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张氏医通 » 张氏医通全文在线阅读

《张氏医通》卷三 寒热门

关灯直达底部

发热

东垣云。仲景论内外不足。发热自汗之证。大禁发汗。若饮食劳倦。杂病发热。自汗表虚之证。认作有余。误用表药发之。汗大出而表益虚也。身尽热。先太阳也。从外而之内者为外伤。

手足不和。两胁俱热如火。先少阳也。从内而之外者为内伤。伤食令人头痛。脉数发热。但左手脉平和。身不疼痛是也。人迎气口俱紧盛。或举按皆实大。发热而恶寒。腹不和而口液。此内外俱伤也。夏月火乘土位。湿热相合。病多烦躁闷乱。四肢发热。或身体沉重。走注疼痛。皆湿热相搏。郁而不伸。故致热也。发热身疼。而身如熏黄者。湿热也。一身尽痛发热。日晡所剧者。

风湿也。汗出而身热者。风热也。身热脉弦数。战栗而不恶寒者。瘅疟也。中脘有痰。令人憎寒发热。恶风自汗。寸口脉浮。胸膈痞满。有类伤寒。但头不疼。项不强为异。虚烦与伤寒相似。

身热脉不浮紧。不恶寒。但热而烦。头不痛。脚气为病。大便坚。脚膝两胫肿痛。或枯细者。当其发时。亦发热憎寒呕恶。有似伤寒也。春夏之交。发热而渴。或微恶寒。右手脉来数盛者。温病也。身热头疼。自汗多眠。阳脉浮滑。阴脉濡弱者。风温也。夏月大热而渴。脉盛躁者。热病也。夏月脉虚。身热而喘乏者。伤暑也。四肢发热。口舌咽干。烦躁闷乱者。心与小肠之火。

乘脾土之位。脾主四肢。为诸阳之本。脾热故四肢发热。每日晡时憎寒壮热。脉数盛而有痛处者。痈毒之将发也。

李士材治夏彝仲太夫人。年届八十。因彝仲远仕闽中。忧思成疾。忽发热头疼。医以伤寒发散禁食。一剂而汗如浴。喘促神昏。其脉大无力。即令进食。而投参、 、白术、橘红、甘草、煨姜。一剂而喘汗差减。倍用参、术至一两。证愈七八。惟食未强。此火衰不能生土。加熟附、干姜。服二月而痊。

卷三 寒热门

经云。热至则身热。吐下霍乱。痈疽疮疡。瞀郁注下。 螈肿胀。呕。鼽衄头痛。骨节变。

肉痛。血溢血泄。淋闭之病生矣。病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 郁。

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痛痒疮。皆属于心。(五条分属五脏证。)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谓下焦肝肾之病。)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谓上焦心肺之病。)诸热瞀螈。皆属于火。

(手少阳三焦经。)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手少阴心经。)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足太阳膀胱经。)诸逆冲上。皆属于火。(手厥阴心胞络经。)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足太阴脾经。)诸躁狂越。皆属于心。(足阳明胃经。)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足厥阴肝经。)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手太阴肺经。)诸病 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手阳明大肠经。)诸转反戾。水液混浊。皆属于热。(手太阳小肠经。)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足少阴肾经。)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足少阳胆经。)

按病机十九条。邵元伟分属经脏。前五条各属五脏之病。次二条兼该上下之病。后十二条分隶十二经证。而河间原病式从未论及。皆偏言盛气实邪。立言若此。虚者何堪。故楼氏指其治法之偏。诚非过也。观十九条中。除五脏上下外。其间属火者五。属热者四。其外惟风寒湿三气而已。况五脏中之心脏。岂非亦属火乎。

今以全节类诸热门。使学人比例而观。庶寒热热盛之机。可了然无惑矣。

盛启东云。治热须辨真假。夫真热则发热恶寒。脉数有力。按之更实。烦躁口渴。大便燥。

小便赤涩。或利臭积。发言壮厉。不欲近衣者是也。亲乎表者宜发散。亲乎里者宜通泄。假热亦发热恶寒。而足必不热。脉大而虚。按之微弱。身虽炽热而不躁不渴。或见虚狂躁渴而不能引饮。

发过顷之即止。终不及声高詈骂者也。经曰。寒热有真假。治法有逆从。此之谓也。

杂病发热。阴虚于下也。经云。阴虚则发热。夫阳在外。为阴之卫。阴在内。为阳之守。精神外驰。嗜欲无节。阴气耗散。阳无所附。遂致浮散于肌表间而发热也。实非有热。当作阴虚治。

而用补养之法可也。

丹溪论昼夜发热。昼重夜轻。口中无味为阳虚。午后发热。夜半则止。口中知味为阴虚。阳全阴半。阳得以兼阴。阴不得以兼阳也。至于或昼或夜。或作或止。不时而发者。此脾胃气血俱虚。火气不宁之证。不可拘于昼夜之候也。阳虚责在胃。阴虚责在肾。盖饥饱伤胃。劳役则兼伤脾。阳气虚矣。房劳伤肾。竭力则伤肝。阴血亏矣。

肾虚火不归源。游行于外而发热者。烦渴引饮。面目俱赤。遍舌生刺。两唇黑裂。喉间如烟火上冲。两足心似烙。痰涎壅盛。喘急气促。脉洪大而数疾无伦。按之微弱者是也。法当导火归源。误用寒凉必殆。即或知其本虚而用补益。不辨阴虚阳虚。漫投参、术。则阳愈盛。而阴愈虚。

壮热转增。八味、桂、附之属愈不敢施。不得已用知、枯、芩、连折之。必至燥渴咽痛腹痛泄泻而死。

凡暴热不止。脉滑数。或洪盛。皆为实热。宜随表里孰轻孰重而清理之。或脉虽沉而按之实坚者。

为里实。必用苦寒下夺之。若热久不止。脉来虚数无力。服调补药不应。饮食无味。或至夜烦渴。

或反加干咳者。此必阴血受伤。当以血药调补其阴。则阳热自化。阴阳虚盛之机。不可不审而急为转关也。

〔诊〕脉数为热。浮数表热。沉数里热。无力虚热。有力实热。滑数心下结热。缓而滑为热中。

牢为脾胃盛热。若发热而脉反沉细。或数疾无力者。病脉相反也死。病热有火者生。心脉洪是也。

浮而涩。涩而身有热者死。热而脉静者难治。脉盛汗出不解者死。脉虚热不止者死。脉弱四肢厥。

不欲见人。食不入。利下不止者死。

卷三 寒热门

潮热

潮热有作有止。若潮水之来。不失其时。一日一发。若日三五发者。即是发热。非潮热也。

有虚有实。惟伤寒日晡发热。乃胃实。别无虚证。其余有潮热者。当审其虚实。若大便坚涩。喜冷畏热。心下 然。睡卧不着。此皆气盛。所谓实而潮热也。凉膈散、大柴胡辈下之。若胃气消乏。精神憔悴。饮食减少。日渐 羸。病虽暂去。而五心常有余热。此属虚证。宜逍遥散、小柴胡等加减。有每遇夜身发微热。病患不觉。早起动作无事。饮食如常。既无别证可疑。只是血虚阴不济阳。朝用加味逍遥散。暮用六味丸。不应。用当归补血汤、加减八味丸。有潮热似疟。胸膈痞塞。背心疼痛。气弱脉弦。服补药不效者。此属饮证。随气而潮。故热亦随饮而潮。于痰饮门求之。气口脉滑。内有宿食。常暮发热。明日复止者。于伤饮食门求之。

卷三 寒热门

恶寒(背恶寒)

经云。阳虚则外寒。奈何。曰。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今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

而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栗。恶寒者。虽当夏月。若遇风霜。欲得重绵。时觉凛凛战栗如丧神守。

此热伏于里。而反觉自冷。实非寒也。或曰。往往见有服热药而愈者。何也。曰。病热之人。其气炎上。郁为痰饮。抑遏清道。阴气不升。病热尤甚。积痰得热。亦为暂退。热势助邪。其病益深。或曰。寒势如此。谁敢以寒凉药与之。非杀而何。曰。古人遇战栗之证。有以大承气汤下燥屎而愈者。恶寒战栗。明是热证。但有虚实之分耳。

有卫气虚衰。不能实表分肉而恶寒者。有上焦之邪隔绝营卫。不能升发出表而恶寒者。有酒热内郁。不得泄而恶寒者。背恶寒是痰饮。仲景云。心下有留饮。其人背恶寒。冷如冰。指迷茯苓丸。身前寒属胃。经云。胃足阳明之脉。气虚则身以前皆寒栗。掌中寒者腹中寒。鱼上白肉有青血脉者。胃中有寒。理中丸。表虚恶贼风。上焦不通。阳气抑遏。而皮肤分肉无以温之。故寒栗。升阳益胃汤。开发上焦。以升阳明。出外温之也。外感。内伤。伤食。湿痰。火郁。皆有恶寒。

非独阳虚也。若脉浮紧。头痛拘急。身疼微恶寒热起。是外感。审时令轻重发散之。脉缓弱。或气口虚大。按之无力。兼见倦怠。手心热。是内伤元气证。补中益气汤加桂、附二三分。以行参、之力。且益阳气也。脉弦滑。恶心头痛。饱闷溢酸。是内伤宿食。从伤食治。或脉来涩伏。腹满烦热喘促者。是冷食结滞于内也。当与温消。枳实理中汤。审系肉食。加炮黑山楂一二钱。脉滑或沉。周身疼痛而恶寒者。属湿痰。乃痰在上焦。遏绝阳气而然。肥人多此。宜二陈加二术、羌、防。少佐桂枝。甚者先吐之。恶寒非寒。不战而栗。从火郁治。火郁汤。若郁遏阳气于脾土。令人恶寒者。东垣升阳散火汤。内虚里急。恶寒少气。手足厥冷。少腹挛急。足胫疼酸。此阳不足也。

大建中汤。背恶寒。脉浮大而无力者。为气虚。脉弦紧。寒热兼作。乃疮肿之候。须问身中有无肿处。大抵恶寒证。除阳虚外。属表证者多。乃表中阳气不得发越而然。须辛散之。恶寒家不可过覆近火。寒热相搏。脉道沉伏。愈令病患寒不可遏。但去被撤火。兼以和营之药。自然不恶寒矣。妇人恶寒。尤不可近火。寒气入腹。血室结聚。针药所不能治矣。

祝仲宁治一贵妇病恶寒。日夜以重裘覆其首。起跃入沸汤中不觉。医以为寒。祝持之曰。此痰火上腾。所谓阳极似阴也。非大下之则火不杀。下经宿而撤裘。呼水饮之。旬日气平乃愈。

李士材治吴文邃眩晕三载。虽战栗恶寒而不喜饮热汤。五月向火。数外家拥居帷幔。屡服姜、桂不效。脉浮之细小。沉之搏坚。是郁火内伏。不得宣越也。用金花汤加柴胡、甘草、生姜。乘热饮之。移时而恶寒减。再剂而撤火炉。逾月而起。更以人参汤进六味丸。两月全安。

石顽曰。凡病但恶寒而不发热者。多属火郁之证。举世一以阳虚为治。误人多矣。如墅关谢君宣之病。七月间寒热如疟。因服芩、知、石膏辈。稍间数日。后因小便。精大泄。遂脑痛如破。

恶寒振振欲擗地。医用八味、六君。三倍参、附而寒不除。继用大建中。每服人参五钱。熟附二钱。其寒益甚。春旺人日。始延治于余。诊之脉仅三至。弦小而两寸俱伏。但举指忽觉流利。审其证。虽五袭重裘。大畏隙风如箭而不喜近火。恶寒虽剧而忽重忽轻。口鼻气息全冷而胸中时觉上冲。小腹坚满而块垒如石。大便坚硬而欲了不了。小便短数而时白时黄。阳道虽痿而缓纵不收。

气色虽憔悴而不晦暗。此证起先本属阳虚。因加用参、附阳药过多。壮火不能化阴。遂郁伏土中。

反致真阴耗竭。是以二便艰涩。所谓阴虚自致泉竭也。法当升发其阳。先与火郁汤六服。继进升阳散火、补中益气。而恶寒微除。重裘渐解。肢体微汗。口鼻气温。脉复五至。二便调适。小便微和。阳亦渐举。嗣后令服六味丸、生脉散。异功散。调理而康。

背恶寒 背为阳位。背上恶寒。阳受病而阴邪亢逆也。其病有七。一者暴中阴寒。四肢厥冷而背恶寒。脉必沉细。附子汤温散之。一者素禀阳衰而背上常微畏寒。脉来微弱。八味丸温补之。

一者热邪内伏。烦渴引饮而背恶寒。脉多沉滑。或伏匿。此火郁于内也。热病初发多此。白虎汤解散之。一者中暑 热。亦多有背恶寒。人参白虎、清暑益气。按证清解之。一者湿痰内郁。肢体疼重而痞闷头汗。其人必肥盛。其脉或缓滑。或涩滞。滑则指迷茯苓加胆星。涩则苓桂术甘加半夏、广皮分解之。一者瘀血内滞而头汗目黄。小便清利。大便溏黑。小腹偏左或左胁中脘有疼处。脉必关尺弦紧。或带芤状。桃核承气、犀角地黄。随上下虚实清理之。一者无故脉数。而背恶寒疼重寒热者。为发痈疽之兆。膏粱多此。不可疑似而迟延难疗也。

卷三 寒热门

振寒

经言虚邪之中人也。洒洒动形。正邪之中人也。微见于色。不知其身。又曰。阳明所谓洒洒振寒。阳明者。午也。五月盛阳之阴也。阳盛而阴气加之。故洒洒振寒。当泻阳者也。又云。阳气客于皮肤。阴气盛。阳气虚。故振振寒栗。当补阳者也。如六脉弦细而涩。按之空虚。此大寒证。亦伤精气。当温补者也。泻阳。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补阳。黄 建中汤。若夫真阳虚证。但寒栗耳。不作振也。或兼风寒则振。桂枝加附子汤。

