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周易浅述 » 周易浅述全文在线阅读

《周易浅述》周易浅述卷一

关灯直达底部

翰林院编修陈梦雷撰

昔者伏羲氏仰观于天俯察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见天下万有不齐之变、不外由太极而生阴阳。故画一奇以象阳画一偶以象阴、而两仪具。

见一阴一阳有各生一阴一阳之象、故增二画、而太阳太阴少阳少阴之四象成。叠之为三而三才既备、则天地雷风水火山泽之八卦列。谓之卦者、言悬卦物象以示于人也。八卦既成、则八卦皆可为太极。复生两仪而十六、四象而三十二、八卦而六十四、而万物之变尽于斯矣。伏羲虽有六十四卦之画、而未有文义。至文王始作彖辞、以断一卦之吉凶。如乾之元亨利贞是也。周公始作爻辞、以占所动之爻之吉凶。如乾初九之潛龙勿用、九二之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者是也。伏羲六十四卦、夏商相承用之、皆有其书。

夏曰连山首艮、商曰归藏首坤、至文王周公则首乾。连山归藏不传。今经则文王周公所作、故曰周易也。易之为字从日从月、阴阳具矣。易之为义有二。曰交易、阴阳寒暑上下四方之对待是也。曰变易、春夏秋冬循环往来是也。易分上下两经。上经首乾坤而终坎离、下经首咸恒而终既济未济。

意义所该者广、图说亦发明其略、非以简帙重大而分也。孔子始作十翼。

上彖一下彖二上象三下象四上繫五下繫六文言七说卦八序卦九杂卦十。周易上下二篇合孔子十翼凡十二篇。后人以彖传象传文言分入诸卦、而上下繫传及说卦序卦杂卦附于下经之后。故曰易为四圣之书者、此也。

乾有天地而后万物生焉。万物莫尊乎天、周易所以首乾也。其象为天、其卦纯阳。健而不息、故其象为天。统言其象占、则有大亨之道而利于正固。就其理析言之、则四德具焉。此全彖之大旨也。卦既纯阳、变化不测、故六爻皆取象于龙。具龙德而在上、则居天位以应天、天子之事也。具龙德而在下、则尽天理以顺天、学者之事也。生而知之、安而行之、潛见惕跃飞亢各随其时者、圣人也。观象玩辞、观变玩占、固守其潛、积学待见、当惕而惕、当蹊而跃、飞则应时、亢不至悔者、君子也。此六爻之大旨也。

乾。元亨利贞。

三画皆阳、其卦为乾、其象为天。乾者、健而不息之谓。天体纯阳、健而无息。以形体言为天、以主宰言为帝、以性情言谓之乾。下三画内卦也、上三画外卦也。六画皆阳、内外皆乾、乾之纯、健之至也。元亨利贞、文王所系之词、以断一卦之吉凶、所谓彖辞者也。元、大也。亨、通也。

利、宜也。贞、正而固也。六奇纯阳、有元气浑沦无所不包、而发生畅茂、各得其宜、皆归于至正之象。学易者筮得此卦而六爻不变、则占当得大通、而必利在正固、以保其终也。按、大全谓诸家解元亨利贞皆作四德、独本义作占辞、然惟理如是、则数亦如是、见于象占亦如是。经言四德、就其理析言之也、本义则就其象断其占、为体易者言之。其意亦並行不悖也。

初九。潛龙勿用。

凡画卦自下而上、故下爻为初。按、本义大全凡揲筮得三奇、则所余三十六策、合四九之数为老阳。得二偶一奇、则所余二十八策、合四七之数为少阳。老变而少不变、故阳爻称九。按、来注引繫辞参天两地而倚数。

谓参天者、天之三位、天一天三天五也。两地者、地之二位、地二地四也。

倚者、依也。天一依天三、天三依天五而为九。所以阳皆言九。地二依地四而为六、所以阴皆言六。取生数不取成数、此说亦可参用。龙八十一鳞、九九之数。变化不测、纯阳之物。故诸爻皆取象于龙。初阳在下、故有潛龙之象。此时未可有为、故有勿用之象。勿用虽戒占者之辞、实卦爻中有此象也。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二、自下而上第二爻也。后仿此。出潛离隐、故有见龙之象。泽能及物、犹田之得雨、耕获有功、故有在田之象。虽非君位、而在下卦之中、有君之德、故有大人象。泽能及物、故有物所利见之象。占者得此、则利见此人。若占者有见龙之德、则可以得君行道、利见九五在上之大人矣。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阳爻。三、阳位。在下卦之上、重刚而不中、乃危地也。六爻取象三才、则三为人位。故不取象于龙、而称君子。处危地而以学问自修、君子之事、非可言龙也。三、下乾终而上乾继、故其性体刚键、有朝乾乾自惕之象。若者、拟议之辞。三居下卦之终、故言终日。夕亦日之终也。

终日乾乾、自始至终、无日不戒惧也。夕又惕若、自昼至夜、无时不戒惧也。重刚不中、所处危地、有厉象。虽处危地、而刚健得正、自修不息、有虽危无咎之象。凡言无咎者、本皆可致咎、善处之、故咎可无也。程传拟舜之玄德升闻、时解作相臣忧勤任重。不必泥。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阳四阴、在上卦之下、或者、疑而未定之辞。进退之际、无适无莫、无可不可。人不能测、故以或言之。渊者、上空下洞、深昧不测。龙之所棲也。渊虽卑于田、然田非龙所居。在田则下于地、渊正龙所从变化之处。

跃则已离于地而将向于天矣。九、阳动、故有跃象。四、阴虚、故有渊象。

以阳居阴、居上之下。又变巽为进退为不果。有进退未定、可上可下、能随时进退、则可无咎之象。乾至健知险、六爻皆不言吉。而险莫如三四、故善处之、仅可无咎而已。程传拟舜之历试诸艰、胡氏拟之储贰。皆存而不可泥也。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易卦皆以五为君位、以其居上卦之中也。上虽尊而过乎中、则拟之宾师矣。卦体纯阳、刚健也。以阳居中、中正也。纯阳居上之中而得正、有飞龙在天之象。居上之中、人所共仰、有利见大人之象。二与五皆刚健中正、而五居尊位。以圣人之德居天子之位、故万人乐得而见之。即文言所谓圣人作而万物覩也。然使有德位者占此、则所利见者九二在下之大人、如尧之得舜可也。

上九。亢龙有悔。

上者、最上一爻之名。亢者、过于上而不能下。龙由潛而见而跃而飞、至秋分又蛰于渊、知进退者也。过此不蛰则亢矣。五者、位之极。中正者、得时之极。过此则为亢矣。阳极于上、有龙之过亢而动必有悔之象。唯圣人知进退存亡、乃可免也。凡言有者、非必然之辞。曰有悔、亦自有无悔之道可知。

用九。见群龙无道。吉。

九变而七不变。凡筮得阳爻皆用九、而独乾称用九。盖他卦不纯阳、独乾之六爻皆变、则纯阳为阴、所用皆九矣。人为势位所移、为才气所使、是为九所用、非能用九者。因时变化、无适无莫、故独称用九。坤之用六仿此。六爻皆动、有群龙象。阳皆变阴、不以刚为物。先刚而能柔、有群龙无首象。龙未尝无首而首不可见、善藏其用者、吉之道也。六爻皆不言吉、独此言吉、圣人不恃刚也如此。

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彖即文王所系元亨利贞之辞。彖曰以下谓之彖传、孔子所以释彖辞也。

彖、兽名、豕形而有六牙。卦有六爻、彖则总六爻之义、故以为名焉。彖传以天道明乾义、又析元亨利贞四德而言圣人之法天。此一节首释元义也。

卦以阳为大、阴为小。六爻纯阳、故曰大哉、赞叹之也。元字兼大始二义。

大者、无所不包、物莫有外者。始者、无所不达、物莫有先者。元之为德不可见也。可见者、物之资始而已。天以生物为心、而物之生必有所始、乾元实能资之。既资以始、即资以终。自始而终、终而复始、皆一元生意贯彻其间、是能统乎天也。资始者、无物不有。统天者、无时不然。此乾元之所以大也。

云行雨施、品物流形。

此释乾之亨也。既资其始、自然亨通。元气薰蒸、油然云行。淋漓布获、沛然雨施。资始之初、浑沦未辨、故曰万物。此则形质可别、故曰品物。流者、川流不息。形者、明白不紊。所谓亨也。经未言亨字。然云行雨施气之亨、品物流形物之亨也。

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

此言圣人体天之元亨也。始即元、终即贞。不贞无以为元、不终无以为始。故曰终始。来注以终为上爻、始为初爻、引繫辞原始要终。亦可兼用、盖六爻即有元贞之义也。大明之者、深知其所以然之故也。六位即六爻潛见惕跃飞亢之位。位随其时、皆有一定而不可易、故曰时成。成者、位自成。垂者、圣人垂之。既曰六位、又言六龙者。位有一定、因时变化、与之咸宜者、圣人也、故曰时垂六龙。不曰行天道、而曰御天者。与时偕宜、造化在我、犹控御之也。言圣人大明乾道之终始、见卦之六位各以时成、而能因时变化以合乎天、则圣人即天矣。六位已兼利贞、而谓圣人之元亨者。言其功业作用、未及其究竟也。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

此释利贞之义也。乾道即乾元之道。变者、化之渐。化者、变之成。

万物由变而化也。各正者、不相混淆、无偏也。物所受为性、天所赋为命。保者、存而不失。合者、聚而不散。太和、阴阳会合、冲和之气也。

各正者、得于有生之初、万物各具一元也。保合者、全于有生之后、万物统会一元也。乾道由变而化、万物华者向实、生理各足无偏、此利也。太和元气、保全凝合、又含将来生意、此贞也。各正性命言理、而气在其中。

保合太和言气、而理在其中。然皆元之所为、此元之所以统天也。

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此言圣人体天之利贞也。首出庶物、聪明睿智出乎庶物之上。以君临天下、犹乾道之变化也。乃恭已无为、而四海各遂其生、各复其性、犹万物之各正性命而保合太和也。此圣人功业成就究竟、故谓之利贞。又按、古本大明终始节在利贞之下、首出庶物之前。则圣人体天之元亨、与体天之利贞、不必分属、尤为浑融。大抵彖传以乾备四德、而要以元气流行无间、发生万物。圣人备四德、亦体元出治、以致太平。此圣人得天位、行天道、致太平之占。而占者得之、亦随其所处时位论之、不必拘也。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故圣人立象以尽意。卦之上下两象、伏羲所取。

