是文海的简本,张锡琨〈明文授读·序〉云:“先生明文之选,权舆于《文案》,绝笔于《文海》,而《授读》之集为家传简捷之本。”

《明文案》未刊行,仅有稿本与抄本传世。《四库全书》收录482卷,删去晚明史料118卷。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梨州先生,余姚黄竹浦(今明伟)人。明清之际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与自然科学家。黄宗羲自云其一生有三变:“初锢之为党人,继指之为游侠,终厕之于儒林。”黄宗羲生长于书香之家。父亲黄尊素为明万历四十四年进士(1616),明熹宗时的御史,东林名士,因弹劾阉党魏忠贤被害。年仅十九岁的黄宗羲,袖藏铁锥,孤身赴京为父讼冤。当时,崇祯即位,阉党失势,黄宗羲在刑部大堂当场锥刺魏忠贤死党许显纯等,其事轰动海内外。他遵照父亲生前嘱咐,用三年时间,“自明十三朝实寻,上溯二十一史”,全部阅读完毕。之后,他便有计划地研读六经、历史、哲学、天文、地理、历算、音乐、数学等方面的书籍。拜浙东名儒刘宗周为师,学业上进很快,二十多岁时已誉满东南了。甲午之变后,黄宗羲高扬民族气节,投身于武装抗清的斗争,并表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抗清失败后,黄宗羲以清醒的头脑对国家兴亡、历史变革进行了一系列深刻的反思。康熙三年,五十四岁的黄宗羲在十年前撰写的《留书》的基础上,又完成了一部启蒙主义杰作《明夷待访录》。这本书猛烈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断言“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主张改革土地、赋税制度,提出“工商皆本”的先进思想,批判了传统的农本工商末的观点,全书闪耀着民主主义的光芒。黄宗羲一直隐居乡间,清廷诏征博学鸿儒,聘他预修《明史》,他三次坚辞不就。黄宗羲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哲学家和哲学史家。他在哲学的本体观上,致力于阳明心学的总结、修正和改造,明确提出了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气一元论”,这是他最可贵的贡献。作为一位哲学史家,黄宗羲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作出了极为重要的概括:“一本万殊”。这在他七十五岁时完成的学术巨著《明儒学案》中得到充分体现。这部著作对明朝三百年间各个学派的学术思想作了系统的、完整的介绍和评述,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学术思想史的大作。黄宗羲八十四岁那年,《明文海》问世,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一部著作。黄宗羲著作极为宏富,据统计,他一生的著作有六十余种,一千三百余卷,数千万字。黄宗羲努力著述同时,还在宁波、绍兴、海昌等地讲学、培养学生,是浙东学派的创始人。清朝著名学者万斯同,万斯大,阎若璩等,都是他的学生。

95、《明文在》

明代诗文总集,清代薛熙编,一百卷。仿《昭明文选》体例,选录明代诗文二千余篇。编选标准编选着眼于文辞。选录对象从明代归有光、唐顺之、茅坤等唐宋派古文入手,门户之见颇深,故所选不够全面。

有倪霱写刻本,苏州刻本,商务印书馆排印。

薛熙,生卒不详,字孝穆,为清代著名作家汪婉的门人。

96、《赖古堂文选》

古文选本,清人周亮工编选,二十卷,录存明末清初古文家的作品,以徐世溥、陈弘绪、艾兰英、钱谦益作品为多,内中亦保存一些不见经传的作品,有一定史料价值。

《赖古堂文选》学术界见者甚罕,研究者亦稀。但《赖古堂文选》为周氏二十多年精力所贯注,极为自负,“吾乡侯朝宗,初为古文,以晋魏六朝为宗。予选成自二十年以前者,朝宗见之因尽废其生平所为,而从事于韩欧诸大家”。

版本有刻于清康熙六年刻本。

周亮工(1612~1672)字元亮,又有陶庵、减斋、缄斋、适园、栎园等别号,学者称其为“栎园先生”、“栎下先生”。 原籍河南祥符(今开封)人,后移居金陵(今江苏南京)。明代崇祯十三年(1640年)进士,次年入仕,为山东潍县令,后授浙江道监察御史。清兵下江南,遂降清朝,任盐法道、兵备道、布政使、左副都御史、户部右侍郎等。周亮工一生饱经宦海沉浮,曾两次下狱,被劾论死,后遇赦免晚年有焚书之举。康熙十一年(1672)六月二十三日卒于南京。《清史列传》列入贰臣传。

周亮工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人、学者、艺术家、藏书家、出版家。精于诗文、书画篆刻和艺术鉴赏,生平著述丰富,所著《闽小记》是研究福建古代社会的重要文献。此外,还有《全潍纪略》、《赖古堂集》、《书影》、《字触》、《同书》、《读画楼画人传》、《印人传》等十数种著述传世。

