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效秘传 » 医效秘传全文在线阅读

《医效秘传》卷之三

关灯直达底部

阴虚论

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阳动则变,阴动则合,而生五行,各禀其性。惟人得备形气之正,所受天地生气。阳气为气,阴气为血,身中之神,元气之根。根于内者,名曰神机。根于外者,名曰气立。与天地参而在气交之中,随天地之气以升降浮沈。阳实阴虚,气常有余,血常不足,所与天地日月、四时盈虚、并同。阴平阳秘,形志以宁阳本在外,为阴之卫。阴本在内,为阳之守。性惑物感,精神外驰,嗜欲无节,阴气耗散,阳无所附,遂至病作。恶寒非寒,恶热非热,证类实邪,此实阴虚发热。热乃火动,有君相之别。相火、所谓龙雷天火,君火、所谓人火。暑热故火、乃有二,备于六气。以名而言,形气相生,配于五行,命曰君火。以位而言,生于虚无,守位禀命,目动而见,谓之相火。天以此火而为阳气、以生万物。人以此火以生一身。道气□和,助我元气,元气不足,相火烛盛。火与元气,不能两立,一胜一负,乃致阴虚火动,五乱俱施,金危木盛,土困水横,迭相为制,母子背违。阳强不密,阴气乃离,府藏经络,偏实偏虚,遂失其正,邪悉由矣。虚邪外人,实邪内起,取经治正,补泻所宜。肝主?泄,肾司闭藏。肝为相火,有泻无补。肾为真火,有补无泻。水火变病虚实。所以夏月阳极,其本阳虚,水多火少。阴实阳虚,甚至伤寒,病未传变,初治责虚。伤寒祛寒助阳,暑病清暑益气。虚者十补勿一泄之,却邪养正,平则守常。阳动阴静,五行之机,根本化源,由乎水土。水为物元,土为物母。人能自存,益其根本,递相济养,是为和平,生化不已。若交互□伐,变乱失常,郁而无伸,甚而无制造化息矣。

阴虚论

肠澼下血

夫饮食不节,起居不时,则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藏,为月真满,为歹食泄,久为肠澼。肠澼者,水谷与血另作一派女泄桶涌出。又有藏毒,乃风暑热蕴毒藏府,而下瘀血。肠风、乃风邪入藏,而下清血。粪前为近血,粪后为远血。宜升补阳明,不可纯用寒凉,须知寒因热用之法,酒浸炒芩连槐花升麻秦艽白术四物归脾之类。果是风邪,如荆芥防风。邪减收涩,用乌梅地榆。温散,加炒干姜。

阴虚论

治脾肾要知燥润得宜

大抵人之虚、多是阴虚火动,脾胃衰弱。真阴者水也,脾胃者土也。土虽喜燥,然太燥则草木枯槁。水虽喜润,然太润则草木湿烂。是以补脾胃及补肾之剂,务在燥润得宜,随病加减为妙。

经论要旨

□之升降,天地之更相为用也。天□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出入、谓喘息也,升降、谓化气也。夫毛、羽、?、鳞、介及飞走蚑行,皆生气根于身中,以为动静之主,故曰神机。然金玉土石镕延草木,皆生气根于外,假气以成立主持,故曰气立。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至壮老,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包藏生气,皆谓生化之气触物然。夫窍横者,皆有出入去来之气,窍□者,皆有阴阳升降之气,往复于中。何以明之。则壁窗户间,两面同之,皆承来气冲击于人,是出入气也。夫阳升则井寒,阴升则水暖,以物投井,及叶坠空中,翩翩不疾,皆升气所碍也。虚管溉满,捻上悬之,水固不泄,为无升气而不能降也。空瓶小口,顿溉不入,为气不入而不能入。由是观之,升无不降,降无不升,无出则不入,无入则不出,有识无识,有情无情,去出入升降而云存者,未之有也。故曰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元气凝空,水始生也。赤气炫空,火始生也。苍气浮空,木始生也。素气横空,金始生也。黄气际空,土始生也。人生十岁,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已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藏六府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荣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衰,苦忧思,血气懈惰,故好卧也。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枝。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藏经脉空虚。