六爻之象、周公所繫也。此节谓之大象、孔子作传、以释伏羲所取之象也。

潛龙以下、谓之小象、孔子作传、以释周公所取之象也。上下卦有重义、天则一而已。但言天之行、则今日一周、明日又一周、至健之象也。以、用也。君子体易而用之、常存天理。不以人欲害其天德之刚、则自强不息。

若间以一念之私则息矣。凡大象之传、皆夫子所自取、故与卦爻不相属。

行健者、在天之乾。不息者、在我之乾。上句以卦言、下句以人事言。他卦仿此。

潛龙勿用、阳在下也。

自此至用九、夫子小象之传、以释周公取象之意也。阳谓九。初爻在下、阳气在下。君子处微、未可以有为也。圣人于乾之初、忧其在下。于坤之初、虑其始凝。已有扶阳抑阴之意。

见龙在田、德施普也。

德即刚健中正之德。二虽未得位、而德化足以及物、所施普矣。

终日乾乾、反复道也。

反复、往来进退动止必合乎道也。下乾已尽、上乾复来。乾而复乾、无他途辙。犹云反反复复、只在这条路也。二德及于人。三惟道修于己、以所处危地也。

或跃在渊、进无咎也。

量可而进、适其时则无咎。增一进字、以断其疑也。

飞龙在天、大人造也。

造、作也。圣人兴起、在天子位也。此释飞龙在天。至同声相应节、乃言利见大人。

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

乾之上九、阳之盈也。盈则必消不可久、致悔之由。人知其不可久、防于未亢之先、则有悔者无悔矣。防其亢者、复返于潛而已。

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

天德即乾道。阳刚天德、不可为物先。群龙无首、用九之象。不可为首、为人之用九者言也。然惟其不可为首、所以能首出庶物。盖乾本为万物之所资始、已具首出之德。而物极必变、善体乾者、刚而能柔、谦卑逊顺、不为天下先、故曰不可为首。非于乾有所不足也。

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

他卦彖象、作传而已。独乾坤为诸卦之父母、故夫子更设文言、以画二卦之蕴。依文以言其理、故曰文言、又为有文之言词也。此乃释元亨利贞为四德者字也。字、夫子悠然有会于其妙而赞叹之、非诠解之词。元者、生物之始。天地之德、浑涵于此。於时为春、於人为仁。四时之运、皆此元气周流。义礼智之善、皆从此生生、恻怛之心发端、故曰善之长也。亨者、生物之通。物至于此莫不嘉美。於时为夏、於人为礼。万物至夏发生畅茂。一物如此、万物无不如此。众美之物无不会聚、故曰嘉之会也。利者、生物之遂。物各得宜、不相妨害。於时为秋、秋於人为义。秋气严肃、义也。然无此气、不能各遂其生。人人亲其亲长其长、义也。即此便和、所以为利。若不亲其亲而亲他人之亲、至於不和、又安有利。不於利上求利、义之和处便是利。盖处置得宜、不逆于物、利莫大焉者也。贞者、生物之成。实理具备、随在各足。於时为冬、於人为智。万物至冬收敛完固、实理充足。故贞下起元、来岁复能发生。人之有知、见理既明。知而弗去、灵明内涵、万变由我。犹木之有干、枝叶从此以生也。此节发明乾之四德、天理之自然也。下节乃言君子体乾之学、人事之当然也。

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体。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

体仁、以身法天地生物之心。所存所发无不在是。全体皆仁、无一物不在所爱。有君长之道、故足以长人。嘉会、本义曰嘉其所会。谓众美毕集、动容周旋、无不尽善。不失之过、不失之不及、故曰合礼。义、体严而用和。君子使天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得所利。情既相安、分乃不凟、故义无不和。贞固者、真知理之正而固守之。凡事从此立矣、故曰足以干事。

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天行健而四德备。君子亦体天之健以行四德。君子之乾也。四德、人所同具。唯君子能自强不息以法乎乾、乃能行之。故言元亨利贞、必先以乾也。自元者善之长至此、皆以申明彖传之意。然下文申明彖传皆繫以子曰、此则否者。疑古人已有其辞、故左传穆姜尝称引之、夫子亦有取焉者也。

初九曰、潛龙勿用、何谓也。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

遯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潛龙也。

自此至乃见天则、夫子申言彖传之意。而此节六爻设为问答之辞。龙德、圣人之德也。圣人神明不测、故曰龙德。初九阳在下、圣人之在侧陋也。不易乎世、谓自守其道、不因世而变易。不成乎名、谓自晦其迹、不求其名之成。行与世违、遯世矣。而道足自乐、故无闷。已不求名、不见是于人矣。而心可自信、故无闷。时当可乐、则不私其有、以同乎人。时当可忧、则不失吾已、违而去之。忧与闷不同。为一身起见为闷、为天下起见为忧。此六句皆言龙德确乎其不可拔、隐也。然确乃的确之确、非坚确之确、盖非意专于退也。忧乐一随乎时、行违一准乎道、非一己之私。

所谓用舍无与于已、行藏安于所遇。富贵不淫、贫贱不移。所见真确者也。

六爻皆以圣人言之、有隐显而无浅深。

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正中、正当下卦之中也。盖上下卦以二五为中也。德而曰龙、似神奇不可测矣、不知圣人只修其庸言庸行而已。庸常之言亦信、庸常之行亦谨。

则无不信与谨、盛德之至矣。犹且闲邪存诚、犹诗所谓无斁亦保、虽无厌斁而常自保守也。邪自外入、故言闲。诚本我有、故言存。邪闲则诚自存。

盖妄去则真全、非别求所谓诚者而存之也。乾二画实、故言诚。坤二画虚、故言敬。诚敬者、圣学之源。见于乾卦坤卦、实天地自然之理也。去其不谨信之邪、存其谨信之诚。由是上可格君、下可善俗。则善不徒在一身、而及于一世矣。不见为己之善、而见为世人之善、何伐之有乎。善被于一世、德之博也。已既不伐、人亦不知其所以然。正己而物正、化也。自诚之纯粹言之曰善、自其及人者言之曰德。二非五、未居之君之位、而正中已有君之德、故称大人也。

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本义谓六爻者以圣人言之、有隐显而无浅深。言所处时位有不同、非自初而上有积渐也。三爻爻辞称君子、亦君子而求至于圣人者也。进德就存诸心言、修业就见诸事言。忠信、存诸心者无一念之不诚也。德欲进而不已。然使无真实之心、德安能进。故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见于事者无一言之不实也。人之不实多在于言。若口不择言、虽有忠信之心不能立。立其诚、即立此忠信。随事检点、不敢妄言。虽不言制行、而制行在其中矣。业既言修、又言居者。修者治而弗怠、居者守而勿失。如屋之既修、居之乃为我有也。修辞立诚、业为我有、故曰所以居业也。忠信修辞、言所以进德修业之道。知至知终、又详其始终用功之序。知至至之、进德之事。理无加于忠信、故曰至。至之、则进而不已也。诚伪微茫之判曰几。与、许也。人惟所见未真、故不敢进。疑似之际、不能自主。

知至则实见是非端的。知德之极至在是、而以实心必欲赴之。则凡意念所动、微茫之际、不差此几之动、乃可许之、而德日进矣。知终终之、居业之事。万事究竟归于一诚、故为终。终之则居而不失也。事物有裁制之宜为义。义与几非二。在心之初动为几、然几尚有善恶。所动皆善、见之于事、则为义矣。存之即居之也。人不知究竟所在、则不知所终。知之而不务至乎其极、虽所行偶有合宜、亦不能存。知终则深知万事归於一诚、而以修辞立诚终之。则凡事之裁制合宜而为义者皆无不存、而业自修矣。知开其始、行要其终。内实其心、外实其事。以此居上居下、安往不宜。所以终日乾乾、夕犹惕若、无一息之间也。三在内卦为上、合外卦为下。不骄不忧、所谓无咎、进德修业之效也。

九四曰、或跃在渊、无咎、何谓也。子曰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进退无恒、非离群也。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

或之为言、可上可下可进可退。上下无常、疑为邪矣。然欲及时而上、故有时或下、非为邪枉也。进退无恒、疑于离群矣。然欲及时而进、故有时或退、非离群类也。四处危疑之地、进德修业与九三同。三因时、四欲及时。无常乃所以为常、无恒乃所以为恒、故无咎也。

九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覩。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

此言凡物各从其类。圣人、人类之首、故为人所归。以释利见之义也。

鹤鸣子和、雄呜雌应、同声相应也。取火於日、取水於月、同气相求也。

下湿易润、水先趋之。乾燥易焚、火先燃之。龙、yang物。薰蒸之气为云。

虎、阴物。肃杀之气为风。凡此皆以类相感者也。圣人、人类之首、故为人之利见亦然。作者首出于上、覩者下观而化也。又以物之亲上亲下、以见人之于圣人亦然。本乎天、日月星辰轻清成象者皆亲之。本乎地、虫兽草木重浊成形者皆亲之。盖属阳者从上、属阴者从下也。类各有本、本各有亲。圣人万物一体、利见又何疑乎。

上九曰、亢龙有悔、何谓也。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九为龙、贵矣。而阳不得阳位、位在于五、是无位也。上而亢、高矣。

