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论
夫痈疽疔毒。瘰 瘤疖其名甚多。故余总谓疮疡是也。然各有形。其形不同。其苦不一。十四经络部位之高下。血气之多少。症之善恶。疮之大小浅深。腑脏之源。感之轻重所发也。故有阴有阳。
有表有里。有标有本之异也。经云。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又云。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是也。然形大而浮者。痈也。乃六腑积毒之所生。初起有头。一如 。白色焦枯。触之痛应心者。疽也。肿浮根小。至大不过二三寸者。疖也。至于疔者。形有二十三种。余今分为三十四种。其形小顶如钉 。故名之。如有红丝直皈于心。当刺其头。泻去毒血。 入蟾酥等药。不刺则皈心必死矣。然痈疖初则宜灸。谓其气本浮。令其气血通达畅快矣。痈则易疗。而将息难瘥迟。疽则难医。易得痊。
宜烙不宜灸。诸疮之中。惟有疔疮发背最凶。须明五善七恶之理。当察其前论。篇篇有味。卷卷出奇。
虽云疮科。古之未竭其奥。未尽其传。余虽不敏。详之至微其理。大至痈疽。小至于痤痱。无不选其精秘。然方法无不择其良验。故云之外科启玄。又图之形症。鸣之经络。施之治法。后学人可一览而即为上志矣。
脑发
脑发 此痈发于巅顶之上泥丸宫穴。系足太阳膀胱经。兼与督脉相并而作。其经多血少气。状如火燎。
浆炮大如钱。形色似葡萄。头若有蜂儿米粒大。四围坚硬。色赤者可治。血闷乱神不定者死。如八日有脓可刺者生。
脑后发
脑后发 此痈亦是足太阳膀胱经。兼督脉阳维脉所作。多血少气。在玉枕二穴风府穴端。痛痒不一。善恶兼现。在表者汗之。里者疏之。当详前法治之。
耳后发
耳后发 此疮乃手少阳三焦经毒之所。发于耳后角孙颅息二穴之上下。及左右耳畔。是经多气少血。凡有疮难得愈者。甚则连耳聋嗌肿颊痛。手小指次指肩肘俱痛。治当消风抑火。内疏内托。随症治之。
右鬓发
右鬓发 此疮发于右鬓。乃足阳明胃经。多气多血。在头维穴下关穴二穴上下。初起如疖子大。次后渐大。
四围黄赤。坚如石。有脓肿。上似猪皮鬃眼睡中。谵语恍惚。吐逆鲜血。流入四肢。万无一生。
左鬓发
左鬓发 此疮发于左鬓。如右鬓经穴相同无异。大抵毒瓦斯相结于右。即足阳明经。右边经络内。毒结气分。
左属血分。用药时察之表里虚实。而再详左右气血之属而药之。无不神矣。
双鬓发
双鬓发 两鬓俱生名曰双发。其毒重于单发。若其毒势小于单。无恶症者生。如重者不治。
对口发
对口发 此疮生于脑后下。正对于前面口。是督脉经中。毒瓦斯结之。风府哑门二穴之次。其症最凶。如八九日中有脓可治。如毒势太凶。必有通喉落首之厄。若不早治。死不远矣。
两边发际发
两边发际发 天柱二穴是足太阳膀胱经。多血少气。或左或右。双发者更重。初发时宜急救之。如迟恐毒入脑。
邪热上攻。四畔赤肿硬。连于耳后。发寒热作脓。急宜托里。不然。流走于腰背间。再发恐难救也。
耳发
耳发 是足少阳胆经。其经多气少血。其疮发于悬厘主客二穴上下。五六日渐长蜂窝。皮紫 热。如火烧痛十日内刺之有脓者生。无脓出血。食不知味。精神不佳。二十四日必死不可救也。其左右亦同。
太阴发