百岁五藏皆虚,神□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生之来,谓之精。丙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性魂。并精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夫人之生,惟精与气。为毛骨血肉者,精也。为呼吸冷热者,气也。然人为万物之灵,非木石比,故其精其气,莫不各有神焉。精之神、为之魄,气之神、为之魂。耳目所以视听者,魄之为也。此心之所以思者,魂之为也。合魂与魄,乃阴阳之神,而理实贯具乎其中。惟其魂魄之中有理具焉,是以静则为仁义礼智之性,动则为寊隐羞恶恭敬是非之情,胥此出也。

夫天即气,地即血。天包地,气载血。今人骨肉藏府,皆血也,魄也。神机灵运,皆气也,魂也。人死乃魂去魄存,气静血尚聚也。是以贵养气,气降、气转耗也。

人身之天为首,而一身之气自流行贯通,脉络相连,如耳目口鼻,为□之出入,皆在于首,而为气,必自下而上,故目如日月,而五藏皆属之,岂非自地而起乎。天包地,地之上下有天,天之气循环转旋,无一息之停止。如人身自腹以上为天,腹之下为地,人身之气,自足之涌泉而起,至于头顶,又降而下,循环不穷。然谓之阴阳,亦以其上下言之尔。天气在地下者为阴,在地上者为阳,其为形虽有阴阳之殊,其为气则一也。

营者、谷之精气,和调于五藏,洒陈于六府,乃能入于脉,故循脉上下、贯五藏六府也。卫者、水谷之悍气,其气栗疾滑利,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盲膜,散于胸腹,不能入于脉也。

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以为一□乃辨为六名,其所以然者,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为精。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府、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为气。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为津。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怜 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为液。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为脉。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其气之津液皆上熏于面。而诸阴脉皆至颈胸中而还,独诸阳脉皆上至头耳,故人面独耐寒也。妇人无须者,冲任二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腹里,为经络之海,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冲任之脉不营于唇口,故须不生。有天宦者,此天之所不足也,其冲任不盛,宗筋不成,有气无血,唇口不营,故须不生。

九窍者,肝开窍于目,心开窍于耳,肺开窍于鼻,脾开窍于口,肾开窍于二阴。胃者水谷之海,冲脉者十二经脉之海,膻中为气之海,脑为髓之海。

形与气任则寿,不相任则夭。皮与肉里则寿,不相里则夭。血气筋络胜形则寿,不胜形则夭。形充而皮肤缓者则寿,形充而脉小以弱者气衰,气衰则危矣。形充而颧不起者骨小,骨小则夭矣。形充而大肉月困坚分理者肉坚,肉坚则寿矣,形充而大肉无分理不坚者肉脆,肉脆则夭矣。平人而气胜形者寿,病而形肉脱、气胜形者死,形胜气者厄。

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血多气,太阴常多气少血,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五运生病者,谓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六□为病者,谓诸暴强直,支痛?戾,里急筋缩,皆属于风。厥阴风木,乃肝胆之气也。诸病喘呕吐酸,暴注急迫,转筋,小便洞浊,腹满月真胀,鼓之如敼,瘫疽疡疹,瘤气结核,吐下霍乱,瞀郁肿胀,鼻塞鼻?,血溢血泄,淋闭身热恶寒战栗,惊痫、悲笑、谵妄?蔑血污,皆属于热。少阴君火之热,乃心小腹之气也。诸痉强直,积饮、痞膈中满,霍乱吐下,体重跗肿,肉如泥、按之不起,皆属于湿。太阴湿土,乃脾胃之气也。诸热瞀瘈,暴瘖昧,躁扰狂越,骂詈惊骇,跗肿酸疼,气热上冲,禁栗如丧神守,嚏呕,疮疡喉痹,耳鸣耳聋,呕涌溢食不下,目昧不明,暴注目闰瘈,暴病暴死,皆属于火。少阳相火之热,乃心包三焦之气也。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阳明燥金,乃肺大肠之气也。诸病泄利,所出水液澄澈清冷,症瘕?疝,坚痞,腹满急满、下利清白,食已不饥,吐利腥秽屈伸不便,厥逆禁固,皆属于寒。乃肾与膀胱之气也。

