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明医指掌 » 明医指掌全文在线阅读

《明医指掌》卷十

关灯直达底部

卷十 小儿科

初生护养一

【歌】十月婴儿初孕育,肌肤未实阴未足。正当生下未啼时,急以拭去胎液毒。黄连甘草朱蜜佳,免致斑疮夭死速。五六日间脐未干,纵然炎热休频浴。但将故絮遮其身,下体单寒常露足。见些风日有何妨?月里频啼才是福。胎毒胎热得以伸,热气随啼无蕴蓄。勿令过爱不置怀,免与新绵重被覆。昧者重绵尚恐寒,乳哺不离犹恐哭。但见微风便感寒,才闻音响时惊愕。做出疾病不可言,所以富儿多命促。我尝谙此历验之,故此子孙多易鞠。

【论】夫婴儿在胎,禀阴阳五行之气,以生脏腑、百骸、气血、筋脉,其形虽具,肌体未实,骨骼未成,阳气既足,阴血未全,所以不可太饱暖以销其阴,此丹溪先生之大戒也。然儿在母腹中,必借母气血所养,故母热则子热,母寒则子寒,母惊则子惊,母弱则子弱,所以有胎热、胎寒、胎惊之证。初生未啼时,口中尚有恶汁,急令拭去,更用甘草、黄连、朱砂、蜜频与之,以解三秽液毒。不惟无惊、热之患,抑免痘疹之忧也。

月里常令啼哭,则胎中所受热毒从而散之,胎中惊气得而解之,则旬日之间,无重舌、木舌、口噤、胎风、胎热、胎惊之病。断脐后,脐或方褪而尚未干燥,频浴之,则风湿侵入脐中,而有脐风、撮口之证。乳食太多,则有吐乳、泄利、腹痛、痰涎、惊、疳、风、痫之证。绵衣太暖,则阴内销,使儿娇怯多病,略见些少风寒,便易感冒,皆保重太过之所致也。所以贫儿坚劲无疾,富儿柔脆多夭者,譬之草木方生,以物覆盖紧密,不令见风日雨露,则萎黄柔弱必矣。今之昧者,往往罹此而不能育养其子,后之子益加珍爱,尤悔前子之不饱暖而死,竟不知其过爱而反害之也。呜呼,痛哉!

初生证

小儿初生下,口中尚含胎血,如有手快稳婆,随即以手斡退场门中血与宿汁,此是胎毒,用拭秽法。

有儿生下即死者,可看上 有泡,急以摘破,绵拭去血,血勿入喉即活。

小儿初生气绝,不能啼者,以绵衣包,勿断脐,将胞火上烧,仍将大纸捻蘸油,点灯烧脐带即活。

如生下二便不通者,急令人以汤漱口,吸咂儿前、后心及手、足心、脐下共七处,红赤为度。

拭秽法预以甘草细切少许,临产时以绵裹沸汤泡盏内覆温。收生之际,以软绵裹指,蘸甘草汁拭其口。次用黄连细切,沸汤泡良久,滤净,拭儿口中,吐去恶汁。更与朱砂一大豆许,细研,以蜜一蚬壳调匀,抹儿口,服之非独镇心定魄,安神解毒,更能益肝胆,除烦热,辟邪气也。

卷十 小儿科

月里众疾二

【歌】寄语人家初诞儿,勿令频浴水侵脐。或缘客气相冲忤,撮口脐风病患危:木舌噤风诚可畏,十朝内染却难医;生黄生赤兼生呕,胎热胎寒胎瘦肥;更有胎惊并内 ,脏寒不乳夜间啼。皆因禀受胎中毒,致使初生病染躯。五日以来便溺闭,要将良法急通之。若还妊母遵胎教,宁得婴儿此证罹?【论】夫初生婴儿,如草之萌芽,花之嫩蕊,血气未充,肌肤未实,稍有伤触,为患匪轻,故古人以“芽儿”名之。凡儿初断脐之后,不可频浴,不惟风湿侵脐,抑且风寒感冒,为病莫当。若脐嫩入水,便有脐风之患。不禁生人,或异物触忤,便有口噤、客忤、惊啼、厥逆之变。乳食重复,不能消克,便有生痰、气逆之病。过于温暖,则阴消内热,便有生赤、生黄、疮疡、丹疹、赤目、重舌、木舌之病。过凉则脏冷,便有夜啼、腹痛、泄利、盘肠内 之疾。然调理之法,在乎适中可也。

有受胎气成病,如噤风、木舌风者,由胎中感受热气,流毒于心脾,故形见于喉舌。生下复为风邪搏击,名曰犯风噤也。撮口脐风者,亦由胎气挟热,兼风热入脐,流毒心脾故也。若母恣食热毒辛辣,则生子成胎热病。嗜食生冷,则生子成胎寒证。母受湿而传于胎,则子生下发黄如金,名曰胎黄。母受热而传于胎,则子生下肌肤赤如丹涂,及为胎肥、胎瘦之候。若怀孕受惊者,则月里有胎惊、痫、 之疾。若妊母恣食肥、甘、酒、面、野味、腥膻一应寒热之物,及动止无忌,故令儿不寒则热,不虚则怯。热则壅,寒则作泄,虚则作惊,怯则作结。善为治者,寒则温之,热则凉之,虚者壮营,怯者益卫,惊则安神,结则微利,壅则清解,泄则固脾,风则祛逐,湿则分消,痰则开豁。

胎黄

儿生下遍体黄如金,此胎中受湿热也。其证壮热,大便不通,小便如栀汁,乳母可服生地黄汤加茵陈,忌食热毒之物。

生地黄汤乳母服,亦与儿服。

生地 赤芍 川芎 当归 花粉(等分)

水煎服。

胎赤

小儿月里遍身生赤,肌如丹涂者,此胎中受热毒也,母服清凉饮子,外以蓝叶散涂之。

清凉饮子治一切里热、血热。

当归 赤芍 甘草 大黄上,水煎服。

蓝叶散治一切丹毒赤肿,身热,风热毒盛,赤如丹涂。

蓝叶、浮萍、水苔同研烂绞汁,调朴硝、土朱涂之。

发呕

儿初生下便呕者,此由拭口中秽血不尽,咽下,故令儿吐也,木瓜丸主之。大哭后食乳而呕者,必乳停膈中,气不宣通,故呕也,消乳丸主之。(即消食丸,见变蒸门。)

木瓜丸木瓜末 木香末 槟榔末 麝香(各一字)

蜜丸,粟米大,每服三丸,甘草水下。

脐风撮口口噤

初生儿有三病,一口噤、一撮口、一脐风,皆是急病,噤口尤甚,过一腊方免此证。初生七日内外,忽口噤不乳,与撮口相似,但口噤面赤多啼,口不吐白沫,与撮口面青啼不出,口吐白沫者异,将天南星去皮、脐,研为细末,龙脑少许合和,用指蘸生姜汁,同药末于大牙根上擦之,立开。

