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方歌括 » 时方歌括全文在线阅读

《时方歌括》卷下 滑可去着

关灯直达底部

  滑者。润泽之谓也。从大便降之。视泄剂较轻些。

  

  芍药汤

  治滞下赤白便脓血。后重。

  初痢多宗芍药汤。芩连槟草桂归香。(芍药三钱。黄芩黄连当归各八分。肉桂三分。甘草槟榔木香各五分。水煎服。痢不减。加大黄。)须知。(调气。兼。行血。后重便脓自尔康。

  痢不陈修园曰。此方原无深义。不过以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立法。方中当归白芍以调血。木香槟榔以调气。芩连燥湿而清热。甘草调中而和药又用肉桂之温。是反佐法。

  芩连必有所制之而不偏也。或加大黄之勇。是通滞法。实痛必大下之而后已也。余又有加减之法。肉桂色赤入血分。赤痢取之为反佐。而地榆、川芎、槐花之类。亦可加入也。干姜辛热入气分。白痢取之为反佐。而苍术砂仁茯苓之类。亦可加入也。方无深义。罗东逸方论。

  求深而反浅。

  

  脾约丸

  治脏腑不和。津液偏渗于膀胱。以致小便多。大便秘结者。

  燥热便难脾约丸。芍麻枳朴杏黄餐。(白芍、火麻仁、杏仁、去皮尖、枳实、浓朴、姜炒各五两五钱蒸大黄十两。炼蜜丸如桐子大。白汤送下二十丸大便利即止。)润而甘缓存津液。溺数肠干陈修园曰物之多脂者。可以润燥。故以麻仁为君。杏仁为臣。破结者必以苦故以大黄之苦寒。芍药之苦平为佐。行滞者必顺气故以枳实顺气而除痞。浓朴顺气以泄满为佐。以蜜为丸者。取其缓行而不骤也。

  

  更衣丸

  更衣丸用荟砂研。滴酒为丸服二钱。(朱砂五钱。研如飞面芦荟七钱研细。滴酒和丸。

  每服一钱。好酒送下。)阴病津枯肠秘结。交通水火妙通玄。

  柯韵伯曰。胃为后天之本。不及固病。太过亦病。然太过复有阳盛阴虚之别焉。两阳合明而胃家实。仲景制三承气下之。水火不交而津液亡。前贤又制更衣丸以润之古人入厕必更衣。故为此丸立名用药之义。以重坠下达而奏功。朱砂色赤为火。体重象金。味甘归土。性寒类水。为丹祖永母。能输坎以填离。生水以济火。是肾家之心药也。配以芦荟黑色通肾。

  苦味入心。滋润之质。可转濡胃燥。大寒之性。能下开胃关。此阴中之阴。询为肾家主剂矣。

  合以为丸。有水火既济之理。水土合和之义。两者相须。得效甚宏。奏功甚捷。真匪夷所思矣。

  

  礞石滚痰丸

  治实热老痰之峻剂。虚寒者不宜用。

  隐君遗下滚痰方。礞石黄连及大黄。少佐沉香为引导。顽痰怪症力能匡。(青礞石三两。

  用焰硝一两。同入瓦KT 。盐泥固济。 至石色如金为度。水飞过。大黄酒蒸。黄芩酒洗。

  各八两。沉香一两。为末水丸。姜汤下。量虚实服。服过咽即便仰卧。令药徐徐而下。半日不可饮食行动。待药气自胃口渐下二肠然后动作饮食。服后喉间稠粘壅塞。乃药病相拒故也。

  少顷药力到自愈)

  柯韵伯曰脾为生痰之原。肺为贮痰之器此无稽之谈也。夫脾为胃行其津液。以灌四旁。

  而水津又上输于肺。焉能凝结而为痰。惟肾为胃关。关门不利。故水聚而泛为痰也。则当曰肾为生痰之原。经云。受谷者浊。受气者清。清阳走五脏。浊阴归六腑。肺为手太阴。独受诸气之清。而不受有形之浊。则何可贮瘦。惟胃为水谷之海。万物所归。稍失转输之职。则湿热凝结为痰。根据附胃中而不降。当日胃为贮痰之器。斯义也。惟王隐公知之。故治老痰之方。不涉脾肺。而。责。之。胃。肾。二黄礞石。禀中央之黄色。入通中宫者也。黄芩能清理胃中无形之气。大黄能荡涤胃中有形之质。然痰之为质。虽滑而粘。善栖泊于肠胃曲折之处而为巢穴。不肯顺流而下。仍得绿涯而升。故称老痰。二黄以滋润之品。只能直行而泄。

  欲使委曲而导之。非其所长也。故选金石以佐之。礞石之燥。可以除其湿之本。而其性之悍。

  可以迅扫其曲折根据伏之处。使浊秽不得脏滞而少留。此滚痰之所由名乎。又虑夫关门不开。

  仍得为老痰之巢臼。沉香为扎方之色。能纳气归肾。又能疏通肠胃之滞。肾气流通。则水垢不留。而痰不再作。且使礞石不粘着于肠。二黄不伤及于胃。一举而三善备。所以功效若神也。

  

  指迷茯苓丸

  治中脘留伏痰饮。臂痛难举。手足不得转移。

  指迷最切茯苓丸。风化芒硝分外看。枳半合成四味药。停痰伏饮胜灵丹。(半夏制二两。

  茯)柯韵伯曰。痰饮之本。皆水也。水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此自阳入阴也。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此地气上升也。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是天气下降也。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是水入于经。而血乃成也。若阴阳不和。清浊相干。胃气乱于中。脾气难于升。肺气滞于降。而痰饮随作矣。痰与饮同源。而有阴阳之别。阳盛阴虚。则水气凝而为痰。阴盛阳虚。则水气溢而为饮。除痰者。降气清火是治其标。补阴利水是治其本也。涤饮者。降气燥湿是治其标。温肾利水是治其本也。此方欲兼两者而合治之。半夏燥湿。茯苓渗湿。风硝软坚。枳壳利气。别于二陈之甘缓。远于礞石之峻悍。殆攻中之平剂欤。

