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气
经曰: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此九气之为病也。夫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喜则笑不休,为毛革焦,甚为狂;悲则阴缩筋挛,女人血崩;恐则肉脱,骨酸痿厥;寒则水液澄澈清冷;炅则呕逆吐酸、暴注;惊则潮涎口噤痫痴;劳则喘息汗出气竭;思则气郁不眠、中痞不食等证。《内经》治七情九气之法,皆以五行五志之理,制而胜之,深中痛情之至治也。夫怒动肝火;喜动心火;思动脾火;忧动肺火,恐动肾火;凡一经气盛则病。如怒甚者,病属肝木,宜肺金胜之,当以悲忧苦楚之言感之,故悲可以治怒。如喜甚病属心火,宜肾水胜之,当以恐惧死亡之言怖之,故悲可以治喜。如悲甚属肺金,宜心火胜之,当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恐甚属肾水,宜脾土胜之,当以虑彼忘此之言奋之。思甚属脾土,宜肝木胜之,当以污辱诬罔之言怒之。夫何今人不谙此理,徒以方药治之,与情志之病,殊不相通。郁结诸病,必令自遣,但以药饵助之。气无补法,诚为大敝。如邪气壅盛,必宜驱散,病去五则中和,病去七则渐兼补益矣。气脉必沉,沉极则伏,涩弱难治。
主方 陈皮 半夏 茯苓 枳壳 神曲 青皮 浓朴(各八分) 萝卜子(炒,研)
抚芎 桔梗 苏子(研) 香附(各一钱)上加姜三片,水煎成,磨木香汁五匙服。郁怒痞胀作痛加槟榔、三棱、木通、蓬术;气急加蒌仁;面目浮肿加猪苓、泽泻、葶苈;兼外邪加紫苏、前胡、羌活、苍术、甘草;血瘀腹痛加赤芍、玄胡、郁金;胁痛加柴胡、胆草、黄连;胃脘痛加草豆蔻;不食加藿香、砂仁、麦芽、山楂;气闭加乌药、苏梗;久变成热者加姜制黄连、山栀;初起兼寒凝者宜温散,加吴茱萸、小茴香。
木香槟榔丸 一切滞气痞块,心腹胀痛,胁满,吐酸,痰涎,食积、酒毒及痢疾,便闭不通,积热口干,烦躁。能推陈致新,滋阴抑火,活血通经。
大黄(二两) 黑丑(头末二两) 香附(醋炒,四两) 木香 槟榔 枳壳 青皮 当归陈皮 三棱 蓬术 黄连 木通 萝卜子(各二两) 郁金 甘草(各一两)
上为末。水法丸如绿豆大,每服百丸,姜汤送下。
苏子降气汤 治心腹胀满,喘促短急。
苏子 半夏曲 前胡 当归 陈皮 浓朴(制。各八分) 官桂 甘草(各三分)
上咀,水二钟,姜三片,煎七分,不拘时服。常服消痰饮,散滞进食。
升阳顺气汤 治七情所伤及劳役、饮食不节,满闷短气。
人参(一钱) 黄 (二钱) 陈皮 半夏 升麻 柴胡 当归 黄柏(各七分) 草豆蔻(四分) 神曲(炒,一钱) 甘草(五分)加姜,水煎服。
分消导气汤 治气痰壅盛,二便不利。
桔梗 枳壳(麸炒) 浓朴(姜炒) 青皮 香附子(制) 茯苓 半夏(各八分) 栝蒌黄连 川贝母 槟榔 泽泻 川芎 麦芽 木通(各五分) 甘草梢(三分)
水煎服,或神曲糊丸。
复元通气散 治气不宣通,腹胁刺痛,或成疮疖,并闪挫腰胁作痛。
舶上茴香(炒) 穿山甲(蛤粉炒,去粉。各二两) 玄胡索(两半) 白牵牛(炒) 甘草(炒) 陈皮(去白,一两) 木香(七钱) 白芷 天粉 青皮(各二两) 贝母(一两)
上为末,每服一钱,热酒调下。病在上,食后服,病在下,食前服。
四磨饮 理诸气。
真沉香 乌药 枳壳 槟榔等分,水磨服。
苏合香丸 一切郁气壅滞等证(方见中寒。)
参苏饮 发散诸气(方见伤风。)
简便方 (快气除胀) 黑丑(头末) 木香 槟榔 萝卜子(等分)为末,白汤下。暂用。
又 陈香丸、萝卜子(炒,研),等分为末,服。或陈皮、苏梗,水煎服。
又 乌药、香附为末服。或陈香丸,木香一味,汤服。或姜葱熨法(见伤寒。)
卷之三
郁证
经曰:治五郁者,木郁达之,谓吐之令其调达。火郁发之,谓汗之令其疏散。土郁夺之,谓下之令无壅碍。金郁泄之,谓渗泄解表利小便。水郁折之,谓抑之制其冲逆。六郁者;气、血、湿、热、痰、食也。郁者,结滞而不得发越也。人之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凝聚,诸病生焉。在妇人尤有贪、恋、慈爱、妒嫉、忧患,八者染一,则坚牢不破,无论富贵贫贱,感此最多。
气郁胸胁胀痛,脉沉而涩;湿郁周身走痛,阴雨则发,脉沉细;热郁瞀闷烦心,小便赤,脉沉数,痰郁行动喘急,脉沉而滑;血郁四肢无力,能食便血,脉沉而芤;食郁嗳酸腹饱恶食,气口脉紧;治宜发散鞠郁,详审其由。凡久病必开郁破滞,令气血调和始愈。
主方 香附(童便或醋炒) 抚芎 苍术 神曲 陈皮 桔梗 上加生姜水煎服。
气加木香、青皮、苏子、浓朴、枳壳;湿加羌活、白芷、泽泻;热加栀子、连翘;痰加贝母、茯苓、半夏、海石:血加桃仁、牡丹皮、红花;食加山楂、麦芽、浓朴、砂仁、槟榔。痰郁不能吐咯,气郁不舒,先用稀涎散吐之(方见中风。)
越鞠丸 治诸郁。
香附(制) 苍术(制) 神曲(炒) 栀子(炒) 抚芎(等分)
上为末,水法丸绿豆大。每服百丸,白汤送下。加贝母尤效。
六郁汤 能解诸郁。
陈皮(去白) 贝母 连翘 苍术 枳壳 抚芎(各一钱) 栀子(炒) 赤茯苓(各七分)
香附子(二钱) 苏子 砂仁(研。各五分)
上水二盏,姜三片,煎一盏温服。气郁加木香、槟榔、萝卜子,倍香附、砂仁;湿郁加白术,倍苍术;热郁加芩、连,倍栀子;痰郁加南星、半夏;血郁加桃仁、红花、赤芍;食郁加山楂、神曲、麦芽。
木香槟榔丸 治气郁、食郁,胸膈痞满,大便结滞(方见诸气。)
生韭饮 治食郁。久则胃脘有瘀血作痛,大能开提气血。
生韭(捣自然汁一碗,温,加酒一、二杯同服。)
右先以桃仁连皮细嚼数十枚,后以韭汁送下。
简便方(治诸郁) 木香 砂仁 白豆蔻(等分)研末,每五分,不拘时,白汤下。或木香酒磨下;或砂仁、白蔻,常嚼一粒佳。郁金,酒磨服效。
又 枇杷叶(刷去毛)、兰香叶二味煎汤,时时啜之。或贝母嚼细,白汤送下。
卷之三
梅核气
是证因七情之气,郁结不舒;或因饮食之时,触犯恼怒,妇人患此最多。总由痰与气结,状如梅核,或如破絮,停于咽嗌之间,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或中脘痞满,气不舒快;或痰壅热盛,上气喘急;或留饮恶心,呕吐涎沫。久久不已,则为噎膈、关格之渐。治宜开郁顺气,利膈化痰、清肺为主。
主方 陈皮 半夏(姜制) 白茯苓(各一钱) 枳实 青皮 南星(姜制) 萝卜子苏子 神曲(炒) 砂仁(炒,研) 白豆蔻(研) 益智仁 槟榔(各五分) 上姜五片,水煎成,调砂、蔻末,卧床慢服。
气郁加香附、抚芎、浓朴;胀加青皮、腹皮;火加栀子、黄芩。
七气汤(一名四七汤) 治七情九气结滞成痰,状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间,咯不出,咽不下,中脘痞满,气不舒快;或痰饮呕逆等证,并皆治之神效。
半夏 茯苓(各三钱) 紫苏叶 浓朴(姜炒。各二钱)
上水二盏,姜三片,煎一盏,食远服。
简便方 用腊糟不下水者一斤,朴硝净者半斤,和匀。新瓷坛收贮、封,置净处,每取三匙,煎汤一盏,卧床慢饮。
卷之三
关格
经曰:阴阳不相应,病名曰关格。《难经》曰:五脏不和,则九窍不通;六腑不和,则留结为痈。邪在六腑,则阳脉不和;阳脉不和,则气留之;气留之,则阳脉盛矣。邪在五脏,则阴脉不和,阴脉不和,则血留之;血留之,则阴脉盛矣。阴气太盛,则阳气不得相荣也,故曰格。阳气太盛,则阴气不得相荣也,故曰关。阴阳俱盛,不得相荣也,故曰关格。关格者,不得尽其正命而死。是证膈中觉有所碍,欲升而不升,欲降而不降,欲食不能食,此谓气之横格也。关者,则不得大小便,甚热之气,在于下焦,填塞不通,无出之由,故曰关也。格者,则吐逆不能食,甚寒之气,在于胸中,遏绝不纳,无入之理,故曰格也。胸中有寒者,当以热药治之;丹田有热者,当以寒药治之。胸中之寒,丹田之热,上下治法,主当缓治,客当急治。经曰:阳盛阴不得荣,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曰关;阴盛阳不得荣,故气口大四倍于人迎,曰格。
主方 陈皮 白茯苓 贝母 枳实(麸炒,一钱) 苏子(炒,研) 栝蒌仁 香附(童便炒) 抚芎 浓朴(各七分) 木香 沉香(各五分,俱另磨) 甘草(三分)上生姜三片水煎,加灯心,竹沥,磨沉香、木香调服。
利格汤 治关格。
陈皮 滑石 木通(各一钱) 半夏 茯苓(各八分) 人参芦(钱半) 甘草(四分)
上姜、枣煎服,再煎探吐。如气虚脾弱,治宜吐法,以提其气之横格,不在痰也。有痰者,二陈汤吐之。如中气不运者,利格汤去滑石、木通、参芦,加人参、白术、升麻、枳实、栝蒌。如胃寒不纳,以沉木香、砂仁、白蔻为末,不时舐咽。下焦大便不通,以承气汤为末,糊丸晒燥,汤下。或以大黄末布条圈脐中作窝,朴硝汤逐匙渍之,大便通。痰多,二陈汤加木通之类。
卷之三
噎膈
经曰:三阳结,谓之膈。又曰:少阳所致,为呕涌溢,食不下。食不得入,是有火也。是证因七情过极,房室劳役,致五脏火炽,血液枯涸,煎熬成痰,渐致胃脘干槁。近咽嗌间则水饮可行,食物难入,名之曰噎。槁在胃脘,食虽可下,不能营运,良久复出,不出则胀满难当,名之曰膈。既无谷味生养气血,自然衰惫。或因病起微渐之时,惟欲速效,过用香燥辛热之药,损伤阴血而致者,然去死不远也。脉寸紧而尺微涩,浮弱气虚,涩小血弱。治宜补气养血,顺气消痰清热。五噎者,忧、思、气、劳、食也。五膈者,思、忧、喜、怒、悲也。此神思间病,惟内观自养,神静阴生,阴生则血生。火降而肠胃滋润,能断浓味,庶不助火。若吐白沫,粪如羊屎者不治。
