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药征 » 药征全文在线阅读

《药征》卷中

关灯直达底部

黄连

主治心中烦悸也。旁治心下痞、吐下、腹中痛。

考 证黄连阿胶汤证曰:心中烦、不得卧。

以上一方,黄连四两。

黄连汤证曰:胸中有热、腹中痛、欲呕吐。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证曰:吐下。

葛根黄连黄芩汤证曰:利遂不吐。

白头翁汤证曰:下利欲饮水。

以上四方,黄连皆三两。

大黄黄连泻心汤证曰:心下痞、按之濡。

泻心汤证曰:心气不足。

附子泻心汤证曰:心下痞。

以上三方,黄连皆一两,而亦三两之例。

上历观此诸方,黄连治心中烦悸也明矣。故心中烦悸而痞者、吐者、利者、腹痛者,用此皆治也。此外用黄连一两方多,其比余药分量差少,但举心胸之微疾,不足取而征焉!故不枚举也。

互 考张仲景用黄连。其证与人参、茯苓,大同而小异。说在人参部。

黄连阿胶汤证曰:心中烦。此方黄连为君,而有心中烦之证,斯可以见其主治矣。泻心汤证曰:心气不足,而吐血衄血者,泻心汤主之。既云不足,又云泻心,此后世论说之所由起也;然《千金方》不足作不定,斯仲景之古也。而不定者,烦悸之谓也。凡病心中烦悸、心下痞、按之濡者,用此汤皆治也。由是观之,所谓不定者,烦悸之谓也。

辨 误夫万物生于天也,故天命之谓性。性唯一也,其能亦唯一也,谓之良能。然其有多能者,性之所枝而岐也,非性之本也,谓之蠃能。人之眩蠃能,而谓性多能者多矣。余尝读本草,举其主治甚多。夫主治也者,性之能也。一物一性,岂有此多能哉!今近取譬于人之多能乎?夫人之性也,有任焉者,有清焉者,有和焉者,有直焉者,虽圣人不可移易也;而有多能焉,有无能焉,多能非求于天性之外而成焉,无能非求于天性之中而无焉。人其性而用之,则多能也,是善于用其性者也,非由天性而多能也,故天性任焉者,用而多能,则尽其性之任而已。任之外,无有其能也。清则清,和则和,直则直,从性之一而贯之,不可移易也。亦有学而修之,以成其多能者,若天性然,然非去性而然,亦与性成者也。此所以论于人之道,而非所以论于草根木皮也。夫善于用人性之能者若彼,而况于草根木皮乎?性之外,无有多能,而一草何多能之有?夫黄连之苦,治心烦也,是性之为能也,张仲景用焉,而治心下痞呕吐,下利之证也,是性之所枝而岐也,故无心烦之状者,试之无效。如心烦者,其应如响。仲景治心下痞,呕吐下利,其方用黄连者甚多,斯亦可以征也。由是观之,黄连主治心烦也,本草之谬也明矣。黄连之能多乎哉,不多也。

品 考黄连 处处出焉,出于本邦越中者,为上品,世所谓加贺黄连是也。贪利之贾,成以郁金色之,不可不择也,锉用。

卷中

黄芩

治心下痞也,旁治胸胁满、呕吐、下利也。

考 证黄芩汤证曰:自下利。

六物黄芩汤,证不具也。(说在互考中)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证曰:吐下。

小柴胡汤证曰:胸胁苦满。

大柴胡汤证曰: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

柴胡姜桂汤证曰:胸胁满、微结、心烦。

葛根黄连黄芩汤证曰:利遂不止。

半夏泻心汤证曰:呕而肠鸣、心下痞。

以上八方,黄芩皆三两。

柴胡桂枝汤证曰:微呕、心下支结。

泻心汤证曰:心下痞。

附子泻心汤证曰:心下痞。

以上三方,黄芩或一两,或一两半,而亦三两之例。

上历观此诸方,黄芩主治心下之病也。若呕吐者,若下利者,有心下痞之证也,则得黄芩即治矣。其无此证者,终无效焉。无他,治心下痞也。

互 考六经之言,则后人所搀入焉,故不取焉。以他例推之,心下痞、腹强急而下利者,此汤主之。

为则每对若证,即用此汤,其应如响,学人审诸。

六物黄芩汤,其证不具也。此方半夏泻心汤,而去黄连、甘草加桂枝者也。张仲景用人参、黄芩也,于心下痞而硬者也。然则心下痞硬干呕下利者,此汤主之。其无此证,则终无效也。学人审诸。

