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注解伤寒论 » 注解伤寒论全文在线阅读

《注解伤寒论》辨可下病脉证并治法第二十一

关灯直达底部

大法,秋宜下。

秋时阳气下行,则邪亦在下,故宜下。

凡服下药,(赵本作“凡可下者”)用汤胜丸,(赵本有“散”字)中病即(赵本作“便”)止,不必尽剂也。

汤之为言荡也,涤荡肠胃,溉灌脏腑,推陈燥结,却热下寒,破散邪疫,理导润泽枯槁,悦人皮肤,益人血气。水能净万物,故胜丸散。中病即止者,如承气汤证云∶若一服,利而(医统本作“则”)止后服。

又曰∶若一服,谵语止,更莫复服。是不尽剂也。

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硬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下利三部脉平者,已为实,而又按之心下硬者,则知邪甚也,故宜大承气汤下之。

下利,脉迟而滑者,内实也。利未欲止,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经曰∶脉迟者,食干物得之。《金匮要略》曰∶滑则谷气实。下利脉迟而滑者,胃有宿食也。脾胃伤食,不消水谷,是致下利者,为内实,若但以温中浓肠之药,利必不(医统本作“未”)止,可与大承气汤,下去宿食,利自止矣。

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寸以候外,尺以候内;浮以候表,沉以候里。寸口脉浮大者,气实血虚也;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者,胃有宿食里气不和也。与大承气汤,以下宿食。

下利,不欲食者,以有宿食故也,当宜(赵本无“宜”字)下之,与(赵本作“宜”)大承气汤。

伤食则恶食,故不欲食,如伤风恶风、伤寒恶寒之类也。

下利瘥后,(赵本无“后”字)至其年月日(赵本有“时”字)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秋,则肺先受之。假令春时受病,气必伤肝,治之难(医统本作“虽”)愈,邪有不尽者,至春时元受月日,内外相感,邪必复动而痛(医统本作“病”)也。下利为肠胃疾,宿积不尽,故当下去之。

下利,脉反滑,当有所去,下之(赵本无“之”字)乃愈,宜大承气汤。

《脉经》曰∶滑脉者,为病(熊校记∶脉滑者为宿食也。汪本宿误病)食也。下利脉滑,则内有宿食,故云当有所去,与大承气汤,以下宿食。

病腹中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承气(赵本有“大柴胡”三字)汤。

《金匮要略》曰∶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为实,可下之。腹中满痛者,里气壅实也,故可下之。

伤寒后,脉沉沉者,内实也,下解之,(赵本作“之解”)宜大柴胡汤。

伤寒后,为表已解,脉沉为里未和,与大柴胡汤,以下内实。经曰∶伤寒瘥以后更发热,脉沉实者,以下解之。

脉双弦而迟者,必心下硬;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也,可以(赵本无“以”字)下之,宜大承气汤。

《金匮要略》曰∶脉双弦者寒也。经曰∶迟为在脏。脉双弦而迟者,阴中伏阳也,必心下硬。大则为阳,紧则为寒,脉大而紧者,阳中伏阴也,与大承气汤以分阴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