而纯阳无阴、是无民也。九三之贤在下、而敌体不应、是无辅。是以动而有悔。然致悔在动。不动而复于潛、则悔可无矣。

潛龙勿用、下也。

阳在下也。释潛龙以气言、此释勿用以人言。言在下未可用也。

见龙在田、时舍也。

舍作舍止之舍。见止在田、尚未大用。时舍者、暂止于此、势非久安也。

终日乾乾、行事也。

进德修业、行所当行也。即行健不息之意。

或跃在渊、自试也。

自试、斟酌之意。试其时之可否而不轻进、非中无所主而漫以尝试也。

飞龙在天、治也。

得位而行、居上以治下也。

亢龙有悔、穷之災也。

阴阳一气无穷、而时位有穷。穷极则災生也。

乾元用九、天下治也。

言乾元用九、见与他卦不同。盖一百九十二阳爻皆用九、各有所指。

独乾之用九为刚而能柔、人君治天下之道也。元者、仁也、足以长人者也。

人君体乾之元、用乾之九。至诚恻怛之意、行于刚果之中。宽猛得宜、天下自无不治矣。四德独言元、元可包四德也。亢之后言元、贞下起元也。

天下自无不治、一元之运、无为之化也。自潛龙勿用下也至此、申言象传之意。

潛龙勿用、阳气潛藏。

阳气潛藏、君子亦当悔隐。初一潛而天下阳之属皆宜潛也。曰下曰隐曰藏、反复发明示人、不必强立分别。

见龙在田、天下文明。

文者、经纬成章。明者、光显不昧。二虽不在上位、天下已被文明之化。如孔子是也。此爻变离、有文明象。

终日乾乾、与时偕行。

兼无时不然、随时加谨二意。天行健、无息时。与天时俱不息、法天之学也。时当危厉、理宜乾惕、处危之道也。

或跃在渊、乾道乃革。

离下内卦而上外卦。时当变革、势不得轻。

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

六爻皆天德。而五乃天位、天德之得位者。唯有是德、乃宜居是位也。

亢龙有悔、与时偕极。

此穷极之极、非至极之谓也。时既极、而我不能变通、则与时运俱极、故言偕。偕极有悔、非德也。故初曰德之隐。二曰正中。三四曰进德。五曰天德。独上不言德。知进退存亡之圣人、则虽偕极、而有穷变通久之道矣。

乾元用九、乃见天则。

则者、理之有节限而无过不及者也。刚柔适中、天之则也。用九刚而能柔、乃合乎天之则也。言用九而冠以乾元、有统天之德、而后九可用也。

自潛龙勿用下也至此、皆反复申言象传之意。或言其时、或言其位、或言其用、不必强有所分。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

彼此至天下平也、又申彖传之意。承上言乾元用九、又叹乾元之妙。

前以元亨利贞析为四德、至此又若以元亨利贞分言之、而统归于一元。因赞乾德之妙、唯圣人能体元以法天也。他解有谓自此至天下平、申言乾元用九天下治者、非。盖用九六爻皆变、取其刚而能柔。此言刚健中正、六爻发挥、则以纯乾之德言之。盖夫子因言乾元、因申彖传未尽之意也。始即资始之始。而始则必亨。盖有息则不能亨、不息则理势必亨。增而字、有渐次而无断续。天地生生之气、自微而著。始而亨、则亨而利、利而贞、皆可知矣。

利贞者、性情也。

收敛归藏、乃见性情之实。元亨时、乾之发见。利贞则各有成就。如草木之种。春时发芽、夏则千枝万叶。至秋渐收敛、冬乃坚实。前此发见时、共一性情。至此则各一性情、犹前言各正性命也。遡性之本言之、则曰性情。情又可发生、贞下又起元矣。

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

乾始、乾元之始也。乾始之道、能使庶类生成、天下蒙其美利、能以美利利天下也。坤利牝马、他卦利建侯、涉川、皆有所指。乾始无所不利、非可指名、故言利、不言所利也。乾之始即元而亨者、元可包亨也。利天下者、利不言所利者、贞不言贞者、利可包贞也。然乾始能以之、则亨利贞皆在元之中矣、故赞其大。

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

四德一元、元一乾也、故曰大哉乾乎。其体坚强、不可屈挠、刚也。

其用循环、无少间断、健也。其行若有所限、而无过不及、中也。其立君若有所专、而不偏不倚、正也。刚健之极、不杂于阴柔、纯也。中正之极、不入于邪恶、粹也。纯粹至于至极、无有形容、精也。乾属刚、而又言中正者。盖分乾坤而言、则有阴阳刚柔动静之不同。自一元之气周流无间之本体言之、则无所不包也。

六爻发挥、旁通情也。

乾德之精、不容言矣。可言者其情耳。故圣人以六爻发挥、曲尽其情、而乾之道在易矣。

时垂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

六爻曲尽易之道、而唯九五有德位之大人能体备乎乾之蕴、故独以有天下之圣人言之。六龙即六爻。时垂句增也字、与上不同。上重垂龙、此重御天。言垂龙者将以御天也。六爻不外一时。圣人以时垂此六龙、将以御天下也。云行雨施、就圣人言之。政教如云之行。德泽如雨之施、天下自无不平也。御天而云行雨施、圣人之以美利利天下也。天下皆平、圣人之不言所利也。至此而乾之道在圣人矣。又按、彖以元亨利贞言乾、文言即以元亨利贞属之君子。乾之德在君子躬行之中也。彖以云行雨施言乾、文言即以属之圣人。乾之功即在圣人运用之内也。此天人之合。君子自强不息以法乎天、不可以已也。

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潛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

是以君子弗用也。

德、得于心者也。行、见于事者也。日可见、犹指日可待之意。理得于心、可以见之行事矣。但当隐而未见之时、德虽可行、而时位未能成其所行。君子知其时位之未可、是以弗用。此以下又申象传未尽之意。

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九二有正中之龙德。然所以成德者、亦由学问之功。之、指正中之理。

言理之得于天者、虽我所固有、然散见于事物、不学则闻见者寡、无以聚于吾心也。聚矣而不问、则不知所择。故问所以辨其是非同異也。聚矣辨矣、狭隘其心、则此理非我有。故必有涵养宽裕之意、优游厌饫、勿忘勿助、而所聚所辨者、庶融会贯通、与心为一矣。至于仁者、吾心之全德、即天之元。吾之所学所问者此也。既聚既辨之后、既居于心、即见之于行事。亦犹天之行健、无或一息之间。则莫非天理、无一毫私欲之间。而乾元之德全。虽未居君之位、而已具君之德矣。

九三、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重刚、阳爻位也。按、来注三居下卦之上、四居上卦之下、以刚按刚、故皆曰重。此解亦可参。不中、非二五也。不在天、非上之中。不在田、非下之中。时本可危、因时而惕以防危、故虽危无咎。

九四、重刚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无咎。

重字衍。三四皆人位、而四居人之上而近君、故曰不在人。重刚不中之中、二五之中也。中不在人之中、六爻中间之中也。下以二为中、三则过。上以五为中、四则不及。过则忧、不及则疑。然忧所当忧、卒于无忧。

疑所当疑、卒于无疑。故皆可以无咎。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前同声相应节言利见之意。此专就大人言、而利见之意在其中。九五之为大人、大以道也。天地者、道之原。大人无私、以道为体、则合于天地易简之德矣。天地之有象、而照临者为日月、循序而运行者为四时、屈伸往来生成万物者为鬼神。名虽殊、道则一也。大人既与天地合德、故其明目达聪合乎日月之照临、刑赏惨舒合乎四时之代禅、遏扬彰瘅合乎鬼神之福善祸淫。先天弗违、如先王未有之礼可以义起。盖虽天之所未有、而吾意默与道契、虽天不能违也。后天奉时、如天秩天序天理所有、吾奉而行之耳。盖人与天地鬼神本无二理、特蔽于有我之私而不能相通。大人与道为一、即与天为一、原无彼此先后之可言。其曰先天后天者、亦极言或先或后、皆与天合也。

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

进退以身言。穷上反下、退矣。存亡以位言。过五居上、亡矣。得丧以物言。无辅无民、丧矣。是之谓亢、所以动而有悔。

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知进退存亡、则无得丧矣、故不复言得丧。不失其正、处之以道、非计私以避害也。正即贞也。乾元归于一贞、圣人法天体元归于一正。随其时、不失其正、非圣人不能也、故再言其唯圣人乎。此卦六爻、周公皆取象于龙、夫子文言皆属之于圣。非圣人固不能体天、然易非专为圣人言也。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自圣贤以至于愚不肖、皆可观象玩辞、观变玩占、而以圣人为法耳。盖人生天地之间、吉凶悔吝无一息之停、圣人随其时所值、而皆有以处之、使得其正。此不独乾卦之义、而实全易之义。易之所以开物成务、圣人所以为天下后世法者、此也。

坤归藏首坤、其义未知所取。周易以坤继乾、以地承天、万物之父母也。

全卦以柔顺得正为地道臣道妻道之宜。六爻唯二五言吉利、而五不如二之正。他则皆有扶阳抑阴之微旨焉。坤卦之大略也。

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

东北丧朋。安贞吉。

三偶为阴、其卦为坤、其象为地。阴之成形、莫大乎地。地势卑顺、故名为坤。六画皆阴、内外皆坤。阴之纯、顺之至也。纯阴至顺、一承乎阳。循物无违、居心顺应。理无不通、故占亦可大亨。然必守此顺德、久而不变、故曰利牝马之贞。牝马、柔顺而健行者。马为乾象。曰牝马、明配乾也。阳得其全、阴得其半。以柔顺得正为利、则其他有所不利矣。阳先阴后。君子占比、欲有所往、率先首事、必至于迷。居后顺从、乃得其当。故曰先迷后得。主利、本义谓阳主义而阴主利。大全谓占此卦便主利此事、非坤道主利万物也。时解皆从之。今按、苏传来注皆以后得主为句。

谓阳为阴主、乾为坤主。居后从乾、得其所主、所以为利也。此虽与本义不合、然观后文言后得主而有常句、似非遗去利字、且于理义甚顺、宜存之。西南、阴方。东北、阳方。西南致养之地、与坤同道、故得朋。东北反乎西南、故丧朋。阴体柔而躁、妄作以求全、则非矣。必安于正乃吉、故曰安贞吉。盖阴之德减于阳之半。故体乾之君子、可先亦可后。而体坤之君子、但为后不可为先。所遇虽得丧之不同、而要以安于正则吉、此地道臣道妻道也。此三句本义解如此、时解皆从之。今按、苏传及来注皆谓文王圆图、西南、兌离巽三女所居、坤之朋也。东北、震坎艮三男所居、非朋也。阴以从阳为正、去其三女之朋、求主于东北、则为安贞之吉矣。

此虽与本义悖、而说可存。

彖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

此以地道明坤之义、而首言元也。至、极也。乾曰大、无所不包也。

坤曰至、无所不尽也。乾之大无方。坤则未离乎方也、故但曰至。元非别有一元。乾施坤受、一气而已。资始者有其气、资生则有其形。然非坤自为、顺天气而承之以生。不先不后、所以为至也。