太阴发 此疮发于瞳子 左右二穴相同。俱系足少阳胆经。多气少血。赤肿有脓知痛者生。宜托表。如大渴闷乱血出不止者。及青黑色不痛。作蛀孔。血尽出而无脓则死矣。
脸发
脸发 是足阳明胃经。多气少血。其疮发于四白巨 二穴。左右相同。似葡萄色。形渐大或生子母疮者八日死。分五善七恶多寡治之。在左者内托药中加当归二倍。在右者加三倍。妙在斯矣。
颐发
颐发 是足阳明胃经。多气少血。在颊车大迎二穴上下。左右相同。双发最凶。如肿痛不可忍者。八日可刺。脓汁出四畔软者生。如反硬。牙关紧。不能食。似蜂窠涓涓流黄水。十无一生。女人患此。主四五日死。
痼发
痼发 此疮发于手少阳三焦经。多气少血。在耳后下一寸三分。乃致命之所。如赤肿痛急。内托之。毒脓出肿散则安。不然连耳聋浑浑沌沌。喉嗌内肿痛。汗出连目 。颊及肩肘大痛。若不早治必死矣。
瘿瘤发
瘿瘤发 此疮发于脊之正中。近于大椎陶道身柱三穴之端。俱督脉之所络处。甚利害。急早托之。是阳脉之海。督领百脉。经云。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督脉不能统督之意。可见之凶症也。
胸发
胸发 此疮发于玉堂等穴。皆任脉之所络也。名阴脉之海。谓之人身中子午也。急早内托。恐毒瓦斯归心也。发于外者可治。如内发伤于膜者死。
额发
额发 此疮发于额上曲差穴下。攒竹二穴。俱足太阳经。多血少气。初发头痛憎寒。项似拔。腰如折。
赤肿。急汗之。以托表为先。次看虚实。而为之区处。
蜂窝发
蜂窝发 此疮发于或中等穴。是足少阴肾经之穴。其经多气少血。如蜂窝发在胸乳间。或左或右。或双发者。因心热甚急。用内疏心火之药治之。其症心悬若饥。饥不欲食。舌干咽肿。如不早治。毒皈于心。
不能生矣。
瘭疽发
瘭疽发 此疮发于背后两旁。是足太阳经等穴。其经多血少气。脊中穴是督脉之经。初发如豆。小者如梅李大。黑白色不定。疹痛应心。四畔如牛唇。四十岁以前可治。以后者恐衰弱难痊。其在左右亦相同也。
体疽发
体疽发 此疮发于足太阳经。多血少气。上至肺俞。下至肝俞等五穴。左右相同。八日可刺。如不溃。二十日死。或初发时肿上如椒子者死。
蜂窝向上发
蜂窝向上发 此疮发于背。是督脉兼太阳经。多血少气。最不宜头向上。名曰反症。最凶。若赤肿痛。无七恶者可治。如无脓痰发者。及有串流于肩膊者。决不疗也。入膜者不治。凡头开不住。不论向上向下。
宜收毒散枯之。
蜂窝向下发
蜂窝向下发 此疮头向下发者少顺。亦不宜侵展速快。须仔细用药托补。恐毒归心。穿膜无串有脓。知痛能食者可治。如不食无脓脉弱者死。
蜂窝两头发
蜂窝两头发 此疮头上下开发者最急。是督脉足太阳经。毒发脊中两头小。四边散肿。因浓味所致也。气食相关。合阴虚以成蜂窝者。言其多五七十不止也。莲子者。言其头少不过一二十也。凡疮口阔大展开者。
急托补之。
两胁双发
两胁双发 此疮发于胁。或左或右。或两胁双发者。皆足厥阴肝经期门及章门穴。是经多血少气。或上至渊腋辄筋二穴。属足少阳胆经。多气少血。因气虚而得。须大补阴治之。不可热剂。恐伤骨膜。慎之。
对心发
对心发 此疮发于背。对于心。是督脉之经。毒发于筋缩之穴。乃因心火亢极而生。急降心火。溃脓赤黄肿无串者可治。如串流他处。脓稀青黑者大渴谵语。肉死膜穿者不治。
莲子发