97、《清诗铎》

清诗选集,原名《国朝诗铎》,清张应昌编。始选于咸丰六年(1856),完成于同治八年(1869),其间屡经增删。共选入清初(包括明代遗民)至同治年间诗人 911家,诗2000余首。卷前列有《诗人名氏爵里著作目》,有科举功名的以科目先后为次;无科举功名的以辈行先后为次。集中所选不限名家及已故作者,生人及编者自己的作品也选入和附录。在体制上,按题材内容分岁时、舆地、财赋、漕船、流民等152类。编者想选择的是那些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及元稹、白居易、张籍、王建一类新乐府精神相通,讽谕时世,有裨于封建政治、道德的作品,为研究清代诗歌和社会状况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有一定史料价值。

版本有同治八年应氏秀芝堂刻本,1960年中华书局排印本。中华书局排印本用同治八年永康应氏秀芝堂刻本断句排印,并补编作者索引,按姓名笔划排列, 附于书末。

张应昌(1790~1869)字仲甫,号寄庵。嘉庆十五年举人,官至中书舍人。他晚年编选两部清代诗选,另一为《国朝正气集》,已亡佚。

98、《晚晴簃清诗汇》

清诗总集。一名《清诗汇》,近代徐世昌在其其门客、幕僚协助下编成。《清诗汇》仿吴之振《宋诗钞》、顾嗣立《元诗选》、钱谦益《列朝诗集》、朱彝尊《明诗综》的规模,网罗全清的诗歌加以选录。《凡例》中说:“不分异同,荟萃众长,尚神思,务屏伪体。自大名家外,要皆因诗存人,因人存诗,二例并用,而搜逸阐幽,尤所加意”;要求做到“一代之中,各家俱存;一家之中,各法俱在”。其中收录清代诗人6100余家,诗27000余首,分为200卷。编次为先选皇帝、亲王的作品;再依科甲次第选录各时期诗人的作品,没有科甲可依的,略按生卒先后为序,这部分从孙奇逢、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等人起,至严复、周蕃、周曾锦、朱联沅、李逊等人;接着是闺秀、释道诗;最后是所谓「属国」诗人的诗。

该书的优点是选录了清代几乎全部著名诗人的一些代表作;保存一些流传不广的难见作品和一些不知名诗人的资料。小传下所附各家诗话,选择颇精。这部书的缺点是:书成于众手,选择标准不一,用心不足,有些入选作品的代表性不够;对反映社会矛盾及清末反帝斗争的作品,很少入选

《晚晴簃诗汇》于1929年编成,有退耕堂刊本。

徐世昌(1855~1939),字卜五,号菊人,又号涛斋,天津人。光绪十二年(1886)进士,在清朝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入民国,依附袁世凯等北洋军阀,曾在1914年任袁世凯临时政府国务卿,1918年由段祺瑞的「安福国会」选为大总统,至1922年被直系军阀所黜。

99、《清词综》

清词总集,原名《国朝词综,》清人王昶编。该书仿朱彝尊《词综》体例,选录清初至乾隆朝词人735家的作品(末3卷有方外、妇女作品),共48卷。作者名下附小传,并辑有评语,是清词最重要的汇集。嘉庆八年,又续刻《国朝词综二集》,共8卷,录60余家词,起于钱大昕,终于王绍成。王昶论词,以为“词实继古诗而作”,不宜说成“诗之余”,意在尊词体。但他以南宋词为宗,与“浙派”相近,所以此书所选词,以朱彝尊、厉鹗的作品为多,两人都独占一卷。此书保留乾隆以前的大批词作,是清词较早的重要选本。书成于嘉庆七年(1802),有当时刊本。

道光间,海盐黄燮清编《国朝词综续编》24卷,选录586家词,是接续此书的纂集。继后又有丁绍仪辑《国朝词综续编》五十八卷,《续补》八卷。1978年 中华书局香港分店出版的叶恭绰编《全清词钞》。

     有嘉庆七年(1802)刊本。四部备要本。

王昶(1724~1806)字德甫,号述庵,又号兰泉,青浦(今属上海市)人。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乾隆南巡,召试,授内阁中书,充军机章京。三迁刑部郎中。三十二年,察治两淮运盐提引,前盐运使卢见曾坐得罪,云贵总督阿桂帅师讨缅甸,疏请发军前自效。复从阿桂定两金川,再迁郎中。刑部侍郎袁守侗按事四川,上命察军中事,还奏言昶治军书有劳。四十一年,师凯还,擢昶鸿胪寺卿,仍充军机章京。三迁左副都御史,外授江西按察使。数月,以忧归。起直隶按察使,未上,移陕西按察使。旋调江西布政使。五十四年,内迁刑部侍郎。五十八年,以老乞罢。嘉庆元年,诣京师贺内禅,与千叟宴。嘉庆十一年卒。