  ○涩可固脱

  

  当归六黄汤

  火炎汗出六黄汤。(醒而汗出曰自汗。寐而汗出曰盗汗。)二地芩连柏与当。(生地黄熟地黄黄柏黄芩黄连当归各等分。黄 加倍。)倍用黄 偏走表。苦坚妙用敛浮阳。

  陈修园曰。阴虚火扰之汗。得当归熟地生地之滋阴。又得黄芩黄连之泻火。治汗之本也。

  然此方之妙。则在于苦寒。寒则胜热。而苦复能坚之。又恐过于苦寒。伤其中气。中者。阴之守也。阴愈虚则火愈动。火愈动则汗愈出。尤妙在大苦大寒坠中倍加黄 。俾黄 领苦寒之性。尽达于表。以坚汗孔。不使留中而为害。此旨甚微。注家向多误解。特表而出之。

  

  附汤

  卫阳不固汗汪洋。须用黄 附子汤。(黄 一两。熟附子五钱。水煎服。)附暖丹田元气主。得 固脱守其乡。(行于皮毛者。卫外之气也。卫气根于元气。黄 虽专走卫。有附子挟之同行。则能回大汗欲脱之气。守于其乡。而汗自止矣。)

  陈修园曰。神农本草经云。黄 气味甘微温无毒。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疯癞疾。

  五痔鼠 。补虚小儿百病。本经只此三十三字。皆取其质轻味淡。偏走皮毛。故治大风痈疽。

  及一切外症脓血过多用之。补养皮肉之虚而已。又云主小儿百疾者。以轻薄之品。大人不足倚赖。惟小儿经脉未盛。气血皆微。不宜峻补。得此微补之品。百病可以概治也。细味经旨。

  安能大补元气以止汗。如六黄汤之大寒以除热。热除则汗止。 附汤之大热以回阳。阳回则汗止。玉屏风之解肌以驱风。风除则汗止。三方不重在黄 。却得黄 之轻快。径走皮肤。

  奏效更速。数百年来。无一人谈及。甚矣医道之难也。

  

  玉屏风散

  玉屏风散主诸风。止汗先求 通。(风伤卫则汗自出。黄 得防风。其功愈大。以二药同行走表。令 微似汗。其风邪从微汗而解。则卫无邪扰。汗不再出矣。)发在 防(黄防风。时医误认为止汗之品。害人无算。)收在术。(表风得黄 防风而解。则外无所扰矣。

  脏气得白术而安。则内有所据矣。)热除(风属阳邪阳则为热。)湿去(太阳为湿土。湿热交蒸则为自汗发热之症。)主中宫。(白术补中宫上气。故能止汗除热。防风黄 白术各等分为末。

  酒陈修园曰。以黄 为固表药。千古贻误。前贤用之不应。所以有汗能止。无汗能发。骑墙之说。及庸辈有炙用能止。生用能发之分也。神农本经俱在。奈何舍而不读也。余于本条小注甚详。细心体认。如拨云见日。明者自知。

  

  威喜丸

  治元阳虚惫。精滑白浊。遗尿。及妇人血海久冷。氵㸒带梦泄等症。

  和剂传来威喜丸。梦遗带浊服之安。茯苓煮晒和黄蜡。专治阳虚血海寒。(白茯苓去皮四两。切块。用猪苓二钱五分。同于瓷器内煮二十余沸。去猪苓取出晒干为末。黄蜡四两熔化。搅和茯苓末为丸。如弹子大。每空心细嚼。满口生津。徐徐咽服。以小便清利为效。

  忌米醋。尤忌气怒动情。)

  王普三曰。抱朴子云茯苓千万岁其上生小木。状似莲花。名威喜芝。今以名方者。须择云茯苓之年深质结者制以猪苓。导之下出前阴。蜡淡归阳。不能入阴。须用黄蜡。性味缓涩。

  有续绝补髓之功。专调斫丧之阳。分理溃乱之精。故治元阳虚惫。而为遗浊带下者。若治肺虚痰火久嗽。茯苓不必结。而猪苓亦可不用矣。

  

  济生乌梅丸

  治大便下血如神。

  下血淋漓治颇难。济生遗下乌梅丸。僵蚕炒研乌梅捣。醋下几回病即安。(僵蚕一两炒。

  乌梅肉一两半。共为末。醋糊丸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空心醋汤下。)

  陈修园曰简

  

  斗门秘传方

  治毒痢。腑脏撮痛。脓血赤白。或下血片。日夜无度。及噤口恶痢。他药不能治者。立见神效。(又歌。斗门治痢有神方。豆芍榆甘粟壳姜。脏腑撮疼脓血片。垂危噤口并无妨。)

  斗门(治痢)有奇方黑豆干姜芍药良。甘草地榆罂粟壳。血脓噤口并堪尝。(干姜四钱。黑豆一煎八分服。)

  陈修园曰甘草黑豆。能解诸毒。毒解则撮痛除。赤白已。毒瓦斯不冲于胃口。而噤口之病亦宁。又用地榆以燥在下之湿。芍药以泄在下之热。是正佐法。干姜之大辛大温。以开在上之拒格。是反佐法。又用罂粟壳以止剧痛。制以白蜜之滑。以变其涩。是。巧。佐。法。鸦片是罂粟之膏脂入土者制造而成。名为阿芙蓉。今人吃其烟。多受其害。若以一二厘入药。

