痉、厥、癫、狂、痫、瘫痪
厥者,从下逆上之病也。(《伤寒论》厥以手足厥冷而言。阳厥用四逆散,阴厥用四逆汤。
此主《内经》暴厥者不知与人言,及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之旨与《伤寒》不同。
)痉者,强直反张之象也。痫者,猝然昏仆,筋脉螈 ,口角流涎,或作牛马猪羊鸡之声,后人分为五痫是也。(病有间断故名为痫。)癫者,或歌或哭,如醉如痴,其候多静而常昏。狂者,语言狂妄,少卧不饥,其候多躁而常醒。瘫痪者,病在筋骨,左瘫右痪,将成废人。六症医书分治,其实一厥阴尽之。治得其要,只取数方,捷如影响。盖厥阴属风木,与少阳相火同居,厥阴之气一逆,则诸气皆逆。气逆则火发,火发则风生。风生则必挟木势而害土,土病则聚液而成痰,其归并于心也。心气大虚,而不能御之,或从阳化而为狂,或从阴化而为癫。心气尚未全虚,受其所凌则昏倒,正气一复而遂瘥。其症有作有止,则为痫。其逆行于内也。或乘肾气之虚,则为喑痱而为肾厥。或因烦劳以扰其阳,阳亢阴亏而为煎厥;或怒火载血上行,气血乱于胸中,相薄而厥逆,则为薄厥。或因怫郁不解,阳气不能四达,手足与身俱冷,(中风身温,中气身冷。)则为气厥。或阳腾络沸,则为血厥。或因秽浊蒙神,乱其阴阳之气,则为尸厥。或于饱食之后,适有感触,胃气不行,阳并于上,则为食厥。时见吐蛔,则为蛔厥。湿痰上逆,则为痰厥。以及阳衰而阴凑之,令人五指至膝上皆寒,则为阴厥。阴衰而阳凑之,令人足下热,热甚则循三阴上逆,则为热厥。其发见于外也,风火迅发,病起于骤然,手足抽掣,角弓反张。或从实化,为无汗之刚痉。或从虚化,为有汗之柔痉。《内经》云:诸暴强直,支痛软戾,里急筋缩,皆属于风。医者可于此而验风邪之体假焉。土为木克,则聚液而成痰,痰挟风而流注,则左瘫而又右痪。《左传》云:风淫末疾。医者可于此而知风邪之流极焉。凡此六者,症各不同,其源则一。余只以乌梅丸益厥阴之体,以宣厥阴之用。又以风引汤治厥阴风火,痰涎幻变错杂之病。举凡治刚痉,用葛根汤,柔痉用桂枝加栝蒌根汤。痉之表症急者,用小续命汤以攻表,痉之里症急者,用承气汤以攻里之类而不效。治寒厥用六物附子汤,热厥用六味汤,薄厥用蒲黄汤,煎厥用玉女煎、龙荟丸,气厥用八味顺气汤,血厥用白薇汤,尸厥用苏合香丸,食厥用加味平胃散,蛔厥用扫虫煎,肾厥用地黄饮子,痰厥用瓜蒂散之类而不效。治狂用白虎汤、生铁落饮、凉膈散、滚痰丸。治癫用定志丸、天王补心丹、导痰汤及独参汤加竹沥、姜汁之类而不效。治痫用龙荟丸、丹矾丸、五痫丸及紫河车丸之类而不效。治瘫痪用二妙散及舒筋保肝散之类而不效者。种种方药,无不对症,对症而犹不效,其故何也?盖缘未尝求于厥阴一经,而信服乌梅丸、风引汤二方神妙也。二方本于仲景,而喻嘉言独得其旨,但引而不发,浅学人扪索不来,至叶天士则引伸触类,妙义无穷。若风火犯于上者,(此风火二字即上厥阴风木与少阳相火之义,勿误解为外来风火。)不免凌金烁液,用麦门冬汤及琼玉膏,为补金柔制法。若风火犯于中而为呕为胀者,用六君子汤去术加木瓜、姜、芍之类,及附子粳米汤加人参,为补脾凝肝法。若风火震动心脾,而为悸为消者,用甘麦大枣汤合龙、牡之属,为缓其急、镇其逆法。若少阳相火,挟厥阴风木之威,而乘巅摇络者,用羚羊、钩藤、元参、连翘之剂,为熄风清络法。若肝胆厥阴化风旋逆者,用龙胆、芦荟、木通、青黛之类,为苦降直折法。若本脏自痛,而体用失和者,以椒、梅、桂、芍之类,为寒暄各得法。若因母脏之虚,而扰及子脏之位者,用三才配合龟甲、磁朱,及复脉汤去姜、桂,入鸡子黄之属,为安摄其子母法。至于痿厥之治,(厥阴病风旋阳冒神迷则为厥;阳明病络空四末不用则为痿。)尤觉神奇,取血肉介类,改汤为膏,谓其力浓重实,填隙止厥最速。凡此之类,虽不明用乌梅丸、风引汤成方,而细味其旨,无一不从此二方神悟出来。甲寅岁,余在吴航书院掌教,尝与学徒讲论,以“读于无字处,文到有神时”,二句为举业妙谛,而学医者,亦必到此境地,方许出而论证也。