脐风者,壮热痰盛,眼翻口噤是也,天麻防风丸。

撮口者,唇撮聚不能开,蝎梢散。

钱孔纯云:脐风、撮口,若两眉青色,脸赤腹胀,不可用药。《圣惠方》云:先撮口而生惊,若脐边青黑,撮口不开,是为内搐,不治,爪甲青黑即死。

天麻防风丸(方见惊风。)

蝎梢散治百日内撮口、脐风及胎风。

蝎梢(四十九个) 僵蚕(四十九个) 片脑(少许,另研) 麝香(少许,另研)

先将薄荷包扎蝎梢、僵蚕在内,炒薄荷叶干为度,共研细,入脑、麝末研匀,用紫雄鸡肝煎汤调下。

胎惊

胎惊者,生下至月里就惊踢抽掣,握拳发热者,抱龙丸、至圣保命丹。

按:前证是五内感受,发为真搐,难治,发不过两、三次必死。

抱龙丸治惊风痰喘咳嗽,保肝使心火不炽也。

天竺黄(一两) 雄黄 朱砂(各五钱) 胆星(四两)

上研极细末,蜜丸龙眼大,每服一丸,薄荷汤调下。

至圣保命丹治胎惊搐搦痰盛及一切急、慢惊风。

天南星(炮) 僵蚕(炒,去丝、嘴) 防风(各五钱) 全蝎(三十个,去虿泥,焙干) 白附子(炮)

天麻(炒) 蝉蜕(各四钱) 雄黄(一钱) 麝香(少许)

上末,蜜丸一钱重,朱砂、金箔为衣,薄荷、灯心汤下。

胎热

胎热者,胎中受热也,大、小便不利、丹毒、疮疡、赤疹、赤目、重舌、木舌、口疮是也,大连翘饮、五福化毒丹。

大连翘饮柴胡 防风 荆芥 连翘 黄芩 山栀 木通 滑石 车前 瞿麦 蝉蜕 赤芍 甘草便秘热盛者,加大黄。

五福化毒丹玄参(三两) 桔梗(三两) 甘草(七钱) 牙硝(五钱) 青黛(一两) 人参(七钱) 茯苓(一两半)

一方加黄连(一两,炒)

末之,炼蜜丸一钱,朱砂衣,薄荷汤下。疮疹后余毒上攻,口齿臭气,生地黄汁化下。

胎寒

胎寒腹痛,泄而不乳,用白姜散、当归散。

白姜散治胎中受寒,腹痛不乳。

木香 槟榔 陈皮 甘草(炙) 肉桂 白姜(等分)

每服一钱,水一合,煎,以绵蘸吮之。

呕,加木瓜、丁香。

当归散治胎中受寒,厥逆便青,心腹疼,内 。

当归(二钱) 木香 肉桂 人参 甘草(减半)

姜、枣煎。

胎肥胎瘦

胎肥,生下肌肉浓,遍身色红,盈月后渐渐羸瘦,眼粉红,五心热,大便难,时时生涎,胎弱,生下面无神气,肌肉薄,大便白水,时时硬气,多哕,目无精光。肥、瘦并用浴体法。

浴体法天麻(二钱) 蝎梢(去毒) 朱砂(五分) 麝香(一字) 白矾(三钱) 青黛(三钱) 乌蛇肉(三钱,酒浸,焙干,为末)

上,同研匀,每用三钱,水三碗,桃枝一握,叶四、五叶,同煎十沸,温浴,勿浴背。

卷十 小儿科

变蒸三

【歌】婴儿脏腑未全成,长养之时必变蒸。变则气升蒸则热,八蒸十变始成人。

【论】夫小儿初生,形体虽具,其气、血、精、神、志、意、魂、魄,俱未能全,故三十二日一变,六十四日一蒸。凡遇一变,即觉性情自有异于前,所以长养志意故也。初生至三十二日一变,生癸水,属足少阴肾,主精志。六十四日一蒸二变,生壬水,属足太阳膀胱,其发耳与尻冷。至九十六日三变,生丁火,属手少阴心,主藏神,其性为喜。至一百二十八日四变二蒸,生丙火,属手太阳小肠,其发汗出而微惊。至一百六十日五变,生乙木,属足厥阴肝,主藏魂,喜哭。至一百九十二日六变三蒸,生甲木,属足少阳胆,其发目不闭而赤。至二百二十四日七变,生辛金,属手太阴肺,主藏魄,生声。至二百五十六日八变四蒸,生庚金,属手阳明大肠,其发肤热而汗,或不汗。至二百八十八日九变,生己土,属足太阴脾,主藏意与智。至三百二十日十变五蒸,生戊土,属足阳明胃,其发不食,肠痛而吐乳。又,手厥阴心包络与手少阳三焦二经,俱无形状,故不变而不蒸。十变五蒸者,天地之数以生成之,然后生志意,能言语,知喜忽,故云始全也。十变后,六十四日为一大蒸,计三百八十四日也,长其经脉、手、足,故手受血而能持物,足受血而能行立。又六十四日为二大蒸,计四百四十八日,则言语、意志大异于前。又六十四日为三大蒸,计五百一十二日,变蒸既足,儿乃成人。盖变者,变生五脏志意,蒸者,蒸养六腑气血,故变则上气,蒸则体热。每一变蒸,轻则发热微汗如惊,五日乃解;重则壮热脉乱而数,或吐或汗,或烦啼燥渴,七日始解。亦有变蒸之余,续感寒邪,随证调之可也。具有不热不惊而暗变者,胎气实故耳。

柴胡汤治变蒸骨热心烦,啼叫不已,或寒热往来。

人参 甘草 麦冬(去心) 防风 柴胡 龙胆草惺惺散治变蒸发热,咳嗽痰诞,鼻塞声重,或挟疮疹发热者。

川芎 桔梗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细辛 花粉 生姜 薄荷水煎温服。

紫阳黑散治变蒸热不解及挟时瘟病。

麻黄(去根节,三分) 大黄(一分) 杏仁(一分,一半去皮,一半连皮)

上三味,烧存性,研末,每服半钱,水半盏,煎服,抱儿于暖处,取微汗,身凉即愈。

调气散治变蒸吐泻,不乳多啼。

木香 香附 人参 浓朴 藿香 陈皮 甘草(等分)

姜、枣煎服。

消食丸治变蒸时乳食过多,胃气不能消化。

砂仁 陈皮 三棱 蓬术 神曲 麦芽(等分) 香附(加倍)

末之,曲糊丸,白汤下,量儿加减。

卷十 小儿科

辨虎口纹四

(添加)

【歌】积黄青色是惊风,热赤伤寒紫淡红。黑痛白为虚冷嗽,更参随部用神工。

【论】看小儿左右叉手处,名曰虎口。自虎口而上,第一节名曰风关,第二节名曰气关,第三节名曰命关。

有纹见于风关,易治;通过气关,渐难;过三关,多死。候左手之纹,病应心、肝;右手之纹,病应脾、肺。

纹有五色:紫者,风邪在表;惊则纹青;淡红则寒热在表;深红必发伤寒、痘疹;青红者,惊热。纹乱则病久;纹细则腹痛多啼,乳食不消;纹粗直射指甲,必主惊风恶候;纹黑如墨,大抵困重难治。

