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望诊遵经 » 望诊遵经全文在线阅读

《望诊遵经》卷上

关灯直达底部

诊法常以平旦

灵素谈医妙入神。穷源探本在清晨。时平可辨邪和正。法定能分假与真。有疾音容俱转变。无 色脉自调匀。常经万世皆师范。诊视须当永奉遵。原夫昧爽方兴。天道之阴阳中正。黎明甫启。人身之志气清灵。

观形以验温凉。平能合度。察色而瞻动静。法不离经。斯时也。九候无差。五音悉准。有过易窥。有偏易诊。辨三因之虚实。气色分明。察五脏之盛衰。精神平允。见微知着。固能判断吉凶。原始反终。更足周知生殒。盖观日以揣摩。亦援天而指引。由是参病情。稽诊法。指下融通。心中浃洽。脉息共形容合论。推究无穷。声音与气色交参。变通不乏。譬若权衡正直。观俯仰而较锱铢。亦如尺度均同。计毫厘以分阔狭。况乎因人矩。候气平章。不似日中之温暖。不同夜半之清凉。营卫会于脉口。气色见于明堂。有证皆显。无隐弗彰。经络均匀。按法真堪处变。规模宏远。持平可以为常。尔乃观其所由。视其所以。或端本以澄源。或因此而识彼。寒多热少。分脏腑之盈亏。暮重朝轻。析阴阳之表里。故察人情。观日晷。时行则行。时止则止。即从权而诊视。不执其经。然触类以引伸。难逾厥旨。若夫金乌返照。玉兔腾精。病因时而进退。气随日以流行。有平脉时脉。有正声变声。诊或违夫昼夜。治即昧于重轻。是则望闻问切之方。皆失其正。补泻迎随之法。不得其平。于是圣人。著作内经。申明平旦。合四诊而同观。会三才以参看。有为有守。广宇内之栽培。无党无偏。

协时中之条贯。是以德迈羲农。功高霄汉。宜其达四海以讴歌。历千秋而灿烂。不然。何以为医学之范围。

妙化育而参赞。

望色常宜定静

平明诊法已敷陈。望色还须气息匀。更待伊芳人心志定。聆音察理论精神。扶持当缓缓。言语莫频频。坐卧情和洽。寒温服适均。医家看视宜恬静。邻里瞻观慢博询。休谈长与短。应辨假和真。成败所关。死生攸寄。

脉息岂无隐微。声音亦有同异。神凝志一。始能融会贯通。理明义精。方可引伸触类。脏腑之情蕴奥。安可粗心。气色之道精深。不容率意。若乃晨昏昧昧。楼阁葱茏。或敷脂粉兮。污其颜色。或居帷幔兮。蔽其形容。

慢言三折其肱。揣摩弗确。即使十全之技。看视无从。却愁仓卒又持灯。尤恐奔波多乱目。俗医治病。还道这气色朦胧。无甚差错。咦。纵然仿佛分虚实。只在依稀想像中。

明堂周身部位

欲观气色。先识明堂。欲察明堂。先知部位。首面上于阙庭。王宫在于下极。五脏次于中央。六腑挟其两侧。

灵枢曰。庭者。首面也。阙上者。咽喉也。阙中者。肺也。下极者。心也。直下者。肝也。肝左者。胆也。下者。脾也。

方下者。胃也。中央者。大肠也。挟大肠者。肾也。当肾者。脐也。面王以上者。小肠也。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

颧者。肩也。颧后者。臂也。臂下者。手也。目内 上者。膺乳也。挟绳而上者。背也。循牙车以下者。股也。中央者。

膝也。膝以下者。胫也。当胫以下者。足也。巨分者。股里也。巨屈者。膝膑也。此五脏六腑肢节之部也。男女异位。

男子色在面王。为小腹痛。下为卵痛。其圜直为茎痛。高为本。下为首。狐疝 阴之属也。女子在面王。为膀胱子处之病。散为痛。抟为聚。方圆左右。各如其色形。其随而下至胝为淫。有润如膏状。为暴食不洁。左为左。

右为右。其色有邪。聚散而不端。面色所指者也。此面王之部。男女之分也。所谓明堂者。鼻也。庭者。颜也。阙者。眉间也。面王者。鼻准也。下极者。阙庭之下。两目之中也。颊外谓之绳。膝盖谓之膑。口旁大纹为巨分。颊下曲骨为巨屈也。色之见于明堂。犹脉之出于气口也。气口者。血脉之大会。明堂者。呼吸之宗气也。气口明堂。其义一也。

明堂六部提纲

明堂望法。有五脏之分。有六部之辨。六部者。中央脏腑之部为内。四旁肢节之部为外。横分之为上下。竖分之为左右也。以内外言之。色见于内部者。其病在内。色见于外部者。其病在外。色从外部走内部者。其病自外走内。色从内部走外部者。其病自内走外。内者重。外者轻。从内走外者。脏传腑。腑传表。由重而轻也。从外走内者。表传腑。腑传脏。由轻而重也。此内外之辨也。以上下言之。色见于上部者。其病在上。色见于下部者。其病在下。色从下部走上部者。其病自下走上。色从上部走下部者。其病自上走下。上为阳。下为阴。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不行极而上。阳病自上走下为重。自下走上为轻。阴病自下走上为重。

自上走下为轻。此上下之辨也。以左右言之。色见于左部者。其病在左。色见于右部者。其病在右。色从右部走左部者。其病自右走左。色从左部走右部者。其病自左走右。左为阳。右为阴。男子左为逆。右为从。女子右为逆。左为从。男子自左走右为从。自右走左为逆。女子自右走左为从。自左走右为逆。此左右之辨也。由是而五色交错。六部合参。则又各有行走。各有逆从。是必察其色之所起。辨其色之所向。以推其顺逆。而断其吉凶焉。然其色之行走。于意云何。盖其色上锐者。其行上向。其色下锐者。其行下向。在左右如法。而内外亦然矣。此六部之提纲也。岐伯曰。脏腑之在中也。各以次舍。左右上下。各如其度也。其斯之谓欤。

面貌分应脏腑

既察明堂之部位。当观面貌之部位。盖内经望法。有因明堂而分者。有因面貌而分者。何则。脏腑经络相通。表里上下相贯。血气周流。无有间断。以故气色见于明堂。即以明堂分脏腑。气色见于面貌。即以面貌分脏腑。刺热篇曰。肝热病者。左颊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此热病之脏部也。热病从所部而起者。至期而已。言至其气正之时日而愈也。推而论之。则热病之死生间甚。时日之王相休囚。皆可按法而究焉。然又言少阳之脉色荣颊前。太阳之脉色荣颧骨。则是以颊前为少阳之部。以颧骨为太阳之部矣。其曰。荣未交者。是病未传也。则荣已交者。是病已传也。视其交于何部。而断其传于何经也。设或色见少阳之部。诊得少阴之脉。或色见太阳之部。诊得厥阴之脉。

此为阴阳争见。表里皆病。所谓两感者是已。不言阳明者。缺文也。夫阳明之脉起于鼻。络于目。交 中。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故其为病也。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如经云。面热者。

足阳明病。仲景云。阳明病。面合赤色。是皆可为阳明之诊也。更有腹胁膈之分焉。所谓颊下逆颧为大瘕。

下牙车为腹满。颧后为胁痛。颊上者。膈上也。此皆部位之分。病色之辨也。皮肉血气筋骨。亦各有分部焉。

灵枢曰。色起两眉薄泽者。病在皮。唇色青黄赤白黑者。病在肉。营气濡然者。病在血气。目色青黄赤白黑者。病在筋。耳焦枯受尘垢者。病在骨。盖以五脏之属。分五形之部也。若夫风病之诊又不同。心风诊在口。

其色赤。肝风诊在目下。其色青。肺风诊在眉上。其色白。脾风诊在鼻上。其色黄。肾风诊在肌上。其色黑。凡若此者。务须沉潜反复。融会贯通。病虽变出多端。医者常若可见。庶乎其不瘥矣。至于幼科五脏之部。痘科八卦之位。

盖因内经诸法。隐其文。彰其义耳。能精乎此。亦可触类旁通矣。(肌上之肌。高士宗作HT 。HT 、颊肉也。宜从之。)

五官分应五脏

既知面貌分五脏。当知五官分五脏。何则。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淫生六疾。故周礼疾医。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以五气五声五色 其死生。两之以九窍之变。参之以九脏之动。是以内经望法。以五色分五行。以五官分五脏。于是乎诊于面。则面有五脏之分。诊于窍。则窍有五脏之别。盖无往而非五脏之所属。亦无往而非五行之所属也。且五官者。五脏之阅也。经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出空窍。其精阳气上出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

其浊气出于味。走唇舌而为味。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肾之官也。故肺病者。喘息鼻张。肝病者。 青。脾病者。唇黄。心病者。舌卷短颧赤。肾病者。颧与颜黑。释之者曰。

鼻白。肺病也。色深白喘而胸满者。邪实也。色浅白喘而不满者。正虚也。目 青。肝病也。色深青者。邪实也。

色浅青者。正虚也。唇黄。脾病也。色深黄者。邪实也。浅黄者。正虚也。舌赤卷短。心病也。色深赤焦卷者。邪实也。色浅红滋短者。正虚也。耳黑。肾病也。色深黑者。邪实也。色浅黑者。正虚也。盖以浅淡为虚。深浓为实。因五官以分五脏也。然五官之分。有视形容之法焉。有观气色之法焉。或因形容分五脏。或因气色分五脏。

则又各有提纲。各有条目。详述于后。可以参观。所谓耳目不违心。结诸心形诸色也。夫形色之理。阴阳之道也。阴阳也者。合之。则脏腑经络。具一阴阳也。分之。则耳目口鼻。各一阴阳也。身体之大。毫发之微。莫不有形色之理焉。莫不有阴阳之道焉。邵子所谓物物具一太极者。可不引之相发明哉。