主方 人参(五分) 白术 茯苓 当归 陈皮 半夏(姜制) 黄连(各八分) 甘草(三分)上加姜、枣煎,磨入沉香汁(三匙)服。
气虚加黄 ;呕加霍香、砂仁;助胃加山药、莲肉;消食,山楂、麦芽;开郁,香附、神曲、抚芎、山栀;气胀不舒加木香、萝卜子;大便秘加酒煮大黄;肥人多痰加二陈,制半夏、贝母、蒌仁,药中入竹沥、姜汁少许,韭汁、童便、驴尿服。瘦人四物养血,少加桃仁、红花,常宜人乳、牛羊乳。
少入姜汁、蜂蜜、砂糖、甘蔗汁、梨汁作饮。枇杷叶、青橘叶、兰叶煎汤饮。御米、粟米煎粥,入竹沥食。此证有干食糯米饭,绝不饮茶汤而安者。
五噎五膈散 治膈噎等证。
人参 半夏 桔梗 白术 白豆蔻 木香 沉香 干姜 HT 头糠 荜HT 茄 甘草(各三分)
枇杷叶(五片,刷去毛,蜜炙)
上加生姜七片,水一盏煎服。
生姜汁煎,治噎食不下,咽喉壅塞,胸膈烦闷等证。
生姜汁 白蜜 牛酥(各五两) 人参 百合 (各二两)
上药入铜铫中,以慢火熬膏,不拘时。每用三匙,用人参百合汤调下。
枇杷叶煎 治五噎立效。
枇杷叶(刷去毛,炙) 陈皮(去白。各三钱) 生姜(五钱)
水盏半,煎七分,作二次温服。
嘉禾散 治脾胃不利,胸膈痞闷,气逆生痰,不进饮食,五噎五膈。
砂仁 白茯苓 薏苡仁(炒) 枇杷叶(刷去毛,姜汁炙) 桑白皮(炒) 沉香(磨汁)
五味子 甘草(炙。各五分) 木香(磨汁) 青皮 芽(炒) 藿香 随风子 石斛(酒炒) 大腹皮(洗) 陈皮 半夏曲(炒) 神曲(炒) 槟榔 杜仲(姜汁炒断丝。各三分)
白豆蔻 丁香 人参 白术(各五分)
上水二盏,姜三片,枣二枚,煎八分,食远服。五噎入柿干一枚;膈气吐逆,入韭白三寸、枣五枚同煎。
人参利膈丸 治胸中不利,痰逆喘满,利脾胃壅滞,膈噎圣药。
人参 当归 藿香(各一两) 木香 槟榔(各七钱) 枳实(炒) 甘草(各八钱) 浓朴(姜炒) 大黄(酒浸各二两)
上为末,滴水丸桐子大,温水下三十丸。
卷之三
翻胃
经曰:浊气在上,则生 胀,邪气逆上,则呕而吐。是证由荣卫俱虚,气血不足,停水积饮于胃,则脏冷而脾不营运,气逆而成翻胃也。故朝食暮吐,心下牢大如杯;甚则食已即吐。经曰:得谷则昌,绝谷则亡。谷味难进。去死不远。患者知此,万缘屏息。澄心静养。参酌方药。尤宜食干饭,以陈年酱、姜下之。渴以甘蔗汁,少入姜汁为饮,能饮驴尿最佳,切忌羹汤、生冷、硬物。近世多以辛香燥热之药治之,间有虚寒者取效。若食已即吐,属实热者用之,因辛能行气破滞。虽然暂可,由是五脏之火反炽,脾胃之阴愈伤,病转甚矣。尤有药饵将养得宜,遂获小愈;则百念复生。饮食杂进,病加不能生全,理当预知。如有痰热、大便燥秘,日服滚痰丸数分(方见痰门)。脉紧而弦为虚寒,浮紧滑数皆为热。小弱迟涩为寒而正气虚,兼助元、健脾和胃为本。
主方 半夏(制) 浓朴 栀子(炒黑) 黄连(姜制) 陈皮(各八分) 茯苓 苍术(米泔浸,炒) 竹茹 枳壳(各八分) 香附子 神曲 泽泻 当归 白豆蔻(各五分) 甘草(二分) 上生姜三片,水二钟,煎八分,入磨沉香汁服。
和中桔梗汤 治上焦气热上冲,食已即吐,脉浮而洪。
桔梗(两半) 半夏曲(二两) 陈皮(去白,一两) 白术(一两五钱) 枳实(炒)
白茯苓 浓朴(姜炒,一两)
上咀,每服一两。煎取清汁,调木香散(二钱),隔夜空腹服。三服之后,气渐下,吐渐止。然后去木香末,每料中加芍药二两,黄 一两五钱,服之便愈。如大便燥硬,食不能下,以小承气汤微下之,少利为度,再服前药补之。
木香散 木香、槟榔各等分为末(小承气见伤寒。)
茯苓泽泻汤 治翻胃吐而渴欲饮水。
泽泻(四两) 白茯苓(半斤) 甘草 桂枝(各二两) 白术(三两) 生姜(四两)
上水一斗,煮取三升,纳泽泻再煮取二升半,温服三合,日三服。一方有小麦一升。
青金丹 治翻胃及一切寒热呕吐,百药不效者,一服即止。
水银(一两) 硫黄(五钱)
上同研至不见星,每服一钱,浓生姜、陈皮汤调下,未止再服。或姜糊丸绿豆大,姜汤下。
属寒者二钱,姜汁酒热调服,浓被盖出汗。小儿量服。
更以半夏(三钱)、陈皮(二钱)、茯苓、浓朴、藿香、苍术(各一钱) 生姜(七片),捣,入水煎成,调砂仁(炒,研,一钱)服。另取姜汁半杯,和汤一杯,热而辣者,每进药一口,姜汤一口送,服完,频饮热姜汤。垂死者用人参二钱,水煎顿服。日再进以人参煮粥,食未安再服。
滚痰丸 治痰热吐(方见痰门。)
荆黄汤 热气冲逆,食已即吐(方见呕吐。)
简便方 平胃散(根据方制成)。姜汁、红枣丸,盐汤下;或姜,枣同研服。
又六一散,生姜自然汁澄下稠者(糖果店柞姜丝最多),和丸绿豆大,汤下。
又 白粱米汁(二合),生姜汁(一合),和服。
又 干柿饼烧灰(一钱),酒下。
又 米粉搜和成剂,丸如桐子大,煮熟,点盐少许,空心和汁吞。
又 大附子(一个),姜汁一碗浸透煮干,母丁香(十个),共为末,以少许安掌中,不时舐服。
又 蚯蚓屎(一两),木香(五钱),共为末,神曲糊为丸,陈皮,姜汤送下。
卷之三
痞满
经曰:太阴所至,为积饮痞膈。痞,不通之谓。精神荣卫,气血津液,出入流行之纹理,闷密而为痞也。有伤寒下早,邪气攻上而痞者;有杂病下多亡阴,血虚而痞者;有中气虚弱,不能运化精微而痞者;有饮食、痰积窒塞而痞者;有湿热太甚而痞者。盖痞与胀不同,胀满则内空虚而外有形,痞满则内闷实而外无状,脉宜浮滑,忌短涩。治宜察其虚实而行攻补,实人略与疏通,随宜调补,不可专于通利,暂得宽舒,再作益甚。
主方 陈皮 半夏 茯苓 枳实 黄连(姜炒) 浓朴(姜炒。各八分) 草豆蔻 木香益智 青皮 柴胡(各五分) 干姜 吴茱萸(各三分)上水煎服。
脾虚无血加当归、芍药、川芎、白术;郁加香附、神曲;中气虚痞加人参、白术、苍术;痰积加贝母、山楂、麦芽;湿热加酒炒黄芩、栀子、苍术;肥人湿痰,半夏、茯苓、苍术、滑石;瘦人,枳实、黄连、芍药、升麻;痰挟血成窠囊,桃仁、红花、香附、大黄、郁金。
黄连消痞丸 治心下痞满,小便不利有热者。
黄连(炒,两半) 黄芩(炒) 干姜(各三钱) 茯苓 白术(炒) 甘草(炙) 浓朴(制) 猪苓(各五钱) 枳实(一两) 陈皮(七钱五分) 泽泻 姜黄(各三钱半) 砂仁(三钱五分) 半夏(制,一两三钱)
上为末,蒸饼,丸桐子大,每服百丸,白汤送下。
开结枳实丸 (一名木香利膈丸) 治湿痰留滞,胸膈痞闷,时作鸣声。
枳实(炒) 白术 半夏(制) 南星(泡) 枯矾 大黄 青皮 木香(各五钱) 牵牛(头末,二两) 皂角(炙,去皮弦子) 旋复花(各一两)
上为末,面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五丸,米饮下。
香砂枳实丸 治痞。
保和丸 (并见饮食。)
简便方 痰食积痞。
半夏为末,姜汁和作饼子,用湿纸包,慢火煨香,熟水二钟,饼一个,盐五分,煎至一钟服。
又 凉物过饱,不消,遂成痞。用马牙硝一两,以陈年吴茱萸半升,煮浓汁入硝,乘热服。
良久未转更服。
又 用枳实麸炒为末,每服二钱,清粥汤送下。
又 卒得胸痛,薤根捣自然汁饮。姜、葱熨(法见伤寒。)
卷之三
腹胀
经曰:诸腹胀大,鼓之如鼓,皆属于热。又曰:腹满 胀,肢膈 胁,下厥上冒,过在太阴、阳明。乃寒湿郁遏也。是证虽因七情劳役,饮食失节,房室斫丧及风寒暑湿,皆能致此,然怒气抑遏而成者多。盖郁怒日积,则肝木气盛而脾土受克。脾能生养万物,为一身之主,虽具坤静之德,而有干健之造。脾土既虚,胃虽纳受水 而转输之官失职,不能司消化之令,营运精微,分布灌溉,致使心肺之阳不降,肾肝之阴不升,而成天地不交之否。清浊混淆而成壅塞,湿气不流郁而为热,湿热留积,因成胀满。若四肢齐肿,是为水肿,治之尚易。如单腹胀,胶固难除。
脉盛而坚,迟而滑者为胀。浮大顺,虚小逆。治宜和中顺气,健脾利水。
主方 陈皮 茯苓 苍术 浓朴 枳实 香附(各一钱) 猪苓 泽泻 大腹皮 木通(各八分) 木香(五分,另磨) 砂仁(七分,另研) 加生姜、灯心水煎,调木香、砂仁服。
如肿甚,兼用神佑丸二服(方见痰门)。以指按之有凹不起者属虚,加扁豆、白术、当归(各八分);以手按之随手凸起者属实,加三棱、蓬术、槟榔、青皮、益智;便秘加大黄(酒煮),邪去正虚加人参;气下陷加升麻、柴胡(各三分);不食而呕加藿香;先胀而后喘者治在脾,加扁豆、麦芽、葶苈(少许);先喘而后胀者治在肺,加黄连、黄芩、麦门冬;痰加南星、半夏曲;朝宽暮急属血虚,加当归、红花(酒洗,少许);去胀,草果;热加栀子、黄连;暮宽朝急属气虚,加人参、白术;寒加干姜、肉桂、藿香、丁香、茴香、吴茱萸。腰以上肿,宜发微汗,参苏饮(方见伤风)之类;郁加抚芎、神曲、益智、草豆蔻、乌药。腰以下肿,宜利小便,加石莲子、滑石。下气加沉香、苏梗;痛加姜黄、玄胡。
五子五皮饮 治壮实人初感可用,病略减,止服。
栀子皮 大腹皮 生姜皮 茯苓皮 陈皮 萝卜子 香附子 车前子 葶苈子 苏子 上水煎服。
苏子汤 忧思过度,致伤心脾,腹胀喘促,呕逆肠鸣,二便不利。
紫苏子(一两) 大腹皮 草果 半夏 浓朴 木香 陈皮 木通 白术 枳实 人参甘草(各五钱)
上每服五钱,水盏半,姜三片、枣一枚,煎七分服。
木香顺气汤 治浊气在上,则生 胀。
木香 草蔻(面包煨) 苍术(制。各三分) 浓朴(制,四分) 当归(五分) 升麻 柴胡(各二分)
上咀作一服。水二盏煎服,忌生冷、硬物、恼怒、房劳。
鸡屎醴散 治心腹胀满,旦食不能暮食,致成呕逆、鼓胀。鸡屎醴(鸡屎炒极热,入好酒沃之,阴干) 大黄 桃仁(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二钱。水盏半,姜三片,煎七分,食前服。
简便方 治腹胀。
草豆蔻为末,每服五分,木瓜煎汤下。
又 槟榔为末,每二钱,水煎服。
又 独蒜煨熟去皮,棉裹纳下部,中冷即易。又治关格、腹胀,大小便秘。
又 用葶苈炒紫色,酒浸七日,研烂,每服三匙,好酒送下。
