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素问悬解 » 素问悬解全文在线阅读

《素问悬解》校余偶识

关灯直达底部

校余偶识 清·冯承熙撰 

第一卷 养生

《素问》

林亿新校正云:按,王冰不解所以名《素问》之义及《素问》之名起于何代。按,《隋书·经籍志》始有《素问》之名,《甲乙经》序,晋·皇甫谧之文巳云:《素问》论病精辩。王叔和,西晋人,撰《脉经》,云出《素问》、《针经》。汉·张仲景撰《伤寒卒病论集》,云撰用《素问》。是则《素问》之名,著于《隋志》,上见于汉代也。自仲景以前,无文可见,莫得而知。据今世所有之书,则《素问》之名,起汉世也。所以名《素问》之义,全元起有说云:素者,本也,问者,黄帝问岐伯也,方陈性情之源,五行之本,故曰《素问》。元起虽有此解,义未甚明。按《乾凿度》云:夫有形者生于无形,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疴瘵由是萌生,故黄帝问此太素,质之始也。《素问》之名,义或由此。

上古天真论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注本云:饮食有常节,起居有常度,不妄不作。《太素》同。

杨上善云:以理而取声色芳味,不妄视听也。循理而动,不为分外之事。

【视听八达之外。】

宋本八达作八远。王冰注云:虽远际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内,来干我者,吾必尽知之。

四气调神论

【故身无苛病。】

苛,宋本作奇。

金匮真言论

【入通于心,开窍于舌。】

宋本及他本皆作开窍于耳。王冰注云:舌为心之官,当言于舌,舌用非窍,故云耳也。缪刺论曰,手少阴之络,会于耳中,义取此也。按,《灵枢·脉度》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下云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则正当作舌。

生气通天论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

王冰注云:亟,数也。

阴阳应象论

【燥伤皮毛,热胜燥。】

宋本及他本皆作热伤皮毛,寒胜热。新校正云:按《太素》作燥伤皮毛,热胜燥。黄氏本此。

校余偶识 清·冯承熙撰 第二卷

十二脏相使论至宣明五气论脏象,经脉别论以下论脉法。

脏气法时论

【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

新校正云:按孙思邈云:精以食气,气养精以荣色,形以食味,味养形以生力。精顺五气以为灵也,若食气相恶,则伤精也,形受五味以成也,若食味不调,则损形也。是以圣人先用食禁以存性,后制药以防命,气味温补以存精形,此之谓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也。

宣明五气

【下焦溢为水。】

黄氏作下焦为嗌为水。宋本作下焦溢为水。王冰注云:下焦为分注之所,气窒不泻,则溢而为水。按《说文》:溢,器满也,嗌,咽也,为嗌与下焦不合。溢为水,犹言满而为水也,与下文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文义亦正相属。此必传写时因上文为哕为泄,皆连叠成文,遂误多为字,而又讹溢为嗌也。今依宋本改之。

三部九候论

【下部天,足厥阴也。】

王冰注云:谓肝脉也,在毛际外,羊矢下一寸半陷中,五里之分,卧而取之。女子取太冲,在大指本节后二寸陷中是。视黄注为详。

脉要精微论

【浑浑革革,至如涌泉,弊弊绵绵,其去如弦绝者死。】

此盖从《甲乙经》而正之。旧本皆作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死。又如三部九候论:以通其气,旧作以见通之,亦从《甲乙经》而正之也。

校余偶识 清·冯承熙撰 第三卷

玉机真脏论

【太过则令人善怒。】

怒,旧本皆作忘。新校正云:按气交变大论云,木太过,甚则忽忽善怒,眩冒巅疾,则忘当作怒。

【如乌之喙者。】

新校正云:平人气象论云,如乌之喙。又,别本喙作啄。

【十日之内死。】

日,旧本皆作月。王冰注云:期三百日内死,按日当作月。

【真脏来见。】

旧本皆作来见。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及《甲乙经》真脏未见,来字当作未字之误也。

【若人一呼五六至。】

呼,旧本皆作息。新校正云:按人一息脉五六至,何得为死?必息字误,息当作呼。

通评虚实论

【脉气上虚尺虚,是谓重虚。】

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作脉虚气虚尺虚,是谓重虚,此少一气字,多一上字。王注言尺寸脉俱虚,则不兼气虚也。详前热病,气热脉满为重实,此脉虚气虚为重虚,是脉与气俱实为重实,俱虚为重虚,不但尺寸俱虚为重虚也。