卷四 痉、厥、癫、狂、痫、瘫痪
脉息
宜实大,忌沉细。渐缓则渐愈,渐数则渐甚。若数而弦紧,及见牢革促代诸脉,难治。
葛根汤(方见《伤寒》)
小续命汤(方见《时方》)
风引汤(方见《金匮》)
桂枝加栝蒌汤(方见《金匮》)
原方加栝蒌,分两倍于桂芍。
六物附子汤治寒厥。
附子 肉桂 防己(各二钱) 炙草(一钱) 白术 茯苓(各一钱五分)
水煎服。
六味汤(方见《时方》)
白虎汤(方见《伤寒》)
麦门冬汤(方见《金匮》)
白薇汤(《本事》)
人平居无疾苦,忽如死人,气过血远,阴阳复通,移时方寤,名曰血厥,妇人多有之。
白薇 当归(各二钱) 人参 甘草(炙,各五分)
水二杯,煎一杯,温服。
蒲黄汤治薄厥。
蒲黄(一两) 清酒(十六盏热沃之)
温服。
八物顺气汤治气厥。
白芷 台乌药 青皮 陈皮(各一钱) 人参(七分) 茯苓 白术(各一钱五分) 炙草(七分)
水煎服。
地黄饮子(方见《时方》)
平胃散(方见《时方》)
玉女煎(见头痛)
瓜蒂散 大小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俱见《伤寒》)
附子粳米汤(方见《金匮》)
三才汤(见咳嗽)
凉膈散(方见《时方》) 或加胆南星、石菖蒲,见中见。
舒筋保肝散治左瘫右痪,筋脉拘挛,身体不遂,脚腿少力,干湿脚气,及湿滞经络,久不能去,宣导诸气。
木瓜(五两) 萆 五灵脂 牛膝(酒浸) 续断 白僵蚕(炒) 松节 芍药 乌药 天麻威灵仙 黄 当归 防风 虎骨(酒炒,各一两)
上用无灰酒一斗,浸上药二七日,紧封扎,日足,取药焙干,捣为细末。每服二钱,用浸药酒调下,酒尽,用米汤调下。
喻嘉言曰:此治风湿搏结于筋脉之间,凝滞不散,阻遏正气不得通行之方。
滚痰丸(方见《时方》)
治一切实痰异症,孕妇忌服。
生铁落饮(方见《三字经》)
治狂妄不避亲疏。
定志丸(《千金》)
治言语失伦,常常喜笑发狂。
人参 茯苓(各三两) 石菖蒲 远志(甘草汤泡,去骨,一两)
上四味为末、蜜丸梧子大,饮服七十丸,亦可作汤服。血虚加当归、有痰加半夏、橘皮、甘草、生姜。
五痫丸治五痫。
朱砂 真珠(各二钱) 水银 雄黄(各五分) 黑铅(一两五钱,用水银 ,结成砂)
研末,蜜炼丸,如麻子大。小儿每服三、四丸,大人加倍。煎金银花、薄荷汤送下。
紫河车丸癫痫多由母腹中受惊,积久失调,一触而发,遂成此症。此先天受病,故用河车丸,以人乳送下,取同气相求之义。时贤加当归、人参各二两,朱砂五钱,此方如龙骨、龟版、石菖蒲,皆可加入。
紫河车(一具,用米泔洗去血,生捣) 禾米蒸熟,晒干研末,为丸梧子大。空心每服五十丸,人乳送下。
当归龙荟丸(方见《时方》)
治肝经实火,大便秘结,小便涩滞,或胸膈疼痛,阴囊肿胀。凡属肝经实火,皆宜用之。(叶天士云:动怒惊触,致五志阳越,莫制狂乱,不避亲疏,非苦降之药,未能清爽其神识也。)
丹矾丸(张石顽)
治五痫甚效。
黄丹(一两) 白矾(二两)