  止心腹之痛如神。所以取效倍于他药也。

  

  圣济附子丸

  治洞泄。寒中。注下。水谷。或痢赤白。食已即出。食物不消。

  附子丸中连与姜。乌梅炒研佐之良。寒中泻痢皆神验。互用温凉请细详。(附子炮乌梅肉炒。各一两。黄连炒二两。干姜炒一两为末。炼蜜丸桐子大。米饮下。三十丸。)

  按原注云春伤于风。邪气流连。至夏发为餐泄。至长夏发为洞泄。○阴生于午。至未为甚。长夏之时。脾土当旺。脾为阴中之至阴。故阴气盛。阴气既盛。则生内寒而洞泄矣。

  

  四神丸

  治脾肾双虚。子后作泻。不思食。不化食。肾水受时于子。弱土。不能禁制故子后每泻。

  四神故纸与吴萸。肉蔻除油五味须。大枣须同姜煮烂。(破故纸四两酒浸炒。吴萸一两盐水炒。肉豆蔻二两面裹煨。五味子三两炒。大枣四十九枚。生姜四两同煎。枣烂去姜。捣枣柯韵伯曰。泻利为腹疾。而腹为三阴之都会。一脏不调。便能泻利。故三阴下利。仲景各为立方以主之。大阴有理中四逆。厥阴有乌梅丸白头翁汤。少阴有桃花真武猪苓猪肤四逆汤散白通通脉等剂。可谓曲尽病情。诸法备美。然只为一脏立法。若三脏相关。久留不痊。

  如子后作泻一症。犹未之及也。夫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因阳气当至而不至。

  虚邪得以留而不去。故作泻于黎明。其由有四。一为脾虚不能制水。一为肾虚不能行水。

  故二神丸。君补骨脂之辛燥者。入肾以制水。佐肉豆蔻之辛温者。入脾以暖土。丸以枣肉。

  又辛甘发散为阳也。一为命门火衰不能生土。一为少阳气虚无以发陈。故五味子散。君五味子之酸温。以收坎宫耗散之火。少火生气以培土也。佐吴茱萸之辛温。以顺肝木欲散之势。

  为水气开滋生之路。以奉春生也。此四者。病因虽异。而见症则同。皆水亢为害。二神丸是承制之剂。五味散是化生之剂也。二方理不同。而用则同。故可互用以助效。亦可合用以建功。合为四神丸。是制生之剂也。制生则化。久泄自瘳矣。称曰四神。比理中八味二丸较速欤。

  

  金锁固精丸

  金锁固精芡实研。莲须龙牡蒺藜连。又将莲粉为糊合。梦泄多遗久服蠲。(芡实蒸。莲蕊须沙苑蒺藜。炒各二两。龙骨酥炙。牡蛎盐水煮一日夜。 粉各三两。莲子粉为糊丸。盐汤或酒下。)

  陈修园曰。此方汇集药品。毫无意义。即市中摇铃辈店上买药辈。亦能制造。张景岳新方。亦多类此。若辈喜为平稳而说之。修园不阿好也。

  

  封髓丹

  治梦遗失。及与鬼交。

  妄梦遗精封髓丹。砂仁黄柏草和丸。(砂仁一两。黄柏二两。炙甘草七钱。蜜丸每服三钱。淡盐汤送下。一本用肉苁蓉五钱。切片洗淡。酒浸一宿次日煎三四沸食。前送下。)大封大固春长在。巧夺先天造化立。

  陈修园曰。此方。庸医每疑其偏寒少补而不敢用。而不知大封大固之妙。实夺造化之权。

  视金锁固精。奚啻天渊之隔。宝鉴合三才汤料。名为三才封髓丸。则。板。实。不。灵。矣。

  赵羽皇方论最妙。宜熟读之。赵羽皇曰。经云。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又曰。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盖肾为悭脏。多虚少实。因肝木为子偏喜疏泄母气。厥阴之火一动。精即随之外溢。况肝又藏魂。神魂不摄。宜其夜卧思交。精泄之症出矣。封髓丹为固精之要药。方用黄柏为君。以其味性苦寒。苦能坚肾。肾职得坚。则阴水不虞其泛溢。寒。

  能。清。肃。秋令一至。则龙火不至于奋阳。水火交摄。精有不安其位者乎。佐以甘草。以甘能缓急。泻诸火与肝火之内烦。且能使水土合为一家。以妙封藏之固。若缩砂者。以其味辛性温。善能入肾。肾之所恶在燥。而润之者惟辛。缩砂通三焦。达津液能纳五脏六腑之精。

  而归于肾。肾家之气纳。肾中之髓自藏矣。

  

  真人养脏汤

  真人养脏(汤罗谦甫)木香诃。粟壳当归肉蔻科。术芍桂参甘草共。脱肛久痢即安和。

  (诃子面裹煨。一两二钱。罂粟壳去蒂蜜炙三两六钱。肉豆蔻面裹煨。五钱。当归白术炒。白芍酒炒。人参各六钱。木香二两四钱。桂八钱。生甘草一两八钱。每服四钱。脏寒甚。加附子。

  宜方无当归。一方有干姜。)

  肛脱由于虚寒。参术甘草以补其虚。官桂豆蔻以温其寒。木香调气。当归和血。芍药以止痛。诃子粟壳以止脱。

  陈修园曰。此汇药治病。市医得意之方。修园独以为否。然用木香之多。则。涩。而。

  不。郁。亦是见解超处。

  ○湿可润燥

  