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

此言亨也。坤之德厚、持载万物、合于乾之无疆。无疆即乾之不息也。

不息则可久、无疆则可大矣。其静也翕、故曰含弘。含言无所不容、弘言无所不有。其动也闢、故曰光大。光言无所不著、大言无所不被。所以德合无疆。而品物之流形者、咸畅茂条达、无不亨矣。

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君子攸行。

此言利贞也。马、乾象。而曰地类者、马行地之物、牝则阴之类也。

行地无疆、则顺而健矣。地承天施、柔顺也。生物有终、利贞也。坤之德如此、君子所行如之、则有先迷后得之庆矣。

先迷失道、后顺得常。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

居先则迷惑而失坤之道、居后则顺利而得地之常。西南、与阴之类行、故得朋。东北、非其类、故丧朋。然反而与类行、亦终有得朋之庆矣。本义所解如此。程传谓东北从阳、成生物之功、曰有庆。苏传来注同之。今按、独阴不生、从阳有庆为是。

安贞之吉、应地无疆。

安而且贞、地之德也。彖有三无疆。德合无疆、坤配乾之无疆。行地无疆、坤之德无疆也。应地无疆、人法地之无疆也。无疆本天德。唯地能合天之无疆、则地亦无疆。君子能法地之无疆、君子亦无疆。君子法地、地法天、一天德之无疆已矣。

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天以气运故曰行、地以形载故曰势。上下卦皆地、然其象一而已、故不言重、而但言其势之顺。盖地非以平为顺。高下相因、正见其顺也。高下相因无穷。地势之顺、以地德之厚也。厚、故万物皆载焉。君子以之法地德之厚、而民物皆在所载矣。至乾之大象不言乾而言健、地则不言顺而言坤、朱子谓用字偶有不同、不必穿凿。

初六。履霜坚冰至。

阴爻言六者、凡揲筮得三偶、则所余二十四策、合四六之数为老阴。

得二奇一偶、则所余三十二策、合四八之数为少阴。老变而少不变、故阴爻称六。又按、两地之义合河图、地二地四而为六。取地之生数、不取成数、则亦为六也。霜、一阴之象。冰、六阴之象。霜、阴气所结、其势犹微、及其既盛、则水冻而为冰。初阴有霜象、六阴有冰象、阴有冰象。阴爻虽始生于下、其端甚微、而其势必盛。故圣人示人以戒辞、当履霜则知坚冰之将至也。盖阴阳、造化之本、不能相无。而消长有常、亦非人所能损益。然其类则阳生阴杀、阳善阴恶、阳君子而阴小人。故圣人于易、每致扶阳抑阴之旨、亦参赞天地之微权也。

象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

本义谓魏志作初六履霜、当从之。驯、顺习也。道、即小人道长之道。

经言坚冰至、要其终也。象传至坚冰、原其始也。当其履霜、不过阴之始凝耳。乃至于坚冰、则惟其因循顺习以致之耳。戒占者当豫防、不可自我致之也。始于微而终于著、阴阳均也。而阴之为物、弱而易入。易以陷入、故戒其驯习而致之。即子产水弱民玩之意。

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乾五爻皆取象、独九三指其性体刚健者言之。坤五爻皆取象、独六二指其性体柔顺者言之。初三五柔顺而不正、非阴位也。四上柔顺而不中、非上下卦之中也。唯六二柔顺而中正、得坤道之纯者也。正则无私曲而内直、中则无偏党而外方。内直外方、其德自然盛大。不假修习、而自无不利也。不揉而直、不矩而方、不廓而大、故曰不习。不待学习、自然直方大、故曰无不利。盖习而利、则利止于所习矣。唯不习、故无不利。言以乾之德为德也。乾、其动也直、坤亦直。乾圆而坤则方。乾不息而坤德合无疆、则与乾並大矣。占者有是德、则其占如是。初六占在象中、此则象在占中。

象曰。六二之动、直以方也。不习无不利、地道光也。

地之直方、于其动观之、即生物之无屈挠。见其直、即赋形之无变易。

见其方、盖唯承天而动故也。直方则大也、故不言大。地道之光、自然而然。无所勉强、不可揜蔽也。

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坤为吝啬又为文。六三阴居阳位、刚柔相杂、内含章美之象。体纯阴、可贞以守之象。居下卦之上、有位者也。有或出而从王事、不终含藏之象。

三居下卦之终、有终之象。三居阳不正、故不曰贞曰可贞。不欲轻进、故曰或。不敢造始、故曰从。人臣之道、凡事不最居其成功、唯奉事以守终、故曰无成有终也。本义谓始虽无成、后必有终、意似不同。然全卦有先迷后得之象、而三爻多凶。凡占者得此、即如所占可也。

象曰。含章可贞、以时发也。或从王事、知光大也。

处下之道、必能含其美、乃为得正。然义所当为、则以时而发、非有所隐而不尽也。或从王事、乃能无成有终、以其知之光大故也。盖天下唯能含者乃能发。圭角浅露、不可有为矣。唯知光大者乃能含暗昧不明、妄自炫耀矣。大知光明者不事匿名晦迹、而骄矜不形。涵养深沉者不用见事风生、而事业自远。此即象传所谓含弘光大也。

六四。括囊。无咎无誉。

阴虚能受、故坤有囊象。重阴凝闭、有括囊之象。三以阴居阳、犹或可出。四以阴居阴、逼近于君、唯有谨密晦藏而已。不但言语之简然、凡一切动止皆然。如此则无偾事之咎、亦无成事之誉。盖四近君、誉则逼上、誉即咎之招。无咎者、以无誉也。求誉、则不能括囊矣。

象曰。括囊无咎、慎不害也。

能慎、则不害也。君子当否塞之时、不求有功、当思远害。

六五。黄裳。元吉。

黄、中色、地之色也。裳、下饰、坤为裳也。然不于二言之、独于五言之者、盖六二阴而在下、柔顺中正、自然无不利。六五以阴居尊、必中顺之德充于内而见于外、乃得大善之吉、否则凶矣。程传以羿莽武氏臣妾居尊位者言之。先儒或病其拘。盖卦本臣道妻道、而五居尊位。然易之为占皆因人立教。为臣妾者得此、则宜忠信卑顺、以尽其道。为君得此、则宜居中谦逊、以下贤也。

象曰。黄裳元吉、文在中也。

坤为文、又居五之中。文生于相错、阴阳专一则无文。阴有阳德、则黄中之文充于中而见诸外也。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阴宜从阳者也。纯阴在上、盛于阳矣、故与阳皆有龙象。盛则必争、故有战象。上动不已、进至于外、故有战于野之象。阴虽极盛、岂能独伤阳哉、故有两败俱伤之象。气阳血阴、阳衰于阴、故与阴皆有血象。象如此、不言凶而凶可知矣。乾上但言亢、而坤则言战者。盖阴阳不可相无、然乾尊则无对待。坤卑而盛极、必至侵伤也。初曰坚冰至者、防龙战之祸于始。上曰龙战野、则著坚冰之祸于终也。余意文言详之。

象曰。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阴盛穷极、势必争而伤也。然道岂骤穷、由初之驯致也。

用六。利永贞。

坤之用六、以凡筮得阴爻六变而八不变也。然凡阴爻皆用六。独坤以纯阴而皆变为阳、则得称用六也。阴柔不能固守、变而为阳、则能永贞矣。

不牵于私欲、不惑于常变、固守其顺、所以利也。坤本有元亨、此独言永贞者。盖乾以元资始、坤以贞大终。六爻皆变、则其德减半、故不言元亨也。前言安贞之德、而此言永贞者。盖安者顺而不动、永者健而不息。变而为乾、故言永也。乾吉在于无首、坤利在于永贞。盖以刚健居人之首、则物之所不与也。以柔顺而为不正、则佞邪之道也。乾变坤、刚而能柔。

坤变乾、虽柔必强。变化气质之道、阳本先于阴、而阳之极不为首。阴本小于阳、而阴之极以大终。审时观变之学也。

象曰。用六永贞、以大终也。

阴小阳大、先阴而后阳、始小而终大也。小者、小人之道。大者、君子之道。美其善变也。

文言曰。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

此释牝马之贞也。动者、生物所动之机。德者、生物所得之质。坤不专成、本至柔也。而承天发生、勃不可禦、动之刚也。坤不造始、本至静也。而生物赋形、一定不易、德之方也。乾刚健而中正、所以为大。坤柔静中有刚方、所以为至。不必于柔静之外别求刚方也。

后得主而有常。

按、本义主下当有利字、即彖传后顺得常之意。今按、苏来二说、后乎乾、得乾为之主、坤道之常也。观其文势、主下无利字为是。

含万物而化光。

复明亨义。即彖传含弘光大之意。静翕则含生意於中、动则有闢光辉也。

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

承天之健、顺天之时以行。即彖传顺承天之意。自坤至柔至此、皆以申言彖传之意。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辨之不早辨也。易曰、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

顺、本义作慎。凡事皆由积渐所致、宜辨之于微而加慎也。或曰顺即驯。即驯致其道、言因循以致之也。更通。

直其正也、方其义也。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

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则不疑其所行也。

何以谓直。言其心之本体无邪、正也。何以谓方、言其心之妙用合宜、义也。此六二直方之所由名也。下则言求直方之功。君子惟主敬、则其内自直。兢兢业业、主一无适。一私不扰、直矣。惟守义、则其外自方。凡所施行、因时制宜。一定不易、方矣。敬义既立、事君则忠、事亲则悦、交友则顺、所谓不孤。至此、不期大而自大矣。苏氏谓直内方外、如硕[苏氏易传“硕”作“名”]师良友之在吾侧、是以特立而不孤也。此说较胜。

凡事必有所疑、故习而后利。体全用备如此、无施不可。坦然行之而无疑、复何假于习乎。乾于二言诚、于二言敬。乾于二言仁、坤于二言义。先儒以诚敬属乾坤、仁义分阴阳、盖本于此。

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

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也。

三以阴居阳、虽有美而含之。非其才有所不足、分有所不敢也、以从王事、不敢专其成功。盖以地成天、即以妻承夫、以臣从君之道也。地道不敢专成功、不过代天而终所未终、况妻道臣道乎。以数言之。天数终于九、亦以地十终之。