五色分应五脏

既知五官分五脏。当知五色分五脏。盖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故经云。

以五色命脏。青为肝。赤为心。黄为脾。白为肺。黑为肾。肝合筋。心合脉。脾合肉。肺合皮。肾合骨。故青病在筋。

赤病在脉。黄病在肉。白病在皮。黑病在骨。盖以色应脏。以脏合形也。然或察部以言脏。或察色以言脏。亦犹诊脉之法。或以气口寸关尺分五脏。或以弦钩代毛石分五脏。夫弦钩代毛石者。五脏之气。见于血脉也。青赤黄白黑者。五脏之气。见于气色也。五脏之气。见于气色。因以气色分五脏。五脏之气。见于明堂。因以明堂分五脏。此活法也。亦定法也。至若以气色分脏腑。则浮泽为外。病当属腑。沉浊为内。病当属脏。若更合气色部位分脏腑。则色见于脏部者。其色深浓。当为脏气有余之病。其色浅淡。当为脏气不足之病。

见于腑部者。其色深浓。当为腑气有余之病。其色浅淡。当为腑气不足之病。故以阴阳言。则脏阴也。腑阳也。色见诸阴者。脏病也。见诸阳者。腑病也。察其何部何色。而断其何脏何腑也。举凡皮肉血脉筋骨。亦以气色部位分之。矧气色有阴阳。部位有阴阳。脏腑病症。又各有阴阳。参而伍之。错而综之。可以象求。难以数推矣。

相气十法提纲

大凡望诊。先分部位。后观气色。欲识五色之精微。当知十法之纲领。十法者。浮沉清浊微甚散抟泽夭是也。何谓浮沉。色显于皮肤间者。谓之浮。隐于皮肤内者。谓之沉。浮者。病在表。沉者。病在里。初浮而后沉者。

病自表而之里。初沉而后浮者。病自里而之表。此以浮沉分表里也。何谓清浊。清者清明。其色舒也。浊者浊暗。其色惨也。清者病在阳。浊者病在阴。自清而浊。阳病入阴。自浊而清。阴病转阳。此以清浊分阴阳也。

何谓微甚。色浅淡者谓之微。色深浓者谓之甚。微者正气虚。甚者邪气实。自微而甚。则先虚而后实。自甚而微。则先实而后虚。此以微甚分虚实也。何谓散抟。散者疏离。其色开也。抟者壅滞。其色闭也。散者病近将解。抟者病久渐聚。先抟而后散者。病虽久而将解。先散而后抟者。病虽近而渐聚。此以散抟分久近也。

何谓泽夭。气色滋润谓之泽。气色枯槁谓之夭。泽者主生。夭者主死。将夭而渐泽者。精神复盛。先泽而渐夭者。血气益衰。此以泽夭分成败也。盖十法者。辨其色之气也。五色者。辨其气之色也。气者色之变。色者气之常。气因色而其理始明。色因气而其义乃着。气也色也。分言之。则精微之道显。合观之。则病症之变彰。此气色之提纲也。经曰。相气不微。不知是非。属意弗去。乃知新故。其是之谓乎。

望法阴阳总纲

明堂察色。以脏腑部位为体。以气色诊法为用。故分观之。可以识其常。合参之。可以通其变。然究其常变。

而原其始终。要不离乎阴阳之旨。盖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故以五色分言之。青属少阳。旺于春。赤属太阳。旺于夏。白属少阴。旺于秋。黑属太阴。旺于冬。黄属中央土。寄于四季。旺于长夏。以六部分言之。外者上者左者皆为阳。内者下者右者皆为阴。以十法分言之。

浮清甚散泽为阳。沉浊微抟夭为阴。于是乎气色兼见。部位互考。则阴阳相错。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此阴阳之总纲也。顾阴阳之道。阳清阴浊。阳升阴降。阳热阴寒。阳动阴静。阳外阴内。阳上阴下。阳左阴右。阳道实。阴道虚。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是以色见诸阳者易治。见诸阴者难疗。外感阴病见阳色者易治。阳病见阴色者难疗。内伤阳病见阴色者易治。阴病见阳色者难疗。凡此阴阳之理。既可合气色部位以相参。亦可合脏腑病症以相证者也。易传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内经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阴阳变化。一以贯之矣。

五色相应提纲

尝考内经望法。以为五色形于外。五脏应于内。犹根本之与枝叶也。色脉形肉。不得相失也。故有病必有色。内外相袭。如影随形。如鼓应桴。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五色之见。莫不相输应焉。何言之。肝属东方木。通于风气。在时为春。在窍为目。在志为怒。在变动为语。其藏魂。其脉弦。其声呼。其音角。其臭臊。其味酸。其液泣。其合筋。其荣爪。其腑胆。其日甲乙。其时寅卯。其经足厥阴。此青色之应也。心属南方火。通于暑气。在时为夏。在窍为舌。在志为喜。在变动为噫。其藏神。其主血。其声笑。其音征。其臭焦。其味苦。其液汗。

其合脉。其荣色。其腑小肠。其日丙丁。其时巳午。其经手少阴。其包络手心主。此赤色之应也。脾属中央土。

通于湿气。在时为长夏。在窍为口。在志为思。在变动为吞。其藏意。其脉缓。其声歌。其音宫。其臭香。其味甘。

其液涎。其合肉。其荣唇。其腑胃。其日戊己。其时辰戌丑未。其经足太阴。此黄色之应也。肺属西方金。通于燥气。在时为秋。在窍为鼻。在志为悲。在变动为咳。其藏魄。其主气。其脉毛。其声哭。其音商。其臭腥。其味辛。

其液涕。其合皮。其荣毛。其腑大肠。其日庚辛。其时申酉。其经手太阴。此白色之应也。肾属北方水。通于寒气。在时为冬。在窍为耳。在志为恐。在变动为欠。其藏志。其脉石。其声呻。其音羽。其臭腐。其味咸。其液唾。其合骨。其荣发。其腑三焦膀胱。其日壬癸。其时亥子。其经足少阴。此黑色之应也。色之应乎脏者。亦应其腑。

应乎腑者。亦应其经。但当分其部位之内外。察其气色之阴阳。五色之见。莫不相输应焉。顾应者。常也。不应者。变也。知其常变。则知其生克矣。知其生克。则知其逆从矣。五脏各有病证声色臭味。当与气口明堂相应焉。其太过不及。相生相克者。皆病也。从外知内。盖本乎此。

五色主病提纲

窃思经言。见其色。知其病。命曰明。非特明其色。且明其病也。亦非特明其色。明其病。且明其病之应乎色。

色之主乎病也。何以言之。肝色青。心色赤。脾色黄。肺色白。肾色黑。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KT KT 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行善 。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 足皆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

耳聋。嗌干。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此五脏之病证。五色之所主也。肝合胆。心合小肠。脾合胃。肺合大肠。肾合三焦膀胱。胆病者。寒热。善太息。口苦。呕宿汁。

心下澹澹。恐人将捕之。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时窘之后。当耳前热。若寒甚。若独肩上热甚。及手小指次指之间热。胃病者。腹 胀。胃脘当心而痛。上肢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大肠病者。肠中切痛。

而鸣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即泄。当脐而痛。不能久立。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水留即为胀。膀胱病者。小腹偏肿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肩上热。若脉陷及足小指外廉。及胫踝后皆热。此六腑之病证。五脏之所合也。析而言之。脏主里。腑主表。色之沉者病在里。色之浮者病在表。是脏腑表里之分也。脏为阴。腑为阳。色之浊者病在阴。色之清者病在阳。是脏腑阴阳之分也。脏有虚实。腑有虚实。色之浅淡者为虚。色之深浓者为实。是脏腑虚实之分也。如是而知脏腑之为病。气色之所主。亦可见其色知其病矣。然而有时相应。有时不相应。何也。盖脏腑有盛衰。气色有生克。太过则薄所胜而乘所不胜。其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灵枢曰。肾乘心。心先病。肾为应。色皆如是。是则一隅三反。亦可推测而知。此皆主病之提纲也。(善肌肉痿。千金肌作饥。甲乙作苦饥肌肉痿。)

部色主病提纲

既知气色之主病。当知部色之主病。夫而后可因部位气色之所主。以言脏腑经脉之所病。谨按灵枢经脉篇曰。肺手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 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臂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臂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为此诸病。大肠手阳明之脉。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 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

为此诸病。胃足阳明之脉。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呻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是为 厥。是主血所生病者。疟狂温淫。汗出鼽衄。口 唇胗。颈肿喉痹。大腹水肿。膝膑肿痛。循膺乳、气街、股伏兔、 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则胀满。为此诸病。

脾足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黄胆。不能卧。强立。股膝内肿厥。足大趾不用。为此诸病。心手少阴之脉。是动则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

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痛。为此诸病。小肠手太阳之脉。是动则病嗌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拔。 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 肘臂外后廉痛。为此诸病。膀胱足太阳之脉。是动则病冲头痛。

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 如结。 如裂。是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癫疾。头囟项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 脚皆痛。小指不用。为此诸病。肾足少阴之脉。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KT KT 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为骨厥。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心痛。黄胆。肠 。脊股内后廉痛。

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为此诸病。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是动则病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心中 大动。面赤目黄。喜笑不休。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为此诸病。三焦手少阳之脉。是动则病耳聋。浑浑 。嗌肿喉痹。是主气所生病者。目锐 痛。颊肿。耳后肩 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为此诸病。胆足少阳之脉。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有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为阳厥。是主骨所生病者。头痛颔痛。目锐 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侠瘿。汗出振寒。疟。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指次指不用。为此诸病。肝足厥阴之脉。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 疝。妇人少腹肿。甚则嗌干。面尘脱色。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飧泄。狐疝。遗溺。闭癃。

为此诸病。此皆经脉之病也。经脉十二。外络形骸。内通脏腑。故其为病。或见于形容。或见于气色。形容有部。气色有部。或因形容知其病。或因气色知其病。是皆主病之谓也。举痛论曰。五脏六腑。固尽有部。视其五色。黄赤为热。白为寒。青黑为痛。此所谓视而可见者也。夫明堂四体面貌五官。与夫经络之所行。形层之所属。固尽五脏六腑之部也。明察乎是。言病其庶几乎。