银罐中 通红,为末。入腊茶一两,不落水猪心血为丸,绿豆大,朱砂为衣。每服三十丸,茶清送下,久服其涎自便出。服一月后,更以安神药调之。
甘麦大枣汤(叶天士加减方)
治厥发丑寅,阳明少阳之阳震动。
生地 天冬 阿胶 鸡子黄 生龙骨 小麦水煎服。本方原只小麦、大枣、甘草三味,治妇人脏躁,悲哀欲哭。
叶天士方治惊恐,阳升风动,宿痫遂发,吐痰呕逆,不言,络脉失利也。
羚羊角 石菖蒲 胆星 远志 连翘 钩藤 天麻 橘红 水煎服。
小半夏汤加白糯米叶天士云:冲脉乃阳明所属,阳明虚则失阖,厥气上犯莫遏。《内经》治肝不应,当取阳明,制其侮也。暂用通补入府,取乎府以通为补之义。
叶天士药膏方案云:尝治顾某阴络空隙,内风掀然鼓动而为厥。余用咸味入阴和阳,介类有情之潜伏,颇见小效。但病根在下深远,汤剂轻浮,焉能填隙,改汤为膏,取药力味重以填实之,亦止厥一法。
鲜鳖甲 龟版 猪脊髓、羊骨髓 生地 天冬 阿胶 淡菜 黄柏 熬膏,早服七钱,午服四钱。
乌梅丸(方见《伤寒》)
统治厥阴诸症,厥热相间,及蛔厥久利。
柯韵伯曰:六经惟厥阴难治,其本阴而标热,其体风木,其用相火。《内经》云: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或收或散,或逆或从,随所利而行之,调其中气,使之和平,是治厥阴法也。仲景立方,皆以辛甘、甘凉为君,不用酸收之品,而此方用之者,以厥阴主肝木耳。《洪范》曰:木曰曲直,曲直作酸。《内经》曰:木主酸,酸入肝,君乌梅之大酸,是伏其所主也。配黄连泻心以除痞,佐黄柏滋肾以除渴,先其所因也。肾者肝之母,用椒、附以温肾,则火有所归,而肝得所养,是固本也。肝欲散,用细辛、干姜之辛散,以遂其所欲也。肝藏血,用桂枝、当归之温润,所以引其归经也。寒热杂用,则气味不和,故佐以人参调其中气,以苦酒浸乌梅,同气相求,蒸之米下,资其谷气,加蜜为和,少与而渐加之,缓以治其本也。仲景此方,本为厥阴诸症之法,叔和编于吐蛔条下,令人不知有厥阴之主方,观其用药,与诸症符合,岂止吐蛔一症耶。
卷四
痫症续论
王叔和主阳跷、阳维、阴维、督脉,详载《脉经》及《李濒湖奇经考》,宜参观之。
张石顽云:昼发灸阳跷,宜补中益气汤加益智。夜发灸阴跷,宜六味丸加鹿胶。
薛氏云:凡有此症,欲发未发前二三日,先宜看耳后高骨间,有青筋纹,抓破出血,可免其患。
张石顽云:痫症之发,由肾中龙火上升,而肝家雷火相从挟助也。惟有肝风,故作搐搦,则通身之脂液逼迫而上,随逆而吐出于口也。阴气虚不能宁谧于内,则附阳而上升,故上热而下寒。阳气虚,不能周卫于身,则随阴而下陷,故下热而上寒。
当归承气汤(《秘传方》)
治男妇痰迷心窍,逾墙越壁,胡言乱语。
当归尾(一两) 大黄(酒洗) 芒硝 枳实 浓朴(各五钱) 炙甘草(三钱)
水三杯,煎八分服。
温胆汤络氏《内经拾遗》云:癫狂之由,皆是胆涎沃心,故神不守舍,理宜温胆,亦治痫病。
即二陈汤加鲜竹茹,枳实各二钱,或调飞矾分半。
磁朱丸(方见《时方》) 治癫、狂、痫如神。
卷四
疝气
疝气,睾丸肿大,牵引小腹而痛。丹溪云:专属肝经。景岳云:病名疝气,以治疝必先治气也。盖寒有寒气,热有热气,湿有湿气,逆有逆气,俱当兼用气药也。
长孙男心典按:虽有寒、水、筋、气、血、狐、 七疝之名,其治法不外温经散寒,除湿行气,活血、导火、软坚为主。《别录》云:以五苓散加木通、川楝子、橘核、木香统治之,实为简捷可从。若苦楝子丸,及三层茴香散,为久患不愈者立法。《千金翼》洗方,为暴痛欲死者立法,不可不知。 瘕,即妇人之疝也。