莲子发 此疮名莲子者。比蜂窝头少之称也。不过一二十头。故名之。亦足太阳经。督脉之部位。大要去心火敷药截之。不令毒攻心。如通背肿者不救。宜打火针三四下为妙。米醋调南星草乌木别贝母末敷之。
阴发背
阴发背 此疮发于背。不慎房事。及庸医用凉药敷服。致使血凝气聚。不散。败坏腐臭。阴黑肌死。以致不救。急用玉龙膏敷之。内托大补汤中加附子桂姜回阳。令血溶气开。肌肉复生之妙。
散走流注发
散走流注发 此疮发于背。流串于四肢者。又毒兼风热之甚也。又名母子发。是足太阳经。风热所生。因邪甚逆传于脾。脾主四肢。流于臀臂。亦能至于手足。必死矣。急宜疏风退热。气自息也。
环项发
环项发 此疮发于项一周遭。名曰环项发。又名落头痈。先看何处肿起。如从后天柱穴起即足太阳兼督脉哑门下。作寒热拘倦。闷乱恐怖。不食。如连前项俱肿。乃毒流入足少阳阳明。连耳肿分经势治之。
不瘥者死。
左搭肩发
左搭肩发 此疮发于肩背者。乃手足太阳经。俱多血少气。如在膈俞穴魂门穴。有疮无串者易治。有串者难安。凡有右搭肩左必有串。亦有双搭肩者更重。当观善恶。托里疏下。妙亦在临症之权衡耳。
肾俞发
肾俞发 此疮发于肾俞穴畔者。皆因服金石热药及膏粱浓味得之。内伤肾膜。外则发此。急宜补肾药。内兼托里。解散疮毒。加敷贴之药为妙。切忌房事气怒。须百日平复。若犯之。决不可治矣。
膀胱俞发
膀胱俞发 此疮发于膀胱俞中膂内俞。多气少血。初起时发热 肿。百节疼痛。昏沉不知人事。出脓者可治。
如出血水不收口者。须内托补妙。不然难愈也。
手背发
手背发 此疮发于手背中渚液门二穴。系手少阳经。多气少血。初起时令人憎寒发热。或作呕及作痒痛。
有五善七恶。内详照篇论治之。
足背发
足背发 此疮发于足背。衡阳陷谷二穴。乃足阳明胃经。多血多气。初发时令人发热作呕。痛痒麻木。俱照前篇中可灸之可托之。以平为善也。
肾阴发
肾阴发 此疮发于肾囊。一名悬痈。又名囊痈。乃冲任脉所会之处。发者言大也比痈更大也。况胞乃空囊之处。气血凝聚。能作肿大也。亦有胞腐了止存睾丸亦不死。亦有俱腐落而不死者也。
对脐发
对脐发 此疮发于背下命门穴。与脐相对。故名之。是督脉之经。毒发也痛甚者可刺黄白稠脓者生。出血水及清稀水。心神恍惚。睡中见鬼谵语。大发渴者死。善于调摄。勿犯禁忌者亦可得生。
癌发
癌发 此疮发于神道灵台二穴。乃督脉兼膀胱经。多血少气。初起时不作寒热疼痛。紫黑色不破。里面先自黑烂。二十岁以后。不慎房事。积热所生。四十岁以上血亏气衰。浓味过多。所生十全一二。皮黑者难治必死。
明发背后序六要法
凡人之生发背者。皆足太阳膀胱。多血少气。兼督脉之经。初起时中间必有白点。四边肿赤。渐次胤开。大如盘盘。周遭生饭浆小疮。如粟米大。作寒壮热。浑身拘急。当以脉辨之。浮沉虚实表里。
外以艾灸计身年数。以截其毒。不致败坏。戒气怒。禁酒肉。忌房事。如脓稠者元气实。脓清者元气虚也。黄赤者顺也。黑腐者逆也。开阔展大者毒甚也。当明其经络。血气多少。补接虚怯。毒热太甚。
当泄其热。有脓。急刺不可迟。迟则腐去好肉。最怕串肿流入四肢一也。肿硬如石者二也。昏愦不食三也。穿膜黑腐四也。渴甚者五也。内罨不发者六也。如治发背。必须知此六要。此古人之秘诀。余录晓之。恐后人不及知也。故以胸背胁肋乳及头项腰腿脐腹总言发也。发者言其大也。余非好异。特别其轻重耳。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