四时望法相参

凡观五色之殊。当审四时之变。经曰。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

气之内外。既因乎时。色之浮沉。当因乎气。故可以气之内外。而知其色之浮沉。亦可以色之浮沉。而知其气之内外。然浮沉若是。而气色何如。盖尝闻之。天有五行。分时化育。以成万物。春肝木旺。其色当青。若甚而浮清。是谓太过。病在外。微而沉浊。是谓不及。病在内。春以泽为本。春时色青。如以缟裹绀。曰平。青多泽少曰病。但青无泽如草滋曰死。夏心火旺。其色当赤。若甚而浮清。是谓太过。病在外。微而沉浊。是谓不及。

病在内。夏以泽为本。夏时色赤。如以缟裹朱。曰平。赤多泽少曰病。但赤无泽。如 血曰死。长夏脾土旺。其色当黄。若甚而浮清。是谓太过。病在外。微而沉浊。是谓不及。病在内。长夏以泽为本。长夏色黄。如以缟裹栝蒌实。曰平。黄多泽少曰病。但黄无泽如枳实曰死。秋肺金旺。其色当白。若甚而浮清。是谓太过。病在外。

微而沉浊。是谓不及。病在内。秋以泽为本。秋时色白。如以缟裹红。曰平。白多泽少曰病。但白无泽如枯骨曰死。冬肾水旺。其色当黑。若甚而浮清。是谓太过。病在外。微而沉浊。是谓不及。病在内。冬以泽为本。冬时色黑。如以缟裹紫。曰平。黑多泽少曰病。但黑无泽如煤 曰死。凡此四时之色。得其平则不病。不得其平则病者。亦犹脉之太过实强。病生于外。不及虚微。病生于内也。然当其时而见其色者。常也。非其时而见其色者。变也。变或先时而见。后时而退者。为太过。后时而见。先时而退者。为不及。太过则薄所胜而乘所不胜。其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以生克言之。色生时者为虚邪。时生色者为实邪。

色克时者为贼邪。时克色者为微邪。色时相应者为正邪。五色之见。可比例而推也。时日支干。孤虚旺相。

亦可按法而究焉。第病症有三因。气色有十法。又当参伍以通其变矣。若夫非其时而有其气。如冬应寒而反温。夏应热而反凉。或时已至而气未至。或气已至而时未至。或至而太过。或至而不及。气色与之相应者。顺时者也。不相应者。逆时者也。此又四时五色之变。其太过不及。可候气而参观也。夫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胜而甚。至于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必先定五脏之色脉。乃可言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此皆四时之要也。

四时气色主病

既知四时之色。须知四时之病。知四时之病。以察四时之色。夫而后可按四时之色。以言四时之病。其病维何。玉机真藏论曰。春脉如弦。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巅疾。其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背下则两胁满。夏脉如钩。太过则令人身热。而肤痛为浸淫。其不及则令人烦心。上见咳唾。下为气泄。秋脉如浮。太过则令人逆气而背痛愠愠然。其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下闻病音。冬脉如营。太过则令人解 。脊脉痛而少气不欲言。其不及。则令人心悬如病饥。 中清。脊中痛。少腹满。小便变。脾脉者。中央土。孤脏以灌四旁者也。太过则令人四肢不举。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名曰重强。此皆四时之病也。

然此四时之病。内经以脉言。而吾以色言者何哉。盖尝读内经而有悟于岐黄之言焉。岐伯曰。夫色脉与尺脉之相应也。如桴鼓影响之相应也。不得相失也。色之变化。以应四时之脉。此上帝之所贵。以合于神明也。黄帝曰。吾得脉之大要。天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由此观之。四时气色之生克。亦可以脏腑经脉之病症比例而推矣。何也。五脏之病。四时之色。推之以五行之理。太过则薄所胜。而乘所不胜。其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设或知病而不知诊。或知诊而不知病。则虽能知诊。

虽能知病。而究不知诊病。即能知诊病。而尚不知治病。而况尚不知诊。尚不知病耶。呜呼。灵素之书。若此其详也。延医之法。若此其备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善忘之忘。宋林亿等较正千金素问。皆云当作怒。今考素问气交变大论。亦作怒。宜从之。)

昼夜阴晴相参

既讲春夏秋冬之异。须知昼夜阴晴之殊。盖人在气交之中。与气候之相应也。犹影之随身。犹水之鉴形。

夫是故昼为阳。卫气日行于阳。夜为阴。卫气夜行于阴。天温日阳。则人血淖溢而卫气浮。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血气营卫之相应如此。则色之相应可征矣。何者。脉以应月。色以应日。昼则气行于阳。

色之见也。当光辉而外映。夜则气行于阴。色之见也。当明润而内含。晴则气热。热则气淖泽。淖泽则黄赤。

阴则气寒。寒则血凝泣。凝泣则青黑。此皆其应也。色之应乎昼夜阴晴者。常也。不应乎昼夜阴晴者。病也。

夫百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色当因病之旦慧、昼安、夕加、夜甚也。其或暮轻朝重。夜减昼加。则不在乎卫气。而独主乎脏气矣。是必以脏气之所不胜时者甚。以其所胜时者起。夫所不胜者。克我者也。所胜者。我克者也。盖以一日分为四时。以四时分应五脏。肝日甲乙。其时寅卯。心日丙丁。其时巳午。肺日庚辛。

其时申酉。肾日壬癸。其时亥子。脾日戊己。其时辰戌丑未。以五脏之日时。合五脏之病色。其生克之理。间甚之候。死生之期。胥于是乎推。亦于是乎断矣。然而一日之内。一时之间。寒暄不齐。雨 靡定。则又各有所胜。各有所不胜矣。若夫宫室有冷暖之殊。衣服有寒温之异。病或因之而重轻。色或因之而损益。虽不当以昼夜论。亦皆可作阴晴观。触目关心。存乎人矣。

五方望法相参

夫人之有是身也。资始于天。资生于地。禀精气以成形。藉阴阳而赋命。顾天地有五方之殊。斯气化有五行之异。风土于焉而变。气色由是而分矣。经曰。东方之人多青。南方之人多赤。西方之人多白。北方之人多黑。中央之人多黄。此相应之谓也。然相应者色之常。不相应者色之变。或常或变。而无过不及者。平色也。或常或变。而有过不及者。病色也。要之天包地外。地在天中。天气胜地气为顺。地气胜天气为逆。五色之见。或不合乎五方之正色。而合乎四时之平色者。常也。承天而时行地道也。不合乎四时。而与声音脉症相生者。病之顺者也。不合乎四时。而与声音脉症相克者。病之逆者也。五色之变。可比例而参观也。析而言之。一方之间。一邑之内。地形有高下。则风气有寒温。地形有燥湿。则风气有刚柔。风气既感于中。形色必应于外。是故坚土之人刚。弱土之人柔。垆土之人大。沙土之人细。息土之人美。HT 土之人丑。山林之民毛而方。得木气多也。川泽之民黑而津。得水气多也。丘陵之民专而长。得火气多也。坟衍之民皙而瘠。

得金气多也。原隰之民。丰肉而痹。得土气多也。望其容貌。瞻其颜色。近者小异。远者大异。皆可以风气之寒温。而知其色脉之常变焉。以色脉之生克。而知其病症之顺逆焉。凡四海之大。十室之小。苟有诸中。必形诸外。准其情。察其理。相其势。度其时。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风土虽变。气色虽异。岂能外乎五行哉。散之在理。则有万殊。统之在道。则无二致矣。

气质望法相参

夫色之同于众人者。气候之常。而不同于众人者。赋禀之变。故夫气质不齐。形色亦异。经曰。木形之人青。

土形之人黄。火形之人赤。金形之人白。水形之人黑。盖其赋禀独盛。故其气色独着也。然五形之人。其脏腑之盛衰。骨节之大小。筋之粗细。肉之坚脆。皮之浓薄。血之清浊。气之滑涩。脉之长短。血之多少。经络之数。营卫之度。又各不齐。扩而充之。则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岂仅阴阳五人。五五二十五人而已哉。变化盖无穷矣。是故圣人视其颜色。黄赤者多热气。青白者少热气。黑色者多血少气。参之四时。合之五行。可以推其生克。断其吉凶矣。四诊心法云。五脏之色。随五形发见。百岁不变者。主色也。四时之色。随四时加临。推迁不常者。客色也。主色人气之所生。客色岁气之所化。岁气胜人气为顺。人气胜岁气为逆。所谓逆者。春当青而反白。秋当白而反赤。夏当赤而反黑。冬当黑而反黄。长夏当黄而反青。可随时而观也。夫色之生于心也。体天地。法四时。则阴阳。顺人情。岂特一端而已哉。夫各有所当也。

老少望法相参

夫色之不能一致者。气质之变也。而亦有老少之殊。方其少也。血气盛。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速。及其老也。血气衰。肌肉枯。气道涩。营卫之行迟。夫是故老者之色多憔悴。少者之色多润泽也。经曰。人生十岁。

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

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已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

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善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魂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盖五十以前。五脏相生而日长。五十而后。五脏相减而日消。此天年之常也。然有年已老而体未衰者。有年方壮而形先槁者。虽强弱之不齐。亦盛衰之各异尔。要之盛于中者。必着于外。衰于里者。必形于表。故望其形色之盛衰。即可知其脏腑之盛衰。脏腑形色。犹根本之与枝叶也。此老少之同异。可一隅而反三也。

居养望法相参

形志苦乐不同。气体居养各异。老少强弱既讲。富贵贫贱须详。藜藿之家。原难例于肉食。文绣之体。岂可比之布衣。贫贱者。形容枯槁。面貌黧黑。因受酷热严寒之困。富贵者。身体柔脆。肌肤肥白。缘处深闺广厦之间。此居养之不齐。而气色所由异者也。或谓富贵多虚。其治宜补。贫贱多实。其治宜攻。殊不知道贵融通。虚实勿拘于黑白。法嫌执滞。补泻宜察其浅深。况乎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贫贱恒多空乏。食必大牢。出必乘车。富贵岂少强盛哉。是故治疗之则。必审其因。诊视之方。当观其证。五官面貌。无不变色易容。二便均调。要皆舍标从本。见于面。盎于背。生色根心。察其理。聆其音。诚中形外。用是见微知着。因此识彼。证治本于岐黄。针灸循其规矩。汤遵仲景。博采众方。药效神农。参观本草。此圣人之遗范。实医士之格言也。