卷之三
蛊证
经曰: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不通也)。《易》以上下乖隔不通为蛊。其证乃阴阳气血皆虚,出入升降违度。先由大怒致肝木盛极,克制脾土,营运失职,遂成中满痞塞诸疾,渐而正虚邪实,以成胶固难起之 。至此欲攻恐正气愈虚,欲补恐邪气转炽,谨可中和调之。此际犹有恣食纵怒者,自速死耳,欲行治理,必绝怒气,断盐酱、远音乐、戒鹅鸭,惹湿诸物,循序服药,十生一二。脉浮大顺,虚细逆。或患人急胀痛苦之甚,姑以腹胀、痞满、水肿诸方及三花神佑丸(方见痰门) 暂用数服;次以主方接服,消补兼行主方 人参(五分) 白术 茯苓 猪苓 泽泻(各一钱) 木香(另磨) 白豆菀(另研) 陈皮 木通(各七分)上水煎服分消丸 治气蛊。腹胀如鼓,俗名单腹胀,脐突坚硬如石。
浓朴(一两) 半夏 枳实(各五分) 黄连 干姜 知母(各四钱) 泽泻 海金砂 陈皮(各三钱) 猪苓 人参 姜黄 黄芩 白术 甘草(各一钱)
上为末,水丸绿豆大。每二钱炒,热汤下。
经验桃奴丸 治血蛊。腹上有血丝,妇女月经不通,腹中有块,胀痛及男子坠马跌扑,瘀血留积胀痛等证。
桃奴(冬月树上小干桃) 鼠粪(雄鼠也,两头尖者是) 玄胡索 香附子 肉桂 五灵脂桃仁(去皮尖,捣如泥) 砂仁(等分)
上为末,水法丸如绿豆大。每服三钱,空心温酒送下。
利水益元散 治湿热为病,二便不利,正气亏虚等证。
茯苓 白术 人参 猪苓 泽泻(各半两) 滑石(水飞,六两) 甘草(三钱)
上为末,每服三钱,食远,灯心汤调下。
简便方 蛊胀,用马鞭草锉晒,勿见火,或酒、或水煎服。
又 初感气实有痰,陈葫芦(一枚,去顶) 入酒,竹箸松其籽,仍用顶封固,重汤煮数沸,去子饮酒尽,一吐几危,吐后腹渐宽,调理而愈。
卷之三
水肿
(附:阴肿)
经曰:肺移寒于肾,名曰涌水。如溢囊裹浆,或遍身肿满,疾行则濯濯有声。诸有水气者,微肿见于目下也。身浮而光,手按成窟,举手即满。上则喘咳气急,下则足膝皆肿,大小便短涩不利。皆因脾虚不能制其肾水,水气妄行,渍于肌肉。盖以脾虚则肺金既不得母气之养,又肝木无所畏,更来侮土,此脾所以益虚也。土弱则水愈强,故肿不易消,古方多用攻下之剂,特攻其标耳。治法:必养脾土,上输精气以全运化之职;保肺气以下降渗道,开通败浊之邪。其稍清者,复回而为气、为血、为津液;其败浊者,在上为汗,在下为溺而分消矣。脉洪数为热,沉迟为寒。浮大则顺,沉细则逆。
主方 香薷(大叶者) 赤小豆 桑白皮 白丑 白术 苍术(各一钱) 猪苓 泽泻赤茯苓(连皮) 大腹皮 防己 浓朴(各八分) 滑石(一钱五分)上加椒目、灯心水煎服。
加减法与前腹胀相类,五子五皮饮、神佑丸可以兼用。
茯苓散 治诸般气肿。
泽泻 莞花(醋拌炒) 郁李仁 甜葶苈 汉防己 本(各三钱半) 陈皮(去白) 白茯苓 白槟榔 瞿麦(各五钱) 滑石 大戟(各七钱半)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桑白皮煎汤,空心调服。取下碧绿水,如烂羊脂为度。忌盐酱百日,不可多服。
当归散 水肿多由肾水不能摄养心火,土无所滋,水溢泛滥,渗透经络,发为浮肿。
当归 木香 肉桂 赤茯苓 白术 陈皮 木通 赤芍药 槟榔 牡丹皮 紫苏(等分)
水煎服。
简便方 治水肿。香薷为末(更以香薷煎汁熬膏) 为细丸,日三服。
又 黄瓜(一根,切开勿去子) 醋煮一半,水煮一半,空心食。
又 枣子(一斤),放锅入水 四指,以大戟根苗(一两),铺上煮干,去戟食枣。
又 苦葫芦子炒为末,每服二钱,陈皮木通汤或酒下。
又 猪腰子一个分七片,甘遂末一分掺入,湿纸包,煨熟顿食。
又 瓜蒂末(二分),吹鼻内,日三次。未愈,黄芩末(五钱)煎汤服。
又 香附(醋煮研末)醋糊丸服。
又 马齿苋,少入粳米,酱汁煮食。
卷之三 水肿
阴肿
是证由膀胱蕴热,风湿相乘;或因湿热,水肿流注;或疝气攻作;或暴风客热,及小儿啼叫,怒气结聚;或坐湿地冷石;或虫蚁吹毒所致。详其所因而施治之。
主方 白术 桑皮 木通 陈皮(各半两) 白丑(二两)共为末,每服二钱小儿止服五分。空心姜汤调下。
治小儿啼叫成者:桃仁(去皮尖) 官桂 黑丑(炒) 白蒺藜 牡丹皮 大黄(各三钱)
为末,蜜丸桐子大,每五十丸。青皮、木通、葱白、盐少许,煎汤下。
治小儿阴肿:牡蛎( ,研粉),津调服,次以粉擦之。
五苓散加丹皮、防风服。或桃仁研膏,津唾调敷。
又 蝉蜕五钱,煎水频洗,仍以五苓散加灯心煎服。
简便方 治外肾肿。
小茴香 穿山甲(炒) 木香(各等分)为末,每二钱酒下。
男、妇阴肿:马鞭草捣烂绞汁涂。小儿用老杉木烧灰,入腻粉油调敷。
又 荆芥(一两) 朴硝(二两) 萝卜子(一两五钱)葱白同煎洗。
又 葱围蚯蚓粪,甘草煎汁调涂。或生薄荷汁敷亦可。
外肾肿:大黄末,醋调涂,干再涂。或加牛粪烧灰等分。
卷之三
积聚
《难经》曰:积者,阴气也;聚者,阳气也。故阳浮而动,阴沉而伏。气之所积,名曰积。气之所聚,名曰聚。故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聚者,阳气也,其始发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常处,谓之聚。
故以是别知积聚也。盖五积之名,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心之积名曰伏梁,在心下,如臂。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如复盘。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胁下,大如杯。肾之积名曰奔豚,在少腹上,若豚状。尤有 者,腹中坚硬,有形可征;瘕者,假物而结,推移可动;者,气血凝聚肌肉之间;癖者,饮食凝滞,外无形迹及痞块。多证皆不外乎七情郁结,痰食气血而成。凡积聚脉多沉伏或附骨, 瘕多弦。实强顺,微弱逆。治宜消积为标,次兼养正为本。
服药最忌浓味,发气之物主方 陈皮 浓朴 枳实 青皮 香附 山楂(肉,各八分) 三棱(醋炒) 蓬术(醋炒) 砂仁 槟榔(各六分) 木香(五分)上加生姜,水煎服。
痰积加半夏、贝母、海石、芒硝,去山楂;血积加桃仁、红花、官桂、当归尾;食积加神曲、麦芽。痛加玄胡索、抚芎、五灵脂、草豆蔻,甚者加乳香、没药;痞加黄连(姜炒);胀加萝卜子;不消加黑丑、良姜;吐酸加红豆蔻。
上方五丸治五积,群书具载,根据法服亦多效。但五方中皆有巴豆霜,近世鲜用。今另考五方于下,用者酌之。
伏梁丸 治心积。
茯苓(去皮) 浓朴(炒) 人参 枳壳(炒) 三棱(煨) 半夏(泡) 白术(各等分)
上为末,薄糊丸桐子大。每五十丸,食远,米汤送下。
痞气丸 治脾积。
大乌头(一两,炮去皮脐) 附子(同) 川椒(炒出汗) 干姜 桂心 赤石脂(火 ,醋淬。各半两)
上为末,炼蜜丸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五丸,米汤下。
肥气丸 治肝积。
青皮 陈皮 三棱 蓬术(醋炒) 黄连 枳实 浓朴(各一两) 槟榔 萝卜子(炒)
穿山甲 肉桂 干姜(炮。各五钱)
上为末,入炒盐三钱,醋糊和丸桐子大,每五十丸,食远,米汤送下。
息贲丸 治肺积。
半夏(炮) 桂心 人参 吴茱萸(泡) 桑白皮(炙) 葶苈 甘草(各一钱半)
上水二盏,姜五片,枣一枚,煎至一盏服。作丸亦可。
奔豚丸 治肾积。
干葛 川芎 当归 桑白皮(炙) 黄芩 甘草(炙) 甘李根皮(焙,各一钱五分) 半夏(泡,二钱)
加生姜三片,水煎,食远服,作丸亦可。
香棱丸 治五积六聚,二焦痞塞, 癖诸积。
三棱(四两,醋炒) 青皮 陈皮 蓬术(煨) 枳实 萝卜子 香附子 浓朴(各二两)
黄连 肉桂 神曲 麦芽 山楂肉 槟榔 益智(各一两) 干添(炒烟尽) 木香 砂仁 桃仁(各五分)
上为末,醋糊丸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姜汤下。
玄白丸 治五积六聚,胸膈胀满,痞闷吞酸,心疼腹痛,胁下刺痛。遇风寒、怒气、食生冷、发气之物,劳碌忧愁则积。攻动大痛,得热熨暖气痛减者,宜服此。
黑丑 白丑 良姜(各四两) 砂仁 红豆蔻 陈皮 三棱 蓬术 干姜(各二两) 青皮草豆蔻 肉桂 玄胡索 五灵脂(各一两)
上为末,用真阿魏五钱锉细,米醋浸研化,拌入末内,醋煮面糊丸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姜汤下。
简便方 治诸积。瓦楞子火炼七次为末,酒调服。即蚶壳。
酒食积:平胃散加丁香、神曲、麦芽、香附、砂仁,共研末,每二钱,姜汤下。
酒积酸呕:神曲 麦芽(各一两) 黄连(五钱) 巴豆霜(一钱)同研为末,汤、丸每一钱姜汤下。
鱼蟹积:紫苏 陈皮 山楂 香附 煎服。
粉面积:萝卜子炒研煎服。
癖 结及诸虫:马齿苋和盐、醋煮一碗食,有虫尽出。
膜外 及气块:玄胡索为末,猪胰一具切碎,炙熟拌食。
痰食积块:风化锻石丸服(陈者尤妙)。
食脍成瘕:马鞭草(捣汁),入姜汁服。
熨 法:吴茱萸一斤擂碎,酒煮,干布包熨,冷再煮,炒至移动。
卷之三
血证
(吐 衄 咳 咯 唾 便 溺血等)
经曰:心出血,肝纳血。又曰:卧则血归肝,目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所以动言视听,无非血养。又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夫吐血者,多因大怒伤肝,忧愁思虑伤心;酒色过度,阳盛阴虚,水不制火;或浓味醇酒,以动胃火,感受之由不同,无出于火载血上,错经妄行。凡荣卫太虚,腑脏易损,血脉空竭。因而恚怒惊忿,暴气逆溢,不循经络,血脉流散,是证作矣。诸失血多属于君相二火、诸经之热,煎逼其血而出诸窍也。色赤紫为热极。凡血上行者为逆,复而下行变痢为顺。药兼降气,则血归经。脉多芤涩,沉细者顺,洪大者逆。身凉脉静者易治,身热脉盛者难治。