辨 误世医笃信本草。以芩、连为寒药,其畏之也如虎野狼焉,不思之甚矣。夫本草论药之寒热温凉,终不一定。彼以为温,则是以为热;甲以为寒,则乙以为凉。果孰是而孰非乎?盖医者之于用药也,譬犹武夫用兵,武夫而畏兵,不可以为武夫也。医亦然,毒药各有其能,各主一病,苟有其证者而不用之,则终不治也。所以不畏焉,此而畏之,则何以医为也?张仲景用黄芩也,治心下痞而已,无有他能。故心下痞,而呕吐下利,则用之即治矣。世医不深察,妄以为呕吐下利之主药,可悲也夫!品 考黄芩 处处出焉。出汉土者,此为上品也;出朝鲜者次之。出本邦者,下品也。锉用。

卷中

柴胡

主治胸胁苦满也。旁治寒热往来、腹中痛、胁下痞硬。

考 证小柴胡汤证曰:胸胁苦满、往来寒热。又云:腹中痛。又云:胁下痞硬。

柴胡加芒硝汤证曰:胸胁满。

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证不具也。(说在互考中)

柴胡姜桂汤证曰:胸胁满、微结。又云:往来寒热。

大柴胡汤证曰:心下急、郁郁微烦。又曰:往来寒热。又曰:心下满痛。

以上五方,柴胡皆八两。

柴胡桂枝汤证曰:心下支结。

以上一方,柴胡四两而八两之例。

上历观此诸方,柴胡主治胸胁苦满也。其他治往来寒热、或腹中痛、或呕吐、或小便不利,此一方之所主治。而非一味之所主治也。为则按:《伤寒论》中,寒热、腹痛、呕吐、小便不利,而不用柴胡者多矣。胸胁苦满而有前证,则柴胡主焉。此可以见柴胡之所主治也。

互 考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其证不具也。以渴,故代半夏以栝蒌也。今试诸世所谓疟疾,胸胁苦满而渴者,甚有效焉。其无有胸胁苦满证,则终不知也。然则胸胁苦满证,其脱也明矣。

辨 误《本草纲目》柴胡部中,往往以往来寒热为其主治也。夫世所谓疟疾,其寒热往来也剧矣;而有用柴胡而治也者,亦有不治也者。于是质之仲景氏之书,其用柴胡也,无不有胸胁苦满之证。今乃施诸胸胁苦满而寒热往来者,其应犹响之于声。非直疟也,百疾皆然。无胸胁苦满证者,则用之无效焉。然则柴胡之所主治,不在彼而在此。

品 考柴胡 处处出焉。本草以产于银州银县者为上品也。本邦药铺所鬻者有二品。曰镰仓柴胡,曰河原柴胡也。盖河原柴胡者,非柴胡之种也,不可用焉。镰仓柴胡者尤佳,去须及头,以粗布指拂拭之,锉而用焉。雷 、陈子承,称柴胡香气甚矣。而本邦之产,比诸产汉土者,形状则同,气味则薄,因稽诸说。嫩则香美也,老则不也。张元素曰:气味俱清,故今用镰仓柴胡也。

卷中

贝母

主治胸膈郁结、痰饮也。

考 证桔梗白散证曰: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

以上一方,贝母三分。

仲景氏用贝母也,特此一方已然。考之本草,古人用贝母,主治郁结痰饮,旁治咳嗽、乳汁不下也。乃与仲景氏治浊唾腥臭,其归一也已。其功于桔梗,大同而小异也。

品 考贝母 用自汉土来者也,锉用焉。今本邦间亦出焉,不异于汉土产也。

卷中

细辛

主治宿饮停水也。故治水气在心下而咳满、或上逆、或胁痛。

考 证小青汤证曰: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

苓甘五味姜辛汤证曰:咳、胸满。

以上二方,细辛皆三两。

麻黄附子细辛汤,证不具也。(说在互考中)

大黄附子汤证曰:胁下偏痛。

桂姜草枣黄辛附汤证曰: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

以上三方,细辛皆二两。

上历观此诸方。其咳者,上逆者,胸满者,胁痛者,心下坚大者,胸胁心下宿饮停水而所致也,用细辛则水饮去,而其证已。可以见其所主治也。

互 考麻黄附子细辛汤条,特云少阴病反发热,而不举余证。为则按:六经也者,是后人之搀入,而非仲景之古也。所谓少阴病者,蜷卧、小便清利也。蜷卧者,恶寒甚也。恶寒者,水病也;仲景氏之治恶寒也,其用附子者居多。又其言曰: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也。由是观之,恶寒之为水气也明矣。其喘而恶寒,有痰饮之变者,此方主之。桂姜草枣黄辛附汤证,不具也。说在术条下,故不复赘焉。