卷四 疝气
脉息
宜沉实,忌虚弱。
加味五苓散白术(炒,三五钱,利腰脐之死血,导湿实脾为君) 茯苓(二三钱,导心与小腹之气,下行从膀胱而泄)
猪苓 泽泻(各二钱,利水行湿) 木通(一钱入络止痛又引热下行) 橘核(三钱,行滞气为导引之品)
肉桂(五分或一钱,温肝肾,血中气药止痛如神,又入膀胱化气利水) 苦楝子(去核,一钱五分苦降以纳诸药到于患所) 木香(一钱,调气止痛)
水三盅,煎八分,空心服。或入食盐一捻,寒甚加附子、干姜一二钱;热甚加黄柏、栀子一二钱;湿胜加防己一钱;坚硬如石加昆布一钱、牡蛎 三钱;痛甚加桃仁二钱、穿山甲五片、炒乳香五分。
苦楝子丸治奔豚、小腹痛、疝气,如神。
川楝子 茴香(各二两) 附子(一两)
三味用酒二升同煮,晒干为度,焙干为末,每药末一两,入元胡索(三钱,一作五钱) 全蝎(十八个炒) 丁香(十八粒)
共为末,酒炼丸如桐子大。温酒下五十丸,空心服,如痛甚,煎当归酒下。
三层茴香丸治一切疝气如神。
大茴香(五钱,同盐五钱炒,和盐秤一两) 川楝(净肉) 沙参 木香(各一两)
共为末,炼蜜丸桐子大。每服三钱,空心温酒下,或盐汤下,才服尽,接第二料。
照前方加荜拔一两、槟榔五钱,共五两半,根据前丸服法;若未愈,再服第三料。
照前二方加茯苓四两、附子炮一两,共前八味重十两,丸服如前,但每服三钱,虽三十年之久,大如栲栳,皆可消散,神效。
蜘蛛散(方见《金匮》)
阴狐疝气,偏有大小,时时上下。
洗阴肿核痛(《千金翼》)
治丈夫阴肿如斗,核中痛。
雄黄末 矾石(研各一两) 甘草(一尺)
水一斗,煮二升洗之,如神。
淋洗囊肿神效(《锦囊秘方》)
连须葱白头(一十一根,不必洗净去土) 川椒 麦冬(炒焦) 地肤子(各一两)
四味煎汤,淋洗囊上良久,次日再洗;以消为度。
荔枝散(《种福堂》)
治阴中肿大不消。
顶大荔枝核十二三个, 灰存性,以火酒调和糊,吃下即消,若未消,连吃二三服。
卷四
眩晕
《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掉,摇也。眩,昏乱旋转也。皆由金衰不能制木,木旺生风,风动火炽。风火皆属阳而主动,相搏则为旋转。《内经》又云:上虚则眩,是正气虚而木邪干之也。又云:肾虚则头重高摇,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皆言不足为病。仲景论眩以痰饮为先,丹溪宗河间之说,亦谓无痰不眩,无火不晕,皆言有余为病。前圣后贤,何其相反如是。余少读景岳之书,专主补虚一说,遵之不效。再搜古训,然后知景岳于虚实二字,认得死煞,即于风火二字,不能洞悉其所以然也。盖风非外来之风,指厥阴风木而言,与少阳相火同居,厥阴气逆,则风生而火发,故河间以火风立论也。风生必挟木势而克土,土病则聚液而成痰,故仲景以痰饮立论,丹溪以痰火立论也。究之肾为肝母,肾主藏精,精虚则脑海空而头重,故《内经》以肾虚及髓海不足立论也。其言虚者,言其病根,其言实者,言其病象。理本一贯,但河间诸公,一于清火驱风豁痰,犹未知风火痰之所由作也。余惟于寸口脉滑,按之益坚者为上实,遵丹溪以酒大黄治之。如寸口脉大,按之即散者为上虚,以一味鹿茸酒治之。寸口脉微者,以补中益气汤,或黄 白术煎膏入半夏末治之。