卷三 寒热门

战栗

经云。肾之变动为栗。原病式曰。战栗动摇。火之象也。阳动阴静。而水火相反。故厥逆禁固。屈伸不便。为病寒也。栗者寒冷也。或言寒战为脾寒者。未明变化之道也。此由心火热甚。

亢极而战。反兼水化制之。故寒栗也。寒栗由火盛似水。实非兼有寒气也。以大承气下之。多有燥屎。下后热退。则寒栗愈矣。若阳虚则但畏寒。阳郁则振寒战栗。有火无火之分也。亦有暴感寒邪。恶寒脉伏而战栗者。麻黄汤发散之。

卷三 寒热门

寒热

经云。因于露风。乃生寒热。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风气客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饮食。

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 栗而不能食。名曰寒热。

寒热如疟。表里不和者。小柴胡为主药。至夜转甚者。加丹皮、山栀。日久虚劳。寒热不除者。柴胡四物汤、加味逍遥散。脾病则血气俱不宁。寒热往来。无有休息。故脾病如疟状也。元气虚人。遇劳即发寒热。此元气下陷之故。或劳力而发寒热。腿缝中结核作痛。谓之劳发。俱宜补中益气汤。病寒热间作。腕后有斑三五点。鼻中微血。两脉沉涩。胸膈四肢按之殊无大热。此脾胃气虚而挟微邪。理中汤去人参。加茯苓、煨葛根。郁怒而发寒热。逍遥散。内伤疟疾寒热。各具本门。伤寒寒热。不在此例。

外热内寒 外寒内热 皮寒而燥者。阳不足。皮热而燥者。阴不足。皮寒而寒者。阴盛也。

皮热而热者。阳盛也。仲景云。病患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黄 建中汤汗之。病患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越婢汤发之。若杂证外热内寒者。理中汤敛之。外寒内热者。火郁汤散之。

上热下寒 上寒下热 热发于上。阳中之阳邪也。热发于下。阴中之阳邪也。寒起于上。阳中之阴邪也。寒起于下。阴中之阴邪也。脉经云。阳乘阴者。腰以下至足热。腰以上寒。栀子豉汤吐以升之。阴气上争。心腹满者死。阴乘阳者。腰以上至头热。腰以下寒。桂苓丸利以导之。

阳气上争。得汗者生。若杂证上热下寒。既济汤。兼大便秘。既济解毒汤。火不归源。八味丸。

上寒下热。五苓散送滋肾丸。虚阳下陷者。加减八味丸。

卷三 寒热门

经云。疟先寒而后热者。夏伤于大暑。其汗大出。腠理开发。因遇夏气凄沧之水寒。藏于腠理皮肤之中。秋伤于风。则病成矣。夫寒者阴气也。风者阳气也。先伤于寒而后伤于风。故先寒而后热也。病以时作。名曰寒疟。先热而后寒者。此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故先热而后寒也。亦以时作。名曰温疟。其但热而不寒者。阴气先绝。阳气独发。则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温疟者。得之冬中于风。寒气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则阳气大发。

邪气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脑髓烁。肌肉消。腠理发泄。或有所用力。邪气与汗皆出。此病藏于肾。其气先从内出之于外也。如是者。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矣。衰则气复反入。入则阳虚。阳虚则寒矣。故先热而后寒。名曰温疟。瘅疟者。肺素有热。气盛于身。厥逆上冲。中气实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开。风寒舍于皮肤之内分肉之间而发。发则阳气盛。阳气盛而不衰。则病矣。其气不及于阴。故但热而不寒。气内藏于心而外舍于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肌肉。故命曰瘅疟。

足太阳之疟。令人腰痛头重。寒从背起。先寒后热 然。热止汗出。足少阳之疟。令人身体解 。寒不甚。热不甚。恶见人。见人心惕惕然。热多。汗出甚。足阳明之疟。令人先寒洒淅。

洒淅寒甚久乃热。热去汗出。喜见日月光火气。乃快然。足太阴之疟。令人不乐。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热汗出。病至则善呕。呕已乃衰。足少阴之疟。令人呕吐甚。多寒热。热多寒少。欲闭户牖而处。其病难已。足厥阴之疟。令人腰痛。少腹满。小便不利如癃状。非癃也。数便。意恐惧。气不足。腹中悒悒。凡治疟先发时食顷。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

金匮云。师曰。阴气孤绝。阳气独发。则热而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若但热不寒者。邪气内藏于心。外舍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肌肉。

疟之寒热更作。因阴阳之气互为争并。若阴衰离绝其阳。而阳亦不并之阴。故阳独发。但热而已。其少气烦冤者。肺主气。肺受火抑故也。手足热者。阳主四肢。阳盛则四肢热也。欲呕者。

火邪上冲。胃气逆也。内藏于心者。阳盛则火气内藏。而外舍分肉之间也。消烁肌肉者。火盛则肌肉烁也。此条合后条温疟观之。亦可以白虎汤治瘅疟也。

白虎专于退热。其分肉四肢。内属脾胃。非切于所舍者乎。又泻肺火。非救其少气烦冤者乎。设其别有兼证。岂不可推加桂之例而加别药乎。

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烦疼。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内经言温疟先热后寒。仲景言温疟则但热不寒。有似瘅疟而实不同也。瘅疟两阳合邪。上熏心肺。所以少气烦冤。消烁肌肉。温疟脉如平人。则邪未合而津未伤。阳受病而阴不病。以其人素有痹气。营卫不通。故疟发于阳不入于阴。所以骨节烦疼。时呕。邪气插格之状有如此者。惟用白虎汤以治阳邪。而加桂枝以通营卫。斯阴阳和。血脉通。得汗而愈矣。至于伤寒前热未除而复感风寒。脉阴阳俱盛之温疟。与其脉如平者。迥乎不同也。

疟多寒者。名曰牝疟。蜀漆散主之。

邪气内藏于心。则但热而不寒。是为瘅疟。邪气伏藏于肾。故多寒而少热。则为牝疟。以邪气伏结。则阳气不行于外。故外寒。积聚津液以成痰。是以多寒。与素问少阴经证之多热少寒不同。方用蜀漆和浆水吐之以发越阳气。龙骨以固敛阴津。云母从至下而举其阳。取山川云雾开霁之意。盖云母即阳起石之根。性温而升。最能祛湿运痰。稍加蜀漆。则可以治太阴之湿疟。方后有云。湿疟。加蜀漆半分。而坊本误作温疟。大谬。此条本以邪伏髓海。谓之牝疟。赵以德不辨亥豕。注为邪在心而为牡。喻嘉言亦仍其误而述之。非智者之一失欤。

疟病发渴者。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亦治劳疟。

渴者阳明津竭。而所以致阳明津竭者。本少阳木火之势。劫夺胃津而然。故疟邪进退于少阳。

则以小柴胡进退而施治也。至于劳疟之由。亦木火盛而津衰致渴。故亦不外是方也。

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柴胡桂姜汤。服一剂如神。

是证虽与牝疟相类。以方药论之则殊。牝疟邪伏少阴气分。而此邪伏少阳营血之分。夫邪气入营。既无外出之势。而营中之邪。亦不出与阳争。所以多寒少热。或但寒无热也。小柴胡汤本阴阳两停之方。可随疟之进退。加桂枝、干姜则进而从阳。若加栝蒌、石膏则退而从阴。可类推矣。

丹溪治六经疟。悉以二陈为主。各加引经药。可见无痰不成疟也。大法。先热后寒者。柴胡桂枝汤。先寒后热者。小柴胡汤。多热但热者。白虎加桂枝汤。多寒但寒者。柴胡桂姜汤。虽多寒但寒。脉洪实者。当作实治。不得便用桂、姜。虽多热但热。脉虚软者。当作虚治。不得便用白虎。寒多热少。或少食易饥。恶心吐痰。人参养胃汤。热多寒少。口苦咽干。小便赤涩。或伤食成疟。清脾饮。劳役所伤。饮食失节成疟。则虚弱自汗。补中益气加半夏。疟疾自汗日甚。不能止。此表虚不能卫护也。人参实卫加桂枝。风疟。自感风而得。恶风自汗。烦躁头痛。风。阳邪也。故先热后寒。宜半夏、柴胡、羌活、紫苏、细辛、生姜。寒疟。暑月乘凉沐浴。自感寒而得。无汗恶寒。挛痛面惨。寒。阴邪也。故先寒后热。宜羌活、紫苏、桂枝、柴胡、草果、浓朴。

暑疟亦名瘅疟。但热不寒。里实不泄。烦渴而呕。肌肉消烁。小柴胡加香薷、黄连、竹叶。盛暑发者。白虎汤。虚者。加人参。秋凉后发者。小柴胡汤。此肺素有热。阴气先绝。阳气独发。故但热不寒也。温疟。由冬受非时之邪。伏藏骨髓之中。至春夏湿热气蒸而发。发则先热后寒。或但热不寒。春用小柴胡。夏用白虎加桂枝。以邪热势盛。故不恶寒而便发热。热发于表之后。正气内虚。反微似是寒之状。非恶寒也。牝疟。邪伏于肾。湿疟。则久受阴湿而邪伏太阴。皆但寒不热。并宜蜀漆散。邪伏血分而多寒少热。惨惨振振。柴胡桂姜汤。劳疟大渴。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汗出澡浴。身体重痛。肢节烦疼。寒热而呕逆者。亦属湿疟。胃苓汤加羌活、紫苏。食疟。因饮食不节。中脘生痰。加以风气乘之。故善饥而不能食。食而支满。腹大善呕。实者二陈加枳壳、草果。因饥饱劳役而发。日久不止。脉虚者理中汤加枳实、青皮。素有阴虚劳嗽。或因疟成劳。但于调理本药中。稍加桂枝、姜、枣可也。不可纯用祛风豁痰药。若表邪势盛。可用小建中、黄 建中为主。后与生料六味丸加桂枝、鳖甲。凡疟发于午前。是阳分受病。易愈。发于午后。阴分受病。难愈。疟发日宴。为邪气下陷于阴分。必用升、柴升发其邪。

仍从阳分而发。补中益气加桂枝。疟发日早。为邪气上越于阳分。宜因势利导之。小柴胡加枳、桔。

夜疟俗名鬼疟。此邪入血分。宜升散血脉之邪。千金内补建中加升、柴、生首乌。脾胃素虚人。

补中益气加首乌、桂枝、芍药。瘴疟。山岚溪涧之毒。须用祛瘴涤痰之药为主。疫疟。夏秋之间。

沿门阖境皆是也。其证壮热多汗而渴。宜达原饮。烦热大渴。有表证。桂枝白虎汤。谵妄狂闷。

凉膈散加草果。寒热便秘。大柴胡汤。虚人发散后热不止。人参败毒散。有郁证似疟者。寒热与疟无异。但口苦呕吐清水。或苦水。面青胁痛。耳鸣脉涩。逍遥散倍柴胡加吴茱萸、川连。痢后发疟。邪从少阳循经外泄也。小柴胡去黄芩加桂枝。或补中益气倍升、柴。升散则愈。

大抵疟初起。宜散邪消导。日久宜养正调中。所谓气虚则恶寒。血虚则发热也。日数虽多。

饮食未节者。未可便断为虚。须禁食消导。凭脉下手可也。形盛气虚人多湿痰。发则多恶寒。日久不已。脉软而沉带滑。用补中益气加苓、半。兼用熟附子二三分。疟后不喜食。四肢倦怠。面色痿黄。六君子加山楂、黄连、枳实。久疟不止。元气虚盛者。用人参、常山各五钱。锉碎。微火同炒。去常山。只以人参煎汤。未发前服。屡验。疟发四五遍后。曾经发散者。何首乌散。壮实者。可用七宝饮。至夜热不止而脉实邪盛者。此邪干血分也。常山饮截之。

疟发已久。遍治无功。度无外邪。亦无内滞。惟人参一两。生姜一两。加桂枝少许。冬月无汗。

稍加麻黄。发前五更时服。温覆取微汗必止。甚者连进三日。无不愈者。愈后亦易康复。如在贫家。

人参减半。合白术五钱代之。此方不特虚人久疟。治三日疟更宜。夜发则加当归、首乌。无不应手取效。然发于严冬之时。有屡用此方。及补中益气不效者。必待仲春。仍用前药加桂枝汗之即愈。

丹溪云。 疟者。三阴疟也。三日一发。发于子午卯酉日者。少阴疟也。发于寅申巳亥日者。

厥阴疟也。发于辰戌丑未日者。太阴疟也。更须以脉证参之。然后决其经而与法治。按内经云。

时有间二日或至数日而发者。邪气与卫气客于六腑。而有时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数日乃作也。

李士材释云。客。犹会也。邪在六腑。则气远会稀。故间二日或休数日也。观此。则丹溪辰戌丑未日为太阴疟。非矣。子午虽曰少阴。而卯酉则阳明矣。巳亥虽曰厥阴。而寅中则少阳矣。丑未虽曰太阴。而辰戌则太阳矣。三日发者。犹可以此为言。数日发者。又将何以辨之。大抵三日疟。

初起发于夏秋者。宜用二陈去橘皮。加生术、槟榔、常山。逐去痰癖为先。稍加穿山甲以透经络。

至于暑结营分。又当以香薷、鳖甲、茯苓、半夏、甘草、当归、生姜、大枣祛暑为要。而前药为无益也。若元气大虚。只用补正。宜六君加草果、乌梅。名四兽饮。兼本经引使药。若元气下陷。