主方 犀角(磨汁或镑) 牡丹皮 赤芍(各钱半) 生地黄(二钱) 黄连(一钱五分)
上水一盏,童便一钟,煎服。
如血不止加茅根汁,磨京墨汁各半钟和服。吐血出于胃加天门冬、黑山栀、阿胶、焦荆芥、蒲黄;浓味动胃火加石膏、枳壳。衄血鼻出,咳血,痰中血丝皆肺火,加黄芩、连翘、玄参。唾血咯血皆出于肾,加黄柏、知母、熟地、黑山栀。凡血紫黑成块,胸中气塞加大黄、桃仁。大便血,脏气伤,风邪入,下血,面黄时热加防风、枳壳、柴胡、升麻、槐角、地榆。小便血,小肠与心为表里,心热则尿血,兼有膀胱火,山栀、滑石、瞿麦、木通。诸见血,药中可用藕节汁、扁柏叶、山茶花、大小蓟;甚不止,暂用广西三七、真花蕊石、发灰、白芨,可以为末,调服三钱。止后多用郁金、山茶、桃仁,以清瘀血,心无后患。有吐多神昏不省者,乃阴气暴绝,孤阳欲飞越而去,不能独存,急用人参一两,煎浓汁半钟灌下,气复则苏。如血止火降,胸宽气和,止是虚弱无力,参、 、白术、归身之类补之。
地黄饮子 治吐血、衄血、下血、溺血等证,皆属于热。
生地 熟地 枸杞子 地骨皮 黄芩 天门冬 芍药 黄 甘草(等分)
上咀,每服七钱,水二钟,煎八分,去渣,食远服。如脉微身凉恶风者,加桂二分。
必胜散 治男、妇错经妄行流溢,或咳或衄血,并治。
小蓟 人参(肺热减去) 蒲黄(炒黑) 熟地黄(酒洗) 当归 乌梅 川芎(各一钱)
上咀,作一服,水二钟,煎一钟,不拘时服。
麦门冬汤 治思虑伤心,吐血衄血。
麦冬 天门冬 远志 当归 白芍药 生地黄 人参 黄 牡丹皮 阿胶 藕节 炙草(各一钱)
上作一服,每服水二钟,姜一片,煎一钟,不拘时服。
刺蓟散 治衄血诸血,经日不止。
刺蓟 苦参 黄连 栀子仁 生地黄 侧柏叶 大黄(炒。各一两)
上咀,每服五钱,水二钟,入竹茹五分,煎八分,温服。
槐榆丸 治大便下血,诸痔及脱肛。
槐角子 地榆 枳壳 黄芩(条) 防风 当归(头,等分)
上为末,水法丸桐子大,每服二钱,空心白汤送下。
四生丸 治吐衄血,阳乘于阴,血热妄行等证。
生艾叶 生薄荷叶 侧柏叶 生地黄(等分)
上俱捣烂,丸如鸡子大,每用一丸煎,去渣服。
十灰散 治痨证,诸失血,嗽血,先服此。
大蓟 小蓟 荷叶 侧柏叶 茅根 茜根 山栀 大黄 牡丹皮 棕榈皮各烧灰,纸包盖,地下过宿,等分发,研匀。先以藕节汁或萝卜汁,磨京墨调末五钱,服。
甚有去升斗不能止者,花蕊石、发灰、三七、白芨、研末暂服。神昏服独参汤。
简便方 治吐血。
藕节 荷叶顶(各七个) 水煎,入蜜一匙服。
又 鲜地黄汁(一升) 姜汁(半合) 和服。或生地酒煎服,或生蜜汤服。
又 百合捣汁饮,煮食亦可。又熟猪肝蘸白芨末食;或单白芨。
又 生藕、生地黄、大蓟各捣汁三合,入蜜一匙服。
又 萝卜捣汁和童便(或盐少许,或酒同服。)
舌上无故出血:槐花末敷。
止吐衄血:白芨末,凉水调盐花贴鼻 中。或贴印堂及鼻,纸封,频以凉水润之;或湿纸搭颈项或顶心,频以凉水润之。茅根(煎)、京墨(磨)、藕、萱草、马鞭草、车前草(并捣汁)、百草霜(或锅煤)、栀子(炒研)、黄葵子、炒黄糯米、发灰 并可研末,凉水调下皆效(随用一味。)
止衄血:槐花(末)、莲房(烧灰)、发(烧灰)、鸬 粪(烧灰)、栀子(烧灰),皆可吹入鼻。萝卜(汁)、车前(汁)、葱(汁,皆可滴入鼻内。石榴花瓣、墙头苔藓,皆可塞入鼻。
咯血疙瘩:杏仁(研细),青黛作饼,以柿合湿纸裹煨,慢嚼,米汤下。
大便下血:乌梅 五倍子(炒焦) 白芷(研末,等分) 米糊丸桐子大。每服百丸,白汤送下。
又 臭椿根皮为末,醋糊丸汤下。或僵蚕末、乌梅肉蒸、捣,丸服。或苦楝子炒黄为末,蜜和丸服。
又 茄科(烧灰,三钱),米汤下,或木槿煎服。或山楂末,或五倍子末,皆可汤服。
小便出血:蒲黄(炒) 破故纸(炒) 陈锻石(炒)等分,研末,汤服。
又 辰砂五苓散,灯心汤下。或柿饼(烧灰),米汤调下。或车前子水煎服。或车前草捣汁服。
又 蒲黄(炒),研末服。后四物汤加木通、车前子煎,调玄明粉服,全止。
小便血条:当归、白芷为末(二钱),淡豆豉煎汤下。或黄连、黄柏末(二钱),车前子煎汤调下。
又 五倍子末,乌梅捣丸服。或郁金为末,葱汤调下;或扁柏叶为末,酒调下。
卷之三
伤食
经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又曰:饮食劳倦则伤脾,脾伤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又曰:安谷则昌,绝谷则亡。盖脾者,阴气也。脾居阴静之体,而有阳健之用,故司消化之令,贵在节饮食以养脾,使滋荣中外,犹土气盛而万物发生。若肌饱过,则诸病所阶。右手气口脉紧盛者,伤食;右关沉迟,脾胃虚寒;关沉而滑,为食不消;两关弦大,脾胃饱胀。
主方 人参(五分) 白术 茯苓(各一钱) 炙草 陈皮 半夏 麦芽(各七分) 山楂(钱半) 上加姜三片,枣一枚,水煎服。
脾虚少食加砂仁、白蔻、莲肉、扁豆、官桂;呕加藿香、丁香。
行气香苏散 外感风寒湿气,内伤饮食生冷,腹胀、头痛、身热。
紫苏 陈皮 香附 乌药 川芎 羌活 枳壳 麻黄(等分) 甘草(减半)
加生姜三片水煎,热服取汗。寒甚加葱白;伤食山楂、麦芽;湿加苍术。随宜加减。
枳术丸 健脾强胃,利气消痰。除痞满,化饮食,定呕吐,止泄泻。
白术(土炒,四两) 枳实(麸炒,二两)
上为细末,荷叶汤煮老米饭为丸,绿豆大,每服百丸,食前白汤下。痰多加橘皮、半夏;食不化,神曲、麦芽(各二钱) 腹痛、泻,木香、砂仁(各一两);湿火噎酸,黄连、黄芩(炒。各一两)胃火,石膏、栀子;血少,归、芍;气郁,香附、萝卜子。
保和丸 宽胸顺气,消滞化食。加白术,名大安丸。
山楂(二两) 茯苓 半夏 神曲 陈皮(各一钱) 连翘 萝卜子(各半两)
上为末,水丸或神曲糊丸,绿豆大,每二钱白汤下。消痰利气,去湿热,快脾,加苍、白术、香附、朴、实、芩、连(酒炒),姜糊丸。
葛花解酲汤 饮酒太过,呕吐痰逆,胸膈不利,神昏体倦。
人参 白术 茯苓 白豆蔻 葛花(或根) 砂仁(各一钱) 陈皮 青皮 猪苓 泽泻(各七分) 神曲(炒) 木香(各五分)
上加生姜五片,水煎,食远温服,取微汗。或为末,姜醋汤调下。
泻黄散 脾胃壅滞不食,口内生疮,烦渴。
防风 藿香 石膏( ) 砂仁 山栀 甘草(等分)
上加灯心二十枚,黑枣一枚,水煎服。
简便方 萝卜子炒、研,煎服。食已作胀,饮淡盐汤,指搅探吐。
饮食伤胸满,即以所食之物。如伤酒用酒药,饭食用锅焦,肉食用肉骨之类,烧成炭,研细,白汤下。
卷之三
内伤
(附:倦怠嗜卧)经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即内伤也。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入六腑则身热时卧,上为喘呼;入五脏则 满闭塞,下为飧泄(泻而完谷不化),久为肠癖(痢也)
。盖内伤饮食,劳役房室,亦与外感相似,误治则危。内伤则气口(右寸前一分)脉大,寒热间作,恶寒得微暖即解。恶些小风,出言懒怯,先重后轻,手心热,头痛时作时止,怠情嗜卧,四肢不收,口不知味,恶食不渴,宜补(温补调养)。外感则人迎(左寸前一分)脉大,寒热齐作,恶寒得烈火不除,恶一切风,发言壮厉,先轻后重,手背热,头痛常无止歇,筋挛骨疼,拘急蜷卧,口能知味,可食而渴,宜泻(泻利汗吐。) 兼微邪,先用发散药一剂(伤寒主方。)
主方 人参(疑似禁用) 黄 白术(各一钱) 当归(八分) 陈皮 茯苓 炙草(各七分) 柴胡(五分) 升麻(三分) 加姜三片,枣一枚,煎服。
头痛加川芎、羌活;顶脑痛, 本(一钱)、细辛(三分);痰加半夏、前胡;额痛,白芷、防风;嗽,桑、杏;食积,楂、曲、芽;舌干,葛根;烦渴,天粉、麦冬;热,芩、连;下体无力,牛膝、杜仲;脚弱,木瓜。
升阳顺气汤 饮食不节,劳役所伤,腹胁满闷短气。春时则口淡无味;遇夏犹有恶寒,饥常如饱,不喜冷物。
人参(五分) 黄 白术(各一钱) 当归 黄柏(炒) 陈皮 半夏(各七分) 神曲(六分) 草豆蔻(四分) 升麻 炙草(各一钱) 柴胡(三分)
上加生姜三片,水煎。食前温服。
茯神汤 劳心思虑,复损精神,头眩目昏,心虚气短,惊悸烦热。
茯神 酸枣仁(炒,研) 人参 当归 麦冬(各一钱) 芍药 生地黄 川芎 陈皮 山栀(各七分) 五味(十五粒) 甘草(五分)
上加生姜三片,龙眼五个,水煎温服。
调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并见虚损)二方随证服。
卷之三 内伤
倦怠嗜卧
夫胃主纳受,脾主运动。脾虚,谷气不克,脾愈无所禀矣。脾运四肢,既禀气有亏,则四肢倦怠而嗜卧也。有食后体倦瞌睡者,乃脾虚不能运化而然,皆当补脾理胃,兼消导自安。脉沉无力,右关细濡为倦怠。
主方 人参(五分) 白术 茯苓 黄 山药 山楂 麦芽(各一钱) 炙草(三分)
加姜三片,枣一枚。
肥人加陈皮、半夏、苍术、升、柴;瘦人当归、芩、连;食不消,保和丸(方见伤食)。
生脉散 治倦怠嗜卧,口干少神(方见暑门)。
卷之三
呕吐哕
(附:恶心)