辨 误今之为医者,其用药也,瞑眩则栗,遽转其方,何无特操之甚也。书曰: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余每读书到于此,未尝不废书抵掌而欢。圣哲之言,信而有征也。仲景之为方也,亦有征矣!请举其一二。苓甘五味姜辛夏汤条曰: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也。而仍用细辛干姜,此非审知此毒,而治此疾者,孰能之为?呜呼!仲景哉!术附汤条曰: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此亦瞑眩之谓也。夫欲为仲景氏者,其要在知药之瞑眩,而疾乃瘳焉。而后就其方法,审其药功而已。为则从事于此,审试诸药,本草所谓大毒者,其不彻疾也,不瞑眩。所谓无毒者,亦中肯綮也,必瞑眩。瞑,眩也,疾斯瘳也;余未见药弗瞑眩,而疾之为瘳者也。呜呼!圣哲之言,信而有征哉!学人思诸。

品 考细辛 本邦称云:真细辛者,即是也,洗去尘土,锉而用之,药铺间以杜衡充细辛也。

不可不辨矣。

卷中

当归芎

仲景之方中,用当归、芎 者,其所主治,不可的知也。今不敢凿从成方而用焉,是阙如之义也。

辨 误本草以当归、芎 治血,为产后要药。为则按:仲景氏治血方中,无此二药者多。而治他证之方中,亦有此二药。如奔豚汤、当归羊肉汤、酸枣仁汤类是也。由是观之,不可概为治血之药也。

品 考当归 江州伊芳 山所产。其味辛、同汉土所产。而和州所产味甘,此以粪土培养之者也,不可用矣。孙思邈曰:无当归,以芎 代之。今试尝和州当归,其味大不似芎 也。伊芳 当归则似焉,故用之也。

芎 出本邦丰后州者上品也。

卷中

芍药

主治结实而拘挛也。旁治腹痛头痛、身体不仁、疼痛腹满、咳逆下利肿脓。

考 证桂枝加芍药汤证曰:腹满时痛。

小建中汤证曰:腹中急痛。

桂枝加大黄汤证曰:大实痛。

以上三方,芍药皆六两。

枳实芍药散证曰:腹痛烦满。

排脓散,证阙。(说在类聚方)

以上二方,芍药一方等分,一方六分。

芍药甘草汤证曰:脚挛急。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证曰:身疼痛。

芎归胶艾汤证曰:腹中痛。

以上三方,芍药皆四两。

芍药甘草附子汤,证不具也。(说在互考中)

以上一方,芍药三两,而亦四两之例。

小青龙汤证曰:咳逆。

大柴胡汤证曰:心下满痛。又曰:呕吐而下利。

附子汤证曰:身体痛。

真武汤证曰:腹痛。又云:沉重疼痛、自下利。又云:咳。

桂枝汤证曰:头痛。又曰:身疼痛。

乌头汤证曰:历节不可屈伸疼痛。又曰:拘急。

黄 桂枝五物汤证曰;身体不仁。

以上七方,芍药皆三两。

黄芩汤证曰:自下利。

柴胡桂枝汤证曰:肢节烦疼。

以上二方,用芍药,或二两,或一两半。而亦三两之例。

上历观此诸方,曰腹痛、曰头痛、曰腹满、曰咳逆、曰下利、曰排脓、曰四肢疼痛、曰挛急、曰身体不仁,壹是皆结实而所致也。其所谓痛者,拘急也。若夫桂枝加芍药汤、小建中汤、桂枝加大黄汤,皆以芍药为主药,而其证如此。由是观之,主治结实而拘挛也明矣。

互 考小建中汤,《伤寒论》不备其证。是以世医不获方意,以为补剂,故其所施也,竟无效焉?为则按:此方出自芍药甘草汤,故主治诸病腹拘急而痛者也,学人正焉。芍药甘草附子汤,其条特举恶寒之证,此附子之所主也,而脱芍药、甘草之所主治也。其用甘草者,治毒急迫也。其用芍药者,治拘挛也。然则拘挛急迫而恶寒者,此汤主之。

真武汤、附子汤,特有生姜、人参之异。而所主治,则颇异也。真武汤,苓芍为主。而附子辨 误朱震亨曰:产后不可用芍药,以其酸寒伐生发之气也。李时珍曰:白芍药益脾,能于土中泻木,产后肝血已虚,不可更泻,故禁之。夫酸寒之药,盖不少矣。何独避芍药之为?世医雷同其说,不思之甚矣。诸药皆毒,毒而治毒,毒而不用毒,何治之有?《金匮要略》曰:产后腹痛,枳实芍药散主之。《千金方》曰:产后虚羸、腹中刺痛、当归建中汤主之。此皆芍药主药,而用之于产后也。且也张仲景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附子汤、桂枝加芍药汤,皆以芍药为主,而于血证无毫关涉焉,特治结实而拘挛已。若乃酸寒伐生发之气,及泻木之说,此凿空之论,而非疾医之用也。