六极者,尽力谋虑,劳伤乎肝,应乎筋极。曲运神机,劳伤乎心,应乎脉极。意外过思,劳伤乎脾,应乎肉极。预事而忧,劳伤乎肺,应乎气极。矜持志节,劳伤乎肾,应乎骨极。此因五劳应乎五极者也。然精极者,五藏六腐之气皆衰,形体皆极,眼视无明,齿焦发落,体重耳聋,行履不正,邪气通于六府、厥于五藏,故成精极。

中热消瘅则便寒,寒中之属则便热。胃中热,则消谷令人善饥,脐以上皮热。肠中热则出黄如糜,脐以下皮热。胃中寒则腹胀。肠中寒则肠鸣歹食泄。胃中寒、肠中热,则胀而且泄。胃中热、肠中寒,则疾饥、少腹痛胀。气海有余者,胸中悗息面赤。气海不足者,少气不足以言。血海有余,则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其所病。血海不足,则常想其身小,狭然不知其所病。水谷之海有余,则腹满能食。水谷之海不足,则饥而不受谷食。髓海有余,则身轻有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空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惰嗜卧。

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抑息。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

肝病者,两□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目巟目巟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状,逆则头痛耳聋,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鸣人之自啮其舌者,此厥逆走上,少阴气至则啮舌,少阳气至则啮颊,阳明气至则啮唇矣。故邪之所在,皆为不足。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呜,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下气不足,则为痿厥心悗。人之善忘者,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心肺虚,虚则卫留于下,久不以时上,故善忘也。人之善饥而不嗜食者,精气并于脾,热气留于胃,胃热则消谷,谷消则善饥,胃气逆上则胃脘寒,故不嗜食也。病而不得卧者,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则阴气虚,故目瞑也。病而不得视者,卫气留于阴,不得行于阳,则阳气虚,故目闭也。病有标本,故有在标而求之于标,有在本而求之于本,有在本而求之标,有在标而求之本,故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先病而后热者,治其本。先热而后者,治其标。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标。先病而后生寒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病而后泄者,治其本。先泄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中满而后烦心者,治其本。大小便不利,治其标。大小便利,治其本。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

经论要旨

因形气以定诊之说

逐脉审察者,一成之短。随人变通者,圆机之士也。瘦小之人,气居于表,六脉常带浮洪。肥盛之人,气歛于中,六脉常带沈数。性急之人,五至方为平脉。性缓之人,四至便作热医。身长之人,下指宜?。身短之人,下指宜密。北方之人,每见强实。南方之人,每多柔弱。少壮之脉多大。老年之脉多虚。酒后之脉多数。饭后之脉多洪。远行之脉必疾。久饥之脉必空。室女尼姑多濡弱。婴儿之脉常七至。经曰、形气相得者生,三五不调者死。其可不察于此乎。

经论要旨

脉贵提纲之说

脉者,气血之先,先阴阳之兆,贵得其纲领而提挈之也。左手为阳,右手为阴。关前为阳,关后为阴。浮取为阳,沈取为阴。躁数为阳,迟慢为阴。有力为阳,无力为阴。长大为阳,短小为阴。明乎此,而脉之大端已在是矣。故曰、约而言之,只浮沈迟数,已见其梗概。博而致之,虽二十四字,未尽其精详。经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此之谓也。

经论要旨

阴阳相乖相伏

浮取之候,两关之前,皆阳也。若见紧小短涩之类,是阳不足而阴乘之也。沈取之候,两关之后,皆阴也。若见洪大数滑,是阴不足而阳乘之也。阴脉之中,阳脉间一见焉,此阴中伏阳也。阳脉之中,阴脉间一见焉,此阳中伏阴也。阴乖阳者,必恶寒。阳乘阴者,必发热。阴中伏阳者,期于夏。阳中伏阴者期,于冬。以五行之理推之,而月节可期也。