【实而涩则死。】

涩,旧本皆作逆。王冰注云:逆谓涩也。

【手足温则生,寒则死。】

新校正云:按《太素》无手字。杨上善云:足温气下,故生,足寒气不下者,逆而致死。

诊要经终论

足太阳气绝一段,旧误在三部九候论。新校正云:按诊要经终论载三阳三阴脉终之证,此独纪足太阳气绝一证,余应阙文也。

玉版论要

【阴用反作。】

旧本作阴阳反他。新校正云:按,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反作。王冰注云:反谓反复,作谓作务,反复作务,则病如是。

阴阳别论

生阳之属,不过四日而死。

林亿以别本作四日而生,全元起作四日而已,疑原本作死为非。按,下文云死不治,是统举上文而言,林误。

【为偏枯痿易。】

王冰注云:三阴不足,则为偏枯,三阳有余,则为痿易。易,谓变易常用,而痿弱无力也。

【二阳俱搏,其病温。】

按,宋本作其气滥。

大奇论

【肺雍肝雍肾雍。】

新校正云:详肺雍肝雍肾雍,《甲乙经》皆作痈。按,痈作雍,古假借字也。

【肾雍,胠下至少腹满。】

胠下,旧本作脚下。按,《甲乙经》脚下作胠下,脚当作胠,不得言脚下至少腹也。

【脉至如悬雍。】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悬雍作悬离。元起注云:悬离者,言脉与肉不相得也。

【脉至如颓土之状。】

新校正云:按《甲乙经》颓土作委土。

【脉涩而鼓。】

林亿本涩作塞。脉塞而鼓,谓才见不行,旋复去也。

【行立常听。】

王冰注云:小肠之脉,上入耳中。故常听也。

校余偶识 清·冯承熙撰 第四卷

阴阳离合论

【太阳根起于至阴。】

王冰注云:至阴,穴名,在足小指。黄注谓足大指。考至阴之穴,实在足小指外侧,黄注当是传写之讹。

【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

新校正云:按《九墟》:太阳为关,阳明为阖,少阳为枢。故关折则肉节颓缓,而暴病起矣,故候暴病者,取之太阳。阖折则气无所止息,悸病起,故悸者,皆取之阳明。枢折则骨摇而不能安于地,故骨摇者,取之少阳。《甲乙经》同。

【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新校正云:按《九墟》:关折则仓廪无所输,隔洞,隔洞者,取之太阴。阖折则气施而善悲,悲者,取之厥阴。枢折则脉有所结而不通,不通者,取之少阴。《甲乙经》同。

血气形志

【病生于咽嗌,治之以甘药。】

旧本甘作百。新校正云。按《甲乙经》咽嗌作困竭,百药作甘药。

太阴阳明论

【脾与胃,以膜相连耳。】

新校正云:按《太素》作以募相逆。杨上善云:脾阴胃阳,脾内胃外,其性各异,故相逆也。

脉解

【所谓甚则狂癫疾者。】

癫,旧本作巅。王冰注云:以其脉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其支别者,从巅至耳上角,故狂巅疾也。按下文阳尽在上,则巅疾之说较长。黄氏盖因《灵枢·经脉》文而改之,亦确有所据。