经曰: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又曰: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是证总属胃气不和,然有寒、热、痰、食、风邪、气逆、久病胃虚之异,必当详辨。胃寒者,恶寒恶食。朝餐暮吐,清水涎沫。喜热物,脉沉迟。胃热者,食入即呕,躁闷烦渴,吐味酸苦,思食冷物,脉洪大。痰饮则吐有痰涎,食积则胀嗳酸腐,风邪则暴发而甚,气逆则胸膈郁遏,胃虚则不能纳食,各以脉理参酌。呕属阳明,有声有物,宜生姜为主;吐属太阳,有物无声,陈皮为主;哕属少阳,有声无物,半夏为主。
主方 半夏 陈皮 苍术 浓朴 藿香(各一钱) 甘草(三分) 加生姜七片,枣二枚,水煎成,入姜汁服。不能咽药者,另以生姜捣细,陈皮,炒糯米泡汤,每药一口,随饮汤一口送。
寒呕加干姜、白术,以丁香、白蔻、砂仁,另研调服;热呕加竹茹、栀子、黄连(姜炒);痰加茯苓、南星、枳实;食加山楂、曲、芽、萝卜子、砂仁;风寒,香附、紫苏;气逆,香附、枳实、枇杷叶;久病,六君子(痰门) 加丁、寇;吐蛔加黄连、川椒、乌梅、槟榔;酒加葛根、砂仁、白蔻、黄连、乌梅,诸吐大渴饮童便,切勿饮水,姜汤冷冻饮料;夏月,五苓散加陈皮、半夏、生姜;虚人神昏,人参一两煎服,或同米煮粥食。
半夏曲芽汤 治饮食积滞,痰涎壅盛,呕吐不已。
半夏 陈皮 茯苓 枳壳 槟榔 神曲 麦芽 香附 浓朴 苍术(各一钱) 甘草(三分)
姜、枣煎服。
荆黄汤 治呕吐暴作,热气上逆,烦渴便秘。
荆芥 大黄(各二钱) 黄芩(一钱) 甘草(六分)
水煎,调槟榔末一钱服,或调胃承气汤。
姜橘汤 治病后或虚弱人一切呕吐,不纳药食。
橘红(四钱) 生姜(七钱,略打破,湿纸包,煨,再打碎) 枣一枚,粟米一撮,水煎细呷。
和中橘梗汤 (方见翻胃)上焦气热冲逆,食已暴吐,脉浮洪。
苏合香丸 (方见中寒) 治冷呕。
青金丹 (方见翻胃)治冷热吐极,一服即止。
简便方 姜汁煎滚,白蜜炼熟,每姜汁一匙,入蜜二匙,白汤调,频服。
冷呕:砂仁、白豆蔻,不时嚼咽。又陈年酱姜,嚼细,米汤下。
热呕:黄连(姜炒),同柿蒂煎服。痰多加竹沥、姜汁。
干呕:生姜、葛根取汁服;或甘蔗汁温服;或羊乳空心饮。
卷之三 呕吐哕
恶心
无物无声,欲吐不吐,气至咽而复入,心中兀兀不宁。
主方 半夏 茯苓 陈皮(各二钱) 生姜七片,煎成,加姜汁热服。
有痰而虚加参、术、草;胃寒,丁香理中汤(方见寒门);火,姜,连之类。
卷之三
吞酸吐酸
(附:吐清水)
经曰:诸呕吐酸,皆属于热。或以吐酸为寒者,盖胃伤生冷硬物则发,殊不知寒凉抑遏肠胃,阳气怫郁而为热也。吞酸与吐酸不同,吐酸是湿热郁于肝,出于胃,随气上升而吐出也;吞酸乃气郁日久,不能发越,伏于肺胃之间,咯不出,咽不下。肌表复因风寒外束,则内郁愈甚而酸味刺心。肌表得温暖,则腠理开豁而略解。或有用辛香燥热汤丸而暂愈者,因本热标寒,辛以散表故也。如过服温热之药,致津液涸竭,反成噎膈、翻胃之证,久病必宜散郁火,少佐辛温。脉迟寒、数热、浮紧、热内郁、寒外束。
主方 陈皮 苍术 茯苓 半夏(泡) 栀子(姜炒) 黄连(姜炒) 香附(童便炒)
红豆蔻(研) 神曲(各一钱) 吴茱萸(八分) 甘草(三分)上加生姜煎服。
寒加丁香、藿香;热加黄芩(酒炒);吐酸加山楂、扁豆、木香、砂仁;痰加南星;吞酸用生料苍、陈、朴、草、曲、芽,加姜,水煎服。治酸必用吴茱萸(泡过)、苍术、神曲、红豆之类。
连芩茱萸丸 治湿热吐酸。
黄连(一两,陈土炒) 苍术(七钱半) 黄芩(土炒) 陈皮 吴茱萸(各五分)
上为末,神曲糊丸绿豆大,津液咽下。
神橘丸 治中脘宿食留饮,酸蜇心痛,口吐酸水。
神曲(炒) 橘皮 苍术(等分)
共为细末,神曲糊丸,每百丸姜汤下。
加味二陈汤 (方见痰门) 痰饮吐酸,头眩,或食生冷,脾胃不和,加丁香九粒。
卷之三 吞酸吐酸
吐清水
是证忽作,清水如从齿缝中出,源源而来,吐至碗许。感受之由,种种不同。因寒、因湿、因虫、痰饮,食积,因醉饱、房劳者居多,治亦小异。诸方与吐酸参用,皆宜戒浓味。
主方 益智 滑石(各钱二分) 苍术(土炒) 白术(土炒) 半夏(制) 陈皮(去白) 茯苓(各一钱) 吴萸(五分) 甘草(二分)加姜、枣煎,热服。
虚寒加人参、干姜(炮);痰加南星;宿食加神曲、砂仁;虫加乌梅。
卷之三
嘈杂
经曰:胃为水谷之海,无物不受。若恣食湿曲、鱼腥、生冷及烹饪浓味,朝伤暮损,食积、痰饮留滞中宫,兼七情郁热,故为嘈杂嗳气,吞酸痞满等证。蕴久失治,则为翻胃、噎膈之渐。
盖嘈杂为病,倏而腹中如火,发于腔内,空空若无一物,似痛非痛,似饥非饥,懊 热辣,得食暂止者是也。乃痰动其火,有兼嗳气恶心。胃脘痛者,两寸脉弦滑,胸有留饮。关脉弦急,将成翻胃,沉涩为郁。总不外痰火二字。
主方 橘红 半夏 南星 黄连(姜炒) 栀子(姜炒) 黄芩(酒炒) 茯苓(各等分)
上加生姜五片,水煎服。
痰多加苍白术;郁加香附、抚芎;热加青黛、黄柏、软石膏 ;从治加红豆蔻。
三圣丸 治嘈杂。
白术(四两) 橘红(一两) 黄芩(炒,五钱)
共末,神曲糊丸绿豆大,每五十丸姜汤下。
益君汤 治心血少而嘈者。
当归 白芍药 生地黄 熟地(各二钱) 人参(五分) 白术 茯苓 麦冬 栀子 陈皮(各八分) 甘草(三分) 乌梅(一个)
上加炒米百粒,水煎成。调辰砂(水飞,五分,)临睡服。
和中汤 治虚火嘈杂。
人参 白术 陈皮 半夏 茯苓(各一钱) 甘草(五分) 黄连(姜炒,钱半)
加枣二枚,粳米百粒,水煎服。
卷之三
嗳气
经曰:太阳所谓上走心为噫者(嗳气也),阴盛而上走阳明,阳明络属心为噫。又曰:胃中伏火,膈上停痰,令人嗳气。是证多因胃气不和,窒塞不通。脉右关弱短,左关弦大,肝盛脾虚,治宜健胃消滞,清痰降火。
主方 陈皮 半夏 茯苓 白术 香附(各一钱) 藿香 黄连(姜炒) 砂仁(各六分)
木香 炙草(各三分) 加姜、枣煎。
寒加白蔻、益智、浓朴;热加栀子(炒)、石膏( );虚,人参;气实,枳实、槟榔。
半夏丸 治痰火嗳气。
半夏 南星(并姜制) 软石膏 香附子 栀子(等分)
上为末,神曲糊和丸桐子大,每服七十丸,食远,白汤送下。
卷之三
咳逆
经曰:岁金太过咳逆;余郁之发咳逆。若胃火上冲而逆随口应。起于上膈者易治;若脐下上冲直出于口者,阴火上冲难治。俗名打呃是也。脉浮缓者顺,弦急者逆。治宜顺气为先,久者清火。
主方 冷呃 丁香 柿蒂 良姜 官桂 半夏(姜炒) 陈皮 木香(磨) 藿香 沉香(磨) 茴香 浓朴(姜汁炒) 砂仁乳香(另研,等分) 甘草(减半) 上加枇杷叶三片,姜三片,水煎成。调木、沉、乳香服。
寒极脉沉肢冷,加附子、干姜,去良姜、官桂。
热逆汤 治发热、烦渴、便秘、脉数、热呃。
黄芩 栀子 柿蒂 陈皮 香附(盐水炒) 连翘 白芍药 半夏(各一钱) 砂仁 藿香(各六分) 甘草(三分) 加莲肉七个,乌梅一个,竹茹一团,水煎服。痰加茯苓、贝母;气虚并久痢,加人参、白术、茯苓;阴火,黄连、黄柏、滑石。
蓝玉散 治火邪上炎,肺金受克,欲悲而呃。
六一散(方见暑门) 加青黛、薄荷末,灯心汤调下。或黄连解毒汤(方见火门)。
简便方 雄黄末(一钱),温水服即止。或柿蒂(十五个)、白盐梅(半个),水煎服。
寒呃:丁香、柿蒂(各二钱),煎服。呃、呕、哕,半夏(半两)、生姜(一两),水煎作二服。
又 吴萸(泡)、青橘叶(各二钱),姜三片,煎服。或陈皮、枳壳、半夏煎服。
又 川椒末,面糊丸,桐子大,二十丸白汤下。
伤寒呃(见本门)。
痰呃:半夏(十四枚) 猪牙皂角(一条,炙,研) 姜五片煎服,得吐痰出妙。
又 食盐(一两) 湿草纸包,煨红去纸,以河水三碗,入盐滚数沸,温饮探吐。
灸法 男左乳下(一寸余动处灸),女右乳下起肉处。艾炷麦大,三壮。气海,脐下寸半。
卷之三
眩运
经曰:诸风掉眩,皆属肝木。夫眩运之始,必因火克肺金,金衰不能制木,故木旺而生风。
肝木既旺,复能生火。风火二气属阳,阳主动,性同上升,两动相搏,则为旋转,犹焰得风。然而未有不兼四气七情者。七情相感,脏气不平,郁而生涎,积而为饮,煎熬成痰,火动其痰,令人眩运。又挟于疲劳过度,血液耗损,精髓亏伤,皆能致此。发则头运目眩,耳鸣身转,昏愦欲倒,如立舟车,乃上实下虚也。脉浮有汗属风;脉紧无汗属寒;脉虚烦闷属暑;脉沉吐逆属湿。
左关弦数肝火,右寸滑大多痰。治痰为主,降火驱风,补养血气。
主方 天麻(明实) 荆芥穗 橘红 半夏(各二钱) 茯苓(钱半) 枳实 川芎(各一钱) 酒芩 羌活 防风 南星(各七分) 甘草(三分)加生姜三片,水煎,入竹沥、姜汁服。
火盛加黄连(酒炒)、栀子;肥人及病后气虚,加人参、白术,去枳实;瘦人血虚有火及妇人产后,当归、熟地,去南星;风热上攻,防风通圣散。
滋补正元汤 治气血两虚,心脾耗损,神昏,有痰眩运,一服安。
当归 黄 白术(各钱半) 白芍(酒炒) 茯苓 茯神 生地 麦冬(一钱) 人参远志 陈皮 半夏 川芎(各七分) 炙草(五分)
上加生姜三片、黑枣一枚,水煎,早晚服。
运倒肢冷虚极:人参(五钱)、附子(三钱),加姜煎。劳苦人眩,补中益气汤(见虚损)。
眩运甚者火极:大黄(酒煮,炒干研末,三钱),茶下。有痰人眩,半术天麻汤(见头痛)。
卷之三
痿证
经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故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着则生痿 也。盖痿之始。必因纵欲伤精,肾水虚败,不能制火,火克肺金,致肺热叶焦也。又曰:治痿独取阳明。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能束骨而利机关,阳明热。宗筋失养,故足痿。水竭火盈,必兼唇燥,小便涩,虽遗如豚膏、浆糊之状,脉浮大洪数。宜壮水制火,补气血,健筋骨。足常热者,火起涌泉穴,防痿证。
主方 黄柏(盐酒炒) 知母(盐水炒) 当归 生地 白芍药 石斛 麦门冬 山茱萸(等分)水煎,空心服。
