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意
人受水谷之气以生。所谓清气营气元气卫气春升之气。皆胃气之别名也。若劳役过度。胃气本弱。则元气不能自生。诸病生焉。(东垣)
内因
劳力过度。起居不时。皆损其气。气衰则火旺。火旺则乘其脾土。脾既病。胃不能独行其津液。故亦从而病焉。脾胃俱病。纳化皆难。(东垣)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而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内经)
外候
中气不足。下流肝肾。阴火独旺。上乘土位。故发热头疼。营卫失守。故恶风恶寒。气短而烦。气高而喘。口不知味。怠惰嗜卧。四肢不收。自汗不敛。无气以动。无气以言。(东垣)
症似阳明
有体虚怯弱之人。饥困劳役之后。肌肤壮热。燥渴引饮。目赤面红。谵语闷乱。或日晡转甚。或昼夜不息。症虽有余。脉实不足。洪大空虚。重按全无。经曰。脉虚则血虚。血虚则发热。证似白虎。而脉不长实为异。(准绳)
症似伤风
有劳役辛苦。肾中阴火沸腾。或脱衣。或沐浴。歇息凉处。其阴火不行。还归皮肤。腠理极虚。无阳以护。被风与阴凉所遏。以此表虚。不任风寒。与外感恶风相似。但气息短促。懒于言语。困倦无力有别。(准绳)
始受热中
火与元气。势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上乘阳分。为头痛。为口渴。为烦躁。为肌热。脉洪大无力。名曰热中。(准绳)
末传寒中
人之元气。根据胃为养。脾胃久虚。阳气衰少。心腹两胁隔噎不通。腰脊皆痛。足不任地。骨乏无力。两丸清冷。
或涎唾。或清涕。或多溺。或多汗。不渴不泻。脉盛大以涩。名曰寒中。(准绳)
脉法
平人脉大为劳。脉虚极亦为劳。劳之为病。其脉弦大。手足烦热。(金匮)右寸气口脉急大而数。时一代而涩。(此饮食失节劳役太过太虚之脉也)右关脉大而数。数中显缓。时一代也。(此饮食失节劳役病之轻脉也)右关胃脉损弱。则隐而不见。但内显脾脉之大数微缓。时一代。(此饮食失节寒热失所之脉也)内伤劳役。豁大不禁。若损胃气。隐而难寻)
治法
治以辛甘温剂。补中升阳。甘寒泻火。则愈。大忌苦寒。损伤脾胃。所谓劳者温之。损者益之是也。(东垣)
治忌克伐
苟内伤不足之病。误认外感而反泻之。是虚其虚也。盖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伤其形者有余。有余可泻。伤其气者不足。不足当补。故汗之吐之下之克之之类。皆泻也。温之和之养之调之之类。皆补也。当补而泻。祸如反掌。(医贯)
内外伤辨
夫劳倦内伤而认作外感者。因有恶风恶寒发热头疼之症也。殊不知外感寒热。齐作无间。内伤寒热。间作不齐。外感头疼。如破如裂。内伤头痛。时作时止。外感恶寒。虽近烈火不除。内伤恶寒。得就温暖即解。外感恶风。不耐一切风寒。内伤恶风。偏恶些少贼风。外感发热。无有休歇。直待汗下方退。内伤发热。昼夜不常。或自袒裸便凉。外感筋骨疼痛。不自支持。便着床褥。内伤四肢不收。无力倦怠而已。间有气衰火旺。变为骨消筋缓者。然非初病即显是症也。内伤神思昏怠。言语懒倦。先重而后轻。外感神思猛壮。语言强健。
先轻而后重。内伤手心热而手背不热。外感手背热而手心不热。内伤症显在口。故口不知味。外感症显在鼻。故鼻息不利。内伤从内而出。故右脉洪大。外感从外而入。故左脉浮盛。
用药
主以补中益气汤。挟外邪。随六经见症治之。挟痰。加半夏、茯苓、姜汁。头痛。加蔓荆。头眩。加天麻。巅痛。
加本、细辛。心下痞。加黄连。腹痛。加芍药。脐下痛。加熟地。便滞。加归梢。腹胀。加枳实、浓朴。胸中滞气。
加青皮。至于似阳明症者。当归补血汤。夏月劳役内伤。兼冒暑气。汗泄脉虚者。清暑益气汤。
劳倦选方
补中益气汤(方见中风)
加白芍药、五味子。名调中益气汤。加半夏、神曲、黄柏、草豆蔻。名升阳顺气汤。
小建中汤 治脾胃劳伤。肝木太过。及阳气不足诸病。
桂枝 甘草 生姜(各三两) 芍药(六两) 大枣(二枚) 饴糖(一斤)
加黄 。名黄 建中汤。
理中汤 治脾胃虚寒。大理中焦。兼益元阳。所谓大虚必挟寒也。(方见中寒)
补中宁嗽汤 治内伤中气。胃弱恶食。或食不生肉。不长气力。常常微热。怯冷神疲。或带痰嗽。
白术(炒一钱半) 茯苓(一钱) 半夏(八分) 干葛(七分) 陈皮(八分) 山楂(一钱) 人参(一钱) 砂仁(五分) 炙甘草(三分)
加姜枣煎。
人参养卫汤 治劳役辛苦。用力过多。以致内伤发热。
人参 白术(炒) 麦门冬(各二钱去心) 黄 (蜜炒) 陈皮(各一钱半) 五味子(十粒研) 炙甘草(七分)
加姜枣煎。食前服。如劳倦甚者。加熟附子五分。
白雪糕 养元气。健脾胃。生肌肉。润皮肤。益血秘精。安神定智。壮筋力。养精神。进饮食。功同参苓白术散。
白茯苓 怀山药 芡实仁 莲肉(去心皮各四两共为末) 陈仓米(半升) 白砂糖(斤半)
先将药米二末。用麻布袋盛放甑内。蒸极熟。取出。入白砂糖。同搅匀。印饼晒干。男妇小儿。任意取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