阳明脉解

【其脉血气盛。】

新校正云:按《甲乙经》脉作肌。

皮部论

【阳明之阳,名曰害蜚。】

王冰注云:蜚,生化也,害,杀气也,杀气行则生化弭,故曰害蜚。

【少阳之阳,名曰枢持。】

王冰注云:枢谓枢要,持谓执持。

【太阳之阳,名曰关枢。】

王冰注云:关司外动,以静镇为事,如枢之运,则气和平也。

【少阴之阴,名曰枢儒。】

王冰注云:儒,顺也,守要而顺阴阳开阖之用也。新校正云:《甲乙经》儒作檽。

【心主之阴,名曰害肩。】

王冰注云:心主脉,入腋下,气不和则妨害肩腋之动运。

【太阴之阴,名曰关蛰。】

王冰注云:关闭垫类,使顺行藏。新校正云:《甲乙经》蛰作扶。

气府论

【胃脘以下至横骨六寸半一。】

黄注:神阙、气海二穴。王冰注:神阙作脐中,气海作脖脥。按:神阙,一名气舍,当脐中,气海,一名脖脥。

【挟脐下傍各五分至横骨寸一。】

黄注:中注、四满、气穴、大赫、横骨五穴。王冰注:中注同,下四穴作髓府、胞门、阴关、下极。按:四满,一名髓府,气穴,一名胞门,大赫,一名阴关,横骨,一名下极。

水热穴论

【肾街十穴。】

黄注作气冲、归来、水道、大巨、五陵。王冰注:气冲作气街,五陵作外陵。按,气街亦名气冲,外陵作五陵未详。

校余偶识 清·冯承熙撰 第五卷 病论

风论

【使人佚凓而不能食。】

新校正云:详佚凓,全元起本作失味,《甲乙经》作解(亻亦)。

痹论

【阳遭阴,故为热。】

王本作故为痹热。新校正云:遭,《甲乙经》作乘。

【寒则急。】

旧本急皆作虫。王冰注云:谓皮中如虫行。新校正云:按《甲乙经》虫作急。

痿论

【各以其时受气。】

旧本作各以其时受月。王冰注云:谓受气时月也。如肝王甲乙,心王丙丁,脾王戊己,肺王庚辛,肾王壬癸,皆王气法也。时受月,则正谓五常受气月也。

厥论

【前阴者,宗筋之所聚。】

王冰注云:宗筋挟脐,下合于阴器,故云前阴者,宗筋之所聚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作厥阴者,众筋之所聚。全元起云:前阴者,厥阴也,与王注义异,亦是一说。

疟论

【夫痎疟皆生于风。】

按《说文》痎,二日一发疟也。颜之推云:两日一发之疟,今北方犹呼痎疟。

【二十五日下至骶骨,二十六日入于脊内。】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二十五日作二十一日,二十六日作二十二日。《甲乙经》、《太素》并同。按王冰注云:项以下至尾骶,凡二十四节,故日下一节,二十五日下至骶骨,二十六日入于脊内,注于伏膂之脉也,与全元起本及《甲乙经》、《太素》不同,当从王冰本为是。按《灵枢·贼风》作二十一日下至尾骶,二十二日入脊内。全、杨、皇甫诸家其说本此,然王说为长。

校余偶识 清·冯承熙撰 第六卷

【举痛论至本病论皆病论,汤液醪醴论以下皆治论。】

气厥论

【寒则腠理闭,气不行。】

新校正云:按《甲乙经》气不行作营卫不行。

【惊则心无所依。】

依,宋本及他本皆作倚。

【肾移寒于脾,痈肿少气。】

脾,旧本作肝。王冰注云:肝藏血,然寒入则阳气不散,阳气不散则血聚气涩,故为痈肿,又为少气也。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云:肾移寒于脾。元起注云:肾伤于寒而传于脾,脾主肉,寒生于肉则结为坚,坚化为脓,故为痈也。血伤气少,故曰少气。《甲乙经》亦作移寒于脾。王因误本,遂解为肝,亦智者之一失也。

【水之状也。】

宋本状作病。新校正云:按《甲乙经》水之病也作治主肺者。

【脾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

宋本作胞移热于膀胱。王注云:膀胱为津液之府,胞为受纳之司,故热入膀胱,胞中外热,阴络内溢,故不得小便而溺血也。《正理论》曰:热在下焦则溺血,此之谓也。

腹中论

【无治也,当十月复。《刺法》曰,无损不足,益有余,以成其疹,然后调之。】

新校正云:按《甲乙经》及《太素》无然后调之四字,按全元起注云:所谓不治者,其身九月而喑,身重,不得为治,须十月满,生后复如常也,然后调之。则此四字本全元起注文误书于此,当删去之。

【脏有所伤及精有所寄,则卧不安。】

旧本作精有所之寄则安。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作情有所倚则卧不安。《太素》作精有所倚则不安。按,精当作情,于义方协。

病能论

【名为鼓胀。】

新校正云:按《太素》鼓作谷字。

奇病论

【使之服以生铁落为饮。】

铁落为饮,宋本作铁洛。新校正云:按《甲乙经》铁洛作铁落,为饮作后饮。

【石药发癫。】

宋本癫作瘨。按《说文》:瘨,病也,一日腹胀,盖瘨、(月真),古或假借通用,石性重坠而慓悍,热中消中之人,脾胃先伤,更投以石药而重伤之,亦能致(月真)胀之疾也。

本病论

【法当三日死。】

三日,宋本作三岁。王注云:三岁者,肺至肾一岁,肾至肝一岁,肝至心一岁,火又乘肺,故云三岁死也。按,上文肾传之心,弗治,满十日,法当死。今肾传之心,心即反传而行之肺,一脏再伤,其死极速,固当作三日也。