卷十 小儿科

诊三关脉五

(添加)

【歌】小儿有病须凭脉,一指三关定其息。浮洪风热数为惊,虚冷沉迟实有积。

【论】浮脉为风,秋得之曰平,余时主伤风寒,头疼壮热,或夜热昼凉,咳嗽喷嚏,鼻塞清涕,呕逆不食。

洪脉为热,夏得之曰平,余时主风热壅盛,身体温壮,发惊,疮疡,血泄。

数脉为惊,春得之曰平,余时主惊风抽掣。脉数小者,多睡惕跳,直视恐怖,盗汗,梦中切牙,吐舌,喘吐。脉数大者,一、二日间必发搐搦。

沉迟为虚冷,四时得之,主脾胃虚弱,滑泄脱肛,吐痢不止,日渐 羸,以成脾困,或作疳劳。

实脉为积滞,冬得之曰平,余时主食伤、积聚、腹胀或痛。发竖吐利,缓治即成疳劳、丁奚、哺露候,当取积后补。

卷十 小儿科

吐泻六

【歌】吐泻须知热与寒,泻黄吐乳热邪干;泻青吐逆为寒候,更把天时月日参。

【论】经云:脾虚则泻,胃虚则吐,脾胃不和,阴阳不顺,清浊相干,则吐泻兼作。钱孔纯云:小儿吐泻,有湿、有热、有寒、有惊,宜详察而分治之。如夏月中暑发渴引饮,霍乱吐泻,脸赤唇红,去后黄沫色,小便赤涩者,为热,可用香薷、五苓等药治之。冬时中寒,腹痛厥逆,吐泻白色,不渴,面微青色,唇紫,大便如冻汁,或米谷不化,先战栗而小便去者,为寒,可用香附、砂仁、煨姜、木香等药治之。面微黑黄,眼亦黄,手、足及肾囊稍肿,腹胀脐凸,小便短少,善呕而无食,痰多,唇白气促,爱坐畏眠者,为湿,可用苍术、浓朴、薏苡、木瓜等药治之。面赤身热,睡卧不宁,目睛斜定,颈仰身摇,不时悸动,舌碎唇疮, 乳便青者,为惊,可用天麻、川芎、茯苓、肉果等药治之。吐泻乳食不化,因伤粘腻难消之物,滞于中脘,不上不下,但食即吐,面色青白,发热,四肢逆冷,不可便投止吐泻药,当先取积消导,宽利胸膈,次用调脾和胃之剂,此皆合而言之也。愚谓有吐无泻者,胃必热,然亦有寒而吐者;有泻无吐者,胃必寒,然亦有热而泻者。何以辨之?盖吐清凉,顺而易出者为寒;吐苦酸,逆而难出者为热;泻青白,小便利者为寒;泻黄赤,肛门如烧者为热。又,泻利发哕者为虚,只吐不泻者为逆,各随其所属治之可也。

和中清热饮治热吐。

黄连(姜炒,一钱) 半夏(姜制,一钱) 茯苓(一钱五分) 陈皮 藿香 砂仁(各七分)

水煎,徐徐服。

温中止吐汤治寒吐白豆蔻 茯苓(各一钱) 半夏(五分) 生姜(五片)

水煎,磨沉香四分,热服。

清热止泻汤治热泻。

白茯苓 滑石(各一钱) 白术(六钱) 泽泻(七分) 川黄连(姜炒,四分)

加生姜,煎服。

温脾止泻汤治寒泻。

白术(土炒) 白茯苓(各一钱) 桂(三分) 肉果(五分) 甘草(二分)

加生姜,煎服。

安胃醒脾汤治吐泻兼作,脾胃俱受病者。

白术 白茯(各一钱) 滑石(水飞) 砂仁(炒,各七分) 木香(煨,五分)

姜、枣,煎服。

停食加枳实、山楂、曲 ;挟惊加胆星、天麻;风加防风、干葛;暑加香薷、扁豆;虚加人参;内有热加黄连;口渴加乌梅肉;吐不止加藿香;泻不止加升麻。

卷十 小儿科

惊风七

【歌】小儿惊病有多端,或食因惊或有痰。故使卒然成搐搦,切牙眼窜足筋挛。食须消导痰须豁,惊可清心痰自安。或若惊风心积热,风痰潮作起于肝。一时搐急如风火,惊热风痰四证参。吐利致虚脾胃损,露睛昏睡遍身寒。慢惊自是传阴证,急救稍迟又恐难。虚极归脾危急甚,脾风死在片时间。忽因客忤惊啼证,天惊抽眼目翻。内 盘肠寒内盛,婴儿还有 和痫。此为惊候分深浅,勿得模糊作等闲。

【论】夫小儿元气未充,心神未定,辄有惊悸,致病匪一。或多食而壅热;或食后而遇惊;或舍空而痰聚;或内积热而生风。故有惊搐、风搐、食搐、痰搐四证,审其因而疗之可也。或有实热,外挟风邪,心受热而即惊,肝风生而发搐,痰涎壅盛,风火并作,百脉阻滞,关窍不通,风热蕃盛而无所泄,乃暴烈而作急惊。

其状牙关紧急,热涎潮作,窜视反张,搐搦摇头,口眼眨引,口中热气,唇红,大便闭,小便赤,脉浮数洪紧是也。或因吐利、伤寒、痢疾、吐血、泻血之后,元气不足而生风动惊者,名曰慢惊风。其状遍身冷,口鼻气亦冷,或身微热不冷,手足螈 ,昏睡露睛,此无阳也,急宜温补,随证调之,尚可治疗。其或面青额汗,舌短头低,眼合困睡,摇头频呕,口噤切牙,手足微搐而不收,身冷肢厥,脉微沉,此慢脾之候。由吐利损脾,病传已极,总归处,惟脾所受,若逐风,则无风可逐;若疗惊,则无惊可疗,但脾间痰涎,虚热往来,此危甚也,大剂姜、附,十可救一、二。其天 者,阳也,壮热惊搐,眼目翻腾,手抽筋搐,或啼或笑,喜怒不常,甚者爪甲青如祟状。

盖由乳母酒食过度,毒瓦斯入乳,遂令心、肺生热,痰郁气滞,加之以外挟风邪故也,治宜解风热而已。内 者,阴也,其状腹疼多啼,唇黑囊肿,伛偻反张,眼内有红筋斑血。盖风气壅结,兼惊而得之,或胎中有惊、有风而得。先是五内抽掣,极痛狂叫,或吐泻缩脚忍疼, 证一过,外证抽掣又来,内外交攻,极难调理,须分两项下药可也。夜啼者,脏冷也,盖阴盛于夜则冷动,冷动则为阴极发躁,寒盛作疼,故夜啼;亦有心热烦啼者,必有脸红舌白,小便赤涩之证也,当分寒热治之。客忤者,由小儿神气嫩弱,外来客气,兽类异物,触而忤之。