虚加人参、黄 ;补肾加枸杞、龟胶;补脾加白术、山药;小水不利,茯苓、萆 、滑石、车前、石莲、地肤子、海金砂;火盛,芩、连、栀、翘、玄参;气下陷,升麻、柴胡;渴,五味、天粉;壮筋骨,杜仲、牛膝、故纸。
鹿角胶丸 治血气两虚,腿足痿弱,久卧不起。
鹿角胶(一斤) 鹿角霜 熟地(各半斤) 当归身(四两) 牛膝 白茯苓 菟丝子饼人参(各三两) 白术 杜仲(各二两) 虎胫骨(一对) 龟胶(一两)
上为末,入制虎骨,以无灰酒(二盏),溶化角胶,和丸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盐汤下。
萆 丸 治痿 不起。
萆 杜仲(姜汁炒) 肉苁蓉(酒洗) 菟丝子(煮饼)
上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三钱,空心盐酒下。后再服健步丸、虎潜丸(方见虚损)尤佳。
健步丸 治膝软无力,屈伸不便,腿脚沉重,行动艰难。
归尾 白芍(酒炒) 陈皮 苍术 牛膝(酒,各一两) 条芩 吴茱萸 生地(各五钱)
桂枝(二钱) 大腹子(三个,即扁槟榔)
上为细末,酒煮,蒸饼糊丸桐子大,每百丸,空心,白术木通汤下。风湿加防己、风、羌、泽;湿热,滑石;寒湿,川乌。随证加减。
卷之三
痹证
(附:麻木)经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五痹者,冬为骨痹;春筋痹;夏脉痹;季夏肌痹;秋皮痹。又曰:血凝于肤者为痹。又周痹者,在身上下移徙,随脉左右相应,间不容空也。众痹者,各有其处,更发更止也。按风寒湿气,客于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作痛,此内不在脏,外不在皮,独居分肉之间。如痹不已,在骨则重而不举;在筋则屈而不伸;在肉则不仁;在脉则血凝;在皮则寒悚,皆不痛也。凡痹逢寒则急,逢热则纵。治宜先攻风湿,定痛;次养血润燥滋阴。脉涩而紧为痹。
主方 羌活 苍术 白术 酒芩 防己 当归 片姜黄(温州) 防风(各一钱) 甘草(七分) 生姜五片,水煎,食前服。
寒胜痛甚,倍羌加麻黄、桂枝;风胜加独活、 本、白芷;湿胜倍苍白术,加猪苓、泽泻、茵陈。当归拈痛汤效(方见身重)。
定痛丸 治诸痹风湿流注,骨节疼痛麻痹。
乳香(两半,另研) 没药(并出汗) 羌活 归尾(各一两) 两头尖(去皮生用,五钱)
上各为末,酒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煮酒送下。
苍术薏苡汤 治手足流注作痛,麻木不仁,难以屈伸。
苍术(制,二钱) 薏苡仁(炒) 当归 芍药 桂心 麻黄(各一钱) 甘草(五分)
上加生姜五片,水煎服。有汗去麻,热去桂。
芎附汤 寒湿痹痛甚,五痹从腿臂间发。
抚芎 附子(炮,去皮脐) 黄 防风 白术 当归 熟地 桂心 柴胡 炙草(等分)
加姜、枣,水煎服。
三邪饮 风寒湿邪成痹,痛甚,四肢麻木不举。
麻黄 苍术 浮萍(七月半采) 白芷 苦参 桑皮 川芎 甘松(各一钱)
水酒煎服,暖室出汗,三日再服。
秘传药酒方 男、妇风湿相搏,腰膝及遍身骨节痛甚。
麻黄 白芷 当归 芍药 肉桂 桔梗 半夏 防己 甘草(各一两) 杜仲 牛膝 乌药枳壳 浓朴 陈皮(各二两) 苍术 木瓜 羌活 槟榔(各两半) 无灰酒三坛,药盛三袋,悬坛心、重汤煮二时;或煨过三日取饮,日三次。渣为末,酒糊丸桐子大,每百丸早酒下。
痛宁酒 治风寒湿火相乘,遍身筋骨走痛,白虎历节诸风痛。
当归 秦艽(各二两) 川芎 白芍药 生地黄 苍术 羌活 黄芩(各一两) 猪苓 泽泻防风 茵陈(铃儿) 苦参 虎骨(打细,酒煮)
上身痛,灵仙、升麻;下体痛,牛膝、黄柏;臂痛,桂枝,冬加麻黄;痛甚,乳香研末调。
将药绢袋盛内,封固十四日,取酒饮。渣晒为末,米糊丸桐子大,每服八十丸,空心酒下。
忌发风、动火物。
乌头粥 风寒湿痹,麻木不仁。如四肢肿痛,加苡仁末煮啜。
乌头(生,研为末,每四钱),入白米(二合),砂锅煮稀粥,入姜汁一匙,白蜜三匙。
熨汗法 治风寒湿痹,遍身大痛,不可忍者。
醇酒(二十斤) 川椒 干姜 桂心(各一斤)
为粗末,同棉絮一斤,白布四丈,并入酒中。用马粪或砻糠煨三日夜,取布絮晒干,复渍酒尽为度。
椒药为末,布缝如夹复,药絮填入复内,复用炭火炙热,裹痛处,冷再炙。熨数十遍,汗出复拭干,勿见风。(病轻者,制半料)。
熏蒸法 风寒湿停于腿膝痛甚者。
川椒(一把) 葱(一握,俱打细) 盐(一把) 小麦麸(约四、五升)
酒,醋各碗许拌润,铜器内炒极热,熏蒸痛处,上浓盖,卧一时,要汗出,冷再炒。避风。
简便方 痹痛。布絮包紧,烘极热痛减。又治一切痹痛痒。五加皮(五两)、南木香(二两),好酒一坛,绢袋盛浸,箬包煮一时,过七日开饮。
卷之三 痹证
麻木
经曰:不痛不仁为麻痹,即麻木证。又曰:麻属气虚,木者属死血。此证由气血两虚,风寒湿乘之。病邪入深,荣卫之行既涩,经络时疏,故不痛;皮肤不荣故不仁,如绳扎缚初解之状也。治宜先汗后补。或痰滞四肢,或手指麻木,脉浮涩而濡。防为类中风之征,宜预调之。
主方 苍术 羌活 川芎 白芷 陈皮 半夏 茯苓(各八分) 桂枝 麻黄 升麻 附子(制) 甘草(各三分)上加姜、枣,水煎服。
补气养荣汤 气血虚而邪乘,先散邪后用此补养,兼清湿热。
人参 黄 天麻 当归 芍药 茯苓 黄连 黄柏(俱酒炒) 苍术 牛膝 泽泻(等分)
姜、枣煎服。
温经丸 治遍身麻木。
附子(一个,制去皮脐) 黄 (一两) 人参 当归 白芍(酒炒。各五钱)
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酒下,早晚服。
十指疼麻:附子(一钱) 煎成,调木香末(一钱)服。有痰常服滚痰丸。
卷之三
厥证
黄帝问曰:厥之为寒热者何也?岐伯对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又曰:厥令人腹满,或暴不知人,或半日、一日知人者何也?伯曰:阴气盛于上,则下虚腹满,阳气盛于上,则邪气逆、阳气乱,暴不知人也,名曰尸厥。气复则生,不复则死。皆因斫丧伤精,致阳气日损,阴气独盛。邪在三阴,则为寒厥,身冷脉沉,面惨唇青,眼反,蜷卧。若醉饱入房,致阴精日竭,阳火独炽。邪在三阳,则为热厥;身热脉数;便秘烦渴,甚至昏仆。又有气血两虚,痰郁暴怒,及吊丧入庙,登冢夜行,飞尸鬼击,忽然厥冷,神昏妄言者,先掐人中。两人分提顶发, 面;用皂荚末搐鼻取嚏;或针入人中至齿,灸关元(脐下三寸)百壮。鼻尖有汗,苏为度。妇人灸乳下。
主方 (阳厥) 大黄 黄芩 白芍 浓朴 枳壳 柴胡 甘草(各一钱) 水煎成,化入芒硝(一钱),热服。或六一散(暑门)、白虎汤(伤寒)。
附子理中汤 (方见中寒)治阴厥。冷甚,重用附子、肉桂;腹痛,吴茱萸。
异香平胃散 治尸厥,中恶邪气。
苍术(二两) 陈皮 浓朴(两半) 甘草 白豆蔻 丁香 檀香 木香 砂仁 藿香(各一两)
为末,二钱,枣汤少入盐调下。
减桂麻黄汤 治卒厥暴死。摄生饮可服(类中风门)。
麻黄(三钱) 杏仁(十五粒,研) 炙草(一钱)
水煎,灌下即苏,提发引肩臂。
返魂汤 血逆卒厥,并产后血厥,昏晕目闭、口噤,妇人多患此。
当归(酒洗) 川芎 肉桂 干姜(炮) 赤芍药 甘草 黑豆(炒,去壳) 紫苏(等分)
上水煎服。或为细末,每服二钱,酒调下。
八味顺气散 (方见中风) 治气厥。
导痰汤 (方见痰门)治痰厥。
酒厥 生姜汁灌。
四物汤 (方见妇科) 治失血发厥。
蛔厥:乌梅、川椒煎服(加黄连、楝树根皮尤效)。
苏合香丸 (方见中寒)、玉枢丹(方见蛊毒),诸厥效。更以菖蒲末、枯矾、雄黄吹鼻。
卷之三
痉证
(俗作 )
经曰:诸痉项强,皆属于湿。又曰:诸暴强直,皆属于风。刘河间曰:诸痉强直,乃筋劲而不柔和也。盖脾土主安静,湿胜过极则反兼风化。亢则害,承乃制,实非风也。身热足冷,颈项强急,恶寒口噤,头摇面赤,背反张如弓者,痉证也。阴痉曰柔,阳痉曰刚。如伤寒太阳发汗过多,或疮家过汗,或大发湿家汗。亦有气血内虚,风湿外袭;有火热伤肺,金不平木;有产后血枯;有破伤风,皆能致此。脉浮缓有汗为柔,浮紧无汗为刚。治宜养血为主,分虚实。
主方 当归 川芎 芍药 熟地 白术 茯苓(等分) 甘草(减半)加姜、枣煎。
无汗加羌活、防风、苍术、柴胡、葛根;冬加麻黄,去芍、地、白术;有汗加桂枝、黄 ,去川芎;厥冷加熟附、羌活;虚加人参。烦渴,麦冬、知母、干葛、黄芩,去白术、川芎。身热烦渴,卧不着席,大便秘,大黄、枳实、浓朴、黄芩,去白术、川芎、茯苓。汗吐下后发者,重加参、 、归、地、羌、荆。痰火发 ,二陈、蒌、贝、枳、桔、参、麦、栀、芩、当归、苏子,加姜煎,入竹沥,姜汁服。
栝蒌桂枝汤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KT KT 然,脉反沉迟, 病。
栝蒌根 桂枝 芍药(各钱半) 甘草(五分)
姜五片,枣二枚煎。
卷之三
疝气
经曰: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夫疝者,少腹控引睾丸,胀急而肿痛也。
由郁热内积,抑遏至久,寒湿外侵,收引拘缩,相搏而痛。冲上则面黑口噤;坠下则仆地昏沉,甚至绝者,亦为顽证,有七种之别。水疝,肿胀明亮,瘙痒水出,得之醉酒饮冷,汗泄当风,宜逐水。寒疝,囊冷结硬,阴jing不睾,得之坐卧湿处,子嗣艰难,宜温经。 疝,大如升斗,不痒不痛,得之地卑土薄,江淮多感,宜渗湿。血疝,小腹之旁,横骨中肿(俗名便毒),得之气血凝滞,留结为痈,宜攻散。气疝,状连肾区,下及阴囊,得之号哭忿怒,气郁而成,宜散滞。狐疝,卧入昼出,往来有声(今铁圈托),得之郁怒愤气,抑遏不舒,宜逐气。筋疝,阴肿溃痛,挺纵溲浊,得之房欲之伤,邪术所感,宜制火。经曰:肝脉急大沉为疝,牢急者顺,弱急者逆。治宜除内热,祛外邪,兼疏利行气,后补逐并施。治宜龙胆泻肝汤兼主方。