日发渐晏者。补中益气汤大剂参、术、姜、枣为治。如常山、槟榔、山甲、草果。皆为戈戟矣。

疟母者。顽痰挟血食而结为 瘕。鳖甲煎丸。或小柴胡加鳖甲、蓬术、桃仁俱用醋制。其鳖甲用栗灰汤煮糜烂入药。尤效。此金匮法也。病气俱实者。疟母丸。虚人久疟。时止时发。芎归鳖甲饮。不应。脾虚也。急用补中益气加鳖甲。少食痞闷。胃虚也。四兽饮加鳖甲、当归、蓬术、肉桂。虚人疟母。必用补益。盖缘治之失宜。邪伏肝经。而胁下有块。仍寒热时作。不可以癖积治之。每见急于攻块者。多致不救。久疟不愈。必有留滞。须加鳖甲消之。如无留滞。只宜补益。凡寒热有常期者。疟也。无常期者。杂证也。疟证诸经有邪。总不离乎肝胆也。

石顽曰。经言夏暑汗不出者。秋成 疟。此论固是。然其轻重之殊。今昔迥异。良由天运使然。以北方风气营运于南故也。夫疟疾一证。向来淮泗以北最剧。大江以南甚轻。康熙壬子。吾吴患此者。比户皆然。自夏徂秋。日盛一日。其势不减淮北。证皆痞满呕逆。甚则昏热谵语。脉多浑浑。不显弦象。亦有关尺微弦者。但其热至晨必减。不似热病之昼夜不分也。时医不察。混以伤寒目之。因而误药致毙者。日以继踵。原其寒热之机。又与往岁不同。有一日连发二三次者。

有晨昏寒热再见者。有连发数日。中间二三日复发如前者。有先热后寒者。有独寒无热者。有独热无寒者。有今日但寒明日但热者。证虽变易无常。总不越和营散邪等法。但须分虚实寒热轻重治之。历观用劫剂及祝由之法者十无一验。间有寒热止而昏热不休者。又须随所禀形气之偏胜。

病气之盛衰而为调适。全在机用灵活。不可专守成则。而举世治疟。必先禁止饮食。概用疏风发散。兼消克痰食宽膈破气之剂。消克不已。继进硝黄。胃气愈伤。浊邪愈逆。正气何由得行。而振祛邪之力乎。余治久疟坏证。每令续进稠饮。继与稀糜。使胃气输运。可行药力。然后施治。

如此挽回者。未遑枚举。更有愈而复发。发而复愈。愈而又发者。又须推原所发之由而为清理。

若常山、草果、槟榔、浓朴、枳壳、青皮、石膏、知母等伤犯中州之药。咸非所宜。逮至仲秋以后。不特白虎当禁。纵不犯石膏、知母。邪气 内陷而变肠 者甚多。有先疟后痢者。有疟痢齐发者。尝遍考昔人治例。惟补中益气一方。虽未能尽合肯綮。然一隅之举。余可类推。庸师不审。但守通因通用之法。致成夭扎者多矣。

〔诊〕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下之瘥。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

丹溪治一少年。冬月患疟。自卯足寒。至酉方热。寅初乃休。因思必为接内感寒所致。用人参大补加附子行经散寒以取汗。数日不得汗。以足跗道远。药力难及。再以苍术、川芎、桃枝煎汤。盛以高桶。扶坐浸足至膝。食顷。以前药服之。汗出通身而愈。

汪石山治一少年。六月因劳病疟。取凉梦遗。遂觉恶寒。连日惨惨不爽。三日后头痛躁闷。

家人诊之。惊曰。脉绝矣。议作阴证。欲进附子汤未决。汪曰。阴证无头痛。今病如是。恐风暑乘虚入于阴分。故脉伏耳。非绝也。若进附子汤。是以火济火。安能复生。姑待以观其变。次晚果寒热头痛。躁渴痞闷。呕食自汗。脉皆濡小而数。脾部兼弦。遂用清暑益气汤减苍术、升麻。

二十余剂而愈。

李士材治陈眉公三日疟。浃岁未瘥。素畏药饵。尤不喜人参。其脉浮之则濡。沉之则弱。营卫俱衰。故延不已。因固请曰。素不服参者。天畀之丰也。今不可缺者。病魔之久也。先服人参钱许。口有津生。腹无烦满。遂以人参一两。何首乌一两煎成。入姜汁钟许。一剂势减七八。再剂而疟遂截。

石顽治广文张安期夫人。先是其女及婿与婢。数日连毙三人。其仆尚传染垂危。安期夫人因送女殓。归亦病疟。杂治罔效。遂成坏病。勉与生姜泻心汤救之。

故友李怀兹乃郎幼韩。触邓氏疫疟之气。染患月余不止。且左右乏人。失于调理。以致愈而复发。加以五液注下。疟痢兼并。水谷不入者半月有余。当此虽有合剂。亦难克应。乃携归斋中。

日与补中益气。兼理中、六君、萸、桂之属。将养半月而康。

贰守金令友之室。春榜蒋旷生之妹也。旷生乔梓。见其亢热昏乱。意谓伤寒。同舟邀往。及诊视之。是疟非寒。与柴胡桂枝汤四剂而安。

贰尹吴丹生。湿盛体肥。呕逆痞胀。寒热昏眩。与凉膈散加黄连下之。五日而止。越半月复发。亦五日而止。

贰守汤子端。恶寒发热。面赤足冷。六脉弦细而数。自言不谨后受寒。以为伤寒阴证。余曰。

阴证无寒热例。与柴胡桂姜汤二服而痊。

文学顾若雨之女与甥女。先后并疟。皆先热后寒。并与桂枝白虎汤而瘥。

太学郑墨林夫人。怀孕七月。先疟后痢。而多鲜血。与补中益气加吴茱萸制川连而愈。每见孕妇病疟。胎陨而致不救者多矣。

乡饮张怡泉。恒服参、附、鹿角胶等阳药而真阴向耗。年七十五。七月下浣病疟。时医误进常山止截药一剂。遂致人事不省。六脉止歇。按之则二至一止。举指则三五至一止。惟在寒热之际诊之则不止歇。热退则止歇如前。此真气衰微。不能贯通于脉。所以止歇不前。在寒热之时。

邪气冲激经脉。所以反得开通。此虚中伏邪之象。为制一方。用常山一钱酒拌。同人参五钱焙干。

去常山但用人参。以助胸中大气而祛逐之。当知因常山伤犯中气而变剧。故仍用常山为向导耳。昼夜连进二服。遂得安寝。但寒热不止。脉止如前。乃令日进人参一两。分二次进。并与稀糜助其胃气。数日寒热渐止。脉微续而安。

玉峰春榜顾玉书。疟发即昏热谵语。痞胀呕逆。切其气口。独见短滑。乃有宿滞之象。与凉膈散易人中黄。加草果仁。一剂霍然。

督学汪缄庵之女。患前证。以桂枝白虎汤易人中黄。加葱、豉。四服而安。

中翰金淳还乃郎。八月间患疟。发于辰戌丑未。至春。子午卯酉每增小寒热。直至初夏。始延治于石顽。诊其六脉如丝。面青唇白。乃与六君子加桂、附。四服不应。每服加用人参至一两。

桂、附各三钱。又四服。而辰戌丑未之寒热顿止。子午卯酉之寒热更甚。此中土有权而邪并至阴也。仍与前药四服。而色荣食进。寒热悉除。后与独参汤送八味丸调理而安。

文学顾大来。年逾八旬。初秋患瘅疟。昏热谵语。喘乏遗尿。或者以为伤寒谵语。或者以为中风遗尿。危疑莫定。予曰无虑。此三阳合病。谵语遗尿。口不仁而面垢。仲景暑证中原有是例。

遂以白虎加人参。三啜而安。同时文学愿次占夫人。朔客祁连山。皆患是证。一者兼风。用白虎加桂枝。一者兼湿。用白虎加苍术。俱随手而痊。若以中风遗尿例治。则失之矣。是日坐间有同道问及今岁疟脉不弦之故。予谓之曰。疟属少阳经证。其脉当弦。而反不弦如平人者。以邪气与正气混合不分。故绝不显弦象。金匮有云。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烦疼。时呕。

白虎加桂枝汤主之。曷知脉即不弦。便非风木之邪。即不当用柴胡等少阳经药。岂可以常法施治乎。

飞畴治沈子嘉。平昔每至夏间。脐一着扇风则腹痛。且不时作泻。六脉但微数。无他异。此肾脏本寒。闭藏不密。易于招风也。下寒则虚火上僭。故脉数耳。曾与六味去泽泻。加肉桂、肉果、五味、白蒺作丸服。因是脐不畏风。脾胃亦实。明秋患疟。医用白虎、竹叶石膏等。疟寒甚而不甚热。面青足冷。六脉弦细而数。用八味地黄三倍桂、附作汤。更以四君合保元早暮间进。二日疟止。调理而愈。

卷三 寒热门

经云。厥之为病也。足暴清。胸将若裂。肠若以刀切之。烦而不能食。脉大小皆涩。寒热客于五脏。厥逆上泄。阴气竭。阳气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气复反则生矣。

按厥论云。厥之寒热者。何也。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曰阳厥者。因善怒而得也。曰风厥者。手足搐搦。汗出而烦满不解也。曰痿厥者。痿病与厥杂合。而足弱痿无力也。曰痹厥者。痹病与厥病杂合。而脚气顽麻肿痛。世谓脚气冲心者是也。曰厥痹者。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是也。今人又以忽然昏晕。不省人事。

手足冷者为厥。仲景论伤寒。则以阳证传阴。手足寒者为热厥。主以四逆散。阴证恶寒。手足寒者为寒厥。主以四逆汤。内经厥论之义则不然。盖足之三阳。起于足五指之表。三阴起于足五指之里。故阳气胜则足下热。阴气胜则从五指至膝上寒。其寒也不从外。皆从内也。论得寒厥之由。

以其人阳气衰。不能渗荣其经络。阳气日损。阴气独在。故手足为之寒也。附子理中汤。论得热厥之由。则谓其人必数醉若饱以入房。气聚于脾中。

肾气日衰。阳气独胜。故手足为之热也。加减八味丸。

经云。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张主也。烦劳则主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夏暑伤气而煎厥。气逆也。)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清暑益气汤。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

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血积胸中不散。气道阻碍不行。故为暴逆。)犀角地黄汤。二阳一阴发病。名曰风厥。(肝木克胃。风胜其湿。不制肾水。故令上逆。)地黄饮子。又骨痛爪枯为骨厥。两手指挛急。屈伸不得。爪甲枯厥为臂厥。身立如椽为肝厥。此皆内虚气逆也。并宜八味丸。

喘而 。狂走登高。为阳明厥。此为邪实。承气汤下之。厥而腹满不知人。卒然闷乱者。皆因邪气乱。阳气逆。是少阴肾脉不至也。名曰尸厥。卒中天地戾气使然。急以二气丹二钱。用陈酒煎。

如觉焰硝起。倾放盆内盖着温服。如人行五里许。又进一服。不过三服即醒。若膏粱本虚之人。

用附子一枚。人参三两。酒煎分三次服。并灸百会穴四十九壮。气海丹田三百壮。身温灸止。艾炷止许绿豆大。粗则伤人。暴厥脉伏。不省人事。莫辨阴阳。急用鸡子三枚。煮熟乘热开豆大一孔。衬粗纸一层。亦开孔对当脐。令热气透达于内即苏。然后按脉证疗之。如连换三枚不应。不可救矣。

张介宾曰。厥证之起于足者。厥发之始也。甚至卒倒暴厥。忽不知人。轻则渐苏。重则即死。

最为急候。后世不能详察。但以手足寒热为厥。又有以脚气为厥者。谬之甚也。虽仲景有寒厥热厥之分。亦以手足为言。盖彼自辨伤寒之寒热耳。实非内经之所谓厥也。观大奇论曰。暴厥者。

不知与人言。调经论曰。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

缪刺论曰。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五络俱竭。令人身体皆重。而形无知也。其状若尸。或曰尸厥。若此者。岂止于手足寒热及脚气之谓耶。今人多不知厥证。而皆指为中风也。夫中风者。病多经络之受伤。厥逆者。直因精气之内夺。表里虚实。病情当辨。名义不正。无怪其以风治厥也。医中之害。莫此为甚。

〔诊〕脉沉微不数为寒厥。沉伏而数为热厥。沉细为气厥。芤大为血虚。浮滑为痰。弦数为热。

浮者外感。脉至如喘。名曰暴厥。寸脉沉而滑。沉为气。滑为实。实气相搏。血气入脏。唇口身冷。死。如身和汗自出。为入腑。此为卒厥。

孙兆治一人。自汗。两足逆冷至膝下。腹痛不省人事。六脉小弱而急。问其所服之药。皆阳药也。此非受病重。药能重病耳。遂以五苓散、白虎汤十余剂而安。凡阴厥胫冷则臂亦冷。今胫冷臂不冷。则非下厥上行。所以知是阳厥也。

汪石山治一人卒厥。暴死不知人。先前因微寒数发热。面色痿黄。六脉沉弦而细。知为中气久郁所致。与人参七气汤一服。药未熟而暴绝。汪令一人紧抱。以口接其气。徐以热姜汤灌之。禁止喧闹移动。移动则气绝不返矣。有顷果苏。温养半月而安。不特此证为然。凡中风。中气。中暑。中寒。暴厥。俱不得妄动以断其气。内经明言气复返则生。若不谙而扰乱其气。不得复返。