其状惊啼,口出黄白沫,面色变易,喘息腹痛,发则螈 如痫,但眼不上窜,脉来弦数,视口中有悬痈左右有小肿核,以竹针刺之。治宜辟邪正气,散惊定心为上,延久则难为力也。痫有五,小儿之恶证也。幼小血气不敛,筋骨不聚,为风邪所伤,惊怪所触,乳哺失节,停痰结癖而得之。其状神气怫郁,瞪眼直视,面目牵引,口噤流涎,肚腹膨胀,手足抽掣,或言或嘿,似死似生,或背项反张,或腰脊强直,但四肢柔软,发而时醒,为痫。其五脏形证列于后。 者,痉也。 有阴阳二证,刚柔之名,一身强硬,发而终日不醒是也。痫有风、惊、食三证,各究其因而治之,详其状而辨之,则用药无瘥。苟不知其名而妄治,如涉海问津也。

急惊风

急惊之论,前代书所不载,惟曰阳痫。大概失所爱护,或抱当风,或近热地,昼则多食辛辣,夜则衾盖太浓,郁蒸邪热积于心,传于肝,再受人物惊触,或跌蹼叫呼,雷声鼓乐,鸡鸣犬吠,一切所惊。未发之时,夜卧不稳,困中或哭,啮齿咬乳,鼻额有汗,气促痰喘,忽尔闷绝,目直正视,牙关紧急,口噤不开,手足搐掣,此热甚而然,况兼面红,脉数可辨。盖心有热而肝有风,二脏乃阳中之阳。心,火也。肝,风也。风、火,阳物也。风主乎动,火得风则烟焰起,此五行之造化。二阳相鼓,风火相搏,肝藏魂,心藏神,因热则神魂易动,故发惊也。心主乎神,独不受触,遇有惊则发热,热极生风,故能成搐,名曰急惊,以泻青丸泻肝,导赤散泻心,珠珀丸、牛黄丸皆要药也。惊风关窍不利,人不省,通顶散。惊风热涎潮作,牙关紧急者,礞石滚痰丸。惊热者,凉惊丸。风盛发搐者,天麻防风丸。小儿只有痰热,未有惊风者,只可退热化痰,不宜妄投惊风药。盖经络本无病,而以寒凉攻击之,反使痰热透入,却成风痫证。急惊风恶叫三、两声者,是心绝,难治。急惊风四肢俱软者,不治。急惊风鼻中出血者,其热将散,故易治。口中出血者,是血妄行,故难治。惊风大、小便秘者,易治;尿屎遗者,难治。急惊风关黑纹条直者死。

泻青丸(又名镇肝丸。)

治肝热惊风,目窜或暴赤抽搐。

当归 川芎 山栀 大黄 羌活 防风 胆草 生地 竹叶 琥珀 天竺黄(各等分)

上为末,蜜丸芡实大,砂糖汤下。

加朱砂名驱风膏。

导赤散治心经实热,从小便利之。

生地 木通 甘草 淡竹叶(各等分)

水煎服。

一方加防风、黄芩、黄连,导去心经邪热,搐自止。

珠珀丸治惊风痰涎,热嗽不出声,上下不能升降。

牛黄(一钱) 天竺黄 琥珀(各五钱) 雄黄(四钱) 冰片(一分半) 胆星(二两) 青礞石(硝如金色者,一两) 细珠子(一钱五分)

一方有枳壳微炒一两、生黄芩二两。

上,各研极细末,蜜丸,重一钱二分,朱砂、金箔为衣,薄荷、灯心汤下。

牛黄丸治一切惊风,肺胀喘急,痰涎灌膈,手足搐溺,目窜口 ,角弓反张,闷乱癫痫,呵欠昏愦。

全蝎 僵蚕 天麻 羌活 防风(等分) 胆星(一倍) 天竺黄(次之) 雄黄(加倍) 牛黄 冰片麝香(一字)

上,各为细末,研匀,蜜丸重一钱二分,朱砂、金箔为衣,薄荷、灯心、姜汤调下。

大人中风亦可服。

礞石滚痰丸治惊痫痰涎壅盛,喘促不宁。

大黄(酒拌,蒸) 黄芩(各四两) 礞石(硝 金色,五钱) 沉香(二钱)

上为末,蜜丸如芡实大,量儿加减,大人亦可服。

凉惊丸治惊热。

防风(三钱) 青黛(三钱) 龙胆草(三钱) 钩藤(二钱) 牛黄(五分) 麝香(一分) 龙脑(少许) 黄连(二钱)

上为末,蜜丸,芡实大,每服一丸,薄荷汤下,不拘时。

通顶散(又名搐鼻散。方见中风。)

慢惊风 慢脾风

慢惊受病不一,或急惊用凉药,取下太过,以致脾胃虚损,风邪乘之;又有吐泻不止而成者;有气虚暴吐泻而成者;有伤寒传变日久而成者;有久嗽而成者;有下积峻取而成者。惟吐泻、积、痢成虚,则变证甚速。凡才吐泻便是慢惊,须用温中快里。或搐来紧急,乃慢惊初传,尚有阳证,不可误作急惊用凉药。世言搐慢为慢惊,非也,若泥此,往往指慢脾风为慢惊矣。凡慢惊,男子以泻得之为重;女子以吐得之为重。古人有云:病家怕惊不怕泻,医家怕泻不怕惊。如泻久不止,且先治泻;若更治风,则惊风愈甚,只可养脾安胃生津,大养脾丸、参苓白术散、大醒脾散、乌蝎四君子汤不拘时服。如因他证,例当循根源施治。慢惊,口、眼、手、足一边牵引者,难治。慢惊风要唇红,若囟肿者死。仲景云:阴不得有汗。盖阴证无汗,有汗亡阳,故凡慢惊有汗多死。

慢惊传入慢脾,其变甚速,虚又甚也。治必循次平和,无令速愈之理,治法大要生胃回阳,不可过剂。仲阳有黄土汤,以土胜水,木得其平,则风自止,以脾土为本也。若眼半开半合,手足不冷,证候尚在慢惊,则勿用回阳。或已入慢脾而阳气犹未脱者,亦未可即用硫黄、附子等剂。手足渐暖,仍以醒脾散等调之。慢脾风用药,乃非得已,危如灯无油,渐见昏灭。慢脾风若见有一脏绝,即不可用药。

天麻防风丸治一切惊风。

天麻 防风 人参(各一两) 胆星(二两) 雄黄(二钱,另研) 甘草(炙) 全蝎(薄荷汤煮数沸,焙干) 僵蚕(炒去丝、嘴,各五钱)

上为末,蜜丸弹子大,朱砂、金箔为衣,每服一丸,薄荷、灯心、姜汤下。

如惊重,每丸加牛黄半分更效。

至圣保命丹(方见前胎惊条。)