经论要旨

脉无根有两说

一以尺中为根。人之有尺,犹树之有根,水为天一之元,先天命根也。王叔和曰、寸关虽无,尺犹不绝,如此之流,可忧殒灭,谓之有根也。若肾脉独败,是无根矣。一以沈候为根。经曰、诸脉浮而无根者皆死,是谓有表无里,是谓孤阳不生造化,所以?万古而不息者,一阴一阳、互为其根。阴既绝矣,孤阳岂能独乎。此二说似乎不同,而实则一致。两尺为肾部,沈候之、六脉皆肾也。然则两尺之无根与沈取之无根,总为肾水绝也。

经论要旨

经脉直指

夫脉者,气血之先。气平则和,气盛则洪,气衰则微,气滞则涩,气缩则短,气亏则虚,气急则促,气大则长,气搏则浮,气郁则沈,气寒则迟,气而数,气结则歇止见矣。若以脉之盛者察诸病原,未有不得其情者也。左寸盛者,风寒也。右寸盛者,痰火也。左关盛者,气郁也。右关盛者,内伤也。左尺盛者房劳也。左尺盛者,劳力也。两寸俱盛者,伤风生痰也。两关俱盛者,气郁伤食。两尺俱盛者,房劳兼之劳力也。左寸与右关盛者,风寒挟食也。左寸与右尺盛者,劳力受寒也。右寸与左关盛者,气郁生痰也。右寸与左尺盛者,阴虚火动也。左寸与左关盛者,感寒郁气也。左寸与左尺盛者,房劳受寒也。右寸与右关盛者,食积生痰也。右寸与右尺盛者,劳伤元气、感受风邪也。左关与右尺盛者,气郁劳伤也。左关与左尺盛者,房劳郁气也。右关与左尺盛者,醉饱房劳也。右关与右尺盛者,饱食劳役也。又有六脉皆浮者为风,滑者为痰,迟则为冷,濡则为湿,洪则为火,紧则为痛,沈则为气,数则为热,弦则为寒,弱则为虚,芤则为失血,涩则为少气,弦紧者为风寒,微弱者为阳虚,短缩者为阴虚,浮滑者为风痰,洪大为火邪,弦大者为实热,实大为有余,虚大为不足。

经论要旨

妇人脉

妇人女子,尺脉常盛,而右手脉大,皆其常也。若肾脉微涩,左手关后尺内脉浮,或肝脉沈急,或尺脉滑而断绝不匀,皆经闭不调之候也。妇人三部浮沈正等,脉来流利均匀和平,无他病而不月者,娠也。尺脉滑大,数而旺者,亦孕也。又左手尺脉洪大为男,右手沈实为女。又曰洪大为女。经曰、阴搏阳别,谓之有子。尺内阴脉搏手,则其中有阳脉也。阴阳相谷,故能有子也。凡女子天癸未行之时、属少阴,既行、属厥阴,已绝、属太阴,胎产之病、属厥阴。凡妇人室女,病伤寒热病及诸寒热气滞,须问经事若何,产后须问恶露有无多少。

经论要旨

辨胎脉

脉动入产门者,有胎也。尺中脉滑而旺者,胎脉。左手尺脉浮洪者为男,右手尺脉沈实为女。关脉滑者为男。左手寸口脉大为男,右手寸口脉沈细为女。足太阳膀胱洪大是男,足太阴脉洪是女。阳脉皆为男,阴脉皆为女。阴中见阳为男,阳中见阴为女。手少阴脉动者,□子也。两手尺部俱洪者为两男,两尺俱沈实者为两女。左手脉逆为三男,右手脉顺者为三女。寸关尺大小连疾相应,是为一男一女。脉滑而疾者,三月胎候也。但疾而不散者,五月也。关上一动一止者一月。一动二止者二月。根据此推之,万不失一中。冲是阳明胃脉联系,脉来滑疾者,孕及九旬,尺脉沈细而滑或离经,夜中觉痛,日中则生矣。