致夭枉者多矣。

卷三 诸气门上

沙篆曰。经云。诸痛皆因于气。百病皆生于气。子和曰。天地之气。常则安。变则动。人并天地之气。五运佚侵于外。七情交战于中。是以圣人啬气如持至宝。庸人役物而反伤太和。此轩岐所谓诸痛皆因于气。百病皆生于气。遂有九气不同之说。气本一也。因所触而为九。怒喜悲恐寒热惊思劳也。盖怒则气上。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餐泄。故气上矣。喜则气缓。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故气缓矣。悲则气消。悲则心系急。

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恐则气下。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

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寒则气收。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炅则气泄。

炅则腠理开。营卫通。汗大泄。故气泄矣。惊则气乱。惊则心无所根据。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劳则气耗。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思则气结。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

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尝考其为病之详。变化多端。如怒气所至为呕血。为餐泄。为煎厥。

为薄厥。为阳厥。为胸满胁痛。怒则气逆而不下。为喘渴烦心。为消瘅。为肥气。为目暴盲。耳暴闭。筋缓。发于外为痈疽。喜气所至。为笑不休。为毛革焦。为内病。为阳气不收。甚则为狂。

悲气所至。为阴缩。气并于肺而肝木受邪。金太过则肺亦自病。恐伤肾。肾属水。恐则气并于肾而心火受邪。水太过则肾亦自病。思伤脾。脾属土。思则气并于脾而肾水受邪。土太过则脾亦自病。寒伤形。形属阴。寒胜热则阳受病。寒太过则阴亦自病。热伤气。气属阳。热胜寒则阴受病。

热太过则阳亦自病。凡此数者。更相为治。故悲可以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

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恐可以治喜。以迫遽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触之。

思可以治恐。以虑彼志此之言夺之。凡此五者。必诡诈谲怪。然后可以动人耳目。易人视听。若胸中无才识之人。亦不能用此法耳。

丹溪云。冷气滞气逆气。皆是肺受火邪。气得炎上之化。有升无降。熏蒸清道。甚则转成剧病。局方类用辛香燥热之剂以火济火。咎将谁执。气无补法。世俗之言也。以其为病。痞满闷塞。

似难于补。不思正气虚者不能营运。邪滞着而不出。所以为病。经云。壮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成病。苟或气怯。不用补法。气何由行。气属阳。无寒之理。上升之气。觉恶寒者。亢则害。承乃制也。气有余。便是火。自觉冷气从下而上者。非真冷也。盖上升之气。自肝而出。中挟相火。自下而上。肾热为甚。火极似水。阳亢阴微也。

喻嘉言曰。人之体中肌肉丰盛。乃血之荣旺。极为美事。但血旺易致气衰。久而弥觉其偏也。

夫气与血。两相维附。何以偏旺耶。盖气为主则血流。血为主则气反不流。非真气之衰也。气不流有似乎衰耳。所以一切补气之药。皆不可用。而耗气之药反有可施。缘气得补而愈锢。不若耗之以助其流动之势。久之血仍归其统握之中耳。

七气所致。三因方论最详。喜怒忧思悲恐惊。谓之七气所伤。有少痰在咽喉间。如绵絮相似。

咯不出。咽不下。并宜四七汤为末。炼蜜和姜汁为丸噙化。及局方乌沉汤、诸七气汤。分虚实选用。盛怒成疾。面色青黄。或两胁胀满。沉香降气散、木香调气散。或四七汤加枳壳、木香。虚加人参、石菖蒲。肥人气滞。必有痰。以二陈、苍术、香附。燥以开之。瘦人气滞。必有火且燥。

宜苏子、山栀、当归、芍药、丹皮。降以润之。老人胸膈气滞。痞满不舒。或作痛。或不能食。

脉虽数实滑大。当作虚治。慎不可用耗气药。宜理中丸。或六君子加香、砂之类。气不归源。补骨脂为主。白术、沉香佐之。一切冷气。及妇人血气攻击。心腹撮痛。局方乌沉汤最捷。妇女性执多偏属阴。气易于动。如痞闷胀痛。上凑心胸。或攻筑胁肋。腹中结块。月水不调。或眩晕呕吐。往来寒热。一切气候。先用加味逍遥散。或苏子降气、沉香降气、四磨、六磨选用。气从左边起者。肝火也。气刺痛。皆属火。当降火药中加枳壳。气郁不舒而痛者。木香调气散。忧而痰郁。导痰汤加香附、乌药。因死血而痛者。桃仁、红花、归头。食积寒痰流入胁下背膂刺痛。诸药不效者。神保丸。久患气结。诸药不开者。先服沉香化气丸三五服以开其结。后用六君子送降气散调之。暴怒气厥。不省人事者。

苏合香丸灌之。诸气为患。须分暴病久病。暴怒伤阴。阳气独亢。气厥不省者。可用辛香破气以通阴闭。若久抱抑郁。气不宣通。营卫不和者。又当辛温散结以调营卫。始为合宜也。

枳壳利肺气。多服损胸中至高之气。青皮泻肝气。多服能损真气。木香调诸经气兼泻肺。能使上焦之气下达。阴火上冲禁用。砂仁醒脾气而能上升。然后滞气得以下通。白豆蔻能温肺气而使下行。然后阳气得以上达。香附快滞气。陈皮泄逆气。乌药、紫苏、川芎俱能散气。使浊气从汗散也。浓朴泻胃气。前胡下气推陈。槟榔泻至高之气能使浊气下坠。后重有积者宜之。藿香之馨香。上行胃气。沉香升降诸气。脑麝散真气。苏子、杏仁下气润燥。气滞有火者宜之。豆蔻、丁沉、檀、麝俱辛热。能散郁气。暴郁者宜用。稍久成火者忌之。禀壮气实。气不顺而刺痛。当用枳壳、乌药。不已。加木香。若肥人气刺痛。用二陈加浓朴、枳壳。气虚脉微弱者。即当用异功加枳壳、木香。

石顽曰。举世皆言气无补法。局方三因七气、四磨、六磨等方。其中俱用人参。能无助气为患乎。古人立方用参。非尽为补而设也。如局方七气。原以肉桂、半夏为主。而借人参引入气分以散气。岂用补之谓耶。其三因七气。纯是辛散。即用一味人参。但可随诸药建行气之功。不致伤气足矣。何暇逞其补性乎。至于四磨、六磨。不过赖以资应敌之需。尚恐不及。安能望其补益哉。

〔诊〕下手脉沉。便知是气。其或沉滑。气兼痰饮。沉极则伏。涩弱难治。皆由大气郁滞不舒。

以故脉显沉伏。大都沉实有力。则宜辛散。沉弱少力。则宜温养。气主煦之。总不离乎辛温散结也。

汪石山治一孀妇。年四十余。患走气遍身疼痛。或背胀痛。或胁插痛。或一月二三发。发则呕尽所食方快。饮食不进。久伏床枕。或用流气饮、二陈汤。益甚。汪诊之。脉皆细微而数。右脉尤弱。曰。此忧思伤脾而气郁也。当补脾散郁。以人参三钱。黄 二钱。归身一钱半。川芎八分。香附、黄连、甘草、干姜、砂仁各五分。数剂稍缓。再以参、 、川芎、香附、山栀、甘草、神曲糊丸服而愈。

飞畴治一妇。平昔虚火易于上升。因有怒气不得越。致中满食减。作酸嗳气。头面手足。时冷时热。少腹不时酸痛。经不行者半载余。其脉模糊。快而无力。服诸破气降气行血药不效。不知此蕴怒伤肝。肝火乘虚而克脾土。脾受克则胸中之大气不布。随肝火散漫肢体。当知气从湿腾。

湿由火燥。惟太阳当空。则阴霾之气自散。真火令行。则郁蒸之气自伏。又釜底得火则能腐熟水谷。水谷运则脾胃有权。大气得归而诸证可愈矣。因用生料八味倍桂、附。十日而头面手足之冷热除。间用异功而中宽食进。如是出入调理。两月经行而愈。

卷三 诸气门上

金匮云。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浓朴汤主之。(即四七汤。)

上焦。阳也。卫气所治。贵通利而恶闭郁。郁则津液不行而积为痰涎。胆以咽为使。胆主决断。气属相火。遇七情至而不决。则火郁而不发。火郁则焰不达。焰不达则气如焰。与痰涎聚结胸中。故若炙脔。千金作胸满。心下坚。咽中帖帖如有炙脔。吐之不出。吞之不下。证虽稍异。

然亦以郁而致也。用半夏等药。散郁化痰而已。

经云。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然调其气。过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泻之。夫所谓达者。通畅之也。当以轻扬之剂举而达之。发者。升发之也。当以升发之剂汗而发之。夺者。攻下之也。当以咸寒之剂攻而夺之。泄者。开发之也。当以疏散之剂涌而泄之。折者。制御之也。当以苦寒之剂伐而折之。此皆论六气之郁也。至于五志之郁。又非上法所宜。经云。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及妇人情志不遂。悒郁不舒。而致经闭不调。发热咳嗽。师尼寡妇。种种诸患。各推其源而治之。

赵养葵云。郁者。抑而不通之义。内经五法。为因五气所乘而致郁。不必作忧郁之郁。忧乃七情之病。但忧亦在其中。丹溪云。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又制为六郁之论。立越鞠丸以治郁。而以香附、抚芎、苍术开郁利气为主。谓气郁而湿滞。湿滞而成热。热郁而成痰。痰滞而血不行。血滞而食不化。此六者相因而为病者也。此说出而内经之理始晦。内经之旨。又因释注之误而复晦。所以郁病之不明于世久矣。盖东方生木。木者生生之气。即火气附于木中。木郁则土郁。土郁则金亦郁。金郁则水亦郁。五行相因。自然之理。惟其相因也。予以一方治其木郁。诸郁皆因而愈。逍遥散是也。甚者。方中加佐金丸。以黄连治心火。吴茱萸气臊。

肝之气亦臊。同气相求。而佐金以制木。此佐金之所以得名也。

凡寒热往来。似疟非疟。恶寒恶热。呕吐吞酸嘈杂。胸痛 痛。小腹胀闷。头晕盗汗等证。

以逍遥散出入加减。此对证之方。无不获效。倘一服即愈。少顷即发。或半日或一日又发。发之愈频愈甚。此必下寒上热之假证。此方不宜复投。当改用温补之剂。如阳虚。以四君子加温热药。

阴虚。以六味地黄丸作汤加温热药。甚者又须寒因热用。少以冷药从之。用热药冷探之法。否则拒格不入。非徒无益。而反害之也。

石顽曰。郁证多缘于志虑不伸。而气先受病。故越鞠、四七始立也。郁之既久。火邪耗血。

岂苍术、香附辈能久服乎。是逍遥、归脾继而设也。然郁证多患于妇人。内经所谓二阳之病发心脾。及思想无穷。所愿不得。皆能致病。为证不一。或发热头痛者有之。喘嗽气乏者有之。经闭不调者有之。狂癫失志者有之。火炎失血者有之。骨蒸劳瘵者有之。 疽生虫者有之。治法总不离乎逍遥、归脾、佐金、降气、乌沉七气等方。但当参究新久虚实选用。加减出入可也。

〔诊〕郁脉多沉伏。或结或促。或沉或涩。郁在肝肾则见于左。郁在心脾则见于右。气血食积痰饮一有留滞于其间。脉必因之而止涩矣。但当求其有神。何害之有。所谓神者。胃气也。郁脉虽多沉伏结促。不为患也。所虑在牢革弦强不和耳。盖沉伏结促。有气可散。气通则和。若牢革弦强则正气先伤。无气可散。即从事调补。尚难克效。况复误行耗气之药乎。所以郁证得弦强脉者。往往多成虚损也。

易思兰治一妇。患浑身倦怠。呵欠口干。经月不食。强之不过数粒而已。有以血虚治之者。

有以气弱治之者。有知为火而不知火之源者。用药杂乱。愈治愈病。至冬微瘥。次年夏间。诸病复作。肌消骨露。三焦脉洪大侵上。脾肺二脉微沉。余部皆平和。此肺火病也。以栀子仁姜汁浸一宿。炒黑研极细末。用人参、麦冬、乌梅煎汤调下。进二服。即知饥喜食。旬日肢体充实如常。

后因久病不孕。众皆以为血虚。而用参、 之品。半月胸膈饱胀。饮食顿减。至三月余而经始通。

下黑秽不堪。或行或止。不得通利。其苦万状。易复以四乌汤换生地。加陈皮、苏梗、黄芩、山栀、青皮、枳壳十数剂。一月内即有孕。

卷三 诸气门上

痞满

丹溪云。痞与否同。不通泰也。由阴伏阳蓄。气与血不运而成。处心下。位中央。 满痞塞者。皆土之病也。与胀满有轻重之分。痞则内觉痞闷而外无脉急之形也。有中气久虚。不能营运精微为痞者。有过服消克。不能舒化饮食为痞者。有湿热太甚。痰气上逆阳位为痞者。古方治痞。

用黄连、黄芩、枳实之苦以泄之。浓朴、生姜、半夏之辛以散之。人参、白术之甘以补之。茯苓、泽泻之淡以渗之。既痞同湿治。惟宜上下分消其气。如果有内实之证。庶可略与消导。世人痞塞。

喜行利药以求速效。虽临时快通。痞若再作。危殆滋甚。天地不交而成痞。此脾之清气不升而下溜。胃之浊气不降而上逆。当用补中益气加猪苓、泽泻。盖升麻、柴胡从九地之下而升其清气。

猪苓、泽泻从九天之上而降其浊气。即所以交痞而为泰矣。诸痞塞及噎膈。乃痰为气激而上。气为痰腻而滞。痰与气搏。不得流通。并宜连理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黄连汤、诸泻心汤选用。