品 考芍药 其种有二:曰木芍药也,曰草芍药也。木芍药是其真也,花容绰约,亦可爱也,余取之矣;服食家言,白花胜赤花,尝试其功,赤白惟均也。服食家之说,不可从矣。草芍药,世所谓宇多芍药也,不可用矣。

卷中

牡丹皮

仲景之方中,桂枝茯苓丸、八味丸、大黄牡丹皮汤,以上三方,虽有牡丹皮,而不以为主药也。如此之类,皆从其全方之主治而用之,如征姑阙焉,以俟之后君子也。

品 考牡丹皮 和、汉同。

卷中

茵陈蒿

主治发黄也。

考 证茵陈五苓散证曰:黄胆。

茵陈蒿汤证曰:心胸不安、久久发黄。

以上二方茵陈蒿,一方六两,一方十分。

上观此二方,茵陈蒿治发黄也明矣。

互 考或问曰:发黄之证,治之之方,其不用茵陈蒿者,间亦有之,如何?答曰:发黄、小便不利、或渴无余证者,茵陈五苓散主之。发黄、大便不通者,茵陈蒿汤主之。若乃一身尽黄、腹胀、大便必黑、时溏者,硝矾散主之。发黄、心中懊 ,柏子大黄豉汤。发黄、腹满、小便不利,大黄硝石汤。发黄、头痛恶风自汗出,桂枝加黄 汤。发黄呕逆,小半夏汤主之。

发黄、胸胁苦满,小柴胡汤主之。发黄、腹中拘急,小建中汤主之。此皆随证而异方也;仲景氏之于茵陈蒿,特用之于发黄,无他病者而已。

辨 误世之医者,论黄胆为湿热,其以黄为土色也。无益于治,此不可从矣。

品 考

卷中

仲景之方中,芎归胶艾汤用艾,而非君药也。是以其所主治也,不可得而知矣。芎归胶艾汤,主治漏下下血也,今从其成方而用之。

辨 误《名医别录》曰:艾可以灸百病。后人不审其证之可灸与否,一概行之,故罹其害也,盖不鲜矣。医者见之,以为不候寒热之过也,不审可否,则固已失之矣。论寒热,亦未为得也。灸者所以解结毒也,若夫毒着脊上,药之不知,下之不及,就其所着而灸之,其毒转而走腹,而后药之为达也。临其可灸之证也,我不终问其寒热,而未有逢其害焉。有灸而发热,是毒动也,世医以为灸误,非也。余于若证,灸而不止,其毒之散也,其热亦止,此即所谓瞑眩而瘳者也。凡艾之为用也,灸之与煎,其施虽异,而以其一物也。偶尔言及焉,灸家言,禁穴颇多,余家不言之,一从《灵枢》,以结毒为 也。大凡灸不止一日,乃至五日七日,以多日为有效矣。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我未见其能治者也。

品 考艾 处处出焉。所卖者,杂它物可正焉。

卷中

麻黄

主治喘咳、水气也。旁治恶风、恶寒、无汗、身疼骨节痛、一身黄肿。

考 证麻黄汤证曰: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

甘草麻黄汤证曰:里水。

麻黄醇酒汤证曰:黄胆。

以上三方,麻黄四两,或三两,而为君药。

大青龙汤证曰: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

越婢汤证曰:恶风、一身悉肿。

越婢加术汤证曰:一身面目黄肿。

越婢加半夏汤证曰:其人喘、目如脱状。

以上四方,麻黄皆六两。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曰:汗出而喘。

牡蛎汤,证不具也。(说在互考中)

以上二方,麻黄皆四两。

葛根汤证曰:无汗恶风。

小青龙汤证曰: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

乌头汤证曰:历节疼痛。

以上三方,麻黄皆三两。

麻黄附子甘草汤,证不具也。(说在互考中)

麻黄附子细辛汤,证不具也。(说在互考中)

以上二方,麻黄二两。

上历观此数方。麻黄主治喘咳、水气也明矣;故其证而恶风恶寒、无汗身疼、骨节痛、一身黄肿者,用麻黄皆治也。

互 考甘草麻黄汤、麻黄醇酒汤。唯云里水黄胆,而不审其证。为则按:黄家兼有喘咳。恶寒骨节痛之证者,麻黄之所主治也。

牡蛎汤,此甘草麻黄汤而加牡蛎蜀漆方也;牡蛎治动气,蜀漆主逐水,然则世所谓疟疾,动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细辛汤二方,其条所谓少阴病者,恶寒甚也,而有无汗之证,故用麻黄也。