天地变化、草木蕃。天地闭、贤人隐。易曰、括囊、无咎无誉、盖言谨也。

天地二句引起下文之辞。天地交感、则变化万物、虽草木亦蕃。若重阴闭塞、虽贤人亦隐。初言慎、母纵夫微阴之长也。四言谨、母衒于重阴时也。

君子黄中通理。

此释黄字之义、中德在内。曲鬯旁通、无私欲之滞塞。条理分明、无私欲之混淆。中德在内不可见、即通理二字形容其蕴、所谓文在中也。本爻既变、坎为通通[“通通”疑为“中通”]之象。本爻未变、坤为文理之象。

正位居体。

此释裳字之义。虽在尊位、而居下体。

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

德之美者既在其中、由是畅于四支、而和顺在一身。发于事业、而顺治者在天下。内外融贯、乃为美之至。此赞叹之、以见元吉之故。

阴疑于阳必战。为其嫌于无阳也、故称龙焉。犹未离其类也、故称血焉。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

三虽有美含之、犹知有阳也。上则均敌、无小大之差。疑于阳矣、其势必战。十月纯阴、古人称曰阳月、亦以天道不可一日无阳。故称龙于盛阴之时、以存阳也。气阳血阴、未离乎阴、故曰类。玄黄、天地之正色、言阴阳皆伤也。全卦唯二五居中、为坤德之美。二居中得正、故不习而利。

五以柔中居尊、必中顺而吉。三以阴居阳、贵乎含。四以阴居阴、在乎括。

初势犹微、宜辨于始。上势已极、必凶于终矣。盖阴阳二气、天地不能相无。而因时有扶阳抑阴之妙、又圣人裁成辅相之功、所以参赞天地者也。

屯屯卦、震下坎上。震一阴动于二阴之下、故其德为动、其象为雷。坎一阳陷于二阴之间、故其德为陷为险、其象为云为雨为水。有天地、而后万物生焉。屯者、难也。物之始生、郁结未通。故其为字、象草穿地始出未申。此屯所以次乾坤之后也。其卦以震遇坎、乾坤始交而遇坎陷、故其名为屯也。六爻二阳四阴。凡卦爻中阴阳以少者为主。故二阳为四阴之主。

然五坎体、陷而失势。初震体、动而得时。屯难之世、阳刚善下、可以有为、故初为全卦之主也。五但小贞吉而已。余四爻皆因初起义。四应初则往吉。三不应初则往吝。二乘初则不进。上远初则道穷。此全卦六爻之大略也。

屯。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乾坤始交而遇险陷、世界草昧之时。震动在下、坎险在上。在险中有震动之才、可以大亨。但出险有机、利于守正、未可妄进。震性好动、故戒以勿轻往也。三四五互为艮止、勿用攸往之象。震一君二民、又为长子、震惊百里、有侯象。初九阳居阴下、为成卦之主。是以贤下人、得民而可君、故利于建侯。筮立君者遇之则吉也。盖盈天地之间者万物、万物以人为首、人道以君为尊。草昧之时、震动出险、立君得正、乃以继天立极。

此屯所以具四德而继乾坤也。

彖曰。屯、刚柔始交而难生。

乾坤之后、一索得震为始交、再索得坎为难生。此正昏冥杂乱之时、此以二体释屯之名义也。

动乎险中、大亨贞。

动乎险中、未遽出险。震体能动、故可大亨。坎在险中、故宜正。自此以下释元亨利贞、皆不言四德、用文王本意。此以二体之德释卦辞也。

雷雨之动满盈、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宁。

此以二体之象释卦辞也、雷、震象。雨、坎象。物之生未有不待雷雨者、然必霁而后见其功。当其方动、充满凟乱、不知所从、则气运郁塞之时也。孔子即此以言世道、言此乃天造之草昧。草者、如草不齐。震为蕃草之象。昧者、如天未明。坎为月、天尚未明。又坎水外暗内明、亦昧之象。此时、天使之然、如天所造。天下未定、名分未明、杂乱晦冥之际、宜立君以统治之。然君初立、治理犹疎、日夜不遑宁处、乃可成拨乱反正之功。如更始既立、日夜纵情声色、非不宁者矣。盖惟侯心不宁、方可求天下之宁也。自屯卦以下、彖传皆先释卦之名义、后释卦辞。而释卦辞又各有所取。或卦体、或卦象、或卦德、或卦变、而彖之旨尽矣。此皆先儒所未及。说似拘、而分疏清析、不可易也。

象曰。云雷。屯。君子以经纶。

坎不言水而言云者、在雷之上。郁而未通、雨而未成也。坎在震下、则为雷雨之解矣。彖言雷雨、象言云雷。彖言其动、象著其体也。经纶、治丝之事。君子治世、犹治乱丝、解其纷结。经者、理其绪而分之。犹雷自敛而发。纶者、比其类而合之。犹云自散而聚。屯难之世、人皆惶惧沮丧、不知正君子经纶之时也。

初九。磐桓。利居贞。利建侯。

磐桓、难进之貌。阳刚动体、才足济屯。但初在下无势、应四柔无援。

当险陷之交、故有磐桓之象。然阳居阳位为得正、故利于居贞。又初、成卦之主。以阳下阴、为民所归、有君之象。故占者如是、则利建以为侯。

此爻为卦之主、大意与彖同。磐桓即勿用有攸往。利居贞即利贞。利建侯虽同、而合全卦言之、则侯指人。自初爻言之、则侯指己。占者得之、则随所处以为占、不必泥也。

象曰。虽磐桓、志行正也。以贵下贱、大得民也。

磐桓、非晏安棄务、志在行正也。正为济屯之本、居之将以行之也。

阳贵阴贱、初爻阳在阴下。屯难之世、人皆思主。贵能为贱下、所以大得民心、可以为君也。

六二。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

屯如以时言、郁塞而未通也。邅如以遇屯之时者言、迟回而未进也。

班、分布不进之貌。震于马为足为作足、班如之象。女子许嫁、笄而字。六二变兌为少女、女子之象。三四五互为艮止、不字之象。三三四互为坤、坤数十、十年之象。六二阴柔中正、上应于五、然以乘初之刚、故为所难而邅回不进。然初非为寇也、乃求与已为婚媾耳。但二与五为正应、二贞于五。異于五者皆寇矣、焉知其德哉、故守正而不之许。至于十年、则妄求者去、正应者合。数穷理极而可许、故不字于初、终字于五也。爻象如此、占者得之、则宜如是。盖全卦虽以屯初为主、而各爻又各以所处之位论其吉凶。唯二乘初刚、故为所难。二之质柔、故受人所制。欲应五不得、故屯邅不字。所应者正、故终有可字之时也。易爻有己正、而他爻视之为邪者。有己凶、而他爻得之为吉者。屯之初、正也、而二视之、则为寇。旅之上、凶也、而五承之、则有誉命。盖皆以所处之时位论之、不可泥也。

象曰。六二之难、乘刚也。十年乃字、反常也。

乘刚、居初之上。为初所迫、失其常也。然理之所在、十年必反。守正不变、不悖常矣。终获正应、复其常也。

六三。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

六三、下卦六阴而居三之阳位、以求上六。不安于阴、而又贪求阳。

不中不正、无正应而妄行、取困者也。鹿、yang物。虞、虞人。无虞、无应也。阳在五而不在上。求阳不获、即鹿无虞之象。林、阴象。在六二六四之间、入于林中之象。卦下体震、动也。互体有艮、止也。圣人于其震之动、庶几其艮之止。曰君子见几、不如舍去。若往逐不舍、心致羞吝矣。

象曰。即鹿无虞、以从禽也。君子舍之、往吝穷也。

妄动由于多欲。无虞而即鹿、以有贪禽之心。君子见几则必舍。若往、则羞吝而至困穷矣。经曰不如舍、辨之明也。传曰舍之、去之決也。

六四。乘马班如。求婚媾。往吉无不利。

坎为下首薄蹄之马。阴柔居屯、不能上进、故有乘马班如之象。然初九守正于下、以应于己、故初来求四、四往应之、则吉也。本义谓下求婚媾。盖以初求四为以阳求阴。往者、适人之意也。时解以四近五为大臣、初刚为贤。四求贤辅君、乃以济屯。然以阴求阳、有害婚媾之义。且初为卦主、有可君之德。如汤之于伊尹、昭烈之于孔明。皆以君下臣、以求济屯。然后往而应之、正不必复言辅五。又刚柔相济、亦以济屯、亦不必专以则为济屯之贤也。

象曰。求而往、明也。

初来求我而后往应、非明理知几者不能。观象传意、更与本义合。

九五。屯其膏。小贞吉。大贞凶。

九五虽以阳刚中正居尊位、然当屯之时、陷于险中。六二虽为正应、而阴柔才弱不足以济。初九为众所归、则人心已他属。坎体虽有膏润、而不得施、故为屯其膏之象。以处小事、则守正犹可获吉。以处大事、则虽正亦凶矣。初与五皆阳、而五以中居尊、反逊于初者。初在下而动、为众所归、时之方来者也。五在上而陷于险、人心他属、时之已去者也。六爻独二五言屯者。二在下而柔、遇时之屯者也。五在上、以刚而陷于柔、自屯者也。守贞不字、无济变之才。屯膏吝赏、非大君之道。皆不能济屯者也。

象曰。屯其膏、施未光也。

光、阳德也。陷于二阴之间、人君泽不下及、所施未光大也。

上六。乘马班如、泣血涟如。

坎为血卦又为水、有泣血涟如之象。阴柔无应、处屯之终。进无所之、唯有忧惧、遂至于泣血涟如而已。

象曰。泣血涟如、何可长也。

屯难穷极、莫知所为。颠沛如此、何能久乎。全卦当屯难之世、居上陷险、而下方震动。阳刚奋发而能下人、则可以为君。柔顺待求而应、则可以为辅。居上而泽不下究、则仅可小安。居下而应远被迫、则但当守正。

若贪欲妄行、势必取困。穷极忧惧、理难久长。知此、可以处世变矣。

蒙蒙卦、下坎上艮。艮一阳止于二阴之上、故其德为止、其象为山。坎为水为险。内既险陷不安、外又行之不可、蒙之象也。水、必行之物、遇山而止、莫知所之、亦蒙之象。蒙次于屯。盖屯者物之始生。物生必蒙。

