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意
男子之痨。起于伤精。女子之痨。起于经闭。童儿之痨。得于母胎。(指掌)未有不因气体虚弱。劳伤心肾而得之。以心主血。肾主精。精竭血燥。气衰火旺。蒸疰日久。则痨生焉。(心法)
内因
嗜欲无节。起居不时。七情六欲之火。时动于中。饮食劳倦之过。屡伤乎体。渐而至于真水枯竭。阴火上炎。
而发蒸蒸之躁热。(正传)
外候
睡中盗汗。午后发热。烦躁咳嗽。倦怠无力。饮食少进。痰涎带血。咯唾吐衄。肌肉削瘦。(杂着)
蒸分上下
蒸上则见喘咳痰血。唇焦面红。耳鸣目眩。肺痿肺痈。蒸中则见腹肋胀痛。四肢倦怠。多食而饥。善食而瘦。
蒸下则见遗精淋浊。泄泻燥结。腰疼脚酸。阴jing自强。(入门)
痨有阴阳
阳病口干舌疮。咽痛声哑。能嗜滋味。五心烦疼。小便黄赤。大便燥结。阴病胃逆恶心。饮食难化。痰涎白色。
四肢懈惰。小便常多。大便溏泄。又有嗽痰。仰卧不得者。必阴阳俱病也。(汇补)
五脏传变
凡阴病阳病。日久皆能传变。男子自肾传心肺肝脾。女子自心传肺肝脾肾。五脏复传六腑而死。亦有始终只传一经者。有专着心肾不传者。大要以脉为症验。(入门)
五脏形症
如精滑胫酸。腰背拘急。邪在肾也。惊悸不寐。自汗心烦。邪在心也。嗽痰咳血。皮枯声嘶。邪在肺也。胁痛善怒。颈项结核。邪在肝也。泄泻食少。腹胀嗜卧。邪在脾也。(丹溪)
病宜静养
经曰。静则神藏。躁则消亡。欲延生者。心神宜恬静而无躁扰。饮食宜适中而无过伤。风寒暑湿之宜避。行立坐卧之有常。绝欲以养精。内观以养神。毋劳怒以耗气。则真阴之水自充。五内之火常熄。而痊安可期。
惟其嗜欲无节。使神散而精竭。血涸而气亡。发热不休。形骸骨立。则难为力矣。(指掌)
死候
大抵虚痨之病。两颧赤者死。喉哑失音者死。大肉脱尽者死。泄泻不食者死。一边眠者死。咳吐白血者死。
气促难眠者死。浊溺精脱者死。面目黧黑者死。下部忽发痈肿者死。病后复患痔漏者死。参 不受补者死。喉痛不能药者死。(医统)
脉法
痨脉或弦或大。大而无力为阳虚。甚则脉细。弦而无力为阴虚。甚则脉数。又大者易治。血气未衰。可敛而正也。弦者难治。气血已耗。滋补殊难也。尺脉洪大为阴衰火旺。左脉微细。右脉劲紧。为正虚邪盛。必死。如脉细而数。濡而散者。皆在不治。男子久病。气口脉弱则死。强则生。女人久病。人迎脉强则生。弱则死。(汇补)
治法
万病莫难于治痨。若不究其源本。或投以大寒之药。或疗以大热之剂。殊不知大寒则愈虚其中。大热则愈竭其内。滋阴降火。是澄其源也。消痰和血。是洁其流也。(十药神书)向后势穷力竭。莫可如何。惟壮水丸以填阴。异功散以培脾。庶不失中和正治。(汇补)
脾肾分治
夫人之虚。不属于气。即属于血。五脏六腑。莫能外焉。以水为万化之源。无形之本。土为万物之母。有象之基。二脏安和。一身皆治。故救肾者。必本乎阴血。血主濡之。血属阴。主下陷。虚则上升。当敛而抑。救脾者。必本乎阳气。气主煦之。气为阳。主上升。虚则下陷。当升而举。(必读)故邵氏曰。死生之机。升降而已。(汇补)
脾肾合治
孙真人云。补脾不若补肾。许学士云。补肾不如补脾。以二脏为生人之根蒂。有相赞之功能。故脾安则土能生金。金为水源。水安其位。不挟肝上泛而凌土。故曰。脾安则肾愈安也。设以甘寒补肾。其人减食。又恐不利于脾。以辛温扶脾。其人阴伤。又恐愈耗其水。两者并衡。而较重于脾者。以脾土上交于心。下交于肾故也。(必读)