辨 误甚矣世医之怖麻黄也。其言曰:吾闻之麻黄能发汗,多服之则漉漉汗出不止,是以不敢用焉。恶是何言也?譬怯者之于妖怪,足未尝踏其境,而言某地真出妖怪也。为则尝试麻黄之效,可用之证而用之,汗则出焉。虽当夏月而无漉漉不止之患,仲景氏言服麻黄后,覆取微似汗,宜哉,学人勿以耳食而饱矣。

品 考麻黄 本邦之产未闻,而亦有形状相似者,是木贼而非麻黄也。朱震亨、李时珍言其与麻黄同功,则学人试可乃已。甄权曰:根节止汗,试之无效也,不可从矣。仲景氏曰:先煮麻黄去上沫,今汉舶所载而来者,煮之无上沫,共诸药煮之而可也。

卷中

地黄

主治血证及水病也。

考 证八味丸证曰:小腹不仁。又曰:小便不利。

以上一方,地黄八两。

芎归胶艾汤证曰:漏下。又曰:下血。

以上一方,地黄六两。

三物黄芩汤证曰:在草蓐自发露、得风、四肢苦烦热。

以上一方,地黄四两。

上历观此三方,主治血及水、而不及其他也。

互 考芎归胶艾汤、三物黄芩汤、八味丸,皆以地黄为君药。而二方言血证,一方言小便不利。

胶艾汤方中,除地黄之外,有阿胶、当归、芎 ,均是治血药也。三物黄芩汤,去地黄,则其余无治血药品也。由是观之,古人用地黄,并治血证水病也,核焉,且也施治之法不别血之与水亦明矣。

辨 误夫水之与血,其素同类也。亦唯赤则谓之血,白则谓之水耳。余尝读《内经》曰:汗者,血之余也。问曰:血之余,而汗白者何也?答曰:肺者,主皮毛也,肺色白也,故汗白也。

此本于阴阳五行,而有害于疾医之道也。疾医之道,殊乎亡也?职斯之由,可悲也哉!夫汗之白也,血之赤也。其所以然,不可得而知也。刃之所触,其创虽浅,血必出也。暑热之酷,衣被之浓,汗必出也。壹是皆历皮毛而出者,或为汗、或为血、故以不可知为不可知,置而不论,唯其毒所在而致治焉,斯疾医之道也。后世之医者,以八味丸为补肾剂,何其妄也?张仲景曰:脚湿气上入,少腹不仁者,八味丸主之;又曰:小便不利者;又曰:转胞病,利小便则愈;又曰: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壹是皆以利小便为其功。书云:学于古训乃有获。呜呼!学于古训,斯有获药功矣。

品 考地黄 本邦处处出焉。其出和州者最多,而与出汉土者无异也,充实为佳。藏器曰:《本经》不言生干蒸干。《别录》云:生地黄者,乃新掘鲜者是也;李时珍曰:熟地黄,乃后人复蒸晒者,诸家本草,皆谓干地黄为熟地黄。而今本邦药铺,以干地黄为生地黄,非也。干者,燥干之谓,如干姜是也。生者,新鲜之名,如生姜是也。故古人言生地黄,则必言汁,言之顺也,岂有干而有汁者哉?仲景氏之所用,生干二品而已。其熟云者,后世之为也,不可用矣。

卷中

葶苈

主治水病也,旁治肺痈结胸。

考 证葶苈大枣汤证曰:肺痈、胸满胀、一身面目浮肿。

以上一方,葶苈捣丸如弹丸大。

大陷胸丸证曰:结胸。

以上一方,葶苈半升。

己椒苈黄丸证曰:肠间有水气。

以上一方,葶苈一两。

大陷胸丸,则水利而疾愈,然则葶苈之治水也明矣。

互 考或问曰:葶苈大枣汤、桔梗汤、桔梗白散,同治肺痈,而异其方,何也?为则答曰:用桔梗之证,浊唾腥臭,久久吐脓者也。用葶苈之证,浮肿清涕,咳逆喘鸣者也。故因其见证而处方,不为病名所绊,斯为得也。