然欲荣其上,必灌其根,如正元散及六味丸、八味丸,皆峻补肾中水火之妙剂。乙癸同源,治肾即所以治肝,治肝即所以熄风,熄风即所以降火,降火即所以治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难以笔楮传也。如钩藤、玉竹、菊花,天麻柔润熄风之品,无不可于各方中出入加减,以收捷效也。
卷四 眩晕
诊法
左手脉数,热多,脉涩,有死血,浮弦为肝风;右手滑实为痰积,脉大是久病,虚大是气虚。
正元丹(《秘旨》)
治命门火衰,不能生土,吐利厥冷有时,阴火上冲,则头面赤热,眩晕恶心,浊气逆满,则胸胁刺痛,脐腹胀急。
人参(三两,用川乌一两煮汁收入,去川乌) 白术(二两,用陈皮五钱煎汁收入,去陈皮)
茯苓(二两,用肉桂六钱酒煎汁收入,晒干勿见火,去桂) 甘草(一两五钱,用乌药一两煎汁收入,去乌药) 黄 (一两五钱,用川芎一两酒煎收入,去川芎) 薯蓣(一两,用干姜三钱煎汁收入,去干姜)
上六味,除茯苓,文武火缓缓焙干,勿炒伤药性,杵为散。每服三钱,水一盏,姜三片,红枣一枚,擘,煎数沸。入盐一捻,和渣调服,服后饮热酒一杯,以助药力。此方出自虞天益《制药秘旨》,本《千金方》一十三味,却取乌头、姜、桂等辛燥之性,逐味分制四君、 、薯之中。较七珍散但少粟米,而多红枣,虽其力稍逊原方一筹,然雄烈之味既去,则真滓无形,生化有形,允为温补少火之驯剂,而无食气之虞。真《千金》之功臣也。
一味鹿茸酒注云:缘鹿茸生于头,头晕而主鹿茸,盖以类相从也。
鹿茸(半两)酒煎去滓,入麝香少许服。
一味大黄散丹溪云:眩晕不可当者,此方主之。
大黄酒制三次,为末,茶调下,每服一钱至二三钱。
加味左归饮治肾虚头痛如神,并治眩晕目痛。
熟地(七钱) 山茱萸 怀山药 茯苓 枸杞(各三钱) 肉苁蓉(酒洗,切片,四钱 细辛) 炙草(各一钱) 川芎(二钱)
水三杯,煎八分,温服。
卷四
头痛
景岳云:头痛一证,暂痛者必因邪气,久痛者必因元气。但暂病者,有外感头痛,有火邪头痛。久病者,有阴虚头痛,有阳虚头痛。然亦有暂病而虚者,久病而实者,又当因脉因证而详察之,不可执也。或寒热,脉紧,清涕,咳嗽,脊背疼痛者,此寒邪在表而然,治宜疏散,九味羌活汤及茶调散、清空膏主之。或内热脉洪,头脑振振,痛而兼胀者,此火邪在里而然,治宜清降,玉女煎及一味大黄散主之。或因水亏而火动,蒸热脉弦,痛兼烦躁者,此阴虚血虚而然,治宜补阴,以六味汤、左归饮,加肉苁蓉、细辛、川芎主之。或因遇阴则痛,遇寒亦痛,倦怠脉微者,此阳虚气虚而然,治宜扶阳,以补中益气汤加蔓荆子、川芎、八味汤、右归丸主之。或外感头痛,当察三阳厥阴。盖三阳之脉俱上头,厥阴之脉亦会巅,太阳在后,阳明在前,少阳在侧,此又当有所主,亦外感所当辨也。但内伤头痛,则不得以三阳为拘耳。至真头痛者,头痛甚,脑尽痛,手足寒至节,死不治,或灸百壮,吞黑锡丹,可救十中之一。
卷四 头痛
脉息
宜浮滑,忌短涩。
九味羌活汤(方见《时方》)
治太阳轻症。
葛根汤(方见《伤寒》)
治阳明。
小柴胡汤(方见《伤寒》)
治少阳。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见《伤寒》)
治少阴。
当归四逆汤(方见《伤寒》)
治厥阴。
川芎茶调散(《局方》)
治久风化火,头痛及偏正头风。
川芎 白芷 羌活 防风 荆芥 薄荷 甘草(炙,各一两) 香附(童便浸,炒,二两)为末,食后清茶调服二两,日三服,妇人产后,黑豆淋酒服,轻者三服,重者五七服效。一本无香附,有细辛五钱。