肺脾审治
如扶脾保肺。两不可缺。然脾喜温燥。肺喜清润。保肺则碍脾。补脾则碍肺。惟燥热而甚。能食不泻者。润肺为先。而补脾之药亦不可缓。倘虚羸而甚。食少泻多。虽喘嗽不宁。但宜补脾。而清润之品。则宜戒矣。以脾有生肺之能。肺无扶脾之力。故补脾之法。尤要于保肺也。(微论)
治宜甘温
虚者。必补以人参之甘温。此阳生阴长。血脱益气之义也。自好古肺热伤肺。节斋服参必死之说。印定后人眼目。甘用苦寒。喜行清润。直至上呕下泻。犹不悔悟。不知肺脉实者。上焦伏热。非参所宜。肺脉虚者。金气大伤。非参不保。前哲有言曰。土旺而金生。勿拘拘于保肺。水壮而火熄。毋汲汲于清心。信夫。(必读)
治禁苦寒
近世治痨。专以四物加知、柏。不知四物皆阴。行秋冬之令。非所以生万物者也。且血药常滞。非痰多食少者所宜。血药常润。久用必致滑肠。况知柏苦寒。能泻实火。名曰滋阴。其实燥而损血。名曰降火。其实苦先入心。久而增气。反能助火。至其败胃。所不待言。(必读)
用药
心虚。主以归脾汤。脾虚。主以补中益气汤。肺虚。主以生脉散。肝虚。主以逍遥散。肾虚。主以地黄汤。随症加减。若肺脾兼病。主以清宁膏。肝肾俱虚。主以生熟地黄丸。心肾俱虚。主以人参养荣汤。气血俱虚。主以八珍汤。阴阳俱虚。主以十补丸。脾肾俱虚者。滋肾之中。佐以砂仁、沉香。扶脾之中。主以五味、肉桂。随时活法可耳。
【附:传尸痨】
痨瘵既久。其气必伤。伤则不能运化精微。痰瘀稽留。而变幻生虫。(医鉴)在肝为毛虫。食人筋膜。在心为羽虫。食人血脉。在脾为 虫。食人肌肉。在肺为介虫。食人肤膏。在肾为鳞虫。食人骨髓。(正传)其症蒸热咳嗽。
胸闷背痛。两目不明。四肢无力。腰膝酸疼。卧不能寐。或面色脱白。或两颊时红。常怀怒忿。梦与鬼交。虽分五脏见症。然皆统归于肺。所谓膏肓之内。针药所不及也。若虫蚀肺系。咯血吐痰。喉疮声哑。思食无厌。皮枯毛落。患至于此。良可悲悯。惟补虚扶元。杀虫以绝其根。纵不获生。亦可杜其传疰耳。(汇补)
取痨虫法 用秘传黑虎丹三方。次第服之。取下恶物。以烈火烧之。藏之深坑。食葱粥将息。以复元气。
视其虫黄白者可治。青黑者不治。凡用药随脏腑见症。于滋补药中。加青蒿、百部、乌梅、朱砂之类。(汇补)
【附:风痨】
风痨者。初起原因咳嗽鼻塞。久则风邪传里。耗气损血。渐变成痨。在表令人自汗。在里令人内热。在肺咳嗽。在肝吐血。在脾体瘦。在肾泄精。此症载在灵枢。汉唐以来。俱未论及。后世医工。认为内伤积损。辄投峻补。闭住风邪。内热愈炽。以致不治。惟罗谦甫主以秦艽鳖甲散。吴参黄集柴前梅连散。二公可谓发前人所未发矣。(汇补)
【附:郁痨】
郁痨者。童男少女。孀妇师尼。思想不得。气结于中。并留于内。阻住经脉关要之地。气血不得流通。精神无以生长。气阻。则积阳为热而骨蒸。血阻。则积阴为寒而倦怠。初起宜逍遥散。合生地黄丸。久则旧血不去。
新血不生。气涩血枯。变为干血痨症。肌肤甲错。面目黧黑。咳嗽困倦。遍身黄肿。月事不行。宜消其瘀血。神应丸主之。此即仲景大黄 虫丸、百痨丸二方变化而来。世人遇五痨羸瘦。用滋阴而不效。每坐以待毙。
乌足以知仲景妙用哉。但大肉已脱。大便自利者。又当禁用。(汇补)
痨瘵选方
归脾汤 补中益气汤 地黄汤 养荣汤 八珍汤(以上方俱见中风) 生脉散(方见暑症) 逍遥散(方见火症)