《淮南子》曰:葶苈愈胀。为则按:胀是水病也。

品 考葶苈 有甜苦二种。而甜者不中用焉,本邦未出苦葶苈也。或曰:关以东间有之。

卷中

大黄

主通利结毒也,故能治胸满、腹满、腹痛。及便闭、小便不利,旁治发黄、瘀血、肿脓。

考 证大陷胸汤证曰: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

以上一方,大黄六两。

小承气汤证曰:腹微满、大便不通。

浓朴三物汤证曰:痛而闭者。

大黄甘遂汤证曰: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

大承气汤证曰:腹满痛者。

大黄硝石汤证曰:黄胆、腹满、小便不利。

桃核承气汤证曰:少腹急结。

大黄牡丹汤证曰:少腹肿痞。

大黄甘草汤,证不具也。

调胃承气汤证曰:腹胀满。又曰:大便不通。

以上九方,大黄皆四两。

大黄附子汤证曰:胁下偏痛。

抵当汤证曰:少腹硬满。

大黄黄连泻心汤证曰:心下痞、按之濡。

桂枝加大黄汤证曰:大实痛。

以上四方,大黄或三两、或二两、一两。而亦四两之例。

上历观此诸方。张仲景氏用大黄者,特以利毒而已。故各陪其主药,而不单用焉。合浓朴、枳实,则治胸腹满。合黄连,则治心下痞。合甘遂、阿胶,则治水与血。合水蛭、虻虫、桃仁,则治瘀血。合黄柏、栀子,则治发黄。合甘草,则治急迫。合芒硝,则治坚块也。学者审诸,仲景方中用大黄者,不止于兹,而以其用之之征,显然着明于兹,故不复游赘也。

辨 误世医之畏大黄也,不啻如蛇蝎。其言曰:凡用大黄者,虽病则治乎损内而死。切问而无其人,此承本草之讹而吠声者也,非耶!仲景氏用下剂,其亦多矣。可见大黄,攻毒之干莫也。今也畏其利,而用铅刀,宜哉不能断沉 也。虽大下之后,仲景氏未尝补也,亦可以见损内之说妄矣。凡药剂之投,拔病之未及以断其根,则病毒之动,而未能爽快,仍贯其剂也。

毒去而后爽快,虽千万人亦同。世医素畏下剂,故遽见其毒未去也,以为元气虚损,岂不亦妄哉?品 考大黄 汉土产,有两品,黄色而润实者为良,所谓锦纹大黄也,本邦近者有称汉种大黄者也

卷中

大戟

主利水也,旁治掣痛咳烦。

考 证十枣汤证曰:引胁下痛。又曰:咳烦。

互 考淮南子曰:大戟去水。

品 考大戟 汉产有两品,绵大戟为良也,本邦之产,其效较劣。

卷中

甘遂

主利水也,旁治掣痛咳烦、短气、小便难、心下满。

考 证十枣汤证曰:引胸下痛、干呕、短气。又曰:咳烦。

大黄甘遂汤证曰:小便微难。

甘遂半夏汤证曰:虽利、心下续坚满。

大陷胸汤证曰:短气躁烦。又曰:心下满而硬痛。

以上四方,其用甘遂,或三枚,或二两,或一钱也。

为则按:芫花、大戟、甘遂,同是利水,而甘遂之效最胜矣。

品 考甘遂 汉产为胜,本邦所产,其效较劣。

卷中

附子

主逐水也;故能治恶寒、身体四肢及骨节疼痛,或沉重,或不仁,或厥冷,而旁治腹痛、失精、下利。

考 证大乌头煎证曰:绕脐痛,若发,则自出汗、手足厥冷。

乌头汤证曰:历节疼痛、不可屈伸。

乌头桂枝汤证曰: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

以上三方,乌头皆五枚而为君药也。

桂枝附子汤证曰:身体疼痛、不能自转侧。

桂枝附子去桂加术汤证曰:前证而小便不利。

大黄附子汤证曰:胁下偏痛。

天雄散,证阙。(说在术部)

以上四方,附子皆三枚。

桂枝甘草附子汤证曰:疼烦不得伸屈。

附子汤证曰:背恶寒。又曰: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

以上二方,附子皆二枚。

四逆汤证曰: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又曰:手足厥冷。

真武汤证曰:腹痛。又曰: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

桂枝加附子汤证曰:四肢微急、难以伸屈。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曰:恶寒。

附子粳米汤证曰:切痛。

麻黄附子甘草汤,证不具也。(说在麻黄部)

麻黄附子细辛汤,证不具也。(说在细辛部)

附子泻心汤证曰:恶寒。

桂姜草枣黄辛附汤,证不具也。(说在术部)

以上九方,附子皆一枚。

上历观此诸方,其证一是皆水病也。桂枝附子去桂加术汤条曰: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乌头桂枝汤条曰:初服二合,不知,即服三合,又不知,复加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也。此二者,言附子逐水瞑眩之状也。凡附子中病,则无不瞑眩。甚者脉绝色变,如死人状。

顷互 考凡附子、大戟、甘遂之类,同逐水气。而其用之也,随毒所在。附子主水气,而骨节及身体桂枝加附子汤,附子一枚。桂枝附子汤,附子三枚。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用附子一枚。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者,用附子三枚。随其痛剧,易附子亦有多少。则附子之功,可得而知也。