校余偶识 清·冯承熙撰 第七卷 刺法

宝命全形论

【木敷者,其叶发。】

按,《太素》作木陈者,其叶落。杨上善云:叶落者,知陈木之已尽,以比衰坏之征,于义较协。

【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腑脏血气之诊。】

杨上善云:存身之道,知此五者,以为摄养,可得长生也。魂、神、意、魄、志,以神为主,故皆名神,欲为针者,先须治神。故人无悲哀动中,则魂不伤,肝得无病,秋无难也。无怵惕思虑,则神不伤,心得无病,冬无难也。无忧愁不解,则意不伤,脾得无病,春无难也。无喜乐不极,则魄不伤,肺得无病,夏无难也。无盛怒者,则志不伤,肾得无病,季夏无难也。是以五过不起于心,则神清性明,五神各安其脏,则寿延遐算也。养身,《太素》作养形。杨上善云:饮食男女,节之以限,风寒暑湿,掇之以时,有异单豹外凋之害,即内养形也。实慈怒以爱人,和尘劳而不迹,有殊张毅高门之伤,即外养形也。内外之养兼备,则不求生而久生,无期寿而长寿,此则针布养形之极也。治神养身,不专主用针而言,其说甚精。

长刺节论

【气虚宜(制/牛)引之。】

王注:(制/牛)读为导,导引则气行条畅。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作掣。

校余偶识 清·冯承熙撰 第八卷 刺法

调经论

【皮肤不收。】

按全元起云:不收,不仁也。《甲乙经》及《太素》云:皮肤收,无不字。

【腠理闭塞,玄府不通。】

新校正云:按《甲乙经》及《太素》无玄府二字。

【凝则脉不通。】

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作腠理不通。

缪刺论

【韭叶。】

原本皆作薤叶,今依宋木改正。

【以竹管吹其两耳。】

新校正云:按陶隐居云:吹其左耳极三度,复吹其右耳三度也。

刺疟

【热止汗出,其病难已。】

宋本作热止汗出,难已。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并《甲乙经》、《太素》、巢元方,并作先寒后热渴,渴止汗出。

校余偶识 清·冯承熙撰 第九卷 雷公问

疏五过论

【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

王冰注云:饮食居处,其有不同,故问之也。异法方宜论曰: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华食而脂肥,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其地下,水土弱,霿露之所聚,其民嗜酸而食胕。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由此则诊病之道,当先问焉。故圣人杂合以法,各得其所宜,此之谓矣。

【离绝郁结,忧恐喜怒,五脏空虚,血气离守,工不能知,何术之有!】

王冰注云:离谓离间亲爱,绝谓绝念所怀,郁谓郁积思虑,结谓结固余怨。夫间亲爱者魂游,绝所怀者意丧,积所虑者神劳,结余怨者志苦,忧愁者闭塞而不行,恐惧者荡惮而失守,盛忿者迷惑而不治,喜乐者惮散而不藏。由是八者,故五脏空虚,血气离守,工不思晓,又何言哉!

征四失论

【精神不专,志意不理,外内相失,故时疑殆。】

王冰注云:外谓色,内谓脉。然精神不专于循用,志意不从于条理,所谓粗略,揆度失常,故色脉相失,而时自疑殆也。

解精微论

【夫疾风生,乃能雨,此之类也。】

旧本作夫火疾风生。新校正云:按《甲乙经》无火字,此盖本《甲乙经》而正之

也。

校余偶识 清·冯承熙撰 第十卷 运气

天元纪大论

林亿曰:详《素问》第七卷,亡已久矣。按,皇甫士安,晋人也,序《甲乙经》云,亦有亡失。《隋书·经籍志》载梁《七录》亦云止存八卷。全元起,隋人,所注本乃无第七。王冰,唐宝应中人,上至晋·皇甫谥甘露中,已六百余年,而冰自谓得旧藏之卷,今窃疑之。仍观天元纪大论、五运行论、六微旨论、气交变论、五常政论、六元正纪论、至真要论七篇,居今《素问》四卷,篇卷浩大,不与《素问》前后篇卷等,又且所载之事,与《素问》余篇略不相通,窃疑此七篇乃《阴阳大论》之文。王氏取以补所亡之卷,犹《周官》无冬官,以考工记补之之类也。又按,汉·张仲景《伤寒论·序》云: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经》、《阴阳大论》,是《素问》与《阴阳大论》两书甚明,乃王氏并《阴阳大论》于《素问》中也。要之,《阴阳大论》亦古医经,终非《素问》第七矣。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旧本作喜怒思忧恐。按,思与忧,皆脾之志也,与五气未合。新校正谓四脏皆受成于脾,亦属曲为之解,不若即据阴阳应象大论作喜怒悲忧恐为得也。