蒙者、物之穉。蒙昧未明、蒙所以次屯也。乾坤之后、屯主在震之初九、蒙主在坎之九二。此长子代父、长兄次弟之象。艮为少男、方有待于开发者也。此屯蒙次乾坤之义也。又屯之建侯、有君道焉。蒙之养正、有师道焉。天地既位、君师乃立。此又乾坤屯蒙之序也。六爻二阳四阴、亦以阳爻为主。然九二刚而得中、故能为蒙之主。上九过刚不中、则但可击蒙禦寇而已。上下四阴爻皆因二以起义。五应二、则为童蒙之吉。初承二、则为发蒙之利。四远二不明、则为困蒙之吝。三乘二不顺、则不以蒙待之、故独此爻不言蒙。此六爻之大略也。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凟。凟则不告。利贞。

物生之初、蒙昧不明。然蒙者不终于蒙、则有亨道。而卦之九二以刚居中、与六五阴阳相应、能发人之蒙、亦有亨道也。我、指二。童蒙、幼穉而蒙昧、谓五也。礼无往教、故非我往求童蒙、必待童蒙之求我也。其所以必待童蒙之求我者、何也。凡求教者、必其心精专而吾之言易入、故童蒙来求我则告之。若再三、则以我求蒙为亵凟。凟则虽告之无当、与不告同矣。凡若此者、盖以蒙者为物所蔽、其中之正未亡也。俟其求发而告之、使归于正、所以利也。若求蒙至再三亵凟、彼终不得其正、何利何亨之有乎。本义以初筮再筮为喻言。初筮指问者之精专、凟指问者之烦凟。

于理固顺、但易皆取象、不必作喻言。观彖传以刚中及凟蒙二语、似非指问者言。来注以初筮指二、再三指三四。说又近凿。今按、蒙有九二之发蒙、则不终于蒙、有亨象。二不求五而五求二、有不求童蒙、童蒙求我之象。坎一阳为内卦、初筮所得、初筮告之象。艮一阳止于上、再三则不告之象。九居二、六居五、似非正矣。然二以刚中为正、五以应二为正、利贞之象。

彖曰。蒙、山下有险。险而止、蒙。

山下有险。上峻而难升、下险而莫测。以卦象释蒙之义也。内险则危殆不安、外止则窒碍难往。以卦德释蒙之义也。

蒙、亨、以亨行时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初筮告、以刚中也。再三凟、凟则不告、凟蒙也。蒙以养正、圣功也。

此以卦之体释卦辞也。卦以九二当发蒙之任者。以亨行时中、谓九二以可亨之道、发人之蒙、所行皆得其时之中也。时者、当其可之谓。五之志未与二应而告之、非时也。再三而凟、亦非时也。蒙当养正、过此而后养、亦非时也。故下文皆言行时中之事。二不求五、而五求二、志自相应也。初筮得九二、以刚居中、故告之、有节也。凟蒙则与不告同、以蒙不可凟也。人皆学为圣人、而圣学不外于养正。人惟当蒙之时、因时而告、则有以养之使正、即为作圣之功。甚言蒙之不可不养、而养之必以时、乃亨也。

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泉、水之始出者。出而遇险、未有所之、故有[文澜本“故有”作“故为”]蒙象。然泉之既出、势有必行。君子体坎之刚中、以果决其行。水尚在山、涵蓄深沉。君子体艮之静止、以养育其德。

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

初六以阴居下、蒙之甚也。欲发其蒙、利用刑人、谓痛加惩责、使知敬学也。用说桎梏、谓暂去拘束、以待自新。坎为刑为桎梏、故有其象。

然坎初变为兌、则为毁折、又有脱之之象。桎梏用之未刑、刑时未有不脱桎梏者。若既刑又桎梏、一住而不舍、拘束太苦、则失敷教在宽之义、必致羞吝矣。

象曰。利用刑人、以正法也。

发蒙之初、法不正则人玩。故惩戒之、以正教之之法、盖明刑以弼教也。

九二。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

此一爻而具三象也。包蒙对上下四阴言、纳妇克家皆对六五言。九二以阳刚统治群阴、当发蒙之任。然物性不齐、不可一概取必。唯刚而得中、故能有所包容而吉也。坎中阳而五阴、以阴应阳、二能纳之、纳妇之象也。

五位尊、有父之象。二居下位而能任上事、又为子克家之象也。时解谓大臣能敷教以宽、以无负君之委任。善教之良臣、犹克家之肖子也。亦通。

象曰。子克家、刚柔接也。

程传谓子而克治其家者、父之信任专也。二能主蒙之功者、五之信任专也。此重五之能接二也。本义但言指二五之应、谓刚柔往来相接也。二说本义为优、全卦不重在五也。

六三。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

三变为巽为长女、有女象。九二阳刚得乾金之中爻、有金夫象。六而居三、阴柔而不中正、女之见有金之夫、而不有其躬以从之者也。取女得如是之人、何所利乎、故戒占者以勿取也。王注谓三应在上、有男女之义。

三之动为女先求男、故有此象。不如大全合屯六二参观、而以三趋二取象为优。盖屯之六二、近初九之阳而正应在五。然震之性动而趋上、而所居又中正、故曰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蒙之六三、近九二之阳而正应在上。

然坎之性陷而趋下、而所居又不中正、故曰见金夫不有躬。六五中正、故为可纳之妇。三不中正、故为淫奔之女。六四质柔、虽困犹可教、故得称为蒙。三狥欲趋利而忘身、併不得言蒙矣。故言勿用以拒之、亦不屑之教也。

象曰。勿用取女、行不顺也。

顺亦作慎。按、程传作邪僻不顺。亦可。舍正应之夫而从金夫、是不顺也。

六四。困蒙吝。

六四以阴居阴、既远于阳、无正应又在二阴之间、为困于蒙之象。盖氯质既昏、锢蔽又甚、可羞吝之甚也。然能尊师取友、困而学之、犹或可免。终焉、则真吝矣。

象曰。困蒙之吝、独远实也。

阳实阴虚。唯刚明有实德者能发蒙、四独远之。欲从九二则隔三、欲从上九则隔五。又乏正应。異于初与五也。言独、使反而知耻也。

六五。童蒙吉。

艮为少男、有童象。所谓童蒙者、不失赤子之心。纯一未发以听于人、非幼穉之谓也。五以柔中居尊、下应九二、所谓童蒙求我、有可亨之道者。

故吉。时解作幼主任贤。亦近之、勿拘。

象曰。童蒙之吉、顺以巽也。

中爻为坤顺、变则为巽。顺以爻之柔言之。舍己从人、顺也。巽以志之应言之。降志下求、巽也。

上九。击蒙。不利为寇、利禦寇。

艮为手、有击之象。以刚居上、治蒙过刚、有击蒙之象。艮止于上、不利为寇之象。应爻坎为盜贼、利禦寇之象。本义取必太过、攻治太深、则必反为之害。是犹为寇者矣、故不利。惟捍其外诱、以全其真纯、则虽过于严密、乃为得宜。犹禦寇者也、故利。全卦取象以诲人言。程传以用兵言。唯本义谓凡事皆然、不止为诲人也得周易立象以尽意之旨。占者随事以思其义可也。今以此爻合之彖辞。卦中二阳爻。二、初筮之告者也。

上之击蒙、近于再三之凟者也。敷教在宽、非徒取于击者。然如三之纵欲忘身、犹之寇也。击之、禦寇之道。若一概施之他爻则凟、是上自为寇矣、又何利乎。禦寇、贞也。为寇、则非贞矣。如此解、则与彖意更相发明。

象曰。利用禦寇、上下顺也。

上阳爻、击蒙者。下四阴、皆蒙也。上之刚不为暴、止之顺也。下得击去其蒙、下之顺也。全卦有作师之道。大抵正蒙者、贵有刚中之德、而有所包容。不必过暴以为之害。此二之包蒙所以吉。而止之击蒙、但利于御寇、不宜凟而至于为寇也。为蒙者、贵于柔顺中正以听于人。不宜自远于刚明之德、尤不可纵欲以忘其身。此童蒙所以吉、困蒙所以吝。而见金夫不有躬者、併不得数于蒙也。初亦阴爻、宜言蒙而言发蒙之道宜痛惩而暂舍者。盖亦因其材质之阴柔卑下、故正蒙之道宜如此。若能为五之童蒙、则刑可不用矣。六爻于正蒙之道、最为明白详尽。然而圣人立象以尽意、不必专为一事而言。凡治己教人、一切应事接物、皆可推其意而悟之也。

需需卦、下乾上坎。以卦象言。水在天上、未遽下地。必待阴阳之交、薰蒸而后成雨。需之象也。以卦德言。乾健坎险、以刚遇险、而不遽进以陷于险。需之义也。需次于蒙。按、序卦、蒙、物之穉也。物穉不可不养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饮食之道也。物之幼穉、必需饮食长养。云上于天、有蒸润之象。饮食所以润益万物、故需为饮食之道、所以次蒙也。卦之大意取须待之义。序卦取所需之大者耳。按、左传云、需、事之贼。言犹豫不決之害事也。易需非不決之谓。见险而不动、能动而不轻动者也。

内三爻以见险不轻进为需、外三爻以入险而待人以共进为需。六爻初九九五之吉不待言。余四爻虽有悔吝、然终归于吉。如二曰终吉、三曰敬慎不败。盖有刚健之德、而能相机度势、从容少待、鲜有败者。四曰顺以听、上曰敬之终吉。盖虽入险中、而待阳刚之德以共进、故亦吉也。卦虽四阳二阴。然三阳不轻进、坎五居尊有孚。二阴非卦义所重、故不得为卦之主。

需。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

需坎水在前、乾健临之、将涉水而不轻进之象。乃事所当待、非不当待而待者也。九五坎体中实、阳刚中正而居尊位、为有孚得正之象。三四五互为离、光明之象。坎为通、亨通之象。乾济乎坎、有涉大川之象。乾阳在下、皆有所需。九五坎阳在上、又为众所需。需之道贵于实心、又贵于实心、又贵于得正。人之需有出于不得已者、需而无实、无光而且亨之时。必实有有守能待之心、则无私计较而光明、不恤得失而亨通矣。然世有心虽诚实而处事、未正者。需而非正无吉、而且利之理、必所为皆合于义、不图行险侥倖。则居常凡事皆吉、而济险历难亦利矣。盖有孚以善其需、贞又所以善其孚。孚贞者、尽所需之道。光亨吉利、则得所需之效也。