一切急、慢惊风皆治。

参苓白术散(方见四卷泄泻条。)

治脾虚泄泻之要药。

大醒脾散治慢脾风。

白术 茯苓 陈皮 甘草 人参 石莲肉 木香 丁香 南星 白附 砂仁 全蝎上,陈仓米一撮,生姜一片,大枣一枚,煎服。

乌蝎四君子汤治慢惊、慢脾风,吐泻不止者。

即四君子加川乌、全蝎姜、枣,煎。

夜啼

夜啼有寒,腹痛面青,口中冷,厥逆便泄不乳,钩藤散去当归,加干姜、肉桂。夜啼有热证者,钩藤散去当归、木香,加辰砂、木通,或ru头散。啼而不哭是痛,故直声来往无泪。哭而不啼是惊,故连声多泪。若眼白青色,唇紫,不治。

钩藤散钩藤 茯神 茯苓 川芎 当归 木香(等分) 甘草(减半)

姜、枣,煎服。

加减如前。

ru头散(又名火花膏)

灯花(七个) 朱砂(少许)

蜜调涂ru头,与儿吮。

客忤

客忤者,取其触忤之意也。小儿气血怯弱,精神恍惚,忽遇生人及牛、马之类,感触则生惊,状貌如痫,眼不戴上,其脉弦急数者,是其候也。若中恶客忤,急作醋炭,或降香、皂角熏之。以苏合香丸姜汤调灌,用豆豉捣丸弹子大,擦五心五、六次。

苏合香丸(方见第二卷中风条。)

无 

小儿天 者,取其眼上视而名之也。其证心神不安,浑身壮热,手足抽掣,惊悸,眼目翻腾,痰热壅滞。

此候皆因乳母饮食无常,酒肉过度,毒瓦斯入乳,即便乳儿,遂使宿滞不消,心肺生热,热盛郁滞,加以外挟风邪,致有此证。况小儿发搐,未有不眼上者,实以阳搐之候也。治宜去痰,解风热,用钩藤饮。如见鱼口、鸦声、目无光、指甲黑者死。

钩藤饮治天 潮热。

钩藤 茯苓(各五钱) 大黄(煨,二钱半) 防风 朱砂 蝉蜕 羌活 独活 青皮 甘草(各二钱)

上为末,每服二钱,姜、枣,煎。

内 

惊风内 ,盘肠气 ,大同小异。内 兼惊风而得之,服乳香丸效。气 ,惟小肠为寒所搏,宜钩藤膏治之。歌云:盘肠气发先腰曲,无泪叫啼眼干哭。口开脚冷上唇乌,额上汗流珠碌碌。

乳香丸治惊风内 ,痛不可忍。

乳香 沉香 槟榔(各一钱半) 蝎梢(二七个) 没药(半钱)

上为末,炼蜜丸如豆大,婴儿每服三丸,一岁五丸,三岁七丸,以意加减,煎乳香汤下。

钩藤膏治盘肠气乳香(研) 没药(研) 姜黄 木香共为末,炼蜜为膏,每服如皂子大,煎钩藤汤下,一日三服。

 证

候,由先伤于风,又感寒湿致之,此虚极生热,热极生风之甚者也。伤风发热,头疼,汗出,呕吐。

医者不明,又汗之,必发 。寒湿发汗稍多,亦发 。此证项背强直,腰身反张,摇头螈 ,口噤发热,腹痛不醒,其状可畏,病足太阳经。刚 无汗,柔 有汗,其面红眼赤,牙紧手张,痰涎壅盛,昏愦烦渴,小便赤涩。先谵语而发者,刚 也,其大便滑泄,不语不渴;先手足冷而发者,柔 也。并以小续命汤加减,刚 去附子,用麻黄;柔 用附子,去麻黄。大便利,厥逆者,则以熟附子佐之。 最难痊,十救其一,过三日则难治也。

小续命汤(方见第二卷中风条。)

痫证

大抵痫证多端,不出五者:若面赤目瞪,舌吐心烦者,为心痫;若面青唇青,目上窜,手足挛掣反折,为肝痫;若面黄,腹满自利,四肢不收,为脾痫;若面白如枯骨,目白反视,惊跳,口吐涎沫,为肺痫;若面黑而晦,振目视人,吐清沫,不动如尸,为肾痫。五脏之痫虽各有主,然不过风、惊、食三者,又不外阴阳二证。阳痫发热脉浮,溲赤便秘,口中气热,其病在腑,易治。阴痫身冷脉沉,口中气冷,其病在脏,难治。治风痫,则先散风。治惊痫,则先利惊。治食痫,则先消导,续以定痫等剂主之。

化风丹凉风化痰,退热定搐,治风痫先宜此药。

胆星 羌活 独活 防风 天麻 人参 川芎 荆芥 粉草(各一钱) 全蝎(一个)

上为末,炼蜜为丸,皂角子大,每服一钱,薄荷汤下。

比金丸治惊痫先用此药。

人参 琥珀 茯苓 朱砂 远志(姜制,取肉炒) 天麻 南星 川芎 菖蒲 青黛(各一钱) 麝香(一钱)

上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一、二丸,金银、薄荷汤下。

虎睛丸治惊痫邪气入心。

虎睛(细研) 远志(姜制) 犀角(锉) 大黄(煨) 菖蒲 麦冬(等分) 蜣螂(去足、翅,炒,三枚)

上为末,米糊丸桐子大,每服一、二丸,金银汤下。

卷十 小儿科

疳病八

【歌】心肺肝脾肾五疳,形容羸瘦发毛干。四肢枯细尿如乳,肚大青筋饮食贪。心证口干时壮热,虚惊面赤更心烦。摇头揉目睛生膜,发直筋青疾在肝。咳嗽气粗多喘急,肺家沥淅热仍寒。遍身疮疥形如鬼,足冷龈宣把肾参。腹满气粗频泄利,脾虚偏爱土泥餐。潮热骨蒸多盗汗,劳疳羸瘦面黄颜。脊疳脊骨如刀锯,指背生疮可验看。脑热囟高疳在脑,干疳干渴大便难。热疳便涩身如火,泄利频频认作寒。齿痒多啼唇口紫,蛔虫盘结胃肠间。丁奚项小并囟陷,肉削居高脐又翻。哺露往来虚热甚,头开呕吐胃中关。无幸脑项因生核,不破须知治疗难。

【论】夫小儿脏腑嫩娇,肠胃脆弱,易伤饮食,一或失调,不为疳者鲜矣。盖饮食恣情,甘肥无度,致伤脾胃,脾胃一虚,则饮食不能运化,食不能化,则腹满泄利,生热、生积、生痰。所以肌肉日削,气血日消,元气日损,骨热烦蒸;或幼小缺乳,粥饮太早,耗伤形气。此二者,疳之所肇端也,延及岁月,多致不救。