主方 乌药 陈皮 苍术 茴香(酒炒) 香附(各一钱) 当归 玄胡索 木香 川乌(各五分) 甘草(三分) 加姜煎服。
囊热加栀子,去川乌;冷湿加吴萸。诸疝定痛,山楂、枳实、橘核、荔核、青皮、胆草、川楝子、三棱、蓬术、槟榔、抚芎、柴胡、山甲、砂仁、益智等酌用。痛甚,调乳香、没药;有痰,加海石、半夏;小便涩,配五苓散。
茱萸内消丸 肾经虚弱,膀胱为邪气所搏结,成寒疝偏大。
吴茱萸 山茱萸肉 肉桂 马蔺花 陈皮 木香 山药 川楝子 青皮 茴香(盐炒,研,等分)
上为末,酒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温酒送下。
保命丹 远年近日,小肠疝气,偏坠脐下,搐痛,以致闷乱。阴间痒疮。
吴茱萸(拣净,一斤,分四分煮。酒、米醋、盐水、童便,各浸一宿,晒焙干) 泽泻(二两)
上为末,酒煮,薄面糊丸桐子大。每五十丸空心盐汤下。
硫黄丸 疝气,甚至手足厥冷,上冲心腹欲死者,数服愈。
硫黄(溶化即投水中,去毒,研细末) 陈皮 荔枝核(打碎炒黄,各等分,研细末)
上饭丸桐子大,每服五丸,酒下。勿多用。
苍附汤 治诸疝痛。或加破故纸、葫芦巴。
苍术 香附(俱盐水炒) 黄柏(酒炒。各一钱) 青皮 玄胡索 益智 桃仁(研。各七分) 茴香(炒) 附子(盐水炒) 甘草(三分)
水煎服,或为末,汤下。
楂橘丸 治诸疝痛。
山楂(四两) 橘核(炒) 山栀(炒,二两) 柴胡 牡丹皮 桃仁(炒) 大小茴香(俱盐炒。各一两) 吴茱萸(炮,半两) 为末,酒糊丸桐子大,十丸,盐汤下。
简便方 寒疝。玄胡索、胡椒、小茴香(等分)为末,每二钱,酒调下。或桂心末(一钱)
或灵脂、蒲黄末(二钱);或苦楝子末(二钱)或丹参末(一钱)并酒下。
诸疝:小茴、穿山甲、全蝎(洗,炒),木香(等分)为末,每服二钱,空心酒下。
又 茴香、猪苓、木通、甘草(等分)灯心、淡竹叶煎,调乳香服。
又 枇杷叶、野苏叶、椒叶、苍耳叶、葡萄叶煎洗。或炒盐包熨。
又 柏香五钱,好酒煎,去渣服。再饮酒至醉,三服安。
血疝:四物汤加大黄、枳实、浓朴,水煎,入芒硝服。
偏坠:牡蛎粉、良姜末(等分),津调敷。或槐子炒研,入盐少许,酒下。或五倍子研末,酒下至醉。
小肠气:小茴香(盐炒)、枳壳末(各一两)、没药末(五钱)匀,每一钱酒下。或荔核末酒下。或乌药(酒浸一宿)、良姜、茴香,青皮(等分)为末,每二钱酒下。或干丝瓜烧灰,研末酒下。
法:两手合搓热掌,揉数百回痛止,久可消。小儿偏坠用双蒂茄悬房门上,出入令儿视之,茄干愈。或钉钉,日视多次。
卷之三
诸痔
(附:脱肛)经曰: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癖为痔。多由饱食用力,或恣浓味;醉饱房劳,热毒蕴蓄;或强忍败精及过服固精药饵,停积归注;或怒动肝火,火侮燥金,毒聚肛门;或脾胃湿热,下迫大肠,不胜枚举,更兼六淫七情而成。痔有七种:肛边肉珠,时出脓血,名牡痔;肛疮肿突,如 出血,名牝痔;疮血淋漓,痛而复痒,名脉痔;肿核脱肛,往来寒热,名肠痔;始如肠风,清血时下,名血痔;并酷饮而成,名酒痔;忧怒则发,名气痔也;破溃日久,脓血水出,名痔漏。欲调治,须断房室,戒浓味、怒气。脉沉小实易治,洪大软弱难治。
主方 (诸痔) 当归 连翘 生地 芍药 防风梢 荆芥 白芷 栀子 条芩 地榆(等分) 甘草(减半)上加枣、乌梅各一枚,水煎空心服。
热加连、柏;泻加白术;秘加大黄、麻仁;湿加苍术、猪苓、泽泻。酒痔,葛根、枳壳、半夏。
秦艽苍术汤 诸痔,痔漏,大便秘涩大痛,一服安。
秦艽 桃仁(研) 皂荚仁(烧,研) 苍术(制。各一钱) 防风(七分) 黄柏(酒浸)归尾 青皮(各五分) 泽泻 槟榔 大黄 木香(各三分)
上除桃、皂、槟、木另研外,水煎成。调入四末,煎一沸服,少时以干物压之。有脓,加白葵花(五朵,去萼心)。忌热毒物。
羌活秦艽汤 痔漏下垂,不胜其痒。
羌活 秦艽 黄 防风(各八分) 升麻 炙草 麻黄 柴胡(各五分) 本(三分)
细辛 红花(各二分) 水煎服脏连丸 治诸痔及肠风下血。
黄连(川者,去须芦,研末,六两) 槐角子末(二两) 猪大肠(去头梢)
将连、槐末装入半空,勿胀肠破,砂锅水煮烂,待干连脏捣。若湿,加炒黄米粉少许,丸如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白汤下。
皮丸 诸痔漏下血,远年近日皆效。
皮(一个,火炙) 槐角 防风 当归 贯众 枳壳 黄 枯矾 发灰(各一两) 猪悬蹄小甲(十个,炙)
上为末,蜜丸或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白汤送下。
收痔丸 理诸痔通用。或服槐榆丸,诸痔有效(方见血门)。
真阿胶 黄连 贯众(各半两) 皮(炙) 蜂房(炒焦) 蛇蜕(炙黄) 皂角刺(炒)
穿山甲(炙黄) 当归 川芎 槐花 发灰 猪后蹄垂甲(烧。各三钱半) 皂荚(长尺)者,(醋炙,去弦)
为末,醋糊丸,桐子大,服如前。
黑丸子 年久痔漏累效。
百草霜 干姜(炮。各一两) 木馒头(生墙头者,二两) 乌梅肉 白芷 败棕 扁柏叶油发(俱烧焦,研。各半两) 桂心(三钱)
上为末,醋糊丸桐子大,服如前。
敷痔:硼砂(一钱,透明) 朱砂(水飞,五分) 冰片(二分) 研匀,熊胆调敷。猪胆亦可。
又 乳香、没药、轻粉、黄柏末、软石膏( ) 龙骨(等分,)研极细掺之。
枯痔:用五倍子(一个),尖上开孔,扫净蛀屑,入轻粉满,孔糊好,外用湿草纸包数层,微火煨令燥,去纸研细,入冰片少许。湿者干掺,干者胆调敷。下疳、 疮等,亦收水结靥。
简便方 马齿苋煎汤,熏洗肛门。肿加皮硝,再以熊胆水研化敷尤妙。
痔血:东行臭椿根皮为末,醋糊丸桐子大,每百丸,空心米汤下。
诸痔、肠风:扁柏(四两) 白矾(五钱,研末,拌柏炒干) 败棕(烧灰,一两) 槐花(四两,炒)共末,每服三钱,酒调下。
洗痔:韭菜煮汁置坛中,先坐熏,次倾盆中,将韭蘸洗,日三次。
又 茄柯、槐花、冬瓜皮、陈香圆煎汤,入坛,患人坐熏,次倾出洗。
又 用干莲房、荆芥(各一两),枳壳、薄荷(各半两),水煎,入朴硝五钱洗。
又 槐花、艾叶、荆壳水煎,入白矾洗。或冬瓜,或五倍子洗。
痛甚:用枸杞根煎洗。或水杨柳根上赤须煎洗;羊蹄根叶油蒸食;枳壳末蜜丸服;苍耳子末白汤调服。
痔痒:甘草、白芷、荆芥、槐花煎汤熏洗,更以布鞋底烘热熨。
卷之三 诸痔
脱肛
经曰:下者举之,滑者涩之。先哲皆谓气虚有热;或谓大肠热甚故出;或谓大肠与肺为表里,肺经蕴热,则肛门闭结,虚寒则滑出不收。或因用力,或因痢后,细推寒热治理。小儿患多。
主方 白术 茯苓 当归 川芎 芍药(酒炒) 生地 升麻(各一钱) 桔梗 炙草(各五分) 加姜、枣水煎,空心服。
虚加参、 ;热加芩、连;滑脱倍升麻,加诃子、五倍子,醋糊丸服。
补中益气汤 (方见虚损) 治泻痢、大病及产后。
槐榆丸 (方见血门)治脱肛。
简便方 老幼脱肛。香附子、荆芥穗,或莲蓬壳,橡斗壳煎洗。
又 用朴硝汤洗,次鱼腥草捣烂坐肛门下;或锻石炒熟包坐肛下;或五倍子、明矾煎洗;或桑叶、桃叶汤洗,萆麻仁捣涂顶心。
又 赤石脂或五倍子,或龙骨、木贼(烧),或黄柏、软石膏、滑石,皆可研末,掺草纸上烘热托上;或梁上尘、鼠粪桶内烧熏自上。
卷之三
体气
(附:腋漏)
证属足厥阴肝经郁热而成。腋下有窍泄臭气,以枯矾、麝香之类搓擦,仅止一时,必久服疏肝药乃愈。关脉弦急实大,主腋气。
主方 龙胆草 生地黄 当归 木通 车前子 泽泻 柴胡 黄芩 青皮(等分) 水煎服。或当归龙苍丸。
驱秽散 治体气。外用除根法,内以此药。每五分,姜汤调下,泻秽毒出为度。
大黄(三钱) 檀香末(一钱) 槟榔(八分) 青木香 丁香(各三分) 共末,入麝二分服。
除根法 先剃去腋毛,用铅粉水调涂之,数日后看有一小孔,即出气处也,以艾炷如米大,灸七壮,孔实愈。
简便方 密陀僧,入麝研末,水调涂。用热蒸饼急夹腋下,一时掷之。
又 五更用精猪肉二大片,拌甘遂末(一两),挟腋下;天明,甘草(一两)煎汁饮。泻秽物地上即埋,恐传入。或白芷、枯矾、黄丹、花椒末擦;或夜明砂、姜汁研敷。
卷之三 体气
腋漏
两腋下并手足心,阴股及囊,常有汗湿污衣,故名。
主方 枸杞根 蔷薇根 甘草(各一两) 商陆 铅粉 滑石(各五钱) 上为细末,醋少许和,频涂诸处,愈为度。
简便方 木馒头(生墙头) 煎汤洗各处,再以密陀僧研敷。
卷之三
瘴气
瘴出闽广岭南,山岚致湿,金石生水,雾多风少,郁蒸为热。冬不甚寒,腠开汗出;夏月连雨,伏暑冷侵。寒热不齐,阴阳相搏,迁客羁士,饮食乖常,崎岖劳损气虚。感受轻者,恶寒战栗类疟,谓之冷瘴。重者,蕴热昏沉,如卧灰火中,谓之热瘴。其最重者,得病便失音,谓之哑瘴。有归路复感,谓之回头瘴,相类伤寒,但不宜大汗吐下,可根据伤寒法治。有发黄者,根据伤寒发黄治。俗云:莫饮卯时酒,莫食申时饭。又云:瘴染劳力体虚人,饮酒勿多,饱食却无事。患愈七日洗面,二七梳头,三七酒腥绝、戒房室,治法悉备万病玉枢丹(方见蛊毒)。初觉,水磨汤服;或频咬咽,并苏合香丸(方见中寒)若畏寒,饮热酒、姜汤、滚水。冷瘴,正气散;暑月,六和汤;热瘴、哑瘴草子法;身热头痛,和解散。有先受冷而病,后变身热烦渴,虽思水而不能入口,仍宜附子汤,生煎冷服(类阴证似阳。)烦甚加竹茹;渴甚加人参、五味子;呃加丁香、淡竹叶;烦渴大作,竹叶石膏汤减石膏,加熟附子,或冷汤;足冷、头额虚汗,姜附汤并灸气海(脐下二寸。)若非上热下冷,未可用附子之类预服。及初感,用主方,次和解散。若有伤寒头痛发热证,即服羌活冲和汤。如寒热往来,且与小柴胡汤。辨认的确属寒,方服附子等热药。欲散血,黑神散(方见产后。)