气滞痞胀。用五膈宽中散。不应。丁沉透膈汤。应诸痞塞胀满。胸膈不利。或气上逆。或腹疼痛。

并宜指迷七气汤。胃虚。加参术。气滞。加木香。大便秘。加槟榔。面目浮。加苏叶。四肢肿。

加木瓜。虚痞。只用局方七气、局方乌沉二汤最妙。郁怒暴痞。面目浮肿。心腹胁满。二便秘涩。

四肢胀大。增损流气饮。膈上诸般冷气。呕逆不食。不问痞塞疼痛。且与姜汁探吐。然后用药。

痰饮尤宜。邪气作痞。宜用疏剂。若气不顺。逆上为痞。此乃虚痞。愈疏而痞愈作。宜于收补中微兼疏通之意。不可过用香剂。古人治泻后膈痞。用理中丸。即此意也。痞塞诸药不效。大便不通。脉数实者。小陷胸汤、三黄汤选用。

甚则宝鉴木香槟榔丸通利之。若肥人痰痞风 。大便不通者。御药院木香槟榔丸疏解之。肥人心下痞闷。内有湿痰也。二陈汤加枳实、芩、连。然不若小陷胸汤尤捷。瘦人心下痞闷。乃郁热在中焦。三黄加枳实以导之。心下痞而寒热不除者。小柴胡加枳、桔。如饮食后感冒风寒。饮食不消。或食冷物而作痞闷。宜温中化滞。二陈加缩砂、紫苏、藿香。或平胃加藿香、草豆蔻之类。

虚人停滞不散。心下痞。或宽或急。常喜热物者。枳实理中汤。老人虚人。脾胃虚弱。转运不及。

饮食不化而作痞者。九味资生丸。饱闷常嚼一丸。或六君子加香、砂、山楂、曲、 之类。胸中气塞短气。橘皮枳实生姜汤。有酒积杂病。过下伤脾。脾虚不运作痞。养胃兼和血。参、术、归、芍兼升、柴。稍佐陈皮、枳壳之类。大怒之后成痞。或痰中见血。或口中作血腥气。是瘀血。用丹皮、红曲、香附、桔梗、降香、红花、苏木、山楂、麦芽、童便。甚则加大黄、桃仁泥。有痰挟瘀血成窠囊作痞。脉沉涩。日久不愈。多郁人悲哀过度有之。宜从血郁治。桃仁、红花、香附、丹皮、韭汁之类。举世治中满痞胀。不问虚实。咸禁甘草。殊不知古人所谓中满勿食甘者。指实满而言也。若自觉满而外无腹胀之形者。当以甘治之。

〔诊〕脉弦急而滑。骤然胸中痞闷。乃肝气与食滞而成。为实。脉弦。或沉弦。或涩。或虚大无力。气口为甚。此日久脾胃受伤。或过服克伐药所致。为虚。胸膈痞闷而寸口脉沉滑。或迟滑者。为有停滞。

罗谦甫治真定赵客。六月间乘凉伤湿面。心下痞满。躁热时作。坐卧不安。宿于寺中。僧以丸药十数丸下之。下十余行。痞稍减。越日困睡。为盗劫其赀。心动。遂躁热而渴。饮酒一瓯。

是夜脐腹胀痛。僧再以前药复下十余行。病加困笃。四肢无力。躁热身不宁。喜冷水。米谷不化。

痢下如烂鱼肠脑。赤水相杂。全不思食。强食则呕。痞甚于前。噫气不绝。足 冷。小腹不任其痛。诊之。脉浮数七八至。按之空虚。曰。予溯流寻源。盖暑热已伤正气。以热毒之剂下之。一下之后。其所伤之物已去无余。遗巴豆之气。留毒于肠胃间。使呕逆而不能食。胃气转伤而然。及下脓血无度。大肉脱下。皮毛枯槁。脾气弱而衰矣。舌上赤涩。口燥咽干。下多亡阴之所致也。阴既已亡。火独旺。故心胸躁热。烦乱不宁。经曰。独阳不生。独阴不长。夭之由也。遂辞去。易一医。不审脉究源。惟见痞满。以枳壳丸下之。病添喘满。利下不禁而死。金匮云。不当下而强下之。令人开肠洞泄。便溺不禁而死。正此谓也。

石顽治内兄顾九玉。颁诏假道归吴。大暑中患胸痞颅胀。脉得虚大而濡。气口独显滑象。此湿热泛滥于膈上也。与清暑益气二剂。颅胀止而胸痞不除。与半夏泻心汤减炮姜。去大枣加枳实。

一服而愈。

家弟曾余。虽列贤书。最留心于医理。弟妇郑氏。乃世传女科中山之女。昆弟俱为时医。戊申夏患呕逆。不食者月余。服宽膈理气药二十余剂。几至绝粒。而痞胀异常。邀余诊之。脉得虚大而数。按仲景脉法云。大则为虚。数则为虚。此胃中阳气大虚。而浊阴填塞于膈上也。因取连理汤方。用人参三钱服之。四剂而痞止食进。后与异功散调理数日而康。

别驾吴蛟水公祖夫人。患痞眩呕逆。向因下体畏寒。肢肘麻瞀。久服八味、参、附不彻。六脉弦滑而按之则濡。此中焦素蕴痰湿。阳气不能周于四末之象。得桂、附辛热之力有时虽可暂开。

究非真阳之虚。且有地黄之滞。所以痞晕漫无止期。遂疏局方七气汤加沉香。一服豁然。再剂神爽食进而安。

内翰缪钧间尊大人子长老先生。青年罢职。乐志林泉。偶因小愤。遂眩晕痞闷。三月来服豁痰利气药不应。反觉疲倦。饮食日减。下元乏力。至七月下浣。邀石顽诊之。六脉似觉有余。指下略无冲和之气。气口独滞不调。时大时小。两尺俱濡大少力。此素多痰湿。渐渍于水土二经。复加剥削之剂屡犯中气。疲倦少食。迨所必至。法当先调中气。输运水谷之精微。然后徐图温补下元。为疏六君子汤加当归兼调营血。庶无阳无以化之虞。其如夫人久患崩淋。遍服诸血药罔效。以补中益气加制香附、乌梅。升举其阳兼调其气。所谓病在下取之上。端不出古圣之成则耳。

卷三 诸气门上

腹满

经云。太阴所至为中满,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胀腹大。皆属于热。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浊气在上。则生 胀。金匮云。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 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服之。

趺阳以候内因。寸口以候外因。趺阳脾胃之脉而见微弦。为厥阴肝木所侵。侮其阴气。横聚于腹。法当胀满有加。设不满。阴邪必转攻而上。决无轻散之理。盖阴邪即聚。不温必不散。阴邪不散。阴窍必不通。故知其便必难。势必逆攻两 而痛。较腹满更进一步也。虚寒之气从下而上。由腹而 。才见一斑。亟以温药服之。使阴邪从阴窍走散而不至上攻则善矣。

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

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一条。已见伤寒阳明府实证。此腹满时减复如故。为虚寒。当温之。盖腹满虽因中气虚寒。然下焦之真阳未灭。有时而升。则有时而减。然终属虚寒。故复如故。而当与温药也。

按之心下满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邪从胸胁而入于阳位。合用大柴胡两解之。与脐腹硬痛承气证不同。

病者痿黄。躁而不渴。胸中寒实而利不止者死。

寸口脉弦者。即胁下拘急而痛。其人啬啬恶寒也。

此论外因之腹满。故脉辨于寸口也。寸口脉弦而胁下拘痛者。其人表气微虚。不能外御其邪。

俾风邪即与水气相合。而为胁下拘痛。表中阳虚故啬啬恶寒也。

夫瘦人绕脐痛。必因风冷。谷气不行。而反下之。其气必冲。不冲者。心下则痞。

瘦人本无痰湿痹着。而绕脐痛者。为肌肉疏薄。风冷得以直入。干于脾土之阴分。土气伤则不能转运。是以谷气不行。若反下之。徒虚其肠胃。邪气愈逆。因而上冲。经曰。气上冲胸。邪在大肠故也。不冲者。邪在于胃。客气上逆。则心下痞也。

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浓朴七物汤主之。

腹满者。邪气入于里也。发热者。阳气达于外也。虽病经十日而脉浮数。邪犹未全入里。况能食以证胃气之有权。故用小承气合桂枝去芍药汤。两解表里之法。较之桂枝加大黄汤。多枳、朴而少芍药。以枳、朴专泄壅滞之气。故用之。芍药专收耗散之阴。此腹但满而不痛。与阴血无预。故去之。

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

腹中寒气奔迫。上攻胸胁。以及于胃。而增呕逆。顷之胃气空虚。邪无所砥。辄入阳位则殆矣。是以除患之机。所重全在胃气。乘其邪初犯胃。尚自能食。而用附子、粳米之法。温饱其胃。

胃气温饱。则土浓而邪难上越。胸胁逆满之浊阴。得温无敢留恋。必还从下窍而出矣。

痛而闭者。浓朴三物汤主之。

痛而闭塞。无雷鸣呕逆之证者为实。当下之。即用小承气。倍浓朴。而易其名。以其无亢极之火。故不用承气二字。与理中汤之易名人参汤一义。

东垣曰。经云。诸胀腹大。皆属于热。此八益之邪。有余之证。自外而入。风寒之邪。传入于里。寒变为热。而作胃实。日晡潮热。大渴引饮。谵语胀满者。承气汤下之。下之则胀已是也。

五脏六腑俱有胀满。更以胀家寒热多少较之。胃中寒则胀满。浊气在上。则生 胀。胃中寒湿菀遏故也。太阴之厥。则腹满 胀。后不利。不欲食。食则呕。不得卧。按所云寒胀多如此。亦有膏粱之人。醇酒浓味之湿热不得施化。郁于内而成胀满者。此热胀之谓也。调经篇云。因饮食劳倦。损伤脾胃。始受热中。末传寒中。皆由脾胃之气。不能运化精微。致水谷聚而不散。遂成胀满。又有饮食过伤而成 胀飧泄者。经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 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夫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闭塞不通而成胀矣。此皆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所致。治胀务在调其虚实。适其寒温。兼寒热补泻之法于战守之间。从少从多。各从其类。可一言而尽也。

张三锡曰。胀满悉属脾虚。运化不及。浊气填塞所致。初起微佐以消化。舒郁为先。势甚而二便涩滞者。微利之。弱人或稍久。一切病后产后疮疽后。必用参、术、 、芍大补脾气为主。

而佐以消化。浓朴、木香、黄连之类。然王道无近功。必数十帖以渐取效。每见粗工专守下之则胀已一法。用商陆、牵牛等。一泻即消。三日后复起。然真气因泻而下脱。邪气必复聚而成胀。

遂致不救。可胜道哉。

腹胀诸证。虽属寒者多。属热者少。然世治胀。喜用辛温散气之药。即使湿热作胀。亦必赖辛温之品以散气。气散则胀满亦宽。但须以去湿热之药为主。而兼辛温为引导则可。然又有火盛阴虚。热乘血分者。其腹虽胀而不甚大。按之益坚。小便黄赤。大便秘涩。至夜则微热。其脉数实而细小。不可误作食积湿热治。盖消导则阴愈伤。去湿则津愈涸矣。宜用极苦极寒之药。如当归龙荟丸。或四物汤加宣胡二连、芦荟。俱用醋制。可一服而效也。有气虚不能裹血。血散作胀。

必其人大便不坚。或时结时溏。溏则稍减。结则渐加。小便清利。甚则浑白如泔。其脉缓大而滞。

气口益甚。慎不可用辛温耗气之药。宜四君子去白术。加木香、泽泻、当归、芍药。以固其气中之血。有血虚不能敛气。气散作胀。必其人烦热便燥。小便黄数。其脉浮数而弦。人迎尤甚。慎不可用苦寒伤胃之药。宜四物汤去地黄。加黄 、肉桂、甘草、煨姜以和其血中之气。外因六气成胀。藿香正气散。内因七情成胀。沉香降气散。忧思过度致伤脾胃。心腹膨胀。喘促烦闷肠鸣。

气走漉漉有声。大小便不利。脉虚而涩。局方七气汤。浊气在上。则生 胀。生姜泻心汤加木香、浓朴。脾胃不温不能腐熟水谷而胀。附子理中汤。肾脏虚寒不能生化脾土而胀。济生肾气丸。中满腹内坚硬如盘。不能坐卧。大小便涩滞。上气喘促。面色痿黄。通身虚肿者。此寒热错杂。胶固于中。营卫血气凝滞于内也。分消汤、分消丸。详寒热多少。或加减用之。诸七气选用亦可。

气口脉紧滑。恶心饱闷。口干内热者。是食积。枳实导滞丸。饱食奔走。或跌扑凝血不散。或妇人血聚而成肿胀。腹上有青紫筋。腹中按之疼。脉来弦涩。当作蓄血治之。怒甚气逆。腹胁胀满。

两手脉弦。青皮、陈皮、木香、山栀、柴胡、枳壳、归尾、桃仁、芍药、薄桂。嗜酒之人。病腹胀如斗。前后溲便俱有血。用利药转加。其脉数而涩。此得之湿热伤脾阴。不能统血。胃虽受谷。

脾不输运。故成痞胀。当理脾气。祛湿热。兼养血之剂。如枳实、黄连、炮姜、半夏、茯苓、当归、芍药、阿胶、乌梅、砂仁之类。白芍、乌梅收脾阴。黄连、枳实泻胀满。归、胶补营血。苓、半去涎饮。砂仁醒脾气也。倘触动平昔所蓄之湿热。胀满逆上喘急者多死。下利不止者亦死。

〔诊〕脉来缓大者属气虚。弦数者为血热。气口紧盛或滑为停滞。濡滑为湿热。弦细为肝邪乘脾。人迎浮弦为风气内乘。弦细而数为阴邪上逆。若虚大无根。为脾胃气衰。沉细短涩。为肾脏气绝。