清宁膏 润肺不伤脾。补脾不碍肺。凡痨嗽吐血极效。
生地(十两) 麦冬(十两) 橘红(三两) 桔梗(二两) 薏苡仁(八两) 川贝母(二两)
龙眼肉(八两) 苏州薄荷叶末(五钱)
用水煎膏。将薏仁、贝母、薄荷为末。拌入膏中。噙化。缓缓咽下。
拯阴汤 治阴虚火动。皮寒骨热。食少痰多。咳嗽倦怠。焦烦短气。
生地(姜炒上) 归身(中) 麦冬(中) 白芍(中) 五味(下) 人参 炙甘草(下) 莲肉(上不去衣) 薏仁(中) 橘红(中) 丹皮(中)
水煎。徐徐呷之。肺脉重按有力者。去人参。有血。加阿胶、童便。热盛。加地骨皮。泄泻。减归、地。加山药、茯苓。倦甚。加人参三钱。咳者。燥痰也。加贝母、桑皮。嗽者。湿痰也。加半夏、茯苓。不寐。加枣仁。汗多亦用。
拯阳汤 治劳伤气耗。倦怠懒言。动作喘乏。表热自汗。心烦。遍身作痛。
人参(上) 黄 (上) 肉桂(下) 当归(中酒炒) 白术(中) 甘草(下酒炒) 橘红(中) 五味(下)
姜枣水煎服。如烦热口干。加生地。气浮心乱。加丹参、枣仁。咳嗽。加麦冬。挟湿。加茯苓、苍术。
脉沉迟。加熟附。脉实数。去桂。加生地。胸闷。倍橘皮。加桔梗。痰多。加半夏、茯苓。泄泻。加升、柴。口渴。加干葛。夏月去肉桂。冬月加干姜。
补肝散生地 熟地 当归 白芍药 石斛 丹皮 柴胡 甘草十补丸 即桂附八味丸。加鹿茸、五味子各三两。
秘传黑虎丹(初服) 下诸般痨虫。从大便中出。视其虫黄白者可治。青黑者不治。
真牛黄(一钱) 真阿魏(一钱) 南木香(五钱) 真雷丸(五钱) 鸡肫皮(用线鸡肫皮洗净焙干二钱)
将药研细末。用使君子去壳研末二两。加前药七钱。将飞罗白面打糊丸。如梧子大。听用。
小红丸(次服)
锦纹大黄一两。加前药末七钱。炼蜜丸。如黍米大。外用朱砂为衣。听用。
打虫化积丸(三服)
大黄(为末五两五钱) 槟榔(三两) 黑丑(头末三两五钱)
三味用面糊丸。如梧子大。听用。
初服起于四更时。用砂糖水化吞黑虎丹。若壮盛者服二钱五分。虚弱者服二钱。二次五更时。服小红丸。白糖水化吞。如壮盛者服四十丸。虚弱者服三十五丸。三次天明。服化积丸。用片糖化水吞之。壮盛者服三钱五分。虚弱者服三钱。虫下为验。如无虫。过二三日再服。至若收功保后。常服河车地黄丸。补其血气而收全功。如服后泻不止者。宜服异功散。
秦艽鳖甲散 治风痨骨蒸壮热。肌肉削瘦。脉弦数者。
秦艽 知母 当归(各五钱) 鳖甲(一两) 柴胡(一两) 乌梅(一枚)
青蒿(五叶) 地骨皮(一两)
神应丸 治干血痨病。用此推陈致新。然后调理。此方惟少男室女孀妇可用。若男女交接者禁用。
大黄(四两醋炙) 鳖甲 桃仁(各一两) 当归 生地(各八钱) 黄芩 人参 甘草(各三钱)
用韭汁糊为丸。每丸六钱。朱砂为衣。经闭。红花酒下。骨蒸。地骨皮。咳嗽。桑白皮。俱用童便煎下。择除破日。空心。面东服。少顷。饮酒一杯。至午后。当利一二行为验。啜温粥碗许。忌荤冷油腻物。此药只可一服。
病深者一月后再服除根。不可多服。
灸痨虫法 用癸亥日。灸两腰眼低陷中之穴。每穴灸艾七炷。十一炷尤妙。先隔一日点穴。方睡至半夜子时。一交癸亥日期。便灸。其虫俱从大便中出。即用火焚之。并埋之深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