变色望法相参

望诊之法。有天道之殊。有人事之变。故凡欲知病色。必先知常色。欲知常色。必先知常色之变。欲知常色之变。必先知常色变中之变。何则。饮酒者脉满络充。故目红息粗而色赤。肝浮胆横。故趾高气扬而色青。

食入于阴。气长于阳。故饱食者。血华色而益泽。饥则气衰。甚则气少。故腹馁者。色泽减而少气。奔走于风雪中者。寒侵肌表。故色青而闭塞。奔走于暑日中者。热袭皮肤。故色赤而浮散。房劳者。精气下泄。故目下色青。用力者。血气上趋。故面上色赤。久卧伤气。面则壅滞。未睡伤血。色或浮赤。怒则肝气逆。故悻悻然目张毛起而面苍。愧则心气怯。故赧赧然颜惭汗出而面赤。思则气结于脾。故睑定而色黄以涩。喜则气发于外。故颐解而色红且散。悲则气消于内。故五脏皆摇。色泽减而声 以杀。忧则气并于中。故两眉双锁。

色沉滞而气郁以塞。恐惧者。精神荡惮而不收。故色脱而面白。惊怖者。血气分离而乖乱。故气促而面青。

此皆常色变中之变。固可因其气色未定而知之。然必待其气色已定而诊之。知其常色变中之变。可诊其病色变中之变矣。

望色先知平人

凡欲知病色。必先知平色。盖平人之色。不浮不沉。不清不浊。不微不甚。不散不抟。光明润泽。血华其色也。

五脏生成篇曰。生于心。如以缟裹朱。生于肺。如以缟裹红。生于肝。如以缟裹绀。生于脾。如以缟裹栝蒌实。

生于肾。如以缟裹紫。此五脏所生之外荣也。夫缟者。白绢也。绢之白。犹肤之白也。绢之光明润泽。犹肤之光明润泽也。光明者。神气之着。润泽者。精血之充。其曰朱。谓其色之正赤也。曰红。谓其白之间赤也。曰绀。

谓其青之间赤也。曰栝蒌实。谓其黄之间赤也。曰紫。谓其黑之间赤也。赤者。血色也。缟者。肤色也。其青赤黄白黑虽不同。要皆有血色之赤。以间乎其中焉。肤色之白。以包乎其外焉。惟此朱红绀紫者。隐于肤之内。而光明润泽者。显于肤之外。故曰。如以缟裹。盖五色之着。欲其间见。不欲其独呈。欲其合于中。不欲其露于外也。五脏之所生也。四时之所成也。气血华其色。精神彰于面焉。此所谓平人也。平人者何。无病者也。知其平之为无病。可知其不平之为病矣。

色以润泽为本

盖闻博以穷理。约以知要。色脉之变。虽有万殊。理义之旨。初无二致。特不求其本。斯散而无纪矣。何则。灵素论脉。以胃气为本。望色。以润泽为本。凡诊脉有胃气者生。无胃气者死。凡望色润泽者生。沉夭者死。然则色之润泽。岂非犹脉之胃气乎。经言。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乌羽者生。此五色之见生也。以其血色虽变。而犹有润泽也。青如草滋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煤者死。赤如 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见死也。以其血色已变。而更无润泽也。夫润泽之有无。犹胃气之有无也。盖脉之胃气。脉之神也。色之润泽。色之神也。脉贵有神。色亦贵有神也。色脉虽殊。其源无二。实决死生之大要。察病症之先务。因举一言以蔽之曰。色以润泽为本。盖润泽者。血气之荣光明者。润泽之着。有血气即有润泽。有润泽即有光明也。夫光明润泽者。气也。青赤黄白黑者。色也。有气不患无色。

有色不可无气也。合言之。而气色之见不可离。分论之。而气色之辨不可混。何也。脉以胃气为本。色以润泽为本。法异而理同也。

五色交错合参

窃谓五色交错。有分见者焉。有间见者焉。生克于是乎推。吉凶以此而断。所谓分见者。六部之色。彼此不同也。如青赤分见。赤黄分见。黄白分见。白黑分见。黑青分见。此色之相生者也。青黄分见。黄黑分见。黑赤分见。赤白分见。白青分见。此色之相克者也。所谓间见者。五色之着。彼此相乘也。如青赤间见。赤黄间见黄白间见。白黑间见。黑青间见。此色之相生者也。青黄间见。黄黑间见。黑赤间见。赤白间见。白青间见。此色之相克者也。凡相生者顺。相克者逆。然皆各有浅深。则亦各有虚实。是必察其泽夭。而后决其成败。倘色夭不泽。虽相生亦难调治。色泽不夭。虽相克亦可救疗。要在合乎四时。参以十法而明辨之。毋致按图索骥也可。

五色十法合参

望诊之法。五色交错。已述于前。十法合参。当讲于后。盖察其气色。分其生克。固知其病之顺逆。症之从违矣。由是参以浮沉之法。则知其病之表里。参以清浊之法。则知其病之阴阳。参以微甚之法。则知其病之虚实。参以散抟之法。则知其病之远近。参以泽夭之法。则知其病之成败。而又合气色言之。如色赤者。热也。赤而微者。虚热也。赤而甚者。实热也。微赤而浮者。虚热在表也。微赤而沉者。虚热在里也。甚赤而浮者。

实热在表也。甚赤而沉者。实热在里也。若更合清浊而言。则知其病之脏腑矣。合散抟而言。则知其病之轻重矣。合泽夭而言。则知其病之吉凶矣。而凡五官六部。与夫四时五色。皆可错综参观。夫如是。病之传变。不亦昭然乎。虽然。病情深奥。望法精微。间有隐于此而显于彼者。其病盖又有遁情焉。故必参伍于脉症。错综于声音。察之至精。问之至确。然后决其病焉可也。

五色六部合参

明堂望法。五色既可互参。六部亦当合论。试举阴阳相乘之诊为例。而凡五色六部。仿此类推。假如上部。

阳位也。黑色。阴色也。黑色见于上部。阴乘阳也。下部。阴位也。赤色。阳色也。赤色见于下部。阳乘阴也。阴乘阳位。为阴盛阳虚。阳乘阴位。为阳盛阴虚。若阳色见于阳位。为重阳。阴色见于阴位。为重阴。中藏经曰。热发于上。阳中之阳邪也。热发于下。阴中之阳邪也。寒起于上。阳中之阴邪也。寒起于下。阴中之阴邪也。脉经云。阳乘阴者。腰以下至足热。腰以上寒。栀子豉汤吐以升之。阴气上争。心腹满者死。阴乘阳者。腰以上至头热。腰以下寒。桂苓丸利以导之。阳气上争。得汗者生。此相乘之旨也。然病有表里。色有浮沉。病有虚实。色有浅深。又当参伍十法。以通其变焉。举一反三。庶乎可矣。

气色部位合参

尝谓诊视明堂。察其气色。分其部位。则脏腑之病着。症候之变明。盖部位者。体也。气色者。用也。气色见于脏部者。病在脏。见于腑部者。病在腑。见于枝节之部者。病在枝节。由是而观。有相应者焉。有相乘者焉。合五行而推之。变在其中矣。所谓相应者。如青为风。青见肺部者。风中肺也。青见心部者。风中心也。青见脾部者。风中脾也。青见肾部者。风中肾也。气色部位。皆当相应也。所谓相乘者。如青属肝。青见肺部者。肝乘肺也。青见心部者。肝乘心也。青见脾部者。肝乘脾也。青见肾部者。肝乘肾也。气色部位。皆可相乘也。抑又闻之。本部见本色。浅淡为不及。深浓为太过。不得其平。则皆病也。假如鼻者脾之部。黄者脾之色。脾部见黄色。则本经自病。正邪也。若见白色。则子盗母气。虚邪也。若见赤色。则母助子气。实邪也。若见青色。则彼能克我。贼邪也。若见黑色。则我能克彼。微邪也。太过者属乎腑。不及者属乎脏。脏腑相乘。可由是而推矣。

第气色有散抟。则病症有轻重。气色有泽夭。则病症有生死。气色有清浊。则病症有阴阳。浮沉之表里不同。微甚之虚实亦异。合之四时。参之四诊。变在其中矣。吾故曰。察其气色。分其部位。则脏腑之病着。症候之变明。明堂如此。面貌亦然。面貌如此。五官亦然。后之学人。仿此而推之可也。

气色门户合参

望色之法。部位既已参观。门户亦当合论。盖明堂察色。以入门户为凶。所谓门户者。阙庭肺门户。目肝门户。耳肾门户。口心脾门户。若有气色入者皆死。白色见冲眉上。肺有病。入阙庭夏死。黄色见鼻上。脾有病。

入口者春死。青色见人中。肝有病。入目者秋死。黑色见颧上。肾有病。入耳者。六日死。赤色见颐上。心有病。

入口者冬死。盖五脏之色。各入本脏门户。至被克之时。为死期之日也。然必其色沉夭。则可谓云尔。脉经曰。病患首部。耳目口鼻有黑气起。入于口者。为入门户。其病主死。是又以黑色为死气。以口为门户也。扁鹊华佗察声色要诀云。肝病皮白。肺之日庚辛死。心病目黑。肾之日壬癸死。脾病唇青。肝之日甲乙死。肺病颊赤目肿。心之日丙丁死。肾病面肿唇黄。脾之日戊己死。又凡病患及健人黑色。若白色起入目及鼻口者。死在三日中。此二节。皆有门户吉凶之辨。部位生克之分。学人当参之十法。合之四时。庶可知其常变焉。

色病宜忌合参

尝谓色分五行。则有生克。色分阴阳。则有宜忌。盖阳病而见阳色。阴病而见阴色者。宜也。阳病而见阴色。

阴病而见阳色者。忌也。是故邪盛于表。色宜浮清。反见沉浊者。忌也。气衰于里。色宜沉浊。反见浮清者。忌也。身热烦躁。谵语妄言。其色宜赤。反见肢厥面青者。忌也。伤寒发汗。若吐若下。其色宜黄。反见热盛色赤者。忌也。失血脱津液。色宜黄白。反见面色鲜赤者。忌也。下痢便脓血。色宜黄涩。反见身热面赤者。忌也。麻痘斑疹。诸痛疮疡。色皆宜赤。反见青黑者。忌也。霍乱吐下。诸呕泄泻。色皆宜黄。反见青黯者。忌也。由是而推。一病有一病之宜忌。一症有一症之宜忌。凡色病相应者。宜也。相反者。忌也。反之微者。难治。反之甚者。