经论要旨

伤寒不治症

大发热,汗出不止如贯珠,此本气衰者,不治。爪甲青为阳气衰者,不治。循衣摸床,喘而不休,卫气绝者,不治。声如鼻鼾,肺绝者,不治。身体如僵,正气脱也。喘而不休邪气胜也。汗出如油,喘而不休,水浆不下,形体不仁,午静乍乱者,此为命绝也,不治。汗出发润,喘而不休者,此为肺绝也。阳反独留,形体如烟熏,直视摇头者,此心绝也。唇吻反青,四肢?习汗出者,此肝绝也。环口黧黑,柔汗发黄者,此脾绝也。溲便失遗狂言,目反直视者,此肾绝也。皆不治也。

医书、生死书也,最忌迂而不切,晦而不明,以滋学者之惑,而伤寒一书尤甚。吾师因由博反约,采取前贤往论,集成二卷,复讲明阴阳升降之理,切脉审症之要,为一卷,名曰医效秘传。书仅盈寸,而旨趣无穷,此吾师不得已成此概明且切之书,以使学者触眼即豁,不致低徊沈索,亦行远自迩、登高自卑之意也。然读是书者,不得因其触眼即豁而低徊沈索,又大非吾师继往开来之深意矣。干降七年五月望日门人陆得楩禹川百拜敬识附诸方桂枝汤桂 枝 芍 药 甘 草 生 姜 大 枣麻黄汤麻 黄 桂 枝 杏 仁 甘 草桂麻各半汤即桂枝汤合麻黄汤。

麻桂饮官 桂 当 归 炙甘草 麻 黄 陈 皮五苓散猪 苓 茯 苓 苓 术 泽 泻 桂葛根汤葛 根 麻 黄 生 姜 桂 枝 芍 药 甘 草大 枣桂枝加葛根汤即前方除麻黄。

柴葛解肌汤柴 胡 葛 根 羌 活 白 芷 黄 苓 芍 药桔 梗 甘 草加姜、枣、石膏煎。

小柴胡汤柴 胡 黄 苓 人 参 甘 草 生 姜 半 夏大 枣大柴胡汤柴 胡 半 夏 黄 苓 芍 药 生 姜 大 枣枳 实 大 黄理中汤白 术 干 姜 甘 草 人 参附子理中汤即前方 如附子。加枳实、茯苓,蜜丸,即枳实理中丸。

猪苓汤猪 苓 茯 苓 阿 胶 滑 石 泽 泻麻黄附子细辛汤麻 黄 附 子 细 辛麻黄附子甘草汤即前方去细辛,加甘草。

大承气汤大 黄 芒 硝 厚 朴 枳 实小承气汤大 黄 厚 朴 枳 实调胃承气汤大 黄 芒 硝 甘 草干姜附子汤干 姜 附 子四逆汤附 子 干 姜 甘 草冷服。

四逆加人参汤即前方加人参。

大青龙汤麻 黄 甘 草 桂 枝 杏 仁 石 膏 生 姜大 枣小青龙汤麻 黄 桂 枝 芍 药 细 辛 甘 草 干 姜半 夏 五味子九味羌活汤羌 活 防 风 苍 术 细 辛 川 芎 白 芷生 地 黄 苓 甘 草加生姜、葱白煎。