  清燥救肺汤

  主治诸气 郁。诸痿喘呕。

  救肺汤中参草麻。石膏胶杏麦枇杷。经霜收下干桑叶。解郁滋干效可夸。(经霜桑叶三钱石膏 二钱五分。甘草黑脂麻。各一钱。人参杏仁去皮尖。各七分。真阿胶八分。枇杷叶去毛。蜜炙一片。麦冬一钱二分。水煎热服。痰多加贝母。血枯加生地。热甚加犀角。羚羊角。)

  陈修园曰。喻嘉言制此方。自注云诸气 郁之属于肺者。属于肺之燥也。诸痿喘呕之属于上者。亦属于肺之燥也。古人以辛香之品解郁。固非燥症所宜。即用芩连泻火之品。而苦先入心。反从火化。又非所宜也。喻氏宗缪仲醇甘凉滋润之法。制出此方。名曰清燥。实以滋水。即易所谓润万物者。莫润乎水是也。名曰救肺。实以补胃。以胃土为肺金之母也。

  最妙是人参一味。仲景于咳嗽症去之者。以其不宜于风寒水饮之咳嗽也。昔医不读本草经。

  疑仲景之法而试用之。用之增剧。遂有肺热还伤肺之说。以人参为肺热之禁药。不知人参为肺寒之禁药。为肺热肺燥之良药也。扁鹊云。损其肺者益其气。舍人参之甘寒何以泻壮火。

  而益气哉。

  

  琼玉膏

  琼玉膏中生地黄。参苓白蜜炼膏尝。肺枯干咳虚劳症。金水相滋效倍彰。(鲜生地四斤。

  取汁一斤。同白蜜二斤熬沸。用绢滤过。将茯苓十二两。人参三两。各研末。入前汁和匀。

  以瓷瓶用纸十数层。加箬叶封瓶口。入沙锅内。以长流水淹瓶颈桑柴火煮三昼夜。取出绢纸扎口。以蜡封固悬井中一日。取起仍煮半日。汤调服。)

  陈修园曰。人参甘寒柔润。补助肺气。然肺本恶寒。凡咳嗽多属形寒饮冷。得寒润滋补之药。必增其咳。昔医误认为温寒之性。故有肺热还伤肺之说。不知肺合皮毛。凡咳嗽从风寒外伤而起。宜用干姜五味细辛之类加减。忌用人参之寒。然肺为脏腑之华盖。脏腑之火。

  不得水制。上刑肺金。致肺燥干咳。有声无痰与寒饮作嗽者不同。正宜用人参之润而滋燥。

  人参之寒以制热。琼玉膏所以神效无比也。昔医凡清燥之方。必用人参。可知其长于养津液也。

  

  生脉散

  (治热伤元气。气短倦怠。口干出汗。)

  生脉冬味与参施。暑热刑金脉不支。若认脉虚通共剂。操刀之咎属伊芳谁。(人参五分。

  麦冬八分。五味子九分。水煎服。)

  陈修园曰。脉。资始于肾。资生于胃而会于肺。仲景于手足冷脉微欲绝症。取通脉四逆汤。以扶少阴之真阳。于心下悸脉结代。取复脉汤。以滋阳明之津液。皆救危之方也。孙真人制生脉散。为暑热伤肺。肺伤则脉渐虚散为足虑。宜于未伤之前。取人参麦冬之甘润。五味子之酸敛。无病之时。预服以保之。除暑月之外。不可以此为例也。今人惑于生脉之名。

  凡脉绝之证。每投立死。亦孙真人命名不正之贻祸也。一本作参麦散。较妥。

  ○燥可去湿

  

  神木汤

  主治三时外感。寒邪内伤生冷而发热。及脾泄肠风。

  术防甘草湿家尝。(苍术三钱。防风二钱。甘草一钱。加葱白生姜同煎。据云无汗用苍术。以代麻黄汤。有汗用白术。以代桂枝汤。)神术名汤得意方。自说法超麻桂上。可知全未梦陈修园曰。仲景麻桂及葛根柴胡等汤。步步是法。而大旨在养津液三字。王海藏此方。燥烈伤阴。先涸汗源。多致留邪发热。正与仲景法相反。据云用代麻桂诸汤。平稳可法。其实贻祸匪轻也。须知此方与三阳之症无涉。惟大阴之风湿可用。内经谓春伤于风。邪气流连而洞泄。至夏而餐泄肠 者。宜此燥剂。否则不可沾唇。

  

  平胃散

  治湿氵㸒于内。脾胃不能克制有积饮痞隔中满者。

  平胃散用朴陈皮。苍术合甘四味宜。(苍术泔浸二钱。浓朴姜汁炒陈皮甘草炙各一钱。

  姜枣煎。)除湿宽胸驱瘴疠。调和胃气此方施。

  柯韵伯曰。内经以土运太过曰敦阜。其病腹满。不及曰卑监。其病留满痞塞。张仲景制三承气汤。调胃土之敦阜。李东垣制平胃散。平胃土之卑监也。培其卑而使之乎。非削卑之谓也。苍术苦温运脾。长于发汗。迅于除湿。故以为君。浓朴色赤苦温。能助少火以生气。故以为臣。湿因于气滞。故以行气之陈皮为佐。脾得补而健运。故以补脾之甘草为使。名曰平胃。实所以调脾欤。

  

  五皮散

  五皮饮用五般皮。陈茯姜桑大腹奇。(陈皮茯苓皮姜皮桑白皮大腹皮。)或用五加易桑白。

  脾虚肤胀此方宜。(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故水肿。半身以上宜汗。半身以下宜利小便。此方于泻水之中。仍寓调补之意。皆用皮者。水溢皮肤。以皮行皮也。)

  陈修园曰。此方出华元化中藏经。颇有意义。宜审其寒热虚实。而加寒温补泻之品。

  