即死。然犹有要焉。则在察其泽夭以知成败。察其浮沉。以知浅深。察其抟散。以知远近。视色上下。以知病处。积神于心。以知往今。故经曰。相气不微。不知是非。属意弗去。乃知新故。此之谓也。若夫声音脉息之宜忌。亦可以相应相反。比例而推焉。

气色声音合参

尝谓形容气色脉病声音。有时相应。有时不相应。非相应者可凭。而不相应者不可凭也。盖有常焉。有变焉。因常可识其同。因变可知其异。故四诊分观。则各有所当。四诊合论。亦皆有可凭。自其同者言之。诊不变。治亦不变。自其异者言之。诊无常。治亦无常。然而常变不离五行。异同难逾四诊。参而伍之。错而综之。

虽虚实不齐。脏腑相胜。而生克可推。吉凶可断焉。试先以气色声音。合而参之。如肝色青。其声呼。其音角。

心色赤。其声笑。其音征。脾色黄。其声歌。其音宫。肺色白。其声哭。其音商。肾色黑。其声呻。其音羽。有是气色。

有是声音。此为相应。若见其气色。而不闻其声音。或闻其声音。而不见其气色。则五脏有盛衰。五行有生克矣。假令望见青之气色。而不闻角之声音。反得心之声音者。木生火也。得肾之声音者。水生木也。此相生之谓也。得脾之声音者。木克土也。得肺之声音者。金克木也。此相克之谓也。五色五音。皆可比例以相参也。然气色有微甚。声音有盛衰。病症有虚实。又当因诊以通其变矣。要之相生者顺。相克者逆。气色克声音者。其死速。声音克气色者。其死迟。气色生声音者。其愈速。声音生气色者。其愈迟。声色相应。而无过不及者。平人也。声色相应。而有过不及者。病患也。腑病多相生。脏病多相克。太过者病在腑。不及者病在脏。脏腑相乘。可由是而推也。此气色声音合参之旨也。至若病之定名。症之定候。其中又各有形容。各有宜忌。惟精于病症诸书。熟于疗治诸法。识其常。通其变。胸有成竹。目无全牛。庶可迎刃而解矣。

气色脉象合参

既讲声音合参之旨。当明脉象合参之诊。灵枢曰。色脉形肉。不得相失。色青者其脉弦。赤者其脉钩。黄者其脉代。白者其脉毛。黑者其脉石。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其相胜之脉。则死矣。得其相生之脉。则病已矣。夫所谓相胜相生者。何也。脉胜色。色胜脉。谓之相胜。脉生色。色生脉。谓之相生。五色五脉。合之五行生克。可类推也。假令色青。其脉当弦。今见青色而不得弦脉。反得毛脉者。脉胜色也。得代脉者。色胜脉也。此相胜之谓也。得石脉者。脉生色也。得钩脉者。色生脉也。此相生之谓也。脉鉴云。色克脉者其死速。脉克色者其死迟。色生脉者其愈速。脉生色者其愈迟。然以余观之。五脉有微甚。五色有浅深。五病有虚实。承制之理。由是而窥。剥复之机。由是而测。约而言之。相胜者死。相生者生。相应而无过不及者平。相应而有过不及者病。脏病多相胜。腑病多相生。太过属乎腑。不及属乎脏。脏腑相乘。可由是而推也。此皆色脉合参之旨也。

气色病症合参

既讲脉象合参之旨。当明病症合参之诊。十六难曰。假令得肝脉。其外证善洁。面青善怒。其内证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四肢满闭。淋溲便难。转筋。有是者肝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心脉。其外证面赤口干善笑。其内证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烦心。心痛。掌中热而 。有是者心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脾脉。其外证面黄。善噫。善思。善味。其内证当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腹胀满。食不消。体重。节痛。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有是者脾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肺脉。其外证面白。善嚏。悲愁不乐。欲哭。其内证脐右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喘咳。洒淅寒热。有是者肺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肾脉。其外证面黑。善恐。善欠。

其内证脐下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逆气。小腹急痛。泄如下重。足胫寒而逆。有是者肾也。无是者非也。

此皆相参之法也。由是而参之五官。五官其应也。参之五体。五体其应也。参之情志形容。声音臭味。与夫毛发皮肉。经络筋骨。皆其应也。盖应者常也。不应者变也。知其常变。则知其病症矣。知其病症。则知其生克矣。假如色青而得肾证。水生木也。色青而得心证。木生火也。此相生之谓也。又如色青而得肺证。金克木也。色青而得脾证。木克土也。此相克之谓也。凡相生者顺。相克者逆。色生病者为虚邪。病生色者为实邪。色克病者为贼邪。病克色者为微邪。色病相应者为正邪。太过者病在腑。不及者病在脏。脏腑相乘。可由是而推也。然病症有三因。气色有十法。又当因诊以通其变焉。时日支干。孤虚旺相。亦可按法而合参矣。由是而参之四时气候有异也。参之五方风土有殊也。参之气质强弱不齐也。参之老少盛衰不等也。

参之形志苦乐不均也。而况居移气。养移体。合乎七情六淫以为病。故见于形色。发于声音。显于症候。应于脉息者。遂千变万化。种种不同。夫千变万化。种种不同。而究不能出乎四诊之范围者何哉。盖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有诸内。必形诸外。隐于此。必显于彼。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一本而万殊。万殊而一本也。

推展望色大意

窃谓脉之理微。色之理愈微。盖有可以意会。难以言传者。然病症不同。气色当异。苟推而广之。扩而充之。

触类而长之。则虽难以形容者。亦可以拟议焉。如风色当青。寒色当黑。暑色当赤。湿色当黄。风令脉缓。寒令脉急。暑令脉虚。湿令脉涩。脉缓者。尺之皮肤亦缓。脉急者。尺之皮肤亦急。脉滑者。尺之皮肤亦滑。脉涩者。尺之皮肤亦涩。脉大者。尺之皮肤亦贲而起。脉小者。尺之皮肤亦减而少气。合色脉皮肤而参观。则风令脉缓者。当色青而皮肤缓。寒令脉急者。当色黑而皮肤急。暑令脉虚者。当色赤而皮肤减而少气。湿令脉涩者。当色黄而皮肤涩。夫如是而风寒暑湿之色。难以形容者。不亦心解矣乎。不宁唯是。又如喜则气散。怒则气逆。思则气结。恐则气下。悲则气消者。亦可因其气之变。而拟议之也。何也。喜色油然以出。怒色厉然以侮。欲色妪然以愉。惧色薄然以下。忧悲之色。瞿然以静也。色者气之华。有诸内必形诸外也。更进而推展之。如经言风寒中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夫皮肤既闭。则其面色亦闭矣。此可因经言皮肤闭。而知其面色闭。又可因病患面色闭。而知其皮肤闭。即可因面色闭。皮肤闭。而知其伤于寒也。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太阳主表。其证头项痛。腰脊强。恶寒无汗。夫恶寒无汗。则其皮肤闭也可知。皮肤闭则其面色闭也又可知。此可因恶寒无汗。而知其面色闭。即可因面色闭而知其恶寒无汗。又可因恶寒无汗而知其头项痛。腰脊强。即可因头项痛。腰脊强。恶寒无汗。而知其太阳病。伤于寒矣。伤寒论云。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斯时也。未发热者。色或惨然而黑。此外寒之色也。已发热者。色或怫郁而赤。此表热之色也。若未得汗。其色当闭。若已得汗。其色当开。若将汗未汗。则色当有闭而欲开之象矣。匪直此也。更可因其赤色之微甚。而知其热之轻重。因其赤色之浮沉。而知其热之进退。因其赤色之散抟。而知其病之聚散。因其赤色之泽夭。而知其症之成败。而凡六部十法。与夫四时五色。莫不可推。伤寒如此。诸病亦然。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难以笔楮形容矣。

主病条目大意

色自内而达外。已言其相应矣。医从外以知内。当讲夫主病焉。夫相应之与主病。其义一也。其义一。其用二。如湿病色黄。疸病色黄。脾病色黄。此内外相应之理也。万殊之所以一本也。然脾病之黄。不同于疸。疸病之黄。不同于湿。此气色主病之分也。一本之所以万殊也。盖相应者。言其色之同。主病者。辨其气之异。

夫色之同者。拟议非难。而气之异者。形容不易。故今条目诸篇。惟集古圣先贤所言者。分录于后。学人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意。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否则如刻舟求剑。胶柱鼓瑟矣。至若病症不齐。气色各异。可以象求。难以言尽。然能熟其提纲。识其部位。参伍诊法。错综病情。虽四海之大。百世之远。万病之殊。皆可因望而知变。因变而知治。大哉。至哉。范围天地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非岐黄之至圣。其孰能与于斯。

青色主病条目

经云。青黑为痛。夫青者。肝胆之色。亦风木之色也。虽为痛为风。宜以部位诊法参观。然后言其寒热虚实。

如鼻头色青者。腹中痛也。青黑甚者。痛甚为挛也。面青而唇口撮者。疼痛方殷也。鼻头色青腹中痛。若冷者。死证也。心痛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得太息者。肝心痛也。头痛颊青黄。目眩晕不欲闭。身体沉重。兀兀欲吐者。厥阴太阴为病。痰厥头痛也。腹痛。尿白。爪甲白。面多青。喜热饮。或腹满下利者。寒痛也。腹中作痛。