石顽治太史钱宫声媳。去秋疟久大虚。饮食大减。经水不调。季冬略行一度。今春时发寒热。

腹满不食。服宽胀利水药不应。拟进破血通经之剂。邀石顽相商。其脉左寸厥厥动摇。右关与两尺虽微弦。而重按久按。却滑实流利。惟右寸左关虚濡而数。寻之涩涩少力。此阴中伏阳之象。

洵为胎脉无疑。良由中气虚乏。不能转运其胎。故尔作胀。前医曰。自结 迄今。距十二载。从来未曾受孕。病后元气大虚。安有怀娠之理。石顽曰。向之不孕。必有其故。今病后余热留于血室。因而得妊。亦恒有之。细推病机。每粥食到口。辄欲作呕。惟向晚寒热之际。得热饮入胃。其寒热顿减。岂非胃气虚寒。水精不能四布。留积而为涎液。汪洋心下乎。俗名恶阻是也。其腹满便难之虚实。尤须明辨。金匮有云。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必便难。乃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服之。况大便之后。每加胀急。以里气下通。浊阴乘机上扰。与得下临时宽快迥殊。其治虽当安胎为主。但浊阴之气。非藉辛温不能开导其结。遂疏四君子汤。益入归、芍以收营血之散。

稍借肉桂为浊阴之向导。使母气得温中健运之力。胎息无浊阴侵犯之虞。桂不伤胎。庞安常先有明试。余尝屡验之矣。服后寒热渐止。腹胀渐宽。饮食渐进。胎息亦渐形着而运动于脐上。至仲夏。因起居不慎。而胎漏下血。前医犹认石瘕而进破积之方。乃明谕脉证。左寸动滑。断属干象。

而与扶脾药得安。后产一子。举家称快。设不审而与通经破血。能保子母双全之庆乎。

飞畴治谢元海。因夏月常饮火酒。致善食易饥。半月后。腹渐胀满。大便艰涩。而食亦日减。

医用削克清火俱不效。左脉细数。右脉涩滞。此始为火助胃强而善食。继为火灼胃液而艰运。艰运则食滞而胀满。胀满则食减。今宜断食辛烈。乘元气未漓。祛其滞而回其液。日久则费调理也。

因用枳实导滞汤去黄连、白术。加葛根。一服大便通利而滞行。又用健脾理气。三日后以小剂生脉加葳蕤、煨葛根。不半月而愈。

卷三 诸气门上

水肿

经云。肺移寒于肾为涌水。涌水者。按腹不坚。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鸣濯濯。如囊裹浆。

水之病也。

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

邪气内逆。则气为之闭塞而不行。不行则为水胀。

三阴结。谓之水。

平治权衡。去菀陈 。微动四极。温衣。缪刺其处。开鬼门。洁净府。精已时复。五阳已布。

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气乃平。

此言土虚不能制水之病。平治权衡者。使阴阳各得其平也。菀者积也。陈者久也。 者腐也。

阴阳平治。水气自去。微动四极者。运动四肢也。温则水气易行。故须温衣。不拘隧穴。名曰缪刺。腠理谓之鬼门。膀胱谓之净府。开者发汗也。洁者渗利也。阳气既和。阴精时复。由是五阳宣布。阴水尽涤。精血自生。形肉自盛。骨肉与衣相保。大气平矣。金匮云。师曰。病有风水。

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

风水者。肾本属水。因风而水积也。经云。并浮为风水。传为 肿。又曰。肾风者。面然壅。害于言。不能正偃。正偃则咳。名曰风水。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 肿。今止言外证骨节疼痛恶风。不言 肿。脱文也。肾外合于骨。水则病骨。肝外合于筋。风则筋束关节。故骨节痛。脉浮恶风者。知其风水之在外也。皮水者。皮肤 肿是也。盖肺主气以行营卫。外合皮毛。皮毛病甚则肺气 郁。当发其汗。散皮毛之邪。外气通而郁解矣。

正水者。肾经之水自病也。经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成病。上下溢于皮肤。

肿腹大。上为喘呼。不得卧。标本俱病也。石水者。乃水积小腹胞内。坚满如石。经曰。阴阳结邪。阴多阳少名石水。又曰。肾肝并沉为石水。水积胞内。下从足少阴。故不发喘。黄汗者。病水身黄。汗出如柏汁。由阳明胃热。故见色于外。今之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者。正属足阳明经脉之证也。热久在肌肉。故化痈脓。

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 汤主之。腹痛者加芍药。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水主肾病。肾脉本沉。以其肝木过盛。火热生风。水势乘风上涌。所以风水之脉反浮也。素问云。肾肝并浮为风水。盖肾肝同处。肾为阴主静。其脉常沉。肝为阳主动。其脉常浮。二脏俱有相火。动于肾者。犹龙火之出于海。动于肝者。犹雷火之出于泽。龙起而水随。风发而波涌。

今水从风涌。是以肾肝并浮也。水既从风而脉浮。其病在表也。骨节疼痛。表之虚也。身重。水客分肉也。汗出恶风。卫气虚也。防己疗风肿水肿。通腠理。黄 温分肉。补卫虚。白术治风主汗。甘草和药益土。姜、枣辛甘发散。腹痛者。肝邪气塞。不得升降。再加芍药以收阴也。若见一身悉肿而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此风气鼓搏其水。 向外。当与越婢汤发之。此因势利导之法。且中有石膏化热。而无上逆喘满之虞也。

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

风水脉浮。用防己黄 汤矣。而皮水即仿佛用之。前脉论中。同一开鬼门。而标中之本则微有分。风水下郁其土气。则用白术崇土。姜、枣和中。皮水内合于肺。肺病则气病。故又名气水。金郁泄之。水积于皮。以淡渗之。故以茯苓易白术。加桂枝解肌以散水于外。不用姜、枣和之于中也。况四肢聂聂。

风在营卫。触动经络。桂枝安得不用耶。若皮水而见厥逆。知水渍入肾。胃病不能行阳气于四末。

故手足诸阳之本先病也。与伤寒厥而心下悸。当先治水。药虽异而理则同也。

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

此论少阴正水之病。其脉自见沉小。殊无外出之意。若脉见浮者。风发于外也。虚胀者。手太阴气郁不行。而为虚胀也。风气之病。发其汗则已。即脉沉无他证者。当效伤寒少阴例。用麻黄附子甘草。荡动其水以救肾邪。若见外证喘满。知水气之在上而不在下。即于前方除去附子。

而加杏仁以救肺邪。此治金水二脏之正法也。

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令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术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主之。

里水即石水。水积膀胱内胞。而小腹硬满如石也。首条言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肾肝并沉之象。其水潜伏于里。 然不动。非借风水越婢汤之法。不能激之四汽也。此言一身面目黄肿。

脉沉小便不利。虽显阳邪内动。究竟脉沉不鼓。不能破阴邪之坚垒。必需前汤加术以发越脾气。

俾阴邪从阳。里邪从表。一发而阴霾迅扫。此内经开鬼门法也。夫小便不利而水积为患。理固宜然。设小便自利而水道顺趋。可无病水之虑矣。何至亡津作渴耶。不知金匮设以为例。意谓此证皆由小便不利所致。即使溲溺忽利。反加烦渴。此必阳邪内扰。迫其阴津下亡。当非寒去欲解之比。故证虽变而治不殊。总不出越婢加术之范围也。按正水与石水似同而实异。正水则外证自喘。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其水之藏伏于下。积结如石可知。求其如风水皮水之脉浮。殊不可得。非用麻黄、石膏重剂发之。永无解散之期也。甘草麻黄汤即越婢汤之变法。病气本轻。但需开发肺气于上。则膀胱气化行矣。

问曰。黄汗之为病。身体肿。(一作重)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

脉自沉。何从得之。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 芍桂酒汤主之。温服一升。

当心烦。服至六七日乃解。若心烦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卧盗汗出者。此营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

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 。 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

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 汤主之。须臾。饮热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取微汗。若汗不出。更服。

黄汗皆由营气不和。水气乘虚袭入。所以有发热汗出。身体重痛。皮肤甲错。肌肉 动等证。

至于胫冷髋弛。腰下无汗。内经所谓身半以下。湿中之也。脉沉迟者。水湿之气渗于经脉。而显迟滞不行之状。证虽多歧。观其所治。咸以桂、芍和营散邪。即兼黄 司开阖之权。杜邪气复入之路也。按仲景于瘀热壅滞之候。每云甲错。即肌若鱼鳞之状。故发热不止则瘀热溃腐而为恶疮。

每言身 。乃经脉动惕之兆。故发汗不已。则营气内乏。而胸中痛也。

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主之。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腹中软。即当散也。

肺主一身之气而治节行焉。今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形容水饮久积胸中不散。伤其氤氲之气。乃至心下坚大如盘。遮蔽大气。不得透达。只从旁边辘转。如旋杯之状。

正举空洞之位。水饮占据为言。其用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辛。以通胸中阳气。阳主开。阳盛则有开无塞。而水饮之阴可见 耳。若胸中之阳不亏。当损其有余。则用枳、术二味。开其痰结。

健其脾胃。而阳分之邪。解之自易易耳。人但知枳实太过。而用白术和之。不知痰饮所积。皆由脾不健运之故。苟非白术豁痰利水。则徒用枳实无益耳。

夫水病患。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

有水。可下之。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张介宾曰。水本畏土。因土虚不能制水。则寒水侮所不胜。反乘脾土。泛滥为邪。其始起也。

必从阴分。渐次而升。按肉如泥。肿有分界。夫水虽制于脾。而实主于肾。肾本水脏。而元气寓焉。若肾中阳虚。则命门火衰。既不能自制阴寒。又不能温养脾土。阴阳不得其正。则化而为邪。

夫气即火也。精即水也。气之与水。本为同类。但在化与不化耳。故阳旺则化。而精即是气。阳衰则不化。而水即为邪。凡火盛水亏则病燥。水盛火亏则病湿。故火不能化。则阴不从阳而精气皆化为水。所以水肿之证。多属阳虚。

喻嘉言曰。病机之切于人者。水火而已。水流湿。火就燥。水柔弱。火猛烈。水泛溢于表里。

火游行于三焦。拯溺救焚。可无具以应手乎。经谓二阳结谓之消。三阴结谓之水。手足阳明热结而病消渴。火之为害固已。而三阴者。手足太阴脾肺二脏也。胃为水谷之海。水病莫不本之于胃。乃以属之脾肺者何耶。使脾足以转输水精于上。

肺足以通调水道而下。则胃无病水之虞矣。惟脾肺二脏之气结而不行。后乃胃中之水日蓄。渐渍表里。无所不到也。是则脾肺之权。可不伸耶。然其权尤重于肾。肾者胃之关也。肾司开阖。肾气从阳则开。阳太盛则关门大开。水直下而为消。肾气从阴则阖。阴太盛则关门常阖。水不通而为肿。经又以肾本肺标。相输俱受为言。然则水病以脾肺肾为三纲矣。于中节目。尤难辨晰。金匮分五水之名。及五脏表里主病。彻底言之。后世漫不加察。其治水辄宗霸术。不能行所无事。

可谓智乎。治气之源有三。一曰肺气。肺气清。则周身之气下行也。一曰胃气。胃气和。则胸中之气亦易下行也。一曰膀胱之气。膀胱之气旺。则能吸引胸中之气下行也。经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又云。上焦如雾。言其气之氤氲如雾也。又云。膻中者臣使之官。

言其能分布胸中之气而下传也。夫膻中者。与上焦胸膈同位。膀胱位于腹内。膀胱之气。空洞善容。而膻中之气得以下运。若膀胱之气不化。则腹已先胀。膻中之气安能下达耶。然欲膀胱之气化。其权在于保肾。肾以膀胱为府也。肾气动。必先注于膀胱。屡动不已。膀胱胀满。势必逆奔于胸膈。其窒塞之状。不可名言。治法。补肾水而致充足。则精气深藏而膀胱之胀自消。膀胱而令气旺。则肾邪不蓄而输化之机自裕。所以然者。以肾不补则不能藏。膀胱不补则不能泻。凡治水肿喘促。以顺肺为主。肺气顺则膀胱之气化。而水自行矣。试以格物之理论之。凡禽畜之类。

有肺者有尿。无肺者无尿。故水道不利而成胀满。以清肺为急。此义前人阐发不到。后人以五苓、五皮等方治水者。总之未明此旨。至于车水放塘。种种劫夺膀胱之剂。则杀人之事矣。

水肿有阴阳之辨。阳水者。脉息浮数。遍身肿。烦渴。小便赤涩。大便多秘。急宜疏凿饮、禹功散、浚川散、神芎丸、神 丸选用。小便不通。危急旦夕者。沉香琥珀丸。阴囊肿胀。二便不通者。三白散。然骤发便剧。元气未衰者。可用上法。若病后脾虚发肿。只宜轻剂投之。如六君、五苓、理苓之类。俱可应用。阴水者。脉沉迟。或细紧。遍身肿。不烦渴。大便自调。或溏泄。

小便虽少而不赤涩。实脾散加减。小便频数者。济生肾气丸。小便有时黄赤。有时不赤。晚则微赤。此阴本阳标。未可据用温补。先与五苓散清理其标。次与复元丹。阴阳结邪。多阴少阳为石水。越婢加术汤发之。肾肝并沉为石水。真武汤温之。小便涓滴不通。诸药不应。急用金液丹。

灶心赤土煎汤送半钱。误用峻利。小便不通者。理苓汤和之。经云。结阳者肿四肢。四肢为诸阳之本。阳结则不行其阴。故留结为之肢肿。五苓散分利之。水肿暴发。脉浮喘满。咳逆烦热者。