  二陈汤

  治肥盛之人。湿痰为患。痰喘胀满。

  二陈汤用夏和陈。益以茯苓甘草臣。(半夏二钱。陈皮一钱。茯苓三钱炙。甘草八分。

  加姜陈修园曰。此方为祛痰之通剂也。痰之本。水也。茯苓制水以治其本。痰之动。湿也。

  茯苓渗湿以镇其动。方中只此一味。是治痰正药。其余半夏降逆。陈皮顺气。甘草调中。皆取之以为茯苓之佐使耳。故仲景书。凡痰多者俱加茯苓。呕者。俱加半夏。古圣不易之法也。

  今人不穷古训。以半夏为祛痰之专品。仿稀涎散之法。制以明矾。致降逆之品。反为涌吐。

  堪发一叹。以此方为三阳解表之剂。服之留邪生热。至死不悟。余于真方桂枝汤下已详言之。

  兹不复赘。

  

  萆厘清饮

  萆 厘清主石蒲。草梢乌药智仁俱。(乌药益智仁石菖蒲萆 各等分。甘草梢减半。)煎成又入盐些少。(加盐少许。)淋浊流连数服驱。(遗精。白浊。)

  汪 庵曰。萆 能泄厥阴阳明湿热。去浊厘清。乌药疏逆气而止便数。益智固脾肾而开郁此以疏泄为禁止者也。

  

  肾着汤

  治寒湿腰痛。如带五千钱。此带豚为病。名曰肾着。

  腰痛如带五千钱。肾着汤方岂偶然。甘草茯苓姜与术。长沙老法谱新编。(甘草二钱。

  白术干姜茯苓各四钱。水煎服。即金匮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但分两多少不同。)

  陈修园曰。带脉为病。腰溶溶如坐水中。此寒湿之邪。不在肾之中脏。而在肾之外腑。

  故其治。不在温肾而散寒。而在燠土以胜水。若用桂附。则反伤肾之阴矣。

  

  一味白术酒

  治伤湿身尽痛。

  即白术一两。酒煎服。不能饮者以水代之。按神农本草经云。白术气味甘温无毒。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疽。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原文只此三十四字。

  陈修园曰。白术主治风寒湿三者。今而成痹。而除湿之功。则更大焉。死肌者。湿邪侵肌肉而麻木不仁也。痉者。湿流关节而筋劲急也。疸者。湿乘脾土肌肉发黄也。湿久郁而为热。湿热交蒸。故自汗而热发也。脾受湿则失其健运之常。故食不能消也。白术性能燥湿。

  所以主之。作煎饵三字。先圣另提。大费苦心以白术之功在燥。而所以妙处。在于多脂。多脂则燥中有润。张隐庵解云。土有湿气。始能灌溉四旁。如地得雨露。始能发生万物。今以生术削去皮。急火炙令热。名为煎饵。遵法修治。则味甘而质润。土气和平。故久服有轻身延年不饥之效。后人用土炒燥。大失经旨。叶天士临症指南。竟用水漂炒黑。是徒用白术之名也。不得不附辩于此。

  ○寒能胜热

  

  泻白散

  泻白甘桑地骨皮。再加粳米四般宜。(桑白皮地骨皮各一钱。甘草五分。粳米百粒。○KT云桑皮泻肺火。地骨退虚热。甘草补土生金。粳米和中清肺。李时珍曰。此泻肺诸方之准纯也。)

  秋伤燥令成痰嗽。火气乘金此法奇。

  季楚重曰。火热伤气。救肺之治有三。伤寒邪热侮肺。用白虎汤除烦。此治其标。内症虚火烁金。用生脉散益阴。此治其本。若夫正气不伤。郁火又甚。则泻白散之清肺调中。标本兼治。又补二方之不及也。

  

  甘露饮

  治胃中湿热。包黄溺赤。口疮吐血衄血。

  甘露二冬二地均。(天冬。麦冬。生地。熟地。)枇杷芩枳(黄芩。枳壳。枇杷叶。)斛茵伦。(石斛。茵陈。)合和甘草平虚热。(等分煎温服。)口烂龈糜吐衄珍。

  陈修园曰。足阳明胃为燥土。喜润而恶燥。喜降而恶升。故以二冬二地石斛甘草之润以补之。枇杷枳壳之降以顺之。若用连柏之苦。则增其燥。若用 术之补。则虑其升。即有湿热。用一味黄芩以折之。一味茵陈以渗之。足矣。盖以阳明之治。最重在养津液二字。此方二地二冬等药。即猪苓汤用阿胶以育阴意也。茵陈汤芩之折热而去湿。即猪苓汤中之用滑泽以除垢意也。

  

  左金丸

  治肝藏实火。左胁下痛。或吐酸水。

  

  香连丸

  治赤下痢。

  茱连六一左金丸。肝郁胁疼吞吐酸。(黄连六两。吴茱萸一两盐汤泡。名茱连丸。)更有痢门通用剂。香连丸子服之安。(黄连二十两以吴茱萸十两水拌浸一宿同炒。去吴茱萸。木香四两八钱五分二味共研末。醋糊丸桐子大。每服二三钱。空心米汤下。○薛立斋治虚痢。

  以四君子汤四物汤补中益气汤。随宜送下。)

  陈修园曰。肝实作痛。惟肺金能平之。故用黄连泻心火。不使克金。且心为肝子。实则泻其子也吴茱萸入肝。苦辛大热。苦能引热下行。同气相求之义也。辛能开郁散结。通则不痛之义也。何以谓之左金。木从左而制从金也。至于香连丸。取黄连之苦以除湿。寒以除热。

  且藉其苦以坚大便之滑。况又得木香之行气止痛。温脾和胃。以为佐乎。故久痢之偏热者。

  可以统治也。

  