疳之状不一,古有五疳之名,盖传入五脏也。如心疳者,面黄颊赤,烦满壮热,心烦虚惊,口疮。肝疳者,摇头揉目,白膜遮晴,合面而睡,汗流,面色青黄,发立青筋,脑热羸瘦。脾疳者,肚腹胀,气粗,利下酸臭,爱吃泥土。肺疳者,咳嗽气逆多喘,揉鼻切牙,寒热往来。肾疳者,肌体极瘦,遍身疮疥,齿肿龈宣,甚则牙龈溃脱,俗云走马疳,寒热,头热脚冷,此五疳也。五疳之外,又有热疳者,潮热如火,大便涩滞。冷疳者,时时泄利腹痛,虚汗不止。疳劳者,骨蒸潮热,盗汗,腹急,面黄肌瘦,饮食不为肌肤。脊疳者,虫蚀脊膂,身热黄瘦,烦热下痢,脊骨如锯,十指皆疮,频啮爪甲。脑疳者,头闷脑热,满头生疮,身汗囟肿。干疳者,瘦瘁少血,舌干,目晴不转,干啼身热,手足清冷,皮燥便秘,搭口痴眼。疳渴者,脏中有风热疳气,加之乳母恣食五辛、酒、面、炙爆,使儿心肺壅热,日则消渴饮水,乳食不进,夜则渴止。疳泻者,毛焦唇白,额上青纹,肚大肠鸣泄利。疳痢者,挟外邪,或停宿滞,频下恶痢。疳肿胀者,虚中有积,毒与气并,故腹肚、头面、四肢浮肿。蛔疳者,多啼,呕清水,腹痛胀满,唇口紫黑,肠头及齿痒。丁奚疳者,手足极细,项小,居高,肉削体瘦,脐突,号哭,胸陷,或生谷症,爱吃生米。哺露疳者,虚热往来,头骨分开,翻食吐虫,烦渴呕哕。无辜疳者,脑后项边有核如弹,按之转动,软而不疼,其间有虫如米粉。不速破之,则虫随热气流散,淫蚀脏腑,以致肢体痈疮,便利脓血,壮热羸瘦,头露骨高。初起可用针破,膏药贴之。得之浣衣时投儿衣露于檐下,为无辜鸟落羽所污,儿着此衣,虫入皮肤故也。若衣用火烘着,则无此患。凡此之类,皆疳证也。

茯苓丸治心疳、惊疳。

茯神 琥珀 黄连 芦荟 赤茯苓(各三钱) 远志(姜制) 菖蒲(各一钱) 麝香(少许) 虾膜(炙)

钩藤皮(各二钱)

上为末,米糊丸,如麻子大,每服十丸,薄荷汤下。

大芦荟丸治肝疳,杀虫,和胃,止泻,兼治脊疳。

芦荟(研) 胡连 川连 芜荑(去扇) 青皮 木香 鹤虱(微炒) 雷丸(破开,白者佳,赤色者杀人,不用。等分) 麝香(少许) 砂仁(减半)

上为末,米糊丸,绿豆大,每服一、二十丸,米饮下。

清肺饮治肺疳,热 穿鼻孔,汁臭或生 肉。

紫苏 前胡 黄芩 当归 连翘 防风 赤茯 生地 天冬(去心) 甘草(炙) 桔梗(各一两) 桑皮(炒,半两)

细锉,每服二钱,水煎,食后服。

肥儿丸治脾疳、食疳。若治一切疳,后备加减法。

麦芽 神曲 使君 胡连 木香 槟榔 肉果有虫加鹤虱、雷丸、胡粉、苦楝根之类。积多加三棱、蓬术、枳实、浓朴之类。眼痛加木贼、龙胆、车前之类。腹膨胀加萝卜子、虾蟆干之类。浮肿加赤茯苓、滑石、桑皮之类。脾虚泄泻,饮食不为肌肤,加四君子之类。肺热咳嗽,潮热骨蒸,衄血盗汗,加白芍、生地、黄芩、知母、银柴、地骨、门冬之类。渴加天花粉、乌梅之类。血虚脉弱神衰,加当归、熟地、人参、紫河车。

上为末,丸如龙眼大,每服一丸,空心陈米汤化下。

九味地黄丸治肾疳。

熟地(四两) 赤茯 山茱萸肉 川楝子 当归 川芎 丹皮 使君子肉 干山药(各二两)

上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温酒下。

走马牙疳方 滕氏真传。

五倍子(焙) 人中白( ) 枯矾 绯丹(焙紫色) 轻粉(少许) 片脑(少许)

上,共研匀,敷患处。

 病

(附)

小儿未断乳,母复有胎儿饮其乳,羸瘦骨立,发黄壮热,大便不调,名曰 病。或有妊而抱他儿,亦能致之。先令儿断乳,后服消乳丸、(方见变蒸。)异功散。

异功散即四君子加陈皮

卷十 小儿科

疟疾九

【歌】儿疟多从痰积成,风伤惊触不同论。头疼体痛为风疟,发搐由来必是惊。咳喘便知痰所得,若还食疟腹中疼。疟久胁旁因有块,此名疟母为根深。

【论】小儿之疟,多是食积、痰饮,留于胁下,故作寒热。盖人之一身,腰以上,阳主之;腰以下,阴主之。胁下者,当其中,为阴阳升降之枢,故胁下有痰、食,塞其道路,阳欲与阴交,而为所阻,热斯作焉,阳得过其处,热斯解矣;阴欲与阳交,而为所间,寒斯作焉,阴得过其处,寒斯息矣。又有寒热往来,兼以头疼骨节痛,明是风邪,得汗即解。又有寒热往来,兼以腹膨作痛,明是食积,得下即愈。又有热而不寒者,病在里,调其中而已。寒而不热者,病在表,解其肌而已。一日一发者,荣卫行速故也,得病为近。间日一发者,荣卫行迟故也,得病为远。凡治小儿之疟,以食积、痰饮为主,而风邪次之,惊又次之,乃得治疟之要焉,详载第四卷第二论中。

疟疾例方槟榔 草果 半夏 贝母 柴胡 黄芩(等分) 甘草(少许)

煎服。

食疟腹膨食少,或时作痛。

麦芽 神曲 槟榔 草果 柴胡 苏叶 苏梗(各一钱)

煎服。

痰疟咳嗽喘急。

川芎 柴胡 贝母 知母 橘红 黄芩 苏子(各一钱)

煎服。

风疟头痛,骨节疼,或鼻寒气粗。

羌活 防风 苏叶 川芎 柴胡 白芷(等分) 甘草(减半)

煎服。

惊疟寒热发搐。

茯神 远志(去心) 麦冬(去心) 柴胡 半夏(姜制,各一钱) 甘草(二分)

煎服。

疟久不愈,胁下有块,俗名疟母,服鳖甲丸。(方见四卷。)

阴疟至晚即发,累月不已。

人参 芍药(炒) 川芎 柴胡(各一钱) 炙甘草 红花(各三分)

煎服。

卷十 小儿科

痢疾十

(添加)