昶工诗古文辞,通经。读朱子书,兼及薛瑄、王守仁诸家之学。搜采金石,平选诗文词,著有《春融堂集》。

100、《清诗别裁》

清代诗歌总集。原名《国朝诗别裁集》,沈德潜编选。原选本36卷,入选996人,3952首诗。始选于乾隆十九年(1754),二十二年完成,二十四年初刻,二十五年重新修订。二十六年增订本刻成,同年十二月乾隆帝命南书房删改重镌为32卷,将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等人的诗删去。书前有《例言》,作者名下有小传,诗后间有评语。编者自称选诗“唯祈合乎温柔敦厚之旨,”凡“徒辨浮华”,或直露“叫号”之作,或香奁诗如王次回《疑雨集》之类皆不选,遗老诗一般也不选。此本选有少数揭露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批评明末弊政、哀恸民间疾苦的作品,如吴伟业的《永和宫词》、顾湄的《感怀》、郑世元的《官赈谣》等即是。也有些诗,如吴嘉纪的《一钱行》、朱彝尊的《岳忠武王墓》等通过咏物、咏史抒发了作者的民族感情。该集相对缺少暴露康、雍、乾时期社会矛盾之作。但总的来说,此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初到乾隆朝的诗歌面貌。评语也有可取之处。编者的艺术趣味倾向于唐诗,故集中作品接近唐人风格的较多。另外,所选作者的专集,不少已属难得或亡佚,不少作品赖此书得以保存,所以还不失为研究清诗的重要参考书。

有中华书局1975年影印乾隆二十五年36卷本。

沈德潜介绍见《古诗源》。

101、《皇朝经世文编》

清代类编性散文总集。署贺长龄辑,实为魏源代编。成书于道光六年(1826),次年刊行共凡120卷,收文2236篇。分为学术、治体,吏政、户政、礼政、兵政、刑政、工政八类,类下又分子目。选辑清初至道光前官方文书、专著、述论、奏疏、书札等文献,入选作品反映了清代前期和中期部分学者和官吏的“经世致用”思想及改革图治的愿望,实本于乾隆中陆耀的《切问斋文钞》。

此书行世后,开启了近代经世思潮,续书争出。其中盛康《皇朝经世文续编》,葛士浚《皇朝经世文续编》,陈忠倚《皇朝经世文三编》,以及《皇朝经世文新编》、《皇朝经世文统编》等,影响较大。

贺长龄(1785~1848),字耦庚(亦作“耕”),号耐庵。湖南善化(今长沙市)人。官江苏布政使,著有《耐庵文存》。

魏源(1794~1857年),晚清思想家、史学家。原名远达,字默深,一字墨生,又字汉士。湖南邵阳县隆回人。晚年弃官学佛,法名承贯。道光二十四年进士,官至江苏邮州知州。主张改革内政,抵制外国侵略,力图以此谋求国富民强,从而成为晚清学术的开风气者。鸦片战争前,辑《皇朝经世文编》,撰筹漕、筹河篇、湖广水利议等;鸦片战争爆发,魏源一度应钦差大臣裕谦聘,入浙江参加抗英斗争。兵败,感愤时事,撰成《圣武记》14卷。又遵友人林则徐嘱,据《四洲志》及中外文献资料,辑为《海国图志》50卷,后增至100卷。《海国图志》率先介绍西方各国历史地理状况,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是中国近代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先行者之一。咸丰七年(1857)三月,在杭州僧舍病故,终年63岁。

102、《清文汇》

清代散文总集,原名《国朝文汇》。近人沈粹芬、黄人、王文濡等辑刊。

此书分甲前集20卷,甲集60卷,乙集70卷,丙集30卷,丁集20卷。甲前集收遗民文作者107家;甲集收顺治、康熙、雍正三朝文,乙集收乾隆、嘉庆两朝文,两集作者290家;丙集收道光、咸丰两朝文,丁集收同治、光绪两朝文。自明末清初的顾炎武、黄宗羲、陆世仪、孙奇逢诸家始,至近代的章炳麟、严复、康有为、梁启超诸家,《清文汇》共收作者1356家,文章共1万余篇。选文以“不名一家,不拘一格”为宗旨。作者名下,附字号、爵里、著作的简注。这是一部较大型也较完整的清代散文总集,取材宏富。辑刊始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完成于宣统元年(1909)。

版本有上海国学扶轮社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