  温胆汤

  治热呕吐苦。虚烦惊悸不眠。痰气上逆。

  温胆汤方本二陈。竹茹枳实合和匀。(二陈。加竹茹枳实。)不眠惊悸虚烦呕。日暖风和木气伸。

  陈修园曰。二陈汤为安胃祛痰之剂。加竹茹以清隔上之虚热。枳实以除三焦之痰壅。热除痰清。而胆自宁和。即温也。温之者。实凉之也。若胆家真寒而怯。宜用龙牡桂枝汤加附子之

  

  金铃子散

  治心腹痛。及胁痛等症。○脉洪数。及服热药而增病者如神。

  金铃子散妙如神。须辨诸疼作止频。(火痛或作或止。)胡索金铃调酒下。(延胡索金铃子陈修园曰。金铃子。引心包相火下行。从小肠膀胱而出。延胡索和一身上下诸痛。配合得法。所以效神。

  

  丹参饮

  治心痛胃脘诸痛多效。

  妇人更效。

  心腹诸疼有妙方。丹参十分作提纲。檀砂一分聊为佐。入咽咸知效验彰。(丹参一两。

  檀香砂仁各一钱。水一杯半。煎七分服。)

  陈修园曰。稳。

  

  白合汤

  治心口痛。服诸热药不效者。○亦属气痛。

  久痛原来郁气凝。若投辛热痛频增。重需白合轻清品。乌药同煎亦准纯。(白合一两。

  乌药三钱。水二杯。煎七分服。)

  陈修园曰。此方余从海坛得来。用之多验。○以上三方。皆治心胃诸痛。服热药而不效(者宜)之。古人治痛。俱用通法。然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

  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

  若必以下泄为通。则妄矣。此说本之高士宗医学正传。士宗名世拭。浙江人也。着有灵枢直解。素问直解等书行世。

  

  滋肾丸

  治肺痿声嘶。喉痹咳血烦躁。

  即通关丸(见通剂)

  罗东逸曰。此丸为肾家水竭火炎而设。夫水竭则肾涸。肾涸则下泉不钟。而阳盛于上。

  斯症生。此时以六味补水。水不能遽生也。以生脉保金。金不免犹燥也。惟急用黄柏之苦以坚肾。则能伏龙家之沸火。是谓浚其源而安其流。继用知母之清以凉肺。则能全破伤之燥金。

  是谓沛之两而腾之露。然恐水火之不相入而相射也。故益以肉桂之反佐为用。兼以导龙归海。

  于是坎盈KT 而流渐长矣。此滋肾之旨也。柯韵伯曰。水为肾之体。火为肾之用。人知肾中有水。始能制火。不知肾中有火。始能致水耳。盖天一生水者。阳气也。即火也。气为水母。阳为阴根。必火有所归。斯水有所主。故反佐以桂之甘温。引知柏入肾而奏其效。此相须之殷。亦承制之理也。

  

  地骨皮散

  治阴虚火旺。骨蒸发热。日静夜剧者。妇人热入血室。胎前发热者。

  即四物汤。加地骨皮牡丹皮各三钱。(四物汤见补剂)柯韵伯曰。阴虚者。阳必凑之。

  故热。仲景曰。阴弱则发热。阳气下陷入阴中。必发热。然当分三阴而治之。阳邪陷入太阴脾部。当补中益气以升举之。清阳复位。而火自熄也。若陷入少阴肾部。当六味地黄丸以对待之。壮永之主而火自平也。陷入厥阴肝部。当地骨皮饮以凉补之。血有所藏。而火自安也。

  四物汤为肝家滋阴调血之剂。加地骨皮。清志中之火以安肾。补其母也。加牡丹皮。清神中之火以凉心。泻其子也。二皮凉而不润。但清肝火。不伤脾胃。与四物加知柏之湿润而苦寒者。不同矣。故逍遥散。治肝火之郁于本脏者也。木郁达之。顺其性也。地骨皮饮。治阳邪之陷于肝脏也。客者除之。勿纵寇以遗患也。二者皆肝家得力之剂。

  

  清暑益气汤

  长夏湿热蒸炎。四肢困倦。精神减少。身热气高烦心。便黄口渴。而自汗脉虚者。此方主之。清暑益气草参 。麦味青陈曲柏奇。二木葛根升泽泻。暑伤元气此为宜。(人参黄甘草炙当归麦冬五味青皮陈皮神曲黄柏葛根苍术白术升麻泽泻。姜枣煎。)

  KT 吴鹤皋方考。暑令行于夏。至长夏则兼湿令矣。此方兼而治之。炎暑则表气易泄。

  兼湿则中气不固。黄 轻清散表气。又能领人参五味之苦酸。同达于表以实表。神曲消磨伤中气。又能佐白术甘草之甘温。消补互用以调中。酷暑横流。肺金受病。人参五味麦冬。所以补肺敛肺清肺。经所谓扶其所不胜也。火盛则水衰。故以黄柏泽泻滋其化源。津液亡则口渴。故以当归干葛生其胃液。清气不升。升麻可升。浊气不降。二皮可降。苍术之用。为兼长夏湿也。

  

  龙胆泻肝汤

  治胁痛口苦。耳聋耳肿。筋痿阴湿热痒阴肿。血浊溲血。

  龙胆泻肝通泽柴。车前生地草归偕。栀芩一派清凉品。湿热肝邪力可排。(胆草三分。

  栀子黄芩泽泻柴胡各一钱。车前子木通各五分。当归三分。甘草生地各三分。)

  龙胆柴胡。泻肝胆之火。佐以黄芩栀子木通车前泽泻。俾湿火从小便而出也。然泻之过甚。恐伤肝血。故又以生地当归补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故以甘草缓其急。且欲以大甘之味。济其大苦。不令过于泄下也。

  