面色乍赤乍青乍白。其痛时作时止。时吐清水者。虫也。色青。脉至长而左右弹者。有积气在心下肢 。名曰肝痹。得之寒湿。与疝同法。腰痛足清。头痛也。青而闭滞者。痹痛也。环目鼻而青者。筋骨酸痛也。目间青脉见者。胆滞掣痛也。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者。阴毒之为病也。烦躁如狂。心腹搅痛。头旋欲吐。面目青黑。四肢冷逆者。中砒霜之毒也。中毒。手足面皆青者。时过救之。恐不及也。 青者。肝病也。色微苍。嗌干。善悲。善怒。时憎女子。多汗恶风。目下色青者。肝风也。风门青者。风病发搐也。乍赤乍青者。螈 也。面青吐沫。卒不知人者。痫也。面青目反视。手足摇者。肝痫也。痫发手足厥冷。偃卧拘急。面青吐沫。声音微小。脉沉细者。阴痫也。病发似癫痫。面色青黄者。食芹得之。蛟龙病也。色苍而爪枯者。肝热也。耳前青者。风也。肝病色青。手足拘急。胁下苦满。或时眩冒。其脉弦长者。可治之证也。面青心闷乱。吐逆呕沫。胁痛头眩重。耳不闻人声。偏枯筋急。曲拳而卧者。肝风发也。色青苍白。见于目下。善悲。指爪皆痛。好转筋者。筋虚伤风。为肝虚风也。善怒嗌干。咳则胁下痛。不能转侧。脚下满痛者。筋实伤热。为肝实风也。面目青黑。卒然喑哑不声。踞坐不得。四肢缓弱。遗失便利者。肝虚寒。厉风所损也。面青颊赤者。疟病寒热也。

疟病色苍苍然太息者。肝疟也。先头重颊痛。颜青欲呕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以俯仰。腹满泄。两颔痛者。

脾热病也。小儿面青肉冷。目陷干呕。利下如水者。夏月积冷。暴凉加之。而胃气虚弱也。小儿夜啼。面色青白。手足俱冷。不欲吮乳。曲腰不伸者。脾寒也。两颊如青黛者。中恶也。卒然面青气促者。惊怖也。小儿初生。

眉青脸赤口撮者。脐风也。小儿上气气逆。面青喘嗽。昼夜不息者。风冷入肺也。面青目瞠者。气喘也。小儿面色时青时白时赤时黑者。险证也。青遮口角者。必难治也。目下胞青者。胃寒也。青而紫者。恶血也。瘀血上冲。中心闷乱。色青者。死证也。筋痹好悲思。颜色苍白。四肢痿痹。手足拘挛。伸动缩急。腹中转痛者。筋虚极也。色青逆噫。喜恍惚失气。状似悲泣之后。舌强咽喉干。寒热恶风。不可动。不嗜食。苦眩。善妄言者。脉极也。青黑惨暗者。阳气虚也。青白形瘦如柴者。元气衰弱也。青或兼白者。阳虚阴胜也。脉涩面色青者。营气不足也。目下色青者。或多忧惊。或多色欲也。面如尘垢者。少阳病也。咳嗽面青者。肝乘肺也。面青夺色者。

久病也。色青脉弦而细。两胁下痛。邪气走心下。足胫寒。胁痛引小腹。善转筋。爪甲枯黑。春瘥秋剧者。肝积之病。男子积疝。女子瘕淋也。妇人面青者。肝强脾弱。或多怒少食。或经脉不调也。妊娠右目下青者。女胎也。妊娠目上青者。生女又产难也。妊娠沟洫青者。双生也。无病而青色见于天庭者。将病瘟疫也。青如点染者。晦气时侵也。山根年寿青者。频逢疾病也。面青多言而热者。阴中之阳邪也。面青多言而寒者。阴中之阴邪也。面青不言而寒者死。阴之极也。面青目黄者。必难治也。青白色如拇指大。 点见于颜颊上者肝病。虽少愈。必卒死也。青黑色如拇指大。 点见于颜颊上者脾病。虽少愈。必卒死也。青色横于正面者。

行尸也。脱色而面苍苍然者。阴阳俱脱。表里相离也。吐泻目陷。睑青如磕伤者。土败木贼也。青色绕耳者。

半年损寿也。劳病青色自发际接印堂者。死在六十日也。劳病青色自发际接印堂至鼻者。死在三十日也。劳病青色自发际至鼻及人中者。死在十七日也。满面色青者。即死也。耳聋百节皆纵。目HT 系绝。色先青白。乃死者。少阳终也。痰涎壅极。吞吐不能。呃逆不止。腹胀色青黑者。脾胃气绝也。眼闭不开。躁急扰乱懊。囊缩。色青灰白者。肝脏绝也。面青但欲伏眠。汗出如水不止者。肝绝也。四肢 习。唇吻反青者。肝绝也。面色青。眼视人不直。数泪出者。肝绝也。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色青不泽。毛折乃死者。脉无胃气。金克木也。脾病色黄体青。夫溲直视。唇反张。爪甲青。饮食吐逆。体重节痛。四肢不举。

其脉当浮大而缓。今反弦急。其色当黄而反青者。此是木克土。为大逆。十死不治。是皆青色之目也。

赤色主病条目

经云。赤为热。夫赤者。心与包络小肠之色。亦暑热之色也。然热有表里阴阳虚实之辨。色有浮沉清浊微甚之分。推而言之。则四时六部。亦各不同。如额赤者。上热也。颐赤者。下热也。目痛鼻干面赤者。阳明病也。

面赤如醉者。胃热也。两颊微赤。环目鼻而青者。恶寒发热也。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也。颊赤面青者。寒热往来也。面赤多言而寒者。阳中之阴邪也。面赤多言而热者。阳中之阳邪也。面赤而光者。上热下寒也。面赤而郁者。下热上寒也。少阴病。不利清谷。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者。里寒外热也。伤寒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面赤不退者。邪盛病进也。面赤渐退者。邪解病退也。脉浮而迟。面赤而战惕者。六七日当汗出而解。反发热者瘥迟。

迟为无阳。不能作汗。其身必痒也。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当治其气冲也。阳明病。面合赤色。不可攻之。攻之必发热。

色黄。小便不利也。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者。心热病也。伤寒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肠满善喘咳。面赤身热。喉咽中如核状。右寸阳实者。手阳明大肠热实也。满面色红而气盛者。实热也。面色微赤。或隐或见者。虚热也。颊上赤青唇白者。中风也。面赤目上窜者。风中太阳也。色赤身热自汗口渴。脉虚者。伤暑也。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吐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者。阳毒之为病也。小儿发热。面赤气粗。涕泪交流。四末独冷。鼓栗恶寒者。痘疹也。发热面赤。眼中含泪。指梢冷者。痘也。头痛身热。咳嗽喷嚏。呵欠顿闷。鼻流清涕。面肿腮赤者。疹也。面浮赤。而眼光利射者。狂病也。面赤心下有热。短气息微者。心痫也。痫发身热。自汗。仰卧面赤。牙关紧急。啼叫不已。口吐涎沫。脉象洪数者。阳痫也。痫发。吐吞急叫。面色乍红乍白。

悚惕不安。如人将捕之状者。惊而致痫也。面翕然赤。 热有汗。胸中烦热。洗洗恶寒。翕翕发热者。肝中寒也。小儿夜啼。面赤唇红。身腹俱热。小便不利而烦躁者。心热也。鼻红燥者。脾热也。儿生头面肢体赤若涂丹者。胎赤之病也。咳嗽病。面赤咽干。痰黄气秽。多带稠粘。频频咳嗽者。热嗽也。太阳红黑。面如桃色者。痢疾也。口干脸赤。五心烦热。痢不止者。中巴豆之毒也。喜寐不知痛处。面赤如醉。下利脓血。其下部孔稷稷然赤者。 疮也。乍赤乍白乍黑者。狐惑也。颧如涂红粉者。腰痛也。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

独头摇。卒口噤。背反张者。有汗不恶寒。为柔痉。无汗反恶寒。为刚痉也。年寿赤光者。多生脓血也。肝与肾脉并至。其色苍赤者。当病毁伤也。胃脉搏坚而长。其色赤。当病折髀。其 而散者。当病食痹也。疠风面紫发泡者。病在肝也。年寿目堂赤者。疝气也。兰台庭畔赤如丝者。遗精白浊也。面色唇舌紫黯者。中毒也。颧上起红点如火者。男痔疮。女产厄也。妊娠左目下赤者。男胎也。妊娠无病。身更轻健。其性多喜。面色加红。

左脉大者。男胎也。妊娠准头赤者。必产难也。产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者。中风也。色赤焦绝。善怒吓。多汗恶风。甚则言不可快。口色赤者。心风也。面赤翕然而热。悲伤嗔怒。张目呼唤者。心风发也。脉沉而芤。胸满悸。腹中热。上下无常处。面赤咽干。心烦掌中热。甚则唾血。身螈 。夏瘥冬剧者。心积之病也。心病色赤。

心痛短气。手掌烦热。或啼笑骂詈。悲思愁虑。身热脉实大而数者。可治之证也。色赤而络脉溢者。心热也。

面若涂朱者。心火也。气满胸中。喘息。面赤者。气海有余之病也。色赤。脉喘而坚者。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

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也。劳倦即头面赤而下重。心中痛。自烦发热。当脐跳。其脉弦者。此为心脏受伤所致也。颧赤舌卷短者。心病也。赤甚者。血病也。午后色赤如妆者。血虚也。两颧深赤者。

阴火上乘。虚损劳疾也。两颧鲜赤。如指如缕者。阴虚也。两颧鲜赤。或作或止者。戴阳也。两颊炎赤者。骨蒸劳疰也。赤而索泽者。气虚也。面赤目白。忧恚思虑。心气内索。面色反好者。不过十日死也。中风面赤如妆者。不可治也。面赤目白喘气者。火克金也。虚极面赤。发喘痰多。身热趺肿。溏泄。脉紧不食者。死证也。人病面上忽见红点者。多死证也。呼吸不相通。五色不华者。魂之损也。茏葱华色者。魂之至也。耳目颧颊皆赤者。死在五日中也。热病汗不出。大颧发赤。哕者。死证也。赤色出于颧。大如拇指者。病虽少愈。必卒死。大气入于脏腑也。肺病赤黑如拇指。点 见颜颊上者。病虽少愈。必卒死也。神气脱而昏沉不醒。面赤黑者。心绝也。面赤如脂者。心绝也。面赤黑。汗缀如珠者。心绝也。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泽。毛折乃死者。脉无胃气。水克火也。肺病身当有热。咳嗽短气。唾出脓血。其脉当短涩。今反浮大。其色当白而反赤者。此是火之克金。为大逆。十死不治。是皆赤色之目也。(稷稷然一作搜搜然)