【歌】小儿食积因成痢,初起必当先导滞。赤属热而白属寒,红而散者从伤治。下如五色定难医,久病脱肛宜补气。若还身热不加餐,从来患此终须毙。

【论】小儿痢疾,不问新、久,皆以食积治。新者必用消导,久者必兼调补,挟热治热,挟寒治寒,挟伤治伤。白者为寒,赤者为热,深黄者亦热,红而散者为伤。治痢以伤,痢或寻愈,治伤以痢,未有愈者。(详载第四卷,宜参看。)

初痢宜消导槟榔 枳实 蓬术 大黄 牵牛(等分)

为细末,白滚汤送下,每服三钱。逐去积滞,徐徐调补。

赤痢宜消化兼凉。

当归 黄连 滑石 赤曲 芍药 神曲 陈皮(各一钱) 甘草(四分)

煎服。

白痢宜消化兼温。

白术 茯苓 神曲 麦芽(各一钱) 肉桂 木香 甘草(各三分)

煎服。

纯血痢兼伤治。

当归 红花 赤曲 滑石 山楂 麦芽(各一钱) 甘草(三分)

煎服。

卷十 小儿科

积病十一

【歌】积病原因乳哺成,审其虚实察其形。更看惊积与气积,面黄肚热得其情。

【论】小儿有乳积、食积、气积、惊积、虚积、实积、积块之不同。惟夜间有热,肚热面黄者,伤积之明验也。乳积者,因儿啼叫未住,即便乳儿,致伤胃脘,吐、下酸臭是也。食积者,乳食过饱,饱即困睡,肚胀吐泻是也。气积者,因母怒气不散,即便乳儿,儿食气乳,停滞不化,腹痛多啼,痢如蟹渤是也。惊积者,受惊而后有积,时泄青菜汁是也,虚积者,或曾伤食吐泻,或曾取转致虚,其积尚伏,故曰虚积,面与手、足俱肿是也。实积者,壮热屎硬,口渴引饮,善食是也,和脾化积汤加减治之。积块者,丹溪云:气不能成块,乃痰与食积死血也。凡治积块,不可专用下药,徒损真气,病亦不去。当消导行血开痰为主,块去,须大补。

钱孔纯云:癖块游走不定,攻则痛闷,日渐枯瘦,急用化癖法贴之,内服消积化聚丸,以除痼疾。若脸黑颊青,不治。详载第四卷,宜参看。

和脾化积汤治小儿一切诸积,后备加减法。

山楂 枳实 蓬术 浓朴 白芍 甘草 陈皮乳积加砂仁、香附。气积加木香、苏梗。惊积加茯神、远志。虚积加白术、茯苓。实积加槟榔、牵牛。

表有热加柴胡、黄芩。里有热加黄连、木通。小便不利加滑石、泽泻。大便不通加大黄、枳壳。寒月,加益智、草豆蔻。

消积化聚丸治五积六聚、痞癖攻痛。

三棱 白术(炒) 茯苓 黄连 干漆(炒去烟) 木香 砂 益智(炒) 归尾(酒洗) 麦芽(微炒,各三两) 红花 砂仁(炒) 门冬 枳壳(炒) 穿山甲(烧灰) 青皮 柴胡 神曲(炒,各二两) 蓬术(煨)

槟榔(炙) 桃仁 香附(姜汁拌,炒) 鳖甲(醋炙,各四两)

上末,蜜丸,重三钱,空心陈米汤化下。

琥珀膏大黄 朴硝(各一两)

为末,以大蒜捣膏贴之。

卷十 小儿科

伤寒十二

(添加)

【歌】婴儿气怯病伤寒,挟食挟惊分两般。要解六经传变候,参详仲景活人方。

【论】《活人书》云:伤寒,大人、小儿治一般,但小小分剂,药性差凉耳。要之,其传变,其形证,与大人不殊也。其所异治者,挟惊、挟食而已。钱仲阳云:小儿正伤寒者,谓感冒寒邪,壮热头痛,鼻塞流涕,畏寒拘急是也,须解表微汗。挟惊者,因惊而又感寒邪;或因伤寒热极生风,是热乘于心,心神易动,故发搐也。当先发表,后利惊。挟食者,或先伤于风寒,后复停滞饮食;或先停滞饮食,而后伤于风寒。以致发热气粗,嗳气,壮热头疼,腹胀作痛,大便酸臭,先用解散,次与消导,不解者,大柴胡汤下之。其六经传变证治,当遵仲景法,自有专方,不复赘论,挟惊、挟食者,各从本证治之。

疏邪定惊汤治挟惊伤寒,乃太阳经之药。

麻黄 羌活 白芷 防风 胆星 天麻 薄荷 黄芩 前胡 桔梗冬月无汗去黄芩、薄荷,加生姜、葱白。三时去麻黄。阳明经目痛鼻干,不眠,脉洪而长,加葛根。少阳经耳聋胁痛,脉弦数而呕,加柴胡、半夏、橘皮、生姜。少阳、阳明合病,加柴胡、葛根、芍药,去羌活、麻黄,盖少阳有三禁,不可汗、下、利小便也。传入阳明为里,脉沉实,谵妄恶热,六、七日不大便,口燥咽干而渴,用大柴胡汤。

解肌调中饮治挟食伤寒,乃三阳经之药。

羌活 防风 柴胡 干葛 苏叶 黄芩 枳实 浓朴 神曲 山楂 陈皮 半夏加砂仁五分,生姜三片,煎服。

如冬月去黄芩,加麻黄。夏月加石膏。渴加天花粉,去半夏。有汗去苏叶,加芍药。胸中满闷加枳壳、桔梗。喘加杏仁。嗽加金沸草、前胡。表邪退而便秘者,去羌活、防风、苏叶、干葛,加大黄。

大柴胡汤治内热,大便难,身热,不恶寒,反恶热。

柴胡 黄芩 芍药 半夏 枳实 大黄上,姜、枣,煎服。

卷十 小儿科

痘疮十三

【歌】热彻标形必定稀,根红色泽满而肥。清便自可身无羌,饮食如常不用医。出不快时尤可发,密宜解毒勿教迟。鲜红恐后翻成紫,泄痢须知里气虚。五六日来生痒塌,切牙寒噤异功宜。疮稠力薄难肥满,大剂参归及桂 ,紫草川芎香白芷,更加糯米复何疑。青干黑陷溲便涩,可用宣风急下之。身热烦渴微腹满,喘而便秘面红 ,心烦闷乱溲黄赤,利水还须导赤除。七八日来犹发热,内因热盛外蒸皮,故使斑疮痂不着,宣风散子入生犀。耳居反热知归肾,黑陷分明有死期。百祥丸泻膀胱火,下后身温饮水奇,急用温脾为上策,十中一二可扶持。