彖曰。需、须也、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

需者、须也。理势所在、不得不待也。刚健者、多以轻躁而陷于险。

刚健而能不陷、故善其不至困穷也。坎陷而云不陷何也。需然后进、所以不陷。不陷、则终能出险、故不因穷。乾三阳进而迫乎险、遇险而能需者也。坎一阳居中守正、处险而能需者也。遇险而能需、则不至犯险。处险而能需则又将出险矣。故曰不陷。此以卦德释卦名义也。

需、有孚、光亨、贞吉、位乎天位、以正中也。利涉大川、往有功也。

正中与中正同、指五也。正则规模宏远、无欲速之为。中则中心宁静、无喜功之念。唯以中正居天位、故虽险在前、而终必克济。非若蹇之见险而止。虽坎居上、而刚健不陷。非若困之刚揜。人知奋发者能有功。不知以刚健之德、能临事而惧、从容整暇、气定神全。不往则已、往必有功。

此以卦象释卦辞也。

象曰。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

云气上蒸于天、必待阴阳之和而自成雨、无所作为也。事之当需者亦然。内有孚、外守正。但饮食宴乐、俟其自至。饮食以养其气体、宴乐以和其心志。所谓居易以俟命。非若后世麴蘖之托、昏冥之逃者也。

初九。需于郊。利用恒。无咎。

郊、旷远之地。用恒、守其常也。初远于险、有需郊之象。而九阳刚居阳位、有恒于其所之象。同人于门于宗、而后于郊、处近而远也。需由郊、而沙而泥、自远而近也。既能需于郊、又戒以利用恒者。人需于始、或不能需于终。唯以义命自安、身既远险、又心不妄动、乃无咎也。

象曰。需于郊、不犯难行也。利用恒无咎、未失常也。

险难由人自犯、于郊则不冒险而行矣。恒即彖之孚也贞也。贞者、乾之常。利用恒、未失处需之常道也。

九二。需于沙。小有言。终吉。

水近则有沙、二近险、有需于沙之象。二三四互得兌为口舌、有言语相伤之象。刚中能需、有终吉之象。既近于险、虽未陷患害、羣小从而訾议之。然言语之伤、災之小者。初以刚居刚、虽远于陷、犹有戒辞。二以刚居柔、守中宽裕。故虽近险、可断其终之吉也。爻多以相应为吉、此又不然者。见险在前、有待而进、故无取于相应也。

象曰。需于沙、衍在中也。虽小有言、以吉终也。

衍、宽也。以宽居中、不急于进。盖刚居柔位、故谓刚为衍也。

九三。需于泥。致寇至。

水涯有泥。三将陷于险、有需于泥之象。坎为盜贼、有寇之象。三过刚不中、有自我致寇之象。

象曰。需于沙、災在外也。自我致寇、敬慎不败也。

外谓坎在外卦。谓之外、则祸不自已作。但以过则妄动、以近于险、则寇乃我致之也。然卦为需、能敬慎、犹可不至于败。此则象中本无此意、本义所谓发明占外之占。使人之逼近于险者、思所以善处之道也。

六四。需于血。出自穴。

内卦三阳以见险不轻进为需。外卦入险矣、以待人共进为需。血者、杀伤之地。穴者、险陷之所。四入乎险、坎为血卦、故有需于血之象。然以阴居柔得正。初为正应。所居得正、又待正应之阳刚为援、可以不终陷于穴矣、故有出自穴之象。

象曰。需于血、顺以听也。

阴柔入险中、疑不能出矣。然能顺以听初之阳刚、则不冒险以进、是以能出穴也。三能敬、则虽迫坎之险而不败。四能顺、则虽陷坎之险而得出。敬与顺、固处险之道也。

九五。需于酒食。贞吉。

坎有酒食之象。九五为需之主。以一阳处二阴之间、以待三阳同德之援、需于酒食之象。居中得正、三阳自来、阳彚进而阴退、则坎可平而险可夷、贞吉之象。人君位乎中正之天位、与天下相安于日用饮食之常、无为而治者也。然又必正乃吉、非可宴酣无度也。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屯蒙多言男女、需言饮食。盖云上于天、物资雨泽以为养。需于酒食、人亦藉饮食以为养故也。

象曰。酒食贞吉、以中正也。

五居中得正、是以贞则吉也。

上六。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

六居上、阴居险极、无所复需。变巽为入、有入穴之象。下应九三、而三下二阳连类并进、有不速之客三人来之象。居柔得正、以待阳刚、变巽亦为顺、有敬之之象。然阴动于上、三阳至健知险、可以拯溺、待以共济、亦将出险矣、故有终吉之象。

象曰。不速之客来、敬之终吉。虽不当位、未大失也。

六居上、阴之当位者、曰不当位、以应爻言。三与上正应。当位者也。

今三阳同来而敬之、非其位、似有失矣。然入穴之时、三阳能援我。犹论位之当否而敬之、失权变矣。故初二虽不当位、亦敬以待之以出险、则亦未大失[文澜本“未大失”作“未为大失”]也。全卦以遇险不遽进为义。

内卦乾健知险、有所须而不轻进。外卦坎险、待刚健之材以共济险。九五孚贞、需之适当其时。其他或近或远、要于须而不轻进。需于泥、已迫险矣。然能敬、犹不至败。入穴、已陷险矣。然能敬、犹可终吉。敬者、处险之学。敬则无不贞、无不孚矣。此象传又发彖外之旨也。

讼讼卦、下坎上乾。以二象言之。天阳上行、水性就下、其行相违。以二体言之。上刚陵下、下险伺上、刚险相接。又以一人言、内险而外健。

以二人言、此险而彼健。所以讼也。讼卦次需。按、序卦、饮食必有讼、故受之以讼。人所须者饮食、既有所须、讼端以起、讼所以次需也。六爻不外彖传讼不可成一言。九五居尊中正、为听讼之主、故吉。余五爻皆讼者。大抵刚者能讼、柔者不能讼。初与三柔、故皆终吉。二四上皆刚。而二与五对、顾势不敌。四与初对、知理不可、亦以居柔、故得无眚而安贞也。独上处卦之穷、三柔不敌、故虽暂胜而不足敬。此全卦六爻之大旨也。

讼。有孚窒。惕中吉。终凶。利见大人。不利涉大川。

天水违行。乾刚在上以制下、坎险在下以伺上。又为内险外健、己险彼健。皆讼之象。九二中实而沉二阴之中、上无应与、有有孚而见窒之象。

坎卦为加忧、刚居二在下卦之中、为惕而得中之象。上九过刚、有终极其讼之象。九五刚健中正、有大人之象。三阳在坎上、以刚乘险、以实履陷、有不利涉大川之象。盖讼非得已。必理直受诬、有孚见窒而后可。又必忧惕存心、适中即止。不可终极其讼以取凶。又利见中正之大人以取直、不可冒险以求胜。圣人欲人无讼、故不言元亨贞。言吉兼言凶、言利即言不利。盖至于讼必无全吉、所以贵谋始以绝讼端也。此卦与需反对。与需卦皆言有孚、以中实皆同也。但坎在上则为光亨、坎在下则为窒惕。乾在坎下、刚健不陷、故利涉大川。乾在坎上、为健无所施、故涉川不利。

彖曰。讼、上刚下险。险而健、讼。

此以卦德释卦名义。

讼、有孚窒、惕中吉、刚来而得中也。终凶、讼不可成也。利见大人、尚中正也。不利涉大川、入于渊也。

刚来得中。按、本义以卦变言。易言卦变者始于此。自上而反下为来、自下而升上为往为进。此自遯卦艮体九三来而居二、在下卦之中也。今按、卦变之说、本于虞翻、先儒亦多異同。义多牵强。今俱以综卦论之。需讼相综、需上之坎来居下卦。坎中刚居柔位、刚中为有孚。与五敌而不相应为窒。窒塞而坎体常怀惕惧之心、不过于讼为吉。皆以刚来而得中也。得中则吉、终之则凶。故以不可成戒之。此皆以综卦言也。二得中、五居中得正。中则其心不偏、正则所断合理。窒者可伸矣。此以卦体言之也。以乾刚临坎水之上、欲讼以陷人、反自陷于渊。此以卦象言也。

象曰。天与水违行。讼。君子以作事谋始。

天上水下、相背而行、所以致讼。违而后谋、则无及矣。欲绝讼端、必谋之于始。天为三才之始、水为五行之始。君子法之以谋始。又乾阳生于坎水、坎水生于天一。乾坎始本同气、其后至于违行、有天渊之隔。故其几之萌不可不谨。

初六。不永所事。小有言。终吉。

好讼者多刚。初六质柔、不能与人讼者、故有不永所事之象。然不曰不永所讼、而曰所事者。讼端初起、犹冀其不成讼也。初变为兌、有小有言之象。此小有言与需不同。需二在人有言语之伤、此则在我有争辨之语也。有事不永则易收、有言而小则易释。所以终吉、以其质柔在下故也。

象曰。不永所事、讼不可长也。虽小有言、其辨明也。

讼不可成、长则成矣。不可长、不欲其成也。小有言语、因辨得明、所以终吉也。

九二。不克讼。归而逋其邑人三百户。无眚。

九二阳刚为险之主、本欲讼者。然以刚居柔、得下之中、而九五阳刚居尊、势不可敌、故有不克讼之象。坎为隐伏、有逃之象。坤为国土、二变坤有邑象。二三四互为离、离数三、三百户之象。坎为眚、二变坤无眚之象。归而逋二句。本义谓自处卑约以免災患。盖邑过三百、非为窜也。

窜而据强、災未免也。退处卑小、故得无眚。按、此二句王注本义皆同。

而于邑人句终觉牵强。今按、苏氏作一句读。逋其邑人三百户者、犹曰亡其邑人三百户去尔。失众知惧、犹可少安、故曰无眚。盖以下讼上而不胜、故其私邑之人亦惧而逋逃也。然居柔知儆、災眚或可免耳。此说较顺。