黄色主病条目

经云。黄赤为风。又云。黄赤为热。夫黄者。脾胃之色。亦湿土之色也。六部十法。咸可交推。五色四时。皆当参究者也。如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者。湿家之为病也。面黄发热。身重体痛者。湿在表也。面黄润而微者。湿热也。湿家病。身上疼痛。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也。黄而昏滞者。寒湿也。身痛。面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者。黄胆也。黄如栀子者。黄胆也。风湿相搏。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者。谷疸也。黄而昏黑者。女劳酒疸也。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齑状。大便正黑。皮肤不仁。其脉浮弱。虽黑微黄者。黑疸也。疸病面红黄。口渴。尿赤色亮。身热者。阳黄也。疸病口不渴。面色暗黄。身冷如冰者。阴黄也。疸病面黑黄。作渴腹胀者。难治也。儿生遍体面目皆黄。其色如金者。苔黄也。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者。里水也。唇黄者。脾病也。色萎黄者。脾虚也。鼻端色黄。腠理开。汗大泄。体痒淫淫如鼠走者。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合于脾也。风气二池如黄土者。脾伤也。色薄微黄。不嗜食。身体怠惰。四肢不欲动。多汗恶风。鼻上色黄者。脾风也。面黄身体不仁。不能行步。饮食失味。梦寐倒错。与亡人相随者。脾风发也。面黄腹大。喜痢者。脾痫也。

痫发面黄腹满。吐利酸臭。时时发搐者。食痫也。色黄而肉濡动者。脾热也。面黄目赤。季胁痛满者。脾热也。

喜欠善嚏。清涕出。发热色黄者。中寒也。黄而兼白者。脾胃虚寒也。黄而兼青者。脾虚泄泻也。黄白无泽者。

脾肺气虚也。黄而枯 者。胃病虚热也。黄而色淡者。胃病虚寒也。腹胀食少。精神倦怠。面黄肌瘦者。虚胀也。黄而虚肿食少者。虚极也。色苍黄。腹筋起。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者。鼓胀也。面黄大便黑。喜忘如狂者。内有蓄血也。凡面黄者。知其大便难也。一黄一白如蟹爪路者。食积也。安卧色黄。脉小而涩者。不嗜食也。小儿面黄肿者。积证也。面色青黄。肌肉消瘦。皮毛憔悴。眼睛发HT 。腹坚且大。青筋暴露者。疳病之证也。

面色乍黄乍白者。疳积也。面黄羸瘦。毛发作穗。鼻痒者。脑疳也。脊骨如锯。拍背如鼓。面黄瘦者。脊疳也。项内有核。便利脓血。羸瘦面黄发热者。无辜疳也。腹胀筋青。面色萎黄。毛焦骨立。好食泥土。乳食不消。身有疮疥者。脾疳也。腹大头细。黄瘦者。丁奚疳也。身瘦面黄。有疮疥。或泻青黄白色。或如垢腻如烂泥者。疳泻也。身热腹大。昏睡面黄。四肢无力。鼻烂汁臭。齿龈生疮。或下利黑血者。小儿疳 。腹中有虫也。面目青黄。

力乏身痛。唇舌焦干。眉发脱落。腹中切痛。或如虫啮。或如虫行者。虫疰也。腹中块起。按之不见。肿聚往来。

痛无休止。五更心嘈。牙关强硬。呕吐涎沫清水。面色青黄。饮食不生肌肤者。虫证也。眼眶鼻下青黑。面色萎黄。脸有血丝几条如蟹爪者。亦虫证也。面黄唇白者。虚寒泄泻也。色深黄者。伤食吐利也。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部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面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者。阳明中风之证也。面目悉黄。有潮热者。胃热也。黄而目窠下微肿者。痰饮也。色黄脉大而虚者。

有积气在腹中。厥疝之证也。色黄而赤。肾脉搏坚而长者。当病折腰。其 而散者。当病少血。至令不复也。

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当病少气。其 而散。色不泽者。当病足 肿。若水状也。色黄脉浮大而长。心下累累如桃李。腹满呕泄肠鸣。四肢重。足胫肿厥。不能卧者。脾积之证。饥则见。饱则减。 气与谷争减也。黄而枯燥者。热伤津液也。黄而昏暗者。津液耗也。天庭黄赤者。上焦热也。脉微面色黄者。卫气衰也。寸口脉微而涩。面色青黄。寒栗咳逆唾腥吐涎沫者。营卫俱微也。鼻头色黄者。胸上有寒也。鼻色惨黄者。脾败也。鼻尖青黄者。其人必淋也。候其鼻准色黄者。知其小便难也。妇人面色如熏黄者。经脉不调也。肥人脉细色黄者。胸上有寒也。小儿初出腹。面目绕鼻口左右悉黄。闭目而啼。聚口撮面。口中干燥。四肢不能伸缩者。

其血沮败。肌肉不成。血脉不敛也。黄而膏润者。脓也。黄而夺色者。久病也。久病色黄能食者。内热也。伤寒太阳病。汗下后。复加烧针。心下痞。胸烦。面色青黄。肤 者难治。色微黄。手尺温者。易愈也。鼻头山根亮。目黄者。病有起色也。脉和其人大烦。目重睑内际黄者。病欲解也。久病面转黄者。病欲愈也。隐隐微黄者。

病向愈也。诸病之色。如云彻散者。病将愈。易治也。两 有黄色起者。病方愈也。承浆黄者。不治之病也。口角黄者。脾绝之候也。肾病黄黑色。 点如拇指应耳者。必卒死也。热病喘咳唾血。手足腹肿。面黄。振栗不言者。肺先死。魄与皮毛俱去也。面黄目青。手乱者。邪风在胃。木克土也。面无精光如土色者。脾绝也。面无精光若土色。不受饮食者。四日死也。口目动作。善惊妄言。色黄。其上下经盛不仁者。阳明终也。病者萎黄。

燥而不渴。胸中烦实。利不止者。脾胃绝也。真脾脉至。弱而乍疏乍数。色青黄不泽。毛折乃死者。脉无胃气。

木克土也。肾病手足逆冷。面赤目黄。小便不禁。骨节烦疼。小腹结痛。气冲于心。其脉当沉细而滑。今反浮大。其色当黑而反黄者。此是土之克水。为大逆。十死不治。是皆黄色之目也。

白色主病条目

经曰。白为寒。又曰。少热气。夫曰寒。则知其阳衰矣。曰少热气。则知其气少矣。然白者。肺与大肠之色。亦燥金之色也。虽为寒为虚。当按四时五行辨之。六部十法分之。如面色 白者。寒也。面色青白。鼻尖冷。口气不热者。亦寒也。面色白甚者。皮不仁也。色 然白。时咳短气。多汗恶风者。肺风也。面白。咳逆唾脓血。上气奄然而极者。肺风发也。色白而毛败者。肺病也。厥心痛。卧若从心间痛。动作痛益甚。色不变者。肺心痛也。

肺病色白。身体大寒无热。时时咳。其脉微迟者。可治之证也。面白少泽者。气虚也。面白色枯者。血气俱虚也。脉形如循丝累累然。其面白脱色者。恐怖也。脉浮而面色乍赤乍白者。愧也。色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者。血脱也。白而微青。或臂多青脉者。亦血脱也。白而淡黄气不足者。失血也。鼻头色白者。亡血也。面白无血色者。衄血也。色白不泽。气不足者。夺血夺气。脱津液也。妇人面色黄白如鸡皮者。产后夺血也。面无血色。无寒热。脉沉弦者。衄也。面无血色。无寒热。脉浮弱。按之绝者。下血也。面无血色。无寒热。烦咳者。必吐血也。男子面色薄。主渴及亡血。卒喘悸。其脉浮者。里虚也。 白浅淡者。非脱血。即心不生血也。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时目瞑兼衄。少腹满者。此为劳使之然也。男子面无血色。女子月经不通者。心劳也。淫而夺形。身热。色夭然白。及后下血 。血 笃重者。皆逆证也。妇人产难。面无颜色。气欲绝者。血气上抢心也。妇人饮食减少。面无光色。腹中冷痛。经候不调。吸吸少气无力者。劳冷虚损也。崩中面目脱色。唇干口燥者。虚极乏气也。色白干燥不泽。饮食不为肌肤者。脉热极。血气脱也。色白。脉喘而浮。上虚下实者。有积气在中。喘而虚。名曰肺痹。寒热。得之醉而使内也。饮食不为肌肤。咳脱血。色白不泽。

其脉空虚。口唇见赤色者。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也。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者。咳也。上气面浮肿息肩者。咳嗽气逆也。咳嗽病。面色 白。痰多清稀。鼻流清涕者。嗽寒也。呼吸张口短气者。肺痿吐沫也。而以手按之绵 者。气虚有痰也。面上有白点者。虫积也。色白。脉浮而毛。按之辟易。胁下时痛。与背相引。善忘少气。目瞑。皮寒。皮中时痛时痒。如虱缘针刺之状。冬愈夏剧者。肺积之证也。疳劳咳嗽。骨蒸劳热。盗汗泄泻。腹硬如石。面色如银者。不治之证也。痫病面白。色不变者。病在足阳明太阴也。面白少神。手足逆冷者。胃虚泄泻也。肠鸣腹胀。时复疼痛。所泻澄澈清冷。面色淡白。四肢逆冷者。中寒泄泻也。目上色白者。腹疾也。血少面无色。惊悸盗汗梦遗。甚则心痛咽肿者。曲运神机。心之劳也。肺风之症。视目下鼻上。两边下行至口。色白者。尚可治。若色黄者。为肺已伤。不可治也。风懿病。眼下及鼻人中左右白者。可治。一黑一赤。