五运行大论

【帝曰:地之为下否乎?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也。帝曰:凭乎?岐伯曰:大气举之也。】

王冰注云:大气,造化之气,任持太虚者也,所以太虚不息、地久天长者,盖由造化之气任持之也。气化而变,不任持之,则太虚之器亦败坏矣。夫落叶飞空,不疾而下,为其任气,故势不得速焉。凡诸有形,处地之上者,皆有生化之气任持之也。然器有大小不同,坏有迟速之异,及至气不任持,则大小之坏一也。

【东方生风。】

王云:东者日之初,风者教之始,天之使也,所以发号施令,故生自东方也。影霁山昏,苍埃际合,崖谷若一,岩岫之风也。黄白昏埃,晚空如堵,独见天垂,川泽之风也。加以黄黑,白埃承下,山泽之猛风也。

【南方生热。】

王云:阳盛所生,相火君火之政也。太虚昏翳,其若轻尘,山川悉然,热之气也。大明不彰,其色如丹,郁热之气也。若行云暴升,然叶积,乍盈乍缩,崖谷之热也。

【中央生湿。】

王云:中央,土也。高山土湿,泉出地中,水源山隈,云生岩谷,则其象也。夫湿性内蕴,动而为用,则雨降云腾,中央生湿,不远信矣。故《历候记》土润溽暑于六月,谓是也。

【西方生燥。】

王云:阳气已降,阴气复升,气爽风劲,故生燥也。夫岩谷青埃,川源苍翠,烟浮草木,远望氤氲,此金气所生,燥之化也。夜起白朦,轻如微雾,遐迩一色,星月皎如,此万物阴成,亦金气所生,白露之气也。太虚(火矣)昏,气郁黄黑,视不见远,无风自行,从阴之阳,如云如雾,此杀气也,亦金气所生,霜之气也。山谷川泽,浊昏如雾,气郁蓬勃,惨然戚然,只尺不分,此杀气将用,亦金气所生,运之气也。天雨大霖,和气西起,云卷阳曜,大虚廓清,燥生西方,义可征也。若西风大起,木偃云腾,是为燥与湿争,气不胜也,故当复雨。然西风雨晴,天之常气,假有东风雨止,必有西风复雨,而乃自晴。观是之为,则气有往复,动有燥湿,变化之象,不同其用矣。由此则天地之气,以和为胜,暴发奔骤,气所不胜,则多为复也。

【北方生寒。】

王云:阳气伏,阴气升,政布而大行,故寒生也。太虚澄净,黑气浮空,天色黯然,高空之寒气也。若气似散麻,本末皆黑,遐迩微见,川泽之寒气也,太虚清白,空犹雪映,遐迩一色,山谷之寒气也。太虚白昏,火明不翳,如雾雨气,遐迩肃然,北望色玄,凝雾夜落,此水气所生,寒之化也。太虚凝阴,白埃昏翳,天地一色,远视不分,此寒湿凝结,雪之将至也。地裂水冰,河渠干涸,枯泽浮咸,水敛土坚,是土胜水,水不得自清,水所生,寒之用之。

六微旨大论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王冰注云:出入谓喘息,升降谓化气。夫毛羽倮鳞介,及飞走蚑行,皆生气根于身中,以神为动静之主,故曰神机也。然金玉土石,熔埏草木,皆生气根于外,假气以成立主持,故曰气立也。五常政大论曰: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此之谓也。故无是四者,则神机气立者,生死皆绝。新校正云:按《易》云: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周礼·大宗伯》有天产地产,大司徒云动物、植物,即此神机、气立之谓也。