小青龙汤。上热戴阳。下虚足冷。小青龙去麻黄换肉桂。加熟附子四五分。面目四肢浮肿属湿热。

五皮散。初起脉实气盛。五子五皮汤。面独肿而气急。苏子降气汤。煎成磨沉香调服。有一身惟面与足肿。早则面甚。晚则足甚。苏子降气合除湿汤各半帖和服。右半边肿甚者。肺胃中有积滞也。导气为先。大忌琥珀、郁金、苏木、五灵之类。左半边肿甚者。肝肾间有瘀血也。散血为要。

大忌胃苓。非特苍术性燥能阻滞恶血。即白术亦须生用。生则有逐湿散血之功而无壅滞之患。皮水四肢肿而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感湿而肿者。其身虽肿。而腰以下至脚尤重。防己黄 汤加黑黄牛尿。轻者除湿汤加木瓜、大腹皮。因于气为肿者。脉必沉伏而肿满喘急。增损流气饮。大腹水肿喘胀。大小便秘者。葶苈木香散。不服水土而肿。胃苓汤。病后腰脚浮肿。为有水气。胃苓汤加黄连。因患疮。用干疮药太早而致身肿。上半身甚者。羌活胜湿汤加升麻、白芷、苏叶。下半身甚者。五苓散换茅术。加木瓜、大腹皮。妇人经水先断。后至四肢浮肿。小便不通。通身皆肿。此血化为水。名曰血分。此病乃七情乖违。脾胃亏损。不能统摄而成。最为难治。日用归脾汤下椒仁丸一丸。药虽峻厉。数日当效。畏而不用。有养病害身之患。若先小便不利。后至身面浮肿。

经水不通者。血为水败也。名曰水分。用归脾汤送葶苈丸七丸。其经脉不通而化为水。流走四肢。

悉皆肿满者。亦曰血分。其证与水肿相类。而实非水也。归脾汤送人参丸十五丸。皆形气不足。

邪淫隧道。必用此药以宣导其邪。佐以调补元气。庶药力有所仗而行。则邪自不能容。而真气亦不致于触伤矣。

水肿死证。见一即危。伤肝唇黑及肿。伤心缺盆平。掌无纹。伤脾脐突。伤肾足底平。伤肺背平肩耸。如卵缩向上。阴囊无缝。及茎肿腐者死。大便滑泄。水肿不消者死。加以喘满。虽暴病。亦必不治。泄后腹胀而有青筋者死。鼻煽目青。耳焦面黑。破 脱肉者。死期迫矣。先起于腹。后散于四肢者可治。先起于四肢。后归于腹者死。如肺气不能下行。两足肿溃而小水全无。

腹中之痛不可名状。以手揉左则痛攻于右。揉右则痛攻于左。当脐揉熨则满腹俱痛。叫喊不绝。

利水敷脐之药俱不效。无可治矣。

开鬼门之剂。麻黄、羌活、防风、柴胡、葱白。及柳枝煎洗。洁净府之剂。泽泻、木通、通草、防己、葶苈、茯苓、猪苓。秋石代盐。去菀陈 之剂。商陆、大戟、甘遂、芫花、牵牛。宣布五阳之剂。附子、肉桂、干姜、吴茱萸。血肿之剂。琥珀、郁金、刘寄奴、苏木。丹方。治水肿用灶心赤土升许。烧红。乘热以陈三白酒或火酒淋。澄清。空腹食之愈。血肿。红酒淋服。虚人。用伏龙肝煎汤澄清。每日煮粥食之。血肿脉证俱实。大便闭者。生莱菔捣汁半盏。和白蜜少许。隔汤炖热食之。生牛膝捣绞汁服亦通。但精滑人禁用。丹方。治水肿用虾蟆七只。去头皮足。白酒漂净。同独蒜四五十枚入猪肚中。白酒煮烂。去虾蟆。食猪肚。食后溲便频。肿即消。又方。活鳢鱼一枚。去肠垢。入独蒜满腹。白酒煮食。食后大小便与矢气齐通。即消。虚人。 灰分三次砂糖调服。亦消。

消后复胀者。过三四日再服一次。三次必尽。后以健脾理气及温肾药调之。水肿小便不通。诸药不应。用车前草叶捣烂。绞自然汁一盏。入烧酒半杯炖热。空心通口服。不过七日效。病久虚极。

不胜开泄者。用薏苡四两。汤泡煮数沸。频与热服即通。勿过熟。过熟即不效。赤豆煮汤代茶良。

鲤焦重斤许者。和冬瓜、葱白煮汁食。鲫鱼亦佳。鳢鱼作羹。用醋勿用盐。而千金水肿。蒜醋皆忌。以其性味之浊也。而血肿尤忌。绿头鸭。或白鸭。同赤豆煮汁。空腹食之。切忌盐酱。入口病必转甚。以盐能助肾水之邪。豆、麦助湿发热也。不能戒者。用赤豆、大麦面 成黄。以伏龙肝水澄清。化青盐下之。青盐产砂土。与煮海水成盐不同。能清心滋肾而无助水之患也。忌猪羊鸡鹅虾蟹麸面及一切生冷炙爆。尤戒房室忧劳醉饱。

〔诊〕脉沉主水。沉而滑。浮而迟。弦而紧。皆水肿。水病腹大。脉实大者生。浮虚者死。水病腹闭。其脉沉实弦者生。沉细虚小者死。水病一身悉肿。泻利厥逆。脉沉实者急温之。虚大者必死。加以喘迫。此为命绝。

李士材治钱赏之遍体肿急。脐突背平。法在不治。举家坚请用药。以金匮肾气丸料大剂煎服。

兼进理中汤。五日不效。乃以人参一两。生附三钱。牛膝、茯苓各五钱。小便忽通进食。计服人参四斤。附子、姜、桂各斤余而安。

刘默生治汪去尘脾虚水逆伤肺。喘嗽不食。小水不通。脉虚不胜补泻。用茯苓五钱。泽泻、橘红各一钱五分。防风、肉桂、熟附各五分。二服水去。后加入参调理而安。

石顽治王庸若呕逆水肿。溲便涓滴不通。或用五苓、八正不应。六脉沉细如丝。因与金液丹十五丸。溺如泉涌而势顿平。后以济生肾气培养而安。

卷三 诸气门上

鼓胀

灵枢胀论云。其脉大坚以涩者。胀也。水胀云。肤胀者。寒气客于皮肤之间。 然不坚。

腹大。身尽肿。皮浓。按其腹。 而不起。腹色不变。此其候也。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夫胀者。皆在于脏腑之外。排脏腑而郭胸胁。胀皮肤。故命曰胀。

五脏六腑。各有畔界。其病各有形状。营气循脉。卫气逆为脉胀。卫气并脉循分为肤胀。三里而泻。近者一下。远者三下。无问虚实。工在疾泻。夫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肺胀者。虚满而喘咳。肝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小腹。脾胀者。善哕。四肢烦 。体重不能胜衣。卧不安。肾胀者。腹满引背。央央然腰髀痛。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大肠胀者。

肠鸣而痛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则飧泄不化。小肠胀者。少腹 胀。引腰而痛。膀胱胀者。小腹满而气癃。三焦胀者。气满于皮肤中。轻轻然而不坚。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凡此诸胀。其道在一。明知逆顺。针数不失。补虚泻实。神归其室。久塞其空。谓之良工。

按诸胀统言无问虚实。工在疾泻。次云补虚泻实。神归其室。二说相左。其义何居。原夫诸胀之因。良由卫气僭逆。故宜疾泻以下其气。气下则胀消矣。卫为水谷之悍气。常行脉外。不能入于脉。今以僭逆过甚。乃并居营分而入于脉。则为脉胀。卫气并脉。循分肉间。则为肤胀。故昭揭于脏腑诸胀之前。且言凡此诸胀。其道在一。故其治。总不越针三里以疾泻之也。明知逆顺者。知胃逆之甚与不甚也。针数不失者。随近远之一下三下也。

素问云。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名为鼓胀。治之以鸡矢醴。一剂知。二剂已。其有时复发者。何也。此饮食不节。故时有病气聚于腹也。胃脉实则胀。脾气实则腹胀。泾溲不利。

浊气在上。则生 胀。中满者。泻之于内。下之则胀已。(论实证。)饮食起居失节。入五脏则腹满闭塞。(论虚证。)腹满 胀。支鬲 胁。下厥上冒。过在足太阴阳明。

太阴之厥。则腹满 胀。后不利。不饮食。食则呕。不得卧。胃中寒则胀满。脏寒生满病。

胃风鬲塞不通。腹善满。失衣则 胀。(论寒证。)热胜则肿。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病有声。

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论热证。)

丹溪曰。单腹胀。乃脾虚之甚。必用大剂参、术。佐陈皮、茯苓、苍术、浓朴之类。或曰。

腹已胀矣。反用参、术何耶。曰。乃内经塞因塞用之法。正气虚而不能营运。浊气滞塞于中。今扶助正气。使之自然健运。邪无所留。而胀消矣。

盛启东云。凡下气虚乏。中焦气壅。欲散满则恐虚其下。欲补下则满甚于中。况少服则资壅。

多服则宣通。当以启峻汤峻补其下。疏启其中。故气既得峻补。则上行而启其中。中焦营运之令。

使之疏通。则中满自消。下虚自实。乃塞因塞用也。补脾药必佐姜制浓朴。以其温能益气。辛能宽胀也。

张介宾曰。按五脏六腑。虽皆有胀。然无不本于脾肺肾三脏。脾属土主运化。肺属金主五气。

肾属水主五液。故五气所化之液。咸本于肾。五液所行之气。咸本于肺。转输于金水二家。以制水而生金者。咸本于脾。是以肿胀之病。无不由此三者。但阴阳虚实。治法各殊耳。大抵阳证必热。热者多实。阴证必寒。寒者多虚。先胀于内后胀于外者多实。先胀于外后胀于内者多虚。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者多实。小水清白大便稀溏者多虚。脉滑数有力者多实。脉细微无力者多虚。形色红黄气息粗大者多实。容颜枯槁音声喘促者多虚。胀起于经年累月。由食少多泻而致者。虚也。当补中为主。胀起于旬日之间。忽因七情六气而成者。实也。当疏利为主。朝宽暮急。血虚。暮宽朝急。气虚。朝暮皆急。气血俱虚。余于胀满。察其实者。直清阳明。反掌收功。若涉虚者。温补脾肾。渐次康复。其有不大实亦不大虚者。先以清利见功。继以补中调摄。

又有标实而本虚。泻之不可。补之无功。极为危险。在病名有鼓胀与蛊胀之殊。鼓胀者。中空无物。腹皮绷急。多属于气也。蛊胀者。中实有物。腹形充大。非蛊即血也。在治法有理脾理肺之殊。先喘而后胀者治在肺。先胀而后喘者治在脾。然胀则必喘。喘则必胀。二者相因也。脾不运而浊火上炎。肺不得清则喘。肺气被郁。喘而不得下降则胀。治分新久虚实。初起脉实大。二陈、苏子、葶苈泄之。二便通畅。喘胀俱减。其功易易也。

喻嘉言曰。从来肿胀。遍身头面俱肿。尚易治。若只单单腹胀。则难治。遍身俱肿胀者。

五脏六腑各有见证。故泻肝泻脾。泻膀胱大小肠。间有取效之时。单单腹胀久窒。而清者不升。

浊者不降。互相结聚。牢不可破。实因脾胃之衰微所致。而泻脾之药。安敢漫用乎。且肿胀之可泻者。但可施之于壮盛。及田野之流。岂膏粱老弱所能受。设为肿病。为大满大实。必从乎泻。

则久病后肿与产后肿。将亦泻之耶。后人不察。概从攻泻。其始非不遽消。其后攻之不消矣。其后再攻之如铁石矣。不知者见之。方谓何物邪气。若此之盛。自明者观之。不过为猛药所攻。即此身之元气。转与身为难。有如驱良民为盗贼之比。明乎此。则有培养一法。补益元气是也。则有招纳一法。宣布五阳是也。则有解散一法。开鬼门洁净府是也。三法是不言泻。而泻在其中矣。

夫胀皆脾胃之气虚弱。不能运化精微。致水谷聚而不散。故成胀满。饮食不节。不能调养。

则消气下降。浊气填满。胸腹湿热相蒸。遂成此证。小便短涩。其病胶固。难以治疗。用半补半泻之法。健脾顺水宽中为主。

不可过用猛烈。反伤脾胃。病再复胀。不可治也。宜分消汤、分消丸。随寒热虚实加减治之。胀满得之未久。或胀或消。腹皮稍软。不泄不喘。随治随愈。若脐心凸起。利后胀复急。久病羸乏。

喘急不得安者。名曰脾肾俱败。无有愈期。至咳嗽失音。青筋横绊腹上。及爪甲青。卒肿。头面苍黑。呕吐头重。上喘下泄者。皆不治。蓄血成胀。腹上青紫筋见。或手足有红缕赤痕。小水利。

大便黑。金匮下瘀血汤。不应。抵当丸去水蛭。加樗鸡作丸。空腹日进梧子大三丸。血下止后服。

轻则散血消胀汤。肥白人腹胀。多是湿痰。二陈、六君、平胃、五苓参酌。瘦人腹满是热。用炒川连、浓朴、白芍、香附。妇人血肿。烦躁漱水不欲咽。神昏善忘。小便多。大便黑。散血消胀汤。虚人血蛊。琥珀人参丸。或因产崩血虚。或瘀血不散。亦成肿胀。其人必脉涩面黑。不可作水湿治之。腹胀便血。其脉大。时绝者死。腹大胀。四末清。形脱泄甚。上气喘息者死。腹胀误用攻药暂宽。复胀者皆不治。先胀于内后胀于外。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气色红亮声音高爽者。实也。木香、沉香、砂仁、枳实、浓朴、苍术、大腹皮。以治脾也。桑皮、葶苈、蔻壳、苏子、桔梗枳、橘。以治肺也。木通、防己、茯苓、车前、泽泻、猪苓。以利小便也。麻黄、防风、羌活、葛根。以发汗也。如气壮能食。年少新病者。大黄、芒硝皆可应用。先胀于外后甚于内。小便淡黄大便不实。气色枯白语言低怯者。虚也。参、苓、白术、陈皮、甘草。以补脾也。人参、黄 、桔梗、苡仁。以补肺也。沉香、枳壳、木香。以理气也。桂、苓、泽泻、猪苓、白术以利小便。