主方 (预服不染) 半夏(制,一钱) 陈皮 浓朴(姜炒) 茯苓(各七分) 枳壳人参(感病禁用) 砂仁(研。各五分) 甘草(三分)加生姜三片,枣二枚,水煎服。
和解散 瘴初作,胸满头弦发热,及中风感寒,诸病皆效。
苍术(制,六两) 浓朴 陈皮 甘草(各四两) 本 桔梗(各三两)
上咀,每服五钱,姜三、枣二,水煎。日再服,夜一服。
生姜附子汤 冷瘴。手足冷,内虚发热,痰呕吐逆,头疼身痛。
附子(一枚,制熟) 分四服。每服加生姜十片,水一钟,煎六分温服。
干姜附子汤 瘴毒阴候发热,或烦躁肢冷,舌苔引饮,附子配干姜。
附子汤 瘴疟。寒振热微,面色青白,食少,手足冷,大小便清利。
附子(一枚,根据前制药法制) 草果仁(二十粒)
分四服。加生姜水煎。非寒甚勿用。
夺命散 伤寒,瘴证,阴阳不明,或误投药致病重烦渴。妇人胎产感瘴。
人参(七钱) 水二钟,煎一钟去渣,连罐沉新汲水,取冷,一服完。
六和汤 广南夏月瘴疾,冷热未分,烦躁口渴(方见霍乱)。
椒囊法 辟瘴气、风寒、时疫,绛纱囊两许,佩身内衣,诸邪不侵。
降椒酒 降香(二两,锉) 川椒(一两,去闭口者) 绢囊贮,无灰酒二斗中浸饮。辟瘴气。
槟榔煎 治瘴气寒热,呕吐腹满。
槟榔 苍术 浓朴 陈皮 草果(各五分) 甘草(一寸) 生姜(一块,湿纸包,煨,捣)。
加枣二枚,水煎服。寒热作疟,四兽饮;小便短赤,五苓散。
冷汤 人参(一钱) 大附子(一钱) 炙草(三寸) 淡竹叶(十四片)枣五枚,水煎服。
哑瘴 铜青(五钱) 石绿(三钱) 研末水调,生面糊丸芡实大,每服一丸,汲水化服。
草子法 饮酒太过、多食煎炒腥膻,热毒感瘴,热甚,昼夜不安,迟三日血凝不救。用针刺头额及上下唇,仍以楮叶擦舌,皆令出血;次以草药解其内热即愈。南方有土人专刺者。
不换金正气散 (方见伤寒) 一切岚瘴,伤寒头痛,风湿诸疟,吐泻霍乱,膈胀腹疼,吞酸痰饮,不伏水土,胎前产后(加草果佳),预研末常服。
羌活冲和汤 小柴胡汤(并见伤寒) 五苓散(方见便癃) 四兽饮(方见疟门。)
卷之三
蛊毒
世传闽广有人造毒,密藏饮食害人。中者,面目青黄,躁闷胸满,吐血,腹痛如虫啮,吐下皆如烂絮,小便淋沥,不急治即死。亦有缓者,经年而死。有传他人,名曰蛊疰。有客彼娶妻欲归,妇人下定年蛊,违期则死。试法:一唾津清水中,沉者是,浮者非。一口含大豆,豆胀皮脱,嚼之不腥气是。一煮鸡蛋去壳,簪脚插入,口含一饮时,看簪蛋俱黑是。一噙白矾不涩反甜者蛊也。一闽有石首鱼脑骨为器置食,有蛊即暴裂。倘已中蛊于某物,能终身不再食亦安,切忌食冷。若至蛊乡,看其门窗,满屋无尘者有蛊。食第一箸,捏手中出门,埋十字路口安。或先问主人云:恐有蛊么?说破无害。脉洪大生,微细死。治法:服解毒玉枢丹,不及磨,嚼细咽下,多服即吐下毒物;未吐,用白矾一钱,配胆矾五分,或配皂荚末五分,滚水调服。或鹅毛蘸桐油探吐,毒物尽出。如脐腹痛,再以郁金末二钱,空心白汤调下,泻毒物地上愈。本日忌甜物,次日服四君子汤。
主方 万病解毒丹,即玉枢丹、紫金锭、神仙追毒丸。治一切岚瘴、雾露、寒暑、旷野、邪魅、蛊毒,误食诸般菌、鳖、禽、兽毒、疫疠、蛇虺。凡远行贲带时臭药气,稍觉不快,嚼咽少许安。
川文蛤(即五倍子。打碎,取净,日色晒,研细末) 山慈茹(处州、遂昌者佳。净,研细末。各四两) 续随子(即千金子。取白仁四两,研细,竹纸包,加草纸裹,琉璃店冷铁板打,频换纸,油尽,研筛净末,二两) 红芽大戟(勿误用柴大戟,取鲜者水洗冷、晒干,去骨、剥皮,切片,勿近眼鼻,晒,研细末,二两五钱) 真麝香(极香) 雄黄(透明) 朱砂(鲜红墙壁劈砂,俱水飞,澄去水,晒燥重研二万下。各六钱)
上研匀,端午为上,七夕、重阳天月二德亦可,预斋戒独宿。及期,宜神前香烛供药末包,乃沐浴更衣,拜祷于净室,不见妇女、孝服、生人、鸡犬、腥酒。每末一两,熟糯米粉团七钱和匀,太干入团汤二钱,入臼杵千余下,搓条印锭,欲便佩带穿眼,阴干后略晒密藏。一切痈疽、发背、疔肿、疖毒,水磨频涂,葱酒服,浓盖出汗。凡蛇、蝎、蜈蚣、诸虫、颠犬伤、杨梅、风湿、 核、乳蛾、丹毒等,水磨涂患处,酒服。凡中风、中气、中恶、卒倒不省、噎膈肿胀,酒下。伤寒、疫疠、干霍乱、赤白痢、喉风、诸食毒,小儿惊疳,薄荷汤下。心腹痛,诸气积聚蛊胀,姜汤下。自缢、溺水、跌打损伤,酒下。诸头痛,姜葱汁磨涂太阳,川芎汤下。牙痛,酒涂。疟发时东流水磨,桃柳枝煎汤下。妇人月闭腹痛,红花酒下,孕妇勿服。鬼怪,酒服,更烧数锭。六畜疫毒,磨灌。忌诸甜物。医家大宅皆宜制,远行佩带,诸邪不侵,尤便济人,功德无量。
简便方 蛊毒。白矾、甘草等分为末,每二钱,白汤下,吐泻妙。
又 雄黄、白矾(等分),端午溶黄腊和,众手丸桐子大,念药王菩萨七遍,汤吞七丸。
又 平胃散(生料为末),用生漆和丸桐子大,每七十丸酒下,渐加服
卷之三
解诸毒
(附:药毒 饮食中毒 兽虫伤毒)
卷之三 解诸毒
药毒
中砒信毒:躁狂,腹痛,眩呕,面青肢冷。宜地浆水(净地掘坑,入水搅,澄清取多饮、)
蓝根汁、砂糖和服(凡解毒药或煎汁,皆宜冷服,忌热饮)。绿豆(半升,擂),水饮。白扁豆为末水下。青靛花水下。粪清一钟、灌下效。干犬粪尖,研水多服。
附子毒:防风、甘草煎服。或豆汁、饴糖、童便,皆可效。
巴豆毒:芭蕉根叶捣汁。或黄连、甘草煎汁,冷服。
丹毒:地浆水(见砒毒下)。
蕈毒:金银花叶,生啖或煎汁服。
斑蝥毒:猪油和大豆汁饮。
乌头毒:甘草煎汁服(诸药出毒皆效)。
射工毒:溪涧中虫射人影则病似伤寒,俗名沙发,失治者死。
淡豆豉(半合) 葛根 升麻(各二钱) 加葱水煎服。或白矾、甘草煎服。
箭药毒:交广人以焦铜作箭,中人即死。急饮粪清,以粪涂患处。
一切药毒:荠 汁、扁豆汁、绿豆汁、甘草汁、饴糖,随取一味服。
药相反毒:面青脉绝,腹娠吐血。蚕蜕纸烧灰服,或甘草煎。
卷之三 解诸毒
饮食中毒
饮麻油一钟吐,或盐汤吐。玉枢丹(诸毒宜服,方见蛊毒)。
禽兽鱼鳖诸毒:豆豉(一合),煎汁饮。或芦根捣汁,干者煎亦可。
蟹毒:紫苏或藕汁。
酒毒:黑豆煮汁饮。或橘皮、葛根皆可。
禽兽自死,鱼无鳞腮,鳖下有文,蟹腹有毛,煮酒新出,夏月饮食经宿,酒贮锡壶过夜,铜器盖热食,桃李双仁,果熟自落,皆勿饮食。
卷之三 解诸毒
兽虫伤毒
虎伤:饮香油一碗,葛根汤洗,香油涂伤处,青布作条,燃火入竹筒,放烟熏伤处。口干、砂糖调水饮。
颠犬伤:斑蝥(二十一个,去头、足、翅),糯米(一撮),同蝥七个炒米黄,去蝥;又七个同米炒赤,去蝥;又七个炒米焦,去蝥。止用米研末,入香油少许,水调空心服,须臾再服,二便利下恶物为度。腹痛以青靛调水解;或黄连、甘草煎汤冷服;或水调六一散服。终身禁食犬、犯则死。
疯犬咬:急于无风处嗍去恶血,再针刺出血;小便洗净,虎骨研末,油调敷;或雄黄加麝油搽。拔去头顶红发,艾灸伤处。
常犬咬:南星 防风(等分为末) 童便调服。口含水洗伤处,或杏仁汤、或盐汤洗。
蛇伤:即以针刺伤处出血,用雄黄等敷,留孔泄毒,伤处两头绳扎极紧,不致毒瓦斯内攻,取核桃壳半个盛粪合伤处,壳外艾火灸。内服玉枢丹,或五灵脂、雄黄等分为末,每服二钱酒下。
又 雄黄(另研) 细辛 白芷(等分为末)
每服二钱酒下;或玉簪花叶捣汁酒服,渣敷;或贝母末三钱酒下,油调敷;或苍耳叶汁饮,渣敷;或扁豆叶,或丝瓜叶捣敷,或白矾、甘草为末服。急无药以粪涂之,如手足急浸粪中。
蝎螫:胆矾研搓患处。或半夏、白矾为末,醋调敷;或鸡口沥出涎涂之;或南星、白矾敷。
人家藏雄黄,最辟蛇虫毒。
蜈蚣伤:盐擦、盐汤洗,或吴茱萸嚼涂。井底泥、鸡粪、雄黄皆可涂。油灯熏。夏夜呼茶壶嘴中,并吹火筒内,防蜈蚣。
蚂蝗误吞:田泥(少许) 小死鱼 巴豆数粒(去油) 猪脂捣丸,田冷水下。
蜂蚕:小便洗,温汤渍,雄香油搽。
刺毛虫伤:嚼甘草敷。
尿射人影遍身生疮:用宿久干鸡毛烧灰,油或鸡粪调;或盐汤洗。
蜘蛛咬人:胸腹赤脉贯喉欲死。雄黄、青黛、麝少许研服。
蚯蚓毒:形如大风,须眉脱落。锻石化冷浸洗,或盐汤洗。
小儿受毒阴肿:将鸭口含少时消。
鼠毒:猫毛烧灰,入麝调服。
卷之三
诸虫
经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过食生冷、腥脍、肥甘,脏腑致伤成积。湿热相蒸,化而为虫,犹腐草为萤之义也。人腹之虫有九。曰:伏、蛔、白、肉、肺、胃、弱、赤、蛲虫是也。更因五行五味相感,如鳖如蚓,种种不同,治亦小异。患者心腹 痛,胀满少食,呕吐清水,日渐羸瘦,眼眶鼻下青黑,是其候也。若元气尚实,未为大害;根本亏损,遂受其殃。然而劳瘵、诸虫、伤寒、狐惑、异如应声、溪鼠之类,非理可测者有矣。脉沉实者生,虚大者危。服虫药宜月初,虫头向上。
主方 黑丑(半生半炒,头末) 三棱(煨) 槟榔(各二两) 雷丸 锡灰(醋炒)
蓬术(煨) 木香 青皮 大黄(各二两)上为末,每服三钱。月初一至五前晚饭莫吃,五更嚼香肉一块,少时吐出,即以蜜汤或砂糖水调下。能记食某物生虫,更嚼某物同药咽,直待虫下,吃白粥。
化虫丸 楝树根(去粗皮) 使君子肉 槟榔 鹤虱 胡粉(炒) 芜荑(炒,取仁。各一两) 白矾(二钱半)
为末,皂荚汁熬稠,和丸麻子大,每二十丸。小儿五丸,米汤下。
简便方 楝根皮(二两)水三碗,煎碗半,取汁煎粥,先嚼炒肉一块,渐吃粥完,虫下。
或使君子肉七个嚼,热水下。虫出。
寸白虫:榧子(一斤,去壳),月头食尽,虫下,未尽再食。或槟榔末,葱汤下。
蛔虫攻心:川椒、黄连、乌梅,楝根煎服;或龙胆草一两煎服。前晚勿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