白虎汤石 膏 知 母 甘 草 粳 米人参白虎汤即前方加人参。

补中益气汤黄 耆 人 参 甘 草 白 术 陈 皮 当 归升 麻 柴 胡 生 姜 大 枣升麻葛根汤升 麻 葛 根 芍 药 甘 草加姜煎。

化斑汤即白虎汤除粳米,加人参。

当归补血汤黄 耆 当 归空心腹。

□豉汤肥□子 香 豉升麻汤升 麻 苍 术 麦 冬 麻 黄 黄 苓 大 青石 膏 淡竹叶消风百解散荆 芥 白 芷 陈 皮 麻 黄 苍 术 甘 草用葱白、生姜煎。

人中黄丸大 黄 人中黄 苍 术 桔 梗 滑 石 人 参黄 连 黄 苓 防 风 香 附神麴为丸。

清热解毒汤黄 黄 黄 苓 芍 药 生 地 人 参 石 膏羌 活 知 母 甘 草 升 麻 葛 根 生 姜瓜蒂散甜瓜蒂 赤小豆稀涎散皂 角 白 矾回阳救急汤附 子 干 姜 肉 桂 人 参 白 术 茯 苓半 夏 陈 皮 甘 草 五味子加姜煎。入麝三厘调服。

阳毒升麻汤升 麻 甘 草 犀 角 射 干 黄 苓 人 参阴毒甘草汤升 麻 鳖 甲 当 归 甘 草消食丸砂 仁 陈 皮 三 棱 蓬 术 神 麴 麦 芽香 附麴和丸。

芍药甘草附子汤即四逆汤去干姜,加芍药。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附 子 甘 草 白 术 生 姜 大 枣甘草附子汤甘 草 附 子 白 术 桂 枝吴茱萸汤吴茱萸 人 参 大 枣 生 姜小建中汤桂 枝 生 姜 芍 药 甘 草 大 枣 饴 糖黄耆建中汤即前方加黄耆。

真武汤附 子 白 术 茯 苓 白 芍 生 姜附子汤即前方法生姜,加人参。

甘桔汤甘 草 桔 梗苦酒汤半 夏 鸡子白 苦 酒大陷胸汤大 黄 芒 硝 甘 遂小陷胸汤黄 连 半 夏 栝 蒌三物白散桔 梗 贝 母 巴 豆小半夏加伏苓汤半 夏 生 姜 茯 苓大黄黄连泻心汤大 黄 黄 连桔梗半夏汤半 夏 陈 皮 茯 苓 甘 草 结 梗加姜煎。

犀角地黄汤生 地 白 芍 犀 角 丹 皮抵当汤水 蛭 ? 虫 桃 仁 大 黄十枣汤芫 花 甘 遂 大 戟 大 枣人参养营汤人 参 白 术 白 芍 黄 耆 当 归 茯 苓热 地 甘 草 陈 皮 桂 心 远 志 五 味加姜、枣煎。

十味温胆汤半 夏 茯 苓 陈 皮 甘 草 枳 实 竹 茹远 志 枣 仁 人 参 热 地加姜煎。

桃仁承气汤桃 仁 大 黄 芒 硝 甘 草 桂 枝霹雳散附 子 真腊茶水煎,冷服。

独参汤人 参去芦煎。

白通汤附 子 干 姜 □ 白柴苓汤即小柴胡汤合五苓散。

蜜煎导法以蜜炼如饧,捻成指大,长二寸许,纳谷道中。

猪胆导法猪胆汁入醋少许,用竹管长三四寸,以一半纳豰道中,将汁灌入。

四逆散柴 胡 芍 药 枳 实 甘 草乌梅丸乌 梅 细 辛 桂 枝 人 参 黄 连 干 姜川 椒 当 归 附 子 黄 柏 苦 酒治蜜桃仁汤桃 仁 槐 子 艾 枣百合地黄汤百 合 生地黄汁烧?散取妇人中?近隐处者,剪烧灰,以水和服。妇人病,取男子?裆。

豭鼠粪散韭 根 豭鼠粪连翘败毒散人 参 羌 活 独 活 柴 胡 前 胡 川 芎枳 壳 桔 梗 茯 苓 甘 草 连 翘 金银花加姜、薄荷煎。

升阳散火汤柴 胡 防 风 葛 根 升 麻 人 参 白 芍炙 草 生 草 羌 活 独 活加姜、枣煎。

归脾汤黄 耆 当 归 龙眼肉 木 香 茯 神 远 志酸枣仁 甘 草 人 参 白 术姜、枣煎。

四物汤当 归 生 地 芍 药 芎 藭竹皮汤青竹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