升麻、柴胡以开鬼门。如虚甚多寒。桂、附、姜、萸。俱宜取用。金匮肾气丸。益火消阴。脉沉者。诚为切要之药。然必小腹胀极。而后旁及于上者为宜。试观冰盘冷气。必从下渗。冰坛胀满。

则从上而裂矣。小建中汤。于土中泻木。必脉浮而弦强者。乃为合剂。亦须胁下胀急而后旁及于中者。方可投之。盖风木之邪起于东方。土败木贼。然后中央受困耳。胀而本虚证实。攻补两难者。丹方。

用陈香橼去穣。入溺白 过。水肿用通草汤。气肿用砂仁汤。血肿浓煎土牛膝汤。虚极用人参汤。每日空腹服二钱。此方能散积滞而不大伤元气也。胀而虚实莫辨。宜用火酒热饮。觉辣喉者。

属实热。当进苦寒燥湿攻坚之剂。若饮热火酒如啜冷水者。属虚寒。参、术、姜、桂须大剂频投。

方可救援。金蟾散。治一切实胀。用大虾蟆一只。以砂仁堆满腹中。盐泥固济。 令红透。烟尽去泥研末、陈酒下三钱。并治小儿疳积腹胀。米汤下一钱。肿胀服药。最忌盐、酱、糟物。愈久欲食。须用开盐酱法。用大鳢鱼一个破开。入五苓散。放瓦上对合。上下俱用火炙黄焦存性。为末。加麝香少许。空心姜、枣汤服之。水肿亦然。惟火胀不忌盐、酱。如面色枯槁。肢体消瘦。

单腹胀急而块垒不平者。皆属火胀。此非水肿。无虑助肾水之邪也。若脉弦细涩。虽能饮食。终亦必亡。火肿误服金匮肾气等药。急投连、柏、金铃、白芍之类。仍用桂、附少许。为热因热用之向导。庶可挽回。若喘泻肢枯。脉无胃气者不救。

〔诊〕脉弦为肝克脾胃。脉实则胀。此属实。关上脉虚即胀满。此属虚。洪数为热胀。迟弱为阴寒。浮为虚满。紧为中实。虚数者不可治。实大浮洪者易治。沉微细小者难痊。盛而紧大。坚以涩。迟而滑。皆胀满多热。脉浮大。腹胀为逆。发热不休。或寒热如疟。皆不可治。腹大胀。

四肢冷。泄泻。不及一时而死。腹胀便血。脉大时绝为逆。胀而上则喘咳。下则泄泻。脉浮大沉细。皆不治。

项彦章治一女。腹胀如鼓。四体骨立。众医或以为妊为蛊为瘵。诊其脉。告曰。此气薄血室。

其父曰。服芎、归辈积岁月。非血药乎。曰。失于顺气也。夫气道也。血水也。气一息不运。则血一息不行。经曰。气血同出而异名。故治血必先顺气。俾经隧得通。而后血可行。乃以苏合香丸投之。三日而腰作痛。曰。血欲行矣。急以芒硝、大黄峻逐之。下污血累累如瓜者数十枚而愈。缘其六脉弦滑而数。弦为气结。滑为血聚。实邪也。

故行气而血大下。又一女病同而诊异。项曰。此不治。法当数月死。向者脉滑为实邪。今脉虚。

元气夺矣。又一女病亦同。而六脉俱弦。项曰。真藏脉见。法当逾月死。后皆如之。

喻嘉言治一血蛊。服药百日后。大腹全消。左胁始露病根一条。如小枕状。以法激之。呕出黑污血斗许。余从大便泄去始消。每思蛊胀不论气血水痰。总必自开一宇。如寇贼蟠据。必根据山傍险。方可久聚。内经论五岁之积。皆有定所。何独于六腑之积久为患。如鼓胀等类者。遂谓漫无根柢区界乎。

石顽治文学顾若雨。鼓胀喘满。昼夜不得寝食者二十余日。吾吴名医。用大黄三下不除。技穷辞去。更一医先与发散。次用消克破气二十余剂。少腹至心下。遂坚满如石。腰胁与 中。皆疼痛如折。亦无措指而退。彼戚王墨公邀余往诊。脉得弦大而革。按之渐小。举指复大。询其二便。则大便八九日不通。小便虽少而清白如常。此因克削太过。中气受伤。浊阴乘虚。僭据清阳之位而然。以其浊气上逆。不便行益气之剂。先与生料六味丸加肉桂三钱。

沉香三分。下黑锡丹二钱。导其浊阴。是夜即胀减六七。胸中觉饥。侵晨便进糜粥。但腰胯疼软。

如失两肾之状。再剂胸腹全宽。少腹反觉微硬。不时攻动。此大便欲行。津液耗竭。不能即去故也。诊其脉。仅存一丝。改用独参汤加当归、枳壳。大便略去结块。腰痛稍可。少腹遂和。又与六味地黄。仍加肉桂、沉香。调理而安。

卷三 诸气门上

积聚

经云。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涩不得注于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

有身体髀股 皆肿。环脐而痛。名曰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着于肓。肓之原在脐下。故环脐而痛也。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涩之病。

病胁下满气逆。二三岁不已。名曰息积。此不妨于食。不可灸刺。积为导引服药。药不能独治也。

按息积乃气息痞于胁下。不在脏腑营卫之间。积久成形。气不干胃。故不妨于食。

妇人重身。大积大聚。毒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乃死。

肠覃。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营。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恶气乃起。 肉乃生。

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怀子之状。久者离岁。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以时下。此其候也。

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 以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可导而下。

金匮云。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

惊则伤心。恐则伤肾。心伤气虚。而肾邪乘之。从少腹起上冲咽喉。肾脉所循之处也。其水邪逆上凌心。故发作欲死。少顷邪退还止也。

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

气上冲胸腹痛者。阴邪上逆也。往来寒热者。邪正交争也。奔豚虽曰肾积。而实冲脉为患。

冲主血。故以芎、归、芍、草、苓、半、生姜散其坚积之瘀。葛根以通津液。李根以降逆气。并未尝用少阴药也。设泥奔豚为肾积而用伐肾之剂则谬矣。即使果有水气凌心。不过桂、苓之类。

千金成法可师。不必如东垣奔豚丸之用巴豆、乌、附等耗水伤津药也。

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

大寒填塞于胸膈之间。不能出纳。是以痛呕不能饮食也。腹中有寒。则汁沫溢于肠胃之外。

是以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痛不可触。乃有形之积。聚于空郭之间。故当大建其中。使邪不敢内干于藏也。干姜、人参、胶饴大温补其中土。蜀椒补心气而散胸中之寒。又能消皮肤中之阴聚。

总取其辛散耳。

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寒在厥阴少阴之分也。邪在下。当从下解。然寒邪之在阴分。故当以温药下之。附子驱少阴之寒。细辛达厥阴之气。用大黄通泄其积。此寒热并施之妙用也。

寒气厥逆。赤丸主之。

寒气逆于上下。则阴阳之气不相顺接。是以厥逆而不知也。乌头驱上逆之寒。茯苓导心气下降。细辛发肾气上升。半夏散寒饮结聚。真朱为色。有坎离相生之义。世俗以乌、半相反。殊失此方之奥。

难经云。气之所积名曰积。气之所聚名曰聚。故积者五脏所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聚者六腑所成。其始发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常处。

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心之积。名曰伏梁。在脐上。上至心下。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胁下。肾之积。名曰贲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 者。按之应手。亦如五积之不移。瘕者。假物成形。如血鳖石瘕之类。 者。皮浓也。

在肌肉之间而可见者也。癖者。僻也。内结于隐僻。外不得见者也。

李士材曰。按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然攻之太急。正气转伤。国中末之三法。

不可不讲也。初者病邪初起。正气尚强。邪气尚浅。则任受攻。中者受病渐久。邪气较深。正气较弱。任受且攻且补。末者病根经久。邪气侵凌。正气消残。则任受补。盖积之为义。日积月累。

匪朝伊芳夕。所以去之亦当有渐。太急则伤正气。正伤则不能运化。而邪反固矣。余尝用阴阳攻积丸通治阴阳二积。药品虽峻。用之有度。补中数日。然后攻伐。不问其积去多少。又与补中。待其神壮而复攻之。屡攻屡补。以平为期。经曰。大积大聚。毒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者死。

故去积及半。纯与甘温调养。使脾土健运。则破残之余积。不攻自走。必欲攻之无余。其不遗人夭殃者鲜矣。经曰。壮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成病。洁古云。壮人无积。惟虚人则有之。皆由脾胃怯弱。气血两衰。四气有感。皆能成积。若遽以磨坚破积之药治之。疾似去而人已衰。药过则依然。气愈消。痞愈大。竟何益哉。善治者。当先补虚。使血气壮。积自消也。不问何藏。先调其中。使能饮食。是其本也。虽然。此为轻浅者言耳。若夫大积大聚。不搜而逐之。日进补养。

无益也。审如何经受病。何物成积。见之既确。发直入之兵以讨之。何患其不愈。兵法曰。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是亦医中之良将也夫。

五积六聚。随气上下。发作有时。心腹 痛。上气窒塞。小腹满大。小便不利。大七气汤用铁洛饮煎服。形羸气弱者禁用。有饮癖结成块。在胁腹之间。病类积聚。用破块药多不效。此当行其饮。六君子合五苓散最妙。更加旋复、前胡、枳实、白芍。即海藏五饮汤。若在膜外者。宜导痰汤主之。何以知其饮。其人先曾病瘥。口吐涎沫清水。或素多痰者是也。又多饮人。结成酒癖。

肚腹积块。胀急疼痛。或全身肿满。肌黄食少。宜大七气汤红酒煎服。腹中似若瘕癖。随气上下。

未有定处。二陈加当归、杏仁、桂心、槟榔。名散聚汤。若气作痛。游走心腹间。攻刺上下如雷鸣。或已成积。或未成积。宜木香通气散。肉积妨碍饮食。四味阿魏丸。石瘕。利血通经汤。不应。见 丸。虚人。十全大补汤送下。肠覃。阿魏麝香散。伏梁环脐而痛。金匮三物大建中汤加桂、苓。息积气逆而不妨于食。内服三因化气散。外用良方阿魏膏。此膏熨贴一切痞积并效。食鱼鳖成痞。雌 丸。疟痞寒热。阿魏化痞散。乔氏阴阳攻积丸。可代东垣五积诸方。局方。治七种癖块。五种癫病。十种疰忤。七种飞尸。十二种蛊毒。五种黄病。十二种疟疾。十种水病。八种大风。十二种 痹。及五脏滞气壅闭。心腹胀满。诸蛊积聚。时定时发。十年二十年不瘥者。

千金耆婆万病丸悉主之。好食茶叶成癖。面黄少力者。用椒红二两。茶叶一两为末。飞罗面炒香。

打糊为丸。茶清送下三十丸。又方。苦草二两。加茶叶一两。如好食米谷土炭纸布之类。即以其物加入。并用其物煮汤送下。疟痞丹方。月明净雄黄。醋煮研细。神曲为丸。空心温酒送下四五分。勿令间断。消尽乃止。血积。桃仁、穿山甲。干漆、大黄、虻虫。瘀血。蓬术、瓦垄子。痰积。半夏、南星。白术、枳实、礞石、硝石、风化硝、白芥子。老痰。海石、蛤粉。水积。大戟、甘遂、荛花、芫花。酒积。干葛、神曲、砂仁、豆蔻、黄连、干姜、甘遂、牵牛、茶积。姜黄、茱萸、椒、姜。癖积。三棱、蓬术、巴霜、大黄。肉积。山楂、阿魏、硝石。

虫积。雄黄、锡灰、槟榔、雷丸、芜荑、使君子、鹤虱。疟积。桃仁、鳖甲、草果。

〔诊〕脉来细而附骨者。积也。积脉坚强者生。虚弱者死。沉而有力为积。沉紧者为寒积。脉弦而牢积聚。弦而伏者。腹中有 。不可转也。不治。小沉而实者。胃中有积聚。不下食。食即吐。脉沉重而中散者。因寒食成 。脉左转而沉重者。气 结在胸中。右转出不至寸口者。内有肉也。

喻嘉言治一人。少腹脐傍三块。坚硬如石。以手拊之痛不可忍。其脉止两尺洪盛。余俱微细。

此由见块医块。不究其源而误治也。初起时块必不坚。以峻猛之药攻之。致真元内乱。转助邪为害。故迸紧不散。其实全是空气聚成。非如女子月经。凝而不行。即成血块之比。观两尺脉洪盛。

明是肾气传于膀胱。姑用补中药一剂。以通中下之气。后用大剂药。内收肾气。外散膀胱。先以理中汤加附子五分。块减十之三。再用桂、附大剂。腹中奔气响甚。三块一时顿没。更用补肾药加桂、附调理而愈。

顾晋封夫人患痞在胁下。或令用膏药。加阿魏一分。麝香半分贴之。五六日间。遂下鲜血血块甚多。二三日方止。是后每岁当贴膏时。必发。近邻妪亦用阿魏膏贴痞。下血如前。世以阿魏、麝香为痞块必用之药。外用为患若此。况服食乎。因为拈出。以为虚人漫用攻击之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