象曰。不克讼、归逋窜也。自下讼上、患至掇也。

掇、拾取也。以下讼上、则祸患自取。邑人之逋、自掇之患也。

六三。食旧德。贞厉终吉。或从王事。无成。

食旧德、如祖宗有世德、子孙得食其报之类。六三本阴也、变而为阳、则阴柔为旧德矣。然守其阴柔、不欲争讼、故有食旧德之象。不改其素为贞。然所居刚位、故有贞厉之象。守旧居刚、虽见侵凌、终不罹祸、有终吉之象。然三虽不欲讼、而与上应。上九方刚、其势必讼、故有或从王事之象。此与坤从王事无成有终不同。从王事、即讼事也。上位高、将讼之于天子也。无与毋同、作戒辞。讼不可成。即不得已而或至于从王之事、亦守旧以待、无使讼之成也。六爻独三与上辞无讼字。然三主于让、上主于爭。或从王事、不得已而讼者也。锡之鞶带、则由讼而得也。此爻程传本义苏氏来注所解各不同。注疏虽对上九一爻言之、而意未尽。姑出臆见、以待就正。

象曰。食旧德、从上吉也。

守其柔贞、以从上九、故得吉也。此亦与本义不同。

九四。不克讼。复即命。渝。安贞吉。

即、就也。命、正理也。渝、变也。九四刚而不中、故有讼象。以其居柔、故又为不克而复就正理、能变易其心以安于正之象。占者如是则吉也。二与五讼、四与初讼、而皆曰不克者、二四皆以刚居柔也。然二以下讼上、不克者势也。四以上讼下、不克者理也。九二坎体、其心本险。见势之不敌而逃、无眚而已。九四乾体、其性至健。知理之不可而渝、故遂可获吉。圣人不责人以无过、而望人改过。欲人审势、尤欲人知命也如此。

象曰。复即命渝安贞、不失也。

始不免于有失、能改则不失矣。

九五。讼。元吉。

阳刚中正以居尊位、听讼而得其平者也。占者遇之、孚窒者可伸矣、故为大善之吉也。然圣人贵无讼、乃以元吉与五何也。盖上有中正听讼之君、下乃有无讼之化。初之不永、三之无成、二四不克、即上亦终褫、以有五之中正故也。故曰利见大人也。朱子谓刑狱之官皆足以当之、不必专言人君。然五实君位、大抵必有德位之大人耳。

象曰。讼元吉、以中正也。

中则听不偏、正则断合理。谓以九居五也。

上九。或锡之鞶带。终朝三褫之。

鞶带、命服之饰。褫、夺也。乾为衣为圜、有带象。上以刚居讼极、三柔而不抗、故能胜之、有锡命受服之象。曰或者、亦未必然之辞也。变兌为毁折、过刚不中、以讼得之、岂能安久、故又有终朝三褫之象。盖好讼不已、以无理而取胜、其所得、终亦必失也。

象曰。以讼受服、亦不足敬也。

受服尚不足敬、况三褫随之乎。甚言以愧之也。全卦以九五为听讼之大人、余皆讼者。听讼者、欲其有中正之德、化天下于无讼。讼者、欲其有孚惕之心、不可成其讼。初三质柔而不欲成讼、四知理而不欲成讼、所以皆吉。二知势而不敢成讼、所以无眚。独上终讼、故虽讼而不足敬也。

师下坎上坤。二体为地中有水、聚众之象。二卦之义、内险外顺。险道而以顺行、有师之义。六爻以一阳统众阴、有大将率师之象。二刚居下、五柔居上任之、人君命将出师之象。故名为师。师次于讼。按、序卦、讼必有众起、故受之以师。师旅之兴、由于有爭、所以次讼也。出师贵乎得正、而用将在乎得人。此全彖之大旨也。九二以阳刚在下卦之中、为老成之将。六五相应、为任将之君。三四亦皆将兵之臣。二以居中持重而吉。

三以躁妄而凶。四以柔自守、仅可无咎。初为出师之始、贵其纪律之明。

上为行师之终、尤欲论功行赏之当。盖六爻而行师之道备矣。又师与比反对。皆以一阳统众阴、而义各有所取。盖先王之制民、居则为比闾族党。

故比则众在内、而一阳在上为之主、君象也。行则为伍两卒旅。故师则众在外、而一阳在下为之统、将帅象也。此又二卦取义之意也。

师。贞。丈人吉。无咎。

师兵众也。下坎上坤。以卦象言、地中水聚。犹师之聚。以卦德言、坎险坤顺。古者寓兵于农、伏至险于大顺、藏不测于至静之中。卦唯九二一阳在下卦之中、为将之象。上下五阴从之、为众之象。又九二以刚在下统众、六五以柔在上而应之、为人君命将出师之象。贞、正也。所谓仁义之师、师出有名者也。丈人、老成持重、众所畏服者也。言行师之道、当以贞为本。而用将、又必得老成持重之人。乃有全师战胜之吉、无穷兵黩武之咎。言吉而又曰无咎者、盖动众而无功、罪也。有功而贻患、亦非善也。故必吉乃无咎、而吉又贵于无咎也。

彖曰。师、众也。贞、正也。能以众正、可以王矣。

此以卦体释师贞之义。以、能左右之也。坎以一阳而能统上下五阴、皆归於正道。则顺天应人、可以为王者之师矣。以之正则为王、微有不正则为霸。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不为。所谓以众正、而为王者之师也。

刚中而应、行险而顺、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吉又何咎矣。

以卦体言之、九二刚中而六五应之。刚而得中、恩威并济。五与为应、则君之信任专矣。以卦德言之、坎险坤顺、虽行危道而顺人心。以此兴师、虽劳民伤财、不无毒于天下、而民悦而从、则有吉而无咎矣。此释丈人吉无咎之义也。

象曰。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

地中有水、有包容畜聚之象。古者兵出于民。容保其民、即以畜聚其众。水不外于地、兵不外于民也。容民则无流民、畜众则无叛众。容之畜之于无事之时、而用之于有事之日。

初六。师出以律。否臧凶。

律即纪律。否臧谓不善。即无纪律之谓也。初、出师之始。出师之道当谨于始。以律则吉、不善则凶。盖以初六才柔、故有否臧之戒。然以律不言吉、否臧则凶者。律令谨严、出师之常、胜负犹未可知。若失律、则凶立见矣。

象曰。师出以律、失律凶也。

按、程传释臧为胜、谓失律虽胜亦凶也。今按、象传似竟以否臧为失律为是。

九二。在师中。吉无咎。王三锡命。

九二以刚居柔、在下卦之中、有在师中吉无咎之象。上应六五之柔、为君所宠任者也、有王三锡命之象。在师中吉无咎、竟作在师而得中、不必又云在师之中。盖刚柔兼济、故有克敌全师之吉、无躁妄逗挠之咎。此即彖之所谓丈人也、锡命至于三、言极其宠。故权无中制、所向得有功也。

象曰。在师中吉、承天宠也。王三锡命、怀万邦也。

爻就二之刚中得吉、兼由上之宠任言。象传专重人君任将之道言。言二之中而得吉、以承天之宠故也。人君三锡命于将、亦非徒私于一将也。

盖将以绥怀万邦、必专其事权、以责其成功也。

六三。师或舆尸。凶。

六三众阴在上、有积尸之象。坤为舆、坎为轮、有舆尸象。六三以阴居阳、不中不正、才弱志刚、轻躁以进。师徒覆败、舆尸以归也。此按、本义如此。又按、程传苏传皆以舆为众。尸、主也小人掣肘、号令不一、必至败也。今观下文弟子舆尸、则程苏之说为顺。

象曰。师或舆尸、大无功也。

本欲躁妄以图功、而至于大无功、非徒小挫而已。

六四。师左次。无咎。

军尚右。左次、退舍也。阴柔不中而居阴得正、故有左次之象。全师以退、贤于六三、故无咎。

象曰。左次无咎、未失常也。

恐人以退为怯、故云。知难而退师之常也。

六五。田有禽。利执言。无咎。长子帅师。弟子舆尸。贞凶。

六五用师之主。柔顺而中、不为兵端者也。然敌加于己、不得已而应之。应坎为豕、为田中有禽害稼之象。言、语辞。利于抟执之、无穷黩之咎也。长子、九二也。弟子、三四也。长子即丈人。自众尊之曰丈人、自爻象之曰长子。二互三四为震、长子之象。五独与二为应、故有使长子帅师之象。又因以戒之。言任将在审且专。设若任君子而使小人参、则使之舆尸以归。出师之名义虽正、不免覆败之辱矣。此彖既言贞、而又言必用丈人乃吉之意也。按、本义弟子舆尸句其解如此、未免弟子下费一转折。

不如程苏二传、任长子而使众弟子参之。虽正亦凶、于文义尤顺也。

象曰。长子帅师、以中行也。弟子舆尸、使不当也。

长子所以可帅师者、以刚中之德行之也。弟子非不可使。使叅长子之权、则不当矣。众之死生、国之存亡、在君之使、可不审哉。

上六。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

上、师之终、论功行赏之时。坤为土、有开国承家之象。阳大阴小、阴爻重叠、小人之象。变艮为止、勿用之象。按、本义、小人虽有功、不可使有国土、但优以金帛可也。盖以兵多诡道、立功不必皆君子。故小人之赏虽不可无、而用之使有国有家则不可。此说虽顺、然论功封爵土、必无但赏以金帛以金帛之理。不如来注以用为任之以政事为是。盖小人功大开国、功小承家。使之享有爵土、不必任以政事。如光武云台之将、邓禹贾复外不任以政是也。

象曰。大君有命、以正功也。小人勿用、必乱邦也。

论功行赏以正其功、君子小人皆在所录也。但用之使豫国家之事、则邦必乱矣。出师本以绥怀万邦、岂复容小人乱之哉。锡命于行师之始、专在丈人。有命于行师之终、戒在小人。用将不可不知人也。全卦于用师之道最为详尽。王者之师在于得正、尤贵于择人。专任君子而不以小人叅之、此人君御将之道也。行师者贵有刚中之德、而又得君之委任。师之出必纪律严明而后可以制胜。其或敌强我弱、则当知难而退。宁为四之左次、勿为三之舆尸。此为将之道也。至于论功行赏、则有开国承家茅土之封、而小人必不可豫家国之事。此圣人之垂戒深远、非若后世权谋苟且之事。凡命将出师之道尽于斯矣。

周易浅述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