【论】夫痘疮皆由子在母胎中受其三秽液毒,停蓄脏腑,皆太阴湿土壅滞,君、相二火之所作。因小儿真气既盛,正气初旺,邪无所容,或风寒伤于表,食饮伤于里,其毒由是发焉。故因外者治外,因内者治内,内外皆和,其痘自出。至于恶寒者发之,表太热者夺之,里渴者清之,秘者通之,惊者安之,泄者分之,虚者补之,寒者温之,热者和之,不可执一,大抵如伤寒随经用药,最为高论。若轻者,发热四、五日;热彻始出,其疮必稀,故前后心无,头面稀少,明润光泽,作三、四次出,无内外邪证,便溺如常,饮食如故,此受之最轻也,不用服药自已。其一热便涌出,密如针头,不分根脚,尚有表邪,时忽泄利呕逆,饮食不进,或烦闷不安,或狂躁不宁,大、小便秘涩不通,疮色鲜红,或灰白而不泽,或隐隐在于皮肤中,或咳嗽鼻喷不止,或腰痛不能立起,耳居反热,身体反冷,恶寒振栗,切牙,痒塌,燥渴不止,黑陷青紫倒靥,此皆沉重之候也。

必审其寒、热、虚、实而调之,则无不效矣。大抵寒为虚,热为实。气虚寒则宜温补,气实热则宜清凉,血虚则宜补血,血热则宜解毒,必取其气血中和,无过不及可也。凡痘灰白不红,绽不起,发出不快,昏暗陷顶,皆表寒而虚。二便清,饮食不化,身凉,手、足、口气俱冷,不渴,少食,唇白涕清,皆里寒而虚。此表、里虚寒之证,急宜温脾胃,补气血,当用参、 、四物、木香、肉桂等药,以助贯脓收靥。夫表虚者,以补气为主而补血次之。里虚者,于补血之中而兼补气。苟能补气,而脾胃自壮,胃气随畅,在后必无陷伏之忧;既能补血,则气血周流,送毒出尽,不致凝滞,在后必无痒塌之患。凡红紫干滞,黑陷焦枯者,皆表热而实。大便秘结,小便赤涩,身热鼻干,气热唇燥,烦渴者,皆里热而实。此表、里实热之证,急宜凉血解毒,当用化毒汤、红花、紫草、黄芩、牡丹皮、蝉蜕、鼠粘、荆芥之类。如表热者,宜清凉解表,而分利次之。里热者,则重于解毒而兼清凉,或在二、三日之前,热毒盛者,微下之亦可。盖凉血不至红紫,解毒则免黑陷。故表虚不补,则成外剥;里虚不补,则成内攻;表实过补,则不结靥;里实过补,则发痈毒,所以痘证变迁无常,若色一转,又当变通,不可拘于一定也。

气虚

凡气虚之证,初发身热,手足厥冷,乍凉乍热,精神倦怠,肌肉 白,饮食减少,四肢倦而睡卧安静,便清自调,虚证无疑。未见点前,用参 饮加轻剂发散,如:紫苏、防风、白芷。见点之后,用参 饮加轻剂开提,如:川芎、桔梗。见点四日之后,重用参 饮,随病加减处治。七、八日浆足之后,保婴百补汤调养气血而已。此证末梢,塌陷黑靥者,多用木香异功散收功。

血热

凡血热之证,初发身热壮盛,腮红脸赤,毛焦色枯,烦躁,渴欲饮水,日夜啼哭,睡卧不宁,好睡冷处,小便赤涩,热证无疑。未出之前,治从升麻葛根汤或升麻流气饮,虽皆可服,纵不若十神解毒汤为稳。既出至见点三、四日后,热证悉平,势将行浆,从太乙保和汤加减。八、九日浆足之后,则有保婴百补汤调养之。

毒盛

凡热毒壅遏之证,初发身热壮盛,腮红脸赤,毛焦皮燥,气粗喘满,腹胀烦躁,狂言谵语,睡卧不宁,大便秘结,小便赤涩,面浮眼胀,多啼多怒,的系热毒壅遏。未见点时,先须升麻葛根汤一服,随服羌活散郁汤。

至见点三日之内,诸证悉平,势将行浆,则服益元透肌散加减。浆足之后,即服保婴百补汤调养而已。六、七日外,有紫黑干枯及青灰干白陷者,则有夺命、大造、百祥、牛李、猪尾、宣风、独圣等方,皆可审用。惟曾经泄泻,有木香异功证,则从木香异功散治之。

参 保元汤治气虚痘证。

人参(一钱) 黄 (二钱) 甘草(五分,初热生用,出定炙用) 官桂(三分)

上锉,加生姜三片,糯米一撮,水煎,入人乳温服。

按:参、 、甘草性味甘温,专补中气之虚,而又加官桂以制其血。血在内,引而出之;血在外,引而入之。参、 非桂之逐血引导,则不能独树其功也。又加生姜、糯米,以助参、 之力。

十神解毒汤治血热痘证,古人用黄连解毒汤,恐骤用寒凉,不惟冰伏,热毒反出不快,抑且热毒为其所抑,则郁于脏腑,或肚痛腹胀,内溃而死者有之,岂若此方内外分消,用之为当?生地 丹皮 赤芍 归尾 红花 川芎 桔梗 木通 连翘 腹皮身热壮盛加葛根、前胡;毒盛绵密咽痛,加甘草、荆芥、鼠粘子;口渴烦躁加麦冬、天花粉;大便秘加枳壳、前胡、酒蒸大黄;小便短涩,睡卧不宁,谵语加山栀、竹叶、灯心;发斑加玄参、犀角、紫草。

羌活散郁汤治毒盛壅遏喘胀,或为风寒外搏者。

羌活 防风 白芷 荆芥 桔梗 地骨皮 川芎 紫草 甘草 连翘 恶实 大腹皮上为粗散,水一钟,灯心十四茎,煎六分,温服。

太乙保和汤(又名紫草透肌汤)

专治血热痘证。服十神解毒汤后,热证悉去,内外和平,见点三日之后,不易长大,用之则能保和元气,活血解毒,助痘成浆。

紫草 川芎 山楂 桔梗 人参 甘草 生地 红花 木通 糯米 生姜 灯心升麻葛根汤治痘初发热疑似之间。

葛根 升麻 甘草 芍药生姜煎服。

益元透肌散专治壅热痘证。服羌活散郁汤后,壅证悉开,气血和平,见点三、四日后不肥大,不成浆者,用之则能匀气解毒,透肌达表,领出元阳,助痘成浆而易结脓窠也。

鼠粘 蝉蜕 陈皮 桔梗 木通 山楂 川芎 紫草 人参 甘草大枣、灯心,煎服。

异功散治表虚痒塌,内虚泄泻,寒战切牙,头温足冷。

木香 官桂 人参 附子 当归 白术 茯苓 陈皮 浓朴 丁香 肉果 半夏木香散治痘灰白表虚,内虚泄泻腹胀。

木香 丁香 人参 甘草 茯苓 腹皮 桂心 青皮 前胡 诃子 煨姜 大枣保婴百补汤治痘疮八、九日浆足之后别无他证,以此方调养气血,资补脾胃。若有别证,随虚实加减。

当归 芍药 熟地 山药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黄 大枣水煎,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