  当归芦荟丸

  治肝经实火。头晕目眩。耳聋耳鸣。惊悸搐搦。躁扰狂越。大便秘结。小便涩滞。或胸胁作痛。阴囊肿胀。凡属肝经实火。皆宜服之。

  当归芦荟黛栀将。木麝二香及四黄。龙胆其成十一味。诸凡肝火尽能攘。(当归胆草酒洗栀子黄连黄柏黄芩各一两。大黄青黛水飞芦荟各五钱。木香二钱五分。麝香五分炒。神曲糊丸。姜汤下每服二十丸。)

  陈修园曰。五脏各有火。而肝火最横。肝火一动。每挟诸经之火。相持为害。故以青黛芦荟龙胆。入本经而直折之。又以黄芩泻肺火。黄连泻心火。黄柏泻肾火。栀子泻三焦火。

  分诸经而泻之。而最横之肝火。失其党援。而乃平。然火旺则血虚。故以当归之补血者为君。

  火旺则胃实。故以大黄之通滞者为臣。气有余便是火。故以麝香之主持正气。神曲之化导积气。木香之通行滞气者为佐。气降。火亦降。自然之势也。况又得芩连栀柏。分泻各经。青黛芦荟龙胆。直折本经。内外应合以为之使乎。立法最奇。向来为庸解所掩。兹特阐之。

  

  犀角地黄汤

  主治吐衄便血。妇人血崩赤淋。

  犀角地黄芍药丹。(生地两半。白芍一两。丹皮犀角各二钱半。每服五钱。)血升胃热火邪干。斑黄阳毒皆堪治。或益柴芩总伐肝。

  柯韵伯曰。气为阳。血为阴。阳密乃固。阳盛则伤阴矣。阴平阳秘。阴虚者。阳必凑之矣。故气有余即是火。火入血室。血不营经。即随逆气而妄行。上升者出于口鼻。下陷者出于二便。虽有在经在腑之分。要皆心肝受热所致也。心为营血之主。心火旺则血不宁。故用犀角生地酸咸甘寒之味。以清君火。肝为藏血之室。肝火旺则血不守。故用丹皮芍药辛苦微寒之品。以平相火。此方虽曰清火。而实滋阴之剂。盖血失则阴虚。阴虚则无气。故阴不足者。当补之以味。勿得反伤其气也。若用芩连胆草栀柏以泻其气。则阳之剧者。苦从火化。

  阳已衰者。气从苦发。燎原而飞越矣。

  

  四生丸

  治阳盛阴虚。血热妄行。或吐或衄者。

  四生丸用叶三般。艾柏鲜荷生地斑。(生侧柏叶。生艾叶。生荷叶。生地黄各等分。)共捣成团入水化。血随柯韵伯曰心肾不交。则五脏齐损。阴虚而阳无所附。则火炎上焦。阳盛则阳络伤。故血上溢于口鼻也。凡草木之性。生者凉。而熟之则温。熟者补。而生者泻。四味皆清寒之品。

  尽取其生者。而捣烂为丸。所以全其水气。不经火煮。更以远于火令矣。生地多膏。清心肾而通血脉之源。柏叶西指。清肺经而调营卫之气。艾叶芳香。入脾胃而和生血之司。荷叶法震入肝家。而和藏血之室。五脏安堵。则水火不相射。阴平阳秘。而血归经矣。是方也。可暂用以遏妄行之血。如多用。则伤营。盖血得寒。则瘀血不散。而新血不生也。设但知清火凉血。而不用归脾养营等剂。以善其后。鲜有不绵连岁月而毙者。非立方之不善。妄用者之过耳。

  ○热可制寒

  

  回阳急救汤

  回阳急救(节庵)。用六君。桂附干姜五味群。(附子炮干姜肉桂人参各五分。白术茯苓各一钱。半夏陈皮各七分。甘草三分。五味九粒。姜水煎。)加麝三厘或胆汁。三阴寒厥见奇勋。(姜桂附子。祛其阴寒。六君子汤。补助其阳气。五味人参。以生其脉。加麝香者。

  以通其窍。加胆汁者。热因寒用也。)

  陈修园曰。此市医得意方也。修园不释。

  

  益元汤

  益元艾附与干姜。麦味知连参草将。(附子炮艾叶干姜麦冬五味知母黄连人参炙甘草。

  ○艾叶辛热。能回阳。)葱白童便为引导。内寒外热是慈航。

  此阴盛格阳之症。面赤口渴欲卧于泥水之中。为外热内寒。此汤姜附艾叶加知连等药。

  与白通加人尿猪胆汁同意。乃热因寒药为引用也。内热曰烦。为有根之火。外热不宁曰躁。

  为无根之火。故但躁不烦。及先躁后烦者。皆不治。

  

  济生肾气丸

  肾气丸名别济生。车前牛膝合之成。(熟地四两茯苓三两。山药山茱丹皮泽泻肉桂车前子牛膝各一两。附子五钱。蜜丸。空心米汤送下。)肤膨腹肿痰如壅。气化 水自行。

  张景岳曰。地黄山药丹皮。以养阴中之真水。山茱桂附。以化阴中之阳气。茯苓泽泻车前牛膝。以利阴中之滞。能使气化于精。即所以治肺也。补火生土。即所以治脾也。壮水利窍。即所以治肾也。水肿。乃肺脾肾三脏之病。此方所以治其本。

  