清空膏治头风湿热上盛,遇风即发。
羌活 黄芩(各一钱,酒炒) 甘草(炙,七分) 防风(一钱) 黄连(五分,酒炒) 柴胡(四分) 川芎(三分)
水煎,入清茶一匙服。
玉液汤(《济生》)
治眉棱骨痛。
半夏(六钱,汤泡七次,切片,作一服) 生姜(十片)
水煎,去渣。纳沉香末少许服。
玉女煎(《景岳》)
治水亏火盛,六脉浮洪大,头痛,牙疼,失血等症。
生石膏(三五钱) 熟地(三五钱或一两) 麦冬(二钱) 知母 牛膝(各一钱五分)水煎服玉真丸(《本事》)
治肾气不足,气逆上行,头痛不可忍,调之肾厥。其脉举之则弦,按之石坚。
硫黄(二两) 石膏( ) 半夏(汤洗) 硝石(各一钱五分)
为末,生姜汁糊丸,如梧子大,阴干。每服二十丸。或姜汤或米饮下,更灸关元穴百壮。
补中益气汤(方见《时方》)
当归补血汤(方见《时方》)
治血虚头痛。
按:加鹿茸三钱,沙参五钱,黄酒半杯煎,更效。
又方,只用当归二两,黄酒四杯,煎一杯半,分两服效。
加味左归饮(方见《时方》)
治肾虚头痛如神,此余乡前辈胡先生新定方也。
清震汤(《保命》)
治雷头风,头面疙瘩,憎寒拘急发热,状如伤寒。疙瘩宜刺出血。
升麻(二钱) 苍术(四钱) 荷叶(一个)
水煎,食后服。
头风摩散(方见《金匮》)
治大寒犯脑头痛。
止痛太阳丹(《奇效》)
天南星 川芎(等分)
为末,同莲须、葱白作饼,贴太阳痛处。
秘方贴头痛风热病大黄朴硝(等分)
为末,用井底泥捏饼,贴两太阳穴。
气攻头痛方(《奇效》)
蓖麻子、乳香各等分,捣成饼,贴太阳穴。如痛止,急于顶上解开头发出气,即去药。
透顶散(《本事》)
治偏正头风,远年近日皆效。并治鼻塞,不闻香臭。
细辛(三茎) 瓜蒂(七枚) 丁香(七粒) 粳米(七粒,一作赤小豆) 龙脑(半分) 麝香(一分)
研末。置小口罐中,紧塞罐口,令患人口含清水,随左右,搐一豆大于鼻中,良久涎出,即安。不愈,三日后再搐。
按:此本《金匮》纳药鼻中取黄涎之法。酒客多湿头重者宜之。
又法治偏正头风,以生莱菔捣汁,令患者仰卧,以汁灌鼻中。左痛灌右,右痛灌左,左右俱痛,俱灌之。
又头风有偏正之殊,其病皆在少阳阳明之络,以毫针刺痛处数穴,立效。
张石顽云:外用法不若蒸法最效,方用川芎半两,晚蚕砂二两,僵蚕如患年岁之数。以水五碗,煎至三碗,就砂锅中以浓纸糊满,中间开钱大一孔,取药气熏蒸痛处,每日一次。虽年久者,三五次永不再发。
平时置新鲜木瓜于枕边,取香气透达,引散肝风,亦良法也。
卷四 头痛
简易方
头风脑中空痛,用川芎、当归各三钱,共研末,黄牛脑一个和匀。分三次,热酒送下。
尽醉卧,醒即愈。
头风诸药不效,用大附子一只切片,同绿豆一升。(今用二盏。)煮熟,去附子,但服绿豆及汁,即愈。
生姜贴法(《种福堂》)
治太阳风寒头痛,及半边头痛。
生姜三片,将桑皮纸包好,水湿,入灰中煨热,乘热将印堂、两太阳各贴一片,以带缠之,立愈。
桂麝太阳膏(《种福堂》)
治风寒半边头痛。
肉桂心(一分) 麝香(二厘) 人言(一厘) 细辛 辛夷(各五厘) 胡椒(十粒)
共为末,用枣肉捣丸,如豌豆大一粒,放膏中心,贴准太阳穴内,一日见效。如壮年火盛者,愈后服黄芩、大黄泻火,则痛自愈。
白芷细辛吹鼻散(《种福堂》)
治半边头痛。
白芷 细辛 石膏 乳香(去油) 没药(去油)
上各味等,为研细末。吹入鼻中,左痛吹右,右痛吹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