校余偶识 清·冯承熙撰 第十一卷 运气

气交变大论

【甚则忽忽善怒,眩胃巅疾。】

王冰注云:凌犯太甚,则遇于金,故自病。新校正云:按玉机真脏论云:肝脉太过,则令人善怒,忽忽眩冒巅疾,为肝实而然,则此病不独木太过,遇金而病,肝实亦自病也。

【岁火太过,炎暑流行,肺金受邪,民病疟。】

新校正云:火盛而克金,寒热交争,故为疟。

【身热骨痛,而为浸淫。】

新校正云:按玉机真脏论云:心脉太过,则令人身热而肤痛,为浸淫。此云骨痛者,误也。

【上临太阳,则雨雪冰霜不时降。】

原本在岁水太过段内,今黄氏列于岁火不及之中。按,太阳寒水司天,火运二岁为戊辰、戊戌,中运皆太征,实非岁火不及之年。而太阳寒水司天,水运二岁,中运为太羽,实岁水太过之年。以太少而言过与不及,则此二句自当列于岁水太过之下,惟火不及则水自凌之,与亢害承制之理,仍不相背耳。

【上临少明少阳,火燔焫,水泉涸,物焦槁。】

原本在岁火太过段内,今黄氏列于岁金不及之中。按,少阴心火司天,金运二岁为庚子、庚午,少阳相火司天,金运二岁为庚寅、庚申,中运皆太商,实非岁金不及之年。而少阴君火司天,火运二岁为戊子、戊午,少阳相火司天,火运二岁为戊寅、戊申,中运皆太征,实岁火太过之年。以太少而言过与不及,则此四句自当列于岁火太过之下,惟金不及则火自犯之,与亢害承制之理,亦仍不相背耳。

【帝曰:其灾应何如?岐伯曰:亦各从其化也。故时至有盛衰,凌犯有逆顺,留守有多少,形见有善恶,宿属有胜负,征应有吉凶矣。】

王注云:五星之至,相王为盛,囚死为衰。东行凌犯为顺,灾轻,西行凌犯为逆,灾重。留守日多则灾深,留守日少则灾浅。星喜润,则为见善,星怒燥忧丧,则为见恶。宿属,谓所生月之属二十八宿,及十二辰相分所属之位也。命胜星不灾不害,不胜星为灾小重,命与星相得,虽灾无害。灾者,狱讼疾病之谓也,虽五星凌犯之事,遇星之囚死时月,虽灾不成。然火犯留守逆临,则有诬谮狱讼之忧,金犯则有刑杀气郁之忧,木犯则有震惊风鼓之忧,土犯则有中满下利跗肿之忧,水犯则有寒气冲積之忧,故曰征应有吉凶也。

【帝曰:其善恶何谓也?岐伯曰:有喜有怒,有忧有丧,有泽有燥,此象之常也。】

王注云:夫五星之见也,从深夜见之。人见之喜,星之喜也。见之畏,星之怒也。光色微曜,乍明乍暗,星之忧也,光色迥然,不彰不莹,不与众同,星之丧也。光色圆明,不盈不缩,怡然莹然,星之喜也。光色勃然临人,茫彩满溢,其象懔然,星之怒也。泽,洪润也。燥,干枯也。

校余偶识 清·冯承熙撰 第十二卷 运气

至真要大论

【盛者夺之,汗者发之。】

旧本作汗之下之,盖皆主盛者而言,今作汗者发之,于义无取,当是传写之讹。

【燥淫所胜,平以苦湿。】

新校正云:湿当作温。

【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厚,缓则气味薄。】

王冰注云:治上补上,方迅急则止不住而迫下,治下补下,方缓慢则滋道路而力又微。制急方而气味薄,则力与缓等,制缓方而气味厚,则势与急同。

校余偶识 清·冯承熙撰 第十三卷 运气

六元正纪大论

【太阳所至为寝汗。】

王冰注云:寝汗,谓睡中汗发于胸嗌颈腋之间也,俗误呼为盗汗。

【时必顺之,治以胜也。】

王云:春宜凉,夏宜寒,秋宜温,冬宜热,此时之宜,不可不顺。然犯热治以寒,犯寒治以热,犯春宜用凉,犯秋宜用温,是以胜也。犯热治以咸寒,犯寒治以甘热,犯凉治以苦温,犯温治以辛凉,亦胜之道也。

【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然调其气。】

王云:达谓吐之,令其条达也。发谓汗之,令其疏散也。夺谓下之,令无拥碍也。泄谓渗泄之,解表利小便也。折谓抑之,制其冲逆也。通是五法,乃气可平调,后乃观其虚盛而调理之也。

上所识各条,有与本书相发明者,有详本书所自出者,有补本书所未及者,有证本书之讹误者,故悉录之,以备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