吐沫者。不可治也。面白夺色者。久病也。声嘶色脱者。痈疽之逆证也。色夭面脱者。不治之证也。白发印堂。

黄发口者。亦不治之证也。病患唇面青黑。及五官起黑色。白如擦残汗粉之状者。虽不病。亦主卒死也。五色口边绕循者。死色也。产妇口边有白色者。死在五七日也。病患面 白。直视息肩者。死在一日中也。小肠病。痛剧有定处。喜仰卧舒足。若呃逆脉乱。四肢逆冷。白瘦无神。忽然痛止者。死征也。戴眼反折螈 。其色白。绝汗出者。太阳终也。色灰白。大急大喘。气脱失声者。肺肾绝也。面白目黑者。肺肾绝也。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色白赤不泽。毛折乃死者。脉无胃气。火克金也。肝病胸满胁胀。善恚怒叫呼。身体有热。而复恶寒。面白体滑。其脉当弦强而急。今反短涩。其色当青而反白者。此是金之克木。为大逆。十死不治。是皆白色之目也。

黑色主病条目

经言黑为痛。又言多血少气。盖主痛者。言其病。多血少气者。言其常。且黑者。肾与三焦膀胱之色。亦寒水之色也。虽主痛主寒。当按其部位。审其病情。推之以四时。辨之以十法。如颧与颜黑者。肾病也。色黑齿槁者。肾热也。黑色浅淡者。肾病水寒也。黑甚者。在脉则麻痹。在筋则拘挛也。色黑脉沉而急。脊与腰相引痛。

小腹里急。咽肿伤烂。口干。善忘。目KT KT 。骨中寒者。肾积之证。饥则见。饱则减也。色黑脉坚而大者。有积气在小腹与阴。肾痹之证也。骨痹不已。色黑耳鸣者。复感于邪。内舍于肾也。面肿垢黑。腰脊痛。不能久立。屈伸不利。发堕齿槁。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唾者。骨极虚寒也。面庞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 。隐曲不利。多汗恶风。肌上色黑者。肾风也。面黑手足不遂。腰痛难以俯仰。骨痹痛者。肾风发也。肾病色黑。其气虚弱。吸吸少气。两耳苦聋。腰痛。时时失精。饮食减少。膝以下清。其脉沉滑而迟者。可治之证也。邪热伤肾。面黑黄。耳色不应者。亦尚可治也。耳鸣面黑。尿赤阴疮者。肾劳也。面目干黑。精神不定。不能独卧。目视不明。

频频下泪者。肝劳也。面色黧黑。形瘦耳焦。小便浊而有脂液者。下消也。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也。色黑目窠下微肿者。水病也。眼下如烟煤者。痰饮也。面色黧黑。其人喘满。心下痞坚。脉沉紧者。膈间有支饮也。面色惨然青黑者。中寒也。身冷反躁。欲投井中。唇青面黑。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大便自利。脉或伏。或沉细而疾者。伤寒阴盛格阳也。紫浊者。时疫也。惨黑带紫者。邪气盛也。鼻孔干燥。黑如烟煤者。阳毒热深也。鼻出冷气。滑而黑者。阴毒冷极也。阴毒身重背强。腹中绞痛。咽喉不利。心下坚强。气不得息。呕逆。唇青面黑。四肢厥冷。其脉沉细紧数。身如被打者。毒瓦斯攻心。五六日可治。七日不可治也。黑滞而惊恐不寐者。客邪为害也。黑如烟煤者。中恶腹痛也。耳前黑者。疝痛也。唇舌面色皆紫黯青肿者。中毒也。痫发面黑。直视不摇。

如尸状者。肾痫也。血脉不荣。颜色憔悴者。心之经病也。面见青黑斑点者。神气衰也。形枯色灰者。表虚也。

身瘦面晦暗如铅色。吐出瘀血色黑。胃脘痛。按之更痛而坚。如咬如焚。食时则痛。食后痛止者。痈在上口。

若食时不痛。食后则痛者。痈在下口也。面黑颜黑者。胃病也。小腹满。额上黑。足下热者。黑疸也。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者。名曰女劳疸。若腹如水状。则不治也。额上昏黑面黄者。亦女劳疸也。阴黄面色黧黑。冷汗 者。死证也。阳黄黄如烟熏。目暗。唇清者。死证也。凡黄家。寸口近掌无脉。口鼻冷黑者。皆不可治也。苍黑而枯槁者。血涸也。血凝目下。状如豚肝者。寒厥相遂。为热所壅也。妇人羸瘦弱甚。肢体烦痛。面目瘀黑。忧恚不乐者。久虚不能食。冷结脐下也。面枯槁而略带黑者。血质有坏而然也。妊娠色暗不开。忽尔明者。欲产也。乍暗乍明者。产难也。妇人眼眶灰黑者。崩中带下也。妇人面黑无颜色。皮肉相连。月经失度。小腹弦急或绞痛至心。两胁肿胀。食不生肌肤者。当病崩中漏下。且腐臭也。腰痛而面色忽红忽黑者。心肾交争。难治之证也。病患卒肿。其面苍黑者。死证也。面青黑暗。泻血者。死证也。

病患面黑。两胁下满。不能自转侧者。死证也。脚气冲心。目额皆黑。恍惚谵妄者。水克火。命难全也。腰脚肿。

小便不通。气上喘急。目额皆黑。左尺脉绝者。脚气入肾之死证也。真心痛。面黑四肢厥冷者。旦发夕死。夕发旦死也。脐下忽大痛。人中黑者。死色也。破伤风。头面青黑。眼小目瞪。身汗如油者。邪入于脏。难治之证也。吐泻之后。四肢逆冷。面黑气喘。冷汗自出。外肾搐缩。不省人事者。元气不接。脱阳之证也。面黑直视恶风者。死证也。色泽去。面黑如黧者。手少阴气绝。血先死也。髦色不泽。面黑如漆柴者。手少阴气绝。血先死也。脉不通。血不流。发不泽。面黑如漆叶者。血先死。手少阴气绝也。赤黑色。黯点见颜上。

若度年上者。心病少愈。必卒死也。黑色出于庭。大如拇指者。必不病而卒死也。色枯黑。语声不转者。心先死。若天中等分。墓色应之。即死不治也。病患黑气出于天中。下至年上颧上者。

死色也。病患黑色出于额上。发际下直鼻脊。及两颧上者。死在五日中也。面黑目白者。肾气内伤也。面黑目青者。肾气内伤。病因留积。八日当亡也。黑色横目三阳者。死在半年间也。面目带黄黑。连耳左右者。年四旬以上。百日死也。额上黑如雾者。死在百日内也。脸上黑如雾者。

死在七日内也。人中口吻黑绕者。脾肾绝。七日死也。印堂黑暗。耳门黑气入口者。不治之证也。

气黑暗于耳前者。亦不治也。黑掩太阳者。卢医莫救也。黑如湿灰者。扁鹊不治也。气色搏聚凝滞者。病将进。难治也。平人眼下青黑。面色如灰尘者。必病也。眼角或青或黑者。主大病也。

气如烟雾者。病欲缠身也。黑滞渐退者。病欲退也。病愈而面色如煤不开者。终不吉也。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上下不通者。少阴终也。齿为暴枯。面为正黑。目中黄。腰欲折。自汗出如流水者。肾绝之证。四日死也。腹胀闭。不得息。善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

面黑皮毛焦者。太阴终也。病患及健人。面忽如马肝色。望之如青。近之如黑者。肝肾绝也。形体如烟熏。直视摇头者。心绝也。鼻如烟煤者。肺绝也。鼻孔黑燥无涕者。肺绝也。环口黧黑者。

肾绝也。环口黧黑。柔汗发黄者。脾绝也。耳叶焦黑者。肾绝也。真肾脉至。搏而绝。如指弹石。

辟辟然。色黑黄不泽。毛折乃死者。脉无胃气。土克水也。心病烦闷。少气火热。热上撞心。呕咳吐逆。狂语。汗出如珠。身体厥冷。其脉当浮。今反沉濡而滑。其色当赤。而复黑者。此是水之克火。为大逆。十死不治。是皆黑色之目也。(漆柴之柴。千金作叶。齿长而垢之垢。千金作枯。宜从之。)

主病条目附识

尝谓气色之于症候也。有有定者。有无定者。主病条目。有定之言也。诊法提纲。无定之论也。知主病之有定。而不通乎法。其失也胶。知诊法之无定。而不究其病。其失也泛。且主病之言虽有定。而合之于法则无定。诊法之论虽无定。而合之于病则有定。病同者。其法同。病异者。其法异。法者有物有则。无体无方。有定而无定。无定而有定者也。是故以千变万化之法。察千变万化之病。病无定。法亦无定。以千变万化之法。

察千变万化之证。证有定。法亦有定。夫千变万化之病。形于外者。固有无定之证。而千变万化之证。由于中者。实有有定之义。故以病为有定。而病则因人而无定。以病为无定。而病则因证而有定。证也者。病之着于形色。发于声音。显于症候。应于脉息者也。证定焉。法斯定矣。后之学人。勿执有定之条目。以测无定之病情。当知无定之病情。必见有定之气色。斯有病即有证。有证即有定矣。由是化而裁之。推而行之。则夫主病之条目。增之可也。删之可也。因而损益之。亦无不可也。虽然。病之有色。病之已形者也。色之有象。

色之已见者也。已形已见者。可以言定。未形未见者。不可以言定。况有已定而难于形容。未定而难于拟议者。是以提纲易详。而条目难尽也。高明之家。读书而精究其意义。临症而熟察其情形。其所得于观感之间。语言之外者。抑又深于此矣。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余着是书。上卷推而言之。故不厌其详。下卷约而言之。故不嫌其简。然详者当约之以求简。简者当推之以求详。若读一句只一句。读一篇只一篇。则详者近穿凿。简者近缺略矣。其自五官以下。条目亦从简者。盖提纲已挈其要领。而条目之见于古书者。皆医所必读。医所必阅。缺之于此。欲其求之于彼也。至若所引圣经贤传。或断章取义。或互文见意。以为辞不颠倒。则义有不显。理不合参。则意有不达。原欲人因是明经。非欲人以是荒经。譬之作文题目。拆开意义自见。不比注解经传。句不可移。字不可减。且经传具在。或不以是为罪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