《本草纲目》曰:天雄散,治失精。其说曰:暖水脏益精,误矣。仲景以天雄逐水耳。

精也辨 误《本草纲目》曰:附子性大热。又云:大温。夫味之辛酸苦甘咸,食而可知也。性之寒热温凉,尝而不可知也。以不可知也为知,一测诸臆,其说纷纷,吾孰适从。夫仲景用附子以逐水为主,而不拘热之有无也。若麻黄附子细辛汤、大黄附子汤,其证岂得谓之无热乎?学人察诸。

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有是哉?今所谓中风者,非古所谓中风也。仲景氏曰:头痛发热、恶风有汗者,名曰中风。今所谓中风,则肢体不遂者而其说 于《金匮要略》及《千金效也,而设一论。更建曰:类中风。盖类也者,类似也。而《金匮》、《千金》之所谓中风,岂类《伤寒论》之所谓中风乎?不类也,宜其不得其治也。为则朝夕苦思,参考仲景氏之方,今所谓中风者,身体疼痛不仁,而往往附子之证也,今举一二而征焉。乌头桂枝汤证曰:手足不仁、身疼痛也。去桂加术汤证曰: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桂枝加附子汤证曰:四肢微急、难以屈伸。今有此证而用此方,无一不中。中则瞑眩,疾乃瘳。吾故曰:今所谓中风者,非古所谓中风。而仲景氏用附子剂者也,不可不知矣。

品 考附子 今用本邦之乌头也。出于奥州南部津轻松前者,是为上品。今汉客来鬻者,盐藏而非自然之物也,其功能不与古人所论同也。李时珍曰:及一两者难得,但得半两以上者皆良。今汉客来鬻者,大及二两,小不下半两。本邦之乌头,与时珍所说,其轻重只同;而其效与古人之所用,亦只同也。于是乎吾不用彼而用此也。《博物志》曰:乌头、附子、天雄,一物也。《广雅》曰:奚毒附子也。一年为侧子,二年为乌喙,三年为附子,四年为乌头,五年为天雄。为则按:其效皆同,而后世辨别之不可从矣。锉用。

卷中

半夏

主治痰饮呕吐也。旁治心痛、逆满、咽中痛、咳悸、腹中雷鸣。

考 证大半夏汤证曰:呕吐。

以上一方,半夏二升。

小半夏汤证曰:呕吐、谷不得下。

小半夏加茯苓汤证曰:呕吐。又云:眩悸。

半夏浓朴汤证曰:咽中如有炙脔。

以上三方,半夏皆一升。

半夏泻心汤证曰:呕而肠鸣。

生姜泻心汤证曰:胁下有水气、腹中雷呜。

甘草泻心汤证曰:腹中雷鸣。又云:干呕。

小柴胡汤证曰:呕。又云:咳。又云:心下悸。

大柴胡汤证曰:呕不止。

小青龙汤证曰: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又曰:吐涎沫。

葛根加半夏汤证曰:呕。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证曰:干呕。

越婢加半夏汤证曰:咳。

苓甘姜味辛夏汤证曰:呕。

栝蒌薤白半夏汤证曰:心痛。

黄连汤证曰:欲呕吐。

附子粳米汤证曰:腹中雷鸣。又云:逆满呕吐。

小陷胸汤证曰: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

以上十四方,半夏皆半升。

半夏苦酒汤证曰:咽中伤生疮。

甘遂半夏汤证曰:心下续坚满。

以上二方,半夏十四枚,或十二枚,近半升。

半夏散证曰:咽中痛。

半夏干姜散证曰:干呕吐逆、吐涎沫。

半夏麻黄丸证曰:心下悸。

以上三方,半夏诸药等分。

上历观此诸方,半夏主治痰饮呕吐也明矣;其余诸证,呕而有痰者,一是皆半夏治焉。

互 考呕者,生姜主之。呕而有痰者,半夏主之。

小半夏汤、五苓散,其所治大同而小异。小半夏汤治呕吐有痰饮者,五苓散治呕吐而小便不利也。

大半夏汤证,其载《金匮要略》者,盖非古也。今从《外台秘要》之文。

辨 误余尝读《本草纲目》半夏条曰:孕妇忌半夏,为其燥津液也;不思之甚矣。古语有之曰:有不得用其药。悲夫!夫妊娠者,人为而天赋也,故仲景氏无有养胎之药。娩身之后亦然。故方其有疾而药也,不建禁忌。故妊娠呕吐不止者,仲景氏用干姜人参半夏丸。余亦尝治孕妇留饮掣痛者,与十枣汤数剂,及期而娩,母子不害也。古语所谓有故无损者,诚然诚然,孕妇忌半夏,徒虚语耳。