  三生引

  治卒中昏不知人。口眼 斜。半身不遂。并痰厥阴厥。

  三生饮用附乌星。香入些微是引经。(生南星一两。生川乌生附子各去皮各五钱。木香二钱。)参汁对调宗薛氏。(每服一两。加参一两。)风痰卒倒效神灵。

  柯韵伯曰。风为阳邪。风中无寒。不甚伤人。惟风中挟寒。害始剧矣。寒轻而在表者。

  宜发汗以逐邪。寒重而入里者。非温中补虚。终不可救。此取三物之大辛大热者。且不炮不制。更佐以木香。乘其至刚至锐之气而用之。非以治风。实以治寒也。然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但知勇于攻邪。若正气虚而不支。能无倒戈之患乎。必用人参两许。以驾驭其邪。此立斋先生真知确见。立于不败之地。而获万全之效者也。若在庸手。必谓补住邪气而不敢用。

  此谨熟阴阳。毋与众论。岐伯所以叮咛致告耳。观其每服五钱。必四服而邪气始出。今之畏事者。用乌附数分。必制热而后敢用。更以芩连滥制之焉。能挽回如此危症哉。古今人不相及如此。

  

  附汤

  见涩剂。

  阴盛阳虚汗自流。肾阳脱汗附参求。(人参一两。熟附子五钱。水煎服。名参附汤。)脾阳遏郁术和附。(白术一两。熟附子五钱。名术附汤。)若是卫阳 附投。(黄 一两。熟附子五钱。名 附汤。)

  喻嘉言曰。卫外之阳。不固而自汗。则用 附。脾中之阳。遏郁而自汗。则用术附。肾中之阳。浮游而自汗。则用参附。凡属阳虚自汗。不能舍三方为治。三方之用大矣。然 附可以治虚风。术附可以治寒湿。参附可以壮元神。三者亦交相为用。若用所当用。功效若神。

  诚足贵也。

  

  近效白术汤

  即术附汤减半。加炙甘草一钱五分。生姜三片。红枣二枚。水煎服。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暖肌补中。益精气。喻嘉言曰。此方治肾气空虚之人。外风入肾。恰似鸟洞之中。阴风惨惨。昼夜不息。风挟肾中浊阴之气。致逆上攻。其头间重眩之苦。至极难耐。兼以胃气亦虚。不知食味。故方中全不用风门药。但用附子暖其水藏。白术甘草暖其土藏。水土一暖。则浊阴之气。尽趋于下。而头苦重眩。及不知食味之证除矣。试观冬月井中水暖。

  土中气暖。其浊阴之气。其不能出于地。岂更能加于天乎。制方之义。可谓精矣。此所以用之而获近效也。

  陈修园曰。喻嘉言之解甚超。但于益精气三字而略之。犹未识制方之神妙也。盖精者。

  天一所生之水也。一。即阳也。阳。即气也。气。即火也。气为水母。阳为阴根。川流不息。

  水之行。即火之用也。故方中君以附子。脾肾中有火以致水。水自不穷。俗医以熟地枸杞之类。滋润为补。譬之无源之水。久停则污秽不堪矣。况本方中又有白术甘草。暖其土藏。脾纳谷多。则津液旺。充血生精。以复其真阴之不足。难经所谓损其肾者益其精。内经所谓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此方深得圣经之旨矣。故分而言之。经云。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尝先身生。是谓精。附子补肾中之神。所以益精。经又云。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

  若雾露之溉。是谓气。白术甘草。入脾而宣布其气。所以益气。合而言之。精由气化。气由精生。非一。亦非两也。悟得此方之妙。便知六味丸退热则有余。补水则不足。六味丸化气行水则有余。补火致水则不足。他若张景岳自制大补元煎等汤。竟云补血补精。以熟地黄为主。少则二三钱。多则一二两。无知妄作。误人匪少。何陈远公之石室秘 辨症奇闻。冯楚瞻之锦囊。专宗此说。众盲为一盲所引。是可慨也。

  

  附子理中汤

  即理中汤(见真方歌括太阴篇。)加附子炮二钱。

  陈修园曰。理中汤。以参草补阴。姜术补阳。和平之药。以中焦为主。上交于阳。下交于阴。为吐泻等症而立法。原无加附子之法。若加附子。则偏重下焦。不可名为理中矣。然脾肾俱寒。吐后而大泻不止。须用附子回其真阳。而门户始固。必重加此一味而后效。但既加附子。而仍名理中。命名不切。此所以为时方也。又有再加肉桂。名桂附理中汤。则立方不能无弊矣。盖以吐泻阴阳两脱。若用肉桂。宣太阳之腑气。动少阴之脏气。恐致大汗。为亡阳之坏症也。

  

  鸡鸣散

  治假期第一品药。不问男女皆可服。如感风湿流注。脚痛不可忍。筋脉浮肿者。并宜服之。其效如神。

  鸡鸣散是绝奇方。苏叶茱萸桔梗姜。瓜橘槟榔煎冷服。浮肿假期效彰彰。(槟榔七枚。

  橘红木瓜各一两。吴茱萸苏叶各三钱。桔梗生姜各半两。水二大碗。漫火煎至一碗半。取渣。

  再服药至天明。当下黑粪水。即是肾家所感寒湿之毒瓦斯也。至早饭时。必痛住肿消。只宜迟吃饭。使药为作效。此方并无所忌。)

  陈修园曰。寒湿之气。着于下焦而不去。故用生姜吴茱萸以驱寒。橘红槟榔以除湿。然驱寒除湿之药颇多。而数品皆以气胜。加以紫苏为血中之气药。辛香扑鼻。更助其气。气盛则行速。取着者行之之义也。又佐以木瓜之酸桔梗之苦经云。酸苦涌泄为阴。俾寒湿之气。

  得大气之药。从微汗而解之。解之而不能尽者。更从大便以泄之。战则必胜之意也。其服于鸡鸣时奈何。一取其空腹。则药力专行。一取其阳盛。则阳药得气也。其必冷服奈何。以湿为阴邪。冷汁亦为阴属。以阴从阴。混为一家。先诱之而后攻之也。