品 考半夏 和、汉无别。锉用焉。世医姜汁掣之。此因本草入毒草部。而恐畏其毒,遂杀其能者

卷中

芫花

主逐水也。旁治咳掣痛。

考 证十枣汤证曰:引胁下痛。又曰:咳。

张仲景氏用芫花,莫过于十枣汤也。为则试服芫花一味,必大泻水。则其逐水也明矣。

辨 误本草芫花条。慎微曰:《三国志》云:魏初平中,有青牛先生常服芫花,年百余岁,常如五六十。时珍曰:芫花乃下品毒物,岂堪久服,此方外迂怪之言,不足信也。为则曰:方外迂怪之说,固无论于疾医之道也。下品毒物,岂堪久服,时珍过矣!时珍过矣!有病毒而毒药以攻之,岂不堪久服邪?学人勿眩焉。

品 考芫花 汉产为良。本邦亦出焉。本邦所产,今之所鬻者,颇多伪也,不可不正矣。本邦俗称志计武志,是真芫花也。

卷中

五味子

主治咳而冒者也。

考 证小青龙汤证曰:咳。

苓桂五味甘草汤证曰:时复冒。

以上二方,五味子皆半升。

上观此二方。则五味子所主治也,咳而冒者明矣。

互 考五味子、泽泻,皆主治冒者,而有其别。五味子治咳而冒者,泽泻治眩而冒者也。

辨 误余尝读本草,有五味子收肺补肾之言,是非疾医之言也。原其为说,由五脏生克而来也。

夫品 考五味子 朝鲜之产,是为上品,汉次之。本邦之产,其品稍劣,锉用。

卷中

栝蒌实

主治胸痹也,旁治痰饮。

考 证小陷胸汤证曰:结胸。

栝蒌薤白白酒汤证曰:胸痹、喘息咳唾。

栝蒌薤白半夏汤证曰:胸痹、不得卧。

枳实薤白桂枝汤证曰:胸痹。

以上四方,栝蒌实皆一枚。

上历观诸方。其治胸痹及痰饮也明矣;所谓胸痹者,胸膈痞塞是也。

互 考枳实薤白桂枝汤条曰:胸痹云云。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金匮要略》,往喘息咳唾,则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胸痹而心下痞硬,则人参汤主之。此所以不可相代也,学人思诸。

品 考栝蒌实 颂曰:其形有正圆者,有锐而长者,功用皆同。今用世所谓玉章者,李时珍曰:栝

卷中

葛根

主治项背强也。旁治喘而汗出。

考 证葛根黄连黄芩汤证曰:喘而汗出。(说在互考中)

以上一方,葛根半斤。

葛根汤证曰:项背强。

葛根加半夏汤,证不具也。(说在互考中)

桂枝加葛根汤证曰:项背强。

以上三方,葛根皆四两。

为则曰:葛根主治项背强急也。葛根汤及桂枝加葛根汤,皆足以征焉。

互 考葛根黄连黄芩汤,其用葛根最多,而无项背强急之证,盖阙文也。施诸下利喘而汗出者,终葛根加半夏汤条曰:太阳与阳明合病,此须疾医之言也,不取焉。葛根汤证而呕者,此方即主之也。

品 考葛根 和、汉无异种。药铺所谓生干者,是为良也。锉用。

卷中

防己

主治水也。

考 证木防己汤证曰:支饮。

防己茯苓汤证曰:四肢肿。

防己黄 汤证曰:身重。又曰:肿及阴。

以上三方,防己皆四两。

己椒苈黄丸证曰:肠间有水气。

以上一方,防己一两。

上历观此诸方,其治水也明矣,未见施诸他证者也。

互 考木防己汤,人参为君,故治心下痞坚而有水者。防己茯苓汤,茯苓为君,故治四肢聂聂动而水肿者。防己黄 汤,黄 为君,故治身重汗出而水肿者。仲景氏用防己,未见以为君药者也,而其治水也的然明矣。

品 考防己 有汉木二种。余家用所谓汉防己者也。为则按:木防己,出汉中者,谓之汉防己,譬如汉术辽五味子也。后世岐而二之,其茎谓之木防己,可谓误矣。余试用所谓木防己者,终无寸效。而所谓汉防己者,能治水也,于是断乎用之。陶弘景曰:大而青白色虚软者好,墨点木强者不佳。李当之曰:其茎如葛蔓延,其根外白内黄,如桔梗,内有黑纹,如车辐解者良。颂曰:汉中出者,破之文作车辐解,黄实而香,茎梗甚嫩、苗叶小类牵牛。折其茎,一头吹之,气从中贯,如木通然。它处者青白虚软,又有腥气,皮皱,上有丁足子,名木防己。苏恭曰:木防己,不任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